医学人文精神的体现范例6篇

医学人文精神的体现

医学人文精神的体现范文1

关键词:医学 人文精神 科学精神

20世纪以来,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医学的科学精神和技术作用被无限放大,其人文精神渐有式微之势,其后果是医学的纯技术化和机械化,人文关怀缺失,医患矛盾频现。为此我们呼吁医学人文精神复兴,关注医德医风的清正廉明,医者人文精神培养,以及“便民、惠民、利民”等具有人文关怀的管理举措。

1.释义:医学的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

1.1医学人文精神的概念和内涵

人文精神的核心就是把人作为评判一切的标准。在人文精神的视野中,人的尊严高于一切,人性至上、生命至重、人格至尊。医学不只是对人体器官组织的疾病治疗,更是追求真善美的整体过程。医学人文是一种姿态:关注人,注重、思考人的价值;一种立场:基于一份学术与良知的平衡;一种理性与情感的张力:通过历史宗教的反思,文学艺术的滋润,实现医学目的不断廓清,医学价值的永恒追问。医学人文是医学技术中凝结的对人类生命关爱与尊重的精神,是以行善为目的医疗服务宗旨,是医学的灵魂。概括地说,医学的人文精神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医学人文关怀,体现在医学实践过程中除了为病人提供诊治和康复,还要提供精神、文化和情感上的服务。二是在整个医学领域倡导的关爱生命、以人为本且关注人和人性的普世价值,包括医院的人文管理、医学教育的人文情怀和从业者的人文素养。

1.2医学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关系

科学精神是实证精神、理性精神、逻辑精神,其本质就是符合逻辑和规律,具有可控制性。人文精神和科学精神是人类精神的两种极端存在方式,他们对人类文化的创造分别起着不同的作用。人文与科学具有某种相互制约、相互补充的关系。相互补充,是因为它们各有长短、各有不同,它们任何一方都不是万能的;相互制约,是因为它们各自朝不同的方向、甚至是相反的方向发展,艺术天生具有反科学倾向,而科学也具有反艺术倾向。

2.流变:科学技术和人文关怀的博弈

2.1医学滥觞于人文

古代的医学充溢着人文精神的光辉,人们认为医学目的就是解除病人痛苦,医疗活动以疾病为中心,把病人视为一个整体而不是受损伤的机器。早在荷马时期就有关于语言有益于病人的应用,如祈祷上帝干预病痛;以魔咒驱赶恶魔等。欧洲中世纪的“修道院医院”以及法国大革命时期兴办的“普通医院”,都以照顾和医治贫困病人为己任,充溢着人道主义的关爱之情。我国传统医学也以人文精神为主导,提出“望闻问切”的方法,将“医乃仁术”作为医学的基本原则,悬壶济世。古代医学经典《灵枢・师传》对语言的治疗作用有精辟的论述:“人之情,莫不恶死而乐生,告之以其败,语之以其善,导之以其所便,开之以其所苦,虽有远道之人,恶有不听者乎。”

2.2现代医学人文精神的失落

现代医学科技在征服疾病的同时,更关注人体组织或器官复原的思维局限以及医疗的市场与效益,现代化医院装备了各种仪器设备,如X射线、心电图、内窥镜、CT扫描、核磁共振成像(MRI)等等,能准确、动态、自动地诊断、分析疾病原因和机体的功能变化。肾透析机、心肺机、人工脏器等在临床治疗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化学药物、器官移植、生殖技术、介入性治疗等提供了多种治疗手段。不断涌现的现代化诊断、治疗技术将医生的注意力从关注病人吸引到寻找致病原因、分析偏离正常值的数据、发现细胞或分子的结构和功能变化上。新技术对医生的行为和医患关系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医生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实验室,很少有精力和觉悟来关注患者首先作为“人”的情感需求和心理需求。

3.医医:现代医学呼唤人文精神

所谓医医,是指医治医学发展中非人性化的诟病,医治从医者有违医德医道的不良行径。

3.1人文精神的回归是现代医学发展的迫切需要

医学发展到今天已不只是一门复杂的科学技术体系,成为了一个庞大的社会服务体系。医学科学与人文精神的融合,不仅意味着对病人个体的关照,而且还蕴含着对群体的关照。在技术社会中,人们强调科学的定量资料,回避模糊性和多元化,对生命的价值和疾病的意义等哲学问题感到窘迫。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关注医学伦理问题,开始担心稀有卫生资源分配的公正问题,开始关注试管婴儿、脑死亡标准产生的负面效应,开始对遗传工程和生物技术发展的不良后果出现恐惧,对医疗保健非人格化倾向表达不满,更加清楚地认识到生物机械论的局限性和人的整体的有机联系。医学界涌动着回归社会、回归人文的思潮,强调医学目的是以人为本,医学不仅是对疾病的治疗(cure),而且更是对病人的关怀和照料(care)。

3.2人文精神的重塑是当代医者的共同责任

作为医生,首先应该是人道主义者,是具有悲悯情怀的善良人,还应该是具有深厚人文索养对人与生命有着丰富哲学思考的哲学家,这才是从医的最高境界。当代医务工作者要把重建医学人文精神作为己任,更好地践行“健康所系,性命相托”的医学誓言;现代医学教育必须促进人文与科学教育的融合,不仅要培养学生医学知识和专业技能,更要培养高尚的职业道德和深厚的人文索养;医院管理者应具有人文情怀,尊重关怀员工,倡导并营造充满人文氛围的医院管理环境,努力培育和规范廉洁行医、勤政为民的人文思想,以高质量的技术服务和高水平的人文服务为患者解除生理、心理病痛,引领医患关系走向理性和谐。

参考文献:

1.张大庆.论医学的人文精神[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 26( 4): 20―24.

2.张金钟.关于医学的人文科学性质[J].医学与哲学,2003.24(12): 14―17.

3.韩启德.医学必须回归人文[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6

4.林海.医院的人文管理与医者的人文情怀[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9 10(2)106―109.

作者简介:

医学人文精神的体现范文2

医学是科学性与人文性的交融。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对于医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对于今后医患关系的改善及我国医学科学的发展具有不可或缺的作用。在分析我国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缺失的客观现实的基础上,从改变思想认识、重视课程建设及丰富校园文化等方面提出了培育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措施。

【关键词】

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培育

“人文精神是指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中心的思想观念,主要包括人的信念、理想、人格和道德等。”[1]虽然对人文精神的探讨是一项无休止的过程,但笔者认为其主要内涵表达完整即可,无需在字句上作过多的争论。医学人文精神是人文精神在医学实践领域中的体现,医学人文精神对于医学科学不可或缺,唐代名医孙思邈在《大医精诚》指出:“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这表明医学绝不仅仅是一项技术性工作,更要体现对患者的关爱、对生命的敬重的人文精神。“医学以人的生命和健康为服务对象,自古以来就被誉为最具有人文意蕴的一门学科,其本质是人性化的医疗。”[2]在承认医学是技术性与人文性的交叉和融合的认识的基础上,重视和加强对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就成为医学院校的重要使命。“医学教育不仅需要传授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更重要的是培养医学生的人文素质”[3]。

一、医学人文精神对医学生的价值

1.促进医学生完整知识结构的形成和健全人格的养成。作为一个个体,其独立健全的人格,完整合理的知识结构对于其从事的任何一项工作都具有重要的基础价值。医学院校是专业院校,其大量的课程、实践实验、活动都围绕增加专业知识、增强专业技能展开,很容易造成医学生知识结构的单一性。“人文教育熏陶高洁的人性,练就非凡的灵性。”[4]医学作为生命科学,对从业者的要求很高,这种要求不仅仅体现在职业技能和职业能力,更是包括其完整的知识结构和健全的人格。在医学院校重视和加强对医学生的专业知识积累和专业技能训练的基础上,更应重视促进医学生完整的知识结构的形成,培育关爱他人、敬畏生命、仁慈博爱和公平合理的医学人文精神。

2.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医患关系恶化、医患矛盾突出是当前我国医疗卫生行业面临的一个突出问题。笔者知道化解医患矛盾远非一日之功、一蹴而就,其有很深刻的体制原因、环境影响及心理因素。有人批评道“在医学的服务上不是以病人为中心,而是以疾病为中心,见病不见人。”[5]实属当下医患关系的真实写照。医患关系的基本主体是患者和医生及医疗单位,基础是医生和患者的关系。患者抱怨医生对自己冷漠、不负责任、开“大处方”挣钱,医生抱怨患者不通情达理、嗦等。然而医生如果能抱着“关爱病人、敬畏生命、仁慈博爱、公平合理”地对待病人,构建和谐医患关系就不是很困难的事。医患关系,医生处于主动、优势和关键,处理好医患关系主要在于医生。所以对医学生要加强以“爱”为核心的人文教育,这种仁爱教育的核心就是尊重生命,这正是医学人文精神承载的核心内容。

3.促进医学科学的发展与进步。现有的医疗行为被称为单一的生物医学行为,其唯一目标在于解决生物意义上人的问题,被称为诊疗行为。作为病人,其伤口得到愈合、生理功能得到恢复,诊疗的目的就会实现了,而不会去顾及病人其他。但是病人在疾病或是意外中遭受的创伤却不仅仅局限于其生理意义上的。汶川地震中获得救治的伤病员,伤病虽得到了救治,但是他们却很难走出由于痛失家人的悲伤,很难面对由于家园顷刻崩塌的恐惧,在后来的救治中充分证明了这一点。看来对病人的救治不仅仅是生物生理学意义上的救治,更是心理和社会学意义上的救治。这种疾病治疗的模式被称为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由美国恩格尔哈特教授于1977年首次提出。医学不再仅仅关注生理意义上的救治,而要多角度、综合性地考虑疾病发生、发展的原因,对疾病本身及疾病发生的原因及其他不良后果进行一并诊治。笔者认为,所谓的生物社会医学就充分反映了医学的科学性与人文性的本质,科学性解决的是生物意义上的救治,人文性解决的是心理社会意义上的救治。通过对医学生进行医学人文精神教育和培训,培育现代医学生综合的医学人文观念,将极大有利于这种生物心理社会医学的发展。

二、当代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

种种调查和研究表明,当代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缺失是一种客观存在,而且这种缺失呈现出恶化的趋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1.对生命的尊重不够。生命是至上和无价的,每一个生命都应该得到尊重和救治,不管他是穷人或是富人。当前老百姓对看病是充满了畏惧,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家庭不是个案。医疗、教育和住房被有的社会弱势群体戏称为“新三座大山”,看病难、看病贵成为当前医疗领域最突出的难题。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对待病人是以治病救人为第一要务,而不是营利或挣钱为第一目的。先交钱再看病,不交钱不给看,钱不够就停药体现的不是对生命的尊重,而是对金钱的尊重。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的首要在于教育即将成为医务工作者的医学生树立生命至上的理念,救死扶伤的信仰。没有这种教育成效,医学生培养是“跛脚的”,医学生德育是失败的。如果不从学校开始对其进行敬畏生命教育,等待其走上工作岗位后面对繁重的工作和一些不良影响和诱惑,尊重生命的人文价值精神就很难培育成功。

2.对病人的关心不足。人们形容医院经常使用“冷冰冰”这样的词汇来形容,其想表达的不仅仅是医院里有很多离开亲人无法治愈的病人,更想表达的是医生对患者冰冷的态度。从医务工作者的角度来看,看病是其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工作,不可能对每一个病人、每时每刻都热情洋溢、关心有加;另一方面,热情或是冷冰医生会认为不会影响到对病情的研判,疾病的治疗。殊不知,医生一个微笑、一份鼓励带给病人的不仅仅是和谐的态度,更是战胜疾病的勇气和信心。有患者抱怨到:排队等了十小时,问了我五句话,看了我三眼,就结束了。在美国,一名医生的经历值得我们去思考,这名美国医生形容自己的工作是“偶尔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医务人员对病人的关心不仅仅有利于良好的医患关系的建立,也有利于病人疾病的治疗。关心病人作为医务人员的职业道德,要求医务人员把病人不仅仅作为工作对象,也是朋友和家人。关心他人是社会主义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这种品质的形成需要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精神的长期教育和熏陶。

3.对病人的仁爱欠缺。医乃仁术,医生是最富仁慈博爱的职业。没有哪项职业能像医学职业这样具有直接意义和应当充满仁爱。但理想和现实总是有差距的,现实中有的医护人员对患者态度冷漠;在诊疗中有的医生喜欢给病人开“大处方”;在诊疗中有的医护人员对病人身体和心理上的痛苦视而不见,这些都表现出对患者的仁爱欠缺。仁者爱人、仁爱救人的精神要求在疾病的诊断、检查、治疗和护理中关爱病人,坚持病人利益最大化,坚持有利与无害,坚持尽量给病人带来最小的身体、心理和经济上的损害和损失。对医学生的医学人文精神教育要着眼于平时、着眼于小事。医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和实习见习中,要注重培养其关爱同学、帮助室友、关心患者的优良品质,使关爱成为一种习惯。

4.对资源的分配不公。我国医学科学在建国后特别是1978年以后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城乡医疗保险制度逐步建立和完善,国家对医院等医疗机构的投入不断加大,实施了基本药物制度,公立医院的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一定的进步,民营医院得到了大力发展,医生的收入获得了大幅度提升。但是,总体而言我国的医疗资源仍然是不足和稀缺的,尤其是优质医疗资源供需矛盾十分突出。当前的医疗资源分配存在的问题是分配不公平,是一种平均分配和单一购买分配机制。不同的病情,所需要的医疗资源的程度是不同的,平均分配医疗资源的结果是几乎所有的病人全部涌向大医院。从患者角度来看,有的病情不需要到大医院,真正需要的患者因为优质资源稀缺又难以获得;从医院角度来看,大医院门庭若市,医务人员长期超负荷运转,小医院门庭冷落、无人问津。医疗资源的分配从医学的本质出发就注定了医学应以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为基准,医疗资源的配置公平合理是医学人文精神的重要内容。

三、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

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缺失有政府体制机制的原因,有社会、学校和学生自己的原因。从学校的角度来看,应当着眼于四个方面的努力。

1.在思想上重视医疗人文精神的培育。坚持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并举并重,加强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育,首要在于学校、教师和学生主观上要认识到医学人文精神的重要意义、医学人文教育的不可或缺性。只有主观上重视,客观上才会采取措施去加强,否则就会陷入主观上不重视,客观上重视的矛盾境遇。就学校而言,应加强对人文社科科研经费投入,在学科建设课程中优先考虑人文学科和课程,重点引进高层次人文社科教师,并加强对其培养培训,努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环境;就教师而言,不能认为自己任教的学科是边缘学科、自己是“边缘人”就对教学工作敷衍了事,注重对人文社会知识的学习、积累和研究,注重人文精神传播、关注好的教学方法的使用;就学生而言,要端正学习态度,纠正错误的学习思想认识,努力把自己培养成为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突出、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巩固的“专才”和“全才”。

2.在人文课程中培养医学人文精神。要重视医学院校医学人文课程建设,医学院校要克服重视专业课轻视公共课,重视医学自然类课程轻视人文课程的偏激思想,更不能认为开设人文课程就是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医学院校医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任务较重,这本身就是医学院校的一个特点,很多医学院校本着为学生“减负”的动机,人文类课程能不开的就不开,能压缩课时的就压缩课时,客观上给学生造成了人文类课程可有可无的错觉,严重影响了人文类课程的形象。重视和加强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首要任务就是加强和规范医学院校人文类课程建设,发挥其培育医学人文精神的“主渠道”作用,努力构建医学院校培育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课程体系。一是严格执行教学计划,规范开设人文类必修课,如医学伦理学、卫生法学、医学心理学、医古文等。对于这些课程要保证师资力量、课时安排、教学条件等方面不受轻视和挤压。二是在征求学生意见的基础上精选好人文类选修课,如艺术类、人际沟通等。构建一个门类齐备、结构合理、科学论证、学生喜欢的课程体系对学生进行医学人文教育,这是首要和基础。

3.在医药学课程中渗透医学人文精神。“全员意味着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在医学院校不只是人文教师的任务,而是所有教育者的责任。”[6]医学院校是专业院校,其课程教学、实验实践都密切围绕医学的主题和中心,因而医学生学习的课程也主要是专业课即医药类课程。但不能认为医药类课程与人文精神的培育毫无关联,医药类课程与人文类教育内容截然分开。实际上,医药学课程教学内容包含着丰富的人文精神教育内容。如中医学中关于医家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精神内容,又如“不为良相,便为良医”的誓言。相对于人文课程有关人文精神的教育内容和方法而言,专业课中的医学人文精神渗透教育更加潜移默化,更易于为学生接受和信仰,因而效果更好。医学专业课中的医学人文精神教育渗透对医学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其承担起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教育的“授业”任务,更要完成医学人文精神培育的“传道”任务。医药专业课教师要本着高度负责的责任感,认真备课、勤于思考、注意挖掘、把握方法、有机结合,才能完成科学知识和技能、人文知识和精神传承的双重任务。

4.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熏陶医学人文精神。校园文化是学校建设和发展历程的“胎记”,是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的载体和途径。一是要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基础逐步凝练出医学核心价值观,并以此为灵魂精心设计校园文化建设内容来加强医学生人文精神教育。二是通过多种形式,开展有利于培育医学人文精神的爱心活动。如青年志愿者活动、义务献血活动、义务支教活动、“三下乡”活动,使我们的医学生在活动中接受关爱他人、服务社会的人文精神熏陶,使我们的医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不断成长。三是抓住契机,开展好节日活动。青年大学生热衷于节日活动,要善于利用大学生的这一特点开展好节日人文精神的教育熏陶活动。引导大学生逐渐重视中国传统节日,利用父亲节、母亲节、重阳节等传统节日,对医学生进行中国传统文化熏陶,反对崇洋,开展以感恩为主题的人文教育活动。当前,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缺失严重,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培育迫在眉睫;今后,医学人文精神教育任重道远。相信在政府、学校、社会和我们医学生的共同努力下,医学生医学人文精神的培育将会取得长足进步。

【参考文献】

[1]戴艳军,王卫,房宏君.时代精神的滥觞: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交融[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3):50-53.

[2]孙宏亮,姜兰姝.青年医生培养中加强医学人文精神教育的意义及措施[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4(6):797-799.

[3]严钰峰,王见之,张慧琴,等.医学生医学人文素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医学与哲学,2013,(12)89-92.

[4]夏雨晴.医学专业研究生人文素养的缺失及其对策[J].医学教育探索,2006,5(11):1069-1071.

[5]周耀华,蒋晓俊.培养以爱为核心的医学人文精神[J].南方医学教育,2010,(4):6-8.

医学人文精神的体现范文3

职业精神是在职业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具有明显职业特征的职业价值观和理念体现。医学职业精神是指医务人员在医学职业实践中逐渐形成并发展为行业内和全社会所肯定、倡导的基本从业理念、价值取向、职业标准及职业风尚的总和,应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群体性与个体性结合、实然性与应然性结合,体现医务从业人员对真善美的职业价值追求[1]。

一、医学职业精神的内涵解读

医生除了要具备专业的临床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将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相统一,具备高尚的医德,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具备人文关怀、利他主义和高度责任心。而职业精神的养成不是在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就能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整个医学教育阶段逐步养成。医学职业精神教育要以人本主义为核心,除了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教育外,多途径、多举措开展医师职业精神教育,培育医学生正确的从业观、价值观,培育人文精神和利他主义精神,促进医学发展,维护人类健康。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建构医学职业精神维度

1.价值维度――以理想信念为基础的职业价值观培育。理想信念与职业价值观辩证统一地存在,而且相互影响和转化,反映的是人精神层面的问题,体现人的精神追求、道德水平、价值取向、理想信念。医学生信仰什么,反映了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信仰目标偏差必然导致职业价值观的偏差。随着价值取向和文化形态的多元,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医学生的思想,某些医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追求淡漠、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追求物质享受、心理素质脆弱等问题。当今社会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纠纷增多、医疗体制改革等问题困扰着医学生,再加上还没有真正进入职业角色,仅仅是接受社会上的负面信息,对很多问题没有深入了解,使得医学生容易产生职业价值观偏差。可见理想信念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主要在于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政治信仰、理想信念、责任意识和奋斗精神。

2.理论维度――以医学伦理学为理论核心的专业素质教育。“医学伦理学是人文医学教学的主轴,它贯穿于医学实践各方面的始终,医学的宗旨和医疗职业的价值、态度和行为准则,无不是医学伦理理念的凝化,医学伦理也是医生的必备品质[2]”。作为核心人文医学课程,医学伦理学的教学是比较规范的,但也存在一定问题,开课率和课时量相较实际需要还有很大距离。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系统讲授医学伦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临床医疗新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等已经比较紧张,教师无法充分结合临床实践及医疗热点,更谈不上提供实践机会。另外,我国的医学伦理学还存在教学内容和方法单一、缺乏既有专业背景又有临床经验的教师、没有贯穿在医学教育整个阶段等问题,医学职业精神的培养犹如纸上谈兵。

3.文化维度――以传统医德和当代人文关怀为准则的文化传承。我国医德体系的历史悠远,最早源于《黄帝内经》,要求医者不仅要有高明的医术,还要有仁者爱人、清廉正直、谦虚谨慎、勇于创新的传统职业操守和品德。这些职业道德对我国历代医者影响深远,一直延续至今。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医学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创新,仅依靠传统的职业操守和品德已经不能满足于社会发展和医疗实践的现实,我国医学职业精神教育模式对医学生、医务人员的从业理念和职业标准达不到理想的指导和教育效果。2001年,“国际医学教育组织(IIME)提出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简称GMER),医学毕业生应该具备的7项最基本能力是职业价值、态度、行为以及伦理等”[3]。即除了具有高超的医术外,更要具有高尚的医德和人文关怀精神,培养医学生“寻常的关怀心,俗世的悲悯心”的医学人性光芒,就是当代对医学职业精神更加精确的定位。2005年,中国医师协会道德建设委员会明确要求医务工作者要认真学习《新世纪的医师职业精神――医师宣言》,将其作为执业的要求和准则,树立新世纪的医师职业精神并指导医疗实践,将职业标准和从业要求明确化和制度化。

4.环境维度――以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为助力的环境影响。校园文化中所蕴含的医学道德精神价值的意义对学生的影响是“隐性”的,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精神养成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4]。大学校园不仅是建筑楼群的集合,更应该代表一种文化和精神,将医学职业精神和校园的整体文化氛围、底蕴融合,才能使学生真正领悟医学的真谛。学风建设有助于培养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和爱岗敬业的道德风尚,促进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5]。要以社会服务为平台,在社会实践中深刻了解所处的社会发展现实和科技发展现实,促进医学职业精神的养成。

三、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医学职业精神的培养路径和模式

1.以理想信念教育为基础,引导树立正确的医学职业价值观。要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不断深化教育内容,丰富教育形式,切实增强医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一是丰富教学内容。经济、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学生的眼界前所未有的开阔,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增多,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广,思想政治教育所涉及的问题也应更广泛,如国情教育、国际热点分析、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法治教育、卫生事业发展、国防和国家安全教育等。着重要在“敬业”上引导学生热爱岗位,遵守职业规范,践行医学生誓言。二是改革教学方式。打破传统的教室为固定地点的教学模式,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走出去”就是同附属医院、社区、医药企业、社会机构等进行联合,进行参观学习和访问调查;“请进来”就是请医学专家、人文教育家等专业人士开设职业精神教育和人文教育专题讲座。三是重视教师的言传身教。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师应热爱教育事业,为人师表、以生为本、忠于职守,养成良好的职业精神。对于专业课教师和临床带教教师来说,要积极构建他们的身教德育观,在教学过程中以身示教,将医学职业精神教育融入医学专业课程教育整个过程,培养学生在医疗实践中分析判断、解决伦理问题的能力。

2.以医学伦理学教育为抓手,丰富医学职业精神的专业内涵。在教学目标上,培养学生对病患的人文关怀,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操守,崇高的人生理想,培养学生用医学伦理学观念去解决问题、评价问题。应尽快修订教学大纲,将医学伦理学纳入到必修课程体系,增加学分和评价机制。以专业课教学为基础,切实增强伦理学思想的渗透力。专业课教师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丰富的临床、理论知识完成这一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伦理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加入现代医学大家和古代名医的生平纪事和学习、求学经历,或者播放影片、纪录片,组织讨论、情景模拟等。在实验操作中,提倡节省动物实验对象,尽可能减少动物在实验过程中痛苦的仁爱思想。解剖课程上形成对尸体捐献者默哀的教学惯例,提倡对生命致以尊重,对逝者致以哀思。在临床教学中,重视案例教学,结合正反案例,大力弘扬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崇尚科学、谦虚博爱的职业精神,反对缺乏仁爱、唯利是图的医德沦丧的行为。这样就形成了有层次、有重点的教育体系,适应职业精神教育本身和学生思想变化的需要。

3.以传统医德和当代人文关怀为准则,形成医学职业精神的文化传承。传统医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精髓内容:仁者爱人、悬壶济世的职业要求;不图钱财,清廉正直的道德品质;虚心向学、善于钻研的学习态度;服务病患、认真负责的工作宗旨;不畏强权、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和不断研究、勇于开拓的创新追求[6]。这是长期以来古代的医者在行医过程中总结、形成、传承下来的优秀职业道德和准则,也是中国古代医学文化的精髓,古代医学职业精神的核心,是值得当代医生和医学界认真研究、践行的文化传承。除了传统医德外,古代的优秀医者如华佗、孙思邈、张仲景、李时珍;不惧兵荒马乱危险,上门为病人诊治的扁鹊;被“誉满杏林”的名医董奉;“轻财如粪土、耐事如慈母”的北宋医家庞安时等医者典范,将他们的事迹和精神贯穿于职业精神教育中,比简单说教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只有把这些优良的医德传统和当今的人文关怀相结合,使良知、正义、责任、人性等意识进行内在树立和升华,才能达到人文关怀道德教育目标[7]。对于医学生来说,知识、技能、态度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掌握知识和技能是为形成端正的职业态度打基础,而良好职业态度的养成反过来也会促进知识的增长和技能的强化,使这三者有机结合的就是人学。“有时去治愈,经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特鲁多的这句充满人性光辉的箴言道出医学不是冷冰冰的仪器和技术的产物,而是情感的产物。因此,培养医学生的“人文关怀”必须正视医学人文教育的地位,调整医学教育的指导思想和课程体系、教育模式,注重医学职业精神中的人文价值取向,充分重视医学生的思想、情感、德行等人文素质的培养,此外,践行“以学生为本”理念,实现学生“成人成才”的根本利益,教育理念从“管理学生”转化为“服务学生”柔性化管理,对学生来说,“以人为本”的理念自然会“入脑、入心”。

4.以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为促进,培育医学职业精神的外部环境。校园文化是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重要外部条件。通过校园美化,打造优美高雅的校园环境。以先进的设计理念,将校园布局、建筑特色、景观设置、校园绿化、道路建筑命名等环境因素和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充分结合,为师生提供美观、高雅、文明、庄重的大学氛围。此外,还可以在教室和宿舍张贴古今中外名医大家的画像和生平简介;在宣传栏宣传励志性的医学小故事;在校园内开辟植物园以供学生学习和劳动;精选医学家的人物雕塑美化校园,供学生瞻仰。

通过学风建设,营造浓郁的校园整体学习氛围。从新生入学教育起,就开始进行这方面的引导。如新生医学生宣誓、参观校史馆、举行升国旗仪式、军事训练、校训精神解读、校史校情学习等,增强专业归属感和认同感;在二、三年级着重营造和谐、健康、丰富、活跃的学风氛围,重点组织专业学习活动;在四、五年级,学生开始接触临床和实习,应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辅导,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分析、职业定位、医德医风的养成教育。根据医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课程安排组织形式多样、新颖有意义的校园活动,抓住传统节日、重大事件、开学和毕业典礼等时机,利用板报、广播、宣传栏、校报、网站等各类载体,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品味和内涵。如通过举办护士集体授帽仪式、送文艺下基层医疗机构、优秀医务工作者来校作报告、医学知识竞赛、各类医疗操作技能竞赛等医学生喜闻乐见、参与度高的校园文化活动,切实增强医学生的人文修养。

医学人文精神的体现范文4

【摘要】 目的 探讨当前医药学高等教育中构建人文精神的若干问题。方法 以现代医药学教育中构建人文精神的必要性为出发点,研究人文精神在现代医药学教育体系中的内涵,结合实际列举当前存在的主要缺陷,并提出在现代医药学教育中构建人文精神的途径、方法。结果 在现代医药学教育中构建人文精神的必要性主要在于对塑造高质量医药人才的追求,主要缺陷体现在教学思想、教材内容、教师自身知识结构和人文环境等方面的不足,通过改进教学思想、模式,完善教师的人文素养,改善教学方式和相关管理体系,有助于实现人文精神的构建。结论 在现代医药学教育中构建人文精神是必要的,且能根据实际存在的问题,通过修正和创新,找到构建人文精神的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 医药学教育;人文精神;途径和方法

[ABSTRACT]ObjectiveTo discuss some key issues on humanity spirit in today’s medical education.MethodsAiming directly at the problems of humanityspirit defects existed in today’s medical education, the connotation of it was studied, the main defects listed, and the way of constructing humanism introduced.ResultsThe essentiality of constructing humanity spirit in medical education is to develop highquality medical professionals. The main defects reflect in thoughts of teaching, teaching meterial, knowledge structure of staff, and the humanity environment. Improving thoughts and modes of teaching, developing staff’s humanity background and related management system are conducive to realization of the construction of humanity spirit.ConclusionIt is a must to build humanities in modern medical education, the way and method can be found based on correction problems existed and innovation.

[KEY WORDS]Modern medical education; Humanities; Way and method

突飞猛进的科学技术促进了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极大提高,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利益的追逐,忽视了对人性的关怀。种种迹象表明,人文精神的失落正在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在当代中国社会,同样存在着人文精神的失落,而一个国家国民素质的水准,又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地位和水平。反观韩裔学生赵承熙在弗吉尼亚理工大学连续枪杀32名师生的惨案,乃至云南大学马嘉爵杀人案,所折射出的正是高等教育中人文精神的缺失问题。高等教育亟需解决教育发展中人文精神与科学精神的整合问题。在现代医药学教育中,人文精神也存在失落的迹象,表现为偏重医学专业知识和技术层面的训练,相对弱化人文因素的培养。而要想将医药学教育提高到更优的层次,则必须构建医药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

1 在现代医药学教育中渗透人文精神教育的必要性

科技时代,唯科技思想在人们的头脑中根深蒂固,但如果科学技术的发展缺失了人文精神的支持,就会陷入唯科学主义的囫囵。反映到教育上,就是人文精神的缺失导致学生在人格塑造、伦理观念、社会道德观念等方面存在素质漏洞。中外高校教育的经验、教训提示我们,良好的人文素质是科学精神的基础,没有人文精神就没有科学精神[2]。高校医药学教育肩负着维系人类健康、探究生命奥秘的使命,在医药学人才人文素质的培养方面肩负着重要使命。

医药学不是纯粹的自然科学,而是社会科学与自然科学交叉的科学。医药学强调的对象是人,其本质为“人性化医疗”,是基于人文、科学、哲学的一门综合学科。医药学学生将来服务的主要对象是身患疾病的具体的人。他们肩负治病救人、救死扶伤的人道天职,更应具有护佑健康、关怀人类的人文追求。然而,在现代医药学技术水平日益提高的同时,却出现了对医疗服务的高投诉和社会低满意度的局面,其中医药学人文精神的缺失是一个重要原因。因此,顺应时展,加强医药学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已经成为医药学教育的重要内容。

“医乃仁术”,要求医药人才不仅具备高超的诊疗技术,更需要有高度的责任感和同情心;不仅要看到“疾病”,更要看到“病人”,树立“以人为本”的价值观和“救死扶伤”的职业观等人文精神理念。从我国教育改革的总体变化趋势看,更趋人性化的医药学教育和“以人为本”的指导思想是高校医药学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新的医药学模式呼唤德才兼备的医药学人才。我们应该及时将知识型医药学教育更新为智慧型医药学教育,真正培养出有智慧的、有个性的、能够献身医药学科学事业的、不断为提高人类健康水平做出贡献的优秀医药学人才,而不是把学生制作成仅含有高知识的科技原件。

2 医药学教育中人文精神的内涵

人文精神属于精神文化范畴,它是对人类生存的意义和价值的关怀,是一种以人为对象、以人为主体的思想。它的核心内涵是一种生命意识,是人们对生命的敬畏和关注,并以此作为一切思考、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1]。医药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是对人类生存价值认同的更集中的体现。医药学服务的直接对象是有生命的人,服务的直接目标是维护与捍卫人的健康与生存的权利。因此,医药学教育中的人文精神,就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在医药学的学习、研究、实践中,尊重生命的价值与尊严,并内化为崇高的信念、理想、人格和道德力量。

3 现代医药学教育中人文精神教育的缺陷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由于受教育体系、教育观念的影响,我们过分强调医药学学生的业务素质教育,致使人文精神教育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3.1 医药学高等教育认识上的缺陷

我国高等教育实施文理分科的专长教育,导致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相互分离。这一现象在医药学教育中尤显突出。长期以来,我国的高等医药学教育推行的主要是专业教育,在专业设置上分工太细、太早,文理分家,泾渭分明。结果导致在人们的教育观念上,把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对立、割裂开来,认为医药学院校应以科学教育为主,人文教育只占有从属的地位。在专业教学中,必然会只重视专业知识的传授,而忽略人文精神的培养。

3.2 医药学专业课教材内容上的缺陷

受生物医学模式的影响,大多数医药学专业教材在对专业理论和专业知识的介绍中,把人与环境割裂开来,对个体人以及疾病的发生和发展,更多的是从人的生物属性角度进行探讨,而忽略了环境及社会因素的影响;在对疾病的诊断及治疗上,也主要是从生物学个体的组织及器官等生理、病理改变的方面寻找其诊断依据及治疗措施,而缺乏对人的心理及生活环境的认识,从而导致在专业课教学中人文精神教育的缺陷。

3.3 医药学专业课教师人文知识结构的缺陷

从事医药学教育的许多教师本身存在人文知识结构的不足。由于我国长期采用应试性教育体系,使许多教师在其自身受教育阶段便缺乏人文精神的熏陶;同时,由于医药学院校的专业课教师,主要来源于相应学科或院校,虽然专业基础扎实,但缺乏相关人文素质的培养;此外,来自晋升职称和学术发展的压力,使得许多专业课教师更重视自身的专业技术水平的提高,而相对忽略对自身人文素养的训练。以上因素造成了医药学专业课教师人文素养存在一定缺陷。

3.4 现代医药学领域存在的异化现象带来的人文环境缺陷

成功的医药学教育必须紧密依托整个医药学的社会大环境。然而,当今社会,由于医药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不断更新的诊疗技术导致医药学人员花费更多的时间在实验室和图书馆,而不是在床边聆听病人的陈述;医生和药师更加关注的是躯体问题而忽视了病人的情感;为了提高工作效率,问诊、体格检查等与病人直接交流的时间被压缩,极大降低了对病人展开面对面人文关怀的效果。以上种种的医药学异化现象带来足可以影响医药学教育效果的人文环境缺陷。

4 现代医药学教育中构建人文精神的途径、方法探讨

4.1 研究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相互关系,将医药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有机结合

从人类科学史、思想史及医药学发展史的角度理清两者的源流演变,把握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内涵与外延,立足新时代医药学人才培养的目标,探讨在高等教育中如何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有机统一。例如,在药理学的教学中,结合古代医学、现代药理学的产生、演变和发展,从人与自然、科学与社会的关系入手,引导学生从宏观思维的层面和价值取向中,把科学的理性和人文的关怀有机地统一起来;引导学生在认识药物与机体相互作用关系的过程中引发对生命价值、对死亡的思考,启发学生树立“关爱生命”、“以人为本”的思想,从而提升医药学学生的人文精神。

4.2 提高教师的自身人文素质,探索在教学中渗透人文精神的基本思路

从培养人文精神的角度,教育者不仅靠自己的知识,更要靠身心和人格力量来教育学生,后者的力量更强大,影响更深远。因此,在教育实践中,教师首先应加强自身人文素质的提高,并在教学活动中力图以自身人格的磁场影响学生[3]。同时,在教学方法上,从专业课程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方法,特别是基本理念中,发掘、引申和归纳出具有历史传承力量和时代特征的人文精神,把抽象的理念转化为形象的力量,以拓展学生在专业课基础上的人文修养和思维空间。也就是说,从单纯的知识、技能的传授,扩展到以医药学学生的全面发展和对人类健康的人性化服务为中心,改善现代医药学人才的培养模式,见“物”更见“人”,更多地关注人的生存状态。

4.3 适应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注重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

社会经济文化的进步正在使长期相对稳定的“生物医药学模式”向“生物社会心理技术模式”转变。这给医药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一方面,应在专业课程教学中反映出以下变化:从主要依靠医药学科技转变为依靠众多学科和全社会的参与;从以疾病防治与身心健康为目标转变为以身心健全及其与环境的和谐一致为目标。例如,在抗生素章节的教学中,可以针对近年来抗生素滥用的情况,在介绍病原菌的耐药知识的基础上,从更广泛的社会层面探讨抗生素滥用的社会成因、危害以及预防措施,有助于在学生中倡导和树立维护健康和谐的意识、纠正不正确的健康观念。另一方面,应在医药学教学中引入疾病与人类生存状况、环境影响的相互关系的探讨,把握“医药学社会人类”的互动格局。例如,针对“非典”和禽流感等突发性疫情,将与药理学密切相关的“疾病社会人类”问题引入教学中,引导学生关注人文、关怀社会。

4.4 开展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将人文精神渗透到课堂教学中

以往我国医药学教育在内容与形式上简单化,很大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这对学生的个性发展是不利的,也使得医药学教学中的人文精神无从体现。在医药学教育中强化人文精神将使高校医药学教育走出单纯的传授技术的狭隘框框,上升到一个教人更好地生存与发展,更好地服务病人的人本主义发展阶段[4]。通过设计问卷反馈、情景模拟、案例讨论、课堂辩论等多种方式,在专业课的基础上突出人文知识和人文情怀的教育都是比较好的教学方式。这些方式有利于让学生主动捕捉医药学研究、实践中的人文因素,促使学生认真体验、思考人文精神的价值,并转化为促进专业学习的重要动力。

4.5 完善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调控体系,将人文精神融合到和谐校园的建设之中

有效的教学管理是达到素质教育目标的支持与保证。以人为中心的管理调控体系要以尊重学生为基础,建立人性化的管理规则。在教学活动中建立和谐有序的师生关系与生生关系,以学生最乐于接受的方式关心和帮助学生,通过师生教学合一的组织和反馈活动营造更多张扬个性的机会,发掘人格力量的隐性管理调控功能。在教学管理中强化“以人为本”的人文环境培育,必将有利于和谐校园的建设与长远发展。

探索在医药学教育中构建人文精神教育的目的,对医药学教育本身而言,是为了实现医药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素质教育的根本是要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得到全面发展。人文精神的巨大力量就是要把“训练人”的教学转变成培养人、育人的过程。将人文精神在医药学教育中内化到“育人”的每一个环节中,这必将成为医药学教育可持续发展的核心。

参考文献

[1]闵小平. 坚守人文精神是大学教育的灵魂[J]. 院校思想工作, 2007(1):56.

[2]何永红,王祖浩. 略论我国人文精神提升过程中的科学教育发展之路[J]. 教育探索与实践, 2007(1):4950.

医学人文精神的体现范文5

关键词:医学职业精神;思想政治教育视域;维度

中图分类号:G71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28-0047-03

职业精神是在职业活动中体现出来的,具有明显职业特征的职业价值观和理念体现。医学职业精神是指医务人员在医学职业实践中逐渐形成并发展为行业内和全社会所肯定、倡导的基本从业理念、价值取向、职业标准及职业风尚的总和,应将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结合、群体性与个体性结合、实然性与应然性结合,体现医务从业人员对真善美的职业价值追求[1]。

一、医学职业精神的内涵解读

医生除了要具备专业的临床知识和技能外,还要将医学科学精神和医学人文精神相统一,具备高尚的医德,具备良好的人际沟通能力,具备人文关怀、利他主义和高度责任心。而职业精神的养成不是在医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就能一蹴而就的,需要在整个医学教育阶段逐步养成。医学职业精神教育要以人本主义为核心,除了医学知识和临床技能教育外,多途径、多举措开展医师职业精神教育,培育医学生正确的从业观、价值观,培育人文精神和利他主义精神,促进医学发展,维护人类健康。

二、在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建构医学职业精神维度

1.价值维度――以理想信念为基础的职业价值观培育。理想信念与职业价值观辩证统一地存在,而且相互影响和转化,反映的是人精神层面的问题,体现人的精神追求、道德水平、价值取向、理想信念。医学生信仰什么,反映了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信仰目标偏差必然导致职业价值观的偏差。随着价值取向和文化形态的多元,各种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冲击着医学生的思想,某些医学生不同程度地存在政治追求淡漠、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追求物质享受、心理素质脆弱等问题。当今社会医患关系紧张、医患纠纷增多、医疗体制改革等问题困扰着医学生,再加上还没有真正进入职业角色,仅仅是接受社会上的负面信息,对很多问题没有深入了解,使得医学生容易产生职业价值观偏差。可见理想信念教育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主要在于培养大学生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培养大学生正确的政治信仰、理想信念、责任意识和奋斗精神。

2.理论维度――以医学伦理学为理论核心的专业素质教育。“医学伦理学是人文医学教学的主轴,它贯穿于医学实践各方面的始终,医学的宗旨和医疗职业的价值、态度和行为准则,无不是医学伦理理念的凝化,医学伦理也是医生的必备品质[2]”。作为核心人文医学课程,医学伦理学的教学是比较规范的,但也存在一定问题,开课率和课时量相较实际需要还有很大距离。要在有限的时间内系统讲授医学伦理学的基本概念和理论、临床医疗新技术引发的伦理问题等已经比较紧张,教师无法充分结合临床实践及医疗热点,更谈不上提供实践机会。另外,我国的医学伦理学还存在教学内容和方法单一、缺乏既有专业背景又有临床经验的教师、没有贯穿在医学教育整个阶段等问题,医学职业精神的培养犹如纸上谈兵。

3.文化维度――以传统医德和当代人文关怀为准则的文化传承。我国医德体系的历史悠远,最早源于《黄帝内经》,要求医者不仅要有高明的医术,还要有仁者爱人、清廉正直、谦虚谨慎、勇于创新的传统职业操守和品德。这些职业道德对我国历代医者影响深远,一直延续至今。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医学技术的不断突破和创新,仅依靠传统的职业操守和品德已经不能满足于社会发展和医疗实践的现实,我国医学职业精神教育模式对医学生、医务人员的从业理念和职业标准达不到理想的指导和教育效果。2001年,“国际医学教育组织(IIME)提出的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简称GMER),医学毕业生应该具备的7项最基本能力是职业价值、态度、行为以及伦理等”[3]。即除了具有高超的医术外,更要具有高尚的医德和人文关怀精神,培养医学生“寻常的关怀心,俗世的悲悯心”的医学人性光芒,就是当代对医学职业精神更加精确的定位。2005年,中国医师协会道德建设委员会明确要求医务工作者要认真学习《新世纪的医师职业精神――医师宣言》,将其作为执业的要求和准则,树立新世纪的医师职业精神并指导医疗实践,将职业标准和从业要求明确化和制度化。

4.环境维度――以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为助力的环境影响。校园文化中所蕴含的医学道德精神价值的意义对学生的影响是“隐性”的,对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精神养成产生着潜移默化的深远影响[4]。大学校园不仅是建筑楼群的集合,更应该代表一种文化和精神,将医学职业精神和校园的整体文化氛围、底蕴融合,才能使学生真正领悟医学的真谛。学风建设有助于培养积极向上的校园精神和爱岗敬业的道德风尚,促进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5]。要以社会服务为平台,在社会实践中深刻了解所处的社会发展现实和科技发展现实,促进医学职业精神的养成。

三、探索思想政治教育视域下医学职业精神的培养路径和模式

1.以理想信念教育为基础,引导树立正确的医学职业价值观。要充分发挥课堂教育的主渠道作用,不断深化教育内容,丰富教育形式,切实增强医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感。一是丰富教学内容。经济、社会、科技的迅猛发展使学生的眼界前所未有的开阔,对社会问题的关注增多,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广,思想政治教育所涉及的问题也应更广泛,如国情教育、国际热点分析、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法治教育、卫生事业发展、国防和国家安全教育等。着重要在“敬业”上引导学生热爱岗位,遵守职业规范,践行医学生誓言。二是改革教学方式。打破传统的教室为固定地点的教学模式,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走出去”就是同附属医院、社区、医药企业、社会机构等进行联合,进行参观学习和访问调查;“请进来”就是请医学专家、人文教育家等专业人士开设职业精神教育和人文教育专题讲座。三是重视教师的言传身教。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教师应热爱教育事业,为人师表、以生为本、忠于职守,养成良好的职业精神。对于专业课教师和临床带教教师来说,要积极构建他们的身教德育观,在教学过程中以身示教,将医学职业精神教育融入医学专业课程教育整个过程,培养学生在医疗实践中分析判断、解决伦理问题的能力。

2.以医学伦理学教育为抓手,丰富医学职业精神的专业内涵。在教学目标上,培养学生对病患的人文关怀,正确的价值观和职业操守,崇高的人生理想,培养学生用医学伦理学观念去解决问题、评价问题。应尽快修订教学大纲,将医学伦理学纳入到必修课程体系,增加学分和评价机制。以专业课教学为基础,切实增强伦理学思想的渗透力。专业课教师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丰富的临床、理论知识完成这一教学任务,提高学生的伦理素质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课堂教学中,加入现代医学大家和古代名医的生平纪事和学习、求学经历,或者播放影片、纪录片,组织讨论、情景模拟等。在实验操作中,提倡节省动物实验对象,尽可能减少动物在实验过程中痛苦的仁爱思想。解剖课程上形成对尸体捐献者默哀的教学惯例,提倡对生命致以尊重,对逝者致以哀思。在临床教学中,重视案例教学,结合正反案例,大力弘扬医务工作者救死扶伤、崇尚科学、谦虚博爱的职业精神,反对缺乏仁爱、唯利是图的医德沦丧的行为。这样就形成了有层次、有重点的教育体系,适应职业精神教育本身和学生思想变化的需要。

3.以传统医德和当代人文关怀为准则,形成医学职业精神的文化传承。传统医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精髓内容:仁者爱人、悬壶济世的职业要求;不图钱财,清廉正直的道德品质;虚心向学、善于钻研的学习态度;服务病患、认真负责的工作宗旨;不畏强权、追求真理的献身精神和不断研究、勇于开拓的创新追求[6]。这是长期以来古代的医者在行医过程中总结、形成、传承下来的优秀职业道德和准则,也是中国古代医学文化的精髓,古代医学职业精神的核心,是值得当代医生和医学界认真研究、践行的文化传承。除了传统医德外,古代的优秀医者如华佗、孙思邈、张仲景、李时珍;不惧兵荒马乱危险,上门为病人诊治的扁鹊;被“誉满杏林”的名医董奉;“轻财如粪土、耐事如慈母”的北宋医家庞安时等医者典范,将他们的事迹和精神贯穿于职业精神教育中,比简单说教更具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只有把这些优良的医德传统和当今的人文关怀相结合,使良知、正义、责任、人性等意识进行内在树立和升华,才能达到人文关怀道德教育目标[7]。对于医学生来说,知识、技能、态度是不可分割的有机体。掌握知识和技能是为形成端正的职业态度打基础,而良好职业态度的养成反过来也会促进知识的增长和技能的强化,使这三者有机结合的就是人学。“有时去治愈,经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特鲁多的这句充满人性光辉的箴言道出医学不是冷冰冰的仪器和技术的产物,而是情感的产物。因此,培养医学生的“人文关怀”必须正视医学人文教育的地位,调整医学教育的指导思想和课程体系、教育模式,注重医学职业精神中的人文价值取向,充分重视医学生的思想、情感、德行等人文素质的培养,此外,践行“以学生为本”理念,实现学生“成人成才”的根本利益,教育理念从“管理学生”转化为“服务学生”柔性化管理,对学生来说,“以人为本”的理念自然会“入脑、入心”。

4.以校园文化建设和社会实践为促进,培育医学职业精神的外部环境。校园文化是医学生职业精神培养的重要外部条件。通过校园美化,打造优美高雅的校园环境。以先进的设计理念,将校园布局、建筑特色、景观设置、校园绿化、道路建筑命名等环境因素和学校的办学理念、培养目标充分结合,为师生提供美观、高雅、文明、庄重的大学氛围。此外,还可以在教室和宿舍张贴古今中外名医大家的画像和生平简介;在宣传栏宣传励志性的医学小故事;在校园内开辟植物园以供学生学习和劳动;精选医学家的人物雕塑美化校园,供学生瞻仰。

通过学风建设,营造浓郁的校园整体学习氛围。从新生入学教育起,就开始进行这方面的引导。如新生医学生宣誓、参观校史馆、举行升国旗仪式、军事训练、校训精神解读、校史校情学习等,增强专业归属感和认同感;在二、三年级着重营造和谐、健康、丰富、活跃的学风氛围,重点组织专业学习活动;在四、五年级,学生开始接触临床和实习,应给予学生有针对性的职业生涯辅导,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分析、职业定位、医德医风的养成教育。根据医学生的专业特点和课程安排组织形式多样、新颖有意义的校园活动,抓住传统节日、重大事件、开学和毕业典礼等时机,利用板报、广播、宣传栏、校报、网站等各类载体,提高校园文化活动的品味和内涵。如通过举办护士集体授帽仪式、送文艺下基层医疗机构、优秀医务工作者来校作报告、医学知识竞赛、各类医疗操作技能竞赛等医学生喜闻乐见、参与度高的校园文化活动,切实增强医学生的人文修养。

通过社会实践,使职业精神得到检验和提升。指导并感化学生始终以“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为己任,积极送医送药;关爱弱势群体,竭力助残助幼;进行医疗常识普及,提升民众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组织社会调查,开展各类公益活动。通过课堂教学与课外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培养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基于医学职业精神具有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统一的特点,要大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医学伦理教育、医德和人文教育,同时还要给学生创造一个向上的、进取的外部环境氛围,使医学职业精神教育更为有效;同时,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方式也为医学职业精神教育提供了良好的措施和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1]程现昆.论医学生职业精神的培养[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8.

[2]杜治政.医学生的培养目标与人文医学教学――人文医学教学若干问题的探讨[J].医学与哲学,2015,(5):3.

[3]张肇达.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56.

[4]李凤英,周庆华.融医学道德精神于校园文化建设的途径探析[J].中国医学伦理学,2009,22(2):113-114.

[5]刘一鸣.高校学风建设与大学生人才培养[J].继续教育研究,2011,(12):166.

医学人文精神的体现范文6

【关键词】医学;伦理学;人文精神

我国现代医疗事业在发展过程中,既迎来了医疗水平跨越式发展,同时也面临着巨大的矛盾,既有现代医学与传统医学的矛盾,也有医生伦理上的矛盾,同时还有医患关系中利益分配的矛盾。其中医生职业道德的日益滑坡,医患关系的恶化则是我们需要直面的主要问题。为了有效解决上述问题,我们就需要加强医学伦理学教学,帮助医学院学子建构医学人文精神、重塑医德体系,以此促使广大医者提升职业道德,形成科学的医学伦理体系,从而解决医疗实践中的医患关系,权衡医疗职能与利益分配的先后,全面解决患者肉体上的疾病及心理上需求。

一、医学伦理学教学与人文精神培养的关系研究

所谓医学伦理学,从狭义的角度讲,即是从伦理的角度去探究医生的职业道德以及医患关系中伦理问题的学科。可见医学伦理学所探究的问题并非局限于“救死扶伤”的方法与结果,而关注的是对患者尊严、价值、社会利益等因素。从这一点看,医学伦理学即是促进步现代医学由纯理论性的临床医学向意识化、社会化的人文科学发展的关键所在。总言之,医学伦理学既是人文精神的一种具体形式,同时也是人文精神发展建设的一种渠道,二者之间存在密切的内在联系。

二、医学伦理学中的培养人文精神的意义分析

生物医学的迅速发展使得医学体系不断细化完善,各类科学课程也逐渐成为教学的重点。诸多医学专业对专业知识的过度重视,也导致了其人文科学内容的严重缩减。正因如此,现代医学发展过程中并没有切实解决医疗实践中社会关系、法律、伦理等问题,这也是目前我国医疗改革主要需要解决的问题之一。由此可见,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推动现代医疗事业发展,我们就需要强化人文科学教育,以此助力与医德建设,并营造和谐的医患关系。要想实现这一目标,在医学专业中我们就需重视医学伦理学教学,并有效进行人文精神渗透,这样做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几点:1.培养医学人文精神能够促使医学平衡发展现代医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理性医学,其主要强调医学规律、实证方法的规范性与科学性。总体上讲,现代医学的研究方法与发展方式与物理、化学等自然科学有着相似之处,这样也就强化了其实践性与理论性。然而医学作为一种与人息息相关的学科,其还应该涵盖敬畏生命、关爱生命、善待生命等人文精神。由此可见,医学科学与人文精神是相互作用的,医学科学中有效融入人文精神则能够彰显医学的本质——即以解决人的身心健康问题。总而言之,在医学伦理学中有效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则能够促使医学科学与医学人文精神的平衡发展。2.医学人文精神是和谐医患关系建立的基础医患关系恶化是我国现代医学发展的特点之一,也是目前医疗改革需重视的问题之一。从医患关系的实际情况来看,造成医生及患者关系不和谐的主要原因之一即是部分医生缺乏人文精神,对患者的心理需求、社会需求不甚重视,并严重关注自身利益而不顾患者切身利益,如此自然就会造成患者的不满情绪。可见,医学伦理学中加强对大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并提高其职业道德,这样便能够逐渐调整医患之间的杠杆,促使和谐医患关系的建立。

三、医学理论学教学中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的途径分析

1.传统医德教育,有效融入人文精神正如上文所言,医学伦理学教学的本质目标在于培养大学生良好的医德。而医德又是人文精神重要组成部分,换言之,于医学伦理学教学中融入人文精神教育是具有一定基础。然而在此基础上,要想将人文精神融入到教学中,则还需找到合适的切入点,譬如以传统医德文化为基础进行传统文化教育,从而有效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以及良好的医德医风。首先,我们可以抓住传统医德文化的核心内容“仁爱救人”,并深刻的诠释其含义,帮助大学生理解以“仁”为基础的医德文化的内涵。然而,我们可以根据此为基础,将传统文化融入其中,并有效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如我们以“仁”的释义为基点,将医德中的“仁爱”文化渗透到日常教学之中。所谓“上下相亲谓之仁”,在医患关系中我们且将问道求医的患者与悬壶济世的医者分个上下,那么便不难理解到传统医德中的“仁爱救人”实际上指医患关系要相互亲近相互和谐。通过对这一传统医德文化的诠释,便不难促使大学生养成“仁以待人”“温良亲人”的人文精神了。此外,所谓“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这即意味着推己及人才是正真的“仁”。据此“仁爱救人”的内涵又得到了丰富,即“仁爱救人”的根本是医者对患者充分的理解与尊重,要设身处地的为患者着想,并满足患者心理、生理、物质等方面的需求。总而言之,于医学伦理学教学实际中,为了帮助大学生养成良好的人文精神,就可将传统文化与医德医风联系起来,以提升大学生思想认识并形成良好的职业道德。2.完善课程体系,建构人文精神教育体系医学专业教学要想有效培养学生人文精神,则不能仅仅依靠医学伦理学单一的人文学科完成教学任务。而是需要全面建构起良好的人文教育体系,扩大大学生的人文视野。因此医学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中,我们既要以医学专业课为基础,同时还需加强公共教育课、人文选修课建设,并增设与医学伦理学交叉的人文课程,如医学社会学、医学心理学、医学哲学等,从而形成互相交融、互相渗透的具体医学特色的人文精神教育课程体系,全面培养学生人文精神。3.以医学伦理为基础,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校园文化活动的有效开展,一方面能够营造良好学习氛围,同时也能形成优质的精神文化环境。因此在医学伦理学教学实际中,要想有效培养学生人文精神,我们则还需切实结合教学内容,积极开展具有人文关怀的校园。譬如在根据医学伦理学中医德医风有关教学内容,我们则可以开展以“学习白求恩”为主题的校园征文比赛、文艺汇演、朗诵比赛等多种形式的校园文化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感受伟大医者的良好医德医风,并促使其逐渐培养优秀的人文精神。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医学伦理学教学中,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具有至关重要的意义。在新的历史时期,为了有效提升医者的职业素养与职业道德,在医学伦理学中,我们就可以结合传统文化、开展校园文化活动,并完善课程设置,以此培养大学生人文精神。

参考文献:

[1]李刚,郭照江,梁红娟.医学伦理学若干原则在教学应用中的是与非[J].医学与哲学,2016,37(5):72-75.

[2]张永利,姚黎英,张金凤.培养90后医学人文情怀立体化实践教学的探索与实践[J].医学与哲学,2012,33(15):44-4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