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专业知识范例6篇

法学专业知识

法学专业知识范文1

论文关键词 多元化 法律思维 构建

毫无疑问,即使是最好学的人也无法穷尽所有门类的知识,但身处于当今世界,出身于大学青年,法律思维的建立和培育已经不能被看做是奢侈或不必要的了,因为法律事件已经无限度的环绕在我们每个社会人的每个生活角落了。而且我们的青年学生应当将自己拟制为一个法律人的身份来塑造自己。法学专业的大学生更应当建立一个集职业操守、个人心智和对社会主流道德观念、基本法律常识于一体的知识结构。

一、是外部构建还是依靠大学生自我构建

试图探究构建法学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这个命题,无疑需要深究其如何实现这个命题,仅仅依靠倡导与呐喊都不能带来具有真切意义的实际效果。这样以来,当代大学生们尤其是法学专业的学生们————令人期待的综合的多元知识结构的构建不仅成为一个重要问题,更成为一个如何实现的方法论之争了。

首先,在各种现实的、操作性强且广泛被采纳的知识结构优化或素质提高的措施和途径中,专题培训、主题讲座、目标考核是当下针对大学生知识结构构建尝试中最为有效的措施了。这样的结构构建确应由外部建立,辅以定期专题性培训、宣讲等活动,并加以严格的考核的体系,并且将学习过程、结果以及个人利益同学生的学业学分相联系,在应然层面上,时刻将学生与未来法律人的标准来衡量。

其次,外部构建的同时,大学生要充分珍视和发扬担当精神,即主观上构建起学生对或自身、社会等抽象价值的责任意识。很明显,盲目的呼吁和倡导这种责任感仅仅依靠高等院校是乏善可陈的,世间万象总比空洞说教更为繁杂和难料,高校的外部规划也当然的不能穷尽一切问题。一言蔽之,此构建的归宿,必须是一个对法学专业学生定位到一个法律人的角色和高度才能有实际意义,由内部构建为前提,再加之外部构建,才可能有机的整合法学专业学生的知识结构基础,为多元化结构提供源动力。

二、对于法学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的背景分析

在我国,开设法学专业起始于高等院校,即从大学开始,专科或者本科均设置有法律专业。法学专业大抵开设以下主干课程:法学基础理论、宪法、中国法制史、行政法、刑法、民法、知识产权法、经济法、三大诉讼法、国际法与国际私法以及国际经济法。即使是实践性的教学环节诸如提供简单的法律咨询、开展社会调查、学校主导下的模拟法庭等活动,也不外乎形式大于内容。很明显,学生学习着多门部门法,但作为未来的法律人所应该具备的诸如医学常识、科学常识、职业操守等知识却微乎其微,更不堪理工科常识了。

众所周知,美国在法律教育中,显著的特点是是将初级学历教育定义为本科教育后的硕士教育,而法律培养的目标是日后的法律职业。如此以来,很明显的区别在于:就法律教育体系而言,诸如现行的我国模式和美国的模式差异,我国对法律教育的地位重视程度十分不乐观,甚至在某种层面上显得对法学学科的认识过于肤浅和急功近利。更为严峻的事情是:大量的法学专科设置普遍存在,这样的结果造就了法律职位失序、过剩的局面,并且将辛苦培育的法学学生无情的推到了就业的风口浪尖。假设当下的培养结构不予变革,单方面的进行法学专业学生高效的进入职业角色就是十分局促功利和一厢情愿的。

从目前情况看来,我国法律界的门槛也对知识结构有所要求。尤其是在在准入体系、法官的遴选等环节,有太多的上升区间。无独有偶,曾经出任首席大法官的肖扬曾多次谈及“法官队伍整体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的言论。另一个事实是:我国目前的很多法院的司法人员尤其是法官的专业和学历都显得有些尴尬或不恰当。退一步讲,即使专业的学位和司法能力假设没有太多直接关联,在与欧美等法制体系健全发达的国家相比较,我国当下的行业准入、法律人应当储备的只是要素等方面,仍旧十分薄弱。

毫无疑问,较低的准入门槛在复杂的现实面前可以轻易转变为知识储备的局促不足、常识经验替性和逻辑的问题。我们不难否定:一个法官或许在一些个案中对某些极为重要的问题完全生疏,这样的结果就是:“关于证据的知识与技能、关于解释的知识与技能、关于推理的知识与技能,还有关于程序的知识与技能”?3?也都当然而然的出现多米诺效应的局限;不难想象,律师和公诉人的日子也不会好到哪里去———同样是奔忙于迷茫纠结与纷繁复杂的常识与知识的漩涡中,“倘若法官远离文化、思想等人生、社会多姿多彩的要素,可能成为不食人间烟火的人。由于忽略法律制度,甚至法条的目的性,只关注在在程序末梢的事宜,审判的结果,很难保证不违反法理的正义、法的合目的性。”

概而括之,以当下的准入制度进行探析,现实的功利主义思想十分明显,甚至多少有些无视法律的滞后性和世界的复杂性,一厢情愿的认为法条就是全部,这显然是有失偏颇的。对于潜在法律人———法学专业的大学生而言,知识结构构建的命题,唯有将教育模式和培养体系进行修正才可能在真正意义上起到正能量的作用。

三、法学专业学生多元知识结构构建的意义

鉴于国情、传统文化等要素的前提下,对于当代大学生尤其是法科学生知识结构的顾虑,连同当今世界一日千里的社会现实问题对法律人参与和判断的精确性响应速度等元素的考量构成了对此问题的真正意义。

法学专业知识范文2

关键词:分子生物学;农学学科;分子育种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16-0201-02

分子生物学是21世纪最具创新性和活力的学科,它主要讲授生物学领域的基础知识和最新研究进展,如:核酸、RNA和蛋白质的结构和功能、遗传信息的表达与调控、转基因等[1]。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可以促使农科学生从分子水平上认知生命现象的本质,增强同学们探索生命现象本质的兴趣。更为重要的是,本课程能让同学们掌握现代分子生物学的基本理论和技术,为其他专业课的学习和今后的发展奠定基础。生物技术是推动现代农业向前发展的重要引擎,掌握基本的生物学理论和技术能促进农科学生的就业,并为他们将来从事生命科学的相关研究打下坚实的基础。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分子生物学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众多的问题,如基础知识点量大、新知识涌现快、课时严重不足等,以上种种问题直接导致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工作困难重重。仅凭借传统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已经很难适应市场对新时代毕业生的要求,教学改革势在必行[2]。本文将结合本人学习和教授分子生物学中的经历和经验,对如何提高和改进分子生物学的教学工作提出以下四方面的观点。

一、优化章节教学内容、突出基础性

传统的分子生物学课本通常会包括:核酸结构与功能、DNA到RNA、mRNA到蛋白质、分子生物学研究技术和方法、原核基因的表达调控、真核基因的表达调控、疾病与人类健康、基因与发育、基因组与比较基因组学等章节。要想在32个课堂教学的学时内完成这些内容的教学,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能够讲完这些章节,上课效果也会大打折扣,因此需要对全部讲授内容进行有目的精简和优化。

《生物化学》和《遗传学》也是农科本科生的必修课程,且这两门课程与《分子生物学》课程的教学内容有交叉,例如核酸和蛋白质的结构等。因此在有限的学时内讲授《分子生物学》课时,就需要根据农学专业的前修课程,进行相关调整和整合。根据内容的基础性和重要性,将全部内容整合成如下章节:核酸的结构与功能、DNA的表达与调控、RNA的翻g与调控、基因组与比较基因组学。其中“核酸的结构与功能”在《生物化学》课程中有大量讲解,因此,此章节可以降低为6个学时;“DNA的表达与调控”章节的内容涉及mRNA水平上的调控、真核生物的表达调控、原核生物的表达调控等内容,内容较多,涉及基础知识点较多,对后续专业课和学生继续深造有较大影响,应分配12个学时;“RNA的翻译与调控”涉及mRNA的翻译过程、翻译过程调控机理、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的翻译调控,本章节也是本课程的重要章节,对后续专业课和继续深造有较大影响,涉及较多前沿知识点,应分配10个学时;“基因组与比较基因组学”涉及测序等现代技术,是大多数同学们从未涉及到的知识,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所以应选取此章节进行讲解,并分配4个学时。

二、合理化实验教学、突出实用性

实验设计的原则是:突出基础性、与课堂知识的关联性、不同实验间的连续性,最重要的是要有实用性,且是目前农学专业研究生所用的主流实验技术。只有实用的实验技术才能满足农学本科毕业生将来的工作和进一步深造的需求,只有基础性的实验才能加深同学们对于基础理论的理解,并为他们自主设计实验提供技术支撑。基于以上原则,我们设计了以下分子生物学实验内容及学时分配:重组质粒的构建(2学时)、质粒转化(3学时)、大肠杆菌培养(2学时)、质粒提取(2学时)、质粒酶切(2学时)、目的基因的琼脂糖分离(3学时)、分离目的基因的处理及测序(2学时)。这个系列的实验包括了生物工程的质粒重组、转化、菌培养、质粒提取、酶切、电泳、测序,基本涵盖了分子生物学知识获取的全部重要实验和分析技术,有助于加深同学们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并为同学们的自主实验设计提供技术支撑。

三、应用微信、QQ等社交软件传授知识、突出趣味性

同学们都是新世纪成长起来的年轻人,对待新鲜事物容易接受,因此能否借助现代社交软件(如微信、QQ等)传授知识,是能否真正将知识灌输给同学们的关键。“微信”和“QQ”软件是目前中国最流行的社交软件,而智能手机的普及推动了利用这些软件进行信息交流的全天候化。教授一门课程时要求全体同学们加为“微信”和“QQ”好友,然后就可以利用“微信”里的“朋友圈”和“QQ”里的“好友动态”全天候的给同学们灌输知识。

当然利用社交软件灌输知识不能采取和课堂授课同样的内容,只有的信息有“趣味性”,才能引起同学们的兴趣,才最终起到辅助课堂教学并推动本门课程学习的目的。例如转发以下话题:“一个细胞引发的惨剧(2016-07-26,丁香园)”;“红杏出墙――肥胖易感基因FTO的家丑(2014-03-14,丁香园)”;“清华大学一实验室发生爆炸,博士后不幸死亡(2015-12-18,澎湃新闻)”警醒同学们的安全意识。

四、结合就业市场需求、突出前瞻性

农学专业学生未来的工作去向主要有以下几种:(1)考研;(2)本专业企事业单位;(3)本专业私人企业;(4)非本专业工作。对于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同学,《分子生物学》的学习可能帮助他们考研和更快的开展相关工作;对于从事非本专业工作的同学,本课程的学习能拓宽他们的视野和眼界。因此,农学本科专业的《分子生物学》教学应立足于本专业未来的就业市场,而必须区别于其他专业的课程内容,并且突出前瞻性。

总之,《分子生物学》是高等学校农学专业重要的基础性课程,是很多后续课程的基石,授课效果的好坏对农学专业学生后续的发展至关重要。因此,我们在该课程的教授过程中,要不断探索和总结,以授课内容能否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需求为评价标准。通过对教学内容的不断优化、实用性建设、新传授方法应用及接近市场需求,能培养出基础扎实、适应性强、能快速适应社会需求的新世纪人才。我将始终以“生以求知为乐,师以从教为荣”[3]作为自己的座右铭,时刻“自省吾身”并不断学习和求索,在高等教育的舞台上散发出自身的光芒。

参考文献:

[1]朱玉贤.现代分子生物学[M].第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法学专业知识范文3

【关键词】专业知识素养;语文教师;农村中学

一、问题提出

在新课程背景下,对中学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提出了新的要求,专业知识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活动必备的知识,是教师专业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的专业知识在教学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1]教师的专业知识包括教育理论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四大方面。本文通过对宜春市部分农村初级中学的语文教师进行问卷调查,了解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情况,并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关建议。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研究对象为初中语文教师。分别在宜春市的宜丰、上高、高安三县选取多所农村初级中学的语文教师。共发放问卷105份,有效问卷共100份,占回收问卷的95.3%。利用统计软件对收集的数据进行录入和分析。

本研究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在专家的指导下制定自编问卷并进行问卷调查,请调查对象对特定专业知识对教学发展的有用性进行评价,评价等级从“非常重要”到“非常不重要”共5级。

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在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研究中教师专业知识素养的研究比较少。目前,我国中学语文教师获取专业知识的途径一般是通过自身的知识积累、高校的全日制培养、入职后的课余学习和教育培训。因此,逐渐形成了职前教育—上岗培养—实践锻炼—职后培训的教师专业知识培养模式。当前随着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素养的发展,语文教师专业知识结构从学科内容知识向学科理论和教师实践转化,极大拓宽了语文教师专业知识素养来源的渠道。

(一)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来源情况的调查

农村中学的教育教学资源与城市中学的教学资源相比存在很大的缺陷,如教育经费短缺、教学设施和资源比较缺乏等问题,这严重影响教师专业知识的获取和知识素养的培养,降低了语文教师自我发展的积极性。因此,采用何种方式满足满足教师获取专业知识的诉求是影响教师教学的关键问题。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教育理论知识、学科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几个方面。[2]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教师获取专业知识的来源主要有阅读专业书刊、同事间的日常交流、自身的教学经验与反思、在职培训、教学观摩活动。结果显示:教师获取的专业知识的途径比较单一、主次不分、知识不系统,不能满足教学活动的需要,不利于教师专业素质的提高。

(二)知识来源对促进语文学科知识的重要性分析

当前,教师的学科知识越来越受到重视,教师语文学科知识的发展仍以教师的在职培训和业余学习为主要形式。本文认为获取语文学科知识的来源主要有语文专业课、语文教法课、各种专业书刊。通过问卷调查发现:61%的教师认为各种专业书刊对学科知识的发展非常重要;有27%的教师认为语文专业课对学科知识的发展非常重要;有11%的教师认为语文教法课对学科知识的发展非常重要。结果表明知识来源对语文学科重要的排序为:各种专业书刊、语文专业课、语文教法课。

(三)知识来源对促进教育理论知识的重要性分析

获取教育理论知识的来源主要包括:教育见习和实习、自学专业书刊、自身教学经验与反思、和同事的日常交流、教学观摩活动几个方面。[3]通过问卷调查发现,64%的教师认为自学专业书刊、自身教学经验与反思对获取教育理论知识非常重要;有25%的教师认为和同事日常交流、教学观摩活动对获取教育理论知识非常重要;有11%的教师认为教育见习和实习对获取教育理论知识非常重要。结果表明教师知识来源对教育理论知识的重要性的排序为:自学专业书刊、自身经验与反思、和同事的日常交流、教学观摩、教育见习和实习。

(四)不同来源知识对教师专业知识的重要性分析

语文教师的专业知识主要包括教育理论知识、语文学科知识、语文学科教学法知识、语文课程知识几个方面。[4]语文学科知识是指基础的汉语言文学知识,是中学语文教师从事语文教育教学活动的基础性知识,也是中学语文教学内容的重要来源。语文课程知识原本是学科知识转化而来的适合基础教育阶段教师所教的具体知识,

主要表现为语文素养目标知识。语文教学法知识是具有语文学科教学特色的教学策略与方法知识,是中学语文教师成功进行教育教学活动的必要条件。教育理论知识包括教育学和心理学学科知识。[3]

通过问卷调查发现,有45%的教师认为学科知识对教师专业知识非常重要;有25%的教师认为教育理论知识对教师专业知识非常重要;有23%的教师认为学科教学法知识对教师专业知识非常重要;有17%的教师认为课程知识对教师专业知识非常重要。结果表明:中学语文教师认为不同来源知识对教师专业知识的重要性排序依次为:学科知识、教育理论知识、学科教学法知识、课程知识。

四、建议

(一)加强语文教师专业知识教育与引领

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应在教师教育和培训中可以有针对性地进行专业知识教育与引领。在语文教师专业知识教育与引领过程中主要工作应该是促进语文教师专业知识量的积累。同时在语文教师专业知识教育中要突出不同学段语文教师对于语文教师专业知识的不同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积累经验,勤于反思,加强同事交流,同时注重阅读专业书刊,通过以上途径促进自身专业知识的发展。同时建议学校的管理者采取措施为这些活动的开展创造有利环境和条件。

(二)建构语文教师专业知识体系

中学语文教师教育课程中专业知识对于中学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科学合理的语文教师知识体系的建构对于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和中国语文教育有重要的价值。但是目前的中学语文教师专业知识体系建构存在重要问题,集中表现为由于语文学科知识的建构比较困难而导致到目前为止语文教育领域没有统一的课程知识。由于语文教师专业知识中的本体性知识建构存在问题,而导致其他相关条件性知识的建构也存在这样那样的困难。所以,以学科知识和课程知识为核心的语文教师专业知识体系的建构是语文教师专业发展研究的当务之急,对于中国语文教育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建构语文教师专业知识评价体系

语文教师专业知识对于语文教师专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应该成为语文教师入职及在职评价的重要内容。由于现阶段没有建构起科学完善的语文教师专业知识体系,所以语文教师专业知识评价体系的建构尚处于探索阶段。为完善语文教师专业教育体系,应该尽快建构语文教师专业知识评价体系。

【参考文献】

[1]林崇德,申继亮,辛涛.教师素质的构成及其培养途径[J].中国教育学刊,1996(6):36.

[2]李琼.教师专业发展的知识基础——教学专长的研究[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13.

法学专业知识范文4

【关键词】非法学专业 法律课程教学 情境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2-0010-01

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法律及其社会规范效应已渗透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大学生不但要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也应具备相应的法律素质。一方面,要了解与社会生产生活相关的基本法律常识,树立“遵纪守法为荣、违法乱纪为耻”,的观念,并且能够自觉运用法律知识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另一方面,要掌握与其所修习专业密切相关的法律和法规,拓展其专业知识结构,提高专业素养,为将来走上相应的职业岗位打好法律知识基础。在向大学生普及基本法律常识的任务主要由《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承担的情况下,各专业再根据本专业的理论特点与知识结构,开设相关的法律课程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1.非法学专业法律课程的教学目的

非法学专业开设法律课的目标不是培养律师、法官或检察官等法律职业者,而是使他们了解并掌握本专业相关的法律知识、培养他们运用法律知识分析和解决相关本专业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非法学专业法律课的教学目的应突出其专业性和特殊性,强调课程内容必须与所学的专业领域密切相关。

1.1掌握与本专业领域相关的法律知识并运用法律知识为其专业领域服务。首先,了解与本专业领域相关的法律有哪些,法律对本专业领域影响的程度有多大,从而了解本行业所处的法律环境。其次,使学生掌握所学专业领域内相关法律活动的具体要求,尽可能避免因法律文书的缺陷或法律知识的不全导致潜在的纠纷。

1.2强化法律意识、培养学生解决具体案例实务的能力。法学专业的法律课教学,不仅要求学生掌握相关法律基础知识,还应注重培养其法律思维方式与法律推理能力,运用法律条文,原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对于非法学专业的学生,他们将来并不从事法律职业,学习法律知识只是为了能够就某一现实问题或争议提供妥当的法律解决方案,所以,并不需要培养他们的法律推理技能。非法学专业法律课程的教学的功能主要体现为预防功能,即通过为学生提供相关法律信息,使他们对所从事职业将要面临的涉法问题有清楚的认识,避免陷入不必要的法律纠纷;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侧重知识性教育,以传授与其所学专业相关的法律法规为主。同时,还要告诫他们,将来从业时,一旦遇到重大复杂的法律情形时,应当及时地寻求和获得法律专业人士的建议与帮助。

2.当前非法学专业法律课程教学情况

虽然高校中非法学专业开设法律课程已相当普遍,但在有关其教学特点与教学方法等方面仍缺乏深入的研究,教学实践中也存在一定的不足。

首先,在课程内容和教材的选择上,大多照搬法学专业相关课程的教学大纲和教材,缺乏针对性和专业性。其次,在教师的配备上,对教师的选任重视程度不够。有的学校法律专业师资力量缺乏,就由上思想道德修养公共课之类的老师承担。而各门法学都是专业性、实践性、技术性很强的课程,对教师的要求很高,各院校应当制定政策鼓励教师参与实践,教师应当提高专业能力水平,培养一批实践和理论相结合的双师型教师。再次,在教学方法上很多仍然以“填鸭式”教学为主,缺乏深入的有针对性的教学法研究,缺乏有特点的教学模式。

总体而言,非法学专业的法律课程教学往往要么流于形式,要么沦为专业课的附属,没有能够发挥其在特定专业课程体系中的作用。

3.深化非法学专业法律课程的改革、构建法律课程教学

针对当前非法学专业法律课程教师配备不合理、学生多且以大班授课为主、课时少但法学内容多、流于形式、教学效果不突出等问题,可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适当的调整,强化和提高教学效果:

3.1点面式的法律课程内容调整。通常为非法学专业开设的法律课程学时较少,如经济类学生开设的经济法课程,通常只有32学时左右,但经济法的内容较为庞杂。教学时若面面俱到,则容易导致主次不分,使学生难以掌握,很难达到教学目的;若要详细讲解,则学时远远不够。在这种情况下,教师应以教材为基础,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筛选和编排,既照顾到教材的全面内容,又注重特定知识点的教学效果,做到点面结合。

3.2对比式的法律知识讲授。法学是一个逻辑体系很强的学科,各部门法之间有相应的内在联系。非法学专业的学生是在不具备法学基础知识的条件下,孤立地学习法学中某一个方面的知识;他们的法律基础知识薄弱,学习相关法律课程的难度非常大。为便于非法学专业学生学习法律课程的内容,可以在课程开始时适当讲解一下相关联的法学基本知识。如在讲授合同法的过程中,可以将民法的很多知识点结合起来对比讲授,这样一来,学生对相关知识点既容易理解,又印象深刻。

3.3情境式的案例教学法。法律条文通常比较枯燥而死板,案例教学法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而且能使学生准确运用法律条文、法律精神解决问题。在非法学专业法律课程的教学中,教师在案例的选择上,应有所偏重:一是在指导思想上明确使用案例教学旨在通过案例来加深或帮助学生对于所讲授法律规则的理解,认识到如果忽视或违背法律可能产生的实际后果,而不宜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法律问题的能力为主。二为实现案例教学的目标,在案例的选取上,尽可能创设其所学专业领域的法律事件情境,将法律放在该领域的专业背景中进行深入讲解。

3.4参观与观摩法。法律是一门专业性、技术性、实践性比较强的学科,学习起来比较抽象,法律课程的教学若只限于课堂讲授,不仅教学方法显得比较单一,而且很难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播放经典法律影片,可以让学生直观地感受法律精神的理性之美,可以提升学生学习法律的兴趣。通过举办模拟法庭大赛,让学生参与到法律审判的过程中,可以使他们了解法庭审判的运作程序,同时锻炼他们运用法律进行思考和辩答的能力。通过组织学生到法院旁听审判案例,让他们实地感受法庭氛围的庄严肃穆,体会法律的公正严明,切实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加强学生的法律素养。

结语:列入专业培养计划中的法律课程,有其特殊性和针对性,是各专业课程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发挥这些法律课程的作用,使学生系统化理解和掌握专业知识并切实培养他们的专业能力,是高校法律课程教师及理论工作者需要解决的迫切问题。我们要加大力度钻研教学内容、革新教学方法、切实提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法学专业知识范文5

知识产权专业的主要课程 知识产权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法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法学思维和法律实务的基本训练,具有运用法学理论和方法分析问题和运用法律管理事务与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主要课程有法理学、宪法学、民法学、刑法学、刑事诉讼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国际私法、国际法、著作权法(版权法)、专利法、商标法、知识产权国际公约、专利文献检索、知识产权损害赔偿、合同法、知识产权法原理、网络环境下的知识产权保护、企业知识产权战略、反不正当竞争法、知识产权实务等。

知识产权专业就业方向 本专业学生毕业后可在律师事务所、专利事务所、商标事务所等从事商标、专利等专门知识产权事务,同时也能在公、检、法等部门从事专门的知识产权司法审判及其他法律事务,或者在版权局、商标局、专利局、科技局等部门从事知识产权管理事务。

从事行业:

毕业后主要在法律、专业服务、互联网等行业工作,大致如下:

1、法律;

2、专业服务(咨询、人力资源、财会);

3、互联网/电子商务;

4、新能源;

5、中介服务;

6、电子技术/半导体/集成电路;

7、计算机软件;

8、外包服务。

从事岗位:

毕业后主要从事法务、知识产权、专利等工作,大致如下:

1、法务专员;

2、知识产权顾问;

3、法务经理;

4、专利工程师;

5、知识产权专员;

6、法务主管;

7、法务;

8、专利人。

法学专业知识范文6

[关键词]创新型省份建设;云南省知识产权高等教育;通识教育;专业教育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1260

1引言

2016年7月,《中共云南省委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意见》正式印发,云南力争在2020年进入创新型省份行列,科技进步贡献率提高到60%以上,知识密集型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以上;[ZW(]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纲要》。[ZW)]2016年12月云南省人民政府实施《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专项规划》。上述政策举措对云南省经济社会发展具有历史性意义,云南省对知识产权人才的需求必将迈上新台阶,大力发展云南省知识产权高等教育势在必行。

本文基于云南省知识产权高等教育的现状和问题,构建云南省知识产权高等教育。在理论层面有助于完善知识产权高等教育相关理论研究,深化对于知识产权教育的理论认识,为云南省更好地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力争在2020年进入创新型省份行列的目标,具有较强的借鉴和参考。在实践层面提出加强云南省知识产权高等教育的政策建议,以求缩小云南省知识产权高等教育与其他地区的差距,推动云南省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助力云南省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以及全国创新型省份的建设。

2我国知识产权高等教育发展现状与云南省状况

21我国知识产权高等教育发展现状

在当前我国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现知识产权强国的大背景下,我国知识产权高等教育取得了一定成效。我国高校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最早在1987年起源于中国人民大学知识产权教学研究中心,而以知识产权学院或知识产权系架构与名义的,则从1993年建立的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的开设,迄今我国已有32所高校建立知识产权学院(系)。2003年至今已有10批71所高校已建“知识产权”本科专业,如华东政法大学、重庆理工大学、暨南大学、西南政法大学、上海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等。可见,我国已基本建立起知识产权教育与人才培B体系。然而对“知识产权”开设本科专业,学界一直存在争议。从相关资料来看,众多学者针对当前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提倡在本科层次开设知识产权专业,弥补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缺位,如谭华苓探讨在课程设置上有无必要设立该专业的争议,提出构建高校知识产权教育体系应制定知识产权教育发展战略,培养本科、双学士学位、硕士研究生、博士生知识产权人才,弥补知识产权事业发展的需要。[ZW(]谭华苓构建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体系[J].天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ZW)]当然,也有不少学者反对本科知识产权方向培养模式,代表性的有刘春田教授、单晓光教授、张玉敏教授、王兵教授等。刘春田教授认为,设置知识产权本科专业并不科学,我国曾设置的国际法、经济法等本科专业的均以失败告终,并且美、英、德、法等国均未设置知识产权本科专业,主张我国不应设立知识产权本科专业。

虽然本科阶段开设知识产权专业面临一些挑战与困难,但是本科阶段开设知识产权专业是培养知识产权人才的起点,是知识产权双学士、硕士、博士、博士后高端型人才的前提,是完全符合我国教育规律和目标的。但考虑到目前由于实践教育的缺乏、知识产权人才知识体系的单一、师资力量不足等,能否培养出真正理论与实践兼备的学生令人感到怀疑。同时,培养知识产权人才的高校大多数集中在中东部地区,而西部或西南地区尤其是云南省对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亟须改革和完善。

22云南省知识产权高等教育的状况

近几年,云南省高校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取得了一定成绩,促进省内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但与全国发达地区相比,云南省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仍有较大差距,还不能完全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知识产权人才专门人才储备不足,高层次人才严重匮乏。一方面,云南省专业化的知识产权服务人才严重缺乏,除专利人在全国排名第20位外,专利信息服务人员数量等在全国基本处于倒数4~6位的水平,几乎没有知识产权评议评价人才。另一方面,熟悉知识产权服务的法律、金融、管理及技术的复合型高素质人才短缺,精通国际知识产权法律制度并具备较强实务能力的涉外知识产权服务人才更是短缺,远不能满足云南省融入国家“一带一路”发展战略,建设面向东南亚辐射中心,对外开放的现实需要。

(2)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机制缺乏系统化,无法满足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尽管近几年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大学设立了知识产权方向的研究生专业教育,但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等均不成熟,培养能力还很有限,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体系还需进一步深化。

(3)专利创造能力与国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较大差距。据有关数据统计,2011―2014年,全国专利申请数量总计6988906件,云南41256件,为全国的061%,为江苏省的259%,为同是西部省份四川省的1677%。此外2014年云南省专利申请量在全国排第25位,专利创造能力与国内先进地区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

(4)与其他地区一些高校相比,云南省高校知识产权教育存在一定差距。本科阶段,云南省高校一般把知识产权作为法学主要课程。自知识产权法专业正式列入教育部本科专业目录序列以来,至今已有71所高校开设该本科专业,而云南省仅有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开设知识产权本科专业。在研究生阶段,云南大学开设版权法和工业产权法两个方向,每年仅招收3人,且该专业为一级学科“法学”下的自主增设专业;昆明理工大学于2010年设立知识产权发展研究院,培养知识产权硕士,有学术型硕士、全日制专硕、非全日制专硕这三种模式。学术型硕士专业为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研究方向是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管理、知识产权与科学技术政策、知识经济、知识产权保护和产业竞争与技术情报,该专业每年招收5人,全日制;全日制专硕专业为软件工程,研究方向是数字信息保护与管理,每年招收2人;非全日制专硕专业为项目管理,研究方向是知识产权与科技创新管理,每年招收9人。可见,云南省高校知识产权高等教育发展滞后、人才培养数量少,模式单一,与社会需求脱轨。

综上所述,云南省高校知识产权教育滞后,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不仅与经济发展的需求不相适应。在云南省实施知识产权强省强市的战略下,亟须对知识产权高等教育和人才培养模式进行针对性的对策研究。

3云南省知识产权高等教育存在的问题

31知识产权通识教育层面

目前,知识产权通识教育缺乏一个被广泛接受的科学概念,但其重教而非育的理念被学者一致认同。笔者认为,知识产权通识教育相对于专业教育而言,其在于知识产权意识的培养、知识产权基本知识和制度的介绍,激发人们对其的兴趣。

(1)知识产权通识教育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云南省高校仅有昆明理工大学津桥学院开设知识产权本科专业、昆明冶金高等专科学校设有知识产权管理专业,而其他省内高校一般把知识产权作为法学本科生的一门主要课程,非法学学生通常接触不到知识产权教育,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高校均将知识产权法作为法学生的一门主干课程。此外,知识产权高等教育并未切实落实到高校层面,高校相关部门相关人员知识产权意识不强,他们都普遍认为知识产权就应该放在法学专业教学中,未对非法学专业学生知识产权课程予以重视。

(2)当前教育模式不利于培养知识产权人才。省内大多数高校没有对非法学本科生进行知识产权知识通识教育。笔者调查了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云南财经大学、云南师范大学、云南民族大学等高校,目前仅发现云南财经大学有对全校本科生开设知识产权选修课,绝大多数院校也开设有相关法律选修课,如民法、法理学、法律逻辑学等。虽然在授课过程中会涉及知识产权相关知识,但并没有进行系统的讲授。因此,选修课进行知识产权通识教育的成效不容乐观。大多数学生选择该门选修课只是为了得到学分,并不在乎自己能否学到知识。知识产权通识教育流于形式,缺乏具体的培养计划、内容、目标,且教学方法、手段偏于传统。

(3)知识产权教育缺乏系统性。云南省内高校接受知识产权教育的学生主要是法学专业学生,知识产权法作为主要课程之一,而非法学专业的学生对知识产权的概念、范围、规则等基本知识认知比较模糊混乱。大部分学生是通过新闻媒体以及网络等途径获取相关知识,也有少数学生是通过与他人交流获取知识。可见,此类获取的知识是零散的,知识结构不完整。因此,只有经过系统化、结构化的知识产权教育,才能使学生对知识产权的认识比较完整和全面。

32知识产权专业教育层面

(1)知识产权人才与社会需求脱节。云南省在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以及全国创新型省份的建设的背景下,对知识产权人才更为求贤若渴,但高校培养的知识产权专业人才与企业需求相脱轨,导致社会存在知识产权专业人才求职无门的现象,人才培养缺乏社会实效。知识产权人才是懂经济、懂管理、懂法律、懂科技的复合型人才,而省内高校知识产权专业教育薄弱,目前只有云南大学、昆明理工大学招收研究生进行培养高学历知识产权专业人才,但知识产权人才培养条件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课程体系建设等均不成熟,培养能力十分有限。

(2)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实践教育。重理论轻实践,缺乏实践教育是我国高校知识产权教育的通病。省内高校在教学过程中,大多数集中于传授知识产权法律知识和基本理论,对专利、商标与检索、申请与审查、侵权纠纷调处、诉讼与仲裁等问题未加以深入教学,且缺乏案例指导,更谈不上实践教学。

(3)师资力量不足。有关资料显示,省内高校知识产权研究方向的师资队伍力量薄弱、人数较少,缺乏有实践经验的师资。昆明理工大学法学院民商法学研究中心18位教师中仅有3人研究方向为知识产权,3人中仅有1人具有理工科背景;云南大学法学院45名硕士生导师中仅有3人研究方向为知识产权;云南财经大学法学院仅有1名知识产权方向的硕士生导师。

4完善云南省知识产权高等教育的对策

第一,构建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全国大部分高校选择设置选修课的方式来实施知识产权通识教育,然而这种选修课对大多数理工类院校学生的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提升只起到微小作用。因此,云南省高校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地缘优势,以公共必修课或专业课的形式有针对性地实施知识产权通识教育。

第二,优化师资结构。针对省内高校知识产权师资队伍构成相对单一、师资力量不足、缺乏实务经验,高校应建立一支以“专业教师为主、客座讲师为辅”的师资队伍。重视和加强与法院、知识产权事务所、律师事务所等实务机构的合作,聘请客座教授、专利人、专利律师以及知识产权一线实务人员入课堂,弥补省内高校实践教学的不足。此外,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引进一些涉外知识产权方向的教师,丰富教学内容。

第三,创新实践教学。省内高校教学模式偏于传统的灌输式教育,应转变为启发式教育方法,引进案例教学和视频教学等先进教学手段,运用实例将抽象的知识产权教学内容具体化,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有条件的高校可以通过慕课或微课进行知识产权教学,创新教育手段。

第四,结合各个高校的实际情况开设知识产权特色课程。如昆明理工大学理工类专业学生较多可开设专利方面的课程,云南财经大学可开设知识产权投资、融资、金融、保险方面的课程。此外,云南省独特的地理位置和风土人情,每年吸引不少外国留学生,特别是东南亚国家的生源。有条件的高校可以对留学生开设英语知识产权教学,普及我国的知识产权法律知识和制度。培养复合型的国际知识产权人才,与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和东盟法律研究中心相接轨。

5结论与展望

本文主要围绕知识产权高等教育的现状、存在的问题以及完善省内知识产权高等教育展开,以求完善云南省知识产权高等教育,推动云南省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助力云南省面向南亚、东南亚科技创新中心以及全国创新型省份的建设。

云南省知识产权高等教育滞后且与社会经济发展不相适应,为此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一定时间。本文提出在创新型省份建设背景下云南省知识产权高等教育的完善,但如何使高校培养的知识产权人才与社会需求相衔接,提出的具体方法和对策仍需进一步研究,以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

⒖嘉南祝

[1]胡神松、魏芳我国知识产权教育与研究[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14

[2]陶鑫良中国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研究[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10

[3]王晨互联网+教育[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