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分组协作的开展

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分组协作的开展

摘要: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分组协作法教学模式的展开,具有非常强的独立性,交互性、高效性、沟通性和合作性特点,学生在这种环境中不仅心情非常放松,而且也有着事半功倍的学习效果。本文首先分析了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分组协作法的开展可能性,然后提出了一些具体的教学策略。

关键词:计算机;分组协作;中职学校

前言:

中职计算机教学有理论丰富、操作性强的特点,其中最突出的体现为具有较为广泛的实践性应用,可以渗透在生活和工作中的不同领域,比如教师用计算机进行多媒体教学,人们通过计算机上网浏览新闻等等。也正是如此,中职学校的计算机专业报考人数与年俱增。中职学校具有了丰富生源的同时,也对计算机教学提出了巨大的考验,如何才能在教学中寻求创新授课模式,从而为社会培养出更多更优秀的专业型人才,是中职学校计算机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主题。分组协作式学习是新时期背景下一种应用较为广泛的教学模式,教师根据学生个性化发展情况和对计算机知识不同的探索方向,将学生科学合理地分成不同小组,引导学生进行组内交流合作学习,从形式上来看分组协作式学习不仅是一种课堂教学模式,还是一种有效的学生管理办法,它可以使中职计算机教学课堂更加平稳和具有效率。

一、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分组协作法概述

中等职业教育并不处于义务教育的范畴,但是也是全日制教育体系下的一种形式,它更注重于职业类教育,学生在接受教育之后可以更快的步入社会进行工作。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建设离不开技术型、实用型和实践型人才,中职教育正是基于这种背景下所出现的,其专业性强,学习时间短而学习效果好。中职学校开展计算机专业,是为了满足社会对于计算机类人才越来越多的需要,主要开设学科包含基础性理论和实践性操作两部分,其中如何将理论和实践融合并提升,一直是中职教育重点研究课题。中职教育明显区别于高中和大学的地方在于,其对学生的实践操作水平有着非常高的教学要求,在高中阶段,计算机教育教学任务仅局限在能够熟练操作计算机进行上网浏览这一阶段;在大学阶段,计算机教育重点更加偏向于理论知识的学习,虽然具有深度,但是学生的操作能力却不是很强。分组协作式学习是一种比较新型的教学方式,它的主要表现形式是划分层次和组建学习小组。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和个性差异,将其分成不同的小组,这一阶段主要体现学习小组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手段,而想要利用分组协作式学习方式进一步提升学习效率,就需要各成员之间相互配合,共同完成学习目的。分组协作学习的主体是学生,学生个性化和平等性可以在其中得到良好的发展,都是为今后的工作和进修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中职院校每一个班级的人数普遍在40到50人之间,甚至有的学校采用大班式教学方法,人数可达百人以上。那么一节课45分钟,教师难以保证每一个学生都可以在教师的引导下参与到教学活动中,分组协作式学习可以让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索和讨论的整个过程中,不仅保证了学习质量还提高了学生之间的团结协作能力,为将来步入社会工作培养了良好的品德素质。

二、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分组协作法的有效开展策略

1.分组策略

分组协作是学习从字面上理解,分组是首位,协作是后续。教师要在充分了解学生计算机基础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前提下,整体分析学生的状态,然后根据所得到的结论对学生进行分组,这样才能体现分组策略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当前有部分中职院校计算机教师为了省时省力,只是将学生按照座位顺序或者学号顺序批量分组,这样会导致处于同一小组的学生学习兴趣和习惯具有较大差异,在后续的交流讨论中很难彼此磨合,严重时甚至会爆发争吵。但是教师在进行分组时也不应该将学习水平相同的学生完全放在一组,这样一组都是学习能力较好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效率和质量会越来越高,但是一组都是学习能力较差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情况会不断恶化,这样不利于整个班级学生共同发展和进步。因此,教师要将学生进行交叉组合,由自制力和学习水平较高的学生帮助较差的学生完成分组协作式学习,让他们彼此交流,共同进步。比如在进行计算机系统基本操作教学时,教师首先要明确教学目标,然后将计算机基本操作作为标准评价和了解学生,保证学生大致了解系统操作理论知识后,将学生分为四到五个人一组的学习小组并确定一个组长,组长的选择标准要有基础能力较好、接受能力较强、可以良好的引导学生进行交流和乐于助人等特点。分组只是分组协作学习的前提,协作才是体现学生之间互帮互助的具体表现形式,教师除了要向学生讲述正确的自我学习办法,还要积极巡视,在学生遇到无法自己解决的问题时,及时给予解答,从而保证学生可以顺利进行小组学习。

2.协作学习方式的具体应用

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虽然分组的有效性是非常重要的,但是也不能忽略小组协作学习教学内容的方式方法。教师首先要对课堂的教学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把握,将其分成几个小的部分,然后详细讲解每一小部分的内容,最后引导学生在理论的基础上进行操作,等学生可以熟练掌握操作之后再进行下一小部分内容的学习。学生实践性应用理论知识,是小组协作教学的重要体现,在操作中遇到难题时,小组内部可以先相互交流和寻找解决方法,这样不仅节约了时间,小组成员之间的讨论还可以进一步加深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如果遇到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可以将问题提出,询问其他小组成员是否可以做出解答,如果可以就由其他小组成员进行操作演示,如果不行,教师就应针对此类问题进行详细讲解。竞争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热情,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引导不同小组进行竞赛,对于表现突出的小组和对小组贡献最大的个人给予一定奖励。比如在进行Excel教学时,学生不仅要学会使用表格对数据进行编辑和计算,还要学会根据数据做出折线图、直方图等直观数据表示图形。但是数据、图形理论知识的学习比较枯燥和繁琐,学生操作也经常会出现漏洞而不能显示出正确的结果,这就需要小组内部直接进行监督,由一个人演示操作,其他人观察并指出不对之处,这样剩下的学生可以对自己掌握的情况进行查漏补缺,确保自己演示过程时可以正确进行。在学生完成协作之后,教师可以根据小组共同呈现出来的作业效果进行分析,并对完成较好的小组给予一定的表扬。

3.明确教师在分组协作学习中的地位

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应用分组协作式学习方法,前提是教师要对这种学习模式有深入的了解,要求教师要有创新意识,这样可以保证分组协作式学习有一个良好的教学效果。在传统的中职计算机教学课堂中,教师是课堂的主体,决定着课堂教学内容的进行节奏,有些学生虽然在课堂上并没有对所听到的内容掌握熟练,但是由于时间的限制,教师没有条件对单个学生反复讲解某个教学板块的内容。分组协作式学习将课堂的主体转换为学生本人,再遇到无法理解的内容时小组内部就可以帮助讲解,不仅节约了解决问题所需要的时间,遇到困难的学生还可以随时有疑问随时询问。但是分组协作学习并不意味着教师就可以完全脱离课堂教学活动,而是以一种引导者的形式参与,对学生进行分组,确定协作交流的学习内容,当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予帮助。教师还要努力提升自己的职业素养,提高课堂组织能力和分组协作教学模式实施能力。

结语

中职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对于社会发展有着非常重要的责任,传统的教学模式难以适应不断发展的外部环境,分组协作式学习为学生创新能力培养和意识缺乏改善提供了新的解决思路。应用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能够增添学生学习的趣味性,还可以减轻学生学习计算机专业的压力,从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探索计算机相关知识。

参考文献:

[1]吴艳明.浅谈分组协作式学习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J].通讯世界,2017(14):260-261.

[2]高凯.分组协作式学习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17(07):95-96+100.

[3]石磊.分组协作式学习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浅析[J].才智,2017(27):201.

[4]熊永亮.分组协作在中职计算机教学中的实践研究[J].职业,2017(33):86-87.

作者:杨建辉 单位:山西省太原生态工程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