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意义范例6篇

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意义

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意义范文1

1、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2、深入开展“法律六进”活动,营造优良的法治环境!

3、积极开展法治Xx建设,提高全市法治化水平!

4、社会、学校、家庭联动,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

5、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

6、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

7、学法用法,做遵纪守法好少年。

8、加强未成年人的法制教育,预防和减少未成年人犯罪!

9、学习法律,崇尚法律,遵守法律,维护法律。

10、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提高青少年法律素质!

11、青少年学生要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品德!

12、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全面推进法治Xx建设!

13、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14、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

15、遵纪守法,从我做起。

16、学法用法,争做遵纪守法的青少年。

17、加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

18、弘扬法治精神,促进社会和谐!

19、全社会关注青少年教育,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

20、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21、促进公正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22、有事想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靠法。

23、依法治校、法育未来!

24、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25、净化青少年成长环境,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26、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提升文明城市建设水平!

27、依法规范市场行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28、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让青少年远离犯罪!

29、努力营造有利于青少年健康成长的良好环境!

30、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31、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青少年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能力。

32、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掀起全民学法用法新高潮!

33、依法治国,执政为民。

34、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

35、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36、深入开展法制宣传,大力推进依法治市!

37、坚持不懈地做好青少年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38、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39、学法用法,做遵纪守法好少年!

40、弘扬法治精神,形成自觉学法用法守法的社会氛围。

41、珍爱生命,远离毒品。

42、依法行政,公正司法。

43、增强青少年的法律意识,提高青少年的法律素质!

44、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45、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工作事关改革发展稳定大局!

46、遵纪守法,做对社会有益的人。

47、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

48、法制教育要从娃娃抓起。

49、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学校、家庭责无旁贷。

50、依法治校、法育未来。

51、实行依法治国坚持执政为民。

52、以遵纪守法为荣,以违法乱纪为耻。

53、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面推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54、增强宪法意识,推进依法治区。

55、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让青少年远离犯罪。

56、深入开展青少年法制宣传教育月活动切实提高青少年法律素质。

57、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工作抓紧抓好!

58、深化法制宣传教育,服务**科学发展!

59、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60、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促进社会矛盾化解!

61、宣传宪法知识,维护宪法权威!

62、弘扬宪法精神构建和谐社会。

63、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要做到制度化、规范化!

64、推进依法治区,打造平安**。

65、净化青少年成长环境,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意义范文2

[关键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青年;问题;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6)02-0038-04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现实反映。我们最大的社会存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社会主义国家,因而,在社会层面,我们的意识形态尤其是主流意识形态应与这一客观事实相一致,即与党的性质宗旨和国家的方针政策相一致。据此,在当代中国,主流意识形态主要是指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围绕并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中心和社会主义建设大局的一系列的思想观念体系。而青年作为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进步发展的主力军,是意识形态教育的主要对象,做好青年意识形态教育工作,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人心,是当代青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方面。那么,在当前我国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社会价值多元、多种社会思潮并存的复杂背景下,青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面临哪些问题又该如何思考和解决这些问题?这是加强我国青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必须要面对且要审慎思考的关键性问题。

一、当代青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面临的问题

不可否认,当前我国青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已取得一定的成绩,值得肯定,但存在的问题也不少,而且相比于过去,今天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无论是教育环境、教育对象,还是教育内容和教育方式,在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多元化浪潮的席卷下都发生了巨大改变,这给我们有效开展意识形态教育工作带来了不少挑战

(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青年群体中的认同危机

全球化、市场化、网络化(以下简称“三化”)本身就是双刃剑,对广大青年来说,“三化”虽极大地开拓了他们的视野,增强了主体意识,丰富了话语内容,但更为直接且极具危害性的是弱化了他们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有学者曾基于高校主流意识形态建设现状做过实证分析得出:在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方面,非常认同的有6%,比较认同的52.7%,两项加起来有58.7%,但考虑到调研对象主要是高校从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工作者(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因而认同率并不高。作者不无悲观地指出:如果调查对象是整个高校教师队伍,其认同率会更低。其实,作者只是考虑到了高校的主流意识形态认同情况,如果是整个社会,结果可能会让人更为悲观。此外,在青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认同率不高的背后,我们还应注意到意识形态的西化危机。冷战结束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对我国的和平演变企图从未停止,其借助世界技术、文化高地等优势,不断向我国青年群体进行思想文化、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宗教意识等方面的渗透,冲击并削弱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青年群体中的影响力、吸引力和凝聚力。最后,“一个思想,包括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要让人接受,必须给出让人接受的理由,而且必须让人们觉得这个理由是站得住脚的。”当前在青年主流意识形态教育方面,我们过多强调的是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性和意义,而忽视或较少地以理性的角度去分析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学习践行的理由即合法性问题,所以我们从一开始就失去了公众认同最重要的基础和条件。

(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自身存在局限性

首先,教育工作者自身的问题。教育工作者按照不同的标准有不同的划分,在这不具体展开说明,我们主要从广义和狭义上进行分析。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可知,广义的教育工作者主要是指从事与教育有关的各级领导、专家、研究人员、教师以及各级各类学校、教育机构的管理人员、教学辅助人员和其他相关专业技术人员的总称。狭义上主要是指从事学校教学、科研的教师群体。本文所指教育工作者即为狭义上理解的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等教学科研的教师。部分教师本身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存在偏见或误解,参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不高;有的对西方价值观念缺乏思辨,防御意识淡薄,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主导性的认识不足;也有的存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不高,对教学科研缺乏热情和创新等问题。“师者,传道、授业、解惑”,教师自身就是极好的教育资源,但如果这一资源匮乏、无力甚至是已经腐化成不好的资源,那还如何教育青年坚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师本身就需要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

其次,青年自身的问题。在分析青年存在的问题之前,我们先对青年作个年龄界定,根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规定,青年是指16-45周岁的人,但结合中国实际,我们所讲的青年主要是16-35周岁的年轻人,这一年龄段俗称青年期,是人生从半成熟逐渐过渡到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的青年精力充沛、思维活跃、创意无限,自我意识突出,接受能力强;但也存在思辨能力弱,叛逆心理强,“三观”(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不稳定,感性有余理性不足,道德选择能力弱等问题。因而,青年极易受外部环境的影响,对意识形态问题的认识容易产生偏差。比如面对西方文化所推崇的一些带有政治目的性的所谓的人权、自由、平等主张,很多青年在不加分析和理解的情况下就热烈追崇,甚至出现否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唯西方是好的错误心理。青年自身存在的这些问题给我们有效开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最后,教育内容和方法问题。有学者自2008年以来做的一份调查报告中显示:在意识形态的传播与教育方面,意识形态宣传最大的弊端是空洞,问题最大的是空话太多;意识形态的传播缺乏吸引力,而且作者依据调研数据提出要提高主流意识的吸引力,主要在于改革意识形态的内容与形式,改善对意识形态工作的管理和引导。事实上,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内容是极为丰富的,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涉及经济、政治、文化、社会,而且关乎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各个层面;再如我国意识形态领域作为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本身就有非常丰富的理论内容和很强的实践要求。只是在教育内容方面我们使用最多的是学术语言、政治语言、哲学语言,一般采用传统的理论灌输、政治权威等方式方法进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较少地使用为青年普遍能接受的生活语言、社会语言、感性语言,方式方法简单粗糙,甚至是以“软暴力”方式进行教育活动。

(三)非主流意识形态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冲击与消解

意识形态对人的影响往往表现为显性和隐性两个方面以及正面与负面两种倾向(本文所指非主流意识形态的影响主要指负面倾向的影响),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相对应的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或称非主流意识形态也是如此,而非主流意识形态总是以一种隐性的、潜移默化的方式冲击和消解青年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和实践热情。例如西方媒体对中国大型会议的报道中往往将镜头指向一些领导干部特别是被青年人所熟知的重要领导人“抓耳挠腮、叉手瞌睡”的样子,明为报道会议,实则是对中国、对中共“真实的丑化”,从而达到其在中国观众内心播下淡化甚至厌恶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种子的政治目的。同时,也有学者对非主流意识形态的特征作了如下总结:我国非主流意识形态总体上呈现出先进与落后、积极与消极、健康与低俗、进步与保守等思想意识杂陈、清浊激荡、良莠不齐等特征。因而对于心智尚未成熟、“三观”并不稳定的青年来说,其很难分辨非主流意识形态的这些特征。非主流意识形态对青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冲击和消解已十分明显。

(四)青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网络阵地的缺失

人民网(理论频道)加编者按推介了江苏省宜兴市某高中学生《网络治理,我们到底缺少了什么?》一文,文章从“思想上缺少理性独立的思考、治理上缺少依法治网的保障、方式上缺少人心入脑的鼓动、舆论上缺少了网络正能量的支持”四个方面阐述了规范网络乱象、净化网络空间的重要性,这从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络教育的缺失问题。毋庸置疑,今天的中国已进入网络化时代,网络正深刻改变着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是我们进行思想文化传播、信息交流等的重要平台,而一直标榜是网络文化代言人、网络时代主人的青年人更是活跃于网络世界的各个领域,被一些学者称为“N代人”,他们中虽有如《网络治理,我们到底缺少了什么?》一文作者这样具有独立理性思维和政治正确性的“网络良民”,但也不乏一些“网络游民”、“网络暴民”、“网络反动者”等。更需高度警惕的是许多境外势力借助QQ、微信、微博、微视、论坛、贴吧等平台广泛传播并散布一些极端思想舆论,以蛊惑我国民众,尤其是青少年群体。毫无疑问,网络已经成为当今世界各国对青年进行意识形态教育的重要阵地。有学者曾撰文讲到我国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络建设状况并不乐观,“马克思主义网页总量少,影响小……网站不大受欢迎……功能单一……网站内容良莠不齐,人员素质难以保证……网站存在异化倾向。”综上,我们必须牢牢树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络教育意识,加强马克思主义网络阵地建设。

二、加强青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五维”构建路径

“青年强则中国强”,同样地,“青年弱则中国弱”,这“弱”字最重要的体现就是没有科学正确的思想武装头脑,缺乏正确价值观的有效引导。青年作为国家未来发展的主力军,其是否认同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方针政策,是否认同国家发展的道路和模式,是否认同民族发展历史和文化传统则直接关系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包括青年自身的命运和前途。因而,加强青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鼓励青年们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不断服务于国家、服务于社会、服务于人类。

如何加强?可提供思考的路径之一即构建包括政治、法律、道德、网络、青年自身等文化形成主体在内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五纬”体系,以政治统领为前提,以法律规范为保证,以道德渗透为基础,以网络辐射为路径,以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教育方式不断加强青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最终实现青年乐于学习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容和要求。

(一)政治维度

从政治角度思考青年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首先应提高青年的政治认同度。政治认同是“社会成员对其所在政治共同体的一种政治态度,它是人们从内心深处产生的一种对所属政治系统情感上的归属感,政治认同是把社会成员组织在一起的重要凝聚力。”而如何增强政治认同?一方面在实践中去体验,党和政府应提供各项政策制度鼓励青年政治参与,如参选大学生村官,参加公务员考试,开设青年问政窗口等。这既可有效地宣传和推行党和国家各项方针政策,而且为青年提供了政治表达和能力施展的窗口,同时也使青年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做好表率。另一方面,认同基于信任,政党则是主流意识形态的载体,因而增强青年对政党的信任是提高青年政治认同度的前提,也是进行青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如当前开展的“老虎、苍蝇一起打”等一系列反腐倡廉工作,得到了民众尤其是青年人对党和国家事业的信任和支持。其次,应满足青年的合法合理需要。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政治体验只是对部分青年政治需要的满足,而对当前中国绝大多数青年来说,其关注更多的是包括就业创业、住房上学、社会公平等在内的个人生存和发展需要,关注的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能否给他们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能否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因而党和政府必须改变传统强制灌输式的主流意识形态传播教育模式,而切实解决和满足青年合法合理需要,彰显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魅力。最后,培养政治明星,发挥国家领导人的政治魅力和影响力,但要避免神化或过度偶像化政治人物和国家领导人的倾向。

(二)法律维度

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内容,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基础保障。需要注意的是我们所讲的法治是以社会主义为本质属性,由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所设定的法治。西方理论鼓吹法治的绝对独立性,法治脱离甚至高于政治,这一思想观点是经不起仔细推敲的,世界上并不存在这种超然的法治。任何一个国家的法治都脱离不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而独立存在,在我国,法治思想本身就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通过法治途径确立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权威性,使民众理解、接受并积极践行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值得我们深入思考的问题。首先,通过加强法治建设,将法所倡导的公平、正义等理念根植于社会,内化于民,实现国家与社会生活的制度化、法律化。其次,坚决维护司法的独立性,维护法律尊严。在我国,司法与行政挂钩进行“法/权”交易的现象曾在一定程度上助长了民众对法的轻视心理,导致一些不良社会风气的形成以及腐败滋生,不利于我们对青年开展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教育。最后,建立健全民意沟通表达的法律机制,民意表达如同渠中水,宜疏不宜堵,而如何疏?疏得如何?则需要一定的保障机制。民意表达是否顺畅,反映的问题能否得到较好的解决直接影响着民众对党和政府工作的信任与支持,是关系民心向背的大问题。

(三)道德维度

在我国,无论家庭美德教育、学校道德教育、单位职业教育,还是社会公德教育,都是遵循以为人民服务为核心,以集体主义为原则,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要求的道德实践活动。可见,我国公民道德教育本身就蕴含着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也内在地包含了公民道德教育要求。那么,如何实现公民道德建设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有效推动作用。首先,正确认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践行的重要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具体体现和基本要求,同志曾指出:“核心价值观其实就是一种德,既是个人的德,也是一种大德,就是国家的德、社会的德。”因而,加强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学习践行以提高其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认同感,关键在于加强公民的“三德”教育即国家大德、社会公德、个人品德的教育,从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加强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道德践行。其次,从纵横两向总结公民道德建设的经验教训,有效推动道德建设与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教育良性互动和创新发展。即不仅要善于吸取其他国家公民道德建设的成功经验,还要善于总结我国历史上道德建设的经验教训。如有效学习和借鉴西方国家强调发挥个人价值对公众的重要作用的公民教育理念,以及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明礼知耻・崇德向善”的道德观;学习西方国家如何将包含核心价值观的政治语言转化为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的社会语言而被公众乐意接受的方式方法,但又要警惕西方“普适价值”的话语陷阱。最后,树立道德典范,净化社会风气。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社会结构的深刻调整、利益格局的深刻变动,各种价值观念无论好坏充斥着整个社会,道德迷茫、道德混乱、道德失范问题已越来越突出。改革开放越是全面深化,越是需要整肃社会道德风气,需要树立道德典范,发挥社会青年精英的意识形态教育作用和责任,坚定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一元主导性。

(四)网络维度

罗曼・罗兰说道:“一个人的绝对自由是疯狂,一个国家的绝对自由是混乱。”这道理同样适用于网络世界。网络世界的自由需要规范,而如何规范?最重要的是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力作用。具体而言,即要打好意识形态软争战,夺取主流意识形态教育的网络阵地,就必须加强包含国家、社会、家庭和个人在内的“四维网络”体系的构建。在国家层面,一方面应充分发挥党和政府在网络意识形态斗争中的统领作用,指出:“网络安全和信息化是一体之两翼、驱动之双轮,必须统一谋划、统一部署、统一推进、统一实施。”另一方面,不断完善依法治网、依法管网的有效机制,在保证网络信息交流的自由度的同时,更应加强网络主流意识形态的合法性保障。此外,还应加强网络法治与网络德治相结合,建设社会主义网络强国。在社会层面,网络安全问题并不只是国家层面的问题,它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如今各类学校、企事业单位都建立了各自的网络沟通平台,各社会阶层都有专属的网络交流群或论坛等。因而作为社会主体的个人、集团或组织,都应注重各自在网络上的言行,不要充当西方不法势力的传声筒,而且还应当承担起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络教育的责任和义务,在单位网站建立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习的相关网页、政府利民为民网络服务窗口链接等。在家庭和个人层面,关于网络普及率问题,2013年8月17日国务院《国务院关于印发“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出了两个阶段性发展目标:“第一,到2015年,基本实现城市光纤到楼入户、农村宽带进乡人村,……宽带应用水平大幅提升,移动互联网广泛渗透;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明显增强。第二,到2020年,宽带网络全面覆盖城乡,固定宽带家庭普及率达到70%,……”网络对每个家庭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而言都已不陌生,因而,如何做好家庭对青年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网络宣传教育的作用也是值得我们深入探讨的问题。家庭是社会生活中最小也是最基本的单元,每个人的成长都离不开家庭对他/她的影响。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内在地包含了关于如何建设健康而美好家庭的理念,因而在家庭教育中,青年人不论是年少未成家还是已结婚生子都应注重意识形态所蕴含的良好的文化传统、民族感情、风俗习惯、社会心理等对自身及子女的教育作用,将内化的良好家风家教外化于生活日常的网络行为习惯以及网络用语。

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意义范文3

1、维护青少年合法权益,优化青少年成长环境!

2、深入开展法制宣传,大力推进依法治市!

3、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提高青少年法律素质!

4、让法律与我们相伴,让文明与我们相依。

5、依法行使权利,自觉履行义务。

6、实行依法治国坚持执政为民。

7、加强基层民主,实行村民自治。

8、深入开展“法律六进”活动,营造优良的法治环境!

9、弘扬法治精神,服务科学发展。

10、遵纪守法,做对社会有益的人。

11、弘扬法治精神,构建和谐社会。

12、促进公正司法,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13、牢固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14、建立健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信用荆州”!

15、弘扬法治精神,推进依法治国。

16、加强民主政治建设,保障人民群众依法行使民主权利!

17、开展法制宣传,推进“四城同创”!

18、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全面推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19、依法行政,公正司法。

20、深化法制宣传教育,服务**科学发展!

21、开展社会治安综合治理,维护社会稳定。

22、加强法制宣传教育工作,提升文明城市建设水平!

23、自觉履行公民义务依法维护合法权益。

24、坚持学法用法,提高法律素质。

25、积极开展法治xx建设,提高全市法治化水平!

26、预防和减少青少年违法犯罪,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27、宣传宪法知识,维护宪法权威!

28、把预防青少年违法犯罪的工作抓紧抓好!

29、深入开展普法教育,不断提高法律素质。

30、青少年学生要从小养成遵纪守法的良好品德!

31、发扬社会主义民主,促进社会主义法治。

32、深化法制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法律素质!

33、弘扬宪法精神,增强法制观念。

34、净化青少年成长环境,保护青少年健康成长!

35、依法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保障人民群众文化权利的实现!

36、开展普法教育,增强法制观念。

37、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

38、坚持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

39、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40、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全面推进法治荆州建设!

41、树立宪法意识,维护宪法权威。

42、“预防未成年人违法犯罪:学校、家庭责无旁贷”

43、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

44、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要做到制度化、规范化!

45、依法行使民主权利,依法履行法定义务。

46、全面实施普法规划,努力构建平安柯桥。

47、依法治国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

48、增强宪法意识,推进依法治区。

49、加强青少年的法制教育,维护青少年的合法权益!

50、加强农村普法教育,推进农村法制建设。

51、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

52、法律援助在您身边,公平正义与您牵手。

53、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54、依法行政,建设法治政府。

55、积极开展法治荆州建设,提高全市法治化水平!

56、弘扬法治精神,促进社会和谐!

57、深化法制宣传教育,服务荆州科学发展!

58、普及法律知识,构建和谐社会。

59、以实务惠民为着力点,营造促进和保障经济社会文化协调健康发展的法治环境!

60、法律素质高一分,全村形象高十分。

61、依法规范市场行为,维护市场经济秩序。

62、依法治国,执政为民。

63、弘扬宪法精神构建和谐社会。

64、加强法制宣传教育,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65、全面推进社会建设法治化,保障和改善民生!

66、坚持不懈地做好青少年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

67、加强法制宣传教育,促进社会矛盾化解!

68、遵纪守法,利人利己。

69、进一步巩固和扩大基层民主,尊重和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

70、加大法制宣传教育力度,掀起全民学法用法新高潮!

71、学法人人受益,守法处处和谐。

72、学法用法守法提高全民法律素质。

73、与法同法,社会和谐。

74、同筑法制长城,共享法治阳光。

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意义范文4

一、思想政治教育对初等教育的意义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必修课贯穿于我国各级教育体系的始终,其中初等教育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青少年思想政治素质培养的起步阶段,也是青少年系统接受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第一站,其所包含的价值观教育、信仰教育对初等教育的基础和内容具有重要推动意义。

(一)价值观教育奠定初等教育基础

人是一个文化、价值、意义的存在。价值观教育本身是一种文化和价值现象,关涉文化价值的选择、传承、发展和创新,没有文化价值参与、没有文化价值根基的价值观教育,注定是一种“无根”的教育,“无根”的价值观教育也注定了是—种低效甚至无效的教育。初等教育面对的学生处于人生起点,既是健康成长的阶段,也是价值观形成的阶段,正确的价值观能够帮助青少年理性地看待社会问题,并且利于青少年树立远大理想,最终促进青少年热爱学习、热爱生活;同时,良好的初等教育,能够保障青少年德智体全面发展,而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健康发展,需要初等教育体制和初等教育工作者对青少年提供适应其接受能力的教育方式。因此,以价值观教育推动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为初等教育奠定坚实的基础。首先,价值观教育能够帮助青少年从小树立正确的学习动机。青少年由于思想意识形态尚未成熟,在学习文化课程的过程中表现出很多不确定性,加之其对自身的纪律约束能力较差,仅仅依靠家长和老师的督促,难以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学习自觉性和主动性,而价值观教育能够辅助青少年认识社会、认识文化、认识兴趣,将学习的外在动因转变成内在驱动,从而为初等教育奠定学习动机基础。其次,价值观教育能够帮助青少年培养团队精神。马克思主义始终将劳动者作为一个整体,并且将青年作为劳动者的主要部分;当前我国独生子女数量的增加,学校变成了锻炼青少年团队精神的主阵地。价值观教育能够帮助青少年理解分享、服务、平等,从而促进青少年在初等教育阶段形成融洽的师生关系,为其文化学习营造良好氛围。

(二)信仰教育丰富初等教育内容

当前社会信仰领域中的现状,致使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存在被边缘化的风险;尽管马克思主义信仰被作为当代中国主流的信仰,但是,由于社会受到多元化倾向的腐蚀,马克思主义信仰的主流意识形态的地位正被那些落后的文化观念所腐蚀[2]rnm。初等教育是青少年信仰形成的第—阵地,其从教材、教师、教学等环节得到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其信仰形成具有重要影响。青少年信仰教育,不仅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而且有利于丰富初等教育的内容,从而使初等教育中的文化教育和信仰教育相辅相成,依靠信仰教育提供文化学习的主动性,从根本上实现德育与文化教育的融合。首先,信仰教育能够丰富初等教育的德育内容。青少年德育是初等教育的重要内容,信仰教育与德育具有很多相通之处,德育以青少年的思想品德为主要内容,信仰教育以青少年的理想、信念为主要内容,信仰教育能够提高青少年的道德品质和思想品质。其次,信仰教育能够丰富初等教育的文化内容。我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前人创造了优秀的思想成果,铸造了中国特色的信仰风格,如果青少年缺乏对民族精神的信仰,就会将文化教育当做一种知识,而非一种修养,失去了初等教育的文化传播意义。通过信仰教育使文化、民族精神、马克思主义融为一体,既能减少青少年的思想障碍,又能使青少年接受共性理解,促进其文化学习进步。

二、初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特点

(—)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研究薄弱

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根本目的和价值不是为了好看,也不是要做空谈书面的所谓马克思主义者,而是能够掌握和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把马克思主义理论变成思想的主导、行动的指南,成为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强大思想武器,从而能使社会主义事业不断走向胜利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高等教育,特别是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而针对初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非常薄弱,主要表现在资源少、人才少、政策少等三方面。初等教育通常被视为青少年基础教育,表面上以德智体全面发展为教育宗旨,实际实施过程中仍然以文化教育为主,德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比重少、教材少、手段少,从而使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研究长期处于落后阶段,初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长期得不到有效的理论研究资源保障,造成当前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论仍然借助于高等教育的研究成果,不能根据青少年的年龄、文化、社交等条件进行有针对性的理论研究,缺乏有效的理论研究使初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失去了创新的动力。初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一部分来自相关专业的高校毕业生,另一部分来自其他专业的教师。由于中小学学生数量相对高校较少,所以招聘的专职教师数量非常少,一名思想政治教师可能肩负着不同年级的教学任务,造成思想政治教师既不能与同专业的老师进行学术交流,又不能实时掌握学术动态,最终造成了初等教育专业化、高水平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缺乏。初等教育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和教学水平的提高与政策支持关系密切,与高校中的思想政治教育相比,初等教育既没有专项基金支持,又没有校内政策倾向,导致初等教育思想政治理论研究和教学研究始终停留在自主坚持状态,从而使初等教育中暴露的各种思想政治教育问题迟迟得不到有效解决。

(二)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手段单一

教学手段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方式、方法,包括口述、板书、多媒体等,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手段是指在思想政治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所采取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从目前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手段的整体看,又可以分为课堂教学和实践教学,课堂教学主要是发生在教室或学校内的教学内容,实践教学主要是指发生在课堂外的教学内容。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是指在课堂理论教学和讲授过程中,穿插一些讨论、演讲、扮演等实践教学活动,以丰富课堂教学形式,改变过去该课教学“一言堂”、“满堂灌”的现象。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实践教学活动,其优点是:实践教学与理论教学不脱节,容易组织实施,实践形式丰富多样。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学手段单一,一方面表现在创新不足,另一方面表现在教材缺乏针对性。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手段,需要经过大量的教学实践去验证,并需要稳定的教学团队去钻研,而初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完全依靠教材手段,尽管是一门基础课,但是学校在师资力量分配方面仍然偏向于文化课程,这样就进一步阻碍了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手段的创新。青少年对社会问题关心较少,自学能力较差,他们对思想政治的学习完全依赖于教师,教学手段越单一,思想政治内容距离青少年的现实生活越遥远,造成青少年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枯燥、乏味等负面印象。初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材当前面临两个尴尬局面: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太深,容易造成青少年的理解困难;另一方面思想理论太浅,又起不到思想政治引导作用。两种困境的根本是对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传播缺乏明确的定位,如果长期以理论学习和笔试为教育手段,必定引起青少年的抵触,而如果以社会实践为主,又难以找到与青少年思想政治相吻合的切入点。所以,探索思想政治教学手段创新,是今后初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任务。

(三)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对象低龄化

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对象是青少年儿童,他们与高校学生相比在理解力、社会实践方面都有很大差别,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传播对象,其低龄化特点对传播媒介要求更高。然而当前的思想政治教学可以分为“教”和“学”两个方面,“教”是指教师传授知识的过程,“学”是指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长期以来,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广泛采用“灌输式”方法,重“教”轻“学”的现象十分普遍。青少年思维敏捷,对新事物接触更快,一旦采用强制性的方式进行灌输,就容易抹杀青少年的思维自由性。根据青少年的思维特点以及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特点,目前的“教”和“学”都偏离了青少年这一中心,教学内容没有与青少年的生活环境相融合,教学手段没有与青少年的信息接受方式相结合,造成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对青少年而言是一个记忆、背诵的课程,靠这种方式进行思想政治教育传播,难以使青少年进行主动思考,更难以使理论内容深入青少年内心,也就无法转化成他们的世界观。这种始终停留在表面上的传播方式引发了表面上的接受方式,极易造成初等教育思想政治传播的形式化,失去了初等教育思想政治传播的教育意义。初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传播对象的低龄化,是一个不可回避的现实。青少年既是身体成长的阶段,也是思想和信仰初步形成的阶段,低龄化特点必然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带来困难,特别是青少年对思想理论体系和社会发展成就的浅显理解,如果不能采取多样化、有效性地教育手段,极易产生相反的教育效果。

(四)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

思想政治教育作为初等教育的一部分,无论是对于教师还是对于学生,都应该具有一套完整的评价体系。然而当前初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评价体系不完善的问题异常突出。思想政治课并不是语文、数学这类文化课程,从事思想政治课教学的老师大多数都是非专业的教师,并且多由一些主课教师兼任,对这些教师的评价,通常不会以学生的成绩作为考察标准。而且,尽管思想政治课对学生实行笔试,但是仅仅从试卷上很难准确地确定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反观当前初等教育中存在的评价体系现状,其内在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首先,初等教育没有将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门重要课程对待,在当前我国教育现状下,家长们都希望孩子们的文化成绩优异,以考取一个好的高层次学校;学校也默默接受了家长们的寄托,将教学精力都放在了学生的文化成绩学习上,而没有集中力量发展中小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由此产生了思想政治教育课程的尴尬地位。其次,初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考核体系没有对应的实践内容,作为一项完善的考核体系,通常会有定性和定量两个方面的考核指标,而初等教育中的思想政治教育,仅具有考试成绩这一实际指标,只能对其进行定量评价,而对于学生是否具有优秀的思想政治水平,根本无从定性和定量的综合评价。最后,评价的有效性缺乏有效的检验。尽管当前绩效评价在各行业中都进行了大量应用,在中小学的管理中也出现了少量的绩效评价实践,但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的思想素质密切关系,而思想又容易受到社会的不同影响,所以仅仅对学生在校时间内的状态进行评价,很难科学地权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三、初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创新

基于当前初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育的意义及特点,探索教育新模式势在必行。从初等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系统构成看,主要包括教师、教学和青少年三方面;因此,对其创新模式的探索,也从教师培养、教学手段、青少年社会实践三方面展开讨论。

(一)思想政治教师培养长效化

教师是初等教育提高思想政治教学质量的核心,没有优秀的教师队伍,就无从谈起思想政治教育。根据初等教育中教师的教学任务和理论研究现状,必须建立对初等教育中思想政治教师的长效培养机制,使教师培养和教师教学始终共同推进,这样才能保障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师快速成长、大胆创新。

第一,依靠师德教育提高教师觉悟。师德教育是对教师的思想品德进行的培养和教育,其教育内容和培养目的与思想政治教育是一脉相承的,将二者合为一体,既能发挥优质资源的利用价值,又能使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师获得更加系统的培养。师德是伴随一名教师终身的品质,依靠师德教育培养思想政治素质,使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师时刻加强自身的思想政治素养,将传统的学校培养逐渐转变成教师的自我修养,在自主学习中逐渐向思想政治的前沿理论研究拓展,为提高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奠定理论基础。

第二,依靠远程教育提供优质培养资源。中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与高校相比明显不足,远程教育可以弥补这一劣势。目前远程教育在各类教育培训活动中都有大量应用,而对中小学教师思想政治的远程教育目前还比较少,特别是对农村中小学和偏远地区的中小学。随着计算机和互联网的普及,开展思想政治远程教育已不是一件难事。目前最关键的地方在于为远程教育提供优秀的师资力量,这就需要国家根据思想政治学科在全国的地域分布,建立完善的网络授课教师体系,使思想政治理论研究水平高、授课经验丰富的教师,通过远程教育与初等教育教师进行交流,进而弥补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资源劣势。

(二)思想政治教学手段形象化

初等教育阶段的青少年与高校学生差别大,必须采用形象化的教学手段,拉近与青少年的距离,消除其对思想政治的心理抵触。第一,寓教于乐。玩耍始终是青少年的天赋,思想政治教育归根到底是一种道理、一种理念、一种信仰,从青少年接受知识的特点看,将大道理、大理论融入到青少年熟悉、喜欢的娱乐活动中,是一种有效的教学模式。比如通过情景剧、讲故事等方式,让青少年在富有情节的活动中获得最形象的感悟;寓教于乐的关键在于教师要将思想政治理论的核心思想进行高度抽象提炼,否则,思想政治教育又可能走向了娱乐的极端。第二,改善课堂气氛。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无论对青少年还是对高校大学生,都是一门看似乏味的课程,要调动青少年的学习热情,必须改善课堂气氛,使青少年由强制被灌输的对象转变成主动提问、主动求索的主人;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其实是在讲述一个道理,每个学生都有权利对这个道理提出问题、进行辩论;因此,采用讨论、辩论的方式,将拘谨的课堂变成互动交流的课堂,通过讨论加深青少年对看似大道理的理解,最终提高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学质量。

(三)思想政治实践环节多样化

目前初等教育的思想政治教育已具有一些实践环节,包括革命根据地参观、烈士陵园扫墓、英雄报告会等,但是当青少年走出校园后,如何保证其按照所学的思想政治理论去指导自己的行动,关键在于实践环节的多样化。当前中小学开设了多种家校联合活动,使家长、学生、学校共同参与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到这些社会实践活动中,不仅能够提高青少年的思想政治学习效率,而且能够与家长达成思想政治方面的一致,为青少年减少来自家庭方面的干扰。此外,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关系到民族兴亡,将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一方面爱国主义是信仰共产主义的外在表现,另一方面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因此,爱国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具有互相促进的作用。在各种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中,科学地插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关理论,可以提高青少年思想政治理论学习热情和学习效率。

(四)思想政治评价指标差异化

中小学生的年龄不同,思想的差别就非常大,同时,地区教育水平、学生家庭背景等因素,都对其思想政治素质产生较大的影响,所以要科学地对初等教育进行评价,必须采取差异化的评价方法。首先要按照年级进行评价指标的设计,不同年级的中小学生思想差别显著,在不同年级中设计差异化的评价指标体系,既能够克服年龄因素的影响,又能够增强对教师的评价公平性。其次,加强对评价指标体系教学研究的支持力度,思想政治课的评价与传统的文化课程教学不同,他既要对学生的现有思想水平进行测评,又要对比分析思想政治教育对思想的影响,还要追踪学生成长进程中的思想政治变化,这就需要调动多个年级、多个地区的教师进行协同研究,还要最大程度上鼓励家长参与该项研究,从而获取最全面的思想政治水平的数据。第三,要构建基于教育水平的差异化指标体系,城乡之间的经济差距必然产生教育水平差距,教育水平的差距必然引发学生思想政治获取质量的差距,针对这种客观差距构建评价指标体系,能够真实反映思想政治教育对初等教育的贡献力。

(五)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脱离实际

任何一项知识体系,都应该与实际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学以致用,一直是学习的根本点。学习思想政治教育,一直有一个误区,内容过于空泛,与实际脱离过多。让学生从理论上认识这些道理,从书本上体会这些知识,达不到应有的学习效果。运用丰富的教学手段,让学生感受比书本上的学习更有用。可以多让学生从课堂外的生活细节,去发现和学习。每个人的认识水平与理解能力不同,不能单一地全靠讲授与自我理解。做到与实际相结合,还需要家长及身边人的配合。让家长从生活中的细节去深化这种知识渗透,增强学生的思想政治感觉。让这种思想教育效果深入到学生的头脑中,只有这样,才能巩固效果。思想政治教育不是空架子,更不是纸上谈兵。一直以来,更多的人认为思想政治教育都是书本理论,不值得学习,背好理论知识就行了。其实则不然,如果能够真正地把这种观念融入到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社会制度会更加规范。真正做到学习与实际相结合,学以致用,是学习的真正出发点。

四、结论

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意义范文5

关键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教育政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4038(2012)02-0039-06

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出台了大量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政策。本文试图通过对这些政策文献历史脉络的梳理,分析其主要特征。并以此思考我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未来发展方向。

一、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发展的历史脉络

梳理政策发展脉络的核心在于确立分期范式。本文在借鉴已有分期研究的基础上,以“一点两线四面”作为我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分期标准:“一点”指1978年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这是我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分期拐点;“两线”指1966年开始的“”与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和中共十四大;将“一点”与“两线”连接起来就构成了我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发展的四个历史阶段:曲折发展阶段(1949~1966年)、踌躇不前阶段(1966~1978年)、反思改进阶段(1978~1992年)、深化繁荣阶段(1992年至今)。

(一)曲折发展阶段

1949年到1956年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改造时期,中国共产党首次以执政党身份颁布政策。为正确引领青少年思想政治观念,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需要,相关政策多以“改造”为途径以实现“革故鼎新”。总体来说,这一时期多以马列主义价值观为指导,紧密结合当时的阶级斗争对青少年进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以提高其政治觉悟,明晰其历史使命。

具体可分为三点内容:一是确立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在于“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二是强调青少年在政治运动与社会劳动中接受思想政治教育,“在学校轻视劳动、轻视工人农民,是很严重的问题”;三是建立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管理机制,“高等学校有重点地实行政治工作制度,设立政治辅导处”,“试行政治辅导员制度,专门选拔教师和干部。从事对学生的思想教育”。

1957年至1966年正处于我国探索与建设社会主义时期,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也走了一些弯路。一方面。“号召全国青年开展一个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学习著作的运动”,指出党的教育方针是“教育为无产阶级的政治服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从而调动了青少年参与建设社会主义的积极性,振奋了其革命精神,这是积极的一面。但从长远来看,受当时极“左”思想的影响,以“阶级斗争”为纲和以“又红又专”为目标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不仅背离当时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阻碍青少年务实、客观认识社会能动性的发展,同时也扭曲青少年正常成长周期,剥夺了其应有的受教育权利,这是消极的一面。

(二)徘徊希冀阶段

1966年至1976年我国处于“”时期,在“无产阶级下继续革命”理论的指导下,以及197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两个估计”的指引下,肆意对青少年进行“突出政治”、“个人迷信”、“红卫兵运动”等思想政治教育。不仅歪曲马列主义、思想,否定思想政治教育的正确原则与工作成就,还误导青少年身心发展。所以,这段时期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字面上是在提升青少年思想政治觉悟,加强共产主义信仰,但其实质却有悖初衷,以错误的内容和方式禁锢青少年的思想空间。

1976年到1978年,我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尚处于徘徊希冀期。经过十年的动乱,思想已模糊不清的青少年希冀接受一种正确政治思想价值观的引导,但在“两个凡是”方针的左右下,使其在思想门槛处不断徘徊与彷徨,而这种希冀心理已悄然间为日后的拨乱反正埋下了伏笔。

(三)反思改进阶段

1978年至1982年正处于我国改革开放的初期,新旧体制相互交织,新旧思想相互冲突,使得此阶段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繁琐沉重。总体来看,政策的导向性、灵活性凸显,不再拘泥于强制性、呆板性,正如1978年邓小平在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的,“学校应当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但这并不是说要把大量的课时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同时,1979年邓小平《坚持四项基本原则》的讲话更是“丰富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为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方向”,这都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制定与执行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提供了正确的思想指导。

一是重新定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与意义,明确提出“加强中小学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必须从新时期的总任务出发”,此阶段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核心指导思想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移到“服从和服务于新时期经济建设中心”。二是建设青少年思想政治工作队伍。1980年4月,教育部、团中央联合发出的《关于加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指出“加强学生的思想政治工作,必须建立一支坚强的、有战斗力的政治工作队伍。”特别是高校学生政治工作干部“双重身份与地位”的认可,为以后人员配置、机制建设、专业发展建立了基本框架。三是加强了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课程设置与规范守则建设。1980年出台的《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马列主义课的试行办法》明确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地位和任务,随后出台的《改进和加强中学政治课的意见》、《全日制五年制小学思想品德课教学大纲》等对相关内容作了详实的补充。同时,对于青少年的日常行为规范问题,教育部颁布了《试行全日制中学暂行工作条例、全日制小学暂行工作条例的通知》,引导青少年健康向上,培养其文明的道德风尚。

党的十二大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确定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一起抓的战略方针;十三大又确立了“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的基本路线,强调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宣传党的基本路线,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服务。在队伍建设方面,1984年下发的《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明确强调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必须实行专职与兼职相结合的工作机制,对工作人员的来源、政治素质、知识水平、培训、发展方向都作了详细规定。在课程建设方面,以1985年《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与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为例,对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学校思想理论课程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要求都作了具体规定和说

明,同时教育部《关于在12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正式启动了开设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步伐,支持该学科发展,逐步建立专科、本科、研究生、第二学位人才培养体系,培养思想政治教育学工作和研究的专家。

(四)深化改革阶段

邓小平南巡和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政策逐步走向规范化、科学化。这期间的一个主题词是“德育”,加强对青少年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中国历史教育。1993年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指出,“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在实践中不断创造改革开放条件下学校德育工作新经验,把德育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1993年到1995年期间,连续颁发《小学德育大纲》、《中学德育大纲》、《中国普通高校德育大纲》,规定德育的内涵、目标、内容、原则、途径。1994年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对德育工作的队伍建设、科研和学科建设、管理体制、法制保障、领导机制等提出了针对性要求。

党的十六大阐明了新世纪坚持什么旗帜、走什么路、实现什么目标等问题,我国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也迎来了深化改革的新局面。一是再次定位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价值。在经历“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变为“服从和服务于新时期经济建设中心”以后,出现“只讲智育。不讲德育的‘智力至上’的错误偏向”。党中央提出了坚持以人为本,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科学发展观,2004年《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为新时期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定调,并逐步将其目标确立为“人的全面发展”。二是学科建设持续深入发展。2003年《普通高等学校“两课”教学基本要求》指出要进一步增强“两课”教育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2006年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编写管理、规范教材使用的通知》对于规范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出版,确保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材的科学性、权威性和严肃性提出了要求。在师资培训方面,《关于组织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骨干教师研修的意见》等相关政策对教师培训的内容、形式做了具体安排,旨在加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建设。三是对高校辅导员队伍建设提出了更加专业化的要求。2005年出台的《高等学校辅导员、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意见》和2006年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为辅导员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发展指明了方向,对其工作要求与职责、配备与选聘、培养与发展等方面做出了详细规定。

二、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主要特征

(一)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呈现出系统性特征

1 政策层级体系完整

当前我国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包括三个层次:第一个层次是纲领性的政策,它是党中央、国务院针对思想政治教育问题所作出的总体决策,如《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等。第二个层次是具体性的政策,主要是由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部门为贯彻实施中央和国务院的政策而制定的具体性规定,如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等。第三个层次是实施性的政策,主要是各相关部门按照党和国家的要求在思想政治领域制定的具体措施和策略,如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全国普通高校从2006级学生开始普遍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的通知。

2 政策对象涵盖了整个青少年群体

青少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对象,学校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我国已出台的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多涵盖了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的各级各类学校。从政策对象看,我国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大体上分为四个部分:针对所有学生群体的综合性政策。如《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等;关于高校的政策。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等;关于中等专业学校的政策。如《关于加强和改进中等专业学校当前思想政治工作的几点意见》;关于中小学的政策。如《关于在中小学进一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意见》。

3 政策内容具有完整性

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内容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不同政策的主题指向和同一政策的内容范围。从政策主题指向看,我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主题包含了目标政策(如《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专业建设政策(如《教育部关于在12所院校设置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意见》)、课程政策(如国家教委关于高等学校开设《形势与政策》课的实施意见)、队伍建设政策(如《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的意见》)等。从同一政策的内容范围看,我国出台的思想政治教育政策通常包含政策意义、指导思想、原则、任务、途径等多方面的内容。例如,2004年8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分析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战略意义,提出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明确了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务,从七个方面制定了具体的政策措施。

(二)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体现了鲜明的政治导向性

价值问题是政策的核心,“任何一项教育政策都是一种教育领域的政治措施,任何政治措施本身都代表或蕴涵着政府对于教育事务和教育问题的一种价值选择――做什么或不做什么、鼓励什么或禁止什么的一种价值选择。”尽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多维价值,但基于其对国家政治制度建设以及对个体政治素质培养的重要意义,我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主导价值必然是促进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尤其是其政治素质的发展,并以此来实现我国教育方针中所确立的“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目标。如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中指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教育和引导未成年人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养成高尚的思想品质和良好的道德情操,努力培育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特征

政策是为解决特定背景下的问题而制定的政治策略,因而任何政策必须适应当时国家的政治、经济、文化等的需要,具有明显的时代性特征。从我国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看,这种时代性特征尤为明显。例如,从价值导向看,在20世纪90年代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青少年的思想出现了许多新的问题。为此,1996年中共中央做出了《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强调青少年的思想道德教育,认为这是关系国家命运的大事。再如,从课程建设看,自改革

开放以后由于党的指导思想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也进行了多次调整。在20世纪80年代,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革命史,90年代后增加了社会主义建设,后改为邓小平理论。进人21世纪又增加了“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内容。其主要目的在于以先进的理论武装大学生的头脑,以提升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

(四)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呈现出连贯性特征

随着社会环境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题也会与时俱进,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线始终是不会动摇的。长期以来,学校教育一直是整个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青少年一直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改革开放以来,为了应对西方腐朽思想的侵袭,党和国家更是把对青少年的思想政治教育作为能否坚持社会主义道路的生命线。邓小平多次提出,“思想政治工作和思想政治工作队伍都必须大大加强,决不能削弱。”进而提出“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观点,强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在我国改革与发展中的地位。党和国家多次出台加强和改进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政策,甚至多次颁布同一主题的政策。例如,我国在1980年出台了《关于加强高等学校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1987年出台了《关于改进和加强高等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决定》,2004年再次颁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再如,我国出台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从主题上看,主要集中于理想信念教育、中国历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道德教育、法制和纪律教育等几个方面。由此可以看出,尽管时代在变,环境在变,但思想政治教育的主线并未改变。政策的连贯性特征有助于保持学校思想政治工作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性。

三、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发展展望

我国60多年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取得了不少成绩,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我国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在坚持基本方向和基本原则基础上,必须不断创新发展,才能更好地指导我国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一)坚持党对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领导,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正确方向

从历史上看,中国共产党在长期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中坚持思想领先原则,注重对全国人民进行宣传动员和思想教育,形成了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从现实来看,中国共产党是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是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组织保证。宪法所确立的四项基本原则从法理的高度确立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地位以及马列主义、思想的指导地位。党的领导首先是政治领导,坚持马列主义思想就必须用这些理论来武装人们的头脑。因此,中国共产党不仅有经验、有能力来为我国未来的青少年思想教育政策导航,而且其领导地位的权威性也具有法理保障。在社会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道路上,在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中,这种领导地位必须得到进一步强化。党要站在历史的高度。准确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走向,并及时制定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从而更好地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导航。

(二)丰富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主题,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环境的良性互动

未来社会的全球化、信息化、利益多元化等特征,必然会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复杂化,并对我国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带来诸多挑战。在此背景下,必须不断丰富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主题,才能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环境的良性互动。

首先,要继续把握好理想信念教育的阵地,把理想信念教育作为政策的主要目标。理想信念是思想道德素质的重要内容,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使得部分青少年理想信念出现偏差。同志强调:“要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大力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因而,我国未来的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必须把青少年的理想信念教育作为主线,要教育引导青少年在党的领导下,走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共同理想和坚定信念,要培养青少年树立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确立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念。

其次,要关注信息化社会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当今的互联网具有开放性和快速性等特点。它打破了固有的信息传递和获取方式。我国未来的思想政治教育政策既要充分关注网络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消极影响,又要引导广大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善于利用网络这一新的渠道。主动占领思想教育的网络阵地,对青少年的思想发展进行有效地引导。

最后,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要善于挖掘和充分利用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资源,做好青少年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助人为乐等中华传统美德的教育。在现代化的过程中,西方思想不断地侵扰着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阵地,甚至出现了学生只知西方节日而不知中国传统节日的情况。政治认同必须基于国家认同。而国家认同又源于文化认同。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向优秀传统文化寻根,我国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必须为这种寻根提供方向性指导。

(三)加强思想政治教育政策资源建设,夯实政策基础

政策制定需要耗费人力资源,政策实施需要耗费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因此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必须以相应的资源建设为基础。

首先,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人力资源建设。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人力资源主要包括两个部分:政策制定中的人力资源和政策执行中的人力资源。前者主要是专家库和智囊团,为此必须加强思想政治学科建设,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专家队伍的形成,进而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理论的深化和发展,并为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制定提供智力支持。后者主要是专门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队伍,包括从事思想政治课程教学的人员、从事思想政治管理工作的人员。要加强对他们的培训,提升其从事思想政治工作的能力,夯实其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奉献的忠诚信念。

其次,要加强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政策的财物资源的建设。在各级各类学校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要是由党的各个部门来实施,而学校经费的管理权归属于学校行政部门,从而使得部分学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投入上严重不足。思想政治教育主要通过课堂教学的方式来实施,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严重不足,从而影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这在中小学表现得尤为明显。为此,在未来的思想政治教育政策中要强调加大对思想政治教育经费(如学科建设经费、学生活动经费等)的投入,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基地的建设。

(四)完善政策的监控和评估机制,增强政策的有效性

一个完整的政策过程包括政策制定、政策执行和政策评估三个方面。美国政策学家艾利森认为:“在达到政策目标的过程中,方案确定的功能只占10%,而其余的90%取决于有效地执行。”一个政策是否有效包括两个方面:政策方案的科学性和政策执行的有效性。这都依赖于完善的监控和评估机制。因为监控可以确保政策实行的有效性,防止政策失真现象的出现,而政策评估不仅可以监督政策执行,同时也可以为后续政策的执行提供有益借鉴。政策执行中,需要依据先前确立的政策目标和价值准则对政策效果进行监控,保证政策在执行过程中不被任意修改或者偏离原来目标。我国现有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大多从政策目标、政策任务、政策途径等方面进行了规定,但对于政策监控和评估却较少涉及,从而容易导致政策执行失真,影响政策的有效性。为此,我国未来的青少年思想政治教育政策必须加强监控和评估机制的建设。从监控机制看,应设立系统实施政策监控的组织机构,规定实现政策监控的必要手段,建立灵敏、准确的信息反馈系统。从评估机制看,政策内容中应就评估主体、评估标准、评估方法等进行相应规定。

参考文献:

[1]张耀灿,中国共产党思想政治教育史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281-282

[2]孙少平,新中国德育五十年[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02,141

[3]骆郁廷,改革开放30年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历史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08,(12):39

[4]刘复兴,教育政策价值分析的三维模式[J],教育研究,2002,(4):16

[5]邓小平文选(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145

青少年法治教育的意义范文6

一、指导思想、总体目标:

1、第六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教育改革发展的目标任务,按照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深入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大力推进依法治教、依法治校,坚持品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并重,法制教育与法治实践相结合,推进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营造良好的法治环境。

2、第六个五年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主要目标是:按照建设创新型国家和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培养青少年学生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适应全社会对提高公民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的迫切需求,紧密结合教育改革与发展的需要,充分发挥学校第一课堂的主渠道作用,深入系统地在学校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全面提高广大教师和青少年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进一步增强社会主义法治理念,提高依法行政的能力和水平;进一步增强校长依法治教、依法治校的能力和自觉性。

二、主要任务:

(一)学校青少年学生的法制宣传教育,要按照国家“六五”普法规划的要求,以学习宣传宪法为核心,进一步学习宣传国家基本法律制度,深入开展以“学法律、讲权利、讲义务、讲责任”为主要内容的法制宣传教育,学习宣传与公民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法律法规,以及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公平正义的相关法律法规,大力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青少年学生的宪法意识、法治观念和法律素质,使遵守法律、崇尚法律、依法办事成为自觉行为。

(二)紧紧围绕全面推进依法治教的要求,学习宣传有关保障和落实国家教育方针、规范行政管理行为和学校办学行为等内容的法律知识;广泛、深入地学习、宣传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加大培训工作的力度,使学校校长和教师完整、准确地理解《义务教育法》的意义、各项制度以及具体条款内容;学习宣传维护学校、教师合法权益,促进学校民主管理的法律规定;学习宣传维护未成年学生合法权益和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法律法规;学习宣传维护校园安全、保障学生人身和财产安全的法律知识,切实提高广大教育工作者、学生和社会各界依法参与教育管理的能力。

(三)紧紧围绕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把加强青少年法制教育,培养社会主义法治观念与法律素质,作为学校教育教学中的一项重要任务,形成科学、系统的学校法制教育课程体系,建立学生法律素质的评价标准,全面提高学校法制教育的水平。

(四)坚持品德教育与法制教育并重,既要加强法制教育,注重法治实践,发挥好法律对人们行为的规范作用;又要加强品德教育,注重道德实践,发挥好道德对人们思想和行为的教育引导功能。要建立健全法制教育与品德教育、依法治校与道德实践并重的长效机制,把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贯彻到法制教育和法治实践之中。

(五)坚持普法与推进依法治教的实践相结合,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大力开展依法治校。完善学校依法治理的制度与机制,健全符合法治精神和法律规定的学校内部管理体制,形成符合法治理念的校园秩序和文化氛围,使学校成为青少年学生参与法治实践、培养法治观念、提高法律素质的重要场所。继续开展依法治校示范单位的创建和经验的总结、推广工作。

三、对象和要求:

(一)六五普法对象:全体师生。

(二)六五普法要求:

学校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必须把维护青少年学生和广大教师的权利、履行相应的义务作为法制宣传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提高青少年学生和教师的法律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目标;必须促进教育公平、公正,关心广大人民群众的受教育权利,着力解决社会关心的教育热点和难点问题。推进学校的法制宣传教育工作,必须抓好各级各类学校法制教育的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以重点带一般,统筹兼顾,使学校的法制宣传教育真正落实到位。

1、青少年学生是学校法制宣传教育的重点对象。要在总结学校“四五”普法经验的基础上,按照“法律进学校”活动的要求,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的法治观念、法律素质和公民意识。

首先,青少年学生的法制教育要突出宪法教育,把学习宪法知识,掌握宪法原则,养成尊重宪法的意识和观念,以培育民主法制观念、爱国意识和国家安全统一意识;要着重提高青少年学生的公民意识和法律素质,养成依法行使权利、履行义务,自觉用法律规范行为,形成遵守法律、崇尚法律、依法办事的精神。要结合学生的特点和需要,使学生了解有关的教育法律、法规等基本知识和制度;学习有关保护未成年人合法权利和保障人身安全方面的法律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与自我预防能力。其次,要有针对性地对青少年学生开展法制宣传教育。在开展法制宣传教育活动中,要区别对待,分类指导,注重实效,防止形式主义。第三,要全面落实学校法制教育的教材、课程、师资和经费的“四落实”,建立全面、系统的学校法制教育课程体系,使法制教育成为各级各类学校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把环境保护、道路交通安全、应急避险、国防教育、疾病预防等知识,统一融入到学校法制教育中,将品德教育与法制教育摆在同等重要位置列入中学的课程;要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接受能力,组织专门力量编写内容丰富、形式生动活泼、易于为学生所接受的系列法制教育读本或教材。要推进学校法制教育专兼职队伍的建设,落实法制教育专项经费,努力推进学校法治氛围的形成。第四,要建立和完善学校、社会、家庭相结合的法制教育网络,积极开辟第二课堂,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推进学生学法用法实践活动,通过课外教育、社会实践,以及举办法制专题讲座、开展普法大奖赛等多种形式,充分利用广播站、黑板报等多种媒体,以及校园网、校园宣传栏,建立校园普法宣传阵地,不断丰富学校法制教育的内容,创新教育形式和手段,增强青少年法制教育的互动性、趣味性和感染力,提高普法教育的质量与效果。

2、切实提高学校校长和教师的法治观念和法律素质。校长要带头学习法律知识,树立依法治校的观念,提高依法管理学校事务的能力。对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等重要法律,要在校长和教师中,力争做到全员培训和专项考核。要把学校依法治校的情况作为评估学校办学水平和实施素质教育情况的重要指标。要进一步推进教师特别是教师的法制宣传教育,在教师提高培训、进修或者继续教育等培训中,要将法制教育特别是新修订的《义务教育法》列为必修课或者考核内容,围绕教师工作与生活的实际,组织教师系统学习、掌握基本的法律原则和各种必要的法律规范,以及教育专业法律知识,提高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法律、培养学生法治观念的意识与水平。

四、工作步骤与安排:

学校“六五”普法规划从2006年开始实施,到2010年结束。共分三个阶段:

1、宣传发动阶段:2006年下半年。制定学校的五年规划,做好宣传、发动工作。

2、组织实施阶段:2007年至2010年。根据国家“六五”普法规划和本规划的目标、任务和要求,结合本地方实际,每年制定工作计划,突出年度工作重点,做到部署及时、措施有效、指导得力、督促到位。

3、迎接检查验收阶段:2010年,对本规划实施情况的总结评估、迎接检查验收。

五、组织领导和保障:

(一)充分认识学校法制宣传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充分认识开展好“六五”普法,提高青少年学生和教育工作者法律素质、法治观念,对于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和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要把普法工作作为一项重要内容,摆上议事日程,加强领导、做好规划,切实抓紧抓好。

(二)健全领导体制。特成立本校六五普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校长,副组长*,组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