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近视康复训练范例6篇

儿童近视康复训练

儿童近视康复训练范文1

[关键词] 儿童;脑瘫;康复效果

[中图分类号] R742.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3)28-0154-02

脑瘫是以中枢性运动功能障碍为主的综合征[1],是永久性损害,不可改变,主要影响患儿的肢体运动功能。目前,脑瘫的定义说法不一,国际上尚无统一的定论[2]。

儿童患脑瘫后,如果得不到及时治疗,将严重影响儿童的健康[3]。近年来,小儿脑瘫已经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我国政府在小儿脑瘫康复上投入很大,但在脑瘫治疗上尚无特效药物,综合的康复训练是治疗小儿脑瘫最有效的方法[4]。

早期干预、早期进行康复训练可明显提高患儿的运动能力,对减轻社会和家庭负担具有重要意义[5]。

1 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材料收集来自于吉林省残疾人康复中心2009年3月~2012年9月住院脑瘫患儿114例,男70例,女44例,年龄最小5个月,最大5岁9个月。

1.2 研究及评估方法

脑瘫患儿康复治疗方法有多种:包括肢体康复训练(运动疗法、作业疗法)、矫形器的应用、手术治疗、高压氧、水疗、电疗、针灸按摩、中药熏蒸、语言矫治、引导式教育等。康复医师通过对患儿的初次评估结果,制定出近期的康复训练计划,为患儿选择不同的训练方法,然后实施康复训练。

评估方法的选择,参照中国残疾人联合会下达的《贫困肢体残疾儿童抢救性项目》中脑瘫儿童康复档案中的评估标准,由专职康复医师对训练儿童逐项进行评估、计分。

1.3诊断依据

诊断依据参照2005年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关于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条件及分型[6]。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Epidata3.0建立数据库,运用SPSS13.0软件对资料进行分析。计数资料采用构成比表示,计量资料用中位数和四分位间距描述集中和离散趋势,组间比较应用秩和检验。

2 结果

2.1住院脑瘫儿童康复治疗项目选择

对114例住院脑瘫患儿康复治疗项目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肢体运动康复训练103例,占比例最大(92.0%),下肢矫形器的选择60例占54.0%、手术治疗34例占30.6%、水疗25例占21.9%、电疗20例占17.5%、高压氧16例占14.0%。脑瘫儿童主要存在的问题是肢体运动障碍,所以脑瘫儿童首选的项目是康复训练,根据病情再选择其他辅助治疗方法。

2.2 住院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情况

对114例住院脑瘫儿童康复训练情况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运动疗法112例,占比例最高(98.2%),中医按摩106例占92.9%、作业疗法97例占85.1%、语言治疗91例占79.8%、引导式教育62例占54.4%。

2.3 住院脑瘫患儿康复治疗效果分析

对114名住院脑瘫儿童康复治疗效果进行分析,结果显示:治疗前后平均分分别为(10.5±9.0)分和(16.0±9.0)分;治疗前后得分分布有统计学差异Z=-6.187(P < 0.05),治疗后得分显著高于治疗前。虽然目前没有令人满意的治疗方法,但现有的治疗手段使脑瘫患儿治疗效果已得到明显提高[7],综合治疗可使脑瘫儿童功能得到尽早改善,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8]。

3讨论

我国小儿脑瘫的患病率为2‰,脑瘫严重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因此,早期诊断、早期康复治疗对减轻功能障碍、减少残障意义重大[9]。本研究对114例住院脑瘫患儿康复治疗项目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以康复训练所占比例最高(92.0%),其次为矫形器的应用(54.0%)、手术治疗(30.6%)、水疗(21.9%)、电疗(17.5%)、高压氧(14.0%);康复训练以运动疗法所占比例最高(98.2%),其次为中医按摩(92.9%)、作业疗法(85.1%)、引导式教育(54.4%)、语言治疗(79.8%)。以上结果表明:脑瘫患儿的康复大多数采用综合治疗。对脑瘫患儿治疗前后评估,治疗后得分显著高于治疗前,综合性的康复治疗在治疗儿童脑性瘫痪上具有一定效果。实施康复训练后,患儿语言表达、生活自理、肢体活动能力有明显改善[10]。

脑瘫儿童的治疗方法很多,临床康复治疗中多采取综合措施,脑瘫患儿因损伤部位在脑部中枢神经,临床表现上以中枢性运动障碍和姿势异常为主,同时还可伴有言语障碍、智力障碍、癫痫、斜视等并发症,治疗中除针对运动功能存在障碍外,应同时治疗其并发症。癫痫是脑瘫儿童常见的并发症,发病率在10%~20%,由于脑部受损,脑神经细胞可出现异常放电,脑损伤程度会进一步加重,由此可形成恶性循环。因此,在康复治疗的同时要控制癫痫的发作,视力障碍可以配戴适宜的眼镜矫正视力,关节脱位可以手术解决,听力障碍可选择人工耳蜗或验配助听器。因为脑瘫儿童康复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除了在专业康复机构进行训练外,还要将社区与指导家庭训练相结合,有研究证明社区康复是一种可行、高效、经济的康复途径[11]。这就要求我们训练机构在训练患儿的同时要教会家长最基本的康复手法,保证患儿离开康复机构后得到长期有效的康复训练。

脑瘫患儿的治疗除以上治疗方法外,还可以选择针灸、推拿、中药熏蒸等,推拿疗法在脑瘫康复中应用广泛,推拿疗法可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肌肉痉挛,还可以扩大关节活动度,推拿治疗过程中患儿没有痛苦,一般配合的较好,患儿家长易于接受。

虽然康复训练的方法很多,但也要考虑到儿童的生长发育特点,脑瘫儿童也和正常儿童一样,除了每天的康复训练外,也喜欢游戏,同样需要有正常幼儿的教育。音乐疗法、游戏训练都是患儿喜欢的愿意做的,运动游戏可以促进学习,脑瘫儿童以运动障碍为主,同脑瘫儿童游戏要克服许多困难,要改变一下物理环境,把康复训练内容融入到游戏当中,这种训练方法患儿易于接受,也越来越受临床医生的重视。由于脑瘫儿童的病情不同,临床表现、临床类型也不相同,在治疗过程中应根据评估后结果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根据其特点制定相应的个体化训练计划[12],并定期进行评估,及时调整训练计划,同时注重其他方面的需要。

综合性的大医院都设有康复科,但由于康复治疗的费用高昂、不能满足贫困脑瘫患儿的需求,使得大部分脑瘫患儿不能得到长期有效的康复治疗。近年来,我国政府非常重视残疾儿童的康复教育,采取一系列措施,对0~6岁脑瘫儿童进行康复救助[13],中国残联印发了关于脑瘫儿童的康复救助项目,这样使得更多的脑瘫儿童有机会到康复机构进行康复训练,现在社区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脑瘫儿童就不用到外地就医,可以就近到当地社区。在社区康复师的指导下,采取机构集中评估、训练和家庭康复指导相结合的方式,对脑瘫儿童进行系统的康复,巩固疗效,提高康复效果。

发现脑瘫患儿要及早进行康复治疗,有效地进行早期干预对患儿的康复将起到重要作用[14],加大社会宣传,让人们都知道什么是脑瘫、脑瘫的病因及危害,让全社会都来关心脑瘫儿童,要做好三级预防,即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减轻残障,提高患儿的生活自理能力[15],使脑瘫儿童能够同正常儿童一样生活。

[参考文献]

[1] 李晓捷. 我国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方面应关注的几个问题[J]. 中国实用儿科杂志,2010,25(7):575-576.

[2] 李晓捷. 实用小儿脑性瘫痪康复治疗技术[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

[3] 徐开寿,麦坚凝. 脑性瘫痪的诊断、评估及治疗[J]. 实用儿科临床杂志,2010,25(12):950-952.

[4] 卢小妹,杨李. 小儿脑性瘫痪的防治进展[J]. 中华疾病控制杂志,2010,14(7):668.

[5] 陈正平,张绍岚. 小儿脑瘫康复治疗86例临床分析[J].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2,38(4):774.

[6] 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神经学组. 小儿脑性瘫痪的定义、诊断条件及分型[J]. 中华儿科杂志, 2005, 43(4): 262.

[7] 汤明丽,吕复莉. 小儿脑瘫康复治疗的现状及进展[J]. 安徽医学,2012,33(9):1256.

[8] 李文军. 综合性康复治疗对小儿脑瘫患者的影响观察[J]. 中国妇幼保健,2013,28:1122.

[9] 洪永锋. 脑瘫超早期康复研究及进展[J]. 安徽医学, 2011,32(5):684-685.

[10] 陆冬梅. 脑瘫患儿98例临床康复疗效分析[J]. 吉林医学,2011,32(32): 6778-6779.

[11] 陈彬,张丽华. 脑性瘫痪患儿的社区康复[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5(6):67-68.

[12] 张雁,吴卫红. 个体化康复训练对脑瘫患儿综合能力的影响[J]. 中国康复,2012,27(3):180-182.

[13] 银芳,刘宇赤. 我国脑瘫儿童康复服务中的问题探讨[J]. 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 2012,18(6):595-597.

[14] 王明. 早期医学干预对预防脑瘫的影响[J]. 实用医技杂志, 2011,18(10):1072-1073.

儿童近视康复训练范文2

关键词:听障儿童;康复训练;听觉意识;言语发展

一、听障儿童听觉言语教育现状及存在问题

1.目前听障儿童康复训练教育现状

目前国家教育部门对聋儿康复教育教学没有制定出统一的教材,各地聋康机构和学校在教材的选择和使用上处于各自为政状态,这种情况下致使各地聋童康复教育发展不平衡。

康复工作是专业性、技术性很强的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苦的任务。不仅需要教师有爱心、恒心、善心、细心,对专业技术水平的要求更高。训练内容和方法既要适合听障儿童的特点,又要有长期计划和科学的训练方法,循序渐进。

据资料显示我国每年大约有三万名新生聋儿。面对孩子的失聪,鉴于对聋教育认识的缺乏,许多听障儿童家长面对失聪的孩子不知所措,采取只养不教的家庭教育方式,在这种状态下生活的聋童自然学不会发音说话,甚至不会模仿唇型,更有甚者,因为长期缺乏锻炼,有些聋童的舌头出现僵化现象,不能自主控制舌头的活动。

2.听障儿童康复训练教育存在问题

(1)训练中不重视计划性的系统康复与及时评估

当听力受损的孩子带上助听器(或植入电子耳蜗)后,他们的听觉能力开始像出生的婴儿一样,除了要慢慢学会听声音和明白声音的意义外,还要通过听和读语来认知和学习语言,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而在实际训练过程中,往往受听障儿童的智力发育与听力状况不协调的干扰,面对训练初期的听障儿童能较快掌握简单词汇发音的良好局面,不重视及时评估听障儿童的整体听觉言语水平,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做法,会致使听障儿童的听觉言语水平呈现“昙花一现”的现象。

(2)在训练过程中忽视听觉意识的开发和言语能力的培养

许多家长认为给孩子买一对助听器或植入电子耳蜗,孩子就可以听清声音,可以开口学说话了。这对大多数聋童家长来说是认识和教育的一个误区。对听障儿童而言,听到、听清了声音,仅是迈进有声世界的门槛,为康复训练创造了条件。在实际训练中只注重发音、学词、说句,忽视听觉意识的开发,不注重语言思维的培养,使许多听障孩子言语能力低。有的听障儿童借助助听设备模仿发音学说话,即使说出一些生硬简单的词语、短句,也只能理解为“鹦鹉学舌”式的说话。加以测试,会发现他们只会机械重复不会灵活运用,回答的问题往往答非所问。

三、教育教学策略

1.提高认识明确康复训练的指导方向

(1)正确的诊断并验配合适的助听设备是康复训练的前提。

首先必须请专业人员根据聋童的听力损失情况进行听力诊断,帮其选配合适的助听器。教师要根据孩子的年龄、听力、个性特征、生活环境等差异对听觉言语状况做出初步诊断,是训练初期的重要环节,以便于制定相应的长期和阶段训练计划。

(2)制定有效的训练计划定期评估是康复训练的指导方 向?

教师根据听障儿童的听力损失和个体差异制定集体训练计划和个别长期、阶段性的训练计划。完成最初的训练计划后,听障儿童听觉能力通常就会初步建立起来,再根据实时的评估对中期的训练内容、进度进行必要的调整。训练中经常复习前期的内容,反复应用,避免遗忘,引导孩子在生活中巩固和运用,为下一步的学习打下扎实的基础并明确指导方向。

2.科学的训练方法是康复成功的有力保障

(1)听觉意识的开发是康复训练的基础听障儿童戴上合适的助听器,进入有声世界。虽然听障儿童学说话的过程和健听儿童大体相同,但不能像健听儿童那样以“自然习得”为主,聋童“听话”,需要作“听”的引导。这如听力健全的人虽能听清音乐旋律,但不都能像歌唱家那样唱出美妙动人的歌曲。还必须掌握乐曲的音准、节奏和发声的基本技巧才行。因此有了聆听的习惯,建立起听觉意识其语音清晰度和言语能力才能正常发展。

(2)言语能力的发展是康复成功的关键开发听觉意识的同时,进行发音及正音教学,在逐步提高语音清晰度和语调的漫长的过程中,更要注意发展听障儿童的言语能力。言语能力的发展是康复成功的关键。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紧紧厨绕儿童生活的衣食住行,遵循儿童语言的发展规律,通过语素、词语、短语、短句、长旬、短文由易到难逐级发展。在句子教学中,通过看图说句、表演说旬等手段。由形象向抽象过渡,训练昕障儿童的语言思维,发展其言语能力。教给他们按照正常语序观察图片的方法,启发他们按照主谓语的顺序说词语,由词带句。加强对句子的理解,结合日常生活把不同词汇引人句子组成新句子,生成句式。通过替换练习使他们会说的句子越来越多。从而建立正常的语言思维。如:在教“弟弟哭”时,教师接照正常语序依次指图问“谁?…‘怎么了?”避免说出“哭弟弟。”这样的倒装句。语音矫正和声调练习则贯穿整个听觉言语训练的始终,根据听障儿童的实际情况定期对其进行语音强化,加强重读、有节奏地读等语感训练。

总之,听障儿童听觉言语康复训练是长期的艰苦的任务,教师在进行听觉意识开发和发展言语训练时,只有采取科学的系统的训练方法,才会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此外,还要进一步研究与探讨如何消除听障儿童的心理障碍,进一步发展其智力。提高适应社会语言环境的能力。

【参考变献】

儿童近视康复训练范文3

听障儿童不良心理成长影响

一、听障儿童家长心理现状

中国残联2016年在“全国爱耳日”的数据显示,目前,全国听障儿童约460万人。而部分家长由于对自身心理健康不够重视,导致其子女在康复过程中无法达到较好的康复效果,甚至导致其子女在康复过程中无法取得进步。

目前,家长的心理问题主要体现在对孩子的情况感到自卑。于是,部分家长采取将自己孩子关在家中这样极端的方式,拒绝医护人员接触孩子。在将孩子带至医院进行训练的家长中,也有很大一部分苦于高额的康复设备费用以及长期的康复治疗费用。一般的听障儿童家庭,父母一方甚至双方放弃工作来照顾孩子,没有收入或者收入较少,同样导致他们的自卑。

过重的心理压力会导致家长对听障儿童的康复效果预期过高,一旦康复效果无法达到他们的预期,消极心理会促使家长做出一些极端且不理智的事情。

二、实践过程

本次调研历时两个月,调查地点分别为湖南省长沙市的康众助听器验配中心、湖南省儿童医院、长沙市特殊教育学校、中南大学湘雅附属二医院;湖南省益阳市的妇幼保健院等5个单位,共计调查人数578人次。

三、数据分析

实地调查过程中采用纸质问卷调查,同时利用腾讯问卷的方式搜集了一些相关调查资料并做出了整理分析,得出数据并分步分析整理如下:

1、与训练师交流的频率

数据分析:从调查数据中可以分析出,有74.8%的家长缺乏与训练师的交流,以及对孩子训练情况的了解。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会导致家长对孩子训练结果预期过高,在家中的再训练也无法有效的进行下去。当孩子无法达到家长期望时家长易陷入消极情绪,影响最终的训练效果。

2、是否对孩子的训练结果失望

数据分析:从调查数据中可以分析出,有87.2%家长会出现对孩子的训练结果感到失望的情况,甚至有45.7%的家长经常性地感到失望。这一方面是家长对于孩子期望过高导致的,第二方面也是缺乏与训练师的交流,所以对孩子的预期过高,不符合实际。同样经常性地对孩子的训练结果感到失望也会加重家长的失望情绪,甚至致使家长对训练师产生不信任感,排斥训练师的某些训练措施。

3、孩子无法达到自己的期待时

数据分析:从调查数据中可以分析出,当孩子无法达到自己预期的目标的时候,只有28.3%的家长会想到可能是自己定的目标过高,并适当降低目标。而大部分的家长仍然觉得目标恰当,问题是出在孩子以及训练师身上,这也同样是缺乏与训练师的沟通以及对孩子训练过程的认识结果。这不仅会加重孩子的心理负担,也会加重家长自己的心理负担以及对孩子未来的担忧。从而影响最终孩子的康复效果。

4、听障儿童家长的收入水平

数据分析:从调查数据中可以分析出,仍然有24%听障儿童家庭月收入低于2000元,助听器费用以及康复费用对这类家庭的经济负担很大,而且通常听障儿童不单单只是言语问题,而是多种心理以及生理问题的集合,这更是加重了家庭的经济负担。经济压力势必带来情绪的不稳定,家长如果情绪不稳定,那么一定会影响到其孩子的康复效果,甚至会导致孩子的心理问题。

四、对策及建议

1、社会方面

对听障儿童因为在普通学校中、社会中所遇到的歧视所产生的自卑心理进行疏导,使听障儿童树立健康积极的心态。同时在社会中广泛地宣传,使人们认识到听障儿童的现状,消除人们对听障儿童的歧视以及其他不平等的行为,给予听障儿童更多的宽容,在生活中帮助他们。并且可以成立基金会以及呼吁社会慈善人士,对贫困的家庭进行经济补助等。

2、家庭方面

根据调查过程中所发现的家长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以及对康复学的疑问,我们通过咨询相关专业人士制作成有针对性的关于普及听力康复知识的传单并发放给家长。

同时开办家长培训班等社会机构对家长存在的心理问题进行疏导,使家长认识到自身心理状况对儿童康复效果的重要性,并对康复所需要的时间以及精力有大致了解,使家长能理性地对待训练过程中所出现的问题,相信并支持康复治疗师的工作。

并且也可以组织家长互助会,家长可在其中分享自身经验,互相疏导自身心理问题,交流康复经验,从而使儿童康复的效果最大化。

3、政府方面

由于国内言语康复技术刚起步,康复体系不成熟,尤其是内地,言语康复落后沿海地区近二十年,且医教脱节严重。由此政府应该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培养高学历高素质的言语康复人才,使我国康复技术得到发展,让家长对于听障儿童的康复训练更有信心。

同时应该加大对于贫困家庭、康复机构以及特殊教育学校的补贴力度,比如梦之声等听障儿童补助项目,并且对于需要进行康复训练的儿童也可以进行费用的减免,降低家长的经济压力。

五、实践总结

在调查前期以团队合作的形式开展,通过上网查询相关资料,询问专业课老师,图书馆讨论等方式,制定出调查问卷,联系好调查地点。在调查后期,回收总结调查问卷并分析出家长不同心理所产生的原因,使调查活动能成功地完成并趋于完善。这次调研不仅为我们今后社会实践奠定基础,而且我们每个人还将以本次调研为基础,多多总结经验与不足。使自己从中受益,实现自身价值。

参考文献:

[1]廖洪波.82例聋儿家长对康复认知与需求的调查分析.2010.

[2]丁红兵.河北省听障儿童家庭教育状况调查报告.2013.

[3]何娴.听障儿童听力康复需求家长问卷调查.2015.

[4]钱丽.听障儿童家长保健知识调查.2013.

儿童近视康复训练范文4

关键词:听障儿童 关键期 全面康复

我国现有听力残疾人2004万人,其中0~14岁听力残疾儿童116万,且每年新增聋童约3万人。而我国聋儿康复教师从业人员不足8000人,每年毕业的聋儿康复专业教师不足1000人――聋儿年训数量只有2万名。可见,尽管我国听障儿童康复教育的制度已经具备,但由于人才、机构等的限制,众多的聋幼儿仍然无法得到适时的、科学的康复教育。严峻的现实亟需我们把家庭及其他康复力量引入到听障儿童的康复中来,形成包括家长、家庭、社区教育的合力才是上策。

一、家长在听障儿童“关键期教育”中的作用

“关键期”理论告诉我们,人类的某种行为和技能、知识的掌握,在某个时期发展最快,效果最好,如果在这个时期施以正确的教育,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一旦错过这一时期,则事倍功半。我们的聋儿,首先是个儿童,然后才是个特殊儿童,因此,聋儿也有着与同龄健听儿童同样的发展敏感期与关键期。科学研究证明:6岁以前是儿童获得有声语言的关键期,有些甚至称它为“黄金期”,这时孩子接受到外界的信息最多,模仿力也较强。如果这个时期的婴幼儿因听力障碍听不到声音,缺乏语言刺激,则将会对其有声语言能力的获得造成致命影响,使之错过语言能力发展的最佳时机,而出现“因聋致哑”的后果,而这时再对聋儿实施听觉语言康复会难之又难,这在很多康复机构已是公认的事实。

在关键期阶段,聋儿接触最多的人是父母,最熟悉的环境是家庭,因此,什么样的家长及其对孩子什么样的态度、营造了什么样的环境就构成了几乎全部的孩子身心发展的精神食粮。多年来,因为工作关系,笔者接触过不少的聋儿康复机构,发现一个现象:虽然孩子所在的康复机构不同,但凡是康复效果好的聋儿,都拥有良好的家庭康复环境。这样家庭里的孩子是乐观的,好学会学的,是善于与人交流的,拥有“明智的父母,科学的教育”是他们最大的幸运。中国聋儿康复中心原副主任万选蓉,在儿子四岁被诊断为“链霉素中毒导致双耳极重度失聪”后,没有被痛苦击倒,没有怨天尤人,而是铁了心要改变“十聋九哑”的“天条”,要“让小昆像正常孩子一样。”她辞掉了自己原来挚爱的戏剧工作,将沙丽文的话“教育这个孩子是我终生职责”贴在各房间显眼处自勉。从此,听力训练、舌体操、发音训练等,就成了她和孩子每天的必修课;她伴随着孩子走到哪儿,说到哪儿,与人交流到哪儿,增加孩子的知识面,增强自信心,提高语言运用能力。后来的梁小昆以优异的成绩读完了小学、中学、大学,如今是北京电影学院电影学专业的博士。万选蓉自己也成为我国聋儿康复教育专家,成为万千聋儿母亲的良师益友。

二、家长在机构康复中的作用

机构康复是聋儿康复的重要形式,在聋儿康复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去过欧美等国家聋儿康复机构的人都会发现一个现象,那就是家长对聋儿康复的参与度非常高。从针对孩子的个体情况制订康复计划,到康复过程中的监督、参与,直到康复效果的评价,家长均参与其中。这种家长全方位的参与与配合,可以使家校双方实现教育信息资源共享、互相切磋、取长补短,从而使得对孩子的康复训练更有针对性,也更有效。

近几年,我国有些康复学校或机构也开始重视把家长力量引入到学校康复中来,并取得一些成效。因课题研究需要,笔者多次到过山东省莱芜市特殊教育学校,这所学校规模不大,但聋儿康复搞得好,在山东特教界颇有名气。他们的成功做法之一就是引导家长广泛参与到聋儿康复中来。学校每学期举行一次家长培训班,对聋儿家长进行培训,培训内容除了康复理论、康复技能外,还注意帮助家长树立坚定的康复信念和信心,帮助家长了解聋儿身心发展的规律等。学校还建立“每日康复记录”制度并严格执行。聋儿在学校每天训练的内容、掌握情况、存在的问题,教师都要以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并写好家庭训练建议;家长接孩子回家后,根据教师记录的训练情况,继续巩固训练,并把孩子的掌握情况、存在问题,也以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第二天早上送孩子时连同康复训练记录再给教师;教师根据家长训练情况,调整方案和内容。这样家校同步训练,提高了干预实效,使干预效果最大化,促进聋儿朝着家校共同期望的方向发展。

三、家长在促进听障儿童全面康复中的作用

目前,由于社会生活环境、聋生自身听力语言障碍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而造成的听障儿童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已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譬如,聋儿的行为障碍问题、不良习惯问题、性格障碍问题等。在人的素质结构中,健康的心理素质尤为重要,它与人的发展高度、生活质量密切相关。而目前这一系列问题的存在,不仅影响着听障儿童自身的发展,也影响着康复教育的总体效果,不得不引起我们的警惕。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状的原因固然是多方面的,但重要之一就是在当前的康复教育中,绝大多数的康复学校和机构是把精力放在了聋儿的听障缺陷补偿上,如听力训练、语言训练等,忽视了听障儿童的身心全面发展教育,使得聋儿的听力语言康复成效明显,而其它方面的心理、行为问题不断出现,仍旧是“问题儿童”。因此,要真正提高听障儿童的补偿康复效果,就有必要树立“全面康复”的理念;而要实现“全面康复”,除去各康复机构在搞好感官缺陷补偿康复的同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行为矫正、生活养成教育等,注意体、智、德、美全面和谐发展外,还要重视家长在聋儿康复中的作用。

家庭是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聋儿的“第一任教师”,家长对残疾孩子的态度、言语举止都会潜移默化地经常地起作用。家长不同的态度、不同的家庭环境为残疾孩子的心理素质打下不同的“底子”。据研究表明,缺乏父爱或母爱的聋儿在心理上尤其缺乏安全感,性格易孤僻、内向、粗暴等;而不和谐的家庭环境或氛围易造孩子人的心理障碍和疾病;专制粗暴、放纵溺爱的管教方式及父母教育目标和方式上步调不一致都会影响聋儿的身心健康。正所谓“问题孩子”大多有“问题家庭”,“快乐的家庭里没有自卑的阴影,有积极向上的父母孩子也会阳光向上”。可见,父母在帮助听障儿童形成良好心理素质、获得“全面康复”方面地位多么重要。

参考文献:

[1]张宁生.听觉障碍儿童的心理与教育.华夏出版社,1995.

[2]季佩玉等.聋教育.中国盲文出版社,2000.

[3]黄昭鸣,周红省.聋儿康复教育的原理与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4]孙喜斌.言语功能评估标准与方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5]韦小满.特殊儿童心理评估.华夏出版社,2006.

儿童近视康复训练范文5

――助视器是指能够提高低视力患者视力的任何装置或设备,包括光学助视器和非光学助视器。

导致低视力的眼病

在人一生中的不同阶段,你都有可能患上危害视力的眼病。有些眼病经治疗后可以恢复较好的视力,而有些眼病目前没有很好的治疗手段,或者由于发现较晚,失去了治疗的最佳时机,导致视力的不可逆的丧失。所以,我们应该了解那些可能导致低视力结果的眼部疾病,积极预防和治疗,最大可能地挽救视力。

根据不同的年龄结构,可能导致低视力的眼病的结构是不一样的。纽约Lighthouse低视力中心统计,50%以上的儿童视力损害的原因主要是先天性视力缺陷和出生后头几年发生的视力疾病,以晶体后纤维增生和先天性白内障为多见。还有视神经疾病,包括视神经萎缩。

我国统计,第一位的眼科疾病为先天性白内障,包括术后无晶体眼;第二位是先天性小角膜、小眼球、先天性虹膜脉络膜缺损等疾病;第三位是先天性眼球震颤;最后是高度近视、弱视、视神经萎缩、原发性视网膜色素变性等。从病因分析,幼年时期先天性和遗传性眼病是低视力的主要原因。成年时期导致低视力的眼病主要包括近视、远视、散光和弱视,眼外伤,角膜病,脉络膜和视网膜疾病等。老年时期导致低视力的眼病主要包括白内障,角膜病,沙眼,青光眼,视网膜疾病等。有些导致低视力的眼病是可预防并治疗的,如沙眼,部分青光眼,先天性遗传性眼病,白内障,角膜病等。

低视力的康复手段

低视力儿童作为特殊的群体,虽然有别于盲童,但是由于存在视功能障碍,其日常生活和学习都会受到严重影响。例如对于先天性白内障儿童来说,外面的世界是多么混沌不清,他们不仅视觉发育受损,而且已基本丧失生活和学习的能力(图3-1)。那么低视力儿童是否真的不能像健全孩子一样生活和学习?我们说不是的。虽然低视力患者通过普通医疗措施视力无法提高,但是借助一些光学或非光学的手段并进行一定的康复训练,便可以充分发挥低视力患者残余视力的作用,提高其学习、工作和参与社会活动的能力。 正常视力视野 视野缺损 视力模糊 周边视野缩小   中心暗点

目前普遍采用的康复方法是使用助视器配合低视力康复训练。早期发现、早期诊断是儿童低视力康复的前提条件。由于儿童低视力的病因主要是先天性及遗传性眼病,因此对于有相关眼病家族中的儿童要特别注意;对于没有家族病史,但是有某些异常情况,如反应迟钝、不爱参加活动的儿童,也应考虑可能有视觉障碍,要及时到医院进行检查。眼科医生负责临床检查、提供诊断,并有义务向患儿家长将病情解释清楚。在低视力门诊,验光师对低视力儿童的视功能进行综合测定,指明该患儿适用何种助视器。

助视器无疑在低视力康复中充当了极其重要的角色,它是能够改善和提高低视力患者活动能力的装置和设备,如同助听器能够提高耳聋患者的听觉分辨能力一样,它能够帮助低视力患者更有效地利用其残存视力。成人应用的各种助视器同样适用于儿童,对患儿病情不会产生不良影响。目前我国已有不少盲童学校对低视力儿童使用各种远用、近用助视器,结合闭路电视和大字印刷教材,使他们能够接受普通教育。有些儿童成人后,甚至走上工作岗位,为社会创造财富。

低视力儿童的家长培训

儿童近视康复训练范文6

【关键词】自闭症;儿童;教育及康复

孤独症又称自闭症,它是一种较为严重的发育障碍性疾病。该病男女发病率差异显著,并以男孩居多。自1943年首次正式提出“早发性婴儿孤独症”的诊断后,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国的研究人员都还没有明确提出造成该病症的真正原因。近年来,我国孤独症儿童的患病率也呈逐年上升趋势,越来越多的自闭症儿童进入特殊教育学校接收教育。那么如何结合“医教结合”的模式,有效的开展自闭症儿童的教育康复,是特殊教育学校亟待探讨和解决的问题。

一、加强“医教结合”理念的学习

虽然“医教结合”模式得到了广大从事特殊教育工作人员的认可和推广。但是很多学校在理解上出现误差,把“医教结合”简单的理解为让学校配备了医生和治疗师。因此,要不断加强“医教结合”理念的学习,让从业人员从本质上掌握其理念,避免在实施过程中忽略了“医”和“教”真正的有机结合。

二、加大康复课程的设置

2007年2月,教育部《培智学校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实验方案》的颁布,为特教教育学校“医教结合”模式的课程设置提供了空间,如表1所示。目前,自闭症儿童尚没有有效的治疗药物,教育与康复训练是家长最为信赖的,最科学的干预手段。我校结合本校自闭症学生的实际情况设立了康复训练类的课程,目前开展的康复类训练主要有三种类型。

1.集体康复治疗

针对多数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而进行的康复治疗。例如:感觉运动、多感官治疗等。

2.小组康复治疗

针对部分学生共性的问题以小组的形式进行治疗。例如:音乐治疗、沙盘治疗等。

3.个别康复治疗

由于自闭症儿童的个体差异很大,所以还必须对他们采取一对一的方式进行治疗,特别是对于缺陷程度较严重的残疾儿童,个别化的治疗尤为重要。例如:言语矫治、注意力训练、听觉统合治疗、情绪宣泄与疏导等。

在课程的设置上,我校也一直在探索如何使“医”与“教”更加合理的有机结合。其中一般性课程占总课程的60%-80%,康复治疗类课程占总课程的20%-40%。可以说康复类课程的开设类型和所占比例足以满足自闭症学生的日常康复需要。

三、充分利用各类康复设备

自闭症学生多存在注意力不集中、言语发育障碍、认知理解能力差、情绪自控能力弱等问题。随着康复技术和方法的不断提升,越来越多的有针对性的康复辅助设备被运用到实践中,我校也不断加大对康复设施设备的投入。其主要包括了有利于增强自闭症学生注意力的儿童注意力测试分析仪(附训练功能)、有助于学生认知能力提高的和言语功能发展的认知训练系统、智能儿童沟通训练仪、言语功能障碍干预仪等设备,以及舒缓学生情绪,促进身心发展的音乐治疗设备。这些设备的使用为我校开展医教结合的教学模式提供了平台和保障,在康复训练中使用康复设备也受到了学生的欢迎。经过对学生进行长期的、持续的训练,多数学生存在的上述问题都能够得到不同程度的改善或缓解。

四、不断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

在“医教结合”模式的背景下如何更好的开展特殊儿童的教育及康复训练,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当好教师,还要能够胜任康复师的角色。那么对特教老师的专业发展就不仅仅局限在知识结构和教学能力方面,还要不断加强康复知识与技能的培训。主要有两个途径:

1.加强特殊教育从业人员的职前培养

目前,我国特殊教育教师多数是师范类院校培养的,包括特教类和普通类。随着国家对特殊教育的不断关注和支持,一些医学类院校和综合类大学也逐渐开设了针对特殊儿童康复方面的专业。这虽然扩展了特殊教育学校招聘教师的途径,从数量上提供了保证。但是,各高校存在着特殊教育师资培养目标和课程设置不统一的问题。国内的特殊教育专业主要针对盲、聋、弱智三类学生开设模块课程,但随着社会的发展,自闭症、学习障碍、言语障碍等多种类型的特殊儿童的问题也逐渐突出。因此应扩展模块课程类型,在专业选修课中按障碍类型形成关于这一类障碍的课程群,在保证广度的基础上兼顾深度,满足多样化的需求,以避免培养出来的教师不能在实际的工作中有针对性的开展工作。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学生的培养,是密切影响特殊教育教师专业发展的决定性因素。因此,高等院校要不断更新理念,建立科学合理的培养模式,为将来从事特殊教育的一线教师做好职前培训。

2.为特殊教育教师发展提供良好的继续教育平台

终身学习是每个人的提升自我的必然途径。作为教师,我们既要遵循教育的规律,也不能固守自封,要始终坚持终身学习的理念。一方面,教师自身要不断自主的加强学习,通过多听课、多参加比赛课等途径,不断吸取和积累经验来提升自己。另一方面,学校也要为教师的可持续发展提供良好的平台。首先,要实施“请进来”政策,尤其是在“医教结合”模式下开展特殊儿童的教育及康复活动,更需要学校经常邀请研究特殊教育的相关专家,为老师们讲解特殊教育理念及医学理论知识,并开展康复技术及疗法的专业培训,让老师们及时掌握最新的特殊教育动态,为老师们及时添加“营养”。其次,要实施“走出去”政策,我国特殊教育发展虽然起步晚,但是发展速度快,后来发展的特殊教育学校起点都很高。只有不断加强相互之间的交流学习,教师才能够开阔视野,从而激发工作积极性。

尽管对自闭症儿童进行教育和康复是一条漫长而艰辛的道路,但是,我们应该在“医教结合”的新模式下不断学习,勇于创新,为自闭症学生提供更加适合的教育和康复训练。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