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学教学论文范例

法学教学论文

法学教学论文范文1

当前,我国普通高校本科阶段法学教育,主要包括课堂教学和社会实践两大类,其中课堂教学是主渠道,主要包含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谈话答疑、作业练习、指导论文撰写等,其中占主导地位并起主要作用的是课堂讲授。考试内容主要来自课堂讲授过的课本知识,重点是对记忆力而不是对分析能力、推理能力的测试,因而很难培养创新型、创造型人才。社会实践主要包括在一定岗位履行职责的形式和现场形式两种。前者主要是指大四阶段第一学期为期4-5个月的实习阶段。在这个时期,学生去实习单位实习,多数单位因自身业务压力以及对学生实际工作能力的不满,而对学生实习疏于指导,因而实习效果不明显。后者由于受人力、物力等因素制约,学生往往是走马观花式的参观等,所获得的知识往往仅为感性认识,,如监狱、看守所概况等,教学效果也不理想。以上法学教育方法传承了我国传统教育中以教为本的思想,注重法学理论以及基础知识的学习灌输,与我国当前的整个教育层次及方法相适应,但考虑实际操作能力、法律技能训练和社会的实际需求不够,主要存在以下三个问题:一是对法律职业教育重视不够,教育思想受过去传统思想和法制环境的约束,对法学教育的目的没有重新进行定位,结果法学教学与社会实际情况严重脱节。二是没有树立现代教育思想,仍然固守传统教育理念,从而使“教”与“学”严重脱节和错位,以教为主的单向灌输方法导致教学目标出现一定偏差。三是课堂教学与社会实践没能有机结合,降低了教学实效。

二、普通高校法学教育启发式教学方法的基本特征

什么是启发式教学?教育界对它的看法不尽一致,但有三点几乎是共识的,即:从学生在教学中的地位、教师和学生在教学中的本质联系以及教学应达到的目的来看,高校法学教育启发式教学有以下三个基本特征。

1、主体性

即:把学生看作教学过程的主体,千方百计把学生由从属和被动地位变为主体和主动地位,注入式教学不重视教学对象的主体地位和参与性,教师讲,学生听,扼杀了学生聪明才智和个性特长的发挥。相反,启发式教学则认为教是为了学,教是为了教会学生自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的主要职责是在教学中搞好主导作用,尽可能启发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想方设法唤醒和培植学生的主体意识,造就学生独立人格。因此,学生学习必须是完全自愿的,必须有积极性和主动性。教师在教学中要解放学生的大脑和双手,要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动脑想、动口说、动手练,使其积极主动地学习,成为课堂上的主人。

2、能动性

即:积极引导,激活思维,使学生处于积极的思维状态。启发式教学认为教与学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没有学生的能动作用,也就根本谈不上“启发式”。学生能动作用有多种多样表现形式,其核心思想是思维活动状态。为此,启发式教学认为教师应按照“教为学服务”的原则,精选教学内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处于最佳的思维状态。例如:课堂教学要以研究讨论为主,切忌呆板地照本宣科,时间安排上要给学生留下充分思考的余地和发表主张的机会,以调动学生积极思维、主动钻研的积极性;同时授课要紧密联系实际,用栩栩如生的形象、真切感人的情景以及耐人寻味的哲理深深吸引学生,打动学生,感染学生,使课堂教学变成有吸引力的有趣活动。再比如实验、实习、调查等社会实践课,教学中可以采取提问、讨论和现场分析等方式,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基本知识对其进行分析和剖析,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强化学生对所学专业知识的理解和实际运用能力。

3、创造性

即:启发式教学的目的在于着力发展学生的智能,促使学生独立探索,由学会到会学,由学习到创造启发式教学认为教学的主要目的不是简单地传授知识,而是通过知识的传授,提高学生的智能,促使学生独立探索,由学会变为会学,由学习变为创造。离开这个目的,启发式教学也就不复存在了。启发式教学的三个特征告诉我们,启发式教学首先要把学生看作教学的主体,要以千方百计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启发式教学的核心是要运用各种手段,激活思维,使学生始终处于积极思维状态,,充分发挥能动作用;启发式教学的主要目的在于发展学生的智能,提高其创造能力。把握这三点,就可谓把握了启发式教学的精神实质。

三、启发式教学法在普通高校法学教育中的运用

普通高校法学教育中,启发式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种运用方法。

1、设疑求解教学法

设疑求解教学法是以贯彻启发式原则为宗旨,着重解决学生认知领域的问题。在此教学下,学生事前需要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阅读相关的资料,通过以设疑,析疑、解疑、质疑的教学过程模式,重视学生的质疑和问难精神,引导学生探究问题,最终达到掌握法学知识的目的。此种教学法实际上就是让教师与学生进行互动,分为教师设疑和学生设疑两种形式。教师设疑,即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后回答,或者提出问题让学生自己解疑、得出结论,教师的每堂课都本着“提出问题、分析疑难、解决问题、掌握知识”的基本思路组织实施,重视学生自身的“领悟”,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学生设疑,即学生根据所学资料,提出不理解的问题,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反映不断地加以引导,这实际上是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未知、获取知识的一个过程。这种教学法可以考虑以下四个教学过程:一是教师设疑,引发学生兴趣;二是学生阅读资料、思考、分析从而使思维处于积极、主动状态之中;三是教师引导解疑;四是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深入提问。

2、角色模拟教学法

这是指通过设置一定的情境,让学生按不同角色置于某一虚拟的或真实的场景之中,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是一种较为接近实际应用的教学活动。教学过程中,无论是直接运用技巧的学生,如律师的扮演者,还是间接运用技巧的学生,比如原告或被告的扮演者,以及观看表演的学生,都由原来的受教育者变成既是受教育者,同时也是教育主体。教师由原来课堂的主角变为起主导作用的角色,要注重设置较为逼真的场景,引导学生思考,促使学生动脑筋、想对策。角色模拟教学法可考虑采取以下模式:第一步,案件选择。围绕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案件应当具有现实性、客观性,并具有一定的灵活性,不应预先设定答案,以便为学生提供充分发挥的空间。模拟的内容可以是节选的片段,也可以是较为完整的案件模拟,如模拟法庭庭审过程。第二步,组织材料。由于因模拟不同的角色,教师通常需要准备角度、特征、立场和内容全然不同的材料。组织材料应当严密、准确、细致、完备、分门别类和条理清晰。第三步,角色分工。根据案情,角色包括双方当事人或人,也可以有法官、检察宫、证人参与,此外,还可以安排学生当观察员。观察员不参与表演,其任务是观察和记录,并对各方表现做出分析、评价和总结。第四步,模拟表演。教师在学生进行角色模拟之前,引导学生对问题做进一步思考、读书、讨论。第五步,模拟评价。这是角色模拟之后重要的学习过程,也是全面总结、深入思考和不断提高的过程。

3、问题分析教学法

问题分析教学法主要是遵循以“学生为主”的教学理念,要求教师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由学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然后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这一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是起引导作用,要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意识和锐意进取的意识,鼓励学生勇于创新,大胆突破常规的思考方法,主动提出自己的见解。此种教学法主要步骤如下:提出问题—研究分析—进一步提出问题—再次研究分析—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总结分析。

4、合作学习教学法

法学教学论文范文2

关键词:法学;案例教学;问题;完善建议

1法学案例教学的含义与意义

法学案例教学是通过在课堂上分析和讨论案例,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基本法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法律应用能力的教学方法。它起源于美国,最早是由美国著名的律师兰德尔在担任哈佛大学法学院院长时所倡导,随后在美国以及其他国家的法学教育中传播开来。[1]我国大学引进该教学方法是在20世纪90年代,随着法学专业在高校的不断扩张,法学案例教学也逐渐流行起来。案例教学是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它与传统教学不同。在法律教育的过程中,它可以涵盖多种方法,例如模拟审判、仿真诉讼、实地教学、司法实践等。通过引导学生分析案例,可以更好地了解法学理论的基础知识并逐渐形成法律思维,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得到激发。通过对相关案例资料的探讨,并结合学到的理论知识进行分析,学生可以提出自己的观点与见解,切磋交流当中,进一步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培养法治人才的过程中,采用案例教学法进行教学时,要始终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统一,既要使学生掌握相关理论知识,又使学生具备良好的法律实践能力,同时引导学生形成缜密的逻辑推理和法律思维能力。我们高校法学教育的最根本目的就是要培养符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需求的德才兼备的法律人才,因此,我们的法学案例教学要立足本土,立足于中国的法治实践,通过案例教学来培养学生形成公平正义、德法兼修、司法为民的法律底线、意识和思维,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

2法学案例教学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高校的法学教育中,案例教学已经逐渐被老师和学生所接受,越来越多开设法学专业的高校将案例教学列为教学改革的重点,并在法学课堂上进行广泛地实践。但是从案例教学的总体情况来看,大部分高校法学专业的案例教学虽然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依然存在以下问题。

2.1目标认识不清

案例教学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具有法律思维的高素质的法律专业人才,直接面向国家和社会对法律人才的需求。案例教学的核心内容是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对案例进行分析,在这个过程中,老师起到引导和帮助作用,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动性,在试错和探索中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然而在一些法学案例教学中,由于深受传统教学思维模式的影响,老师在课堂上通常只注重对相关案例结果的分析,却忽视对案例分析思维的讲解与引导这一最核心的内容。[2]目标认识不清,过程出现了偏差,结果就是我们的案例教学变得和传统教授教学法一样,老师向学生灌输理论,学生最后还是得不到知识之外技能的提升;有些老师将案例课程当成纯粹的教学任务,机械地将传统课堂上的“讲授———灌输”法带到案例课堂上来,只要教学任务完成,而不关注教学效果的好坏。

2.2方法运用不当

由于我国属于大陆法系国家,推理模式为典型的演绎法,有严格的体系性和逻辑性;而案例教学属于英美法系的产物,推理模式为典型的归纳法,强调个案分析的方法,二者存在明显的思维差异。案例教学在我们的课堂教学中,被很多老师理解为举例教学。所以,我们在引进案例教学后,并没有弄清其本质,只是从形式上进行模仿,使得案例课变为老师在课堂上讲述案例,然后提问几个问题,学生回答以后就算完成了任务。实际上,案例教学需要老师课前精心挑选案例,课堂上引导学生分析思考,这对老师的知识储备和把控能力要求很高,需要随时应对预料不到的新的问题。因此在实际案例教学中,许多老师或者觉得麻烦,或者是担心自己准备不足,无法应对学生在分析案例过程中提出的问题,就将案例课变为讲解案例的课,这样一切都在自己的掌控当中,不会出现预料不到的情况和问题。这样的案例教学是很难培养学生的主动思考和积极应对的法律思维能力的。

2.3内容准备不足

案例教学的内容至关重要,而恰当的教学案例的选取则是关键。目前来说,我们的案例教学所用的案例基本上都是一些知名的专家学者编写的案例教材,其中也不乏一些经典著作,但从整体上来看,案例教材的质量还是跟不上教学的需求。主要问题有:首先是案例缺乏针对性。法学专业是一个系统专业,有着很细的学科划分,不同的学科之间有着很大的差异。案例教学并不适用于所有法学学科,如果将案例教学强加于各个法学学科,将会适得其反。其次是案例缺乏区分性。案例教学具有一定的难度,初学者往往很不适应,无法找到入门技巧。我们目前的案例选取没有区分案例教学的阶段,甚至我们的案例教学也没有区分教学阶段,这不符合案例教学的规律,案例教学遵循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直接反映在案例的选取上,就是教学案例要有难易程度的划分,不同的教学阶段使用符合实际需求的案例。最后是案例缺乏典型性。大部分案例都是一些陈旧的案例,缺乏创新性,跟不上社会的变化,也没有反映司法实务的发展趋势。教学案例没有吸引学生注意力的地方,引起不了学生的兴趣,案例教学就很难有效开展下去。

2.4评价机制不妥

案例教学作为“舶来品”,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明显的水土不服,很大程度上是因为我们的教学评价机制不能很好地接纳案例教学,对老师和学生的评价不能反映实际教学效果。对于老师来说,我国高校目前的教师职称评选主要是看教师的科研论文和项目,而教学工作量和教学效果对职称的评选没有决定性的影响,这样的诱导和评价机制促使老师把主要精力放在了科研,而教学包括案例教学似乎成了副业。直接的结果就是老师对案例教学敷衍了事,因为真正的案例教学是相当耗费时间和精力的,而其又不能给自己带来评价体制内的认可和利益,因此老师自然就很难重视包括案例教学在内的教学工作。对于学生来说,我国高校对学生专业课学习的考查主要是通过期末考试。期末考试的形式基本上都是老师出试卷,然后组织学生闭卷考试,最后老师批改试卷,评定分数。试题的类型一般包括名词解释、概念比较、法条分析等,学生只需在考前突击背诵,加上老师有意无意地勾划重点,基本上都会取得不错的成绩,这对老师和学生来说,可谓是各取所需。[3]因为案例教学很难通过试卷的形式来考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而要通过在日常课程进行中进行复杂的细致的过程评价。这种评价方式的赋值需要科学严谨的设计,且评价过程耗时耗力,这也妨碍了案例教学的接受程度。

3法学案例教学的变革与完善

在新时代全国教育大会“打造金课”精神指引下,法学案例教学应从目的、方法、内容以及评价等方面进行准确定位和完善变革。

3.1明确案例教学的目的

案例教学的目的就是在基础知识掌握和法律思维养成的基础上,提高学生学以致用的能力。只有以此为目的来开展案例教学,才能使法学案例教育沿着正确的道路进行。针对当前法学案例教育目的出现的偏差,我们需要进一步明确案例教学的目标,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首先要加强对老师的专业课培训,使其能够熟悉案例教学的流程,掌握案例教学的精髓,以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为重点,充分发挥自己在案例教学过程中的导向作用。其次要使学生能够明白案例教学的意义。相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来说,案例教学不但老师教授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学生学习起来难度也相当大,这就需要老师详细讲解此方法,帮助学生入门,掌握相应的技巧,同时也应该使学生建立起信心和决心。最后要使老师和学生建立良好的互动关系,老师和学生在案例教学的过程中都是受益者,老师在进一步提升自己教学能力的同时,又可以加强自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学生则可以在法学理论素养和实践技能方面良性互动,双双提升,有助于未来法律职业能力的养成。

3.2完善案例教学的方法

针对目前老师将举例教学法当做案例教学进行教学的问题,除了部分老师存在认识问题外,大部分是因为缺乏案例教学的技术设备。传统的讲授式教学只需老师在上面讲,学生在下面听,不需要更多的教学设备。而案例教学的方法随着时代的发展一直在不断完善,特别是随着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以多媒体为主的互联网技术手段在案例教学中已经运用得十分普遍。尤其是近几年以移动互联网为基础的各类自媒体使我们的学习与交流变得更加便捷,而这些技术被应用于教学中,也取得了突破性的成果。我们的案例教学在运用新技术方面有着十分广阔的空间,老师和学生搜集资料,寻找国内外案例,并通过社交软件例如微信,建立聊天群等“泛在”学习环境,随时随地分享资料,交流学习心得。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下一个技术制高点,目前来说,司法实务机构已经纷纷将人工智能引进到司法实践中来,并且加大了在这方面的投入,这是未来发展的趋势。法学案例教学应紧跟科技发展前沿,积极运用新技术,才可以更好地与司法实务相衔接。

3.3丰富案例教学的内容

案例教学的前置性环节是案例的挑选与准备。首先,案例要有区分性。即案例教学要区分不同的阶段,案例的选取在不同的阶段难易程度一定要适中。如果过于简单,就达不到培养学生分析能力的目的;如果过于困难,则会打击学生的信心,不利于学生的学习与成长,要有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其次,案例一定要有典型性。即选择的案例一定要有新颖性、话题性和扩散性,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学生上案例课不单单是为了学分,更重要的是对此有极大的学习兴趣。可以参照美国经典法学案例教科书———《合同法案例选编》,从司法判例中寻找典型案例。同时,针对学生上课时感兴趣的问题,老师可以收集意向,进行相关方面案例的准备。[4]最后,案例教学要有针对性。案例教学并非适用于所有的法学学科,对一些理论性特别强的学科,如法理学、法制史等,采用案例教学可能会适得其反。因为这些学科缺乏明显的应用性,实践中很难找到相结合的案例,所以这些学科教学只能采用讲授法。而对于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如民法、刑法、行政法等,生活中的例子比比皆是,所以采用案例教学,会使学生对老师讲的理论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并且通过分析和讲解案例,训练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所以,综上来说,老师在准备案例时,要对课堂案例有一个全面的衡量,才可以发挥出案例的作用。

3.4健全案例教学的评价

对老师的教学考核与对学生的成绩评定历来都是教育教学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因为不同的考核评价体系和指标直接关联到老师工作绩效和学生的学分绩点。只有打破现行教学考核制度与成绩评定制度存在的僵化局面,发挥考核与评价机制的引导功能,才能真正提升案例教学的效用。对老师的评估需要综合性的参考因素,不仅仅要关注科研项目与论文,更不能忽视教学这一最基本的评价因素。具体到案例教学来说,其更偏重实践性应用和教学过程,因此更科学的评价体系是全过程的评价而非单纯课堂上的评价。包括课前的案例准备,组织学生进行分组,查找资料;课堂上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与现行法律法规进行结合,探讨案件分析过程,对案例进行点评;课后对学生的表现进行综合分析,要求学生总结相关经验,撰写书面报告等等。案例教学中这一系列复杂而又智慧的工作必须予以充分客观公正的评价,才能够激发老师进行案例教学的热情,进一步在案例教学上不断开拓创新。同样地,对学生的成绩评定也要结合案例教学的特征进行综合考量而不能简单地通过一张试卷就决出分晓。因为案例教学最重要的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法律思维,提升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对学生成绩的评定要着重考虑以下因素:学生在课前的准备情况,小组讨论的效果;在课堂上,要看其言语表达是否流畅,逻辑思维是否清晰,案例展示是否全面等;课后的总结是否到位,等等。综合这些表现,给出学生该门课程的成绩,才更能引起学生对案例课程的兴趣,才有利于案例教学的进一步发展。案例教学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中间寻得了恰当的平衡,是适合法学教育宗旨和目的的重要教学方式。在意识认知上重视,在体制机制上改进,在具体措施上完善,法学案例教学一定会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教学效果也会有质的明显提升。

参考文献

[1]邹育理.从美国的法律教育谈“判例教学法”[J].现代法学,2000(2).

[2]喻永红.法学本科课堂教学案例讨论模式探讨[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0(6).

[3]宋贻强.中国法学案例教学批判[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12(9).

法学教学论文范文3

首先要求学生课前预习,回答两个与阅读内容有关的问题,并提出自己认为困惑的内容.然后在正式上课时将一节课分成几个小单元(哈佛大学一节物理课的时间为一个半小时),每一个单元都是围绕一个关键的物理概念设计的,教师在进行大约10min的简明讲授后,给出一个专门为课程设计的概念测试题(ConcepTest),用于揭示学生错误概念和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的测试题,大多数为选择题,也有部分判断题,并依此问题作为核心组织教学.学生看到问题后,首先独自思考,自主学习,然后将个人的答案用计算机投票系统(ComputerizedVotingSystem),即“应答器”(Clickers)传送给中心计算机(PI教学法实行之初使用的投票形式是通过“Flashcards”即“选项卡片”,后期才逐渐过渡到使用应答器投票).学生答案在短时间内发送完毕后,计算机汇总学生答案,并在大屏幕上显示出学生答题的情况,教师和学生可以立即得到反馈.接下来教师就根据学生答题的情况分别采用不同的教学策略.当给出正确答案的学生人数比例在30%~80%之间时,教师安排学生分组讨论约2~3min,同学之间相互讨论、解释自己的观点、说服对方、反省自己、批判对方,或添加信息支持对方的观点,这是一个学生之间相互学习的过程,也是一个精练概念的学习课程.讨论结束后学生再次发送个人答案,在发送前学生会重新思考,反思自己和别人的观点,评价不同的概念和观点的有效性,做出个人的新判断.如果多于80%的学生能够给出正确的答案,教师就简单讲解概念,并针对错误进行讲解,然后直接进入下一个主题.如果给出正确答案的人数少于30%,教师则要对概念重新进行必要的阐述和讲解,然后使用另一个测试题再次评价学生对这个概念的理解,依此进行循环,直至回答正确的学生人数达到80%以上.

2PI教学方法的优势

从搜集所得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学校对PI教学方法的研究文献中可知,PI教学法应用于不同的课程教学中对学生的学习都有比较明显的促进作用,主要表现在: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增强学生的学习潜能和自信心;降低学习焦虑;促进批判性思维、问题解决和决策能力、分享经验;互动教学利于知识保持和记忆……哈佛大学的MazurResearchGroup通过运用PI教学法实践获得的很多数据表明:使用PI教学法进行教学不只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达到一个好的学习效果,还能减少男女生在物理学习上的性别差异.通常在科学课程学习中,男生的学习效果往往都优于女生,而使用PI教学法能有效减少这一差异,缘于女生更愿意在讨论中用语言表达想法,而男生更喜欢独立思考,所以在互动教学中,女生在没有竞争的氛围和强调概念的课程中会获益更多.

3PI教学法运用于中学物理教学的探讨

鉴于文献调查结果显示,PI教学法运用于不同的课程中对学生的学习有明显的促进作用,笔者认为可以尝试将其运用于中学物理教学中.综合考虑,运用于中学教学需要重点解决以下3个方面的问题.

(1)概念测试题的选择.

大学物理课程使用PI教学法可以直接借用EricMazur等人编制的“PeerInstruction:AUser′sManual”,即《同伴教学使用手册》中的概念测试题.但是中学物理教学还没有比较完善的测试题可供使用,加之国内外中学对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程度要求各不相同,所以我国中学要使用PI教学法进行教学的话需要编制一系列合适的概念测试题.相应的测试题要求能较好地反映学生对该概念的理解程度,其中的错误答案也要求能体现出学生经常出现的误区或迷惑区.题目形式可以千变万化,但要求必须能够科学有效地达到概念测试的目的.教师可以根据以上原则进行搜集、选择或者自己编制题目.

(2)课堂即时反馈问题.

目前,大多数使用PI教学法进行教学的学校使用的反馈形式为通过应答器进行操作.而国内中学如果也使用这一方式的话势必会增大教学成本,在没有确定PI教学法能有效提高中学物理教学效果的情况下不适合盲目投资,我们可以使用PI教学法运用之初使用的Flashcards,即选项卡反馈方式,甚至可以使用现场举手投票的方式进行结果统计.研究表明:使用应答器和选项卡两种不同的方式进行PI教学,应答器的使用使学生反馈显得快捷、方便,而且便于数据存储进行对比研究,但是两种方式对于学生学习效果的影响并无明显不同.使用现场举手投票统计人数虽然略显麻烦,但是在国内中学每个班级的学生人数大概为四五十人的情况下还是可行的,针对各个班级提前算好30%和80%的比例情况,统计结果出来后稍作对比即可进行下一步教学.

(3)教学时间安排.

PI教学法大多运用于大学物理教学中.哈佛大学一节物理课的时间为一个半小时,国内多数大学中的每次课也基本都是两个小节(每小节40或45min)连上,时间都较为充裕,教学内容安排上的弹性空间大.而我国中学每次课的上课时间通常为40min或45min,这就要求教师要紧凑安排时间,合理地安排好以下教学步骤:讲解概念,出示问题,学生思考,初次统计答案,同伴讨论,思考后再次选择答案,讲解错误概念,进入下一主题.教师在授课之前应充分准备,面对课堂上出现教学环节多次循环(讨论后正确率依然在30%~80%之间),甚至出现逆循环(讨论后正确率反而降低为30%以下)等情况,做到合理应对,从容教学。

4总结

法学教学论文范文4

对本科高校的学生来说,学习《文学概论》让人感到头疼,对新建本科高校来说,教与学困难更大。要想提出切实可行的教改手段,先要理清教学中所要面对的矛盾。

1.1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性质矛盾

新建应用型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初步具备从事教育、文秘、宣传、管理等相关职业所需要的基本素养和基本能力,特别是能说会写与交际能力,能够主动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并富有创新精神。这一目标看似简单,可要实现起来还是有一定难度的。从课程性质来说,《文学概论》是一门理论课程,重点在于传授给学生具有逻辑体系性的文学基本概念、原理及规律,同时培养学生的理论意识、理论思维能力。刘安海、孙文宪等认为:“与文学史、文学批评和其他文学课程不一样,文学理论是一门基础理论课程,理论课程由于其自身的理论性,而理论又都是来自实践的,其表述的概念、范畴、命题、框架又都是抽象的、概括的、系统的,其论证又都是归纳的、演绎的、论证的、推理的。”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将理论品格的课程性质和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的目标结合起来,避免出现重理论轻实践或重实践轻理论的现象,实现理论化实践,确实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这是非常棘手的问题。

1.2教学内容与教学安排矛盾

《文学概论》课程选用的是国内很多高校使用的童庆炳主编的《文学理论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该教材主要按照艾布拉姆斯“世界、作品、作者、读者”四要素建构理论体系,共有十六章,体系完整、内容庞多。而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下的该课程教学时数一再压缩。原先是一学年每周4学时,共为144学时,后来压缩一半,一学期每周4学时,共77学时,现在减少到一学期每周3学时,共54学时,几乎为原来的零头课时了。在这么有限的教学时数里如何讲解这么多的内容,还要保证学生学有所懂、学有所悟,还能运用理论分析、解决实际文学现象和问题,不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消除臃肿、消化精髓,是没办法有效开展教学的。

1.3学生的认知状况与课程要求矛盾

在近几年所教授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学生中,女生所占比例基本保持在80%左右。根据某高校认知方式的测定,通过棒框测验和镶嵌图形测验,表明男女在场依存上存在差异性,男生更倾向于场独立性,女生倾向于场依存性,而场依存者偏爱非分析的、笼统的或整体的知觉方式。也就是说,女生占多的学生对零星的片段式的理论内容接受效果较好,但对逻辑性和思辨性强的文学活动的系统理论知识把握起来很吃力。此时,《文学概论》在传授理论方面已很吃力了,需要结合大量的文本和文学现象帮助学生消化理论知识,但该课程是在大一下学期开设的,学生缺乏一定的阅读积累,对经典文本阅读得更是不多。正如陈学广教授所说:“文学理论在大学一年级开设,因学术含量高、学生缺乏相应的接受基础而导致这门课程成了学生最不受欢迎的课程。”教学是教与学两方面的任务,作为教师,面对学生这样的认知特点以及课程学习基础要求,要重新思考、重新定位,以期达到更好地教学效果。

2改革教学方法,促进学生实践品格养成

针对以上分析的新建应用型本科高校《文学概论》教学存在的问题与矛盾,按照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要求,结合学生实际状况,根据教学内容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2.1注意文本解读的生动性,促进学生阅读实践品格的养成

据不完全调查,目前的学生不读外国作品的很多,现当代文学作品选上的很多作品也不读,以前在课堂上探讨作品学生反应积极,现在不提前布置,根本在课堂上交流不起来。所以针对目前这种现状,不是理论讲解得深不深,透不透,而是如何促使学生阅读,以期更好地积淀文化素养,更好地理解来自于文学实践的理论内容。在文本的选择上,大家都说要选择经典文本,这是理想化的,对于不愿多读书的学生来说,再经典的文本也是废纸。但一味地降低标准无原则地去迁就学生也是不负责任的,只能采取泛文本选讲办法。一些经典作品提前布置学生阅读,然后再在课堂上讲解。或者一些经典文本惟妙惟肖地解读,诱发学生的阅读欲望,促使他们更进一步地深入阅读原作。比如《茶花女》,没有读过原著的同学看到这样一部小说,会有什么样的猜测和期待?读过原著的同学,对这部小说从内容到叙事技巧有什么样的看法?有人说,这是一部很颓废的小说,你怎么看?诸如此类,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能有意识地结合作品消化所学的理论知识。另外,要注意文本选择的当下性。经典文本总是经过一定时间的考验和积淀的,内容和形式都是极好的,但往往超出了现在学生的接受范围和审美视域。如何增强课堂的互动性,提升讲解的领悟力,也要考虑选择一些学生喜欢阅读的郭敬明的《小时代》、韩寒的《三重门》、电影《杜拉拉升职记》、《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等。在文本的讲解上,不能简单的用文本印证理论知识,那样,学生既听得没兴趣也很烦。这就要求教师自身要下功夫,弄清楚文本跟所讲理论知识的结合点,慢慢启发,循序渐进,用生动的口头语言加上惟妙惟肖的肢体语言诱使学生进入情境,通过文本主动思考理论的由来和结论,提升理论思考能力和实践认知能力。

2.2采用专题讲授、课堂讨论等方法,促进学生表达实践品格的养成

理论的讲解充满枯燥和玄深,如果教师一人独霸话语权,即使说得天花乱坠,时间长了,听的学生也会昏昏欲睡的。54个教学时数,那么多内容,要求每一节课都要精心准备,不仅教师准备,学生也要准备,只有课上和课下相结合,教师教和学生想相结合,学生表达与教师点评相结合,才能向课堂教学要质量。要根据所讲授的内容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目的在于活跃课堂氛围,提升学生表达能力。比如文学是什么?这一块内容要精讲,教师作引导,学生结合以前的阅读经验探讨文学应该具有哪些品质,然后再共同探讨理论,结合具体作品理解。比如,梨花体、羊羔体、一些先锋作品等,文学与非文学之间的区别到底有哪些,最后概括出文学应该要具备的一些特质。关于文学作品体裁这一章节内容,提前让学生分为四组,每一组课下就四种体裁各选代表性作品研读探讨,课堂上交流每一种体裁作品的特点以及阅读时要把握的重点,这样既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也能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更好地阅读。文学接受方面,可以让同学们结合各自的阅读实践谈个人的感受,该如何理解“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自己在阅读时有没有再创造?究竟达到哪一种接受状态,进而激发同学带着问题阅读,带着思考追问,并适时布置作业让他们练笔,提高口语和文字表达能力。

2.3树立授人以渔意识,促进学生创新实践品格的养成

创造是文学的生命力,创新能力也是当代大学生的重要能力之一。经历过中学时代教育的学生接受的都是应试教育,如何符合规范,如何得高分是首要考虑的,而丰富的想象力和创新能力被扼杀在摇篮中。没有想象力的文学世界是苍白的,没有感悟力的文学阅读是乏味的,没有质疑的声音、没有理论转换的文学概论的教学也是空洞的。大学时代的课堂要让学生有充分平等、民主交流的机会。对文学作品如此,对文学理论也如此,理越辨越明。教师要充分意识到“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要引导学生把教材当成参考,不存在金科玉律,绝对的真理。要调动学生努力去思考,努力去探索文学世界。特别是当下的一些文学现象和文学问题,要引导学生追问,让灰色的理论发出生命的绿色。比如,在后现代思潮的推动下,解构文学经典成为一种倾向。一些经典著作的改编你认为怎么样?影视文学和小说之间的区别?在全球经济化时代,有人认为文学陷入商业危机,文学的审美性该如何坚守等该怎么看?汉语言文学学生中女生占据大多数,对于女权主义、女性身体写作等问题该如何理性认识等等。要让学生在理性思考的过程中提高分析问题、解析问题的能力,有自己独到的见解,保有求索的精神。

2.4采用多种形式的考核方式,促进学生写作实践能力的提升

“不好的教师奉送真理,好的教师教人发现真理”。理论品格是《文学理论》的固有性质,但更需要培养学生的文学性、实践性和创新性。所以,传统的一张试卷是不能很好的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要有效地和平时考核相结合。把课堂回答问题的和课下完成一定作业的成绩作为评定学生平时成绩的依据,这样可以启发学生在课堂上多思考。课下的作业不是简单地做习题,而要结合文学创作、文学热点问题和文本赏析以小论文和习作的形式练笔,加强学生写作锻炼。期末试卷要改变原先纯理论试题的状况,增加实践性试题比例,用活生生的文学现象来考查学生的知识掌握情况。比如说结合网上流行的赵丽华的梨花体诗,让学生思考她的是否是诗,并阐释文学的本质属性。关于文学创作过程和共鸣现象等,让学生根据提供的材料结合自己的写作和阅读经验加以分析,结合一部经典作品,让学生采用批评方法阐析,让学生用动笔写作的方式来展现其解决现实文学问题的能力,提升理性思维能力。

3结语

法学教学论文范文5

1.1自学探究

学生通过阅读、质疑、讨论等形式自主处理本节内容重点,并归纳出本节的知识网络结构,教师可在学生自学阶段收集各种信息和疑难问题。例如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对本节课中DNA分子结构和特点进行详细分析并构建知识网络,注意此环节需要让学生带着问题来阅读分析,然后教师事先准备好“DNA结构组件”,每4个人为一组,根据同学们从教材中的阅读对DNA结构的理解,将不同颜色的分别代表脱氧核糖、磷酸和不同碱基的DNA组件连接起来,然后展示给全班同学。

1.2答疑解惑

教师对学生自学中产生的疑惑问题进行点评或互评,并将学生归纳的不完整的知识网络以板书或多媒体的形式呈现出来。例如在同学们对于本节的主干内容已经掌握完成,但是头脑中的知识网络构建不系统的情况下,让同学们与老师建构的知识网络比较并补充,也可以锻炼他们的系统思维能力,并使本节内容重点突出。

1.3提高深化

精选一些有代表性的习题,加强对解题思路的分析,鼓励一题多解,使本节内容深化提高。由于不同学生理解程度不同,为了解决分层次教学,此阶段可以提出更深层次的问题,让有余力的同学完成,使其思维能力得到升华。

2“程序启发教学法”的作用和效果

如此一节课下来,实现了教师主导和学生主体的完美结合,因为整节课的开放性较强,所以不一定完全是按照教师的预想安排进行的,其中可能会遇到同学提出的意想不到的问题而使整个课节奏乱掉,所以需要教师在课前对教材的知识做认真的处理和预设,同时对教师随即应变的能力要求较高,如此一节课可以兼顾培养学生几个方面的精神:

2.1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品质。

自主学习是一种品质,更是一种能力,以往的教师满堂灌式的教学早已被学者们否定,但是如何建构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主导的教学方法也一直被广大一线教师苦苦探寻,所得共识即是“我要学、我想学,而不是让我学、逼我学”的自主学习模式才是学生成绩提高的真正动力。

2.2敢于质疑问难的学习品质。

学习过程中不可能没有疑问,否则一定是对知识没有深入理解,所以有质疑才是学生对这门学科认可的表现,教师要善于抓住这一优势,将学习的热情延续。

2.3乐学好学勤学的学习品质。

我们一直认同,兴趣学习才是学好一门学科的最高境界,而这个兴趣的培养当然也是老师要在新课导入上做足功课的,为学生创设一个求知的欲望,引导他们进入兴趣学习中来,乐学在前,勤学自然随之而来。

3“程序启发教学法”使用中应注意几个问题

3.1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如果本节课对学生而言没有兴趣,那么带着无味的意识,自主学习自然是空谈,所以在导入启发这一环节要做足功夫,利用好生物学科与实际生活的广泛联系性,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本节内容的趣味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才能为本节教学的顺利进行做好铺垫。

3.2该放手时就放手

在起初应用此方法时,也很担心学生不能恰当的自主整理知识点或者提不出有价值的问题,而使本节内容的重点不突出,可是发现只要教师设置的自学思考题得当的话,学生的能力还是不可小视的,所以让学生带着有价值的问题去自主研读非常重要。

3.3保护学生的提问积极性

当学生充分思考了本节课的内容后,提出的问题可能五花八门,而且有些在老师看来不是重点、难点,但是出于对学生积极性的保护,要多加鼓励才好,同时教师又要精心选择,毕竟问题偏离本节内容太远的话,会影响整节课的效率。

3.4引领学生勇于探索

法学教学论文范文6

1.1启发式教学要求在书法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

在现阶段我国的教育指导思想当中,要求学生要培养德、智、体、美多方向的发书法教学展,德育尤为关键,其融入于各科教学之中,书法教学也是其中之一。书法融入德育,书艺结合人品。

(1)教学中传授爱国情感

中国书法发展的历史蕴涵在五千年的文明史中,是无与伦比的“龙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书法不是画而有画的灵动;不是诗而有诗的韵味;不是舞而有舞的飘逸;不是歌而有歌的悠扬。无论从中小学生到专家学者,从家庭妇女到政府官员,书法作为一门实用艺术得到广泛的应用推广,作为高雅艺术得到我国广大群众的推崇。

(2)教学中传授道德情操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对学生进行品德情操教育中结合着书法史中的典型范例,让他们懂得“字如其人,心正则笔正”的做人道理。学生受到熏陶再加之书法艺术本身的引导作用,这就能明显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同时也加强了他们自我约束能力,陶冶了性情,为他们将来步入社会奠定了优良的品德基础。

(3)教学中传授哲学伦理

书法是我国一门博大精深的文化艺术,是世界艺术宝库中的一枝精华。在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的滋养与哺育下,中国书法除了具有东方文化艺术的特色特征,而且能够体现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气质、伦理道德和哲学思想。在平日欣赏和讲解字帖的时候,不但要求学生理解字体结构的完美,还要懂得书法字帖的内容,书法艺术所体现出的形式美、线条美以及内涵美。

1.2读帖时引导想象

例如宋代秦少游非常欣赏政黄牛的书法,秦少游问他的笔法,政黄牛答说:“书,心画也,作意则不妙耳。顾喜儿童字,观其纯气。”政黄牛认为孩童的字如水成文,出于自然,有纯美之韵。他通过自己不断摸索和想象,领悟到儿童字的单纯之气。同理,学生读帖也可以通过自己的想象,从中领悟到一些道理。

1.3书写之前引导想象

王羲之曾有:“意在笔先,然后作字”的宗旨。上课时,要经常抛出一些问题,适当的教导学生关于字打算怎样去写,书写时要注意些什么,通过提问开发学生的想象力。

1.4书写时也要具有想象力

写字是把心中的字的形象通过笔墨技巧而显现在纸面上,要边写边想,边想边写。

2.启发式教学方法在书法教学中需要加强的方面

2.1加强审美教学的建设

我们的书法教学首先让学生从练习书写姿势开始,然后慢慢的掌握书法的基本技能和知识,在这个基础上逐步培养学生对书法的理解美、鉴赏美、创造美、感受美的能力。因此在书法课堂上一定要强化欣赏教学,不断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2.2增加学生自由空间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很早就意识到,学生没有自由这种不良现象广泛存在于传统教育教学中,必须要进行转变,加大学生学习自由度的基本措施。要给学生评价学习成果的机会,让学生更加积极参与到自我学习成果的评价中去,既能用评价的手段发现知识、技能及学习态度上的不足,同时还能从中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并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地去调整和矫正自己的错误和不良习惯。

2.3加强素质教育的建设

法学教学论文范文7

一、前言

“创新教育”这一新的教育概念最早来源于“三创(创造、创新、创业)”教育,并且创新教育已经成为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方向,高等数学作为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基础,其在与其他科学相互渗透、相互影响中开始不断的壮大,高等数学对于科学、工程技术等领域的重要性开始受到社会各领域的关注.因此,围绕创新教育来推动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与改革,推动高等数学向教学研究型高校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转变,是市场经济条件下对高等数学提出新的要求,只有这样才能为社会科技领域培养出更多的研究型应用高等数学人才.

二、目前高等院校中高等数学教育教学现状

1.教学方法过于陈旧

现阶段部分高等院校在推动高等数学教育教学改革中,尽管将一些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方法论应用其中,但是依旧有很大一部分高等数学课堂教学中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包括国内一些著名的高等院校也存在这一现象,教师在高等数学课堂教学中仍然采用“念讲稿”、“抄板书”的教学方法.传统的高等数学教学方法对于一些数学基础好的学生来说或许可行,这是因为这一部分学生自身的接受能力很强,但是对于一些数学基础较差的学生来说显然是不适合的,同时也不利于大学生在高等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2.现代教育技术依赖性过大

现代教育技术的大范围推广使高等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尤其对于一些青年教师来说现代教育技术成为不可或缺的教育教学手段,这也是一些教师在高等数学课堂教学中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的主要原因,无庸置疑的是现代教育技术对推动高等数学教育教学改革作出了重大贡献,但是过分依赖于现代教育技术并不代表高等数学教学质量的提升.就青年教师过分依赖现代教育技术手段这一现象来说,不但没有达到提升高等数学教学质量的积极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降低高等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使现代教育技术成为了羁绊学生学习的绊脚石.

三、创新教育大背景下高等数学教学方法创新与实践

新一轮高等教育教学改革中指出要“从学生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因此,对于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来说必须要围绕着“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尽量多学一些新东西”的核心理念,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新的教学方法不仅可以满足学生实际需求,同时也可以发挥出提升高等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的积极作用.

1.深浅有度,提升大学生自信心

对于高等数学教师来说在课堂教学中要坚持“由浅入深”的基本原则,只有这样才能确保教师所讲授的新知识可以被学生所接受,同时有助于进一步提升大学生在高等数学课堂中的自信心.

2.示范加练习,调动学生积极性

大学生在高等数学课堂学习中面对一些有难度的问题时,尤其是一些在学习和练习中没有遇到过的新问题,其分析问题的思路往往是不够畅通的,不能规范的书写出该类新问题的求解过程,教师不应该的一味指导解题思路而指导学生解题,而是要对该类问题进行解题示范,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分析思路才能有助于其正确的解题.再者,教师可以针对该类难度较大的问题来适当讲解一部分,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解题思路后,由大学生自主来完成后续问题的解答,这样有助于大学生在高等数学课堂教学中掌握正确的解题方法.

3.重视基础练习,分散解题难度

现阶段很大一部分大学生在学习高等数学阶段,均暴露出基础性知识和方法掌握程度较差的现象,这样不仅容易造成大学生学习高等数学效果相对较差,同时也容易导致大学生在后续学习中出现解题难度大的现象,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多花费一些时间来进行基础性知识和方法的强化训练.例如,高等数学教师在讲授“计算平面图形面积”过程中,要明确解方程组求交点是该章最为基础性的知识点,对于一些大学生来说在学习该章时也是最薄弱的环节,所以教师可以通过出示一些关于计算平面图形面积的题目,在教师的指导下大学生以解方程组作为主要练习内容,并不是急于求成让大学生根据所学知识来求面积,这样有助于在教师的指导下帮助大学生突破这个并不难的“难点”.再者,高等数学教学中教师在讲授二重积分计算题过程中,如何正确画出积分区域并用集合来对其进行表达是最基础性的环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列举出一些题目让大学生画出积分区域,在此基础上利用集合来对其进行表达,确定每一个大学生都掌握基础方法后再进行二重积分的计算,这样不仅有助于强化大学生在学习高等数学中的薄弱环节,同时也有利于大学生在后续学习中面对该类问题的难度降低,对进一步提高高等数学课堂教学质量有着重要的作用.

四、创新教育大背景下高等数学教学方法创新的几点思考

1.重视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的实用性

上文中指出部分青年教师在高等数学教学实践中过于重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但是并没有进一步提升高等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和学生学习效果,因此,在推动高等数学教学方法持续创新中,必须要高度重视高等数学创新教学方法的实用性.德国著名的物理学家劳厄曾经说过:“重要的不是获取知识,发展思维能力才是最重要的.”对于高等数学教学方法创新来说要重视培养大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在高等数学课堂教学实践中要将其渗透到每一个教学环节中,避免出现重视理论知识教学、忽略对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现象,将创新教育理念始终贯穿于高等数学课堂教学全过程中,确保高等数学教育可以为社会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新型人才.

2.提高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的趣味性

“趣味性”并不是要求高等数学教学要像语言类课堂一样充满欢笑,而是要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来激发大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调动大学生在学习高等数学知识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才能使大学生在课内、课外更加愿意去学习高等数学.例如,高等数学教师可以通过组织课外兴趣小组的方式,这种教学方法有助于调动大学生学习高等数学的兴趣,教师可以根据大学生的实际需求来设置与高等数学有关的课题,并指导大学生根据所选课题来开展一项或多项研究,最后教师可以将大学生课题研究成果来撰写数学论文,针对一些成绩优秀的论文可以帮助其发表到各类刊物上,这对进一步提高大学生对学习高等数学的信心有着重要作用.

3.强化高等数学教学方法的针对性

高等数学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彻底打破传统课堂中知识传递、知识被动接受、被动接受训练的过程,而是要重视高等数学课堂中师生之间的交往与互动,通过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交流来帮助大学生构建高等数学知识体系,这样的教学方法有助于刺激大学生的思维活动,对培养大学生在高等数学课堂中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

五、结语

高等数学教育教学改革在面对创新教育这一时代大背景,如何推动高等数学教育教学方法的持续创新,已经成为了一个非常重要而又十分关键的问题,只有推动高等数学教育教学方法的持续创新才能适应时展要求,对培养研究型应用高等数学人才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与意义.

作者:陈宏达 单位:广东邮电职业技术学院计算机系

第二篇: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方法分析

一、以直观为基础介入抽象概念

由于小学生的直观感较强,所以我在教学应用题解答时,一般采用直观教学的方法。比如:小兔采了8朵花,兔妈妈采了13朵花,它们一共采了多少朵花?在讲解这道应用题题时,我使用的就是直观教学法,即在讲解时拿了几朵花来进行演示,一部分学生看了会很快就知道用加法来进行计算,然后我又借此机会启发他们想想这是属于应用题的哪一类(求和),是用什么方法计算的(加法)?这样就可以让他们在头脑中形成一个清晰的概念,也就是求和的时候我们可以用加法;再比如:体育课上,小明站在第二排,从左边数他是第5位,在他右边还有4位同学,第二排总共有多少人?题目虽然不难,但是这对低年级的学生来说,还是有一定的困难的。因此,当时我就请了几位同学来现场演练了一次,让大家亲自数一数,这样一数,同学们立即马上得出了答案。这道题也应该用加法来进行解答。通过这样直接的演示,也就是直观教学,就可以使学生很快地掌握。

二、加强审题,分析数量关系

对于分析数量关系,存在两种看法。一是认为理解题意的过程就包括了分析数量关系,比如,当理解了“有6面黄旗,红旗比黄旗多3面,红旗有多少面?”的题意时,也就明确了红旗面数等于与黄旗同样多的6面和另3面红旗的总面数。还有一种看法是这样的,就是要依据条件和问题的性质来分析题中的数量关系,并进行分类和归类。两种看法反映分析数量关系的途径有两种,一种是依据应用题的形式分析数量关系,另一种是依据应用题的内容分析数量关系。分析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形成简单应用题的数学结构是重要的。因为有了概括的数学结构,再由加法运算的学习转入减法运算的学习,由简单应用题的学习转入复杂应用题的学习,都会感到容易。同时依据两个条件求出一个问题;依据一个问题找到两个条件的逻辑推理能力,也将得到提高。分析数量关系,不满足于对某一问题的解答,要注意形成规律性认识。

三、一例多用,深刻理解,使单向思维变为多向思维

实例的教学,要根据学生可接受的原则,把例题教活。如:我校四年级有女生35名,男生的人数比女生的人数多10人,男生有多少人?在启发学生掌握了基础的解题方法后,将原题变为:(1)我校四年级有女生35名,男生的人数比女生的人数少10名,男生有多少人?(2)我校四年级有女生35名,比男生多10名,男生有多少人?(3)我校四年级有女生35名,比男生少10名,男生有多少人?变后的第1题与原题虽然没有什么区别,但是题目的意思却大相径庭,当然计算的方法也就不同了;后面的两题是在前两题的基础上做了一定的廷伸,将“比多”、“比少”题换成了反向题,可是通过老师的耐心引导和同学的仔细思考,他们最终还能找出解题的方法。之后,教师再让学生比较改后的题和原来的题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因此,这道例子就由单维性变成了多维性的题目,同时也让学生的思维由单维变成了多维。最终,学生不仅拓宽了他们的知识面,而且还增强了他们的应变能力,同时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四、利用多媒体手段提升学生整体认识

要想正确理解题意,并能用数学思维灵活解应用题,只有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扎实的进行训练。尽管每个老师的方法不同,但是要想达到有效的教学,关键要选择一种较好的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思维,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可以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

1、激趣导入。

在课堂上,教师利用多媒体手段进行教学能够恰当地把握小学生好奇、好动和多疑的心理特征,挖掘教材中的趣味性,运用文字、声音、图像、视频等相结合的多媒体辅助教学形式,采用故事、游戏、直观、演示和设疑等激情引趣的方法,创设出一个个引人入胜的较好的教学情境,去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和求知欲。这在一开始可以说就已经成功了一大半。

2、提高效率。

老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使用多媒体,不仅可以节省时间,也可以加大课堂的教学内容,增强信息的反馈,提高练习技巧,把课堂空间还给了学生。在上课时,老师也会感到很轻松,比较容易控制上课的过程,所以,老师就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启发学生的思维。这样就比较容易让老师做到因材施教,特别适用个别化教学的需要,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五、总结

总而言之,要想使学生把应用题既掌握得牢固,智力又得到充分的发展,就得掌握解答应用题的各个环节的目的和任务。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继续加强应用题这方面的训练,使学生可以扎扎实实地打好学习数学的基础。

作者:邵丽丽 单位:临泉县黄岭镇秦庄小学

第三篇:初中数学高效课堂教学方法浅议

一、课堂教学应该遵循的设计原则

(一)建构性的学习方式应该遵循的原则

新课程提倡建构性的学习方式,在这种教学原则的影响下,学生会通过一种全新的途径去完成知识的获取和吸收,相比传统教学有着很大的差异。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为学生创造自主探索的机会,引导他们动手实践,让他们学会合作与交流,掌握自主学习的方法。学生的学习活动要与传统的死记硬背、模仿练习等方式脱离开来。我们要遵循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努力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他们有被动接受逐渐转变为主动获取知识,进而形成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由此可见,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建构性学习是与学生的能力和需求相符合的,也是与新课标的要求和新课程教学的环境相符的。

(二)交互性教学设计应该遵循的原则

在新课程背景下,教师可以通过转换角色的方式去进行教学活动,放下以往那种“师道尊严”的想法,以平等的身份与学生进行沟通和交流,做他们学习过程中的好伙伴,以合作者的身份对学生的学习和探究进行引导,以往那种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方式要彻底地摒弃。教师的主要任务不再是传说知识,而是帮助和引导学生促进他们的学习。因此,在新的教学环境下,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他们的创新精神与合作精神都会得到很大的培养与提高,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的方式也有了很大的转变。由此可见,交互性教学设计原则也是与新课标的教学原则相符合的。

(三)创设教学情境应遵循的原则

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来看,初中数学教学的一个基本的教学目标就是要促进学生逻辑思维能力的提高,因为学生在数学学习的各个阶段都需要具备很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不论是数学知识的学习,还是运用数学知识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时候,都需要学生调动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去相互配合,完成学习任务。这些能力包括处理数字的能力、数学运算能力、求解能力、逻辑概括的能力等。在对学生的这些能力进行培养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对数学知识进行仔细的观察,发现知识之间的关系和规律,并通过自己的感官去进行判断。教师在引导时可以采用一些具体的实例,将学生的诸多能力激发出来。要想达到这个目的,我们就要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情境创设。由此可见,我们很有必要在新课程背景下坚持创设情境的教学设计。

二、初中数学高效课堂应该采取的教学方式

初中数学相比较小学课堂教学而言确实有些枯燥,很多课堂活动、游戏教学都取消了,学生一时之间很难适应。因此,我们很有必要对高效课堂的教学方式进行研究,以便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能够长久地坚持下去。因此,在以上所述的三种教学设计原则为基础,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高效课堂教学方式进行了一些探究,我认为,我们可以利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这种学习方式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经过多次的实践证明,这种教学方法对于构建高效课堂有着很好的效果,也能有效促进学生各种能力的提高,是完全可行的。

(一)学生分组学习需要注意的问题

结合自己的教学经验,笔者认为,我们在引导学生进行小组学习时应该对学生的分组情况有一个全面的掌握,了解每个学生的个性特点、学习能力的高低以及学生的智力。一般说来,我会遵循以下两个原则。

1.优生和差生要平均分配。

这一搭配原则,对于初一和初二的学生比较适用,有很强的针对性。这种分配方式能够实现学生资源之间的优势互补,每个人都能取长补短,获得对自己有益的发展。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掌握各个小组之间的平衡,包括智力、学习水平、各项能力之间的平衡,对学生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在分组学习中,优生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优越性,在为其他学生提供帮助的同时巩固知识,获得新的发展;差生则会在优生的带动下逐渐将自己的全部心神都投入学习之中,继而能够主动进行学习活动,改掉以往那种被动接受知识的学习方式。这样分组,不仅能够为学生提供互相帮助的机会,还能使学生自私自利的性格得到改变,促进学生团队合作能力的增强,是一种值得我们大力提倡的学习方式。

2.对学生实施分层搭配。

分层搭配就是要将学生按照学习水平进行分层,这种方式比较适合初三的学生。教师可以将学习水平较好的学生分为一组,数学水平较差分为一组。这样做可以让学生的优势得到更好的发展。对于优生来说,他们可以在相互交流、学习与比较中获得更高水平的提高,差生也能走出小组“受帮助”阴影,树立他们的学习自信心,使他们能够更好地掌握基础课程。

(二)对教学实例进行探讨

如学习“简单的轴对称图形”时,我将本课分为角、线段、等腰三角形、直角三角形四个部分。笔者将学生分为7个小组,让他们自己看出,总结本课的所有知识点,组内总结完成后,再由每组的代表描述自己组的总结情况。在整个分组学习过程中,学生的热情都非常高涨,他们认真看书,积极探讨和沟通。在具体发言过程中,笔者发现,有的徐额是通过互联网的方式对“轴对称图形”的相关资料收集整理的非常到位,使得其他小组的学生对其产生了很大的兴趣。以上分组方式对数学课堂教学高效性起到了很大的作用,效果非常明显。当然,在学生总结学习期间,作为教师,并不是对此撒手不管,而是应该时刻关注各个小组的进展情况,做到及时发现问题,以积极有效的方式和手段帮助其解决问题。

三、总结

法学教学论文范文8

所谓的小学数学情景教学法,主要指的是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过程中,数学教师创设出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情景,以此来调动小学生的情感投入,从而使其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学习到数学知识以及掌握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方法。情景教学法主要是依靠具体的场景与具体的形象,从而大大激发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动机,实现每个阶段的教学任务。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能够很好地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使其充分感受到数学学习的快乐。

二、情景教学法应用的主要特征

形象逼真: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情境教学法的应用主要是依据学生个人的身心发展进行情景设计,从而将学生的心理感受与生活实际与教学目标相联系,使小学生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真切地感受到数学学习的生活化、情境化。情感真切:情景教学法最大的特点就是能够触动学生的意志与情绪充分,调动其各方面的精神需求,从而使学生在数学学习时积极发挥作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应用情景教学法,是在多媒体信息技术作为支撑的基础上,运用色彩、动画以及音乐等教学资源触动学生的情感体验,从而让小学生在内心深处与教学活动产生共振,这样一来学生更能够自然地参与数学学习中。寓教于乐:情景教学法的应用就是要将数学教学的目标与任务,通过设计出来的情景转化为真实的生活情境与快乐的数学游戏,从而使学生在体验情感的整个过程中,轻松愉悦地完成数学教师布置的教学任务、掌握教学内容。在这种情景化的教学活动中,学生的学习变得更具主动性、积极性以及探索性。

三、情景教学法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对策分析

深入学习:在当今多媒体信息技术的强力支持下,小学数学教学中有很多内容都能够借助多媒体技术进行演示,从而引导学生更好地学习,教师也能够逐渐深入到数学教学的核心部分。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述“年、月、日”方面的内容时,可以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的优势,设计出一些关于“年、月、日”教学的数学问题,从而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学习兴趣。这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综合能力。真切演示: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应用情景教学法,可以在多媒体课件、幻灯片等技术的基础上,利用信息技术本身固有的图文并茂教学优势,使设计出来的情景与教学内容形成有机的联系,从而更好地开展各项教学活动。例如,小学数学教师在讲述“楼梯与楼层关系”的数学内容时,就可以将这方面的内容制作成形象具体的教学课件,在真实的课堂教学活动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出来,这样学生就能够一目了然地观察到二者之间的数学关系,不仅加深了理解,更有助于更快地掌握。因此,将情景教学法应用于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对于那些需要移动的物体以及原本的物体,数学教师只需利用多媒体技术配上不同种类的颜色,就能够进行很好的动画展示,并且配上相应的音乐辅助教学。在这种情景中,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自然而然会大大加深。动态模拟:在进行数学教学情景设计的时候,数学教师应当充分借助多媒体信息技术,将文字、图片以及声音有机结合起来,使学生的感官得到足够的刺激。数学教师应当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本身具有的闪烁特效、图形变化以及色彩转换等优势,将一些数学教学中的难点与重点知识突显出来。例如,教师在讲述“三角形面积计算”方面的内容时,可以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把一个长方形切割成两个同等的三角形,再利用鼠标移动、切割以及变色,将原本的两个三角形重新组合成一个新的三角形。在这种教学活动中,小学生能够充分理解直角三角形的面积计算就是一个长方形面积的一半。类似于这样的数学模拟推理,教师都能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出来,其不仅大大改变了传统推理想象的教学方法,从而给予学生真切的体验与感受,而学生本身也在这种过程中变得更加投入与主动,最终提高了数学学习能力。操作体验:在小学数学教学活动中,教师利用情景的巧妙设计,引导学生思维变得更加开阔,从而使其更加主动地探索与学习,最终提升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例如,教师在讲述“圆柱体积计算”方面的内容时,可以设计出一个长方体,并利用多媒体的动态演示功能,让学生自己去操作,从而体验计算出长方体与圆柱体体积计算的整个过程。这不但有效巩固了以前学过的旧知识,更加深了学生对于新知识的理解。巧设问题:在当前情景教学法实施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问题的巧设来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使其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进行探索,提升对问题的分析能力。不仅如此,通过问题的设计还能培养出学生善于思考的生活习惯,从而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品质。例如,教师在讲述“除法教学”方面的内容时,就可以设计出这样的一个问题“被除数=除数×商+余数”除了这样的公式之外,还有别的计算公式吗?这种问题的设计,学生的思维受到触动,从而会积极主动思考寻求问题的答案。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