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中医论文范例

高等中医论文

高等中医论文范文1

中医是中国的传统医学,它不是纯粹意义上的生物医学,而是集自然科学、人文科学、哲学于一体的社会文化医学。从其雏形乃现时起便与人文科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儒家所推崇的重义轻利的价值观念,弘扬真善美人性,完备道德修养,对时下医院医师的医德规范产生了深远影响。“医乃仁术”,这种医哲交融现象在其他学科能够体现的情况屈指可数。故而,在中医院校管理教育中,培养和凝练学生与人文相关的中医药行业核心价值观显得极其重要。诚然,作为一名杏林后辈,需要掌握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过硬的中医临床技术,以满足当今社会对一名合格的医学生的基本要求。但医学研究的对象具有自然和社会双重属性,这就要求医务工作者具有完善的人性修养和职业道德。所以,医学生阶段的人文教育环境至关重要。古书有云:大医精诚。第一是精,认为医道是至精至微之事,习医之人必须博极医源,精勤不倦,要求为医者要有精湛的医术。第二是诚,要求为医者要有高尚的品德操守,无欲无求,不问其贵贱贫富,万不可恃己所长,经略财物。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变迁和科技进步的社会思潮,人们价值取向不可避免的发生了变化。物质主义、功利主义的价值取逐渐充斥着医学领域。医学生对物质、名利过分追求,忽视人文精神的提升,种种表现充分暴露出对人文德育肤浅的认识和无知,反映国内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缺失程度严重,国内医疗机构职业道德水平下降。中医学生必须领悟到在以后的临床医疗工作中,不仅要有高深的专业素质更需要广博的人文素质。我们作为授业解惑的园丁,基于中医自古以来贯彻的“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应该呼吁加强中医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为其营造良好的人文氛围,以便今后能够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2中医高等院校人文教育缺失的现状

2.1学生价值取向的转变

改革开放以前,由于思想政治教育力度相对较大,中医院校的医学生社会价值取向普遍是胸怀大志,服务人民,较少考虑到自身的发展和利益。改革开放以后,由于科学发展观念的提出,人们的价值取向发生了改变,主要是社会价值观和个人价值观相互结合。这样以来,少数群体开始自我膨胀和满足,导致人文环境恶况愈演愈烈,以至于影响到在校学生。在目前的中医院校教育中,虽然受到传统教育偏多,但是由于改革开放,社会转型期以及就业压力的影响,众多高等中医院校中追求物质,忽视对医学精神追求的现象普遍存在。诸如,随着苹果手机的更新换代,校园中不乏追捧者;明星大腕开演唱会,排队打地铺抢购门票者亦是屡见不鲜;约好一起去看书,因为琐事放鸽子……课堂中老师教授的传统医学人文情怀早已忘至九霄云外,更别提去思考和挖掘中医学古籍中经典人文精神。中医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令人堪忧,后果严重将会导致价值观的扭曲,影响社会的安定与团结。为此,国家号召新时期高等中医药院校应加强人文和医德教育,以大医精诚的理念,提高学生品德素质。

2.2人文教育课程设置欠合理

现在的中医院校为适应就业的需求,努力培养医学生毕业后解决临床实践中具体问题的能力,突出医学知识的灌输,轻视综合能力的培养,以致教学计划中安排的大都是与所学专业直接相关的课程,真正的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课程十分贫乏。在现有的医学教育中,人文课程设置随意,比例偏低。虽然近年来中医院校的人文社科类课程比重增加,但大多都没有经过系统设计,课程开设呈现随意性,没有建立合理的课程体系和培养模式,选修课缺乏系统性。中医院校学生们也都将大部分时间精力用于专业课的学习、考取各种证书以及社会实践上。不重视自身人文素质提高,漠视各种思想政治教育、医德学习和文化活动。因此,医学生毕业后虽有良好的医学专业知识和技能,但缺乏必要的人文素质,导致学生知识体系构成实用化。

2.3人文师资力量及素质欠缺

教师是教育的主导,要培养具有高人文素养的学生,首先要提高老师的人文素养,特别是人文课和专业课教师的人文素养。现在大部分中医院校的人文素质培养多数由综合性大学或者师范学院的年轻人文学科教师来教授,缺乏一定的中医文化底蕴;而多数中医院校的中医专业的教授只是一味教授医学知识,忽略了学生人文素质的培养。这样使得学生一方面从人文教师中学习人文知识,另一方面从专业教师中学习专业知识,两者互不联系,很难形成有效而强大的教学合力,人文知识与人文精神相结合运用于中医临床中更是空谈。除此之外,大部分中医院校的专业教师在当代教育模式下,由于学科和知识结构单一,存在人文素质教育培养方面的瓶颈,更谈不上特色与优势;而人文教师的师资队伍层次欠合理,以青年的助教和讲师为主,副教授和教授较少,难以形成有效的梯度团队。

3完善中医院校人文教育环境的举措

3.1优化课程结构,合理设置医学人文教育课程

据相关报道,国内中医高等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总学时是国外医学院校的25%。由此可见我国在医学人文学科课程设置方面关注不够。高校应针对医学领域的发展变化,注重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对课程及其结构进行整体优化和改革创新。从课程设置来看,适当增加人文课程比重,针对我国医学人文素质相对薄弱的情况,应开设医学史、医学社会学、医学伦理学、医学辨证法、医学法学、医学美学等医学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并逐步纳入必修课计划。同时也可结合中医特点,开设“五经”“二史”,中国文化、哲学等文化选修课,以开阔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对人文知识的兴趣。总之,中医高等院校应树立综合教育的思想,确立人文学科在整个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基础地位,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

3.2提高教师的人文素质,言传身教,全面育人

“学高为师,德高为范”,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往往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只有具备较高人文素养的教师,才能在教育活动中言传身教、熏陶感染学生的思想品格、培养学生的道德情感,启迪学生的智慧,塑造学生的人格。因此,为了让更多学生真正领略到人文教育的魅力,就必须把最优秀的教师吸引到教学一线。作为一名优秀的中医学专业课教师,拥有精湛的医技和良好的医德同时,需有意识把人文知识融于教学内容;而一名优秀的医学人文老师,应该兼备深厚的中医文化素养和人文素养,利于在课程讲授中融汇中医学特点。因此,为了改善当前中医高等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师资知识结构参差不齐的情况,中医院校应加强对教师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意识和能力培训,鼓励教师参加各种学术活动,重视跨学科人才的培养。

3.3加强营造校园人文氛围建设

校园文化是以大学校园精神为底蕴,对医学生人文素质培养有着示范、教化和熏陶的作用。中医高等院校要结合“阴阳五行”“五脏六腑”“寒热温凉”等独特的中医药元素,通过多种多样的社团活动和文化艺术节,养成良好的校风、学风,提高文化修养。同时要重视中医高等院校图书馆馆舍和技术的建设,明确定位人文文化脉络,打造资源与设备、服务与育人互补的求真实和向善美的人文功能,为学生提供各种接触社会潮流、动态的条件和机会。总之,校园文化建设要以社会主义文化为主导,以师生文化活动为主体,以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发展为最终目标。

3.4审视医患关系,重视临床带教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人民群众对医疗体制和社会保障制度的不满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源头,然而医疗质量和服务水平与所付的昂贵医疗费用比例失衡更是激化了医患之间的矛盾。面对日益恶劣的医疗环境,如何缓和医患关系一直是个焦点。医院的公益性在市场机制的运作下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冲击和质疑,少数医务人员的价值观发生转变,急功近利、拿来主义的价值观念肆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医学院校学生的职业道德。“低收入、高风险、高压力”的医疗行业现状,使得部分中医院校医学生的职业理想有所动摇,导致个人人道主义精神淡漠。同时过度的依赖先进医疗仪器和设备使得医患关系的严重物化。美国特鲁多说:“有时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这句话时常被大家提及,这从一层面上反映出社会呼唤临床医学人文精神的回归。自古以来中医就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医生不仅是对疾病的治疗,而且对病人的关怀和照料。“以人为本”理念的真正贯彻落实必须以中医临床技术和临床疗效的提高为前提。真正的人文关怀并不局限在对患者的嘘寒问暖、谈笑家常,而是致力于解决他们的“燃眉之急”,提高临床疗效,使他们得到“身心”的舒适。一切以病人利益为出发点这才是真正的“以人为本”。医院是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实践基地,在临床实践中无时不刻不存在着人文知识的渗透,而其中由于临床教师与学生接触最为频繁,他的人文素质则直接影响着所带教学生的人文修养和道德水平。带教老师的言论、为人处世的态度以及医德医风的好坏都对学生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因此,临床教师不仅要做到在医疗工作上教导学生,更要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

3.5引导学生进行社会实践锻炼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是人才培养和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各高校须组织内容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将中医特色疗法去基层(社区等)进行推广应用,可以使得民众感受到中医的简、便、廉、验。在实践中感受疾病给患者及其家庭所带来的身心痛苦,体验和感悟医学人文服务的内涵,从而增强其社会责任感和人道主义、救死扶伤、无私奉献等职业道德感,使学生在社会实践的过程中更深刻地领会社会人文素养的丰富内涵,不断增强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底蕴和价值导向,提升人文素质教育的品位和质量,以科学的人文态度对待自然、社会和人的生命,为履行职业使命铸就终身的人文道德素质。

4结语

高等中医论文范文2

关键词:中医药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

我国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而中医药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在新时代背景下,继承、发展、利用好中医药是我们必须做好的事业。中医通过四诊法(即望、闻、问、切)来了解患者的临床资料,辨证论治。近百年来随着现代医学的蓬勃发展,我们了解到在临床诊断中,传统中医辨证论治方法存在着一定的主观性与局限性。为了更加快速、准确、全面诊治疾病,我们会结合现代医学的先进仪器对患者进行全面检查,医学检验就是其中一个重要部分。医学检验是对患者血液、体液、排泄物等标本运用多种实验室技术进行检测,能够准确客观地反映所检物质的含量。目前我国大型中医院均设有检验科,医学检验与中医传统辨证论治已经很好地结合起来,因此如何培养适应中医药发展的医学检验技术人才,成为各大中医药院校共同探讨的问题。

1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发展现状

1.1专业简介及发展概况

医学检验是一门以医学应用技术为主的综合性学科,我国于1984年开始医学检验专业本科教育,历经30年,医学检验教育已形成目标明确、层次齐全、形式多样的体系[1]。自2013年起,五年制医学检验专业统一调整为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代码101001),授予理学学士学位[2],这是医学检验教育的一次内涵性变革,更加突出专业的技术属性,侧重于技术型人才培养。由于专业人才需求量大,就业前景广阔,近年来除各大医学院校外,许多综合性高校也开始设立医学检验技术专业,目前全国共有一百余所高校开设了本专业。

1.2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开设情况

网络调研结果显示,全国24所高等中医药院校中有12所开设了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占50%,招生规模60~180人不等,其中浙江中医药大学在开设本专业的同时还开设了卫生检验与检疫、医学实验技术两个医学技术类相关专业。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在大部分中医药院校已经形成规模和体系,并呈稳定发展趋势,多数具有自身办学特色,在中医药院校占有一席之地。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不再是西医院校的专属,培养具有中医药背景、掌握医学基本知识并熟练运用医学检验相关技能的专业人才,是各大中医药院校的目标与责任。

2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课程开设情况

目前,大多数中医药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较类似,除一些中医特色课程外,与西医院校主干专业课程设置差别不大,仍以医学检验相关基础或专业课程为主。以辽宁中医药大学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为例。辽宁中医药大学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依托优质实验教学资源,2013年开始招收第一届学生。通过网络调研、院校走访及专家论证进行了合理的课程设置,突出临床与实验室工作特点,主要分为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特色课程3方面。专业课在第三学年开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在培养学生扎实的理论基础的同时,更加注重实验操作技能培养,突出专业实用性与技术性。利用高等中医药院校的有利条件,开设一系列中医必修和选修课程,使学生对中医理论知识有初步了解,以满足未来中医临床检验诊断的要求[3]。根据3届毕业生的反馈及实际教学效果,我们对课程进行了一次重大调整:(1)对每学期学时数进行合理安排,一些基础课程提前开课,一些考查课程适当缩减学时;(2)对知识重复交叉多的课程进行整合,如将细胞生物学和遗传学两门课程合并为医学生物学课程;(3)为使学生在考研中更具竞争力,将生理学和西医内科学课程调整为考试课,并增加学时;(4)考虑到学生基本实验技能及科研思路培养,增设医学检验基本技能及中西医结合科研方法两门课程。本次调整以不给学生增加课上负担为原则,教学内容与时俱进,注重学生多元化培养。

3加强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建设

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属于西医学科,与传统中医药相关专业在教学思路和教学模式上有本质区别。本专业如何在高等中医药院校发展、如何与时俱进传承中医药特色、如何培养全面发展的医学检验人才,是各高等中医药院校面临的问题,要从多方面努力,持续进行专业建设。

3.1发挥优势,突出特色

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一定要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利用优质的中医药教学资源。因此我们在培养方案中设置了多门中医特色课程(中医学基础、中医文化概要、中医实用技能、中西医结合科研方法),不仅完善了课程体系,而且使学生熟悉中医基本理论与知识,基本能够满足中医院检验科人才需求。在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的同时,为满足医学检验技术人才国际化培养要求,辽宁中医药大学开设了美国临床病理学学会(AmericanSocietyforClinicalPathology,ASCP)组织的AS-CPi国际认证考试项目的相关培训,为毕业生顺利通过国际医学检验技师(MLT)、国际医学检验医师(MT)等的认证创造有利条件[3],从多角度开阔学生视野,巩固专业知识,提升专业英语能力,从而在未来的求职中更具竞争力。

3.2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活动

创新创业教育从本质上来说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创业素质、创业技能的教育活动,让更多的大学生在未来的事业发展过程中具备独立发展与抗击风险能力,是创新创业教育的最终目标[4]。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应更加重视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创业教育是课堂教育的重要补充,学校高度重视,建立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创新实践—创业实践”四环一贯式培养计划并贯彻落实。学生在参与活动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创新创业能力,挖掘了自身潜力,并且在团队合作中增强了自信心。社会实践、科研创新等多种创新创业活动的开展,丰富了学生的课外生活,提高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

3.3推进课程教学改革

良好的教学质量和持续的专业课程建设是人才培养的必要前提,同时专业学科在不断发展,课程教学改革成为任课教师必须长期坚持的工作。首先,教师应精心对每一堂课的教学进行设计,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将PBL、CBL等[5]教学方法灵活运用到教学中。互联网迎来5G时代,智能技术将给我们带来许多便利,教师应积极利用移动智能设备,实现教学的信息化。其次,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要注意与学生及时交流,以网络问卷调查、代表谈话等方式进行,根据学生的反馈及考试分析对课程进行适当调整。再次,教师应对近年来临床检验技师考题进行研究,丰富教学内容,使学生毕业后顺利通过临床检验技师考试。最后,注重学生实验操作技能培养,实验操作技能是本专业学生学习与训练的重中之重,课程安排上适当增加综合性实验学时,在培养学生操作技能的同时更加注重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以适应专业发展。

3.4完善学生考评机制

在之前的人才培养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学生普遍认为考查课不重要,基本将全部学习时间都用于应付期末考试,这种做法是不可取的。因此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应积极开展考试方法研究,完善各类课程的考评机制,公正、严格、科学地对学生进行形成性评价,期末考试杜绝死记硬背,着重根据学生的学习态度、思维能力、知识掌握程度等给予多方面评价,形成最终成绩。近年来学院对学生毕业考评要求更加严格,包括以下几方面:(1)在校期间按要求修满相应学分;(2)实习单位对学生实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价,避免“一张纸”式评价;(3)毕业考试分为笔试与实验操作两部分,笔试按照临床检验技师考试出题形式与难度要求对学生进行理论知识考核,实验操作项目学生随机抽题考核;(4)毕业论文、综述要求学生有基本的科研、数据统计及论文写作能力;(5)完成1篇英语专业文献翻译。学生只有以上几方面考评合格,方可进入毕业论文答辩阶段,合格后准予毕业。考评机制关系到人才培养质量,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要根据时代要求,不断完善学生考评机制。

3.5加强专业教师队伍建设

教师队伍建设是专业建设的重要内容,合理的师资队伍结构是专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各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师多毕业于本专业或相关专业,具有硕士及以上学位,有着良好的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教学及科研能力,但缺乏中医相关背景,在推动中医药院校的发展与学科建设方面有很大的局限性。应在高等中医药院校开展“西学中”培训,对西医专业毕业的教师进行中医相关知识培养,使之将中医基本理论运用到日常教学与科研工作中。同时重视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为教师提供外出学习交流和临床进修的机会,定期对教师业绩及教学水平进行评估与考核,以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4结语

中医药国际化发展挑战与机遇并存,中医药高等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有着自身特色,基本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办学体系。我们要努力深化教学改革,推动专业的可持续发展,拓展专业方向,重点为中医院、科研机构等培养具有中医药知识的医学检验技术人才。高等中医药教育的发展需要多学科的支撑,在多元化发展的背景下,高等中医药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发展前景会更加美好。

参考文献:

[1]张玉强,夏炳妍,周玉明,等.四年制医学检验技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探索[J].中国继续医学教育,2018,10(30):13-15.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教育司.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和专业介绍[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3]陈雷,任平.中医药院校医学检验技术专业建设几点措施[J].辽宁中医药大学学报,2014,16(7):181-183.

[4]李海侠,郑磊,杨佳,等.医学检验专业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探[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4(3):39-40.

高等中医论文范文3

[关键词]高等中医药院校;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构建

提高高等中医药院校成人教育的教学质量是社会进步的要求,是提高医疗技术人员能力水平的要求,而加强教学质量监控则是提高中医药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探索构建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是促进高等中医药院校成人教育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的重要保证。

1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重要意义

1.1高等中医药院校自身发展的需求

高等中医药院校成人教育机构一般为继续教育学院或成人教育学院(二级学院,以下简称继教院)。虽然招生竞争激烈,但各高等中医药院校也清醒认识到只有遵循成人教育的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能源源不断地吸引到更多的生源,培养出更好的人才,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性循环,获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1.2高等教育科学发展的要求

201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刘延东副总理在讲话中指出,提高教育质量要有新措施、新突破。特别强调要加强教育评估监控体系的建设,有计划地建立各级质量体系标准,探索各级相对独立的督导体系,走一条以教育质量为本的内涵式发展道路。陈宝生在2017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中要求,坚持以完善体制机制为根本保障,狠抓教育质量提高,系统构建质量控制机制。教育监控体系的基础是建立有效的内控机制,主体是各级学校,各级学校的监控体系应该都是建立在如何提高学校人才培养质量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提高质量是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任务,是建设高等教育强国的基本要求”,并把“建立健全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立以提高教育质量为导向的管理制度和工作机制”等列为重要任务。

1.3提高成人教育培养质量的保证

近年来,继教院招生规模逐年扩大,学生人数逐步增多,且绝大部分分布在各个函授站,其教学计划的实施均由各函授站具体执行,继教院负责监管。依据现在这个现实条件,由传统的继教院教务科统筹管理的模式已经很难保证教学质量,因此,急需一个能够覆盖所有函授站点,并能对所有函授站点的教学情况进行有效监督的质量监控体系来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

2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内容

对教学过程进行有效地监督和管理是建立和健全高等中医药院校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基础。教学过程的监督既包括老师按照教学计划实施的一系列教学活动,同时也包括对学生在一系列教学活动中的表现。由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手段4个基本要素构成。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就是遵循成人教育中教学的各种客观规律,根据全国中医药高等院校制定的成人教育各专业培养目标和教学计划,对各函授站点的教学过程进行整体的调控和分析,使教学质量处于相对最佳状态,从而获得既定目标的组织、程序及方法的总和。构建中医药院校成人教育教学及质量监控体系,主要从以下4个方面着手。

2.1明确监控目标

监控目标即全国各中医药高等院校根据自身专业特点制定的成人教育教学质量预期目标。

2.2完善函授站与成人教育主体的职能和各种制度

依据成人教育主体与各函授站的管理层次关系,逐级明确任务,确保责任到人,使整个过程可复制,保证系统的标准化。

2.3完善监控体系的信息反馈机制

做到各函授站点的教学监控信息能够在第一时间反馈到成人教育的主体,即全国各级中医药高等院校的成教学院,以便能及时处理并反馈给各函授站点,保证教育教学质量。

2.4成立专门保证教学质量的监控小组

由主管成教学院的领导、教务科有关人员和专家组成员组成。严格按照“计划—执行—检查—处理”的流程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有效监督和管理,确保信息的有效循环和监控体系的有效运转。监控系统是一个复杂系统,而教学质量又是一个综合指标,因此,我们在对教学质量实行全面监控时必须从系统论的角度出发。第一,实行对培养方案的监控,讨论并验证培养方案的全面性;第二,监控过程中被监控人员的全覆盖性,既包括成教主体各部门和全体人员,也包括函授点各部门和全体人员;第三,既要监控结果,同时也要对过程进行全监控,检查的目标应由传统的教学质量检查转移到系统的全过程监控;第四,树立全局观念,教学质量的形成是一个动态的且充满矛盾的过程,过程复杂但富有阶段性的特点,在监控过程中我们应该抓主要矛盾,有所取舍,只有这样,才能在教学质量的监控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

3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实施的措施

3.1进一步完善培养方案和各类制度,奠定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基础

人才培养方案是教学工作的纲领,是学校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的总体设计蓝图。为确保成人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我院根据新形势、新需要以及学校自身特点,对成人教育人才培养方案、教学进程表进行了修订。在修订培养方案时,我院进行了广泛的调查研究,邀请各专业专家进行了充分的论证,综合考虑成人学生在职学习的特点、学科发展趋势与行业就业需求等多种因素,以使学生获得可持续学习的基础、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为目标,对公共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选修课、实践教学环节等课程的比例进行调整,减少了总课时,增加了实践课时,使培养方案更具科学性和可行性,充分体现“学习导向性”和“职业导向性”。其次,我院还制定了一系列教学管理制度并汇编成册,涵盖学生从入学到毕业的各个环节,如学籍管理、教学管理、考务管理、毕业实习、毕业论文答辩、学历证件发放等各类制度,让函授站和学生明确知道标准是什么,参照在哪里,什么要做到,哪些不能做。

3.2实行每学期不定期教学抽查和年终教学考核相结合的检查形式

以往的教学检查,因为事先已通知各函授站,各函授站有所准备,不排除临时开课的可能性,检查的可信度并不高。从2014年起,我院改变了教学检查方式,根据各函授站每学期开学时上报的教学计划,采取不事先通知,甚至不打照面的突击检查方式进行抽查,这样能真实地反映各函授站对教学的重视程度、开课情况、师资配备及学生到课率,让流于形式不重教学的函授站无处遁形。以往年终教学考核效果不理想,且时间上拉的很长,考核中很多函授站点把考核作为了一次诉苦的会议,其负责人过多的都是在强调教学过程中客观因素的影响,如办学环境艰苦、硬件差、经费短缺等。反而忽视了很多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人为因素,如师资能动性、解决问题能动性等。因此,为了改变这种现状,我院改变传统的座谈会形式,实行年终教学考核的形式、重点、时间及基本考核指标等以书面形式告知各函授站,各函授站据此自查,填写自查评分表,从硬件、软件、管理3个方面书面陈述一年以来教学情况并盖公章交我院审阅存档,然后我院再组织专家小组对各函授站的资料进行考核监察。考核检查过程中,突出3个特点。一是成教院所有领导参与到专家小组中去,充分重视年度考核工作,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把年度考核中存在的问题落到实处。二是考核过程中的全面性。即专家小组全部参加,全过程、全环节、全深入地对所有指标进行仔细考核,一切以事实为基础,以材料为依据,比如教学情况除要有到场教师和学生签名外,还需要有教案、教学记录和照片视频为证;考试情况需做到考勤、阅卷、统分、归档四者统一一致;除了检查督促函授站的教学情况,还深入了解学生对函授站的意见建议,这样将教学效果与工作质量统一起来,将硬件建设与软件建设结合起来,将教学实施与教学管理结合起来,将重点检查与即时检查结合起来。从根本上解决过去检查考核中存在的形式主义问题;三是开展与教学相关的其他活动。如每年举办函授站教学管理人员培训班、学籍管理人员培训班、优秀函授站评比等活动,根据不定期检查和年终考核的结果,对各项教学计划落实到位、学生反映好、社会评价较高的函授站点给予现金奖励,颁发优秀函授站牌匾,适当增加其招生指标;对各项教学计划落实不到位、学生反映不好、社会评价不高的函授站点进行通报批评,并酌情减少招生计划甚至取消联合办学资格,这样既奖惩结合鼓励先进勉励后进,又把教学检查结果与考核结果有机结合起来。

3.3加强主要环节如考试、毕业答辩的监控与管理

考试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是检查教学质量的重要手段之一。成人教育函授站点教学质量考核过程中也不例外,其不仅对各函授站点教学质量有着直观的评估,而且各函授站点学生的学习情况也有着较为客观的反映。当然考试也有其问题的存在,特别是考试舞弊的行为。针对这一问题,我院制定了一系列的措施,对其进行监管,确保考试结果的客观性,如加强制卷、监考、阅卷等过程的管理;加强试卷运送过程的管理;加强考试制度的执行力;减弱考试过后人为因素的影响。如我院对于学生数较多的函授站,采取每学期选择2~3门主干课,带试卷下函授站,统一考试、统一监考、统一阅卷统分的形式进行。实践教学是全国中医药院校成人教育的重要环节,其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强化学生对理论知识的认识,而且对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有着积极的作用。因此,我院在开展实践教学环节时,采取全程监控的方法,做到不漏掉任何细节,特别是对实验教学、实习、毕业设计等重要实践环节做到无死角,制度到位、管理到位和学时学分制管理。如实习达不到相应的学时学分则无法毕业;毕业设计严格按照国家相关的成人教育管理办法,然后结合我校的相关管理办法做到对毕业论文各个阶段须完成的工作、论文格式、篇幅、文献引用、论文所应达到的学术水平等情况进行仔细考核,并采取毕业论文(设计)统一组织、多级审阅、集中答辩的形式,收到了良好效果。

4结语

成人高等教育面临机遇的同时也面临更多严峻考验,成人高等教育的成果和信誉陷入了空前危机,只有不断探索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加强执行力度,形成监控的长效机制,规范各个教学环节的管理,才能切实提高高等中医药院校成人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使目前仍处在学历补偿教育阶段的“学历导向型”成人高等教育逐步向以建设学习化社会为目标的“学习导向型”和以岗位技能培训为特征的“职业导向型”成人高等教育转变[1],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具备一定终身学习能力的实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高等中医论文范文4

[关键词]中国;中医药;高等教育;成就;经验

1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的主要成就

1.1实现了传统教育方式向现代教育方式的转变

以1956年高等中医学院成立为标志,现代中医药高等教育正式出现,从此中医药教育步入了国家高等教育的轨道。1993-1995年,北京中医学院、上海中医学院、广州中医学院、成都中医学院、南京中医学院5所学校更名为大学;1996年,黑龙江中医学院和山东中医学院2所学校更名为大学;2006年,湖南中医学院、天津中医学院、辽宁中医学院、浙江中医学院、长春中医学院5所学校更名为大学;2010年,福建中医学院、湖北中医学院2所学校更名为大学;2012年,广西中医学院更名为大学;2013年,安徽中医学院、江西中医学院更名为大学,同年,教育部批准河北省独立成立河北中医学院。至此,全国独立建制的中医药高等院校达到24所,其中17所更名为中医药大学。除了独立建制的中医药院校外,还在暨南大学、厦门大学、河北联合大学、扬州大学、三峡大学等综合性大学与南方医科大学、宁夏医科大学、中国药科大学、沈阳药科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内蒙古农业大学等医药院校或农业大学中成立了中医(药)学院,开设了中医药类专业。不断发展的中医药高等教育,说明院校教育已经成为中医药高等教育的主体,院校教育所具有的开放性和科学化、法制化、多样化,促进了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规模化、标准化和教育教学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使中医药高等教育有效融入了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实现了传统教育方式向现代教育方式的转变,这一转变对于塑造学生的综合素质,提高学生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1.2为建设人力资源强国做出了积极贡献

60多年来,中医药高等教育培养的医疗、科研人才已经成为中医药卫生服务体系中的重要力量。据统计,到2011年,全国卫生机构、中医机构有中医执业医师267,225名,中医执业助理医师42,047名,中药师(士)100,116名。2011年,在中医药科学研究与技术开发机构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员中具有本科以上学历者占研究人员总数的65.66%。这些人员绝大部分为中医药院校培养的毕业生,他们在国家医疗卫生、科学研究领域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除了这些在医药卫生领域工作的中医药院校毕业生之外,还有很多中医学专业毕业生从事中医药教育、对外交流等工作。此外,中医药院校培养的非医药类专业人才也在管理、经营等领域作出了贡献,还有的毕业生自主创业取得了成功。因此,中医药高等教育为国家建设人力资源强国,为提高国民素质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有力的支持了我国从人口大国向人力资源强国的转变。

1.3成为社会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中医药教育机构为社会提供医药咨询服务。近年来,中医药院校积极开展健康教育方面的课题研究,相继出版了健康教育方面的培训教材和普及读物,组织师生走进社区、开展“三下乡”活动,进行防病治病的宣传教育,提供免费的医药咨询服务,在流行病、慢性病防治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其次,临床教学基地直接为社会提供医疗服务。临床教学基地是中医药教育的组成部分,随着一大批具有专科特色的现代化大型中医综合性临床教学基地的建成,其在承担教学工作的同时,为社会直接提供高质量的医疗服务。再次,中医药教育机构为社会提供专业领域的信息服务。随着计算机应用的普及和网络技术的发展,中医药教育机构为社会提供了大量的中医药文献、期刊、会议论文、中药数据、方剂应用等信息服务,搭建了中医药成果咨询的平台。

1.4获得了多项科学研究成果

中医药科学研究对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中医药院校作为科学研究的基地,近60年尤其是近10年来,在坚持中医药特色方向研究方法与手段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医、中药、针灸、中西医结合领域积极开展科学研究工作,取得了一批科学研究成果。中医药科学研究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其一是继承传统中医药理论的精髓,推动中医药基础理论的研究。《中医大辞典》《中国医学百科全书》《中华本草》《中医方剂大辞典》等一批中医药工具书相继问世,为中医药基础理论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其二是研究形成新的诊疗方法和药物以及现代科学技术在中医诊疗过程中的应用,如CT、MRT等技术手段提高了中医对人体微观世界和病理变化的认识,在中西医结合诊断疾病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电学、光学、纳米技术手段与中医传统的针灸、药物治疗相结合,在物理治疗、中药剂型改进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其三是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计划和专项,创造性地开展了中医药的现代化研究,取得了一大批令人瞩目的科技成果。在中医文献研究领域,1992年,由天津中医药大学领衔的《素问整理研究》,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这是至今为止,中医药领域获得的唯一的一个文献整理、校注研究的部级科技进步二等奖。在中医临床研究领域,“益肾化浊法治疗老年期血管性痴呆的研究”;在针灸研究领域,“针刺法治疗中风病临床及实验研究”“项针治疗真性延髓麻痹的临床研究”“经穴效应特异性循证评价及生物学基础研究”;在中药方剂研究领域,“辽东葱木的研究及应用”“复方丹参方的药效物质及作用机理研究”等研究成果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奖励。此外,在中医药信息化研究领域,2011年,由北京市中医管理局、北京市科学技术协会联合主办,中国中医科学院和北京中医药大学专家团队负责制作的北京中医药数字博物馆,获得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设立的世界信息峰会大奖。世界信息峰会大奖被认为是全球互联网领域的最高奖项。该项目获此殊荣是将中医药与信息技术完美融合的成果。近10年来,中医药科学研究成果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项;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1项,二等奖44项。其中32项研究成果由高等中医药院校主持或参与完成,占整个获奖数量的62.80%。

1.5促进了优秀中华文化和中医药在世界上的传播与交流

伴随着人类回归自然的趋势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药在国际上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来华留学生数量不断增加。据2012年《中国的医疗卫生事业》白皮书统计,中医药已经输出到世界上160多个国家,在澳大利亚、泰国、新加坡等国家和我国的港、澳、台地区,中医药已经被纳入正规的医学教育体系。中医药对外教育的发展,推动了中医药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推动了政府间在中医药管理、科研、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合作,促进了中医药的对外贸易;开设孔子学院和中医孔子学院,广泛开展文化交流,有力推进了中华传统文化在全世界范围内的传播与交流,有效拓展了中医药为人类健康服务的领域与范围。

1.6民族医药教育为增进民族团结,促进民族经济文化事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民族医药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资源,也是发展民族医药、促进民族团结的重要方式。从1987年民族医药教育设立藏医学、蒙医学2个本科专业开始。至2013年,民族医药专业已经拓展到了藏医学、蒙医学、维医学、壮医学、哈医学、傣医学、藏药学、蒙药学8个本科专业。民族医药教育的发展,在培养民族医药学人才,为本民族人民身心健康做出重要贡献的同时,也在贯彻落实党和国家的民族政策,增进民族团结,促进民族经济和民族文化事业发展方面做出了积极贡献。

2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的基本经验

2.1政府支持发展,主动服务于医药卫生事业全局

60多年来,中医药高等教育从体系的诞生到改革发展,始终都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指导,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国家在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中医药高等教育方面提出了一系列政策和法律法规。2009年4月21日,国务院又专门了《国务院关于扶持和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22号)。党和国家的系列支持中医药的政策,保证了中医药高等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中医药高等教育作为我国教育事业的组成部分,在服从我国教育事业的全局、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关系的同时,按照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战略和指导方针,并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了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和任务。中医药高等教育是保证中医药事业高水平、健康、永续发展的基础。中医药是我国医药卫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必须服从医药卫生事业的全局。中医药高等教育要适应中医药事业的需要,顺应形势,把握机遇,适应社会需求,努力培养合格的中医药人才,为国家医药卫生事业服务,才能在为国家作出贡献中发展自己。

2.2坚持特色发展战略,突出中医药高等教育办学优势

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国卫生事业的特色和优势,切实继承和发扬中医药的学术内涵、学术本质和特色优势,是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存在之本、发展之本。离开了中医药的学术特色,中医药高等教育就失去了赖以生存的基础。坚持和发扬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是由中医药高等教育的性质和任务所决定的。中医药高等教育的发展始终立足于中医药的特色和优势,遵循中医药学术的发展规律,建立了体现中医药学科主体性的人才培养模式。中医药高等教育坚持了“以中医药学科为主体,多学科交叉,协调发展,以支持、服务中医药学科(专业)发展、鼓励各院校特色发展为宗旨”的正确方向,在保证中医药学科特色的同时,努力营造中医药的学科交叉、学术创新、学术争鸣的学术氛围,调整、优化中医药学科(专业)结构,开阔学生视野和思路,拓宽中医药人才的知识面,不断完善教师的知识结构,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促进教学质量的提高。正是由于中医药院校坚持了突出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办学之路,才使中医药院校办学特色鲜明,具备了良好的发展根基与发展前景。

2.3坚持以院校教育为主体,积极推动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的有机结合

1956年,高等中医药院校的建立,标志着我国中医药教育事业跨入了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经过60多年的发展,中医药院校教育已经成为中医药高等教育的主体,实现了中医药人才培养的规模化、标准化和教育管理的规范化、制度化。师承教育作为院校教育的重要补充,不失为培养优秀中医药人才的有效方式。由于师承教育强调实践性,重视临床能力的培养,注重因材施教,符合中医药的传承规律,故而沿袭至今。中医师承教育的最大特点就是临床实践贯穿教学的始终,将课堂与临床合二为一,理论学习与临床实践融为一体,体现了中医“早临床、多临床、反复临床”的培养方式和特色。师承教育特别重视中医基础理论及传统文化的传承,有利于学生尽快形成中医思维模式;积极接受良师的教诲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悟性,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中医理论。师承教育的不足在于易受门户学派的影响,而且个体传授的教育形式难以大规模地培养人才。目前各中医药院校均开设了各种形式的中医传承班、经典人才班,并普遍实施导师制培养中医药人才,积极实施院校教育与师承教育的有机结合。实践证明,中医药院校教育互补师承教育,两者的有机结合有利于中医药人才的培养,对中医药学术的发展、学科与课程的建设等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4坚持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努力提升办学核心竞争力

学科建设,特别是重点学科建设是高等中医药院校发展核心竞争力的标志。教育部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就对高等中医药院校进行了重点学科建设,首批批准的部级重点学科6个,分别在北京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广州中医药大学、成都中医药大学、南京中医药大学和黑龙江中医药大学。之后,定期开展了部级重点学科建设。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根据中医药学科发展的实际,开展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教育主管部门、卫生主管部门、人事主管部门也相继开展了省级重点学科建设,各院校也建设了校级重点学科等。到目前为止,高等中医药院校有部级重点学科31个,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83个、省级重点学科206个。这些重点学科建设对推进高等中医药院校发展和进步产生了重要的作用。首先是对高等中医药院校综合实力的提升产生了重要作用,对高等中医药院校培养高层次人才,建设高水平师资队伍,提升科学研究能力,增加社会服务功能,传承创新中医药文化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构筑了办学的核心竞争力。其次是造就了一大批优秀的学科带头人和领军人才,这些人才对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推进中医药学术发展,促进中医药学术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再次是通过重点学科建设,构筑了中医药学科群和中医药课程体系,使古老的中医药学增添了新的活力,也为中医药学科未来的发展奠定了科学基础。实践证明,坚持学科建设为龙头是建设高水平中医药大学的根基。

2.5坚持以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为核心,确保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提出,要把提高质量作为教育改革发展的核心任务,树立科学的质量观,建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视质量为生命,始终坚持以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全面推进质量工程建设,不断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逐步实现了办学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在具体工作措施上,一是牢固树立了“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教学理念,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和个性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将“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贯彻于教育教学全过程。二是积极尝试人才培养方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创新与改革;积极探索促进教师发展新模式,努力造就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积极推动教材建设和教学基本设施建设等,全面改善了办学条件。三是完善了体制机制建设,建立了质量保障管理机构,设置了督导组织,进行了评教、评学、评管。四是依据教育部“质量工程”建设项目要求,开展专项质量建设工作,加强精品课程建设、教学名师队伍建设、教学团队建设、特色专业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等;中医药院校积极申报“质量工程”建设项目,通过项目驱动,有效提高了专业、课程、实践教学基地水平,对提高中医药人才培养质量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6坚持以建设一流中医药大学为目标,积极追求高水平和可持续发展

自“十一五”尤其是进人“十二五”以来,各高等中医药院校积极吸收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经验和先进的办学模式,本着特色、开放、国际化的办学理念,坚持更新教育思想观念,转变发展模式,努力建设在国际上有一定影响力和声誉的、国内一流的中医药大学。为实现这一目标,高等中医药院校一是努力构建现代大学制度,以内涵建设为宗旨,以发展为主题,坚持以人才培养为核心,以科学研究为主线,以社会服务为目的,以文化传承创新为根本,不断完善大学功能。二是在办学定位上,坚持从单一的教学型向教学研究型、研究教学型和研究型大学转变发展。高等中医药院校建校伊始,大都是教学型院校,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我国目前的高等中医药院校己有一批从单纯的教学型转向了教学研究型,还有一批迈向了研究教学型大学,更有部分高等中医药院校拟在几年或十几年办成研究型中医药大学。三是坚持开放办学,提高合作办学的层次和水平。积极开展与国内外高水平院校的交流,积极服务区域经济发展的需求,积极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的国际教育合作已成为中医药院校高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事实证明,积极追求高水平和可持续发展,建设一流中医药大学的目标,不断为中医药高等教育注入新的活力,为中医药院校的发展带来了勃勃生机。

3小结

高等中医论文范文5

介绍上海中医药大学龙华临床医学院西医内科学教研室建设精品课程内科学的情况,围绕培养学生临床思维和实践操作能力这一教学理念,从主编规划教材、创建递进式临床实践教学体系、改进教学方法、开展教学研究、优化师资队伍、探索网络教学等方面作了大量工作,旨在提高教学质量,使内科学资源精品化、共享化,以创新模式培养现代化中医复合型人才。

关键词:

中医药;内科学;教学改革;精品课程

上海中医药大学是全国最早的四大中医药院校之一。其目标是要培养既有扎实的中医药理论基础和实践能力,又有一定的现代医学知识和创新思维的理论与临床相结合的复合型人才。主干课程之一的内科学,在训练学生的临床思维方式和实践操作技能方面起着至关重要作用。20多年来,龙华临床医学院内科学教研室紧紧围绕培养目标作了系列教学改革,旨在提高教学质量,以创新模式培养现代化中医复合型人才。最终内科学获得上海市精品课程称号,资源精品化、共享化。

1确立以临床思维能力为主线的培养目标,主编规划教材,调整教学内容

中医药高等院校内科学涵盖西医院校的内科学、传染病学、神经病学和精神病学4门课程,然而教学时数却不到西医院校的1/4,其课时少而内容多的矛盾尤为突出。教研室骨干为培养创新型中医人才而确立以培养临床思维能力为主线的目标,主编规划教材,调整教学内容。(1)在有限的篇幅中突出重点,以各系统中常见典型疾病为教学核心(如慢性阻塞性肺病、心力衰竭、消化性溃疡、糖尿病等),讲深讲透,而对其相关疾病重复的内容则简略叙述,纲举目张。通过“举一反三”的教学原则,以达到训练学生基本的临床诊治和预防医学思维的目的,进而使学生掌握自主学习和跟踪内科学发展的基本能力。(2)紧跟医学科学的发展和疾病谱的改变,教学内容反映近来较为成熟的、公认的新观点、新进展,充分借鉴既往国内外内科教材的优点,取长补短,选材的深广度符合本专业学生的实际需要。(3)增添中医药治疗优势疾病的相关章节及内容,突出了中医药教学的特点。中医药高等院校的内科学必须有适合自己的教材,使学生获得新的内科学知识,也是教师进行教学的主要依据。为此,由徐蓉娟教授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五”部级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院校规划教材《内科学》于2003年出版。并与时俱进,不断修订更新,于2007年和2012年分别出版第二版《内科学》、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内科学》规划教材。其配套教材《内科学习题集》和《内科学易学助考口袋丛书》也相继问世,广获同行专家、同仁和学生的好评,并获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优秀教材奖等3项教材奖。

2以“多临床、早临床”模式,创建递进式临床实践教学体系

以往本科生在临床实习时,感到所学的诊断学、内科学理论知识,难以灵活用于临床实践。为此,教研室从小学期(临床技能实训期)、临床见习期、毕业实习期这3个阶段,实行“多临床、早临床”模式,创建递进式临床实践教学体系。

2.1小学期(临床技能实训期)

为了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实践操作技能、诊断分析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教研室于2009年起在第三学年小学期临床技能实训期(3个月)设临床技能实训必修课,该课程分4个模块:症状诊断技能、心电图读图、实验诊断、诊断思维,共12学时,由高年资临床教师讲授。要求学生掌握心电图读图,并作出诊断;掌握基本的化验单解读分析技能;症状诊断技能和诊断思维模块选择具代表性症状,训练学生症状问诊及诊断思维能力,并进行案例分析[1]。通过本课程教学,为毕业实习奠定基础。

2.2临床见习期

采用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与导师制相结合的教学方法。在内科各系统理论课后,学生分组,指定专业指导老师,深入该专科病房或门诊见习。先由教师介绍见习要求;然后由学生问病史、查体、提问;最后师生共同讨论、解答。改变教师为主体的单向模式为学生主动参与的师生双向模式。

2.3毕业实习期

针对毕业生理论与实践的联系不足,动手能力较差的现状,1999年起率先建立本科生临床导师制度,把培养研究生的导师制引入毕业实习阶段(包括临床科室轮转、选科实习和毕业加强实习、跟师实践、临床综述或临床观察研究等)[2]。具体措施:为每3~5位学生配备1名专门的临床导师,对学生技能、临床思维和操作规范进行有针对性地训练和强化,全程关注,补偏纠弊。实习阶段尽可能增加同学的临床各种检查和治疗操作机会,还采用教学查房[3]、病区专业小讲课、专题查房、临床病例讨论等方式,使学生巩固已学的基础理论知识,掌握内科学特点,并将两者有机地结合。在学生的问卷调查中100%赞成这种教学模式,一致认为对于提高临床技能、临床思维能力、问病史和体格检查的能力、与患者交流的能力等大有帮助。选取一些具有中医治疗优势的内科疾病,如:肺癌、糖尿病、缺血性中风等,举办中西医结合的专题讲座,增加中医辨证论治内容,提高学生各专科的知识。在内科学精品网站增添思维拓展模块(症状诊断思维和中医辨证思维),开拓学生视野,使西医内科学知识能更好地为中医人才所用。

3改进教学方法,开展教学研究

教研室教师对“填鸭式”教学模式进行大胆改革,采用了启发式、讨论式、情景式等教学方式,注重对学生临床思维能力的训练;通过PBL教学、mini-CEX(迷你临床演练评估)、临床病例讨论等提高学生查找文献的能力、口头表达能力、质疑批判能力以及解决实际临床问题的能力,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潜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将传统的单向教学模式转变为学生主动参与的双向模式。积极探索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考核体系。在理论授课及见习过程中加强临床能力的测试,除外课程考勤,针对开展的PBL、CBL、病例讨论、课后网络练习及见习技能操作(问诊及体格检查)进行考评测试,平时考核成绩至少占期末总评分的30%。在临床实习过程中进行MINI-CEX考核方式的探索,摒弃了传统的单一试卷考试形式,采用多种评估量表。逐步建立基础与临床结合、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多元化考核方式。教学模式改革丰富了课程建设内涵,提高了教学研究水平。积极申报各级教学课题,如“本科生导师制在毕业实习阶段的实行”“实习医师体格检查强化训练法教学模式探讨”“培养临床实习思辨方法的竞争性TBL教学法探索”“西医内科学理论教学配合案例随访教学效果的评价”[4]等,通过这些教学课题研究,对教学质量的提高和中青年教师队伍的成长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4优化师资队伍,提高教学质量

龙华医院(即龙华临床医学院)为三级甲等中医医院,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建设单位。重点学科的长足发展也为临床教学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为提高医学生的临床操作能力提供了良好的临床实践基地。优秀的师资队伍是临床教学的必备条件,为此采取如下措施:

4.1择优选拔教师年年德才考核

被选教师必须热爱教学,具有教学能力,以及一定的教学经验与临床经验。主要骨干教师的教龄均超过20年,分别是内科不同临床专业的学科带头人,能将各专业最新的诊治进展引入课堂教学,与各学科的发展接轨。选派资深教师进行临床带教。每年对教师进行德才的考核,以及教学反馈,进一步优化教师队伍,以竞争激励机制提高师资质量和本专业的教学质量。教研室现有教师25名,知识结构上均为全国各著名医学院校毕业生,所有教师既从事教学又在临床一线工作。教研室梯队结构合理,教学力量雄厚。拥有终身教授1名,正高级占40%,副高级占40%;学历结构士占44%,硕士占36%;其中6名博士生导师,11名硕士生导师。年龄梯队为老中青相结合。

4.2临床师承模式,创新教学传承

内科学已经形成以名医工作室为引领,以中青年教师为骨干,推动教学团队发展持续全面提高教学质量的良好局面。2003年起遴选学术造诣精深、德才双馨的名医名师主持工作室[5],选拔有潜力的中青年骨干医师跟师学习。工作室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师生共同申报课题,发表论著和论文,通过临床师承新模式,培养新一代名医名师。提倡名师、终身教授亲临课堂讲授,并开展定期教学查房和门诊带教,作好临床师资的教学示范。学院成立教学督导组,聘请名师参加新教师试讲,讲课竞赛、课题申报、教材立项等各项教学活动,悉心指导中青年教师。聘请名师为院级基金培养教学人才的指导老师,培养教学人才,使内科学独具特色的教学理念、教学方法得以继承并发扬。

4.3成立教学团队,鼓励教学进修

教研室专为中青年教师制定了培养计划,中青年教师脱颖而出,不断涌现由中青年教师领衔的创新教学团队,如临床案例讨论教学团队;临床基本操作技能培训教学团队等。团队探索教学方法,申报教学课题,撰写教学论文,很多中青年教师已列入校临床骨干教师培养计划。教研室在院校领导支持下鼓励青年教师赴国内外进修深造,已有多名教师赴美国密歇根州立大学和香港大学进行教学进修,培养教学理念先进,临床知识扎实,教学能力过硬的内科临床教师。

4.4参加讲课竞赛,提升教学技巧

鼓励中青年教师参加各级课堂教学竞赛,包括双语教学竞赛、PBL教学竞赛等,既学习其他教研室教师的教学理念及授课技能,又提升教学能力及表达讲授能力,并且逐步形成自身教学风格。

5探索网络教学,建立精品课程

当今社会日益信息化、网络化,给医学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部分教师早在2006年,就利用网络平台开展内科学的教学:设立网上思考园地,指导学生预复习,网上答题、提问;教师根据网络反馈,在课堂上作有针对性的解答。目前我校网络教学资源已初具规模,教研室在20世纪90年代就率先在全国采用内科临床实践多媒体考核系统作为对学生见习、实习的考核方法,并不断地加以补充和更新。该资料库收集大量真实的影像资料,制作病例,模拟再现临床场景,设计临床诊治过程的电脑程序,使学生围绕病案模拟完成包括问诊、体格检查、选择实验室检查、制定治疗方案在内的中西医诊治过程,并建立自动评估系统,对培养学生的内科基本功和整体临床医学思维有良好的促进作用。2011年内科学被评为校精品课程。2015年课题组完成了上海市教委重点课程项目内科学;积累了大量有价值的文字、图片、影像等资料,为临床教学工作的持续改进积累了宝贵的经验。经过多年努力建设,以课程建设带动教学资源的精品化、共享化,2015年内科学被评为“上海市精品课程”。

6课程建设效果

(1)提高了师资队伍建设水平。通过课程建设,提升教学理念,拓展教学资源,更新教学内容,提升教师教学能力。近3年,先后由4名教师入选“上海中医药大学临床骨干教师”,另有2名教师荣获“上海中医药大学金牌教师”称号。同时,荣获龙华医院临床教学团队3个。内科学教研室也获得“先进集体”称号。(2)促进了教学改革研究发展。以课程建设为抓手,加强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考核评价改革。近年来,团队成员主编国家规划教材和教学参考书7部,立项各级教改课题24项,公开发表教学论文10余篇。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促提升,提高教学效果。

作者:徐蓉娟 倪伟 葛芳芳 吴晓莉 刘萍 单位:上海中医药大学附属龙华医院 上海中医药大学

参考文献:

[1]葛芳芳,刘胜,郝微微.案例式教学在中医案例选析课程的应用与体会[J].中医教育,2014,33(2):34-36

[2]唐红,王秀薇,郝微微,等.本科生在西医内科实习采用导师制的实践与体会[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1,25(2):15-16

[3]倪伟,徐蓉娟.从呼吸病教学查房谈实习生临床思维能力的培养[J].成都中医药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5,17(2):47-48

高等中医论文范文6

依据《本科中药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提出在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中,要重视中医药思维能力的培养。通过建设校园浓厚的中医药文化,学习活动中奠定中医药思维的基础;结合专业课程特点,教学上彰显中医药思维特色;拓展第二课堂,实践中培养中医思维运用能力;实施本科生导师制,个性化凸显中医药思维培养;多元化成绩评价,着重突出中医药思维方法运用的考核。通过改革,提升了学生中医药思维能力,培养了适应行业需求的中医药的创新人才。

关键词:

中药学专业;中医药思维;教学改革;能力培养

近年来,中医药产业发展十分迅速,且在海外的传播亦更为广泛,使得高等中药学专业人才的需求与日俱增。为了适应社会需求,同时也使中医药得到更好地发扬传承,进行符合中医药自身规律的、以中医药思维能力培养为切入点的、多元化的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势在必行。

1中药学专业中医药思维能力培养的必要性

目前不少学校的中药学专业建设存在培养目标针对性不强,课程体系庞杂,知识结构零乱,实践适应性差,人才培养模式定位论证不足等问题[1];同时中药西化的现象日趋严重,保持中药特色已成为构建中药学专业课程体系必须突破的瓶颈[2]。2013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批准设立了高等学校中药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了《本科中药学类专业教学质量国家标准》,标准中指出在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中,应坚持“双思维并重”。“双思维并重”即指科学思维与中医药思维培养并重,尤其为中医药思维,中药学专业学生在学习和工作中必须具备的一种习惯性的思维模式[3]。这是中药学学科性质所决定的,也是迄今中药学专业教育中所缺失的,更是培养本领域未来的领军人才不可或缺的。在当前应对中医药思维的培养给与高度重视和更多的关注[2]。目前中医药思维的诠释已比较完善。中医药学的辨证思维、整体思维、哲学思维、司外揣内思维、意象思维、类比思维、中和思维等思维方法独具特色,是当今中医药大学生在传承与弘扬祖国医学过程中,必备的思维品质[4],建立中医药思维对于今后的中药学专业课程基本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乃至日后的科研、工作都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因此,中医药思维能力的培养对中药专业学生而言至关重要。

2中药学专业中医药思维能力培养的实践

2.1传承校园浓厚的中医药文化奠定中医药思维基础

营造良好的中医药高等院校校园文化氛围,是培养中药学专业学生中医药思维的重要条件之一。良好的校园环境不仅能为学生带来舒适的生活状态,而且能为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学习活动提供阵地,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中医药传统文化的熏陶。如福建中医药大学新校区,一方面在校园内建设标本馆(含生态景观区、闽台中草药区、贵细药材区、中成药区等)、福建中医药历史名人(陈修园、宋慈、董奉等)、文化长廊(方歌走廊、时令广场、河洛时光等)等,这些均刺激了学生中医药思维的形成。另一方面在校园内建设时珍园(药用植物园),将时珍园分区化类,尤其是设立了“立体中药园”区,“立体中药园”区的植物依《中药学》课程中的中药功效来分类,徜徉在“立体中药园”区,身边的花花草草皆为专业课所涉及的,这不仅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加深对专业的认识和理解,而且对学生中医药思维的培养亦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营造科学严谨的中医药校园文化氛围,既能提升学生中医药文化底蕴,又能正相关的刺激中医药思维的形成,逐步培养起学生系统的中医药思维体系。

2.2结合专业课程特点彰显中医药思维特色

在中药学专业核心课程的教学中,要善于结合不同的专业课程特点,加强中医药思维方法教学,使学生学会应用中医药理论与技术解决实际学习中出现的新问题。在课堂教学内容方面,应注重中医学基础的整体思维、辨证思维、哲学思维、司外揣内等思维的培养,注重中药学、方剂学的中国传统文化和中药“法象用药”与意象思维的培养、药物四性与中和思维的培养、类比思维的培养等等。如根据五行学说来解释五味的定义;根据天人相应理论,应用取类比象法来解释蝉蜕治疗夜啼;根据相生相克理论来解释茯神的安神等等,运用中医药思维来研究、思考人体的生理现象、疾病的发生发展变化与药物之间的关系,以此指导临床用药,让学生能够系统地把握中药运用的整体联系与功能,为中药学人才向着更高层次的提升奠定坚实基础。在授课方式方面,除传统讲授法外,还应设计IBL教学法、PBL教学法、讨论式教学法、案例式教学法、启发式教学法等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这既能激发了学生对于教学活动参与的积极性,又能有效引导学生对于专业学习中遇到的问题的思考,加深对于专业课知识的学习和认识。如《中药学》中防风药性辛甘、微温,并无苦味,为何具有“胜湿”功效?讲授上可采用精讲与设疑相结合方法[5],让学生用课堂学到的知识、内容,用中医药思维方法去分析讨论问题,以提高中医药思维综合运用的能力。

2.3拓展第二课堂

培养中医思维运用能力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对素质拓展教育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可从社会实践、文体艺术、社团活动、技能培训等方面实施素质拓展各项训练,以开拓学生社会视野,促进学生业务素质和综合素质的提升。如福建中医药大学通过以校园文化,让“药”入目;请名师论药,让“药”入耳;办专业活动,让“药”入口等,逐渐形成自身专业特色。

2.3.1请名师论药

让“药”入耳对于中药学专业学生而言,想对自己的专业深入了解,最有效的途径之一就是举办专业教育。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就建立了面向学生的学术讲坛“名师论药”,邀请知名国内外中药学专家到校,不定期举办“名师论药”系列讲座,使学生近距离感受中药学专业最前沿的科研成果及专家的中医药思维模式。如北京大学药学院蔡少青教授来院举办“三七的生药学研究与质量控制”的学术讲座;上海第二军医大学陈建明教授来院举办“难溶性药物注射给药系统”的学术讲座;台北医学大学药学院院长吴介信教授到院作“中草药在防治心血管疾病之机转探讨”的专题报告等等,通过一系列的学术讲座,让学生树立起全新的学习观念,主动寻求知识的增长,并培养了其运用中医药思维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3.2办专业活动

让“药”入口在学生课余时间,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如福建中医药大学发挥品牌学生社团“本草社”作用,依托时珍园和标本馆,培养中药材及中药文化知识的解说员,向来校参观的客人讲解中药知识,不仅能让学生深入了解身边的药用植物,培养学生对专业的热爱,又能促进其中医药思维的形成;举办的“我爱背方歌、我爱识中药”的三爱活动比赛,既夯实了学生中医药理论学习的基本功,又加强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培养了学生中医药思维的形成;举办的腊叶标本制作、药膳烹调大赛、中药传统剂型制作等专业比赛,通过亲身的实践,加深了学生对传统用药规律的认识,让学生从最初的思维程式化模仿,逐渐过渡到娴熟运用。

2.4实施本科生导师制

凸显个性化中医药思维培养福建中医药大学药学院建立了本科生导师制培养模式。中药专业新生从入学开始,除要完成正常本科教育所要求的学习内容以外,还需参与一项立项活动,故给每个学生选配专业导师,给予全方位的指导。中药学专业讲究传承,本科生导师制度,一对一实施个性化培养,会让学生在跟师实践过程中,零距离感受带教教师的实践技能与学术魅力,潜移默化地感受到专业实践教育,同时也让中医药思维在学生心中生根发芽,这是第一课堂教学所难以达到的。同时依据中药学专业特点和人才培养要求,利用设置的本科生导师制制度,引导学生开展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大学生挑战、创业计划等多种形式的实践活动,不仅会激发学生专业学习的兴趣与动力,提高学生的中医药思维能力,而且也会大大增强学生的科研水平能力与创新意识。

2.5多元化成绩评价

突出中医药思维方法运用的考核围绕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高等中医药药院校应积极探索学生成绩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如福建中医药大学制定的《本科考核办法及试卷命题规范暂行规定》中指出“除了采用传统的期中考、阶段考、结束考和期末考等试卷方式之外,任课教师还可以根据课程类型和特点选择口试、闭卷、开卷、操作、论文、答辩、设计等形式进行考核,形成具有课程特色的考核方法,以使考核更有效、更全面、更准确地评价学生的学习质量,促使学生学习主动性的提高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对中药学专业而言,药学院亦建立了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形成性评价加强了对中医药思维方法运用考核,侧重评价学习情感、态度及策略,实践规范操作能力及质疑,反思及创新精神;终结性评价以理论考试、实践技能考核等形式为主,同时加大了中医药思维能力考核内容,借此评价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思维能力,评判学生对专业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毕业设计侧重于考查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中药整体知识内涵达到融会贯通。中药学人才培养质量对于推动中医药现代化进程具有基础性、先导性和全局性作用,是中药继承与发展的核心[1]。中药学专业应进一步优化人才培养方案,构建具有中药特色的专业课程体系,将中医药思维的培养贯穿始终,以全面提高中药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推动中药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

参考文献

[1]匡海学.厚基础重传承提高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J].中医教育,2014,33(3):1-3.

[2]匡海学.中药学专业人才培养改革问题的思考[J].中医杂志,2015,56(16):1355-1358.

[3]胡菲桐,张瀛予,方玲.关于培养中药专业大学新生中医药思维的思考与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5(18):119-120.

[4]郭延东.中医思维及其发展趋势探讨[J].江苏中医药,2009,41(9):6-8.

高等中医论文范文7

关键词: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

中医药是中国文化的宝贵财富,是中华民族绵延5000年历史中的珍品。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医药发展受到了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继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关于促进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意见》后,教育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出台《关于深化医教协同进一步推动中医药教育改革与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对高等中医药院校深化教育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陕西中医药大学根据国家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结合自身特色和优势,主动求变,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传承精华、守正创新”的发展理念,积极探索中医药人才培养、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创新之路。

1强化传承———重经典、强思维、践师承、提能力,让中医药根深叶茂

1.1强化中医经典学习,重视中医思维能力培养

“阴阳平衡、调和致中、辨证论治”等中医基本理论,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传承和智慧的结晶[1],因此坚持中医经典理论学习和领悟是保持中医药本色,做好中医药精华传承的重要前提。学校以“扎实基础、体悟经典”为指导思想,修订人才培养方案,建构了包括以中医四大经典为依托、以中医文化导论、中医思维方法学、黄帝内经理论与方法论等课程为引导的“经典+文化”课程模块,坚定学生中医信念,帮助学生建立中医思维方式,强化学生对中医思维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学校积极探索中医经典理论等级考试制度,制定了以黄帝内经、伤寒论、金匮要略、温病学四大经典课程为基础的分级考试题库,自2005年起,全面施行中医经典理论等级考试,掀起了“学经典、咏经典”的热潮,培育了“尊重经典、认知经典、钻研经典”的良好学风。1.2深化中医师承教育,重视中医临床能力提升中医药在几千年的发展进程中,形成了独特的宇宙观、生命观、健康观、疾病观、防治观,并通过家传师承的模式得以传承,师承模式是中医药生存发展的根基。2010年起,学校深化中医师承模式改革,发挥国医大师、全国名中医作用,以问题为导向,优化师承教育体系,探索开展“三阶段分层跟师”模式,将中医人才培养过程分为“经典研读”“临床思辨”“多元发展”3个阶段,分别由本科生导师全程指导,省级名中医、部级名中医口传心授,分层点拨,将悟经典和做临床深度结合,将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融会贯通。其中“经典研读”阶段强调结合临床实践对中医经典理论融会贯通,系统掌握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做到三因四诊五行断、六淫七情八纲辨,提高中医思维能力;“临床思辨”阶段跟随省级名医名师学习,博采众长,实现阴阳五行明、脏腑经络精、理法方药通,提升中医经典理论运用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的能力;“多元发展”阶段,通过选拔,部分优秀学生跟随部级名医名师学习,运用掌握的科研能力和现代技术,挖掘整理、传承和发展名医名师学术思想和经验。该教学模式改革成果显著,获得了2018年部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并在兄弟院校得以推广。

2主动创新———落实立德树人、改革评价方式、发展素质教育,让中医药源远流长

2.1坚持以文化人,以德育人,构建医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

围绕“又红又专、德才兼备、全面发展”的人才培养定位,学校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延安精神、大医精诚的医德医风和邵小利烈士精神有机融合,渗透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三全育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体系中。调动和引导专业、课程、学风等各项工作将培养中心落在育人成效上,让各环节都发挥育人功能,让人人都参与育人实践,将培养学生“艰苦奋斗、甘于奉献、至精至诚”的精神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学校完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实施课程思政、专业思政改革。一是将红色革命文化、中医药文化融入思政课程,增强医德教育针对性。二是进一步挖掘医药文化中的思政资源,将医学家的鲜活事例、感人至深的医学案例引入专业课程,增强专业课程的育人功能。如人体解剖课通过致敬“无言之师”,体会敬畏生命的要义;中药学课程通过致敬药王孙思邈,不忘大医精诚的初心;中药化学课程致敬屠呦呦,体会坚守信念和善思善悟的真谛。学校先后打造了课程思政示范课程30门,选树了一批课程思政优秀教师,推动形成专业课教学与思政课教学紧密结合的育人格局。三是学校探索第二课堂改革,激发第二课堂活力,推动思政课程改革创新。先后建立药王山、马栏革命旧址等人文素质教育基地,开展情景体验式教学,增加实践课时,让思政课程真正地“活起来”,切实做到思政实践与实践思政同向共行。

2.2树立科学的评价导向,推动教师、学生评价改革

(1)创新评价激励制度,加强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学校认真贯彻《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践行教书育人使命,积极推进教师评价改革。①修订《陕西中医药大学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工作实施办法》,以品德、能力和业绩为导向,突出教育教学业绩,将师带徒和师承学习纳入职称评聘内容,实行按劳分配、优劳优酬,突破体制机制障碍,向教学业绩突出、临床业务能力强的优秀人才倾斜。②开展校级名中医、基层名中医推荐工作,拓宽中青年骨干人才和传承人的发现和推荐途径,加速中医药人才队伍建设。③以“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理念为指导,构建“共享和专兼职结合的”人才“柔性引进”模式,吸引优秀人才来校从事非定期教学科研工作,带动了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和科技创新能力的提高。(2)创新学生评价制度,提高中医药人才综合素养。学校根据《深化新时代教育评价改革总体方案》要求,积极推进学生评价改革,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首先,明确人才培养各阶段德育目标,在新版人才培养方案修订意见中明确要求,根据学生不同阶段身心特点,对应学校“艰苦奋斗、甘于奉献、至精至诚”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理念,科学设计德育目标。其次,严格学业标准,以职业道德水平和执业能力培养为目标,实施分段式、多站化临床技能水平动态考核。考核实行5%末位淘汰制,以考促学,以考促改,督促学生掌握各项技能,达到执业水平。三是实施《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抽检制度》,对各类学术不端行为严肃处理,确保人才培养质量。(3)完善学生综合素质评价体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校陆续出台了《陕西中医药大学劳动教育实施方案》《陕西中医药大学关于加强和改进美育教育实施方案》《陕西中医药大学关于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的实施方案》,将劳动教育、艺术培养和体育教育与德育教育一起,融入对学生的综合评价体系中,切实引导学生坚定理想信念、加强品德修养、提升职业能力、增长知识见识,增强综合素质。

3推动发展———坚持中西医并重、创新服务手段、开放与共享,让中医药历久弥新

3.1坚持中西医并重,优势互补,推动协同发展

发挥中医重宏观、西医重微观的特色,加强中西医协作诊疗,提升医疗服务水平和质量。以“一流学科”建设计划为牵引,根据学科布局、学术资源、地方社会需求等方面情况进行资源整合,围绕重点疾病、重点领域,凝练学科发展方向,打造中西医结合优势学科群;完善重大疫情传染病防控机制,建立中医药特色鲜明、中西医联合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响应制度,共同应对重大疑难疾病、新发突发传染病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构建中西医“防治共同体”。

3.2创新服务手段,推动中医药现代化发展

总书记强调:“要遵循中医药发展规律,传承精华,守正创新,加快推进中医药现代化、产业化……”如果说守正是中医药发展的根基,那么创新就是中医药发展的灵魂。只有紧跟时代与人民的需求,合理运用现代化手段,才能推动中医药高质量发展。学校审时度势,主动谋划,倡导3个创新:①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互联网+中医药教育”,让中医药教育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探索区域卫生健康一体化发展合作路径,先后与空军军医大学建立研究生培养基地,与西北妇幼儿童医院共建妇幼保健学院,与西安儿童医院共建儿科学院,与高陵区、宜君县和西安国际医学中心等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探索专家共享、科研共享、教学共享、管理共享的合作共建模式。②创新中医药产业化模式,促进现代信息技术在校办制药厂、药材加工基地生产工作中的运用。经典名方是临床组方用药的基础,也是中药新药创制的源泉[2]。以名方、验方的研究开发为契机,强化校企联合、科教融合,研发“国医大师学术经验传承数据库”“中药临床方药管理数据库”等数据库,科学解决中药制造水平不高的问题。③创新中医药科研模式,积极建设重点实验室和技术创新中心。一方面,学校先后获批省级“中医诊疗技术装备研发协同创新中心”“陕西省公众科学素质与中医药学创新发展研究中心”“陕西省中医药真实世界临床研究中心”等科研平台;另一方面,学校积极参与国家粤港澳大湾区中医药高地建设,联合发起成立“大湾区中医药联合创新研究院”,共同开展中医药临床科学研究,研发并推广疗效显著的中医诊疗方案和中药、中西医结合特色制剂。

3.3主动融入“一带一路”建设,弘扬中医药文化,推动开放发展

5000多年中华文明进程中,中医药不仅在全民健康保健中意义重大,而且对全人类健康养生和治疗发挥重要作用。学校通过建设求合作,通过合作求发展,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高校和医疗机构的合作,开展中医药文化交流,建设中医药海外中心和中医课堂,扩大国际教育规模,与俄罗斯巴甫洛夫国立医科大学、萨拉托夫医科大学、罗马尼亚锡比乌大学、波兰格但斯克大学、美国华盛顿陕西国际商会、俄中“一带一路”战略合作发展协会、波中经贸投资商会等签署合作协议。同时,发挥自身特色,相继成立美国、俄罗斯、罗马尼亚中医药海外中心,在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和贸易等方面提供帮助,加强中医药文化传播,推动中医药医疗水平提升,促进中医药在全球发展。

4结语

新时代赋予中医药高等教育新的使命和责任。陕西中医药大学结合自身办学特色,紧抓“强化传承,注重创新,推动发展”的改革主线,坚持立德树人、坚持中西医并重,深化中医药师承教育,改革教育评价方式,提升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中医药服务水平,以期为高等中医药教育改革提供借鉴,为中医药事业发展做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王泽议.积极支持中药传承创新发展[N].中国医药报.2020-06-22(2)

高等中医论文范文8

1.1以科学的教学模式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启迪学生的创新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在中药学教学过程中进行互动教学,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及动手能力,任何知识只有经历过,才会印象深刻,理解透彻,中药学的学习也同样,尤其中药学是一门应用性课程,是多学科的综合运用下整合思维和再创造进程。教师可以在学生有新思维且不断发挥主观能动性验证新思维的合理性与可行性的过程中,主动引导和启发,使学生深化理解、积极思考、灵活运用、大胆创新;而学生在老师的指导下积极思考,积极动手实践,不懂的地方及时主动反问与质疑又可使教师吸取新思想进一步钻研专业理论,在原来的基础上产生新的想法来探索科研规律,提高科研水平,这是互动教学模式建立的主旨所在,即使双方都充分的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并激发对方主观能动性,学生在这一过程中,能够更深刻的理解中药学的教学内容,逐渐产生兴趣,有目的的培养自己的兴趣和方向,为以后找实践工作及为社会服务应用打下良好基础。

互动教学为中药学教学的目标实现提供一新的必要教学平台与必要教学模式,学生主动地学习科研资源在与教师互动的环境中学会综合运用专业知识探究解决科研的各种问题。应用型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是要在教学模式的合理运用和教学内容的优良改革方面下功夫,以建立能培养满足社会及企业需要的中药学人才的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

1.2形成以中药学实践应用能力培养为中心的教学体系

课堂讲授与实践教学齐头并进,并且适当的加大实践课时,改变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刻板教学模式,重视见习和实践,保障见习和实践效果,借鉴国外以问题为中心的教育模式,给学生更多的发展空间和实践机会。同时,结合中药学应用学人才培养,在整体课程设计的时候,不能以所修学分多少为评判唯一标准,学生会为学分甚至选修自己不感兴趣的课程,最后的教学效果不好,也耽误学生的自我发展。

在中药学人才培养模式上积极结合教学课程设置,明确划分必修课和选修课,为学生提供应用性人才培养的导向,根据学生自己志向与爱好,选择课程,保护学生的专业个性,加大实践见习课比重,培养学生的独立工作能力及实际操作能力,尤其在课间见习和毕业实习是中药学专业教学环节中关键,对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着不可替代作用,加强课间见习、毕业实习、社会实践、毕业论文等实践教学环节,重要的是要体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的,切实落实和保障各环节的教学时间和质量。

2满足社会需求

传统中药学人才培养方案及教育课程设置的缺陷在于重化学轻医学,重实验轻实践,重技术轻人文,使中药学专业毕业学生知识结构与中药学实践领域对中药学生的需求脱节,学生毕业后就业率不高,适应能力差,不能满足社会需求。在中药教学体系中,设置课程的教授内容不但要以中药材体系为主,更应对中药的应用及适应症加强教育,这样培养的学生才能做到一个合格的中药学人才,一个应用型中药学人才,才能逐步与国内的就业机会接轨。

以往我们在学习西方的先进技术及教育理念时,往往就其表面不问实质,就药学教育而言,国外的药学工作者体现应用型培养,是能根据患者症状来选择最合适的药物,而国内药学或中药学教育则是更注重药物的基本知识和生产,至于适不适合病人,却一无所知;这样造成了医生与药师间的完全分开,尽管最近几年,开展了临床药学和临床中药学专业来加强医生与药学人才联系,加强了制药工程,但是现有教育体系下往往缺乏实践,所学与所用脱节;因而当今培养应用型中药学人才就是把成熟的技术和理论应用到实际的生产、医疗中的技能型人才,是熟练掌握社会生产或社会活动一线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能从事一线生产的技术或专业性应用型人才,其具体内涵是与时俱进的,是随着社会及高等教育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而不是“高、大、空”的研究型人才。

应用型人才既具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同时又具有较强的理论技能,面对具体的问题能够具体分析灵活解决,逐步过渡为研究创新人才。因此,我们需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具备知识结构多样化、较强的实践能力、灵活应对能力、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综合素质和团队精神的应用型中药学人才。

3注重教育内容人文化

药物服务的核心对象是人,倘若缺乏人文精神,只注重对药物的研制、生产和营销,忽视对药物使用者的人文关怀,只能是药品供应者,而不是药学服务者,美、英、加、澳大利亚及日本药学学生开设的课程中都有涉及到人文科学。我们时常听到人性化,真正的人性化应该渗透到每个学科,每个方面,尤其应该在以人为服务对象的中医药行业,应用型中药学人才模式的探索必须要注重人文科学的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