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管理理论研究范例6篇

科学管理理论研究

科学管理理论研究范文1

论文摘要:管理科学是依据科学的方法和客观的事实来解决管理问题,并且要求按照最优化的标准为管理者提供决策方案,设法把科学的原理、方法和工具应用于管理过程,侧重于追求经济和技术上的合理性。

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在高度工业化的同时实现了管理现代化,管理现代化所包含的内容极其广泛,主要有管理思想的现代化、管理组织的现代化、管理方法和手段的现代化等几个方面。管理现代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工业、农业、科学技术、国际的现代化,乃至整个国民经济的现代都离不开现代化管理,现代化管理能够有效地组织生产力要素,充分合理地利用各种资源,大大提高各种经济和社会活动的效率,从而成为推进现代化事业的强大动力。在现代经济的发展中,科学管理起着越来越重的作用,科学管理直接带来了经济效益,在物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管理资源的作用显得尤其重要。

管理科学理论的起源与发展

管理科学学派的理论渊源,可以追溯到本世纪初泰勒的”科学管理”。就管理科学的实质而言,它是泰罗的科学管理的继续与发展,因为他们都力图抛弃凭经验、凭主观判断来进行营理,而提倡采用科学的方法,探求最有效的工作方法或最优方案,以达到最高的工作效率,以最短的时间,最小的支出,得到最大的效果。不同的是,管理科学的研究,已经突破了操作方法、作业研究的范围,而向整个组织的所有活动方面扩展,要求进行整体性的管理。由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一系列的科学理论和方法被引进到管理领域。因此,管理科学可以说是现代的科学管理。

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为解决国防需要产生了’.运筹学”,发展了新的数学分析和计算技术,例如:统计判断、线性规划、排队论、博弈论、统筹法、模拟法、系统分析等。这些成果应用于管理工作就产生了“管理科学理论”。主要代表人物有:

1.兰彻斯特。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英国的兰彻斯特(f. w. lanchester)在1915年就把数学定量分析法应用于军事,发表过关于人力和火力的优势与军事胜利之间的理论关系的文章。

2.埃尔伍德·斯潘赛·伯法是西方管理科学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曾任教于美国加利福尼亚大学管理研究院,哈佛大学工商管理学院。代表作是(现代生产管理》(1975)。(生产管理基础》是伯法根据《现代生产管理》改写的,简明易懂,曾被《哈佛商业评论》推荐为经理必读书目。在这本书里可以看到大量的图表和数学公式,正是这些科学的计量方法,使得管理问题的研究由定性走向定量。

3.霍勒斯卡文森于20世纪30年代把复杂的数学模型应用干用传统办法难以进行的大量数据处理工作。

管理科学理论的特征

1.以决策为主要的粉眼点,认为管理就是决策,给定各种决策分析模型。

2.以经济效果标准作为评价管理行为的依据,为此建立诸如量、本、利等模型以讨论行为的结果及变化。

3.力求减少决策的个人艺术成分。依靠建立一套决策程序和数学模型以增加决策的科学性。他们将众多方案中的各种变数或因素加以数量化,利用数学工具建立数量模型研究各变数和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寻求一个用数量表示的最优化答案。

4.广泛地使用电子计算机。现代企业管理中影响某一事务的因素错综复杂,建立模型后,计算任务极为繁重,依靠传统的计算方法获得结果往往需要若干年时间,致使计算结果无法用于企业管理。电子计算机的出现大大提高了运算的速度,使数学模型应用于企业和组织成为可能。

管理科学理论的内容

1.关于组织的墓本粉法

他们认为组织是由“经济大,组成的一个追求经济利益的系统,同时又是由物质技术和决策网络组成的系统。

2.关于科学管理的目的、应用范围和解决问题的步骤

它们的目的就是通过科学原理、方法和工具应用于管理的各种活动之中。应用范围着重在管理程序中的计划和控制这两项职能。解决问题的步骤:

(i)提出问题并阐述问题。

(2)建立数学模型。对问题的要素用一组变量的函数来表示,e=f ( xf, yf )

式中e代表系统的效益(如利润、成本等),f代表函数关系,xf代表可控制变量,竹代表竞争者所控制的变量。

①解出模型的答案,从而取得系统的最佳效益的数量值。

②检查模型及解的实际意义。

③对所求的解进行控制。

④把方案付诸实施。

管理人员必须随时记录贯彻执行过程中的变化情况。注意模型的目标、假设、省略的东西和限制条件等因素,在一个过程之后,重新复查系统模型,以便改进它,使之更符合实际。

3.关于管理科学应用的科学方法

这主要有线性规划、决策树、计划评审法和关键线路法、模拟、对策论、概念论、排队论。管理科学中所采用的数学模型可以分成两大类,即描述性模型和规范性模型,其中各自又分成确定性和随机性模型两种。

流行的管理科学模型有:

(1)决策理论模型。模型目标是要使制定决策的过程减少艺术成分而增加科学成分。决策理论的集中点在于对所有决策通用的某些组成部分,并提供一个系统结构,以便使决策者能够更好地分析那种含有多种方案和可能后果的复杂情况。这类模型是规范性的并含有各种随机的变量。

(2)盈亏平衡点模型。这一模型主要帮助确定一个公司的任何特定产品生产量与成本、销价之间的关系,得到一个确定的盈亏平衡点,在这个水平上总收人恰好等于总成本,没有盈亏。这一模型是确定性的描述性模型。

(3)库存模型。这一模型回答库存有多少,什么时候该进货与发货的问题。因此这一模型就必须考虑库存适合生产与销售的需求,又要考虑减少仓储费用,这一模型的可行解便是经济订购批量(eoq)

(4)资源配置模型。这里的资源主要指自然资源和实物资源,常用的资源配置模型就是线性规划模型,在给定边界约束条件的情况下,考虑产出、利润最大,或者成本最小。这一模型是规范性的模型,变量是确定性的。

(5)网络模型。两种主要的和最流行的网络模型就是pert(计划评审技术)和cpm(关键路线法)。pert是计划和控制非重复性的工程项目的一种方法。cpm这种计划和控制技术,则应用于那些有过去的成本数据可查的项目。网络模型是随机性的规范模型。

(6)排队模型。在生产过程中,员工排队等待领取所需的工具或原料所花费的时间要计人成本。在给顾客服务的过程中,如果顾客们需要排队等候很长时间就会使顾客失去耐心导致顾客一走了之,但如果开设很多服务台或售货柜却很少有人光顾,则又会导致成本提高,因此排队模型试图解决这个问题,找到一个最优解。

(7)模拟模型。模拟是指具有与某种事物相同的外表和形式,但不是这种真的事物。由于真实事物具有复杂性,以及对其管理作用的不可重复性,为了得到预计成果,就有必要建立模拟的模型,在此模型上探讨最佳行动方案或政策以便最后能用于实践的操作之中。模拟模型是描述性的,含有各种随机性的变量。

管理科学的优点

第一, 使复杂的、大型的问题有可能分解为较小的部分,更便于诊断、处理;

第二,制作与分析模式必须重视细节并遵循逻辑程序,这样就把决策置于系统研究的基础上,增进决策的科学性;

第三,有助于管理人员估价不同的可能选择,如果明确各种方案包含的风险与机会,便更有可能作出正确的选择。

但是,也必须指出,管理科学方法的应用也有它的局限性:

首先,管理科学学派的适用范围有限,并不是所有管理问题都是能够定量的,这就影响了它的使用范围。

其次,实际解决问题中存在许多困难。管理人员与管理科学专家之间容易产生隔阂。实际的管理人员可能对复杂、精密的数学方法很少理解,无法做出正确评价。而另一方面,管理科学专家一般又不了解企业经营的实际工作情况,因而提供的方案不能切中要害,解决问题。这样,双方就难以进行合作。

科学管理理论研究范文2

关键词:管理科学;实证主义;管理科学

任何一门学科的构建都要经历从无到有、从不完善到逐步完善的过程。在此过程中,通常借助其它学科应用、证实科学合理的方法和工具,汲取相关学科的研究精华,方能自成体系,对本学科要解释的现象和事实言之有道。否则,必定独木难支,经不起推敲与论证。管理学科也不例外。从20世纪初泰罗开创科学管理以来,各种管理理论纵横交织、竞相绽放,一直处于"管理丛林"状态,没能像自然科学或经济学一样形成统一的研究框架体系。究其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是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内容有自身特点;二是管理学科中应用的研究方法的多样性。从两方面原因的关系来看,前者决定后者。也正因为如此,对于管理学科的研究对象和内容自身特点的探讨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一般而言,对管理科学问题的研究可以通过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的属类进行梳理,从管理学科与自然科学、人文学科不同研究内容和方法出发,探讨管理研究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区别主要在于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的不同。基于这种不同引述了两种不同的研究方法:科学研究和思辨研究。科学研究是运用客观、实证和规范的研究方法获取知识的过程,研究对象要求具有可直接测量、重复出现和便于验证等特征,研究结果推崇精确性和有效性。思辨研究是研究者运用直觉判断和个人洞察力获取知识的过程,研究对象不易直接测量,研究过程难以清晰表达,研究结果不便于检验,主要靠切身体会。

从管理科学问题研究涉及的对象特点看,科学研究和思辨研究不可替代。因为我们已经十分清楚的是,管理问题既有科学性,也有艺术性。但是也正是基于“科学研究与思辨研究究竟孰轻孰重”的问题的争论,产生了管理学科长久以来百家争鸣的格局。这其中,管理科学作为管理学的重要分支,一直以坚持管理研究工作中的科学性作为解决管理问题的核心手段。自20世纪开始,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伴随科学研究中实证主义思潮的延伸,管理科学已经发展形成为以实证主义为基本指导思想,以问题为基本导向,遵循由“假设检验、建模分析、实验模拟再到对策建议”这一基本流程的体现科学命题的管理学研究方法。

可以说管理科学以实证主义为研究的基本指导思想,是完全符合学科背景特点的。归结起来,实证主义有如下特点:实证主义有下述几种基本特征:(1)以现象论的观点为出发点。现象即实在,是有用的、确定的、精确的、有机的和相对的,与现象的这些属性相对应,“实证”一词也具有同样的意义,一切知识都是对这些现象的共存和相继的描述。实证主义者把现象当作一切认识的根源,要求科学知识是“实证的”。(2)对经验进行现象主义解释,主张从经验出发,拒绝通过理性把握感觉材料;认为通过对现象的归纳可以得到科学定律,强调经验上的实证对科学理论的重要性。(3)把处理哲学和科学的关系作为其理论的中心问题,带有一定程度的科学至上和科学万能倾向。实证主义者认为,唯有确实根据的知识者是科学的;科学即实证知识,它是人类认识发展的最高阶段;研究人的心理和行为以及社会大辩论况都要靠实证的科学方法;科学和科学方法使哲学也成为实证的。

然而,近年来,对于采用实证主义对管理科学问题进行研究受到了一些质疑。大体上,多数反对用实证主义研究管理问题的人士认为管理科学和实证主义缺乏以人为本的人文关怀,他们认为管理问题归根结底还是人的主观问题。某著名行为科学研究学者认为:"作为管理研究对象的管理者和企业成员是生活在现实中有各自价值观念、个性、偏好和情感的人。管理研究就是旨在发现、辨识和解决管理领域中烙有人的活动烙印的各种问题。所以,无论采用何种研究方法,对在不同的管理情景中带有人的主观倾向活动进行适当归类和处理是任何一中研究方法都不可回避的问题。要梳理、辨析各影响因素的关系和影响程度,不是设上几个变量,引证几个模型就可以讲清楚的。需要从全方位、多角度动态的审视管理系统。如果只是为了给文章增加点“科学”的味道,便于求证而使复杂的管理系统归结为几个单薄的变量关系,这就有点削足适履、牵强附会了。“但是我们不能就此否定管理科学遵循实证主义为指导思想,运用定量方法分析管理问题的研究思路。事实上,半个世纪以来管理科学在管理研究领域的取得的巨大成就和国内外大型企业对管理科学的日益重视,已经说明管理科学在处理复杂的管理问题特别是系统集成问题上的不可取代的无限潜能。管理科学不是万能的,但是没有管理科学是万万不能的。

从目前的研究来看,管理科学遵循的一套从假设到求证的实证主义的研究方法。其实,对于管理科学研究的研究问题,最后的结论部分才是问题研究的重点。这里与科学研究区别最大的即是人的主观因素的整合。可能一个被认为是最优解的结论实际上在受到组织结构和领导者偏好等诸多因素的制约,而这些主观的非结构化的约束往往是很难在一开始就能够考虑进入模型的约束条件中的。

基于以上讨论,我们会发现实证主义对于管理科学领域研究的重要影响。当然,我们灵活运用实证主义思想,将实证主义与人为因素进行综合考量,避免单纯注意管理问题的科学与艺术性的一个方面而忽视另一个方面。特别是通过加强对人为主观因素的考量,将使我们能够以更全面的观点看待管理问题,利用定量方法的结论更好地为管理决策服务。

参考文献:

[1]郭奕杉.实证主义社会科学哲学思想的兴起[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07,(1).

科学管理理论研究范文3

【关键词】教学研究型大学;研究型大学;科技管理;转型期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之后,除了在货物贸易、服务贸易、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发生了重大转变之外,在高校科技管理方面,我国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持续发展的经济需要强大科研能力的支撑,因此,一大批先前的教学研究型大学逐步转变为了研究型大学。为了促进转化的进程、保证转化的效果,处在转型期的研究型大学必须改变先前的科研管理模式,以教学促科研,将科研与市场对接,改善之前的学术氛围、学术风气。[1]本文意图在区别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研究型大学的基础上,对于转型期新的研究型大学的科研管理方式进行探讨。

1 大学的分类:教学型、教学研究型、研究型

我国有700余所普通本科院校、1000多所普通高等学校。其主要职能是储备科技创新所必须的高等人才,创造高水平的科研成果和承担社会责任等等。根据职能不同,我国的大学可以分为研究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三大类。[2]

1.1 研究型大学的特征

研究型大学是美国最早提出的概念,[3]其以培养高层次的创新型人才作为自己承担社会责任的主要形式。特别是博士及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是该类大学教学培养工作的重要部分。与教学相比,研究型大学的科研工作是其日常工作的主要部分,为经济发展提供自主创新的成果,承担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的研究任务,教学任务与科研工作具有紧密的一体性是研究型大学的主要特征。除此之外,利用创新成果、知识产权和技术服务,以技术入股、成果转让等形式推进高新技术的产业化,是研究型大学区别于其他两类大学的主要特征。

1.2 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特征

教学研究型大学有全面的学科配置,部分专业具有一定的科研能力,其教学工作以本科为主,兼收少数硕博学生。在科研方面,其实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依靠的主力军,[4]对地方科技创新和经济发展具有积极推动。科研工作具有明显的地方性,并且存在明显的重要攻坚方向是该类大学的主要特征。传统上看,教学科研型院校作为“中间派”,在我国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是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试验场”。

1.3 教学型大学的特征

教学型大学以应用型人才的培养为主要目标,承担较少的科研创新工作,其办学方式灵活,适应能力强。有学者将其特征概括为:以本科教育为主、主要承担高等教育大众化的任务、社会适应性强、重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区域化优势明显、办学效益显著,等等。[5]由于此类大学并非本文探讨的对象,因此,对其特点不做特别的论述。

2 转型中大学的科技管理:机遇与挑战并存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WTO)以后,在经济领域取得了卓越的成就,由此催生了大量的对于科技创新成果的需求。这也使得一些科研成果主要针对地区需要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出现了跨区域,甚至于全国性的科研需求。因此,由教学研究型向研究型转向的趋势,为大学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期。如果说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那么科技管理则是第一科技。[6]科技管理的意识与技术,是科学技术能否获得跨越式发展的关键。特别是在知识大爆炸、科技大爆炸、观念大爆炸趋势一发不可收拾的今天。

然而,在这个重要的机遇期。我国的教学研究型大学却没有对于科技管理工作提起足够的重视,亦或对转型期科技管理工作所面对的挑战缺乏清醒的认识。本文认为,处在转型期的教学科研型大学面临的,科技管理方面的主要挑战,在于:观念僵化、思维保守,人才意识淡薄和缺乏专业科技管理人才三个方面。

首先是观念僵化、思维保守。由于教学科研型大学的地方性特色,多数的该类大学存在“壁垒”式的思维。这种思维表现为两点:一方面,对外形成资源垄断,阻碍其他研究机构涉足本地的科研领域,这种垄断逐渐转化为了一种小富即安的保守主义,妨碍了跨区域、跨专业、跨学科的大型科研合作项目的建立,也限制了地方型科研项目的视野和研究能力。另一方面,对内的科研管理保守成风,即对于本单位科研人员跨地区、跨专业从事科研工作的支持力度不足。对内的保守会严重阻碍教学研究型大学的转型过程,影响本单位吸引高新技术人才的持续性。在这种保守思维的影响下,教学研究型大学很容易满足于已经取得的地方性的科研主导性地位,忽略科技管理的作用,从而错过重要的转型期,失去进阶成为研究型大学的重要机遇期。

其次是人才意识淡薄。传统来说,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教师更多的以本科教学作为其业务工作的核心。也正因为如此,教学研究型大学在招聘教师时,更加注重对象个体的教学能力是否突出,而相对忽视其科研能力。在向研究型大学转向的过程中,其在吸引高水平、高层次、高学历的创新人才方面缺乏足够的投入。这种投入的缺乏表现在两个层次,一是没有将吸引人才的重心放在提供优质的科研条件上,即缺乏吸引一流科研人才的硬件条件,二是没有为科研型人才提供优厚的生活条件,换言之,受到传统引人思路的制约,教学研究型大学在转型期不能将更多的源转移至吸引人才领域。简言之,在以教学为主导的传统之下,教学研究型大学缺乏引进创新型科技人才的意识,长此以往,会导致该类大学对于高新人才而言缺乏吸引力。

再次是缺少专业的科技管理人才。与上一个问题类似,该问题同样源于教学科研型大学忽视科研工作而重视教学工作的传统。由于工作重点始终在教学领域,教学研究型大学不乏优秀的教学型人才。但是,在转型的过程中,随着科研工作的大量增加,该类大学传统上科技管理人才缺乏的现实会更加突出。缺乏科技管理意识和技术的科学研究,很难取得突破性的进展,换言之,与科研成果相比,科技管理是现代大学科研工作的核心和最重要的推动力。科技管理人才的缺乏、科技管理意识的淡薄,必将制约教学研究型大学科研工作的开展,是其平稳度过转型期的最大障碍。

处在转型时期,必然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但是如果不能克服其自身在科技管理方面的缺陷和不足。那么,教学研究型大学能否平稳的完成向研究型大学的过度,便是未知数。本文旨在为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科技管理创新提供一些建议,以助其平稳的度过转型期。

3 转型期科技创新管理策略分析

教学研究型大学能够转型的关键在于,在某些重点学科,该类大学已经达到了国内,甚至国际一流水平。在该学科中,该类大学存在鲜明的特色,而其他学科则成畸形发展的状况。[7]转型时期的科技管理创新应当以学科作为关键词,以此为出发点,本文为其科技管理创新提出以下意见。

首先,是重视学科体系的健全。所谓“单丝不成线,孤木不成林”,在重要的历史机遇期,优先发展自己的优势学科无可厚非,但是,就科技管理而言,教学研究型大学要向纯粹的研究型大学转向,其科技成果的涌现,必须是学科均衡发展的结果。因此,为了平稳度过转型期,在科技管理方面的关键是平衡学科之间科研工作的比重,促进弱势学科能够同样发挥科研重镇的作用。这种鼓励可以表现为,科研奖励向弱势学科倾斜,在项目申报过程中给予弱势学科更多的辅助,在经费分配上为弱势学科的科研项目配套更多的资助,等等。

其次,是注重引进人才的全面性。优势学科尽管是安身立命的根本,但是在人才引进上应当有长远的眼光。这种全面引进人才的理念分为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要加大引进科技管理型人才的力度,科技管理型人才相当于一场战役中的指挥官,缺乏有效指挥的战士会成为一团乱麻。要实现转型,最重要的是为转型时期的科学研究把舵,因此引进科技管理型人才,应当是转型中的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工作重点。第二个方面是需要健全学科制度。在引人的过程中,不应当仅仅在优势学科利用优厚的待遇和良好的科研条件吸引国内外一流的人才,在相对弱势的学科,更加应该提高待遇,增加筹码,将一流人才招至麾下。这是健全学科体系的必经之路。如此,才能实现在学科发展过程中的“以强带弱”,实现学科的均衡发展。

第三,是在科技管理方面强调走“产学研”相结合的发展路径。重视产学研相结合,主要是考虑到国家对于教学研究型大学的支持力度有限,而该类大学的研究经费主要集中于其优势的重点学科,为了使其他的新兴的学科能够获得发展的土壤,必须考虑将其科研能力、科研成果转化为物质性利益,产学研相结合可以实现这一目标。一方面,要以科研项目、科技成果转让等形式加强学科与社会企业的联系,形成科研――产出型的发展模式。另一方面,要注重校办企业的发展,校办企业可以更加快速、高效的将科研成果转化为经济效益,与此同时校办企业还能为高校注入活力,提高其吸引人才的筹码。除此之外,教学与科研产出的关系也不能忽视。传统上,教学为主、科研为辅的模式不利于教学成果与科研成果之间的转化。在转型期,教学研究型大学必须重视以教学促科研、以科研带教学的新型教学科研模式。应当重视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研究生的培养,将其培养工作转化为现实的科技成果。

4 结语

机遇与挑战是一体两面的关系。教学研究型大学以中国加入WTO为背景,正面临着历史性的机遇,同时在科技管理方面也面临着重大挑战。如何改善传统科技管理工作的不足,是其能否实现转型的关键。本文旨在为其平稳转型建言献策,在重视学科体系健全,加强人才引进的全面性,实现“产学研”相结合的基础上,该类大学一定能够顺利的实现转型。

【参考文献】

[1]佟福锁.论教学研究型大学的学科建设转型[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4):86.

[2]李宝富.试论国内教学研究型大学的特征与建设途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04(3):83-84.

[3]王雁,孔寒冰,王沛民.创业型大学:研究型大学的挑战和机遇[J].高等教育研究,2003(3):54.

[4]刘仁义.论教学研究型大学转型期的科技管理工作[J].学术界,2006(4):227.

[5]时明德.中国教学型大学的特征[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2):61-62.

科学管理理论研究范文4

当下,大概可以将应用型本科院校里从事管理学方面教学工作的老师分为两部分:一部分起先是教管理类的其他专业课的教师调动转为承担教学管理学的工作,这一部分教师可以说是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教育,不可能站在对应于向学生传授知识的高度,教学质量和办法严重不足。另一部分教师虽然是得到了硕士及以上学位,拥有相当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基础,但是他们大多数人对相对专业方面的知识所要求结构体系和应用型本科生的知识结构方面的认识存在严重不足,主要表现为:一方面教学教师对应用型本科所要求的相关专业知识和对管理学的内容及知识存在非常大的漏洞,在教学中很难和实际情况适应,还是不可以提高学生对问题解决的能力;另一方面,这些教师很难将其上课内容和应用型本科其他相关的专业课内容在平时的教学过程中进行相对较好的交叉关系问题的处理,不能清楚的明白和掌控知识的深度。

2应用型本科院校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2.1教学方法的改革。以教学对象与课程内容的不同特点为基础,试探性使用以讨论和提问为手段的启发式教学和案例教学等其他教学方法。(1)讨论启发。在学生已经预习过的情况下,以讨论的方式,促使学生主动自主的参与到课堂教学中,充分体现学生作为主体的关键作用。这个方法不仅对解决学生社会经历少所产生的矛盾有很大的帮助,同时又可以让学生通过讨论发现并解决问题。(2)提问启发。这个需要教师对所教授课程的目的做一个彻底分析,特别是在能力方面,同时以分析结果为根据,在教学过程中把握课程内容中的关键知识点、难点和特别注意点,在授课过程中就可以有目的性的对学生进行提问,从而避免学生是被填充式的吸收知识,这个方式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并且也能很好的检查学生的学习效果。(3)案例教学。案例教学的方式在教学手段中加入具体案例,从而让学生从决策者或是解决问题的人的角度出发,对实施的行动进行探究、剖析、计划和做出决定。经过不断的个人分析和与其他学生讨论,从而发现问题并制定解决方案,选择具体的行动方法,判断结果,具体计划实施等,以增强分析和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经过特定案例的安排,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让学生的理解和认识不限于材料的一般认识。以这样的方式教学,学生增强了此课程学习的兴趣;同时还促进了实践意识,从而让学生理解管理就是生活。

2.2教材的选取要考虑到先进性和适用性。教学的质量受教材的最直接影响,先进和适用是确定教材是否优秀的基本原则。先进性指的是教材内容要与时俱进,以反映时代特点,国内外最新科研成果,对正确的科学学科的理论知识,反映的相互作用和发展的规律,不仅要体现明显的时代特点还要有优秀的学术特点。适用性是说教材要和培养管理类专业人才的目的和课程的需要相适宜,知识内容深度相宜,和同学们的认知规律相合,要有启发性,能够促进学生学习兴趣,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和素质。由此所见,思考教材是否合适,要特别观察是否与应用型本科学生的特点所适应。

2.3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最主要的是管理学教师一定要有非常扎实的理论基础。管理学是个非常特殊的学科,要求教师具有多样化的思维和意识。而这些所要求的思维和意识完全无法通过读几本相关书或了解些相关知识就能得到的,而是必须要通过系统的专业教育。不仅如此,教师充分清楚学生的知识结构。唯有具备以上素质,教师才能在授课过程中正确分析古往成功的管理案例,才能从中及时筛选适合应用型本科专业的教学内容中去。拥有专业理论知识并从有事过管理学教学的经验的青年教师要求能将管理学在教学过程中与应用型本科专业相融合,从而能更好的和其他相关教师交流,从而整体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科学管理理论研究范文5

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为您提供论文:科技创新环境评价指标研究,内容如下: 科技创新环境评价指标研究 进入21世纪后,科技创新对社会的推动作用日益凸现,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竞争实力。而科技创新环境则是科技创新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理空间,它影响和制约着科技创新活动的质量。因此,探讨科技创新环境建设问题对未来科技的发展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科技创新环境的概念及作用 科技创新环境,是由影响科技创新的公共和私有部门及机构组成,通过各行为主体的制度安排及相互作用,旨在经济地创造、引入、改进和扩散新的知识和技术,使科技创新取得更好的绩效,并将创新作为变革和发展关键动力的相对稳定的开放网络系统。因为科技创新体系是由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大学组成的创新主体与创新环境交互作用的网络系统,所以科技创新环境就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科技创新环境处于良好状态时,它对科技创新体系起促进作用;反之,则起限制和阻碍作用。同时,科技创新环境又受科技创新体系的影响。 科技创新环境在增强技术创新活力,推动科技进步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创新是一种复杂的知识学习和创造实践活动,其活力来自于创新要素及其相互协调能力;而这些要素能力的发挥需要在一定的“空气”中进行,这种空气就是创新环境。创新主体只有在一定的创新环境中才能有效地培育和展现出创新活力。 2.科技创新环境影响因素的分析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科技创新环境的建设与机制环境、政策法制环境、基础环境、市场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建设都有直接关系。下文对各影响因素做进一步分析。 首先是机制环境。李岚清同志在科技创新重要讲话中就已经明确提出了机制创新是科技创新的推动力量,由此可以看出机制环境是科技创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而言机制环境包括企业和科研机构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意识,政府直接参与的职能以及以市场为导向的利益激励机制,在本文中我们是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内部机制、外部的分配和合作机制来考虑机制环境的建设。 论文频道的管理学论文为您提供论文:科技创新环境评价指标研究,内容如下: 科技创新环境评价指标研究 进入21世纪后,科技创新对社会的推动作用日益凸现,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综合竞争实力。而科技创新环境则是科技创新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理空间,它影响和制约着科技创新活动的质量。因此,探讨科技创新环境建设问题对未来科技的发展乃至国民经济的发展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1.科技创新环境的概念及作用 科技创新环境,是由影响科技创新的公共和私有部门及机构组成,通过各行为主体的制度安排及相互作用,旨在经济地创造、引入、改进和扩散新的知识和技术,使科技创新取得更好的绩效,并将创新作为变革和发展关键动力的相对稳定的开放网络系统。因为科技创新体系是由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大学组成的创新主体与创新环境交互作用的网络系统,所以科技创新环境就是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当科技创新环境处于良好状态时,它对科技创新体系起促进作用;反之,则起限制和阻碍作用。同时,科技创新环境又受科技创新体系的影响。 科技创新环境在增强技术创新活力,推动科技进步中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创新是一种复杂的知识学习和创造实践活动,其活力来自于创新要素及其相互协调能力;而这些要素能力的发挥需要在一定的“空气”中进行,这种空气就是创新环境。创新主体只有在一定的创新环境中才能有效地培育和展现出创新活力。 2.科技创新环境影响因素的分析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科技创新环境的建设与机制环境、政策法制环境、基础环境、市场环境和人文环境的建设都有直接关系。下文对各影响因素做进一步分析。 首先是机制环境。李岚清同志在科技创新重要讲话中就已经明确提出了机制创新是科技创新的推动力量,由此可以看出机制环境是科技创新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一般而言机制环境包括企业和科研机构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意识,政府直接参与的职能以及以市场为导向的利益激励机制,在本文中我们是从企业和科研机构的内部机制、外部的分配和合作机制来考虑机制环境的

科学管理理论研究范文6

 

毕业论文作为本科生在校期间最后一个综合性的实践教学环节,学时最长,学分最大,在本科教学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也是衡量和检验本科专业教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方面。通过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可以有效加强和巩固学生所学理论知识、实验技能和综合素质,使学生在文献查阅、实验动手能力、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创新能力等各方面都得到综合的训练,同时还可以有效培养学生严肃认真、严谨科学的研究和工作作风。因此,毕业论文也被称为学生从学校走向社会的“桥梁”。[1]

 

应用化学作为一门介于理科和工科之间的应用型的学科,在国内多所高校均有开设,并且本科阶段各学校可根据各自的实际情况决定授予理学或工学学士学位。石河子大学应用化学专业于2002年开始本科招生,授予工学学士,其目标是培养应用型的技术人才。本科毕业论文作为实现该目标的一个重要环节,在我校一直非常重视。通常,毕业论文教学环节包括四个方面,论文选题、论文研究、论文评阅和论文答辩,四个环节互为条件、互相促进,只有做好每一个环节,才能产生高质量的优秀论文。但在毕业论文实际开展过程中,还较大程度存在学生认识不到位和教师指导不到位等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本科毕业论文质量。为了有效克服上述问题,关键是要做好毕业论文的各环节的管理,笔者结合本校的毕业论文管理办法及自身在毕业论文教学过程中的体会,就如何强化应用化学专业毕业论文各环节管理提出个人观点。

 

一、毕业论文前的准备工作

 

1.科学上的继承和借鉴、交流和综合,主要通过文献检索来实现。有效地查阅科技文献,可以减少重复劳动,避免走弯路,吸取别人的经验教训。[2] 但实际情况表明,本科生在文献查阅方面的能力是非常欠缺的,仅局限在百度、Google等基本的搜索引擎,而对于专业知识、文献的检索知之甚少;同时缺乏对专业外文文献的阅读能力。针对这种问题,我们在第六学期开设了《专业英语》和在第七学期开设了《信息检索与利用》两门课程。其中,《专业英语》课程,重点讲授常见的有机化合物、无机化合物、高分子化合物等的命名,外文科技文献的组成及书写规则,外文科技文献的阅读技巧等。而《信息检索与利用》课程,则讲授文献检索的传统方法、光盘数据库和网络数据库的检索,重点讲授网络数据库的查询及使用,如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SciFinder Scholar,Web of Science等。通过这些课程的开设,提高了学生对专业英语文献的阅读能力和文献检索能力,从而使得学生在本科论文的文献查阅、方案设计、论文撰写等方面起到了非常积极的帮助。

 

2.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能够全身心的投入本科论文,兴趣和热情是非常重要的一个因素。为了使学生找到自己感兴趣的老师和做感兴趣的课题,我们会在学生选择指导教师之前召开本科论文动员大会,其中重要的一点就是详细介绍我院能带本科论文老师的具体研究方向和研究课题。这样学生可以根据指导老师的研究方向和课题,按自己的兴趣自行选择论文指导教师,确定自己论文的研究内容。同时我们打破了教学系的壁垒,允许学生在全院不同教学系中自由选择指导教师。从近几年的实际结果来看,这种举措是值得肯定的,学生反应较好,论文质量也有明显提高。

 

3.指导教师在学生毕业论文的过程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对毕业论文重要性的认识程度直接影响着毕业论文质量的高低,因此,对于指导教师的选拔显得尤为重要。一直以来,我院的本科毕业论文指导老师均来自教学科研一线,具有较强的责任心和较高的学术水平,实验员一般不担任指导教师。为了保证指导教师有足够的时间来指导学生开展本科毕业论文工作,学院明确规定了老师所指导学生数不超过8人。同时,为了保证论文的顺利实施,科研项目多、研究生多的教师可多带些,而科研经费较少的老师所带的学生则相应减少。另一方面,为了增强指导教师的责任意识,我院把指导毕业论文的能力和质量作为评价教师的重要指标之一,对毕业论文工作中成绩突出的指导教师予以表彰,对优秀的毕业论文给予资金支持,并发放一定的毕业论文指导绩效津贴。

 

二、毕业论文中的过程管理工作

 

过程管理强调的是全程的整体把握以及对过程关键点的监督,其宗旨是“抓大放小、灵活弹性”。[3] 加强对毕业论文的过程管理工作,使毕业论文制度化和规范化,可有效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首先,在毕业论文的组织管理方面,我院成立了以教学副院长为首的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教科办、学办、各系协调配合、组织实施。其次,对毕业论文的重点环节,如论文选题、开题、中期检查、答辩等,学院加强监督和督导,确保开题论证到位、教师指导到位、研究过程到位、质量控制到位。以检查促效果,以指导出成绩,以考核出成效。在约束学生对毕业论文时间投入和精力投入的同时,督查指导教师的时间和精力的投入,确保老师认真指导,学生认真完成毕业论文。[4] 同时在各个环节,学校也会组织督导抽查、督促和指导。再次,学院统一印制论文实验记录本,规范开题报告、最终论文等文件的格式,做到论文的统一和规范化。学院还在院内统一协调学生实验仪器、实验场所,以及院内大型表征仪器的使用等,为本科论文的顺利开展提供条件保障和技术支持。

 

三、毕业论文后的评价工作

 

毕业论文是学生离校前的最后一次总结性的、综合性的、独立完成的作业,历时一个学期的辛苦努力,最终的成绩不管对学生还是老师都非常看重的。因此,科学化和规范化的成绩评定体系非常重要。我院的学生论文成绩一般是按照导师给出的成绩、评阅人成绩和答辩成绩按40%、20%和40%的权重确定最终成绩。在各部分的成绩评定时,均给出相应的评定依据和评定标准,尽量保证成绩的公平和公正。另外,为了保证论文的严肃性,杜绝教师个人及相互之间的感情因素,学院还确立了专家复审制度,对于评定为不及格和校级优秀论文进行100%复审,而对于其他的则采取抽查的方式统一进行复审,以规范论文的质量及成绩评定。对于与评定级别不符的论文通过专家组的复审,进行成绩的更改,通报相关指导教师和学生,并作出相应的处罚等。

 

四、 结语

 

毕业论文是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的一个核心指标。在毕业论文期间,学校、学院应做好相关的管理工作,教师和学生在思想上充分重视,加强对毕业论文各环节的严格管理和监控,这样才能提高毕业论文的质量,达到毕业论文实践教学环节实施的最终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