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汉语教学感受范例6篇

对外汉语教学感受

对外汉语教学感受范文1

[关键词]对外汉语 声调教学

【中图分类号】H09

汉语属于汉藏语系,每个音节都有其固定的声调。与非声调语言相比,汉语的声调具有区别意义的作用,而非声调语言中只有少数音高、音强能够区别意义。相对于其他声调语言,汉语声调又有其特有的一套系统。对于母语是非声调语言的汉语学习者来说,声调是最大的难点。许多外国人说汉语带着洋腔洋调,就是因为没有准确把握四声的区别。本文拟从三个阶段探讨对外汉语教学中声调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通过音阶感知声调

对于母语是非声调语言的学生来说,声调是陌生的,没有任何感性认识,而教材对声调的介绍说明少之又少。仅从教材中学生根本无法知道汉语的声调是什么,声调与哪个发音器官有关,汉语的四个声调是怎么形成的。大多数外国学生初次接触汉语时无法理解声调所起的作用,更不能区分各种调类,因此感知声调的不同是初学者的重要任务。声调是音节的高低升降形式,它主要是由音高决定的。音乐中的音阶也是由音高决定的,因此,可以让学习者用音阶来模拟声调,借助自己的音乐感感知声调。著名语言学家赵元任先生就是利用声调与音阶的相似性发明了五度标记法。教师可以先画出五度标记法的调型图,让学生先将右边竖线的1 2 3 4 5看作音乐中的五个音阶,从低到高读为do re mi fa so,再标出现代汉语普通话的四个声调的调型,如下图:

接着详细讲解每一调类的调值:第一声55,是一个高平调,中间没有升降变化,用so so感知这一高平调的高和平,同时读汉字“一”;第二声35,是中升调,用mi -so 感知上扬的趋势,同时读汉字“十”;第三声214,是降升调,用re -do fa感知它的曲折度,同时读汉字“五”;第四声51,是全降调,从最高点下到最低点,用so-do感知下降的变化,同时读汉字“四”。

对于初学者来说,可以让其用头和脖子的摆动配合发音。第一声容易出现的偏误是上不去,达不到5度,教师让学习者读第一声时伸长脖子,同时用头画一条横线。拉长脖子可以达到55的高度,画横线可以感受到第一声的平。读第二声时有意上扬下巴,让学生感受它上升的过程。读第三声时用头画出先降后升的调型,注意结尾处不要让脖子伸得太长,否则会留下一个尾巴。读第四声时使劲向下点头,感受全降的过程。在学生用体势模仿调型的同时,教师可以用手指按照四声的调型进行划动,以显示音高的变化。

二、由易到难练习四声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发现汉语学习者掌握声调有先后顺序。根据由易到难的教学原则,对外汉语研究者提出了汉语声调教学的顺序。如对日韩学生,可以采用一、四、二、三的声调教学顺序。针对欧美学生,则采用一、四、三、二的教学顺序。针对有声调语言的汉语学习者如泰国、越南的学生,也可以根据其声调偏误的类型,确定先教什么,后教什么。我们认为一、三、四、二的声调教学顺序更有效,因为第一声和第三声可以定下五度音高的最高和最低标准。

汉语声调最容易学习的是第一声高平调55 ,又高又平,先发此声可以为其他声调确定高低升降的标准。很多学生发第一声时起调不高,这样影响其他声调的掌握。所以一定要让学生起调要高,声音要延长。

然后教第三声降升调214。当前许多教师认为第三声的实际读法大多是21,因此对外汉语教学中直接将第三声教为21,以为这样可以省去教学第三声的麻烦。我们不同意这种做法。第三声在单独使用或在词尾时还是要读为214,遇到这种情况又对学生如何解释?任何一种语言都会有连读变调,学习这种语言必须掌握它的变调规律。第三声在语流中调值由214变为21或35那是教学中的另一个问题,不应该将其与初学者感知声调混为一谈。第三声最主要的是让学生练习前面降的部分,如何从2降到1,再升到4。虽然在四声中第三声的动程最长,但不要让学生拉长读,因为一旦拉长就会结尾带上小尾巴。

等学生完全掌握第一声和第三声以后,接着应该教全降调的第四声。学生已经感受了第一声的又高又平,也能在第三声中降到最低,那么由高到低会比较容易,第四声的51正是从第一声的55到第三声21的最低点。练习方法可以让学生读“第一声+第四声”的双音节词,先发第一声,找到5的高度,然后再降到最低。

第二声升调35比降调难学,可以在学生掌握了降调第四声51后再教。发完第四声,声带已经放松了,然后很快拉紧,就是近似第二声35的升调。不少人发第二声时,升不上去,其原因往往是起音太高,所以我们可以让学生练习“第四声+第二声”的双音节词语,用第四声的最低点带出第二声,如“地图、练习、例如、去年”,因为发完第四声,声音已经降下来了,便于发好第二声。

三、用双音节词和四字成语巩固声调练习

当学生初步掌握单字调后,马上要开始双音节的练习,以巩固前面的教学效果。双音节词的练习按四声排列的顺序依次练习,让学生感知每一种组合的读法。这时应该伴随讲解上声的变调,在讲解“半上”21时,重点强调动程短,双音节词的重音会落在后一音节上。

有了双音节词语声调练习的基础,进一步加大难度,开始四音节词语的练习,先从同声调练起,再增加多个声调混合的词语,这就涉及更复杂的变调问题。

四、汉语教材编写在声调方面的误区

就笔者所见,有部分初级教材编写课文时,在相应的汉字上面不标声韵,只标注声调的调号。这是误导学生的做法。一个汉字的读音包括声韵调三方面,认识汉字必须同时记住它的三要素。上述教材编写在提供方便的同时又让学生产生很强的依赖性,学生在学习生词时并不用心记声调,因为教材都标好了。

我们认为每个汉字的讲解要做到形、音、义相结合。形指字形,音指音节,义指字义,音节中包含声调。汉字是形、音、义的结合体,三者原本就互不分离。因此在任何一个学习阶段,汉字都不应该与发音分离,要让学生把声调始终黏附在音节上,并通过反复训练,形成习惯。

在汉语作为第二语言的教学中,声调教学是非常关键的一环。外国学生在学习汉语声调的过程中,始终面临着许多困难和问题。通常情况下,声调问题到留学生学习的中高阶段仍然难以克服。笔者认为,汉语声调教学不应该只局限在语音阶段学习,而应该循环复现,以便巩固与提高。研究留学生学习汉语声调的过程,找到具体的教学对策,将会大大提高对外汉语声调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参考文献:

1. 蔡整莹、曹文.泰国学生汉语语音偏误分析[J].世界汉语教学,2002,(2)86-97.

2. 杜秦还.也谈现代汉语声调教学[J].语言教学与研究, 1992,(1): 75-81.

3. 关键.声调教学改革初探[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0,(4):51-54.

4. 桂明超.美国英语语调对美国学生学习汉语普通话声调的干扰[J].世界汉语教学, 2000,(1): 89-93.

5. 毛丽. 声调偏误与对外汉语声调教学研究综述[J].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7,(2):119-122.

对外汉语教学感受范文2

关键词:对外汉语;修辞;教学;语感

随着近几年类似于汉语桥和中国在华留学生汉语大赛等外国人学习汉语的电视节目中,我们可以欣喜地发现很多外国汉语学习者的汉语水平无论在语音,词汇,语法方面都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是也会发现即使汉语水平已经很高的外国人在面对中文的一些习语、歇后语、成语时,始终和母语为中文的人有比较大的差异。如在汉语桥大赛中的观众出题环节中,选手们常常会被问到一些歇后语,如:“肉包子打狗,葱头开花”等。而这些歇后语,习语都是有一定的修辞意义,因此我们不难发现外国人学习汉语一直存在着修辞问题。近几年来,人们越来越认识到修辞在语言教学,尤其是在第二语言教学中的重要性,在对外汉语教学界,研究修辞教学的著作和文章日益丰富。那么,应当如何进行对外汉语修辞教学呢?对外汉语修辞教学应当区分于传统的修辞教学,把修辞限定在常用的修辞手段即辞格的范围,而是要注重修辞能力和语感的培养。本文将从语言,语感,文化三方面提出相应的对外汉语修辞教学策略。

一、将修辞法作为教学重点进行讲解

在教授语言的同时,也就是在进行语音、词汇、语法教学的同时,把相关修辞内容提炼为教学点作解释和操练。

首先,在语音教学上,除了强调发音的准确以外,还要注重中文的语调,口气等方面的练习。在中文里,同样一句话,如,“我知道他是奥运会冠军”和“我知道他是奥运会冠军”重音落在不同的地方,强调的内容也不一样,因此产生的效果也不一样。另一方面,说“知道”时的口气和语调不一样,所表达的效果也会大相径庭。

其次,在词汇教学方面,除了教授词汇的基本意义外要结合上下文语境教学,此外词语的感彩,褒贬色彩,语体色彩等方面一定要进行说明。如以下一段出自留学生的作文:“为了避免喝醉我们就把西瓜汁跟每个人都三番五次地干了杯。我们发现贪杯对女孩儿不是那么好,所以我们就回家了。”这里的“三番五次”除了次数很多的意思还带有一种厌烦的感彩,虽然在意义上没有错误,但是用起来不得体。因此,我们在词汇教学的时候除了教授词语的意义,附带的感彩,褒贬色彩,语体色彩必须要作为教学点重点说明。

在语法教学方面,除了需要教授中文基本语法规则之外,导入修辞文化的教学是必不可少的。因为中文中常常会出现一些不符合语法但是又常常出现在人们的日常用语中,尤其是随着语言的发展变化,出现了不少新词和一些类活用现象,如“你很淑女”,“太雷人了”……这些看似不符合汉语语法但实际上又有一定的修辞意味的词汇,在教学中应该做出说明,引导学生正确理解运用。

二、培养汉语修辞语感

“语言认识过程主要靠知识,语言运用过程主要靠语感”由此可见培养语感能力在语言学习中相当重要。尤其对于修辞教学,修辞语感培养更是至关重要的。第二语言的修辞语感培养相比第一语言的修辞培养困难很多,我们认为主要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培养:修辞意识认知培养、大量背诵阅读修辞性强的文章和句子、体味、修辞运用。修辞手段只有通过学生自己实际运用以后才能真正掌握。我们可以鼓励学生通过本文重建中习得汉语表达的方式,提高汉语修辞能力。具体方法有模仿、扩展、替代、创造等。

三、加强文化课教授力度,提高学生的修辞文化接受能力

汉语的修辞也是与汉文化密切相连的,它反映着汉民族的历史文化心理、社会风俗道德等等,具有浓郁的民族特点.在言语交际中,修辞行为始终受文化意识的制约。可以说,修辞教学和文化教学是相辅相成缺一不可的。所以,在汉语修辞教学过程中我们一定要注意介绍中国文化,帮助学生客服母语文化依附的矛盾,解决修辞教学中的文化接受问题。如以下留学生中的作文一段:“来中国以后对我来说最深和有意思发生的一件事情是参加了中国经济的一次会议. 我和朋友被在中国政府部门工作的一个女人邀请过来。”这两句话在意思表达上是正确的,但是第二句话里的“女人”在这里显得不礼貌,在这里应该用“女士”或者“小姐”这样的称呼更为合适。所以我们在教学中要使留学生能恰当地理解和使用汉语修辞,也就得从文化上加以阐明。因此文化课的开设应当和语言教学同步。

对于文化课教授的内容,国家汉办规定应该包括中国概况、中国历史、中国文学.这些课讲授中国的国情、历史、文化等文化背景知识。但是由于初级学生语言基础不好,所以很少给他们开设文化课。

四、结语

总之,修辞教学与语感培养、文化、读写等密切关联,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进行必要的修辞教学,可以使学生全面系统地了解修辞知识及其运用,从而提高留学生的交际能力及语用能力。

参考文献:

[1] 濮擎红.对外汉语口语教学探析[J].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版),2009(08)

[2] 濮擎红.对外汉语口语教学策略[J]. 华北电力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04)

对外汉语教学感受范文3

关键词:初级汉语教学,教师语言,语言艺术

第一, 对外汉语课堂语言艺术具有明确的示范性。

对外汉语教学中,教师的课堂语言同时又是学生要学习的目的语,其示范作用不言而喻。教学的科学性原则要求教师传授知识要科学、正确。无论是组织教学、课堂指令,还是讲解、提问、朗读、对话、答疑,也就是说,无论是课堂用语,还是教学内容或者对教学内容的讲解,教师在课堂上说的每一句话,都是学生目的语输入的来源,都具有学习和模仿的意义,对学生习得汉语起着示范和引导作用,从而推动其中介语向目的语靠拢。课堂语言还要注意汉语独特的语气、语调、句调、重音、节奏、停顿等特点,尽可能把真实、规范的汉语展示给学生,把汉语抑扬顿挫、悦耳动听的语言色彩准确地传递给学生,从而引起学生对汉语的兴趣,对培养学生汉语语感将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另外示范性还包括要讲好教学有关内容,不讲与教学无关的事。而要做到这一点,对外汉语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较强的口头表达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还必须熟悉教材内容。

第二, 对外汉语课堂语言艺术具有鲜明的教育性。

对外汉语教师的语言必须鲜明地反映最先进的思想和高尚的情操,要能够以思想充实的语言武装青少年学生的头脑,陶冶学生的心灵,教育他们树立远大的理想和坚定的信念,使他们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一代新人。在对外汉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一定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和感情灌输给学生,把育人这一天职凝聚在教学中,灌输到学生的心中。实践证明,渗透着感情的道理更能激励青少年学生。娓娓动听的故事,扣人心弦的英雄业绩等远胜过干巴巴的道德说教。这就要求广大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要恰当地运用富有教育性的语言,把思想教育巧妙地渗透在知识教育之中,使学生在掌握知识的同时,接受到道德的洗礼。

第三, 对外汉语课堂语言艺术具有严密的科学性。

指的是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中要确切地使用概念,科学地进行判断,逻辑地进行推理,还要用言简意赅的语言表达丰富的内容。课堂上尽量做到词汇丰富,语言准确,简练明晰,防止语言臃肿累赘,更不可含混不清,模棱两可。

第四, 对外汉语课堂语言艺术具有层次的针对性。

要求对外汉语教师在教学中,要针对不同的教材内容用不同的语言去表达,要根据学生的年龄与心理特点选择适当的语言形式,还要具有灵敏性和随机性。

第五, 对外汉语课堂语言艺术具有表达的丰富性。

对外汉语课堂语言,从语言结构形式和词语运用看,是一种大大简化了的语言;而从辅助手段的使用看,又是丰富多彩的。不仅要使用有声语言,还必须借助于实物、道具、图片、图表、板书等,同时还需要配以大量的体态语。由于对外汉语教学的特殊性,体态语的运用在课堂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比如体态语作为一种特殊的交际工具,有着其独特的价值。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根据课堂教学需要,体态语可以协助语言完成交际,有时甚至可以替代语言,从而使表达更简洁,表意更直观,使有声语言得以延伸,从而增加课堂语言的形象性和可接受性。

第六, 外汉语课堂语言艺术具有形象的直观性。

直观性的语言既生动形象又活泼有趣。直观性的语言富有魅力,像欢跳的山泉,叮叮咚咚地流进青少年学生的心房,又像和煦的春风吹开他们的张张笑脸。形象有趣的语言又可以把深奥的事理形象化,把抽象的事物具体化,再现教材内容,使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睹其物”之感。语言的生动、形象、有趣是为了使青少年学生掌握知识,获得能力,但不能够以低级趣味迎合学生。

第七, 对外汉语课堂语言艺术具有潜在的发展性。

对外汉语教师要有自觉的课堂语言意识,这不仅是指要时刻意识到语言的使用是不自由的,处处受到制约的,而且是指要时时想到学生的汉语水平在不断提高、不断发展,教师的课堂语言也必须随着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不断加以调整,语音逐步向自然语言过渡,词汇越来越丰富,语法越来越复杂,语用文化逐步深化,也就是说课堂语言要与学生的汉语水平同步提高。否则,不仅影响学生自然语言能力的形成和词汇量的增加,不利于学生语言交际能力的提高,而且影响学生对汉语特点的整体认识,影响他们汉语语感的形成。汉语语音的抑扬顿挫,词汇的丰富多彩,语法的灵活多样,文化的独特魅力,在课堂教学中要通过教师的语言逐步展现给学生。总之,教师的课堂语言要随着学生汉语水平的提高同步发展,逐步向真实的、自然的语言靠拢。

第八, 对外汉语课堂语言艺术具有丰富的启发性。

一是发展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关键在于教师要设法启发并鼓励学生质疑问难。因为由“生疑”到“解疑”的过程,正是发展学生思维的过程。教师在教学时,要精选带有重点、关键和学生感到困惑、易出错的地方,以简洁明快的语言去启发他们。教师的任务在于开导学生思路,且不可越俎代庖,先把结论交给学生,而是应该鼓励学生见难解疑,思索争辩,训练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学生听、说、读、写的过程中要细心捕捉,及时点燃学生处于朦胧状态的智慧火花。教师不能代替学生领会运用知识,只有开启学生思维的门扉,引导他们在智慧的峰峦上不断攀登,经过自己的思考咀嚼,才能将其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启发学生要抓住关键处,还要善于运用语言“引渡”才能帮助学生达到活跃思想、开拓思路及发展思维的目的。

二是激发学生感情。以情感人是对外汉语教学的重要特点之一。讲台固然不是舞台,教师也不是演员,但执教者在课堂上如果不能饱含深情,其教学语言必然是苍白无力的,其教学态度必然是冷漠无情的,不能感染学生就很难达到语文教学的目的。所以,广大对外汉语教师要充分借助于教材的形象魅力,设法吸引学生细心体验和品味其中的情思,以陶冶他们的道德情操,培养他们健康的人生观和审美观。为激发学生感情,教师的语言声调抑扬顿挫要得当,轻重缓急要适宜。真挚的感情、和谐的语言美才能扣击学生的心灵,敲开他们的心扉,把他们感情

参考文献

[1]蒋同林、崔达送,教师语言纲要[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2001.110-125.

对外汉语教学感受范文4

汉语言文学教学审美教育应用一、前言

汉语言文学教育已经成为全国各大高校的教育课程,也是各大学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审美教学是汉语言文学理论教学中的主要部分,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审美方向和审美能力。在大学的教学中,审美教学可以培养学生评析和分析文学作品的能力,是最基础的理论教学。因此,汉语言文学教学的过程中应该全面融入审美教学,达教学的理念,把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作为首要任务,这样的教学目的,也是让我国大学生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环境中更好的取得成功。但是,从我国的各大高校的教学方向看来,汉语言文学教学中的审美教学只是停留在理论阶段,要让汉语言文学教育走向实际操作的阶段还是有一定困难的。实际上,汉语言本身就是具备良好的审美教学因素,再加上审美教学自身的魅力,让汉语言教学在审美教学中运行是完全行的通的。

二、汉语言文学教育的现状

汉语言文化教学很好地诠释了我国的语言历史,在保持传统的同时又跟上了时代的脚步。对于汉语言文学教育来说,通过汉语言文学教育培育出来的人才,应该是具有良好的审美能力,对于文学作品具有很强的感知力,这种能力可以对自身人生品格进行塑造,也可以通过发挥自身的专业特长,服务于社会人民,把我国的历史文化发扬光大。但是,理想是美好的,在现实中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其实存在着很多我们需要改进的问题。首先,汉语言文学课程的设置具有一定的问题;其次,是授课的课时也是严重不足,上课的形式也不够科学,从而导致对于汉语言文学内涵不能深度挖掘。由于汉语言文学课的实践时间不足,导致学生们的汉语言文学能力不全面。当前,各大学学生的汉语言文学能力明显不足,但是都能顺利毕业,那么说明学校在汉语言文学教学制度和考核方面极其的不重视,对于教学方面过于忽视,对于教学过程和教学实践不管不问,只重视理论。还有一些同学虽然选择了这门专业,但是从他们的内心中并不是喜欢这门专业,导致他们产生对该专业的厌烦情绪,对其授课质量得不到保证,他们感觉不到传承历史文化的光荣使命,使其自身的文化素养也得不到提升。

三、实施汉语言文学教育中审美教育的具体措施

汉语言文学教育过程必定是要涉及到国内外文学作品,而我们知道,阅读文学作品是一种心灵的释放,是自身思想的升华,因此汉语言文学教学的教材都是收集了很多文学大家的作品,可以认为是文学精华的浓缩,这些文学作品对于培养学生对于美的感受有重大的作用和意义。对于汉语言文学教育的措施和应用结果,主要是以下四点:

1.汉语言文学教育的过程是完全挖掘文学作品中作者对于美的表达和作者对与艺术的感受。我们不仅要向学生解剖文学作品中的精华部分,还要引导学生从外部向作品中心渗透,从而保证学生对于作品的审美能力和对文学精华的感知力,体会到作者精心创作的意境之美。通常来说,文学作品本文就是自带审美功能,我们的汉语言教师应该充分的利用这一点,来吸引学生自主发现作品的美好部分,让学生产生深刻的审美意识,渐渐地提升审美的能力和理念。

2.兴趣是教学最大的原动力,对于有兴趣的学生教学,是非常容易的,反之就很困难。因此,我们在对学生教授汉语言时应该时刻注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学习的理念。对于新一代的学生来说,他们对未知的事物都有很强烈的好奇心,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所以,我们可以利用这一特性,通过文学作品本身散发的神秘气息,来激发学生对于答案的渴望,从而达到审美教学的目的。汉语言教学老师应该利用作品所散发的艺术魅力来调动学生的文化情感,把课堂营造成具有强力汉语言文化气息的课堂,感染每一名学生。

3.汉语言文学作品所描述的场景或意境,无一例外都是作者的实际经历或内心写照,因此,在进行汉语言文化教学的同时,教师在解读文学作品的同时,要帮助学者走到作者所描述的意境当中去,感受作者当时在写作时的情感。这就是说,要体验到作者所要表达的文学内涵,就要提高学生们的鉴赏能力,追求更深层次的美。

4.汉语言文学教师在安排教学时,要根据目前的教学状态,观察课堂的小细节,根据课堂测验判断学生的学习质量,要做到在教学的关键点做到全心全意,次要的地方可以一笔带过。先从审美教学的基本开始讲起,在将审美教学融入到汉语言教学中去,对于审美教学的一些重点、难点可以挑选讲授,重点是要让学生感受到审美教学和汉语言文化教学之间的联系,充分利用两者之间的共同点,使其成为一个系统的教学内容。

四、汉语言文化审美教育的应用效果

汉语言文化教学的应用,对审美教学的效果是显而易见的。审美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培养学生成为一个具有文化涵养的人,对待任何作品都能说出自己的观点和意见,在阅读作品时能全身心体验到阅读的,那种愉悦的感觉如果没有审美教育是无法达到的。汉语言文学的出现使得审美教育的理念又一次受到了冲击,新时代的审美方式由此诞生。例如,我们在阅读著名作家巴金老先生的作品《家》的时候,其中作者对“家”的含义从新定义,家是避风的港湾,是让人感到温暖的地方,但是在这部作品中却有了不一样的含义,当时的社会还处于思想未解放的时代,带有先进思想的巴金先生在当时的情况下,描写了《家》的意义,我们可以借用汉语言中的审美方式对这部作品进行鉴赏,享受那个年代的人文风情和作者思想。这就是汉语言文化教学中审美教学的应用效果,丰富的思想表达和人文描绘,是作品对阅读人员表达出的意境。起来从一个专业的角度来看,包含着汉语言的审美方式是很神奇的一种审美方式,不仅仅是局限于表面,还可以看到作者内心和作者隐藏在文中的信息。

五、结束语

汉语言文学中的奥秘不仅仅是这一点,这当中我们没有看到的部分,还需要我们大家共同努力研究。汉语言审美教学在全国各大高校的推广,也是现在的首要任务,要做到每一个汉语言专业毕业的学生,都会使用汉语言审美阅读作品,从而让中国的传统文化得以传承。

参考文献:

[1]杨世毅.浅析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J].华章,2012,(18).

[2]赵君玉.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J].才智,2012,(07).

[3]冉毅.汉语言文学教学中审美教育的实施[J].才智,2013,(13).

对外汉语教学感受范文5

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及与世界联系的日益加强,汉语的实用价值越来越明显,许多国家掀起了汉语学习的热潮。根据国家汉办的数据,截止到2011年底,全球学习汉语的外国人数已超过5000万。

在数量如此众多的外国汉语学习者中,一类是本土学习者,他们在自己国家的大学或者中小学学习汉语;一类是来华留学生,他们专程来到中国学习汉语。除了这两类学习者,还有一类长期被研究者所忽视,这就是在华留学生。

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人来到中国工作、生活,甚至长期定居在中国。他们的子女,有的在自己国家接受基础教育,有的在国际学校就读,也有的在中国的中小学就读。这些在中国的中小学学习汉语和其他课程的外国学生,笔者称之为“在华留学生”。

虽然都是在中国学习汉语,但是“在华留学生”与“来华留学生”还是有所不同。首先,他们年龄更小,以未成年人为主,而“来华留学生”以高中毕业生、在读大学生等成年人为主;其次,他们不是为了学习汉语才来到中国,而是由于家庭原因来到中国;第三,他们在中国学习、生活的时间更长,而大部分“来华留学生”在中国学习汉语的时间在半年到两年之间。除此之外,这些“在华留学生”大都没有放弃自己的国籍、语言和文化,同时又长期受到中国语言与文化环境的熏染,对两种语言、文化都有比较深刻的体悟。

笔者所任教的一批韩国“在华留学生”。在教授他们汉语的过程中,笔者经常思考以下两个问题:①这些学生在中国的中学学习汉语,其主要的学习动力是什么?②如何激励这些学生积极、努力地学习汉语?

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对此有一些认识和感触,希望能通过问卷和访谈的研究方法,对这两个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探究。两项研究目的:

(1)了解学生学习汉语的主要动机类型,即其学习汉语的主要动力。

(2)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有针对性的教学激励措施。

2.被调查者汉语学习动机类型的总体情况

问卷中学习动机类型部分的调查共有31题,分别属于9种动机类型。经过描述性统计分析,调查对象9种动机类型的均值均大于3,按照均值由高到低依次排序为:证书动机>情境动机>国家动机>被动动机>升学动机>兴趣动机>焦虑动机>出国动机>融入动机。具体情况见下表:

调查对象汉语学习动机类型描述性统计

2.1 “证书动机”最为强烈。

在平日的授课实践和对学生的访谈中,笔者感受到学生对HSK等级证书非常重视。韩国班的学生,将来都要参加大学入学考试,HSK等级证书是大学入学的重要条件和考察内容,所以,每个学生对HSK都非常重视。青岛二中韩国班最初没有开设专门的HSK课程,但是由于学生要求强烈,后来专门开设了HSK辅导课程。

另外,几乎每个学生都在“学院”参加HSK课程的课外辅导。韩国的“学院”类似于中国的培训班,大多由韩国人开设,教师大多是韩国人,也有少数中国教师。为了获得HSK等级证书,每个学生都非常努力。在访谈中,每个学生都表示,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去考取更高的HSK等级证书。

2.2 学习情境非常重要。

在调查问卷中,情境动机涉及到教师、教材、学习成绩和学习氛围,情境动机的均值排第二位,说明学生受教师、教材、学习成绩、学习氛围等外在因素的影响比较大。

笔者认为,这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一是他们年龄较小,行为更多地由自己的喜好所支配,二是与教材选择和班级编排有关系。

学生除了汉语课以外,还要上中国语文课,用的是中国的语文课本,内容选择和语言难度都不太符合他们的需求。汉语课用的是北京大学李晓琪主编的《博雅汉语》,教材前言中有关于使用对象的说明:“全套书共9本,既适用于本科的四个年级,也适用于处于不同阶段的长、短期汉语进修生。”总体来看,这是针对大学生或来华留学生的教材,而不是针对这些还未成年的在华中学留学生的,有些内容并不适合他们。

国际部韩国班,是根据学生的年龄来分班,而不是根据其汉语水平,这就会使得同一个班级中的学生汉语水平参差不齐,差距很大。同样的班级,同样的教材,同样的教师,同样的教学环境,学生的成绩差距却相当明显。这就使得学生的汉语学习受到成绩和学习氛围的影响。

教材选择和班级编排不完全合理,要激励学生学好汉语,教师的作用就显得更为重要。所以,遇到一个“好”的汉语老师,也是学生学习汉语的一个重要动机。

2.3 有社会责任感,“为国学习”的意识强。

国家动机的均值排在第三位,笔者认为,这是因为韩国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比较强。

韩国父母很重视家庭意识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在课后与学生的交流中,笔者得知,班内一名男生在家经常被父亲教育要努力学习,要担当起家庭的责任。访谈中,有四个学生希望将来从事外交方面的工作,其中一个学生的理想是担任韩国驻华大使。另外三个学生希望从事经济领域的工作,希望在中韩贸易中发挥重要的作用。尽管中学生尚未踏入社会,价值观、人生观不太成熟,但是由调查结果不难看出,这些韩国在华中学留学生还是有很强的社会责任感的。

2.4 升学压力较小,学习焦虑程度低。

对韩国班所有的学生而言,升学是他们来国际部的共同动机,考上大学是他们的最终目的。韩国国内高考的竞争压力极大,但是对于这些在华中学留学生来说,上大学的难度相对较低。如果他们选择读中国大学,只需要HSK五级证书、参加难度较低的留学生入学考试就能被录取。如果他们选择读韩国大学,也可以享受“特例”照顾。通过访谈笔者得知,韩国高校招生有两种入学“特例”,第一种是在国外生活12年以上的学生,申请韩国一类大学,如首尔大学、延世大学,可以只提交申请材料而不用参加入学考试;第二种是在国外留学3年以上、12年以下的学生,需要提交申请材料、参加面试和笔试,但考试难度低于韩国本土的考生。

总体来说,这些韩国在华留学生上好大学的难度是相对较低的,这从学生高校录取情况中就可以看出。由于升学压力小,所以他们学习的紧张焦虑程度也相对比较低。

2.5 以“被动学习”为主,兴趣、出国、融入动机较弱。

被调查者平均年龄为14岁,他们大多是因为父母工作的原因来到中国,他们来到中国、学习汉语,并不是他们自己的意愿。笔者所教的6个学生,都是跟随父母来到中国的,其中5个是在韩国上完幼儿园后,来中国读的小学、初中、高中。这么小的孩子,根本无所谓喜欢还是不喜欢中国,对喜欢不喜欢汉语应该还没有明确的概念,所以,他们的兴趣动机相对较弱,“被动动机”是其学习汉语的重要因素。

这些被调查者已经长期在中国生活,他们的“出国动机”相对较弱,通过学习汉语在中国旅游、工作的意愿不是很强烈。虽然他们处在汉语的语言文化环境之中,但他们的家庭不断对其进行韩国语言和文化的教育,而且主要生活在韩国人“聚居区”中,他们的汉语交流大多限于课堂上,从家中到学校,几乎都坐校车,课下交流多用韩国语。所以,他们的“融入动机”不强,均值排在最后一位。

3.基于调查基础上的实践教学策略

本文所做研究是在笔者从事汉语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完成的。笔者将自己在文献查阅、问卷调查、数据分析、访谈、资料整理、论文撰写过程中形成的认识和看法,应用于汉语教学实践,并总结出以下经验:

3.1 按照《国际汉语教师标准》的要求,提升个人素养。

教师在留学生的汉语学习过程中,承担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对汉语的学习兴趣,一定程度上受教师素质和水平的影响。2012年国家汉办的《国际汉语教师标准》,由“汉语教学基础”、“汉语教学方法”、“教学组织与课堂管理”、“中华文化与跨文化交际”和“职业道德与专业发展”等五部分组成,构建了国际汉语教师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的基本框架,形成了较为完整、科学的教师标准体系。汉语教师应该对照这一标准,不断提升个人在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素养。

3.2 注重学生听说读写四种技能的培养,提高开口率。

汉语教学是语言教学,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四种技能全面发展。输入和输出是语言习得过程的两端,只有通过语言输出,也才能检验语言输入的效果和交际的能力。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笔者运用多种方法提升学生的汉语输出能力。如学生从桂林秋游回来,让学生写出去桂林的感受,在课堂上说说自己最感兴趣的景点、小吃、人文风俗等等。

3.3 保护并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不断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久而久之,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会不断被激发,进而“乐在汉语学习中”。在教授“中国国剧-京剧”一课时,笔者在课堂播放了电影《梅兰芳》,学生对梅兰芳其人其戏都非常感兴趣,课下纷纷上网查阅资料,他们还想进一步了解中国其他地方的戏曲代表,笔者又给学生介绍了黄梅戏、豫剧等,课后竟然有同学唱起了李玉刚的《新贵妃醉酒》。

3.4 努力营造和谐的师生学习氛围。

韩国在华中学留学生一般是13-19岁,正处于青少年时期,这个年龄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时期。他们在异域的文化氛围中学习,生活等方面难免会产生一定的焦虑。中国教师则是他们每天接触最多的中国人,教师是学生的教育者,也应成为学生的保护者,用“爱”担负起教育的责任。笔者在教学中尝试走近学生的心灵,与学生积极地沟通和交流,努力营造和谐的师生关系。当学生回答问题时认真倾听,面带微笑;学生遇到困难时,及时引导,帮助他们排除心理障碍、减少顾虑,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正是因为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才能在访谈中“敞开心扉”,大胆地把自己的想法都说出来。

3.5 在汉语教学中渗透文化要素。

教师是外国学生了解中国、认识中国的窗口,在教授汉语的同时,还承担着传播中国文化的使命。在汉语教学实践中,笔者有意识地进行中国文化的“渗透”,例如,比较中韩饮食文化的异同,讨论中国的武术精神、京剧艺术,介绍中国的领导人和社会制度,等等。这种文化“渗透”,在传播中国文化的同时,也激发了他们汉语学习的动机。

对外汉语教学感受范文6

汉字难学有三大原因:第一是数量大,总数超过六万个,低限度的常用字也在三千左右,如果不用有效的方法记忆,非常容易遗忘。第二个原因是汉字语素文字与其它文字的巨大差异。例如对于拼音文字来说,只要掌握了词汇的发音一般都能正确地拼写出来,因此学习的要点便简化为建立音与义之间的关联。而汉字则不然,它虽然是形音义的结合体,但汉字的理据度(即汉字形、音、义的联系的可解释程度)较低,汉字演变至今,其形音义之间或失去关联,或关联不够明显,这使留学生感到非常困惑。由于认识的汉字太少,无法总结出汉字的结构规律;由于不掌握汉字的结构规律,反过来又无法迅速有效地识记大量汉字。第三个原因是汉字笔画多样,结构复杂,形似字多,难于区别,与他们的母语相比,简直不可同日而语。

汉字难学除了与汉字自身固有的特点有关以外,还与下列因素有关:一是与我们的教学方法缺乏针对性有关。目前,汉字教学没有获得应有的地位。汉字教学通常附属于精读课或读写课,没有单独设课,教学内容也基本上与精读课的内容同步,也就是说的“随文识字”。这种方法忽视了汉字的系统性和相对独立性,不符合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影响了学生快速高效识字。二是与教学手段跟不上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有关。现在虽然已是网络时代,但很多教师还是以教科书为重要的教学信息资源,课堂教学以教为主。教师板书和讲解、学生记笔记占用了课堂大量的时间,授课信息量大大受到限制,学生亲自实践、操练实际语言交际能力的时间就相对减少,降低了教学效率。三是与教师没有利用先进的教学成果以及没有积极地改进教学方法有关。现在有关的汉字教学成果可谓不少,但是真正用到实际教学中去的却寥寥无几。教师对先进教学成果的漠视和抵制使用,教学方法不思改进,使识字效率难以提高。

因此,语言学界和对外汉语教学界专家强调“汉字教学是汉语教学的组成部分。加强培养学生的汉语交际能力,尤其是书面语言交际能力出发,把汉字和汉字教学研究的成果吸收到课程设计和教材编写中来,并落实到课堂教学中”,呼吁“对外汉语教学界也应该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成果,在传统教材的基础上,制作多种多样的教具、学具,设计计算机多媒体教学软件,加强对外汉字教学”(中国对外汉语教学学会秘书处1997)。陆俭明说:“开发具有科学教学理论指导、高新技术支持、符合心理认知规律的、全新的对外汉语教学教材及配套的对外汉语教学字典、词典”。 针对以上情况,在留学生的汉字教学中要突出以下几点:

1.树立“字本位”观念,重视“字”的教学。中国的语言学及第二语言教学理论从根本上说源于西方语言学理论,或由国外语言学理论衍生而来,它是以“词”为基本单位。“字本位”就是以字为基本单位。主要观点认为“字”是汉语语法结构中的基础单位。汉语言是“字”的线性排列,结构比较自由,没有固定格式的限制,不能将汉字看作是汉语言的附属物,而应该看作与汉语口头语言同等重要的汉语书面语言。也就是说汉字不仅仅是用来“记录语言的书写符号的系统”,其本身就是一种语言符号――一种以形体来表达、传递和交流信息的书面语言符号。“无论是汉语研究,还是汉语教学和汉语教学研究,如果不以字为基础,就是最大的失误”。因此,对外汉语的教学不能照搬西方的语言学理论,应从汉语自身的特点出发,注重并加强汉字的教学。在此基础上教词、句子。

2.加强高频汉字的学习,突破汉字学习的入门关。留学生入学后,面对大量的汉字,感到无从下手,课堂上学的汉字过两天又不认识了,心态上产生了急躁情绪,这就是现在学生入门关的普遍情况。但是如果入学后选定一些高频汉字进行学习,情况就可改观。如前所述,汉字字数总量虽然很多,但高频常用字很有限。这些字应用范围广、构词能力强,绝大多数的虚义词语法功能也都集中在此频率段上,并且由高频字构成的高频词也和高频字一样应用范围非常广。频率高的高频字和高频词,认、写、读、使用的机会多,在读、写、用时复现率越高,人们的认知程度相应的就高,识字巩固率也越高。留学生在报纸、杂志、广播、电视及校园内外的各种标语口号这种中文环境中可以经常看到或听到在课堂上学过的这些高频汉字,增加复现率,提高学习效率。例如学校挂出了一条“热烈欢迎×××教授到我校讲学”的标语,里面的字都是一千以内的高频字,学生看到后,就会感觉到这些字我都认识,增强了学习汉字的信心。因此入门阶段应加强高频字的学习,使学生们感觉到所学的汉字经常能看到和听到,有一种成就感。

学生如能分阶段掌握高频汉字,不仅会为学习扫清文字障碍,也能阅读一般性文字材料和非专业性报纸杂志,提高阅读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同时也能提高HSK阅读部分的应试能力,因此高频汉字可以作为我们编写教材和教学的参考。

3.重视成人特点,制定适于自学的环境。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重视留学生的成人特点。目前学习汉语的留学生都是成年人,他们至少具有高中以上的文化程度。成人抽象思维占优势,分析能力、综合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都大大超过儿童。他们在来华学习之前已经具备相当完整的母语知识。他们可能会借助过去已有的知识框架,去归纳、理解、建构新的知识,并在建构新知识的同时不断地重组改造原有的知识。特别是他们具有自主学习的能力,自学的能力很强。但学生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和挫折感。在初级阶段,留学生对汉字几乎一无所知,看汉字如同看天书一般,写汉字就像画画,只能照猫画虎,记忆汉字全靠死记硬背。这些特点特别有利于自学,所以要根据这些特点制定适于成人自学的环境。

4.运用科技成果和现代化手段,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利用多媒体技术和最新的科技成果,改革传统的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手段,是当前对外汉语教学的趋势。多媒体教学技术可以把一些看不见、摸不着、说不清的事物逼真地模拟出来,加上教学软件的人机交互性可以较好的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提高教学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