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范例6篇

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

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范文1

 一、信息化概述

(一)信息化的演进

企业信息化是先进的管理思想与现代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应用过程。其实质是指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深对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广泛利用,及时准确地为企业提供正确而有效的数据技术相结合的应用过程。其实质是指通过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加深对信息资源的充分开发和广泛利用,及时准确地为企业提供正确而有效的数据和水平,使企业资源合理配置,进而提高企业经济效率和企业市场竞争力。

企业的信息化发展经历了以下四个的发展阶段:

第一阶段:计算机只能起到打字甚至辅助部分管理的作用。这一阶段的计算机利用率较低、信息化程度很低。

第二阶段:网络结构从主机系统结构发展到客户机/服务器系统结构,数据库从本地数据库发展到远程数据库;信息系统从辅助管理向辅助经营决策发展;

第三阶段:信息系统软件在广度方面从MIS向ERP发展;在深度方面从MIS向DSS发展;开发因特网上的平台软件成为主流。

第四阶段:互联网技术、物联网技术不断发展,企业逐步步人大数据时代,云计算技术、移动工作技术、智能、智能检索等其他技术不断推广使用,企业逐步实现办公自动化,移动商务成为可能。

(二)互联网+的发展

伴随着互联网技术的不断突破,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不断升级,互联网深人到各个行业,互联网+的新型经济形态的得以被提出。易观国际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于扬在2012年11月首次提出“互联网+’’理念。2015年3月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

“互联网+”行动计划中将重点促进以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与现代制造业、生产性服务业等的融合创新,发展壮大新兴业态,打造新的产业增长点,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环境,为产业智能化提供支撑,增强新的经济发展动力,促进国民经济提质增效升级。

互联网+=互联网+传统行业。这就相当于给传统行业加一双“互联网’’的翅膀,助飞传统行业。但并不是简单的把一些互联网的营销、业务与传统行业结合,它是移动通信网络+大数据收集、挖掘、分析、整合+智能感应能力形成的新的业务体系和新的商业模式。互联网+必将成为信息化建设的新潮流。

二、企业管理变革

(一)概述

企业发展受到多重因素的影响,外部环境的改变,企业自身的变化等等。企业为提高核心竞争力,必须对各个因素加以分析、整合,从而制定出符合企业发展的战略。

哈佛大学商学院的MichaelE.Porter于1979年创立的五力模型对企业战略制定、变革管理产生全球性的深远影响。五力包括供应商的讨价还价能力、购买者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竞争者进人的能力、替代品的替代能力、行业内竞争者现在的竞争能力,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企业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将该模型用于竞争战略的分析,可以有效的分析企业的竞争环境,有助于企业做出相应的变革来适应环境的变化。

环境的多变性要求管理者必须不断地变革管理才能保证企业生存和发展。20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由于美国最大的汽车制造企业——通用汽车公司和联合汽车工会固步自封,放弃变革,而日本汽车公司通过变革管理,将日本制造的汽车打人美国市场,短短的10年间,日本汽车在美国轿车市场的占有率迅速上升到30%。该案例说明,变革管理不仅是必要的,而且是紧迫的。世界上任何企业都需要变革管理。

企业管理变革的精髓是企业的管理者持续不断的根据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用新思路、新方式,创造出一种全新的更加有效的资源组合模式,使其调整后的人、财、物、信息的协作关系能最大限度的发挥它们的整合作用,达到以尽可能少的投入获得尽可能多的综合效益的目的源企业,是各项社会经济活动顺利发展的保证,是经济建设的基础企业,所以电力行业的高效可靠运营对其他行业的发展起到关键性作用。其次,电力行业的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需要一定的水平的管理手段作为支撑。此外,近几年来,电力市场不断被提出并得以重视,电力行业长期以来的垄断经营模式受到很大影响。电力行业的变化和重要性决定了电力企业的管理要具有一定的规范性和较高的标准。

但当前电力企业的管理模式仍存在一定的弊端:电力企业的改革不断推进,但管理制度未能及时跟上,给电力企业改革带来阻力;电力企业的职工在长期的稳定工作中竞争意识逐渐淡化,缺乏应有的市场意识、效益意识和竞争意识,不能意识到市场竞争的严峻性以及市场环境的复杂性。所以说,电力企业管理变革势在必行。

电力企业的管理变革应包含以下几点:

1. 组织结构的变化

组织机构应向开放式的扁平化结构发展,加快信息传递速度,有利于高层决策者与基层执行者的联系,充分提高组织决策的速度和对市场变化的反映能力,从而降低信息成本,实现信息交流的极大化,充分调动员工的自主性和积极性。

2. 管理方式的变化

随着信息化的不断推进,电力企业管理工作渐渐走向信息化和网络化,基于网络的管理方式使得企业内部沟通和协调不再受地理位置的限制。同时数据管理向知识管理发展,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逐步在信息管理中得到应用,信息系统软件的作用从辅助管理向辅助经营决策发展,逐步使用智能决策支持系统。通讯网络(如4G等)、智能检索、智能、自动提醒、物料自动识别、智能设备、自动流程控制等信息技术将广泛应用于信息管理中。

    3.管理思想的变化

电力行业作为服务型行业,电力企业理应树立服务型的管理思想,本着“服务第一、顾客至上”的原则进行生产,销售,保证顾客用电的稳定性和安全性,从根本上提升电力企业的服务水平。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思想,在企业内部,企业的各种经营行为注重企业员工的参与,提升员工的工作积极性,增强企业员工的依存感。

4.经营模式的改变

随着电力行业的逐步市场化,发电厂应确立经营、效益的观念,不能固守在原来的单一安全生产的思想之中,要在安全生产的基础上,追求经济效益的最大化。同时应认识到市场规律在资源配置、电能销售中做起到的重要作用,要主动寻找客户,以顾客的利益为重,为用户提供多种服务以满足用户的各种不同用电需求,使经营模式由单一化向多样化转变。同时与顾客结合成利益共同体。

5. 管理制度的变化

电力企业要不断完善管理制度,努力实现管理的规范化、科学化。要建立产权责任制度,实现电力企业的规范化管理,政企分离,保证经济效益不受到企业内部权政的影响。产权和各种责权要清晰明确地区分开,政府和企业各自的职责要划清界线。同时电力行业中的发电企业和电网公司独立核算,自负盈亏的方法有利于提高企业员工的积极性,对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有积极作用。

6. 电价的变化

传统电力行业中,电价是确定的,随着,市场规律的作用不断凸显,电力企业可根据电力市场的变化,实施灵活的价格政策,制定鼓励用电的价格并采用多项措施努力扩大电力消费市场。例如对电费按时交的用户,可给出优惠价格来刺激其早交费,加快电费回收;根据高峰低谷不同时段的特点实行不同电价,并加大峰谷差,增大低谷用电,起到削峰填谷的作用。

总的来说,电力企业的管理变革就是要对电力企业自身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科学规划,使其内部各动因能实现密切配合,发挥有效性,达到最大效值,从而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和品牌价值,实现自身可持续发展,满足社会需求。电力企业在发展过程中要根据企业实际情况,综合考虑国内外市场因素,努力探索出一套适合本企业发展的经营模式和管理方式。

三、信息化建设对电力企业变革的影响

当今社会,物联网技术不断发展,逐步进人大数据、云计算的新时代,信息化环境不断升级,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竞争优势的内容和形式。一个企业能否利用已有的信息技术来获取新的竞争优势对其本身的生存和发展会产生巨大的影响。

电力企业由于其特殊性,在做出重大决策时,需要以大量数据为基础,对电力市场做出政策调整,所以电力企业应该走在信息化建设的前列,把高水平的信息化建设作为准确决策的保障。

电力行业作为一个国家的支柱产业,在互联网飞速发展的背景下,有必要把互联网应用于电力行业,使电力企业信息化[8]水平更上一层楼,通过电子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的发展创新来进一步提高电力企业的信息化管理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保证发电、输电、用电过程的安全性、稳定性,提高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和综合竞争力。

在电力企业信息化发展的同时,我们还面对日趋紧张的能源供需矛盾、能源安全、环境污染等多重压力,我们急需在今后的能源体系中让可再生清洁能源占据更加重要的位置。不断推动能源生产和消费革命,大力发展风电、光伏发电、生物质能积极发展水电,安全发展核电。

考虑到可再生能源的分散特性,为了最大效率地收集和使用可再生能源,需要建立微网,就地收集、存储和使用能源。这些能源网络单个规模小、分布范围广,构成能源互联网中的一个个节点。但是大范围分布式的微型能源网络并不能全部保证自给自足,需要联网进行能量交换才能保证能量的供需平衡。互联网+电网+可再生能源成就了能源互联网的基本要素。

能源互联网是建立在现有配电网基础上,融合大量分布式可再生能源发电装置和分布式储能装置,通过能源传输技术、存储技术和电子计算机技术,实现能量和信息双向流动的新型高效电网结构,连接微型能源网络,实现可再生能源在全网络内的分配、交换和共享。

能源互联网中应包括众多的智能终端,用来采集各个终端用户(家用电器、汽车充电桩、工厂大型机器设备、照明等等)的用电数据,并进行数据分析,测算出在每个不同终端用户在不同情况下的用电情况,总结出终端用户的具体用电行为习惯,并且通过分析,对收集来的能源进行统一调度,确保能源的高效率利用。

能源互联网要具备融合能量流和信息流的能力,努力实现信息的实时采集和控制策略的实时部署,针对能源流和信息流的融合问题,各国学者提出了许多研究方案。美国NSF的Cyber-infrastructure,其主要提供融合各种信息技术的框架;信息物理系统(CPS),把计算和控制功能以网络为纽带嵌入到物理世界,实现智能优化,赋予了物理设备计算,网络通信,精确控制,远程协调和自治等几大功能,从信息能源一体化建设的实际出发,CPS是一种可行的互联网架构。

能源互联网主要提供方便的能源接入、能源控制、能源输送等任务,借鉴于互联网中交换设备的设计理念,设计能够实现能源互联网互联、调度和控制的“能源路由器”是构建能源互联网的一种直观可行的方案。

但相比于信息网络中的路由器,能源路由器的功能要复杂的多主要体现在能源的控制和存储上。我们应充分考虑中国国情,设计功能强大的能源路由器,来完成分布式能源的接人,以及能源在系统中的优化调度。

能源路由器的基本功能:

1. 能源控制

能源互联网需要充分收集分散的可再生能源,为统一电能数据需要能源路由器中安装相关的变压设备来实现不同电压的电流的整合,在保证能源质量的同时,实现较好的路由功能,即把适量的能源输送到恰当的地点。

2. 信息保障

决策是建立在信息的基础之上的,为了保障决策的准确及时,我们需要保证信息的全面性,实时性。路由器应具备通信接口和信息处理功能。通过互联网中的智能终端完成采集信息工作,通过设计相应的信息处理模型来完成信息的逐步处理。

3. 定制化需求管理

随着电力市场的而逐步推广,用户可以根据电价的变化,行业形势来调整自己的能源使用策略,如选择购电公司等等。能源互联网需要及时对用户的要求做出相应的改变。同时,能源互联网还可以根据网络中能源供需的变化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能源消费建议。能源路由器在互联网中完成这一任务,与用户良好的交互。

4. 网络运行管理

网络运行管理对一个网络来说至关重要,必须时刻保持网络的安全性、稳定性等。所以网络路由器需要一个可视化管理控制界面,来实现对互联网的管理。

在新型电力系统的互联网中,可再生能源成为主要能源,常规能源转变为调节电力,能源路由器作为基本控制单元。能源互联网的基本架构如图所示:

四、结语

综上所述,信息技术不断发展,互联技术突飞猛进,电力企业应掌握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与互联网带来的诸多便利,从根本上提升电力企业的信息化水平。

同时为从根本上解决环境问题和能源安全问题,电力企业要重点挖掘可再生清洁能源的潜力,使可再生清洁能源成为未来能源体系中的主体。但是由于可再生能源的分布特性,所以电力企业需要微网,并解决能源存储等问题。

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范文2

一、回购再造战略的内涵及逆向物流

1 回购再造战略的内涵。回购再造战略是指对油田生产单位所拥有的废旧生产物资进行回购,再造(再加工)、处理的过程,是物资流、信息流,资金流集成网络。

2 逆向物流管理的内涵。我们通常所说的物流是指“正向物流”,但一个完整的供应链不仅应该包括“正向”的物流,还应该包括“逆向”的物流。逆向物流属于油田供应链回购再造网络的一部分,是一种包含产品退回。物料代替、物资的回收再利用,废弃物处理、旧物资修复与再制造等流程的物流活动,是对生产废旧物资的收集、分类、再处理、再使用进行管理的过程,具体包括了退回检验控制,回收再造流程的确立、管理信息系统整合,物资回购集中管理四个方面。

二、油田物资供应链实施回购再造战略的必要性

1 回购再造战略是降低生产成本,实现降本增效的重要途径。油田供应链实施回购再造,既可以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节约生产物资采购成本,又可推动内部管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资源永续利用。

2 回购再造战略是保护油田生产环境,实现油田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要求。油田实施物资回购再造战略,能够减少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旧物资对环境的污染以及资源的消耗,既可以节约大量的资源,又可实现经济效益的提高。

3 回购再造可杜绝潜在质量事故的发生。油田生产单位在淘汰产品、废品中暴露出的产品品质问题,将透过逆向物流信息系统不断传递到物资供应管理阶层。物资供应部门的管理者可以根据反馈的质量信息优选供应厂商、促使供应厂商在事前不断的改进产品品质管理,以根除产品品质不良的隐忧,可以提高潜在事故的透明度,让质量事故防患于未然。

4 回购再造行业发展效益优势明显,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有着巨大的经济价值和环保价值,它不仅可以减少对原生资源的开采、利用,提高资源综合利用水平,还能节约了大量的资源,推动油田生产管理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促进资源永续利用。为油田创造增效之道,也可增加一定的就业岗位,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三、油田物资回收领域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 沿袭传统经营模式,管理机制有待创新。近几年来,在国家鼓励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政策下,油田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已有一定的规模,设立了专门的机构,取得了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但基本还是采取“收进来、卖出去”的传统经营模式,没有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2 油田废旧物资回收机构规模小、技术手段落后。由于油田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技术开发投入严重不足,油田废旧物资回收管理依然采用传统经营模式,对废旧物资仅限于“收”和“卖”,基本没有引进或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用于再生资源的预处理和再加工,阻碍了油田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发展进程。

3 资源回收率低,不易回收利用的再生资源丢弃现象严重。油田生产每年投入约80亿的生产物资,物资种类涵盖56个大类,油田生产每年产生大量的废钢铁,旧设备,废有色金属、废纸、废塑料、废玻璃、废电池,由于油田生产区域面积广阔,生产过程产生的废旧物资零星分散,其回收、再加工,运输费用高,回购价格低;另一方面,油田废旧物资调剂中心受机构、人员因素影响,向生产单位回购废旧物资的种类和数量偏少。种种因素导致目前油田废旧物资再回收利用率不到2。%,可回收再生资源隐性流失严重,不易回收利用的再生资源丢弃现象更加严重。

4 职工的资源意识、节约意识不高。在油田内部,对能源节约与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还缺乏足够的认识,在发展思路上还没有转到通过存量调整,挖潜改造,提高企业经济效益的轨道上来,“资源意识”、“节约意识”有待加强。

5 激励机制不健全。油田目前在废旧物资回收利用方面的政策、措施不完善,缺乏促进生产单位节能降耗、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的激励政策。由于回收废旧物资需要耗费一定的人力、物力,如果废旧物资回购价格过低,激励措施不到位,调动不了生产单位的积极性。

四、油田物资回收、再造、处理的策略和方法

1 建立油田物资回购再造管理机构。任何一种管理体制的推行,都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管理机构具体运行才能实现。油田供应链要实施物资回购战略,首先要建立相应的管理机构,应当在对油田现有物资供应管理体制及油田物资供应链进行全面分析的基础上,自上而下建立物资回购再造专门机构,使之能够覆盖油田各级生产管理部门。我们可以以油田物资供应体制为主线,将现有的油田物资回收调剂中心改建成油田物资回购再造集中管理中心,将各二级供应部门设为物资回购再造的中转中心,各三级基层单位为物资回购再造物资供应点,形成一个建立在供应链有关环节上的完整的物资回购再造管理体系。油田物资回购再造集中管理中心行使油田废旧物资回购管理职能,主要负责全油田生产性废旧物资的集中回收,利用、处置,调剂和检查,负责向修复点,油田范围内再加工点、油田外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单位,生产物资供应厂商提供回购的可再生或可利用资源,负责旧品再造后的分配、供应。

2 建设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物资回购再造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是一个地区、一个企业整体经济发展模式和经济发展思路在一个方面的具体体现。所以,在油田物资供应链实施物资回购再造要从全局角度进行规划。首先要要克服和纠正“重大轻小,重新轻旧”的倾向,积极组织收购可再生资源,特别是对那些生产部门非常需要,但价值小、利润低或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再生资源品种,更应千方百计组织回收。其次,要摒弃“收进来、卖出去”的传统经营模式,建立具有一定规模和水平的回收加工厂,采取清洗、除油,去污、干燥、拆解、剪切、打包,破碎等加工预处理手段,加工生产各类再生原料;最后,要根据物资回购的管理目标和业务流程,建立以三级物资回购供应点为基础的点多面广和服务功能齐全的物资回收体系、可再生物资交旧体系、废旧物资拆解体系、物资修复管理体系,返厂再加工管理体系,形成以回收和集中加工预处理为主体,为原油生产和油田建设提供合格再生原料的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利用的产业链条,从而提高整个油田物资供应链的总运行效率。

3 完善物资回购再造管理机制,畅通物资综合

利用渠道。目前,虽然油田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已有一定的规模,设立了专门的机构,但是,油田供应链要实施物资回购战略,还需完善机制。首先,要认真落实国家鼓励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有关政策,争取油田有关管理部门和财务部门的支持,获得对再生资源回收,加工、处理部门和回购再造信息网络等方面项目的投资。加快资源综合利用的步伐;其次,要同有关部门结合,制定有效促进油田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政策措施;第三,要加强与油田外再生资源加工行业及行业协会的联系,寻求与它们的交流与合作,第四,协调好废旧物资上交,回收、分拆、再加工、利用单位的协作关系。

4 开发物资回购信息系统。信息流与物资的流通是相辅相成的,信息流在物资回购和逆向物流中也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虽然,信息在正向物流和逆向物流中所采用的形式有些不同,但从根本上讲,信息都是为物流顺利、通畅的完成所服务的。油田目前实施物资回购战略、发展供应链的逆向物流所面临的最重要的问题是废旧物资信息数据的缺乏。包括废旧物资存在的准确位置、数量、可利用的程度、目前的管理状况等等,因此建立为物资回购和逆向物流服务的信息系统和数据库,强化信息服务,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提供准确、充足的附加信息对逆向物流的顺利完成有着重要的意义。另外,目前,一些网站从事某些二手产品的广告和销售,我们也可以加强与这类网站的联系,一方面可以了解到市场行情、产品信息,可再生资源利用的信息,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这类网站为自己做宣传,寻求与油田外可再生资源加工厂商的合作。

5 建立相关激励机制。为促进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油田应当出台一定的激励政策。加大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支持力度,鼓励生产建设单位回收和利用。对上交的废旧物资,给予一定的价值返还;对利用再生资源的单位。可以按节约新物资的比例予以适当的奖励。

6 搭乘网络配送的运输载体,实现物资回购再造与网络配送整合。网络配送是正向物流的终点,而物资的回购再造是逆向物流的起点,二者可以通过油田物资供应链的运输载体实现物流供应链起点和终点的整合。即通过信息系统在完成网络配送的同时,利用网络配送的车辆,搭载回需回购再造物资至所需地点。

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范文3

体育信息化即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体育信息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从而实现有效管理,提高教学、训练、管理、决策等的效率和水平,主要包括以下六个方面。体育信息处理计算机化。即在对体育器材设备信息、人员信息等的数据录入、查询使用计算机处理,能有效提高信息处理的效率,避免人工处理的误差。2、体育信息传输网络化。即对使用网络传递体育信息,极大地提高了信息传递的速度。在大学体育教学中,对学生测试的信息传递实现网络化,能方便学生查询成绩。3、体育信息资源管理数据化。即在对体育信息资源进行管理时,对各项信息都进行数据化处理。办公自动化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的使用,能自动进行数据的计算、统计,把管理人员从琐碎的数据处理工作中解放出来。体育决策支持系统、专家系统等,可以对数据进行智能分析,帮助人们进行决策。4、体育信息贡献社会化,指体育信息通过网络面向大众,不再被体育机构独享。人们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结合网络提供的信息,寻找相关的体育资源、信息,提高体育资源的利用率。5、体育信息覆盖范围全球化。体育信息通过网络共享,全球各个地方都可以通过网络查找到相关的资源信息。

2体育信息化在大学体育管理中的作用

体育信息化与大学体育管理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关系,实现体育信息化必须变革传统的大学体育管理模式。传统的管理模式不能适应信息化需求,在传统的管理模式下也不可能实现体育信息化。而变革传统的大学体育管理思想、策略、制度,采用现代化信息手段,能有效促进体育信息化。体育信息化在大学体育管理中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2.1实现管理模式变革,适应时代需求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高校管理工作开始全面实施信息化,体育教育是大学教育的一部分,也需要适应整体变革,实现信息化,促进高校工作高效进行。大学体育管理人员采用信息技术手段,改革传统的管理模式,将与时俱进的理念贯穿于大学体育事业管理当中,使自己管理的体育事业与国际接轨。国家的高等教育的水平预示着未来国家在国际环境中的竞争力,体育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需要保持较高的发展水平,在国际中占有一定地位。变革大学体育管理模式,能有效促进大学体育事业优化发展。

2.2提高管理效率,合理分配资源

采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大学体育管理,一方面能储存大量的体育信息,并进行快速调取、查询,方便体育信息管理;另一方面使用计算机和智能系统对体育信息进行数据计算、管理,将与体育管理相关的各方面纳入到管理系统当中,对信息、人员、物资等进行合理分配,能提高管理工作效率,也可以减少管理上的人员投入,减少人工误差。大学体育资源是指大学教学活动中可利用的各种资源,包括活动场地、体育器材设备、体育图书资源、师资力量、体育经费等各种与大学体育教学相关的要素。体育信息化在合理分配体育资源方面,主要表现在对体育课程的开发与利用、体育资料的开发与利用两个方面。体育信息化可以根据学校现有的人力、物力、财力,调配师资和体育设备,合理设计、编排、实施、评价体育课程,使有限的体育资源产生最佳的教学效果。体育偏向于实践训练,因而在大学中体育图书资料相对其他专业较少,体育资料室引进现代化技术,开发现代体育资源,建立网络平台和开放性的体育资料库,将有效弥补传统体育管理中信息资源的不足。

3大学体育管理模式存在的问题

3.1管理思想落后

当前多数大学体育管理人员没有认识到大学体育需要紧跟时代,认为对体育资源进行管理,仅是为了保证大学体育教学活动正常进行,不考虑如何进行体育资源优化配置,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率,更不能站在社会角度考虑,将大学体育信息社会化、共享化,使有限的大学体育资源发挥最大的价值。转变大学体育管理思想,是大学体育管理面向现代化、面向国际,实现大学体育信息化的需求。

3.2管理手段和方法落后

大学体育管理对体育器材设备、场地、人员、财力等资源的管理,多仍然采取传统的手工录入、形成纸质档案资料的方式。手工录入信息误差大、效率低,纸质档案不能对体育信息形成系统管理,各项资源信息相对封闭,对资源的调配主要依靠管理人员来进行,具有不稳定性。再者,体育信息的传递方式主要靠人际传播,降低了信息传递的效率和精确度。例如,在大学体育活动中,需要体育器材的学生需要到器材管理处向管理人员提交需求信息,管理人员根据器材记录档案查找相关器材是否可用,再调取相应的设备器材,交给需求者,整个过程繁琐、低效。纸质档案材料不能实现信息资源共享,查询过程漫长,封闭的信息与没有信息相差无几。此外,大学体育管理决策的方法落后。当前的体育管理决策主要依赖于管理人员的知识和能力,在没有充分信息的情况下,不清楚现有的体育设备的种类、数量、损耗时间,不清楚学生、教职工使用体育器材设备的人数、频率,不清楚学校在体育投入方面的预算,则不可能正确预计大学体育发展趋势,不能有效决定体育资金的投入以及资金应偏向哪些方面。

3.3管理体制不合理

对大学体育各项资源的管理通常分配在不同部门,教学运行科主管体育场地的分配,体育器材设备和师资的管理一般集中在体育学院的相关管理部门,体育器材需求人员的管理则分布在各级学院的教学科。体育课程的安排往往需要各级学院的教学科将上课学生的人数、时间、场地等信息传递给教学运行科,将需要的师资、器材及时间传递给体育学院相关管理部门,两个部门分配好各项资源后再将信息回传给各级学院,学院再将信息传递给学生。当课程临时变动时,手续繁琐,整个管理运行机制效率低下。另外,体育经费管理与其他资料的管理相对独立、隔绝,资金投入预算不能根据实际需要合理决策。

4大学体育管理信息化创新

针对大学体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结合体育信息化,创造性地变革大学体育管理模式,实现大学体育管理信息化,我们提出下列策略。

4.1管理理念信息化

管理理念信息化不是将管理理念进行现代信息技术处理,而是形成与时俱进、适应时代需求的意识,认识信息化时代信息技术的重要性,并将这种认识贯穿在整个大学体育管理过程当中。理念信息化是实现管理模式信息化的基本前提,只有在信息化理念的基础上才能逐步推行管理手段、方法信息化、管理体制信息化。

4.2管理手段、方法信息化

管理手段、方法信息化是实现管理信息化的最主要内容。首先在体育信息资料的采集上实现信息化。采用计算机对现有的器材设备资源信息进行录入,对器材设备的种类、数量、使用生命长短等都进行数据化统计,将原有的纸质档案资料与实际拥有的器材设备进行核对,建立起精准的体育器材设备数据库。对体育学院的师资力量、教师的专长等进行数据化统计;对各级学院学生体育课程安排进行数据化统计与预测,对往年体育投入的资金、主要建设的项目等进行数据化统计,以为后期的预算提供参考。其次要在体育信息传递的方式上实现信息化。采用网络对体育信息进行传递,能有效减小因传递而产生的误差,提高信息传递的速度,也能促进资源配置和管理高效进行。最后要实现体育信息网络化、共享化。采用智能系统,建立体育各项资源信息的资料库,并通过网络对外开放,能方便体育信息需求者在网络上查找相关信息。在大学体育教学活动中,对学生成绩的管理、教师即课程的评价实现信息化,方便学生查询成绩,突破人工查询成绩的速度和数量的局限性。学生使用网络系统对教师即课程进行评价、对教学效果进行反馈,还能减少教学反馈调查琐碎过程中的工作量,减少人力投入,缩短教学反馈周期,及时帮助教师改善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4.3管理体制信息化

在体育信息资料采集、传递信息化和体育信息资源网络化、共享化基础上,体育管理的各个部门能实现信息的共享,结合教学活动的实际需要,及时沟通、交流。各级学院可以根据学生体育课程的安排,将上课人数、场地和师资需要、上课时间等信息进行网络共享,发出需求信号,教学运行科将可使用的场地信息进行网络共享,体育学院管理部门将学院可提供的师资和设配信息进行共享,建立起全面的体育信息资源库,在信息资源库的基础上可以快速进行学生课程的安排,学生也可以通过网络查询到上课的场地、教师等信息。信息资料的库的建立只是实现管理体制信息化的第一步,深入实现管理体制的信息化还需要在信息库的基础上建立智能系统,实现资源信息检索的快速化,资源配置的智能化。例如输入课程需求信息,智能系统能综合各种信息资源,自动安排出课程,并实现课程信息的网络化,方便学生、教师查询。当课程临时变动时,智能系统能快速调配出可利用的体育资源信息,实现资源配置的合理化、高效化。

4.4开发体育信息资源,建立网络共享平台

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范文4

关键词财务观念信息系统安全防范

以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技术、信息产业正在以惊人的速度改变人类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商务方式。信息革命给传统产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但同时也给企业的经营运作模式、思想观念等带来前所未有的冲击。本文将站在信息时代的角度,分析财务管理的变革方向。

1信息时代传统财务管理的弊端

信息时代,由于经济活动的数字化、网络化,出现了许多新的媒体空间,如虚拟市场、虚拟银行。许多传统的商业运作方式将随之消失,而代之以电子支付、电子采购和电子订单。商业活动将主要以电子商务的形式在互联网上进行,使企业购销活动更便捷、费用更低廉、对存货的量化监控更精确。这种特殊的商业模式,使得企业传统的财务管理已不能适应基于互联网的商业交易结算。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财务管理的网域维护

一方面,信息时代企业的很多商业交易在互联网上进行,双方互不见面,这就需要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相互认证,保证电子商务交易的安全。而传统的财务管理软件一般采用口令来确认身份,不同的用户有不同的口令。口令维护工作将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显然这种身份验证技术已不适合基于互联网的财务管理。另一方面,互联网体系使用的是开放式的TCP/IP协议,它以广播的形式进行传播,易于拦截侦听、口令试探和窃取、身份假冒,给网络安全带来极大威胁。而传统的财务管理大多采用基于单机或者内部网的财务软件,没有考虑到来自互联网的安全威胁,特别是企业的财务数据属重大商业机密,如遭破坏或泄密,将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

1.2与现代企业的管理模式不配套

在网络环境下,企业的原料采购、产品生产、需求与销售、银行汇兑、保险、货物托运及申报等过程均可通过计算机网络完成,无需人工干预。因此,它要求财务管理从管理方式上,能够实现业务协同、远程处理、在线管理、集中式管理模式。从工作方式上,能够支持在线办公、移动办公等方式,同时能够处理电子单据、电子货币、网页数据等新的介质。然而,传统的财务管理使用基于内部网的财务软件,企业可以通过内部网实现在线管理,但是它不能真正打破时空的限制,使企业财务管理变得即时和迅速。由于传统的财务管理与业务活动在运作上存在时间差,企业各职能部门之间信息不能相互连接,因而企业的财务资源配置与业务动作难以协调同步,不利于实现资源配置最优化。

1.3难以满足电子商务的要求

电子商务的贸易双方从贸易磋商、签订合同到支付等均通过互联网完成,使整个交易远程化、实时化、虚拟化。这些变化,首先对财务管理方法的及时性、适应性、弹性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传统的财务管理没有实现网络在线办公、电子支付、电子货币等手段,使得财务预测、计划、决策等各个环节工作的时间相对较长,不能适应电子商务发展的需要。再者,分散的财务管理模式不利于电子商务的发展。在信息时代,要求企业通过网络对其下属分支机构实行数据处理和财务资源的集中管理,包括集中记账、算账、登账、报表生成和汇总,并可将众多的财务数据进行集中处理,集中调配集团内的所有资金。然而,传统的财务管理由于受到网络技术的限制,不得不采用分散的管理模式,造成监管信息反馈滞后、对下属机构控制不力、工作效率低等不良后果,无法适应信息时展的要求。

2信息时代财务管理的变革方向

2.1财务管理理念的更新

(1)财务管理目标多元化。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客户目标、业务流程发生了巨大变化,具有共享性和可转移性的信息资本将占主导地位。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必须考虑更多的影响因素,不仅能协调企业各利益相关者的收益,注重企业的预期成长效益和未来增加值,还要担负一定的社会责任,实现企业价值的最大化。

信息时代,财务管理者可以在离开办公室的情况下也能正常工作,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实时查询到全集团的资金信息和分支机构财务状况,在线监督客户及供应商的资金往来情况,实时监督往来款余额。企业集团内外以及与银行、税务、保险、海关等社会资源之间的业务往来,均在互联网上进行,将会大大加快各种报表的处理速度,这也是管理方式创新的目的之所在。

(2)财务管理软件的更新。传统的财务软件功能相对独立,数据不能共享,企业在人、财、物和产、供、销管理中难以实现一体化。运用Web数据库开发技术,研制基于互联网的财务及企业管理应用软件,可实现远程报表、远程查账、网上支付、网上信息查询等,支持网上银行提供网上询价、网上采购等多种服务。这样,企业的财务管理和业务管理将在Web的层次上协同运作,统筹资金与存货的力度将会空前加大。业务数据一体化的正确传递,保证了财务部门和供应链的相关部门都能迅速得到所需信息并保持良好的沟通,有利于开发与网络经济时代相适应的新型网络财务系统。

2.2建立并完善财务管理信息系统

企业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将建立在Internet、Extranet和Intranet基础之上。会计信息传递模式将变为“报告主体———信息通道———信息使用者”。网络方式从企业内部财务信息“孤岛”直接转向客户、供应商、政府部门及其他相关部门。而财务管理信息系统,则以价值形式综合反映企业人力、物力和财力资源运动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与实际生产经营过程及其业绩的全部信息。在信息时代,信息理财将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的超文本、超媒体技术,使信息更形象、直观,提供多样化的各类信息,包括数量信息与质量信息、财务信息与非财务信息、物质层面的信息和精神层面的信息。

2.3建立健全财务信息安全防范体系

完善的内部控制可有效减轻由于内部人员道德风险、系统资源风险和计算机病毒所造成的危害。从软硬件管理和维护控制、组织机构和人员的管理和控制、系统环境和操作的管理和控制、文档资料的保护和控制、计算机病毒的预防与消除等各个方面建立一整套行之有效的制度,从制度上保证财务网络系统的安全运行。在技术上对整个财务网络系统的各个层次(通信平台、网络平台、操作系统平台、应用平台)都要采取安全防范措施和规则,建立综合的多层次的安全体系,在财务软件中提供周到、强力的数据安全保护。

3信息时代的财务管理模式

(1)各分、子公司把原始信息通过计算机互联网传递到总公司或总部的计算机上。主计算机收到原始信息后,把需要核对的数据凭证等发送到互联网上,向有关方面(如税务、银行、工商等部门,债权债务人等)核对。

(2)对不需要核对的和已核对相符的原始数据,计算中心的主计算机自动编制记账凭证,并根据记账凭证登记汇总总账、分户日记账和分户明细账,并随时将各类账户进行核对。

(3)计算中心的主计算机根据各种账簿编制各类会计报表并上网,各信息使用者可以上互联网获取自己所需要的信息。

4财务管理技术方法的创新

4.1网络财务管理

企业运用网络来实现财务管理职能。企业将网络技术应用于财务管理中,从而实现解决一系列目前的财务活动无法解决的问题,如跨地区财务数据传递、会计报表合并、动态分析财务及资源状况等,便形成一种全新的财务管理体系。网络财务管理依靠网络财务软件来执行完成,网络财务软件将完成财务与业务的协同管理、在线管理和对电子商务的管理。通过网络财务软件可以实现事中动态会计核算与在线经济资源管理,实现企业对分支机构的远程财务管理、物资管理及诸如远程报表、报账、查账、审计等远程控制行为。

4.2财务柔性管理

网络时代中企业为了增强在不可预见的、多变的环境中的生存能力,必须实行企业柔性管理,推出新产品和个性化的产品,以适应动态的、持续创新的网络经济需求。企业柔性管理包括生产、人员、信息等各方面的管理,财务的柔性管理是从财务的核算、计划、控制、分析角度,通过网络技术实现财务信息资源优化,核心和目的是使企业信息资源具有柔性,以促使企业提高各种财务信息资源以多种方式被使用的程度,从而促进企业全面的经营管理。

4.3财务再生管理

企业流程再生是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管理学者迈克尔、哈默等提出的一种新思想,是对企业业务流程进行根本的再思考和彻底再设计,以显著提高企业的效率。企业流程再生管理的目标是重振企业活力,重建组织结构,重新进行战略规划和重启新生。财务再生管理是对财务活动及财务关系的革命性调整和财务资源的重新配置,目的是为了适应企业内外部的需要,并与企业管理目标相适应。电子商务的发展和网络财务软件的开发使企业财务再生管理成为了必要和可能。财务再生管理给企业管理工作提出了新的机遇与挑战,同时也突出了财务管理的地位。

4.4财务虚拟管理

对以电子商务为基础的虚拟企业必须实施财务虚拟管理。虚拟企业是一种动态的短期的战略同盟,由几个有共同目标和合作协议的公司组成。以网络为依托,虚拟企业突破了企业的有形界限,虽然表面上有着生产、营销、设计、财务等功能,但企业内部却没有执行这些功能的组织。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为取得竞争中的优势地位,企业只掌握核心功能,即把企业知识和技术依赖性强的高增值部分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而把其他低增值部门虚拟化。财务虚拟管理就是以企业的核心功能为财务管理的中心,对各虚拟化的职能部门进行集中协调性的财务管理。虚拟企业的中层经理的监督与协调功能被计算机网络所取代,企业的组织结构趋向扁平化,财务虚拟管理是与之相适应的一种横向管理,可去掉很多中间环节,使价值的产生与确认直接相对应。财务虚拟管理还包括对通过网络进行的虚拟经营、虚拟交易所产生的财务信息及其他信息的管理。财务虚拟管理是以网络技术为基础,全面创新的,以实现财务信息资源优化的一种财务管理策略,所以又是财务柔性管理,财务再生管理和网络财务管理等技术方法的综合。

参考文献

1温兴琦,王哲.网络环境下的反不正当竞争问题研究[J].中国工商管理研究,2004(1)

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范文5

一、信息资源的定义

信息资源作为术语最早由罗尔科在《加拿大的信息资源》一文中提出。对信息资源界定做出贡献最多的是美国学者霍顿,他认为从政府文书管理的角度看,信息资源具有两层意思:①当资源作为单数时,指某种内容的来源,即包含在文件和公文中的信息内容:②当资源为复数时,信息资源指支持工具,包括供给、设备、环境、人员、资金等。

从20世纪90年代初期开始,我国一些学者开始探讨信息资源问题,如乌家培认为信息资源有两种理解:狭义的理解,即指信息内容本身;广义的理解,指的是除信息内容本身外,还包括与其紧密相连的信息设备、信息人员、信息系统、信息网络等。孟广均认为,信息资源包括所有的记录、文件、设施、设备、人员、供给、系统和搜集、存储、处理、传递信息所需的其他机器。①赖茂生、杨秀丹等认为,信息资源包括人类活动的各个领域(包括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和社会生活等)所产生和有使用价值的各种信息集合,如数据的集合、(显性)知识的集合,包括各种来源、各种载体、各种表示方式、各种传递方式和渠道以及各种使用场合和用途的信息资源②。

由于研究的方法、侧重点、学科领域不同,对信息所下定义可以不同。在分析信息和数据关系、信息与知识关系的基础上,对信息资源作出如下定义:信息资源是用来创造社会财富、增进人类福利、经过加工处理的有用信息的集合。本定义有如下特点:

强调信息与数据的区别。数据是客观世界的反映,数据本身并不是信息,数据成为信息的前提有两个:或者是数据本身直接有用,或者数据经过加工处理后被利用。数据是客观的,我们不能修改数据,而信息是主观的,是对数据进行进一步加工处理的结果,因此,相同的数据,不同的人、不同的处理方法可以得出不同的结果,也正因为如此,部分学者认为将数据和信息分开是很难的。

强调信息与知识的区别。信息是反映事物运动的状态及其变化方式的,知识则是研究事物运动的规律的。只有通过对信息的加工,才能获得知识。相反,没有信息,也就谈不上知识。可以说,知识是信息升华的成果,也是一种浓缩的、系统化了的信息,知识来源于信息。

信息资源的分类。信息资源分为三类:①知识型信息,其特点是提供知识获得方法的信息;②经济信息,指对经济增长有直接作用的信息;③社会信息,指对社会进步、居民福利起作用的信息。

二、信息资源开发功能的分析

信息资源开发本身还可以区分为潜在的和现实的两大部分。潜在信息资源开发是指对贮藏在人的大脑中的信息资源的开发,教育及大众传播部门是开发潜在信息资源的两大主导部门,德尔菲法、面谈法、问卷调查法、心理测试法等则是开发潜在信息资源的主导方法;就一般的信息资源管理活动而言,用户信息需求研究即可视作一种潜在信息资源开发活动。现实信息资源的开发则是信息资源管理机构的主要任务之一,它本身又可分为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和网上信息资源开发两大部分。文献信息资源开发以生产各种形式、不同层次的新型文献信息产品为目标,以累积的信息资源贮藏为开发对象,以鉴别、加工、研究、编纂等为主要手段;网上信息资源开发则以电子信息网络中的信息资源为开发对象,以形成各种信息产品(包括软件等)为目标,是以先进的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的。

信息资源开发的最终目的是形成信息产品,而这些信息产品又是开展高层次信息服务的基础。信息产品有多种类型,可分为不同的层次:简单的线索型信息产品(如书目、索引等)对应于语法层次的信息资源开发;复杂的知识型信息产品(如百科全书、年鉴等)则对应于语义层次的信息资源开发;实用的个别化信息产品(如决策内容、项目追踪报告等)则对应于语用层次的信息资源开发。当然,三层次划分只是一种相对的分类,信息产品的开发往往涉及所有三个层次。

信息资源开发是一种市场导向性的研究活动,它需要深入市场了解用户的信息需求及其变化规律,制定相应的研究课题,然后通过信息资源的收集、提炼、归纳、整理、比较、分析、综合、演绎、推理、序化,以形成能够反映和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信息产品,并将这些产品推向市场,以实现其社会价值和经济价值。信息资源开发的实质是一种研究活动,但它又不同于一般的学术研究,其最终目的不是为了形成一种理论、一种学说或一种专利,相反,它是为这些理论学说的形成、决策的制定、课题申报与论证、信息消费等活动服务的,它是一种前导性的研究活动。信息资源开发不同于一般学术研究的另一方面是其市场驱动机制,它直接面向市场,经济效益是其运行的核心动力,因此它又是一种实用型和经济性的研究活动。

信息资源开发也是一种高层次的信息服务,它既不是纯粹的学术研究活动,也不是纯粹的生产经营活动,它是两者的结合,是信息资源贮藏量积累发展到一定程度时由信息资源管理机构所设计或引进的一种“发电机制”,其目的是将蕴藏在信息资源体系中的“势能”转化为“电能”,变输“水”为输“电”③――虽然提供的服务内容有所区别,但服务形式是不变的。需要强调的是,我们所谈的狭义的信息资源开发是信息资源管理过程的一个环节,是立足于丰富的信息资源贮藏的一种信息再生产活动,它不同于广义的信息开发,从某种意义上讲,人的认知与思维活动均属于广义的信息开发。

三、信息产品结构的分析

信息产品,或称信息商品,是指以信息为多项,经过开发、加工、组织、转换而形成的,能够满足用户信息需求的,使用流通货币便可在市场中自由移动的信息媒体。它具有特殊的成本结构:一个信息产品从投入研究开发到单个产品生产,再到大批量的生产,都具有高固定成本、低边际成本的特点。可见,在成本最小化前提下,信息产品结构对其最终实现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而我们在此要谈的信息产品是信息资源开发阶段的产品,是信息资源再生产的产物,它们不同于出版社出版的书籍和广播电视机构播放的节目,我们称之为再生型信息产品。生产型信息产品和再生型信息产品构成了信息产品两大板块。再生型信息产品因信息资源管理机构的不同而有所变化。有趣的是,对于某类信息资源管理机构是本职的工作,而在另一类信息资源管理机构中则属于信息资源开发工作,反之亦然。但无论如何,再生型信息产品都是对生产型信息产品进行再开发的结果,都具有浓缩性、间接性和适用性等特征;若撇开信息资源管理机构之间的区别,再生型信息产品大约可归纳为索引类、汇编类、综述类、述评类、预测类五大类型,这可以称之为再生型信息产品的种类结构。

索引类信息产品。索引类信息产品也称为线索型信息产品,其功能是为人们利用信息资源提供线索和指导服务。索引类信息产品包括各种目录、书目、文摘、题录、索引、广播电视节目预报、网址目录等。在西方发达国家,还有所谓的“目录公司”,他们编制商品分类目录,然后将这些目录塞满消费者的信箱,借以影响消费者的购物决策。其他诸如各种联机检索中心、文摘社、索引社等,也可以说是一种“目录公司”。当然,索引类信息产品的主要开发者和提供者还是图书馆、情报中心及各类新兴的信息中心和网络公司。

汇编类信息产品。汇编类信息产品是根据特定用户的信息需求将相关的信息资源汇集起来,加以鉴别筛选,并按一定顺序编排而成的一种信息产品。它不仅提供线索,而更重要的是提供具体的事实、数据、图片、论文、名录等。汇编类信息产品主要包括各类文集、图集、手册、年鉴、大事记、人物年谱、机构名录、“新闻集锦”等。出版社、杂志社、报社、档案馆等是汇编类信息产品的主要开发者和提供者。

综述类信息产品。综述类信息产品是针对某一时期某一学科或主体的信息资源进行较全面的收集和较系统的分析,进而归纳条理、综合叙述而形成的一种信息产品。综述类信息产品主要包括各类综述、学科总结、专题总结、年度总结、年度进展、“一周新闻回顾”等。综述类信息产品的主要开发者和提供者是各类情报中心、信息中心和大众传播机构。

述评类信息产品。述评类信息产品是围绕某一学科或专题,在对大量的相关信息资源进行总结述评的基础上,进一步作出评价和提出建议而形成的一种信息产品。述评类信息产品主要包括各类述评、评论、点评等。述评类信息产品的主要开发者和提供者依然是各类情报中心、信息中心和大众传播机构。出版发行部门、图书馆是书评的主要开发者和提供者。

预测类信息产品。预测类信息产品是在大量综述和分析某一学科或专题的相关信息资源的基础上,探测和确定其发展规律,并进而预测未来一段时间内的发展动向和趋势而形成的一种信息产品。预测类信息产品主要包括各类预测报告、展望、战略规划、趋势分析等。情报中心、信息中心、大众传播部门是预测类信息产品的主要开发者和提供者。

再生型信息产品是信息资源开发过程的产物,如果我们将一个标准的开发过程分解为信息的采集、筛选、提炼、评论、预测、序化等六个主要环节,那么上述五类产品所内涵的环节数是不一样的。我们将每类再生型信息产品所内涵的环节数及其有机联系称为再生型信息产品的内在结构。上述五类产品的内在结构如下表所示:

采集 筛选 提炼 评论 预测 序化

索引类 √

汇编类 √

综述类 √

述评类 √

预测类 √

√ √

可以看出,信息产品所内涵的环节数越多,其开发就越复杂、越艰难,但同时其价值也越大,这是符合马克思的商品价值理论的。

四、信息资源发展的利用及流向

信息接受者收到的信息资源包括三大类:

无用信息,当然这是基于信息接受者的看法,也许当时他认为无用,事后会发现可能是有用信息;

虚假信息,它和无用信息不同,有可能会干扰信息接受者,从而可能做出错误的决策,因为当时他认为是真实的信息;

有用信息,有用信息包括完全信息和不完全信息。后者是指有用但不完全的部分信息,有时很难或者是几乎无法获得完全信息,所有这些增加了决策和信息利用的风险。

当这三大类信息到了信息接受者手中时,就面临着信息的处理问题。信息处理水平的高低受很多因素影响,如信息接受者的知识、信息处理工具和手段等。不同决策者对同样信息的处理方法的完全不同,也导致了信息资源利用效果的巨大差异。

信息接受者同时也担当着信息把关人的职责,决定着信息资源的利用及流向。信息处理的结果有五大流向:

废弃。信息接受者对于没有价值的信息通常会选择废弃。

传播。信息接受者由于各种原因会选择继续传播信息,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信息接受者所传播的信息与他收到的信息相比有可能是相同的,也有可能是不同的,会出现信息失真,产生新的虚假信息或不完全信息,这是不可避免的。

存储。主要是针对一些有潜在价值而暂时还用不到又不适宜传播的信息。

产生知识。信息接受者在收到信息的基础上,对其进行分析处理,产生新的知识。

进行管理决策,采取相应的行动,发挥信息的作用。其结果是带来经济和社会生活的变化,而这些变化的结果又会产生新的信息,继续进行传播。不同信息使用者之间的信息资源处理构成了信息资源的循环。

中外学者对于信息产业的界定并没有原则性的分歧。美国商务部所下的定义是:信息技术产业包括生产、处理和传输信息产品和服务的产业。信息产业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包括三个方面:

1.信息产业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主要是通过提高信息处理水平,促进信息资源的广泛利用,增加知识,改善管理的方式等。

2.信息产业本身就是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另外它还提供了新的就业机会,仅仅认为信息产业的目的是为了深化信息资源的利用是狭隘的。

3.信息产业还带来了经济的创新,如电子商务这种新的经济形式就是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的背景下产生的。

综上所述,信息资源已是现代社会的特征性资源,信息资源的流通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一个不可缺少的内容。信息资源的需求呈现出社会化的发展趋势,促使信息资源的供给向用户导向转变;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面临着新的挑战,而这又促进了信息资源产业化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孟广均、霍国庆、罗曼等:《信息资源管理导论》,科学出版社,2003年。

2.赖茂生、杨秀丹:《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基本理论研究》,《情报理论与实践》,2004,27(3)。

3.霍国庆、尚珊,《信息咨询:图书馆与市场经济的接口》,《图书情报工作》,1996(6)。

可再生能源信息管理范文6

关键词: 建设项目;信息检索;信息再利用;信息管理系统

中图分类号:TU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5-0077-02

0引言

充分利用建设项目的信息资源,对其进行科学地组织与管理对项目的成功实施起着重要作用。适当的信息检索,共享与再利用能够缩减项目工期、降低成本,改善质量,并为项目参与各方提供一个主要的竞争优势来源。虽然信息在建设项目管理中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重要,但目前一个建设项目中的信息被各自孤立的项目方开发管理,分散于项目参与各方及建设项目的各个阶段。因此如果不进行适当的检索,先前项目获得的信息会丢失,学到的经验也会在项目的最后流散掉,而分散的信息将导致信息的丢失与遗漏,最终使组织变得毫无效率。为了通过项目中的信息检索与再利用,提高建设项目管理绩效,这里提出信息检索与再利用的概念框架,旨在减少重复错误,缩短建设工期,降低成本。

1建设项目中信息的分类与信息丢失

1.1 建设项目中信息的分类建设项目管理中的信息包括建设过程中的所有数据与经验,根据不同的分类方法具体分为以下几种:①项目内部信息与项目外部信息。项目内部信息是指工程建设各阶段、各环节、各有关单位发生的信息总体。内部信息来源于建设项目本身,如工程概况、设计文件、施工方案、合同结构,会议制度,信息资料的编码系统,项目的投资目标、项目的进度目标、项目的质量目标等;项目外部信息指来自项目外部环境的信息,如国家有关的法规政策,国际及国内市场的原材料及设备价格变化,物价指数,投标单位的实力与信誉,新材料、新技术、新方法,国际环境的变化等。②项目生命周期各阶段信息。建设项目生命周期是指建筑物从勘察设计、施工,经使用、维护阶段,最终被废弃的全过程[2],各阶段的信息如图1所示。③显性信息与隐性信息。显性信息以书面形式收集,其形式有文件,报告,会议记录,合同,规范,图表与进度。隐性信息存在于人的头脑中,包括经验,技巧,组织结构,文化,传统,习俗等。由于认知、语言、距离、可用时间、价值观差异等原因,再利用隐性信息是非常困难的,而显性信息如建筑法规、规范、标准等则很容易被再利用。项目组织应着重搜集并综合隐性信息使之标准化,能够被广泛的再利用。

1.2 建设项目中信息的丢失一个建设项目中的信息通常会在不同阶段间丢失,而在下一阶段更多的信息会再次被检索。信息的丢失导致重复工作及项目参与方的低效率。每个建设项目几乎以零信息开始,因为先前的建设项目组是临时的,而且通常会在没有任何信息存储的情况下解散。即使在相同的建设项目中,项目信息也会在不同的项目阶段间丢失,即研究开发阶段,设计阶段,施工阶段,使用阶段,维护阶段,而信息在进入最后一个阶段时丢失的最多。

项目经理应该减少信息从概念阶段到使用阶段的丢失,所有的参与者将会消除信息丢失,注重信息的检索、共享和再利用,因为他们会受益于这种环境。信息检索与再利用系统能解决传统项目中的信息丢失问题。

2信息检索与再利用的概念框架

概念框架是对某个领域的一组相关概念及相互关系的定义和描述,它是建立某个领域的理论或对其进行论述的基础[3]。建设项目信息检索与再利用的概念框架基于理论研究与实证研究发展起来。概念框架如图2所示。这个概念框架旨在提供一种有效地方法,用来从项目中检索显性和隐性的信息,共享或再利用项目参与方的信息。概念框架的主要构成部分包括项目信息的来源,项目信息中心数据库以及项目门户。

2.1 项目信息的来源信息的来源包括内部项目,外部项目和组织。这个框架内的来源包括项目过程信息,项目文档信息和隐性信息,而每个来源都有一个从项目和组织中检索和再利用信息的信息数据库,最终所有的建设信息会被索引和提取,为项目信息中心数据库服务。其中过程信息如项目计划与进度在项目管理中最为广泛,最为复杂。施工组织计划与进度不仅包括基于合同与规范的显性信息,还包括来自先前经验与市场的隐性信息。

文档信息来自内部项目和外部项目,经过过滤将书面文件转换成信息并被储存在文件数据库中。隐性信息通常来自组织个人及项目团队,通过组织结构和人际关系传递给他人。

2.2 项目的信息中心数据库项目的信息中心数据库是一种基础学科数据库,其中包括数据,图纸,规范,合同,报告以及经验等各种信息被索引和储存。信息中心数据库也是一种通过网络将所有信息库综合起来的数据库,而信息的共享和再利用依赖于信息中心数据库所提供的功能。

2.3 项目信息门户项目信息门户(project information portal)是一种使所有使用者能获得检索信息的界面,目标是实现项目参与方通过单点登录即可访问所需的各种工程信息。一个建设团队能够能通过无线智能电话,PDA(Personal DigitalAssistants),笔记本电脑以及台式电脑访问门户。任何使用者都能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通过浏览器从信息检索与再利用系统中得到他所需要的,例如,一个使用者能检查施工现场质量,将实时更新的信息与指令与施工进度进行比较。

3信息检索与再利用的过程

项目信息检索与再利用的过程将由IDEF(ICAM DEFinition method)系统分析方法模拟。IDEF方法是美国空军在70年代末80年代初ICAM(Integrated 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工程在结构化分析和设计方法基础上发展的一套系统分析和设计方法。[4]

IDEF0是以结构化分析和设计技术(Structured Analysis and Design Technique, SADT)为基础发展出来的一种系统菜单表达的工具。通过结构化与图形化,清楚严谨的将一个系统当中的功能、以及功能彼此之间的关系、相关信息与对象表达出来。因而IDEF0模型经常用来作为系统开发的首要任务之一。[5]

针对信息检索与再利用过程的详细内容,将其往下展开至第三层,使建立的概念框架具备详细的步骤与程序。第一层为A-0层,表示信息检索与再利用过程的范围,其内容如下:

输入:显性信息、隐性信息;输出:再生信息;控制:信息检索与再利用系统;机制:管理人员、计算机系统。在定义完第一层的输入、输出、控制和机制之后,将A-0层分解为第二层(A0)层。在A0层中分成5个功能模块,分别是A1:检索项目信息;A2:数字化项目信息;A3:验证项目信息;A4:建立项目信息中心数据库;A5:共享与再利用信息。详细的说明见图2所示。

3.1 检索信息信息检索与再利用系统基于网络技术,它使信息交流变得方便。系统的输入包括显性信息和隐性信息,输出为初步信息。

3.2 将信息数字化信息数字化是指把非电子化信息源通过数字化技术转化为数字信息,即对原有的文件、录音、图片和图纸等非数字信息、通过多媒体技术、复制技术与海量存贮技术将上述各类信息源以一定的数字格式进行存贮[6]。只有数字格式的信息才能被广泛传播,通过扫描、标准化、格式化,将传统的书面文件数字化,并对建设项目的文件与图像进行索引,编号,最后提取。对信息有效地索引与精确地提取将便于未来项目中的搜索与再利用。

多数建设工程文件可以通过电子格式得到,这些格式由Microsoft Office与其它软件生成,一些工程图纸也已经具备了电子格式,由CAD软件生成。更多的建设参与者开始用电子文件代替书面报告来交流。不管怎样选择文件格式并应用到记录建设信息中,信息的索引与提取对未来的共享和再利用是必要的。

3.3 验证信息验证是指核查检索的信息以确保信息的准确性。任何建设信息被储存到信息中心数据库前必须对其进行核查和验证。为了避免造成多余的工作负担,对可信赖的来源的信息如法规,条令,审批的图纸以及会议记录在下一过程中加以验证,而只有来自个人经验和技巧的信息在共享和再利用前需加以验证。

3.4 建立信息中心数据库信息中心数据库用来储存信息,它是一个普遍共享的构成部分。一旦添加了新信息,该信息的索引及其细节也随之添加。随后使用者能选择阅读所有信息的综览或者获取信息的细节,同时还能要求修改错误的不准确的信息,其中信息的细节包括项目背景,概况,建议,照片,视频剪辑,相关文件与参考资料等。

3.5 信息共享与再利用为便于共享与再利用建设信息,信息将通过互联网进入信息中心数据库而获得。当建设信息能被有效利用的时候就需要综合的搜索功能。通过设计数据库搜索引擎可以具备许多搜索的方法。信息会以相关度,日期,阅览总数等形式呈现在使用者面前,同时也会提醒使用者注意相关信息的链接。

4结语

信息是建设项目参与方的一项关键性的资本,它能帮助管理者缩减项目工期,降低成本,提高管理绩效。信息丢失是提高建设项目管理绩效的障碍,这在建设项目生命周期中是很常见的。为了积累储存建设信息并对其再利用,这里提出了基于系统模型的建设项目信息检索与再利用的概念框架。项目信息的检索与再利用结构由五项功能构成:检索信息,数字化信息,验证信息,建立信息中心数据库,共享与再利用信息。信息检索与再利用系统能使项目中所有参与者检索与共享显性的信息和隐性信息。未来的研究将检测这种系统在真实项目中是否适合。

参考文献:

[1]石振武.建设项目管理[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p2-7.

[2]安雪晖.基于信息技术的建设项目生命周期管理[J].工程设计CAD与软件应用,2003,(4):p70-p72.

[3]侯永春.建设项目集成化信息分类体系研究[D].南京:东南大学,2003.

[4]李琪,钱三省.IDEF0方法在现代人事行政考核中的应用[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06,7(3):p5-p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