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的有效管理范例6篇

学校的有效管理

学校的有效管理范文1

1、重视差生,积极引导学生树立信心

学校的每位学生都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尤其是学习成绩较差的学生。甚至一些学生因很少得到别人的关怀和温暖,而产生了的失落自卑的心理,对自己缺乏自信,情不自禁地处于消极状态,不思进取,纪律性差,学习不专心。所以学校必须树立人人平等的理念。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必须积极鼓励学生,克服他们消极的心态。教师面对这种的情况,必须及时开导,婉转教育,并且对症下药,让学生主动适应新的环境。除此之外,教师必须抓好后进生的思想教育。后进生就像受伤的花朵一样,更需要积极引导与格外扶持,用格外的关心,来唤回他们的信心。我相信,只要教师用热情关怀来耐心教育学生,就能唤醒学生的良知,从思想上摒弃陈旧的观念,一定能唤醒他们沉睡已久的信心与自尊,而学生树立信心与决心之后,一定会成为社会的有用之才。

2、提高教师的指导思想与管理艺术

中职学校学生管理是一个非常复杂的动态过程。而管理效果道德的好坏取决于管理者的综合素质的高低。因此,教师必须提高自身的指导思想与管理艺术,发挥教师的教育教导作用,采用科学的方法,培养学生参与意识,也要不断地在教学观念、知识层面与工作能力等各方面加强学习和思考,拓展教学理念,形成一种无形自然型的影响力,用自己的人格魅力去感染与熏陶学生,注重总结和归纳工作经验,勇于对新理念、新思路以及新方式进行不断探索。通过教师的正确引导,调动学生的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并且给予学生足够的发展空间,是学生在各项活动中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提高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

3、组织开展有意义的教育活动,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并不是靠规章制度去约束学生的行为,更是让学生积极参与到开展的有益活动中去,在活动中形成良好的习惯。在引导学生学习的同时,使学生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学校可以结合学生特点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活动,丰富精神生活,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可以组织策划学校的第二课堂或者校园文化艺术节活动,培养学生创新与审美能力,陶冶学生的情操。

4、建立完善的检查制度

建立完善的检查制度是培养学生良好行为的关键,也是保障学生良好习惯形成的最关键的因素。要做好学生管理工作,发挥教师在学生管理中的主导作用,必须建立一套严格的检查制度。长期督促与检查,可以了解学生遵守规范的情况,更好的引导学生的学习。同时,在常规管理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管理部门与学生干部的督导作用,经常进行检查监督、考核评比,做到定时有人检查,才能不断提高学生遵守规范的自觉性。

二、结束语

学校的有效管理范文2

首先,我们要正确认识校本课程建设对于学校发展的战略意义。我认为,学校建设的灵魂是文化建设,而课程文化是学校文化的核心,校本课程文化则是学校课程文化建设的重中之重。课程不仅传递着文化,本身也是一种文化。我们要把校本课程建设作为学校文化提炼和加工的过程。同时,新课改要求学校发展进一步彰显办学特色,而校本课程则是学校特色建设的重要载体,是学校特色的一张亮丽名片。

其次,我们要明确校本课程建设的具体策略,将校本课程建设转化为教育教学行为。我认为,校本课程建设应采取以下行之有效的策略。

一、整体规划策略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对于一所学校而言,校本课程属于一个宏观课题,要调动学校多方面的人力、物力与财力,进行整体规划,特别是校本课程建设规划方案,要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精心制定,并在实施过程中根据实际情况及时修订。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将校本课程建设作为学校的宏观课题进行专项研究,以保证校本课程进行有序的理论研究、课程开发和动态管理以及实施评价。

二、目标定位策略

校本课程建设,从形式上看是“以校为本”,而隐藏背后的哲学理念则是“以人为本”。因此,校本课程建设的立足点应是关注“人”的生活,关注师生的发展。校本课程建设的根本目的在于尊重和满足每个孩子的发展需要,尊重和满足每个教师的发展需要。这是校本课程生命力的根本保证。从某一门具体课程的设置而言,必须明确该课程的目标是培养人文精神,还是培育科学素养;是突出地方特色,还是彰显时代特征;是学科知识扩展,还是思维能力训练。

三、制度保障策略

在开发和实施校本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存在的问题往往是:课程意识淡薄、课程理论水平偏低、缺乏合作精神、缺少动力等。针对这些问题,我认为,除培养教师的责任感与合作精神外,最根本的是建立和健全校本课程建设的规章制度,变“人治”为“法治”,为校本课程建设提供制度保障。其实,这也是学校制度文化的建设与传承。从具体的操作而言,应建立校本课程三级负责制,即:教务处和科研处负责校本课程的建设管理、规划审定、监督检查和考核验收等工作;年级组和教研组全面负责课程建设实施方案的制订工作并组织实施(包括教学设备、师资结构、教学组织等工作的落实);备课组和课程责任教师是校本课程建设的直接负责人,是校本课程建设的坚实主体。另外,要设立校本课程建设专项基金,拨专款于课程的基本建设,主要用于重点课程必需的资料费、学术活动费和评审费。

四、专家引领策略

校本课程开发是一项复杂、系统的工程,需要教师有新的思想、信念、热情和能力,需要教师有深厚而扎实的专业知识与开拓进取的精神以及课程开发的能力。而现实情况是,许多中学教师对校本课程建设感到力不从心,不知所措,从而拒绝参与校本课程开发工作。针对这一问题,除加强校本培训外,可采用专家引领的策略,即向高等院校“借脑”,聘请专家学者指导本校教师进行校本课程开发,甚至请专家学者直接走进中学课堂,讲授校本课程,例如,可聘请大学教授作为校本课程主讲教师,开设现代传媒、播音主持、舞蹈艺术、美术设计等课程,来有效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五、名师示范策略

在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教师处于极为重要的地位,教师是课程的实施者,同时也是课程变革的主体,是校本课程的建设者。教学质量的好坏,不仅取决于教师对已有课程的领会与实施,也取决于教师对校本课程的研究与开发。校本课程建设需要教师群策群力,相互学习,共同分享资料与灵感,发挥教师集体的合力。但是,教师集体合力的形成,需要“引头雁”,需要学科带头人。我们应努力创造条件,充分发挥本校名师在校本课程建设中的引领和示范作用。

六、过程优化策略

课程是一个动态过程,是不断变化的教学事件,是“活”的课程。根据后现代课程观,校本课程不是跑道,而是跑的过程与轨迹。我们不能只盯住校本课程建设的最终结果,或只看是否编写了校本教材。校本课程与校本教材是两个不同的范畴,校本课程建设需要校本教材,但校本教材不是校本课程建设的目的。从中学教育教学实际情况来看,不是所有的校本课程都需要编写出校本教材。校本课程建设的过程,实际上是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是学校文化形成的过程,是教师专业发展和学生个性成长的过程。我们要在保证各教学模块教学秩序正常运行的前提下,定期或不定期开展校本课程的研讨、观摩活动,鼓励教师发展有自己特色的校本课程。

七、行动研究策略

行动研究既是教师进行课程研究的重要方式,也是校本课程建设的策略。行动研究是一种旨在改变行动的研究,它的核心是“反思”。校本课程建设,可以借鉴行动研究法,以实现在解决学校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促进人的发展。虽然行动研究的主要成果是行动的改进,但教师行为改进过程中的一些轨迹性资料及成果的物化将为校本课程建设奠定基础。所以,这种校本课程,不是编写出来的课程,而是做出来的。

八、分步推广策略

校本课程建设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发展过程。我们可以采取“滚雪球”式的策略,将校本课程建设的成果分步推广。我们要基于学校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和有利的教育资源,选好校本课程建设的突破口,一旦校本课程建设取得初步成果,就应及时总结经验,扩大宣传,推广应用,吸引更多的教师参与到校本课程建设中来。这样,注重积累,循序渐进,稳步发展,可以获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九、多元评价策略

多元评价是一种多元的包括评价主体、评价内容、评价方法在内的一种动态评价。在校本课程建设过程中,对教师和学生都应建立科学合理的考评体系。就教师而言,校本课程建设中的评价应以促进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为目的,而不是简单地对教师的工作划分等级和评定优劣。就学生而言,学习校本课程的评价应以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自身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为宗旨,将学生的知识、能力与综合素质作为考试考核目标。

学校的有效管理范文3

关键词:小学学校管理;激励机制;有效应用

一、当前小学学校管理的现状

1.体制不完善与理念缺失

在当前的小学学校管理中,基本模式是由领导一手掌握,而接触学生最多的教师则不占有太多的话语权。这对学校的发展是十分不利的。而在当前的小学教学管理中,缺乏民主理念成为当前大部分学校管理的突出问题。决策不够民主,管理过程中缺乏民主理念,都阻碍小学学校的发展。而对于学生影响较为重要的教学方案、计划也都是由上层领导把控,学生的主观感受与教师的建议不能很好地被采纳,因而便会造成教学安排不能按照学生的特性进行个性化教学,在管理上也是追求平均成绩,而没有办法对优秀的学生进行培育,对有困难的学生的关注也相对较少。

2.缺少专业性管理机制

在当前的小学管理过程中,最关键的是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而在机制建设过程中,最缺乏的是对激励制度的完善。在当前的小学学校管理过程中,管理工作普遍面临的问题是缺乏工作热情且没有整体规划地进行教学计划及任务。而工作过程中缺少长远的规划会直接造成学校在管理工作的开展中计划执行相对缓慢,且管理混乱。上述的情况会直接导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无法为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环境与教学质量。长此以往,教师自身在备课过程中会无法达到新课程教学改革的教学要求,而学生也会因为教学计划制定混乱而产生厌学情绪,这种情况下,小学运营与管理会出现很多弊端。

二、小学学校管理中激励机制的有效应用

建立榜样激励机制。由于学生年纪相对较小,很容易受到周围人或环境的影响,在建立激励制度的同时,可以建立健全榜样激励机制。通过树立一个正面的成功榜样,来不断引导学生在人生观与价值观方向上正确的构建与形成。学生通过对榜样的学习来不断提升自己,并将成功的榜样作为自身奋斗与努力的目标。因此在小学班级管理中,树立正面的教育榜样是可行的方案之一。在引导的过程中,可以通过讲坛的方式,邀请知名人士或学生心目中的偶像举办讲座,并传授做人的道理。同时教师自身也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规整。教师只有自身行为规范,才能够为学生树立好的榜样。教师潜移默化的影响对学生来说是至关重要的。

因此任n教师、班主任、学校领导都应该以身作则、严于律己,为学生树立良好的榜样。学生之间也可以进行相互学习,学生与学生之间的距离相对较近,且容易成为目标。因此除了考试成绩、学习态度之外,教师可以通过组织各种各样有趣的活动让学生充分展示自己的才艺与优势,最后形成班级内部相互鼓励、相互学习的风气。榜样的力量会促使学生不断提高自我优势,最终达到全体学生共同发展的目标。

三、激励机制的组合要多种多样

在激励机制中,首先可以选取物质激励方式。对于成绩优异或在不同方面有进步的学生,可以通过奖励物品等来不断地激励学生向前。或者建立班级优秀墙,对表现优秀的学生给予物质上的奖励。而对于一些家庭有困难的学生,在激励机制上面,班主任可以适当选取物质或者奖学金等特殊资助,鼓励其不断向上。

而与物质奖励所呼应的便是精神奖励,对于精神奖励应该选取精神鼓励更为恰当,该方法首先适用于成绩优异的学生,通过不断鼓励来使其不断地进行自我能力的突破,挖掘自身潜力。而对于普通学生来说,可以选取颁发奖状证书、授予相关荣誉称号等进行鼓励。与此同时,班主任可以积极地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与沟通,让家长也不断对学生进行鼓励。二者相结合的精神激励会不断地提升学生对学习的自信心。

四、激励机制在执行上的特点

在激励制度进行的同时,也应该进行一定的惩罚制度,即正激励制度与负激励制度相结合的模式。在原有的激励模式中,其并没有惩罚制度相对比,因此便会使激励机制在整体上失去平衡,进而失去整个激励系统应有的作用,即激励与鼓励。而对于学校的管理者来说,其应该在采用正激励的模式下,通过固定数量,掌握时效,不断地更新激励制度,从而促进学生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整体素质。在对学生教导的过程中,也应该对一些问题进行批评、制止与监督改正。只有两种制度相互结合才能使激励机制得以完全有效地实施。

五、把握好激励次数和激励程度

激励频率,顾名思义,是指激励次数多少问题,而激励强度则偏向于激励量的大小。在班级管理中应用激励这一理念时,掌握好激励的频率与强度是关键。由于小学生的特殊性,可能在处理事情上比较叛逆、对学习的兴趣不高、自我控制力较差等,因此在他们身上应用激励理念时,我们一定要注意因材施教,可以结合小学生的特点来具体实施。但如果碰到一些比较难以完成的任务,我们要加大激励频率与强度,只有这样才会走进他们内心,激发他们的兴致,这样他们才会有动力完成这项任务。而对于那些比较容易完成的任务,我们就可以提高效率,适当减少激励频率与强度,这样可以很好保持激励的关注度以及吸引力,才不至于让学生对其产生厌烦感。

总之,在正激励的过程中,一定要注意其方式与激励手法,例如表扬时用词不同,进步时奖励物品的不同等。该方法对于教师管理学生来说可以采纳,并且教师还应该不断提高自身能力。对教职工而言,教职工的晋升工资、奖金、福利等都可以看作激励方式,通过不同类型的手段来促使其积极工作。对于激励机制来说,在该种方法下的校园管理能提高学生的自身能力,同时也使教师的自我价值不断升华。

参考文献:

[1]刘学倩.激励机制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初探[J].华夏教师,2016(1):88.

[2]丁晓燕.激励机制在小学班级管理中的应用[J].科教导刊(下旬),2016(2):115-116.

学校的有效管理范文4

为更好的实施中小学的有效性管理,笔者对部分中小学进行了全面的调研和分析,感到部分校长在学校管理上,主要存在以下几个问题。一是管理过程中片面强调校长权利的影响力,忽视被管理者即教职工主体性的激发;二是个别学校发展愿景不明确,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有效的评价与激励机制;三是校长的专业化水平不高,事务型、会议型校长多,而专家型、研究型的校长少,因而学校管理无深度;四是学校环境缺乏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的整体建构,忽略了学校内涵建设的影响力;五是面对现代社会多元价值取向的许多新矛盾、新问题,部分学校仍然采取传统的管理模式,缺乏现代管理原则和有效的管理策略,处于低效管理状态。上述问题说明,中小学的有效性管理是摆在广大中小学校长面前的重大课题,要提高管理效能,就必须对中小学的管理策略进行研究、改革与创新。

二、中小学校长有效性管理原则

主体性原则。坚持以中小学校长为核心的学校领导班子是实施有效管理的执行主体,而全体教职工也是学校实施有效管理的接受主体,因此中小学校长的有效管理必须充分考虑调动学校领导班子及全体教职工的工作积极性的诸方面因素。

民主性原则。发挥教职工的主人翁意识,全心全意依靠教职工办学,实施民主决策、民主监督是学校管理最为有效的途径,同时有利于激发学校的办学活力。

专业性原则。“一所好学校,就有一位好校长”。要提高校长的管理水平,首要任务就是要促进校长走专业化发展之路,倡导教育家办学,因此学校管理的有效性和学校实施内涵办学,一定程度取决于校长较高的专业化水平。

科学性原则。实施中小学校长的有效管理策略,必须坚持科学性原则,它要求校长要有现代的科学的管理理念,学校要有一套能够调动广大教职工积极性的科学管理制度,要有一套符合本学校实际的、体现学校校长办学思路的科学管理措施。

三、中小学校长有效性管理路径

(一)自我管理。校长是学校的组织者、领导者,既要执行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更要挑起学校教育发展的重任。因此,一个优秀的、卓越的校长必须加强自我管理、自我修炼,笔者认为校长重点要修炼“六种心”:健康身心,修炼愉悦心;恪尽职守,修炼责任心;总结反思,修炼学习心;与时俱进,修炼创新心;心胸豁达,修炼平常心;放低身姿,修炼关爱心。修炼“六种心”,既彰显了校长自身人格魅力和校长的综合素质,同时也是实施有效管理的前提和基础。

(二)愿景管理。“愿景”就是教职员工对学校发展的共同期待和愿望。没有共同的愿景,教职工必然缺乏自觉的行为和奉献的精神,最多只是被动的遵从,这必然会导致学校管理的低效。要建立共同的愿景,需要从以下两个途径来实施。

一是学校教育发展定位。首先,要全面分析学校现状,把握学校基本情况。其次,充分论证,科学定位学校的发展目标。荣昌初中经过全校师生反复讨论,最终确立了办学理念,明确了奋斗目标和美好愿景。这为学校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激发了全体师生员工奋斗的动力,有力的促进了学校的快速发展。

二是拟定学校发展规划。作为校长一定要结合学校地域、学生等实际和全体教师共谋学校发展,制定学校的发展蓝图。荣昌初中在2009年,就制定并实施了《荣昌初级中学第二个五年发展规划》,从学校发展的指导思想、目标、举措等方面进行了细化,以此作为学校工作的纲领性文件,具有指导性作用。

(三)质量管理

一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首先,牢固树立质量核心观,以实现三维目标为宗旨,以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统领教学。其次,规范办学,完善办学条件,化解大班额,开齐开足课程,针对学生特点开设好课外兴趣活动,全面提升学生素质。第三,规范教学常规管理,坚持“教师主导,学生主体”,注重教与学的双边关系,构建高效课堂。第四,增强家校舍力,形成学校、家庭、社区三维教育网络,关注全体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

二是实施队伍建设和名师培育战略。校长必须注重行政班子和师资队伍的建设,通过不同层级的培训来提高班子的管理能力和教师群体的整体水平。荣昌初中根据《荣昌初中教师继续教育工程》和《荣昌初中名师培养方案》,狠抓师资培训和名师队伍建设,并与重庆文理学院等建立长期合作关系,有计划地开展了班主任、各学科教师序列培训,不断提高师资水平,打造名师队伍,奠定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

三是教学管理创新。笔者在推行素质教育过程中,结合学校实际,开创性的制定并实施了“2+2两结合”教学常规管理模式。“2”指教师的教学活动和学生的学习活动双管齐下管理,“+2”指与之配套的教师教学常规评价和学生学习常规评价,“两结合”指把教师的教学工作常规评价目标与学生学习质量目标“双目标”同学校学年或三年教学质量目标有机结合起来,从质量提高、能力提升、情感价值观三方面实施有效的综合考核评价,教师既传授了知识、又培养了学生的能力,学校既规范了教学常规的科管理,又促进了整体素质教育质量的有效提升。

四是打造特色教育。荣昌初中以“奠定学生发展基石”为核心理念,坚持开展“三全教育”(全员教育、全面教育、全程教育),打造学校特色。通过对“潜能生”实施创新管理,对留守儿童的结对帮扶,以及开展主题教育活动、开展艺体教育、构建人文校园等,从而全方位地提高育人质量。

五是建立科学的质量评价体系。荣昌初中以“减负提质”为指导思想,以学生全面发展为核心,以实现“三维目标”为宗旨,建立了《荣昌初中考试学科教师教学质量考评办法》等包含5个方面的完善的质量评价体系,把教师的常规教学与教学终结目标相结合,体现教师教学工作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成绩的提升、学习能力的提高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变化,以此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四)文化管理

一是学校制度文化建设。管理贵在创新,管理依靠制度,制度贵在科学。校长要在充分考虑学校的实际状况和未来发展需要的基础上,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发挥教代会的作用,创造性的制定岗位责任制各项管理制度,使管理规范有序。

二是学校环境文化建设。学校要深入构建班级文化、走廊文化、室内文化等显性的物质文化,优化育人环境。

三是学校理念文化建设。校长要以办学理念、学校精神、校风、教风、学风等为主要内容构建隐性的精神文化,达到以文化人的效果。

四是学校道德文化建设。学校是道德文明的传播者,因此中小学有效性管理必须坚持“以德治校”“以德立校”,校长要以高尚的道德情操和无穷的人格魅力来管理学校,来影响师生,要以“师风师德建设”“学生德育教育”为抓手,积极营造浓厚的道德文化的氛围。

(五)安全管理。安全是正常开展教育教学工作的保障,因此必须树立安全第一的思想。荣昌初中通过建立学校、家庭、社区共同组成的安全工作网络,创建了校保大队、校警、保卫干部、护校队、校园保安等“五位一体”的校安工程工作机制,形成了安全管理长效机制,构建了市级平安校园。

学校的有效管理范文5

关键词:学校;管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1-0013-01

当今时代是社会变革的时代,是改革开放的时代,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代,是市场经济全球化和国力竞争日趋激烈的时代,尤其是我国加入WTO以后,学校发展面临着开放教育市场的挑战,办学主体更加多样化,教育体制结构异质化。这一方面为我国学校办学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注入了活力,另一方面也迫使我们学校教育要重新审视自己生存、发展的策略和走向。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培养高水平人才,必须创新学校管理。

1.建章立制,规范管理

学校管理的好坏,影响着一个学生的发展,也影响着每一个学生的成长。我们常听人说,某某学校校风不好,所以孩子划片本来应该在某某学校里学习、生活,可是家长还是要拖关系,走后门,想尽办法把孩子送到他们认为理想的,口碑比较好的学校里去。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那么,要想让学校管理在新时代下适应新的发展机遇与挑战,我们也就要坚持,"校有校规"的管理原则,建立法制化的现代教育管理体制,实行依法治校。首先,在学校的管理方面,要严格执行国家教育的一些方针,严遵《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教育法规,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及《中小学管理规范、管理制度》等一些对学校规管理的要求落到实处,让学生管理实实在在地为学生服务,为发展助力。其次,为了一个良好的学理管理制度,和谐的管理环境,我就根据本校的特色和文化建立适合本校管理工作的一些规章制度,并让这些科学、合理的规章制度发挥它应有的监督作用,让学校的管理工作规范、有序地进行,让学生在一个和谐、有序的环境中学习、生活。创新观念支配着创新的行动,没有突破的观念也就没有突破的做法,也就不可能创造出新的成果。

2.关注细节,精细化管理

为了让学校的管理落到实处,达到真正的有效管理。制定一些规章制度,把国家的一些学校管理政策传达下去还不行,还要让这些规章、政策发挥它在管理中起到有章可循、检查督导的作用。所以,在学校管理方面我们一定要做到责任到人,分层管理,把每一项工作,都层层包管下去,落到实处,起到作用。首先,精细化的学校管理要在整体目标确定的前提下,再细化到学校各组织、各部门,健立健全管理网络,责任到人。其次,精细化管理校园,要不分大小事务,当成"一切为了孩子,为了孩子的一切。"的头等大事来抓、来管。有一位校长说过:"教育原本不需要跟风逐潮,不需要不断的花样翻新,而是需要一种可贵的坚持。把简单的事情做好就是不简单,把平凡的事情做精就是不平凡。"可见,无论对学校管理的大小事务,认认真真,长期坚持,都能使学校的管理,切切实实为学生服务,让社会、家长放心、安心。

3.以人为本,人文化管理

学校的严格管理保障学校的正常运行固然是好事,但是为了教师、学生个性发展,使学生能愉快学习,教师愉快地工作,学校的管理要刚柔结合,营造和谐的管理氛围,要概让管理不失效,还要让教师、学生能自由发挥,张扬个性。首先,学校管理要为每一位教师创造和谐、宽松的工作环境,满足教职工工作的需要,精神需要,在管理的过程中形成和谐的人际关系,使教职工能轻松愉快的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其次,学校的管理要加强领导班子的建设,在班子内发扬民主作风,形成团结和谐的良好风气之外,还要在工作中,信任、尊重教职工,创造条件,并实行科学民主的管理,强化教职工的参与意识,让在校的教职工觉得人人都是学校的主人,从而有效地调动教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再次,当然为了学校管理,学校领导还要在政治上、生活上、工作上、关心体贴教师,提倡奉献精神,并要对那些思想要求进步、品行端正、工作热情高的教师加强培养,吸收到党内来。最后,为了让学校管理工作和谐有序的进行,学生也是一个主要的一份子,毕竟这一切管理工作的开展和进行,都是为了学生的良好发展,健康成长。所以教师要在工作中,时时培养学生热爱学校,热爱班集体,热爱同学,并让他们保护校园里的公共设施,不去恶意破坏。这样,学校在满足了教师自尊心、荣誉感的同时,也让学生觉得自己是学校的主人,并要让教师、学生觉得在这样一个大集体里工作、学习、生活是多么愉快事。

4.优化学校管理环境

现代学校管理环境创新,简言之就是优化管理育人环境,指的是通过学校积极的创新活动去改造环境,去引导环境朝着有利于学校教育人、培养人、改造人的方向发展。学校管理创新是一种目标指向明确,但随机性较大,具有一定风险性的活动,其活动的进行,必须有相关政策的支持条件。这种政策的支持,包括管理创新中的人事分配政策、经费政策、奖励政策、评价政策等。学校管理创新要想有效进行,必须有上级政府及教育行政部门的政策支持条件,否则,管理创新就难以启动,即便启动也难以保证进行到底。日本管理学家在《丰田生产方法》一书中说:"要用创造的皮鞭去抽打容易僵化的头脑。"如果管理者在客观情况已经变化的情况下,还仍然固守旧的观念,无疑是反创新之路而行之,会成为时代的落伍者。《中国先进企业经验》一书对创造者的特点归纳了七条,其中第一条就是对新情况、新问题、新事物有强烈的探究精神,乐于迎接新的挑战,还有一条是有独立的个性和见解,不人云亦云,不迷信权威。具备上述两条,就能够随着客观事物的变化而不断更新自己的观念。这样的管理者决不模仿他人,而是具有创新精神,决不沿着他人的脚步行进,而是开拓前进的先锋,更不会是双脚健全而不会走路的保守派。

总之,管理是一门技术,尤其是管理学校,要想把学校的简单管理变成科学管理,把学校管理的规律性在作中体现出来,形成程序、方法和原则,需要我们每一位学校管理工作者,在工作中不断研究,琢磨,并要逐渐提高自己的管理水平,才能使管理科学化,有效化。作为学校的一名管理者,我们要严格尊守《教师法》、《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教育法规,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及《中小学管理规范、管理制度》落到实处。当然,我们还要更新观念,以人为本,注意细节,遵循管理规律、遵照规程章制,科学管理学校,一定能打造出一个文明、和谐,充满人文情怀的校园,实现学校管理的高效化。

参考文献:

[1]王.王彦教育叙事:在实践中体悟生命[J].《教育研究》(北京)2005.

学校的有效管理范文6

一、组织重构,积极引入CIO的管理模式

CIO(首席信息官)源于现代企业管理。CIO作为企业的领导层参与决策,他不但具备较高的信息技术,还具有系统的管理知识和与同事(主要指同级成员)的沟通能力。只有具备了这样的复合型才能并拥有相当的行政权力,他才有可能运用信息化的手段实施组织的科学有效管理。而现在的大多数学校从组织结构上讲,往往是决策者、管理者、技术拥有者(信息技术教师)、使用者(普通教师)相互割裂。决策者大多管理资金投入,管理者按上级要求布置工作,技术拥有者管设备维护,教师被动使用。这样的一种管理结构所带来信息技术管理成效的最高境界便是“设备最好”――设备高档却未必是合理有效的,“获奖最多”――按上级要求行事却未必形成自己的特色,“负担最重”――往往认为信息化就是无纸化,所有纸上东西只要一上网就成了信息化,做了很多无用功,他们最缺乏管理核心,不能将信息技术手段与学校的管理实际真正结合。

那么学校的CIO由谁来担当呢?笔者以为最好是在学校核心管理层中产生。尽管现在学校中信息技术工作也划分到副校长的身上,但那大都是从行政管理的角度去管理,大都不具备CIO的职能和素质。学校如何设立这样的岗位呢?靠引进人才显然不行,因为大多数学校不具备这样的机制,更何况很难找到懂教育、能管理、又熟悉信息技术的人才。内部挖潜是最好的解决办法。一是自上而下式的。从学校管理层中挑选一位条件合适的人选,强化信息技术素养培训,重点从对信息装备的了解、对信息技术的运用、对信息技术与管理理念的整合上进行有目的的培训,一定时间后一定能够成长为合格的信息技术首席管理者。二是自下而上的。挑选德才兼备的信息技术教师进入学校管理层,重点进行管理理论的培训,帮助他们由技术拥有者逐步转变为技术的管理者、规划者。

学校的CIO主要职责应该定位于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系统规划。一所学校好的信息技术规划应当满足以下几个条件,即投入适当(不盲目投入)、分布实施(与学校的建设同步进行)、留有冗余(适度超前,预留升级空间)、逐步推进(宁可让人等机器用,也不能让机器等人用)。二是培训组织。信息技术的培训组织有着一般业务培训不同的特点,培训中,与课程整合、与管理融合的理念培训必不可少,它能从思想深处调动教师使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是为教师的信息素养“打下底色”的培训。三是管理重构。要与其他分管校长沟通,要分析学校旧有的管理方式,建立一套适合校本的信息技术管理体制,并能为学校的各个领域所使用。四是风险评估。要对学校运信息技术可能带来的负面效应,对整个的数据安全与网络安全负责,并制定出行之有效的评估与保障机制。

二、理念先行,确立与现代管理相适应的理念

在信息技术的实践过程中,笔者认为,理念的确立最为重要。在网络化、信息化的背景下,一些传统思想方式的禁锢不打破,信息化就不能真正确立。

第一,分享的理念。教育存在竞争,竞争强调自我。在传统的学校管理中,教师之间的教学观念和经验交流是单项、封闭的。而在信息化环境下,管理行为需要在一个开放的交互环境下进行。实践证明,在网络化的初期阶段,一些教师(尤其是名师)都不大愿意将自己的“好东西”拿出来公布在网络上,因为“留一手”对竞争有利。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个问题,必然不能真正建立起一个优质高效的校本资源平台。分享理念的确立要解决好这样三个问题。一是解决获利的问题。学校可建立根据素材质量、点击率、下载次数等为依据的奖励制度,让老教师“不白给”。二是解决保护的问题,通过技术手段,采用不同的呈现方式,按教师的意愿只呈现部分内容或在一定的范围内呈现,让他们“愿意给”。三是解决制度的问题。对于必须共享的内容(如备课设计、公开教学教案、课件等),学校要制订强制性的制度,让教师“必须给”。

第二,选择的理念。信息化的实质是网络化,网络的要义是学会选择。面对浩如瀚海的网络,如果不确立运用网络、学会选择的观念,信息技术使用的效率将大大降低。例如,在教学过程中,对某一首诗的背景不大清楚,按传统的方式要么去和同事讨论,要么去图书室查询。前者往往不能得到明确答复,你的困惑也可能是同事的困惑。后者比较耗时,也不一定能找到资料。可是,你只要利用相关的搜索工具一般就能找到令人满意的答案。因此,学会在众多的答案和众多的方式中进行有效选择,是信息素养的重要内容。学校管理者要重视帮助教师建立学会选择的理念。一是要引导教师掌握必要的搜索工具和网上求助方式,校园网内部也应搭建相应的平台或模块。二是管理者要解放思想,接纳新事物。如对网络教案的使用上,如果教师选用的是一份优秀教案,且与本班实际符合,即使是全部借用,也应当承认其是备课的过程。在现代管理中,只有我们引导教师在网络世界中学会选择,确立自主选择的观念,才能真正提高信息技术运用水平。

第三,全员参与的观念。在学校信息化推进的过程中,最大的障碍在于一部分中老年教师因年龄大、基础差,往往对信息技术的使用存在较大的心理障碍。实现教育信息化要基于校园整体环境,很多管理手段都建立在网络平台上,如果存在“短板”,那么“短板”的水平就是整个信息化运用的水平。因此,现代的校园管理信息化必须树立全员参与的观念。如何引导不同层次教师都积极使用信息技术手段成为管理要素中的重要一环。曼迪纳契和可兰用一个四阶段框架来描述教师信息化专业知能的不同发展阶段,即挣扎阶段―掌握阶段―冲击阶段―创新阶段。根据这一理论,管理过程中重点应帮助教师突破第一阶段,一旦突破了这个阶段,就可以引导不同类型的教师在不同程度上自由发展。

三、扬长避短,

充分发挥信息技术平台的优势

用信息技术手段解决管理中的问题,需要管理者采取符合适合的管理方式和管理体制。如果我们还是以传统的思维方式来解决问题,那么校园管理信息化必然是“旧瓶装新酒”、“穿新鞋,走老路”,因此,我们必须思索哪些管理方式是有效的,能真正发挥信息技术优势。

第一,利用信息技术,拓宽时空局限。网络与教育教学有机结合的最大优势在于它突破了空间的限制,教师的教学工作可以在单位完成,也可以在家庭完成;管理者对各种现场的处置既可以现场办公,也可能点击鼠标进行桌面管理;教师和家长、学生可以借助网络平台和通讯平台实现适时、多向的交流。针对这种情况,学校应建立起相适应的管理机制,适应信息技术条件下学校各项工作的开展。例如,将校园备课系统与学生学习支持系统、校信通平台进行有效整合,可实现教与学的有效链接。

第二,利用信息技术,实现过程追溯。在学校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最需要的是过程管理,但最艰难的也是过程管理。在传统的管理方式中,大多重结果考核,轻过程把握,由结果来推过程。作为学校管理而言,最怕不能暴露问题,网络管理平台的使用恰恰可以针对过程,利用其适时的信息采集、海量的信息存储、客观的身份认证,对众多教育教学流程实施有效的全程监督,甚至可以实现过程的追溯,从而找出问题环节并实施有效的补救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