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科学的课程范例6篇

动物科学的课程

动物科学的课程范文1

摘要: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能够使得学生由传统的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这对于全面提升我国现代学生的综合素养是非常重要的。在小动物外科手术课堂教学中采用翻转n堂教学模式,能够有效的提升教学效果。有鉴于此,本文对基于翻转课堂的小动物外科手术课程教学交流平台的构建进行了探析,只在进一步促进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应用。

关键词:翻转课堂;小动物外科手术;交流平台

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能够使学生摆脱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促使他们成为学习知识的主体,占据主导地位进行知识的学习,自己掌控学习的进度和速度。学习速度快的学生可以掌握更难的课程内容,速度慢的学生则可以反复学习,并寻求教师的个性化指导。

一、翻转课堂的内涵

所谓翻转课堂指的是把“知识传递”过程放在课堂外,学生借助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料和开放性学习资源,自主完成知识的建构,而课堂则成为他们实践操作、探讨问题、获得个性化指导的地方。学生摆脱了被动接受知识的角色,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成为学习过程的主体,自己掌控学习的进度和速度。学习速度快的学生可以掌握更难的课程内容,速度慢的学生则可以反复学习,并寻求教师的个性化指导。

二、翻转课堂在小动物外科手术课程教学的应用

2.1 强化基础知识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实践发现,高职学生专业知识薄弱,基础课程知识多掌握的不牢固,在学习专业核心课程时常需回顾之前所学的基础知识。如讲述宠物腹部外科手术操作时,复习完解剖学和生理学知识后,学生的学习能力明显增强,因此应加强学生知识体系的串联,尽量细致剖析。

2.2 培养自信心

大部分学生对学习宠物外科手术技术课程有浓厚的兴趣,但持续性不长,多是由于自信心差造成的,因此应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实践兴趣,并通过实践和引导使之转化为自信。一个手术成功与否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术者自身的信心和能力。培养学生自信心显得非常重要,自知才能自信,扎实的基本功是自信心的基础,这就要求学生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手术基本操作越熟练学生就越自信。同时,应在做手术之前让学生充分清楚手术目的、过程及重点,做到心中有数,这样在教师示范之后,学生就可思维清晰地亲自动手操作。

2.3 培养外科手术素养

宠物外科手术素养主要包括:无菌素养、正确使用器械素养和善待组织素养。手术过程中应自觉遵守无菌操作规程,把无菌操作训练为一种工作习惯,有些学生往往忽视无菌观念,认为“手术只要技术熟练、速度快,就能显示出水平”,造成不必要的术后感染,应及时纠正这种错误观念。培养学生正确使用和保管手术器械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不单是外科工作者的基本素养要求,也是外科操作水平的展示,术中有很多突发事件,均能巧妙的利用手术器械解决问题。善待组织素养要求在对动物机体生理机能影响最小的情况下,以最小的创伤为机体去除病变,反对用粗暴的、轻率的、不正确的方式对待组织,使组织尽可能小的遭受损害,从而促进伤口的愈合。因此,在进入该课程之初,就应当使学生牢记外科素养并以外科素养为操作指南。

2.4 夯实手术操作的基本功

基本功是指对手术基本操作的熟练程度和对手术技巧的精通程度,宠物外科手术技术的教学重点在于学生对基本功的训练和掌握。手术是外科综合治疗中最重要的手段和组成部分,手术基本操作技术是手术过程中重要的一环,也是该课程教学中学生能力培养的重点。尽管外科手术种类繁多,手术范围、大小和复杂程度不同,但其器械使用、组织的切开与分离、打结、止血、缝合等都是相同的,外科手术基本操作是一切手术的共性和基础。在外科临床中,手术能否顺利完成,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其对基本操作的熟练程度及其理论的掌握。此外,手术进程快指手术操作中每一个具体动作速度快,但这种速度一定要建立在高质量的基础之上,不要让学生刻意追求速度而影响手术质量。

2.5 建立完整的培养体系

传统的宠物外科手术技术教学方式是教师示范,学生动手,但一般是在理论课讲完之后才上实验课,缺乏一套完整的循序渐进的教学体系。学生在实践操作中,出现不会做、不敢做、不做、蛮做等现象,养成操作不规范,缺乏外科手术素养等不良习惯。针对这些问题,笔者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下几种方法克服了上述不足。

(1)课余时间进行打结训练

打结教学利用实践课讲授,课余时间分批辅导,解决学生多、教师少的问题。利用宠物医学专业实岗锻炼进行辅导,总结在打结时出现的问题统一纠正,并组织打结比赛以加强熟练程度。

(2)离体组织训练

教学实践中,由于实验动物较少,让学生在活体动物上进行切开、止血、缝合等操作训练机会非常有限,利用离体动物组织作为实验对象不失为一种好方法。例如以3名学生为一组进行离体肠管的吻合术训练,既可节省经费,又可进行多次进行操作,增加了实践动手机会。

(3)开展现场病例教学

在教学过程中,以校动物医院为窗口,临床中遇到手术的病例,及时组织学生观看手术过程,通过病例教学使学生了解和掌握临床中外科手术的具体操作流程和手术技巧。

(4)实验动物手术训练

宠物外科手术技术实验包括裁耳术、断尾术、骨折手术、犬卵巢子宫摘除术、眼球摘除术、眼睑内翻和外翻矫正手术、膀胱切开术、脾摘除术、胃切开术、肠管吻合术等。在教学过程中,笔者采取每个手术由学生自主申请为主刀手的教学方法,自行组织手术,该方法在实践教学中取的了良好的教学效果。具体过程为,首先由主刀手设计手术计划书,经教师反复修改并讲解,然后进行手术,术中教师在旁监督指导,对学生给予鼓励,并及时纠正错误操作,最后进行手术总结,讲述该类手术的操作要领。

(5)书术报告

外科手术实验之后,要求每个学生按照自己小组所做的手术中出现的问题、手术方法、手术进程等进行记录,术后每人写1 份手术体会及总结。

(6)自我完善

鼓励学生对教师的教学方法提出建议,增进教与学的融合,完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三、结语

翻转课堂打破传统教学模式,以相同的学时,开设多项实验项目,使学生获得对理论知识更深层次的理解,提高学生综合能力,实现课下获取知识、课上内化知识的目的,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兴趣。

参考文献:

[1]陈明选,陈舒. 围绕理解的翻转课堂设计及其实施[J]. 高等教育研究. 2014(12)

动物科学的课程范文2

随着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逐步深入,传统教育理念已远远不能适应新时期教育教学需要。各种深层的矛盾逐步凸显出来,在人们的困惑和期待中,新课改承载着新的理念、新的标准、新的教法、新的希望在中华大地上蓬勃开展。国家新课标中明确指出:“改变原来的接受式的学习方式,建立和形成旨在充分调动、发挥学生主体性的学习方式。”新理念下的生物课堂中的生物学科教师角色也应顺应潮流,积极转型。那么以下就是本人结合生物学科的特点,摸索出一些心得体会。

一、生物学科教师由知识传授者转变为教学的参与者、促进者和指导者

生物学科教师要改变过去过于强调知识传授的倾向。以往,我们讲究的是师道,课堂师讲生听,学生处于被动,这无形限制了学生的主动参与,限制了学生的创造性,转变后的生物学科教师是导师的形象,以指导、促进为主,并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整理参与学生的讨论、学习,在新课程的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合作是极为主要的,没有合作的教学是难以实施新课程的,或者说是无法体现新课程理念的。这就是要求生物学科教师从讲台上下来,成为学生的合作者,不仅是身体走下来,心灵也要走下来,全身心地融入到学生中间去,与学生一起交流,与学生一起活动,师生都在课堂上平等、认真地讲、仔细地分析、热烈地讨论、活动、交流,从而形成一个积极的课堂。生物学科教师与学生合作,也是一种启发、一种帮助。这就要求生物学科教师真正转变教育观念,在课堂教学中做学生的合作者。在与学生的合作中参与,在参与中与学生交流,教学的本质是交往。交往可以激活思维,使学生有效地获取新的知识和能力。所以,生物学科教师在新课程课堂上的角色,应该是学生平等的交流者、活动的参与者、促进者、指导者,只有平等,才能调动课堂师生双向交流的积极性,才有得于交流的流畅。

二、生物学科教师应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合作者和支持者

生物学科教师应成为学生课堂学习的合作者、支持者。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随时都可能会遇到、产生许多问题,但由于年龄的特点和经验有限,他们往往还不会归纳事物的特点。这时就需要老师及时的介入和引导,使他们的探索深入下去,从而促进同学们在课堂学习的主动积极性和主动性。生物学科教师和学生之间应通过互相学习和合作共同促进、提高。一方面,生物学科教师要通过自身课改理论的学习和教学实践的结合,提高自身素质;另一方面,生物学科教师应在学生的课堂学习中,通过交流、讨论,解决自己教学的疑惑。同时,这种课堂教和学也使学生学习到他人的经验。这种集体的合作学习,不仅是一种学习经验的积累,更促进个人综合素质的提高。大家应有集体意识、合作意识,心与心连接在一起,形成共同的理想和使命感、共同的价值观、共同的文化及共同的信息,在新课程改革中更积极地投入与探索。

三、在课堂教学中,生物学科教师是民主、平等、和谐的设计者

在课堂教学中,新型的良好师生情感关系,应该是建立在师生个性全面交往基础上的情感关系。它是一种真正的人与人的心灵沟通,是师生互相关爱的结果。它是师生创造性得以充分发挥的催化剂,是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性情和灵魂提升的沃土。它是一种和谐、真诚和温馨的心理氛围,是真善美的统一体。创造这种新型的师生情感关系,教师要真情对待学生,关心爱护学生,公平地对待学生,尤其对于学业成绩不够理想的学生,教师要多鼓励,多关心,多帮助。新课程要求教师更加注重营建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尊重每一位学生做人的尊严和价值,尤其要尊重智力发育迟缓的学生、学业成绩不良的学生、被孤立和自卑的学生、有过错的学生、有严重缺点和缺陷的学生、和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学生等等。尊重学生同时意味着不伤害学生的自尊心,不体罚、辱骂学生,不训斥、羞辱、嘲笑学生,不随意当众批评学生,不冷落学生。教育本质上应该是民主的教

育,只有民主的教育,才会有学生自我意识的觉悟,传统的教学模式是,上课的老师是权威,学生处于被动地位。而在新课程课堂重,学生的民主、平等意识增强了。所以,生物学科教师要重视营造民主、平等的氛围,多给学生自由活动空间,让学生发现、思考、想象。给学生质疑的权利,唤起更强的民主意识、尊重他人意识、主体意识,突出教学中的双向性、互动性。

四、生物学科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研究者

国家新课标中指出:“生物学科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以研究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之中,对自己的教学行为以及教学情境中的问题不断地加以审视反思、研究,提出最贴切的改进意见;使之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想让生物学科教师的劳动给生物学科教师带来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至于变成一种单调乏味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生物学科教师走上从事研究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事实上,每一位生物学科教师都有能力对自己教学行为加以反思、研究改进,提出最贴切的改进意见。与外来研究者相比,生物学科教师处在一个极其有利的位置上,有最佳研究机会,在教学实践中,生物学科教师对教学情境中的问题,有着自己的经验化的处理方式。生物学科教师也在不断地进行审视,以适应社会和教育的发展。这个过程是生物学科教师对自己行为的分析与研究的过程。新课程的出现,使教育情境中的问题增多并变得复杂,“生物学科教师即研究者”在新课程背景下就显得尤为重要。

五、生物学科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和开发者

动物科学的课程范文3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急需大量有实用技术的人才,而学科课程的缺点因此暴露无遗:以学科为中心,偏重书本,课程内容与社会生活相脱离……这种做法已为当时社会经济的发展所不容。在此同时,美国掀起了自诩“进步教育”的教育改革运动。其代表人物就是杜威,活动课就是在这场运动中由杜威倡导并发展起来的。其理论主张中强调“应把儿童的兴趣和动机做为他们获取知识的基础,课程的设置要顺应和满足儿童的自然倾向……”即便其理论出现之初,其主张与学科课程相对立,但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和课程研究的深化,两者关系也逐渐从对立趋向兼容。现代课程论认为,学科课程中的理论知识只有在与社会实践的结合中,才能得到巩固和强化。生物学科作为一门自然学科,更强调学生动手操作与学科理论课程相结合。

在我国,1992年原国家教委颁布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试行)中,也将“活动课程”纳入到课程体系中,并为活动课程正式安排了课时。1993年2月13日《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颁布,《纲要》指出:“中小学要由应试教育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自此以后,由“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成为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主题。为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祖国各地把课程改革的重点转向“活动课程”的设计。1997年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是新课程方案的核心。其中很重要一个特点就是构建了以学科课程为主、活动类课程为辅的课程结构,由单一的学科课程改为“学科加活动”的整体优化结构。

二、生物活动课的特点

《九年义务教育活动课程指导纲要》指出:“活动课程是在学科课程之外,由学校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多种活动项目和活动方式,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开设以实践性、自主性、趣味性、创造性以及非学科性为主要特征的课程体系。”

生物活动课程以学生的各种活动(如实地考察、设计实验、指导生产等)为中心,从学生需求和兴趣出发,注重学生对各种事件的亲身经历和体验,以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为根本目的的一种新型课程。它具备以下三个特点:

1.生物活动课教学中教师的“教”是指导学生自主的活动,学生的“学”是发现式的学习。这一点与生物学科教学有着显著的差别,学科教学中教与学是依附于教材,教学进程主要由教师掌握,教师是显性的。而活动课的教与学是依附于教师与学生共同设计的活动方案,教学进程依附于学生自主的活动,具有很强的灵活性。如果离开了学生的自主活动,活动课程便名存实亡了,可见教师的指导是隐性的。显而易见两类课程坚持同样的原则――教为主导,学为主体。

2.生物活动课程的内容与学生实际生活密切关联,使生活成为构成课程的重要素材。在传统的生物学科课程里,课程是服务于未来生活的,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它不仅使学习活动与学生的实际产生隔膜,也与学生的未来发展相去甚远。要纠正传统的生物学科课程,就应当下大力气进行课程改革,以达到调动学生求知欲和积极性,引发他们独立思考,培养了他们良好的思维习惯。

3.生物活动课程要与学生的“活动”相联系,促进学生生动活泼地发展。生物学作为一门实验性、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其活动课开展的效果如何,考查的重点就是学生在思维、综合能力方面是否得到生动活泼的发展。活动课程是以学生的兴趣、活动能力、感性与知性相统一为基本原则;以学生各种活动为中心,从学生的需求和兴趣出发,注重学生对各种事件的亲身经历和体验。活动课成员必须是自愿参加,有着共同的爱好、共同的目标。因此,生物活动课是为那些有特殊能力的学生在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施展才能或没有发现自己有特长的学生提供条件和机会,促使他们的“特长”得以发挥。这样有利于在活动中开展创造性活动,创造的志趣使他们团结一致,创造的结果将使他们欢欣鼓舞。

三、生物活动课开设的必要性

1.现状分析。前已述及,当历史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的教育实践也像国内经济实践一样呈现出鲜活的时代气息。神州大地把课程改革的重点转向“活动课程”的设计,一时间“活动课程”如火如荼,蔚成风气,生物学科活动课程更不例外。

动物科学的课程范文4

关键词:生物工程 本科专业 人才培养模式

生物工程作为21世纪我国重点发展的高新技术――生物技术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生物产业的蓬勃发展迫切需要高等院校培养一批具备生物技术相关理论知识、掌握生物技术及其产业化的科学原理、工艺技术过程和工程设计等基础理论和技能,能在生物技术与工程领域从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动手能力强、创新意识强、科学素养高的应用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一、构建创新性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

1.拓宽专业基础课体系

将原来以微生物体系为主的专业基础课体系,拓宽至包括酶、动物细胞和植物细胞在内的整个生物体系,增加基础生物学、细胞工程、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等课程。

2.按单元操作设置课程内容,扩大覆盖面

原教学体系中专业必修课以多门工艺学课程为主,学时较多,调整为生物反应工程、发酵工程和生物工业下游技术三门课程。以生物产品生产过程的基本单元操作为主线,阐述生物产品生产工艺的基本理论和操作技能,使学生通过这几门课程的学习能进行各类生物产品工厂的工艺设计和解决产品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并为从事生物新产品和新工艺的研究与开发打好应有的理论基础。

3.增加综合试验,结合实际调整实验课内容

将生物分析课实验融合到生物工艺大实验中,将原料检测、过程检测、产品检测和生物工艺实验相结合,从而既增强实验的实战性,又加强学生的实验技能训练。

4.利用第二课堂等课内外结合的教学模式,加强实践与创新活动

积极利用校院两级创新平台,在第二课堂教学中,要求学生至少参加下列科研活动中的一项:一是在课外时间参与教师的各类科学研究课题,了解生物学科的研究前沿,培养从事科学研究的能力;二是学生自己首先进行社会调研活动,写出调研报告,提出科研课题,在老师指导下完成科学研究,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三是参加生物工程学院与企业联合举办的各类科技创新活动,为企业发展新思路提出建议,解决企业生产过程中的某些难点问题。通过课程内外两种递进模式相互联系、相互促进,全方位加强实践性教学,优化创新能力培养体系。

二、创新教学实验、工程训练、创新研究三条主线的教学实践新模式

1.构建课内外两个教学环节

课内实践教学强化实验技能和工程能力两个基础,融素质教育与专业培养为一体,融知识传授与能力培养为一体,融教学与科研为一体,形成一个既贯穿学习全过程,又相对独立的理论教学体系,既有明确的教学要求和考核办法,又有与教学内容前后衔接、循序渐进、多元化的实践教学体系。实践教学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培养的重要平台,课外实践教学活动是学生科学实践活动和创新活动的重要内容,与课内实践活动相互衔接、互有补充,是课内环节的进一步拓展。

2.加强实践与创新教学基地建设

根据本专业的特色和滨海新区生物产业的特点,通过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相结合的形式建设了坚实的工程实践教学平台,更好的实现专业和产业的“无缝对接”。投资500万元,建设了生物工程校内实践基地,与13个单位建立了校外实践教学基地,其中天津实发中科百奥工业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被认定为校级实践教学基地,诺维信(中国)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和中法合营王朝葡萄酒公司被认定为院级实习教学基地。这些实习教学基地的建设为学生的实践教学提供了很好的硬件保证。

在创新教学方面,构建了学校、学院两级创新活动平台,即以“挑战杯”等为代表的全国大学生竞赛,以“酶好生活”――诺维信泰达创新奖学金、凯能科技创新奖学金、“海河杯”生物科技创新活动等为代表的院级科技创新活动,这些活动的开展即营造了优良学风,又培养了学生创新能力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加强重点特色课程与教材建设

1.整合优势课程资源

为满足培养生物工程高级创新人才的需要,对核心课程进行了重组,优化了课程体系,更新了知识内容,使知识体系更具科学性、先进性和适用性。注重理论联系实际,突出工程学科的特点,并以精品课程建设和教材建设为手段,优化了生物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在国内率先开设了“代谢控制发酵”和“生物反应工程原理”等多门核心课程。这些课程的开设,较好解决了生物化学和微生物学专业基础课程与生物工程专业课的衔接问题,为学生提供了新的教学内容与专业理念。进入21世纪,为培养学生利用基本原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将“生物反应工程原理”课程与实践性课程“生物工程工艺试验”整合为“生物反应工程”课程群,该课程于2008年被批准为国家精品课程。同时还建成了天津市精品课程工业微生物、校级精品课程代谢控制发酵和发酵工艺学,形成了以部级、省市级、校级精品课程为主的专业课程体系。

2.提升本科教材质量

教材的好坏能反映出一个学校的教学水平的高低,也直接影响到一个学校本科的教学质量。近两年生物工程学院先后修订出版了《生物反应工程原理》第三版和《生物工程专业实验》第二版教材,出版了学术著作《生物防腐剂》、《味精工业手册》和《配制酒生产技术》,有力地支撑了专业建设和课程建设。

四、小结

通过适应创新能力培养要求的人才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的建设、实践及创新教学新模式的构建和课程教材的建设,天津科技大学生物工程专业已形成富创新和实践特色的工程教育体系,成为滨海新区和全国生物工程领域特别是发酵行业的重要人才培养基地。经过多年的实践,培养了一批实验技能强、创新意识突出的应用型人才,对全国其他高校同类学科起到了良好的辐射和示范作用。

参考文献:

[1]刘石泉,赵运林,雷存喜.地方院校生物工程专业复合型人才培养体系浅析[J].广州化工,2011,(2).

[2]黄进勇,王爱萍.以课程体系建设推进“生物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J].中国校外教育,2010,(8).

[3]海洪,金文英.生物工程专业建设的探索与实践[J].广西轻工业,2008,(12).

动物科学的课程范文5

【关键词】高中生物 初中生物 教学衔接

高中新课程改革已在全国各校全面开展,面对高中新课程的实施,广大高中教师由于受高考价值观、传统教学思想的局限,以及高中阶段新课程实验的无章可寻,总是存在抵触与疑虑的思想。生物科教师也不例外,大家的思想经历了抵触、痛苦、无奈、解放、接受的过程。通过不断的学习与实践,深刻领悟到教育应当以人为本,应当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一切,为了一切学生。教师应当从传道、授业、解惑,维护师道尊严的角色转化和提升为民主、平等、合作、探究的角色,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新课程实验早已在初中实施了三年,目前已进入深化、提升阶段,高中的教学是以初中教学为基础,是初中教学的延伸与发展,做好高中生物教学与初中生物教学的衔接,必将促进高中生物新课程改革的开展。笔者认为高中生物教学应主动与初中生物教学做好“三衔接”。

1 高中生物科课堂教学应与初中生物科课堂教学进行衔接

通过三年的初中新课程实验,初中新课程教学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今已进入深化阶段,本人观摩了初中二年级《动物的运动》这堂课的教学,对初中的生物科教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这堂课的教学活动设计是这样的:(一)、回顾了解动物的运动,提出问题“动物的各种器官是怎样完成各种运动的呢?”,(二)、教师演示教具――家兔的骨骼标本、人体的骨骼标本、关节模式图、肌肉与骨和关节的关系图等,学生观察与思考:关节对骨的运动有什么意义?一组肌肉的两端是附着在一块骨上,还是分别附在不同骨上,这对于运动有什么意义?(三)、师生共同讨论:(1)大吊车的哪些部位相当于动物体的关节?(2)除哺乳动外,其他脊椎动物的骨骼也有关节吗?(3)蚯蚓体内有肌肉,但是没有骨骼,这是它不能快速运动的一个原因吗?(4)举例说出,人体都有哪些部位有关节?进行体育运动时,哪些关节容易受伤?应当怎样保护?(四)、通过模拟演示“屈肘动作的产生”、“伸肘动作的产生”揭示骨、关节和肌肉的协调配合。师生通过回顾日常生活经历自然进入课题,师生充分利用课程资源,展开讨论充分认识、理解动物的运动,课堂氛围生动活跃,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能力,充分体现出新课程的教学理念。如果高中生物科课堂教学能够主动与初中生物科课堂教学进行衔接,新课程的教学理念自然得到延续,学生的探究能力与创新能力也必将得到发展。

2 高中生物科教师要充分认识初中生物科教材,做到初中生物科教材与高中生物科教材的衔接

高中生物科教材是以初中生物科教材为基础的,如今许多的中学初中与高中分离,有相当一部分教师对初中的生物教材不了解,即使过去教过初中的教师也因为新课程实验的开展,初中生物科教材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没有充分认知初中生物科教材,这也给高中生物科的教学带来一定的不利因素。我们都认识到初中生物教学与高中生物教学是有其内在的必然的联系,学生的认知,教师的教学,都是以教材为基础的,如果高中生物科教师能够提早认识初中生物科教材定能收到如下的效果。

一是教师充分认识新课程教材的结构特点,对中学阶段生物学科的教材所体现的知识体系有整体的认识,把握课程标准的整体要求,在知识体系上保持了初中与高中在教学上的延续性。

二是教师充分感知新课程所体现出的课程理念,明确了高中生物的课程资源不仅是教材,只要是有利于实现课程目标的条件因素都是课程资源,在我们的生活环境、生产环境中提供了丰富的实物资源,在人类的实践活动探索过程中提供了丰富的活动资源,社会发展的信息化可以从信息网络中获取丰富的课程资源。可以说我们的周围环境为高中生物的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课程资源。

三是教师可以为高中生物科新课程实验的开展打好知识贮备的基础,同时又了解新课程理念下学生的认知规律。

3 高中阶段学生能力的培养应当与初中阶段学生能力培养进行衔接

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不按照科学程序进行是很难奏效的。安排培养序列要以学生心理发展规律和教学原则为依据。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告诉我们,能力培养既要注意能力的前后联系,又要把某些能力放在适合的阶段。

动物科学的课程范文6

关键词: 中学生物课程 科学观点 基础教育 基本概念

中学生物学课程是中学培养和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知识素养,满足和适应社会及个人发展需求的系列必修和选修课程。

与其他中学课程一样,中学生物学课程的产生和发展也主要受社会发展的要求、科学文化知识的增长和学生成长的需要等因素的制约,而且这几方面的因素是统一的整体,不能偏废。

一、社会发展的要求对中学生物学课程的需要

在充满机遇和挑战的21世纪,人类社会面临高科技发展引发的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社会的高度科技化要求每个公民具备一定的科学素养,包括科学知识、科学观点、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科学价值观、科学思维习惯和行为习惯等。特别是全球性的人口、粮食、健康、能源、资源和环境等问题的改善和解决,还主要依赖于生物科学人才的大量涌现和生物科学技术的高度发展,这就要求世界各国的基础教育设立生物学课程,以培养和提高年轻一代的生物科学素养。具体来说,中学生物学课程既要使广大的学生都具有一定的生物科学素养,达到社会发展的基本要求,又要为今后有可能在高一级学校经过专业学习之后,将要从事生物科学研究的部分学生打下扎实的生物学基础。

二、科学文化知识的增长对中学生物学课程的需要

任何课程都源于人类积累的浩如烟海的科学文化知识。科学文化知识自产生以来,生物科学随着数学、物理和化学的原理方法的改进,研究手段的进步,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因为与其他科学比较,生命科学以其研究客体的极端精巧和复杂性,社会多种必要需求受到威胁(诸如食品短缺、资源破坏、能源减少、环境污染、健康损伤等)所产生的紧迫性,最有可能成为新的科技革命的中心,对其他学科产生巨大的带动作用,并对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乃至思维方式产生广泛而深刻的影响。2l世纪是生物学的世纪,生物科学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要求中学开设的系列生物学课程包括生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同时涉及这些知识产生的过程及应用,更要不断反映生物科学的新进展和发展趋势。只有这样,受教育者才能在更新和发展的各门课程促进下,成为人类科学文化的传承人和创新人。

三、学生成长的需要对中学生物学课程的需要

教育是培弊人的社会实践活动,课程则是学校育人的蓝图和学生发展的媒介。受教育者在健康成长和参与现代社会生活的过程中,必然会产生一些基本需要(包括健身的需要、认识自然与社会的需要、审美的需要、社交的需要、了解自我的需要、掌握劳动技能的需要、升学与就业的需要等),同时身心发展具有客观规律和层次水平,在校阶段有非常具体的指标。虽然中学生物学课程必须与其他课程一起共同作用,才能达到促进学生发展的育人目的,但是中学生物学课程作为一门独立的自然科学课程,可以起到多方面的教育功能,如在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发展智力的同时,可在德育、美育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方面发挥独特作用。还能通过学生普遍感兴趣的生物学实验、实习和调查等探究活动,促进学生掌握知识,使学生充分体验到发现的乐趣、成功的喜悦,并在科学态度、意志品质、合作精神、观察能力、动手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获得发展。因此,只有包括生物学课程在内的课程设置满足了学生发展的需要,学校的育人目标才能实现。

四、生物课程的实际价值

生命科学是研究生命现象与生命活动规律的科学。自从19世纪初开始使用生物学这个术语以来,生命科学发展迅速,到今天已成为最引人入胜的科学领域之一:以DNA双螺旋结构模型的建立为标志。分子生物学使我们能迅速实现产业化,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在农业、医药、工业、医疗、环保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与生物学密切相关的人体科学、营养学、优生学、卫生学、行为科学等学科的发展,在促进人们身心健康、提高人们生活质量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人类、对民族、对社会、对家庭、对个人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生物学课程有如下价值:

1.可以使学生的探索创新精神得到不断培养——通过探究活动的设计与实施,激发学生对未知领域的好奇心,调动大脑的发散思维,通过对其中点滴闪现的新思想、新观点、新做法、新尝试的肯定和保护,促进学生形成积极进取的创新思维。

2.可以使学生认识众多的生物科学家——通过介绍科学家的科研成果和他们对人类作出的贡献,使科学家成为学生学习的榜样。

3.可以使学生理解自然生存法则——通过讲解生物在进化时对环境的适应与否,决定个体和种族命运的自然选择规律,使学生认识到“优胜劣汰,适者生存”这一自然法则的科学内涵。提前做好应付社会生活、自然环境变化的思想准备,自觉锻炼和培养自身的生存适应能力。

4.可以使学生自觉提高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对人为破坏环境造成的人类生存条件恶劣后果的描述,使学生产生优用意识进而变为自觉的环保行动。

5.可以使学生追求强壮的健康体魄——通过人体生命活动规律知识的学习和生理保健教育,学生将主动加强体育锻炼,获得强壮健康的体魄。

6.可以使学生养成良好卫生习惯——结合致病因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强调讲究卫生的重要性,使学生达到自我保护、提高免疫、预防疾病的目的。

7.可以促使学生获取营养全面的天然绿色食品——通过对天然食品的营养成分的分析及其在人体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生理作用的理解,学生会自觉改正偏食、挑食等不良饮食习惯,合理用餐、平衡膳食。

8.可以使学生保持开朗积极的生活态度——学生可以利用生物学中有关生命起源、生命本质、神经生理、心理基础等内容,解决个人的某些心理问题,培养开朗的性格、乐观的态度、容人的胸怀、健全的心智等正常的心理素质。

9.可以使学生形成团结的分工合作团队——学生为了完成各种科学探究活动任务,必须改变原有的单独操作、费时费力的工作作风,通过分工合作,各司其职,有效地完成那些较难的任务,最后经过交流沟通,整理出成果与大家分享,达到共同提高的目的。

10.可以促使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通过对生物与非生物均统一于物质、生物界是发展变化的而非固定静止的、生物界内外事物与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关系,以及生物界的一切活动都要受客观规律支配等问题的学习理解,最终培养学生树立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

综上所述,生物学课程在中学开设有十分重要的教育价值,与其他中学课程相配合,必将对中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