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护理基础知识范例6篇

家庭护理基础知识

家庭护理基础知识范文1

总之.社区护理形式的出现,使护理工作有了新的内容:也是我国护理改革向前发展的必经之路,我们每个护理工作都肩负这新世纪发展中国护理重任,坚定信心,一定能适应社会需求、护理工作关系到人的生老病死,涉及到千家万户的悲欢离合和社会的安定:护理不仅是对病而且对人,护理的任务不仅是治,还需要防,护理手段不仅是技术操作.还担负着身心整体护理及社会性的防病、治病..因此护理工作的场所不仅在医院,还需要扩大到社会。

论文关键词:社区服务:护理工作:体会

1社区服务中护理工作的特点

1.1工作环境不同

社区服务护理工作环境医院大不一样。在院里活动的主要成员是以医护人员与患者为主,而在家庭是以家庭成员为主;在医院一切设备都是以治疗为目的。在家庭主要以生活为目的;在医院有利于治疗活动的各种规章制度制约医患活动,在家庭主要是个人或家庭的生活习惯家庭成员活动。

1.2工作对象不同

在医院护理服务对象是分成不同专科的一组患者,家庭护理服务对象是一个患者或家庭的全体成员。

1.3工作内容不同

在医院护理工作的主要内容有基础护理、专科护理、护理,并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实行分级护理制度。在家庭护理中除基础护理、专科护理、心理护理外,还要对家庭成员进行家庭护理,保健指导和咨询工作。

1.4工作条件不同

从物质条件来讲,在医院护理工作中所需的一切仪器、设备、用品比较齐全,在家庭护理中目前还达不到医院的条件,从技术条件讲,在医院随时有上级护师知道,在家庭就不如医院方便。

1.5管理方法不同

在医院护理作是按病区、分专业进行管理的,在家庭就不能按专业进行管理,只能按区域进行管理。

2社区队伍对护理活动提出的要求

全面的熟练的掌握护理知识和技术:在医院由于分科过细,护理人员更多的掌握本专业的护理,而在家庭护理服务中,一名护理人员可能同时负责内、外、妇、儿等几个专业的患者护理。所以要求从家庭护理的护理人员,要全面的熟练掌握全部护理知识和技术,如同社区服务要求有全科医师一样,要求有全科护士(护师)。了解相关的知识和技术,患者在医院治疗所需要接受的各种诊断、治疗和护理技术,茹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吸氧、治疗仪等,分别由医生、护理人员和其他技术人员负责。而在家庭分工就不可能过细,护理人员必须了解相关的知识和技术,以便更好地提供服务,并能很好的对家庭成员进行和咨询。特别是现在兴起的远程医疗,这需护理人员对有关知识技术有必要了解和掌握,这样才能适应社区服务的现代化。

了解、人文科学知识,家庭护理工作直接接触的是病人和全部家庭成员。由于各个家庭成员的社会经历、条件、地位的不同,这就决定了他们的不同的个人理想,价值和观念、以及不同的生活行为方式要正确的指导和提供要小的健康咨询,护理人员必须了解社会,人文科学知识,这是护理人员与各种家庭达成沟通的基础。

更高的职业道德:家庭护理使护理工作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和自身性,更多的是护理人员单独的护理活动,而且由于长时间的与固定家庭交往,更需要也容易建立良好感情,这就要求有更高的职业道德境界。

3体会

护士走向社会是、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在不断提高,对各类需要也就进一步拓宽了。社区服务方式一护理由医院走向社会,符合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同时符合了国际护会护士守则中规定的护士的基本任务。增进健康,疾病,恢复健康,减轻痛苦,社区护理即丰富了护理学的内容,体现了护理学的特点,也促进了护理学的发展。

有利于科普知识的宣传普及:由于社区护理灵活,不受时间限制,使护理人员有时间对病人及家属宣传卫生知识。对一些常见病、多发病的预防及简单的治疗,进行细心讲解,示范及护理,使病人家属对防病、治病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这即体现了预防为主的方针,也符合了世界卫生组织关于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的战略目标。

便于及早发现病情变化,使病人得到正确及时的治疗及护理。对新生儿及老年病的护理,能及时发现病情变化及一些不典型的症状,可以主动帮助家属联系医生,送病人到医院治疗。带来了一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护理工作走出医院,走向社区,过去是不可能的,现在却以独立的姿态走向社会,为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病人服务,扩大了医院的社会影响,给病人及家属带来了极大的方便。尤其对老年病人,长期卧床者,新生儿定期上门服务,进行咨询,讲解防病知识,深受老年病人家属、年轻父母欢迎。同时。也给医院带来经济效益,过去很多病人认为来医院看病非常难,挂号、排队、看脸色,不如就近找一些社会上的游医方便,使大量的钱财被骗,有时反而延误了治疗,社会服务收费合理,愿意接受。

家庭护理基础知识范文2

护理专业主要学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医学伦理学、心理学、病因学、药物治疗学、诊断学基础、护理学基础、急重症护理、内外科护理学等课程。

护理专业主干课程:人体解剖学、生理学、医学伦理学、心理学、病因学、药物治疗学、诊断学基础、护理学基础、急重症护理、内外科护理学、妇儿科护理学、精神护理学等。

护理学专业培养要求: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相关的人文社会科学知识和医学基础、预防保健的基本理论知识,受到护理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临床护理技能的基本训练,具有对服务对象实施整体护理及社区健康服务的基本能力。

护理专业就业方向:学生就业主要分布在各级各类综合医院、专科医院、急救中心、康复中心、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并且从事临床护理、护理管理工作。如果国家发展到一定的程度,还可以为每一个家庭和小区配备一个护士,到那个时候护士可以进入家庭和社区,条件是国家有能力给这些人付工资。

(来源:文章屋网 )

家庭护理基础知识范文3

【关键词】 护理干预; 家庭关怀; 急性心肌梗死; 恢复期; 心理状态

中图分类号 R473.5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0-0086-02

doi:10.14033/ki.cfmr.2016.10.045

急性心肌梗死本身属于临床心内科中多见病症,该病的发病率、致残及致死率均较高。急性心肌梗死具体表现为冠状动脉突然出现持久性、完全闭塞的情况,进而导致机体血流的中断及局部心肌的坏死和损伤,不仅会危及到患者身心健康,严重时还会威胁到生命安全[1]。护理干预并家庭关怀对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非常突出,其实践效果也已经取得临床认可。为了客观评价护理干预并家庭关怀对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心理状态的影响,笔者选择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为本研究重点观察对象,同期选择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作对比,分别选择选择护理干预并家庭关怀和单纯护理干预。通过对所有入选患者心理状态进行深入分析,同时对各项数据进行客观对比,重点分析提升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救治水平及预后效果的临床方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以随机方案选择笔者所在医院2013年9月-2015年9月接收的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为试验组。男76例,女24例;年龄最大77岁,最小57岁,平均(65.00±1.12)岁。同时选取100例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作为对照组,男80例,女20例;年龄最大78岁,最小60岁,平均(66.00±2.05)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救治程序中,对照组选择单纯护理干预,试验组选择护理干预并家庭关怀:(1)给予患者发放健康教育专业手册,并予以一对一康复指导,以举办讲座、小课题等形式对患者进行健康指导,将干预时长控制在0.5 h左右。(2)鼓励患者主动咨询疾病专业知识,同时嘱咐患者定期回院复诊,复诊频率是1次/2周。(3)给予患者健康宣教,宣教内容涉及到自我管理正确方式、危险因素的控制方法、疾病预防方法、心理指导的正确方法及合理的生活模式等。(4)家属要长时间陪伴患者,在了解患者心理状态的基础上,予以合理劝导,并鼓励患者接受治疗,通过缓解其不良情绪,促使养成治愈信念,并以乐观的态度面对自己生活及工作,有助于患者康复。

1.3 疗效评定标准

以SAQ方案对患者心理状态进行客观评定,SAQ表中涉及到19个条目,共有5个维度,分别是躯体活动的受限度、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程度、心绞痛发作情况、治疗满意及心绞痛的稳定状态等,得分0~100分,得分和患者机体功能、生活水平之间呈现出正相关的关系[1]。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 20.0软件对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P

2 结果

本研究中,试验组患者的躯体活动的受限度、疾病的认知程度、心绞痛的发作情况、治疗满意率及心绞痛的稳定状态评分均显著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有数据显示,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病死率高达49%,给患者的健康及生命造成严重的威胁。因此,选择一种切实、可行的护理方法,改善患者预后水平尤为重要[2]。一般而言,给予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护理干预有助于提升其生活质量,但是恢复期患者大多会存在着焦虑或抑郁等心理障碍,这是由于患者对于自身疾病的认知度严重不足,加之不了解接受护理干预的重要性,因此会对自身疾病失去信心[3]。不仅如此,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大多都会承担巨大的精神压力及经济压力,不仅会对其健康恢复带来影响,而且同样会影响其正常生活,而配合家庭关怀则可有效解决上述问题,通过给予患者护理干预及家庭关怀,在提升其生活质量的基础上,进一步控制抑郁及焦虑心理[4]。本研究入选的所有患者中,试验组救治程序中选择护理干预并家庭关怀,对照组选择护理干预,发现试验组患者SAQ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护理干预并家庭关怀方案强调以患者个性化差异及疾病特征为出发点,通过给予患者合理用药,给予患者详细介绍科学生活方式以及疾病危险因素,从而提升患者整体的依从性[6]。与此同时,通过发放宣传书籍、宣传海报以及举办讲座等方式,用以丰富其各种专业知识,有助于患者接受院外康复护理,有助于提升其自理能力,在改善其精神状态的基础上,加快疾病恢复。不仅如此,通过给予患者家庭关怀,还能保证患者的各项康复活动得以顺利开展,再配合患者家属的督促及鼓舞,确保患者按量按时完成各项康复运动,保证康复计划的有序展开[7]。除此以外,开展护理干预并家庭关怀方案后,患者及其家属都可以充分掌握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各项专业知识,在积极参加专业讲座的基础上,及时吸收各种新型防护知识与康复方案,再引导患者调整自身运动疗法方案,不仅能够改善患者躯体活动的受限度、治疗满意率,而且还能够提升患者对于疾病的认知程度,是改善其心绞痛发作情况及心绞痛的稳定状态的重要保证[8]。

综上所述,基于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其救治程序中选择护理干预并家庭关怀方案意义重大,除了可以改善患者不良情绪外,还能够进一步提升其生活质量,是提升患者预后水平的重要保证,可推广。

参考文献

[1]沈莹,张学萍,马小艳,等.以病因分型定义对419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的护理[J].中华护理杂志,2010,45(3):227-229.

[2]曹松梅,赵阳,严金川,等.院前护理干预在急性心肌梗死区域化协同救治中的应用[J].中国实用护理杂志,2015,31(18):1350-1353.

[3]李姝颖.护理在CCU监控室中对急性心肌梗死早期患者心脏机能的影响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4,29(9):777-779.

[4]徐翠荣,李国宏,陈泳,等.临床路径在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整体护理中的应用[J].介入放射学杂志,2012,21(12):1046-1048.

[5]李伟,卢明瑜,王伟民,等.血栓抽吸导管在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择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中应用的临床研究[J].中国循环杂志,2010,25(5):332-335.

[6]牛和平,张军,袁琛,等.血栓抽吸在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恢复期患者介入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14,12(12):3335-3337.

[7]周莲,江敏,文玲,等.高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主动脉内球囊反搏辅助下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护理[J].护士进修杂志,2013,28(15):1376-1378.

家庭护理基础知识范文4

【关键词】浅谈;家庭医生;服务

家庭医生在美国医疗史上被称为“全科医生” 。1988 年,世界家庭医学会将全科医学模式引入中国,国内逐渐形成了家庭医生的概念。上海在改革三级医院为二级中心的基础上于2005年建立了超过600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此时,为慢病患者建档并定期回访、为空巢老人提供护理服务等小规模的家庭医生服务探索,已悄然兴起。 2010年,北京东城区、西城区、丰台区和深圳市 首批22家社区健康服务中心试点家庭医生服务模式;2011年年初,北京市和上海市分别开始向全市推广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在几年的试点中,国内逐步形成 了符合国情的“中国式家庭医生”权责定义。2012年北京市全面铺开。健康规划、慢病管理服务是各地家庭医生服务的共同点。我们单位2013年便开始布置这项工作,现在处于考察摸底阶段,目的是为下一步实施打下良好的基础。

我们认为,家庭医生式服务是一项利民政策。他作为大院居民的保健医生,通过建立健康档案、巡诊、送医送药等方式对居民进行健康管理,有利于疾病的早发现、早诊断、早干预,减少小病演变成大病的风险,而且通过给院内居民提供连续性、综合性的治疗,大大减少误诊可能性,家庭医生责任制使门诊部医生深入到家,主动为居民提供更多便捷的预防保健服务,也缓解医患关系,满足居民对日益增长的医疗卫生保健的需求,有力促成“大病进医院,小病在社区”的医疗格局,面对提前到来的老龄化趋势,必将大大减少居民的就医负担。

经过调查分析,结合我院实际,我们的初步工作目标是逐步建立社区卫生服务“分片包干、团队合作、责任到人”的家庭医生责任制,形成以“契约式”、“全科医师团队式服务”为特点的家庭医生服务模式,促进大院卫生机构主动服务、上门服务,与大院居民建立健康稳固的医疗卫生合作关系。

1 具体规划是:

1.1首先要健全组织。选择了解或熟悉此项工作的医护人员参加,这里主要是指曾经参加过全科医师培训的同志,给他们提供适当的办公场所,尽快提高自身水平的同时,也可以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的办法提升团队的业务水准,提前进入角色,专心致志的搞好基础阶段的工作。

1.2做好健康信息的收集与管理。我们单位的服务对象住得比较分散,分布在三个大院内,所以我们要逐家逐户上门考察、分析,对具备条件的绝不能遗漏,对签订服务协议的家庭,不定期收集家庭基本信息及每位家庭成员既往病史、近期就诊信息等动态健康信息,完善家庭健康档案。

1.3制定健康计划。将搜集到的情况综合分析,根据家庭结构与家庭成员个体情况,首先制定个性化健康管理计划,在实施过程中,再并根据服务情况及时更新。

1.4搞好健康教育。这里包括我们的医护人员和签约家庭,提供签约家庭健康咨询,普及健康知识,促进签约家庭树立健康意识,引导家庭成员学习并掌握心理卫生、膳食搭配、疾病预防等相关知识,指导处理家庭健康应急事件是我们的首要任务。但我们的医生事先要做功课,更要加强自身的相关知识的教育与提高,方能做好对服务对象的指导。

1.5对健康行为及生活方式给予与指导。我们了解,目前大院需要家中照料的主要是生活方式病即慢性病,培养签约家庭自我健康管理能力,促进其维护和改善自身健康,所以,对家庭成员实施健康管理风险评估很重要,对亚健康状态及抽烟、酗酒、大吃大喝、肥胖等不良行为,制定计划,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促进签约家庭成员建立健康的生活行为方式。

1.6做好医疗服务。为签约家庭按要求和规定,根据并需要,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提供社区基本诊疗护理服务;定期清理家庭药箱并指导合理用药,一定要提醒患者,服药前要详细阅读说明书。

1.7做好设立家庭病床的准备。对需要连续治疗又没条件住院,又需依靠医护人员上门服务的患者,根据家庭病床收治标准及要求,在自愿的基础上,签订协议,设立家庭病床。

1.8转诊.对医疗技术及水平不能满足需要及病情危重的患者,一方面及时组织会诊,增强治疗手段,但为防止耽误病情要也要考虑及时转诊,以便获得及时救治。

2 存在的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2.1但我们目前的情况是,经过训练的全科医生数量不足,质量不高。我国的家庭医生是新生事物,医学院缺乏对全科医生人才的培养,只有对现有的医生进行培训,我们先后有5位医生参加了北京市全科医师培训,与工作量相比,取得相关资质和具有相关工作经验的医生数量明显不足。所以加强这方面人员的培训是一项紧迫的任务,我们正在着手准备。

2.2再就是对家庭医生的认识还有误区,很多观点认为家庭医生就是基层医生、社区医生,这会引起很多优秀的医生不愿意成为家庭医生,认为没前途、没搞头。我们在普及相关知识的过程中,也在着力掺入这方面的常识,以增强医护人员的服务热情和积极性,便于此项工作的顺利开展。

2.3现有的家庭医生在培训和执业经验方面都存在诸多不足,基础理论薄弱,临床经验不足,有待强化培训和在工作中提高。

这些都有待于我们从自身健康教育入手,着力解决,以尽快适应形势的需求,尽快投入到家庭医生的实施阶段。

参考文献:

[1] 胡睿;王夏玲;;家庭医生式服务助力社区卫生发展[J];中国社区医师;2011年24期

[2] 北京明年将实现家庭医生服务全覆盖[J];中国信息界(e医疗);2011年07期

家庭护理基础知识范文5

1  对象与方法

1.1对象  选择2012年10月-2014年2月在本社区服务中心登记管理的重性精神病患132人及其家庭监护人纳入研究。病患年龄7-73岁,病程2-35年。精神分裂症106人,癫痫伴发精神障碍13人,阿尔茨海默病2人,精神发育迟缓智力残疾6人,双相障碍5人。监护人文化程度:小学43人,初中74人,高中及以上15人;与病患关系夫妻51人,父母/子女78人,兄弟姐妹3人。病患所在家庭普遍存在居住条件差,病患缺乏家庭照顾,其家属文化层次低、生活压力大,家庭经济收入拮据,困难家庭多等情况。

1.2社区护理干预方法

1.2.1建立病患家庭分级健康档案  由上级精神专科医疗机构确立辖区内重性精神病患者的危险性评估分级,将分级评估的0-5级分别记分0-5分标注在其健康档案封面上。同时设计精神病防治知识认知表对病患家属在药疗、生活、安全护理及社会功能恢复等方面认知水平进行测试,根据测试成绩由高到低分四档分别记0-3分,即认知测试100-76分记0分,75-51分记1分,50-26分记2分,25-0分记3分。该分值同样标记在该病患的健康档案封面上。两分值进行相加,其综合评分越高则说明该家庭在监护病患方面情况越差,病患治疗、预后的风险性越大,本社区也以此增加对该家庭的走访、巡诊及电话随访密度。综合评分为4分及以下,每季度随访1次;综合评分5-6分,每月随访1次;综合评分7-8分,每月随访2次。

1.2.2药疗护理  由于重性精神病无法根治,药物就是控制其症状的必然选择。精神类药物普遍存在的针对性强、副作用大的情况,因此药物的种类、服用的剂量、服用的方法都有严格要求。如何正确使用药物,病患对医嘱的依从度,以及不良药物反应的处置,这都是社区护理干预的重要内容。重性精神病患者普遍存在自理能力差,尤其处在发病期或病情未得到有效控制时,病患家属在病患履行药疗方面的配合与支持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如:在社区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可配合对病患改变给药途径,如肌注给药;或将药研成粉末混在食物、饮水中让病患服下,从而达到治疗目的。

1.2.3生活和安全护理  良好的家庭生活环境是防止病患疾病复发及促进其康复,提高其生活质量的基础,也能有效地配合社区护理在病患个人卫生、饮食起居等日常生活方面的干预。病患所在家庭能有意识地培养病患养成有规律的作息习惯,为其提供卫生、定量、清淡、营养均衡的饮食,监控病患的睡眠状况,协助其进行适当家务劳动和户外活动,能及时有效地避免和消除刺激其疾病复发的外部诱因。同时还能及时对病患生活环境中的危险品,如刀具、棍棒等进行管控,这对有自伤、自杀、他伤、他杀倾向的病患显得尤为重要。

1.2.4病患家庭的护理干预  病患所在家庭普遍存在文化程度不高,经济拮据,生活压力大。另外社会上仍存在对重性精神病患者及其所在家庭的歧视现象,很容易让其家属对病患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应激状态,出现对病患漠视、敌视、不注意与病患情感沟通方式的情况。这对促进病患康复,防止其疾病复发,乃至社区治安极为不利。本社区采取个别和集中两种家庭护理干预模式,将心理疏导与健康教育相结合。把病患家属进行精神病防治知识培训与本社区扶贫帮困活动相结合,给予他们适当日常生活用品的物质奖励,以提高病患家属参与培训的积极性。本社区设立专职精神科医护站,方便病患家属及时获得社区医护人员的专业指导。针对辖区内重性精神病患的特点,用通俗易懂的语言编制和印发简易识别药物不良反应、病患复发先兆,以及掌握应急处置措施等内容的实用小册子,方便病患家属能先期对症施行。同时要求病患家庭加强精神类药物的安全管理,防止他人误服或被别有所图的人所利用。

1.2.5社区健康宣教和病患社会功能恢复指导  本社区开展了一系列健康宣教活动,向辖区内居民宣传精神疾病防治知识,使社区居民树立正确对待重性精神病患的观念、消除歧视,从而减轻病患家庭社会生活中的压力。并鼓励社区内企业献爱心、伸出帮助之手,改善病患家属的就业状况。对于有一定自知能力的病患,鼓励其在家属的陪同下与医护人员接触、沟通、倾诉,使其对自身疾病有正确认识,增强其战胜疾病的信心。在社区医护人员的指导下参与社区活动,培养其适应社会环境能力及自信。

2  结果

本社区服务中心自2012年10月至2014年2月对辖区内重性精神病患及其家庭施行联合干预以来,在病患暴力行为危险性评估等级,病患所在家庭对精神疾病防治知识,及病患家庭监护能力缺失三方面均有显著性改善,数据见表1,表2,和表3。

表1  家庭干预前后病患暴力行为危险性评估等级情况比较

表2  家庭干预前后病患家属精神病防治知识认知水平情况比较

表3  家庭干预前后病患家庭监护能力情况比较

3  讨论

暴力行为与某些精神疾病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Fazel的研究表明1/20的暴力行为犯罪来自精神病患者[2]。然而住院接受治疗的病患及其住院时间都是有限的,他们绝大部分时间仍是在社区生活。对此本社区联合上级专科医院开展以病患家庭为主体的健康教育等多种形式的社区护理干预措施,病患在医嘱的依从性,减少复发等方面均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家庭护理基础知识范文6

关键词:家庭教育;中学生;重要性;教育原则

中图分类号:G7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21-0236-02

一、家庭教育在中学生教育中的地位

1.家庭教育相比较于学校教育具有更明显的持久性。中学生几乎三分之二的时间都在接受着家庭教育,并且这种教育会继续延续并对人的发展发挥着深远影响,所以相比较学校教育而言,家庭教育具有更加明显的持久性,中学生在接受学校教育的阶段,也始终处在家庭教育的环境之下,而当中学生在学校中的课程结束以后,家庭教育仍旧是中学生所接受的主要教育。家庭对于中学生来说是一种环境,所以无论是中学生是否意识到或者承认,家庭对中学生所产生的影响总是持续存在的,并且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都会有意识地扮演着教育者的角色,所以家庭教育对于中学生来说产生着长久性的影响,而因其长久性的特点良好的家庭教育会帮助和引导中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行为习惯,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2.家庭教育相比较学校教育而言具有更明显的基础性。中学生在幼儿时期就接受着家庭教育产生的影响。从中学生的年龄特点来看,虽然中学生具有较高的求知欲与好奇心,但是事实上中学生群体却很缺乏对外界的认知,并且中学生由于自主生存能力较低而体现出了对家庭的依赖性,所以中学生需要家庭来引导自己掌握一些生活知识以及其他知识,并逐渐认识社会。在此过程中家庭教育所能够传达给中学生的内容在学校教育中未必会涉及到,所以相对而言,家庭教育具有更加明显的基础性。中国古语有云:“三岁看大,七岁看老。”虽然其中所提到的年龄并不是在指中学生,但是却对家庭教育所具有的基础性进行了强调。学校教育会在固定的时间段要求中学生掌握知识并完成学习以得到毕业证书,但是家庭教育却没有这种时间上的限制,同时也没有类似于毕业证书这种结业标志。对于中学生而言,只要没有离开家庭自主生活就一直在接受着家庭教育,而即便是离开了家庭也可以通过通讯工具等来开展这种教育,所以家庭教育所传达给中学生的内容具有基础性,同时家庭作为一种教育场所而言也具有基础性。

3.家庭教育是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阵地。当前许多中学生都具有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并且具有这种心理障碍的中学生数量也在不断增长,而家庭教育的缺失是使中学生产生这种心理障碍的重要原因。虽然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在中学生培养中的目标具有一致性,但是从责任来看,学校教育更偏重于传授学生知识,而家庭教育则更偏重于向孩子传授社会经验和生活经验,其中培养孩子的心理承受能力并为孩子创造良好的心理环境也是家庭教育十分重要的任务。这要求家长在家庭教育中能够以身作则,通过合理地对孩子开展教育来培养孩子的行为习惯和思想品德,并重视在家庭教育中给予孩子尊重,为孩子创造一个和谐、轻松的家庭氛围,从而引导孩子的心理能够健康发展。家庭教育不仅能够在培养中学生心理素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同时在激发中学生认知能力与丰富孩子知识方面也具有重要作用。家庭教育的科学化能够为孩子智能的激发提供良好条件,由于家庭教育并不受到形式、地点以及时间的限制,并且具备灵活性的家庭教育也不会受到教学大纲的束缚,所以中学生在生活以及学习中遇到的任何问题都可以通过家庭教育来得到良好解决。在家庭教育中,家长可以发现并指出孩子的不足和缺点,然后对孩子进行引导,这对于培养中学生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习习惯发挥着重要作用。

二、针对中学生开展家庭教育的主要原则

针对中学生开展家庭教育应当以尊重中学生前提。中学阶段的学生并不具备足够的认知能力和社会经验,并且其价值观以及行为习惯具有较强的可塑性,所以作为学校以及家长都必须注意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结合。另外,由于中学阶段的学生逐渐进入“叛逆期”,所以家庭教育应当以引导而不是强制为主要的教育手段,在这种教育的开展中,家长需要重视遵循以下几点原则。

1.以人为本原则。在家庭教育中要尊重孩子的尊严、人格以及主体地位,从而更好地激发孩子的创造性和主动性。在此过程中首先要求家长能够树立正确的爱子观。在维护自身的威严性基础上做到严而有教,让孩子在感受到平等的同时也感受到家长给予孩子的爱护和关怀。同时家长要扮演良师益友的角色,当孩子在生活、学习或者是思想方面遇到问题时,家长需要及时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其次家长要加强与孩子之间的交流。家长与孩子作为两代人难免在价值观和思想上产生分歧,而由于孩子在家庭交流中往往处于被动,所以家庭教育会因此遇到瓶颈。家长要认识到家庭教育应当是一个互动的过程,同时家长要在这个互动的过程中积极参与,通过重视和尊重孩子提出的观点和想法,让孩子感知到家长对自身的肯定,从而树立起对家长的信任。

2.以身作则原则。通过严格要求自身的行为来发挥榜样作用是家庭教育中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以及人生观的重要手段。作为中学生的孩子仍旧有大量的时间与家庭成员为伴,所以家庭成员要通过言传身教来发挥引导作用。这要求家长能够具备良好素养,其中又要求家长能够具有正确的教育态度和思想,在了解教育理论的基础上体现出家庭教育对孩子年龄特点以及心理特点的针对性。同时家长要具备良好的修养,避免使用过于粗暴的方法来对孩子进行教育。另外家长需要通过对自身的严格要求来为孩子创造良好的成长环境,以正确的教育观和价值观为导向来了解孩子需求并对孩子进行引导。

3.情感与理性结合原则。在家庭教育中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和鼓励是必要的,但是过分地溺爱孩子也是家庭教育中必须避免的,只有如此才能够在中学生教育中充分发挥出家庭教育的作用。作为家长应当给予孩子理性的情感,即在教育过程中要对自身感情进行控制,做到教育有度、严而不拘、爱而不纵,避免对孩子有错误的偏袒,在严格要求自身的基础上对孩子进行严格教育。情感不仅是教育活动的基础,同时也是家庭教育所具有的明显特点,在教育中实现情感和理性的结合是家长对孩子具有正确、客观认知的关键,只有在对孩子具有这种认知的基础上,家长才能够找到开展家庭教育的方向,才能够确保家庭教育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