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风险评估机制范例

财务风险评估机制

财务风险评估机制范文1

关键词:内部控制;财务风险管理;食品行业

一、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概述

(一)内部控制。在现代市场经济中,每个企业为了实现其经营目标,都有必要对自身进行规制。企业的内部控制涉及企业员工、财产、实物资产以及组织结构等多方面。食品行业的内部控制主要是指食品行业为保证本身的资产愈加安全完好,会计信息资料更具有准确性,经营活动更加合理、合法、有效,而在企业内部采取一系列控制措施的行为。这些措施不依赖外部的规制,而是一种自我的调整、约束、规划、评价以及控制。

(二)财务风险管理。企业风险是指那些影响企业实现其战略目标的不确定性因素,其中财务风险就是企业面临的不确定性因素之一。财务风险主要是指企业在其生产经营过程中,由于受外部市场环境以及内部企业经营不善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企业战略、财务目标难以实现,实际收益与预期收益有较大差距,影响企业的健康生存和发展,产生一系列经济损失的可能性。因此,不管是食品行业还是其他行业,要想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就必须采取相关措施对财务风险进行管理,尽可能地降低财务风险为企业带来的不利影响。所谓财务风险管理,就是管理人员对企业在经营过程中遇到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分析并采取适当可行的措施进行管控的过程。实施合理有效的财务风险管理活动有利于降低企业的风险,提高经济效益。

(三)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的联系。内部控制与财务风险管理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内部控制活动是食品行业管理风险的有效途径,良好高效的内部控制制度和程序有利于食品行业规避可能面临的财务风险;而财务风险是企业在正常的生产经营中所面临的主要风险之一,对财务风险进行管理是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的重要内容。COSO内部控制框架所涉及的风险评估就旨在保障企业能够及时识别、系统分析经营活动中与实现内部控制目标相关的风险,并据此制定适合企业自身的风险应对策略,其中对财务风险进行评估与管理是其重要部分。实际上,正是由于财务风险的存在,才有必要进行内部控制;有效地管理财务风险,也有利于企业形成完善合理的内部控制制度。

二、内部控制视角下食品行业财务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食品行业缺乏良好的内控环境。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有助于食品行业正常生产经营,实现其经济目标,降低可能面临财务风险的概率,促进食品行业稳定持续发展。而就目前来看,由于内部控制的相关研究及思想在我国萌芽较晚,一些企业没有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或者即使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由于自身内控意识不足,在实践中其内部控制制度并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在实践中,食品行业因控制环境薄弱而产生的财务风险主要有:一是食品行业内部财务管理人员综合素质有待提升,管理层本身的内控意识欠缺,财务人员的专业水平参差不齐,使食品行业在面对财务风险时难以迅速做出反应并采取有效的解决措施。二是行业内部存在依赖个人主观经验进行决策的现象,企业在筹资、投资决策时缺乏谨慎性及专业判断,容易引起企业的流动性风险,使企业陷入财务危机。三是食品行业内部尚未形成有效的内部牵制机制,在职责分工、人员轮换及会计记账方面仍有较大问题,容易造成财务舞弊、违规等风险。

(二)风险评估力度小、且风险控制体系不健全。食品行业在风险评估方面有一定特殊性,因为研究人员很难找到该行业的风险控制点。目前,我国拥有的相关检验及科技水平,要精确检查出食品本身存在的安全问题并加以管理仍有较大困难。同时,由于食品行业在原材料采购、加工、运输等环节受人为因素影响较大,故其风险评估的力度不能跟其他行业保持一致,这也增加了食品行业风险评估的难度。从风险评估角度来说,大部分企业在开展项目前就要事先对项目风险点进行分析,设定相应的控制活动和预防对策。而食品行业本身具有特殊性,其风险考察点不仅仅包括资金运行方面,还包括食品质量安全。目前,很多食品企业并没有建立完善的风险控制体系,而就现有管理体系来看,它并不能保障食品企业在运营过程中的风险自查和防控;另外,由于食品加工企业在采购、生产及运输环节投入了相当多数量的人力,人工干预影响较大,无法保证对各个环节操作风险进行全面把控。可以说,我国大部分食品企业在风险管理方面还有待加强。

(三)食品行业控制活动存在明显缺陷。对于控制活动来说,就是食品行业的管理者需要识别所面临的风险,同时结合风险进行反馈,并采取相关的措施来防范或控制风险。合理有效的控制活动能够促进食品行业管理战略的实现。对于食品行业来说,控制活动的缺陷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1、生产与存货方面。首先,食品行业的成本核算存在不及时和不准确等问题。虽然目前许多食品企业为了促进内部规范管理,已经对生产环节制定了成本控制制度,但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该制度实际上并没有发挥预期的作用,实施过程中很难从实质上为公司节约资源,降低成本。其次,一些食品行业车间的产品质检程序不完善,车间工人对质量检测较随意,不检查或者不按照规定排查半成品质量,使食品行业的产品整体质量难以得到保证。最后,尽管一些食品企业规定财务部门要进行月末库存盘点,但在执行过程中会出现清点不及时,缺 少相应的盘点报告等问题,最终出现账实不符的现象。2、采购与付款方面。首先,通常食品行业的供应商档案管理交由采购部门负责,企业在采购原材料时经常会与已存档的供应商合作,如果食品行业未建立有效的岗位分离制度,那么采购人员有可能会利用职位之便谋取个人私利。其次,如果食品行业没有建立有效的供应商信用管理机制,将会造成原材料采购“质次价高”的问题。最后,食品企业原材料采购渠道过于单一不利于降低采购成本,节约资源。如甲企业在生产过程中使用的玉米和甜味剂等原材料,为了保证质量问题,往往会采用对外直接采购的方式,企业缺乏对境外市场的调查,原材料价格相对不稳定,可能会降低企业的经济效益。3、销售与收款方面。一方面食品行业的客户档案在许多企业内部难以做到定时更新,使得企业销售部门很难及时了解合作客户的经营状况、信用等级等最新信息,虽然大量赊销手段能使食品行业快速扩大市场规模,提高市场占有率,但却增加了食品行业应收账款方面的风险;另一方面食品行业对于销售合同的管理水平有待提高,法务部门、财务部门等对销售合同参与程度较低,难免会产生一些法律风险。

(四)财务信息质量有待提高。食品行业进行内部控制管理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要提高企业内部会计信息质量,确保其真实性。然而,在我国,受科学技术水平以及外部环境的影响,企业的财务信息质量很难得到保障。一方面是由于良好的内部控制需要企业建立完善的公司内网信息集散平台,而当前我国的食品企业对该平台的作用缺乏正确的认识,很少有公司能建立起自己的平台;另一方面我国多数企业在信息收集和处理方面难以与发达国家企业相媲美,国内食品行业在预算管理、成本管理、风险管理以及资金管理等方面效率不高,很难为企业的战略决策提供必要的信息数据支撑。

(五)内部监督失效。内部监督不同于外部监督,内部监督是指食品行业的内部机构和人员对该行业的经营活动进行的监督,进行内部监督的主体是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与内部审计人员。因此,如果企业的内部审计部门与内部审计人员这两者缺乏应有的独立性,便很难真正发挥内部监督的作用。当前,我国许多食品企业对内部监督的认识不足,一些企业到目前为止仍未成立相关的内部审计部门,即使有些企业成立了审计部门,其作用和职能仍依附于其他机构,缺乏自身的独立性,还有一些企业虽然成立了独立的审计部门,但却并未真正发挥其作用,建立内部审计部门的目的只是为了应付有关机构的检查,使自身企业内部的审计部门名存实亡。

三、基于内部控制的食品行业财务风险管理建议

(一)营造良好的财务风险管理环境。加强对食品行业的财务风险管理的首要就是建立良好的财务风险管理环境,将“全面风险管理”和“全员参与”的思想贯彻到工作中的方方面面,完善对风险的事前预测、事中监控和事后解决工作,并且要加强管理层和员工的风险防控意识,特别是公司的管理人员和财务人员,对财务风险的重要性要有充分的认识,对存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等比率进行横向纵向对比分析,并且及时向各级管理人员进行汇报,将可能存在的风险降到最低,规范财务风险防范制度、提高应对财务风险的能力,有效地降低财务风险以及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可能遇到的其他风险。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可以适当录用高素质、高学历的财务人才,还要完善公司的继续教育体系,提高财务人员的专业能力和服务水平。

(二)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体系和健全风险评估体系。由于食品行业具有一定的特殊性,风险评估难度较大,针对这个问题,企业应该建立完善的风险预警体系,完整的风险预警体系,可以帮助企业及时地发现可能存在的风险点、风险大小和风险影响程度,也可以帮助企业构建完善的风险管理决策系统,并且可以根据不同等级的风险确定不同的应对措施,在实践中不断对企业的风险预警体系进行改进。完善的风险预警体系是为了更好地对已经出现的风险进行控制,并且也要建立健全风险检测系统,要对于食品安全问题从源头进行控制,可以通过建立数据库、运用科学技术来实时对食品质量进行检测,在流通环节要对容易变质腐烂的食品进行重点保护,提高运输冷藏技术,加强包装的安全性,避免运输途中受损从而引发的质量问题。众所周知,食品行业在采购生产运输的各个阶段受人为影响比较严重,企业对食品安全这一风险点的控制活动相对较弱。针对这一现象,食品加工企业为了长远发展,应该不断健全风险评估体系,在事前对可能存在的食品质量安全问题进行全面的评估,建立健全风险研判机制、决策风险评估机制、风险防控协同机制、风险防控责任机制,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做好风险评估的工作,这样也会尽可能减少食品生产过程中产生的风险,保证企业的后续发展。对于财务风险,应该建立成熟的财务体系,建立对客户的资信评级,加强债权债务管理的制度建设,进行事前、事中、事后的监督,强化信息披露和监管协作,也能为公司筹集更多的资金,资金的安全性也更能得到保障。

(三)建立有效的信息交流和沟通机制。内部信息交流不畅不仅会影响企业对风险的识别、应对和控制,还可能造成财务信息质量不高这一后果。企业应该建立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对于上下级来说,应该加强与下属的沟通频率、沟通深度和沟通有效性,建立完善的信息反馈机制并做到及时的接受和反馈,公司应当建立合理的多渠道反馈机制,如在公司网站上设立建议专栏,通过设立建议信箱来搜集员工的建议及制度问题,保证员工可以及时地向公司提出合理化建议。同时,管理层应该不定期下基层去访问,贴近基层工作,用心聆听基层员工的诉求。对于同级别的部门来说,公司应该定期开展不同部门之间的交流会,各个部门派出专业人才,深入其他部门传达各种专业知识,这样可以使不同部门之间相互交流,吸取经验,提高各个部门的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

(四)落实内部审计监督工作。为了确保企业内部控制的有效性以及对财务风险的管理工作的落实,还要加强对内部管理的监督。在内部监督体系中,内部审计的作用是不可忽视的,食品加工企业要完善内部监督的检查机制,明确审计部门的职责和权限,规范审计过程,并且要提高内部审计和相关监督部门的独立性,除了重点监察之外,在日常活动中的监督作用也十分重要。在审计过程中,对于发现的问题要及时向公司领导层汇报,严禁出现隐瞒不报的现象。另外,在内部审计执行工作的同时,要与其他部门相互配合,同时对公司中可能存在或已经发生的财务风险进行监控,从而对公司的决策制定和执行提出合理的建议。

四、结论

财务风险评估机制范文2

关键词:内部控制;高等学校;财务风险防范

近年来,国家和上级管理部门越来越重视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建设工作,先后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建设的指导意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管理制度(试行)》等一系列政策文件落地。为贯彻落实文件精神,高校开展内部控制基础性评价工作、编制年度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报告等工作,进一步规范和加强了高校的内部控制建设,不断健全了高校内部控制体系。将内控建设应用于高校的财务管理,可以从根本上提升高校财务管理的科学性、规范性和有效性,降低财务风险,实现可持续发展。

一、高校财务风险内容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高校办学规模日益扩大,资金来源、办学模式等日益多样化,以及高校财务自主权逐步扩大,经济活动形式也更加丰富多样,高校的财务风险也日益凸显。高校财务风险主要有以下三种:

(一)筹资风险。由于高校资金来源主要是财政拨款与事业收入,新的财力增长点及财力保障能力有限。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高校学科建设、人才引进、队伍建设、教学仪器设备购置、教职工福利待遇等方面的资金需求日益增大,办学经费的短缺远无法满足正常的教学需求,高校面临较大的资金压力。筹资风险主要来自银行贷款。高校偿还债务的资金来源数额有限,渠道单一,借债办学带来的还本付息压力增加了高校的财务风险,不利于高校健康、可持续、内涵式发展。

(二)财务管理风险。财务管理风险容易发生在预算管理、日常核算、收支业务管理、决算管理、资产管理等方面。如预算编制及执行力度不到位、会计核算不规范、收入监督和稽核环节力度较弱、票据控制情况较差、支出审批和支付控制环节薄弱、决算数据质量较低、决算分析和评价方法落后、财务人员的专业素质较低等情况均可引发财务管理风险。

(三)政策法规制度风险。近年来,国家的财经政策法规和高校的会计制度都发生了重大改革,特别是政府会计制度的实施,对高校提高会计信息质量和提升财务管理水平,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需要加强对财会人员的业务培训和政策指导,提高业务水平和把握政策的能力,以适应各项改革的要求。

二、高校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及目标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财会﹝2012﹞21号)中指出:“内部控制是指行政事业单位为实现控制目标,通过制定制度、实施措施、执行程序等方法,对经济活动的风险进行全方位防范和管控。”高校单位层面的内控设计及实施情况,包括内部控制组织保障、工作机制、单位决策机制建立、关键岗位的构成及轮岗、会计业务管理等。高校业务层面的内控设计及管理控制情况,包括预算管理、收支业务、采购业务、资产管理、建设项目和合同管理六大业务。高校内部控制的目标为:可以合理保证国家法律法规及学校内部规章制度的贯彻执行;合理保证高校财务活动合法合规,确保财务信息的真实性和完整性;有效防范财务舞弊和预防腐败,及时发现风险并控制风险,提高服务效率和效果。

三、基于内控视角的高校财务风险原因分析

高校内部控制和财务风险防范的关系相辅相成,首先,目标一致,都是保证经济活动合法合规;其次,方法流程一致,即通过对业务流程的全面梳理,明确关键业务风险点,通过对风险点的分析,健全风险评估机制,确定风险应对策略,以此为降低财务风险提供保障。高校内部控制的健全可以有力防范财务风险发生;防范财务风险,确保财务安全可以进一步促进高校的内部控制建设。因此,通过分析高校财务风险的成因,控制和防范财务风险,对确保高校财务安全,促进高校健康可持续发展十分必要。

(一)内控制度体系不健全,财务风险意识较弱。高校内部控制环境不佳,高校领导对内控不够重视,管理人员与相关工作人员对内控认识模糊不清,缺乏内部控制对财务风险管理重要性的认识。并且管理者轻成本、轻绩效的管理意识,使高校资源的优化节约和合理配置并未真正重视,财务风险防范意识不强。另外高校内控制度建设不健全不科学、发展水平不平衡等原因导致财务风险加大,财务安全受到威胁。

(二)内控制度执行不到位,风险控制措施执行力度较弱。高校缺乏有效的内控执行方法和措施,内控执行不能落到实处。一部分高校缺乏科学有效风险评估与方法措施;一部分高校控制活动存在缺陷;一部分高校信息系统不完善,信息化建设滞后,尚未建立科学有效的信息沟通机制;一部分高校内部监督范围还有待拓宽,监督力度急需提升,导致高校不能及时发现、处理和降低财务风险。

四、基于内控视角的高校财务风险防范措施

(一)增强风险管控意识,加强内部控制建设的宣传。第一,成立以一把手为核心的领导组织机构与具体工作组,增强单位领导班子的风险管控意识,进而带动全体教职员工形成风险意识和良好的内控环境,在全校范围内营造依法理财的良好氛围。第二,全员参与,提升教职工的内控意识与风险管控意识,这是实现高校内控工作全覆盖的重要举措。每个人对本岗位工作数量、质量、安全和进度把好关,才能不断防范财务风险。第三,高校相关部门应加强内控建设的宣传,加强对内部控制的组织领导与协调,保证内控制度的科学性、可行性。通过“走出去,请进来”等多形式、多载体,多类别,开展相关业务培训,增强内控意识与风险管控方法,进一步规范财务管理行为。

(二)建立健全内控制度,建立和完善财务治理制度。第一,系统规划,构建“以预算为主线,以资金为核心”的财务内控制度体系和嵌入业务流程的风险防控机制。始终坚持以财务安全为底线,以内控制度为抓手,从制度层面、运行层面、技术层面、队伍层面等进行全方位治理,积极防范财务风险,确保财务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第二,高校要执行以风险为核心,流程为内容的财务内控制度建设工作。科学部署,稳步推进财务内控制度建设进程。通过系统规划,分层次、分步骤地实现“管理制度化、制度流程化、流程表单化、表单信息化”。

(三)健全财务风险评估机制,完善风险预警标准。第一,高校应建立健全财务风险定期评估机制,进行顶层规划,成立风险评估小组,对存在的财务风险进行系统和客观的识别和评估。第二,根据风险评价结果,制定合理的风险应对策略。在此基础上,修订完善业务操作规程,对评估披露的高风险业务领域或环节提升防控等级,制定专项业务操作规程。第三,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完善风险预警标准。如通过制定贷款的预测和分析制度,制订切实可行的还款计划,降低债务资金成本,将债务还本付息及预留还贷准备金列入年度学校财务预算;制定贷款资金管理制度,严格控制贷款规模,提高贷款资金的使用效益;建立预警提示制度,自测贷款风险指数,合理确定高校贷款控制规模。

(四)全面梳理业务流程,细化优化控制活动。第一,高校要以问题为导向,深入、细致、全面梳理各项业务流程,按具体业务列出风险类别、风险点、风险等级和责任主体,具体到事,责任到人。第二,准确把握关键控制点,对具体业务在政策依据、业务风险点、账务处理、报销指引及流程等方面进行全面梳理,通过对关键环节进行控制和全过程的规范化管理,使得财务风险控制更加优化和精细化。第三,狠抓执行落实,定期对财务内控执行情况“回头看”,边查边改,以查促改。对问题及时落实整改解决,不断完善内控管理措施。第四,不断优化各项业务模块,使业务流程更加透明化、标准化,更好地实现相互监督和制约,纵横沟通协调。

(五)完善和创新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机制,保障高校长远发展。第一,不断完善高校内部控制的评价与监督机制,充分发挥纪委、审计等部门的监督作用,形成监管合力,优化监督效果。针对性的对财务风险管理和防范实施事前、事中与事后全方位、全过程监控。第二,创新高校内部控制评价与监督模式,将内部控制各要素的评价与监督模式应用于高校财务管理的全过程,通过建立有效的风险预警和风险评估系统,保障高校内部控制工作能够遵循统一标准进行,并能够将问题、风险和应对策略及时反馈给管理层,降低财务风险。第三,充分发挥外部监督作用,保障高校长远发展。强化政府和上级主管部门的监管,引入第三方审计咨询机构的服务,接受社会大众的监督,通过构建全方位的监督体系,弥补高校管理漏洞,促进高校发展的稳定性。

(六)强化信息沟通与交流,合力推进信息化建设。第一,根据内部控制制度规范及操作流程建立互联互通、统一高效的内部控制信息系统,通过信息系统实现不相容岗位相分离,通过系统权限控制岗位职责权限,防范财务风险,确保系统安全。第二,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庞大的系统工程,涉及面广,技术性强,关联度高,因此要切实完善沟通渠道,加强统筹规划与协调配合,调动各方面积极性,使教学、科研、人事、资产、财务、审计、采购、后勤、基建等部门实现数据共享,通过科学的数据分析,全面了解高校内部控制的实施情况,提高管理效率和效果。

五、结语

综上所述,通过科学细致的部署和各种扎实的举措,立足完善高校财务内控制度体系,强化内控制度执行,积极防范财务风险,逐步实现财务管理的科学性,推动高校健康、持续、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1]郭道芝.财务风险管控视角下的高校内部控制分析[J].财会学习,2019(26):248+250.

[2]刘铮.基于内控视角下高校财务风险的识别与控制研究[J].知识经济,2019(31):8+11.

财务风险评估机制范文3

关键词:工业企业;内部控制;全面财务风险管理

工业企业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中具有支撑性作用,肩负着国家基础建设和国民经济稳步提升的重任。但是在中国新时代市场经济环境下,很多工业企业在发展中存在滞后现象,在内部控制、财务管理、信息化管理建设方面都难以做到与时俱进,这就影响了工业企业应对市场变化的反应效率,对企业自身稳定健康发展,以及我国工业方面建设的快速进步都有一定消极影响。工业企业想实现自身更好的发展,还需要从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两方面入手,紧抓内部控制管理和财务风险防御,才能适应工业市场,实现企业的长远发展。

一、工业企业内部控制及全面财务风险管理概述

(一)企业内部控制的概念及目的

在工业企业中,内部控制就是通过对企业中各个关键经营环节进行充分的控制和监督,以保证企业在管理、生产、经营、人力资源、工作组织等各个方面能够更合理、高效的推进。企业进行内部控制的主要目的,第一是为企业战略发展目标服务,内部控制应该与企业的战略发展与日常经营相契合;第二是为避免企业存在的潜在经营风险,通过内部控制对企业经营全过程各个环节的把控和监督,能够有效避免企业经营中发生风险的可能[1]。

(二)企业全面财务风险管理的内涵

工业企业在业务发展和日常生产中所涉及的资金收支量都比较大,在财务管理方面更容易出现风险问题。企业全面财务风险管理就是企业对自身生产经营全过程的财务风险因素进行统筹和监管与处理。全面财务风险管理应该涉及企业财务管理的全方位内容,包括对企业经营各个环节财务风险进行预防、应对、及时处理,并对企业日常项目的财务管理进行有效监督和控制的过程。

(三)工业企业内部控制与全面财务风险管理的联系

在工业企业经营发展中,内部控制与全面财务风险管理具有紧密的联系。首先,科学完善的内部控制方法是减少财务管理风险的重要方法,能够保证工业企业经营生产的合法、经营高效和财务管理信息真实性;其次,通过内部控制制度规范性的建立,能借助流程的规范避免全面财务管理存在的风险;最后,通过对全面财务管理指标和经营指标的控制和对比结合分析,能够实现业务和财务的融合管理[2]。借助这种业财融合形式的内部控制与全面财务风险管理融合,能够借助财务指标变化发现内部控制、业务管理中的问题,而内部控制管理效果也对降低财务风险具有重要作用。由此可见,在促进工业企业的高效稳定、可持续发展中,内部控制与全面财务风险管理是具有相辅相成作用的。

二、工业企业内部控制及全面财务风险管理问题

虽然在应对不断变化的工业市场竞争环境下,工业企业对内部控制与全面财务风险管理都有一定的思考和重视,并采取了相应的行动,但是由我国很多工业企业在管理思路和方法方面仍然有传统国企滞后的弊端,在内部控制和全面财务风险管理中仍表现的经验不足,存在一定管理问题,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活动机制

很多工业企业已经开始重视内部控制,但是在内部控制管理建设方面仍然理论多于实践,内部控制要求和管理方法都不落地,缺乏完善的内部控制管理活动机制,在内部控制体系的建立上比较形式化,而不能真正让内部控制发挥作用。例如,一些汽车制造类企业,虽然意识到内部控制的重要,以及内部控制对财管风险管理的影响,但是在实际内部控制过程中制定的控制管理制度一来不系统,只有理论概念要求,没有具体数据上的衡量把控,二来难以与企业自身发展战略和现实管理环境结合,导致内部控制制度和管理规定都形式化严重,难以起到真正的降低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促进企业发展的作用[3]。

(二)内部控制及财务风险管理监管能力不足

监管能力不足和缺乏专门的监督管理部门,是当前工业企业内部控制和全面财务风险管理存在的另外一个问题。内部控制想发挥作用,并且实现内部控制与全面财务风险管理的协同起效,一定要对内部控制效果进行监管,保证企业各个部门和岗位能够全面落实自身工作[4]。但当前很多工业企业在内部控制和全面财务管理中都缺少内部监督程序,有些及时有内部监督程序,却也难以对监督的公正性和效果实现保障,内部监督的独立性难以控制,进而导致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工作失去了其本身最重要的作用,一些情况下由于内部人员出于人情关系的违规操作,会对企业内部控制和财务管理造成一定风险问题。

(三)缺乏财务风险评估意识和风险预警机制

工业企业对自身的财务风险和企业经营管理风险认识不足,缺乏必要的风险预警机制和措施,也是当前工业企业比较常见的问题。很多工业企业仅仅关注自身经营发展,而对整个工业市场和其他同行企业的关注不足,缺乏收集行业信息和进行自身风险评估管理的意识,这就导致在对工业市场发展和自身企业发展中存在的财务风险问题缺乏前瞻性,也没有进行相应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和应对方案的制定,无论在经营中还是内部控制方面存在的风险问题都比较大。

(四)内部控制及财务风险管理信息化程度较弱

在信息化管理方面的实践投入和重视度不足,也是当前我国工业企业内部控制及全面财务风险管理中比较明显的问题。信息化管理已经成为新时展中企业经验管理的必由之路,很多工业企业也在积极学习和升级信息化管理平台和管理水平。但是一方面,工业企业内部管理和财务部门在信息化技术、平台的使用方面并不十分熟练,对复杂的信息化财务管理方式和内部控制方式不能做到很好的应用;另外一方面,在企业信息化经验发展过程中,也没能很好的利用信息技术之下的大数据、信息共享、信息化监管等方法,在企业内部控制信息化管理应用和财务风险信息化管理控制方面都比较不足[5]。

三、工业企业内部控制及其全面财务风险管理策略

通过对当前工业企业在内部控制及全面财务风险管理方面存在问题的分析,想实现工业企业的内部控制和全面财务风险管理,推动工业企业向更好更快方向发展,更强的助力中国工业建设和市场经济进步,针对工业企业经营发展,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内部控制及全面财务风险管理优化策略。

(一)构建完善的内部控制活动机制

工业企业想提升自身在市场发展中的竞争力,避免企业发展中存在的内部控制和全面财务风险管理问题,首先应该建立完善的内部控制活动机制,通过更全面和标准化的内部控制机制的建立,实现企业全面财务风险管理能力的提升。在这方面,第一,应该建立权责分明的内部控制管理规范和标准化的内部控制工作程序,让工业企业内部的每个人员都能在既定职责范围内履行自己的职责和任务,并进行权力范围内的决定执行,减少因为权责划分不明和内部控制标准与要求不清晰而产生的企业经营问题和风险情况。第二,要注意内部控制活动要与工业企业的战略发展规划和全面财务管理制度相契合,让内部控制和全面财务管理形成统一整体,明确财务风险责任落实制度,用内部控制制约全面财务风险管理的精细化和问题溯源准确性。

(二)强化内部控制及财务监管能力

在工业企业的发展中,想提升内部控制水平并减少全面财务风险管理问题,严谨的内部控制及财务监管机制的建立是必不可少的。工业企业运行中对内部控制的评价、考核、监督都是十分重要的。当前企业内部控制和全面财务管理风险性较高的原因多出在内部审计、财务管理、内部工作效果控制不足等方面。工业企业应该建立专门的监督审计部门,制定内部控制中各个部门和岗位完成工作质量、效果、绩效的考评和监督,尤其对全面财务管理工作要实行定期的监督审计,对于发现的潜在财务风险问题要进行及时解决和调整。并且在全面财务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的监督审计工作中,要注意保持监督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不可由财务部门或者其他部门的人员进行兼岗,避免碍于人情而导致的监督审计不严格。另外,监督审计部门除了对内部控制及全面财务风险管理进行监督以外,还应该对企业全面财务管理情况、内部控制情况和效果进行定期生成监督审查报告,通过报告分析,逐步优化工业企业在内部控制和全面财务风险管理中的不足,肩负起监督审计和内部工作纠错改革的双重职责。

(三)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评估及预警机制

工业企业还需要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评估机制和预警机制,实现对全面财务风险管理能力的优化升级,推动内部控制水平的提升。当前工业企业面对的新市场环境十分复杂,很多企业风险不但来自自身的内部控制和全面财务风险管理能力,也受到外界行业竞争和市场变化的影响。所以在工业企业的全面财务风险管理能力强化方面,应该建立内外兼顾的财务风险评估机制。根据工业企业自身的发展情况、财务状况、生产经营目标,结合外部市场变化和同行业其他企业的发展态势进行自身的财务风险评估。在评估的全过程中还需要采取定性和定量的方式,保证评估结果的全面性。同时,针对财务风险评估结果,应该对企业的收益、财务风险、经营决策进行相应的调整和预警方案及应对措施的制定,以便在出现真实财务风险情况时能灵活解决,避免更多损失。同时,也建议工业企业可以成立内部控制及财务风险管理小组,由各部门领导层人员作为组员,对企业内部控制和全面财务风险问题进行阶段性检察和把控,提高风险识别能力,并从领导层更广阔的视角制定风险应对措施。

(四)善用信息技术实现内部控制及财务风险管理

工业企业还可以引进在信息化平台操作和信息化技术管理方面有经验的人才,一方面对企业原有员工进行信息化内部控制和全面财务风险管理的培训,另一方面也可以更深入的挖掘如何更好的借助信息技术实现企业内部控制中信息、财务管理数据等方面的共享。让企业各岗位工作人员能够通过数据共享和定期的数据分析与统计,发现全面财务管理中存在的风险问题,并且借助信息化平台管理更透明化、标准化的线上流程,规范内部控制全过程,实现企业统一管理效率的提升。

四、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工业企业在市场环境复杂化的今天,想实现自身竞争力的提升和经营管理与财务风险的降低,还是需要从完善内部控制管理机制、强化内部控制及财务监管能力、制定更完善的财务风险评估和预警措施等方面入手,更多工业企业管理优化策略,还需要我们在企业发展实践中总结探索。

参考文献

[1]由君.企业内部控制及财务管理信息化建设[J].管理观察,2019(23).

[2]方芳.浅析企业财务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关系[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9(16).

[3]李忠华.内部控制视角下对企业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J].商场现代化,2019(8).

[4]王刚.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管理与财务风险防范重点分析[J].财会学习,2019(12).

财务风险评估机制范文4

随着我国对教育系统各项改革的不断推进,自主办学等多项措施产生的作用也日益突显,高职学校快速发展的同时产生的管理问题也日渐增多。扩大招生,生产、教学、科研综合项目的开展,高科技研发项目建立,外部投资加大等企业行为的经济事项,给财务管理方面带来的风险越来越大,原有的经营模式和风险管理系统已无法满足新的高职学校管理体系。本文从高职学校的财务风险出发,对引发财务风险问题的原因展开分析,提出加强内部控制与管理、对财务风险进行科学预测评估、建立财务风险预警系统等具体的策略。

关键词:

高职学校;财务风险;评估;预警

一、高职学校财务风险的内容

我国的高职学校,多是由原有的中专或者教学机构合并等方式扩大经营的,区别于普通本科高校,它的职业性更强,对于学生的实践能力要求更高,对于学生的培养成本相应也较高。高职学校在扩大经营过程中,由于各种不确定因素导致资不抵债等现象发生,使得财务风险隐藏在高职学校的各项管理工作中。近几年,特别是教育系统改革的过程中,高职学校不断发展扩大,但是也偶有盲目扩张、过度负债、管理不利、风险意识不强等现象随之而来,对高职学校的教学、科研、发展等各项工作都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二、高职学校财务风险成因分析

(一)收入能力下降和银行贷款等导致的风险

高职学校的收入来源主要有财政预算、学费收入、科研经费等几项,前两项都是与学生数量相关的,最近几年,学生就业效果不好、适龄学生留学、考生人数减少、本科院校录取门槛降低等因素均引起高职学校生源减少,直接影响财政和学费收入,导致收入面临风险。高职学校为了维持经营和发展,转向银行贷款,甚至大型的基建与大宗采购等都依靠银行贷款这个单一的融资渠道,贷款缺乏理性,高职学校在办学经费紧张的同时面临高额的贷款利息,常常产生银行贷款利息按期无法支付等风险。

(二)内部控制缺失与管理不善导致的风险

高职学校现有的内部控制制度不够细化,细节欠斟酌,对于具体内容偏离实际,或不够严密,太泛泛,或流于形式,高职学校将通用的内控模式套用于自身时,未能根据具体情况结合其自身因素与时俱进的进行修正和调整。如在经费使用上,缺少有效监督和管理,未能给予真正实施开展工作以有效性的指引。在大型基础建设方面,可行性分析不够精细,盲目扩建。在资产管理上,教室、实验室等资源闲置,设施设备管理维护不善。在采购环节,受高职学校自身经营性质局限,在大宗设施设备与图书采购环节缺少阳光采购机制。在预算控制的制度方面,或预见性低,或内控执行力度差,缺乏有效性。

(三)在财务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上缺乏系统性

高职学校财务风险评估与预警就是指在对风险情况进行财务数据分析后识别风险类型及等级等信息,对风险损失量化,确定量化指标,明确各种财务风险的预警指数和临界值,设计风险预测模式和预警流程的系统机制。多数高职学校都未设定财务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风险源排查不彻底,已存在的财务风险管理机制也在一定程度上有不完善的模块,财务风险管理工作表面化、形式化,给各项工作留下风险隐患。

三、高职院校防范财务风险的有效途径和思路

(一)合理拓宽经费等收入渠道

高职学校应从资金管理上加大力度,在筹资融资上,积极探索更有效的方式,增加校企合作定向培养、社会力量联合办学,融资租赁等多种方式,降低银行贷款等融资的比率,此外,要加强对银行贷款的管理,对银行贷款的数额、期限、还款方式等方面要有系统的规划。在科研项目上争取早日落实生产,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效益。对于有条件的高职学校可以将食堂、闲置公寓开展社会化经营,也可以将闲置的教室、场地积极对外出租,获取营业外收入。高职学校也可以根据师资规模、社会就业岗位需要等情况适时开展面向社会的短期职业技能培训和职业职称的靠前培训,从多种途径解决资金困难问题,改变单一依靠贷款的局面。

(二)加强预算与资产管理相关工作

随着我国高职学校的整体发展,对高职学校的科研项目也越发重视,因此,如何切实有效的开展科研经费的利用效率确保费用不被挪用、不被浪费很有必要。高职学校应该建立完善的科研经费控制制度,确保资金合理运用。在经费的具体使用上,要尽量提高使用效率和效益,注重投入成本与生产效益的比重关系,特别是对于大型基本建设方面,要加强好基本建设的可行性分析,避免无度的债务扩张模式。预算管理对于高职院校讲,是根据其自身实际情况及需求对高职院校人力、财力、物力等资源予以优化、考核,对资产分配的过程进行管理,对内部资金运用给与科学预算。加强预算管理,确立预算管理的地位,坚持收入支出统一划入预算机制的管理模式,同时将高职院校取得的各项科研经费进行统一管理,落实专款专用政策,具体费用开支做好项目统计与独立核算工作,建立明确账目管理方式。在二级院系独立核算的过程中,定期对高职学校管理机构申报预算及资金的利用情况,既放权,又很好的集权,做到二级院系的财务活动在高职学校的可控范围内操作。在高职院校的资产管理过程中投入现代化控制手段和技术,科学开展控制措施,充分利用网络资源优势,开展资产动态管理。根据不同资产的性质,进行分类管理,形成系统化的资产管理体系,将资产管理纳入到高职院校的整体管理体系中,不断开发资产使用价值,对生产和科研等过程中形成的无形资产要加大保护力度,并确立无形资产的归属地位,避免资产流失。构建现代化信息系统平台,强化信息共享的职能,监督资产管理制度具体实施,通过加强资产模块的管理,有效的实现资源合理配置,提高资产利用效率。

(三)建立完善的财务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

目前很多高职学校尚缺乏财务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即使有的高职学校有相关风险评估与预警机制,但是不够量化,更多侧重于定性分析和凭借经验得出结论,而且也尚未应用信息系统来从事风险评估与预警工作。本文认为高职学校在建立财务风险管理系统时首先要对财务数据进行准确分析,资产负债表、资金计划、各时段预算、银行流水、贷款使用明细等都是可以分析的原始资料,在此基础上,设置相关量化风险指标,如偿债能力指标、运营绩效指标、收益能力指标和校办企业投资风险指标,具体可以选择有代表性的资产负债比率、资产收益率、流动比率,以及资金周转率、应收账款和账龄等指标,在分析方法上可以用综合指数法、模糊数学方法等,同时高职学校的财务风险管理系统应以信息化管理系统为前提,实现科技化、自动化的管理,对信息的收集、分析、处理以及对指标的设定、预警、风险信号发出等充分运用数据库技术和网络技术,在对各类风险源的监控上应综合静态与动态的功能,为各种财务风险的规避、防范、转移和抵御提供技术支持。此外,财务风险管理系统是要为高职学校各类财务风险损失实际降低提供手段和方式的,需要全校共同认真对待,系统的设计、运行、修改、完善都要依据学校实际情况进行反复验证和修订,同时注意系统完善的投入要考虑成本因素,应以科学的可行性研究和分析为前提,充分考虑系统投资的效益。

四、结束语

高职学校的财务风险管理工作涉及方方面面,在内部控制与管理上,要提高财务风险意识,做好现金流的管理工作,在资金使用上执行严格的审批制度,加强信贷资金及贷后管理工作。在构建财务风险评估及预警机制上应用计算机辅助管理系统,加大动态管理技术力量,确保风险评估及预警机制更科学有效,对财务风险防范、预测和财务危机的应对上要科学及时。总之,财务风险的管理是一个循序渐进和不断修正的管理过程,高职学校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积累经验,才能保证高职学校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作者:罗永红 单位:四川省宜宾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景静.基于模糊评价法的高职院校财务风险预警模型分析[J].商业会计,2013:80-82.

财务风险评估机制范文5

(一)财务风险内部因素分析

一是管理风险。卫生事业单位财务人员往往对于财务风险意识相对淡薄,缺乏应有的敏锐性及警惕性。加之操作技能的限制,会计信息严重失真的情况屡见不鲜。此外,即使部分单位有现成的内控制度,但各级卫生事业单位把其视作应付审计与检查时的主要工具,从而加大单位财务风险。二是运营风险。如果卫生事业单位如果大量囤积卫生材料并在市场中的占有额较大,这样就占有较多运营资金,一旦管理不善造成存货跌价,其损失不可估量。加之坏账和呆账在卫生事业单位也存在,这就无形中加大了资金占用风险与成本风险。三是筹资风险。卫生事业单位在开展建设项目时主要的筹资方式是银行贷款。尽管有财政资金及自有资金的支持,但这些金额却无法满足建设、发展的需求,从而增加单位的负债资金比例,可能会导致到期不能还款的风险。四是投资风险。许多卫生事业单位对于固定资产类投资项目盲目构建的情况日趋严重,很多对其购置成本以及效益没有进行论证和分析,虽然在投资初期会强调对成本效益进行分析,但大都并未真正落到实处而流于形式,以至于固定资产始终处于半闲置、闲置状态,存在资金浪费现象。

(二)财务风险外部因素分析

首先,随着国家医改的逐渐深入和卫生机构补偿机制的调整,药品的利润额也在一定程度上缩小,于是药品定价不科学、不合理的情况出现了,加上相对过高的自筹金额的比例,严重影响了卫生事业单位建设的收支结余,财务风险即随之凸显。其次,人们的医疗消费随着的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也对卫生事业单位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在此背景之下,各种风险和矛盾都日趋尖锐,疾病类型也发生了明显变化,这都给给卫生事业单位带来了较大风险。

二、卫生事业单位财务风险评估作用

(一)创建卫生事业单位财务风险评估体系的原则

首先,选择正确的评价指标,合理的确定其风险间的标准比率,在卫生事业单位财务风险评估体系建立中做到科学的分配指标比重,并且还要针对个别指标的异常进行调整。以数据化、信息化的管理方式,将卫生事业单位内部存在的财务风险标记出来,全面分析数据信息,为财务管理者提供及时财务风险的信息。

(二)创建财务风险评估体系的意义

卫生事业单位财务风险评估体系的建立,可以对卫生事业单位财务风险进行定性,并根据卫生事业单位的偿债能力以及成长能力等自身特点,分析卫生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情况,并从中找到控制风险发生的策略,为预防卫生事业单位财务风险做出贡献。

(三)卫生事业单位中财务预警机制的建设

建立预警机制,可以使卫生事业单位提前做好风险预防措施,发现隐藏的财务风险,使财务风险扼杀在萌芽状态,避免卫生事业单位发生财务危机,也可以对卫生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起到预警作用,为卫生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管理提供及时的保障,提高卫生事业单位的综合发展水平。

三、卫生事业单位财务风险评估与控制

(一)构建卫生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指标体系

在债务的风险评价指标中,根据资产负债率、年末借款率等判断卫生事业单位存在的财务风险,选取货币资金支付率、银行存款保障率等财务风险指标体系判断财务状况的总体失衡指标。根据财务风险指标体系,能够准确定位卫生事业单位中的财务风险,反应出卫生事业单位财务的风险状况,及时制止风险以及对风险预防。比如卫生事业单位的产业速动比率,在反映出产业速动资产与流动负债之间的比率的同时,还能够对单位财务的风险状况进行反映。因此,检测卫生事业单位风险预警体系,不仅可以完善卫生事业单位的财务风险管理措施,及时概括和规避卫生事业单位中的风险,促进卫生事业单位的发展。

(二)大额债务的举借应当进行充分论证

卫生事业单位在开展经济活动需要多渠道筹措资金,会需向有关部门、银行或其他金融机构借款。对利用借款来组织收入的行为卫生事业单位应格外慎重,规模应严格控制,根据国家规定应当建立健全债务内部管理制度,不得由一人办理债务业务的全过程,明确债务管理岗位的职责权限,尤其是大额债务的举借和偿还应当进行充分论证,并由领导班子集体研究决定重大经济事项。卫生事业单位在决策举债时,固定资产单价构成标准的提高和固定资产按净值计价应按照新《事业单位会计制度》规定,可充分考虑这一因素。同时,卫生事业单位应加强债务的对账和检查控制,做好债务的会计核算和档案保管工作,定期与债权人核对债务余额,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

(三)核销资产的风险及控制

财务风险评估机制范文6

关键词:企业;财务内部控制;问题;对策

引言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粗放型管理模式已经无法适应企业的发展需求,这就要求企业应快速转变管理观念,以财务为核心,从内控环境、内控风险识别和防范、内控监督、业务活动、信息沟通等方面入手,构建完善的财务内控体系,以防范财务风险、经营风险,促进企业长效稳健发展。

1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1.1财务内控环境基础薄弱。由于我国企业整体成立时间都相对较短,内部管理架构尚不完善,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业务规模的不断扩大,财务内控体系不完善的弊端也日益凸显。首先,在意识层面,企业一些员工片面认为财务内控是财务部门的事,在财务内部控制实施过程中配合度、参与度不高,财务内控仅仅局限于财务部门,由此降低财务内控的有效性;同时,部分管理人员认为财务内部控制就是财务监督,财务部门制定的规章制度就是财务内控管理,也导致财务内控的运行效率降低。其次,在内部管理机制层面,企业存在岗位职能混淆的情况,权责界定不明,在工作中常常出现推诿扯皮的情况,同时,未遵循不相容岗位相互分离原则进行岗位配置,如某公司财务核算人员也是资金管理人员,在权责分配方面违背了分权制衡原则,由此导致岗位之间约束力不强。再次,在人力资源方面,企业忽视建立科学的岗位晋升机制和退出机制,薪酬分配体系不健全,导致企业人员流失严重,人员频繁调动,多次交接工作也加大了资料丢失、被盗等的风险。最后,在权责分配方面,企业授权不够清晰,人员权责界定不明,常常出现职能缺位、越位、混淆等情况,岗位机制设立未严格执行岗位分离制度,导致岗位约束性不强,当问题出现时难以具体到个人,责任追究难落实,对问题和风险的控制不够到位,存在多次复发的可能性,给企业经营埋下安全隐患。

1.2缺乏完善的财务内控制度。目前,大多企业都认识到了财务内部控制的重要性,并实施了一些财务控制制度。但是,与一些大公司相比,中小型公司的财务内部控制并不尽如人意。首先,管理层在建立公司财务内部控制制度时,注重的是公司利润的最大化,而不是考虑如何使公司正常运转。当然,这也影响了公司员工的利益,不能充分保障员工的合法权益,进而影响公司的正常生产经营。其次,虽然建立了财务内部控制制度,但董事和部分高级管理人员可能会有过多的自主权,不遵守财务控制制度或忽视公司正常的控制程序而自行其是。这种现象其实在家族企业中非常常见,企业主的亲属大量参与公司的日常管理,无视正常的管理控制制度。再次,企业财务部门的监督考核制度也存在很多问题,主要是由于很多监督考核指标存在缺陷,很多地方存在漏洞,不能适应新时代的要求,影响了企业的日常财务监督考核,也未能有效规避管理漏洞,从而给企业带来较大的经营风险[1]。

1.3财务风险评估机制体系不健全。企业风险评估机制对于正确发现企业存在的问题、防范企业的风险具有重要作用。目前,一些大型企业都有比较完善的财务风险评估机制,这可以保证企业的健康发展。但一些中小型企业未在公司内部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评估机制,需要借鉴的经验不多,这在很多方面大大降低了企业的抗风险能力。在企业的财务运行中,如果缺乏及时有效的风险评估机制,就会影响企业的财务信息质量,使企业做出错误的经营决策,给企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而在企业决策中财务管理决策失误是企业面临的最普遍的问题。为了使企业的经济发展更有活力,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的地位,在规划企业未来的时候,必须建立完善的财务内控评估体系,保证财务内控管理制度执行的有力和适度[2]。

1.4缺乏完善的审计监督体系。强化内部监督是增强财务内控有效性的关键,当前,部分企业忽视财务内部监督机制的建立,片面认为建立财务内部监督体系会影响决策执行效率,因此未设立独立的审计监督部门,或者由其他部门代行监督职能并未设置有效的替代监督机制,这都大大削弱了监督力度,审计监督的权威性和独立性无法保障。

2企业财务内部控制问题的对策

2.1营造良好的财务内控环境。内控环境是奠定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基调,直接影响内部控制设计和运行的有效性。企业要以长期发展规划为导向,对内部治理结构进行重塑,形成包含决策、执行、监督三级的管理体系,确保各层级既相互协调又相互监督。在实际执行可以通过搭建股东大会、董事会、监事会的管理体系,以避免“一权独大”;为保障财务内控运行,企业应增设审计部,由董事会直接统辖,独立于其他部门,主要监督日常业务开展,对专项业务开展专项审计,以强化内控监督;增设预算部,负责编制企业的年度/月度资金预算,并结合部门实际情况制定预算计划,确保预算为经营活动提供指导[2]。除此之外,企业应完善人力资源管理体系,优化薪酬分配制度,人资部要定期编制《员工培训计划》,组织员工开展定向性培训,提升专业能力,为提升企业财务内控管理水平做好人才储备;同时,企业应完善绩效考评体系,制定科学的考评制度,将考评结果与薪酬、福利、岗位晋升挂钩,以调动员工积极性,帮助企业留住高端人才。

2.2完善财务内部控制管理制度及加强业务活动的管控。在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建设中,企业需要重视财务内控管理制度的构建,在立足自身实际情况的基础上,借鉴其他优秀企业的制度架构,从财务流程、业务流程、管理流程等出发,制定财务内控管理制度,细化制度规则,确保其能覆盖到公司各项活动的方方面面,并在制度执行过程中不断跟进完善,保证各项活动的开展有章可循和制度的有效落地。财务内部控制作用的发挥还需要完善的财务控制活动支持。首先,通过建立健全财务系统控制,加强授权管理,严格按照不相容岗位相分离原则,明确划分各岗位权责,形成相互制约的格局,落实权力制衡监督机制,从而提高企业资产保护力度。其次,强化收支控制。在支出方面,企业对资金支付流程中的申请、审批以及支付等全过程进行重点控制,在费用方面,企业应对各项开支的标准和范围实施精细化管理[3]。另外,在整体控制中,企业还要加强预算控制。从企业实际经营情况出发,以信息技术为依托,运用混合预算、零基预算等多种方式,全面、科学地开展财务预算、资本预算以及业务预算的编制、预算执行以及考核评价等工作,确保企业成本控制、经营等目标的实现。

2.3构建完善的风险评估体系。企业经营中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为更好地应对风险企业需建立健全风险预警系统和财务风险评估体系。企业应首先明确防范财务风险的目标,通过参考其他企业经验,结合自身实际情况,建立风险预警和识别机制,针对企业筹资风险、投资风险、现金流风险等选择适宜的财务风险评价指标。利用风险调查法、环境分析法等手段,展开系统性的分析,再结合风险发生的概率、时间、关键节点等来明确相关控制节点,加强风险控制。例如,在风险评估体系建设方面,企业可以从声誉风险、经营风险、财务风险、管理风险、行业风险、利益分配风险等方面入手,设置风险评估指标:如行政处罚数、客户忠诚度、财务结构、偿债能力、管理者素质、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管理过程、经济风险、法律风险、分配方案、合作关系等指标,依托于风险指标搭建风险数据库,识别风险动因,界定风险责任部门,划分风险等级,建立风险分析模型将风险分为“低”“中”“高”三级,重点关注“中”“高”级风险动态,并实时预警提示,预判风险动因,及时制定风险防范方案,以降低风险给企业带来的损失。

2.4完善财务内控审计监督机制。完善审计监督体系主要是对企业财务内部控制设计与运行进行审查及评价,以提升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在企业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设立单独的审计部门,也可以由财务部牵头成立审计小组,定期审查业务环节的合规性,如通过检查供应商信息表、销售合同、业务流程审批单等内容,对企业是否存在岗位职能未有效分离、是否存在越权审批等进行审计。定期对台账进行审查核对,如销售台账等,定期就购销情况与供应商及经销商进行函证,以防范应收账款风险[4]。对于内部审计反馈的问题,应及时分析汇总并汇报,以进一步完善财务内控体系。

3结语

综上所述,财务内部控制是企业重要的管理工具,是企业稳定发展的基本前提。建立健全完善的财务内控管理制度,不仅可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也为企业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有效保障。企业应结合当前内外部经济环境和形势,发挥财务内控管理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积极引进先进的财务内控管理方法,针对企业财务内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建立完善的财务内控管理制度,加强财务内部控制的执行,从而发挥财务内部控制的有效性,提升企业财务内部控制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1]陈记欣.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现代商业.2020.(31):168-169.

[2]李萍.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16):97-98.

[3]胡琳.小企业财务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中国集体经济.2020.(18):141-143.

财务风险评估机制范文7

一、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1.国外研究现状

国外学者将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重点放在财务风险的识别与评估方面,如学者FitzPartrick(1932年)是最早开始企业财务风险破产预警研究的,他指出识别财务风险能力最强的是净利润和负债2项指标。学者Beaver(1968年)在Fitzpartrick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识别财务风险最有效的是净利润和流动负债2项指标。学者Ohison(1980年)采用了逻辑回归法研究指出,企业规模、资产构成、利润以及资产的变现能力4类指标对企业破产的概率具有显著性影响。此外,也有许多学者对企业风险管理的预防策略与控制进行了深入研究,如托马斯与威廉所著的《企业风险管理》,詹姆斯所著的《企业全面风险管理》,普拉卡什所著的《整合公司风险管理》中都有相关论述。

2.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学者对财务风险管理的研究焦点主要在财务风险的定义、特征、识别及管理几个方面。笔者将重点梳理财务风险识别与管理方面的研究。结合我国企业的实际情况,国内许多学者也提出了相关的财务风险管理对策。例如,袁恒琼(2010年)提出可以通过培养企业财务风险意识、提升企业财务决策以及提升企业管理者素质等措施来控制和防范企业的财务风险;张继德与郑丽娜(2012年)采用规范研究的方法,以系统性和环境分析为原则,提出了包含管理目标、管理主体、管理方法、保障体系和管理基础5个方面的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形成了宏观层面的风险管理体系;纳鹏杰(2008年)通过结合企业集团财务风险形成原因的分析,提出了一系列有关财务风险控制的对策,并从企业的战略管理、内控管理、预警管理、绩效考核管理等方面进行了财务风险管理体系的分析。

3.研究述评

通过对以上国内外文献的梳理发现,无论是从微观角度还是从宏观角度切入研究企业集团的财务风险管理,大部分研究基本是结合企业集团的特征、财务风险产生原因等,仍然停留在财务风险管理的对策与建议上,缺乏对财务风险管理框架或体系的系统探讨。此外,能够结合企业战略目标、现有财务风险度以及预期财务风险承受力度等因素的研究较少。因此,如何从垂直视角构建符合我国企业集团特征,同时具有管理体系较严密、管理层次较分明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是非常有意义且迫切的。

二、框架设计与构建

1.框架设计

财务风险管理是与企业集团管理层面联系最为密切、涉及面最广、管理技巧最为复杂的一项系统工程。笔者将根据系统管理理论,结合上述研究成果,运用规范的研究方法,以企业集团的财务风险管理为研究点,研究涉及到企业各个层面管理、财务风险指标、财务信息数据以及企业战略目标等多方面内容的财务风险管理框架,并试图以企业集团的财务风险管理理论与实践为基础,构建管理体系更全面、逻辑更严密的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管理体系。

2.框架构建

企业集团的财务风险管理过程是一个系统全面且复杂的过程,按照系统管理理论可以将这一过程划分为财务风险识别、财务风险评估以及财务风险控制与处理3个子系统。

(1)财务风险识别子系统

财务风险识别主要是指通过一些可见的事件或数据对企业潜在的财务风险及财务状况作出辨别,这是企业集团进行财务风险管理的重要前提,目的在于总结和掌握企业在管理中暴露出的各种财务问题,并对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可能对企业造成的影响作出初步评估和测量。这也是财务风险管理中进行风险评估与控制的必要准备工作。一是建立财务风险预警体系。企业集团可通过建立财务风险预警机构,将内部和外部的相关财务数据录入信息管理系统,通过信息技术实现对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程度的测量。同时,这一风险预警体系需要专人负责,不能受其它组织的控制与影响,且信息管理系统的数据需要及时更新与升级,以保证预警系统中信息的可靠性与有效性。二是健全财务风险的处理体系。一般来说,健全的财务风险处理体系具备的功能包括风险分析、应急措施、补救方案。其中,风险分析是处理体系的核心,只有分析清楚、到位,才能知道应该采取何种应急措施与补救方案。三是培养财务人员的财务风险意识。企业集团内部的财务人员是企业财务风险识别的主要操作人员,其财务风险意识的强弱直接决定了财务风险识别子系统的有效性。因此,企业集团要特别注重培养财务人员的风险意识,要求他们能敏锐、快速地识别企业中非正常的经济态势,并能针对这些态势提出合理的解决方案。

(2)财务风险评估子系统

财务风险评估子系统是指将资产负债表、损益表以及现金流量表等财务报表中反映出的财务信息具体细化为一系列财务指标,以作为衡量财务风险的评估标准。风险评估又可分为单项和多项财务指标风险评估,单项财务指标风险评估是基于资产负债表、损益表或现金流量表等某一项财务指标来衡量企业集团的财务风险水平,而多项财务指标风险评估是基于上述财务报表有机结合而形成的综合财务指标风险评估子系统,能够多层级、全方位地评估企业集团的财务风险水平。财务风险指标的权重分配是指在企业集团财务风险评估子系统中,依据每一项财务指标对企业财务风险的重要程度和影响大小来分配不同的权重。所以,在综合财务指标构成的财务风险评估子系统中,首先会对这一系列财务指标的重要程度进行排名,然后形成高、中、低不同等级的财务指标分类,最后再依据其等级进行加权处理。等级越高,表明此项财务指标对企业集团财务风险影响的程度越大,反之亦然。财务风险评估子系统还可以通过某行业的财务指标或全国企业财务指标的均值对不同行业或不同国家企业的财务风险进行比较分析,这也是世界各国企业进行风险评估比较常用的方法。

(3)财务风险控制与处理子系统

财务风险控制与处理是指在企业集团财务风险识别、评估的基础上,对已经预见到的财务风险进行及时的控制与处理,提前将潜在的财务风险消灭,尽量将财务风险损失控制在最小的范围之内。财务风险控制与处理子系统中常用的方法有财务风险控制、财务风险转移和财务风险自留。其中,财务风险控制的内容贯穿于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之中,如筹资经营、投资经营、盈利分配等活动。它能够控制企业财务风险带来的不良后果,将损失控制在企业集团可承受的范围内,使企业集团转危为安。财务风险转移是指在企业集团运营过程中无法避免或无法控制的大型财务危机,可通过购买保险、分散等方式将这种财务风险进行适当的转移,尽量降低企业的财务管理成本。财务风险自留是指当企业面临投资经营风险较小而投资收益较大,或某种风险预见的损失较小,或是企业对某种财务风险有较强的有效风险控制策略时,会采取主动保留风险,面对现实、想方设法将此类无法转移、规避的财务风险降低到最小程度的行为。企业集团的财务风险管理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程,其面临的财务风险管理是全面财务风险管理的集中体现,风险管理主体、风险控制程度以及风险处理策略一般很难达到科学、有效的水平,同时财务管理主体的多元性、管理过程的多层次性以及企业资产关系的复杂性等,都要求构建一个完善、有效的风险管理系统来控制与处理各种财务风险。

作者:阮敬 单位:北京航天长征科技信息研究所

第二篇

一、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的成因

(一)宏观经济环境变动

影响财务管理的宏观因素复杂、多变,有经济环境、金融环境、法律环境等,而这些因素的变化是很难预见和改变的。宏观经济环境的每一次变化都会给企业集团带来不同程度的财务风险。尤其是发生不利变化时,一旦企业集团对经济环境变动的认知能力过慢,不能快速、有效地对环境的变化做出预测和调整,对财务风险的反应滞后,就很容易导致采取不当的措施,从而可能面临运营困难。

(二)内部人利益强化

企业集团通过投资、收购、兼并等形式,获得对子公司的控制权,由于集团企业的组织较为庞大,往往采用多级法人治理结构,因此投资者和经营者往往处在相互分离的状况,这就使得集团公司与各个子公司间存在严重的问题。一方面,作为投资者的母公司负责宏观战略方面的制定,致力于整个集团的资本运作及投资策划,追求的是企业集团的价值最大化;而做为经营者的子公司的主要任务则是搞好自身的生产经营活动,追求的是任期内的经营业绩。这种管理模式使得双方在管理、发展、利益追求上就出现了分歧,在投资者监督缺位的情况下,为了实现内部人利益,经营者可能利用信息的不对称,粉饰业绩,提供虚假信息给集团公司,或对集团公司的决策目标次优化选择等,这些状况的出现必然会导致企业集团整体利益受损,最终引发财务风险的发生。

(三)监管不力

企业集团由于规模庞大,组织体系层级多,为了有效地进行监管,通常按照法律规定设置不同级别和层次的监控机构,如监事会和审计委员会,还制定了一系列监督制度,但在实际工作中,监事会成员由于缺乏独立性,最后致使监事会的监督作用流于形式。因为管理层利用交叉任职形成的内部人控制的现象,审计委员会又无法充分发挥对经营管理层的监督和控制作用,从而导致监督缺失。另外相关的控制制度也存在一定的缺陷,制度落不到实处,监督者们无法掌握集团资金总体运行情况,有些企业集团的领导者对集团财务状况说不清,因此想要把监督和控制作用发挥起来也存在着一定的难度。

(四)筹资风险

在企业集团发展过程中,随着业务规模的不断拓展,面临资金链日益紧绷的危险。在资金筹集中,外部筹资的比重往往占绝对优势。在企业集团举债额度过大的情况下,一旦当企业的获利能力水平比较低时,较高的资产负债比率就会使得利息费用成为企业集团沉重的负担,严重的就会出现因偿付能力不足而产生的财务风险,如近年来鲜为人知的德隆集团、三九集团等企业因为资金链的断裂而纷纷陷入危机。另一方面,在筹资过程中,集团部企业会相互提供财务担保,如母公司为子公司、子公司与子公司之间也会相互提供担保,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这种多方关联的担保可能出现因为过度担保或违规担保等情况引发财务风险,如果财务风险沿着担保链条从下游逐级向上游扩大,最终会导致企业集团的财务风险高度膨胀。

(五)投资风险

投资风险主要集中在多元投资产生的风险和投资决策不科学产生风险两个方面。在我国,企业集团热衷于选择多元化的发展战略,不仅在本行业大量并购,而且还进入与主业并不相关的所谓热门行业或别的行业。实施多元化发展策略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使企业集团获得新的利润增长点、扩大市场份额、分散经营风险。但是,企业如果在不具备在多行业同时经营能力的情况下盲目扩张,进入新的行业和业务领域后若没有形成足够的规模优势或无法适应新兴领域市场竞争,不但不能增强企业的实力,反而会因为企业集团财务资源分散而制约集团自身核心业务的纵深发展,从而加大企业面临的财务风险和经营风险。另一方面,在投资过程中,企业为避免投资风险,对投资方案是否可行性进行合理、恰当的筛选是紧为关键的一环,企业在没有经过认真的调查取证或对没有对项目行进行周密分析就草率作出决定,最终会因为决策不科学而导致投资失误。

(六)缺乏全局风险意识

企业集团中母子公司做为风险管理的整体,由于在集团中所属的级次不同,对风险的管理的认识、策略、经验在一定程度上可能存在差异,管理上也是各自为政,企业集团缺乏对整体风险的识别、判断及协同,导致集团公司内部缺乏共同的风险管理语言和流程,风险管理流于形式。

二、企业集团财务风险管理防范措施

财务风险是任何企业集团在财务管理过程中都必须面对的一个现实问题,它不可能完全消除,但可以依靠采取一定的措施来加以有效地防范和控制,具体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灵活应对宏观环境的变化

作为置身于社会宏观经济环境下的微观经济主体,企业集团的管理层需时刻关注和跟踪宏观经济环境变化的各种因素,对不断变化的环境进行认真的分析,掌握其变化趋势、正确评估宏观环境的变化对企业的影响程度,结合自身实际情况,积极、灵活应对、适时调整企业的财务战略,趋利避害,降低因宏观环境变化给企业集团带来的财务风险,提高经济效益。

(二)完善企业集团法人治理结构

完善治理结构的基本问题是解决问题。企业集团应在明晰的产权制度基础上,在内部各成员企业中建立有效制衡的监督、约束机制。同时,集团公司应根据自身生产经营的特点,选择合适的财务管理体制,明确各所属单位的财务决策权、执行权和监督权,通过科学的业绩评价方法,对集团中各子公司的经营者进行有效的激励,促使子公司的经营者能够及时纠正偏离财务目标的行为,以企业集团的长远发展为己任,从而降低风险。

(三)建立健全财务管理体系

1.建立有效的财务风险预警机制。

财务风险预警是反映企业财务运行状况的晴雨表,即在财务风险发生之前,捕捉各种细微的迹象变动,对企业可能或将要面临的财务风险做好提前防范。首先,财务预警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建立专门的风险预警组织机构,并配置相应的专业人员。其次,企业集团还需构建有效的财务风险分析机制,密切关注企业集团的生产经营状况,及时收集、整理相关信息,从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发展能力等方面分别建立对集团公司及下属单位的差异性风险考评指标,构建财务风险预警模型。最后还应建立企业财务风险的处理机制。在风险预警系统中,一旦发现异常的监控指标,就要进行深入调查分析,追踪到危机起源点,并有针对性地制定应急方案,补救方法和改进措施,预防危机的进一步蔓延,确保企业集团能持续健康地运行。

2.利用网络信息系统进行财务监控。

网络财务是一种基于Internet技术,以财务管理为核心,业务管理与财务管理一体化的远程会计核算和在线财务管理系统。企业集团可以充分运用网络系统将异地的子公司通过网络联结起来,通过数据的及时传递,实现财务信息的远程处理及财务监控的同步运作。集团公司的管理人员一方面可以通过网络及时地了解子公司的财务状况和资金流向,为其进行财务监控提供信息保障,另一方面也使集团公司的相关财务政策能快速传递到各子公司,便于子公司及时调整其经营策略,最终实现集团整体价值的最大化。

3.实施全面预算管理。

财务预算管理是一种将企业活动导向预定目标的有力工具。通过全面预算,可以将企业集团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所有收支全部纳入预算管理,对实现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的协调和业绩评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是财务风险控制系统的关键环节。预算委员会应围绕集团的发展战略提出预算目标及制定预算管理的具体措施和方法,各预算执行部门按照预算委员会下达的预算和相关政策,结合自身特点自下而上提出本部门详细的财务预算方案,再由预算委员会充分协调,综合平衡,最终制定科学合理的预算方案。在预算执行过程中,通过实时监控,及时发现偏离财务预算的现象,采用相应的措施来纠正偏差。对预算执行结果的形成的差异进行原因分析,以提出下一步的改进措施。

4.科学的投融决策。

财务风险评估机制范文8

关键词:新时代;事业单位;财务风险;控制;防范

事业单位中的财务风险主要是指财务的实际收入与预期目标不符,资产损失必须由机构承担。在这种情况下,事业单位必须采取充分的手段来预防和控制财务风险,只有建立科学的财务管理体系,才能提高机构的服务能力和运作效率。

一、控制和规避财务风险的重要性

(一)提高了经济利益

事业单位是政府为各界人士提供公共服务的机构。事业单位的资产是国有资产,资金充足,在使用资金的过程里往往造成一些混乱现象,导致单位的财务风险和收入不足从而损失经济效益。在预防和控制财务风险方面,对单位各单位进行有效监督,确保单位资产的完整性。此外,将限制和监测资金使用的方向,以确保单位内的资金充足,从而保持经济利益的健康有效运转。

(二)避免了财务的风险

具体实现是,相关的工作人员可以充分了解财务风险对新时期事业单位的社会价值,经济效益,可持续发展,生产和运作的影响。与此同时,财务专业人员拥有广泛的风险预防和控制知识,使他们能够更加意识到风险预防和控制的必要性。

(三)保证了信息的安全和准确性

事业单位中的财务风险防控的主要目的是密切和全面的对单位所有资产进行监督。在这个阶段,当市场竞争趋和市场环境趋向持续恶化时,单位需要采取安全可靠的措施以保护信息的安全性,以实现利益最大化。事业单位通过对财务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更加明确每一笔资金的去向,使财务预算更准确,信息更安全,更可靠。通过这种方式,现金流量监测可以使公共企业的财务信息更安全,更可靠,为事业单位的发展创造更有利的条件。

二、财务风险的控制和预防措施

(一)完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

风险识别:风险识别主要涉及通过感知,分类和管理来估算和识别财务风险和实际风险的过程。风险识别是预防和控制财务风险的基础,有很多方法,如分类制度流程,解决实际遇到的案例问题,分析财务资产,进行专家风险评估和分析业务流程。风险评估:风险评估是预防和控制财务风险的主要内容,可以直接决定风险管理的效果。评估风险的方法有三种:第一,通过关注财务指标来估算和诊断财务风险。第二,是通过风险评估和分析为决策者提供决策方案。第三,是使用风险预警机制来确定风险的等级,以便以合理的方式分配相关资源。风险预防和控制方法的适当选择:当事业单位预防和控制财务风险时,可供选择的方案有两步:首先,风险规避方法主要涉及在分析投资计划时对每个项目的财务风险进行全面评估。风险较低的投资选择之一。其次,各种控制风险的方法主要涉及事业单位通过合资和共同经营等方式来达到对财务风险的控制,从而有效防范和控制财务风险。

(二)改进早期风险检测机制

建立稳固的风险预测系统:在制定预算时,事业单位必须满足补偿投机需求,预防需求,交易需求等需求。满足这些要求后,他们的现金成本就会降低。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创建一个完整的财务风险警告系统。首先,分析事业单位的现金流量,了解资本投资,库存水平,贸易应收账款,收入和支出,以简化现金流量和时间流量,并提前消除负面的财务因素。其次,当业务部门正常运营时,业务合作伙伴必须谨慎选择,集中管理资金,科学的运行,以提高收入和现金支付的效率。建立稳固的应收账款机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建立和发展,国家对事业单位改革的不断深化,各个领域的事业单位的竞争变得更加激烈。在这种情况下,各事业单位必须建立健全的应收账款机制,以便能够全面及时地追回欠款。在原有工作的基础上,促进信用风险管理和预防功能的有效使用,使财务风险管理和应收账款预防得到良好的发展。其次,必须提高监控和会计质量,以有效管理事业单位中的业务风险。

三、结束语

总之,财务管理和控制是事业单位财政管理工作的主要内容之一,在新时代中这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根据以上分析,事业单位在预防和控制财务风险的过程中必须有健全的财务风险管理体系和预警机制。

参考文献:

[1]韩晶.浅谈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重要性与风险控制策略[J].现代经济信息,2018(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