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范例6篇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范文1

关键词:审美教育 小学音乐 审美能力

音乐是一门声乐艺术,作为一门课程来说,可以说是美育课程,在开展审美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是在音乐欣赏活动中,教师可以通过丰富活泼的教学方式来引导学生审美观念的培养,使学生在轻松活泼的音乐欣赏氛围中培养审美意识。

一、开展音乐体验教学,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首先开展基本的有关音色、音律、节奏等理论知识教学,让学生对声音有基本了解,然后通过音乐的情感体验拓展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审美情趣。比如说,根据音乐作品本身的旋律将其划分成不同的部分,用直观的数据图像画出曲子的结构图,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曲子结构图,引导学生探究音乐美。例如:在《喜庆胜利》教学中,先将三段结构图画出来,然后借由结构图开展音乐教学,引导学生体验音乐的节奏、旋律。在这个曲子中,第一段以欢快、喜庆的气氛为主,表达人们对胜利的向往;第二段以抒情为主,表达人们对新生活的向往;第三段是整首曲子的高潮部分,表明人们对迎来胜利的激动心情,气氛较前面更加的欢快、愉悦。教师借由结构图丰富学生的音乐情感体验,引导学生深入探究音乐美,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对于低年级的小学生来说,其心智还不成熟,可以采用简单的故事串联法来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情操。例如:在《龟兔赛跑》中,先问学生乌龟和兔子赛跑谁会赢,小学生回答“当然是兔子啦”,“那我们就来看看今天的赛跑谁会赢呢?”接着播放音乐,教师随着音乐给学生讲述龟兔赛跑的故事,并引导学生跟着音乐节奏打拍子。通过这样故事化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被调动起来,再加上教师恰当的指导,审美情趣也被激发出来,利于教师开展审美教育。

二、聆听音乐,丰富审美教育内容

音乐是声乐艺术,需要学生用耳朵去听,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去听音乐,去感受音乐的层次、顺序以及实际形象,让学生在聆听音乐的同时想象到音乐作品中讲述的故事、情景等,通过聆听丰富学生的审美情趣。比如说:在《朝景》一课中,教师先带着学生跟着音乐打拍子、哼唱主旋律,然后引导学生去聆听主旋律在乐曲中出现的次数以及地方,学生在聆听的过程中就会不由自主的跟着哼唱主旋律,反复播放两三遍后,学生就会哼唱主旋律了。接着,教师以《朝景》的歌词和乐曲情韵为背景,开展诗歌朗诵活动,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朗诵诗歌的同时感受音乐想要表达的情感,将音乐美与人声美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的眼前浮现一幅幅画,提升学生的审美情趣,丰富审美教育内容。

三、以音乐情操带动审美情操的培养

每一部音乐作品都有故事背景,都表达一定的情感。教师可将音乐背景知识导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与音乐创作者进行心与心的交流,升华学生的音乐情操。比如说,《二泉映月》的作者华彦钧是一个命途多舛、自强不息、坚强勇敢的音乐人,教师可以向学生讲述华彦钧的故事,然后再播放音乐,让学生将音乐与作者身处的时代、作者情感等结合起来,引导学生感受作者表达出来的沉思、忧伤、悲愤、追求光明等情感,通过这样的情感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四、音乐文化的导入,深化审美教育

任何一部音乐作品都有一定的文化土壤,他们之间是不可分割的关系,每一个国家的音乐都是有所不同的,教师可以将文化内容导入到审美教育中,促使学生更好地认识音乐思想,在文化中感受音乐,在音乐中体验文化的魅力。比如说,《看龙船》讲述的是端午节竞渡龙舟的故事,21世纪的小学生都了解端午节吃粽子的习俗,但对于竞渡龙舟来说没有太大感受。教师可以先设计电子课件,将竞渡龙舟的视频和图片搬到课堂上,扩宽学生的知识面,让学生在了解端午节的来源以及竞渡龙舟故事之后,再让学生在音乐中感受竞渡龙舟的情景,“龙头扬,龙尾翘,船儿好似浪里蛟”一句中的“扬”、“翘”、“浪里蛟”将生动形象的竞渡龙舟场景展现在学生面前,将情景描绘得栩栩如生。通过教师有意识的引导,学生的思维、想象空间、视野扩宽了,了解到更多有关端午节的故事和人文知识,了解到华夏文化的源远流长,深化了学生的审美情感。

五、丰富音乐形象,提升审美能力

心理学家认为:儿童是感知、感觉的生物,他们认识世界的基础是自身的感知和感觉。在音乐教学中,由于是声音的艺术,需要学生用耳朵去聆听,而耳朵的感觉远没有眼球的视觉冲击来得强烈。这个时候,为了提升学生的音乐感知能力,提升审美能力,教师应积极将音乐变得形象具体化,让学生主动去深入探究音乐表达的内涵、情感等,随着音乐的节拍而发生情感的起伏变化。而丰富音乐形象最简单常见的方式就是创设表演情境,让学生亲自去表演,在表演中感知音乐美,提升审美能力。举例来说,在《森林狂想曲》一课中,教师引导学生聆听音乐,并采用故事化的形式让学生了解这首歌曲讲述的故事,乐曲结束后,进行小组合作教学,分析故事中每一个动物的性格特征,最后将音乐作品中的故事搬上舞台,让学生自己去表演,在表演中感受音乐美,感受各个动物的心理活动。这样,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出来力,音乐感知能力也提高了。真实的音乐形象有利于调动小学生的激情,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

六、结束语

小学音乐就是在聆听音乐、唱歌中激发音乐情感,丰富精神生活,扩宽视野,培养想象力,提升审美能力。广大小学音乐教师要将一节节普通的音乐课变成音乐与审美相溶的美育课,从学生的兴趣入手,开展丰富多彩的音乐教学,激发音乐审美情趣,提高审美情操,提升审美能力。在音乐审美教育中注重学生创造精神、审美情操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促进学生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范文2

关键词:审美 视听 体验

音乐与美术都是情感艺术,都是美育的组成部分。音乐是声音艺术、时间艺术,是从听觉上去感受美。美术是视觉艺术、空间艺术,是从视觉上去获得美。音乐与美术的有机结合,就是从听觉与视觉两个感官、两个侧面去感知,相互补充、相得益彰,产生“1+1>2”的整体效果。有人说音乐也是一幅画,是用音乐作色彩、旋律作线条描绘出的用听觉去观察的心灵之画。你看音乐中的do、re、mi、fa、sol、la、si与美术中的赤、橙、黄、绿、青、蓝、紫是多么奇妙的组合!

音乐的本质是听,听的过程就是体验的过程、理解的过程、加强记忆与锻炼思维的过程。音乐是听者从听到的音响效果中体会旋律和情感的。但是,对于学生来说,他们的认知是以直观形象思维为主,由于受生活、环境、知识、经历的限制,不可能对音乐所表现出来的事物和意境都有深刻的理解,单靠听难免会产生厌倦感,也就不能全身心的投入,无法深切感受音乐的美。因此,把听觉与视觉结合起来,就是把有形的色彩融入到无形的声音中去,让音乐呈现出色彩鲜艳的画面来,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音乐所表达的形态美。因此,我们在音乐教学活动中要充分利用好教材中的插图,这些插图往往直接点明了歌曲的风格、寓意背景、提示主题。例如:人教版九年级第一单元《月亮颂》一课中的插图就一目了然地展现了歌曲的主题背景和音乐风格。我在教学生唱歌之前先指导学生观察插图,这样就直接帮助他们感知和理解了歌曲的音乐风格,对乐曲的表达就更准确,真是既开阔视野又加强记忆更启迪思维。

同时还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发挥其独特的教学优势。多媒体课件、幻灯片、录像、CD、VCD等,信息量大、交互性强、快捷简洁、直观形象,他们通过图像、文字、音响特别是声音与画面的同步处理,展示音乐表现的意境,使悦耳动听的旋律与变幻的画面结合起来。在学习人教版九年级第二单元《说唱天地》这一课时,我先播放了视频《小曲好唱口难开》,让学生明白说唱艺术在旧社会是乞讨谋生的一种方式。而当今社会说唱艺术又是怎样呢?带着这个问题我和学生一起观看了现代评弹《蝶恋花答李淑一》、《苏州今日好景象》,学生马上明白了唱词可以根据现实情况不断改变而改变。如今的说唱艺术已成为人们赞颂美好生活、抒发内心情感的必备手段之一。这样,借助影视媒体的功能学生很快丰富了教学内容。这样的课不仅刺激学生的感官,增强其注意力,更提高了他们音乐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

我省自实施素质教育以来,就把审美教育放在重要位置。中小学音乐教学逐渐改变着传统教学模式,唱游、器乐、欣赏教学内容的增加,丰富了学生表现音乐的手段;教学方式的更新,激发了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音乐教学质量有了明显的提高。

要成为一名优秀的音乐审美教育工作者,需要有美学和教育学见识,以及远远超过业余音乐工作者水平的技能。音乐教师无论从体态,言语、行动都要体现出一个音乐工作者的审美艺术。如教师范唱时,对作品理解较深,那么展现的艺术美将体现在眼睛、脸部以及手势动作之中,对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和提高音乐技能、技巧等都是至关重要的。

美的艺术离不开情感的体验,音乐是情感的艺术,音乐教学是表现情感的教学,音乐作品中蕴含着的丰富的思想感情需要我们教师去揭示。使学生更好地感受、体验和表现,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和情操的陶冶,激发热爱祖国音乐艺术的感情。

中小学音乐课,无论是教还是学,从始至终都贯穿着审美教育。对于中小学生应选择适合他们年龄的作品,所采用的音乐必须足以得到审美经验,而同时又要充分满足音乐感和反应能力的增长。儿童应当体验的音乐,是那些能够充分掌握的音乐,是那些远超过他们理解能力但又使他们受到丰富效益的音乐,是大量审美上得到满足但复杂程度足供较长时期学习的音乐。

作为接触音乐最方便的方法就是唱,唱作为一种工具,通过直接运用,便可以明确许多音乐上的概念。唱的本身也是为儿童提供他们应得的音乐上和审美上的报酬。然而唱这种活动本身的益处是由表演课体现出来的。在普通音乐课中,唱是达到审美目的一种方法,它是有用的、必须的、令人愉快的,但不能代替一切。就目前仍然过分强唱这种情况来看,许多儿童的音乐学习必然局限于歌和唱的范围。尽管唱很重要,但是唱仅代表着巨大学习潜力的儿童所能享有的一部分。普通音乐课中有成效的审美教育,会把唱作为帮助发展音乐敏感性的许多方法中的一种。

相比之下乐器演奏本身存在表演上的困难,这自然限制了它的作用。无论演奏何种乐器,都是使儿童对丰富的音乐表现的敏感性得以提高的工具。和唱一样,演奏也有服务于审美教育目的,通过直接体验而帮助澄清音乐的表现性质。

音乐之所以得到所有人的热爱,应在于人们能够分享它的意义,而不在于是否有能力去创造它,不管一个人有多大的创造能力。他欣赏艺术的能力总是要超过创造它的能力。普通音乐课应当帮助儿童发展他们音乐体验的能力,不过不应因着力于创造而使之受到阻碍。对审美教育来说,发展音乐听觉能力是普通音乐课的基本责任。

听是音乐体验的基本方式。有些人在表演或创作过程中获得音乐听觉经验,但是所有的人都是通过听这一独特感觉方式而直接分享音乐艺术的。实际上培养音乐的听觉能力是普通音乐课作为审美教育的根本问题和主要贡献,培养听觉能力应当发展必要的音乐体验,如:强烈投入、感知、情感、丰富的意义,满足感等。并要仔细探索音乐的内在活动,探索过程是学习音乐的主要途径,这样就会使音乐体验更加深刻。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范文3

关键词:音乐教育;审美教育;重要性

小学音乐教材为我们提供了培养审美趣味的有利条件。教材中选择了许多适合于小学生的结构短小、旋律动听、节奏明快、形象鲜明的音乐作品。教师应充分发挥教材优势,做好这项工作。许多老师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不少经验。接下来,我来谈谈我对于小学生审美能力的培养几个入手点。

一、培养审美感知能力

音乐是一种听觉的艺术,需要通过听觉来初步感受美,培养审美感知。音乐艺术的一切实践都需依赖听觉,听,是音乐艺术最基本的特征。人感知美的能力,是在感受音乐音响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学会感知就是学会用审美的耳朵、审美的眼睛去发现、探索音乐作品的美。

例如:在欣赏《美丽的草原》时,我运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精心制作了多媒体教学课件,老师的一切语言和情景演示,都随着音乐的展开而同步进行。学生聆听着优美的音乐,看着栩栩如生的大草原的画面,感受着老师美好生动而又富于情感的表情和语言,完全神经在审美的情境之中,视觉、动觉、想象等审美因素,综合作用于学生的情感,达到了以情动人,以美育人的审美境地。

二、培养审美想象能力

想象是创造的源泉。音乐审美想象会给学生带来审美享受,同时激发起他们的思维活动。学生每一次审美想象得过程,都是迈向更高层次音乐审美想象得一个阶梯。因此,教师在音乐教学中要给与学生一定的时间与空间,让学生的审美想象力能够得到很好的发挥。

例如:在欣赏《玩具兵进行曲》时,学生听到了一首节奏强烈、富有动感的音乐,好像真的有许多玩具兵在走路、摇摆、玩耍,每一个小朋友都产生了情感表现、行为表现得冲动。于是我让每一个学生都动起来,发挥自己的想象,你愿意表演哪个玩具就表演哪个玩具,你愿意怎样表演就怎样表演,同学们高兴极了,都根据自己对乐曲的理解,设计动作,积极地、认真地参与表演。就这样全体学生都变成了一个个不一样的玩具兵,课堂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的想象能力也得到了很好的发挥。

三、培养审美表现能力

音乐是情感的艺术。表现人类的情感又是音乐艺术的本质特点。在小学音乐教育中,培养学生的表现意识,让学生知道如何去表现,已经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目标。当然,在培养学生表现能力的过程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肯定学生的点滴进步,让学生经常体会到参与表现后所获得的审美愉悦感,这样学生们才会敢于表现、善于表现。

例如:在小学唱游课中有一首《我的小宝宝》的歌曲,歌词浅显易懂,旋律抒情优美,描写了一位妈妈在哄孩子睡觉时的场景,表达了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以及孩子对母亲的强烈的依赖之情,营造了一个温馨又美好的家的氛围。这首我就让学生来表现,“假如你是爸爸(妈妈),你会怎样红你的小宝宝睡觉?”在此基础上,我又让学生组成临时家庭,用歌声、表情、动作、造型来表现这首歌曲。学生的表现没有好于不好,只要每一位学生都参与了,都能得到大家的肯定和掌声。最后我还让学生思考:妈妈对你是这样的关心,那么你该怎样回报妈妈呢?学生是很聪明的,马上都能回应老师的问题,学生的回答都是表达了自己对妈妈深深的爱,和对妈妈的感谢,此时学生的情感得到了升华。

四、培养审美合作能力

音乐世界是丰富多彩的,音乐的表现艺术也是多元的。其中既有独唱、独奏、独舞等个人的表现形式,也有合唱、合奏、集体舞等集体表演形式。学生集体参与合作是共同表现美、创造美的过程,同时也是提高学生审美感受能力,审美表现能力,审美创造能力的过程。特别是在小学音乐教学中,合作学习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它促进学生互相学习、互相关心、共同进步。

例如:在如二年级唱游课中要求学生掌握四分音符、八分音符、十六分音符,如果光听老师讲,学生对学习一点儿也没有兴趣而且根本听不懂,这是一个让所有老师都头疼的问题,于是我运用“搭节奏”的游戏,让学生自行组成活动小组,在搭搭拆拆的游戏中学习掌握到新知识。在他们的游戏过程中不单单解决了怎样搭节奏这个知识点,而且继续在研究搭完了节奏之后,怎样拆了节奏再搭新的节奏我们还进行了比赛,看哪一小组节奏搭得又快又好。这样的教学方式,不但使学生掌握了知识点,激发了学生的创造力,而且也锻炼了他们小组合作的能力,因为只有小组成员共同努力,才能得到最后的胜利。

五、培养审美创造能力

审美创造能力是人类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审美创造力是审美主体在审美实践的过程中按照审美规律进行创造性审美活动的能力。音乐创造是小学音乐教学中极为重要的一项教学活动。教师应该将音乐创造教学渗透到欣赏、歌唱、器乐演奏、律动等教学活动中去,做到任何教学活动都体现出审美创造的原则。例如:在欣赏《快速波尔卡》这首乐曲时,我让10-12名学生为一组,通过表演性的动作来表现可取所要表达的内容,并鼓励他们进行创作,来丰富乐曲的时间、场景、人物、事件;在扮演角色中,我又鼓励学生可以一人扮演多种角色。于是,有一小组在表演中创作了一段舞蹈;有一小组在表演中创作了一首诗;有一小组还创设了多个场景:火车站、大草原、田野、农庄、森林等等。在表演中,学生自由地、大胆地表现出了对乐曲的独特理解,充分感悟到了音乐的魅力,让我不得不赞叹学生们对音乐的理解力和创作能力。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范文4

为什么会这样呢?

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没有正确认识、处理和理顺“音乐表现活动”、“音乐表现活动教学”与“审美教育”的关系,而在实际音乐教学过程中又不知道如何在音乐表现活动的教学中体现“审美育人”这一理念。我认为,一方面,审美教育是音乐表现活动和表现活动教学的目的;另一方面,音乐表现活动和表现活动教学是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

一、审美教育是音乐表现活动和表现活动教学的目的

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音乐表演才能和音乐创造性潜能是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直接目的,但这些并不违反和背离“审美育人”的宗旨与目标的。不单如此,音乐表现活动和音乐表现活动教学的这些较为直接的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最终所追求的或者最终所要求达到的也都是“审美育人”这一终极目标与宗旨。正如《标准》中所要求的:“在音乐实践活动中使学生受到美的愉悦,受到情感的陶冶。”因此,中小学音乐表现活动和表现活动教学人为地缺乏或缺失审美因素、审美性、审美功能,放弃其对“审美育人”目标与宗旨的追求的做法是不可取的。中小学音乐表现活动和教学需要既确保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音乐表演才能和音乐创造性潜能,又不负“审美育人”的使命。

二、音乐表现活动和表现活动教学是审美教育的重要途径

音乐课程改革以来,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音乐欣赏和音乐欣赏教学被置于十分重要的位置,音乐欣赏和教学实际上成为了“审美育人”的主要领域和主要途径,这反映了艺术的审美规律。音乐是听觉的艺术,听觉体验(欣赏)是学习音乐的基础。传统音乐课程“重知识技能轻欣赏”,所以音乐欣赏教学受压抑已久,也正是目前中小学生迫切需要的。但需要提出来的是,强调音乐欣赏和音乐欣赏教学是音乐教学实施审美教育的主要领域、主要途径,并不意味着音乐教学的其他领域和途径诸如音乐表现活动和表现活动教学、音乐创作和音乐创作教学等就不再属于审美教育的领域或不再是审美教育的途径了。音乐表现活动和教学仍然是审美教育的重要领域和重要途径,必须肩负起“审美育人”的责任,不能缺少审美因素。

音乐表现活动和教学之所以必须渗透审美因素,是由音乐本身所具有的审美本质和艺术教育具有“审美育人”的内在需要决定的。斯托洛维奇说:“艺术的本质毕竟是审美的!”美国音乐教育家雷默在艺术教育的审美性问题上曾告诫人们:“如果教育中的人文艺术学科作为艺术要有意义,它们就必须从审美角度来教授。”因此,如果我们在音乐的创造、表演(表现)、欣赏中体现不出审美因素,而音乐教学又不肩负起“审美育人”责任的话,那么我们的音乐教学就达不到音乐与音乐教育内在的本质与要求。由于历史的原因,长期以来,我们漠视音乐和音乐教育的审美本质与内在要求,人为地把音乐和音乐教育“德育化”、“智育化”的做法实际上是违背艺术和艺术教育本质规律的。如果说得严重一点,它实际上已经是“非音乐”和“反音乐教育”的。如果我们的中小学音乐课堂里仍然时不时充斥着“大声喊唱”和“胡乱弹奏”,那么,我们就有充分的理由去怀疑:那还是在上音乐课吗?或许有人会说,尽管这样的课不具备多少审美性,难以“审美育人”,但却也是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音乐表现力、音乐表演才能和音乐创造性潜能呀。但我认为,如果音乐表现活动和教学丧失了审美因素,不具备审美性,放弃了对“审美育人”的追求,把音乐表现活动和教学降低到这样一个庸俗的层次的话,那么,“它即便不至于‘半年的时间就会使一个人变成傻瓜’”,1“但却有可能不出半年的时间就会使一个对艺术充满渴望并有权享受艺术的学生变成艺术。”2

深刻认识和理解音乐表现活动和教学与“审美育人”的关系,有助于改善我们的音乐表现活动和教学,从真正意义上实现“审美育人”的目标与宗旨。当然,至于在具体的音乐教学实践中,如何在音乐表现活动和教学中体现和实施“审美育人”目标和宗旨,则有待于我们进一步探讨。

注释: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范文5

【关键词】中小学;音乐教育;审美教育;地位;作用;改革

审美教育即美育是我国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音乐教育是审美教育的表现形式之一,而审美教育又是音乐教育的核心所在。中小学音乐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激发学生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在掌握一定音乐知识技能的基础上,逐渐提高审美能力,让音乐这门艺术,带给他们审美的愉悦,情感的共鸣及心灵的净化,使他们成为热爱音乐、热爱艺术、热爱生活的人。审美体验是中小学音乐课程价值的最主要体现。2001年,教育部修订并颁发了新的《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以下简称《大纲》)。《大纲》确立了新世纪新的教育观,它不再以传授音乐知识、音乐技能为主要目的,而代之以情感教育、审美教育为核心,在音乐创作、表演、欣赏等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新的音乐教育理念符合音乐艺术自身的特征及我国正在实施的素质教育的要求。但是,在我国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实施过程中,音乐课的这一价值并未得到足够地重视。音乐课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上,填鸭式地给学生灌输一些音乐知识与技能,这样不仅让学生丧失学习音乐的兴趣,也失去了音乐审美教育的作用,这与音乐教育学的基本原理也是背道而驰的。

1.现状剖析

纵观我国目前的中小学音乐教育,我们不难发现存在着种种弊端。据调查,很大一部分学生“喜欢音乐而不喜欢音乐课”。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们不得不扪心自问。学生喜欢音乐,这符合青少年发展的生理及心理特征。但是为什么一到课堂上,他们对音乐的兴趣就全无,甚至更严重者变成逆反及厌倦呢?这种结果不得不让人担忧。音乐课程的价值完全丧失了,审美教育无从谈起。笔者认为,造成这种现象的重要原因之一便是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们没有很好地把握中小学音乐教育的基本教育理念,正视审美教育的重要地位及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审美教育的核心地位没有被确立。审美教育即美感教育,是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审美情操的教育,也就是美育。它以塑造完美人格为最终目的,以艺术美和现实美为教育手段。最早把审美教育作为一个独立范畴提出来的是德国著名诗人、美学家席勒,他说:“有促进道德的教育,还有促进鉴赏力的教育。”,“培养我们感性和精神力量的整体达到尽可能的和谐。”[1]这是他对审美教育目的的精辟概括。审美教育的根本形式是艺术教育,中小学的艺术教育当中,音乐教育是其中的一个重要分支,中小学音乐的审美教育在整个音乐教育乃至整个教育环节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1.2 “专业化”与“非艺术化”倾向使得审美教育的作用难以发挥。音乐是一种情感艺术,任何音乐都有它的感彩。贝多芬说:“音乐尽管它千变万化,但归根到底是精神生活同感官之间的桥梁。它能够确切地反映个人和人民的精神品质并反作用于人的思想意识及整个情感世界。”音乐通过人的审美感知,能迅速调节情感,引起共鸣。音乐的审美教育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与热爱,更能让他们的情感随着音乐的情感而起伏变化,这种交融与碰撞是达到审美教育最终目的的必经阶段。审美教育能让学生从形式、气质、形象、情感等各方面感受到音乐艺术的魅力,从而提高音乐鉴赏力,培养正确的审美观和高尚的情趣。音乐修养的提高,势必促进道德修养的提高,也可以说,音乐审美教育的功能促进了道德主体育德的养成。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将“乐”置于安邦治国的第二位,提倡“礼、乐、御、射、书、数”六艺教育,他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4]可见,音乐审美教育自古以来就发挥着重要作用。

2.改革初探

2.1 从《大纲》出发,贯彻《大纲》精神,摆正审美教育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地位。教育部新颁布的《中小学音乐教学大纲》明确地指出了音乐教育中审美教育的地位,音乐教育为审美教育服务,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以审美为核心”是音乐教育的最基本理念。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一定要牢牢抓住这一理念,真正地把音乐这门课程作为一门美育课,把音乐美的种子散播到每个学生的心里,让他们感受音乐美的无穷魅力,从音乐美中陶冶美的情操,养成美的道德,树立美的人生观与价值观,使他们“精神爆发出火花”,从而得到“比一切智慧、哲学更高的启示”(贝多芬)。

2.2 正确处理音乐知识技能教育、思想道德教育与音乐审美教育的关系。在任何音乐教育中,音乐知识和技能的掌握都是必要的,因为只有具备了一定的音乐知识与技能,才能更好地把握音乐表现的各种要素,更好地感受、理解音乐。然而,知识技能的学习只是为了达到音乐教育目的所采取的一种手段,而非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它真正的目的在于“培养人”,培养具有一定审美能力、审美情操的人。中小学音乐教育更是如此,提高学生的音乐爱好及音乐素养是首要任务。广大音乐教育工作者应当协同好音乐知识技能训练与审美教育的关系,根据学生生理和心理发展的特点,合理地适当地进行有关技巧训练,而不能以它为教学的主要任务和目标。有这么一句话:“技术教学是短暂的,一段时间过后就会生疏甚至遗忘,而艺术教学是终生收益的。”[8]音乐欣赏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音乐感受力,相关音乐知识的认识当然必不可少,但是这些只是为达到音乐教育目标的辅教学。唱歌教学中,也有技能训练的内容,如吐字、发声、气息训练等,这些追求的目标不是专业要求,而是普及性要求。在普通音乐教学中,只要能自然地运用嗓音来歌唱,使歌唱潜力得到一定地发掘,学生在歌唱活动中感受、体验、审视和表达音乐和音乐美就达到了教学目标。在音乐知识的教学中,不能沿袭从概念到概念的教学方法,要把整个音乐概念同感悟某个音乐对象相结合,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的训练相结合,通过逻辑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良好的形象思维能力。

2.3 充分利用文化市场中的文化艺术观赏及文化娱乐活动,在潜移默化中进行音乐审美教育。审美教育的过程是漫长的,提高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修养不仅仅在课内,课外的很多形式更加不容忽视。电视、电影、文娱晚会、文娱活动等等与音乐有关的艺术文化形式,这些对中小学生来说,平时接触很多,并对他们有着强大的吸引力。现在很多电视节目及电影中的音乐就有非常好的音乐,而且很多音乐也非常有价值。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平时在看电视、电影时多注意其中有显著特色的插曲、背景音乐等,与电视电影画面相结合,感受音乐强烈的表现力。这种视听艺术的融合,更能加深学生对音乐的理解,审美能力也在不知不觉中增长。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还可以适当地把一些比较优秀的电影原创音乐带到课堂。学生也许对某部电影很熟,但是对跟电影同样出色的该部电影里面的音乐却几乎很少关注,这样教师就要做很好的引导。对那些获得很多大奖的电影音乐,它很有艺术价值,因此也非常有必要了解它。教师可以把片中的音乐分部分结合故事情节、电影画面给学生讲解,这样不仅能让学生在音乐的音响中同时获得视觉与听觉的审美愉悦,加深他们对音乐及电影作品的印象和感受,更重要的是能让他们养成良好的审美习惯,提高音乐修养。比较优秀的电影音乐如《狮子王》、《音乐之声》、《紫日》等,这些同时也很适合中小学生的口味,对他们审美能力的提高是非常有益的。另外还有大众的一些文化娱乐活动,也要对学生进行适当地引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各种形式的音乐活动。其次是对流行音乐的看法上。对待流行音乐不能持完全否定的态度,流行的东西未必全都好,但里面也有很多好的音乐,教师要引导学生区分良莠。像陈美的小提琴、理查德 克莱德曼的情调钢琴、雅尼的音乐、“神秘园”的音乐等等,这些音乐在年轻人当中就非常流行,而且这些都是些不错的音乐。教师应当引导学生对这些音乐有所接触并适当了解,平时可以多看、多听,耳濡目染中也能提高他们对音乐的认识,从而促使他们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及良好的音乐素养。

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范文6

【关键词】音乐教学;审美教育;体现

【中图分类号】G623.24 【文章标识码】B 【文章编号】1326-3587(2012)02-0058-02

中小学音乐教育的目的主要是教会学生有理解、有表情地唱歌和感受音乐,通过歌曲艺术形象的感染来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要使学生具备一定的审美能力和良好的音乐素养,使学生喜欢音乐、懂得音乐、欣赏音乐,同时又能表现音乐。这是中小学音乐教学的宗旨。音乐教育是学校美育的主要内容和主要实施途径,美育即审美教育,审美教育又是美感教育,是人类自我教育的方式,是培养社会主义接班人不可缺少的教育内容。同时审美教育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情感与理智、精神与道德、情操与思想等。

学校中音乐教育必须抓住最本质、最核心的审美教育去培养学生的感知、理解、感受、体验、评价、鉴赏、表现和创造音乐美的能力,并使学生在其中受到美的陶冶和思想教育。中小学生的音乐教育要建立在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思想上,就要其体现审美教育为核心的教学方法,“教学有法、亦无定、,贵在得法。”音乐教学法中常看到的教学方法有“听唱法”与“视唱法”。这两种教学方法只适合学唱歌曲,而唱歌又不是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既要依据音乐教育的目的,又要符合音乐教育的规律与特点,又能真正体现审美教育为核心的教学方法。根据多年来的音乐教育教学经验,同时又结合音乐教育研究、教学指导和教改实验,探索出以下几种能够体现审美教育的教学学法。

一、运用情感教学,体现审美教育

音乐的情感性表现在:它能使人心灵迸发出火花。(贝多芬)节奏与乐调具有最强烈的力量浸入心灵的最深处。(柏拉图)人们常说:“音乐是语言的尽头”,也就是说音乐能够灵活、准确、细腻地直接表达人的内心情感世界,是人主观情感的一种审美体验。以音乐艺术为媒介,以审美为核心的音乐教育是具有情感性特征的。它通过“诉诉心灵的精神、洋溢的情感以及声音所显示出这种内容精华的表现”来实现和培养学生对音乐的创造和表现、感受和体验、鉴赏和评价等能力来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兴趣和情感体验,完成对学生的审美情感教育。

音乐是情感艺术,表情的音乐艺术最基本的表现功能,是音乐的灵魂。离开了情感的体验与抒发、感知与表现也就不是音乐了。我国古代《乐记》中记载“凡音者,生人心者也,情动于中,故形于声。”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说:“音乐是人类情感的速记”。而伟大的导师恩格斯则说:“把人类情感中最崇高和最神圣东西,即最隐深的秘密揭露出来,并且表现在音响中。”音乐是人类共同的情感语言,不论国度、民族、种族、音乐都可以成为人们心灵沟通的工具。

在音乐教学中应从表情开始,并要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只要有音乐,就一定有情感的反映。表情不是在学会唱歌,学会演奏之后硬加上的,也不是没有乐感的各种音乐记号的机械音响的再现,它既不是歌唱(演奏)者的外部表情的摇头晃脑,又不是毫无音乐美感的音符堆砌。音乐的表情是发自内心地对音乐情感的体验和抒发,是把全身心对音乐内涵与外延的感知、理解与体验转换为音乐形象的再造艺术的过程。也正是在这种对音乐情感的感知、体验、表现与创造的音乐实践中使学生受到音乐的启迪,获得审美能力,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

二、运用感知教学,体验审美教育

感知即“听、感、动”的总称。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对美的感知和理解,是审美教育的核心,是审美的要点。”音乐美的表现存在于音乐艺术形象之中。没有美的形象就没有艺术。音乐形象产生的过程就是音乐实践、音乐学习、音乐创造的过程。没有对音乐艺术实践中音乐美的感知与理解,就无法实施审美教育。

听是感知和理解音乐的前提条件;听是音乐艺术实践中最重要的过程。音乐是听觉艺术,这就决定了音乐教学的一切音乐艺术实践都必须从听入手,在听的基础上进行,也决定了音乐必须把培养学生良好而敏锐的听觉放在首位:离开了“听”就无法学习音乐;离开了“听”音乐就不存在了。马克思曾说过:“对于不辨音律的耳朵来说,最美的音乐也是毫无意义的”。音乐教学的全部内容都离不开音乐听觉的感知与体验、分析与理解。

在实际的艺术效果中感知与理解、认识与掌握富有音乐灵魂的活生生的音乐知识。例如:在学习音的高、低、长、短时就必须首先让学生用听觉去感知、听辩出音的高、低、长、短;在学习音符名称与其时值关系时,不是靠单单的讲解去认识,而重要的是用耳听、用手、用脚的动作体会各种音符的时值及其之间的关系;在学习调式时则需通过耳朵的听辨,感知某一调式的特点,而后总结出什么是调式,重要是从听觉中明白。

音乐都不是直接可以讲明白的,必须在听的基础上有所真正的感知与体验时才明白。中小学音乐教学所接触不是纯理论知识,而是具体形象化的音乐作品、是动的音乐、是有生命的音乐、是有情感的音乐。

三、运用实践性和创造性教学,体验审美教育

音乐是一种实践性很强的活动。无论是参与音乐创作、音乐表演、还是参与音乐鉴赏,都需要人们展示出生命的活动。实践创造也体现了音乐教学中的审美教育的特征。

体现音乐审美教育的实践性,首先是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学生失去了学习音乐的兴趣,也就失去了积极参与音乐学习实践的动力。在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的心灵感受。由于一些原因,相当一部分中小学生产生喜爱音乐却不喜欢上音乐课的心理状态,就谈不上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实践活动中。在音乐教育教学中,兴趣可以构成一种审美的本质力量。“快乐式”教学赋予音乐教育强大的生命力。通过音乐学习的实践活动,可以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能力、音乐表现能、音乐鉴赏能力、音乐创造力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完成美感的实现。

李岚清说过:“音乐的美育功能不只是一般地提高审美能力、陶冶情操等。它对人的智力开发,特别是在提高人的想像力和创新动力、锻炼表达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等方面都有帮助。音乐对社会的文明进步有着深远的影响”。音乐教育要体现创造性特点,必须确立以学生发展为中心的教育思想。传统的音乐教育以学科为中心、以教师为中心,将学生作为灌输知识的容器,不能发挥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创造力。只有真正确立起学生音乐学习的主体地位,学生的审美创造力才能真正被激发出来。

四、运用形象性教学,体现审美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