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科技教育范例6篇

小学生科技教育

小学生科技教育范文1

关键词:说课技能;小学教育;问题;对策

1小学教育本科生说课技能存在问题成因分析

小学教师的专业能力和教学技能直接关系到基础教育的教学效果和教学质量。通过对某大学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说课技能培养现状的调查和分析可以总结出其说课技能培养存在的问题有:

1.1说课技能理论与实践相悖

无论是通过什么途径进入本科学习的,在对本科生进行问卷调查(如表1)和访谈可得知,有80.1%的学生表明开设过说课理论课程,但是只有15.2%的学生参加过说课比赛,有40.7%的学生写过说课稿但是没有参加过说课比赛,而有42.8%的学生没有写过说课稿也没有参加过说课比赛。学生要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就必须通过实践来完成。虽然80%的学生都进行过说课技能理论课的学习,但是将近一般的学生没有书写过说课稿,这说明这些学生没有进行过说课技能的实践培训,说课技能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没有结合。

1.2师资整体素质及能力不够降低教学质量

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对小学教师的要求越来越高,与此同时,对培养小学教师的高校教师的整体素质和能力也有了更高的要求。通过调查可知,小学教育专业本科阶段并没有讲授教师专业专项技能的专门教师,在访谈中也可得知,教师专业技能的教师所教授的都是比较笼统的教师技能,且每个技能分配的课时很少,讲得多但是不够深入,主要以理论课程为主,实践训练没有得到锻炼和培养。

1.3教学环境与资源缺乏影响教学效果

教学环境是一个由多种不同要素构成的复杂系统,狭义的教学环境特指班级内影响教学的全部条件,包括班级规模、座位模式、班级气氛、师生关系等。针对某大学小学教育本科生培养情况调查分析,可支持说课技能的培训的有专门的说课技能教材、多功能教室、校内授课教师、学校的学习氛围等,但是通过调查可知仅有较少部分学生表明在说课技能培养中没有专门的教材和多功能教室,有部分学生表明没有专业技能实践和训练的平台和机会,也没有校内、校外专业课指导教师,学生反馈的这些问题暴露出了学校在教学环境和资源条件上对小学教育本科生说课技能的培养的诸多制约。

1.4技能类课程的设置有待改善

通过调研可知,某大学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二年级和三年级的专业理论课程中有开设教师专业技能相关课程,但是没有对专项技能的专门培训,也少有专项技能的专门教材。专业实践类课程只有微格教学和教育见习,且微格并不经常使用,教育见习随机性强,对学生说课技能以及其他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有很大的限制。

1.5中师阶段的培养有待开发

中等师范院校是培养小学师资的中等专业学校,目标也是培养基本功扎实,有教学能力和专业技能的小学教师。由调查可知,调查对象中有大约百分之九十都是通过中等师范学校获得中专学历,然后考入本科学校的,其中有一半的学生表明中师阶段虽然没有进行过专门的说课技能培养,但中师阶段有关教师技能的培养有助于本科的继续学习,由此可见,中师阶段的学习和培养是本科阶段的预备,应该得到进一步的开发和利用。

2说课技能培养对策分析

2.1总结培养模式,创新培养思路

2.1.1明确本科生培养目标,重视说课技能

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为:本专业主要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适应当今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基础扎实、知识面宽、能力强、素质高的专业复合型小学教育人才。说课技能是教师必备技能,是高校培养计划中的重点,学校应加强说课技能理论和实践的培养,多增加说课训练机会,让学生更加扎实的掌握教师技能,为成为优秀的小学教师打实基础。

2.1.2归纳培养经验,创新培养模式

近几年,基础教育的深刻变革显示出了对高质量小学师资的社会需求,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小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兼顾学生的智力发展和能力发展,并重集体成长和个性发展,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小学教师还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知识和能力,掌握教学实践技能和教学科研能力,为孩子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面对这样的新形势,高校对小学教育本科生的培养应该总结培养经验,创新小学教师培养新思路。

2.2更新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课程教师队伍

2.2.1提高教师的水平,完成培养任务

既然小学教育是国民教育的基础,那么小学教师的培养也应该是师范教育的重点,要就要求高校在培养优秀的小学教师时必须配备更高层次的教师,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师水平和专业化水平有待改善,例如聘请教师专业专项技能培养教师或在教学一线有较强科研能力的教师。

2.2.2增加特级、骨干教师互动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校外指导教师多数为一线普通教学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经验有限,高校应与小学特级、骨干优秀教强强联合,增加小学教育本科生深入一线教学、训练教师专业技能的机会,形成专门培养小学教师能力和指导小学教师技能的模式,为培养未来的优秀小学教师提供保障。

2.3增加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说课技能训练机会

2.3.1巩固理论基础,增加实践训练

教师资格考试、教师招聘以及各种比赛中处处是说课技能的用武之地,可见说课技能是小学教师极其重要的必备技能。调查发现,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没有开设说课专项技能培训课程,多数是在教师专业技能课中一提而过;每学期一次的微格教学虽然能够顺利进行,但是基本上起不到提升教师说课技能的作用;每学期还有一周的小学见习实践,但是随意性和流动性大,也没有起到实践锻炼的机会。小学应该在加强说课技能理论学习的基础上更多的为本科生提供实践训练平台,例如增加微格教学频率,与校外见习、实习学校实施一人对一班的培养计划、增加说课比赛或模拟招聘会等。

2.3.2学校给予相应的支持

不同的教学环境培养出来的人才质量和能力水平也是不一样的。良好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条件可以培养出专业知识扎实、教师技能强、专业素养高,科研意识和能力都较强的优秀小学教师。为了达到教学目标,学校应该积极提供良好的教学条件和环境,动员一切师资力量支持小学教育本科生说课技能的培养,例如学校可以提高多媒体教室和微格教室的使用频率,分配有说课比赛评委资格或经验的教师教授该门课程等。

2.4调整课程结构,做到全面发展

2.4.1增加教师技能类课程,理论与实践并重

通过调查可知,小学教育本科生的课程设置中教师专业技能课程和实践课程的所占比重较小,每学期仅有一门比较笼统的教师专业课程,不能做到理论与实践兼顾,也体现不出实践训练的重要性。建议学校增加教师技能类课程和实践类课程的比重,空有理论没有训练是不能够培养出教师专业技能强的小学教师的。高校应该适当调整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的课程结构,增加教师技能类实践课程的比重,让学生在平时的训练和培养中不畏惧讲台,没有紧张情绪,面对任何教学对象都能够顺利地展开教学活动,体现出小学教师应该具备的专业素养。

2.4.2调整课程的结构,加强校内外实践

课程结构的调整与整合当然不应仅仅局限于校内,还可以拓展到校外。校外相对于校内的教学和训练有不可比拟的优势。校外是教育前线,对于师范生来说是真正的锻炼平台,不仅接触一线小学的实际教学,还有真真切切学习知识的小学生,对于即将成为祖国花朵的护花使者的小学教育本科师范生来说,多到一线小学进行磨练才是真正提升教师专业能力,强化教师各项教学技能的最好办法。校外的见习可以和校内的理论课程相互对应,做到校内巩固教学加强,存进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说课技能以及其他教师专业技能的养成。

2.5利用中师的培训,促进更好发展

2.5.1巩固中师阶段的学习成果

小学教师的培养层次越来越高,从中师到本科不断提升,中师培养出来的小学教师是虽然距离本科培养的小学教师还有一段距离,但是也具备了一定的教育理论基础和一定的教师专业技能。即使在中试阶段没有接受过说课技能或者其他教师专业技能的培养,也会或多或少的学习过教育学、心理学等课程,也对小学教材、学生以及教学有一定的了解,如果在中师阶段培养结果之上继续进行本科层次的继续学习的话,将有事半功倍的效果。

2.5.2形成校———校联手,培养优秀小学教师

要培养出优秀的小学教师需要中等师范院校和本科师范院校两个培养层次联手合作。中等师范院校可以主动向本科层次培养院校看齐,注重学生教学能力和整体素质的培养,同时也可以为学生提供高层次的学习机会。本科阶段接受的教育都是中师阶段的提升,如果本科培养的都是接受过中师培养的师范生,那么本科的培养将更加得心应手,有更好的教学效果。建议两个层次的学校可以形成互助关系,达到双赢,最终能够培养出具有扎实教育理论和教师专业能力和实践技能的优秀小学教师,为我国的基础教育添砖加瓦。

3结语

基础教育是教育体系的根基,小学教师就是基础教育质量的保证。说课技能是小学教师必备的教师专业技能,各大高校在对小学教育师范生进行培养时应该注意到教师实践技能和教师专业能力一样重要,有时更重要,只有教师具备一点的实践教学能力,才能够胜任新时代对小学一线教师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会平,梁伟.浅谈高等教育中“说课”的作用[J].商情,2012,18:165.

[2]赵宝荣.初等教育专业学生说课能力的培养[J].现代阅读(教育版),2013(3).

[3]范丹红.教师专业技能训练与教育实习[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4.

小学生科技教育范文2

[关键词] 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技能课程;教学现状;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 G420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2)05?0073?04

一、专业技能的基本内涵

教师职业技能,是教师从事教育教学工作必备的专业性基本技能和技巧,是师范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它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操作性等特点,是融理论与训练为一体的实践性很强的教育专业课程。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开展与深入推进,教师的素养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而教学实践技能则是教师素养的重头戏。根据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对教师的要求以及高校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专业特性,小学教师职业技能主要包括:听说技能、文字与图形表达技能、教学工作技能、班主任工作技能、以艺体活动为主体的美育技能、现代教育技术与信息技术应用技能、课程研发技能、教育反思技能、教育研究技能、学科专业技能等方面。[1](70-71)

但从目前多所高校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现状来看,出现了培养模式专业性不强、课程结构及学时学分安排不合理、专业技能课程师资力量薄弱、学校提供技能训练的机会和场所少、本科生对技能课程满意度低、教师职业技能教学缺乏专业化的管理和科学的训练指导以及学校支持力度不够和支持系统不健全等状况。因此,本文以河南省五所高校(学校名称用A—E代替)本科小学教育专业为例,探讨小学教育专业技能课程的教学现状,分析影响小学教育专业技能课程教学的因素,提出小学教育专业技能课程教学的改革方案和发展途径。

二、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技能课程的教学现状调查分析

本研究主要采取抽样调查法、问卷调查法和访谈法,研究对象包括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培养方案、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高校教师和领导等。对五所高校四个年级200名本科生进行了问卷调查,由于有的高校(如A校)本科小学教育专业招生才两年,因此在每所学校发放问卷数不等,但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共发放问卷200份,有效问卷195份,回收率为97.5%。与此同时还抽取了部分领导、专业教师、学生进行了个别访谈。主要调查五所高校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培养方案、技能课程设置情况、小学教育专业技能课程师资队伍、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对技能课程的认识、态度和实际掌握程度,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从教技能课外训练情况以及高校对技能课程教学的支持力度等方面的内容。

(一)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培养方案

本科生培养方案是高校实施人才培养工作的指导性文件,是高校人才培养工作的蓝图,它集中体现了高校的教育思想和育人理念,反映了高校在人才培养上的指导思想和整体思路,对于高校规范和加强教学管理、稳定教学秩序、保证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通过调查河南省5所高校小学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培养方案,揭示其技能课程的教学现状。主要调查和分析的内容包括本科生培养模式、课程结构及学时、学分安排和专业课程设置情况。

1. 本科生培养模式

通过调查发现,小学教育专业的本科生培养模式大致有以下情况:

一是单科培养模式。在调查中了解到C校和E校针对目前小学开设的学科,设置相应学科方向来培养小学教师。在大学四年期间,学生可选择某一门学科作为自己的专修方向,深入、系统地学习专修学科的知识、技能以及教学方法。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科方向通常有英语、数学、语文、体育、美术、音乐、科学、信息技术等方向,学生可在这些学科方向中任意选择一个,其目标是培养专长于某一门学科教学的小学教师。

二是文理分科培养模式。A校根据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生源的实际情况以及学生的爱好,将本科小学教育专业划分为文科方向和理科方向,但在方向内部却是进行综合培养。理科综合方向的本科生主要修数学、科学、计算机等技术类课程,偏重修数学;文科综合方向的本科生主要修语文、英语、中外教育史、品德与生活等文史类课程,偏重修语文。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在文科或理科方向中任选其一。

三是综合型培养模式。综合型培养模式是指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在学四年期间不分具体的文科和理科方向,广泛地学习与小学学科相关的学科教学法和学科类课程,在学科上相对侧重数学和语文,兼顾品德与生活、科学、信息技术等。B校和D校的培养模式属于这种。该模式培养的本科生毕业后在小学能胜任多门学科的教学,成为综合性复合型的小学教师。

根据以上三种培养模式的设置,可以看出小学教育本科生专业性不强,缺乏多种技能的综合培养。笔者通过调查了解到:很多地方教育当局在招聘小学老师时,认为小学教育专业的学生专业性不强,允许中文师范生、数学师范生、艺术类师范生等直接参加小学的招聘,这对小学教育本科专业的发展产生了不小的冲击。

2. 课程结构及学时、学分安排

在调查中发现,各院校本科小学教育专业的培养方案无论哪种培养模式都重视理论教学,而实践教学和技能教学安排的时间比例太小。如表1显示:该方案中理论学分为136学分,而实践学分为40学分;理论学时数为2424学时,而实践学时数仅为315学时;表2显示:本专业要求学生修满161学分,而实践课程只需修28学分,占总学分的18%;总学时中讲授课占2430学时,而实践课只占23时。显而易见,A校和B校的课程结构及学时、学分安排很不合理,小学教育专业本科生获得技能课的教学的机会和时间偏少。

小学生科技教育范文3

为认真贯彻《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和《省政府关于印发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的通知》精神,切实加强我省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着力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提高未成年人科学素质,现就进一步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

(一)把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与重要举措。切实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提高未成年人的科学素质,是贯彻党的*精神、实践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大力推进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与重要举措,是建设创新型省份、培养“创新创业创优”新一代江苏人的基础性工作。各级教育、科技行政部门与科协组织和广大中小学要从提高全民族科学素质的战略高度,深刻认识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重要意义,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切实把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作为贯彻落实《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的重点任务,作为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加强领导和规划,集成力量和资源,创新方式和方法,务求普惠广大青少年学生,增强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效。

二、进一步明确我省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指导思想和目标任务

(二)指导思想。以*理论和“*”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以深入推进素质教育为目标,以培养学生的科学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坚持“普及与提高并举、普及为主”的原则,突出抓好科普教育、科技活动、队伍建设、资源整合、保障机制等关键环节,努力形成学校为主体、社会广泛参与、政策保障有力的学校科学教育新格局,着力构建加强青少年学生科学教育工作的长效机制,全面提高青少年学生的科学素质,为建设更加美好的新江苏奠定坚实的公民素质基础,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撑。

(三)目标任务。“*”期间,全省中小学科学教育的主要目标任务是:

1.所有中小学新科学课程全部落实,科普教育全面展开,力争使城市和农村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比例分别达到85%和70%以上。

2.各类科技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所有中小学都有科技教育的活动基地(场所),基本形成适合中小学生的普及型、系列化的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体系,建成一批国内外有影响的、示范性、高水平的青少年科技活动品牌项目、科技教育示范学校、科学实践活动示范基地。

3.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学教育师资队伍和专兼职科技辅导员队伍。

4.中小学生的科学素质明显提高,科学创新意识普遍增强,涌现一批具有较好创新素质和潜质的优秀中小学生。

5.家长和社会各有关方面参与学校科学教育的工作机制健全,形成有利于中小学开展科学教育的社会环境和氛围。我省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

三、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全面开展中小学科学教育活动

(四)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积极推进中小学新科学课程的全面实施,全省所有中小学开齐开足科学课程(含高中技术课程,下同),提高科学课程的实施水平。切实加强科学课程的实验教学,按规定开齐上好所有科学实验课并分组安排实验。注重在相关学科中强化和渗透科学教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精神和掌握科学方法。要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和“研究性学习”中设计安排科学教育专题,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科技活动。高度重视学龄前儿童的科学启蒙教育,积极开展“做中学”科学教育与实践活动。

(五)广泛开展中小学科普教育活动。各地各校要积极开展以科学精神、科学思想、科学知识、科学方法为内容的科普教育。每年组织“大手拉小手科技传播行动”、“科技节”和以科普为主要内容的班团队活动,围绕环境保护、节约资源能源、生态文明建设、心理生理健康、安全避险等专题深入开展科普教育。认真组织中小学生积极参加“科普宣传周”和“全国科普日”系列活动。普通中学和职业学校普遍开设“科学家(或科技专家)讲座”,有条件的中小学要建立“少年科学院”。

(六)大力开展丰富多彩的科技教育与实践活动。各地各校要坚持因地(校)制宜、重在普及、遵循规律,以学生为主体,广泛开展科技教育与实践活动。中小学要积极开展科技夏(冬)令营、科学考察、科技小发明小制作、科学论文评比、科学实验、科学技术信息传播、种植饲养等多种形式的科技活动,普遍建立科技社团或科技兴趣小组,积极开展具有广泛参与性、较高普及性的科技竞赛活动,重视开展示范性和创新性的科技竞赛,并努力发现具有较好创新素质和潜能的科技创新人才苗子。省每年举办“高中生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和信息学五门学科奥林匹克竞赛”、“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金钥匙中小学生科技竞赛”和“职业教育创新大赛”等系列科普竞赛活动,并努力打造省内外有影响的高水平的科技活动品牌。

(七)高度重视农村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广泛开展科普教育进农村学校系列活动,省有关部门每年组织“快乐科学校园行”、“科技大篷车”和“流动科学宫”等科普进农村学校活动,努力满足农村中小学生的科学知识需求,提高他们的科学素质。各地各校要根据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结合本地经济社会发展实际,积极开展“科教兴农”、“送科技下乡”活动,普遍开展初高中毕业生实用技术培训,使每一个走向社会的中学毕业生都能掌握一门致富技术。

四、着力加强基础能力建设,不断提高中小学科学教育水平

(八)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师资队伍建设。要加强科学课程新教师的培养,鼓励并支持师范院校设置科学教育和通用技术教育专业,培养具有较高专业水平和职业能力的科学教育新师资。要配齐配足中小学科学课程教师,满足全面实施新科学课程的需要。强化科学课教师的培训,将科学教育课程教师培训作为全省中小学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明确省、市、县分级培训的要求,全面提升科学课教师的专业素养和能力。加强中小学科技辅导员队伍建设,“*”期间,全省各中小学(含职业学校)都要配备1名以上的专职或兼职的科技辅导员;三星级以上的普通高中和职业学校、省级优质初中和小学要尽可能配备专职科技辅导员,市、县教育部门和乡镇都要设1名中小学科技总辅导员,负责对所辖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组织、指导、协调、督查等;各级科协要积极组织广大在职和离退休科技工作者担任中小学科技辅导员。加强科学教育志愿者队伍建设,组织大学生和符合条件的社会有关人员担任中小学科学教育志愿者。要在工作、生活、进修、职称评定和考核评优等方面给予必要的政策倾斜,努力稳定、不断提高专职科学课教师队伍和科技辅导员队伍。中小学教师和科技辅导员承担课外科技辅导工作应核定工作量。

(九)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基地建设。强化现有青少年宫、儿童活动中心等综合性活动场所的科普教育功能,有条件的地区可建设青少年科技活动中心等专门的科普活动基地。“*”期间,每个市和县(市、区)都要建成一个青少年校外活动中心,并配有适合中小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的设备设施(如机器人工作室、科普活动室、计算机室等)。积极鼓励和推进社区、乡镇建设青少年科学活动室,为区域内中小学生开展课外科技教育活动提供支持和服务。健全省、市、县(市)的中小学生科学教育示范基地命名制度,每两年命名一批省级中小学生科学教育示范基地。

(十)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设施和资源建设。切实加强中小学实验室建设,全省所有中小学都要建成合格的科学类课程实验室,满足中小学生科学课程演示实验和分组实验的需要。有条件的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可建科学工作室,省三星级以上普通高中都要创造条件建立创新实验室。职业学校要建立技术创新工作室。各中小学都要进一步充实和配备科学实验仪器,特别要重视农村中小学和民办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学校的合格实验室建设。中小学图书馆藏书必须配备15%以上的科技类书籍。要在各级科技馆建立面向青少年学生的机器人、科技模型、未来工程师科学工作室和计算机活动室等。

创建江苏省中小学科学教育网站,开发科学教育资源库,充分利用“校校通”网络平台对中小学生实施科学教育。组织编写和推荐一批适合中小学生特点的、满足科学教育需要的科普读物。各地各校要结合实际开展中小学科学教育的理论研究,有针对性地指导中小学开展科技教育实践活动。

(十一)充分利用校外科学教育资源。各级科技类博物馆、青少年科技场馆、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实验室及其它校外科普教育基地,要向中小学生免费开放,供学生参观和参与科学实验,支持和配合当地中小学开展科技教育活动。各级科协和所属学会要积极动员和组织广大科学家、科技工作者支持参与中小学科技教育活动。要充分发挥离退休科技人员在中小学科学教育中的作用。要充分发挥电视、电台和报刊杂志等媒体的作用,面向中小学生开设科普专题节目,努力形成良好的科普教育氛围,推动全社会积极参与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

五、加强组织协调,形成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合力

(十二)加强对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组织领导。各地教育、科技和科协等部门,要把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明确负责中小学科普教育的职能部门和人员,建立健全联席会议制度,集成相关力量与资源,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形成加强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合力。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切实承担起组织领导、牵头负责中小学科学教育工作的职责,统筹规划、精心组织,加强指导、积极推进。各中小学校要把科学教育作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加强学校特色建设的重点,切实抓紧抓实抓出成效。

小学生科技教育范文4

在南京市江宁区禄口街道铜山社区的偏僻乡村中,有着一所以科技教育闻名全国的农村小学――南京市铜山中心小学。学校多年来秉承“让师生得到应有发展”的办学理念,瞄准“在整体优化中展现特色,在特色建设中促进整体优化,让学校成为区窗口、市有位、省知名的农村小学”的办学目标,以科技教育为突破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学校先后被评为“江苏省实验小学”“南京市首届提高型科技教育特色学校”“江苏省科技教育特色学校”,曾连获四届市省模范学校;学校的科技活动多次受到各级表彰,500多项科技新成果获各类奖项,仅部级发明奖就有近20项;学校的少年科学院先后获得“南京市十佳少年科学院”和“江苏省优秀少年科学院”等荣誉称号。走进南京市铜山中心小学,记者感到学校的科技教育在传承中不断开拓,不断创新,走出了自己的特色,带给我们很多启示。

南京市江宁区铜山中心小学(以下简称“铜小”)位于禄口街道铜山社区,从南京市城区驱车一直向南行驶约1小时30分钟才能到达。此处面山环水,视野开阔,全然没有城市车水马龙和高楼林立的景象。然而,在这偏僻的乡村中,却有着一所以科技教育闻名全国的小学。科技教育作为“铜小”的办学特色,从点到面,由普及到提高,其所形成的科技校园文化、科技教育品牌、科技特色教育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可。

确立目标,让科技教育成为发展动力

回顾“铜小”十几年的科技教育特色之路,夏翠莲校长说,“铜小”的科技教育始于1995年。1995年5月,吴川同学在周敦荣老师辅导下发明的“自行车省力脚踏”,在全国第九届发明展览会上荣获银奖。这对于一个农村小学和一个农村孩子来说,十分罕见,也极其荣耀。

“铜小”敏锐地捕捉到这个难得的发展契机,进行了分析和思考:学校虽然没有城区小学那样优越的硬件条件,却有农村得天独厚的自然、社会资源。学校南面是连绵的群山,东北面是河网密布的圩区。山中林深草密、鸟语花香,圩中莲藕满塘、稻花飘香,有开展新科技教育的天然资源。当时又恰逢《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九五”计划和2010年远景目标纲要》颁布,科教兴国成为我国实现现代化建设宏伟蓝图的重要方针,这意味着我国将把科技教育作为一项长远战略进行实施。若能抓住这个时机,并充分利用学校周边资源,因地制宜办教育,办科技特色教育,必然能取得良好的效果。

学校果断制定了“以科技教育为突破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发展战略,拉开了整体推进科技教育的序幕。1998年,学校将“九五”课题调整为“乡村小学科技启蒙教育的探索研究”,逐步将科技教育引向规范化和科学化。

“铜小”的科技教育起步之后,学校的管理层潜心研究适合本校发展的科教道路,在明确科技教育目标的基础上,提出“铜小”独特的科技启蒙教育内涵。目前已退休的“铜小”前校长周大行认为,在小学阶段,对孩子们的科技教育应该以启蒙为主,通过科技启蒙教育,达到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意识和良好的科学品质的目的;教育模式要有别于传统的以传授知识为唯一目的的“适应型”教育,而应使知识传授与实践能力教育融为一体。

对科技教育的内涵、目的等的理性分析和清醒认识,奠定了“铜小”科技特色教育的第一步。

脚踏实地,让科技教育充满乡土气息

1.不仅是一种特色,更是一种文化

实践之初,经费成为最大的难题。在“铜小”担任科技指导近12年的陶武老师说:“作为一所偏僻郊区的农村小学,无法像城区学校那样装备各种机器人、通用技术或三模科技室,经费是首要原因,另一方面这些高科技教育课程对科技教师的素质也提出了相当高的要求。所以我们就从农村‘地大物博’这个角度切入,着手建设种植养殖基地,开始发展本土科技启蒙教育。”

据陶武老师介绍,当时他和周大行校长、郭荣幸等老师,经常在铜山周边的山林寻找树苗和野草,再移植到校园里,形成现在看到的生态林基地的雏形;挖草药回来种植,建成中草药培养基地;采集附近地表的土壤、石头、地衣等原材料,制成标本,陈列在教室里;很多农具在市场上买不到,他们便不辞劳苦地走访了很多乡村的老木匠,请人制作样本,带回学校给学生提供原始的学习素材……“我们的想法就是花最少的钱办最多的事。”陶武老师朴实的话语中透出无奈,却又蕴含着智慧。走“农村种植养殖实践基地”的思路为“铜小”的科技启蒙教育开辟了新颖独特的空间。

学校根据周边山林农田的环境特点,结合农村产业结构调整,陆续建设了苗木、蔬菜、生态林、中草药、小气象、花卉、肉鸽养殖七个极具农村特色的校内科技活动基地。在这些活动基地初具规模后,学校进一步开发周边社会资源,确立了千亩果园、生态农业园等校外科技活动基地。这些特色基地的建设为学生开展研究、动手实践提供了理想的舞台,极大丰富了学生的科技活动内容。

特色形成之后,还要使特色教育在整个学校里形成一种恒定的教化氛围,“铜小”人继续开动脑筋。夏翠莲校长说,必须坚持“三全策略”,即全员参与,全体师生都要参与学校科技教育;全面推开,不仅在科技活动课上开展科技教育,还要在所有学科课程中渗透科技教育,并以社会实践活动拓展学生的科学视野;全程实施,将科技教育贯穿在学生小学学习生涯的始终。

为了科技教育的落实与执行,“铜小”从上至下形成了一套完善的组织机制。首先,成立了由校长担任组长的科技教育工作领导小组,设置“科技教育办公室”(以下简称“科教室”),指导全校科技教育工作。班主任作为科技辅导员,具体组织学生的科技活动。其次,抓好科技教师队伍的建设,通过外出培训、邀请专家来校开设讲座等方式,努力提高教师的科学素养和教学能力。

2.不只在课堂,更落实在校园的每一寸土地上

“铜小”科技教育的熏陶氛围,表现在利用校园的实体环境对孩子进行熏染。一进校园大门,在教学楼前左手边的空地上就能看到一片植物林,学校按照藻类苔藓蕨类裸子植物被子植物的顺序,再现了植物的进化过程,每种植物前都有标牌,清楚地介绍该类植物的生活习性等。在这片活的植物标本林中,穿插着动物标本,介绍地球上动物进化的过程。

学校先后完善了多处科技景点,如:精心打造了《科技之花》雕塑;布置了一批富有启迪意义的科学小故事展板;开辟了“科技童心”栏目,展示学生科技成果;创编体现科技理念的标语;制作了小小发明家挂像及作品介绍等。

校园主干道设置有太阳能路灯;教学楼后方有雨水资源循环利用装置,平时收集雨水进地窖,可用于打扫卫生及校园植物林的灌溉;校园东北角饲养着肉鸽和其他野生或家养的禽类等,旁边是植物生态林……蕴含着科普知识的装置小景、有关科学发明的名人名言以及学生所获荣誉的张贴画,更是在教室和校园里随处可见。漫步在校园里,有一种让人置身于“科学大观园”的感觉。“铜小”科教室主任郭荣幸介绍,虽然学校周边资源非常丰富,但学生上课期间毕竟不能随意去河边及山林里,所以他和科技组的教师利用空暇时间把当地野外名贵的树、草移植到校园里,学生平时在校或者课后就能到这里观察和记录各类植物的生长情况。

3.不仅有科学实验室,更有众多的实践活动室

随着时间的推移,实践基地的建立已不能满足全校师生科普教学需求。自2005年开始,学校陆续新建或翻新了一批教室,即目前位于教学楼四层的生态室、研究室、创造室、标本室、电子室、农具室六个科技实践活动室。截至2012年年底,“铜小”除了有标准化的小学“科学实验室”,更有为了配合教学活动而建成的科技实践活动室,已基本能够满足小学科学科普课程的教学需求。现为科教室副主任的陶武老师说:“最开始建生态室时,前校长周大行自己掏腰包垫了一部分资金。这些年的科技教育之路能够坚持下来,很大原因是无论在多么困难的情境下,校领导始终坚持这条道路,对科技活动场所建设舍得投入,对科技活动给予充分支持,对科技教师十分重视。”

另外,学校少年科学院的成立为科技教育提供了一个有效的载体,确保了学校科技活动能够富有成效地开展。目前少年科学院有小研究员100多名,他们均是通过班级推荐、年级竞选等一系列环节脱颖而出的。少年科学院实行自主管理,现已开设肉鸽养殖、中药栽培、蔬菜种植、航模、环保等10个研究所和兴趣小组。

除平时分组分年级开展的科技活动课程,每年11月,“铜小”都要举办盛大的“科技节”活动,全校师生尽情徜徉在科技的海洋之中,观看科技影片、阅读科技书籍、参与各种科技发明的介绍和宣传,校园弥漫着浓厚的科技气息。成百上千件精美小制作、富有创意的小发明、奇思妙想的科幻画、有板有眼的小调查等,都凝结着师生的智慧和心血。记者走进一间科技操作室,教室中央矩形台桌面上层层叠叠摆放着学生的作品,教室前端墙面巨大的相框里,贴满了过去多年科技活动或重大事件的照片,郭荣幸主任说:“这些照片包含了师生们太多的心血,异常珍贵,无论什么时候、无论换什么场地,我都舍不得丢掉它们!”科教室副主任陶武说,今后学校的科技教学将从“粗放”向“精细”转变,进一步加强学生动手操作等能力的培养,希望除了能在室外实践基地开展活动,还能在有机床的通用操作室进行模型加工制作等。

4.不仅高质量实施国家课程,更有校本课程推动特色发展

当别人把科学课程视为“副课”时,“铜小”却将其视为与“语数外”一样的“主课”。不仅如此,还开发出校本课程,以推动“铜小”的科技教育特色发展。

“铜小”早在“九五”“乡村小学科技启蒙教育研究”课题中,便确定了学校的科技启蒙教育方针,强调“启蒙”与“渗透”。“ 渗透”指的是把科学的观念和初步的科学技能渗透在学科课程的知识教育和能力培养之中,渗透在活动课程的兴趣培养之中,渗透在学生一切日常学习之中,达到润物细无声的境地。

“铜小”在把科技教育作为学校特色发展的过程中,不断积累科技教育的素材,总结科技教育经验,逐步形成科技教育的校本课程。校本教材《铜小科技》就是根据不同年龄阶段孩子的特点,设计了不同的学习内容:低年级为兴趣培养,以观察了解的方式加入到学校的科技教育中;中年级为科技素养的发展阶段,以动手动脑、实验操作为主;高年级为科技素养的提高阶段,以发明创造为主。各年级科技教育校本教材既体现连续性又相互独立,将科技意识、科技知识、科技技能贯穿于实践活动中,加强了校本教育的针对性和科学性。通过校本教材的学习,使孩子们了解到科学就在身边,生活中处处有科学,从而达到培养孩子们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良好习惯。

“铜小”科技教育校本课程的最大亮点不是知识传播,而是体现在科技实践活动中。每周至少一节的科技活动课是强化科技教育的最佳时机。每一门学科的任课教师都知晓各科渗透的科技教育内容,掌握学科渗透的方法,能够充分发挥学校科技教育的特色,开展科技实践活动。

面对未来,让尚新理念提升科技教育创新力

“铜小”的科技启蒙教育如火如荼地进行着,也带来了令人瞩目的成果:学生的小发明、小创造在各级各类比赛中多次奖项,目前已有两位学生获得“中国少科院小院士”称号;勤勤恳恳工作十几年的科技老师郭荣幸被评为“南京市劳动模范”;关于“铜小”科技教育的新闻屡屡见诸媒体……

小学生科技教育范文5

一、建设科技校园功在培养新一代科技人才

学校是科技教育的主要场所,校园科技化程度高,则学生的见识就多,就赢在起跑线上。着力于在基础教育阶段加强中小学的科学教育,为学生提供适合的科学教育环境,无疑是最有效的促进科学教育发展的举措,符合人才培养规律。我国的教育体制改革正在深入,中小学科学课程设计中大量增设了科学实验进行导

二、先行启动“小学科技校园m程”立足基础做起

建设科技校园是教育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业,百年大计始于基础,根据全市教育发展的需求,从小学段先行启动建设是宁波教育部门深思熟虑的一项决策。自2006年开始,宁波市的部分县(市、区)学校就开展科学教育教学改革的试点,探索、实践、研究科学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在取得各方面的实践结果后,决定在全市小学推进“科技校园工程”建设,加速科技兴校,并提出具体的建设的目标任务,切实推进各学校实施和开展教学的改革。主要目标内容:

1.所有小学新科学课程全面落实,科普教育全面展开,力争使城市和农村学生参与科技活动的比例分别达到85%和70%以上。

2.各类科技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所有小学都有科学探究性教学的教室和科普教育活动的基地(场所),基本形成适合小学生的普及型、系列化的青少年科技实践活动体系。

3.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科学教育师资队伍和专兼职科技辅导员队伍。

4.小学生的科学素质明显提高,科学创新意识普遍增强,涌现一批具有较好创新素质和潜质的优秀学生。

5.家长和社会各方面参与学校科学教育的工作机制健全,形成有利于学校开展科学教育的社会环境和氛围。我市小学科学教育工作在全国保持领先地位。

三、坚持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科学教育活动,注重学生素养提升

小学阶段是学生形成习惯的关键成长期,在校园科学氛围和环境里,对现代科学的好奇势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探究的动力,实现巩固和拓展科学教育的目的。因此,采用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对增进师生互动,学习互助,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形成和提升是非常有效的,宁波市教育部门明确提出:建设科技校园工作要与开展科学教育活动同步推进,科学课程教学要率先进行研究性学习,切实加强科学课程的实验教学,按规定开齐上好科学实验课并分组安排实验。

四、实行全市统筹共建科技校园,普惠城乡所有小学

农村小学是任何城市的最大教育群体,由于地理差异和经济原因,在我国改革开放中,城乡教育发展的差距仍然存在,部分方面还在扩大,因此,学校科技教育的发展重点在农村。宁波教育部门在实施科技校园工程建设方案中,作了很周全的安排。首先对全市的近500所小学纳入整体建设,制定建设标准,实行全市统一项目内容的招标,市级财政设立专项补助和奖励资金,用于推进县(市、区)的学校建设,并对加强科学教育设施和资源建设工作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即:“教育管理部门和学校要从我市建设创新型城市,培养新一代宁波人的战略高度,加大对小学科学教育的经费投入。县(市、区)教育行政部门可通过设立专项,增加科学教育经费投入。学校重在公用经费中安排落实好科学教育经费。要积极争取社会捐赠和资助,形成多渠道、多元化的投入格局。”

小学生科技教育范文6

一、科技教育理念:品味科技,提升品味。

我校秉承“德才兼备,关注成长”的办学理念,旨在回答“培养什么人”和“怎样培养人”这两个问题。为落实学校办学理念,我校坚定不移地践行学校核心文化价值追求――“品味教育”。“品味教育”就是学校提供丰富多彩的优质教育资源,以此培养有德有才的高品味之人。

要推进“品味教育”,就要找准抓手。为此,我校把科技教育作为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坚持“小学科技教育为学生成长奠基”的思想,通过 “考察、探究 、实验、想象、创作、竞技”的方式,注重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品味科技,从而锻炼学生的科学品格,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综合品味。可见,“品味科技,提升品味”的科技教育理念,与我校办学理念、学校核心文化价值追求一脉相承。

二、科技教育特色:科技教育 “五个出”。

特色成果的获得,特色影响的形成,得益于我校坚持继承传统,改革创新,构建了一套成熟的经验和稳定的机制,形成了科技教育 “五个出”的特色做法。

1. 校长说得出,就是科技教育特色要在校长办学理念中集中体现。

为了践行学校精神文化,我校坚定不移地选择属于自己的核心文化价值追求――“品味教育”。“品味教育”就是学校提供丰富多彩的优质教育资源,培养具有创新能力、实践能力、思考能力“三高”人才的一种教育模式,从而打造学校整体教育品牌,提升学校文化软实力,实现学校处处、事事、人人高品味。为此,我校把科技教育作为推进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突破口之一,以培养学生有愿意做科学家的志向,培养学生脚踏实地、敢于探索的科学品格,培养学生科技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素养。

2. 校本开得出,就是科技教育特色要以校本课程的形式打开普及面。

我校科技教育面向全体学生,通过实施科技校本课程,开展普及教育;通过科技社团活动,培养具有一定科技素养的学生群体,在此基础上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探究能力的科技特长生,形成 “金字塔”型人才培养机制。《起航――品味科技》等系列校本教材的开发,着重在科技特色社团去实验,在全校科技课堂去实践,从而贴近学生,提高实效。这样,既注重特长学生的专题辅导,又注重全校学生的整体参与,做到量与质的全面丰收。

3. 师生做得出, 就是科技教育特色要在师生教学行为中重点落实。

我校充分发挥教师专长,通过培训、引进、转型,采用专职和兼职相结合的方式,形成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培养机制,培养了一批优秀科技教师。我校拥有一支由5名专职科技教师组成的科技教育工作队伍。其中吉建华老师还是全国优秀科技辅导员。近四年来,学校科技教师外出培训达120余人次。老师们根据自身优势,建立了科技探究实践、科幻画、科技创造发明、三模等科技特色社团,打造了以上各种科技特色项目。在老师的精心栽培下,学生们的科技兴趣不断提高,科技修养不断提升,富有想象力、创造力的科技作品不断涌现。

4. 科研研得出,就是科技教育特色要以科研的形式引领内涵发展。

我校核心文化价值追求――《“品味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已成功申报为“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2010年度项目”课题和广东省中小学教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我校科技教师组成科研团队,正在开展“品味教育”的子课题研究。如今,他们的《科学课落实探究性活动的实践研究》等课题正开展得如火如荼,并申报了龙岗区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从而保证了科技教育特色的生命力和拓展力。

5. 校园看得出,就是科技教育特色文化要在校园环境、校园活动中体现,让师生共参与,共体验。

学校科技动态、学生科技作品能及时在学校的科技宣传专栏、展板、黑板报等校园环境中公布、展示。因校园加固而改造的品新园等科技社团功能场室也即将在今年9月完工,投入使用。同时,每学期的“科技活动周”,每学年的“科技节”,以及“科技创新大赛”、“关爱龙岗河”、“科学在身边”、“机器人大赛”、“三模类比赛”、“小报制作”、“科技小制作”、“科普主题会”、 “科普征文”、“科技书画”等活动,进一步营造了校园科技文化氛围。

三、科技教育成效:特色项目彰显科技教育成果。

1. 科技探究实践

我校依托科学课,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科技探究活动,如探究纸与我们生活的关系,制作不会沉没的橡皮泥小船,测量阳光下物体影子长度变化,探究垃圾填埋的合理方式等,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探究能力。我校还长期开展创意多米诺骨牌,水火箭打靶,牙签搭塔,鸡蛋碰地球,纸飞机掷远,变废为宝等特色科技实践活动,在第四届龙岗区头脑奥林匹克竞赛中,我校勇夺39个奖项,荣获团体一等奖。同时,我校还不定期前往深圳国际创意印刷文化产业园、信义汽车城、大万世居、红树林等18处校外科技实践基地,积极开展科技探究活动。

近四年,师生获各类大赛奖项1300余人次,有六位学生分别当选为“中国少年科学院小院士” 和“中国少年科学院预备小院士”,有三位教师当选为“全国优秀科技辅导员”,教师连年被评为市、区优秀科技辅导员、科技先进个人,教师的教育教学论文获奖或公开发表10余篇,获得国家实用新型专利1项。

2. 科幻画

我校依托艺术教育特色的优势,结合科技探究实践的基础,根据科技和艺术的共性,如皆能大力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等特点,大胆创新,成立了“科幻画”这一科技特色社团项目。近四年,学生的科幻画作品在各级各类科技比赛中获奖300余人次。特别是2012年,我校学生的科幻画作品获省、市、区奖项共60余人次。其中,官琬峥同学的《未来节能商住楼》作为全深圳市两幅作品之一,代表深圳市参加广东省第27届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科幻画类),一举荣获省一等奖,打破了龙岗区学生科幻画作品获省级奖项的历史,并即将代表广东省参加全国比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