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师教育叙事范例6篇

小学音乐教师教育叙事

小学音乐教师教育叙事范文1

关键词:教育电影;审美特征;《放牛班的春天》;《地球上的星星》

中图分类号:G90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4)02-0082-02

青少年的成长要遭遇和化解各种冲突,他们会经历迷茫、狂乱、痛苦、顿悟,这往往会成为教育类电影的情节主线,根据成长叙事所占比重,教育类电影通常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以塑造教师形象为重心的影片,另一类是以青少年的成长经历为聚焦点的影片[1]。透过这些影片,观众可以感受到师生之间的那份爱和温暖。世界著名电影大师安德烈巴赞在其《电影是什么》一书中说到“电影是特殊的爱的艺术,这点胜过其他任何艺术品类。[2]”如此说来,电影往往是用爱支撑起来,电影对于爱的表达是其他艺术品类所无法比拟的。以教育题材为内容的电影《放牛班的春天》和《地球上星星》表现的就是一种师生之间真挚的充满爱的情感。

一、爱的故事:打开心中的最美春天

《放牛班的春天》是一部法国教育题材电影,讲述的是才华横溢却落魄不得志的音乐家克雷芒马修在其人生的低谷时期来到一所名为“池塘之底”的寄宿学校任学监,这所学校的学生大多都是问题少年。校长用高压残暴的手段管治学生,老师和学生之间是一种对立关系。马修老师初到这所学校时也遭遇了学生们的恶作剧,但是性格沉静且富有爱心的马修老师一直在用自己的方法改变这种状况,试图和学生们拉近距离,音乐课上,他让大家一起排练大合唱,让学生们发现他们自己的天赋,在他的努力下,原本沉闷的学校开始变得热闹起来,学生们折纸飞机、玩降落伞、踢足球……最终马修老师还是因为和校长之间的矛盾被学校解雇,但是此时,马修老师已经在学生们的心中打开了一个美丽的春天……

《地球上的星星》是一部十分感人的印度儿童教育题材电影,又名《心中的小星星》、《每一个孩子都是特别的》,影片的主人公是一个患有阅读障碍的八岁孩子伊桑,他的世界充满了别人不以为然的惊奇:色彩、鱼儿、小狗和风筝……但他的学习成绩总是不如人意,所有人都认为是他的学习态度有问题,不论是在学校还是在家里,伊桑都显得格格不入,父母将其送到一所寄宿学校接受教育,承受着与家人分离的痛苦的伊桑在新的学校里更加沉默寡言,直到新的美术老师尼克的到来。尼克用他乐观和自由的教学风格感染着每一个学生,他打破规则,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梦想、去想象。当他发现伊桑并不快乐时,他开始寻找原因,发现伊桑并非是不用心,而是患有阅读障碍,有感于自己的一些经历,尼克想帮助伊桑,他对伊桑采取了一系列的特殊辅导,最终帮助伊桑找回了自己,找到了快乐。

尽管两部影片讲述的故事不同,却都是通过老师对学生的教育和帮助让学生们的生活和人生发生了改变,马修老师和尼克老师对学生的那份爱是一样的,他们用自己那份真挚的爱,打开了学生心中那片最美的春天。

二、爱的叙述:线型结构的内容表现

悉德菲尔德说:“结构就是把故事按照一定位置安排好的东西。[3]”戏剧式线性结构是电影叙事中最基本也是最常用的结构方式,这种结构通常以时间顺序为主导,以事件的因果关系推进故事的叙述,追求情节结构上的环环相扣和完整圆满的故事结局。

《放牛班的春天》采用倒叙的结构进行讲述。影片一开始是已经成为著名指挥家的皮耶尔莫杭治在音乐会前接到母亲去世的消息,心情悲痛的他在音乐会结束之后回到家乡参加母亲的葬礼,当晚,幼时的同学佩皮诺来访,带来了一张童年的合影和一本学监克雷芒马修老师在“池塘之底”任教期间写下的日记,翻开日记本,皮耶尔耳边彷佛响起了马修老师的声音,“1949年1月15日,经过多年在不同的领域尝试失败后,我深信即将面临最悲惨的未来……”由此引领他进入回忆,从而进入影片的主体部分……一直到影片的最后,马修老师的日记结束,但“池塘之底”的故事并没有结束,而是通过佩皮诺的讲述和皮耶尔的回忆继续完成故事的尾声。

《地球上的星星》则是按照顺叙方式来结构影片。影片以伊桑在水中的倒影切入,一脸天真无邪的伊桑在学校和家里的表现让我们看到了他的与众不同,父母亲的期望和哥哥的优秀对比出伊桑的力不从心,于是他被送到了寄宿学校。在寄宿学校里伊桑的孤独与痛苦让观众期待有人能够给他带来希望,尼克老师别出心裁的出场预示着他的与众不同,尼克老师给伊桑带来了春天,带来了快乐,最终在老师举办的大型画画比赛中伊桑获得了一等奖,他的才能和价值得到了认可。整个故事的叙述顺理成章,层层递进。

《放牛班的春天》主要以马修老师为主线来叙事,讲述马修老师来到“池塘之底”之后给这里带来的改变。《地球上的星星》则以伊桑为主人公来完成影片,讲述伊桑在进入寄宿学校之前的情况,进入寄宿学校之后的孤独,以及尼克老师到来之后的改变。

三、爱的演绎:师生情谊的诗意境界

在《放牛班的春天》和《地球上的星星》中,老师都是爱的给予者。但同是爱的给予者,两者的形象却大不相同,各有特色。

《放牛班的春天》中的马修老师性格沉静,热爱音乐,有很高的音乐修养,可是命运却没有给他机会成为音乐家,他在人生的低谷时期来到“池塘之底”。但马修老师对于这份新工作仍抱有热情,他尝试用各种方法改变“池塘之底”的状况。当马修老师第一次进入教室遭到学生们的恶作剧时,面对校长的询问,马修老师为使学生免于惩罚而替他们遮掩;当校长对蒙丹进行严刑拷打时,马修老师忍不住制止;当得知佩皮诺的父亲已经在战场上牺牲,而年幼的佩皮诺却依然每周六趴在校门口等待父亲来看他时,马修老师给予了佩皮诺父亲般的关爱和照顾;当他发现莫杭治在音乐上的天赋时,他通过自己的努力引导发掘莫杭治的音乐天赋,最终使他成为一名出色的指挥家……这些情节体现出马修老师具有宽容心、爱心、热心、耐心等优秀的人格素养,他关爱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优势并正确的引导和培养。正是他的这些品质为原本死气沉沉的“池塘之底”带来了生气和欢乐。

《地球上的星星》中的尼克老师则是一个充满青春活力的年轻老师,这一点从他的出场就可看出。在一天的美术课上,同学们没有像平时一样等来美术老师,却传来一阵悠扬的笛声,紧接着一身小丑打扮的尼克老师出场了,他带领同学们又唱又跳,气氛欢快。在办公室里,尼克与其他几位老师的交谈显示出他的不同,在那些老师看来,特殊学校里的学生是没有未来的,他们和别人是不一样的,对于这些老师的看法,尼克老师不以为然。当他得知伊桑的情况时,他想要帮助伊桑,因为曾经他自己也和伊桑有着同样的经历。在去伊桑家家访时,伊桑的作品让他明白伊桑是有天赋的。于是,在课堂上他给同学们讲了很多小时候有读写障碍长大后却惊艳了世界的名人,并告诉伊桑,他曾经和他一样有着学习方面的问题,以此打开伊桑封闭的心扉。尼克老师给伊桑补课,和他一起做玩具、画画,在老师的帮助下,伊桑渐渐进步,笑容终于在伊桑的脸上绽放。影片的最后,尼克老师举办了一场画画比赛,在比赛中,伊桑得了一等奖,这是对伊桑的肯定,也是对尼克老师的肯定。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尼克老师的细心和对学生的爱心。

《放牛班的春天》中马修老师对待不同的人和事情表现出不同的态度,由此来展现马修作为一个老师的不同侧面;而《地球上的星星》则主要是通过尼克老师关心帮助伊桑来塑造尼克老师的形象。一个沉静稳重,一个充满活力,相同的是他们都怀揣着一颗对学生的爱心。

四、爱的交响:情感交融的心灵之音

音乐,作为电影语言的一种,在影片中起着创造情感体验、展现环境氛围、调整叙事节奏等作用。

《放牛班的春天》中不同的片段采用不同的配乐,每一个段落都有一首完整的插曲,这些插曲根据影片的情绪氛围不断变化,既相互独立又统一于影片,对应影片情节的发展。片中所用乐曲总体上都是优美柔缓的,在叙事的发展中随着马修老师和学生们感情的融洽,音乐由一开始的沉重悲伤逐渐欢快明朗起来。这些音乐是孩子们心中的声音,明媚欢快的音乐象征着他们健康成长的心灵。

《地球上的星星》中的音乐大都以歌曲的形式出现,前半部分大都采用童声独唱的方式,犹如伊桑的内心独白;后半部分则是用男声独唱的方式来表现,如尼克老师出场时、智障儿童表演节目时、尼克老师去伊桑家家访的路上等场景中,都是配以歌曲,这些歌曲不仅反应了该片的主题,还起着烘托气氛的作用,正如歌曲中所唱的那样“孩子们是地球上的小星星……”

总之,尽管两部影片各有特色,但二者的主题是一样的:一位好的老师用自己的力量去打开学生的心扉,给他们带来最美的春天。值得一提的是,《放牛班的春天》的导演斯托夫・巴哈蒂和《地球上的星星》的导演阿米尔・汗都不是科班出身的导演,一个原是出类拔萃的古典吉他手,一个是印度实力派演员,这两部影片都是他们执导的第一部作品,而且都获得了很好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胡疆锋.校园里的“那些花儿”――关于当代中国教育电影的成长叙事[J].艺术评论,2010(6).

小学音乐教师教育叙事范文2

关键词: 教育碎片 教育叙事 教育成长

曾几何时,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穿梭不息,毅然成了孩子大王,成了孩子们的是非法官,成了孩子们心中伟岸的象征,成了孩子们成长的引路人。而我,正是从这些教育的碎片中走进孩子们心灵的殿堂。

一、教育叙事与个案碎片

乐清――这个具有时代气息的名字,在2010年全国百强县名列第十五名。这样的强市中,到处跃动着外来民工的身影,这些新乐清人遍布在乐清市的各个集镇中,甚至我们这些乡村都充斥着这些新乐清人的子弟。我们履行义务教育的学校的责任基本就是接收这些民工孩子就学。

我喜欢用自己的语言描绘与学生交往的记事,用自己的QQ空间来刻录教育的轨迹。和学生交往的过程也是净化自己心灵的过程,让人仿佛回到了童年。教育生活中每天都可以发现有那么多的教育故事与个案碎片,这些碎片也许就是最好的、最珍贵的财富。

小笼包

小姑娘跑来,从鼻腔里挤出莫大的委屈,拖长了调调:“老师――高天乐说我是小笼包!”我轻描淡写地应道“哦,那你对他说‘我是小笼包,你是我的同学,你也是小笼包!’”她一下子多云转晴,嘿嘿笑着,嘴里甜甜地喊着:“小笼包,小笼包――”屁颠屁颠地跑了。听着她雀跃的笑声,我逐渐回过神来。其实,她撅着小嘴,糯声糯气,说话总撒娇,真的挺像小笼包的呀。高天乐这小子不错,一年级就会运用暗喻手法了,形象生动又到位。

二、教育叙事与心灵交流

在远离繁华都市的乡村中独守着教育的纯真。童真是小孩子最原始的、最无所顾忌的、最简单的、最透明的思维方式与心里想法。保留着与小孩子交往的思想与方法,就是教育最前沿的、最有效的方式。

喜欢

消防灭火演习时,招呼着他们排队。最前头一个男娃娃抱着我,把头埋进我的酒红大衣;隔着三个男生的学校名气最大的调皮大王陈子豪对我欲语还休:“郑老师,我喜欢你……”看着他那羞涩腼腆的脸蛋,铜铃样的大眼,我放缓了嗓音:“如果你不那么调皮,我会更喜欢你的。”他就拿出听话的本事,站进队伍里去。

给他一个位置,他就会站得很好。鸟笼逻辑,得好好运用。

教育本来就是心灵的交流,只有熟知教育的交流,心灵的交流,这种教育才是最有效的,为师才能桃李满天下。有的人在教育工作战线上奋斗了一辈子,到退休时,没一位学生去找他,没一位学生说他是自己的老师,没有感恩的场景,没有记忆的痕迹。只有用心去交流,用心去滴灌用心去滋润才能培育出良好的育苗。

三、教育叙事与尊重艺术

小学生虽然幼小,却也是个体,是一个活生生的个体。他们只有得到尊重,他们才认可你这“小大王”。他们思考虽然幼稚,却是人性的最原始的一面,完美无暇。

秘密

你还是那样乖巧地走过来,睁着这双乌溜溜的美丽大眼睛,嘴角上扬牵出一个小小的弧度。然后,把一张作业簿上撕下来的对了好几折的纸条,轻轻递给我。只是腼腆地笑,没说一个字。

哦,肯定是一个秘密吧?恩,我懂的。

看着你会意地微笑转身离去,路上骑车要小心。

低头看手中的纸,是一楞楞笔尖刻划的白色突起的印痕,里面分明是写了汉字的。我有些忍不住呢,马上就动手打开看看你的这个小秘密。

三行字,写得很端正。哎呀,开头没有空两格呢,第二行倒是记得了,不错,有进步了。为什么要把“期中”俩字用个增添符号插一脚才进去呢?哈哈!

郑老师,谢谢你!让我这次(期中)考得好成绩65分。今天18号是我的生日,65分是你送给我的好礼物。

谢谢你老师!

你的学生――董某某

我翻了这个学期的成绩记录,这是最好的一次。而且是你6年小学历史上的语文最高分。真替你高兴,一直那样的努力可真没白费劲呢!

知道吗?正午的阳光柔柔暖暖的,从身后的窗户进来,照耀得我一身灿烂。

四、教育叙事与教育成长

教师在促进学生的成长过程中,自己也在成长,在这些教育的个案中,教育的事件中慢慢得以提升,得到长进。把这些丁点儿的“教育”累积后也会成为“出书的教育家”。教育案例没有高深与浅显,只有真实的教育事实,这些事实就是我们教育人的最好例证。

一封意外收到的检讨书

郑老师对不起,我知道我太让您失望了。

老师您不是常说“知错就改,善莫大焉”的吗?老师,我已经认识到自己所犯的错,我真心的悔改了。老师我希望您能原谅我,再给我一次机会好吗?老师我真的好想好想让您再喜欢我。但是我心里却好失落,失去了您的喜爱。老师我真希望做您心目中的好孩子。

老师,请原谅我,我已经知道自己的错误了,我再也不敢了。老师,我一定要当一个人人都喜欢的乖孩子。

请您相信我。

昨天下午非常意外地收到了这么一封信,没有署名,熟悉的字迹已告诉了我她是谁。只是孩子在这张被揉捏得有些发皱的纸张顶端正中严肃郑重地加了三个字――“检讨书”。在她的心里,是多么强烈地渴望我能明白她的悔意和改过之心。然后,它经过另一个学生的手转交给了我。

这些深情的字眼让我在错愕之余,心开始柔软,眼眶开始湿润。

想起之前,我并未曾想过,也不曾要求过她们写任何所谓的“检讨书”。当她们的脸上挂满泪珠的时候,我知道,她们已经深深懂得,一时的贪念会铸成大错。随后的课堂上她们都表现活跃,认真专注,发言积极,没有什么异常。我也特意多给她们几次回答问题的机会,为了让她们知道我敞开怀抱接受她们的改变。可能那特别突出的积极与活跃是出自于那颗急于想要弥补与改过的心吧。想要挽救的是我的那句话:“真的想不到,你会做这样的事情。你知道我有多伤心,多失望吗?”

原来,在我心目中的位置,对于他们来说有这么重要。

今天一跨进教室,就感受到了那炽热又带着怯意的目光正频繁地开始追逐我,微笑着捕捉住了那双眼睛,5秒钟后,她深深地笑了。

总之,守望教育,守望教育的麦田,守望麦田里每一颗成长的麦苗。这将是我用生命去聆听的麦苗成长的生活之歌。

参考文献:

[1]丁钢.声音与经验:教育叙事探索[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3.

[2]王.教师印迹:课堂生活的叙事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8.

[3]刘铁放.追寻有意义的教育――教师职业人生叙事[M].湖南长沙:湖南师大出版社,2006,8.

[4]项家庆.新课程背景下中小学教师如何开展行动与叙事研究[M].湖北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8,9.

小学音乐教师教育叙事范文3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育;情感素质;培养方法

关于音乐教育与人的情感发展及人的人文素养的关系,许多教育家都有过精辟的论断。苏霍姆林斯基,这位对中国教育有深刻影响的前苏联教育家就曾说:“音乐教育———这不是培养音乐家,这首先是培养人。”我们的邻国日本,有一位音乐教育家,叫铃木,他也强调:音乐教育的首要目的“不是刻意的培育一些少数伟大、杰出的所谓‘天才’,而是希望透过音乐教育把一个小孩提升到拥有一颗高贵的心灵与完美的人格到优秀的程度,而事实上这也是每一个人所应追求的目标”。德国音乐家奥尔夫,也表达过类似观点,他说:“音乐应该同其他学科一样成为学校教育的重要部分,因为音乐能够培养学生的情感、想象力和个性。”早在几千年前的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就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这些古今中外的教育家们的名言,其共同之处在于都强调了音乐教育之于人的情感健康发展、人格完善等的重要意义。也就是说,在人的培养发展过程中,音乐不可或缺。小学音乐是基础教育中重要的素质教育课程之一,通过该课程的实施,不仅要让学生具备一定的音乐技能和音乐审美能力,而且要使他们的情感得到陶冶,人文素养及综合素质得到提升。我就小学音乐教育中学生情感和素质的培养谈一些看法。

一、在音乐欣赏中培养学生情感

最具情感的艺术就是音乐,所以它在培养学生高尚情感及审美情趣上的作用不可小看,也不可替代。一部音乐作品,是作曲家情感的宣泄,是音乐家灵魂的写照。每一个音符,每一个节奏,演化出的都是音乐家内心的高尚情感。我们听音乐,听到的不是音乐本身,而是音乐背后的丰富情感内容。因此聆听贝多芬的慢板乐章,我们会不自觉地进入沉思;聆听施特劳斯的圆舞曲,我们会自然而然地体验到愉悦,甚至迈开轻松的舞步。古今中外,每一部称得上优秀的音乐作品,背后一定有一个高尚的灵魂和情感在支撑,无论是中国的《二泉映月》,还是西方的贝多芬《命运》交响乐,我们聆听,都能随之获得情感升华,人格也会提到纯净。正如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所说:“节奏与音调有最强烈的力量深入心灵最深处,如果教育的方式适合,他们就会用美来滋润心灵,使它因此美化,如果没有这种适合的教育,心灵也就会因此而丑化。”也就是说,音乐的创作源于情感的驱动,大凡有影响力的音乐作品,都饱含作者的丰富情感内容。

那么,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聆听,从音乐的旋律变化中体味到其中包含的情感,与之产生共鸣。为使学生充分体会到音乐中的情感内容,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充分理解音乐中的歌词及旋律变化。有一位老师的做法值得借鉴,在欣赏《让我们荡起双桨》这首歌时,先让学生听两遍,让学生初步体会其中感情,很多学生很快说出“喜悦”、“欢乐”、“幸福”等词,能说出这些,说明学生通过旋律正确体验到了这首歌曲中的主基调情感。而这样的情感如何通过旋律表现出来呢?接下来就是教师分解说明并演示了。在分解说明中,这位教师通过自身演示说明了每句歌词旋律走向趋势与情感起伏变化的关系,说得生动形象,情趣盎然,学生很快体味到每一句歌词中蕴含的情感内容。分解说明完成后,再让学生反复听录音,闭着眼睛体味每一句歌词中的情感,学会调节自身情感,使自己与歌曲产生共鸣。学生理解了情感,带着情感体验欣赏音乐,才真正从音乐欣赏活动之中获得审美享受,获得莫名的愉悦感,进而培养起对音乐的兴趣和热受情感。与此同时,学生的心性从中得到陶冶,情感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

二、在歌曲学唱中培养学生情感

在学唱歌曲时,为了唱出感情,同样需要充分理解歌词中对应的旋律特点和蕴含的情感内容。教师在教学生唱时,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歌词中的情感因素,力求唱的时候有相应动态和表情。比如教学生唱《王二小》时,首先要让学生知道关于王二小的故事,了解其惨遭日本鬼子杀害的背景,以此建立起基本的情感基调。整首歌并非一种情感状态从头贯到尾,而是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比如开头“牛儿还在山坡吃草,放牛的却不知哪里去了,不是他贪玩耍丢了牛那放牛的孩子王二小”,这样的内容是陈述性的,重在以平缓的情感叙述事件。从“九月十六那天早上”开始,故事的叙述开始渐渐沉重。当唱到“敌人把二小挑在枪尖摔死在大石头的上面,我们那十三岁的二小,可怜他死得这样惨”这部分时,情感应是深切悲痛之感。在这部分,如果学生体会得当,则应有欲泪之感。这样一句一句,逐步引导学生从局部到整体,充分体会歌中所含情感,并努力将情感表达出来。在此过程中,学生的情感素养会得到潜移默化的熏陶培养。

三、通过角色扮演助推情感培养

儿童歌曲很多都是叙事性的,适于表演。为加深学生对歌曲的理解,适当组织角色表演十分必要。比如《采蘑菇的小姑娘》这首歌,要表现出一种童真和欢乐,让一位女生扮演采蘑菇的小姑娘,根据歌词内容做出相应的动作表情,做得好不好,可以让其他学生评判。在这个互动过程中,学生会慢慢理解其中蕴含的情感内容。角色扮演由于现场感强,且有较强的互动性,因此学生往往乐于参与。学生在参与中情感上会有更深入体验,能得到更好的升华。这样的方式,不仅使学生的音乐能力得到增长,还使他们的情感和审美能力得到提升,更使动作协调能力得到发展。综上,音乐是情感的艺术,是以培养人的高尚情感和塑造完善的人格为目标的,所以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体味音乐中蕴含的情感内容,从而培养学生的情感素养,提升审美能力,陶冶其高尚情怀。

参考文献:

[1]付晗.浅谈音乐教育中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J].通俗歌曲,2013(11).

小学音乐教师教育叙事范文4

一、挖掘作品内涵,以情润境,以情育德

一个好的教学情境不仅要能传递信息,还要“情”足“味”浓,以情感人,以情传情。“情”“境”互动,“情”“境”一体,境中孕情、以情润境,既促进学生思考,又具有潜移默化和熏陶感染作用,充分发挥“情”的激励与感染作用;以情启智、以情育德、以情导行,使学生既获取知识,又转化思想、升华情感、完善个性,获得教书育人的双重效果。例如,欣赏《歌唱二小放牛郎》一曲时,我结合日本军南京大屠杀和抗日战争时期在我国惨绝千古人寰的历史背景,英勇的中华儿女团结起来,不畏牺牲,用生命抵抗敌人,挽救民族的危难,挽救民族尊严的可歌可泣的爱国情怀,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激起了学生的爱国之情。欣赏时,学生的情绪被感染了,心灵受到震憾,情感上产生了共鸣,尤如身临其境,去享受音乐,感受痛苦,去愤怒地遣责,去激情地歌唱,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美妙叙事性的音乐世界,歌曲故事唤起他们爱国主义的感情,让他们感到了小英雄行为的可敬可佩,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心灵的净化。

二、语言生动拟境,添乐增趣,激发兴趣

唱歌最大的目的是给人以美的享受和感染,我们不能只是满足于教学生唱会一首歌,重要的是要启发学生准确地表达出歌曲的感情和艺术形象。只有在用自己的真情去演唱和体会时,才能进入表现音乐的最佳状态,唱出的歌声才真挚动听,要做到这一点,首先要让学生充分理解歌曲的内容含意,因此,课堂上语言讲叙应清晰,用词生动,声调要抑扬顿挫、轻重缓急、重点明确、句逗适宜、比喻灵活,在备课时要特别注意各教学环节之间的过渡语的设计,使环节之间连接得紧密、更恰当。有了形象的比喻和讲解,把歌曲蕴涵的丰富情感和艺术美挖掘出来,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将整个身心投入到唱歌中去,正确地、创造性地表达出歌曲的情感和艺术美。如我在教学生唱《火车开啦》时,由于学生想象不到歌中小朋友乘坐火车时的激动心情,部分学生唱起来面无表情。对此,我便启发学生:“你们谁见过火车,能说一下坐火车时的心情吗?”这一问,同学们可来情绪了,纷纷举手回答。接着我又问:“假如你就是歌曲中的小朋友,现在就要坐火车去出游了,你的心情怎么样?”这下,课堂气氛活跃起来了,同学们争着举手回答。我又说:“同学们,现在老师就带你们去‘旅游’,我们出发了。”音乐一起,同学们便高兴地唱起来,好象真的坐上了火车,他们有的高兴地摇晃着小脑袋,有的同桌兴奋地交流着感情,有的合着音乐节奏愉快地拍着手;还有的竟情不自禁地跳起舞来。歌声中充满了真挚的情感,歌声中浸染着美的色彩。语言是音乐情境教学的重要手段之一,尤其是小学生,由于年龄的特点,爱听老师清晰明快的语言,从中获得欢乐;爱听老师亲切的话语,从中获得启发。生动形象、抑扬顿挫的语言,能很快的把学生带入音乐世界。

三、引发思辨情境,激活思维,强化感知

小学音乐教师教育叙事范文5

一、重价值引导的叙事内容

道德叙事曾是世界上伟大的道德教育家们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在中国,孟母用“断机杼”让孟子深悟学习的道理;颜之推、曾国潘等用亲身经历写成家训、家书来教育子孙后代;乡邻用蛟龙、猛虎的险毒劝喻暴虐周处浪子回头、建功立业……在西方,人们常用《圣经》中的故事传播教义、阐发做人的道理。到了近代社会,随着知识观的转变,道德叙事逐渐为道德灌输与道德说教所代替。道德叙述所要传达的诚实、勇敢、智慧等价值观念完全异化成了“亚洲山脉”一样的“事实知识”,讲蕴含道德价值的故事成了让学生记忆有关“道德的知识”。同时,故事的叙述只不过是促进学生更好地记忆的一种“快乐记忆法”而已。这种观念实际上是对“美德即知识”的误读,也是对道德叙事法的误用。

20世纪六七十年代,西方主导德育流派价值澄清与道德认识发展理论试图跳出“道德灌输”的漩涡,去除道德叙事中过多的说教内容。因此,不做任何价值引导的“两难故事”成了首选。这类故事的突出特征是故事里的主人公没有“谁对”“谁错”之分,故事内容本身没有任何价值引导的倾向,只是一个道德两难场景的展示。“价值无涉”的故事内容,给学生提供了更多价值选择的空间,有利于学生道德推理能力的发展。但是,故事内容上的“价值无涉”,加之教师在学生自我选择过程中的中立立场,必然导致学生在价值选择上的“肆意胡为”。甚至会产生一种极端错误的观念,即“从客观上讲,任何事情没有对错之分;‘道德’意味着‘对我来说对的事情才是对的’”。[3]因此,这种基于道德相对主义的“价值无涉”很快受到人们的批判而衰弱。

如今,伴随着主张传授核心道德价值观的品格教育的兴起,承载着民族文化传统和伦理价值观念的道德故事再次成为西方社会追捧的对象:威廉•H・麦加菲的《麦加菲美德读本》几乎成了美国小学教育的脊柱,至今已售出1.2亿本,被誉为“人类出版史第三大畅销书”;另一本同类书,威廉•贝内特的《美德书》,也在美国创下了200万册的销量。而被誉为“故事的摇篮”的中国,此时却正在把自己的“珍宝”随手丢弃:有人基于所谓的“现代观念”,怀疑诸如“孔融让梨”“愚公移山”等历史典故的道德价值,甚至将孔融让梨等同于道德虚伪,将愚公移山的精神阐释为固执、愚笨;更可怕的是大众传媒上的“故事新说”“英雄、伟人揭秘”,只考虑故事内容的神秘性与娱乐性,根本没有将其负面道德影响考虑在内,更谈不上对青少年道德价值观念的引导。

最近,笔者一直在思考,如果《喜》讲的不是善良的小羊战胜邪恶的大灰狼,而是狡猾的狼吃掉了善良的羊,或者小羊面对大灰狼也慢慢地变得邪恶,那会对这一代儿童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一边庆幸《喜》的制作者心存良善,一边又为当今媒体对许多故事的“新说”而担忧。我们无法控制大众传媒,但我们可以控制我们的课堂。学生在校外接受的故事内容是随意的,而在德育课堂上,我们的教师却可以为他们“精心挑选”道德故事,作为“善”的最后守护者。我们的德育课教师在道德故事的选择上必须严把“黑白之门”,为学生选择“善良的种子”,此乃天责。当然,重视故事内容的价值引导只是故事选择的大方向,而在具体的故事选择上,我们的教师拥有广阔的个人空间。

二、抓形象感染的叙事过程

儿童的道德学习实质上是一种感性模仿。聆听道德故事,儿童的头脑中就储存了很多被社会判定为好坏或者对错的形象化例子,通过这些形象化例子,儿童能够从中逐渐形成道德判断。正如儿童心理学家布鲁诺•贝特尔里姆所说:“儿童的选择很少是基于正确与错误,而是根据‘谁使他同情,谁让他厌恶’的情绪,对一个儿童来说,问题不是‘我想成为一个好人(be good)’而是‘我想成为谁’”。[4]由此可见,故事对儿童道德发展所起的作用并不在于其寓含的“大道理”,而在于故事提供给儿童许多可以联想的“道德形象”。这些生动的“道德形象”可以明确地告诉儿童:好是什么样的,坏是什么样的。相对于“言之无物”的道德说教,儿童更容易接受这些可以联想到的形象。因此,道德叙事的关键在于如何使这些“道德形象”更生动、有趣,更容易感染学生,使学生很快地“进入”和“理解”故事的情感场。在这一过程中,作为“叙事者”的教师必须发挥其至关重要的作用。

首先,作为“叙事者”的教师自我角色的融入。由于小学德育教材已有很多精挑细选的图画和文字故事,因而,我们的教师很容易受到教材的限制而把自己置身于故事之外,故事的讲述只是简单的“看图说话”“课文朗读”。“叙事者”置身于故事之外,讲述一些似乎与己无关的事情,再生动的故事也会因此而失去“味道”。教材只是一个大纲版的“剧本”,它唯一确定的只有故事的“主题”,即通过这堂课要让学生学到的习惯、品德及价值观念,而编者提供的图画、文字故事只是为了教师更好地向学生传递这些。那么,我们的教师就不能仅仅成为教材的“朗读者”“传达者”,而应让自己成为这个“剧本”的“总导演”“总策划”,在自我角色上积极融入“故事”之中。我们决定不了故事内容,但可以决定让故事的主人公在什么样的氛围下出现。恰当的氛围可以让学生更容易进入故事设定的情景中,更容易把自己与故事里的人物联系起来,在故事中寻找到自己所要模仿的榜样或禁忌。在氛围的营造上,教师还可以借助电子媒介,如播放一段与主题相关的音乐、图片、影视等。我们决定不了故事主题,但可以在适当的地方加入“小插曲”,即教材之外的故事。这些随机插入的“小插曲”不能直接“拿来”,必须经过教师的重新理解和把握。一位美国六年级的教师在谈及讲故事时强调:“我没有对他们读这篇文章……我根据记忆中的大意重新组织了一下,我发现他们愿意以这种方式听故事。”[5]如此插入,是对一次课“道德形象”的锦上添花。同时,我们还可以让故事的讲述形式“各式各样”,比如让学生扮演故事里的角色、师生互换身份等。只有“叙事者”真正投入到讲故事这件事里,成为叙事的主导,才有可能带动“接受者”耳、眼、心的投入。

其次,作为“叙事者”的教师自我情感的融入。教师自我角色的融入只是让故事中的“道德形象”立起来,要想真正要进入学生的心灵,这些形象必须是“活生生的、带感情的”,其关键在于作为“叙事者”的教师自我情感的融入。只有教师情感的融入才能带动学生情感的投入,冷冰冰的故事讲述不会产生心灵的共鸣。故事是死的,它里面的主人公只是一个个不会发声的“娃娃”,他们(它们)需要作为“叙事者”的教师用自己真切的生命体验和人生经历去理解和把握,体会“他们(它们)”的喜怒哀乐,然后带着激动、悲愤、崇拜或鄙夷的情绪去讲述发生在他们(它们)身上的事,让那些有关崇高与渺小、善良与奸邪的道理通过他们(它们)“演出来”。带着情感的故事讲述,使学生慢慢地置身于故事的情节中,他们幼小的心灵就会因弱者的不幸而悲悯,因强者的暴虐而愤慨,因善良的胜利而欢呼,因邪恶受到惩罚而喜悦……一切自然的道德感就这样被激发起来了。记得《喜》的每一集都有这样的情境设置:小羊被大灰狼捉住,“羊落狼口”了。这一下子就把孩子们的情绪调动起来了。这时,很难有办法能把小孩从电视机旁弄走,这就是情绪带动。如果我们的教师在讲故事时,做到这一点,何愁达不到德育效果呢!

三、弱道德教育的叙事目的

道德叙事的最终目的是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但需指出的是,这一目的的达成是在道德叙事的过程中通过叙事本身引导学生融入故事情景,去感受、体悟与理解“道德形象”从而潜移默化地实现。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的教师往往带着强烈的道德教育目的,讲故事时一定要对学生进行一番所谓“大道理”的教育。最常见的是,故事讲述完后必定告知学生“什么是对的”“什么是错的”,或要学生归纳出所谓的“中心思想”“深刻寓意”等。此刻,对于正沉浸在故事情景中的学生来说,犹如警报突然响起,一切美好的想象突然被打破,又不得不面对教师的“问题”。原来,一切的讲述都是为了等待这一刻的到来。如此一来,学生就会对讲故事采取一种心理上的“预防措施”,即在故事讲述过程中去关注它在讲什么道理,有什么寓意。为了应付故事讲述完之后的“问题”,学生的注意力完全放在了寻找“答案”上,而对于故事本身的“喜怒哀乐”却没有关注。“为讲道理而讲故事”,故事里生动的“道德形象”由于过于强烈的道德教育目的而失去了那层包裹着它们的“糖衣”,道德叙事再次沦为道德灌输与道德说教。如此一来,学生如何感受得到故事所带给他们的快乐,如何感受到“道德是人的一种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履行道德的责任与义务是一种生命的快乐,张扬善念,泯灭恶念,是追寻人生的幸福”?[6]

需要指出的是,道德叙事的德育功效发挥并不主要依靠“叙事者”在叙事过程中或之后的“告知”,而在于叙事过程中“叙事者”的叙事。如果故事本身讲述得好,引导学生进入了故事的“世界”,根本没有必要再画蛇添足地“道理告知”。因此,我们的教师完全可以“为讲故事而讲故事”,为让孩子开心而讲故事。不要让一个小小的故事讲述承担那么多“责任”,不要让孩子们的满心期待再次落空。走下讲台,在孩子们耳边娓娓道来,与孩子们一起沉浸在故事的“世界”里,那颗善良的种子就在那不知不觉中落入了孩子们的心田。仔细想来,《喜》之所以深受孩子们喜爱,并不像我们成年人“幻想”的那样,这部动画片传达了什么“邪恶战胜不了正义”这类的道德观念。这些是孩子们看不见,也想不到的。他们看见的、想到的是诡计多端的大灰狼是多么地令人厌恶,聪明可爱的小羊――会偷懒、会犯错、会不懂事,但最后都能“机缘巧合”地战胜灰太狼――是那么像自己。这就是高明的“讲述”,没有讲所谓“对与错”“正义与邪恶”的道理,没有宣扬要对孩子们进行什么样的道德教育,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然。孩子们看得开心,听得愉快,而那道德余音却久久响彻在孩子们的脑海。这就是道德叙事的最高境界:所有的教育都暗含在叙事之中,看不到任何雕琢的痕迹,似有“清水出芙蓉”之感,又恰恰有“天然去雕饰”之结果。[7]一切好像与道德教育无关,却收获到了意想不到的德育效果,这不正是我们想要的吗?

爱因斯坦曾说,当把学校知识忘记完的时候,剩下来的就是真正的教育。当有一天,学生已经不记得故事的内容,却在不知不觉中实践了其中的道理,这才是真正的道德叙事。给学生讲一些有关道德的故事,给他们留下一些关于善良、诚实、正义的美好回忆吧!不要让孩子们在长大之后回忆童年时,除了那个“羊与狼的故事”之外什么也没有!

参考文献:

[1]孙燕.德育叙事:关注德育事件的真实[J].思想•理论•教育,2004(1).

[2]洪明,龙宝新.道德叙事与学校德育[J].教育学报,2011(3).

[3][5][美]托马斯•里克纳著.刘冰等译.美式课堂:品质教育学校方略[M].海口:海南出版社,2001:217,75.

[4]Kilpatrick,W.Why Johnny Can’t Tell Right from Wrong:Moral Literacy and the Case for Character Education [M]. New York:Simon& Schuster, 1992:167.

[6]鲁洁.再议德育之享用功能[J].教育研究,1995(6).

小学音乐教师教育叙事范文6

一、闽南童谣概述

闽南童谣是指以闽南方言进行创作和传唱的儿童歌谣,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以下特点。(1)内容庞杂。闽南童谣经过千百年的发展,其内容已突破了儿童文学的限制,涉及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如《西北雨直直落》体现了气候的变化、《台湾出甜@》说的是地域特产、《阿妈的话》记录的是温暖的亲情。除了以上内容,闽南童谣还包括时政、育儿、游戏、动物、植物、知识、幻想、民俗、趣味等内容,这些内容利用最质朴、最有趣的语言对儿童进行启蒙教育。(2)体裁丰富。闽南童谣的不同内容体现着不同功能,例如“一鼠贼仔名,二牛驶犁兄。三虎爬山坪,四兔游东京。五龙皇帝命,六蛇予人惊。七马走兵营,八羊食草岭。九猴爬树头,十鸡啼三声。十一狗仔顾门埕,十二猪是菜刀命。”是叙事式的《十二生肖歌》;“婴仔摇,摇到内山去挽茄,挽偌多,挽够一布袋,也好呷,也好卖,也好趁钱给婴仔作度碎。”是摇篮曲式的《婴仔摇》,这些童谣由于功能的不同,形成了多种体裁,目前常见的有叙述式、问答歌、连锁调、谜谣、绕口令等。(3)表演形式多样。闽南童谣不仅在儿童之间进行传唱,它还是闽南文化娱乐的一种普遍形式,因此其在表演上相较于其他地区的童谣更为多样,如以叙述为主的念谣,以演唱为主的唱谣、戏谣及与舞蹈相结合的舞谣等。(4)集趣味、哲理、实用性于一体。如《天乌乌》:“天乌乌欲落雨,阿公仔举锄头欲掘芋,掘呀掘掘呀掘,掘著一尾旋留鼓,依哟嘿嘟真正趣味;阿公仔要煮咸,阿嬷要煮淡,两个相扑弄破鼎,依哟嘿嘟隆咚戚咚呛。”它用趣味性的语言描述生活中的平淡小事,一方面实现了叙述、记录的功能,另一方面也体现了闽南人趣味盎然、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5)时代性。闽南童谣从出现开始就与时代的发展紧密相连,从闽南童谣的起源《月光光》开始,我们就可以感受到闽南童谣与古代农业生产之间的联系。而进入新时期,闽南童谣也始终秉持着与时俱进的精神,在编创的过程中,将现代生活真实地记录了下来,如《计算机》:“讲到伊,镇趣味,四四角角像电视。会写字、会念诗,会唱歌、会扮戏,嘛会晓得ABC。”正是闽南童谣这样的时代性,使其在传承过程中对民众产生了极大的吸引力,同时也为其不断的创新发展提供了动力。

二、将闽南童谣融入到小学音乐课堂中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越来越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而课程资源与当地的乡土文化密不可分,因此,在闽南地区,将极具地域特色的闽南童谣融入到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来,不论是从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提高课堂质量,还是传承闽南文化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将闽南童谣融入到小学音乐课堂中,有利于促进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1)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的小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关键时期,而闽南童谣不仅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其在语言、音韵和节奏上也简单易懂,朗朗上口。学生通过诵读、演唱可以锻炼口语,提高咬字、吐字的清晰度以及拿腔、用调的准确性。(2)小学生由于生活经验有限,其知识视野不足,而闽南童谣涉及的内容非常广泛,教师通过童谣教学,可以让学生突破知识界限,对生活现象、地方风俗、时令节气、伦理道德等形成初步认识。(3)美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而如何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也是小学音乐教师的主要职责之一,在教学中,教师利用童谣,一方面可以让学生通过看、听、说、唱等方式,欣赏和感悟闽南语言文化中的对称美、韵律美,另一方面还能从童谣所包含的自然美景、中华美德以及生活情趣中体会美、感受美,提高其审美能力。(4)德育渗透是小学音乐教学的基本职责,教师在课堂上融入闽南童谣,不仅可以拉近课堂教学与学生的距离,还可以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了解和热爱自己的家乡以及家乡文化。

其次,将闽南童谣融入到小学音乐课堂中,有利于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现有的小学音乐课堂改革实效性不佳,其教学质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而在小学音乐课堂中融入闽南童谣则是创新教学模式、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教师在课堂上引入童谣一方面可以为学生营造一个熟悉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参与音乐学习的热情和信心,另一方面还可以将相关的小学音乐知识与童谣相结合,降低知识难度,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能力。

最后,将闽南童谣融入到小学音乐课堂中,有利于闽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闽南文化是我国传统文化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闽南话也已经成为地球60种主要语言的代表之一,因此如何传承闽南语及其蕴含的文化内容,并不断扩大世界影响已经成为我国文化传承的重要内容。对于文化传承要从小抓起,只有在基础教育阶段利用童谣让学生了解、熟悉闽南文化,并形成文化自豪感以及传承文化的责任感,才能保证闽南文化被一代又一代地延续下去。

三、如何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有效地融入闽南童谣

(一)合理选择教材

系统的音乐教材是把闽南童谣引进音乐教学的前提,根据我国《音乐课程标准》的要求:“地方和学校应结合当地人文地理环境和民族文化传统,开发具有地区、民族和学校特色的音乐课程”,闽南地区也加强了对音乐教材的编写,一些包含着闽南童谣的音乐教材相继出现,学校、教师在选择这些教材时应重视教材与学生实际情况的契合度:首先,通常情况下,闽南童谣的引入适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因此,教师应从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出发选择教材;其次,重视童谣的趣味性,即对于小学生而言,童谣的主要作用就是利用富有浓厚生活气息的语言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一些与动物相关的童谣《一只鸟仔》《兔仔甲猫仔》等,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师在选择教材时应尽量保证童谣的生动有趣。

(二)加强教材内容研究

现代教育强调个性化,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在引入闽南童谣时,应深入研究教学内容,从不同类型童谣的特点出发,确定不同的教学方法,避免采用僵化的教学方式,例如《新年歌》是以时间为线索,对闽南地区过新年的景象进行了详细描述,其中包含了丰富的宴请礼节以及闽南特色食物;《一年仔倥倥》说的是孩子在成长过程中各个年龄段的突出特点以及所发生的事件,语言凝练,富含哲理。因此教师在教材研究中应分析和掌握不同种类童谣的思想内容、艺术内容、艺术特色,并设计不同的教学手段加以呈现,以提高学生对童谣的接受程度。

(三)丰富闽南童谣教学方法

由于小学生的自控能力低,因此为保证音乐课堂的教学效果,教师应该灵活采用多种教学方法,创新课堂教学模式。常见的教学方法有以下几种。(1)情境教学法,即教师根据童谣的内容,为学生创设一个合理生动的教学情境,并吸引学生主动参与到音乐学习中来。如在《西北雨直直落》的教学中,教师不仅可以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音乐为学生营造下雨的氛围,还可佩戴头饰,让学生扮演童谣中的不同小动物,学生融入教学实践中来。(2)表演教学法,即在教学中,教师将童谣与肢体动作结合起来,让学生一边唱一边做出动作,如在《放鸡鸭》的教学中,教师应指导学生分别作出相叠、搭胸、拍手、围墙、摸鼻、扭耳等动作,这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动作的协调发展,还可以增强学生对童谣的理解。(3)游戏教学法。好动是小学生的天性,而游戏则是小学生最容易接受的一种教学方式。在教学中,教师可根据童谣内容设计相应的游戏,增加学生学习的乐趣。如在《老鼠仔钻壁洞》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利用教具设计“壁洞”,并让学生戴上头饰进行角色扮演,在“猫和老鼠”的游戏中学习知识,真正做到寓教于乐。(4)互动教学,即在课堂上,教师通过教学指导,让学生通过互动、交流、合作等方式,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如在《猜猜在哪头》的教学中,教师可根据童谣内容,将学生结成合作小组。选择一个学生分别将公鸡和母鸡的卡片贴在两只手上,并将一块橡皮放在手中,让各个小组猜一猜橡皮到底在哪头。这样的教学设计在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合作意识。

(四)开展闽南童谣课外活动

课外活动是音乐课堂教学的延伸,在实践活动中,学生不仅可以巩固课堂知识,还能拓展知识,因此,小学音乐教师在将闽南童谣融入课堂教学中时,应重视课外活动的组织与开发。例如教师可以以班级为单位举办童谣比赛,采用小组或个人参与的方式,让学生比一比谁掌握的童谣多,谁表演的童谣最生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童谣的热情;为了解决不同地区学生学习闽南童谣中的方言问题,教师可以发挥学生的优势,调动当地学生轮流当小老师,为学生示范朗读,激发学生的自信心,同时让学生在互教互学中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学校还可以在校园文化节期间,插入闽南童谣,并通过活动主题的引导,让更多学生认识到闽南童谣在教学中的意义,从而挖掘更广泛的教学资源,并在校园内营造浓厚的乡土文化氛围,为实现闽南文化的渗透与传承奠定基础。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