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耕文化进校园方案范例6篇

农耕文化进校园方案

农耕文化进校园方案范文1

关键词:大学;园林景观营造;地域特色

中图分类号:TU244.3;TU984.182;C91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9-8114(2012)06-1174-04

Research of Landscape Construction for the University Based on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 Case Study of Center Square of South Campus in Northwest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YANG Xue,GE Pei-lin,DUAN Yuan-gu

(College of Forest, Northwest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Yangling 712100, Shaanxi, China)

Abstract: Be aimed at university's characteristic, the meaning of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and the problems existed in the landscape construction of the university nowadays were briefly introduced. The expressing ways of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were analyzed. Take the landscape construction of the south campus square of the Northwest Agriculture and Forestry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through analyzing the example, the phenomenon that different style of the university had their own ways of landscape construction was found, and the method of expressing 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the landscape construction in the college was being finding.

Key words: university; landscape construction;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中国的大学已经成为重要的思想、文化、教育高地,它不同于一般的公共设施,它是国民接受高等教育和从事学术研究的场所,其主题是教师与学生的共同体[1]。而大学校园是学生学习与生活的重要场所,也是师生使用最为频繁的空间场所,富有地域特色的大学校园景观建设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一个舒适的工作与学习环境,还应当成为一个地区、一座城市、一所学校展示特色与文化内涵的窗口[2,3]。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全球化的到来,中国的景观设计正处在本土化与国际化互相碰撞的矛盾之中,地域特色、民族特色和审美观念不断地受到以欧美为主导的所谓“强势”文化的冲击[4]。任何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有自己的区别于其他民族、其他国家的文化,这种具有自己独特民族个性的文化就是人们经常提到的传统文化[5]。然而这些冲击,一方面给景观设计发展赋予了新的内容和启示;另一方面也使一些缺乏内在活力的地域特征在景观设计和营造中丧失了自我的创造力与竞争力,越来越多的表现出同一化的趋势,最终导致城市景观、校园景观个性的丧失。约瑟普・路易斯・塞特曾经说过“大学校园就是城市设计的实验室”[6],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大学校园建设越来越受到重视,在发展模式多元化的背景下,大学校园与城市两者面临着同样的挑战与机遇。因此该研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校区中心广场为例,阐明地域特色在大学校园景观设计中的重要意义,并提供具体的操作案例。

1 地域特色的相关涵义

所谓地域特色是指一个地区自然环境与历史文脉的综合,包括气候条件,地形地貌,水文地质、动植物资源以及历史文化资源和人们的各种活动行为方式[7]。中国幅员辽阔,不同的自然条件和人文条件的差异造就了多样化的地域特色,各地区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特征为景观营造提供了丰富的构件与灵感。地域特色以地理学的相关理论为基础,可具体的分为地域自然特征和地域人文特征两部分。

1.1 地域自然特征

1.1.1 气候条件 气候条件是决定和影响园林景观设计风格与特色的最基本因素。气候的差异是形成各地地域间差别的重要原因,不同地域的自然地理气候特征对于景观文化的发展有着本质的影响。

1.1.2 地形地貌 中国古代造园专著《园冶》中提出的一条造园理论为“相地合宜,构图得体”[8],并论述了不同类型的地形造园手法,强调在创造具有地域性特色的景观时,应详细考察原场地的地形地貌,景观要与其周围环境相协调,使其自然地融入环境之中。

1.1.3 植物要素 植物是园林景观营造中最重要的造景要素,在不同地区的气候、地形等条件下生长着具有差异性的植物种类和群落,构成了典型的植物景观特色。

1.2 地域人文特征

地域人文特征简单来说就是地域文化,地域文化是一定地域的人们在长期历史发展过程中通过脑力和体力劳动创造的并不断得以积淀、发展和升华的物质与精神的全部成果与成就[9]。

1.2.1 传统文化 地域传统文化是一个地域的人民在长期的生活、生产、交流、传承以及与自身相异的力量抗争的历史过程的积淀,也是一个地域及民族在行为习俗和价值观念上赖以相互信赖的基础[10],它们又是地域文化面对外域文化与其进行交流的基础和进行冲突或竞争的依托[11]。

1.2.2 民俗生活 一个地区的历史演变因其独特的地域自然、文化特征而造就了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相对于一些物质性的文化遗产比如古建筑、文物等来说,根植于群众生活中的一些民俗文化也在影响着人们的生活[10]。应重点对地域民俗生活的一些要素进行挖掘,通过恰当的方式转化为景观符号,在园林景观营造时进行有效的表达。

2 大学校园景观营造存在的问题和解决方法

2.1 大学校园景观营造存在的问题

2.1.1 景观重复 在快速发展的校园建设中,越来越多的大学景观建设单纯追求“现代化”风格,几乎所有的大学校园在营造景观时都在模式化地铺广场、建花坛、立雕塑,这种严重重复的景观素材、单调堆砌而成的景观营造方式,使得校园景观严重同质化,出现了“千校一面”的现象。

2.1.2 忽略地域特色 任何地区的城市都有自己独特的城市特色,这些特色可能来源于气候、地理位置的不同导致的自然环境差异、本地区悠久的历史文化沉淀;或者来源于当地人独特的民俗生活习惯,以及城市的产业经济发展特征。然而在现有的景观建设中,许多大学校园景观往往抛弃了所在地区和城市的地域特色这一设计要素。譬如,有些北方地区的学校盲目营造“南国风情”景观,干旱地区的学校营造“江南风光”的景观,等等。

2.1.3 忽略学校特色 每所大学都有自己的学校历史、办学特色以及独特的文化氛围,但是在大学校园园林建设同质化的潮流下,许多大学在景观建设中失去了自己的特色,这种模式化和一味模仿式的景观建设发展导致一些办学特色鲜明的学校也陷入了同质化的景观建设大潮中。譬如许多历史积淀厚重的学校,其景观建设也走“欧洲风格”、“现代风范”的路子。即使是农业类、艺术类、外语类等专业性很强的院校,其景观营造也无明显的区分。

2.2 大学校园地域性特色的营造方法

不同的校园,其户外空间的景观营造也应有所差异,在设计上应当充分体现每座校园的地域性特点这个设计要素,通过对不同地区校园所具有的地域自然条件和地域文化等加以分析,使校园的景观具有个性,给来访者留下深刻的印象,使本校的师生获得归属感。例如将当地的乡土植物结合到大学校园的景观设计之中,创造出独具特色的校园外部环境。具有独特的景观风貌和蕴含文化意义的校园代表着学校的风格以及形象,在考虑校园景观观赏性的同时,还应结合当地的文化传统、学校历史、办学特色等因素,将这些因素融合到校园的景观建设中去,创造具有观赏性和精神感受双重作用的校园景观,提升学校景观质量和师生精神生活品位。将园林景观、绿地、雕塑、小品等各设计要素结合在一起,让师生在整个校园空间中感受到自然、优美的人文环境。

3 案例分析――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校区中心广场为例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地处中华农耕文明的发源地――杨凌,其代表人物为距今四千多年以前尧舜时期的一位特殊人物――后稷,他“树艺五谷、教民稼穑”,教人们耕种粮食作物,研究农事和农耕技术;在他的带领下,黄河流域的人们较早地学会了耕种土地[12]。1934年爱国人士于佑任先生和杨虎城将军在杨凌成立了国立西北农林专科学校;1997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在此成立了以农业高新技术为主的杨凌高新农业技术产业示范区;1999年9月经国务院批准,同处杨凌的2所农林类大学和5所农林水利类研究所等七个科教单位合并组建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经过多年的建设,杨凌已成为驰名中外的农业科教城,被称为“农业硅谷”。学校在发展壮大中始终紧扣“三农”发展的主题,坚持走以农为特色、农林水等多学科综合发展的综合类重点大学发展道路。因此,探寻具有杨凌地域特色的校园景观营造手法,是研究的中心所在。

3.1 提取设计要素,寻找设计特点

杨凌是农耕文明的发源地,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又是以农、林、水为办学特色的综合类大学。结合杨凌的地域特点和学校的办学特色,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校园景观建设中地域特点与学校特色的最佳契合点就是农耕文化与农业文明。因此,营造农耕背景下的自然田园风光是校园景观营造的出发点。

3.2 各景观要素设计特点的体现

3.2.1 整体布局 南校区中心广场属于校前区部分,校前区是校园与城市的过渡空间,使“人们通过大门时完成从内到外的空间和心理、行为上的过渡”[13]。校门与校前区是联系校园内部教育区和城市的空间纽带,是师生使用最为频繁的空间场所,也是给校园外的来往者留下第一印象的地方。所以,校门与校前区环境设计应在完成基本功能、维护校园安全、疏导人流车流的基础上,创造标志性的校门和校前区环境,体现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精神面貌和农林类大学的内涵。因此,校前广场总体布局为规则对称式,以校门、田字格小广场中心主题雕塑以及建筑物中间连成中轴线,总体包括4个区域,分别是入口正对的植物模纹块区域、两侧的水池和喷泉、乔灌草植物群落、轴线顶端的中心广场(图1)。第一部分表现的主题为“农”,由45个(5×9)个植物模纹规则式排列组成“田”字形方阵。寓意大地上一块块整齐的农田(图2)。“水”的主题由“田”字形方阵两侧的水池及喷泉表现,潺潺流水汇集于此,如同自然溪涧归于大海。“林”的主题由水池外侧的乔木、灌木、草坪草等植物群落体现,乔灌草混合搭配,营造出自然式的群落。位于景观轴线末端的下沉式小广场的主题雕塑为绿色的镰刀造型,体现主题为希望的田野。

3.2.2 园林空间 中心区景观设计整体是一个两边高中间低的“U”字形空间,使得整个区域紧凑而有立体感;两侧的最高点是高大乔木组成的林带,中间为低矮模纹块。来往者进入空间后视线聚拢,得到一个整体的视觉效果;位于两边的水池仿自然溪涧汇集一处,两侧植物生机勃勃,一派欣欣向荣的农业发展态势,契合了农科城的地域文化特点和学校的学科特色。

3.2.3 园林建筑 整个区域色调为红色与绿色,“红楼”是位于轴线主轴线末端与校门口学校名称石刻遥相呼应的主建筑,杨凌的城市整体色调偏灰色,主建筑“红楼”作为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最先进入人们视野的建筑,采用与城市色调对比明显的红色,既是一片醒目的建筑群,又能凸显大学校园积极向上的风范,并与位于其正前方的绿色雕塑形成强烈的反差。

3.2.4 植物配置 园林景观的色彩主要来源于植物。世界是五彩缤纷的,人类生存的每一个空间都充满着绚丽的色彩,色彩既可以装点生活、美化环境,给人一种视觉美的享受;也是社会发展和精神文明的一种体现。因此,作为环境艺术的园林设计强化色彩的应用就显得尤为重要[14]。在广场植物选择上,以乡土植物为主。当确定了植物景观的主色调之后,就要注重选择不同类型的植物进行搭配。设计上把整个景观区域以雪松[Cedrus deodara(Roxb.)Loud.]、白皮松(Pinus bungeana Zucc.)等暗绿色常绿乔木为背景,配以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 Thunb.)、连翘[Forsythia suspensa(Thunb.)Vahl]、桂花(Osmanthus fragrans Lour.)、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 L.)、木槿(Hibiscus syriacus L.)等花灌木为辅,使一年四季的景致各有不同,营造出一种“自然情趣”;中间部分以低矮的地被灌木铺地柏[Sabina procumbens(Endl.)Iwata et Kusaka]组成模纹块。植物配置上采用规则式和自然式相结合的方法,高大乔木、小乔木和低矮灌木巧妙配置,构建稳定而富有层次的人工群落,于规整中不失自然雅趣。学校大门是一个学校的门面,正门突出学校的庄严肃穆与农业类院校的自然风格,把学术活动的严谨与大学生活的丰富多彩、青年学生的朝气蓬勃结合在一起。在空间上,乔木、灌木、草本植物层次分明,景观立体;在时间上,充分利用植物色彩丰富的季相变化,做到三季有花、四季常青,以植物种类的丰富多样和季节变化来营造自然、清新、和谐的校园风光。

3.2.5 景观小品 杨凌的农耕文明历史悠久,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办学特色是农业类大学,为了凸显这一特色,雕塑小品的设计以契合杨凌农耕文明发源地的地域特色和学校农科类的办学特色为出发点,积极延续杨凌的农耕文化历史和体现学校的办学理念。园林小品的设计与周围建筑、广场、绿色植物等营造出来的大环境和整体氛围风格相互协调、自然渗入与融合,从而营造出学校风格突出、环境美化、生态与人文一体、富有艺术性、彰显地域性、凸显人文性的高质量大学校园景观雕塑小品。中心广场小品的设计紧扣校园景观设计的主题。分为四个部分,分别是“希望的田野”主题雕塑、校门口两旁的浮雕(图3)、题有学校名称与简介的石刻、两边林地里的石质雕塑。校门口两旁的浮雕以土红色的蘑菇石为背景,刻以古铜绿色的人物、劳动用具以及不同时代的劳动人民形象,讲述着中华农耕文明的发展历程;南面的浮雕讲述了古老的农耕时代人们劳作的情形;北面的浮雕展示了现代农业科技的发展与现代农业生产技术。古今结合,体现了杨凌作为农耕文明起源地的地域特色,以及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积极探索促进农业发展的新途径、为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支撑的农林类院校特征。校门口石刻是一块造型古朴的土红色蘑菇毛石块,在绿色植物的映衬下主题突出。南北两块立意为“林”的绿地里各有一组雕塑,北面的毛石堆雕塑的造型与与质感代表了原始时期石器时代古老的农耕文化,南面的打磨石材(图4)与毛石雕塑相比有明显的人工痕迹,象征着随着时代和科技的发展,农业也在科学和技术的推动下取得了迅猛发展。南北两组雕塑与校门口两组浮雕相互呼应,一组体现古老的农耕文化,一组是现代农业文明。浮雕与雕塑通过自身的材质、造型诉说着农业随着科技的发展和人们的不断探索也在一步步向前发展。主题雕塑名为“希望的田野”,为绿色的镰刀造型,它位于正对入口的主建筑正前方,景观轴线的末端,是整个广场的焦点。红色的主建筑楼作为它的背景,绿色的镰刀造型雕塑坐落在下沉式喷泉广场上,底座为土红色毛石。雕塑象征着无数劳动者在广袤的大地上挥动着镰刀收获着汗水浇灌下的希望,也寓意着学生经过在学校里的刻苦学习收获自己的学习成果、老师们在付出辛勤劳动为社会培养人才后得到桃李满天下的收获。

4 小结

本研究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南校区中心广场为例,表述了大学校园在进行景观营造时应充分将所在地区的地域特色和学校的办学特色巧妙结合的设计理念,将这个理念作为设计要点贯穿于景观要素中,从而营造出具有鲜明特色的校园景观作品,并为今后大学校园景观营造体现个性和特色提供了一个范例。

参考文献:

[1] 卓得熊. 高校校园规划之我见[J]. 福建工程学院学报,2003,

1(4):73-76.

[2] 苏晓毅,张 云,宋钰红,等. 西南交通大学郫县新校区景观环境的设计[J].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4(2):26-31.

[3] 高 峻,吴雅萍. 合宜的人文尺度――大学校园规划设计谈[J]. 华中建筑,2003,21(6):50-53.

[4] 窦建奇,王 杨. 现代教育理念下对大学校园空间形态的探索研究――东北大学副城新校区规划设计国际投标优胜方案[J]. 华中建筑, 2005,23(3):48-50.

[5] 曾华浩. 地域特色景观设计探析[J]. 防护林科技,2007(6):75-76.

[6] (西)亚美・夫里瑟. 约瑟普・路易斯・塞特:西班牙建筑大师[M].付 超,译.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5.

[7] 苏文松. 植物园规划设计的地域性特色研究[D]. 南京:南京林业大学,2O08.

[8] (明)计 成. 园冶[M]. 胡天寿,译. 重庆:重庆出版社,2009.

[9] 赵 钢. 地域文化回归与地域建筑特色的再创造[J]. 华中建筑,2001,19(2):12-13.

[10] 卢 峰,张晓峰. 当代中国建筑创作的地域性研究[J]. 城市建筑,2007(6):13-14.

[11] 张 彤. 整体地区建筑[M]. 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3.

[12] 段渊古,赵 菲. 农耕文化主题公园设计理论与方法――以杨凌后稷教稼园设计为例[J].安徽农业科学,2008,36(2):543, 546.

农耕文化进校园方案范文2

关键词:耕乐园;科学课程;整合;研究

中图分类号:G623.6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13-0042-01

科学课程的实践性很强,尤其是动植物单元的教学,需要我们教师能够带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实践和体验。然而,现实中的种种困难往往阻碍了科学教师的步伐,除了最近的校园,哪儿都去不成。校园有校园的局限性,那整齐一致的花坛和现代化的塑胶场地,并不是进行科学探究的好去处。值得令人欣慰的是,学校开辟了一块可以专供学生种植用的“耕乐园”,给科学教学带来了很多的方便。如何将“耕乐园”与科学课程有效地整合起来,让“耕乐园”更好地服务于科学课堂,值得我们思考与实践。

一、充分利用“耕乐园”,辅助课堂教学

1. 科学课堂进耕乐园

陶行知先生说:“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我们将科学课与“耕乐园”很好地整合起来,根据学的需要,把科学课堂搬到“耕乐园”,让学生亲身去读大自然这本活的书、动的书,到大自然里去实践,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比如在“种植我们的植物”这一课,学习了播种方法及养护、观察凤仙花的注意点后,给每个小组发凤仙花种子(保证每人一粒)和播种用的小铲,然后带领学生来到“耕乐园”,让他们像农人一样体验播种的乐趣。每个小组都在自己播种的地方做上了记号,并且做好分工,轮流照看。在大自然中,在“耕乐园”里,孩子们变得多么活泼,他们身上似乎多了一份责任,他们对凤仙花的观察热情似乎比以前的孩子更加积极,他们成了“耕乐园”中的常客。我想,教学效果已经达到了。

2. 科学种植延伸课堂

陶行知先生提倡:教学做合一,以做为中心。手脑并用,在劳力上劳心。我们的科学课也是如此,需要手脑并用,真正做起来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在科学课堂上需要用到很多植物的花、果实和种子等等,科学课程与“耕乐园”整合起来之后,教师就可以事先带领学生去种植相关的植物,需要用的时候就可以到耕乐园中取,这是一种很有意义的做法,使得科学课堂无限地扩大,让学生学到了很多课本上学不到的东西。同时在课堂上所研究的植物,也可在课后进一步探究。比如“种子的萌发”这一课,学生在课堂上研究已经发芽的蚕豆、黄豆、油菜等种子,课后还可到耕乐园中进行种植,继续观察它们的生长变化,并且做好观察记录。这使科学课堂得到延伸,使学生的能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二、巧妙运用“耕乐园”,开展课外活动

1. 课外种植亲历探究

《义务教育小学科学课程标准》指出:“科学教学应当是开放的,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是不够的。课外活动是课堂教学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延伸。”通过课外的种植活动,可以丰富学生的经验,培养学生的兴趣,锻炼学生的能力,在活动的过程中,还可挖掘学生的特长,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提高实践能力。学校根据当地农作物的分布情况,选择了红薯、小麦、大豆、玉米、蚕豆等粮食作物,选择了丝瓜、茄子、青菜、萝卜、菠菜、黄瓜、西红柿等蔬菜作物,选择了向日葵、棉花等经济作物,供3~5年级每个班选择并种植,并且每班所选农作物各不相同。然后各班根据自己班级情况,安排同学定期对农作物进行浇水、施肥、除草等管理,还对农作物进行观察记录、写观察日记等。经历这样一个种植的过程,同学们的收获都特别大,这是他们在课本上永远都学不到的。很多科学的探究精神在慢慢滋长,很多科学的素质素养在慢慢提升。

2. 金秋收获感悟生活

贴近于学生生活的课外活动,往往最受学生欢迎,也最能够锻炼学生。“耕乐园”里最受学生喜欢的课外活动,莫过于金秋的收获节了。那是学生经历耕种的辛劳之后,进而享受劳动果实的幸福时刻。每次活动学校都会设计一个活动方案,先由科学老师组织四年级的学生了解不同的植物供人们食用部分的名称,然后由班主任和任课老师带领四年级各班同学进入“耕乐园”进行采摘活动,比如:采玉米、挖红薯等。接着带领部分学生将劳动所得的果实进行清洗,部分学生来到“食尚小实践”基地自己动手添火、下锅,进行烧煮,体验劳动的乐趣。其他学生则在食堂或操场上开展农作物知识趣闻竞答活动。等烧煮完毕,将锅子端进食堂,大伙儿一起品尝香喷喷的劳动成果,体验食物的美味,个个都乐开了花。这一系列的活动,让学生深深体验到了学习中的生活味,让生活与教育结合起来,增加学生的阅历,锻炼学生的能力。这不仅是劳动教育,更是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让学生在活动中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耕乐园”与科学课程的有效整合,打开了学生学好科学、用好科学之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在不同程度上提高了学生的科学素养,同时也为科学课程的更好实施提供了保障。我们还将继续努力,致力于“耕乐园”的建设,让“耕乐园”能更好地为科学课程服务。

参考文献:

农耕文化进校园方案范文3

关键词:农业院校;三农;思想政治教育;途径

“十报告中指出解决好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全党工作重中之重”①,“三农”问题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农业发展提出的新要求、新任务,实现农业发展的关键在于人,而农业高职院校的农业人才培养就尤为重要。如何培养出热爱“三农”并能够学农、为农的学生成为是一个现实而迫切的问题。其中,农业高职院校对学生开展“三农”教育,进行有效和针对性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重要途径。

一、开展“三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必要性

高校的办学定位均立足于特色,梳理各个农业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发展思路和人才培养目标均围绕农业特色。农业高职院校以开设涉农类专业为特色,这些农业专业的设置是为农业事业输送人才的专业性教育,农业高职高校是高等农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高校通过培养学生的爱农、学农、为农专业能力与为农服务的观念,输送未来从事农业工作的人才是农业高职院校的核心工作。为此农业高职院校既要抓好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教育又要抓好学生的“三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农业高职院校的生源已经由“95后”组成。不论是来自城市或是农村,目前在校的学生与以往的学生明显存在差别,绝大多数学生没有参与过农业生产实践,来自农村的学生大多数均为农民工子女,他们成长于城市与农村之间,又由于人们对传统农业的认识、社会风气的影响,学生对服务农村或在城市近郊农业企业工作的态度不明确。面对新形势下的学生情况,农业高职院校在进行人才培养中要进行为农教育是农业高职院校要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内容。农业高职院校要在深入了解学生的为农思想的现状,并将专业教育与为农教育相结合,正确开展与与大学培养目标的发展相吻合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尤为重要。农业高职院校培养的学生毕业后去向主要是直接就业,在学生进校后要花费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用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在未来就业时,存在学生专业对口率不高的问题,这样的问题就未达涉农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实现农业高职学校的人才培养,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合理调整专业设置和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引导学生要端正心态,努力提高自身综合素质,增强就业竞争力。对学生开展“三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主要包括学习我国农业的通识教育和明确农业行业就业发展前景,通过为农的思想政治教育让学生对农业、农民、农业工作者有正确的认识。

二、农业高职院校学生对“三农”问题的认识现状

笔者对学生组织开展了《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学生为农思想调查问卷》,从调查问卷的“三农”问题的认识和对农业就业倾向进行了调查。总体上看学生对“三农”持正向的态度,他们对从事三农工作有愿景。但是通过调查问卷也发展大学生目前对我国现代农业的发展现状和自己的职业规划存在不明确,对从事农业事业还存在一定的偏见。目前,农业高职院校学生普遍对“三农”问题的认识现状存在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学生对我国现代农业经济发展缺乏足够的认识。通过调查我们发现目前在校就读的学生来自农村和城市的比例各占一半。通过调查发现一方面来自城市里的涉农专业学生平时关注“三农”问题较少,并且很少主动通过媒体或书籍去学习专业外的农业政策。对农业院校的城市大学生来说,这种情况显然与他们的身份比较相称;另一方面,农业高职院校中来自农村的学生对农村的发展、农民的生活变化是有体会和感受的,他们体会到农村的生态和生存环境在变好,但学生对这种感受只是停留在感性认识。学生对宏观上国家的现代农业发展和农业政策法规的认知非常模糊。所以来自农村的学生也没有更好的从理论或理性上认知农业的发展。第二,学生学农意愿强,学农途径少。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于是“否需要加强农业相关知识的教育”的选项,有约70%的学生认为需要学习农业知识。“您是否希望多学习农业政策、多了解农业经济现状”的选项中74.7%的学生是希望学校组织相关的农业知识普及的活动。可见学生除学习专业技能外对于学习农业知识的意愿是非常强烈的。学生在目前在校期间的学农情、了解国家涉农就业政策的途径和方式主要是大三毕业实习阶段讲座、企业宣讲会、辅导员的职业指导课的简单介绍。高校对于涉农学生在校期间的“三农”思想教育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和规划。面对学生强烈的学农需求,对于如何开展适合学生需求的“三农”思想引领的活动和途径是目前农业高职院校需要开展的工作。第三,学生为农职业认知和职业精神薄弱。调查中发现学生普遍存在职业规划不清晰、缺少职业目标和职业精神的问题。“农业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学生的职业精神既包括对本专业的热爱、对农民的情感、对农业的认识以及对农村的关注,并把投身“三农”作为自己的使命与责任的意识。”②在调查中是“您是否主动关注三农问题”的选项57%的学生不会主动关注三农问题,由此可见,学生虽然需求要学习相关农业知识,但又存在本身对学习农业知识的非主动性,这就要去高校要开展“三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方式要灵活多样,职业精神的培养方式也要符合95后大学生的接受度。第四,学生就业心态失衡。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在就业时涉农农专业对口多为艰苦行业或者工作地点在郊区。“许多农业院校的大学生在择业时千方百计想跳出“农”门。据有关数据显示,来自县、镇和农村的毕业生,70%以上选择在大中城市就业。很多农业院校的大学生宁可放弃所学的专业知识,在城市寻找与专业无关的工作,也不愿去基层一些急需农业科技人才的单位。”③

三、开展“三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途径

农业高职院校应立足学生为农思想的特点和需要开展有针对性的“三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发挥学生作为学农、爱农、为农的主体,激发学生对三农的兴趣,从校园氛围、校园活动、学农体验、专业课程与实训、德育课程中多形式、多渠道、多层次的开展为农思想教育工作,从而提升学生的为农职业能力和爱农职业精神。

(一)拓展校园文化建设,形成良好的宣传氛围

“校园文化是一个学校的灵魂,是一个学校的精神所在。它是指在大学这一特定社会空间内工作、学习和自由生活的师生员工历史形成并共同拥有的校园价值观念及这些价值观在物质与观念形态上的具体化。”④农业高职院校应营造一个良好的现代农耕文化氛围。学生在良好的农耕文化氛围熏陶中成长是激励农业高职院校学生学农的外在因素。在农业高职院校精神文明建设中,农业高职院校办学的精神内涵、校歌校训、教风、学风要与办学特色相一致。在校园的环境硬件建设中,可以构建农业文化景观廊和专门的宣传栏加强为农宣传,从专题的角度渲染农耕文化,创设良好氛围,让学生随时随地学到农耕知识,感受农耕文化的熏陶。培养学生的“三农”意识,高品位的校园文化建设应该融入到师生的校园生活的全过程,才能使为农特色成为全校师生的内在价值观。

(二)以农耕文化的活动开展,培养学生“农趣”,激励学生“农志”

农业高职院校的团学工作是丰富学生课余生活的第二课堂。高校在开展团学活动时应该组织开展具有农耕文化并符合“95后”、“00后”学生时代特点为切入点开展有有意义、有吸引力的活动。具体来说,可以将农业高职院校的团学活动分为两类,一类为爱农敬业,乐于以农业事业为职业发展的主题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例如系列的农耕文化讲座、农耕职业体验活动、暑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农情类志愿活动,以多样活动为载体培养素质全面、人格健全的校园文化活动。另一类为以求真务实,提升职业技能的职业竞赛类活动,组织学生参与各类农业类的技能大赛和专业性的技能比武活动。例如,种子鉴别技能比赛、园艺类专业开展插花、压花比赛、农业物联网设计大赛,以提升专业兴趣、培养农业专业人才为目标的活动。

(三)对学生的“三农”教育要开辟校外实训基地

除了在校园内开展各类活动外,高校还要建立农业教学实践基地。在调查中发80%以上的学生是愿意参与学校组织的企业实践或基地实训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促进专业技能的学习,感受到专业学习的重要性和有用性。比如上海农林职业技术学院曾组织学生参观社会主义新农村,华西村、永联村等。通过参观,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在这个基础上,农业学院应该进一步深入与这些示范农村的联系,建立对口的农村人文教育基地,开展深入合作,实现“三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针对性。总之,农业高职院校应该以校内农耕文化建设和校外农情体验基地相结合的方式,丰富学生学农、爱农、为农的内外载体来激发学生为农服务的决心。

(四)对学生的“三农”教育要充分依靠思想政治理论课

农业高校学生需要拓展“三农”知识应充分重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作用。德育课程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高校应该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三农”教育的功能。在教学内容上教师可以结合理论知识讲授党历年关于深化农村各项改革的新政策和工作部署,并结合案例让学生懂得发展农村、富裕农民、实现农业现代化是我们党和政府历来关注的重要内容,这有助于他们产生立志服务“三农”职业理想的自觉性。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上应让学生清楚“三农”问题是党和国家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爱农意识,为他们毕业后服务“三农”、奉献“三农”打下职业理想基础。

(五)将学生的“三农”教育纳入职业生涯发展和就业指导

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职位选择主要是眼前短期的客观考虑。比如,起薪待遇、交通是否便利、文化设施是否齐全、医疗、居住环境等等。爱农、学农、务农纳入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课、就业指导课尤为重要。课程的设置形式应该多样,可以开展专题就业讲座,请从事农业工作的校友回母校做献身农业的相关的报告、农业优抚政策的解读,“三支一扶”、“大学生西部的计划”等项目的推广,通过多样的途径引导从而使学生受到鼓舞,激发学生对涉农岗位的认同感。总之,做好农业高职院校学生的“三农”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一项非常庞杂的系统工程,还需要各农业高职院校结合自身校情、学情进行深化和完善。大学生“三农”意识的形成需要长期的培养、熏陶和积淀。只要农业高职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认识到位、措施到位、工作到位,就一定能够取得应有的成效。

参考文献:

[1]杨凤云农村城镇化建设中园林景观的构建[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6).

[2]付秀荣,张岩.农学专业大学生人文教育现状及困境反思[J].黑龙江史志,2009(10).

[3]彭可为.农业院校大学生就业困境与对策探讨[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0):102.

[4]李凤翔,周克勇,胡雪梅,王飞.校园文化建设与动物科学专业人才培养[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2009(12):223.

[5]杨贵明,高峰,赵春辉.传承太行山精神开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途径[J].河北农业大学学报:农林教育版,2010(3):90.

[6]刘红英.服务新农村建设:地方院校,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重要责任.中国校外教育,2010,9:24.

[7]周树清.高校应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新农民意识培养[J].河北北方学院学报.2009(12):80

[8]陈玲先.基于三农发展角度的大学生就业思考[J].现代商贸工业,2009(6):135.

[9]方章东,刘庆丰.论农村籍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J].高等农业教育,2009(10):33.

[10]付秀荣,黄丽娜.农学专业大学生人文教育的“双基地”模式探索[J].学理论,2009(2):258.

农耕文化进校园方案范文4

进入 21 世纪,随着林业六大重点工程的实施,农村成为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的主战场,而农村林业是我国林业战略和国土生态安全的重要组成部分,林农则是六大林业工程建设的主力军。加强林农的科技教育培训,提高科学文化素质、专业技能,对于加快林业发展,繁荣农村经济,增加林农收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2008 年,国务院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从维护国家粮食安全的战略出发,决定退耕还林工程转入巩固成果方向,确定了基本口粮田、农村能源、后续产业、生态移民、补植补造和林农技能培训等六大建设项目,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确保退耕地区实现“退得下,稳得住,不反弹,能致富”的目标。镇巴县林业站 2009~2010 年相继承担了陕西省发改委、财政厅、林业厅下达的巩固退耕还林成果林农技能培训项目。在项目的组织实施中,充分结合林农文化程度、需求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的特点,本着“立足县情、结合实际、突出重点、讲求实效、推广技术、建立基地、培养人才、致富林农”的原则,在教材组织编写、培训方式、组织形式等方面做了许多创新探索,收到了较好的成效,增加了林农收益,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1 林农科技培训措施

1.1 制定培训方案

山区农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年轻人大多外出打工,留守的人员一是年龄偏大,二是妇女多,再加之农活忙,对参加培训的积极性不高,针对这些特点,结合退耕还林工程后续产业经济林示范项目建设和培训计划任务,制定科学合理的培训方案,将林农技能培训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工程乡镇,由乡镇林业站负责落实、登记培训人员,与农户签订培训协议,重点培训 50 岁以下的中青年农民,分期分批开展培训。培训的主要内容确定为核桃、板栗、茶园等经济林丰产栽培、低产林改造技术,中药材、养殖业等相关栽培养殖技术,农产品质量安全知识,林改和林业政策法规相关知识培训。

1.2 教材器材准备

1.2.1 教材准备。组织林业、农业方面熟悉经济林栽培、茶叶无公害生产、中药材种植、畜牧业养殖、农林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专业技术人员,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编写培训教材,力求通俗易懂,适宜林农阅读。培训教材共有 30项林业、农业实用技术,分为常用林业术语、特色经济林实用技术、农业经合类实用技术三大组成部分,命名为《农村实用技术资料汇编》,印刷 15000 册,是林农非常适用的技术手册。

1.2.2 器材准备。一是采购嫁接刀、修枝剪、小手锯等园艺工具 3000 套,供现场示范使用,一部分发给农民。二是采购笔记本电脑、投影机、音箱等教学设备一套,供课堂培训使用。三是购买核桃、板栗等经济林丰产栽培管理 VCD 光盘,供县乡两级教学使用。四是组织授课老师(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制作多媒体课件,增加学习效果。

1.3 培训模式

1.3.1 课堂培训。以县林业站、县农广校、乡镇农技校为培训基地,一是由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采用多媒体课件对林农传授科技文化知识和农、林业实用技术,这种方式图、文、影像并茂,直观、形象、生动,能增加培训效果。二是播放核桃、板栗、银杏丰产栽培管理经典的 VCD 科教片,引起林农的兴趣。三是培训教材发到林农手中,供林农按需学习。

1.3.2 现场培训。林农科技培训与林业重点工程建设项目相结合,现学现用。在退耕还林、天保工程、巩固退耕还林后续产业项目建设中,组织林业科技人员深入生产一线,开展培训、指导、咨询、示范推广一条龙服务,对项目的各个关键环节现场讲解、示范。通过这种方式,既推动了工程项目建设,又达到了培训的目的,林农也掌握了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

1.3.3 专家组咨询。为了做好林农科技培训工作,县林业站成立了专家指导组。聘请汉中市林业工作中心、汉中市林业科学研究所的 4 名高级工程师与县林业站的 3 名工程师,组成专家指导组,负责审查经济林栽培技术方案、审定主栽品种,深入简池、大池、三溪三乡镇现场确定板栗低产经济林的改造技术措施,现场解答林农提出的各种问题;同时结合“科技之春”、“十百千”科技推广活动,向林农发放各类技术资料,开展各种科技咨询,都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2 培训成效

2.1 实用技术得到推广应用

2009 年以来,举办各类林农技能培训班 146 场次,培训林农 7644 人次,发放培训资料 8000 册,技术咨询 2000 余人,示范带动效应明显,培养了一批“懂技术,会管理,善经营”的新农民,他们分别掌握了 2~3 门农林业实用技术。他们学会了茶园无公害标准化生产管理,大棚蔬菜种植,食用菌新品种袋料栽培,林下种植魔芋,银杏环剥倒贴皮促花促果,核桃、板栗经济林园低产改造、规范化管理等方面的实用技术,为农村经济建设提供了技术保障。

2.2 建设了一批特色产业基地

通过林农技能培训,建设了一批特色产业基地。观音、兴隆、巴庙、碾子、小洋、渔渡等乡镇建设了 4600hm2优质无公害茶园基地;210 国道 5 乡镇建设了 1000hm2银杏基地;永乐、大池、三溪、青水、长岭等乡镇建设了 4000hm2核桃基地,青水等 8 个乡镇规范化种植中药材 7000hm2,仁村、青水、简池等乡镇建设了 180 万袋代料栽培的食用菌基地,城区建起了大棚蔬菜基;有 3 户以农产品加工的企业入住绿色产业园区,带动了干杂果、茶叶等特色产业发展。

2.3 创建品牌促进标准化生产

茶叶、畜牧业、魔芋、干杂果、中药材已成为绿色的富民产业,种植面积、产量、产值逐年不断上升。2011 年产茶1502t,其中名优茶 693t,先后获得国内金奖 30 多个;生猪饲养量达到 70 万头,“镇巴腊肉”获得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茶叶、大黄等分别获“后稷特别奖”,11 种农副产品取得 QS认证,核桃、板栗喜获丰收,产量达到 5194t。

2.4 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

通过各项惠农政策的落实,实施农业、林业产业建设项目,推广良种良法,普及实用技术,促进了镇巴县农村经济发展。据镇巴县统计局资料显示:2011 年国内生产总值达到33.7 亿元,比 2008 年增加 14.2 亿元,增长 42%,农业总产值达到 19.46 亿元,比 2008 年增长 7.46 亿元,增长 38.3%,财政入 1.24 亿元,是 2008 年的 2.2 倍,农民人均纯收入 4687 元,比 2008 年增加 1674 元,增长 36%,保持了又快又好的发展势头。

农耕文化进校园方案范文5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国家、自治区以及来宾市委、市人民政府关于食品安全工作的决策部署,以“四个最严”为统领,大力推进食品安全放心攻坚行动,提高从农田到餐桌全过程监管能力,严密防范食品安全风险,切实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以优异成绩迎接建党100周年。

一、严格进口冷链食品管理

(一)使用进口冷链食品追溯平台实现销售环节信息全链条追溯。加强进口冷链食品集中监管仓的监管,落实“三全”管理制度,查处非法进口冷链食品。对企业自建冷库、第三方冷库开展全覆盖备案和排查,督促指导食品生产经营者专区存放、专柜销售进口冷链食品。(市市场监管局)

(二)落实辖区内进口冷链食品道路运输从业人员防护、运输工具消毒、信息登记等措施。(市交通运输局)动态评估研判进口冷链食品传播病毒的风险,按要求对直接接触进口冷链食品的从业人员和监管人员开展核酸检测,按方案优先接种疫苗。(市卫健委牵头,市食安办相关成员单位配合)

二、加强突出问题整顿治理

(三)持续推进粮食重金属污染治理。实施耕地土壤治理保护工程,推动将保护类耕地划入永久基本农田,落实用地养地等措施;在安全利用类耕地推广品种替代、水肥调控、土壤调理等技术模式;在严格管控类耕地推行种植结构调整或退耕还林还草。(市农业农村局、市生态环境局、市林业局按职责分工负责)持续推进耕地周边涉镉等重金属重点行业企业排查整治,动态更新污染源排查整治清单,推进涉耕地土壤环境污染治理。(市生态环境局)落实国务院关于污染粮食治理要求,严把粮食收储质量安全关,督促企业严格落实出入厂(库)检验制度。〔市粮食和储备局牵头,市发改委、市财政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加大对市场中流通的稻谷、大米及米制品抽检力度,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市市场监管局)严格管理污染粮食处置。组织做好当地超标粮食收购处置工作,严禁不符合食品安全标准的粮食流入口粮市场和食品生产企业。〔各县(市、区)人民政府〕将镉列入粮食收储入库和出库的必检项目,强化快速检验能力建设。(市粮食和储备局)

(四)实施农药使用减量行动,启动“治违禁促提升”行动计划。针对禁限用药物、停用药物及非法添加物使用等突出问题,实施集中系统治理。(市农业农村局)

(五)加强婴幼儿辅助食品、肉制品、乳制品、鲜湿米粉、植物油、食用八角、食盐等重点食品监管,强化食品安全问题综合治理。持续抓好食品添加剂“两超”问题治理、“塑化剂”污染防控等工作。〔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市林业局、市公安局、市卫健委和各县(市、区)人民政府配合〕

(六)继续开展农村假冒伪劣食品专项整治。严厉打击农村制售“三无食品”、“劣质食品”、“过期食品”等违法犯罪行为。(市市场监管局、市农业农村局牵头,市公安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七)持续开展校园食品安全守护行动。强化校长负责制,推广“互联网+明厨亮灶”监管,全市学校食堂“明厨亮灶”覆盖率达到98%,其中“互联网+明厨亮灶”覆盖率达45%以上。校外供餐单位“明厨亮灶”覆盖率达90%,其中“互联网+明厨亮灶”覆盖率达45%以上。加强宣传普及食品安全知识,强化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严守校园食品安全底线。(市教育体育局、市市场监管局、市公安局、市卫健委按职责分工负责)

(八)抓好保健食品行业专项清理整治行动。严厉打击违法生产经营、违法宣传营销、欺诈误导消费等行为。(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市公安局、市民政局、市商务局、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市卫健委)督促第三方平台和入网经营者在网站显著位置标注“保健食品不能代替药物治疗疾病”。(市市场监管局)

三、强化风险隐患排查防控

(九)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制定并实施来宾市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开展食品安全风险研判,强化评估结果属地运用。(市卫健委)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风险监测计划,扩大风险监测范围,农产品定量检测达到1.5批次/千人。食用农产品例行监测合格率达到97%。(市农业农村局)完成自治区下达的林产品质量监测任务。(市林业局)

(十)做好食品安全监督抽检。市场监管环节食品安全监督抽检量达到3批次/千人。完成年度食品相关产品国抽、区抽任务,监督抽检不合格食品核查处置率达到100%,按时完成率达到85%。(市市场监管局)强化粮食质量安全检验监测。(市粮食和储备局)

(十一)开展食品安全隐患排查整治。突出食品安全重点问题,全域开展食品安全风险隐患排查工作。做好纪念建党100周年、中国—东盟博览会等重大活动、重大节假日食品安全监管保障,坚决防范系统性、区域性食品安全发生。(市食安委成员单位按职责分工负责)

四、严厉打击食品违法犯罪行为

(十二)开展“昆仑2021”行动,围绕重点领域、重点地域,突击打击食用农产品、食品、保健食品非法添加和滥用添加剂、农药、兽药犯罪,严厉打击直播售假等利用互联网制售伪劣食品犯罪,加大跨区域大案要案侦办力度,始终保持对食品安全犯罪高压态势。(市公安局)

(十三)加大食品安全违法案件查处力度。落实“处罚到人”要求,对主观故意、性质恶劣、后果严重的食品安全违法行为,除对生产经营者实施处罚外,对直接负责的主管人员和直接责任人员从严从重处罚。(市市场监管局)打击野生动物违法违规交易、持续推进“长江禁捕、打非断链”专项行动。(市市场监管局、市林业局、市农业农村局按职责分工负责)进一步完善农产品、食品领域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衔接机制。(市公安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五、创新监管方式方法

(十四)推动智慧监管,运用“八桂冷链通”冷链食品追溯体系抓好进口冷链食品监管,加大“互联网+明厨亮灶”在学校食堂的运用覆盖率。探索信息化在食品安全监管的新模式运用。(市市场监管局)推进个农产品质量安全全程追溯示范建设。(市农业农村局)

(十五)落实食品生产经营风险分级管理制度,全面实现食品生产经营风险分级动态管理。(市市场监管局)

(十六)推动食品安全领域信用体系建设,推进信用分级分类监管,做好信息归集共享和公开公示。加强食品领域严重违法失信企业名单的认定和公示,将严重违法失信企业纳入信用信息平台系统。(市市场监管局)

六、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

(十七)持续推行使用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加强宣传引导力度,加大生产主体覆盖面,严厉打击虚假开具合格证的行为。实行主体开具使用合格证的覆盖率达到50%。(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十八)指导督促食品生产经营者依法对食品安全责任落实情况、食品安全状况定期进行自查评价,确保食品生产经营过程持续合规。确保连锁企业总部、网络食品第三方交易平台提供者、大型食品批发企业全面开展食品安全自查。(市市场监管局)

七、指导服务产业高质量发展

(十九)加强绿色优质农产品认证管理和宣传推介,大力发展绿色农产品、有机农产品、地理标志农产品。实施金秀红茶地标保护工程,推动地理标志农产品生产标准化、产品特色化、身份标识化、全程数字化发展。(市农业农村局)

(二十)依托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培育扶持发展龙头企业,优化种植养殖产业布局、推广标准化规范化种植养殖,不断带动特色农产品提档升级。(市农业农村局)

(二十一)引导相关企业打造食品加工产业集群,向产业园区集中发展,支持企业进行技术改造、智能化改造、绿色改造,帮助企业解决产品标准制定、产品质量监管、知识产权保护和专利发明申报中遇到的困难,促进蔗糖等食品产业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市发改委、市工信局、市商务局、市市场监管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二)开展肉制品质量安全提升、餐饮质量安全提升行动。加大餐饮从业人员培训及考核力度,提高食品安全管理员考核率。完成全市餐饮质量安全提升行动既定工作指标,推进餐饮质量安全稳步提升。(市市场监管局牵头,市食安委相关成员单位配合)持续推动餐厨垃圾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市城管局)

八、不断提升食品监管能力

(二十三)做好发展规划编制。按计划开展来宾市食品安全“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提出“十四五”时期全市食品安全工作发展目标、重大任务、综合保障措施,明确实施步骤,强化保障措施,推动我市食品安全治理体系现代化建设。(市食安办会同市食安委各成员单位负责)

(二十四)强化基层监管能力建设。落实基层食品安全监管体制改革精神,强化食品安全犯罪专业侦查力量建设,抓好基层食品执法监管人员业务培训,加强基层食品监管执法装备配备标准化和检验检测技术能力建设,不断提升基层监管执法能力水平。〔市公安局、市财政局、市农业农村局、市卫健委、市市场监管局、市粮食和储备局、市林业局,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五)继续加大对食品安全关键技术研究的支持力度,鼓励指导企事业单位申报食品安全科技项目。(市科技局)

九、构建食品安全社会共治格局

(二十六)组织开展全区同步的“世界食品安全日”、食品安全宣传周活动。(市食安办,市食安委相关成员单位及有关部门配合)强化涉及食品安全舆情监测和舆论引导,支持新闻媒体准确客观报道和舆论监督,宣传食品安全先进典型,为食品安全工作营造良好舆论环境。(市委宣传部、市委网信办按职责分工负责)开展食品安全进农村、进校园、进企业、进社区等宣传活动,推广倡导“减盐、减油、减糖”健康饮食观念。(市科协牵头,市农业农村局、市教育体育局、市工信局、市民政局、市卫健委、市市场监管局、市粮食和储备局按职责分工负责)依照自治区“八五”普法要求,将食品安全普法宣传纳入“八五”普法规划,普及食品安全法律法规。(市司法局牵头,市农业农村局、市卫健委、市市场监管局、市粮食和储备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七)开展预警交流区域协作,推进“互联网+风险预警交流”和食品安全“你点我检”服务活动。(市市场监管局)畅通投诉举报渠道,落实举报奖励制度,鼓励群众参与举报食品安全违法犯罪行为。(市农业农村局、市市场监管局、市林业局按职责分工负责)

(二十八)实施“双安双创”示范引领行动。持续开展市食品安全示范城市、示范县创建活动。〔市食安办,各相关县(市、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积极推动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持续开展乡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服务示范站创建活动。(市农业农村局)

十、组织实施

(二十九)强化各级食安委及其办公室的统筹协调作用,制定实施《食品安全数据定期共享制度》,组织开展食品安全形势分析和风险会商。10月底前向市食安委报告本部门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贯彻落实情况。〔市食安办、市食安委各成员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按职责分工负责〕推动相关部门建立食品安全重点工作安排落实台账并按季度调度。将落实情况作为年底前向自治区党委、政府报告的重要内容。(市食安办牵头,市食安委相关成员单位配合)

 

 

 

 

 

 

 

 

 

 

 

 

 

 

 

 

 

 

 

 

 

 

 

 

 

 

 

 

 

 

 

 

 

 

 

 

 

农耕文化进校园方案范文6

一谈到学校文化建设,很多教师甚至是校长首先想到的是校园的绿化美化,墙面的布置,橱窗的设计。这是文化,但这些只是学校文化的外在表现形式。特别是学校环境文化的布置,有很多公司专门搞这种设计,他们可以把中外许多名校的校园文化设计提供给你,甚至可以为你设计校训和校徽。可以说,这些事情只要有钱就能做到,但不一定适合我们的学校。一个学校的文化建设应该是学校的价值取向,是学校发展的增长点,是一所学校不同于其他学校的特色所在。我认为,学校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是提炼学校的核心价值理念,因为这是学校的灵魂,是统领全校师生员工的精神动力,是落实学校培养什么样的人和怎样培养人的根本问题。我们可以复制别人的服装和文章,甚至可以克隆别人的相貌,但不能复制别人的灵魂。学校办学特色的不同首先是学校核心价值理念的不同。这是学校各种环境文化和行为文化的根源和本质。

一年来,我在督导片区中小学建设学校文化的过程中,深感最难的是如何提炼学校的核心价值理念,有时反复切磋若干次还是不能确定下来。因为这涉及到今后学校发展的定位问题。就像盖房子,如果定位不准,各项建筑工程都没法开工。什么是学校的核心价值理念?就是学校做什么最有价值,怎样做最有价值。为了便于记忆和宣传,学校的核心价值理念一般要凝练成几个字,如XX教育,XX文化,XX精神等。对核心价值理念要找到几个关键词并加以解读或说明,要以此为核心,来构建学校的精神文化、制度文化、环境文化、行为文化、课程文化、网络文化等。所以学校的核心价值理念确定不了,后边的几方面工作就没有基础和灵魂。我们可以复制某个学校的环境文化布置,我们可以照搬一个学校的规章制度,但那不是自己的,不符合本校的实际,也不能形成自己的办学特色。

之所以用“提炼”而不是“提出”学校的核心价值理念,是因为不能简单的提出一个口号。一个学校的办学理念不是别人空降给她的,而是根据学校的历史和学校主要领导的办学理念而提炼出来的,只有这样的核心价值理念才符合这个学校的办学实际。每个学校的情况不一样,提炼的角度也不一样。我们在帮助学校提炼核心价值理念时,一般是从这样几个方面考虑的。

有些学校在某一项目方面很有特色,甚至几十年都保留着这一特色。黄花小学的“绳彩飞扬”是该校的体艺特色项目,绳操绳舞是深受师生欢迎的健身项目,经过多年发展,成了黄花小学的一大亮点,在区学生素质展示中,连续两年获得一等奖。学校抓住这一特色,提炼出“绳韵文化”文化品牌,拟开发“绳彩飞扬”校本课程体系。这种文化师生的认同感强,富有生命力。

农村中小学地处山村,学生生所见所闻大多是农村、农民、农活。在这样的环境下,如何提炼学校核心价值理念?南垭小学就抓住一个“农”字,提炼出“敬耕善读、奋发有为”的办学理念,打造“耕读”文化。以“敬耕爱农”为德育品牌,以“植根农村、面向现代、习得技能、全面发展”为宗旨建构耕读课程体系,让南垭小学的理念文化和课程文化有机统一,学校核心价值追求得到彰显。

义务教育学校不仅要给学生知识,更主要的是要为学生的幸福人生奠基。中小学生的学习过程就是为人生做准备的过程。黄花初中就是在继承前任校长提出的“为一生做准备”的基础上,明确提出“走好每一步,为一生做准备”的办学理念。不仅明确了学校的价值取向是“为一生做准备”,而且为实现这一目标指出了明确的途径“走好每一步”。为了让全体师生更好地践行,用“正、实、健、雅、勤”来诠释“德、智、体、美、劳”五方面“好”的标准。以“棋”为载体,经营“步步为营”德育品牌,建构“棋韵”校本课程,开发“步步为营”评价体系,形成了黄花初中的特色。

每一所学校都有自己的历史传统,或者是学校地处有优良传统的村镇。学校可以通过弘扬传统文化来体现学校的价值追求。张家口小学地处张家口老集镇,那里风景优美、民风纯朴、待人热情、珍惜生活。张家口小学的师生也具有这些传统美德,师生的热情好客给到过学校的客人留下了深刻印象。张家口小学就以此为切入点,提炼出“惜”的价值追求,引领师生“惜时、惜物、惜缘、惜福”。用“惜之魂、惜之韵、惜之学、惜之情、惜之乐”五大板块来建设环境文化,以“乐中启智、惜中润品”为宗旨开发校本课程,以达到以“惜”育人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