识字教学的核心范例6篇

识字教学的核心

识字教学的核心范文1

[关键词]小学语文;核心素养;提升

新课程改革的今天,语文学科教学中突出了核心素养的重要性。在小学语文的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教学目标之一,由于小学阶段学生处于可塑阶段,因此,教师应充分理解语文的核心素养,并采取相应策略,在小学语文教学中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Z文核心素养的核心构成要素

从语文素养大的方向上来划分,语文素养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以及人文素养。语文知识是指知识的积累,语文能力可以细分为听说读写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学习方法,人文素养包含自身修养、品德素质和审美素养。由此看出语文核心素养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语文知识的掌握,它更加强调语文文化知识和修养、素养的相辅相成。因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努力培养小学生的核心素养能够夯实学生的语文基础,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还能为学生其他学科的学习打好基础,能够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小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策略

(一)夯实基本功,是提升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

1.字词教学不能松懈

首先,在教学中依然要重视学生的字词掌握,及时给学生进行字词听写训练,及时对小学生的字词掌握情况进行复习和检查,做到“温故而知新”,让学生牢牢掌握好字词,记住更多的字词。其次,注重字词含义的理解。学生如果只记住字词而不了解其含义,是不能够熟练运用字词的,所以教师要针对字词给学生重点讲解其含义。对形意相近的字词,教师可以结合具体的语境给学生讲解,让学生知道它们的不同用途。此外,还有注重对字词的积累。除了语文教材上的字词,还应该要求在课外阅读中积累字词,这样可以充实学生的词汇量,最终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

2.重视阅读训练

阅读能力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小学阶段是学生大量阅读的黄金时期,作为一名专业的小学语文教师,必须重视学生的阅读训练,要充分利用学生所能接触到语言材料丰宣学生的阅读。首先,课内阅读要最好的好词佳旬的积累,选人小学语文教材文章都是文学精华,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教材的精读和文章内容的分析。其次,鼓励学生进行大量课外阅读,不断丰富自己的语文知识积累,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

3.加强写作训练

教师要采用多种多样的写作训练方式,创设自由开放的写作环境,让学生能够在写作中讲真话、抒实感,提高学生对于写作的兴趣和热情。例如,采用微写作的训练方式,在课堂上根据教材某个文本和段落引导学生进行模仿写作,这样的课堂小练笔虽然篇幅小,但更容易被学生接受。此外,教师要加强写作评价,做到对学生的写作进行细致点评,让学生清楚认识到自身的优点和不足,从而让学生及时补齐自己的短板,真正提高学生写作能力,确保语文核心素养的稳步提升。

(二)掌握语文学习技巧和方法

1.让学生养成预习的好习惯

在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布置预习任务,以此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例如,可以让学生在预习中标记自己不认识的生字词,不懂的语句,画出文章的精彩语句等。教师这样给学生安排了预习任务,可以慢慢让学生从被动预习转变为主动预习,久而久之,学习就会慢慢形成自己的一种学习能力,从而为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

2.培养学生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

正确的学习方法是高效学习的保证,同时学习方法的掌握也是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方面。在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探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以阅读教学为例,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按时间顺序、方位顺序、情节发展顺序等,让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阅读内容灵活运用阅读技巧。

(三)注重人文素养和道德教育

识字教学的核心范文2

关键词 初中地理教学;地理核心素养;数字星球系统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5)01-0026-02

随着全球教育信息化浪潮的迅速推进,各种数字化设备已逐步成为辅助中学地理教学的重要工具。其中,数字星球系统作为最具有学科专业特色的数字化教学设备,在地理课堂教学中具有广阔的应用空间。如何用好用活数字星球系统,使之成为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有效手段呢?我们依据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倡导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构建开放的地理课程的理念,对上述课题进行了系统的实践研究,形成了基本策略。

1 厘清初中生地理核心素养构成

义务教育阶段地理课程的总目标:掌握基础的地理知识,获得基本的地理技能和方法,了解环境与发展问题,增强爱国主义情感,初步形成全球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观念。我们可以从地理核心观念、地理核心能力、地理核心知识三个方面,归纳初中生地理核心素养组成要素,如表1所示。

2 了解数字星球系统的优势

“数字星球系统”作为目前国内唯一实现三维立体动态展示的单体数字化教学仪器,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通过软件控制平台、资源软件和数字化球形投影屏幕,融合多媒体信息、实时互动演示及屏中屏功能,瞬间以平面和立体模式,虚拟展示、真实呈现各种地理现象及其过程,帮助学生通过数字化的手段去探究、学习了解我们所处的宇宙空间环境和地球环境。它的主要优势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三维空间展示优势 一般的多媒体屏幕是平面的,所展示地理现象和过程也只能是平面虚拟图像。数字星球系统的最大优势,就是在三维球面立体屏幕上,动态、实时展示地理现象的空间分布格局和变化过程,帮助学生构建空间概念,形象直观,生动有趣。

多种媒体传播优势 数字星球系统――融文本、声音、图像、图形、动画于一体,可以产生球面电影的经常视觉效果,将地理信息多角度、多层次、多形式地传递给学生,创设了一个助认知、体验、感悟的教学情境。通过强烈的听觉和视觉的冲击力,强化体验,激发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和积极的思维,成为激发动态生成教学资源的有效手段。

地图语言互动优势 与其他学科不同,地理课上教师和学生的语言交互,往往要借助地图语言进行,地图语言和自然语言二者之间的最大差别在于从视觉上地图的空间是二维或三维的,而人们日常使用的自然语言从听觉上感知的空间是线性的,一维的。数字星球平台的开放性、互动性,有利师生间地图语言的交互。教师可依据课标要求,应用数字星球系统展示立体的全球地图,引导学生探究人地关系等一系列地理问题,激发地理求知欲。学生可利用数字星球系统的开放平台,演示自己的学习成果,与教师和同伴就各种地理问题形成语言和思维的互动,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创设提升核心素养的策略

应用数字星球系统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关键举措,是精心创设提升核心素养的策略,引导学生在生动活泼的地理学习中,自主构建知识。

角色扮演,强化核心价值观的策略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指出:“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有助于学生感受不同区域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特征,从地理的视角认识和欣赏我们所生存的这个世界,从而提升生活品味和精神体验层次,增进学生对地理环境的理解力和适应能力;有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和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学生应对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的初步能力,这将利于为国家乃至全球的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培养活跃的、有责任感的公民。”这段论述,提出了地理课程的育人价值,高度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如何让课标要求落到实处呢?对于初中生来说,角色扮演是价值观学习的最有效策略之一,通过角色扮演可以使价值观更利于理解。数字星球系统支持下的角色扮演,不但能给予学生更真实的现场感,还能够给学生提供变化着的问题情景,将学生的思考导向深入。

例如,在“发展与合作”的教学中,我们就以共同抗击埃博拉病毒为例,引导学生探讨中国在国际事务中承担大国责任。我们设计课件,在数字星球上呈现埃博拉病毒肆虐的范围,呈现中方用于抗击埃博拉的援助总额7.5亿元人民币所覆盖非洲13个国家以及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非盟等国际和地区组织地图,中国援非物资的运输路线,让学生扮演中国领导人、联合国官员、埃博拉病人、中国医生,通过观察和分析,通过体验和对话,思考在应对国际灾难时,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大国应该怎么做?通过角色扮演,使学生体会到:“中国对西非国家的援助,体现了中国作为一个负责任新兴大国的风范。”“在非洲国家面临人道主义灾难时,中国及时有效的无私援助,体现了中非之间的深情厚谊。”从而,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浸润到每一位学生的心田。

尊重差异,促进核心知识掌握的策略 掌握学习理论认为:人们的学习风格是具有差异的,这导致了不同的学生掌握同一种知识的时间不同。如果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即学习机会),再具备合适的材料和教学,那么,几乎所有的学生都可以达到指定目标。在传统教学环境下,“为不同的学生提供合适的学习材料和学习环境”是难以实现的。借助数字星球系统支持,这样的理想化教学已经可以实现。我们将数字星球系统与个人电脑结合,开发出具有“翻转课堂”特点的个别性教学课程,提高初中地理核心知识掌握的水平。

在我们的个别性教学实施中,应用促进核心知识掌握的策略,从三个方面促进学生的学习。

1)通过电脑或iPad数字化学习任务单和微视频,使每一个学生能够按照自己的速度和学习顺序来学习每个知识点。

2)应用数字星球系统呈现不同风格的多媒体课件(一般至少呈现3种不同风格的课件。如平面图式的、三维立体的、语言文字叙述式的等),帮助学生理解“经纬网”“地球的运动及其地理现象”等核心概念。不仅仅要求学生看懂,还要求每个学生对知识的掌握达到可以应用数字星球系统讲解演示的程度。

3)应用数字化平台实时评估学生的学习绩效,并做出统计,让学生发现自己没有掌握的知识点,及时重新学习达到掌握。电脑也会应用设定的奖励机制,对完成学习的学生提出奖励,激发学生持续学习。

初中地理教学是学生地理学习的入门教学,课标要求掌握的地理核心知识为:地球与地图的基础知识。自然地理要素在地理环境形成中的作用以及对人类活动影响的知识;区域地理与区域差异的知识都是多学生终身发展有用的知识,应用数字星球系统强大的信息交互优势,提高核心知识掌握水平,是提升学生地理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

思维归纳,提升核心能力的策略 初中地理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提高的地理核心能力,均取决于学生地理思维能力程度高低。为此,我们应用“归纳思维”策略提升地理核心能力,借助数字星球系统的多媒体信息传播功能,创设千变万化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通过收集和组织空间信息形成概念。

例如,在“气温的变化和分布”一课中,我们在电子白板上展示一月、七月等温线动态分布图,在数字星球球面投影上展示太阳直射点的移动和昼夜长短变化的动态过程,指导学生观察低纬度和高纬度气温分布的特征,使他们归纳出“一般说来,低纬度地区气温高,高纬度地区气温低。同纬度地带,夏季海洋气温低,陆地气温高,冬季则相反”的结论,并发现其成因。在这样的学习活动中,数字星球系统所起到的作用,首先是聚焦,是学生的注意力聚焦于学习重点――观察分析等温线分布特点,归纳全球气温分布规律,并探究形成这种规律的成因;其次是概念控制,即帮助学生形成读图分析――概括归纳的概念掌握能力;最后是把概念理解转化为技能,将分析等温线图的经验转化为技能,后续迁移到等降水量等图的分析中。这样有效提高学生形成概念的能力,并拓展他们分析信息的视角,逐步提高地理核心能力,提升地理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识字教学的核心范文3

一、数字化环境下更需要加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大学生网络生活与现实生活存在差异性。大学生现实活动的范围、内容受一定社会历史条件和个人具体条件限制。而他们网络生活的活动范围和内容,则具有广泛性和开放性。大学生现实生活的人际交往具有具体性、直接性、真实性和可靠性,更易增进彼此的感情,建立更好的信任。而大学生网络生活的人际交往则具有抽象性、间接性、虚拟性和易变性。现实生活中交往对象的身份、地位和社会角色是明确的,而网络生活中交往对象却具有隐匿性和复杂性。正是二者存在的这些差异,使各种不健康的网络文化滋长,对数字化时代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出了严峻挑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高校数字化事务管理存在脱节。部分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未能有机地融入高校数字化事务管理,二者存在“两张皮”现象,具体表现在:工作理念各有侧重,未能形成统一的指导思想;工作任务各有不同,未能统摄教育资源;工作队伍各自为政,未能形成育人合力。大学生自主发展对高校数字化教育管理尚不适应。大学生自主发展,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必然要求,是高校育人宗旨所在。大学生自主发展意识,在网络环境中体现得较为明显,但也存在着对高校数字化教育管理的不适应性。有一部分大学生的网上行为缺乏理性,违背了当前社会道德与法律规范要求,成为当前较为突出的社会道德问题。

二、在推进数字化教育管理中加强大学生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对策华中师范大学积极学习宣传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精神,确立了“一体两翼,建设高水平大学”的发展思路,成立了学校网络与信息服务中心,全面推进信息化战略,推动信息技术与管理方式有机融合,以信息化推动学校管理服务上台阶,并在推进数字化教育管理中不断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提高数字化教育管理的有效性和实效性,在数字化服务中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行数字化迎新,提供一站式服务。学校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与新生自助报到、新生网络素质课程在线学习、大学生志愿者一对一对接帮扶相结合,促进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验和认知。建设学生事务大厅,强化事务服务信息化建设。增强数字化教育管理的感染力和吸引力,在数字化教育中融入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一是推进数字化教育,培养学生数字化学习技能。学校研发云端一体化学习平台,开设教师个人网络教学空间,开发网络课程和混合式课程,开通湖北教师教育网络联盟平台,共享国内外优质“慕课”资源,促进学生合作学习和自主探究性学习。二是开发学生素质拓展课程网络系统,学生自主选修网络素质课程,满足了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三是成立新媒体联盟,开展微形式教育。创办华大及华大学工官方微博、微信,传播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提供微资讯、组织微讨论,引导微舆论;举办十、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及系列重要讲话精神专题微博征集活动,开展微平台主旋律教育;等等。扩大数字化教育管理信息的互联互通,把握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关键点。打造“一张表”工程,建立学生完备的电子档案。学校从新生入学,就逐步完善学生信息化档案建设,新生登记表、素质课程成绩单、历年获奖情况及学习记录等都可以集中在一个总的大表上。智能终端系统可根据学生需求,自动生成所需表格,并实现异地下载打印。实施“一张网”工程,实现网格化管理。建立学生网格管理监控中心,对学生社区布网监控并提供相应服务。实现数字化教育管理平台的共建共享,突出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点。建立“i华大”学生信息管理服务平台,让学生组织自己运营管理,学生通过手机、网络等可在平台上自我学习、自我服务。学校开发智能APP移动终端,以程序包的形式集成所有学生事务,学校行政人员、辅导员、班主任、任课教师、学生,都可以通过手机等移动设备办理相应学生事务,家长也可以通过这一平台,了解孩子学习生活情况,实现数字化教育管理平台的共建共享,形成了合力育人氛围。整合信息化管理和数字化教育的育人资源,有机渗透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学校要求全体教职员工,尤其是辅导员和班主任,必须在育人工作中融合信息化的管理和数字化的教育。一方面,学校推行班主任工作事务信息化、具体化。要求班主任既要做好线下班级教育管理,又要利用好学生事务信息化服务系统,做好线上各种学生事务办理。另一方面,学校打通网络素质课程和通识课程、专业课程融通渠道,鼓励专业教师开设网络素质课程,并推荐辅导员优质网络素质课程进入学校通识课程、专业课程体系。此外,学校还全力整合教书育人和服务育人资源,融合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实现了学校管理、学生学习及社会服务的网络一体化,为学生营造了富有现代气息和时尚元素的数字化校园,开启了大学生数字化人生。

作者:覃红

识字教学的核心范文4

关键词:数字信号处理 课程考核 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4)08(a)-0241-01

课程考核是教学工作中检查教学效果、巩固学生知识、改进教学方法、保证教学质量和督促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手段。但是,目前许多高校实施的课程考核方案却存在着对考核目的认识不足、考核内容笔记化、考核方式单一等问题。该文对《数字信号处理》课程考核方式进行了分析和改革,以此提高该课程教学效果和学生自主创新能力。

1 《数字信号处理》课程考核模式存在的问题

《数字信号处理》是电子信息工程专业学科的专业必修基础课。它涉及到的内容非常广泛,主要包括数字信号的一些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要掌握数字信号分析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分析方法,并能理论联系实际处理工程中的问题,尤其是数字滤波器的设计与实现。目前我校《数字信号处理》课程考核成绩是以学生考勤(5%)、课堂作业(5%)、实验课成绩(10%)、期末考试成绩(80%)等四个方面组成的。但通过调查和走访,发现该考核方式存在许多突出问题:绝大多数学生不注重平时知识积累,尤其是这门课程本身数学化,理论化,到了期末考试才忙于背公式,记重点,死记硬背。此外,《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内容多,教学时间有限,专业性和数学理论知识都较强。因此,如何解决课程考核内容不全面,理论性强,知识难消化、难掌握、理论结合实践等问题,就需要对课程的考核内容和考核方法进行改革[1-6]。力求通过改革培养和激发学生对该课程的兴趣和热情,提高学生对该课程难点的掌握效率,及认识其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地位,达到良好的教学目的,完成教学任务,为后续课程的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 《数字信号处理》课程考核方式改革模式

教学过程中的有效互动和考核方式的科学合理及教授方法的多样性,能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及考核目标的最终达成。

2.1 变传统的先讲授再考核为边讲授边考核

数字信号处理是综合性和理论知识特别是数学知识很强的课程,该课程前小半部分的内容已在前修的信号与系统中涉及过。但数字信号处理是以时域离散信号为处理对象,与连续信号与系统中的计算方法大相径庭。例如,信号与系统中大量用到了积分,而在数字信号处理中就是迭分(累加求和),信号与系统中的微分,在数字信号处理就变为差分等,很多学生很难一下子转变观念。此外,数字信号处理中的DFT,DTFT,FFT三者变换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更是难中之难。

该课程传统的考核办法常常是先讲授所有的知识点再统一综合考核―闭卷考试。这种方法虽能在最后的考试成绩中反映学生对该课程某些难点和重点知识的掌握,却忽略了数字信号处理知识多样性特点,特别是实际设计部分。因此,在考核时,只顾及所谓的“重点、难点”而舍弃“综合性、多样性”是不够完善的。我们应该每讲解一个独立知识点就进行及时的考核检验,这种边讲授边考核的方式既能更好的检验每位学生对小知识点掌握的深度,又不影响该知识点与整个课程的联系。

2.2 变传统的笔试考核为理论考核+设计实践考核

《数字信号处理》是以课堂理论和设计实践兼顾的课程,如何解决课程理论部分内容综合庞杂,专业性强,信息量过大,理论结合实际设计等是个关键性的问题。通过教师的理论纲要的讲述、课堂训练、实验操作和手工建模的多种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课程基本知识的积极性,激发学生的设计兴趣和热情,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思维。在实际设计内容教学中,学生在课堂中的练习和仿真实践是衡量教学效果的重要标准,在此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应进行不断的沟通与互动,共同完成设计课题。

然而《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内容多、时间短,除离散信号与系统的时域、频域、复频域分析外,还重点阐述了数字滤波器设计等的综合性知识,这些都需要学生了解,掌握并能利用MATLAB进行仿真试验。要在课堂教学中完成教学大纲要求的基本知识点的训练和应用有一定难度,教学任务很重。如何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基本教学内容,又兼顾该门课程的专业性、综合性及工程实践性,同时又能考核学生的对专业难点,横纵向知识点的逻辑掌握是核心关键的问题。

为解决课程教学中的矛盾,在课程考核中,带领学生把部分课堂搬到具体的实际设计中,让学生亲历课程中的理论内容和实际的结合,由此轻松记忆教学中的难点和重点。再从学生“教”和“学”的过程中,从而解决教学中专业性、综合性及实践性的问题,同时亦可解决时间短、教学内容多的问题。

通过上述考核方法和内容的改革,强调知识的实际应用、学生技能的考核,加强学生自主创新和设计能力的培养,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特别是针对《数字信号处理》这门课程特点所建立的多样性考核评价体系的实施,真正把考核变成学生学习的动力,培养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

参考文献

[1] 笪强生,翟晶.大学课程考核改革探索性研究[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0(19):121-122.

[2] 李杰,李学军.“数字信号处理”课程考试方式改革的尝试[J].长春大学学报,2013,23(8):1037-1043.

[3] 余颍,肖静,刘树博.数字信号处理课程教学改革的探索和实践[J].东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30(3):294-2966.

[4] 毛伊敏,钟文涛.《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研究型教学方法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08(124):79-80.

识字教学的核心范文5

【关键词】信息技术;核心素养;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1-7384(2017)04-0062-02

随着社会的发展,学生需要掌握更多的信息技术知识和能力,才能更好适应学习、生活和以后工作的需要。因此,在高中信息技术教学中,要加强学生对信息技术知识和技能的学习,让学生具有一定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使学生获得较高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以便更好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但是,在实际的信息技术教学中,不少老师急功近利,仅仅是让学生学习一些简单的计算机基本知识和电脑常用操作技能,没有注重对学生信息技术方面核心素养的培养。笔者结合信息技术教学实践,对如何提高高中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进行了探索。

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及其重要意义

学生核心素养的内涵是什么?学生核心素养,主要指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学生在信息技术方面的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其中,信息意识是指人们获取信息、分析判断信息和利用信息的意识,也就是对信息的关注与敏感程度。计算思维是指“个体在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形成问题解决方案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个体通过评估和选择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与学习资源,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从而完成学习任务的能力,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信息社会责任是指信息社会中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

四者相互联系不可或缺,信息意识是信息能力的前提与基础,并贯穿信息能力全过程;而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构成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核心内容;信息社会责任为信息行为提供规范的保障,促进信息社会和谐发展。这四方面内容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具有重要意义,一是良好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能让学生较好适应信息社会发展的需要。随着社会的发展,信息技术已经渗透并应用到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各个方面。通过信息技术课堂教学有效落实课堂教学内容,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使他们具有较高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以更从容的姿态投入社会、适应社会。二是能让学生获得终身学习的“法宝”,在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中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能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的提高,使学生能自主高效地获得更多知识,从而使学生具有更强的创新能力。三是评价人才综合素质的重要内容,同r也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四是信息技术核心素养是科学素养的重要基础。因此,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培养的对策

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要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目标,把增强学生信息意识,培养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树立良好的信息社会责任感作为教学的重点内容。

1. 运用情景任务驱动法,培养学生信息意识

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的高低主要表现在利用信息技术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强弱上。因此,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教学,应注重培养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信息意识。

运用情景任务驱动教学法,是培养学生信息意识的重要方法和有效途径。通过精心创设符合学生实际情况和能力的问题教学情境,将教学内容巧妙地融入现实生活实际问题的解决中。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学生利用信息技术解决问题的意识就会不断增强,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就会逐步提升。比如,在教学“文字处理软件”的文本处理这部分内容时,教师可给出学生不同风格的一些电子文档,让学生利用Word或其他文字处理软件,对文档进行指定格式的编辑排版,最后达到指定的任务要求。通过引导对文档进行版面设计、文档布局、修饰等要求,让学生掌握文档编辑排版的知识和技能,就能让学生体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与掌握运用信息技术方法有效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与创造力。

2. 运用实践探究法,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高中信息技术知识的教学主要分为三个环节:第一个环节主要是探究知识,提出问题;第二个环节是解决问题,具体实践;第三个环节是感悟知识,领悟提高。其中,实践探究对培养学生信息能力至关重要,教师应加强这一环节的运用。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通过精心设计和巧妙运用一些问题情境,让学生进行动手实践,从而理解、掌握所学知识和提高操作技能水平,加强动手实践能力,同时能有助于学生将所学知识融会贯通,运用到解决实际问题的层面上,从而提升学生信息运用能力。教师在教学中,要让学生多进行实践探究,可以把学生现实生活中经常碰到的信息技术运用问题带到课堂教学中,以问题为导向让学生进行解决,来提高信息技术运用能力。例如,用校园素材制作电子相册和动漫作品,这样可以让学生把学到的Photoshop和Flash结合起来处理实际问题,提升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在教学中,教师还应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计算思维和对技术知识的领悟能力,这样就能让学生掌握信息技术学习内在的方法与逻辑,使学生具备知识迁移能力,做到举一反三。再如,在讲解程序设计中算法部分的循环语句时,可以让学生结合数学学科进行探究数组求和问题,这样一来,学生就能把上课所学知识真正应用起来,并且提高学生知识的迁移能力。探究是学习的起点,实践是学习的过程,领悟运用才是教学的目标。因此,教师综合运用三个环节的教学,才能有效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运用能力。

3. 开展课外实践活动,培养学生信息技术核心素养

要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除了在课堂教学中传授信息技术知识外,还应在课外开展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加深理解和熟练运用所学知识,提高学生信息技术知识的运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中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一是通过课外实践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有了浓厚的兴趣,就有了学习信息技术知识的动力,就能发挥学习的主动性,提高学习效率,提升数字化学习能力。二是拓展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可以引导学生用Photoshop制作精彩的各种海报,用VB程序语言制作“打地鼠”小游戏。通过课外实践,学生能了解掌握更多信息知识,让所学知识得到延伸、真正用到实处,这样一来,能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动手实践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和创新能力。

识字教学的核心范文6

关键词 工程教育认证 通信工程专业 课程体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I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2.018

Abstract Based on standards of 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cation and education plan of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of Jiangsu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inspired by the feedback of enterprises, aimed at improvement of innovation ability, in this paper we study on building the core curriculum system for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Keywords Engineering Education Certification; communication engineering; curriculum system

0 引言

2016年6月,我国成为了《华盛顿协议》的正式成员,该协议是国际上最具影响力的工程教育学位互认协议。成为正式成员意味着通过我国工程教育认证专业的毕业生,将得到其他成员认可,在相关国家申请工程师执业资格时,将享有与本国毕业生同等待遇。为了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切实提高工程类专业人才培养质量,各高校均大力开展工程类专业建设与改革,积极开展基于人才培养体系改革和教学模式创新的工程教育专业建设研究。

通信工程专业是江苏科技大学首批立项确定的校级“工程教育专业认证”试点专业,工程教育专业认证对通信专业人才培养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对培养目标、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和课程建设等进行全方面的研究和改革。因此以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标准为指导,研究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通过优化教学内容、深化课程教学改革和加强实践教学等方面提升工程教育水平是十分必要的。

1 通信工程专业核心课程体系结构

根据江苏科技大学通信工程专业2013培养方案,专业核心课程关系如图1所示,理清这些课程知识点的衔接关系,优化、整合教学内容,突出重点难点内容,解决课程与课程之间内容的脱节和重叠等问题,对于建设课程体系具有重要意义。在优化、整合这些专业核心课程时,需要研究相关课程之间的前后衔接关系和知识点的交叉与渗透,避免课程之间的重复和脱节,注重各门课程的有机无缝衔接,将课程体系内部的课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研究。

2 核心课程知识点优化

在如图1所示的核心课程体系结构中,“信号与系统”与“数字信号处理”是内容密切相关的两门课程。针对这两门课的知识结构和教学内容存在的问题,本文研究其教学内容的内在联系,并进行优化整合。

在“信号与系统”和“数字信号处理”这两门课程中,都有关于“信号”的相关内容。 “信号与系统”中讲述了“连续信号”和“离散信号”,该门课是“数字信号处理”这门课的基础。“数字信号处理”着重讲述“离散信号”,在“信号与系统”课程的基础上,对其在离散域进行了加强。根据通信工程专业的培养计划,这两门课分别在大二的第一学期和第二学期讲授。为了知识的连贯性和培养目标对课程内容的要求,本文对这两门课程关于“离散信号”的内容进行以下优化:

(1)“信号与系统”课程在讲述离散信号、离散系统的分析方法时,应注意和连续信号、连续系统结合,由连续到离散,从基本概念、时域分析、变换域分析等几个方面,讲述“连续”与“离散”的区别与联系,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信号与系统的基本概念,掌握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在课时分配上,“连续”的课时应多于“离散”;

(2)“数字信号与处理”课程对“离散信号”进行了强化和扩展,在“信号与系统”课程中讲授了一般系统的基本分析方法后,在“数字信号与处理”课程中除了对数字信号处理的内容进行扩展,对学生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进行强化。以工程教育认证标准为目标,针对实际数字信号系统中的应用问题进行分析,结合数字信号处理的软、硬件技术,培养学生解决实际应用问题的能力。

3 核心课程衔接关系研究

从体系结构关系可以看出,从通信基础课程通信技术课程通信应用课程,其中“信号与系统”,“数字信号处理”,“通信原理”“计算机通信与网络”“网络工程与系统集成”,是最基本的通信类核心课程。理清这些课程知识点之间的衔接关系对该类课程的讲授与学习具有重要意义。

3.1 “信号与系统”与“通信原理”课程衔接关系研究

(1)“信号与系统”是“通信原理”最重要的一门先修课程,“信号与系统”中的“系统”是“通信原理”中各种通信系统的抽象,“通信原理”中用“信号与系统”中讲授的系统分析的基本方法去解决各种实际的应用问题;

(2)“信号与系统”是电类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不同专业应该结合专业知识在相关讲授内容上进行强化。针对通信工程专业,将“信号与系统”和“通信原理”这两门课中交叉重叠的知识进行梳理,在“信号与系统”的教学中,应该结合“通信原理”中的需求对相关知识点进行强化。

3.2 “通信原理”、“计算机通信与网络”和“网络工程与系统集成”课程衔接关系研究

这三门课程对应了从通信基础到通信技术再到通信应用的全过程,其知识点之间前后联系紧密,知识点之间的联系如表1所示:

4 实践课程创新性研究

根据工程教育认证的要求,在核心课程建设过程中,还要研究实践教学环节的改革。在教学中实现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机结合,以提升W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实现培养目标的达成。

在通信基础课程的教学中,应该充分利用Matlab等通信仿真工具,通过实验手段及实验结果促进课堂理论教学, 把学生在实验室应掌握的实验内容在课堂上进行相应演示。

对于通信技术类课程来说,其实践教学环节可通过搭建基于云技术的开放式实验教学平台实现。该平台着力于对通信技术类课程的实验资源进行整合优化,利用网络技术和云技术,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学习效率。

对于通信应用类课程来说,可以创建校企联合的实践教学体系。从课内实验、课程设计、校外实习、参与企业项目等多个方面展开全方位的校企合作,以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素养,实现工程教育认证的培养目标。

5 结束语

本文基于工程教育认证标准和通信工程专业培养目标的需求,从课程体系结构构建、课程知识点优化、课程衔接关系研究和实践课程创新研究等几个方面,对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建设进行了研究。理清了核心课程的知识点,理顺了相关课程之间、理论课和实践课之间的衔接关系,优化了相应的教学内容。

基金项目:江苏科技大学高等教育科学研究课题(GJKTY2014-07),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5年度立项课题(D/2015/01/78),江苏科技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2016年教改研究课题,江苏省研究生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JGLX14_091)

参考文献

[1] 滕玮,刘镇,房靖.面向“卓越计划”的物联网工程专业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机制研究[J].科教导刊,2015(27).

[2] 徐丹,左欣,滕玮.基于专业认证的物联网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探究[J].科技视界,2015(35):50-54.

[3] 张静,李敬仕,吴静.通信技术专业课程体系构建与教学实施的研究[J].科技资讯,2011(3):166-167.

[4] 汪波,李红艳.基于工学结合的物联网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15.11(3).

[5] 张瑜慧.“信号与系统”与“数字信号处理”课程的整合优化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1):10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