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科学专业就业范例6篇

海洋科学专业就业

海洋科学专业就业范文1

目前我国大学的专业设置中,与海洋研究相关的一级学科有:海洋科学类、海洋工程类、交通运输类、水利工程类、水产类以及公共管理类。

要出海首先我们得了解海,海洋科学类专业研究对象就是占地球表面71%的海洋,包括海水、溶解和悬浮于海水中的物质、生活于海洋中的生物、海底沉积和海底岩石圈,以及海面上的大气边界层和河口海岸带等。其下设四个二级学科,分别是:物理海洋学、海洋化学、海洋生物学、海洋地质学。相关专业有:海洋科学类、海洋科学、海洋管理、海洋技术、海洋生物资源与环境等。由于海洋本身的整体性、海洋中各种自然过程相互作用的复杂性和主要研究方法、手段的共同性,使海洋科学成为一门综合性很强的科学。

了解了海洋我们就可以改造使用海洋资源了,海洋工程类专业正是为此而生的。《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修订一稿)》把船舶与海洋工程、船舶电子电气工程、海洋工程与技术、海洋资源开发技术等专业归入了海洋工程类。前两个专业主要涉及船舶的构造、航行原理、安全性设计及建造法规和国内外重要船级社的规范等知识,解决船舶设计、建造、使用和管理中的问题。后两个专业则以开发、利用、保护、恢复海洋资源为主,包括海洋水产养殖技术,海洋油气开发技术,海底采矿技术,海水淡化技术,海洋能开发技术,海洋旅游资源开发技术,海洋生物、化学、药物资源开发技术等。

如果你想与大海有个亲密接触的话,那么交通运输类的航海技术和轮机工程则是你的不二之选。前者培养的是具备海洋船舶驾驶、船舶运输管理等方面知识,能在与海洋运输相关的各企事业单位从事海洋船舶驾驶和营运管理工作,符合国际和国家海船船员适任标准要求的高级航海人才。后者则是培养具备机械原理和轮机系统等方面知识,能在与海洋运输相关的各企事业单位从事轮机操纵、维修和船舶监造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简单来说,这两个专业就是培养海员的。需要注意的是航海类专业毕业后如果要上船工作,需要通过《交通行业标准海船船员体检要求》,具体内容可查阅交通部网站。

要是你喜欢海,但却不敢下水的话,你可以考虑学习水利工程类专业,这类专业有港口航道与海岸工程、港口海岸及治河工程。这两个专业是与土木建筑类专业相交叉的学科,主要以江河治理、防洪工程和流域规划管理为重点,兼顾水利水电工程和港口航道工程。培养的是具有工程规划、设计、施工和管理方面能力的专业人才。

当然如果你和香吉士(路飞船上的厨师)一样喜欢大海的美食的话,你的选择面又增加了水产类专业。这类专业中的水产养殖学、水产养殖教育、海洋渔业科学与技术、水族科学与技术都是与海产品息息相关的。就业方向一般可以到水产部门工作,也可到海洋、海运、轻工、外贸、环保等部门从事科研工作。

海洋科学专业就业范文2

关键词:海洋人才;人才战略;人才管理

引言

世界大国争霸的历史昭示世人,所有大国的兴衰都取决于海上。这一点在2500年前就被狄未斯托克所言中:谁控制了海洋,就控制了一切!在明朝政府实施海禁政策以前,中国的整个文明史中,我国一直是西太平洋上的海上强国。但是,随着西方国家逐渐进入西太平洋,明朝政府在1511年主动放弃远洋,实施海禁政策,中国就开始经历了长达500年的失海史,在那300年之后,海洋的重要性又一次凸显,中国开始经历长达100多年的屈辱史。这足以说明海洋的重要性。今天,我国政府也已经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在党的十上提出建设海洋强国的战略目标,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依靠海洋科技发展突破制约海洋发展和保护的瓶颈,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海洋人才是关键。

1.我国海洋人才队伍建设现状

目前,我国海洋人才队伍的规模已经十分庞大,涉海领域比较广泛,层次结构也相对分明。根据中国海洋统计年鉴,我国涉海就业的总人口已经突破3500万人,海洋人才资源近200万人,并且还在以每年10万人左右的速度增加。我国几乎全部沿海省份也都建立了涉海本专科院校专门培养海洋人才,近年来各海洋相关专业的博硕士研究生、本专科生的数量都在稳步增加,为我国海洋事业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人才基础。

在海洋教育发展方面,我国涉海洋类本专科院校130多个,其中专业海洋类院校22个,分别以“海洋”或“海事”命名,如中国海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等;涉海类院校100多所,包括北京大学在内的普通高等院校和大连职业技术学院在内的职业技术学院。我国设立的涉海类专业点近300个,从事教学和科研的人才数量达数万人,主要分布在山东、广东、浙江、辽宁、天津、上海和福建等沿海海洋强省,具有十分明显的聚集效应。其中四分之一以上的具有高级职称,30%以上具有硕士以上学位,人才质量相对较高。从专业结构上来看,我国海洋人才涉及海洋经济、海洋管理、海洋科研、海洋教育、海洋服务等多个领域,并且人才结构呈现出金字塔结构。开设水产养殖专业的院校数量最多,航海技术、轮机工程、海洋科学与技术等方面的数量次之。可以说,我国已经基本建成了比较完善的海洋教育体系,基础海洋教育、高等海洋教育和职业海洋教育发挥了各自的功能,给我国的海洋人才队伍提供了不同层次的人才。

2.海洋人才队伍建设过程中的问题

2.1海洋人才结构失衡

我国海洋人才结构层次由低到高呈现出明显的金字塔结构,但是人才结构还是存在着以下几方面的问题:

一是年龄结构不合理,海洋人才老龄化问题突出。虽然国家延迟退休的政策能够延缓高级海洋知识分子的退休高峰期的到来时间,但是中青年高级海洋知识分子的培养还需很长的时间来培养、积淀,而且大部分的具有高级职称的技术人才都已经到了退居二线的年龄。如果不加大对中青年海洋人才的培养力度,不断优化海洋人才的年龄结构,那么海洋人才很可能面临人才断层的风险。

二是学历与技能、水平不匹配。随着我国高校扩招,海洋人才本科、硕、博士的数量有了大幅度的增加,但是实际的海洋技能与科研能力却大大降低,难以达到我国推动海洋经济向质量效益型转变、实现海洋科技创新、建设海洋强国的目标。

三是海洋人才技术结构严重失调。我国涉海就业人口早已突破3500万人,而海洋专业技术人员不足十万人,专业技术人员的比例远远低于海洋产业中等发展水平的国家。另外,技能型人才更是后继乏力,也存在着年龄老化的问题。根据国家海洋局的数据显示,70%以上的船员年龄在45岁以上,只有不到10%的船员年龄在35岁以下。

2.2海洋人才分布不均

我国海洋人才虽然在数量上很多,也基本上覆盖了海洋行业的方方面面,但是仍然存在着分布不均的问题:

一是地区分布不均衡。我国海洋专业人才基本上都分布在山东、江苏、福建、广东等海洋强省,而海南、广西等海洋大省的专业人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远远不能满足需要。根据中国海洋统计年鉴的数据显示,仅山东省就吸引了五分之一左右的专业海洋人才和技能型海洋人才就业。在海洋人才的培养资源分布上也是如此,80%以上的涉海专业学位点都建设在东部沿海省份,尤其是山东、广东等海洋强省。山东和上海作为我国海洋人才教育的重要基地,一直处于优势地位。广东、江苏、福建、浙江等则虽然有所不如,但是在海洋人才的培养方面已经有了其独特优势,在不同的专业方向上术业有专攻。而海南、广西的海洋人才高等教育一直十分落后。

二是人才资源领域分布不合理。我国百分之九十以上具有高学历、高级职称的高级海洋人才都集中在高校和科研院所,这本来对提升我国科研创新能力有很大帮助,但现实看来并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反而在海洋事业一线的人才资源大量流失,最艰苦、最需要高级人才的地方也最缺乏高级人才。

三是海洋人才专业结构分布不合理。我国开设的海洋类专业点300多个,但是大部分的专业点都是传统的海洋专业如水产养殖或者基础专业,教育水平不高,且造成了极大的资源浪费。而我国海洋事业发展过程中急缺的培养高新技术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专业不仅数量较少,教育水平也不高。另外。我国海洋人才当中,绝大多数都是理科人才,工科人才数量不足,海洋经济管理、海洋法律等文科人才数量更是稀少,相比于海洋自然科学,在海洋人文科学教育上的投入也是十分之少,更有甚者很多涉海院校从来没有培养海洋社科专业人才的意识,这也是导致我国缺少十分优秀的海洋产业经营管理人才,难以出现优秀的海洋产业的企业家。

2.3复合型海洋人才匮乏

建设海洋强国不仅仅是在科研能力、创新能力、技术能力上与其他国家竞争,在环境、权益、法律、安全等方面的综合能力也是克敌制胜的关键法宝之一。可以说,海洋事业的发展和进步,不仅需要各类专业海洋学科的人才,还需要既懂专业海洋知识,拥有专业海洋专业技能,又懂政治、经济和法律、经营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从某种层面上说,海洋事业的复杂性决定了其对复合型海洋人才的要求比其他行业更为严苛。但是,从目前我国的培养模式来看,我国的海洋教育还处于“专才”培养的阶段,还没有院校尝试海洋自然科学月人文科学交叉培养。

2.4海洋人才教育体系不完善

我国的基础海洋教育、高等海洋教育和职业海洋教育经过近几十年的发展,取得了很大的成果。但是,还存在很大的不足,尤其是基础海洋教育和海洋职业教育。调查显示,我国青少年的海洋意识十分淡薄,对于“蓝色国土”几乎是完全没有概念,遑论海权意识。基础海洋教育也仅仅是在沿海的某些城市作为一种特色教育开展,大部分的学生基本上没有接受过基础海洋教育。海洋职业教育方面,由于我国主流的职业教育都偏重于计算机、会计等市场需求量比较大的专业,对于海洋职业教育的关注度较低,而我国对于技能型海洋人才的需求逐渐增大,另一方面船员的老龄化问题日趋严重,也极大的制约着我国海洋事业的发展。总而言之,我国的基础海洋教育和职业海洋教育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教育形式比较单一,教育功能十分有限。

3.促进海洋人才队伍建设的对策

3.1统筹规划,实施海洋人才战略

海洋事业的发展需要政府从顶层进行设计,从宏观、中观和微观多层次上出台配套的政策体系。宏观政策上需要国家将不断提升增加海洋人才数量、提升海洋人才质量放到战略高度上,从全局上引导国民提升海洋意识,将海洋人才战略作为国家经济生活中长远的一条国策。中观上来说,需要沿海各省市的政府根据自身情况,结合海洋事业发展趋势,协同其他各省市的发展状况,提出本地化的引导海洋人才队伍建设的措施。微观上来说,在宏观政策和中观政策的基础上,统筹规划,制定出具体的加强海洋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细则,提出针对各类海洋人才的专门措施,加强海洋人才引进,推行海洋人才信息数据库化,整合海洋人才资源,并重点引进、优惠政策吸引等措施多管齐下。另一方面要做好海洋人才的使用和激励工作。对于不同类型的海洋人才,制定不同的使用方案,并建立能够促进海洋人才快速成长的使用机制,在最大化的发挥海洋人才作用的同时使其快速成长起来,成为能够独当一面的高层次人才。其次,建立公平、公正的人才激励机制,废除终身制度,引入竞争,并设立专项基金鼓励海洋人才的贡献和创新,调动海洋人才的积极性。再者,需要发挥国家人才市场的作用,利用各种优惠政策等合理引导海洋人才的有序流动,发挥好市场的中介作用,引导海洋人才到最需要的地方去。

3.2健全海洋教育体系

建设海洋人才队伍,海洋教育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一个环节。首先要建立综合性的海洋教育制度。重视基础海洋教育和终生海洋教育将海洋知识融合到经济、政治、历史、地理等基本的教育书籍或杂志中,带到中小学课堂里,从小开始对其进行综合性的海洋基础教育,普及海洋知识,树立海洋国土观念,并将海洋教育贯穿到教育的各个阶段,从基本知识教育开始,直到专业海洋知识甚至特种海洋知识教育。其次,发挥国家的调节作用,合理配置教育资源,不断提升海洋高等教育水平,优化高等教育结构,有序调整专业设置。一方面,引导各院校发挥各自的优势建设优势学科,不断优化专业结构,减少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引导各院校解放思想,创新海洋人才培养模式,加强对海洋人才的多学科交叉混合培养,加强对海洋人文社科方面的投入,培养复合型的海洋人才。同时,提升海洋人才的培养要求,宽进严出或者严进严出,从源头上提升海洋人才的质量。最后,重视职业海洋教育,根据市场需求引导职业院校适当扩大招生规模,稳定技能型海洋人才的供给。(作者单位:国家电网山东胶州市供电公司)

参考文献:

[1] 孙敬文.国内外海洋管理人才培养对比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3.

[2] 王祥梅.中国海洋软实力的提升途径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

[3] 周甜甜.我国海洋教育政策分析[D].中国海洋大学,2013.

[4] 邵志刚.我国区域海洋管理中的地方政府能力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

[5] 李凤至.我国海洋人才政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

[6] 王萌萌.宁波海洋人才培养的若干思考[J].宁波经济(三江论坛),2011,02:20-22+28.

[7] 顾昊.江苏海洋经济发展人才培养的分析与思考[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1:96-99.

[8] 王琪,李凤至.我国海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科学与管理,2011,02:30-36.

[9] 王琪,王璇.我国海洋教育在海洋人才培养中的不足及对策[J].科学与管理,2011,03:62-68.

[10] 李洁琼,叶波,郑道英.海南省海洋人才队伍现状和对策浅探[J].经营管理者,2009,09:177-178.

[11] 潘爱珍,苗振清.我国海洋教育发展与海洋人才培养研究[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人文科学版),2009,02:101-104+109.

[12] 潘爱珍,苗振清.浙江省海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9,11:39-41+44.

[13] 潘爱珍.地方高校海洋人才培养:现状、问题与对策[J].嘉兴学院学报,2009,06:91-93.

[14] 王刚,王琪.整合海洋教育资源加快海洋人才培养[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3,11:35-38.

[15] 魏婷,李双建,于保华.我国海洋人才发展的对策研究[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2,11:18-20.

[16] 王璇,刘小杰.我国海洋储备人才队伍的现状、问题及完善对策[J].中国渔业经济,2012,05:140-145.

[17] 郑卫东,李杲,程彦楠,张建敏.国家人才战略视野下海洋人才培养策略探析[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0,11:21-24+40.

[18] 张俏,吴长春.海洋强国战略目标的实现与海洋人才素质培育[J].辽宁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2:150-154.

[19] 宋刚.滨州市海洋人才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环渤海经济t望,2014,01:25-28.

[20] 郭艺峰,吴文婷.基于SSH的海洋人才招聘管理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海洋信息,2014,01:29-33.

[21] 曲丽敏.蓝色经济区背景下青岛海洋软实力现状及提升对策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3.

[22] 梅婉君.区域海洋人力资源开发比较研究[D].广东海洋大学,2013.

[23] 王诗成.实施海洋人才开发工程[J].海洋信息,1998,01:5-6.

海洋科学专业就业范文3

一、海洋环境管理人才

人才一般是指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做出创造性劳动或者对社会做出突出贡献的人。海洋环境管理人才指的是在海洋环境领域接受过专业的知识教育或技能培训,有一定的海洋环境专业素养,具有一定的管理能力,并能对海洋环境管理做出创造性劳动或者突出贡献的个体。根据海洋环境管理的定义,海洋环境管理人才也主要包含三方面的内容:第一是对海洋这片总水域的管理人才,主要涉及海水监测和管理、海洋生物保护和开发、海底资源开采和利用等方面的管理人才,对应的这方面的管理人才需要的技能主要是海水、海洋生物、海底资源等专业知识以及对这些海洋自然要素进行管理的统筹领导能力。第二对海域及其周围的空间和陆地组成的空间整体的管理人才,主要涉及大陆架、滩涂和沙滩管理、海鸟保护等内容,技能需求主要包括海域周围陆空管理的专业知识和海陆、海空相互联系的整体性认识和思维能力。第三人类行为会对海洋环境造成的或积极或消极的影响,对海洋环境这些非自然要素的管理也是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重要内容。这就需要了解海洋生态系统运行的规律,发挥人类主观能动性,合理利用规律,这类管理人才不仅需要对海洋污染、海洋灾害等非自然因素引起的海洋环境变化具有专业知识,更具有有效应对种种海洋环境变化的能力,即海洋环境变化的预测能力、风险评估能力、应急管理能力以及事后建设能力。

二、海洋环境管理人才培养机制的现状

2010年4月,国家海洋局、教育部、科学技术部、农业部、中国科学院联合印发了《全国海洋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这是我国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要求“大力开发经济社会发展重点领域急需紧缺专门人才”。国家已经认识到海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也已经开始从国家战略层面培养海洋人才,但是对于海洋环境管理亟需专项人才的现状却没有充分认识,也没有采取相应措施促进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开发。目前我国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培养模式主要是涉海高校教育模式,涉海的海洋类院校主要包括中国海洋大学、广东海洋大学、上海海事大学、大连海事大学等,从地区分布来看,海洋类高校主要分布在东部沿海省份,尤其是海洋经济发展较好的沿海省份,而且专门开设海洋环境保护或者海洋环境管理相关专业来培养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只有中国海洋大学和淮海工学院两所院校。高校教育模式是目前我国海洋环境管理类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其发展现状的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从培养机构看,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培养高校仍然比较少,存在培养机构缺乏的问题;从高校培养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目的来看,多数高校把海洋特色当噱头以提高本校的知名度,而非真正从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需求角度去培养海洋环境管理人才;从培养方式看,多数高校培养海洋环境管理人才只是以传统的课堂授课方式为主,缺乏对能力型的创新性人才的培养方式;从培养内容看,以机械的海洋环境专业知识灌输为主,缺乏管理知识的教导,缺乏非自然要素造成的海洋环境管理要素的内容教授。总之依赖于高校培养模式的我国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培养,再利用高校丰富教学资源的基础上也存在着一些局限性。

三、海洋环境管理人才培养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从目前我国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发展现状来看,我国的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培养还存在着许多问题,主要体现在单一的高校培养模式的缺陷、培养内容与人才实际需求的巨大差距、国家政策的缺位以及海洋环境管理人才整体缺乏统筹性四个方面。

1.高校培养模式的困境。高校培养模式是目前我国海洋环境类的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这种单一的培养模式具有较强的规范性和普适性。高校教育模式因为同一的授课内容、授课方式、授课地点和时间等使其具有很大程度上的规范性,尤其是近年来随着高校由精英教育理念向大众化教育理念转变,高校的教育更具普遍性。然而在海洋环境管理领域,需要的人才恰恰是专业性和统筹管理性兼具,在海洋环境管理方面有突出建树的精英。这就和当前高校教育模式存在冲突,主要体现在:首先高校设置的海洋环境管理专业多是与海洋环境相关的理工科专业,纯粹的海洋环境专业知识,而没有管理知识的学习,即高校的海洋环境管理教育专业设置不尽合理,学校大多按照文科、理科、工科三个类或者按照院系设置专业,但是院系之间缺乏交流,学科之间存在专业壁垒,缺乏横向的互动交流。同时,海洋环境管理与其他专业类别不同,笔者认为这类人才需要的不是普适性的大众化教育,更需要的应该是精英教育,因为海洋环境管理具有很强的专业性,人才需求也具有很强的定向性,这类的人才流向多与海洋相关。虽然,学科之间有一定的共性,但是对海洋环境管理人才有针对性的培养使其有针对性地就业,才是最有效率的培养方式。其次海洋环境管理人才在我国仍然处于新兴人才类别,其培养正处于起步阶段,缺乏专业性的师资队伍,还不足以满足海洋环境管理的人才需求。

2.培养内容与人才需求不相符合。由于对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内涵认识不清,同时缺乏海洋环境管理人才需求分析,使得我国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培养与社会需求存在着较大的差距。笔者认为海洋环境管理人才主要包含三类人才:一是水域环境管理人才,二是与水域相关的陆空环境管理人才,三是非自然要素造成的环境变化管理人才。但是在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往往把它狭隘地界定在水域环境管理这一层次中,忽视与海洋相关的陆空环境管理人才的培养,基本没有设计非自然要素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培养。在这种理念的指导下,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培养内容多是海域环境专业知识,而忽视了海洋与周围陆空的相互联系性,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海洋造成的影响,显然培养内容是狭隘的,片面的。其次,人才的培养最终是为社会服务,社会人才需求分析是必要的,在需求分析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培养方式、培养内容才能使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培养更为有效。正是因为海洋环境管理人才培养过程中缺乏需求分析,才导致培养出的人才去向不明,也使得海洋环境管理人才对自身的就业前景、发展空间存在质疑,学习积极性明显降低,培养者与被培养者都存在盲目前进的情况,不清楚自身的专业定位和未来选择,培养的效果也就大大地降低了。

3.国家重视不足,缺乏大环境支持。人才发展还离不开国家大环境的改善,离不开国家的战略管理、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而我国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培养环境不完善使得海洋人才的培养备受阻碍。大环境不完善主要体现在社会冷落海洋环境管理人才、海洋环境管理人才培养的指导思想不明确、缺乏国家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三方面。首先,由于海洋环境教育和社会的脱节,社会需求和毕业生期望的背离,使部分学校的海洋类学生就业发生了困难,而目前海洋科技与管理的人员中,绝大部分来自高等学校海洋科学专业,长期不被重视。由于海洋科学是艰苦行业,经济效益也不好,海洋科学专业受到社会的冷落。其次目前我国并没有指导海洋环境管理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文件,也没有专门的指导思想,只是把以往人才培养的思想的框架套在海洋环境管理领域,而缺少特色的海洋环境管理人才观,也没有海洋环境管理人才培养规划,只有针对海洋人才的《全国海洋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最后,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缺乏国家的专项资金支持,还没有纳入国家财政预算中。没有国家强有力的财政资金支持,使得不受重视的海洋环境管理人才培养举步维艰。

4.海洋环境管理人才培养缺乏战略规划。人才的培养是人力资源管理的重中之重,必然要遵守人力资源管理的动态过程。人力资源管理不仅仅包涵人才培养这一个中间环节,绩效考核与人才评估、人事保障和人员流动同样重要,这就需要把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纳入人才培养的整体中,而目前我国的海洋环境管理人才培养只重视了培养这一中间环节显然是不足够的。对海洋环境管理进行绩效考核,不仅能使被培养者明确自身的成长方向,找到现存不足,明确与社会需求的差距,而且以培养者掌握培养对象的需求与动态发展,从而加强二者沟通交流,增强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培养效果。良好的人事保障政策和合理的人员流动机制,则有利于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系统的交流沟通和协同合作,有利于海洋环境的整体性治理。此外各种培养机构之间的合作交流也有待加强。

四、完善我国海洋环境管理人才培养机制的对策

培养海洋环境管理人才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又是国家海洋强国战略的客观需求,已经成为人们共识。尽管目前我国的海洋环境管理人才培养还存在一系列的问题,但是海洋环境管理人才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这就需要采取相应措施促进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培养。

1.改革高校培养模式,提高高校培养能力。从目前发展状况看,高校培养模式在一定时期内将仍然是我国海洋环境管理人才培养的主要模式选择。因此为促进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培养,改革高校海洋环境管理的教育模式成为首要途径。首先,要明确高校培育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理念和宗旨,确立以海洋经济建设为导向,调整优化海洋环境学科专业;以学科建设为龙头,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以实践教学为载体,改善涉海类专业办学条件;以教学改革为手段,加快海洋人才培养;以整合优化为目的,建设综合性海洋大学的办学宗旨。其次,要坚持海洋环境专业知识和管理领导技能并重的教学理念,加强海洋环境学科学院与管理学院的互动交流,强化海洋环境专业与管理专业之间的融合,培养海洋环境专业知识和管理技能兼备的海洋环境管理人才。再次,要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优化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培养方案,走实用性、精英型的海洋环境管理人才培养之路,在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特色的基础上注重人才的提升与创新。再次,要加强学校之间的合作与整合,优化学校海洋环境管理软硬件的资源配置,以低成本且高效率地培养海洋环境管理人才。最后,沿海城市对海洋环境管理人才有着特殊的需求,因而沿海的地方高校要担负起育人成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积极参与到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培育中来。

2.加强需求分析,合理设计培养内容。为了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优秀海洋环境管理人才,应在社会需求状况分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各学科专家学者对海洋环境管理教育教学改革与建设和人才培养的研究及指导作用,根据社会需求状况,改善专业设置,调整海洋类人才的培养结构做到既满足社会需求,又不造成人才浪费。这一方面,要求加强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社会需求分析,在对海洋经济发展需求、我国海洋环境管理人才发展现状以及国外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实践充分社会调研的基础上,采用合理的分析工具,对未来海洋环境管理人才需求做详细的市场预测,以此为导向培养海洋环境管理人才。另一方面,要在海洋环境管理人才需求分析的基础上,改善目前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培养内容,改良培养工具。第一,要明确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概念内涵和内容层次,培养各种类型的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第二,海洋环境的专业知识和领导管理技能都要列入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培养内容体系中。第三,要明确人才为社会服务的理念,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断调整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培养内容,与时俱进,促进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时代适应性。

3.强化政府重视程度,提供政策保障。人才的良性发展需要大环境的良好运行,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培育离不开社会和国家的重视与支持。首先,要营造有利于海洋环境管理人才培育和发展的社会氛围,这就需要从点滴做起,加强海洋环境管理重要性的宣传,使海洋环境管理专业的人才赢得社会尊重,培育起社会支持海洋环境管理人才发展的市场空间。其次,国家层面要制定专项的规划政策,提供制度性的保障。一方面,要继续完善《全国海洋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2010年~2020年)》,将海洋环境管理人才这一门类加入到海洋人才发展中长期规划纲要中,利用一章的内容详细介绍我国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另一方面,要在纲要文件的方向性指导下,制定专门的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发展规划,具体阐释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发展路径。最后,政府要为海洋环境管理人才的培养提供雄厚的资金支持。

海洋科学专业就业范文4

关键词:环境工程;专业;特色办学

中图分类号:G649.28

基金项目:本文系大连海事大学本科课程体系改革项目“环境工程专业特色办学的研究”的研究成果(0039011482)。

作者简介:严志宇(1970-),女(汉族),浙江温州人,大连海事大学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环境工程系主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高级氧化技术在水处理中的应用及海上溢油风化的研究。

国家对环境保护投入的增加和环境管理力度的加强,环境工程专业的繁荣发展,环境工程专业的办学竞争也日益激烈。目前我国开设环境工程专业的院校为370多所、年招生人数达2万人[1]。这促使各个高校开始利用自身优势,创办基于本校特色的环境工程专业 [2-3]。

大连海事大学(以下简称“我校”)环境工程专业成立于1995年,这是充分利用现有的有利条件,并与国家海洋局大连环保研究所联合,以海洋环境保护和船舶污染防治事业为宗旨之一,建立起有自己特点的环境工程专业,以期填补我国环境教育中的空白和不足。在近20年的办学过程中,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的海洋特色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本文对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在本科生培养方案与模式、课程教学、实践教学、师资队伍的建设等环节中带有海洋特色的教学建设进行了阐述。

1 基于海洋特色的本科生培养方案

在培养方案中,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设定为: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掌握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物处理处置等基本原理和设计方法,具有污染监测和分析、环境监测、环境规划和管理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使其能够从事城市环保、海事、港口、航道、各企业以及科研院所、高等学校等环境工程领域的有关研究、技术开发、规划、设计、管理和教育等方面工作。可见,我校人才培养中的海洋特色并非通过将目标限制在海洋领域来体现的,那只能画地为牢、自我设限,而是在应用领域上有所明确和细化,把海洋领域作为人才培养的立足点之一。

为实现上述目标,课程体系贯彻“宽口径、厚基础”的原则,在基础课里,体现“厚基础”,对学生进行本专业的通识教育;在专业及方向课程平台中的限选课及其中的实践环节中,保证“宽口径”,其中部分课程体现港航和海洋特色。

在通识教学中,开设了水污染控制、大气污染控制、固体废物处理与处置、环境规划与管理等,并辅以课程设计、实习及毕业设计(论文),能满足教育部高等学校环境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制定的《高等学校本科环境工程专业规范》中确定的环境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要求。同时为了实现海洋特色人才培养,在专业基础课程模块的限选课部分设有“海洋动力学”、“国际海洋污染防治法规”课程;在专业及方向课程模块的限选课部分设有特色课程“船舶与港口污染防治技术”等。

2 基于海洋特色的课程教学和实践教学

为了加强环境工程专业的海洋特色建设,在有限的课时里,保证环境工程专业规范的教学前提下,协调引入海洋环境知识。

首先,在非海洋特色的课程教学中,在一些案例中引入海洋特色内容,这样,既不影响环境工程专业基础教学,也通过在海洋环境保护的应用领域的拓展,增加了学生对理论内涵的理解。而在海洋特色的课程里,把环境工程的基础理论应用到港航、海洋环境保护中,充分发挥课程的专业性,针对社会需求,对学生传授特色知识、培养专门技能,教学中凸显海洋特色。

其次,实践教学是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一个关键环节。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在实验、实习、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非常重视海洋特色建设。例如:我校与一些港口、海洋监测等单位签订了实习基地建设协议,为学生提供港口防污染技术、海上溢油应急响应技术、海洋环境监测等方面的实习机会,占实习内容的25%。毕业设计(论文)是大学四年最后一项实践性教学内容,我校环境工程专业主要采用如下措施实现海洋特色培养,即将教师科研课题的子课题作为学生毕业设计(论文)内容。

通过上述理论教学确保“厚基础”,避免因特色而画地为牢,在实践环节通过培养学生将理论用于港航、海洋领域环境保护的应用技能,以此引入海洋特色的教学,增强环境工程教学内涵,大大提高学生的专业自信和学习兴趣,也拓展了学生将来的工作领域,实现“宽口径”,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3 基于海洋特色的辅助教学和教学管理

紧紧围绕当今环境发展尤其是海洋环境保护的社会需要,我校环境工程专业的办学还通过各种辅助教学和教学管理等实施“特色求发展,质量求生存”。

首先,通过各种制度的建立,鼓励学生与教师接触、互动,参与教师的科研工作。如“优秀本科生进实验室”制度,就是使优秀本科生早期进入科研平台与课题组,把学校的优质学科和科研资源更加有效地转化为本科生的教学资源。教师一些海洋特色的课题丰富了学生的选择,如“MBR法对船舶生活污水的处理”、“7.16石油泄漏事件对大连周边海水中多环芳烃浓度的影响”。凭借诸如此类的制度,更好地实现人才培养的目标和个性化培养的要求,为本科生的学习和成长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使得海洋特色的教学得以充分施展。

其次,通过研究生、高年级本科生、低年级本科生传帮带,让感兴趣的本科生新生有选择地参加各种与海洋环保相关的社团和科技活动,把特色教学投射到第2课堂,如:“不同消油剂处理溢油对海水青F胚胎发育效应研究”、“船舶废气脱硫系统研发(洗涤水排水处理)”、“液相等离子体特性及船舶废水处理技术研究”等就是近年学生参与的部级、省级科技活动项目。目前,这些内容占所有科技活动项目的29%。

5 结束语

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尽管办学时间不长,但经过十年来的努力建设,已取得了较好的成绩。今后一段时间,我校环境工程专业将在实验室建设、师资队伍建设、课程教学、实习基地建设等方面进一步加强海洋特色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为我国海洋保护和治理事业培养更多、更高层次的人才作出更大的贡献。环境保护离不开优秀的环境类专业人才,而优质的环境工程教育则是决定人才素质的关键因素。尤其在当前发展经济的快速轨道上,更要努力提高环境人才的培养质量,实现国家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的双赢。

参考文献

海洋科学专业就业范文5

广东海洋大学航海学院成立于2001年9月,现有航海技术、轮机工程(轮机管理、船舶动力方向)和交通运输三个本科专业。其中前两个专业是该校的传统学科。学院的前身是1935年创办的广东省立高级水产职业学校渔捞科,后发展为海洋捕捞、船舶驾驶、船舶动力装置、轮机管理等专业。几十年来,为国家培养了众多的航海专业人才。建国以来,已为国内外航海战线培养了专门技术人才3400多人,这些毕业生在各自战线已成为骨干力量。新中国第一位远洋船长陈宏泽就是该校的早期毕业生;1988年,英女王伊丽莎白二世访问广州时,有关部门指定的引水员也是该校的毕业生。

硬件设备:学院拥有1300多万元的教学、实习、科研设备,设有航海综合实验室和轮机工程综合实验室。其中,航海综合实验室设有大型船舶操纵模拟器、GMDSS模拟器、雷达观测与标绘和雷达模拟器、自动雷达标绘仪(ARPA)等实验室;轮机工程综合实验室设有轮机模拟器、轮机管理、船舶电站模拟器、船舶电气、轮机拆装等实验室。学校十分重视航海类专业的建设,继续加大航海教学建设投入力度。同时,随着办学规模的不断扩大,学校高度重视航海学院的师资队伍建设,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采取引进、外聘以及在职提高的办法,充实航海类专业教师队伍,提高在职教师的学历层次,进一步提高航海类专业的教学质量。

航海学院毕业生深受用人单位欢迎。近年来,一次性就业率都在百分之九十左右。2008年,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达百分之九十五。

海洋科学专业就业范文6

关键词:海洋环流动力学;教学内容;问题和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37-0214-02

海洋环流是风海流和热盐环流的统称。广义上讲,风海流是指风引起的海流,一般发生在上层大洋(海面到1000米水深层),而热盐环流则是由于海水温度(热)和盐度(盐)变化导致海水密度分布不均匀所产生的密度流,形成于南北两极,构成了世界大洋的深层水。海洋环流动力学作为物理海洋学的一个重要研究领域,重点关注海洋环流是如何产生的以及怎样发展的?或者说其背后的动力机制是怎样的?它是物理海洋学最为重要而且应用最为广泛的研究方向。事实上,舰船航行轨迹、鱼类洄游周期、污染物迁移方式、气候变化规律都离不开海洋环流的影响。正因为海洋环流与国防建设、航运安全、渔业生产、气候变化、海洋生态环境保护等领域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因此有必要深入了解其形成发展的动力机制,并建立成熟可靠的预测技术,这对于我们认识海洋、利用海洋都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海洋环流动力学》作为一门课程,就是把相关研究领域的基本概念、重要理论、研究方法和最新进展介绍给学生,拓展具有海洋学专业背景(不仅仅局限于物理海洋学专业)的学生的研究视野,提高其认识海洋、了解海洋的综合专业素质。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涉海专业院所如雨后春笋般地迅速发展壮大,在这众多高等院校中,只有少数几所高校如中国海洋大学和厦门大学具有开办涉海专业课程和培养涉海专业人才的传统和经验,而大多数新生的海洋院校基本上都是借国家提升海洋发展战略的东风,或合并院系或调整专业办学,形成了目前的海洋学科。这些院校由于缺乏从事综合性海洋科学研究和教学的基础,因此在办学理念和专业结构设置上就不可避免地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本文的目的就是结合作者在《海洋环流动力学》这门课程的教学实践以及在相关领域的科学研究当中所遇到的一些问题进行了探讨,并给出了相应的解决措施,希望以此逐步完善相关课程的教学科研工作。

一、课程设置要求及主要教学内容

《海洋环流动力学》课程的教学内容紧紧围绕海洋环流动力的过程和控制机制展开,包括介绍和海洋环流密切相关的海水的温盐特性、水团划分、海水运动的主要形式、海水运动的受力分析、运动方程的推导以及尺度分析等。涉及到海洋环流动力本身,详细分析了地转流的特征、产生原因及其对水体输运的影响;风生大洋环流的重要理论、适用条件及存在缺陷,重点介绍大洋西向强化或者说西边界强流的形成机制及理论发展脉络。另外,补偿流(上升流和下降流)与上层大洋环流之间的关系,热盐环流的基本特征,海气相互作用的典型过程――厄尔尼诺现象也是本门课程所要讨论的内容;对于大洋环流中的长波效应尤其是Kelwin波和Rossby波也要加以介绍,这是因为大洋东西两侧的风场和海面高度等信息的快速变化往往是由这些传播速度更快的长波传递的。除了大洋环流外,本门课程还要有针对性地对中国近海环流加以介绍,中国近300万平方公里的蓝色国土以往是被我们所忽视的。最后,本门课程安排了海洋数值模型的相关内容,帮助学生掌握更多了解海洋环流动力过程的研究手段。综上所述,本门课程所涉及的教学内容非常宽泛,每一个知识点都可作为一门单独的课程进行讲解。因此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可针对学生的专业方向以及课程所安排的具体学时数对相关内容进行斟酌取舍。本门课程所研究的海洋环流动力过程涉及较多的受力分析、公式推导和偏微分方程的求解,因此要求学生在学习本门课程之前必须具备较好的数理基础和计算机编程方面的技能。鉴于此,本门课程的授课对象只适合于高年级的本科生或研究生,而且是在这些学生修完了《海洋科学导论》、《物理海洋学》、《高等数学》和《计算机编程》等相关课程之后才能开始本门课程的学习。

二、课程教学过程的问题及相应措施

《海洋环流动力学》实际上就是从数学和物理的角度去了解和认识海洋,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课程。本门课程的教学重点集中在海洋动力过程的机制分析上,对于课程涉及的一般概念、理论和研究方法稍加介绍,而针对每章的重点和难点内容详细剖析,并布置好相应的问题思考,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教学内容应注意理论联系实际,针对比较常见的海洋环流系统,在强调其物理过程的基础上给出物理过程背后的控制方程,引导学生学会简化方程和求解方程,并通过对方程解析解的分析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有关物理过程的认识。同时,注重专业知识的更新和重要理论的应用,通过介绍某一相关科学问题的最新进展,拓展教学内容,加大课堂知识的信息量。本门课程的知识体系是从海洋科学的研究实践过程中诞生并发展起来的,这方面由于西方国家具有认识和开发海洋的悠久历史,积累了大量相关的科研和教学素材,进而形成了比较完善的专业知识体系。这些都是我们在办学乃至课程教学过程中需要学习和借鉴的。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教学过程中应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例如借助各种软件绘制的图片、卫星遥感图片、动画电影的形式等,把特定海域海流发展过程和水文要素变化过程动态地展示出来,这样就避免了单纯语言描述的枯燥性,为学生深入学习这些过程背后的动力机制创造条件。教和学是不可分割的一个整体,互动式教学最主要的形式就是提问,不仅仅局限教师提问学生回答,还要鼓励学生对自己不理解或不清楚的知识进行提问,教师耐心解答。只有这样才能引导学生多观察、勤思考,消化自己所学的知识。课堂讨论也是互动式教学的重要形式,针对某一海洋环流动力过程及其带来的生态效应开展相关课题的讨论,可以培养学生查阅文献分析问题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知识的主观能动性。注重物理过程的数学语言表达,尽可能把数学公式的推导过程用板书的形式写在黑板上,帮助学生理解和消化。最后,为了确保不同章节教学内容的连续性,在每一章节教学内容开始时,对上一章节所讲授的知识点进行简要的复习;在本章结束时,对本章的教学内容进行简要的回顾,这样就可以形成一个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了。

综上所述,涉海专业重要的专业课《海洋环流动力学》的设置意义和教学内容,以及如何提高学生的数学物理技能和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模式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是提高本门课程教和学质量的关键因素。

参考文献:

[1]叶安乐,李凤岐.物理海洋学[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1992.

[2]冯士,李凤岐,李少菁.海洋科学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3]李凤岐,苏育嵩.海洋水团分析[M].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2000.

[4]黄瑞新.大洋环流――风生与热盐过程[M].乐肯堂,史久新,译.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

[5]Stewart R.H. Introduction to Physical Oceanography,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