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实验总结与反思范例6篇

科学实验总结与反思

科学实验总结与反思范文1

关键词: PCK 反思 学科教学知识 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882(2014)07-004-02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学者对于教师知识理论的研究愈加重视,且研究兴趣越发浓厚,原因就在于教师知识是教师教育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知识结构直接关系到教师的教学水平。但是,当增加了教师的学科知识数量,提升了教师的学科知识质量,所带来的教学效果仍无法令人满意,教师应该如何组织和使用这些学科知识,使这些知识更好地发挥效能,促进学生理解,提高教学成效,这是近些年教师教育研究不断探索的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PCK理论的提出,无疑为解决这一领域难题开辟了新的局面。

一、PCK发展的推动力探微

PCK即是学科教学知识,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的简称,是由舒尔曼(Shulman)教授针对当时传统的教师知识结构只重视专业学科知识和一般的教学法知识,忽略了教师专业所必须具备的知识这一事实[1],而首次提出这一概念。概念一经提出便得到了学术各界人士的积极响应。舒尔曼将学科教学知识定义为是“教师个人教学经验、教师学科内容知识和教育学的特殊整合”。[2]从舒尔曼对 PCK 的定义中分析来看,PCK是多种知识的整合,包含教师对学习者的知识、课程知识、教学情境知识和教法知识等,它是“用专业学科知识与教育学知识的综合去理解特定单元的教学如何组织、呈现以适应学生的不同兴趣和能力”。[3]按照舒尔曼的理解,PCK存在于学科知识与教学知识之间的相融之处,其与两类知识之间并没有清晰的界线,它的存在除了可以传授学科所拥有的知识本身,还能够有效地将学科知识与教学知识加以组织、整合,将学科知识呈现为学生可接受的知识内容。

如何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一直是国内学者们的关注的话题,众观国内外已有的研究表明,PCK是教师知识结构有的、最有意义的知识。对PCK 发展的研究可以区分教师与其它的学科专家,为构建教师专业发展模式提供了依据,可以有效地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鉴于PCK结构之复杂,内容之宽泛,作用之显著,以推动教师PCK发展为指向,提高教师的教学效能,构建我国教师教育新模式,将是一个值得探究的课题。

二、反思在教师PCK发展中的意义追问

法国哲学家笛卡尔有一著名名言:我思故我在。人总要需要有一些思考的精神的,思考可以使人变得更加睿智。反思,是对已经发生了的事件进行思考,并从中总结经验教训,与反省同义。教师需要具有一种反思意识,对教育教学实践进行思考和梳理,通过再认识、再思考、总结,以此来进一步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一)反思使教师PCK发展提供了可能

教师的PCK是关于如何教的知识,是教师基于课堂实践以及在生活与学习中所获得的经验,因此PCK具有个体性的内在特质。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在对学科知识、教学知识、教学情境知识以及对学生知识这些内容综合理解的基础上重组形成的,而这种重组已经加入了教师自身的价值判断和他们对课程的认知。[4]基于学科教学知识并非是独立形态的知识体系这一客观事实,我们不难发现,学科教学知识“是在一定教育理念主导下经由教师总结反思而形成的有的客观关学科教学的‘观念化知识’”。[5]反思是教师提高自身专业素养和个人业务水平的一种有效手段,即把自己的教学实践作为一个认识对象进行思考与总结。反思是以解决教学问题为基本点,如果把教师知识作为一个系统的话,那么PCK就是最核心的子系统,对其进行反思、归纳与总结,经过这一系列的“调试”后可以使这个核心子系统发挥最大作用。

(二)反思可以促进学科知识与教学知识的整合

PCK本质上囊括了可以促进和保障有效教学的知识成分,如果把PCK简单地被视为是学科知识与教学知识两种独立形态的知识体系的相互叠加,那么二者就没有实现真正的互融,对教师教学效能的积极作用也极为有限。PCK是指向实践的,它关注的是教师如何将学科知识更有效地传递给学生,是一种能指导教师实践的实践形态知识,这也就决定了PCK不同于教学知识和学科知识,学科教学知识是教师在具体教学情境中建构而成的,虽学科知识是PCK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它也是一种以“静态”的存在方式指引着以实践为本体的知识领域。教学反思是一个能动的、审慎的认知加工过程,PCK是在动态中建构而成的,这就给教师反思促进学科知识与教学知识的整合提供了可能。PCK与教师个人的经验、思维方式、教学方法、从教能力等方面密切相关,而教师对于教学的反思能力越强、教学经验越丰富,越有助于学科知识与教学知识的整合。

(三)反思可以有效推动教师PCK的扩大与更新

PCK是教师个人的知识,具有缄默性特点,与个人的经验有密切的关联。从这一层面上来讲,要想使PCK扩大与更新相对来说就有很大的难度,因为它不是通过学习就可以实现的。教师PCK是关于如何教的知识,是教师基于课堂实践以及在生活与学中所获得的经验,PCK离不开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反思、体悟,如果不断对诸方面知识进行反思、归纳与总结,就可以获得新的知识内容,丰富已有知识体系。教师对于已获得的经验及现有学科知识进行不断地修正、补充,其结果必然是产生新知识,使教师PCK不断得到扩展、延伸。

反思实际上是教师对自身已有知识结构的一种重组,有重点、有意识的反思可以使教师PCK处于不断的生成和发展状态,丰富教师知识体系。

三、反思在教师PCK发展中的有效建构

(一)教师养成反思意识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这也就强调了教师要想实现自我成长和专业发展,除了具备一定的教学经验外,还必须具备不断反思的意识。“反思不等同于自发的、无意识的回顾和总结,它需要教师针对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从多方面分析问题,多角度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它是一项‘长期工程’,具有明显的研究特征。”[6]反思是教师在对教学实践的思考,在感知中获取新知识的一种途径,反过来,教师个体之所以能够从教学实践中获取知识很大层面也是归于个体的反思意识。教师个体需要养成反思意识,以一种积极参与的姿态投入到PCK的建构中。实际上,学科教学知识一旦形成,便会成为教师自我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强大的价值导向和行为规范功能。无论能否为教师察觉,学科教学知识总会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出巨大的统领作用,潜移默化地决定着具体教学情境下教师教学行为的发生方式。[7]因此,教师学科教学知识离不开教师在实际的教学实践环境中所获得的经验及其基于经验的有目的、有重点的反思。

教师有意识地以自我教学经验为基点,以一定的教育理论为参照依据,将经验与理论、实践与知识的真实情况进行比较判断,从而从多方面调节自己的教学活动。教师的反思逐步达到意识化水平,既是对内隐问题的主动寻求并试图解决问题,也对显性知识进行重构梳理,使学科知识与教学知识有机融合与促进其发展。

(二)反思经验的动态建构

从结构上来说,PCK主要包括学科知识、学生知识、情景知识和一般教学法知识;从动态发展来看,PCK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不断构建和完善的过程,是一个不断整合学科知识、一般教学法知识、学生知识、情境知识的过程。[8] PCK是学科和教学两种知识相融合的产物,具有融合性或整合性。教师只有在教学过程中不断使用个人的学科知识,学科专业知识和教学知识才能融合起来,因此PCK的形成是一种动态的生成过程,是知识的提取、应用、创造、生成的往复重组,也是教师学科知识、教学知识包括教学经验的获取与相融合的建构。反思要基于教师教学经验的认识,遵循一种知识的动态建构观,就是要提取原知识中的精华部分并加以系统化,不断地对教师的PCK进行编码和储存。而获得PCK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反思的四种经典方式,一是“想一想;二是记反思日记;三是同伴讨讨;四是行动研究”[9],始终以教学实践活动为中心,历经“实践―经验积累―反思―再实践―再经验积累―再反思”这种往复不断的知识结构重组与学习的过程中,把教师的认知推向新的层面。

PCK的形成是一个动态建构的过程,是教师在与真实的教学情境的相互作用中由教师自主建构的。这就要求在反思过程中,教师主体要不断地重新审视和评价个体已有的学科知识和教学知识,有意识地对反思对象进行筛选、获取与重组,不断地将创造的新知识构建到原有的PCK体系中去。经过反思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后,消除原知识中的无益成分,将具有价值的知识进行保存起来,知识内容得到创造和改进,促进知识量扩充的同时实现知识质的飞跃。

(三)形成反思与行动之间的张力

从知识的获取途径主要有两种,一是从由外向内的,就是个体在外部世界中来获取新知识;二是由内向外的,对已有知识进行反思,再将反思后得到的知识构建到已有的知识体系中去。但是,知识最终是指向实践的,也就是说,新知识发生在反思与实践的辩证关系中。当物体受到拉力作用时,就有一种存在于其内部而垂直于两邻部分接触面上的相互牵引力,被称之为张力。反思与行动之间的平衡对于PCK的构建至关重要。过分地强调其中一者,都会使别一方受到牵制。如果达到反思与行动的平衡,也就是说教师注重个人反思的同时,也注重将反思结果指导行动用于教学实践,让新知识在实践中得到检验,从而巩固新知识在PCK中的构建。

教学实践过程中如果带有一种反思意识,在个体与环境、与他人、自我的交互作用中,实现知识的内化与迁移,可以获得知识量的增长。如果新知识属于PCK领域,那么在实践过程中反思可以实现知识的建构与知识量的纯增加;相之,如果两者不存在被包涵与包涵关系,在实践过程中通过反思就可以使原有PCK得到拓展和加深。Schon提倡在行动中反思和对行动的反思。对行动反思是对己经做过的事件进行反思,为以后的行动作准备。在行动中反思发生在行动的过程中,尤其是遇到不曾预料到的、疑难的情境,从而找到一种看待问题或现象的新方法,并产生一种新理解,引发即时的行动。[10]在合理处理反思与行为二者之间的关系,在行为前、行为中、行动后的反思,可以有效促进教师PCK的发展。

四、结语

PCK被看作教师知识结构有的、最有意义的知识,它不仅开辟了教师专业发展的一个新领域,而且也是研究教学效能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PCK发展的推动力是近些年教师教育研究不断探索的问题,而反思可能成为攻克这一难题的突破口,为有效推动教师PCK发展提供可能。在我国新时期教师教育改革中,PCK作为教师专业知识的核心内容值得更加广泛的关注,如何帮助教师更新PCK,探究教师PCK发展的推动力将是影响课程改革走向的关键层面。

参考文献:

[1] Shulman, L. S. Thosewho understand: knowledge growth in teaching. Educational Researcher, 1986, 15:(2).

[2]杨薇,郭玉英.PCK 对美国科学教师教育的影响及启示[J].当代教师教育.2008(3).

[3]Shulman, L. S. (1987) .Knowledge and teaching:Founda-tions of the new reform. Harvard Eudcational Review, 57 (1): 1-22.

[4][5]唐泽静,陈旭远.学科教学知识视域中的教师专业发展[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5).

[6]申继亮,刘加霞.论教师的教学反思[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3).

[7]唐泽静,陈旭远.学科教学知识视域中的教师专业发展[J].东北师大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0(5).

[8] 高芹.PCK:教师知识从“缺失的范式”到价值回归教育学刊2011(7).

科学实验总结与反思范文2

要学好化学,学好化学实验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 学会如何观察实验

人们对事物的认知首先是从感官认知开始的,观察是最直接的感官认知方式。而同学们在初步接触化学的过程中,不同程度的存在不会观察的情况,如观察目的不明确,走马观花,观察不全面,抓不住重点只重表面忽略本质缺乏深刻性;只观察不思考,只用眼不用脑,结果不能够发现问题,更谈不上解决问题等等。怎样克服这些缺点呢?

1. 明确观察实验的目的,注重化学实验内容与教材知识点的融合。

从预习开始,对课本中的每一个实验的目的做深入的思考。在学习中根据遵循老师的指导,明确实验目的,和观察的重点,努力培养自己观察的目的性和敏感性。

明确实验目的及所授知识点之间的联系。不能将化学实验孤立于教材内容之外,教材实验内容是紧紧围绕该章节所授知识点安排的,是为更好说明该知识点服务的。在完成和观察实验中时刻关注实验目的与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才能充分发挥实验的作用,更深入的认识实验。

2. 观察全面,突出重点。

实验的观察要全面,同时要主次分明重点突出。观察中应全面关注实验药品反应前、反应中和反应后的变化情况,如在初中化学石蜡燃烧实验中,在实验之前观察石蜡反应前性质(如颜色、状态、气味、硬度、密度等),实验过程中在点燃之后观察石蜡融化,燃烧发光放热,黄色火焰等现象,及反应后能产生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混的气体生成,熄灭蜡烛瞬间产生的白烟等现象和性质全面观察和记录。

全面观察的同时,也得突出重点。如,蜡烛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重点在于反应条件和实验现象的比较;CO2、O2 、H2等气体的制备实验的重点在于装置、药品及操作。

3. 观察与思考相结合,透过现象看本质。

对实验中所观察到的林林总总,及课本上和老师总结的实验现象及结论,要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对发生的各种现象,包括异常现象都要问一个为什么?深入思考可以养我们的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同时也培养了我们的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精神。

二、 学会动手做实验

初中化学教学中除了课堂演示实验外,分组实验也是重要的组成部分。演示实验的重点在“看”,那么分组实验在于“做”,即掌握化学实验操作技能,这才是完整的化学。

1. 明确目的,充分准备。

来到实验室之前充分预习,了解实验室如“安全原则,药品处理原则,药品取用的节约原则”等相关守则,明确本次实验的目的和内容,所用仪器和化学药品,及相关实验操作和注意事项确保实验的顺利进行。

2. 规范实验,重视实验基本操作。

实验基本操作不像许多实验有着新奇而有趣的现象,甚至是枯燥的,但实验基本操作是完成化学实验的基础,也是中考实验的核心内容之一。要掌握好实验基本操作应注意: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对老师的讲解和示范要做到记忆和理解相结合,并做到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如在学习试管中固体药品的取用时,老师讲解操作要领:“一平,二放,三慢立”,同学们应在记住操作口诀同时,注意老师的规范操作,并充分理解口诀的含义,将口诀应用于实践,不断练习,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3. 认真记录,科学分析解决问题。

实验记录是实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应该重视对实验现象和结果的记录,并学会分析实验现象和结果解决问题。实验记录内容包括: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仪器与试剂、实验步骤、数据记录与处理、结果分析与讨论。

4. 生活中的化学实验。

日常生活中,像铁钉、废弃铁制品铜丝、干电池皮、面粉、醋、鸡蛋、鸡蛋壳、大理石、都是化学实验常用药品的替代品。而吸管、玻璃杯、注射器、筷子等都是化学实验仪器替代品,利用生活中的物品完成可能的化学实验,如“排水法收集气体”“制无壳鸡蛋”等,可以帮助同学们对知识的巩固、理解及应用,也锻炼实验操作技能。

三、 学会思考实验

会“看”,会“做”还得会“想”,这才是完整的实验。观察只能了解事物的现象,这种认识是肤浅的、不深刻的,由现象到本质的结论,只有通过积极的思维活动才能完成。研究实验,启发思维,进一步认识物质变化的本质,提高同学们分析归纳问题的能力,也有利于培养思维能力。

1. 学会逆向思考。

学会逆向思考,特别是在试验操作中,当我们知道了改怎么做,那么还应该思考一下,如果不这么做又会怎样呢?胶头滴管不能横放倒放,试剂瓶盖取下后应倒放,燃着的酒精灯中不能添加酒精……如果违反了操作有如何呢?

2. 学会思考试验中的异常现象。

中学化学实验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异常现象,多数异常现象大多是在化学课堂上即时出现的,其内容的实质与相应的中学化学知识有关,同学们利用所学知识对其进行深入思考和研究,有利于对相关化学知识的巩固。如在研究金属与酸反应过程中,在相同条件下,金属镁、铝、铁与酸反应,反应现象开始时铝反应最慢,此现象与金属活动性顺序相违背。针对此异常,通过认真思考,联系金属铝的相关知识,不难找出由于铝表面致密氧化膜的自我保护作用。在对实验现象的思考过程中,对于金属铝的性质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3. 学会科学探究。

科学实验总结与反思范文3

关键词:科学探究;观察能力;科学本质观;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

文章编号:1008-0546(2013)11-0060-02 中图分类号:G632.41 文献标识码:B

doi:10.3969/j.issn.1008-0546.2013.11.023

化学新课标中的科学探究,是学生积极主动获取化学知识、认识和解决化学问题的重要实践活动,它一般包括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进行实验、收集证据、解释与结论、反思与评价、表达与交流等八个过程。在高中化学中科学探究主要是以化学实验探究为表现形式,而化学实验探究是指探索研究对象的未知性质,了解它具有怎样的组成,有哪些属性和变化特征,以及与其他对象或现象的联系的一种实验,其特点是根据实验的目的,利用已知的、外加的因素去设计实验,进行实验探究,研究实验对象,看它会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出现什么样的现象,产生怎样的结果等等。在中学化学课堂教学中,科学探究与科学家的探究活动是有其本质性的不同的:

所以,要提高中学化学教学中科学探究的课堂教学有效性,必须重视研究过程为探究目的的学习过程。笔者从以下几个方面去例谈科学探究的课堂教学策略。

一、以有效提高学生实验观察能力为探究目的的科学探究策略

探究实验例1:铝片和下列试剂的反应

解释:HCl中的Cl-可以破坏铝表面的致密氧化膜,使H+与Al接触反应生成H2

观察是一种通过各种感觉器官主动摄取感知材料的知觉活动,良好的观察能力是形成持续的化学学习兴趣、养成科学的态度、获得科学的方法、培养科学探究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基本方法和基本能力。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的思维品质。因此,教师要有步骤地在实验教学中对学生的观察能力进行培养和训练。首先,培养学生观察的目的性和敏捷性。其次,教师要精心设计观察程序,培养学生观察的整体性。以上实验列表就能充分反映出这一点。第三,教师要重视对实验内容的分析,培养学生观察的理解性和选择性。第四,教师要将观察和思考相结合,提高学生观察的科学性和严谨性。对化学实验的观察不能仅仅局限于实验中所能直接感知的东西,更重要的是对感知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思考。

二、以有效提升学生科学思维能力为探究目的的科学探究策略

探究实验例2:Na2O2和H2O反应产物的判断:

实验现象:产生气体,反应放热,滴有酚酞的溶液先变红后褪色。

科学思维能力即对事物进行观察、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判断、推理的能力,采用科学的逻辑方法,准确而有条理地表达自己思维过程的能力。人的天性对思维能力具有影响力,但后天的教育与训练对思维能力的影响更大、更深。思维能力的训练主要目的是改善思维品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只要能实际训练中把握住思维品质,进行有的放矢的努力,就能顺利地卓有成效地坚持下去。科学探究过程中要有效提升学生科学思维能力首要的任务就是摆脱旧有方法束缚,运用新观点、新方法、新结论,反映出独创性,按照这个新的思路对学生进行思维方法训练。其次,把所有感知到的对象依据一定的标准“聚合”起来,显示出它们的共性和本质,这能增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活动。在前两者的基础上,对某个设想进行严密的思考,在思维上借助于逻辑推理的形式,把结果推导出来。因此我们要教育学生,每当观察到一件事物或现象时,无论是初次还是多次接触,都要问“为什么”,并且养成习惯;每当遇到实践中的问题时,尽可能地寻求物质内在的规律性,或从不同角度、不同方向变换观察同一问题,以免被知觉假象所迷惑。最后我们可以借助学生团体,借助大家的思维彼此交流,集中众多人的集体智慧,广泛吸收有益意见,从而达到思维能力的提高。

解释:当甲烷与氯气的体积比为1∶2时,发生的不再是甲烷与氯气的取代反应,而是甲烷与氯气的相互置换反应了,这时,甲烷中的碳被氯气置换出游离态的碳了,这是物质的量变引起反应的本质变化的很好例证。

科学本质观是人们对科学问题的认识,它通常是指科学知识的本质和促进科学知识发展的内在价值观和假设,因此科学知识从本质上来讲是一种猜想的知识,它是大胆的假设,它对科学课程和教学带来巨大的影响,甲烷与氯气的反应遵循量变质变的规律,倘若我们认为甲烷与氯气的反应仅仅是取代反应的话,那么我们就很难知晓它们在1∶2情况下会发生爆炸这一现象,而这一现象的发生恰恰需要我们有一定的猜想和大胆的假设,这样便还原出科学的本质观,这也是学生终身所应具备的一种认识能力。

四、以有利于培养科学态度与科学精神为探究目的的科学探究策略

探究实验例4:人教必修1第四章第四节铜与浓硫酸的反应

问题:1. 铜与浓硫酸反应后的溶液为何没有看到我们期待的蓝色?

2. 反应后的溶液中为何有白色的晶体出现?

3. 反应后的溶液要稀释要注意哪些问题?

4. 反应过程中我们在试管内壁发现有少量的黑色固体物质出现,请你推断可能的物质是什么?说说推断的理由。

设计铜与浓硫酸反应探究实验后的几个问题,主要是要打破教材中铜与浓硫酸反应先入为主的验证性实验所带来的消极影响,因为科学的问题总是层出不穷,无法预料的,人们在进行实验探究的过程中,只有遵循自然规律,细心观察,充分应用已知物质的性质去揭晓物质世界的丰富内涵,这是我们应有的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这样我们对化学或科学就有一种正确的理解和认识。

科学精神是人们在长期的科学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总称。而科学态度则指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在严格确定的科学事实面前,科学家须勇于维护真理,反对独断、虚伪和谬误。科学精神必须具备探索、创新改革、虚心接受科学遗产、严格精确的分析、协作、民主、开放、实践、批评和拒绝功利思想的精神。这些精神我们必须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渗透在学生的心灵之中。

参考文献

[1] 陈茂林. 广州市普通高中新课程实验丛书—实验与探究[M]. 广州:华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 邵霞. 培养中学生化学学基本观念的实践研究[D]. 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9

[3] 王文林. 中学化学知识探析与实验研究[M]. 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总社有限公司,2010

科学实验总结与反思范文4

关键词: 初中物理教学 教学反思 教学观念

我国著名教育学家叶澜教授曾说:“一个教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教师写三年反思则可能成为名师。”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进行课后总结与自我反思,不仅可以促进自己业务能力的成长,而且可以使自己由“教书匠”向“教育者”的转变。其实在我国目前的教学中,很多老师都知道教学的反思重要,也在自己的教学行为中不断进行探索与总结,然而由于各种具体因素的羁绊,致使部分老师不知道怎样做教学反思,不知道从何做教学反思,为此,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历与体会中作总结与探索。

一、教学观念的反思

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上还较为传统,初中物理教学仍然停留在自然学科层面上,并没有认识到物理科学在今天学科划分详细的情况下虽然属于自然学科,但都是人类知识经验的积累与传承,是人类在社会生活殊的细分领域。只是把物理纯粹当做自然科学教学,导致物理教学僵化与死板化,不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传统初中物理教学模式偏重于知识的传授,缺少情感化教育,注重情感化教育的缺失短时期内可能显现不出不妥,但是长期下来会使学生将精力陷于知识点的学习和解题中,而对技能、物理过程和方法则关注较少或落实不够,从而在提升民族科学素养、培养科学精神与科学价值观上与新课改背道而驰。在实际教学中则表现为学生除了做题还是做题,教师讲课枯燥、缺乏新意。传统的教学模式强调接受式学习,忽略科学探究方法的培养;强调统一性,忽视地区差异和学生个性差异,难以适应各地学生发展多样性的需求,因此物理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因此教师必须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首先对自己的教学观念进行反思,找出教学观念中传统的部分进行改进或是鄙弃。在教学中始终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切实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重视对学生终身学习愿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和科学精神的培养。由此可见教师的理念决定了学生的发展程度,只有着眼于学生的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学习兴趣、学习习惯,通过对自己教学观念的反思与改进,才能真正让学生回到符合认知规律的轨道上来,在物理学习中探究其内在的本质的规律,培养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教师角色定位的反思

新课程改革是一场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师“为素质而教”,不再是为了教而教,部分教师将“传道”抛弃了,只剩下“授业、解惑”,导致在角色定位上也出现了些许偏差,因此我们应该在教师角色定位上进行反思,重新把教师真正的角色定位找回来,把学生的天空还给学生。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应摆正“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正确关系,树立“为人的可持续发展而教”的教育观念,完成从传统的知识传播者到学生发展的促进者这一角色的转变。老师应成为“引导者与引路者”而不是事必躬亲的保姆,成为引路者是各学科教师今后发展的方向。在“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全新观念下,教师的职责不再是单一的,而应是综合的、多元化的。

科学实验总结与反思范文5

关键词: 实验激趣 设计实验形式 运用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化学实验是化学学科的灵魂,化学实验不仅是学生获取直观信息、认识化学世界的窗口,还是帮助学生认识化学规律、形成化学概念、理解和巩固化学知识、提高各种能力的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化学实验过程本身就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最佳途径,是其他学科所不能替代的。化学实验设计的特点是:思维量大、综合性强、能力要求高、情境新,主要侧重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化学实验设计是最能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并培养、提高其思维品质的一种有效方式。化学实验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启迪学生思维、培养科学方法和创新精神均能产生积极有效的作用。课堂上教师应千方百计地提供机会,让学生亲身体验化学实验操作过程,使化学创新式的学习过程成为一种“活、乐、动”的过程,在化学实验操作过程中去发现新问题、萌发新思想、形成新思路、寻找新方法、开拓新领域、获得新知识和技能。

一、巧用实验激发兴趣,使学生主动探索知识

实验是激起化学兴趣的首要外部因素。教师在导入新课时,如果能巧妙地安排一些简单易做、色彩鲜明、变化莫测甚至让人匪夷所思的小实验,能激发起学生的好奇心,激起学生探知究竟的欲望,有利于矫正被动型接受式的学习情绪,使学生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如对《钠》一节的教学,首先演示“水生火”的实验(在蒸发皿中放入少量乙醚和绿豆大小的金属钠,然后用滴管滴入2―3滴水,结果蒸发皿中冒出熊熊火焰),学生观看到这一违反“常规”的现象,既兴奋、又好奇,产生“水火不相容,为何水又能生火呢?”的疑问。这样巧妙地创设求知氛围,将学生引入到“愤”、“悱”状态之中。教师在激扬了学生学习情绪、口欲言而说不能的情况下,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提出与新课有紧密联系,富有趣味性、启发性、开放性的问题。如①水为什么能生火?②发生了哪些反应?③结合本实验,能设计出其它类似“水生火”的实验吗?设计问题的目的,是不把每个知识点现成的结论硬塞给学生,而是引导学生带着问题阅读书本,有针对性地独立思考甚至激起学生产生亲身体验实验操作的欲望,通过实践探究得出结论。

目前,中学化学教材中的实验多为验证性实验。验证性实验是用实验来论证已学过的化学知识的正确性,在实验中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知识的状态,这种实验模式缺乏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及创新能力的培养。将教材中的某些验证性实验改为探究性实验,可将学生带入科学探索的情景中,使学生处于一种主动探索知识的兴奋状态,这对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等方面所起的作用是验证性实验所无法替代的。

二、让学生学会自我设计实验形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践是创新的摇篮,学生自己思考设计实验,既可以培养动手动脑解决问题的能力,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又可以培养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设计能力。例如,在钠的氧化物性质的教学中,我便要求学生根据反应原理:2Na2O2+2CO2==2Na2CO3+O2设计一个实验来证明CO2与Na2O2是否反应及反应后生成的产物。实验设计要求:(1)根据实验原理选择实验所需的试剂、药品;(2)确定实验所需的装置、仪器及连接顺序;(3)尽可能保证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严谨性。这样便迫使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去查阅资料、去设计、去探索、去创新。布置任务后,给学生一段时间,让他们去独立思考、查阅资料、设计实验。然后组织学生一起对他们提出的设计方案进行分析、讨论、比较设计方案的可行性和优缺点等。选择其中几组方案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演示,对比较好的设计给予表扬,对于较差的设计则从其中找出“闪烁点”给予肯定,从而调动了各层次学生的创造积极性,并培养了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运用系列化学反应的实验,培养学生形成各类化学概念

化学反应中有许多类似反应遵循着一定的反应规律。为了帮助学生掌握各类反应的概念,我们要安排、设计好一系列化学反应的实验,培养学生归纳、概括这些反应的规律。例如,在化学基本反应类型的教学中,我们借助木炭、硫粉、铁丝、红磷等物质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其中有非金属与金属的典型代表物质,通过这些典型、系列的化学反应,指导、培养学生基本上形成抽象的化合反应概念。此外,分解反应、置换反应和复分解反应的化学反应概念,也都是通过典型、系列的化学实验后,归纳、总结而形成的。指导、培养学生形成各类反应的化学概念时,还必须安排、设计正确反映概念内涵的感性实验,让学生在观察的基础上,通过分析、推理、综合、归纳、总结,直至思维加工,把获得的感性知识进行深化,即把零碎的、片面的感性知识,进行科学的概括总结。例如,当学生做了木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蜡烛燃烧生成水与二氧化碳的实验,教师必须引导学生分析前者燃烧生成一种物质,而后者燃烧生成两种物质的本质区别,从而培养学生正确形成化合反应的概念,否则学生容易产生凡是与氧气燃烧的反应就是化合反应的错误概念。为此,教材安排了证明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的实验,使学生清晰看到蜡烛燃烧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这两种物质的反应。这样的实验对学生正确形成化合反应概念内涵提供了典型的、必要的认识。化学基本理论的有关概念比较抽象,学生较难理解。通过实验教学,提供具有说服力的实验,可使学生获得一定的、有说服力的感性知识,对理解抽象的化学基本理论概念较为有利。

总之,注重实验教学的探索与创新,给学生留出自由思考的空间,增加学生独立设计、独立操作实验的机会,是提高学生素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这种让他们亲自参与亲身体验的学习方法,能极大地调动学习积极性,在知识的探究过程中,始终处于一种兴奋的状态,有效地激发形象思维,提高学习效率。

参考文献:

[1]华中师范大学出版.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教师读本.

科学实验总结与反思范文6

关键词:数学教师;自我评价;策略

美国学者波斯纳认为:“没有反思的经验是狭隘的经验,至多只能形成肤浅的知识。”同时他还提出了教师成长的公式:“教师的成长=经验+反思。”这就说明,在教学活动中,

教师不仅要注意经验的积累,还要注意不断自我评价,反思自己的教学行为,查找存在的问题,提高教学水平。那么,如何培养初中数学教师对教学活动自我评价的习惯和能力呢?我们课题组已经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的探索实践 ,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下面,就谈谈我们的一些体会和做法。

一、教师教学自我评价的内涵

教师教学自我评价就是教师以自己的教学活动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教学过程的行为、措施、方式、方法以及结果进行全面审视和分析,检讨得失、权衡利弊、系统总结,从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逐渐成为驾驭教学工作的行家里手,成为一名学者型的教师。

二、教师教学自我评价活动主要集中在三个阶段:课前反思评价,课中反思评价,课后反思评价

课前反思

其要点是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反思,使未来的教学的设计建立在过去经验教训的基础上。这种反思主要是评价好以往的课堂教学,总结出成功的经验和失败的教训,或者借鉴别人上课的情况,结合新的内容,设计教学过程。

课中反思

课中反思主要是对教学过程本身进行反思。具体包括教学内容呈现的顺序、难易的程度、学生的接受状况、课堂组织、教学技能的应用、师生互动等内容。课中反思十分重要,教师要随时观察学生的反应,随时通过各种手段检查学生掌握得怎么样,反馈后迅速作出判断,作出调整。有的教师上课不管学生反应如何,只管讲自己的课,这是一种不负责任的态度。

课后反思

主要对已完成的教学结果进行反思,包括对学生的表现和发展进行评估,对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分析。课后反思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上完一堂课后立即进行总结反思,随时记下自己的心得体会,补充自己的备课设计。第二种课后反思,则是宏观的反思,即随时随地可以进行,反思的不仅仅是一堂课,而是自己的整个教学过程。

三、数学教师教学反思的策略

1.加强理论学习,培养自我评价习惯

当前,新课程改革对广大数学教师的专业理论素质和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挑战。不断增强学习能力,主动探究教学的奥秘,寻找教育的真谛是成为反思型教师的关键。试想,一个教师对教育教学改革如果没有深刻的理解、领会、悟性和内省,没有从根本上认识到传统教育存在的弊端,没有对新理论和方法发自内心深处的认同和迫切需要,怎能主动有效地进行教学教育改革,并经常以批判的态度反思自己的教学实践呢?如果对新课程提倡的自主学习、探究学习的内涵知之甚少,又怎能在教学中有效开展?因此,教师应广泛培养自己的学习动力、学习毅力和学习能力。学习的途径有多种多样,如校本培训、专家讲座、网络学习等。

2.参与教育科研,提高自我评价能力

教育科研能力是根植于教育实践而又有所升华和超越的创新能力,是现代教育的一种体现。教师参与教育科研有助于提高自己对教育教学规律的认识,提高运用新的教育理论指导自己教学实践的能力;有助于教师把已有的教学经验理论化、系统化,提升对教学的理性认识;有助于在教学中发现新问题、新现象,并主动去探讨,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因此,教师必须依托科研,加强教育理论的创新,才能适应时代的发展,逐渐成为反思型教师。

3.撰写教学后记, 提高自我评价能力

教师在教完一节课或进行一个阶段教学后,对教学过程的设计和实践应进行回顾,将经验和教训记录在教案上,作为完善教案、改进教学、总结经验和探索规律的依据,即为教学后记。数学教学后记主要报括:记精彩之处、记遗憾之处、记学生的高见、记自己的教学机智和写再教设计等。写教学后记,贵在坚持,一有所得,及时记下,长期以往,必有收获。4.通过观摩与交流 ,提高自我评价水平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学观摩是常见的、也是很有效的提高教学水平的方法。单纯的自我反思,通常比较模糊,难以深入。虚心向同行学习,通过与同一题材的课堂教学情况的比较来对自我课堂教学作出评价,是教师自我提高的一条捷径。在上完课后,我们可以找一些同课题的录像课资料来观看、剖析,然后与自己课堂教学的环节作比较、找差距,通过不断地切磋、琢磨,最后完成总结经验、获取教训、不断完善的反思性过程,达成教师在教学中主动反思的理想境界。?也可以主动去听教研组中其他教师上这同一课题的课,然后进行参照对比,对自己比较成功的做法要及时加以总结和优化,对双方不同的做法要客观地加以分析,要实事求是地提出来和老师开展讨论、交流、沟通,切忌固执,要虚心、耐心、诚心。特别是针对自己教学中的不足,要谈得深刻、彻底,决不能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应作为自我评价的一个重点来看待,要死抓不放,要一抓到底。只有这样的教学评价才是深刻的、有效的,才能促进教师的迅速成长。

5.利用学生的反馈信息,拓宽自我评价渠道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他们参与课堂学习的情感体验,对自我的课堂学习情况的评价更能准确地反映出教学的有效度,反映出作为共同学习体的师生双方的参与态势和互动效果。所以教师可通过对学生课堂参与评价表的反映情况来作出分析、评价、反思。通过学生对自我的评价,对评价中呈现的一些具体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教师可间接地了解学生参与学习的情况和感受,可间接地来审视课堂教学的成败得失,从而调整、改进自己的教学策略、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在我们的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能对教学活动自觉地进行自我评价,要对自己在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研究和反思,以便能更优化改善自己的教学实践,并形成一种有意识地进行研究的良好习惯,积极探索有效的教学自我评价策略。只有不断地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反思,对自己的知识与经验进行重组,才能在富有时代精神和科学性的教育理念指导下发展自己的教育能力和研究能力,在实践中凝聚生成教育智慧,这样我们才能够不断地成长和发展,成为一名“学者型”的教师。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