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范例6篇

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

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范文1

很荣幸参加孔府家酒业全国经销商大会,并借这个机会,在孔子的故乡,和大家一起探讨儒家文化的话题。

我们今天来到的这个地方,非同寻常。《论语》中有一句话,叫“子曰:齐一变,至于鲁;鲁一变,至于道”,孔子的意思是说,齐国如果进行改革,就会达到当时鲁国礼仪之邦的标准;鲁国进行改革,就会提升到王道之政。我们知道,孔子生活在春秋末年,当时齐国带着春秋五霸之首的余威,还算是个强国,尤其在管仲治理下,经济发达。而鲁国是个小国,经济不发达,但在当时被各国公认是保留周朝文化最完善的国家。拿现在的话说,齐国代表物质文明发达,而鲁国精神文明发达。孔子的政治理想,是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所以就有了上面这句话。而齐鲁两国的疆域就相当于现在的山东,齐国的国都在临淄,鲁国的国都就是我们现在所在的曲阜。

今年奥运圣火传递来到了曲阜,而没有去临淄。我见临淄的朋友在网上发帖子很不满意,因为历史上齐国比鲁国发达,临淄比曲阜发达,为什么不去临淄反而来到曲阜啊?叫我说没什么不满意的,谁让你们临淄没有孔子呢?要论对后世的影响,临淄的影响远非曲阜可比。曲阜是孔子学说、儒家思想的发祥地,也可以说是中国哲学、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不仅对几千年的中华文明构建起到主流作用,而且还走向世界。孔子学院目前在全球78个国家和地区已经开办249所,还有56所孔子课堂。正好是今天,孔子学院第三届大会在北京举行。

孔子学说在孔子在世的时候,影响就很大。韩非子就曾说,当时社会的流行学说有两大派,即“非儒即墨”、“儒墨并行”。“墨”就是墨家学派。墨子也是鲁国人,孔子去世那年墨子出生。墨子去世10年,孟子出生;孟子去世9年,韩非子出生。韩非子讲的是战国时期孔子学说的社会影响。韩非就到了战国末期了,秦始皇统一六国,孔子学说受到历史上第一重大打击,就是大家都知道的“焚书坑儒”。到了汉代,董仲舒提出“独尊儒术”,孔子思想才进入了历史上的黄金时期,孔子也被历代皇帝所推崇,以孔子学说为源头的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历朝历代的主流思想。董仲舒也是山东人,是德州的。孔子最早获得的封号是“褒成宣尼公”,是汉代的事;到了唐玄宗被封为“文宣王”;清世祖顺治给孔子的封号是“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到了顶级了。

但孔子学说在历史上的发展也不是顺利的。两点,第一,孔子学说被各个朝代的统治阶级所篡改,尤其董仲舒、朱熹等人,他们对孔子思想的研究提升了孔子本人的地位,但孔子思想却被发展为后世的儒家思想,好多东西已经偏离了孔子学说。这一点要注意,也就是说,孔子思想和后世的儒家思想是有区别的,就是这么来的;第二,儒家学说在历史长河中屡次被抨击,又屡次被推崇。研究儒家的专家总结一个规律,就是“乱世批孔、盛世尊孔”。

在座年纪比较大的可能经过历史上最近的一次“批孔尊孔”转变的全过程。最近一次的批孔,是以1919年的五四运动为标志的,打到孔家店嘛。建国以后,孔子继续挨批;直到改革开放以后的若干年,随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回温,孔子思想又开始被推崇。这是符合历史规律的,也和孔子思想本身有关系。孔子的政治思想是德政,是温和的政治改良主义。而在乱世,仁义道德不如“枪杆子”。创业初期、原始积累时期的小企业则更喜欢法家和兵家的东西;儒家思想适合有理想、有境界的大企业治理:也是这个道理。

孔府家就非常适合用儒家思想来治理企业,不仅适合而且是最佳的选择。甚至我们可以说,孔府家选择儒家文化作为企业文化的核心精神,是历史的必然;反过来,儒家思想天生就是为孔府家准备的,是上天之所赐。今年是孔府家建厂五十周年大庆之年,孔子说:“五十而知天命。”孔府家在天命之年,将完成企业文化的变革,回归到本来就属于孔府家的儒家文化上来。

我们今天合作的孔府家与儒家文化是什么关系?我们不妨用这么一句话来概括,那就是:“孔府家是儒家文化当仁不让的代言人和任重道远的传播者”

先说为什么孔府家是儒家文化“当仁不让的代言人”。“当仁不让”是什么意思?这个成语出自《论语·卫灵公》,有句话是“子曰:当仁不让于师。”朱熹有个注释:“当仁,以仁为己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盖仁者,人所自有而自为之,非有争也,何逊之有?”意思是说,把对“仁”的修炼和推行作为应当应分的责任,虽然面对老师,也不必退让、谦让。因为,“仁”这种品质本来就是人人所固有的,应该坚持和推行的,无可争议,何必谦让呢?

我们说孔府家是儒家文化当仁不让的代言人,也是因为儒家文化就是孔府家所固有的、应当坚持和推行的。为什么呢?三点:

第一、地缘因素

我们知道,自从近几年国学热和中国传统文化的回温,很多企业都在琢磨打儒家牌,白酒里面的五粮液、茅台都在做这方面的工作。我曾经在《华夏酒报》发了一个系列文章,专门评论五粮液做儒家文化品牌内涵,是难度重重。尽管我们说,儒家文化不是曲阜的垄断产品,不仅仅属于曲阜。儒家文化属于整个中国,甚至是世界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毕竟白酒品牌打文化牌、历史牌的时候,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支点。曲阜作为儒家文化的发祥地,作为孔子故里,那才叫根红苗正、当仁不让,而孔府家企业就在曲阜,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这是没地方说理儿去的。

当然,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说,孔子是中国的,五粮液是中国的名酒,茅台又是国酒,面对全国市场,他们也有做儒家酒的切入点,尤其面对国际市场的时候,更能显示出企业实力和品牌影响的优势。我们说孔府家具有优势,并不说就可以一劳永逸、坐享其成,还是需要其他方面的坚信努力的。

第二、追溯起源

“孔府家酒”四个字怎么断句?当然注册商标是“孔府家”,孔府就是孔家,孔家就是孔府,“孔府家”就重复了,属于叠床架屋。但“孔府”恐怕不给注册,“孔府家酒”也不行,不允许带产品名嘛。所以注册“孔府家”是擦边球。这四个字真正的意思是“孔府的家酒”。家酒就是自家私酿的酒。曹雪芹家的家叫曹雪芹家酒、蒲松龄家的酒就叫蒲松龄家酒,来自孔府的酒就是“孔府、家酒”。

有人问了,孔子家里酿酒吗?他们家开酒厂吗?《论语·乡党》篇有讲孔子主张“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菜肴越精细越好,肉丝越精细越好,鲁菜的风格也有做工讲究繁琐这一条。又记载:“沽酒,市脯,不食。”从市场买的酒不喝,从市场买的肉不吃。看来在当时就有家庭自酿酒的风气。估计也是有条件的家庭,一般家庭做不来。孔子尽管要求高,但他医生过得好日子也不多,尤其断粮于陈蔡之间的时候,油饼卷大葱恐怕都吃不上,哪里还讲究得了“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啊。

有私酿家酒的风气,但未必孔子家就有。我前几年看有人写文章,就以这个理由来说“孔府家酒”是后人杜撰的。这一方面说明大家对“孔府”不够了解,另一方面也说明孔府家在宣传上不到位。我们知道,孔子出身平民,并不是富家子弟,也不拥有豪宅大院。孔子生前所居住的院落,根本谈不上“孔府”。孔府是在孔子故居所在地经过历代扩建才形成现在规模的。

你想,孔子在汉代被追封为“褒成宣尼公”,当然要有相应的府邸,孔子嫡系后裔世袭爵位,在孔府处理事务。“孔府”又叫“衍圣公府”,衍圣公是在北宋的时候才有的爵位。一旦有了府邸,就完全有条件自酿家酒了。而历史上,孔府家酒一直是用来家族祭孔用酒,供奉宫廷和招待贵宾用酒。

现在,最后一代衍圣公已经去世,孔府也不再为孔子后代所居住,而孔府原来自酿家酒的小作坊也变成了如今的大企业,叫做“孔府家酒业有限公司”了。所以我们现在喝的孔府家酒,就是源于当年孔府给皇帝的贡酒。

第三、工艺传承

按照孔府家的说法,孔府家酒的工艺是“孔府自家私酿酒坊传统酿酒技艺”。这当然是现代孔府家酒的核心工艺,或者叫基础工艺,还有原料、水源和储藏、调制等改进工艺,才形成当代孔府家酒的儒雅香风格。

所以,孔府家酒的起源非常单纯,不仅出处明确、史料翔实,而且文化内涵、历史内涵无可挑剔,绝对是“当仁不让的代言人”。尽管90年代孔府家酒依靠“让人想家”的家文化一举成名,但这个家文化与孔府家酒这些实实在在的文化元素毫无关系。而孔府家在“天命之年知天命”,努力完成对儒家文化的品牌回归,其市场切入力度、文化冲击力度,尤其品牌生命力将是难以估量的。

再说为什么孔府家是儒家文化“任重道远的传播者”。任重道远出自《论语·泰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作为一个士人,眼光不可以不远大,性格不可以不刚毅,因为你的任务太重,而道路又很远。把仁作为修养并推广,不是很重的任务吗?要做一辈子,不是很远吗?

第一、任重道远

我们知道,儒家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文化,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构建起着主导作用,不管你对儒家持什么态度,这是无可争议的历史事实。儒家文化的传播者起码有两个任务,一是继承,二是传播。无论继承还是传播,都不单纯是一个企业的任务,也不单纯是一个人的任务,而是国家层面或者中华民族层面的历史使命;也不单纯是一时一事,而是长期永远。

第二、难度大

从1919年至今,在“打破旧秩序、简历新世界”思想的主导下,中国传统文化不仅被隔断了仅100年,而且是矫枉过正式的批判。这种负面影响至今还广泛存在,而国学回温也才是近几年的事情。所以这百年来几乎是传统文化的荒漠期。造成一系列问题。一是对国学、对传统文化的态度;二是研究、学习不充分;三是无良学者借国学回温之际胡说八道,错误解读满天飞。

虽然难度大,但也有容易的一个方面,那就是:儒家文化是每个中国人血液里的文化基因。我们有这样的体会,就是即便是偏远山村的老太太,她可能根本不知道儒家文化是什么,也没有读过《论语》,甚至一个字也不认识。但是她却知道为人处世的原则和标准,在对儒家伦理思想的遵守上,甚至比士大夫还严格。

以儒家文化为主流的传统文化代代相传,不单纯是官方的提倡,更不是依赖学者们的演说。从历史上看,不管儒家文化的历史际遇如何,儒家文化的影响始终没有隔绝。

儒家学说到底是什么呢?我们可以简单地说,儒家学说是以易经思想为哲学源头、以伦理思想为基础的政治治理学说。

其思想核心掌握三个字:时、仁、德。

儒家学说哲学思想的核心是一个字:“时。”孔子晚年感叹:“时哉!时哉!”这个“时”就是不断变化的社会大势。这是孔子对易经“与时偕行”思想的传承。“时”的思想,就是面对现实、承认变化、顺应趋势的态度,孔子把它具体化成一个词叫“中庸”。中庸思想不是中间道路,不是骑墙派,而是恰到好处的处世方法,是“该怎么做就怎么做”。孔子讲:“吾有知乎哉?无知也!有鄙夫问於我,空空如也。我叩其两端而竭焉。”各种情况都研究了,各种可能都考虑了,在全面考虑的基础上,得到最佳解决方案。我们现在的“实事求是”、“与时具进”、“科学发展观”都是对“时”这一哲学思想的具体体现。

伦理思想解答的是人与人相处的原则,孔学伦理思想的核心是:“仁。”如果世界上就你一个人,就不需要伦理思想,正因为有人群存在才有社会,就需要伦理。“仁”分解看来就是“两个人”。以“仁”为核心就延伸出一系列的为人处世的原则,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忠、孝、仁、义、礼、智、信”。尽管传统文化的隔绝近100年,可能我们大多数人没有系统地阅读过传统经典,但恐怕都很难否认这些基本原则。

孔子学说最终是政治学说。儒家政治学说的核心是“德”,提出的最佳治理原则是“德政”。“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有人说孔子的政治学说是“人治”,也有说孔子不主张“法治”。都是错误的。“德治”是“人治”与“法治”的最佳结合。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在这样的理论体系下,儒家认为儒者的责任就是加强自身修养、通过入仕当官来推行德政。“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人生脉络是这样的:“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因而是一种积极入世的人生哲学,表现为高尚的个人情操和坦荡的济世情怀。

这样,儒家学说的核心精神就出来了,就是“强烈的社会责任感”、“高度的历史使命感”和“超然的入世人生观”。

实际上,儒家思想的核心精神构成了企业家的基本品格。没有社会责任感的企业家称不上“企业家”。牛根生,在个人利益、企业利益与社会诚信发生冲突的时候,选择了前者,就不是企业家所为;史玉柱从事脑黄金、脑白金、黄金搭档到网络游戏,我们看不到对产业和社会文明的贡献,成就了营销奇才,而成就不了企业家。五粮液的黄金酒,很可能成为史玉柱的“滑铁卢”。

我们讲儒商、做儒商,其实质就是追求做一个被社会广泛尊重的企业家。怎么样才能成就儒商品质,做一名优秀的企业家?孔府家给我们提供了机会。

孔府家的社会使命就是,以孔府家酒为载体,在华人世界甚至更广阔的领域,对儒家文化进行挖掘、研究、应用和传播。孔府家从事的是文化产业,孔府家酒是以儒家文化为核心精神的文化产品,孔府家是儒家文化当仁不让的代言人和任重道远的传播者!

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范文2

关键词:儒家思想;音乐教育;借鉴;启发

1 儒家思想中的音乐教学

孔子与孟子都是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在教育方面,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人于乐”,孔子把音乐教育当做成人思想的重要内容,这也是其教育思想的体现。孟子曾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他同样肯定了音乐教育的重大作用。在当代,音乐教育对于学生的成长也具有重大的意义,并作为一种提高学生素质的方式积极开展。研究儒家思想与音乐教育的关系,对于当代音乐教育的良好开展有重大作用。

儒家思想中的音乐教育:通过音乐进行感化教育是儒家音乐思想的重要内容,《乐记》一书较为完整地现了儒家的音乐思想。一定程度上来讲,《乐记》所体现的儒家思想,其实就是孔子的音乐教育思想。在音乐方面,孔子的才艺高超,他精通多种乐器,并专长作曲、歌唱等,他提倡音乐并注重音乐教育。

首先,儒家思想重视音乐教育。孔子曾说,乐是“成人”的重要阶段,他倡导统治者重视“礼乐”,并提出“礼治”的主张。孔子高度重视音乐教育,并把音乐教育作为成人修养的最后阶段,从而把音乐与人的培养结合起来。而“兴于诗,立于礼,成人于乐”则完整地说明了成人的几个阶段。其中,音乐教育是最终的重要阶段。在儒家思想当中,乐是建立在儒家“仁”的思想之上的,而“礼”和“乐”都是“仁”的具体体现。其中,“乐”主要体现在审美与艺术方面,属于情感方面的内容。

其次,注重音乐的教化作用。儒家思想认为,音乐是具有思想性和艺术性的。孔子提出把“善”与“美”作为音乐评价的重要标准。艺术能感化心灵,尽善尽美的音乐能充分发挥其教育意义的观点,是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孟子曾说,“仁言不如仁声之入人深也”,这是对音乐教化作用的高度肯定。儒家思想中,音乐被看做是人们表达思想的一种形式,具有强烈的社会性。

2 儒家思想启发音乐教育

2.1 儒家思想对音乐教育意义的启发

在儒家思想当中,“乐”与“礼”有着密切的关系,孔子所提倡的音乐与社会关系的思想被继承下来,强调“以礼制乐”“强调礼乐治国”。儒家思想认为,具有教化功能的音乐能有效促进社会和谐,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儒家思想的又一代表人物孟子认为,艺术活动对于社会的稳定有促进作用。随着儒家思想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乐”在社会与美育方面的功能被论述得更加详备,并指出,“乐”与“礼”是一种互补的关系,对于社会协调有重要的作用。

儒家思想十分注重音乐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在评价音乐的艺术形式方面,内容方面的“善”与“和”被放在首要的位置。而儒家以“和”为中心的思想,对我国的音乐有极大的启发。

2.2 儒家思想对音乐教育的启发

(1)“乐教”思想的启发。“乐”是“六艺”之一,是孔子私塾授课的重要内容。孔子的教学内容主要涉及德育、美育、技能训练和文化教育四大板块。其中,德育是最重要的教育内容,因而被放在首要的位置,其次为音乐教育,由此可见音乐教育的地位。“寓教于乐”是儒家思想中利用音乐进行教育的重要内容。“寓教于乐”对学生有重大的影响,对学生三观的形成和培养有重大指导意义。孔子对音乐的作用十分重视,并在教学中与学生一起学习诗歌,学生可弹琴瑟,不擅长者可收到孔子的当面讲授。孔子的学生继承和发扬了其利用音乐进行教育和政治统治的观念,曾采用音乐治理人民。当今,音乐教育的作用同样重大,人的全面发展和修养的提高仍然不能缺少音乐的支撑。因此,需要借助音乐对学生进行教育,培养学生优良的品质,通过音乐教育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以及对生活的热爱之情。

(2)“和”思想的启发。“和”是我国儒家思想的核心,而当今构建和谐社会就是“和”这一儒家思想的体现。当前流行的音乐中,《爱的奉献》《和谐大家园》等歌曲也都体现了“和”的思想。在音乐教育课堂上,教师引导学生欣赏体现儒家“和”思想的歌曲,有助于学生在精神上和心理上获得美的感受,最终实现个人的发展。音乐人的品质也有重要的影响,音乐教育除了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感知力和创造力外,还需要注重在音乐中熏陶学生的情操,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音乐教育是以审美为核心的教育,对人的精神情感世界有重大影响。在音乐教育中,需要把音乐审美体验价值摆在教学的首要位置,通过音乐教学让学生体悟到其中包含的美和情感,体会其所表达的精神境界。优秀的音乐艺术对人的心灵有净化作用,能陶冶人的情操、启迪人的智慧,能促进学生养成高尚的情操和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因而,当今的音乐教育应当以审美为核心,在潜移默化当中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与健全的人格。

(3)“有教无类”思想的启示。“有教无类”是孔子的办学理念,也是儒家重要的思想之一。当今所提倡的教育均衡与公平,与“有教无类”的思想有相通之处。但当前,我国的教育资源分布不均,主要呈现出城市显著优于农村,东部明显优于中西部的现象。在音乐教育方面,依然呈现出如此特点。音乐是促进人际关系和谐、人与自然和谐、实现和谐社会的艺术,将儒家思想与当前的音乐教育结合起来,有助于音乐教育充分汲取儒家思想文化的养分,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音乐教育体系,促进学生成长。

3 儒家思想对音乐教育的借鉴意义

儒家思想中,音乐教育作为整个教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内容,对人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的提高有重要作用。在现代教育观念中,儒家的这种乐教思想依然十分重要。长期的应试教育的发展,导致我国的音乐教育工作受到一定程度的不良影响,问题多多。但是,儒家的“寓教于乐”“和”以及“有教无类”等思想,对于当今的音乐教育仍有重大的启发和借鉴意义。首先,应重视音乐在学校教育当中的作用,提高音乐教育在整体教育中的地位,广泛而深入地开设音乐课程。随后,不断优化音乐课程的设置,提高音乐教育的针对性、连续性和目的性。其中,针对教育的目的,应借鉴儒家思想,注重对人的品质的培养。在音乐教育中,要教授学生乐理知识、技巧,同时激发学生对音乐的热爱,使其获得愉悦的学习体验。

参考文献:

[1] 丁华.儒家音乐美学思想与大学生成才――理解儒家音乐美学思想当代价值的一个视角[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高教版),2007(5):42-43.

[2] 王玲.西方审美教育理论及中国儒家音乐教育思想对审美教育的影响[J].江西财经大学学报,2010(4):101-104.

[3] 林大雄.江文也与新儒家不谋而合的音乐思想研究[J].中国音乐学,2015(4):66-70+111.

[4] 王峰.儒家音乐思想对中国钢琴作品的风格影响――传统儒家音乐审美观念在创作中的体现与透视[J].音乐创作,2015(3):143-144.

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范文3

一、百年儒学的命运

自新加坡会议到现在已有二十多年,当年在会议上国际著名儒学家杜维明教授对近百年儒学的命运有点悲哀,一再用“儒门淡薄,花果飘零”这几个词来形容当时儒学的处境,而今天我的看法是“百年儒学,衰极而兴”。

百年儒学的命运大致可以分四个阶段观察。第一个阶段从辛亥革命前后到五四新文化运动,是“贬孔废经,批儒崇西”的时期。五四新文化运动提倡科学与民主、批判封建专制的主流应该肯定,但“五四健将”们,如陈独秀、胡适、鲁迅等将孔子、儒学与封建专制主义混为一谈。须知传统的礼教固然有压抑人性的一面,但传统儒学与礼教又有“养人”的一面,对中华传统美德的培养,对人文精神的培养,儒学都有很大的功劳。第二个阶段基本是从二十年代的 “科玄大论战”开始,实际是“科学与人生观”的论战,一批主张西学的学者和一批主张传统儒学的学者进行论战。当时西学派的人叫主张儒学的这些人为玄学鬼,所以叫“科玄大论战”。从“科玄大论战”到五十年代,一些新儒家学者也开始反思两千年的儒学传统,开始考虑如何引进西学、重接儒学的问题。后来出现一批现代新儒家学者,以马一浮、贺麟、熊十力等为代表,进行着孤军奋战式的理论创新活动,儒学在衰落中开始转型,其特点是在坚持儒学道统立场的同时吸收或涵盖西学的普世价值,形成了新心学、新理学、新经学等新儒学理论形态。第三个阶段是从1949年建立新中国到1976年“”结束,是中国大陆在思想上“尊法反儒,打倒孔孟”的时代,而在“”中发展到全盘反传统思潮的登峰造极地步。当时的口号是“怀疑一切”“两个决裂”“批儒批孔”,对儒家文化、儒家思想、儒家的传统精神都进行了批判和否定,儒家与儒学沦落到极端卑微的地步,只有几朵花果飘零在港台与海外。第四个阶段是伴随着八十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到本世纪初的中国和平崛起大形势,儒学进入了“拨乱反正,衰极而兴”的新阶段,出现了“文明对话”论、公民儒学、生活儒学、政治儒学、民主仁学、新仁学、新儒教等多种儒学新论述,可以说,当代中国开始了儒学复兴的新时代。这是我对百年儒学命运的基本概括。

二、儒学在当代的复兴

关于儒学在当代的复兴我是持积极态度的,我曾专门撰写文章进行论述,并概括儒学复兴的十大表现:举行国内外会议,创立儒学团体,建立研究机构,兴办孔子学院,塑孔子铜像,定期举行祭孔、祭儒活动,建立孔庙书院,出版大量与儒学相关的专著、丛书、期刊等。我认为最重要的是政府改变了对儒学的态度,八十年代以前政府对儒学持批判与否定的态度,“拨乱反正”以后政府对儒学的态度有从容忍、观望到参与、积极支持这样的一个转变。比如,我在浙江省办了一个浙江省儒学学会,这完全是一个民间学术团体,但是得到了浙江省政府的大力支持,为学会拨经费,提供会场、办公室等,这是政府态度的一个变化。政府的态度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变化,就是在我们的意识形态中渗透很多儒家元素,比如“实事求是”就是从儒家来的,汉代就已经有了,此外还有“以人为本”“和谐社会”“以德治国”等。

但我要特别强调的是,儒学复兴并不是说要儒学包打天下。现代社会是一个多元的社会,文化也是多元存在的。每一种文化都有它作为多元文化中“一元存在”的价值。儒学在提升民族的道德人文素质、推动民主仁政方面,将发挥它的积极作用,特别是在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和确立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方面,将起到主导性作用,但它与其他文化形态是兼容并蓄、共存并进的,并不是排斥其他文化形态而独尊儒学。我们不能要求儒学在一切领域都包打天下。如在市场经济领域,自由经济、竞争求存等不是儒家所长,我们可以吸收西方的市场经济理论来发展经济。又比如说,在法治社会领域,儒家历来讲礼治,在法制方面相对来说就不那么健全,西方的法治有许多优点,我们完全可以移植过来,在社会治理方面礼法共治。

三、儒学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前面我们提到,儒学作为多元文化中的一元,在建设民族精神家园及确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发挥主导性的作用。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认识儒学的核心价值,儒学与当代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所谓“核心价值”,是一个民族、国家或社群在长期历史文化积淀中形成的最根本、最重要的道德价值观念。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核心价值既是历久弥新的,也是与时俱进的。例如,中华民族在五千年文化积淀中形成的最核心的观念是“仁”,最根本的精神是以“仁爱”为核心的道德人文精神。先秦儒家的核心价值观是“仁本礼用”或“仁义礼智根于心”,汉代至明清封建社会时期的核心价值观是“三纲五常”。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体系是以“仁”为根本之道,以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智勇和敬、温良恭俭让为基本范畴的道德人文主义的价值体系。

近百年来,摆在我们中华民族面前的有三类核心价值,其内涵、范畴与根本精神各有特色。一是以儒学为主导的中华文化核心价值,其基本观念是仁、义、礼、智、信、忠、孝、廉、和、敬等,本质上是“以人为本,以德为体,以和为贵”的道德人文主义价值观;二是西方文化传统的核心价值,其基本价值观念是自由、民主、平等、博爱、人权、法治、科学等,本质上是“自由为体,民主为用”的人权主义价值观。三是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其基本观念是民主、平等、正义、公正、尚群、均富等,本质上是以平等正义为核心的公权主义价值观。我们今天讨论核心价值观,应该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综合吸收上述三种价值观中的优秀元素,推陈出新,在当今时代条件下塑造当代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观。

古人云:“衣食足而知荣辱,仓廪实而知礼节。”在中华民族全面复兴、中国进入和平崛起新时代的大背景下,建设我们民族的精神家园、重塑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已经是当务之急。在这个思想传承创新过程中,应当清醒地认识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并非水火不容,而是一脉相承的。前者是后者的思想基础、内在依据,后者是前者的推陈出新、发扬光大。例如,总书记提出的以“八荣八耻”为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实际上是传统文化道德价值“忠、仁、智、勤、义、信、礼、廉、耻”的现代版。十政治报告中所概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总共二十四个字,即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其中有十六个字来自儒家核心价值体系,即富强、文明、和谐、公正、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有八个字来自于西方自由主义价值观,即民主、自由、平等、法治;有六个字来自于传统社会主义的价值,即平等、公正、民主。可见,我们现在提倡的社会主义价值观,实际上是会通古今、兼融中西的新时代中华民族的价值观。

四、推广儒学教育重在普及儒家经典

在座有很多的教育工作者,接下来就着重谈一下我们应如何推广儒学教育。我认为推广儒学教育重在普及儒家经典。过去“贬孔废经”,给我们的教育造成很大的问题。我们现在的教育仍存在一些问题:第一是用知识教育代替道德教育,第二是用科学教育抹杀了人文教育。我们可能培养一个非常聪明的孩子,奥数可以得第一,但没有道德,对父母亲不敬不孝,这样就造成了教育的缺失。

推广儒学教育可以说是在弘道,值得我们每个人思考和行动。刚才我们说推广儒学教育重在普及儒家经典,“六经”是最重要的经典。马一浮是我们公认的国学大师,他说:“国学者‘六艺’之学”。他所谓“六艺”就是“六经”,那么国学就是“六经”之学,“六经”可以统摄一切学说。在他看来,《乐经》虽然没有传下来,“六经”变成了“五经”,但“乐”的文化精神仍然保存在“五经”中,尤其是在《礼记》中。马一浮有一段话,我觉得可以为大家念一念,他说:“国家生命所系,实系于文化,而文化根本则在思想。从见闻得来的是知识,由自己体究,能将各种知识融会贯通,成立一个体系,名为思想。”国学教育的重点就是吃透“六经”的精神与义理。现在学校教育的一大缺失,就是缺乏国学经典教育。经典教育不能推展,中华文化的根本精神就无从了解,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就无法在人民心里扎根。所以必须恢复儒学与国学的经典教育,特别是“六经”教育。但“六经”毕竟是两千年前的经典,读起来很难,理解也不容易,而且许多内容今天已经过时。因此开展经典教育就得有选择,有重点。把握其精神,方法上要先易后难。比如“四书五经”,应该先读“四书”,再读“五经”。“四书”以《论语》为重点,“五经”以《周易》《礼记》为重点,兼及其他。在高等教育阶段要读“四书五经”,中学教育可以重点读《论语》《孟子》,小学教育阶段只要读经典普及性读物如《三字经》《弟子规》,加上《论语选读》即可,不必全读。

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范文4

论文关键词:儒家,仁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仁学思想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仁的观念在孔子思想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说仁是他的哲学,他的世界观,也是他的伦理道德学说,教育学说,是他的全部博大庞杂的思想体系的‘一以贯之’的总纲。[1]仁学思想中具有十分丰富的价值论资源,是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宝贵精神财富。

首先,仁学思想对于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仁学思想对未来社会的设想以及对人的发展的追求已经被广大中国人民接受并内化,抛开其中的封建思想基础和不科学成分,不少语言和思想完全可以大胆继承。孔子认为充分体现了“仁”的精神的大同世界是最理想的社会,是“天下为公”的社会。这种大同社会表现在政治方面是“仁道”能得到彻底实现,执政者能够使一切人民的生活都能得到自由幸福,能够“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修己以安百姓”,整个社会选贤与能,讲信修睦。表现在社会风气和面貌上,这是一个充满仁爱的社会,每一个人都去爱别人也被别人所爱,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哲学论文,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表现在经济方面,人尽其才,地尽其利。表现在社会治理效果方面,人们没有任何私心与杂念,没有罪恶,没有偷盗窃杀,也用不着刑法,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外户而不闭。马克思主义所设想的共产主义社会,基本特征有三个:一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二是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三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天下为公也是这个社会的基本特征,人的精神境界的提高和自由全面的发展既是这个社会的特征,也是共产主义者追求的最高价值目标。大同社会理想显然体现了这一目标,反映了中国老百姓对美好社会的古老期盼。从人的发展角度看,孔子特别强调人的道德修养,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修身的基本内容就是养成“仁德”。“仁”的基本含义是爱人,是孔子倡导的首要的和基本的道德。“儒学的一个最基本的特征就是把道德放在首位,突出道德在人类生活中的优先地位。……在儒学推崇的诸多道德中,儒学又把‘仁’放在首位,特别突出‘仁’在诸多道德中的优先性与重要性,即所谓‘仁为根本’”[2]孔子强调“仁德”的目的可以理解为是为了维护封建社会的稳定,这与马克思主义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学说显然是相违背的。但是,人的全面发展显然也包含了道德素质的发展,儒家以“仁”为核心的道德体系,是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道德的宝贵思想资源。仁学思想对人际间情感道德的高度重视和深入研究,在一定程度上甚至可以说填补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一项空白。

其次,儒家仁学思想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思想渊源。当前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是建设一个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是近期目标,和儒家的小康理想比较接近。“孔子政治理想的特点是从仁的人本哲学思想出发,以怀古的方式憧憬未来论文怎么写。孔子把古代社会加以美化,并且称尧舜时代为‘大同’,文、武、周公时代为‘小康’,并用当时普遍流行的、逆转历史的仿佛越古越好的好古眼光,把‘大同’作为最高理想,‘小康’作为近期的目标。”[1]邓小平正是吸收了儒家的小康思想,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三步走”战略。对于什么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邓小平和中国共产党人的其他论述,也汲取了儒家仁学思想的许多有益成分。邓小平讲,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这和孔子“庶、富、教”的治国思想有接近之处。《论语子路》记载:“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孔子认为哲学论文,要治理好一个国家,有了众多的人口,就要努力发展经济,使它富足起来;已经富裕了,就要施行教化。邓小平非常重视发展经济,并把物质文明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同时,他也非常重视科技和教育,注重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体人民的素质。区别在于,邓小平作为一个马克思主义者,在追求富裕的同时,把目标指向了共同富裕,而且提出要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这是封建社会的思想家不可能做到的。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重大战略思想,反映了对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思考。这些思想同样包含了对儒家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儒家所讲的“仁”与“中和”思想密不可分。如果人人都能做到“仁”,则能实现家庭和谐、人际和谐、天人和谐,简言之,这个宇宙都将处于一种和谐有序、生生不息的状态。“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礼记中庸》)儒家推崇“中”的哲学,“‘中’的哲学贯通于儒家所关注的所有层面(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自然等),几乎涵盖了中国古代社会的所有领域(政治、法律、道德、艺术等)。儒家构拟了一个合乎‘中’之精神的和谐世界。”[3]反观当代中国,在市场经济利益机制的驱动下,追名逐利、坑蒙拐骗、见利忘义等随处可见。为了追求物质享受,人类疯狂掠夺自然,带来严重的资源环境等问题,人与自我、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国家、人与自然等关系问题日益突出。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思想正是对上述问题的解决方案。其中所包含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等等都是儒家仁学思想的现代体现。

再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提倡的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也包含了丰富的儒家仁学思想。如前所述,儒家仁学在政治上的理想是追求大同世界,即天下定于“一”,这一思想表现在几千年的文化传统中即大一统思想深入人心。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即源于此。儒家思想教导人们以个人的修养为核心,通过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由内而外的步骤,实现内圣外王,维护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直至理想的大同社会。这一思想尽管立足于封建宗法社会,但其所倡导的整体主义精神在任何和平社会都具有现实意义。另外,儒家仁学对生命精神的强调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支柱之一。“原始儒学的精神,首先是创造性的生命精神,是人对宇宙的一种根源感。”[4]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论语阳货》)“孔子所说的天即自然,是有生命的并且不断创造生命的自然,而人的生命存在则是与之息息相关的哲学论文,不是二元对立的。”[5]周易系辞传说:“天地之大德曰生”,是符合孔子学说的,是对孔子学说的进一步发展。中华民族历来热爱生活、珍爱生命、积极入世。这种自强不息的生命精神和儒家对人格、人品的强调结合起来,造就了中国人民勤劳勇敢、不屈不挠、舍生取义、勇于献身的民族精神。“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论语子罕》),这里的“志”就是道、义、仁、德等,儒家倡导人们无论穷达贫富,都要追求仁,“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卫灵公》)孔子本人就是这种理想人格的典范。较之孔子,孟子更加锋芒毕露,他崇尚自尊其道,藐视王公大人的“大丈夫”人格。“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孟子滕文公下》)孔孟所提倡的君子人格及“大丈夫”气概,尤其是孟子提倡的“以德抗位”思想,对封建专制制度及君主权力的冲击,是他们本人未能预料的。从这个角度讲,儒家仁学的积极意义一点都不能抹杀。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奋勇争先的时代精神看起来似乎与儒家思想无关,实际上也摆脱不了民族文化的影响。如上所述,原始儒学的生命精神,其实乃源自宇宙的本性。《周易系辞传》说:“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天地的根本性质是生生不息,人也应据此自强不息,发扬创造性的生命精神,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而不灭,靠的正是这样一种民族精神。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人民充分发挥了这种自强不息、开拓创新的精神,取得了举世瞩目的巨大成就,形成了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

最后,社会主义荣辱观是对儒家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论文怎么写。荣辱观是指“‘荣辱感’所蕴含或预设的道德观念体系”。[6]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涵的社会主义荣辱观,旗帜鲜明,先立后破,从不同内容和不同角度提出了社会主义道德规范和价值判断的新要求。这些要求固然和当前时代特点密切相关,同时也是对传统文化尤其是儒家仁学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儒家思想中直接论述荣辱观的也比较多。子曰:“行已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论语?子路》)就是说“士”应该知道礼义廉耻。荀子从义利关系上论述了他的荣辱观:“先义而后利者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荀子荣辱》)。孟子则把仁与不仁与荣辱联系起来:“仁则荣,不仁则辱”《孟子?公孙丑上》。“仁”是儒家道德的最高原则,也称为“仁道”原则。它不仅是一种美德及行为要求,而且是一种判断主体是否具有荣辱感的道德标准。孔子将“仁”(即道德)的本质概括为“爱人”,不仅揭示了道德的利他本质,也提出了做人的一种道德准则和美德规范。孔子认为“忠”、“恕”是实行“仁”的根本途径:“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论语雍也)此之谓“忠”;“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之谓恕。(论语卫灵公)全球伦理将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定为黄金规则,作为最低限度的伦理规则,是人人都能遵守的哲学论文,仁学思想的现代伦理意义由此可见一斑。从广义的角度看,“仁”有全德之意,包含恭、宽、信、敏、惠、勇、知等。“子张问仁于孔子。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请问之。’曰:‘恭、宽、信、敏、 惠。’”(论语阳货)“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论语宪问)。仁学思想所包含的道德规范更是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从家庭道德的角度看,儒家把孝悌作为最基本的道德,这是仁学得以绵延的社会基础。从职业道德的角度看,孔子提出的“敬事而信”、“行之以忠”等集中反映了儒家对职业道德的理解。从社会公德的角度看,台湾学者刘立林将孔子以仁和礼为核心的社会公德概括为十个方面:“1、仁爱为本,推己及人;2、以礼待人,以和为贵;3、尊重知识,推重人才;4、诚实守信,表里如一;5、严于律己,宽以待人;6、尊师敬老,爱幼帮残;7、见得思义,生财有道;8、当仁不让,勇是竞争;9、反对公害,宽容隐私;10、求实求新,有过就改。……历史和现实都证明,人类社会公共生活的历史,自孔子始,至今,丝毫没有减弱‘仁’和‘礼’作为社会公德奠基石的历史意义。”[7]当然,社会主义荣辱观作为社会主义中国倡导的一种价值观和道德规范,其内容显然不是对传统文化的简单重复,而是和当前社会条件、时代条件相结合,是对新的社会条件和时代条件的反映。

参考文献:

[1]匡亚明.孔子评传[M].济南:齐鲁书社,1985:183,249.

[2]蒋庆.儒学的时代价值[M].成都:四川人民出版社,2009:21.

[3]舒大刚,彭华.忠恕与礼让――儒家的和谐世界[M].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2008:43.

[4]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324.

[5]蒙培元.蒙培元讲孔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41.

[6]邵显侠,陈真.荣辱思想的中西哲学基础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0:3.

[7]刘立林.孔子――人类社会公德的奠基人[J].孔孟月刊,1993:10.

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范文5

[关键词]儒教 仁 义 信 和

中图分类号:P618.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10-0372-01

1 针对儒学宗教伦理的一些观点

德国的政治经济学家和社会学家,马克思?韦伯认为中国的儒家文化可以称为儒教,在他的著作《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中,他将宗教进行了分类,并认为儒教属于入世神秘主义宗教。他认为在我国两千多年的社会发展过程中,儒家伦理文化一直规范着我们中国人的思想与行为方式,它的这种深厚的影响力不亚于任何一种宗教伦理,可以说它影响了我们中国人的价值观。

国学大师梁漱溟先生反对把儒学定义为一种宗教,因为很明显它不具备宗教基本的特点。比如说它总是要问人生以前是怎样的,死后又会是怎样的,这是种超然的意境。在他的《东西文化之哲学》这本书中从另外一个角度讲,宗教不是一种奇怪的东西,只是一种情致生活。他认为孔子的宗教主要包括两条:一是孝悌的提倡;二是礼乐的实施。二者合起来就是他的宗教。“孝弟”实在是孔教唯一的提倡。

河北大学教授黄云明老师在他的《宗教经济伦理》一书中指出,儒学不是宗教,原因是因为儒学不具有宗教必备的宗教观念,而宗教观念中对彼岸世界的存在的坚信和向往是其核心内容,也就是宗教都是要求出世的,而儒家并不关注彼岸世界,只关心当世生活。孔子对于生活的赞美,乐在其中。他赞美“生”的话很多:“天地之大德曰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尽管大家对于此说法不一,但是有一点可以肯定的是他们都承认儒家或者说是儒教的一些伦理对后世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比如说,“仁爱”、“义利观”、“诚信”、“和为贵”等伦理思想。

2 儒家伦理思想及其在经济发展中的影响

2.1 儒家伦理思想 “仁爱”

“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体现了儒家最基本的价值观。这种“仁”的不仅表现为爱人,还体现在爱物上。子曰:“已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意思是自己不想要的东西,切勿强加给别人。孔子所强调的是,人应该宽恕待人,应该提倡“恕”道,这才是仁的表现。

后期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爱”思想,指出人人都能有一颗仁爱之心,孟子说:“所以谓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见孺子将入于井,皆有怵惕恻隐之心。”“无恻隐之心,非人也; 无羞恶之心,非人也; 无辞让之心,非人也; 无是非之心,非人也”。

而现代社会中,比如说企业内部的道德建设,首先要建立好人与人之间的和睦融洽的关系,这样才能营造出一个温馨的工作环境。企业的管理者要仁爱,爱护关心自己的下属,而企业的员工也要有爱心,大家相互包容,友爱互助,这样才能加强企业的凝聚力,给企业创造更多的效益。

2.2 见利思义的价值观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马克思也曾指出:“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中国传统的义利观充满着智慧,值得我们研究和学习。见利思义是孔子以“仁”为核心的价值观的基本特点,“义”主要指道义。“利”在儒家学派中是指个人的私利。孔子提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孔子强调“义”,但是不反对通过正当途径追求“利”财富。孔子曾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论语?里仁》。说明他是赞成合理获得财富的,即在崇尚义的前提下获取利。儒家反对自私自利,破坏公共利益的不道德行为。子曰:“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论语?述而》不遵守道义却富贵了,这对我来说跟浮云没有什么差别。

对于企业而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要树立正确的企业义利观,要建立以诚信为核心的职业道德观,还要有社会责任感。做到不义之财不取,更不能见利忘义,唯利是图。当企业的私利与社会公共利益发生矛盾时,坚持国家、社会的整体利益高于企业自身的利益。当二者发生冲突,要毫不犹豫维护公共利益。

2.3 儒家伦理思想贵“信”

在儒家学说的影响下,诚信观念早已深入人心,它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孔子主张做人要诚信,童叟无欺。孔子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小车无,其何以行之哉?”《论语?为政》这就是说,一个人如果不讲信用是绝对不可以的,他将会寸步难行。孟子曰:“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中庸》也强调诚的重要性,“唯天下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则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在当代社会,企业是非常有必要加强诚信的构建的,无论是管理者还是企业的员工。诚信缺失也会对这个社会乃至国家也会造成负面效应,因此,企业的诚信构建有它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不仅需要道德力量,也急需制度上的安排。曾经震惊国内外的“三鹿奶粉”事件,企业明知奶农为增加蛋白质的含量加入了三聚氰胺,但仍然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任由这样的产品流入市场,危害了许多孩子。这实质上就是一种欺骗行为,更是天理不容的。

在日常的经济交往活动中,任何产品出现问题,消费者首当其冲,其利益损害也最大。我们在消费购物时总是钟情于一些老的品牌,比如众所周知的全聚德烤鸭,这家百年老店经营的成功之处,更多的原因是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对顾客讲求诚信,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最终赢得顾客的信任。这样建立起的企业信誉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可是要失掉信誉却只在一念之间。

2.4 儒家伦理思想贵“和”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和“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这些思想颂扬了中国古代儒学的价值观。特别是“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礼之用和为贵”道出了中华民族作为礼仪之帮的待客之道。孟子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力不如人和”《孟子?公孙丑下》,在这里他强调人和的重要性高于一切。荀子亦云:“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

儒家“和为贵”的思想反映了管理文化的本质,是企业文化建设所要追求的一个重要目标。这就要求企业对内要充分调动每位员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最大限度地发挥其潜力,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其中很重要的就是要有融洽的人际关系,增强团队的凝聚力。企业对外要跟竞争对手树立其双赢的理念,采取合法正当的竞争。另外,企业自身还应加强职业道德建设,勇于承担社会责任,积极参与各种公益慈善活动,造福于全人类。

参考文献

[1] [德]马克思?韦伯.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北京:三联书店,1987.

[2] (宋)朱熹.四书集注[M].长沙:岳麓书社,2004.

[3] 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2.

孔子儒家思想的核心范文6

    儒家的创始人是孔子。孔子以后,"儒"又成了以孔子学说为宗旨而形成的学派时称谓。"儒者"即专指孔子及其门弟子。"儒学"即专指孔子思想及其门弟子发展的学说。孔于是中国政治思想史最伟大的人物,从孔子开始,中国政治思想进入了体系完备的时代。孔子对于中国政治思想贡献在于,他系统地整理,继承和丰富了以往的历史遗产,创立了以仁礼为核心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仁说,体现了人道精神,孔子的礼说,则体现了礼制精神,即现代意义上的秩序和制度。人道主义这是人类永恒的主题,对于任何社会,任何时代,任何一个政府都是适用的,而秩序和制度社会则是建立人类文明社会的基本要求。孔子的这种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是中国古代社会政治思想的精华。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五五二年,卒于前四七九年。其先人为宋人,后来避难于鲁。其父叔梁纪曾做过鲁国陬邑大夫。在孔子三岁时父亲去世,家世中落,家境贫闲。大约二十岁左右,做过"委吏"是管理仓库的小吏,和"乘田",职务是管理牛羊,还做过"儒"、即富贵人家有婚丧等事,为人赞礼,司仪。可能从"三十而立"开始授徒讲学。五十岁以后作了官,是鲁国的中都宰,后为小司空(工程建筑)和司寇(司法行政)。孔子后来曾率弟子周游列国,向各国统治者游说,试图在政治上谋求发展,施展自己韵政治抱负。但是,始终未能如愿。

    孔子一生主要从事教书活动,先后有四十余年,培养了众多的贤能弟子,孔子打破了学在官府的传统,开创了私人办学之风。他广收门徒,据说他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所谓贤者,即深浮孔学,在事业上或学术上有成就的人。从而,培养了人才,组成了以孔子为核心的学术群体。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要反映在他与弟子的言论集《论语》一书中,另外、孔子编定的"六经"也反映了孔子的基本政治思想。孔子建立了系统而完整的理论体系,其中包括哲学、伦理、政治、教育、经济、历史、文学、美学等多方面的内容。他是通过"述"与"作"两方面的工作形成的,"述"是他把周以前的古籍文献作了系统的整理,编写删定出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作"是孔子自己的着述,主要是《论语》。

    孔子死后,他的弟子们由于思想上的分歧,或对孔子学说理解的各异,出现了各立门户的情况,孔门分化了。分化的情况,韩非在《显学》中说:"儒分为八",即分为八个派别。八个学派的具体内容,多数没流传下来,其中思孟学派和荀子一派却大显于后世。孔子是中国历史上最有影响的思想家。孔子以后,儒学成为显学,战国时期许多学者出自孔门,如墨家的创始人墨翟,法家的集大成者韩非等人。两汉以后,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逐渐成为中国社会占主导地位的思想,成为我们民族的传统政治观点的主干。因而,对中华民族精神性格的形成,具有重大影响。主要特点表现为:

    1、重视传统,注重继承。儒家一贯主张"祖述尧舜,宪章文武,"欣赏古昔,效法先王。孔子就说他自己"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甚至认为自己长时间梦不见周公,是一种衰老的表现,真的达到了梦寐以求的程度,他整理"六经",也是提倡古道,不过不是"不作",而是古题有新解,按照他的认识赋于新意,是述而有作,不是泥古不化。后来,孟子则提倡"法先王"少"言必称尧舜"。荀子主张"法后玉",不过荀子的后王指的也是文武周公,与孟子的先王是一致的。后儒也都继续和发扬了这一传统。

    2、儒家的基本范畴是礼与仁。孔子对礼与仁作了系统的阐述:并构成了孔学的理论基石。后学孟子系统发挥了其仁说,荀子则全面展开了其礼论。孟荀各自对仁与礼的学说作了阶段性的发展、以后的儒家门徒都继续在这两个范畴上大作文章,在形式上随时代的变异可能有所不同,宋儒就把礼发展成为"理"。

    3、政治和伦理结合。对儒家说来,政治是伦理的扩大,伦理是政治的基础,孔子说:"其为人也孝梯,犯上作乱者鲜矣。"(《论语,学而》)忠是孝的扩大。他们认为修身、齐家是治国、平天下的前提。理想的君和"圣"是一致的,政和"正"是相联的,儒家所提倡的"礼",既是政治准则又是道德规范。从董仲舒起把礼具体为"三纲五常",支配了整个封建社会,违反了它,就既是道德问题又是政治问题,。

    4、在治国方略上主张以德为主、德刑相辅。如何治民,统治阶级历来有德与刑两手,即镇压与教化并用。孔子主张对民要"道(引导)之以德,齐(整齐)之以礼。"(《为政》)他认为用道德和礼教来管理民众,民众不但有廉耻而且民心归服,是最高尚的政治。他认为理想的政治应当是免刑、无讼和去掉残暴、免除虐杀。但在现实生活中孔子也不是绝对不要刑。其倾向是重德轻刑,刑只能是不得已而用之。孟子继续了这个传统,主张"省刑罚",提倡以教化为主。他说:"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尽心上》)、荀子在这个问题上有所更张,他主张"重法",提倡"禁之以刑",但他的"重法"是和"隆礼"相联的,二者并重。同时他也把刑看作是惩戒未来、减少犯罪、进行教他的一种手段。他说:"凡刑之本,禁暴恶恶,且惩其未也。"(《正论》)荀子的德刑并重的主张显然有别于孔子,这表明荀子开始向刑治靠扰。后来的儒者,在如何运用法刑洽民上,也随社会历史各种的变化,在侧重点上各有不同,但总的倾向还是强调以德为主。

    5、在天与人的关系上,重于人事,虚于天命。从孔子起就不大探究"无"或自然的奥秘,《论语》记载"子不语,怪、力乱、神。"(《述而》)他的弟子子贡说:"夫子之言性与天道不可得而闻也。"(《公冶长》)可见孔于是很少讲关于夭命鬼神一类的问题。孟子讲天就比孔子多了,讲天人合一,但他是把天合于人,合于人性,合于人心,把天道德化了。最终归于地上的人间伦理,而不是化于神秘莫卜的天。荀子则明确提出天人相分,要制天命而用之。

    二、孔子的政治思想

    孔子的政治思想主体是仁礼学说、仁与礼是孔子政治思想的核心范畴

    1、关于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