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教学案例范例6篇

识字教学案例

识字教学案例范文1

师:小朋友,这儿有许多可爱的动物,它们的后面藏着我们学过的音节,你选择其中一种动物,就会出现一个音节。谁想当小老师拼读给大家听?如果读准了全班小朋友就跟道他读一遍。

生1:我选择小灰兔。(师点击课件小灰兔后出示音节jià)

生2:我来帮助他jià。

生3:我可以读得更响亮些jià。

全班齐读。

生1:我选择小毛驴qí。

生2:老师我可以帮助他qǐ。(读得不是很到位)

生3:我能读好它qǐ。

生2:(自己站起来再读音节)qǐ。

生4:老师我愿意送给他一颗进步星。(学生自己动手做的)

二、看图认识汉字

师:今天,我们又要认识一些汉字朋友,这些汉字朋友在哪里?老师先带小朋友到一户人家家里去看看他们在干什么?你看到什么?你又想到什么?先自己看图说一说,再试着拼读图上的音节。现在请小朋友打开语文书第19页。

(学生自由读课文,自己看图说一说,并拼一拼图上的音节词)

师: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生1:我看到两个叔叔在下棋,我还看到一位阿姨在洗衣服,还看到一个哥哥在搭积木,还看到一个女孩在喂小鸡。

师:在这句话中只需要在后面用一个还看到就可以了。

生2:我看到两个叔叔在下棋,一位阿姨在洗衣服,一个哥哥在搭积木,还看到一个小女孩在喂小鸡。

生3:(拼读音节)xià

qí。(再读词语)下棋。

师:你在哪里见过这个下字?

生1:地下室。

生2:录音机里听过这个下。

生3:下楼梯时看见墙壁上写着上下楼梯靠右走。

师:你观察很仔细。

生4:厦师二附小的下。

生5:厦师二附小的厦是厦门的厦。

师:放学的时候请你仔细看看校门口的牌子,厦师二附小到底是哪个厦。

生6:下车,下飞机,下楼梯。

(其余汉字教学同上)

师:小朋友真用心观察。其实很多地方都可以见到我们学过的汉字,只要小朋友多留意我们身边的汉字,我们就可以很快和汉字交上朋友。

三、巩固汉字

师:请大家用手中的卡片跟同桌小朋友一起做游戏。拿音节卡片的小朋友读准音节,拿汉字卡片的小朋友拿出相应的汉字卡片读准汉字的字音,再将汉字放在音节下面。

学生动口读一读,动手摆一摆。

生1:读

xià

qí。

生2读下棋。

师张贴卡片全班齐读。(其余音节、汉字的复习巩固同上)

师:现在我们一起来摘苹果。这些苹果后面藏着我们今天学的音节、汉字,谁读准了,老师将苹果送给他。(学生学习热情高涨,争先恐后。一双双小手高举过头,谁也不甘示弱)

生1:鸡。

生2:服。

师:这个字和衣组成词的时候读fu,单个字读什么?

生3:读第二声fú。

师:还有独木桥等着我们呢!桥上有一个词语,谁能读准这个词并用这个词说一句话,就可以安全走过独木桥。

生1:下棋。

生2:我爸爸和叔叔爱下棋。

生3:下棋,我爸爸和我在下中国象棋。

生4:老师,我给××同学提一个小小的建议。他没有将下棋合在一起说。应该说我和爸爸在下棋,下棋很好玩。

(这是课件发出欢呼声,你真棒!)

生5:洗衣服,妈妈洗衣服很辛苦。

师:你理解妈妈洗衣服很辛苦,老师相信你一定会讲卫生。

四、读儿歌

师:小朋友看这幅图,这群小鸡在干什么呢?请小朋友自己试着拼读儿歌,自己会拼的、会读的做个记号。

(学生读儿歌)

师:你们是怎么学会这首儿歌的?

生1:我认识一些汉字,遇到不懂的就借助拼音,或者听录音。

师:你的办法真好。

识字教学案例范文2

1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的适应性

1.1大学计算机基础的特点

就各大高校实际的课程设置情况看,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主要是被安排大学一年级的时候。在这一阶段,学生刚刚从高中校园踏入大学校园,各方面的理论知识都还比较缺乏,相应的知识体系也有待构建。就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而言,其各章节知识不仅具有很强的理论性,也具有很高的实操性。基于这一特点,就要求其教学过程必须结合理论与实践。不仅如此,大学计算机基础各个章节之间具有很强的逻辑性,前后知识的衔接十分紧密。如果学生对某一环知识的学习出现了脱节,就会导致其对后边知识的学习掌握难度上升。

1.2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的问题

就当前是情况而言,大学计算机基础存在一些教学问题,对教学质量形成了一定影响。从课程安排上而言,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大学计算机基础只是一门公共必修课,在教学时段安排上存在一些不合理的地方,诸如安排在晚上。在教学内容的布置上,理论教学过多,实践操作过少,教学活动出现理论与实践脱节的情况。不仅如此,前后章节知识的衔接不畅,教学内容不成体系等,都是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内容上表现出的问题。就教学手段而言,由于教学活动过于偏重理论,许多教师都是单纯依靠PPT展开教学,在课堂教学中缺少实践性的操作,对学生的指导意义不强。

1.3案例教学在大学计算机基础中的应用优势

案例教学法强调了教学活动对案例的应用,在实际案例中展开计算机基础教学。结合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自身所表现出的特点看,其运用案例教学法具有十分显著的优势。首先,大学计算机基础的理论性较强,许多知识单纯依靠书本或是PPT是无法迅速理解掌握的。通过案例教学,将这些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融入案例之中进行讲解,可以方便学生理解。其次,大学计算机基础对实践操作的要求较高,通过案例教学,可以让学生对实践操作的基本流程和注意事项等形成清晰认识,以便教学活动的展开。最后,大学计算机基础相关知识和日常生活具有密切联系,比如word、Excel等软件工具的应用,学生具有很强的学习兴趣,方便案例教学的实施。

2案例教学在大学计算机基础中的展开方法

2.1展示教学案例

利用案例教学法进行计算机基础教学,展示教学案例是首要任务。但是,展示教学案例并不是通过多媒体设备直接播放即可,还需要明确教学目标和教学要求。比如,在教学PPT制作的过程中,需先对教学重点进行简单梳理,然后再播放教学案例。在学生观看教学案例的过程中,教师应当适时暂停进行讲解,强化学生对案例中知识点的理解。

2.2分析教学案例

在播放完毕教学案例之后,就需要对教学案例进行全面的分析,尤其是对学生难以理解的知识点,更需要进行深入研究。比如,在播放完毕“我的大学”这个演示文稿之后,学生可能更多地将精力集中在大学介绍上,而对演示文稿的制作却存在忽略情况。因此,在播放完这个演示文稿之后,教师就应该针对“我的大学”这个演示文稿对其制作方式和相关知识点进行分析。具体而言,要制作一个演示文稿需要从五个方面的工作入手。首先,建立一个空白演示文稿,对其版式进行选择。在选择版式的过程中,应该对“我的大学”这个题目进行充分分析,选择比较合理的版式。其次,文字输入。在演示文稿中,文字表达是不可或缺的,一般可以直接添加和插入文字两种方法进行。直接添加就是在需要输入文字的地方直接添加文字,插入文字就是通过插入菜单中的文本框命令,完成文字输入的操作。第三,幻灯片模板的使用。演示文稿中播放幻灯片时通常具有一样的颜色和背景,风格基本上能够保持一致。要实现这一步骤,可以依靠格式菜单中幻灯片设计的模板设计这一功能,对幻灯片模板进行选择。第四,超链接设置。实现超链接的手段主要有两类,一类是先选中超链接地址,然后通过插入功能中的插入超链接进行。另一个手段是利用动作按钮设置超链接。最后,设置背景音乐。在演示文稿中,背景音乐可以起到显著的认知作用,一般是利用插入菜单中的声音和影片这一功能进行音乐的插入和设置。通过上述案例分析,就可以让学生对案例教学内容要点形成深刻认识,进而有效掌握大学计算机基础的相关知识。

2.3讨论案例

讨论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升华环节,即通过讨论案例能够实现案例教学质量的提升。在大学计算机基础完成案例分析之后,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案例中的知识点展开讨论。就以上述“我的大学”演示文稿的制作而言,值得讨论的地方是比较多的。比如,如何制作出和别人具有明显区分度的演示文稿、如何通过不同的方法实现音乐插入、文字输入等。在讨论环节,教师应该先给学生预留5到10分钟的讨论时间,期间对学生主要提及的问题进行简单快速的分类整体。在学生自主讨论结束之后,教师应该对学生讨论所表现出的问题进行集中讨论,深入相关知识点中,加强剖析,结合案例再次进行辨析,是学生彻底掌握相关知识。

3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案例的设计

3.1教学案例的设计原则

设计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案例,必须遵循一定的设计原则,才能得出符合教学实际的教学案例。第一,综合性原则。大学计算机基础从其自身特点上看,就是一门综合性比较高的课程,各章节知识点的关联程度很高,知识的综合性很强。比如,word中的表格制作,其既可以通过自带的表格绘制功能完成,也可以通过excel活表格完成表格制作。所以,在设计教学案例的过程中,应当加强对知识点的综合设计,尽可能全面的归纳教学知识。第二,实用性原则。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相关知识具有很高的实用性,比如ppt的制作、word的操作等,对大学生而言都是比较重要的实用技能。因此,在设计教学案例的过程中,最好选择和学生日常生活学习具有直接关联的案例,以此增加学生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兴趣。比如,毕业论文模板制作、求职简历制作、成绩表的设计等,都是具有很高实用性的教学案例。第三,启发性原则。教学案例的作用不仅仅是罗列书本中的知识点用于承载教学活动,其还应该具备启发作用,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实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对相关知识能够实现全面深入的掌握。第四,典型性原则。典型性原则是指教学案例的设计应该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即对相关知识点反应能够比较突出,具有很高的区分度,不会和其他教学案例出现雷同的情况。

3.2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案例设计

第一,word教学案例设计。比如要设计“校园介绍”这样一个文档,需要使用到字体段落设置、分栏、首字沉降、项目编号、插入图片、文字方向、文字边框和底纹、艺术字等多种基本功能。所以,在设计“校园介绍”这个文档时,就应该按照实际的介绍流程,逐一将相关的知识点进行编制罗列。在比如在设计“毕业论文”模板这个案例时,首先就需要对各级标题的字体和字号进行设置,比如正文标题宋体三号居中,段落大标题宋体四号居左,段落小标题宋体小四居左,正文内容宋体小四左对齐,页眉和页脚插入,公式编制等,这些都需要在案例设计中反映出来。第二,Excel教学案例设计。Excel的教学案例设计可以将期末成绩表作为案例,设置好表头的人员、分数、科目、排名、总计等多个项目,然后利用Excel中的排序功能,对成绩分布进行分析。不仅如此,还可以利用函数功能,对表格中的数据进行分类汇总、数据透视、图表生成等一系列操作。主要涉及的函数包括了Max、Min和IF等。此外,还可以以课程表设计作为教学案例,以此加强教学案例的实用性,其设计过程和成绩表的流程较为相似,但是在具体要求上则相对简单一些,比如不需要进行排序或是图像生成等,知识单纯要求进行表格制作。通过这些教学案例,可以让学生在计算机基础的学习过程中,对相关知识形成全面掌握。

4结束语

识字教学案例范文3

关键词:片场制;案例教学;数字合成

检索:.cn

中国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2832(2016)05-0146-02

一、教学现状

目前艺术类院校中开设的《数字合成》课程在教学环节多局限于软件的教学,相当一部分学校开设的《数字合成》课程主要围绕如AE、Shake、Fusion、Nuke等合成软件的讲解,教师授课基本上是以软件的功能运用讲解为主,缺乏对合成课程整体的、有效的、互动的讲授,具体体现在如下两个方面:

(一)教学形式方面

讲授方式多是多媒体示范以“案例复述”为主,多是为讲功能进行的命令功能演示和使用规则的案例演示,或是在大量举例说明中进行延展,其方向主要是对新功能的介绍,老师在最后还要公布案例的“标准答案”,学生基本上是被动的接受,无法独立思考,自主完成学习目标。这类教学形式缺乏对《数字合成》这门课程的整体把握,对电脑一体化全方位处理画面的综合能力训练不够,不能将合成技术的知识内质外化、灵活使用。这种通过计算机机房授课,学生按部就班逐步操作的行为,只是对课程内容进度的简单验证和模仿,对各环节的操作没有时间思考,消化和总结也就谈不上互动和讨论了。

(二)教学内容方面

《数字合成》课程相较其他课程所覆盖的知识面更宽,知识单元跨域性更强,需要学生掌握色彩空间知识,关键帧技术、数字中间片、色彩分级、调色、调光与影像匹配、画面稳定跟踪、整合通道及渲染、2D~3D的合成等技术,不仅要了解数字合成制作的前期、中期、后期制作的相互关系,更要对软件间数据管理、数据应用有所掌握。对于当前《数字合成》教学过程设计上存在短板,结合课程实际不够充分,相关知识衔接脱节,如:前期拍摄方式方法、绘景接景所需的镜头运动方式、三维元素的植入与融合、实拍素材的取得等方面都是需要进行知识增补,进行整体的课程设计和规划。

综上所述,革新原有的以“授受问答”为主的事例教学方法十分必要。在结合《数字合成》课程的教学探索与实践过程中,将“片场制案例教学法”应用于课堂教学。以“片场”营造教学氛围、“片场分工制度”为组织原则、科学的案例组成为内容、教师和学生的角色转变为纽带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提高整体教学效果。

二、片场制的案例教学法的内涵和优势

“片场制案例教学法”是以片场制为基础、以案例教学为导向,实施探究式教学模式的一种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起源于1920年代,由美国哈佛商学所倡导。案例教学法,指在教师的指导下'把学生带入事先选定的特定事件中,由学生依靠自身知识结构和背景,自主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能力为目的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过程中学生首先要完成基础知识学习,然后根据不同学习目标的案例进行学习训练。在掌握一定基础知识后进入专业影棚后进行合成工作的视频物料取得,其间将按照“片场制”的职位分工进行分组创作,完成案例部分的制作相应工作。教师由课程前端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创作的引导者、帮助者、监督者和协调者,这种贴近电影工业的教学方式将使合成课程教学更加符合行业诉求和学生需求,既为学生们创造了模拟情境的实践,又让他们在创作中掌握知识原理,灵活运用技术技能。

“片场制的案例教学法”的优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客观真实性。“在教学过程中讲座产生的学习效果最差.通过模仿产生的效果次之。实地学习产生的学习效果最好”②。分析学习效果与教学方法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出实地的学习产生的学习效果最佳,其主要包括两方面的内容:教学情境接近实际,教学内容接近实际。“片场制”的“片场”环境导入是教学情境的一个基础,是教学氛围的具体体现,“片场制度”使教学内容更加贴近职位需要,将知识结构融入职务工作,通过制度的建立将知识结构更加立体化、严谨化。2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将课堂的行为主体转换成学生本身,学生在“片场制案例教学”中的独立活动、独立解决问题的比重较大,教师与学生建立多向的沟通渠道,对不同岗位的学生进行针对性的指导,在相同课时比重的情况下,学生得到的解答疑惑更具体,更有实操性。使学生真正的参与制作才能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过程。3.突出实践主动性和动态过程。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是实践教学环节的重点。―方面,多类型案例的计设目的不同,岗位间都要明确职责、相互配合才能完成合成的全部制作;另一方面,可以适当的引入职位轮换制和竞争机制,激发案例学习的动态活力,用竞争“上岗”的方式促进学生创造力、执行力的挖掘,争取到更多实践的机会。4.具有较强的综合性。分组创作从合成物料的取得到数字中间片的合成制作,再到最终的影响调整,其过程可以让学生对合成制作有系统的认识,更容易掌控镜头间的合成思路和技巧,对制作流程全面的,综合的理解。5.目的更明确,结果更多元。始终以在专业领域中的规范来要求学生。主张“由例到理”内容上突出基础性、基本性和范例性,专注重点环节、关键性问题的讲解,将知识掌握和技能发展相结合。学生创作的前期物料积累会更加丰富,独立完成影片镜头的合成结果会更多元,激发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及多途径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安排实施

案例教学法的教学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即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阶段、课堂实施阶段、课后评价阶段”。

(一)案例教学的课前准备阶段

首先教师根据教学目标选取具有典型性,针对性、可复制性的合成案例,把项目任务和理论知识点对应起来,除此之外案例要涵盖教学内容的难点、重点和要点,其中真实可操作性在该环节最为重要,要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项目案例实践,这就要求教师对所选取的案例内容进行全面的分析和解读,保证案例之间的知识衔接,避免重复;其次要做好设备、场地的管理,适应不同类型案例的创作,在次要提前布置案例材料,使用学生于课程开始前学习,在掌握一定基础知识的前提下,能进行焦点问题、关键技术问题的讨论,也为课程分组创作时“职位竞争”和“岗位轮换”做好基础准备。

(二)课堂实施阶段

首先创设一个问题情境和片场工作环境;课程开始先安排案例的讲述,包括基础知识点、案例分析、关键技术阐述,设疑激趣,提出相关问题,呈现完整案例。然后将学生分2~3个小组,结合艺术院校男女比例的特点进行分组,大家每周轮流做执行导演、摄影、灯光、美术、合成、剪辑等职位,课程结束前每个学生都有1-2次左右的机会担任执行导演,针对学生共性的问题开展师生互动和研讨,借助研讨使学生有更多的话题,以此为切入点教师以理论为指导解决具体的技术问题,剖析问题的本质根源,同时对个别质疑进行解答。在学习的过程中注意讲解在实际工作中需要注意和遵守的许多行业规范和职业操守。在完成分组素材创作后,取得的素材物料更加规范,可以针对同一教学目标,同学们可以运用已有物料进行独立的数字合成创作,呈现出多元化的解决途径,教师可以把学生创作的不同作业版本和公开发行的版本进行分类分析、比较,学生也可以向教师和同学公开自己的创作思路及技法。

(三)课后评价阶段

案例实施和讨论结束后,总体评价是必要的环节,也是为课程改革进一步完善提供有利的数据基础。在评价过程中要重视人文内涵,学生掌握技术的能力,创意方法、思维方式、价值观等方面的考察,其中要考察学生对案例所定位的理论知识的掌握程度和体现方式,针对共性技术问题进行分析解答;对学生在课堂上的行为反应以及学习成果进行统筹汇总找出差异性,聘请行业专家介入仓Ⅱ作结果评价,协助教师总结优势和未来新一轮课程案例设计的发展方向,使教学案例与社会经济环境需求相适应,教学活动的更加科学、完善。

识字教学案例范文4

关键词:模块化;训练效果;特效制作

近年来,全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大赛举办得如火如荼。数字影视后期制作是最近两年我国中等职业学校学生技能竞赛开设的竞赛项目,它所使用的软件Avid Media Composer 5.5对于各中等职业学校竞赛辅导教师来说比较陌生。笔者由于辅导中职学生计算机技能竞赛多年,近两年辅导学生使用Avid Media Composer 5.5软件有深刻的体会。通过实践,笔者认为使用模块化教学是提高数字影视后期制作竞赛训练效果的有效途径。

所谓模块化教学,就是将学生需要掌握的知识分成若干个模块,通过对不同模块的教学,使学生能够迅速掌握各个知识点,从而能够对整门课程融会贯通。根据各个模块的不同特点,教师可以采取不同的教学方法进行教学,例如演示、案例教学、对比、引导等,使学生可以更快地掌握所学知识。采用模块化教学时,怎样将整门课程划分模块是关键点。教师在划分教学模块时,各模块要覆盖所有的知识点,同时,各模块知识点不应重复。笔者在讲解Avid Media Composer 5.5软件使用时,将其划分成四个模块。

一、按钮及菜单使用模块

Avid Media Composer 5.5软件有强大的影片剪辑功能。这些剪辑功能的实现是建立在熟练使用各个按钮及菜单的基础之上,所以有必要训练学生熟练使用各个按钮及菜单。在教学时,可以采用案例分析的方法,例如教师给学生两段素材,让学生将其中一段素材的某个时间段剪接到另一段素材的后面。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必然要使用到入点、出点、插入和覆盖按钮。学生在完成教师布置的案例练习之后,同时也学会了使用入点、出点、插入和覆盖按钮的使用方法。当然,Avid Media Composer 5.5软件有很多按钮及菜单,教师要布置多些案例让学生练习。每个案例均要求学生使用不同的按钮及菜单去完成练习任务,使学生在完成不同的案例中迅速学会不同按钮及菜单的使用方法。

二、影视特效制作模块

在讲解Avid Media Composer 5.5软件时,影视特效模块是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学生学习Avid Media Composer 5.5软件的主要目标是学会制作影视特效。而Avid Media Composer 5.5有十分强大的影视特效制作能力。例如电视上常见的变速、马赛克、转场等效果。为了更好地讲解这一模块,教师可以将其再细分成七个二级模块,以便更详细地讲解。

(一)变速静帧效果。

在Avid Media Composer 5.5工作界面中点击源窗口的运动特技按钮,可以设置素材片段播放的方向和快慢动作镜头,例如足球比赛中进球的慢动作和倒放效果。另外,还可以拖动特效窗口中Timewarp项中的Timewarp特效到素材片段的上方,松开鼠标后再点击特效编辑器按钮,在弹出的动画特效编辑器对话框中设置素材片段播放的速度及倒放。教师通过两种方法的对比教学,可以让学生熟练掌握两种变速静帧效果的制作方法。

(二)键控特技效果。

键控特技效果主要用作抠除素材片段的背景,只保留前景图像。键控特效分别有色度键、亮度键、通道键和遮罩键。教师在讲解这部分知识时,可以列举四个不同的案例说明这四个键控特效的使用方法。例如笔者在教学时用了一个“换底”的案例作说明,该案例中有两个人从单色的背景中走过,笔者使用色度键将背景颜色抠除,然后用一个沙滩的素材片段作为背景层,让学生明白色度键的主要功能是将单色的背景颜色抠除。

(三)转场效果。

Avid Media Composer 5.5的转场功能十分强大。制作转场效果时,可以使用方框划变、隐藏、边沿划变、剥落、形状划变和特技转场。要学生掌握好每一种转场效果,教师可以布置不同的转场案例让学生上机练习,让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学会几种转场特效的使用。

(四)色彩效果。

色彩效果是数字影视后期制作的一种常见效果。在Avid Media Composer 5.5工作界面中点击“界面风格”菜单中的“色彩修正界面”命令,进入到素材片段的色彩修正界面中。在色彩修正界面中,可以对素材作整体调色,也可以对素材片段的一部分进行调色。整体调色时可以设置HSL选项卡的色度、饱和度、亮度和对比度的参数,局部调色时可以使用颜色隔离的方法进行调色。

(五)图像效果。

当制作静态图像素材的效果时,需要用到图像特效。例如制作摇摄缩放效果、颜色效果、马赛克效果、稳定跟踪效果等。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每一种特技效果的制作方法,每种效果需要列举一个案例作说明。例如讲解马赛克效果时,笔者列举了一个“马赛克跟踪”的案例,案例中要求使用马赛克将人物脸部区域用马赛克遮盖。由于人物不断移动,同时还需要用到跟踪特技,从而使学生学会了马赛克和跟踪特技一起使用的方法。

(六)3D PIP效果。

3D PIP效果主要用于制作3D动画效果。例如制作旋转的画中画效果,该案例要求将四个不同的素材在同一时间内顺时针移动一段距离,并且在移动的过程中旋转了360°角。笔者在讲解该案例时采用了3D PIP特效制作。首先创建了5条视频轨道V1V5。V1作为背景层,放置了背景素材,V2V5为移动层,分别放置移动的素材。制作过程中使用3D PIP特效分别制作V2V5层的移动和旋转效果。通过讲解该案例,让学生明白3D PIP特效的使用方法。

(七)变形效果。

在Avid Media Composer 5.5工作界面特效窗口中点ILLUSION FX项,可以选择不同的变形特效,例如闪电特效、波纹特效、扭曲特效、熔化特效等。每种变形特效用于制作不同的变形效果,同一种变形特效设置不同的参数时也会有不同的变形效果,所以讲解这部分知识时要多让学生上机操作设置不同的参数,以分辨不同的变形效果。

三、字幕制作模块

字幕能够促进观众对影视作品的理解,被大量应用于影视节目中。Avid Media Composer 5.5具有十分强大的文字制作功能,它可以轻松地制作一些滚动文字、爬行文字及3D动画文字。在Avid Media Composer 5.5软件中,字幕的制作方法可以分为简单字幕工具和Marquee字幕工具。教师在讲解这些知识时,可以先讲解简单字幕工具,再讲解Marquee字幕工具,这样符合由浅入深的渐进学习原则。

(一)简单字幕工具。

在Avid Media Composer 5.5工作界面中点击“工具”菜单中的“新建字幕”命令,在弹出的对话框中点击“字幕工具”按钮,弹出字幕工具窗口,在该窗口中点击文字录入工具“T”,在文字编辑区点击鼠标左键,当光标闪动时可以直接从键盘输入文字信息。在字幕工具窗口,还可以设置文字信息的字体、字号、文字颜色及对齐方式等。若需要设置爬行和滚动文字,则分别点击Crall和Roll按钮。编辑完文字信息后直接关闭字幕工具窗口并保存字幕到BIN之中。

(二)字幕工具Marquee的使用。

使用Marquee字幕工具可以制作3D文字、运动文字及制作3D动画。可以说,Marquee强大的动画制作功能为Avid Media Composer 5.5软件增色不少。在Avid Media Composer 5.5工作界面中点击“工具”菜单中的“新建字幕”命令,在弹出的对话框中点击“Marquee”按钮,就可以打开Marquee的工作界面。

由于Marquee有强大的动画制作能力,所以教师讲解这部分知识时,可以通过列举不同的案例,使学生学会使用Marquee各个功能。例如通过列举“制作3D字幕效果”案例,使学生掌握3D字幕的制作方法。列举“制作过光文字效果”案例时,使学生掌握过光文字和灯光的制作方法。列举“路径字”及“打字机效果”案例,使学生掌握路径字和打字机效果的制作方法。近两年来,在中职学生数字影视后期制作项目竞赛中,Marquee字幕工具的题目比例不少,所以教师授课时要重视Marquee字幕工具使用方法的讲授。

四、声音处理模块

一个优秀的影视节目,声音是不可或缺的。因此,使用Avid Media Composer 5.5软件编辑影片时,很多时候涉及到声音素材的处理和编辑。声音素材的处理和编辑可以分成三个部分进行讲授,一是声音的音量调整,例如声音的淡入和淡出;二是声音效果的制作;三是音频插入。

(一)声音的音量调整。

声音的音量调整是声音素材处理和编辑的基础。例如制作声音的淡入和淡出效果时,点击时间线窗口中的快捷菜单,在弹出的快捷菜单中选择其中的“音频数据”项,并在下级子菜单中选择“自动增益”命令,就会在声音素材轨道中出现音量控制线,这时可以通过添加关键帧调整声音的淡入淡出效果。

(二)声音效果的制作。

声音效果制作是通过点击“工具”菜单中的“音频套装插件”命令,然后在弹出的音频套装插件对话框中选择不同的声音特效,就可以制作不同的声音效果。例如制作声音的倒放效果,就是通过选择音频套装插件对话框中的Reverse特效制作。

(三)音频插入。

音频插入功能支持同期声音录制,可用来根据画面配制画外音。例如影视节目的对白及解说词的制作就是通过音频插入功能完成。在Avid Media Composer 5.5工作界面点击“工具”菜单中的“音频插入”命令,弹出音频插入工具对话框,在该对话框中“输入源”栏中选择“mic phone”项,再点击“开始录制”按钮,可以在播放影视作品时同步录制声音。

综上所述,通过使用模块化教学,将数字影视后期制作课程分开成四个不同的模块,教师分别对各个模块的讲授,然后再将各模块的知识点串联起来,使学生更容易对整门课程融会贯通。模块化教学是迅速提高学生数字影视后期制作训练水平的一种有效途径。

(作者单位:佛山市三水区理工(技工)学校)

参考文献:

[1]何文生,史宪美.影视后期制作(计算机技能大赛实战丛书)[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11.

[2]任玲玲.影视非线性编辑与制作[M].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10.

识字教学案例范文5

关键词:.NET;案例;教学;课程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6-0177-02

《.NET技术》课程是软件工程专业计算机应用方向的必修课程,其授课目标是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其工作原理,掌握.NET环境下的代码编写(C#)及执行方法、WinForm应用程序设计、基于构建Web应用程序和Web服务。案例教学作为一种教学方法在国外有悠久的历史,近几年在我国也被逐渐应用到各类课程中,其目的主要在学生掌握了有关基础知识和分析技术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要求,运用典型案例,将学生带入特定事件的现场进行案例分析,学生独立思考或集体协作,进一步提高识别、分析和解决某一具体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良好的工作作风、较强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的教学方式。目前,绝大多数高校的软件工程专业都开设了.NET的相关课程,对于已经有C语言、C++或者Java基础的学生,在.NET课程中如何根据课程特点,使得教学效果得以提高是本课程教学改革的重点。

本文就.NET课程各部分内容采用的案例进行探讨,以期能够通过案例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动手能力、缩短从理论到实际开发之间的距离。

一、更新教学内容,精心设计课堂案例

微软在2000年.NET,在12年间,.NET经历了1.0、1.1、2.0、3.0、3.5、4.0,.NET技术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开发者的认可和推崇,成为计算机专业、软件工程专业的专业课程。当然微软在.NET上的更新速度也是非常的快,尤其伴随着Windows 8、Visual Studio 2012和.NET Framework 4.5的,微软在操作系统及其开发语言上做了很多重大的改进,因此本课程的教学大纲、教学内容也随着每一个版本的在一定程度上进行修订和改进。目前该课程上课和实习可按38/18或32/12进行分配。案例教学中的案例要求具有真实性、完整性、典型性和启发性,针对目前使用的Visual Studio 2010为开发环境,以C#为开发语言,教学主要内容及相关案例如下:

1.语言基础。语言基础中,变量、关键字、表达式、运算符、条件语句、循环语句等与C语言、Java语言等基本一致的内容,因此本部分主要是课堂调试常用程序。常用案例及作用如下:(1)限定输入字符(文本框中只能输入1~10和小数点、负号)。使学生能够熟悉条件语句的书写规则、Keypress事件的使用方法、事件的Handled和KeyChar属性、字符串IndexOf方法;(2)滚动字幕。使label控件从窗体一侧缓慢滑动到另外一侧,编写成功后,改写为左右摆动。目的是使学生理解Timer控件的使用方法、属性的作用、控件的Width和Left属性(Width、Top和Left是可读可写,Bottom和Right是只读)。结合Timer控件的简单应用,讲授窗口抖动的基本原理,使得学生在接触到.NET之初就能够产生浓厚的兴趣。窗体抖动的程序还可以改写为线程控制或委托、事件结合的方式,因此窗口抖动可以在多线程、委托和事件的知识点中再一次出现,将一个案例多种实现方法展现给学生,使他们能够更加灵活地运行.NET的知识。(3)计数器、输出格式限制、里程表(九九乘法表)。使学生熟悉三种常用循环语句的写法、应用场合。计数器主要是利用循环来计算阶乘、累加、计数。输出格式主要是用循环来控制输出数字(符号)的数量、位置。里程表主要使学生熟悉掌握循环嵌套、循环输出控制。这三个例子足以使学生掌握循环及输出位置控制。(4)猜数字、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对称数。猜数字是随机长生一个1~100的随机数,用户可以猜8次,没有猜对则提示用户是大了还是小了。该案例首先通过文本框输入,消息框弹出提示信息,让学生学会使用随机数的产生、循环,然后采用多窗体的调用方式,自定义一个对话框,弹出并可输入所猜数字,讲授多窗体调用的方法。最大公约数和最小公倍数的案例主要是结合“猜数字”案例中的对话框,输入所求数值,根据定义求解,分析该问题,介绍辗转相除法,利用该方法获取结果,使学生熟悉多窗体调用,取余等。对称数是为了引出数组,第一个解决办法是常用的按位取余,逆序重排后进行对比,该方法复杂、易出错;引出第二个解决方案,通过字符数组,使数字转换为字符,进行对比,获得结果,对比字符串Equals()和运算符==的区别并通过该例引出并讲解数组。(5)计算属相和每月天数。建立属相数组,通过输入的年,来计算属相,目的是熟悉数组的使用;结合该例,引出如何计算每月天数,实际就是如何判断2月的天数,修改程序,利用该案例引出属性、索引器的使用。(6)窗口抖动。用多国语言说话的经典示例,引出委托,利用之前用Timer控制的窗体抖动程序,使用并操作委托,同时当窗口抖动时产生一个事件,发出声音。(7)图形类库。创建图形类库,派生矩形类、多边形类、圆类,构造调用方法,对比private、protected、public和internal的区别;引入Sealed,new,讲解其功能;在此对比virtual、abstract与override的区别。

2.WinForm。WinForm编程最大的特点就是可以快速、高效的做出和Windows应用程序非常相似的界面,本部分是课程的重点之一,难点也比较多,采用的部分案例及作用如下:(1)窗体透明度渐变。用Timer控制Form的Opacity属性,引出Text、Icon、AcceptButton、CancelButton、BackColor、BackGroundImage、BackGroundImageLayout、WindowState等属性。(2)Word界面。仿照Word界面,利用MenuStrip、ToolStrip、StatusBar、SpliterContainer、ContextMenuStrp、TextBox、RichTextBox、Combobox、CheckBox、RadioBotton、GroupBox、ColorDialog、FolderBrowserDialog、FontDialog、OpenFileDialog、SaveFileDialog、ProgressBar控件,讲解对应的属性、事件,设计为MDI窗口,并读写文件(FileStream、StreamReader和StreamWriter类的使用方法)。(3)资源管理器。仿照资源管理器窗口,讲授ListView和TreeView控件,引入File、FileInfo、Directory类、使用相关属性和方法,显示文件夹的属性结构和相关信息,其中文件路径引入@符号的使用。

3.数据库。NET数据库的访问架构是(ActiveX Data Objects),是数据库应用程序和数据源之间沟通的桥梁。.NET数据提供程序的主要核心对象包括:Connection、Command、DataReader、DataAdapter、Dataset、DataTable。采用案例及作用如下:(1)用户登录。界面包括了用户名、密码、部门、密码提示(忘记密码)、创建用户四个部分,该案例很具有针对性,且包含了查询、插入、更新全部内容。(2)登陆后数据查询。包括两个窗体,分别调用。一个窗体是用文本框、标签和按钮配合,文本框绑定数据源,达到查询的目的;另外的窗体加上DataGridView,也可以完成查询,并且可以模糊查询、按出生时间段查询等。案例中多次用到数据库的查询、修改操作,引出如何封装数据库操作的类。

4.多线程、套接字。(1)窗体抖动。修改前面的窗体抖动案例,控制线程睡眠时间,达到窗口抖动的效果。使学生了解进程与线程的区别同时引出多线程应用程序。(2)局域网聊天工具。基于Socket编程技术,完成服务器与客户机端的通信,多个用户连接时,创建多个线程,完成相应的消息通讯。

。(1)用户登录。同数据库类,界面包括了用户名、密码、部门、密码提示(忘记密码)、创建用户、验证码五个部分,分别介绍控件的使用方法,同时关联数据库。(2)登陆后数据查询。使用GridView控件,让学生了解该控件的常用属性、分页显示方法、编辑修改与数据库的关联方法。

6.选讲。根据学时数,可适当增加XML、WPF、WCF、LINQ、WP7的内容。

7.综合案例。(1)饭卡管理系统(WinForm)。通过对饭卡的管理,与数据库结合,完成学生饭卡管理的过程。(2)研究生管理系统()。以研究生管理系统作为案例,根据不同部门、不同用户的需求,完成动态网站的建设。全面介绍的工作原理,IDE的使用方法,借用数据部分讲过的用户登录和登陆后的查询,增加验证控件、GridView控件,使学生对后台操作更加了解。

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案例通常都是在课堂上编写完成,但其中的部分案例只需要引入关键部分,剩余部分直接讲授源代码,给学生课后复习和巩固的机会,没有必要在课堂上完全编写。当然也可以节省课时,将时间放在部分难点、重点上。

二、针对课程重点和难点,经典案例上机试验

程序设计课程对动手能力的要求非常高,合理设计上机实习内容对学生掌握课程非常重要,每次实习前给学生案例的部分代码并布置实习作业,在上机前了解基本原理和要求,实习时添加代码完成实习内容,然后完成布置的作业。实习内容均为已经成熟,且应用较广的软件为对象,进行编写。主要实习作业如下:

1.吃豆子游戏。设计豆子类,其中包括了出现的位置等属性,消失等方法,该例子主要是练习类、对象、继承、多态、绘图。

2.IE浏览器。仿IE浏览器,完成浏览器的设计。该例子主要是练习WinForm编程方法及常用控件的使用。

3.事件提醒器。要求能够输入在制定日期和时间提醒相应的事情。该例子主要练习委托、事件、泛型。

4.聊天系统设计。要求完成局域网聊天系统的设计。该例子主要练习多线程、套接字。

5.学生信息管理系统。访教务学生管理系统,完成学生信息管理系统,系统能够查询成绩、查看课表、评教等工作。该例子主要练习、数据库。

实习前的准备和了解对学生非常重要,如果学生能够在实习前就对实习作业有多了解,甚至知道如何编写,那么实习作业的完成会非常顺利,学生知识的掌握效果会非常好。因此实习作业是在课程开始前布置。同时,课堂案例在讲授时要与实习内容结合,引导或启发学生对类似问题的该如何进行处理。实习的过程是以案例为驱动的,通过实习案例提出问题,通过课堂案例来解决问题。

三、改革考试方法,注重能力考核

.NET课程注重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因此考核方式有原来的考试变为考核。平时作业的完成为主要考查项目,实习、实验的成绩在考试成绩中占主要部分,同时如果课时允许,可以将学生分组,安排布置大作业,在最后一到两次课上让学生进行演示和讲解,也可以选择优秀作品进行展览,让学生体会成就感。最终根据学生实习、实验、综合实习作业完成的质量给定分数,使学生能够在该门课程上学到知识、提高水平、锻炼能力。

经过对近三年的案例教学实践,对案例进行不断的修改和完善,案例教学方法在《.NET技术》课程教学中逐渐成熟。案例教学方法能够使学生较好、较快地掌握所学知识,在教学和实习中的应用效果好,当然在讲授过程中,其他方法也要融合进来,如讨论解决方案法,课程之间、前后知识之间的横纵向比较法等。当然与学生的互动也显得尤为重要,互动过程中的启发,是达到教学效果的必要手段,授课过程中,注意学生的反应,使学生能够全面吸收并掌握。在实际教学中,综合应用多种教学方法,注重树立学生主体地位,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态度与学习习惯,利于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张家军,靳玉乐.论案例教学的本质与特点[J].中国教育学刊,2004,(1):48-50,60.

[2]张继学.案例教学及其在国内的发展现状[J].职业教育研究,2004,(11):60-61.

[3]高进云,胡伟艳,乔荣锋.资源环境与城乡规划管理专业土地利用规划学课程案例教学实施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2011,243(9):80-82.

[4]常梅,董英茹,王法胜程序设计案例教学中金字塔式课程设计模式探讨J].知识库,2012,(8):40-43.

[5]李天平深入体验与实战精要[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

[6]彭佳红,彭佳文,曹晓兰.基于案例的软件工程课程教学研究[J].高等农业教育,2009,211(11):60-62.

基金项目: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教改基金项目(.NET程序设计课程教学模式创新研究与实践,JY1102076),陕西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项目(校企联合软件工程专业建设与实践,11BY10),西北农林科技大学优质课程资源建设项目(面向对象系统分析与设计)

识字教学案例范文6

关键词: 新课程地理教材 案例教学 综合能力

案例教学是新课程地理教材的一大亮点。在教材中,案例的呈现是以某一区域为载体,学生通过对案例负载的信息进行提取、认定、判断,提高空间定位能力、逻辑推理能力、综合分析能力,从而掌握“对生活有用、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知识。

一、培养学生空间定位的能力

空间概念的强弱、空间思维能力的高低,是地理能力强弱的一种表现。不同版本的教材都有大量案例存在,并且每一案例的设置总是以特定的区域为载体。所以,培养空间定位能力是案例教学的前提和关键,是解决案例中提出的各种问题的信息来源。如果空间定位不准确,思维就难以展开或误入歧途,问题的解决也就难以深入或出现偏差。

首先,要重视教学挂图的使用和要求学生动手绘图,帮助学生形成地图的概念。其次,要求学生识记一些重要的经纬线经过的地理事物,如0°经线穿过的点有伦敦、直布罗陀海峡东侧、几内亚湾,附近的地理事物有伦敦、巴黎(0°东侧)、地中海、撒哈拉沙漠、几内亚湾等;识记一些代表性城市的经纬度,如杭州的地理坐标为(30°N,120°E);识记一些代表性事物的分布范围等,如棉花在中国主要分布在新疆、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河中下游地区。最后,要教给学生空间定位的方法,如人教版必修三案例《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中,可以通过如下的空间定位方法引导学生分析东北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如下图),进而分析东北农作物的品种、农业生产布局的特点、农业发展方向等。可见,准确的空间地位是解决案例中所有问题的前提和基础。

二、培养学生信息获取和分析的能力

1.注重案例中文字信息的获取和分析。案例中提供的信息,不是对解决问题都有用,甚至个别信息是起到干扰的作用,因此能否通过文字材料获取有效的信息就取决于学生提取和筛选信息的能力的强弱。在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分析并强调文字材料中的关键词,如一些重要的条件词、中心词、某些关键的修饰词等。例如在人教版必修3案例《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中提供的资料:“日本近一段时期产业向国外转移的原因分析自20世纪80年代,日本出现了传统产业向国外转移的热潮,并持续至今。在日本国内,由于传统产业大量向国外转移,国内出现了‘产业空心化’的现象。……”问题:分析日本这一阶段产业向国外转移的原因。从文字材料的分析中我们可以看到,“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重要的条件词,因为在这个特定的年份(1985年),日元对美元大幅度升值(升值了1倍多)直接导致工业原料、材料成本价格上升,也是间接导致日本传统产业成本增大、工业区位变化的一个重要因素,如忽略了该条件,仅从市场、技术等工业的区位因素来解决问题就不全面。

2.注重对案例中地图材料的分析。例如在中图版必修3案例《资源的跨区域调配》中,为了让学生明白“由于资源和经济、人口空间分布的差异,全球各国都需要实施资源调配的策略”,教材中以加利福尼亚州的北水南调为案例,分析“加州北水南调的原因;从调水工程中分析加州中部地势特征”。教师应指导学生从加利福尼亚州水系及北水南调工程的示意图获取有效信息,通过分析示意图发现:解决第一个问题的关键在于示意图上“40°N”的这条纬线,特定的地理位置使加州南北的气候类型不同,农业发展的条件和状况也不同,因此南北的水资源供需矛盾是调水的决定性因素;而解决第二个问题的关键在于三个图例“――已成输水渠道、---未成输水渠道、泵站”和在北水南调已成输水渠道中的几个“泵站”,因为泵站就是隐含中部地势北低南高的重要信息载体。通过对地图信息的分析,提出的问题就能迎刃而解。

3.注重对案例提出问题的分析。只有弄清楚了题目问什么,我们才能知道从什么角度作答,该答几个方面,答什么。又如案例《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中,要求学生分析:“东北平原不仅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而且在我国的商品粮供应方面占据越来越重要的位置。为什么?”从问题的分析可知,题干中提问的内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的原因,二是使东北平原在我国商品粮供应上位置越来越重要的原因。所以,学生解决第一个问题时就必须紧扣“最大商品粮生产基地”这个重点词,从粮食生产量和消费量两方面说明原因;而解决第二个问题时须紧扣“在我国、越来越重要”这些重点词,将东北平原与我国其他商品粮生产基地进行比较,突出东北平原商品粮生产的优势,如此问题的解决也就全面了。因此,只有弄清题目的要求才能对问题作出完整、准确的回答。

4.注重对案例中统计图表的分析。统计图表(包括数据表格、坐标图、结构图等)能形象、直观地反映地理事物,所以统计图表在新课程的案例中也频繁出现。如在人教版的必修内容中,地理统计图表约占所有地理插图的三分之一强,其中表格4个,结构图8幅,坐标图40幅。所以在案例教学中教给学生判读统计图的技巧是必不可少的。如在案例《区域农业发展――以我国东北地区为例》中以饼状结构图来反映黑龙江垦区土地利用状况(如下图),从图中可以看出,耕地占土地总面积的1/3强,荒地约占土地总面积的1/3;揭示了黑龙江耕地比重高,耕地面积广,国营农场密集,农业机械化水平高,劳动生产率高,粮食商品率高,具有较大的开发潜力。

三、培养学生文字表述的能力

表达是思维的外在体现,学生对地理问题的思维状况和思维能力如何,最终都要用文字来表达。新课程中案例问题的呈现基本上都是以简述题的形式,可见新课标对学生的文字表述能力的要求大大提高。而实际上学生普遍存在对文字表述能力不重视,往往出现对问题的思维方向正确,但无法用文字准确、完整、规范地表达出来,或口语化现象严重,或表述缺乏层次性、逻辑性,要点不突出,不能科学准确地应用地理术语等情况。

如在回答“为什么说东北平原是我国最大的商品粮生产基地”时,一位学生的答案是:“东北地区耕地大,粮食生产得多,并且人少,粮食消费得少,所以能供应给市场的就多,所以成为最大的商品粮基地。”从答案我们可以看到,这位学生给出的答案的优点表现在思路正确,条理性较好,不足是严重口语化,不能准确使用地理术语。在教学中,教师要耐心、持之以恒地督促学生注重基本原理的表述、文字的锤炼、答题的层次等,如敦促学生将“粮食生产得多”改为“粮食产量大”,“人少”改为“人均耕地多”,“能供应给市场的就多”改为“粮食商品率高”,等等,以帮助学生突破文字表述的鸿沟,提高文字表述能力。

四、培养学生知识应用的能力

在教学中,只有教师把地理基本知识、基本原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去解决实际问题,才能达到新课标对地理学科“教给学生对生活有用的地理知识;形成地理素养”的教学要求,才能真正让学生掌握知识。依据课标,新课程的教材通过提供丰富多彩的案例,设置源于社会、经济、生活、环境等的情景和热点,提出新颖的设问等来培养学生知识的应用能力和随机应变能力,并培养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和社会责任感。如结合案例《能源的开发――以山西为例》,让学生关注世界的能源问题和中国的能源安全;结合案例《产业转移――以东亚为例》,让学生学会分析影响产业转移的因素及影响,并结合广东省“泛珠江三角洲经济圈”建设,理解产业转移对我省、我市的经济影响,等等。可见地理教材中的案例内容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因此,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要借助案例向学生讲解地理的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外,还要有目的地将地理基础知识与社会生活有机联系。如在学习等高线时可以拓展到如何修建水库、盘山公路,如何选择宿营地,在野外遇到泥石流时如何逃生,等等;在学习太阳高度角时可以拓展到南北方的楼房间距的问题,不同地区的太阳能热水器在一年中的调节角度问题,等等;在学习交通运输这部分内容时适当补充近年来我国的一些重要铁路工程,如青藏铁路、南昆铁路,并分析青藏铁路建成后对经济的促进作用,南昆铁路的修建的经济意义和对我国边境贸易、联系珠三角等方面的作用;在学习世界贸易格局的内容时联系2008年美国金融海啸对全球经济影响的问题,等等,在案例教学中实现学生对知识的迁移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