启发式教学的作用范例6篇

启发式教学的作用

启发式教学的作用范文1

启发式教学是一个哲学命题。其核心是激发内驱、挖掘潜能、开启心智。体现在英语教学中,就是引导学生产生强烈的学习意愿、创造教学互动的最佳时机、点拨思考表达的方法路径。然而,在实际应用中,常常被片面地理解成一种具体的教学方法。这是一种误解,也是启发式教学思想不能活用于英语教学的原因之一。笔者认为,要提高英语教学的质量,就必须完整地把握启发式教学理论的精髓,从三个层面来开展英语教学活动。

一、因势利导,激发内驱,建构主体

“启发式”源于我国古代教育家孔子的“愤悱”说。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朱熹解释说:“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后人概括孔子的教学思想,就称为“启发”或“启发式”。不难看出,启发式教学思想强调的首先是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提出教学工作要有效地进行,前提是有赖于学生的“愤悱”,只有学生进入“愤”和“悱”的状态,教师才能“启”和“发”,没有“愤”和“悱”的前提“,启”和“发”就徒劳无获。在实践中,常常见到不少的教学案例,只满足课堂上就某一具体问题的师生对答方式,把学生的思想限制在教师思维框架内,以教师的教学活动替代学生的学习活动。教学设计没有从“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出发,使学生的学习过程成为其自主学习、自主体验、自主探究的过程。学生没有“愤”的状态,没有“悱”的欲望,学无趣味,“启”而不“开”,“发”而不“达”。英语教学要贯彻启发式的教学思想,有效实施启发式教育原则,就应该尊重教学活动中生命主体的认知能动,因势利导,激发内驱,建构主体,张扬学生探索求知的灵性和激情。因势利导,就是根据学习群体在教学过程中的动态特征和个体学生的认知背景、性格特点,设计学生进入教材或领会教学内容的思维着力点,点燃思想碰撞的火花。激发内驱,就是通过营造“知识缺口”、“心理需求”的不平衡,激活人文生命的原动力和认知本能,引导学生把思维焦点指向当前学习的课题或教学目标,催发学习欲望,使课题学习真正成为学生建构知识的内在需求。建构主体,就是以学生为原点,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讨论合作的兴趣,放大学生自我探究自我学习的心理需求,激活课堂教学的生命意识,建构“是我学”“我要学”的主体觉悟。

二、放飞心灵,交际互动,情境体验

“启发式”教学思想的核心在于“愤悱”说,特点在于教学环境的适宜轻松,教学过程的交流互动,教学形式的生动多样。纵观孔子的教学论述和实践,概不如此。《论语》中的对答,皆景情所致,“愤悱”而生,没有刻板的框框,没有生硬的灌输,或对白互动中,抓住时机,“启”而“开”之,或争论辩驳中,因材施教“,发”而“达”之。《学记》曰:“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意即引导而不是牵着学生鼻子走,鼓励而不是压抑学生,点拨而不是把答案直接交给学生。这是“启发式”教学特点的具体诠释。英语是交际的工具,教学目的是让学生习得语言,掌握用英语交际的技能。因此,英语教学贯彻“启发式”的教学原则,贵在引导体验,重在鼓励交流,妙在点拨习得。第一,营造轻松适宜的教学环境,引导学生在生活体验中学习。教学环境对于语言学习的影响意义重大,活学才能活用,才能实现知识和技能的有效迁移,离开了具体情境的语言学习只能是干巴巴的一堆堆单词,缺乏发酵内化的土壤。教师要通过课堂社会关系、群体心理环境的优化,通过师生之间的有效沟通和相融、赏心悦目的情境创设,帮助学生克服焦虑,放开身心,在仿真生活中体验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收获和乐趣,在模拟的环境体验中养成语言能力。第二,优化适时互动的教学过程,鼓励学生在交际活动中操练语言。语言的交际性决定着英语教学必然是参与型的教学,学生的参与程度取决于学习过程中“兴奋点”的内容设置和时机把握。这就要求教师审时度势,创造和掌握教材与学生思维的最佳结合点和时机,组织开展交际化、活动性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通过表达、沟通、交涉、询问、解释等各种语言活动形式,互动交流,协作学习,从而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动态式的交际过程。第三,讲究教学形式的适度多样,帮助学生在多元刺激中习得英语。现代科学技术的普及,突破和拓展了教学的时空界限及内涵外延,促进了教学要素之间相互作用方式的多元化,给教学形式的多样化运用带来了技术支持和选择空间。教师要着眼于交际技能的培养和人的素质的全面发展,根据教学内容、教学目的、教学对象和实际条件,以及个人的教学风格和特长,灵活选择和运用能够把握特点、利用特长、体现特色的教学形式。或音频渲染、实物演示;或问题讨论、角色扮演;或者即兴演说、游戏激趣,等等,为学生提供交流的平台和参与的机会,引导学生融入情境,身心体验,在多样化的互动中产生经验,在多样化的社会往中实现知识的建构生成。

启发式教学的作用范文2

关键词:科学写作;SWH模式;主要遗传物质;高中生物学

吉丝(Keys)、汉德(Hand)等人开发了启发式科学写作(ScienceWritingHeuristic,SWH)[1]。SWH与通常实验报告中枯燥、循序渐进的程序有所不同,它将语言使用在学习中的重要性融入到科学探究中,由教师教学模板和学生写作模板组成(表1)。教师教学模板提供了一系列可用来设计学习环境的建议性活动;学生写作模板是一种半结构化的写作形式。科学写作活动通过为从事科学调查的学生创造一个独特的反思环境来促进新知识的产生。但很少有人会注意到,在生物学课堂中,写作可作为一种学习形式来交流。本文探讨如何构建SWH教学环节,以期为生物学课堂中融入科学写作提供新思路。

1SWH生物学教学模式的构建

在SWH模式基础上,以探究性活动为主线,从教学活动实施角度,构建“四阶段”SWH教学模式:任务构思、任务操作、合作协商和任务回顾。该模式以SWH策略提供的教学活动为基础,改进教学环节。实验活动始终都需完成书面写作:绘图、图表和演示文稿等。1.1任务构思原来SWH教师教学模板中的前概念探索、实验前活动,这些活动的目的在于前期调查,结合对应学生模板中的提出问题,改进后的教学环节为探索先备知识—产生探究问题,以帮助学生在任务前进行构思,产生探究问题,初步形成解决问题的计划。1.1.1探索先备知识学生的先备知识对学习新知识有很大的影响。因为,新知识是建立在学生已有知识之上的。教师会通过提问来鼓励学生反思他们之前的知识,学生可以根据科学写作主题,唤醒自己所知道的内容,意识到自己所不知道的事情,从而形成疑问。1.1.2产生探究问题科学探究都是从一个有争议的问题开始的,SWH鼓励学生自由地提出问题,以建立一个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环境。探究问题的选择要注意真实性、可探究性,以便学生后续自主查阅资料,以科学写作为依托,经历类似科学家的探究模式。例如,以人教版生物学教材必修2《遗传与进化》第3章第1节“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为例。学生通过第2章“基因和染色体的关系”内容的学习,已掌握了“基因位于染色体上”的这一结论,并知道染色体主要是由蛋白质和DNA组成的。根据已有的知识和前概念,学生会思考遗传物质是什么,遗传物质应具备哪些特点,为后续探究问题的提出打下基础。教师展示DNA和蛋白质的结构示意图,并呈现各自在含量、分布和稳定性等方面的资料,引导学生分析他们为何成为遗传物质的“候选者”[2]?帮助学生聚焦在“DNA和蛋白质,哪一种是遗传物质”的争论中。学生将探究问题写在任务单1上(图1)。1.2任务操作改进后的教学环节为构建实验方案、观察实验现象。学生要自己决定如何完成一项任务的步骤,要观察什么来回答他们的问题。1.2.1构建实验方案学生需要负责自己的实验,组成小组,分配具体的任务。他们必须考虑实验的目标,完成实验所需的时间和资源,确定完成计划的阶段等。学生通过自己开发的问题来开展探究实验,将帮助他们专注于该实验的目标,大大提高对课堂学习的兴趣。1.2.2观察实验现象学生以小组形式工作,探究测试自己的问题,操作实验设备,测量并观察实验现象,在探究过程中协商和讨论各自的想法,记录获得的观察结果和数据。例如,根据对遗传物质早期推测的争议,学生在与同伴交流中思考如何探究遗传物质本质。教师介绍S型细菌和R型细菌的结构特点、加热致死的作用原理,帮助学生掌握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原理和操作思路。以多媒体形式展示格里菲斯实验小鼠的生存情况和艾弗里实验培养基菌群生长情况,学生可用文字或绘图的形式记录观察现象。在任务操作阶段,学生借助科学家的实验思路概述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步骤和要领,在科学写作过程中,训练学生思考探究问题(DNA是遗传物质)和实验程序(如何利用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证明)之间一致性的逻辑思维,并完成写作任务单2(图2)第二部分:实验程序(1)请简述格里菲斯的肺炎链球菌的转化实验的步骤是如何设计的?(2)讨论艾弗里实验的基本思路是什么?他对格里菲斯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做了哪些改进?操作过程中有哪些困难?请简要概括。第三部分:观察(1)格里菲斯的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的实验结果是什么?(2)艾弗里实验的结果是什么?你看到了什么?图2学生SWH任务单21.3合作协商原来SWH教师教学模板中的协商阶段I、II要求学生进行活动写作、数据比较,改进后的教学环节为得出实验结论、寻找证据支持。1.3.1得出实验结论学生通过从探究实验中获得的观察结果,提出实验结论。该结论是根据探究问题所设计的陈述,为问题提供可能的解决方案或立场。1.3.2寻找证据支持学生需要寻找证据来支持所提出的实验结论,以解释和辩论他们的论点。证据可以使用数据(定性或定量)和推理,数据可以是以前的经验、互联网研究或课堂资源和材料,也可以用推理来分析和解释数据。例如,在探究小鼠真正的死亡原因时,教师不直接呈现教材实验结论,而是鼓励学生之间分享和阐明针对肺炎链球菌转化实验提出的主张。在科学技术上对艾弗里的体外转化实验的结论提出质疑,通过对T2噬菌体结构和功能的介绍,引导学生以赫尔希实验结论为证据支持肺炎链球菌实验得出的主张,帮助学生对遗传物质的本质形成完整的认识。在合作协商阶段,“观察—主张—证据”这几个过程可以重复进行,学生通过内省、激疑、交流和归纳,不断反思格里菲斯、艾弗里、赫尔希3个实验的逻辑思路,将写作任务单3(图3)的文本修正到自己满意的程度,深化对遗传物质的认识。1.4任务回顾改进后的教学环节为对比阅读观点、反思观点变化。学生不仅要回顾他们是如何完成整个探究活动的,还要反思他们在探究中或探究外所学到的与主题相关的东西。1.4.1对比阅读观点该模式要求学生将自己的实验结果与其他小组成员交流,或与教材进行阅读比较,鼓励学生使用教材和其他权威资料、课堂讨论和专家观点等来写作。1.4.2反思观点变化教师可以提供科学写作评分标准来帮助学生评估其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并根据写作任务单上环环相扣的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问题、主张和证据是否一致。例如,在“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一节的学习中,学生之间可以交换、分享写作任务单,并上台汇报,向全班同学解释他们的书面论点。同时,学生整体回顾、反思整个过程,包括任务构思时提出的探究问题是否得到解答,学习活动的设计是否合理,与同学交流后自己的观点发生哪些变化,通过阅读权威文本后自己的书面写作是否变得科学化等。在任务回顾阶段,学生有机会回顾对生物体遗传物质本质的理解,并评估在本次探究活动中的表现。撰写任务单4(图4),反思他们参与学习过程中的思维变化,评估他们的知识。

2总结与反思

启发式教学的作用范文3

摘 要 本文研究的是启发式教学在中学足球教学中的应用问题。文章首先简要阐述了启发式教学的概念及内涵,然后又在此基础之上分析了启发式教学在中学足球教学中的应用流程与应用关键,希望对启发式教学在中学足球教学中的应用与普及能够有所助益。

关键词 启发式教学 足球教学 中学体育

启发式教学是在现代教育教学改革中出现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其在体育教育教学领域的合理应用,不但有助于充分调动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的体育学习热情,同时还是尊重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促进学生由“要我学”到“我要学”转变一种重要途径。因此,本文就针对启发式教学在中学足球教学中的应用问题进行了简要的分析,希望能够借此来促进启发式教学在中学足球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与普及。

一、 启发式教学的概念及内涵

启发式教学简单来说,实际上指的就是在开展教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任课教师从学生已有的、现阶段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水平出发,通过科学、有效的教学手段的应用来不断的打破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激发他们对于新的认识的需要和兴趣,从而在教师的组织和启发下,激发学生自主学练的积极性,促进学生认知结构不断完善、认知水平不断提高,并最终完成既定的教学任务的一种新的教学模式。

启发式教学在体育教育教学领域的应用是以弥补传统体育教学观念的不足,满足现阶段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需要为前提的,其强调的是所开展的体育教学活动要从传统的以体育知识和技能的简单灌输为中心,转变为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自主锻炼能力、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能力为主。在这个过程中,任课教师所发挥的主要是组织、启发和引导的作用,通过任课教师的组织、启发和引导,真正的发挥学生在体育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体育自觉性,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意识。

二、 启发式教学在中学足球教学中的应用流程

本文所分析的启发式教学在中学足球教学中的应用流程,指的是其在课堂教学阶段的应用。一般情况下,启发式教学在中学足球课堂教学阶段的应用可以分为四个步骤:

步骤一:展示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在这个步骤中,任课教师应向学生展示本次教学的主要内容,并就其中的重点、疑点和具有规律性的内容向学生提出一系列的问题,以打破学生已有认知结构的平衡,激发他们对于新的认识的需要和兴趣,启发学生进行积极思维。

步骤二:组织引导学生进行分析与讨论。在这一步骤中,任课教师应在所提出的问题的基础上,组织引导学生针对本次课的教学内容和所提出的问题进行积极的分析与讨论,以此来促进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并通过多向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在分析讨论的过程中得到进一步的启发,同时通过相互之间的肯定、提示、评论与辩驳等反馈信息,来加深对教学内容的记忆。

步骤三:引导学生进行概括、归纳与总结。在完成了上述两个步骤之后,任课教师就需要通过提示与启发的方式来引导学生对任课教师所展示的内容和相互之间所分析与讨论的情况进行概括、归纳与总结,引导学生从个别现象中总结一般规律,促进学生新的认知结构平衡的形成。

步骤四:组织开展实战练习。实战练习是对上述三个步骤的巩固,也是启发式教学中必不可少的一个重要环节,只有通过实战练习,才能够让学生所学习的各种知识与技能转化为自身能力的一部分,因此,在利用启发式教学开展中学足球教学时,一定要注意有针对性的安排与教学内容相契合的实战练习。

三、 启发式教学在中学足球教学中的应用关键

在中学足球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模式时,为了确保其应用的成效,应注意如下几个关键问题:

首先,要注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在采用启发式教学开展中学足球教学活动时,为了提高教学的有效性,其中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要注意创设良好的教学情境。要确保良好的教学情境的创设,任课教师应注意如下两点问题:一是,要注意做好备课工作,认真详细的分析教学内容,并在此基础之上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进行科学的优化;二是,在完成了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案的优化工作之后,就需要按照既定的教学内容,结合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现有的学习能力,来有针对性的进行教学情境的创设。例如:任课教师可以创设学生的生活行为情境,以足球小组比赛的方式来将学生引入足球学习实践之中;也可以创设实际动作示范的行为情境,也就是在简单讲解示范了相应的足球技术的基础上,设置一些必要的背景,以引导学生针对某一个足球技术的整体动作进行构建。

其次,要注意任课教师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无论是哪种教学模式或者是哪种教学方法,其最终都是为教学目标的实现和教学任务的完成而服务的,这一点对于启发式教学来说也不例外。虽然说,启发式教学强调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足球学习过程中的充分发挥,但是也不能就因此而忽略了任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任课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主导者,其主导作用能否得以充分的发挥,又是如何发挥的,都会影响到启发式教学在中学足球教学中的应用效果。例如:在对学生进行启发时,既可以采用直观启发的方法,也可以采用问题启发、比喻启发、练习启发、对比启发等不同的启发方法,如果任课教师能够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合理的启发方法,确保其主导作用的充分发挥,那么无疑就会对教学成效的提高产生积极的促进作用,反之,如果选择不够恰当,主导作用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那么就会对教学的成效产生消极负面的影响。

最后,注意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在利用启发式教学模式来组织开展中学足球教学时,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灵活运用是确保其顺利进行的关键。要想单靠某一种教学方法或者是教学手段就在各种不同教学内容的教学中实现对学生的有效启发是不现实的。科学的做法应该是根据教学内容和中学生的特点与需求,积极的采用多种灵活的教学方法,如:多媒体教学、比赛式教学等等都可以在利用启发式教学开展中学足球教学活动时进行合理的应用。

参考文献:

[1] 朱海滨,王全刚.启发式教学在高中足球教学中的应用[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1(11).

启发式教学的作用范文4

关键词:启发式教学;中学历史

早在春秋时期,我国教育学家孔子就曾经提出过“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理念,讲的就是启发式教学在教学过程中的应用原则。其意思就是指教师在发现学生对于某一个知识点不懂而且在极力的想理清这一知识点时可以采取一定的引导作用;在发现学生想表达一定的思想却不知道如何表达时可以采取一定的引导。这里面强调了二个要点。其一是学生需要发挥一定的主观能动性,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而不是仅仅等教师对某一问题进行讲解,其二是教师在引导的过程中要讲究一定的度,一定的技巧,不能将全部答案告诉学生。这具体到现代教学过程中就可以称之为启发式教学。目前,在中学历史教学中虽然应用了启发式教学方法,但存在一定的误区。因此,通过对启发式教学在中学历史中的应用进行讨论,进而提升中学历史教学效果。

一、启发式教学讨论以及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作用

所谓启发式教学就是通过对学生进行引导、激励以及启发,使得学生能够通过自身进行独立自主的思索和探讨进而掌握知识点的一种教学方式。这一种教学方式较之传统的教学方法的最大优势就是能够极大的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通过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和解决问题还能提升学生的自信心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一般而言,启发式教学包含了情景启发、发问式启发以及正面启发等多种教学方式。通过将启发式教学应用在实际的教学工作中可以切实提升教学效率以及学生学习积极性。对于中学历史教学工作而已,由于部分学生认为学习历史需要对大量的时间、人物和事件进行记忆,显得过于枯燥,进而失去了对历史学习的兴趣。而有的学生虽然能够坚持学习历史知识,但积极性不高,只是单纯的被动接受。通过将启发式教学应用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则可以有效避免上述问题的发生。首先,通过将启发式教学应用到中学历史教学中有助于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思考习惯,进而将传统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同时,通过引导、激励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发言以及讨论,使得学生学习到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培养了学习历史的兴趣。这就从根本上解决了学生积极性不足以及对学习的抗拒心理。其次,在课堂上引入启发式教学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虽然历史课堂上主要对历史事件和人物进行学习,但通过学习、交流以及对历史的剖析可以在学生之间碰撞出新的历史观点和对不同人物、事件的认识。在这一过程中事实上就是锻炼了学生自身的创新意识和思维。

二、启发式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误区

通过上述讨论可以看出启发式教学在中学历史中的学习和教学工作中有积极的作用。但在实际的应用中仍旧存在一定的错误认识,走入了误区。首先,部分教师在使用启发式教学法时没有掌握其中的要点,将重点放在了启发上而不是锻炼学生自我解决问题的能力上。这实际上就是授学生以鱼,而不是授学生以渔。这种局限个例的启发难以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只能在单一的问题上找出答案则难以在之后的学习中通过自己独立的探索和思考去解决其他历史有关的问题。这一误区在表面上并看不出来,只有学生在深入到实际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后才会发现难以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其次,在启发式教学的应用中还存在对“启发”理解错误的问题。这主要表现在教学过程又回到了教师提问,学生回答的模式。在启发式教学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能够发现问题并提出题。而仅仅由教师提问的方式则使得学生独立思考的机会被教师剥夺了。失去了思考的机会,启发也就无从谈起。另外一个使用启发式教学的误区就是教师过于迫切的对问题和讨论进行总结。这一误区的形成事实上还是传统教学法在影响,教师主导者课堂的发展。甚至存在着学生讨论和提问的内容与教师总结大相径庭的现象。这就说明了启发式教学法仅仅存在于表面,而实际上教师还是采用的传统授课方法。

三、中学历史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的策略讨论

首先,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应用启发式教学可以采用多种启发教学方法相结合的策略。其中正面启发主要是用于在面对较难理解的知识点时,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进而通过对知识点的学习去解决问题。而类比启发则主要通过将不同的有关联的知识点进行对比学习,进而综合了解这些有关联的知识点之间的异同,进而更好的掌握知识点。例如在讲解近我国代史的过程中,清王朝与其他国家签订了包括 南京条约、辛丑条约、马关条约等诸多条约。通过使用类比启发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发现上述条约在背景、条约内容以及造成的影响等诸多方面的异同,进而更进一步对知识点进行理解和掌握。其次,使用启发式教学还需要教师能够更多的运用情景式启发教学方法。对于中学生而言,其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正在建立,同时其理解能力和综合思维能力也在逐步提升。在这一时期,通过增加历史课堂上的历史氛围,使学生能够感受到当时历史背景的环境和氛围就有助于学生提高自身学习历史的积极性,也有助于学生增加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理解。例如,在学习的过程中,部分学生可能无法理解变法对国家的影响。而通过教师的引导使得学生认识到当时中国的积贫积弱以及日本在变法之后国家实力得到快速的增长进而可以使得学生明白变法对于中国而言是多么的重要。第三,在启发式教学过程中还可以采用观察、扩散等启发方法。所谓观察启发是指教师引导学生观看各类多媒体影像资料的形式进行提高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了解。扩散启发则是指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在诸多的历史知识点中设立一个基准点。然后通过将其他若干知识点与这一基准点建立关联的方式,引导学生建立自己的知识网络。事实上,上述两类启发式教学还可以进行充分的融合。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观看虎门销烟的电影时可以引导学生将鸦片战争作为一个知识基准点。进而通过将鸦片战争之前中英之间的贸易关系、两国军事经济政治的对比以及鸦片战争对中国的影响等与基准点进行关联,就可以使得学生对历史事件有一个更为详细的认知。

参考文献:

[1]:陈锋.启发式教学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运用[J].考试周刊,2015.

启发式教学的作用范文5

关键词:建筑工程专业;启发式教学;意义

TU-4

一、启发式教学的意义

孔子最早提出原始的启发式教学思想:“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其大致意思是,当学生思考某个问题,尚未找到解决方法的时候,教师可以给予一定的启发;当学生对这个问题思考有点头绪,却无法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时候,教师可以再给予一定的开导。但是如果教师给予学生的启发,学生还没有领悟,教师就不需要再继续讲解。可见,原始的启发式教学方法就已经强调将教师“教”与学生“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强调以学生为本,强调学生学习必须具有主动性,倡导教学民主,尊重学生,通过启发式教学提升学生的思维境界,提高学生理解、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建筑学由于涉及到建筑艺术和建筑技术,因而一向被认为是一门横跨工程技术和人文艺术的学科。在建筑学作为一个学科于近代确立之前,中国传统的建筑教育,或曰有关营造的技艺向来是以“师傅带徒弟”式的手口相传得以传承。毋庸置疑,这对于我们传统技艺的继承曾经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在现代教学理念基础上,启发式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教学方法,更应阐述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是教师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利用多种教学方式,目的是引导、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启发学生的思维,促使他们愉悦地学习。

二、如何运用启发式教学

启发式教学如果“启不得法”便会“启而不发”。只有在教学实践中准确把握并巧妙运用方可收到激发兴趣,启迪思维的效果。在课堂教学中贯彻启发式教学,已成为广大教师的共识,但具体做法是多种多样的。

1.悬念启发

“悬念”是戏剧、电影、文学作品中故事发展和人物命运的关切心理。在教学中适当运用悬念启发,可有效激发学生的好奇心理,促使学生积极探究问题。在引入时,教师精心设计出引起学生兴趣的问题,其形式可以多种多样,比如视频、小故事、实物演示等。

2.情感启发

情感是运用语言文字来表达,作者因情而发,把自己强烈的情感演变成为文字。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情感运用适当,能够加强学生的认知情感,增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同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出来的认知情感,又是激励教师教学的“兴奋剂”。这样师生情感交融、共鸣,推动教学过程中产生一层又一层的情感“浪潮”,形成融洽的学习氛围,增强学生学习的兴趣性、积极性和实效性。在教学中,我们可以插入一些科学家的小故事来启发学生感情,体会科学家探索新知识的困难和曲折,也可以讲一些爱国主义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3.媒体启发

所谓媒体启发,主要是指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进行启发,化抽象为具体,化静为动,化复杂为简单,图文并茂,形声结合。在互联网上有大量的资源可以使用,我们可以合理利用它,找到适合的东西充实到课堂教学中去。

4.对比启发

教师在教授新知识时,有时可将两个不同的问题进行对比,以启示学生找出问题的共性以及联系,这就是对比启发教学方式。特别是在数学教学中,有很多知识是可以对比讲解的,通过新旧知识的对照,学生既可以复习旧知识,又可以很容易地接受新知识,可谓一举两得。教师只有在对整个知识体系很熟悉的情况下,才可能使用对比启发这一工具,这对我们的功力是一个考验,也是很好的挑战。

5.设疑启发

在教学中,要尽力打破学生头脑中的“平静”,激发学生思维活动的“波澜”,也就是激发学生的疑问,引发他们在生疑―质疑―释疑的循环往复中探求新知,发展智能。设疑的作用不可低估,它使学生在寻疑中产生未知欲望,形成探索和发现知识的动力。但是我们要注意的是疑问不能太难,否则学生容易有挫败感,失去往下探究的动力。

三、启发式教学应注意的问题

1.问答式并非一定是启发式

目前有些教师将启发式教学仅仅理解为课堂教学的双边活动,并将之具体化为课堂教学的问与答,把是否进行了有问有答的双边活动看作启发式教学和注入式教学的分水岭,这是对启发式教学的极大曲解。启发式教学可以是问答式,但问答式并非一定是启发式。例如,有些没有思考价值的低层次的问题,多数靠死记硬背的知识就能回答,与启发式教学根本沾不上边。只有那些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使其积极思考、深入研究的问,以及学生思考后跃跃欲试、争先恐后的答,因其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充分的训练,才属于名实相符的启发式教学。有人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如果学生的眼睛是明亮的,是与教师有互动的,那么就达到了启发式教学的目的。

2.非问答式也并非一定不是⒎⑹

有的教学,几乎是教师一言堂,没有多少热闹的问答,但学生全神贯注于教师的讲解,有时奋笔疾书,有时面露笑意。显然,学生的思维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内在语言异常活跃,学习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展现。这时,虽然没有表面上的双边活动,但是却达到了启发式教学的最佳境界。运用启发式教学,不是整堂课都是教师问、学生答,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情况,把问答与讲解、讲述配合使用。以讲解解决难题,以讲述带过一般,以讲解、讲述为提问准备条件,再以问题突出重点,启发学生思维积极活动。

结束语

总的来说,传统的填鸭式教学一直受到诟病,这种教学方式占用了大量的时间、人力和物力,但是教学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导致学生痛苦、教师辛苦、学校受苦,而抛弃这样落后的教学方式也是必然的。启发式教学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出现的,它是当今课堂教学的新趋势。启发式教学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学生在摸索中发现新知,这样学到的知识记忆深刻、触类旁通、能够举一反三,而其培养出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受益终身。本文就启发式教学方面的问题谈了自己的心得体会。

参考文献:

[1]黄颖洁.学习力:启发式教学的无穷魅力[J].新课程(综合版),2015,06:28+13.

启发式教学的作用范文6

摘要:中学英语问题预设启发式教学法的内含。问题预设启发式教学的原则和要求。问题预设要探索有活力,思维有深度,见解有创新。课堂预设、启发教学的结尾要有活意,留有激情,留着悬念。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创新思维;学生自主学习;教学手段现代化;超前意识;素质教育

我国推行新课程改革的核心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要培养创新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真正的学校乃是一个积极思考的王国。”可见,有效地利用多种途径和方法来启发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智慧的真正发展,是目前构成新的课堂教学技巧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和多年的教学实践,我对问题预设启发式教学法有了一定的认识和体会:

一、问题预设启发式教学法的内含

中国教育史上最早的系统总结教学理论的著作《学记》,对教学启发方法与技巧有精辟的论述。所谓“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也”。意即:优秀教师教学总是注重启发诱导学生,使之晓明事理;引导学生而不牵着学生走;鼓励学生而不强迫学生走;启发学生而不代替学生达成结论。道而弗达,才能使学生独立思考。师生融洽,学生愉快,又能独立思考,这就叫做善于启发诱导。

二、问题预设启发式教学的原则与要求

通过预设问题进行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指导思想和总的教学方法,已为广大教学工作者所熟悉。但启发式教学并不是立竿见影,一用就能产生很大的效果的。由于许多教师没有真正领会启发式教学的实质,或者对启发式教学方法与技巧运用不当或运用不纯熟,在教学过程中会经常出现“启而不发”的现象。造成这各现象的原因,一是可能学生本身的学习积极性不高,不能主动地参与教学过程,对教师的启发引导反应迟缓。二是可能教师的问题缺乏启发性,所指的问题太抽象、太庞大,或者跳跃性大,缺乏循序渐进,致使学生的思维跟不上。为此,我认为我们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预设问题启发式教学时,应考虑遵循以下原则:

(一)关键性原则

课堂上进行启发式教学,教师要启在关键上,启在要害上。这就要教师分清主次,学会抓主要矛盾。一堂课是由几个环节组成的,而每一个环节也必然有一个主要矛盾,教师在抓住一堂课的主要矛盾的同时,还要善于抓住课堂教学中每个环节的主要矛盾,找出各个环节不同的关键和要害,通过预设问题,一个个“启”,一层层“发”,环环紧扣,发散思维和收敛思维形式想结合,列举法、设问法、类比法、组合法、信息交合法等等思维方法相配合,这样才会使预设问题启发式教学的方法与技巧发挥应有的作用。

(二)及时性原则

进行启发式教学,要像知时节的春雨,当需要时即发生,也就是说启发要及时。而要做到启发及时,就要注意创设“愤”、“悱”的情境。通过必要的设疑、铺垫及一系列的启发、诱导,把学生引入“心求通则未通,口欲言而未能”的境界。这时候,学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思维高度紧张而活跃,这时,教师如抓住本质,在要害处稍加点拨,启发的效果就会很明显。要尽量避免超前启发和滞后启发。

(三)实用性原则

预设问题启发式教学时,要充分了解教学对象的年龄特征、身心发展规律、已有知识水平、接受能力、以及性格爱好等,做到讲求实际、讲求实效、启而有发、问而有答、因人而异、因材施教。在这里要注意两点:一是要利用正迁规律。即作为启发的知识材料应选用大多数同学所掌握的,感知过的,同时又能在记忆中得到再现的,在此基础上进行有针对性的启发,一定会启而有发,问而有答。二是鉴于每个学生的知识基础,理解能力,接受能力及性格、爱好不同,对不同学生,要注意运用不同的问题和方法,做到有的放矢,因人而异,不能用一个模式对待学生。

(四)双向性原则

双向性原则是指在教学过程中发挥民主,创造良好的信息交流的课堂氛围,做到在愉快、和谐的情境中进行多种形式的启发。我们都知道,在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但教师的“导”是为了引导学生正确的思维,而不是代替学生走路。教师要充分唤起学生主体意识的觉醒,使他们知道自己是学习的主人。要讲求教学民主、讲求双向交流,真正做到启而有发,问而有答,使启发式教学发挥它应有的功能。否则,师生心理相悖,课堂气氛压抑,必然会影响学生的情绪,不利于启发式教学的进行。要做到这一点光靠教师在课堂上的努力还不够,还要靠教师平时与学生建立起来的和谐的师生关系。

(五)引导性原则

启发的目的在于启动学生的思维,为此应引导学生动脑,使他们通过思维来主动地理解知识,接受知识。为此我们应朝以下三个方面去引导:

第一,要运用新颖充实的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的教学方法,丰富多彩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引导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望,这样就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第二,要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引导学生学会学习,即教会学生掌握学习的方法,让学生自己探索知识。常言说:“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授人以鱼,只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可终身受用无穷”。由此可见教会学生学习,授之以法的重要。

第三,要引导学生发展自己的能力,这是启发式教学的目的之一,在进行启发式教学时,要注意采用各种有效的方式、方法。调动学生的眼、耳、手、脑等各种器官参加学习活动,以引导他们培养自己的注意、观察、记忆、想象、思维等多种能力。从而把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使三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在英语课堂教学中运用启发式,除了遵循上述基本原则外,我们更应该更新我们的教育观念。在运用启发式教学时也要讲究方法与技巧,不能误把“满堂问”当作启发式教学方法与技巧的法宝。提出问题启发,仅仅是启发教学方法与技巧的一种形式和方法,而不是它的全部。“满堂问”看起来很热闹,其实如果不注意设问的对象、质量、层次,不注意启发的目的,自始至终都是一个样子,一个架式,学生没有进入被启发的角色,这样的问,问的再多,效果也不会大甚至是浪费时间。我们必须认识到启发式教学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创设情境法、激情法、设疑法、寻思法、暗示法等。有时,教师不置一言,没有提出什么问题,但是一个眼神,一个手势,或仅仅作出某种暗示,都会诱发学生的思路和联想,同样具有启发性,收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总之,在当今信息时代,启发式教学作为一种古老的教育方法,我们应赋予它新的时代内含。师生应充分利用学校提供的一切便利及当代高科技赋予的各种快捷的服务信息,自我充实,把课本知识及外界的现实世界相联系。每一个教师更应当在“解惑”上多下功夫,既教知识,又教给学生解决知识症结的要领,轻松而又敏捷地掌握、理解知识。

教育要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师任重而道远,培养人才就要具有超前意识。在构建以素质教育为目标的新的教学模式中,只有不断创新、勇于创新,才能使我们走在时代的前沿,面向未来,肩负起为祖国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

参考文献:

[1]中学英语教学法.华南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