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医学课程范例6篇

动物医学课程

动物医学课程范文1

依据国家职业教育指导思想、学校特色与定位、产业发展及职场需求、家长与校友期望、学生个人能力与发展等,确立了三级(校级、院级、专业)教育目标、核心能力及能力指标,即学习成果的确立。制订的动物医学专业教育目标为:面向畜牧兽医行业,培养具有创业能力和较高敬业精神,具有信息处理、有效沟通和终身学习能力,从事动物疾病诊断、治疗、预防、控制和动物检疫检验的兽医技术人员。核心能力从协作力、学习力、责任力、执行力、专业力、发展力六个方面进行制订,每项核心能力指标具体包含两个方面。一是沟通整合(协作力),具备与他人、动物有效沟通及团队协作的能力;具备跨畜牧、兽医等专业合作的能力。二是学习创新(学习力),具备学会学习及信息处理的能力;具备创新思维及创业的能力。三是责任关怀(责任力),具备承担责任、关怀社会、关爱动物的精神;具备人文、艺术的基本涵养。四是问题解决(执行力),具备发现、研究动物疾病问题的能力;具备制订、实施动物疾病防控或诊疗方案,处理动物疾病的能力。五是专业技能(专业力),具备运用诊断、治疗、预防、控制和检验动物疾病技术、技能的能力;具备管理动物诊疗企业岗位的能力。六是职业素养(发展力),具备爱岗敬业、遵守规范、安全生产、保护环境的职业操守;具备适应岗位、心理调适、自我提升的能力。

2课程的调整

在教育目标、核心能力及能力指标的导引下进行课程调整,将原来的基础课+专业课调为素质通知课程、专业统整课程、专业核心课程和专业选修学程,增加体现学生协作力、责任力及发展力的课程,以便达到预期目标。素质通知课程开设职业生涯规划、思想道德与法律基础、语文阅读与表达、形势与政策、大学生心理健康、办公设备与软件应用、专业英语、体育、就业指导等;专业统整课程开设实用化学、动物解剖生理、动物微生物及免疫等;专业核心课程开设动物病理诊断、动物临床诊断、动物药物应用、动物外科手术、动物防疫检疫、中兽医、兽医法规等。在专业选修课程中设置动物疾病模组课程和宠物疾病模组课程,学生可根据就业方向进行选修,也可全修。动物疾病模组课程有牛羊病防治、猪病防治、禽病防治、宠物病防治、特种动物病防治;宠物疾病模组课程有宠物内科病防治、宠物外产科病防治、宠物传染病防制、宠物寄生虫病防制等。

3课程的设计

动物医学专业在课程设计时采用工作过程导向的学习领域课程体系,按照兽医行业“诊治防控检”工作过程开发学习领域,突出动物疾病诊治能力、疫病防控能力和动物检疫检验能力的培养。通过对养殖场、动物医院等企业进行现场调研,对岗位职业能力进行分析,确定动物医学专业毕业生主要的就业岗位是动物疾病诊断、治疗、预防、控制和动物检疫检验等。通过对岗位工作任务的收集,整理出疾病调查、病原检验、病理剖检、临床检查、药物治疗、外科手术治疗、疫病预防与扑灭等典型工作任务,根据能力复杂程度整合典型工作任务,归纳出动物医学专业的行动领域是动物疾病诊断、动物疾病治疗、动物疫病预防、动物疾病控制和动物检疫检验。在此基础上,根据认知及职业成长规律将递进重构行动领域转换为学习领域。与企业行业合作,参照兽医职业资格标准,针对兽医临床工作特点,以诊疗过程和典型工作任务为导向,进行成果导向课程大纲及单元教学设计的开发。

4课程的实施

在单元教学中设计真实或模拟的情境,采用行动导向教学,在学习情境实施过程中,按准备活动、发展活动、整合活动开展教学,为学生提供信息资料单、工作任务书、评量表等材料,指导学生按项目式教学为主的行动导向教学完成工作任务。在工作过程的背景下实施行动导向学习,学生亲自经历完整的工作过程,学生是学习过程的中心和主体,教师是学习过程的组织者与协调人。

5学生学习成效的评量

动物医学课程范文2

【关键词】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 课程体系改革 中医类院校

【基金项目】贵州省2010年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项目,黔教高发【2010】242号。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244-02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我校四年制药物制剂专业的主要专业课之一。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包括生物药剂学(biopharmaceutics)和药物动力学(pharmacokinetics)两部分内容。生物药剂学是研究药物及其剂型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与排泄过程,阐明药物的剂型因素、机体因素和药物疗效之间相互关系的科学。研究生物药剂学的目的是为了正确评价药物质量,设计合理的剂型、处方及生产工艺,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使药物发挥最佳治疗作用。药物动力学是应用动力学原理与数学方法,定量描述药物通过各种途径进入机体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等过程的动态变化规律,即研究药物在机体的存在位置、数量与时间之间的关系,并提出解释这些数据所需要的数学关系式的科学[1]。通过临床前药代动力学研究,分析候选化合物的药代动力学特性,可为以后的临床药效学和药代动力学实验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基于本校是高等中医类本科院校,要突出中医药特色,结合近几年来我校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的教学改革实践,本教研组总结与分析了课程任务、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

1.课程任务

基于我校是高等中医类本科院校,药物制剂专业培养的是具备中药学、药剂学和药物制剂工程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实验技能,能在药物制剂和与制剂技术相关联的领域从事研究、开发、工艺设计、生产技术改进和质量控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科学技术人才。因此,本教研组确定的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任务是:使学生初步了解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基本理论与基本研究方法,为今后从事药物质量评价、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或新药研究工作奠定一定的基础。

2.教学内容

我校于2008年才在本科生中开设该门课程,由于学时较少,由开设之处的54学时变成36学时,而且受总学时数的制约,尚未开设生物药剂学实验课。因此,本教研组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了适当调整,并初步编写了具有中医药特色的生物药荆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大纲、实验讲义。

2.1调整理论课内容

专业教学内容应紧紧围绕四年制药学类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因此,我们对教学内容进行了优化,将生物药剂学中影响药物吸收、分布、生物转化与排泄因素的内容作为教学的主要内容,其中口服药物的吸收、药物的分布重点讲述;药物动力学的主要教学内容是隔室模型、临床给药方案设计及药物动力学在新药开发中的应用,重点讲述单室模型中药动学参数的计算以及生物利用度的研究方法。将其他内容作为自学内容或简单介绍,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将生物药剂学部分与药剂学、新药研制与进展课程紧密衔接,简化重复部分,重点讲解制剂处方设计、制备工艺优化的原则,并引用一些硕士、博士学位论文内容、相关研究的最新报道,进行讲解,使学生对某些中药剂型的制备工艺、辅料选用、作用机理认识更加清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2通过开放性实验增设实验教学,并用科研成果丰富实验教学内容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这门课的学习,要使学生具备合理设计制剂处方、科学评价药物制剂质量、科学制订给药方案等方面的基本理论知识和实验技能,为从事制剂研究和应用工作奠定基础。实验课是巩固学生学习的理论知识,培养学生掌握操作技能,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有效教学手段。在许多大中专院校已开设,且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我校受总学时数的制约,未开设生物药剂学实验课。对是否开设生物药剂学实验课,已在2007级药物制剂专业进行问卷调查,82%的学生认为开设生物药剂学实验课很有必要。因此,本教研组将符合教学规律的本校教师的一些比较适合的科研成果,列入生物药剂学与药代动力学开放性实验中去,在2010级药物制剂专业进行了探索,通过开放性实验的形式,初步建立并探索该门课程的实验教学。如开设了芍药甘草汤灌胃后小鼠体内芍药苷的血药浓度测定实验,三中盐酸小檗碱的溶出度测定实验等一系列具有中医药特色的开放性实验。

3.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式,采用的是填鸭式方式,这种教学方法会使学生觉得枯燥无味,挫败学生的学习热情。我们需要在教学中积极推广先进的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可以采用启发式、讨论式、设置悬念等教学法,增强课堂教学中师生的互动性,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教师多提一些富有启发性的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针对性的去思考,同时在某些章节让学生查阅文献资料,在老师引导下开展讨论,这些使学生能充分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去,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3.1加强相关课程内容间的联系

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是一门多学科的集合体,知识面较广,涉及生理学、生物化学、药理学、药荆学以及数学等部分教学内容。因此,在授课过程中,针对课程要求引导学生复习相关学科知识,对这些知识进行归纳和总结,加深对现学知识的理解。如在讲解“口服药物的吸收”一章中的内容“影响药物吸收的生理因素”时,引导学生复习已学过的解剖生理学与药理学的相关内容;结合中药药剂学中软膏剂与栓剂的知识,讲解“非口服药物的吸收”一章中“皮肤给药”与“直肠给药”的教学内容。

3.2增加实例教学内容,充分运用观代化教学手段

生物药剂学部分的基本理论知识主要以讲解为主,学生感觉难度较大,难以理解。为此,应在教学中适当增加实例教学内容,如在讲解药物的体内过程及影响因素时,适当引入药理学中所学具体药物的体内过程与使用注意事项进行讲解。如在讲解体外溶出度研究时,引入研究实例三中盐酸小檗碱体外溶出度研究等。同时下载一些相关的具有中药特色的硕博论文,把所讲理论与实际情况相结合,使学生有更加直观的印象,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加深记忆,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依靠老师口授以及黑板、粉笔和挂图、幻灯等,难以使学生从不同侧面和角度,真实、立体、直观地认识药物在体内的动态行为。而多媒体技术所具有的动画模拟现实的能力,使多媒体教学能够把教学中的抽象概念原理、真实的实验过程等形象生动的表现出来,给学生创造真实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把握概念、原理的实质,从而使生物药剂学的教学效果与教学质量得到显著提高。

4.改革考核方式

摒弃传统的以期末考试为主要考核内容的考核方式。在教学过程中,我们将历次作业、分章小测试、课题表现等纳入最终成绩评定,确定学生的成绩。这样的考核方式有利于学生系统的掌握所学知识,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通过近几年的教学改革实践,本教研组认为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课程改革后比较适合中医类院校药物制剂专业的教学,但也存在某些方面的问题,如未开设实验课程,仅靠开放性实验难以满足本门课程更深入的学习,我们需要与时俱进的进一步优化课程内容,改革教学方法,逐步建立成熟的实验教学,以及改革考核方式等,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培养高素质的药学人才,同时推动我校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教学改革不断深入。

参考文献:

[1]梁文权.生物药剂学与药物动力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1.

动物医学课程范文3

关键词: 互动式教学 生物化学教学 创新能力

生物化学是一门在分子水平上研究生命现象的科学,它主要应用化学原理和方法来探讨生命的奥妙和本质,着眼于搞清组成生物体物质的分子结构和功能,维持生命活动的各种化学变化及其与生理机能的联系。在医药院校生物化学是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理论课,是现代基础临床医学理论及实践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包括医学在内的生命科学研究上,生物化学起着配合和驱动其他学科发展的作用。对现在学医的学生,要培养其成为创世纪的开拓型、创新性的人才,就必须使其拥有扎实的生物化学基础,这就对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高素质人才,是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中心任务。因此,在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从更深层次上,挖掘和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启迪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从而造就创新型人才。

然而,当前我国大学生物化学教学过程大部分都是教师负责教,将教材内容以“填鸭式”灌输给学生,学生则负责学,教学就是教师对学生单向的“培养”活动;教学关系成为:我讲,你听;我问,你答;我写,你抄;我给,你收。这种填鸭式的教学方式最终只能让学生成为生物化学知识的消极接受者,无法实现培养出高素质创新人才的目标。

因此,探索和发展新的生物化学教学模式,以适应现代高等教育环境和社会发展状况,是生物化学教学改革的当务之急。互动式教学是一种相对于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而言的教学模式。它是以现代教学思想和教学理论为指导,充分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训练为主线、以双向交流为手段、以思维为核心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在这种教学模式中,可以真正让师生动起来,在全员参与中体验、感悟,在感悟中发现、提高,使学生具备敢想、敢说、敢创新的特质,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师生平等是互动式教学的前提。互动式教学要求在教学中教师与学生相互沟通、探讨,在彼此平等、彼此倾听、彼此接纳、彼此坦诚的基础上,通过理性说服甚至辩论,达到不同观点的碰撞交融,形成在教师适时启发下学生主动学习、在学生积极参与下教师主导教学的一种教学方式。

一、“互动式教学”的内涵

“互动式教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互动式教学”,是指广义上讲,互动教学是指学校教学中一切相关事物的相互作用与影响,如备课活动互动、讲评课互动、学生作业互动、测验互动等。

狭义上讲,互动教学是作为一种特殊的课内人际互动,师生互动是指师生之间在课内发生的各种形式、各种性质、各种程度的相互影响与作用。也就是教师和学生这两类角色相互作用和影响的过程。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发挥主体性作用,能科学地完成学习任务,同时也使其教学的互动性不断发展。即在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问题导学互动;概念形成互动;联系实际互动;创新实际互动;逻辑推理互动;最终进行信息汇总、小结。

教学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统一,这种统一的实质是交往互动,体现“以人为本”的创新教育教学理念,以学生为中心进行教学,改变单纯接受式的学习,强调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和互动学习。

“互动式教学”的核心思想充分体现了教学过程中各要素的整合,尤其是抓住了在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师”与“生”这两个主体,着重研究如何充分发挥其相互作用,达到优化教学过程,实现最佳教学效果进行探索,使得教学过程从原来强调“教”,忽视“学”,转向后来的强调“学”,又忽视“教”的偏离,最终开始走向“教”与“学”两个主体的互动整合。

二、互动式教学的优点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大多以教师讲授为主,教师处于主动,而真正的学习主体学生却很被动。这种教学模式的主要弊端有:(1)不利于教师对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的评判。(2)不利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不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巩固和升华。(3)不利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学生主要是被动地听和记,很少有机会参与到课程知识的讨论,更少有机会提出自己的观点和问题。

与传统的教学相比,互动式教学在课堂教学中所具有的良好效果是毋庸置疑的,其优点主要表现在:(1)有利于改变学生被动听讲的消极性,使学生的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发挥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通过自己的积极思考领会所学知识,在参与中主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2)变单一主体为双主体。互动式教学通过学生自己发言、角色扮演等学习方式参与教学,有效地克服了课堂完全由教师控制,学生只是一味地听、记的弊病。(3)变单向交流为双向交流。互动式教学中,信息的交流由传统方式下的教师至学生,变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互动,使信息能反馈更加及时、准确。(4)互动式教学要求学生参与的过程增加,这必然督促学生在课下认真阅读及查阅相关资料,充实自我,以满足课堂上参与相关主题的讨论和学习的需要。(5)教师由于要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在课堂上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必然要认真钻研、精心备课,谋划好如何既要把所讲知识使学生掌握,又要使学生能主动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这对教师更是一种教学上的鞭策和督促。(6)教学效果好。互动式教学可以使教与学有机地统一起来,课堂气氛活跃,师生间的距离拉近,有利于教学双方最佳状态的发挥。

三、互动式教学在医药院校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的实施

高校学生处于求知欲旺盛、思维活跃的阶段,他们所接受的信息量相当大,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不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师生互动式研究型教学能有效活跃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综合能力。医药院校生物化学课程师生互动式教学的实施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一)课堂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在生物化学课堂的师生互动中,作为互动主导者的教师不仅仅要传授生物化学知识,还要创造师生互动的环境,使学生在学习中形成积极的态度。实施生物化学互动式教学模式的前提是创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民主平等包括认知与情感两方面。从知的角度看,教师与学生只是“闻道有先后”而已,教师不应以知识的权威者自居,更不能歧视某些学生;从情的角度讲,学生的人格是独立的,每一个学生都有着自己丰富的内心世界和独特的情感表达方式,需要教师的理解和尊重。

在教学过程中采取讨论辩论法、创设情境法、师生设疑法、问题教学法、案例教学法等进行教学,由传统的讲授式转向讲授与提问、讨论结合的教师与学生双向交流的启发式教学。例如,在介绍“三大营养物质代谢之间的联系”这个内容时,由教师提出问题,学生运用已学知识展开激烈的讨论,按自己的想法回答。这个过程中学生与教师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分享彼此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交流彼此的情感、体验与观念,丰富了教学内容,取得了新的发现,进而达到共享、共识、共进,实现了教学相长和共同发展的目标。

另外,课堂教学中,还应注意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已日益显示出它独到的功效与重要地位,生生互动已成为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环节。主要形式有:(1)竞赛法。如针对某一教学内容把学生分成几组,每一组学生开展自主学习,由学生确立这一教学内容的目标、难点,然后提出问题、解答问题、总结学习收获等。每一组同学选出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汇报学习结果,组与组之间进行比赛。对教学内容分析讲解得透彻的优秀者给予一定的表扬,以调动学生参与的积极性。(2)讨论法。这种方法可以是全班性的大讨论,也可以是小组讨论,通过讨论,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也可以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和交际能力等。(3)辩论法。大多数学生对这种教学方式很感兴趣,参与的积极性很高,而且争着做主辩手。在课堂教学中,可以整堂课进行辩论,也可以在课堂教学中穿行,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设计一些一刻钟左右的小辩论,以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4)点评法。也就是由学生点评学生的讲解或答案,对的给予肯定;如果是错的,要求提出正确答案,并说明自己的理由,其他学生也可以补充点评,最后教师作总结。这种教学方法,学生参与的积极性很高,大家既提高了相互间的合作能力,也增进了同学间的友谊,而且所学的知识印象深刻,可以说是获益匪浅。(5)测试法。也就是学生互相设计题目测试对方。这一做法改变了传统的“老师出题、学生应试”的教法,学生有新鲜感、成就感,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二)实验教学中的师生互动

生物化学是一门系统性、应用性和综合性均很强的学科。在实验教学中,可以设计一些综合性实验,或者由学生自己设计实验。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针对性指导。主要的做法是三个“指而不导”和三个“既指又导”:对于学生过去学过的理论知识“指而不导”,让学生自己去温故而知新,或者对于过去学得不够扎实的内容去亡羊补牢;对于规范和手册上有的内容“指而不导”,让学生自己通过查阅规范和手册去熟悉内容,培养学生应用规范和手册的能力;对于学生实验或设计中明显错误和没有深度的提问“指而不导”,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找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对于在课堂上不便讲述或未能讲述的内容则“既指又导”,使学生通过实验设计拓宽和加深知识;对学习基础较差的学生也要既指又要适度地导,帮助学生在原有基础上有较大提高;对于学生在实验或设计中可能出现或已经提出的创新点要“既指又导”,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较深入的探讨,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而要做到因人而异、因事而异的指导。因此,实验设计强调培养学生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创新。在设计的过程中,也确实常有一些优秀的学生,他们思维活跃,敢于创新,提出一些大胆而又新颖的想法和设计方案。虽然这些想法和方案还不很成熟,但往往给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促使教师钻研业务,并在相互探讨的过程中共同提高。

(三)社会活动中的师生互动

培养创新型人才如果仅局限于教室、学校,那肯定是不完整的。“社会是一所学校”,“生活即教育”。这些经典名言无不告诉我们,应将视野拓展到整个社会生活的每个角落,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去观察、去思考、去分析,使教与学的重点不再仅仅停留在获得知识上,而要转移到学会学习和掌握学习方法上,使被动接受性学习转为主动探究性学习。这样学生才能养成课外探究知识的好习惯,逐渐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兴趣。因此,与社会的互动势在必行。

与社会互动的形式主要有:(1)组织去医院见习。例如,讲解“肝胆生化”章节“黄疸”时,组织学生去医院见习,让学生了解到各种黄疸的症状,从而可以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到“各种黄疸之间的区别,以及各种黄疸的致病机制”这一知识。(2)开展社会公益活动。例如,在讲述“糖代谢”时,在学生掌握后,让学生就糖尿病的致病机制分型,对糖尿病患者进行普及讲解,这样可做到巩固学生所学知识,还能锻炼学生的能力,同时还能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3)邀请及聘请一些既有理论素养又有实践经验的人员及专家、学者来作专题报告或座谈、咨询。使学生得到多方面的教育。

四、小结

我们在生物化学教学过程中尝试使用互动式教学模式进行教学,结果也证实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方面具有优越性。它能够让教师和学生都融入到创造性的学习过程中。它一改传统教育的接受式、灌注式教育模式,注重学生主动的获取知识,注重学生的感情经验,注重活动,注重“学会学习”和“终身学习”,注重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注重发挥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注重挖掘学生作为人的本质力量,因此,我们应在后面的生物化学课程教学中实施互动式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余华银,宋马林.互动式教学:培养统计创新型人才的有效途径[J].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7,(3):73-77.

[2]胡展英,傅华勤.关于高校互动式教学的思考[J].江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09,18,(3):83-85.

动物医学课程范文4

关键词:医学影像物理;仿真实验;空间教学

医学影像物理学是我校医学影像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必修课程,也是一门实验性的课程,与其相关的医学成像的物理原理无不依赖于实验结论。同时该课程实验环节在培养学生的科学素质、创新能力以及研究能力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 。而目前很多医学院校,尤其是医学高专院校,在开设这样一门理工结合性很强,实验依赖性很大的课程时,往往忽略了实验课的重要性,甚至有许多医学高专院校不能开设该实验课程,主要原因有:①医学影像物理学涉及知识面太广,而一般的医学高专院校缺少这方面的专业老师,导致课程教学难度很大。②医学影像物理学实验设备耗资大,许多医学高专学校实验室并没有购买相应的设备,由于仪器的缺乏而直接阻碍了医学影像物理学实验课程的开展。③医学影像物理学中部分实验涉及射线的辐射,这对师生的身体健康有潜在的威胁,导致部分师生对该课程实验产生一定的排斥和恐惧心理,这也制约了医学影像物理学实验课程的开展。 此外,也有部分医学院校开设了医学影像物理学的实验课程,但是由于实验仪器昂贵且精密,学生也不可能随意反复调整仪器,这些都不利于学生理解仪器的性能与结构以及实验的原理与方法。正是这种种条件的限制,导致大部分医学高专院校医学影像物理学实验课程难以开展起来,或者实验课程往往是以走马观花的形式参观实验室或者医院的影像设备为主,这样学生对医学成像技术的原理难以掌握,后续课程的学习也变得更加困难。

在种种条件的制约下,利用基于云计算的空间教学开展医学影像物理学仿真实验可在相当程度上弥补实验教学这方面的缺陷。而整个的仿真实验包括了X射线影像、磁共振成像、核医学影像、超声成像和红外成像,对于课时数较少的医学高专院校来说不可能全都做到。因此从培养应用型、技能型的医学影像技术专门人才出发,针对我校医学影像技术专业学生的特殊情况,结合我校的实际情况,我们选择了最贴近临床的一些仿真实验X射线影像、磁共振成像以及超声成像的一些仿真实验。

通过空间教学开展医学影像物理学仿真实验教学,首先,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由于医学高专医学影像物理学课程的特殊性,理工知识薄弱的医学专科学生仅仅依靠课堂想要理解掌握医学成像的物理原理就显得非常困难,而利用空间教学平台开展仿真实验,学生可以利用课余时间来完成整个的实验过程,开展实验教学不再受到昂贵的实验仪器和有放射污染的实验环境的限制,可以重复操作,这样可以增加更多的实验内容,不再受传统实验条件和经费的制约。其次,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获得强烈的真实感。传统的医学影像物理学实验比较复杂,学生有普遍畏难情绪,而通过空间教学,把仿真实验置于世界大学城,学生通过空间随意访问实验资源,整个的实验过程都是通过计算机在虚拟的环境中进行,仿真成功后,可以直接得出实验结果,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得到激发,学习效果更佳。最后,丰富了师生互动活动。师生间的交流互动是一个很重要的环节,有效的互动能够提高教学效果。空间教学提供了很多的交流互动模式,学生进入老师的教学空间进行实验,老师进入学生的空间检查实验情况。另外学生之间还可以互相交流和学习,取长补短,达到共同进步。

总之,通过空间教学仿真实验训练,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学生实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学生可以快速掌握几种成像技术的物理原理,提高了学习效率,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构建了医学影像物理学理论联系实践教学的新模式。

参考文献:

[ 1] 张瑞兰,吉 强.医学影像物理学仿真实验 [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

[ 2] 仇 惠,丁 晶,周志尊,等.医学影像物理学实验教材建设的改革与实践 [ J].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2009(5).

动物医学课程范文5

关键词:职高 动物医学 实践性

由于高等动物医学教育存在着自身特殊性,涉及的课程和学科门类多,实践教学比重大,使得动物医学教育必须长期保持较高的投入比例。为了提高动物医学专业人才培养质量,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实践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加强实验教学,提高实验教学质量

1.改革实验课程体系,优化人才培养方案

实验课程体系的构建是否合理,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的深入,社会对动物医学专业的人才需求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原有的课程体系已经不适应市场经济新形势下人才培养的需要。同时,学分制的实施和学生个性化培养的趋势,也要求对原有的课程体系进行改革。我们修订人才培养方案的总体思路是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能力为目标,以创新实验教学模式为突破口,打破课程间的壁垒,整合动物医学相关实验课程,构建新的实验课程体系,将实验课程由原来依附于理论课程改为与理论课程并立的独立体系。根据实验内容及其内在联系,可将本专业实验课程整合为4大课程群,即:动物形态学实验课程群,包括动物解剖学、动物组织与胚胎学、动物病理解剖学和动物寄生虫学等实验课程;动物机能学实验课程群,包括动物生理学、动物病理生理学、兽医药理与毒理学等实验课程;动物疫病防治学实验课程群,包括兽医微生物与免疫学、动物传染病学、动物寄生虫病学和动物性食品卫生学等实验课程;动物普通病学实验课程群,包括兽医临床诊断学、兽医内科学、兽医外科学、兽医产科学和中兽医学等实验课程。以课程群为单位的实验课程体系可以使每个课程群内各课程间优质实验教学资源共享,提高实验教学效果。

2.改变以往以单门课程独立进行实验的实验教学模式

遵照动物医学教育阶段性和循序渐进的规律,根据本校的办学定位,我们以学分制改革为契机,依托动物医学实验教学中心,整合每个课程群内的相关实验内容,根据其内容及性质划分为三大模块:基础兽医学实验(涉及动物形态学课程群和动物机能学课程群相关内容)、预防兽医学实验(涉及动物疫病防治学课程群相关内容)和临床兽医学实验(涉及动物普通病学课程群相关内容)。每个模块实验内容分为三个层次:基础验证性实验、创新综合性实验和课程群综合课程实习。

三大模块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新模式压缩了传统的验证性实验学时数,增加了综合性实验学时数,增添了4个小模块课程实习。通过开设综合性实验和课程实习,使学生在实验方案的设计、仪器设备的操作、实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及实验报告的撰写等方面都得到了综合训练,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及创新的能力。

3.改革实验教学及其成绩评定方法,提高学生实验技能和分析能力

在动物医学专业四大课程群实验中,动物形态学课程群的实验教学过去主要是采用放幻灯,看标本、挂图等方法,学生对动物复杂的解剖组织和病原体形态构造常感到枯燥与乏味。近年来,我们采用多媒体教学方法,收集和制作了大量的图片、影象资料,通过声音、图像和立体动画的方法,清晰地反映了动物组织和病原体的形态结构和生活史过程。学生在比较轻松愉快的环境下学习,提高了学习兴趣,增强了记忆。学生还可以拷贝或下载这些实践教学资料,利用课外时间进行预习和复习,从而可以牢固地掌握课堂教学内容。

二、建立“系——课程组——实验指导教师——实验员”负责的实验管理机制

动物医学课程范文6

关键词:生物医学信号处理;双语教学;改革

生物医学工程(BiomedicalEngineering)是各种工程学科同生物医学相结合的新兴交叉学科[1]。从1979年11月“国家科委生物医学工程学科组”成立至今,中国的生物医学工程的发展已有30余年的历史。随着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建设的完善,生物医学信号处理已成为许多有生物医学工程专业高校的必修课之一。生物医学信号处理是继“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和“生理系统建模”等课程之后开设的面向数字信号处理应用的课程。该课程作为生物与医学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充分体现了生物医学与工程学的交叉性,其综合性、理论性和实验性都很强,对培养学生从工程角度解决生物医学领域具体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医学院校课程改革主要缘于医学科学的发展和进步。在最初的单一研究、精细分析、高度分化的基础上,出现了多学科高度综合、融合的基本态势,既要求在医学理论构成上融合,又要求在诊断治疗技术应用上融合[2]。按照医学发展的要求,将更多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多学科相互渗透、互相融合,从而要求医学专业课程体系的设置随之变化。因此,医学院校中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的课程改革也要适应整个医学专业课程的整体进步。这样,课程改革要求熟悉国内外新科技的动态,不断地掌握新的相关科学技术,吸收新知识和新技术。双语教学是目前高校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利用双语教学和专业的融合,既能充分发挥双语教学方式对学生掌握专业英语词汇的促进作用,又能提高学生查找原文学习资源等实际能力。

本文结合笔者几年从事生物医学信号处理和双语教学经验,浅析生物医学信号处理教学现状及实现双语教学改革与实践的途径。

1.

课程设置

天津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建立于1986年,由神经工程、医学仪器、物理医学和生物信息学等方向构成。针对自身学科特点,“生物医学信号处理”课程体系提出理论联系实践,因此课程学时包括36学时理论课程和18学时实验课程。由于“生物医学信号处理”课程含有较多定理、公式、变换以及算法,因此该课程的理论教学必然分配较多学时;同时培养学生运用工程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至关重要,因此实践环节必不可少。

2.

双语教学

双语教学包括教材语言和授课语言两方面。使用原文教材能够使学生系统地了解掌握原文专业知识的表述。但由于语言等文化差异,全部利用原文教材还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合理删减原文教材重组后编写方式较为适宜。专业教师知识丰富,但英语授课尚有一定难度。当前高校注重人才培养和引进。许多具有博士学位的人才或留学归国人员具备“外语+专业”的基本条件。这将有利于双语教学,而且也易实现教学相长。

3.

教学方式

双语课程主要目的是培养学生专业文献的阅读、翻译及写作能力。增加师生的互动能够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如课堂上开展小应用讨论,并轮流推选代表发言,鼓励英文口头报告;课下布置相关文献题目,以小组形式共同完成,鼓励用英文撰写报告等方式。

4.

同行学习

双语专业教师要有丰富的专业理论知识及扎实的外语基础。但是双语教学或偏重英文教学并不容易,因此加强双语专业教师与英语专业教师的相互学习,进而提高双语专业教师双语教学的素质和水平,提高英语专业教师理解其他学科专业术语的能力。

5.

总结

在“生物医学信号处理”双语课程改革中,要把握理论联系实践的原则;根据实际情况,合理删减重组原文教材;鼓励师生互动;双语专业教师与英语专业教师要互相学习和交流。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