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美术教学方法范例6篇

儿童美术教学方法

儿童美术教学方法范文1

一、教学墨守成规,儿童学习兴趣丧失

还记得孩子刚进入一年级时,每次走进教室,着见的都是孩子们期待的目光,那一张张稚嫩的小脸上充满了对美术学习的兴趣;而离开教室,作为美术老师的我,也总能得到孩子们更多的青睐,那一阵阵甜甜的叫声,如甘露般滋润着我的心田。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进入二年级的他们似乎已经没有了往日的热情。人们常说:“孩子天生就喜欢画画。”那么为什么短短一年时间,孩子们就失去了学习美术的兴趣呢?回首这一年的教学,老套的教学方法、固定的教学模式,其实孩子们司空见惯,面对这样的课,孩子学习的激情自然无法燃烧。

美术新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习美术的基本动力之一。美术课程强调通过发挥美术教学特有的魅力,以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使这种兴趣转化为持久的情感态度。兴趣是孩子们学习的原动力,它迫切要求我们教师动用教学智慧,改变一成不变的教学方法。

二、教师主宰课堂,儿童创造灵感抹杀

在教学中,我们时常会抱怨孩子缺乏创造力,但孰不知,又是谁将孩子与生俱来的特性给予抹杀。其实,儿童阶段是想象力和创造力最活跃的阶段。但像我们这样的年轻教师,往往将教学局限在自己的教案中,让学生被动、机械地接受课堂知识。久而久之,孩子们都成了不用思考的副本,变得懒于动脑。

在教学“节节虫”这一课,我考虑到内容比较多,怕学生难以消化,于是我将它分为两个课时。第一课时学习“平面节节虫”的制作,第二课时学习“立体节节虫”的制作,但这看似经过推敲、琢磨的课,却没有收获到自认为好的效果。因为我将这一课分为两课时,完全剥夺了孩子对于“节节虫”制作的探究,这样固定死的教学,导致学生在制作上都成了不用思考的副本,所以,又何谈创造灵感可言呢?

现代社会需要充分发挥每个人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美术课程特别重视对学生个性与创新精神的培养,而创新精神的体现需要学生自己在观察、探究、发现中碰撞出智慧的火花。我们教师要多给予学生学习、思考的空间,敢于放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

三、临摹传授技能,儿童审美能力缺失

传统美术教学,注重临摹,常通过教师示范,学生跟画的方法将知识、技法传授给孩子。儿童在成长中,模仿是他们的天性,如果成人先入为主地教他们画一些模式化的东西,就会使儿童形成定势。久而久之,他们不知道绘画形象来源于生活,不懂得通过自己观察去发现各种形态特征。

在教学“画人像”这一课,我通过让学生观察自己和周围的同学,引导他们从“脸型、五官、表情、发型、服饰”等多方面了解人物不同的长相特点,随后,通过示范教学,向学生传授知识和技法。由于本节课在教室内教学,有了位置的限制,所以就采用临摹形式完成作业,从作业来看,孩子们复制的效果确实不错,我也为此沾沾自喜,自以为教学达到了高效。但其实不然,孩子在临摹的过程中,并没有去真正地感受人物不同的特征,表面上看似知识、技能得以掌握,其实只是照葫芦画瓢,缺乏自主审美的能力。

教师示范是美术教学中含金量较高的教学手段,在进行教学示范时,切不能为示范而示范,要充分考虑示范的时机与“度”的把握,本着“解决教学的重难点”的原则,使示范发挥它应有的作用,切不能用示范来包办代替孩子的思维。

四、评价标准僵化,儿童个性发展压制

学生的作业评价是一节美术课教学评价的重要内容,它既是对学生课堂知识的归纳和反馈,又是学生学习中所遇错误和困惑的诊断和启发。虽然平时教学中都设计了评价环节,但往往没有最大化地利用好这个环节的作用,让它成为课堂的点睛之笔。回顾自己的教学,五分钟的课堂评价往往只是蜻蜓点水,常以“像不像、好不好”作为评价作业的标准。久而久之,学生被这种单一的“一锤定音”的评价形式所麻痹,以至评价环节纪律松散。对于学生来说,这五分钟就是即将下课的预兆。

儿童美术教学方法范文2

【关键词】:儿童 美术教育 外因 创造性 以人为本

儿童美术教育的外因是家长、学校、社会、老师等,内因是儿童的遗传因素、自我教育和学习的热情,做好了外因以促进内因更好的发展。由于各方面原因家长、学校、社会、老师在教育的过程中出现了一些问题,本文针对这些问题找到了一些解决的方法并做出了具体的分析和阐述,旨在分析做好儿童美术教育的外因,让儿童在轻松愉快的环境中健康成长。

一、家长是现代儿童美术教育的启蒙老师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位老师,也是孩子在美术学习上的启蒙老师。家长首先要做的是排除儿童学习绘画以成名成家的功利性目的想法,不能将儿童美术教育视为专业教育,不要过早对儿童定向。

家长对孩子做画过程中的独特之处甚至违背客观规律的画也要学会欣赏,不能讥笑、讽刺孩子的“创造性”。孩子学习绘画是画孩子的心理体验,画孩子心目中“生活的真实”。一般懂教育的家长看孩子的画有没有独特的视觉和创造,不懂教育的家长看孩子画得像不像,所以家长作为孩子的启蒙老师应该多鼓励、多引导。家长可利用节假日带孩子游历名山大川,参观名家书画展、艺术馆等,增加孩子的感性经验;孩子年龄稍大,可和孩子一块欣赏古今中外名家的绘画作品集,学习绘画艺术发展史,学会对古今中外绘画艺术美的欣赏,增加孩子对于绘画的理性认识,这对孩子绘画能力的发展是有很大好处的。著名漫画家李滨声先生说,生活、灵感、想象是绘画的基本素质,对于可塑性很强的孩子而言,家长首先应入手进行启蒙教育。

二、学校为现代儿童美术教育的依托

学校是儿童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所以作为现代儿童美术教育外因的学校应密切配合,作为现代儿童美术教育的依托,具体做法如下:完善美术教学设施,创造良好的学习条件。如要备有专门的美术教室、专用课桌、石膏模型、画板、 画夹、实物投影仪、造型灯具等。

聘请专业教师执教,提高师资业务水平。凡被聘用的美术教师必须在美术学科上有所造诣,有一定的教学经验。对正式聘用的美术教师,学校定期组织外出参观学习 ,帮助他们积累经验、开阔眼界、提高教学水平。

增加授课时量,保证学生训练时间。普通班开足国家教委规定的美术课总量,每班每周两课时。美术加强班的美术课每周安排6课时,另加4节课外活动,做到课内外有机结合。

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教学内容上以省编小学美术教材为蓝本,参照其他教材和用书,灵活的选择,充实了儿童想象画、记忆画、手工制作、立体构成等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以启发诱导、游戏活动为,注重培养学生观察、想象、实践创造的能力。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优化教学环境。在美术教学方面,学校应经常举办作品展、组织参加各级绘画比赛、促进学生的学习劲头。同时重视隐型教育对学生美育的影响,队报班刊、宣传橱窗的内容定期更换;教室内和走廊上张贴着伟人画像、格言;会议室、活动室及大厅里悬挂着精美的壁画或名画;校训、誓词及巨幅 标语镶嵌在洁白的墙壁上……这一切的一切无不给学生以美的熏陶,爱的启迪。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学生发现美、欣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得以大大地提高。

三、社会应为现代儿童美术教育提供好的环境

社会环境的熏陶在儿童美术教育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由于经济、观念的原因,人们对美术的意识还不够强烈,各种各样美术展览馆、美术馆较少,就算有里面的规定也很多,使人们的兴趣更少了,社会要普及艺术教育,就要为其提供良好的环境。

四、作为现代儿童美术教育外因的老师应以科学的发展观为导向

除了家长和学校,作为教育主体的老师,在孩子的美术教育中占到了至关重要的地位,也是本文论述的一个重点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教育愈来愈受到重视,就其本身而言,教育观念是否新,教育思想是否先进,教学方法是否正确,亦是非常重要的,更值得认真探讨。所以明确教学目的、了解不同时期的儿童心理、根据不同年龄特征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与时俱进、以科学的发展观为导向已显得非常重要。

作为一个好老师在教学前明确教学目的是至关重要的。早在20世纪70年代末期,陈通顺教授提出:“美术教育是对学生进行美育的重要手段”,“美术教育能促进学生的智力发展”,“美术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有助于学生学习其他学科”。90年代,王大根教授提出了“超绘画性美术教育目的论”。认为通过学校美术教育实施“真、善、美”的教育,发现学生的气质和个性,培养创造精神和能力,引导他们走向自我实现的道路,最终达到人格形成的目的。”21世纪的1999年,常锐伦教授指出:“从教育的最高目标看,美术教育在于最大限度的促进人格的全面发展,美术教学应着眼于美术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

同年,景芝教授提出美术课程的目标有五点:(1)培养造型表现的基本能力(2)培养创造能力(3)提高审美文化素质;(4)增进美化环境意识与能力(5)促进人格健康成长。”

了解儿童的心理特点是教好儿童绘画的一个重要条件。儿童绘画心理的发展有着他自身的特殊性,它不仅由心理发展的阶段性所决定,而且儿童绘画的发展状况同样也是呈现出鲜明的阶段性。我们只有充分地了解了儿童绘画发展中各个阶段的特性,才能根据不同阶段的不同特点而去制定相适应的教育方法。根据儿童阶段的心理发展状况,依据儿童心理学家的观点及其研究成果,儿童绘画心理的发展阶段可作如下划分:涂鸦阶段、象征阶段、敏感阶段、成长阶段。

儿童时期老师以儿童的创造想象为教育主线,不过分要求儿童画像具体的事物,明确教学目标,了解儿童的心理特征,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让儿童美术教育的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让儿童真正体会到学习美术的乐趣,这是作为美术教育重要外因的老师必须做到的。

综上所述,儿童美术教育并非因教育而教育,而是恰恰满足了儿童对情感的倾述和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同时也促进儿童性格的完善和心理机制的成熟。做好现代儿童美术教育必须要儿童美术教育工作者在与时俱进的基础上,不断提高自身教育工作要求,增强自身教学素养,学校、家长和社会要提供良好的平台,并加以正确的引导,几方面相互配合共同努力,最终培养一批良好的美术工作者,促进儿童美术教育的持续发展和繁荣,使其成为一个良好的循环,最终让儿童在一个轻松、愉快、健康的环境中成长。  转贴于

参考文献

[1]杨景芝,美术教育与人的发展[M],北京,《人民美术出版社》,1999

儿童美术教学方法范文3

在现代社会,儿童绘画受到了家长的高度重视,美术也成了教育的必修课程,绘画这种表现形式自然成为学习美术的首选,于是社会上涌现出许多儿童美术班,家长纷纷把孩子送去学习。然而学画画并不等于学习艺术,这里面难免会有社会等各方面的压力和功利性动机存在。通常我们认为绘画属于美术,把美术也划归为艺术的一种,因此,把绘画看做一种艺术活动似乎是对的,但如果不厘清绘画与艺术之间的关系问题,那么现今儿童美术教育将陷入功利性的怪圈。

二、儿童绘画与艺术

一直以来,绘画、美术、艺术在很多人看来是一个意思,三者之间可以随意替换。不少人仍简单地将绘画视为艺术,1956年我国中小学美术教学大纲还被称为图画教学大纲。另一种观点认为学美术就是学艺术,这是一种历史性的误读。“美术”这一名词始见于欧洲,在最初与“艺术”一词同义。进入中国后,美术概念发生了几次变化,最初美术包括范围很广,包括文学、音乐、舞蹈、绘画、雕塑、建筑等,后来随着学科不断深入发展,美术才被称为造型艺术、视觉艺术和空间艺术,是指运用一定物质材料塑造平面或立体视觉形象的活动,是对绘画、雕塑、工艺、建筑等类型的统称。而对于儿童而言,他们的生理、心理特征使其美术活动仅限于绘画和手工制作的简单范畴。艺术是一种以审美性为特征的文化现象。艺术是社会意识形态的一种,是人类自由创造的体现,已渗透到人类活动的各个方面,受人的知识层次、情感、认识水平、外在环境等的影响,是一个独立的精神活动领域。艺术的审美性是指创作者通过对社会生活进行形象概括后创作的作品,用来满足人们的主观情感需求,使观者赏心悦目,其根本在于通过不断创新来表达和宣泄人们内心的情绪,追求内在精神的审美趣味。艺术的审美性特征对于儿童美术有着重要的意义。对于“儿童美术”这一概念,我们可以从教育科学体系建构的角度将其作为某种学科的分类进行理解,也可以仅仅把它作为和“儿童绘画”相近的概念而提出。但是无论如何,对儿童审美性的培养贯穿儿童美术教育的始终,应当成为儿童美术教育的核心价值追求。由此,艺术教学进入儿童美术的概念,它们之间的关系也因此得以明确。

三、审美性贯穿作为学科的儿童美术始终

作为学科概念提出的“儿童美术”是一种有着特定教育对象的美术教育分类,其教育对象明确为儿童。儿童美术教育“以学科为中心”和“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价值基本取向应当得到确认。艺术的审美性在儿童美术教育价值中体现为美感教育。美术在本质上将美与人统一起来,将人对于客观存在或者意念存在的主观感受,通过不同的美术手法和美术方式由内向外地表达出来。在这个过程中,人既获得了审美的体验,又从审美活动中获得审美水平的提升,从而使得提高人的审美品位与美术教育中的美育原则相一致。儿童期是人整个生命阶段中进行美感训练的黄金时期,儿童期的美术教育一定要将审美原则贯穿始终,在儿童美术教育过程中重视美感训练,使儿童期的美术教育与美感教育统一起来,从而为他们将来审美品位的提高奠定良好的基础。在“以学科为中心”的儿童美术教育中,儿童美术的课程设计是固定的,是在幼儿教育的大框架中对于美育原则的贯彻。因而,在此基础上的师生关系以美术教师为中心,而作为教育对象的儿童则成为儿童美术教育的客体,这与“以儿童为中心”的教育价值形成了对立。“以儿童为中心”的儿童美术教育强调从每个儿童的个体差异出发,对其审美能力进行培养。美术教师不仅应当在课程时间内根据既定教学大纲开展教学,更应当在儿童游戏等日常生活过程中,激发儿童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从而提高他们感受美、创造美的能力,包括培养美感、促进认知、发展智力、提高手眼脑的协调性和手的灵活性,促进创造性的艺术想象力和表现力的发展等多方面教育目标。①这应当成为儿童美术教育学科的基本价值定位。在儿童美术的课程资源的利用和开发过程中,应充分体现审美性的基础作用。艺术教学强调教学设计,以达到艺术教学的目的,而不是美术本身,而教学也需要依靠教师的经验和能力,追求的是教育对象艺术品格的建立。儿童美术作为学科而言是不可缺少的,但如果仅仅要求教师把绘画纳入儿童美术教学,而不去强调教师在美术课中运用艺术教学方式对儿童综合能力进行培养,那么,随着儿童的成长,大多数儿童会远离美术,因为不是所有的儿童都会成为绘画大师。因此,对于儿童美术,我们需要从儿童长远发展的眼光来看:既让儿童掌握绘画技巧而表现外在形式,又发掘儿童的审美趣味,提升儿童对美的感受、表现能力、升华情感的能力以及感受和观察外部环境的能力。

儿童美术教学方法范文4

“活教育”思想幼儿审美能力作用艺术活动对人们审美能力的提高、想象力的形成、灵感的产生、创造激情的丰富等,都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甚至是不可替代的作用。如何通过美术教育活动,促进儿童审美创造力和人的个性发展,是现代美术教育所追求的目标。陈鹤琴先生所提出的“活教育”思想,体现着全民教育的意识和“创造教育”的宗旨,这无疑可以在现代儿童美术教育对促进儿童审美创造力研究方面起到推进和指导作用。

一、对“活教育”理论核心思想的认识

“活教育”就是要用活的教育观、活的教材、活的教法培养全面发展的、具有创造性的人才。目标观上,体现着很深的内涵,揭示了理想教育的终极目标。要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有创新意识和精神的人,有责任感和民族正义感的人,能在世界舞台上竞争的中国人。课程观上,儿童感兴趣的一定是和它的生活息息相关的内容,回归自然和关注社会永远是不变的主题。方法论上,体现了在探索中学习,在操作中获得,和儿童共同成长的教学观。活教育的十七条教学原则,体现了解放儿童和相信儿童的理念。

二、对儿童美术教育的思考

现代儿童美术教育的核心目标是儿童审美创造力的培养。透过《指导纲要》中关于“艺术”领域的目标看儿童美术教育,其主要任务不是传授知识,掌握技能,而是培养儿童的良好习惯、审美情趣、健康心理、发展儿童健全的个性。

“凡是儿童自己能够做的,应当让他自己做”,“凡是儿童自己能够想的,应当让他自己想”,教师要“鼓励儿童去发现他自己的世界”,这些观点是陈鹤琴先生在“活教育”的教学原则中提出的,也是在美术教学指导中教师要努力做到的,相信儿童,尊重儿童,肯定儿童,是儿童自由创作的前提。活教育思想注重创造性人才和做人最基本品质的培养,强调人的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体现,这与现代儿童美术教育核心目标是一致的,“儿童是喜创造的”,美术活动要“尊重儿童的自由,发展儿童的个性,注重儿童的创造”。

三、活教育思想在现代儿童美术教育的运用

1.为幼儿创设审美环境,加强审美情感的体验

教育要“注意环境,利用环境”。儿童应该有良好的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陈鹤琴认为,爱美是儿童的天性,儿童环境的创设要自然化、艺术化。创设一个轻松、愉快的心理环境、自由的作画方式,有利于儿童思维的激活和表现的大胆,让幼儿有足够的自由和信心去独立的参与活动,并按自己的思路去操作。所以,我们应当把欢乐、愉悦、健康的生活还给幼儿园的孩子,如果我们能根据美学规律,在幼儿园美术教学中创造出一种感情和艺术的氛围,使儿童在审美享受中接受教育,儿童的心智就会被激活,生理、心理活动就会处于最佳状态,教育教学就会创造出最佳效果。

2.丰富的美术材料为儿童提供多样的展示形式

陈鹤琴先生说:“环境中许许多多的东西仔细研究可以变成很好的材料,很好的教具。”儿童是在和环境、材料作用中逐渐认识世界和建构经验的,操作材料的丰富与否,影响儿童的表现手段,也影响儿童个人独特爱好的展现。

儿童对美术工具的喜好是不一样的,有的儿童喜欢用线条表现物体,常拿记号笔或水彩笔作画;有的儿童喜欢用色彩表现物体,常拿水粉笔或用油画棒作画;有的喜欢用彩纸表现物体;还有的儿童喜欢在不断更换材料中表现物体。为儿童提供多样的材料工具,开放材料工具,让儿童有选择的机会,有助于创造出多样的表现形式,有助于儿童在操作中学会使用多种工具,感受不同工具所带来的不同效果,增添乐趣,增加美感。

3.改变美术教学活动中机械的临摹范画,从“灌输”走向“探索”

美术教育最忌模仿在前。陈鹤琴先生在《幼稚园的图画》一文中指出:“那种老师事先画好范本,上课时让幼儿照着画的教学方法完全没有意义,不但不能引起幼儿的绘画欲望,而且束缚了他们的思想。”

教师应相信儿童有创造的能力,让儿童在玩的过程中接受新知识,巩固旧知识。引起幼儿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情绪上的兴奋。多和儿童交流,会发现儿童的思维是多么的活跃,这比仅仅学画一样东西所获得的价值要多得多。即使是小班的儿童,一条短线就是一只小虫,一个圆就是一个家,只要能让儿童操作中获得感性经验的,要先操作;能让儿童探索的技能,要让儿童去探索。

大自然、大社会就是很好的活教材。教师要改变传统的“死教书”的方法,冲破幼儿园这一狭小的天地,带儿童到大自然中去感受、去描绘;用眼睛去看、和自然说话;让儿童在游戏中去体会、去创作,让孩子带着一颗放飞的心,在新奇中激发创造的热情。

4.设计情趣活动,在自由创造表达中获得艺术知识

新颖富有情趣性的活动设计应和儿童的心灵互动,能让儿童有想象创造的空间,能激发创作兴趣,便于创造美和表现美。美术活动需要儿童创造性的表现,需要儿童已有知识经验的支撑,教师要关注儿童生活,敏锐地发现儿童的兴趣,并根据儿童能达到的水平设定相应的活动。让儿童习惯在“玩中学”,在探索中建构艺术知识,这对创造性人格的形成极有好处。

陈鹤琴先生指出:“游戏是幼儿生来喜欢的,儿童的生活可以说就是游戏。”由于儿童正处于成长发育阶段,因此根据他们爱玩、易动、好奇等特点,让他们在课堂上通过“猜谜”“表演”“剪贴组合”等活动来学学做做、涂涂抹抹、剪剪贴贴,从而提高幼儿的课堂学习兴趣。儿童作品中常常表现出天真、浪漫的艺术气息,这是因为儿童把世界上有生命的和无生命的都赋予灵性,让他们有感情、会说话,想象和创造在他们美好的心灵中蔓延。

5.客观、公正、合理地评价儿童的作品,在欣赏作品中体会自我价值

教师可以利用评价,让幼儿参与,积极发表看法,既感受到了成功的喜悦,又调动了参与美的创造的积极性,从而体现了美术活动的真正意义。在评价活动中,引导儿童发现美、欣赏美,并让儿童分享经验和快乐,这个过程可以让儿童教儿童,让儿童学儿童。教师则关注儿童的绘画动机,了解儿童和儿童作品,满腔热情和儿童分享创作的乐趣,对作品本身的表现、长处和儿童的进步,给与肯定,增强自信和对美术的兴趣。

儿童美术教学方法范文5

【关键词】艺术教育;儿童;美术;欣赏;审美体验

一、美术欣赏对儿童审美培养的重要性

对儿童审美艺术的培养,是提高儿童在审美活动过程中的感受能力和表现能力,是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媒介,对儿童进行审美兴趣、审美能力的教育。不仅仅指借助音乐、美术、文学等形式进行的审美素质教育,还包括以大自然环境、人的言行等为审美对象的素质教育。美术教育的重要价值便是能培养儿童的审美创造力,而创造贯穿于儿童美术欣赏的全过程。我们传统意义上的美术欣赏活动常是一种说教的、灌输的方式,教师急于把和美术欣赏有关的知识和技能填鸭式地教给儿童,而忽视了儿童审美创造力的培养。在儿童美术欣赏教育中,教师更应注重培养儿童的审美创造力。

1.美术欣赏对审美能力的培养美育是一种感情教育,促使人格高尚、完善

其中美术作品欣赏的活动中可以提高学生对自然物、人造物形态美的认识,培养学生认辨美术作品的能力,提高敏锐的审美感知,可以让学生们感到风景画、花鸟画中也有着自然与人的生命的存在,同时也能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学生才会以更大的热情追求美、创造美,成为有健全人格的人。

2.美术欣赏审美活动能培养儿童集中的注意力

美术欣赏活动的最初阶段是审美注意,此时各种心理因素都应指向并集中于欣赏对象的形式。由观察到表现,这是一个有思维参与的知动协调一致的心理活动过程,观察能力是人类智力活动的门户,没有观察能力做基础,就谈不上艺术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的培养,而美术教学活动就能有效地培养学生观察能力。因此,在美术欣赏教育中,教师应逐步引导幼儿把注意力集中到审美对象的形式和结构上去,从而增强其审美注意力的自觉性和稳定性。

3.让儿童从熟悉的事物中发现特别、新奇的东西

儿童具有天生的好奇心,也喜欢观察熟悉的事物,如果能进一步通过美术欣赏活动,启发他们看出某一美术作品在形式、色彩、造型、表现手法上与众不同的地方,并以此作为创作的切入口,那将不失为一种增进儿童审美创造力的有效办法。因此,美术欣赏活动作为以美为研究对象的艺术学科,很自然地成为学校对学生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之一。

4.让儿童用自己的想法去表现,培养创新的能力

已有很多事例表明,在幼儿期就有浓厚的审美活动兴趣并经常参加审美活动的幼儿,他们上学后即使是在有固定知识结构的学习中,也往往具有感悟力强、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动作灵敏协调、感情充溢等特点。一个人通过对艺术的接触,会唤起内心很多的感受,甚至是一些灵魂深处的东西。因此,在美术欣赏活动中,儿童会发表自己的感受,用自己的想法去表现。

二、儿童审美艺术教育及心理发展的特点

艺术智慧的发展不同于一般智慧的发展,它并不一定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缺乏恰当的教育,早期的艺术潜能会随着儿童逻辑思维的发展、认识世界方式和学习任务的改变而削弱和消失。儿童审美心理的研究包括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儿童具有发展审美能力的生物学潜质。研究表明,儿童的审美能力来源于遗传得来的普通感知能力。其标志是对优美的事物特征发生审美感性,产生美感体验,并有初步的审美偏爱和选择事物的审美标准。这就是幼儿最初的审美心理结构的雏形。二是儿童感性的思维方式占主导。儿童的年龄不同,思维方式也不同。在儿童阶段,感性思维是他们的主要思维方式。三是儿童的审美具有阶段性特征。以陈鹤琴的儿童绘画理论为例来论述儿童的审美心理具有阶段性特征,我们在对儿童进行审美教育时,要根据儿童自身的发展来定,而不是依据成人的要求来定。因此,成人在儿童2-12岁这一艺术潜能发展的黄金时期向儿童进行良好的艺术教育,是顺应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的,可以使脑的潜能不失时机地得到发展。

三、美术欣赏教育的艺术体现

美术欣赏审美艺术教育对儿童而言具有着特殊性,是与他们感知事物的方式以及小肌肉动作发展等生理和心理发展水平密切联系的。儿童通过艺术作品交流时,使得自己的视界包括儿童理解的角度、能力和所面对的画面与艺术作品所蕴含的历史视界之间实现了相互融合,其结果是形成一种新的认知世界,而这种新的认知世界又将成为儿童理解新的艺术作品的出发点。因此需要教师作为中介来进行引导,帮助他们和艺术作品进行问和答。而为儿童选择艺术欣赏作品应遵循高度艺术性与儿童可接受性相结合的原则,要用名人名作,或者是为社会公认的、有艺术欣赏价值的作品。同时,又要考虑儿童的兴趣和理解能力,使之符合儿童的生活经验。

我们必须把对象很直观地呈现给儿童,让他们形象地、直观地去接触各种各样的美。但这并不意味着儿童必须无条件地接受教师的这种预期,他们仍然可以有自己的理解。而且作为引导者还必须鼓励儿童不要拘泥于教师的解释,甚至不必拘泥于创作者原有的创作意图,而是通过对话,根据自己对作品所传达的信息的体验和理解,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发表自己的见解,实现两种视界的融合,生发出对话双方意想不到的新的理解。

儿童欣赏美术作品,不仅要获得对作品的内容、主题、题材等的认识,更重要的还要逐渐养成能够透过画面所描绘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内容,进一步感知和体验潜伏在具象中的抽象形式和意味的习惯和能力。引导者可引导儿童用多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审美感受。在儿童的美术欣赏过程中,教师宜引导他们运用边体验、边讨论的方式来进行。让儿童通过自己充分的、感性的体验后,再将这种感受表达出来。而这种感受的表达方式可以是多样性的,如语言的、表情的、身体动作的等等。

例如:学习线条的变化,以其新鲜与多变的特点吸引儿童的好奇心和注意,可让儿童试验不同动态的线条(直线、曲线、螺旋线、断续线、连续线、重叠线),再让他们欣赏梵高的作品《星夜》、马蒂斯的《舞蹈》、蒙德利安的《红黄蓝构图》等非具象的、无定形的作品,符合幼儿自由自在、不受约束的追求,容易为孩子所接受。如西班牙的阿尔塔米拉洞穴壁画、法国的拉斯科洞穴壁画都是世界著名的史前洞穴壁画。原始人所描绘的野牛、野马、野猪、麋鹿等动物,有的在追逐奔跑,有的则带伤挣扎。在欣赏这些壁画之前,教师曾与儿童简单讨论有关原始人和原始社会生活的问题,如原始人生活的时代、原始人的样子、原始人的生活情形等,既开阔了儿童的视野,也为儿童理解壁画打下了基础。活动中,教师引导幼儿欣赏动物的各种姿态和作品生动有力的线条,讨论画面及画面以外的种种问题。如在欣赏“拉斯科洞穴的马头”时,孩子们提出了不少疑问:“马头上有一根根像刺一样的线条,这是动物的鬃毛还是射中它的利箭?原始人为什么用弯曲的线条画了一匹行将倒地的马?为什么只刻画动物而不太画别的东西?他们为什么要在幽深黑暗的洞穴里画画?”通过讨论,孩子们了解到这一切都与原始人以狩猎为主的生活有关,是原始人重视食物的反映。原始人认为,画出被击中或被捕获的动物形象,就等于是击中或捕获了它所描绘的那种动物本身,而且描绘得越逼真,显现的魔力就越大。通过欣赏,儿童不仅获得了丰富的审美体验,而且加深了对原始人和原始社会生活的了解。

再如:学习几何形状的安排,可先让儿童用彩色纸剪贴出各种几何形状,再让他们欣赏抽象派大师蒙德里安的后期作品。这种由自己操作而获得的欣赏经验非常有助于学前儿童对艺术语言与形式美的原理的理解。儿童对光更为敏感的时候,已不满足于最初的表达方式,开始努力设法用蜡笔将光芒涂得又厚又浓。当幼儿的这些表达方式不能表现内心的冲动与感受时,教师适时地引导幼儿欣赏相关的优秀艺术作品:《快乐的房子》(亨得奥瑟)、《大碗岛的星期天下午》(修拉)、《太阳的崇拜者》(米罗)。教师尽可能让他们用自己的以视觉器官为主的多种感官进行感知,当引导儿童欣赏作品需要帮助时,教师才可以用启发的方式、提问题的形式给予他们以线索启迪,引导他们观察、体验、想象。他们开始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过渡到初步的抽象思维。因此,他们能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对画面中的图案做出相应分析从而得出结论。这也为儿童的审美表现提供理性思考的空间,从而使创作出来的作品更加科学严谨。之后更进一步引导他们体验的方法来理解作品的意义。教师请儿童闭上眼睛,把自己假想为进入画面的人物,然后跟着教师所说的话想象,“我躺在这片嫩绿的草地上像在我们周围的公园里,我的身体很放松很快乐,这里他们都很轻松地踏着同样的节拍……这是快乐的一天。”通过这样的感受,儿童可以对作品所蕴含的意义有所理解。教师在引导儿童进行形式思考以后,还要帮助儿童总结,以帮助他们理清思路,进一步加深体验,同时这也是学习如何观察、如何比较等形式分析的方法。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语言都应该是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的,要让儿童能理解。

美育的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是培养孩子的审美能力。尊重儿童独特的表达方式,在把握审美欣赏与表现的关系时,欣赏是第一位的,无论是欣赏自然环境还是艺术作品,都能使幼儿产生强烈的美感,激发表现美的欲望。而美的欣赏能力比美的创造能力更重要,一个对美不会欣赏的人,很难想象他能创造出美的事物来。

参考文献:

[1]楼必生,屠美如.学前儿童艺术综合教育研究.

[2]孔起英.学前儿童美术欣赏教育的对话法.南京师范大学.

[3]徐春艳.谈幼儿美术活动中的审美教育.

儿童美术教学方法范文6

关键词:儿童;绘画教育;弊端;方法

随着生活条件的好转,越来越多的家长重视起了儿童教育,儿童绘画教育成为了家长们的选择之一。作为一种对儿童早期的智力及潜能的开发课程,绘画能很好的培养儿童的想象力以及创作力,让儿童在画的过程获得极大的满足感与快乐。近年来,随着儿童美术教育投入的增加,绘画教育也成为了大家关心的焦点。

一、儿童画的特点

儿童画是儿童对客观世界有了一定观察和认识后,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自由发挥用涂鸦或绘画的方式来传达内心情感的绘画作品。儿童画代表的不单单是一幅画,而是儿童全方位的自我表现。对于充满童真、童趣的儿童来说,绘画是他们表达自己内心感受的一种方式。他们的绘画个性特征也较为明显:天真、大胆、温馨,甚至天马行空。每幅作品都表现出儿童本人的性格特点,透过儿童的作品反映了儿童的心理、性格、思维的发展水平。

二、儿童绘画教育中存在的几种弊端

越来越多的家长意识到了绘画教育给儿童带来的好处,因此很多儿童在早期就被父母带入各种美术培训班,进行绘画教育。但是在绘画教育过程中,却出现了以下问题。

(一)教师过于注重模仿和强调练习技巧。

为了迎合家长的想法,让儿童有更快地成长,一些美术教师对在实际的绘画教学的过程中,把临摹成人范画和单纯灌输技能技巧作为儿童绘画启蒙的教学方法。尽管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模仿是天性,但是美术教师先入为主的教他们画一些模式化的东西,就会导致儿童的作品中出现同样的房子、花朵等等,就会将儿童的自由想象的零星扼杀。这种教学方法,是会束缚和扼杀儿童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会接影响到儿童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二)以成人的眼光评价儿童绘画作品。

很多成人会以自己的眼光来评价儿童画,他们会把自己的标准强加在儿童的画作上,要儿童的绘画符合自己的审美标准,因此总会向绘画来说诉说孩子的画作不美观,比例失调,颜色运用不对等等。而在绘画教育的过程中,老师会兼顾家长的情绪,对儿童进行规范。其实这些评价与做法都是忽略了儿童的心理特征,忽视了儿童画自身的特点,没有充分考虑的孩子的兴趣,而是过于关注绘画的技巧了。最终导致孩子认为家长不了解自己,积极性降低的同时也限制了孩子的想象力。

(三)家长对孩子培养过程中功利思想。

很多家长看到自己的孩子喜欢涂涂画画,就把孩子送到各种美术班进行培训,想要孩子在美术方面有所建树,因此非常在乎孩子绘画的结果,特别看重美术级别证书。因此过早过高的对孩子提出技术性的要求,为了让孩子进步快,让孩子反复的练习一张图画,就是为了让孩子能画到和老师的示范作品一样。这样做,儿童被动、机械的接受这种要求,时间一长,孩子会觉得绘画是一种负担,产生逆反心理,不愿意继续进行绘画学习。

三、正确指导儿童绘画的方法

到底要如何正确对待儿童绘画教育,要使用什么用的方法,才能让儿童爱上绘画,并能在绘画中大胆发挥自己想象力,创造力得以培养。 西泽克的儿童美术教育思想认为:“儿童的绘画与成人的不一样,甚至比成人的更纯真、更富创造性,对儿童美术教育就不能简单化的、按照成人的意志,以成人的标准教给儿童成人的画法。儿童美术教育应以儿童的自由表现为主,重在发现儿童与生俱来的创造本能和创造热情。”因此,可以通过以下方法来正确指导儿童的绘画。

(一)在游戏中培养儿童绘画的兴趣。

游戏化的绘画形式使用是灵活多样的,角色扮演、猜谜语、讲故事、唱歌等形式均可用于绘画教育活动中,它可让儿童边画、边唱、边说、边做、边游戏,使原来简单重复的机械化练习变得生动、活泼,因此也深深吸引了儿童参与到绘画活动中来。如教儿童画切开的西关的时候,可以先讲猪八戒吃西瓜的故事,然后要小朋友画好多的西瓜给猪八戒吃。通过诙谐的故事,把小朋友画西瓜的兴趣调动起来人,然后在学生画完以后,老师可以模仿猪八戒的口吻去尝尝学生画的西瓜,并且与表扬。

(二)采用多样的教学手法。

每个儿童都有好奇心理,一成不变的绘画形式和教学手段,很容易让他们产证厌恶感,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猪猪儿童的容易被新鲜事物打动的特点,在教学方法上采用各种手法,从而有效的提高儿童的学习兴趣,进一步培养和提高他们的绘画水平。目前教学法方法很多,可以利用教育,利用多媒体,或者情境教学,这些方法都比只用语言指导要好得多。比如在画《我的家》的时候,可以通过播放小鸟的家、小狗的家等图片给儿童看,然后启发他们自己的家里有什么,让后用画笔画出来。有的小朋友会画爸爸、妈妈,有的小朋友会画房子,等等。老师可以让小朋友发挥自己的想象去画,画完以后,让小朋友以自己的话讲个故事给其它的小朋友。通过这种灵活的教学方法,能让孩子们对绘画优更多的兴趣。

(三)利用多样化的绘画材料。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新奇、特别的材料可以提高儿童的兴趣,激发他们探索的欲望和好奇心,使他们产生丰富的想象。为了使儿童在绘画活动中更好的表现和创造,教师应为儿童节不断寻求并提供丰富多样的绘画材料和工具,开展多种形式的绘画活动。儿童绘画材料有很多中,铅笔、蜡笔、油画棒、卡纸等等,经常使用不同的绘画材料进行教学。

绘画材料的每一种尝试都会给儿童带来不同的画法和意外的效果,它有利于儿童开拓视野、增长知识,也能增强儿童画的艺术效果。有时,尽管有预想的效果和设计过程,但最终画面总是会出现一些原来预料不到的效果,这对儿童具有非常奇妙的刺激性,从而提高儿童参与绘画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四)及时鼓励,调动学习积极性。

儿童和成人不同,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是非常差的,而且很在意大家对其作品的评价。因此,在儿童绘画完成之后,应该多给予鼓励,通过鼓励来调动儿童的学习积极性,在对自己充满自信的同时,也愿意接受大家的建议。如果家长和老师对他们一味的指出缺点,就会让儿童主观的认为自己很笨,久而久之,对绘画就失去了兴趣。在指导儿童绘画的过程中,找到儿童作品中的优秀之处给予欣赏肯定,加以鼓励是能带给孩子自信心,并把学习绘画由被动变为主动的。

四、结语

无论是绘画教师还是家长,在儿童绘画教育中起到关键作用,正确教授儿童画的方法也还有许多。大家的目的都是为了让儿童在绘画教育过程中能提高绘画水平,激发儿童的创造力,树立他们的自信心。因此,儿童绘画教育应该摒弃更多的功利思想,切实从儿童的天性出发,让他们在感受绘画快乐中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林琳,朱家雄.学前儿童美术教育[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2]董艺黛.论儿童美术兴趣班教学[D]. 华中师范大学 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