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风险的基础理论范例6篇

财务风险的基础理论

财务风险的基础理论范文1

关键词:财务风险 管理 对策

由于财务风险在市场经济中广泛性和复杂性与我国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研究的相对滞后,我们认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研究中应加强以下几方面的理论研究。

一、财务风险管理基础理论和理论结构

近年来,我国在财务风险基础理论方面,如财务风险、财务风险管理的概念、基本特征、职能等基本理论问题上进行了一定的研究。由于我国现代意义上的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研究起步比较晚,加上无法摆脱我国传统财务观念以及研究方法的影响,对国外研究几十年的成果重视程度、消化程度不同,使得在财务风险管理的基本理论问题上没有达成一致的见解,如在财务风险概念的研究上,就出现了广义和狭义之争,财务风险基本特征和财务风险管理基本职能的认识上出现了分歧,而对整个财务风险管理意义重大的财务风险目标这一最基本的问题缺乏认识和概括。同时,由于财务风险及管理内容的研究没有与实证研究直接相联系,所以,概念上的含糊对定性的理论推导也没有产生明显的影响。由此,增生出财务风险理论诸多“研究成果”,深刻与肤浅共存,正确和错误并生,应该说不利于我国财务风险理论向纵深发展,影响了我国财务理论研究的进程。所以,今后我国在财务风险与管理研究上,必须注重基础理论研究,只有对财务风险的概念、本质、特征认识界定清楚,才能为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提供基础。这就要求,一是必须注重中外财务风险理论基础和基础理论的比较研究;二是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研究要注重研究方法的选择。

首先,必须下大力气借鉴国外实证的研究方法开展财务风险研究。国外风险理论研究较多采用实证方法,而我国使用较多的则是定性和规范研究方法,造成概念可以模糊地给出,较轻易地建立和概括概念和特征,无法支撑财务风险管理理论,不能保证理论的逻辑性和一致性,难以经得起时间的考验,会误导人们对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方向。这就要求我们在研究财务风险理论中将定性与定量、规范与实证研究方法结合起来,以增强研究结果的可验证性和可靠性。其次,在基础理论的研究中应注重学习和应用西方理财学研究中应用极广的相关性或结构性研究方法,即开展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结构的研究。理论结构是该领域各基本理论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制约所组成的有机理论体系。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结构是财务风险管理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组成的有机体系。理论研究的真正价值在于明确存在的各种现象、各种要素以及这些现象及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即所谓相关性。能否将财务风险管理各要素及各要素之间的关系认识清楚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财务风险管理理论与方法、程序研究的科学性、明晰性和有效性。如财务风险管理目标、财务风险管理本质、职能、财务风险管理要素与财务风险管理程序与方法之间的关系等。如美国,现代财务理论围绕着企业价值最大化这一理财活动的目标函数,把各种财务决策如投资决策、融资决策等与企业价值之间的相关性进行系统分析和研究,构建了前后一贯、逻辑严密、浑然一体的财务管理理论结构。以目标为出发点进行相关性研究已经成为国际学术界重要的、运用极广的理财学及经济学研究方法。美国理财学界自20世纪50年代以后,相关研究层出不穷,如多篇论文研究与公司价值的相关性,从而根本上改变了理财学的面貌,使理财学成为现代经济学体系中的主流成分之一。充分吸收国外财务理论研究成果,在财务风险基本理论上注重实用,讲究科学方法,少走弯路,取得共识,达成统一,以推动我国财务理论研究的深入。

二、财务风险管理教育

财务风险意识的增强和财务风险管理水平的提高有赖于开展广泛的风险管理教育。从当前美国和英国风险管理教育情况基本类似,各大学风险教育课程不少,多所大学偏重财务导向型风险管理教育。财务风险管理现今已成为各大学财经系中财务理论课程中的重要部分。如美国的宾州大学、天普大学、乔治亚州立大学与纽约保险学院,英国的各拉斯哥兰大学、城市大学与诺丁汉大学等。另外,风险管理职务的改变、风险管理协会的成立、风险管理专业证书的考试、风险管理杂志以及风险管理书籍等方面,美国和英国情况也基本类似,都体现出越来越对风险管理的重视。两国的风险经理职称已经取代了过时的保险经理,职责范围扩大,位阶提升;多家风险管理协会、风险管理学院对企业风险管理事务、专业证书考试制度极具贡献,其中,美国全球风险专业人员协会每年举办财务风险管理人员专业证书考试;多家协会和学会出版风险管理方面的刊物杂志;出版为数不少的财务性风险管理书籍等。受国外风险教育的影响,尽管我国目前部分大学也开设风险管理课程,但为数较少尤其是财务风险管理的课程;在专业职称考试、出版书籍方面差距依然很大,一是我国财务风险管理研究起步较晚,受其影响风险教育方面起步较晚。二是从观念上人们还未充分认识到财务风险管理教育的特别重要性,三是没有成立相应的协会或学会,没有相应的职务、资格考试等配套措施,直接影响了财务风险教育的发展。

随着经济与科技全球化带来的我国经济发展的国际化进程的加快和企业之间竞争的加剧,需要我国教育能尽快培养一大批具有较强风险意识、竞争意识、创新意识的财会类人才。为此,我们必须改变目前财务管理风险教育落后的局面,除了积极向国外学习,采取设立各级风险管理学会、协会,在资格考试中尽快设立风险管理资格考试等举措外,在大学教育方面,要研究风险管理教育的内容和方法,要研究风险管理教育的形式和手段。在学历教育中应单独开设财务风险管理课程,采用案例教学方法,让师生与实务工作者结合共同采集案例,增强理论教学的实用性和有效性。在财务、会计人员的后续教育中应加大对财务风险管理学习和研讨的力度。

三、财务风险文化研究

我国多年来的财务风险管理研究局限于方法和程序,即使在财务文化研究中也忽略了财务风险文化的研究,不能不说这是我国财务风险管理研究的薄弱环节。国外风险理论有主观建构派,视风险文化为社会文化现象。事实上,不可否认的是,风险由人们特定的文化社会因素建构而成,风险随不同的人与不同的文化社会背景而有所不同,财务风险文化亦不例外。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企业、在同一时期文化背景不同,同一国家、同一民族、同一企业在不同时期文化背景亦会有区别,使得人们对待财务风险管理的价值观、反应程度、行为方式、采取的措施等方面出现差异性,形成一定的特色。中外风险案例的研究发现,企业的最大风险往往是由于企业文化、企业人的行为,特别是企业高层管理者的知识不足、能力有限、品德欠佳等弱性造成的。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带来的集体与个人行为复杂性的增大,财务风险文化的研究不仅不能忽视,而应作为重要课题。

四、财务风险管理组织架构和管理模式研究

无论是从理论上还是从实务上看,我国财务风险管理都缺乏对组织架构的研究。在实务上我国大多数企业没有设立专门的财务管理机构,没有专职的财务风险管理人员,这说明了人们尚未认识到财务风险管理对于企业的作用。在理论上,与前面所述财务风险文化原因类似,我国已有的财务风险管理研究比较重视方法和程序,忽略了组织机构及机构的职责权限等对实践有特别重要意义的课题的探讨,从某种程度上造成了理论研究与实践的脱离。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管理组织架构下的人们进行财务风险管理采取的模式必然不同,是集中还是分散,是集权还是分权、是兼职还是专职等等管理模式问题是研究实施财务风险管理不能回避的重大课题。应结合我国各类不同企业的具体情况分层次开展风险管理模式研究。

五、结束语

财务风险管理各方法的有效性依赖于风险管理责任的落实。否则,研究财务风险管理没有具体研究财务风险管理的责任制,财务风险管理只能是纸上谈兵,无从落实。总之,越来越复杂的社会经济环境决定了财务风险管理研究的日益重要,而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是巨大的科学工程,需要整合优化财务学、会计学、管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哲学、人文学、心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知识与方法于一体,全方位、多领域进行深入研究,以不落后于风险管理学科整体发展和满足实践中的迫切需要。

参考文献:

财务风险的基础理论范文2

论文关键词: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模型;

一、引言

公元前3000年前,我国长江上的皮筏商人就懂得将每人的货物分装在几条皮筏上,出现了“损失分担”的风险管理雏形思想。但是当风险管理理念深入人心时,人类在财务风险和金融风险面前却脆弱无力。根据Dun&Bradstreet(美国一家著名的咨询公司)的记录,美国1991年财务失败的企业有87266家。在我国国内,截至2003年12月31日,沪深两市共有ST公司123家(含三家纯B股公司)。这些公司被特别处理的原因不尽相同,但它们大多数是由于“财务状况异常”而被特别处理的。

二、相关理论概述

(一)财务风险的界定

财务风险是企业风险的一种,是与财务有关的风险。它通常指在现代财务管理中,特别是在企业资金的运用中,影响企业决策的种种不确定因素。笔者认为,要界定财务风险正确涵义,首先要正确理解财务风险的本质。根据马克思的《资本论》,财务风险的本质就是资本价值形态转化的风险。在G——W•••P••W′——G′的资本运动中,由于有对资本价值增殖的目标期望,但限于资本流通不畅、资本形态无法转换,需要通过财务获得货币用于垫支才会出现一系列财务风险的转移和积聚。以次类推,财务风险应当是一种交换性的风险,是价值在其载体形态上转移、变换和复位的风险。

(二)财务预警基本理论

财务风险预警是由财务危机和预警两个词组组成的。财务危机是指企业丧失支付能力,无法支付到期债务或费用,以及出现资不抵债的经济现象。它是企业遭受企业财务风险的结果。但是关于企业是否处于财务危机,国内外目前没有一种权威的界定标准。

财务危机预警属于社会经济预警的一个组成部分,经济预警理论是财务危机预警的理论基础之一。建立和完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需要具有坚实的经济预警理论基础,因此,这里简要阐述经济预警的基本原理是必要的。经济预警基础理论认为,无论是宏观还是微观经济活动,预警过程不外乎都是由这样三个环节组成的循环:目标—手段—结果→目标—手段—结果→ ……。其中,目标环节是信息的加工处理阶段;手段环节是目标的实施阶段;结果环节是目标与手段相互校验,相互适应的阶段,物流管理毕业论文范文为下一轮循环的运行提供现实基础。在上述过程中,监测与预测自然是极为必要的阶段,用古人的话“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三、上市公司财务风险的预警

(一)预警方法

1.传统方法

 传统方法是指通过财务比率分析来预警公司是否处于财务危机。企业资源配置缺陷与错误的经营管理策略与执行,在会计系统中表现为财务指标开始恶化。财务状况进一步恶化引发财务困境或财务危机。因而,无效率或不良的管理行为特征与会计系统中的相关指标都可以作为财务风险的征兆。一般财务风险的成因是多方面的,对于不同行业的企业来说,财务风险的表现形式也不尽相同。因此在定量分析的同时,还应该结合定性分析的方法,对企业外部环境变化等因素进行分析。结合上市公司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定量指标从表内信息出发,定性指标从表外信息出发。下表4-1是对常用的上市公司财务风险预警指标的概括。

表4-1  常用财务指标的计算公式和预警区域

指标

类型

指标名称 单位 指标计算 预警区域 定

资产负债率 % 负债总额/资产总额 ≥85% 流动比率   流动资产/流动负债 ≤1.25 速动比率   (流动资产-存货)/流动负债 ≤0.25 盈利现金比率   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流量/净利润 ≤1 长期投资比率 % 长期投资总额/长期资产 ≥50% 投资收益比率 % 投资收益/投资成本 ≤净资产收益率 关联方业务收入比率 % 关联方业务收入/总业务收入 ≥70% 主营业务收入利润率 % 主营业务利润/主营业务收入 ≤5% 营业利润比重 % 营业利润额/利润总额 ≤50% 应收账款周转率 次 主营业务收入净额/平均应收账款余额 ≤行业平均水平50% 存货周转次数 次 主营业务成本/存货平均余额 ≤行业平均水平50% 净资产收益率 % 净利润/平均净资产 ≤0 定

财务风险的基础理论范文3

我国很多集团企业都是由单体企业成长起来的,这也就决定了我国集团企业在财务风险管理上具有一定风险性。在集体企业成长起来以后,其所面临的风险与单体企业相比更大。但集团企业财务风险难以辨别、对其预测与管理也难以实现,因此,就需要研究财务风险管理框架,研究其构建财务风险管理框架中应遵守的基本原则,并重点讨论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三个层次。

一、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的设计

首先要明确研究问题。在这工作中应将集团企业财务风险作为主要研究对象,重点研究管理层与实施要素,不断促进财务风险管理理论的完善,以便为集团财务风险管理实践奠定基础。其次,从起点原则、目标导向原则以及系统性原则出发,进而研究目标层、管理层以及基础层,并研究这些层次在财务风险管理框架中的作用,促进这一框架的完善,同时也能明确责任主体的责任与目标[1]。

二、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的构建中应遵守的基本原则

(一)重视起点原则

起点原则主要体现在分析财务管理环境中,在正式构建财务风险管理框架时一定要注重事实的融入,这样所分析的社会环境与任务环境才更有意义。但由于这一框架在初次构建时就具有一定的边界,集团企业在构建财务风险管理框架时一定会这一框架的影响,因此要适应这些影响。在我国,很多集团企业日常工作中所提出的发展战略都会影响到财务管理实施情况与发展方向,所以,在构建发展目标前应对环境进行分析。经过分析以后不仅可以了解企业现阶段发展情况,还能了解其中所存在的各种风险,并充分利用外部环境了解风险,掌握机遇,提升自身优势发挥效率。

(二)注重目标导向原则

注重目标导向原则一般指在风险管理框架中构建明确目标,并将这些目标作为主要导向从而付诸于实践。在集团企业发展中所有的工作都要根据目标来实现,财务风险管理也不例外,企业只有按照既定目标开展工作,并实现这一目标才能将作用发挥出来。在目标导向的作用下,集团企业要实现内部风险管理无论是部门还是工作人员都要将这一工作落到实处,并在实现目标中分析环境,确保该措施能够与企业所制定的长期发展目标相一致。

(三)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原则是企业实现财务风险管理的应遵守的重要原则。究其原因,一是由于这一原则要求有较高的整体性,企业要实现财务风险管理目标一定要将其作为统一整体看待,并做好内部要素的协调与合作,避免出现要素割裂情况[2]。二是系统性原则具有鲜明的目的性,要真正发挥财务风险管理的作用,实现风险管理目的,一定要将系统结构与组成联系在一起,这样带有目的性的实施办法才能更好的实现这一策略。

三、构建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的重点

(一)企业目标层的构建目标层属于集团企业构建财务风险管理框架的首要结构,在财务风险管理中应用各种措施都将这一目标作为终极目的,不仅如此,当目标层建成以后也能推动管理层与基础层建设。在目标层中主要有两项内容,分别为内容战略与具体目标,在集团企业日常生产经营中,一定要将构建财务风险管理框架作为重要目标,并要求不同的责任主体应承担起自身的目标,并实现这一目标。

(二)企业管理层的构建管理层属于集团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框架构建中最重要内容,并可以将目标层中所有策略所产生的结果体现出来。在集团企业中,责任主体与程序方式属于集团企业财务管理框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管理层的建立以目标层为基础,所有措施与方式的建立都将目标层作为中心,此外,管理层还可以对目标层层级目标起到决定性作用。在管理层之下还有一层结构,即基础层。之所以财务风险管理框架中有管理层的存在,主要是为了将目标层与基础层连接在一起,其所主要起到联系两者的作用,同时也是确保财务风险管理框架良好运行的基础,因其所起到是中间媒介的作用,那么它就能将上一结构中的实践表现与下一结构的现实表现串联在一起,从而真正发挥财务风险管理作用[3]。

(三)企业基础层的构建在经过目标层与管理层以后,集团企业在财务风险管理框架中也就确定了一定的建立目标与实施管理。在整个财务风险管理框架中,基础层所起到的是基点作用,主要是为了撑起整个框架。基础层的建立一般将客观实际作为基础,不仅可以分析出企业在构建财务风险管理框架中所应用的各种措施,还能分析出这一框架所处的客观环境,也正是因其具有这样的作用才使其成为整个财务风险管理框架的基础[4]。在基础层中,其中的所有要素要会受到这一结构的制约,但在受到制约的同时也会受到这一结构的保护与支持。

结论

财务风险的基础理论范文4

关键词:基础管理 企业管理 重要性分析

1.企业基础管理的含义

标准化工作、定额工作、信息工作、计量工作、规章制度、培训教育等是企业基础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因此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贯穿于企业管理的各项活动之中,是为了实现企业在一定发展阶段的特定目标而制定的相对应的管理活动,因此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的活动企业的基础管理也会相应变化。

2.企业基础管理的重要性

根据我国“十二五”中对我国企业提出的加强企业管理的指导意见中可以得出,提升企业管理活动对企业的长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企业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总要组成部分,是企业基础管理的中心。企业财务管理涉及到企业管理的每个领域和工作环节中,科学高效的财务管理对于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具有重要作用。科学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为企业进行科学的战略决策以及资本优化提供了有效依据,因此从根本上说,企业财务管理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发展,是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实现企业经济利益最优化,保证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环节。财务风险控制同财务管理息息相关,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进程加快,激烈的市场竞争使得现代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的风险日益增多,因此要想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和发展挑战,就要在做好企业财务管理的同时加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

3.如何提高企业基础管理水平

3.1强化管理效益理念

要加强企业管理人员向管理要效益的理念,从根本上加强基础管理工作。要在企业管理者中树立基础管理是一切管理活动的基础这样的理念,培养其“严谨求实”的工作作风。首先要对企业的管理工作进行全面的检查,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诊断,同时加强管理者的基层管理工作的培训,对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流程进行全面细致的优化和整理,同时在管理过程中引入先进的管理方法,建立科学有效的管理标准和管理制度,加强监督体制建设,严格执行有关规定,夯实企业管理基础。企业的基础管理是企业一切经营管理活动的基础,因此只有做好企业的基础管理才能保证企业有效的实现其经济效益,促进企业的长久发展。

3.2加强企业财务管理

加强企业财务管理首先要完善现代企业的财务管理制度,坚持将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中心任务,不断提高企业财务管理人员素质,创新财务管理理念。在企业生产运营过程中,加强资金使用的预算审核程序,建立健全财务使用的监督检查体系,保证企业资金运用的合理化。同时定期对企业财务使用状况进行报表分析,及时发现企业财务使用及管理中出现的问题。优化企业资金使用结构,明确企业经营效益指标,加强资本合理运作。企业财务管理过程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要时时刻刻以提高企业经济效益为目标,这也是加强企业财务管理的最终目的。

3.3加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

企业要加强财务风险控制首先先要建立企业财务风险识别系统,以便企业财务管理人员及时、准确的判断企业财务是否存在风险。其次要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处理机制,加强企业之间的合作,分散企业所承担的财务风险,同时加强风险责任制,保证企业财务出现风险时有相关的负责人及时进行处理。再次要加强每个员工的财务风险意识,将财务风险管理落实到每个员工身上,同时加强财务风险文化建设,全面提高企业财务风险管理水平。最后要做好企业内部控制,不断提升和完善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结构,建立有效的监督检查机制,杜绝企业内部出现财务风险的可能性。

3.4加强企业管理人员素质培养

企业人力资源的整体素质影响着企业的整体管理水平以及企业的整体发展质量。因此要加强管理者素质的提升培养,在企业内部建立培训学习制度,加强系统的企业管理知识的学习与培训,引入先进的管理机制和管理知识,以保证企业管理者适应快速变化发展的企业管理趋势。同时要加强基层员工的管理知识和文化素养的提升,改变传统的企业管理方式,将基层员工引入到企业的管理体系中,真正实现企业的基础管理,同时也有利于实现国资委在管理年活动中对于管理人才提出的管理国际化、市场化的要求,有利于人才素质的提升,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4.结论

基础管理工作时企业所有管理行为的基础,是企业引入先进管理方式的基础,是保证企业整个管理活动正常运作的平台,是为实现企业战略目标而开展的管理活动的总和。企业的基础管理工作为企业科学有效的管理工作提供了全面充实的资料依据和工作方法,为企业开展更高层次的管理活动奠定管理基础,因此加强基础管理对企业管理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中,笔者首先介绍了企业基础管理的含义,接着分析了企业基础管理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性,最后从加强企业财务管理、加强企业财务风险控制以及加强企业管理人员素质培养等几个方面对如何提高企业的基础管理水平提出了自己的思考和建议。

参考文献:

[1]宗静.企业基础管理工作不容忽视[J]商场现代化2009(16).

[2]万成海.科学管理原理与企业基础管理[J]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5(5).

[3]陈春雨.梁春梅.试论企业基础管理的含义[J]科技资讯2009(12).

[4]林少田.关于加强企业基础管理工作的思考[J]冶金标准化与质量2009,47(2).

财务风险的基础理论范文5

论文摘要:近年来我国的经济环境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新的法律法规不断出台。在此形势下,势必要推出适应新形势的审计学教材。本文结合高职院校的特点就审计学科教学内容发表了粗浅的看法,强调在理解审计基本理论的基础上把握审计实务。

随着我国经济环境的变化,新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和企业会计准则相继,审计法、公司法、证券法相继修订,审计理论与实务也发生了很大变化。审计学教材各部分的内容以最新的中国注册会计师执业准则与企业会计准则为指导,充分体现了现代风险导向审计模式。

目前,审计理论体系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审计对象从会计账簿转向财务报表,审计职能从查错防弊转向审计鉴证,审计性质从批判性转向防护性,审计方法技术性抽样审计代替详细审计,并强调对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与评价,审计手段趋于电算化。这种转型与发展,使审计教育必须适应新的形势需要,对此我们需要从创新角度来重新审视审计教育。

一、审计学教材的体系结构

(1)审计环境,包括审计的起源与发展、注册会计师管理、职业道德规范、执业准则和法律责任等;

(2)审计的基本概念,包括审计风险、重要性、审计证据、审计工作底稿等;

(3)审计的流程,包括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等;

(4)审计抽样原理和方法;

(5)各业务循环的控制测试和实质性程序;

(6)审计结果的报告和沟通;

(7)从事审阅业务、其他鉴证业务和相关服务业务的基本原理。

高职院校审计学教材在cpa审计的基础上有所调整和删减,其审计理论与实务都以cpa审计为蓝本。2007年是新会计准则正式实施的第一年,新旧教材的内容变化很大,主要体现以下几个方面:

(1)突出了风险导向审计理论。新设了“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两章,阐述风险导向审计的概念和运用要求,要求注册会计师在审计过程中牢固树立这一概念,把审计流程理解为重大错报风险的识别、评估和应对的过程。

(2)体现了新审计准则体系的要求。在财务报表审计的目标和原则、注册会计师的责任设定、风险的评估和应对、审计证据的收集和评价、审计的结论和报告等方面,都按照新审计准则的要求进行了更新。

(3)体现了国际职业道德规范方面的最新发展。根据国际会计师职业道德准则的最新稿,对职业道德规范部分进行了更新。

(4)注重前后贯通。把有关审计流程的基本概念和思路,贯穿到各业务循环的内部控制的了解和测试中,贯穿到各账户余额的实质性测试程序中,避免基本概念和思路在各循环之间运用不一致和前后两张皮的现象。为此,重新梳理了各业务循环内部的章节结构。同时,对财务报表项目重新进行归类,并入更恰当的业务循环中。

(5)强化了审计抽样。增加了审计抽样与其他选择测试项目方法之间关系的阐述,更为全面地讲解审计抽样中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思路,增加了实质性程序常用的“概率比例规模抽样法(pps)。

(6)体现新会计准则的要求。按照新会计准则的要求,统一了财务报表项目的名称,并按照确认和计量的新起点,设计相应的审计重点。

二、审计学课程内容分析

审计学这门课程有着与众不同的特点。从学科内容上讲,它不仅含有很多法规知识,而且含有大量的会计知识,可以说是其他各门课程的综合运用;从学习方法上看,不仅需要以各门课程为基础,更重要的是,需要广泛运用专业判断思考、分析和决策。审计的某些方面是非分明,极为严格,另外一些方面又设有一定法规,令人无所适从,很难操作。这就使得不少学生对审计“似懂非懂”,觉得这门课程难度较大。我们不仅应看到审计课程的学习难度,更重要的是应对其进行科学的分析。事实上,这种难度来自两方面:一是来自客观事实,这是由本门课程的内容决定的;二是来自主观因素,即因为没有掌握审计课程的特点和学习方法而感到难度大。显然,后一种难度可以随着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和对学习方法的掌握而降低。这就需要在学习中对这门课程的特点、规律有一个较为正确和全面的认识。

(一)从总体上明确审计方法的演变

一百多年来,虽然审计的根本目标没有发生重大变化,但审计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注册会计师为了实现审计目标,一直随着审计环境的变化调整着审计方法。审计方法从账项基础审计发展到风险导向审计,都是注册会计师为了适应审计环境的变化而做出的调整。

由于审计风险受到企业固有风险因素的影响,如管理人员的品行和能力、行业所处环境、业务性质及容易产生错误的会计报表项目,容易受到损失或被挪用的资产等导致的风险,又受到内部控制风险因素的影响,即账户余额或各类交易存在错报,内部控制未能防止、发现或纠正的风险。此外,还受到注册会计师实施审计程序未能发现账户余额或各类交易存在错报风险的影响,职业界很快开发了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模型的出现,从理论上解决了注册会计师以制度为基础采用抽样审计的随意性,又解决了审计资源的分配问题,要求注册会计师将审计资源分配到最容易导致会计报表出现重大错报的领域。从方法论的角度,以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模型为基础的审计,称为风险导向审计方法。

风险导向审计作为审计模式发展的新生阶段,主要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制订审计计划,并结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实施相应的审计程序。从审计流程上看,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排在首位,并且在审计的所有阶段都实施风险评估程序,它们既是审计基础理论,又是审计实务,集中体现了新准则风险导向审计的思想。

(二)理清思路,把握审计流程

1. 风险评估

风险导向审计理论与方法,是整个教材的精华所在,它构成全教材的前提或背景。因此,在审计教学中,应当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和目标。

(1)如何运用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准则确立了新的审计风险模型,以明确注册会计师识别、评估和应对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思路。审计风险模型构成了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基础,在审计实务中不易把握,要求学生以注册会计师的角色掌握如何使用审计风险模型开展审计工作。

(2)如何在审计工作中进行风险评估。要求学生以注册会计师的角色掌握如何借助于评估程序和审计程序工作底稿,结合具体审计计划的制订,进行风险评估。

(3)如何进行风险评估。要求学生以注册会计师的角色,从6个方面系统掌握注册会计师如何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特别是利用审计程序举例的方式,熟练运用于进行风险评估的过程和关键环节。

2. 风险应对

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总体的应对措施,并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进行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新风险准则正式引进“重大错报风险”概念(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将审计风险模型重构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这不是简单地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并称为重大错报风险,而是重大实质性改进。不仅明确规定了审计工作以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作为新的起点和导向,抓住了审计工作的“牛鼻子”,而且与现行审计目标责任定位紧紧相扣,有利于履行审计责任,实现审计目标。众所周知,按审计准则要求,设计审计工作就是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表整体不存在重大错报。新风险模型的构建更直接有助于指导注册会计师,时刻紧紧围绕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来设计和执行审计程序,以最终实现合理保证财务报表整体不存在重大错报。因此,本章的学习要求和目标是:

(1)如何运用审计风险模型;

(2)如何在进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选择审计方案;

(3)如何实施控制测试。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不容忽视,那就是在确定总体的应对措施以及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如何运用职业判断。

(三)掌握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

1. 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

本章内容属于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主要阐述了审计证据和审计工作底稿两部分内容,包括审计证据的含义和特点,获取审计证据的程序、分析程序、审计工作底稿的含义、编制目的和使用的文字及对审计工作底稿实施控制程序,以及底稿的格式、内容、范围、归纳和审计报告日后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变动等。

注册会计师的工作主要有3件事:找证据—做底稿—出报告。本章节就占了两件事,本章涉及的内容,不仅是需掌握的审计基本技能,也是理解审计实务的理论基础。

2. 计划审计工作

本章属于审计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计划审计工作对于注册会计师顺利完成审计工作和控制审计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充分的审计计划有助于注册会计师关注重点审计领域、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问题并恰当地组织和管理审计工作,以使审计工作更加有效。同时,充分的审计计划还可以帮助注册会计师对项目组成成员,进行恰当分工和指导监督,并复核其工作,还有助于协调其他注册会计师和专家的工作。

本章特别对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审计风险的分析作了重点阐述。

(1)审计重要性。既是审计理论的重要课题,又是审计实务的重要内容,它贯穿于整个审计实务,要求学生既能从理论上理解审计重要性的含义和性质,又要能从实践上对其进行确定。

(2)审计风险。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务问题。要求学生既要能从理论上理解审计风险模型的含义、构成及各种风险之间的关系,也要能从实务上对其进行分析和控制。

本章为重点章节,应重在理解,因为其涉及的审计理论应与以后各章的各交易循环的审计实务联系考虑,学生应具备运用本章的审计理论分析审计实务、确定审计报告类型的能力。

3. 审计抽样

本章属于审计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主要阐述审计抽样在审计中的运用问题。详细介绍了选取测试项目的方法、审计抽样概述、审计抽样在控制测试中的应用和审计抽样在实质性细节测试中的应用;涉及审计抽样的概念、种类和步骤等内容。

(四)归纳审计循环,掌握审计实务

审计循环属于财务报表审计实务。审计循环以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公司的财务报表审计为例,介绍各业务循环审计的具体内容,重点介绍对各财务报表项目如何审计

报的领域。从方法论的角度,以注册会计师审计风险模型为基础的审计,称为风险导向审计方法。

风险导向审计作为审计模式发展的新生阶段,主要立足于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分析和评价,根据评价结果制订审计计划,并结合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实施相应的审计程序。从审计流程上看,风险评估和风险应对排在首位,并且在审计的所有阶段都实施风险评估程序,它们既是审计基础理论,又是审计实务,集中体现了新准则风险导向审计的思想。

(二)理清思路,把握审计流程

1. 风险评估

风险导向审计理论与方法,是整个教材的精华所在,它构成全教材的前提或背景。因此,在审计教学中,应当提出明确的学习要求和目标。

(1)如何运用审计风险模型。审计风险准则确立了新的审计风险模型,以明确注册会计师识别、评估和应对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的思路。审计风险模型构成了风险导向审计方法的基础,在审计实务中不易把握,要求学生以注册会计师的角色掌握如何使用审计风险模型开展审计工作。

(2)如何在审计工作中进行风险评估。要求学生以注册会计师的角色掌握如何借助于评估程序和审计程序工作底稿,结合具体审计计划的制订,进行风险评估。

(3)如何进行风险评估。要求学生以注册会计师的角色,从6个方面系统掌握注册会计师如何识别和评估重大错报风险,特别是利用审计程序举例的方式,熟练运用于进行风险评估的过程和关键环节。

2. 风险应对

注册会计师应当针对评估的财务报表层次重大错报风险确定总体的应对措施,并针对评估的认定层次进行重大错报风险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

新风险准则正式引进“重大错报风险”概念(重大错报风险是指财务报表在审计前存在重大错报的可能性),将审计风险模型重构为:审计风险=重大错报风险×检查风险。这不是简单地将固有风险和控制风险并称为重大错报风险,而是重大实质性改进。不仅明确规定了审计工作以评估财务报表重大错报风险作为新的起点和导向,抓住了审计工作的“牛鼻子”,而且与现行审计目标责任定位紧紧相扣,有利于履行审计责任,实现审计目标。众所周知,按审计准则要求,设计审计工作就是为了合理保证财务报表整体不存在重大错报。新风险模型的构建更直接有助于指导注册会计师,时刻紧紧围绕评估的重大错报风险来设计和执行审计程序,以最终实现合理保证财务报表整体不存在重大错报。因此,本章的学习要求和目标是:

(1)如何运用审计风险模型;

(2)如何在进行风险评估的基础上选择审计方案;

(3)如何实施控制测试。

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不容忽视,那就是在确定总体的应对措施以及设计和实施进一步审计程序的性质、时间和范围时,如何运用职业判断。

(三)掌握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

1. 审计证据与审计工作底稿

本章内容属于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主要阐述了审计证据和审计工作底稿两部分内容,包括审计证据的含义和特点,获取审计证据的程序、分析程序、审计工作底稿的含义、编制目的和使用的文字及对审计工作底稿实施控制程序,以及底稿的格式、内容、范围、归纳和审计报告日后对审计工作底稿的变动等。

注册会计师的工作主要有3件事:找证据—做底稿—出报告。本章节就占了两件事,本章涉及的内容,不仅是需掌握的审计基本技能,也是理解审计实务的理论基础。

2. 计划审计工作

本章属于审计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计划审计工作对于注册会计师顺利完成审计工作和控制审计风险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充分的审计计划有助于注册会计师关注重点审计领域、及时发现和解决潜在问题并恰当地组织和管理审计工作,以使审计工作更加有效。同时,充分的审计计划还可以帮助注册会计师对项目组成成员,进行恰当分工和指导监督,并复核其工作,还有助于协调其他注册会计师和专家的工作。

本章特别对重要性水平的确定、审计风险的分析作了重点阐述。

(1)审计重要性。既是审计理论的重要课题,又是审计实务的重要内容,它贯穿于整个审计实务,要求学生既能从理论上理解审计重要性的含义和性质,又要能从实践上对其进行确定。

(2)审计风险。既是一个理论问题,又是一个实务问题。要求学生既要能从理论上理解审计风险模型的含义、构成及各种风险之间的关系,也要能从实务上对其进行分析和控制。

本章为重点章节,应重在理解,因为其涉及的审计理论应与以后各章的各交易循环的审计实务联系考虑,学生应具备运用本章的审计理论分析审计实务、确定审计报告类型的能力。

3. 审计抽样

本章属于审计基本理论与基本方法,主要阐述审计抽样在审计中的运用问题。详细介绍了选取测试项目的方法、审计抽样概述、审计抽样在控制测试中的应用和审计抽样在实质性细节测试中的应用;涉及审计抽样的概念、种类和步骤等内容。

(四)归纳审计循环,掌握审计实务

审计循环属于财务报表审计实务。审计循环以执行企业会计准则的公司的财务报表审计为例,介绍各业务循环审计的具体内容,重点介绍对各财务报表项目如何审计

测试。审计测试包括控制测试和对交易账户余额及列报的细节测试和实施实质性分析程序。

审计循环各章的内容都差不多,而且内容多,项目也多。这几章可以按以下思路来理解:

首先,了解循环的概念。就是一个单位将相互联系的业务类别和涉及的会计账户组合在一起,即把同该循环存在内部联系的业务类别与其他相关的账户捆在一起,作为一个整体来看待,就是一个循环。也称切块审计法。

然后,了解各个循环的特征,循环的内部控制及交易实质性程序,以及余额的的实质性程序。内部控制的测试,先谈内部控制是什么,然后再谈怎么测试。可以是双重目的的测试,交易的实质性程序主要针对利润表,测试结果往往不披露,因为每笔交易最终都会形成金额进入有关账户,进入有关账户后才存在列报的问题。以上就是这些章节的大致逻辑关系 。

1. 各审计循环的重点

(1)各审计循环的主要凭证与记录、内部控制制度及控制测试、所涉及的被审计单位管理层的认定、审计目标;各循环实质性程序基本原理;

(2)各审计循环主要会计处理与审计实质性程序;

(3)函证程序在各审计循环中的应用;

(4)监盘程序在各审计循环中的应用;

(5)实质性分析程序在各审计循环中的应用。

2. 审计循环的难点

(1)各循环内部控制测试的应用;

(2)对交易、账户余额、列报的具体细节测试和实质性分析程序在审计实务中的运用。

3. 各审计循环的特点

(1)本循环所涉及的主要凭证与会计记录;

(2)本循环所涉及的主要业务活动。

各章所有审计循环的特性均是如此。

4. 掌握审计循环主要审计技能

(1)函证;

(2)存货监盘;

(3)实质性风险程序;

(4)截止测试;

(5)审计调整。

(五)形成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

1. 审计意见的形成

注册会计师应当评价根据审计证据得出的结论,以作为对财务报表形成审计意见的基础。在形成审计意见时,注册会计师应当从总体上评价是否已经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将审计风险降至可接受的低水平。注册会计师应当考虑所有相关的审计证据,包括能够印证财务报表认定的审计证据与财务报表认定相矛盾的审计证据。

审计证据是指注册会计师为了得出审计结论,形成审计意见而使用的所有信息,包括财务报表依据的会计记录中含有的信息和其他信息。因此,注册会计师应当获取充分、适当的审计证据,以得出合理的审计结论,作为形成审计意见的基础。

注册会计师对审计结论的评价贯穿于审计的全过程。

2. 出具审计报告

审计报告是指注册会计师根据中国注册会计师审计准则的规定,在实施审计工作的基础上对被审计单位财务报表发表审计意见的书面文件。也是注册会计师在完成审计工作后向委托人提供的最终产品。

审计报告分为标准审计报告和非标准审计报告。

(六)执业准则与职业道德规范

注册会计师的整个审计工作都是为了实现审计目标,审计目标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审计主体通过审计实践活动所期望达到的境地或最终结果。

(1)审计总目标。主要是对被审计单位会计报表发表意见,是对会计报表的“合法性、公允性”方面做出评论。

(2)具体审计目标。根据各类交易事项、账户余额、列报3个层次的逐个认定和审计总目标来确定。

注册会计师执业是依据管理层对会计报表的认定设计审计具体目标,实施相应的审计程序,取得证据,完成对会计报表各项认定的确认,最终形成审计意见,出具审计报告。

审计目标的实现与审计过程密切相关。审计过程充满了大量的职业判断。在计划和实施审计工作时,在根据获取的审计证据得出结论的过程中,尤其需要职业判断。既然是判断,就有失误的可能性,职业判断本质上意味着风险。因此,必须把执业审计准则作为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工作时应遵循的行为规范,作为衡量审计工作质量的标准;同时,还要受到注册会计师职业道德规范的约束,明确注册会计师的法律责任。因为审计工作是一个以道德为浓重背景的工作,其职业道德防线的溃决将会带来灾难性后果。

应将执业准则体系有效地渗透到审计教学中,将新准则作为一个契机,统领教学内容和审计实务;应将审计职业道德放在首位,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强调诚信教育,把专业胜任能力与职业道德的培养结合起来。

主要参考文献:

[1] 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 2008年度注册会计师全国统一考试辅导教材——审计[m]. 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8.

财务风险的基础理论范文6

一、财务预警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需求分析

财务预警产生的基础性理论是风险管理理论,而这同时也是现代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理念设立的基础。风险管理理论完成了对风险的识别、评估、分析和控制,可以此为出发点分析财务预警与内部审计的关系。

(一)理论基础:风险管理理论美国反虚假财务报告委员会(Treadway)下属的COSO组织对风险管理作出了如下定义,“企业风险管理是一个由企业的董事会、管理层和其他员工共同参与的,应用于企业战略制定和企业内部各个层次和部门的,用于识别可能对企业造成潜在影响的事项并在其风险偏好范围内管理风险的,为企业目标实现提供合理保证的过程。”这实质上是全面风险管理的定义,该定义直接关注企业目标的实现,并且为衡量企业风险管理的有效性提供了基础。另外,在COSO的风险管理框架中把全面风险管理分为内部环境、目标设定、事项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应对、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监控等相互联系的要素。

全面风险管理是在传统风险管理理论和方法已经无法适应现代经营风险管理需求的情况下应运而生的,其核心理念是将企业的风险管理融入到企业战略、组织结构、经营流程等各个环节,目的是确定可能影响企业的潜在事项进行管理,为实现企业的目标提供合理保证。在风险管理过程中,管理层可获取有助于有效评估总体资本需求和提高资本配置的重要风险信息。帮助管理层实现业绩和盈利目标,并防止资源流失。

(二)财务预警:确保风险得到有效管理的机制安排评价企业风险大小就可以评估其潜在的危机,有效的风险管理能减轻或抑制财务危机的出现。为了防范和规避这种危机,企业有必要建立和完善财务预警机制,对潜在的风险进行预测、分析、衡量,并详细剖析根源,寻找治理对策,而财务预警正是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对企业在经营管理活动中的潜在财务危机风险进行监测、诊断、控制与报警的一种技术。所以从此种意义上来说财务预警是确保风险得到有效管理而设置的一种控制机制。

企业是所有利益相关者所订立的一系列契约的结合,这些利益主体包括投资者、债权人、顾客、供应商等。现代企业更加注重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如果企业发生财务危机尤其是破产,会给利益相关者带来巨大的损失,而及时的财务预警会让利益相关者立即采取行动以避免损失,财务预警维护了这些利益相关者的利益。因此,财务预警通过有效的风险管理和风险信息的及时传递,同时也成为了保护和平衡利益相关者之间利益的控制机制。

(三)风险导向内部审计:财务预警中不可或缺的提高预警效果的监控机制

在当今竞争激烈、信息技术高度发达、金融创新不断涌现的环境下,企业面临着越来越多样化的经营风险。风险管理日益成为组织治理和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新的审计范式――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应运而生,对内部审计实务产生持续性影响。这种新范式的特征是:内部审计关注整个企业的风险;内部审计的回应是协同的、实时的、持续性的监控,并成为战略规划的参与者;内部审计在组织中还要发挥整合风险管理和公司治理的作用。可见风险导向型内部审计是融风险管理、内部控制和公司治理审查于一体的综合性审计,这种综合性审计更强调关注公司治理框架中风险发现与风险管理,关注管理者及其经营管理行为可能出现的风险,关注组织在整个治理过程中的决策风险和治理风险。

财务危机产生于企业筹资、投资、运营及分配等各个环节,对财务危机的预警即是着眼于对企业各个财务环节可能风险的监控、分析、诊断和控制,一套完整的财务预警机制如果仅仅通过财务指标或非财务指标模型来预测,而缺乏合理的内部审计的有效管理和监控,将难以有效地发挥作用。因而在财务预警机制中需要运用内部审计机制,对预警系统及其环境进行监控评价并发现其中的缺陷,以保证财务预警系统的顺利进行。

在财务预警系统中融入内部审计机制,提高预警效果,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通过对财务预警过程进行审计,为治理层、管理层提供财务预警系统合理性、高效性的客观鉴证。第二,根据企业内外环境的要求和变化,帮助管理层不断加强和改进整个财务预警系统。第三,帮助管理层完善财务预警系统的风险识别、衡量、管理和报警程序。

二、财务预警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的整合

由前文的分析可知:风险管理理论是连接财务危机预警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之间的桥梁。除了各自内部的发展变化外,在风险的作用下,两者正在逐渐走向整合,组成一个系统。根据系统整体性的原理,要使整体系统发挥“1+1>2”的放大功能,必须使系统内各要素之间是协同关系,而财务预警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具有协同效应。

(一)协同的前提:两者具有统一的目标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更注重与企业目标直接相连,在创造价值的企业目标作用下,内部审计的目标转向了改善组织的经营并增加企业的价值。而财务预警的目标是关注企业整个经营管理活动中可能导致财务危机的风险,在及时发出警报的同时对这种风险进行有效的管理,将风险控制在企业的风险偏好范围内,这不仅可以降低发生财务危机所导致的成本,还可以降低融资成本和公司的税负,从而提高企业的价值。可见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与财务预警目标相同,两者具备协同的基本条件,共同协作配合,以减少不确定的环境,特别是风险对整合系统的影响,实现整合系统的目标――增加企业价值。

(二)协同的内在动力:两者是有机关联、相互促进的根据系统论的观点,要使系统发挥出“整体大于部分”的功能,每个要素之间应该是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对于内部审计对财务预警的

促进而言,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以企业目标为基本标准来衡量预警系统的设计是否合理,运行是否有效,是否遗漏了对企业目标实现有影响的风险,是否及时向利益相关者发出警示,并且能否提出应对措施将所监测到的风险控制在可容忍范围内,从而使预警效果可以得到强化。财务预警系统则又为内部审计探索到企业高风险领域,使内部审计所选择领域更加具有针对性,而且预警系统通过对风险的管理减少了内部审计的工作量。所以两者相互促进,推动协同效应的不断增强。

(三)协同的外部效应:风险在严峻外部形势下,企业面临越来越多的不确定性,随时都可能会遭遇生存和发展危机,而风险是造成危机的导火索,所以如果企业要健康持续地发展下去,就必须不断监控和对付风险。风险的力量作用于财务危机预警和内部审计,使两者在各自的轨迹上发展变化,以寻求与环境的契合。于是两者关注的焦点都转向了对风险的管理:第一,风险理念推动着管理层建立风险预警和防范机制,以此来确保企业的稳定。而财务预警就是以风险管理为核心,通过在事前对潜在有损企业目标实现的风险进行及时的监测、分析和控制。并及时向管理当局发出警示信号,以提示企业财务状况所面临的问题,所以从理论上讲,财务预警系统是最全面的风险预警体系;第二,在风险的作用下,内部审计的理念转向了风险导向,通过了解企业经营环境和过程去识别风险,然后评价企业风险管理程序,对风险管理的恰当性作出保证。因此,在这两个子要素发展的过程中,风险成为共同要面对的环境,两者在应对风险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但又相互依赖,共同组成应对风险的机制。因此,风险成为促进两者协同的重要力量。

虽然财务预警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属于不同的领域,前者属于企业管理领域,后者属于审计领域,但共同的理论基础将两者连接在了一起。以增加企业价值为共同目的,财务预警与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在动态中发展,其链接点在于企业的风险。在财务预警中融入风险导向内部审计机制,提高了财务危机预警的效果,而财务预警又对风险导向内部审计具有反作用,从而两者具有协同效应,将两者整合为一个大系统,可以体现出整体功能的放大效应。所以最终的目标是在两者各自的发展变化中实现整合。

参考文献:

[1]张鸣、张艳、程涛:《企业财务预警研究前沿》,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年版。

[2]彭韶兵、刑精平:《公司财务危机论》,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年版。

[3]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公司战略与风险管理》,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版。

[4]朱荣恩、贺欣:《内部控制框架的新发展一一企业风险管理框架》,《审计研究》2003年第6期。

[5]王光远:《现代内部审计十大理念》,《审计研究》2007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