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教学的案例范例6篇

线上教学的案例

线上教学的案例范文1

关键词: 案例教学 网络课程 教学模型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通过提供经典案例,为学习者提供真实的学习情境,分析并展开讨论,最后进行总结和反思。近年来,案例教学已广泛运用于教学和各类培训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案例教学一般在课堂教学环境当中进行,而在网络环境下如何组织好案例教学,实现案例的在线学习,还有待探索和实践。本文试图从网络环境下案例教学研究的意义入手,分析有关在线案例学习的网络课程网站,归纳教学案例在网络课程中的教学形式,从而构建网络环境下案例教学模型,最后实现案例教学平台的设计。

一、网络环境下案例教学研究的意义

课堂面授环境下开展案例教学,由于受到很多条件的制约,难以保证其高效实施,教学效果不尽如人意。如:课堂案例教学一般采用学生自行准备、小组讨论准备、小组集中讨论、全班讨论,老师总结阶段和课后反思的基本模式,但授课班级的人数、教学时间、师生交流的时间长短等条件不同,直接影响学习者思考和讨论的时间,从而影响案例教学的教学效果。随着通信网络技术的发展,丰富共享的网络资源,实时的在线交互,使得一种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网络环境下的案例学习成为可能。网络环境下的案例教学有以下优势。

(一)在线案例学习打破了时空的束缚,学习灵活性强。

课堂环境的案例教学,由于受课时和教室空间的限制,学生很难同时进入讨论状态,对案例进行多角度、全面和细致的分析。而网络环境下的案例教学,可以冲破时空的束缚,进行实时和非实时的交流,并能实时记录讨论的全过程,供学习者共享。

(二)学习资源丰富,利用率高度,且具有增殖性。

利用网络的资源共享、知识重组的功能,可以整合各类型的学习资源,极大地丰富了我们的学习资源。网络环境下的案例教学大大扩大了参与讨论的学生的规模,课堂面授的案例教学学生数量控制在三十至四十之间最佳,人数超过四十,教学效果就很难得到保证。但网络环境下的案例教学可突破时空的限制,老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可以自由地交流和协作,学生的规模数量可扩大至约一百人,大大提高了资源的利用率。学习资源随着讨论的深入,教学资源得到不断增殖。

(三)学习交互性强,学生参与度高。

利用网络环境进行案例教学,可以在案例讨论过程中给予学习者实时的帮助,并能对讨论结果及时反馈,不断引导讨论的方向,使学习得以继续进行,学生的满意度和参与度大大提高。

二、案例教学在网络课程中的应用形式分析

通过对有关在线案例学习的研究,案例教学在网络课程中的应用形式可归纳为以下六种。

(一)案例引入。

在正式学习内容之前,引入一个与知识内容相关的案例创设情境,通过案例与主题内容的迁移类比,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常采用的方法有:案例可以是历史事件、生活当中常见的故事、经典实验或与主题相关的视频等。

(二)课中引例。

在知识讲解的过程中,对于重难点内容,采用举例说明的方式促进学习者的理解。常采用的方法有:①举例说明,通过对案例的剖析,加深对主题观点的理解。②引用例子说明重点问题。③用举例的方法对知识点加以说明,给学习者提供实践方法。

(三)案例观摩。

在学习过程中展示观摩案例,然后让学习者对案例进行讨论思考,最后教师对案例进行详细的解读,对讨论和思考的结果进行点评。特点:在观摩并点评案例的过程中,帮助学习者发现问题。案例观摩的过程:案例呈现、教师解读、专家解读、反思与启示。

(四)案例讨论。

给予一个案例,针对案例中的问题展开讨论,引起思考,学员可以运用课程知识充分表达自己的想法。常采用的方法:①呈现案例、提出问题、实时讨论或面对面交流。②给出一个案例供学习者讨论思考,并对案例中涉及的讨论要点给予提示。

(五)课例评析。

课例是对教学问题和教学决定的再现与描述。课例评析的目的是通过对教案设计、讲课思路、说课等环节的分析,让教师学会有目标、有方法地研究课堂改进。课例评析一般包含教案阅读、课堂实录、教学说明和课例点评等环节。

(六)案例研习。

教学内容融合于综合案例中,学习者通过对案例的研究和实践,加深对教学内容的深层理解。所以“案例研习”可以看做是一种课程类型,而案例学习(case-based learning)广义上既包括活动类型,又包括“案例研习”的课程类型。常采有的方法:①通过介绍成功案例,指导学习者的实践活动。②教师针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介绍。③课堂实录案例学习。

三、基于案例教学的网络课程教学模型

通过上面对现有典型案例教学的网络课程应用分析,其网络课程只能称得上是课堂教学中的案例、课例素材而已,大多数是案例的电子化,其网络优势发挥不明显,并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基于案例教学的网络课程。该内容旨在构建一种以网络为依托,虚拟现实的在线案例学习的模式。

图 1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案例教学模型,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协作学习和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在传统课堂面授案例教学模式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网络环境下共享、交互性强、突破时空的限制和学习灵活性等优点,以案例讨论为核心,利用网络监控机制,老师对学习者提供实时的引导和困难的帮助,使讨论得以继续进行,朝有益于解决问题的有利方面发展,最终达到培养学生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协作共事的能力。教师在网络学习平台上学习案例和相关资料,根据学生注册的班级对学生过行分组;各成员阅读、分析和思考案例,形成小组案例分析列表。案例分析列表在小组讨论区再进行广泛、细致深入的讨论,形成小组案例分析报告,各小组的分析报告组成案例分析报告列表,然后全部各小组对报告列表进行讨论,得出关于该案例学习的案例分析报告。在讨论过程中,老师利用网络监控机制,对讨论进行引导,并提供实时的帮助,解决学生在讨论中遇到的困难,使学生不断树立学习信心,把持讨论的方向,保证讨论得以继续进行。最后,老师对整个案例学习的各个阶段、讨论结果,以及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优缺点进行总结和评价,并对整个在线案例学习活动进行反思。实现网络环境下的在线案例学习模型,如图1所示。

(一)教学案例及相关学习资料。

老师除了要呈现蕴涵知识点的案例外,还需提供事先设计好的案例分析题,有利于学习者的思维的导航;相关学习资料可以是学习材料、背景资料、类似的案例、友情链接、案例的增殖资源、相关的文章及多媒体资料等。

(二)案例分析列表。

学习者阅读案例及相关资料,自主探究,根据自己对案例的理解,完成案例分析题。小组各成员可对个人分析题作业互相评议、补充、修改、反思,促进对案例的进一步理解,最终形成案例分析报告。

(三)案例分析报告。

案例分析报告是学习者通过诠释案例的各要素,将案例中的表象与知识点相联系,实现的意义建构。

(四)总结与评价。

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对整个在线案例教学活进行总结和对案例分析报告进行评议。

(五)监控机制。

监控机制是指教师帮助学生学习的认识帮助工具和协作工具,如,QQ、微博、博客、电子学档、检索器、电子邮件、站内邮箱、案例报告生成器、留言板、论坛及通信电话等。

四、基于网络环境下案例教学模型的网络课程设计

在了解了网络环境下开展案例教学的意义,分析了现有典型基于案例教学的网络课程教学应用形式之后,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的在线案例教学模型。为了使网络课程实现该模型,网络课程的系统设计可以从下方面考虑。

(一)系统设计的流程。

网络课程系统采用B/S结构架构,在功能上,要实现角色权限的设定、案例的和阅读、案例分析列表、讨论交流、分析报告的生成、教学笔记等功能。在线案例教学的过程包括:案例的、教学准备、教学进行和总结与反思四个阶段。案例的阶段,教师除了利用网络课程提供的案例编辑器编写案例或直接导入外,还要提供分析案例分析有关的相关资料,便于创设学习情境,并提出案例分析题;教学准备阶段,教师可对案例进行管理、建立班级和对注册的学生进行分组;教学进行阶段,学生对案例进行阅读,在小组在各自的讨论区进行自主、协作学习,经过一段时间后形成本小组的案例分析报告,提交至本班的案例分析报告模块,各小组成员可对分析报告,再进行评议、修改、反思,最终完成案例分析报告,教学进行的全过程,教师可以查看案例学习的全部信息和参与案例讨论的过程,并可对学生进行实时指导;总结评价和反思阶段,教师对案例学习的全过程、案例分析报告等进行总结和评价,并对记录在线案例教学时的思考。

(二)角色权限的设计。

根据系统设计流程,网络课程内容的浏览包括四种角色的权限,即:系统管理员、教师、学生和访学者。

系统管理:具有管理网络课程的最高权限,涵盖了其他角色的全部功能,具有角色定义、查看登日志、管理用户、管理案例、管理素材、管理案例分析报告等权限。

教师:和管理案例及相关资源、可以进入班级和各小组空间、可以上传和下载文件、查找用户等权限。

学生:进入案例空间、进入班级空间、进入小组空间、查找用户、上传文件等权限。

访学者:指没有注册的用户。其权限为浏览案例、检索资源等。

(三)监控机制的设计。

监控机制是在线案例教学得以胜利进行的重要保证。在监控设计上,应做到制度监控、实时监控和事后监控三个方面。为了调动学生主动参与性和积极性,在设计上可对学生学习行为进行监控,如,对参与讨论、发帖的数量,是否按时完成撰写案例分析报告等,系统对学生成绩分数作相应的加分扣分或是零分处理;网络课程除了讨论区、留言板、邮箱等常见监控功能外,还应在教学进行阶段整合实时监控工具,如,在线QQ、博案、微博等。

五、结语

网络环境下案例教学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还处在摸索阶段,对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教学过程、教学支撑平台设计及影响教学效果因素等都有待进一步加大研究力度。本文在分析现有教学案例在网络课程中的应用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学生为中心”在线案例教学的教学模式,并对该模式下的网络课程设计问题进行了探讨。

参考文献:

[1]张国民,张剑平,邱红霞.基于教学交互视角的网络课程分析[J].现代教育技术,2008,(7).

[2]白杨.网络环境下培养师范生教育技术能力的案例教学研究[D].西南大学,2009.

[3]刘名卓.教学案例在网络课程中的教学应用[R].华东师范大学,2010.

线上教学的案例范文2

【关键词】教学新模式;案例反思

一、案例背景

2014年4月,新评上的苏州市学科带头人在江苏省常熟中学进行“同课异构”公开课展示.笔者先后听了两节《直线的斜率》,发现有许多异同,于是有了以下思考,与大家分享.

二、案例比较

1.问题情境,各具特色

案例1 飞逝流星、五彩射灯形成一条美丽直线,直线是最简单的几何图形.教师甲从最近常熟虞山新修一条石阶直通山顶,和以前石阶两图片相比,一张比另外一张陡,从中引出石阶可用坡度来刻画,为引出直线斜率作铺垫.

案例2 教师乙用PPT展示很多几何造型图片,引出平面解析几何本质:以代数方法借助平面直角坐标系来研究图形的几何性质.直线是最简单的几何图形.然后,从两个例子引出直线的斜率.①楼梯的倾斜程度可用坡度来刻画;②诗句“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两个案例中问题情境的引入形式各异.案例1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引入,以图片对比方式展示,吸引学生注意力,同时复习初中知识,有效加强知识衔接,使学生在最近发展区得以发展.笔者认为分析学生熟悉的例子,符合学生认知规律,降低学习难度.当然,这里也有主场优势,教师甲就是本校教师.案例2教师乙高屋建瓴从解析几何的本质为本章的学习埋下伏笔.从实际效果看,第二个例子不是很好.乙想借助“牧童遥指杏花村”,来引出直线所须两个量:点和方向,但学生不能领会教师意图.笔者认为揭示事物的本质,不在多,精就好.从特殊到一般的方法更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也体现新课改精神.

2.建构概念,方式各异

案例1通过类比坡度,揭示直线斜率公式.已知两点P(x1,y1),Q(x2,y2),如果x1≠x2,那么,直线PQ的斜率为K=y2-y1x2-x1=ΔyΔx

其中宽度Δx=x2-x1高度Δy=y2-y1

案例2前面同案例1,后又反问了学生如果直线(倾斜角为钝角时)变成这样呢?其中宽度Δx=x2-x1高度Δy=y1-y2,有的学生就想了k=y1-y2x2-x1,但显然出问题了,公式不统一了.学生讨论起来.这时教师乙就提示,想想坡度的定义:斜坡起止点间的高度差与水平距离的比值.实际上(从左往右看)Δy

两个案例中建构概念方式不同,收获也不尽相同.案例1通过类比坡度直接给出了直线斜率的概念及过两点的直线斜率的计算公式,易于学生理解.从反馈看,效果较好.案例2增加数学设疑和对话两个环节,引导学生加深对概念的理解,增强了课堂的互动性,体现了课改理念.笔者认为,考试分数固然重要,但新课改下教师要有新教育观,不仅要重视培养学生应试能力,更要重视学生的上课参与度,培养学生对知识探索过程的执着.

3.数学应用,殊途同归

案例1和案例2两位教师用的都是苏教版必修二书本P78页例题1和例题2,例1的设置主要是对斜率公式的再认识,例题设置的过程安排了四种不同的情形,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对所学知识的串联,累积和加工,另一方面也为后续学习作了铺垫.对于例题2,两位教师处理方法一样.只是顺序不同.

题目:经过点(2,4)画直线,使直线的斜率分别为: (1)23; (2)-43.

教师甲:先讲赋值法k=y2-y1x2-x1,其中有一个点已经知道x1=2y1=4,代入原式y2-4x2-2=23.

此时,学生会想怎么求呢?教师甲引导他们,直线上有多少个点?几个点就可以确定一条直线?学生恍然大悟.x2赋个值2,y2也就出来了.两点确定一条直线.后讲几何法.

教师乙:先讲几何法,根据k=ΔyΔx,斜率为23表示直线上的任一点沿x轴方向向右平移3个单位,再向上平移2个单位,就得到点(5,6).后讲赋值法.

两案例一先从“数”的角度讨论,一先从“形”的角度探究,殊途同归.笔者比较喜好教师甲的做法,因为我所教的学生层次较低,他们较喜欢抓得住、一板一眼的做题.后来笔者也跟同事交流要不要讲几何法?用事实来说吧,苏教版必修二书本P80页练习4题目为:“直线l上一点向右平移5个单位长度,再向下平移3个单位长度后,仍在该直线上,求直线l的斜率k.”

两位教师最后都采用了变式教学,由于他们备课资料基本相同,变式也差不多,笔者不再赘述.

三、案例反思

第一,问题情境“新”.

第二,建构方式“新”.

线上教学的案例范文3

2012年5月,南京市职称工作领导小组再次重新修订《南京市中小学教师专业技术资格条件(试行)》,对评审小学高级教师、中学一级教师、中学高级教师,分别列出了“教科研”工作要求。达不到“教科研”工作要求,教育教学工作做得再好也无缘职称评审。其实,评优、评先进、评学科带头人等都与“教科研”密切相关。“教科研”已与一线教师的职业发展紧紧相连,直接关系一线教师的切身利益。

一、“教科研”的内涵

“教科研”,即教育科学研究。一般而言,教育科学研究是指以科学理论为指导,运用科学方法,借助一定的手段和条件,遵循一定的研究过程,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地探求教育现象或教育问题的真相和性质,摸索和总结其中的教育规律,并取得科学结论的、创造性的研究活动过程。本文中的“教科研”,专指一线教师的“教科研”,所以要贴近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要解答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中遇到的问题。据此,“个人课题”研究、“教育叙事”研究、“教育案例”研究等便成为适合一线教师进行“教科研”的具体方式。

当今,科技进步速度加快,知识更新周期缩短,教育矛盾层出不穷,因此,教育教学改革势在必行。而教育教学改革的关键在于一线教师的“教科研”。为此,教育行政部门提出“教科研”工作要求,其最根本目的在于:促进一线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更新理念,学会思考,创新方法,提升质量。同时,教育行政的推动已然成为一线教师进行“教科研”的外驱力。归根结底,“教科研”已成为一线教师专业成长历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二、“教科研”变得玄虚

然而,面对“教科研”,不少一线教师存在畏难情绪,缺乏正确认识,缺少实践勇气。于是,“教科研”便成为一线教师的额外任务和沉重负担,整天疲于应对。闲聊时,许多一线教师能说出内心所想,表达个人观点,但一提到写论文、做课题、搞调查,许多一线教师茫然了。一般来说,他们对自己至少有三点质疑:一是质疑自己观点的正确性,二是质疑自己方法的妥帖性,三是质疑自己语言的流畅性。这种极度的不自信,导致许多一线教师不仅找不到写论文的素材,更缺乏积极的自我构思;这种极度的不自信,导致许多一线教师认为“教科研”是专家学者的事,自己不具备进行“教科研”的素养和能力,从而对“教科研”望而生畏。这样一来,一线教师不会写论文,害怕写论文,不想写论文;一线教师不会做研究,害怕做研究,不想做研究。于是,“教科研”变得玄虚起来。

三、让“教科研”回归教育教学实践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你要想让教师们的劳动能够给教师一些乐趣,使天天上课不致变成一种单调的义务,那你就应当引导每一位教师走上从事一些研究的这条幸福的道路上来。”那么,如何充分激发一线教师进行“教科研”的内驱力?如何让一线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变成论文,变成课题?关键在于:让“教科研”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回归教育教学实践,让“教科研”的理念和方法真正走进一线教师的内心,让“教科研”成为一线教师自己的事、身边的事,让“教科研”的过程和成果成为一线教师专业成长的有力助推器。

“教科研”应是一线教师自己的事、身边的事,这是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以下简称“南京市教科所”)的一贯主张。自2004年,南京市教科所就致力于“教科研”方式的创新:从“个人课题”研究的开创,到“教育案例”研究、“教育叙事”研究的提出与倡导。在这一过程中,南京市教科所促进了一线教师的“教科研”。具体而言,有三方面:一是引导一线教师在真实的教育教学生活中寻找问题;二是引导一线教师不断反思自身的教育教学行为;三是引导一线教师积极构思,在写论文、做课题时不仅有话可说,更有理有力地阐述,充满自信地表达。

四、“教科研”的具体方式

经过近九年的实践和探索,南京市教科所已形成了以“个人课题”研究为主体,以“教育案例”研究、“教育叙事”研究为两翼的教师“教科研”发展战略,让“教科研”走进基层学校,走近一线教师,实现“教科研”的落地生根。

1.“个人课题”研究:倡导一线教师研究身边的问题

传统意义上的部级课题、省级课题、市级课题、区县级课题、校级课题研究,往往与一线教师的研究旨趣、研究需求、研究内容相去甚远,以致许多一线教师在所谓的研究中,经常是“种别人的田,荒自己的地”。为此,南京市教科所经过探索,为一线教师量身定做了一种立足现实、具有实效的课题研究方式――“个人课题”研究,帮助一线教师“种自己的田,结自己的果”。

2004年,南京市教科所首次提出“个人课题”研究的概念。“个人课题”研究,即教师个人独立承担并得到学校或教育科研部门认可的课题,旨在倡导一线教师研究发生在身边的教育教学问题,例如“作文教学问题”“课堂导入问题”“班后段教育问题”等。其目的在于:培养一线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生活中善于发现有价值的问题,并把这些问题归纳、总结和提炼,进而提出有价值的课题。

2005年,南京市教科所在全市范围进行“个人课题”研究的实践与探索。从宣传发动、申报立项、过程指导、结题鉴定、成果运用等方面对“个人课题”研究进行全方位的思考和设计,着重探索“个人课题”研究的独特性、创新性、实践性和可行性。

2006年,“个人课题”研究进入正式实施阶段,经历了培训、申报、评审立项三个环节,重点是摸索“个人课题”研究的实施程序。在“个人课题”研究首次尝试时,全市共有2 200余名一线教师申报项目,其中1 625项被批准立项。

2007年,第二期“个人课题”研究开始,重点是探索“个人课题”研究的指导方略。与2006年相比,申报项目成倍增长,达到4 200余项,全市有10%的一线教师参与“个人课题”研究,2 200项批准立项,方案的质量显著提高。

2008年,第三期“个人课题”研究开始,重点是建立“个人课题”研究的三个层级,即校级、区县级、市级。“个人课题”研究申报时,采用“自下而上,逐级立项”的方式。与2007年相比,申报项目超过10 000项,全市有20%的一线教师参与“个人课题”研究。

2009年至2010年,第四期和第五期“个人课题”研究继续推进,重点是探索“个人课题”研究的匿名评审。此外,第一届和第二届全国“个人课题”研究讨论会在南京召开。

2011年,第六期“个人课题”研究开始网上申报、网上评审、网上管理。此外,第三届全国“个人课题”研讨会在江苏徐州召开。2012年,100个重点“个人课题”研究项目立项,并展开研究。此外,第四届全国“个人课题”研究讨论会在甘肃兰州召开。

近九年的探索,一路走来,一线教师对“个人课题”研究情有独钟,热情不减。其根本原因在于:“个人课题”研究符合一线教师的研究需求。具体而言,有三方面:一是“个人课题”研究的选题强调研究教育教学中的“真问题”,以解决教师身边的问题为指向;二是“个人课题”研究的方法从学院风格转向具体实践,倡导适合一线教师的“教育案例”研究、“教育叙事”研究等。三是“个人课题”研究的程序简约,倡导适合一线教师的“五步研究法”,即找到问题――分析原因――制定对策――付诸实践――经验总结。

2.“教育案例”研究:倡导一线教师描绘身边的个案

教师的日常工作就是教育教学,整日和学生们打交道。从课堂里的对话到课堂外的交流再到社区中的互助服务等,可见教师生活在一个个教育事件中,行走在一个个教育情境里,而“教科研”就是对这些实实在在的事件和真真切切的情境进行分析与研究。于是,在2008年,南京市教科所又推出了“教育案例”研究,倡导教师把一节成功或失败的课作为研究对象,把发生在师生、生生之间的故事作为研究对象。

为此,南京市教科所对“教育案例”研究进行规划,从“教育案例的内涵”到“教育案例的特点”再到“教育案例的体例”,为一线教师清晰地呈现了“教育案例”研究的具体要求和操作方法。“教育案例”研究,即对具有问题性、故事性、典型性的教育教学实例进行感性叙述和理性分析。可见,“教育案例”研究包括四个关键点:一是要有“实例”,二是“实例”要具有“问题性”“故事性”“典型性”,三是要有对“实例”的感性叙述,四是要有对“实例”的理性分析。总之,“教育案例”研究的倡导,使一线教师对身边的典型个案善于发现,精于描绘,勤于反思,乐于研究,让一线教师进一步体会到“教科研”就在身边。

“教育案例”研究的推出,为一线教师找到了进行反思的有效路径。从2008年至今,广大一线教师对“教育案例”研究的基本理念、写作规范、研究路径已有了较好的了解和掌握,参加“教育案例”研究评比的一线教师逐年增加。

3.“教育叙事”研究:倡导一线教师讲述身边的故事

2009年,南京市教科所又提出“教育叙事”研究,倡导教师讲述身边的故事,通过叙事的方式开展研究。“教育叙事”研究,即讲述“教育故事”。“教育故事”就是教师在日常生活、课堂教学、德育活动、教改实验等教育教学实践中曾经发生或正在发生的故事,旨在呈现具体、真切、生动的教师经验世界,记录教师心灵成长的轨迹,表达教师在教育教学实践中的真情实感。另外,“教育叙事”研究有四方面需要强调:一是强调题材的鲜活有趣,二是强调故事情节的跌宕起伏,三是强调主题的鲜明深刻,四是强调语言的亲切感人。

“教育叙事”研究的提出,其根本在于:倡导教师关注、记录和体悟发生在自己身边的教育故事。“教育叙事”研究的倡导,为一线教师提供了崭新的反思和研究路径,促进一线教师在“叙事”过程中不断“思考”,在“思考”过程中不断“行动”,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摆脱“追求功利”的困扰,拉近一线教师与“教科研”的距离,让更多一线教师用自己喜闻乐见的形式进行“教科研”,从而逐渐找到研究的感觉,体验研究的快乐。

在南京,“个人课题”研究、“教育案例”研究、“教育叙事”研究等创新举措,贴近一线教师的生活实际,鼓励一线教师发出属于自己的声音,打破一线教师进行“教科研”的坚冰,改变一线教师对“教科研”的看法,点燃一线教师参加“教科研”的热情。

线上教学的案例范文4

一、 “应然”与“实然”的背离:传统班主任培训的误区

传统班主任培训活动注重理论学习,重点在于提升一线班主任的各种理论素养,指导思想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基于这样的假设:理论素养低下,理论准备不足,是制约班主任专业水平提升的重要因素。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在班主任的实际工作中,他们常常会面临这样一种困境。尽管他们已经学习并掌握了相当丰富的班级管理理论,熟知班级管理规律和重要原则,通晓常用的班级管理方法,但一旦到真正面临实际的班级冲突情境时,常常感到这些原理与现实反差很大,有无从下手之感。

在一线班主任身上之所以出现理论与实践的巨大脱节,与人们对理论的两个认识误区有关。第一,理论是一种非实践性思想体系,所以有关教育和管理理论的学习过程就仅仅是通过辨别、假设、整理论点、检验假设和论据等程序,找出作为基础的普遍原理,考察这些原理背后的内容。对班级管理和教育理论的这种理解,使理论与当下的班级管理实践完全区分出来,在班主任培训的课堂和许多教育理论书籍中,大量充斥着这种高度漠视班级管理实践活动的深奥、玄之又玄的原则和规律。其实,班级管理和教育理论更应是一种实践性理论,关注的重点不是学科内在逻辑体系的构建和完善,而是鲜活的班级教育实践问题。理论的目的或功能,不仅是提供理性的解释,更应为相关的班级教育实践提供行动准则。这就决定一线班主任的理论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思辨、推理和演绎等层面,更应高度关注与班级管理实践密切相关的知识和信息,切实有效地发挥理论对班级管理实践的指导和迁移作用,增加理论的效度。

第二,掌握相关理论就一定能够解决班级管理的实际问题。毫无疑问,班级管理理论对班主任的教育管理实践具有较高的指导作用,提供认识的框架,进而能够指导和完善班级管理实践。但现实却存在这样的情况,有些班主任熟知相关理论,但却是一个蹩脚的班级管理者;相反,一些教师对教育理论知之甚少,但在班主任的管理实践中却能得心应手。这是因为,班级管理和教育活动并不是具有严密体系、完全遵循逻辑法则的理性活动。

可以说,传统班主任培训活动的误区,其根本原因是混淆了“应然”和“实然”的区别。“应然”,是指从理想主义的角度来看待班级组织和班级管理过程,班级应该按事先设定的计划和理性的原则去运行;“实然”,即实际存在的班级组织及其活动过程,不仅具有合理规范、有条不紊的理性,同时包含大量的非理性。班主任面临的实际班级情境,具有模糊、随机和非理性特征,包含大量的相互联系的可变因素,需要班主任针对实际情况进行灵活多变的决策或调整。因此,像传统班主任培训活动将希望寄托在单纯的理论学习上,指望借助或照搬某些手册或管理宝典所宣扬的原理来解决实际班级管理难题的做法,无疑是幼稚和不切实际的[1]。

从这一角度看,案例研究作为一种质的研究方法,在一定程度上架起了一座沟通班级教育管理理论与班级管理实践的坚实桥梁。将案例研究作为班主任研修的路径和抓手,能够有效地化解传统培训中“应然”和“实然”的冲突。教育与管理理论揭示了班级教育与管理活动的一般规律,而班级管理实践却可用不确定性和不可预测性来概括。当下不少学校在校本培训中倡导的班级管理案例研究,引导班主任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对基于班级真实事件和情境而创作的学生转化和班级管理案例进行认真研究和分析,通过模拟决策和判断,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丰富自身的教育体验,精进班级管理的水平。

不难看出,班级管理案例研究将班级管理中真实、典型的问题和冲突展现在班主任面前,要求他们设身处地地做出反应,为他们提供一种不用真正深入实践的条件下能在短期内接触并处理大量的各种各样的班级教育与管理实际问题的机会。在班级管理案例研究中,班主任必须灵活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学科理论,分析、讨论复杂、不确定和典型的教育问题,把握问题关键,从而做出合理的“决策”。班级管理案例研究架设了跨越理论与实践两者之间鸿沟的桥梁,体现了对不可预期的班级教育事件的一种把握方式,对典型的班级问题的解决方式[2]。

二、 案例研究作为班主任研修路径的价值分析

当下,教师要成为研究者,以教育研究促进自身的专业发展,这已成为常识。但教师如何开展研究,开展怎样的研究,却存在不小的争论。英国教育学者斯坦豪斯认为,中小学教师作为研究者,并非要让他们承担科研人员的研究工作,而是要关注教育实践,反思教育实践,进而不断提升教育实践。因此,让中小学一线班主任完全像专业科研人员一样从事研究,不仅是不可能的,也是不现实的。这种做法既没有真正尊重一线班主任的实践优势和现实可能性,同时也没有尊重教育实践研究的特点,使大多数班主任对教育研究产生不应有的畏惧感,不敢或不愿开展研究。

一线班主任工作的实践性特征,让他们具备开展案例研究的绝佳条件。对他们来说,记录、描写、分析和反思班级焦点事件,是他们熟悉的一种言说方式。班级管理案例与一线教师的日常工作、经验背景高度契合,在记叙和分析案例时,他们能够很容易地进入角色,找到感觉,自然地运用熟悉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自如地表达和交流。而且,由于教育案例源于班主任每天的工作,其生活是与一个个精彩的班级故事联系在一起的,因而案例研究更是一线班主任的一种特有的生存方式和成长方式。对他们来说,论文写作不时会有“失语”的窘迫,但进行班级管理案例研究绝对有事可写、有话可说、有感可发。诸多学校的实践表明,引导一线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案例研究,对促进其专业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价值和意义。

1.容忍模糊,乱中求序

在科学管理理论和科层制管理思想的影响下,学校教育和班级管理逐渐形成追求规范、清晰和有序的价值观,但现实的班级管理过程始终存在着模糊、无序甚至混乱的一面。由于案例是对真实班级教育情境和教育事件的描绘,真实地再现了教育与管理过程的现实性和复杂性。同时,案例研究是一种乱中求序的过程,一线班主任通过班级典型案例研究,能够较为深入地认识和理解班级教育与管理实践的复杂性,提高对模糊和不确定性的容忍度。在案例研究的过程中,班主任必须学会利用案例提供的模糊、有限的信息,进行尽可能“满意”的判断和决策,从而增强对班级管理实际情境中信息不完整性和模糊性的容忍度。

2.增加情境体验,优化知识结构

知识结构是教育观念形成和决策判断的基础。拥有一个合理、多元的知识结构,对一线班主任而言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有学者提出,完整的教师专业知识结构应由三类知识构成,即原理知识、专业的案例知识及运用原理规则于特殊案例的策略知识。和理论学习相比,案例研究的最主要功能体现在它可以为分析者提供一个个逼真的班级教育典型事件和管理冲突情境。班主任可以分享同伴经验,积累反思素材,增加真实班级冲突管理的情境体验,自觉反思班级冲突思路和行为,形成新的教育对策和实际问题管理策略。

显然,案例分析能为学习者提供大量的第二、第三类知识,从而较好地弥补一线班主任在知识结构上的缺陷。同时,案例研究还是教育与管理理论的“故乡”,可以提炼、生发新的理论观点,丰富理论内涵,优化理论品质。

3.培养反思精神,发展批判技能

通过反思提高实际的教育与管理水平,是近年来教师培训理论研究的重要发现。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经验+反思=成长”这一教师成长公式已成为共识,其与以下两种理论的支持有关:经验性学习理论和情境性认知理论。经验性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有杜威、勒温和皮亚杰等,主张学习应该从经验特别是个体问题开始,使学习者感到学习的必要性,从而更多地参与到学习中,这样的学习才会更有效,更可能导致行为的持久变化。情境性认知理论会同时考虑学习过程和学习情境,认为学习最好通过积极、社会性和真实性的过程来实现,使学习者极大地参与到学习中去,学习应在与学习者相关的情境中发生,这才是有效的学习。

班级管理案例研究符合经验性学习理论和情境性认知理论的主张,案例研究行为本身就蕴含着反思实践的方法论因素,因而是一线班主任反思自身班级教育与管理经验的绝佳载体。在实践中常常出现的情况是,虽然某个班级管理的问题被解决了,但班主任对问题解决的真正原因可能并不是十分清晰,仍然停留在经验和自发状态。通过案例研究,可以将这一事件M行记录和梳理,为他们提供进一步发现、思考问题,澄清认识的绝好机会。一旦案例研究形成习惯,必然会极大地推动班主任专业化水平的持续提高。

三、班主任有效开展案例研究的三个关键环节

基于以上认识,近年来笔者与浙江省多所中小学合作开展了基于案例研究的班主任研修活动。在实践中,我们逐渐认识到案例开发、案例分析、案例研讨是一线班主任有效开展案例研究的三个关键环节。在这三个环节中,各校要根据本校校情和班主任的实际水平,抓住关键因素,给予班主任以必要的政策支持和专业引领。

1.树立案例开发意识,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

开展案例研究的前提,是要有足够的文质兼优的好案例。“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储备丰富、切实有效的班级管理案例,在校本研修中大力开展案例研究,只能是美好的愿望。优质班级管理案例资源的严重匮乏,已成为制约班主任案例研究的主要瓶颈。要想在班主任研修中大力推行案例研究,学校应在两个层面树立案例开发意识,提供相应的政策支持。

一是重视学校层面的案例收集和知识管理,将班级管理典型事件收集起来,汇编成册,或上传至学校电子资源库,供班主任交流和研讨。这在一定意义上也可将案例开发视作校本培训的校本课程开发,对本校班主任具有特殊的亲和力,会使他们产生极大的认同感,也易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是出台相应激励政策,鼓励班主任开展个人层面的案例开发或案例编写。这是指班主任将日常教育与管理实践中的典型事件作为研究对象,加以记录和提炼,以达到积累感性经验、反思班级管理实践得失的目的。

2.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掌握案例分析技术

案例分析有无深度和创造性,决定了案例研究的质量。对一线班主任来说,收集和撰写班级管理案例并无太大的困难,但在案例分析环节则普遍感到棘手。正如美国著名案例教学专家列恩所言:“由于短短几页的案例常常引发深刻而根本的问题,所以案例分析要比案例本身复杂得多。”[3]这是因为案例分析要求班主任能够综合运用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等多门学科的相关原理,利用特定的分析技术,对案例背后蕴藏的深层次问题进行抽丝剥茧的系统探究,发掘真正的问题症结,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一线班主任很难达到这样的要求。学校可以适当聘请校外专家,对班主任进行专项的指导和引领,帮助他们系统学习相关前沿理论,掌握案例分析的具体策略和技术。

比如,近年来笔者在杭州天杭实验学校、余杭区仁和中学、义乌市后宅小学等,邀请相关专家为一线班主任系统开设了“班级管理的心理效应”“人性假设与班级管理”“焦点解决在班级管理中的应用”“案例分析的局外人和当事人视角”等专题研修活动。这些专题学习给班主任提供了案例分析急需的思想养分和有力工具,受到各校班主任的热烈欢迎。

3.建立案例研讨制度,打造班主任

专业学习共同体

基于案例研究的班主任研修过程中,学校要建立相应的研讨制度,围绕困扰班主任的焦点和难点事件,定期组织班主任开展班级管理案例沙龙活动,为他们彼此分享经验、加强沟通提供渠道。长期以来,在我国的传统学校文化中,教师习惯于单打独斗,彼此常常是孤立的。这种“孤独”的教师文化,严重制约了教育教学的质量和教师的专业发展。在案例研究中,学校通过建立案例研讨制度,有规律地开展班级管理案例沙龙活动,可以为一线班主任提供相互合作的环境、情感的支持和团队学习的氛围。这一制度有利于打破传统的教师“孤独者”文化,搭建班主任彼此交流和了解的平台,形成班主任专业学习共同体,让个体知识经验有机会为大家所共享,实现传统单打独斗式班主任所无法达成的诸多教育和管理目标[4]。从这一角度看,班级案例研究不仅仅只是班主任个体专业成长的推进器,更应该且必须成为促进学校全体班主任专业发展的宽阔平台。

参考文献:

[1]吴志宏.教育行政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96-98.

[2]周俊.学校管理案例分析的技术与策略[J].中小学管理,2006(11).

[3]小劳伦斯・E.列恩. 郗少剑等译.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指南[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78.

线上教学的案例范文5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教、学、做。

案例教学法,西方国家最早使用在法律和医学上,而用在管理的教学方面,则是上世纪初出现在美国哈佛大学商学院,国内教育界在1990年代以后才开始探究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的特点是以教师为引导,学生为主体的一个教学过程,运用案例个别的个性来说明、展示一般性。其采用的方式是,从实际案例出发,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使学生举一反三,理论联系实际,融“教、学、做”为一体,增强知识,并使知识得到拓展,提高综合能力和水平。

服装结构设计是服装设计过程中的中间环节,是服装款式设计的二维平面的展现,教师在准备的案例过程中,案例必须直观,能贯穿多个知识点,把零散的知识点以不同的线索串联起来,实现教学内容的融汇贯通,理论与实践有机地联系在一起,使学生达到综合把握知识点的效果,从而形成综合思维,避免片面性。以教授女衬衫结构设计为例,利用案例教学法,从下列五个阶段进行:

一、展示案例──阅读感知阶段

展示案例可以在课前或课中,一般而言是在教师导入了“主题”之后进行。案例的展示方式多种多样:如

1、给每个学生展示女衬衫成衣图片资料;

2、把女衬衫着装效果图画在黑板上;

3、女衬衫成衣穿在人台上展示;

4、女衬衫成衣穿在学生身上展示。

以上方式可以综合使用,但不管使用何种方式,都应尽可能地直观展示案例,结合教材上女衬衫效果画与结构图片阅读, 使学生尽快地感知衬衫案例的特征, 如面料特征、工艺特征、款式造型的领袖特征、衣身特征、内部设计线等造型特征,为后面的“分析”与“探究”做好准备。

二、分析案例──个体自主探究阶段

原型即基本型,是学习服装结构的基础,在板型设计中可起指导作用。在衬衫案例中,尽快使学生进入衬衫案例情境之中,与前沿知识,既上身原型结构知识相比,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设疑问难,分析案例,用原型结构理论指导学生剖析解惑。

1、整体尺寸比较分析:衣长比较、胸围比较、领围与袖窿深比较、省道位置与大小比

较、肩宽比较等。

2、造型特征比较:

(1)、后片各轮廓点位置与线条特征比较分析:肩颈点、袖窿深点、胸围大点、省道形状特征、袖窿线形状特征与衣长等。

(2)、前片各轮廓点位置与线条特征比较分析:肩颈点、袖窿深点、胸围大点、衣长、前后肩线长度关系、省道位置、袖窿线形状特征与衣长等。

(3)、袖片各轮廓点位置与线条特征比较分析:袖肥、袖山高、袖山曲线特征、袖长与袖口宽等。

(4)、领型各轮廓点位置与线条特征比较分析:前后领深点比较,领窝形状比较,翻领特征,如领角角度、领座高度、领面高度等特征。

(5)、扣位分布特征、门襟特征。

3、工艺特征分析;衬衫各部位工艺线迹特征,如线迹宽度、线迹针距、线迹与轮廓距离。

自主探究阶段,教师主要有两个基本任务:第一、巡回检查,了解学生自主探究的情况,进行个别指导,并对学生探究的进程、课堂纪律等进行把控。第二、指导学法,如指导学生选择分析问题的角度;指导学生理解衬衫与原型的内在联系;指导学生系统地分析问题,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等等,并要求每位学生把衬衫结构制图绘制出来,为后一阶段的讨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三、组织小组讨论──合作研究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 的教学策略是案例教学的本质所在,使课堂充分体现“教、学、做”的过程。组长负责协调关系、记录讨论内容。讨论中要求每个小组代表发表自己的观点,供大家讨论、批评、切磋、补充,具体的做法不拘一格,目前是充分激发小组成员的创造性思维,最后根据讨论达到的共识,要求每位学生把衬衫结构制图进行修正,并组织学生对各自衬衫制图相互评价,指导学生正确完成衬衫结构图的绘制,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使自己的专业技能得到提高。

四、知识拓展──班级交流、知识 互补

教师指导学生每组选出最优秀的衬衫制图进行全班的组与组之间的交流与评价,是小组讨论的延续与深入,主要任务是,解决小组讨论阶段遗留的有争议的问题,并推选出最优秀的衬衫结构制图作业,指导同学们各自的作业与之对照,发现自已作业中的存在的优点与不足,如短袖衬衫、泡泡袖衬衫、抽褶衬衫、分割线衬衫等,使学生知识得到迁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推进学生整体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的提高。

五、总结与评价──能力提高

线上教学的案例范文6

>> 《祝福》教学案例设计 优质教学案例开发方法研究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案例的开发设计与实践思考 面向幼儿教师培训的视频教学案例课程资源的设计开发研究 一个基于Java Web开发应用的教学案例设计与实现 勾股定理教学案例设计 教学案例的设计与解读 内部类教学案例设计 《云雀的心愿》教学案例设计 计算机教学案例设计 “氯气的性质”教学案例设计 视觉设计的教学案例体现 谈初中数学教学案例设计 游戏程序设计教学案例 乡土地理教学案例的开发 浅谈小学语文教学案例的开发 论高中地理教学案例开发的价值 教学案例的内涵特征及其开发应用 庆阳民间美术校本课程开发教学案例 高中地理教学案例的开发策略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下载本文所涉源码压缩包――SourceCode,包中包括四个部分:

这些代码包括数据库端、服务器端、Android端和IOS端四个部分,“”符号代表文件夹,即打开后还有文件。

(1)数据库端源码清单

SourceCode->Chapter3->Database

createTable.sql--创建数据库表

InsertAction.sql--插入数据

DeleteAction.sql--删除数据

ModifyAction.sql--修改数据

createbatchTable.sql--创建批次表

insertbatchTable.sql--向批次表插入数据

createcategoryTable.sql--创建科类表

insertcategoryTable.sql--向科类表插入数据

(2)服务器端源码清单

SourceCode->Chapter4->Server

server.xml--绑定域名文件(xml)

Hello_BaoKaoTong.java--新建服务器类

->Zhushou

JsonAction.java--Json解析类

struts.xml--增加Json类中方法

ControlLineAdapter.java--省控线查询Adapter类

(3)Android端源码清单

SourceCode->Chapter6->Android

->NewScore_test

OpenDoorActivity.java--开门动画类

->res

->layout

content_frame.xml--程序主界面布局

fragment_enroll.xml--学校录取线页面布局

->values

Styles.xml--菜单Menu布局

->drawable

menu_btn.xml--特殊图片状态布局

menu_pressed.xml--按下按钮状态

menu_unpressed.xml--按钮未按下状态

->src

MainActivity.java--主界面相关事件

->score

EnrollScoreFragment.java--查询学校录取线事件

EnrollScoreResultFragment.java--查询结果布局

TrendView.java--生成趋势曲线事件

->util

AccessToServer.java--服务器端访问工具类

(4)IOS端源码清单

SourceCode->Chapter8->IOS->NewScore_test

->GaoKaoHelper

->GaoKaoHelper.proj--XCode项目程序(执行程序)

->GaoKaoHelper.test--项目测试包

->GaoKaoHelper--源代码包

AppDelegate.h--程序监听接口头文件

AppDelegate.m--程序监听接口实现文件

Main.m--程序入口方法

BaseViewController.h--根视图头文件

BaseViewController.m-根视图实现文件

BaseNavigationController.h--基导航控制器头文件

BaseNavigationController.m--基导航控制器实现文件

myScoreViewController.h--我的高考模块头文件

myScoreViewController.m--我的高考模块实现文件

shengyuandiViewController.h--生源地选择控制器头文件

shengyuandiViewController.m--实现生源地选择控制器

subjectViewController.h--科类选择控制器头文件

subjectViewController.m--科类选择控制器实现文件

batchViewController.h--批次选择控制器头文件

batchViewController.m--批次选择控制器实现文件

recommendViewController.h--推荐学校模块基视图头文件

recommendViewController.m--推荐学校模块基视图实现文件

SchoolInfoViewController.h--学校信息控制器头文件

SchoolInfoViewController.m--学校信息控制器实现文件

proViewController.h--省份选择视图控制器头文件

proViewController.m--省份选择视图控制器实现文件

searchScoreViewController.h--省控线查询模块基视图头文件

searchScoreViewController.m--省控线查询模块基视图实现文件

provinceViewController.h--省份选择控制器头文件

provinceViewController.m--省份选择控制器实现文件

LineViewController.h--省控线查询结果控制器头文件

LineViewController.m--省控线查询结果控制器实现文件

schoolScoreViewController.h--学校分数线查询模块基视图头文件

schoolScoreViewController.m--学校分数线查询模块基视图实现文件

schoolViewController.h--学校选择控制器头文件

schoolViewController.m--学校选择控制器实现文件

ScoreLineViewController.h--学校分数线查询结果控制器头文件

ScoreLineViewController.m--学校分数线查询结果控制器实现文件

CurveViewController.h--趋势曲线控制器头文件

CurveViewController.m--趋势曲线控制器实现文件

CurveView.h--趋势曲线图视图头文件

CurveView.m--趋势曲线图视图实现文件

->ConnectNetWork--网络连接判断第三方类

Reachability.h

Reachability.m

->MBProgressHUD--读取信息进度转轮第三方类

MBProgressHUB.h

MBProgressHUB.m

->Utility--界面布局工具

->ASIHttpRequest--实现网络连接第三方类

->SBJson--JSon解析第三方类

SBJson.h

SBJson.m

GaoKaoHelper-info.plist--项目配置文件

infoPlist.strings--配置文件字符

area.plist--地区信息plist文件

GaoKaoHelper-Prefix.pch--预编译文件

4 基于局域网的教学环境搭建(Setting up teaching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 based on LAN)

下面介绍如何搭建支持App客户端可访问的本地服务器和如何修改的客户端的请求URL链接。由于豹考通服务器端代码是由JSP编写,如果要让此服务器代码在本地机运行,则需用到的软件包括Tomcat、JDK和MySQL。

4.1 连接局域网本地服务器方法

将实验室的教师端电脑与学生端电脑互联在一个局域网内,只需将请求的URL地址修改为教师端或任何一台学生机服务器的IP地址即可,如192.168.1.100(教师机),192.168.1.101(小组1服务器)。若服务器连接成功,不论是手机还是模拟器都能读取到对应省份学校数据;如果连接服务器失败,则不显示学校数据。

4.2 启动本地服务器的步骤

(1)下载bkt_android.rar压缩包,http:///download/bkt_android.rar。

(2)将压缩包解压,请将bkt_android解压在不带有空格的路径上,如D:\bkt_android。

(3)运行JTM1.1.exe程序,单击“启用(调试模式)”,Tomcat和MySQL服务器的指示灯变成绿色。需注意的是这两个弹出窗口不能关闭,关闭后会停止相关服务,导致本地服务器关闭。

(4)通过浏览器进行访问测试http://localhost:8080/,若出现“服务器搭建成功测试页”信息,表示JSP服务器环境搭建成功。

4.3 修改客户端URL访问本地服务器

Android端:

修改豹考通NewScore_Test项目src下包名为.android.score.util的工具类Constants.java。将类中的远程服务器地址URL修改为:http://{IP}:8080/bkt/;即public static final String URL=" http://192.168.1.101:8080/bkt/";修改URL后,重新App和启动Android模拟器,这样Android客户端访问的数据就是本地服务器中的数据。

IOS端:

与Android端类似,IOS端访问本地服务器只需要将进行网络访问接口域名更换成本地服务器所在PC机的IP地址即可。远程服务器的url为:

http:///zhushou/getRecommendSchoolsJson.action?

域名为:,将域名更换成服务器本机IP地址加上端口号,http://{IP}:8080/bkt/。

即URL="http://192.168.1.102:8080/bkt/";修改URL后,重新App,这样IOS客户端访问的数据就是本地服务器中的数据。

IP为本地服务器PC机的IP地址,比如http://192.168.1.101:8080/bkt/,然后再次编译运行,即可访问本地服务器。

5 结论(Conclusion)

通过“豹考通”软件引入App开发流程,并对“豹考通”App进行相关介绍,最后介绍了服务器端局域网配置的基本知识,让读者通过本地服务器进行与客户端的交互。

参考文献(References)

[1] Levin B. B.Using Case Method in Teacher Education:The Role of Discussion and Experience in Teachers' Thinking about Cases[D].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University of California-Berkeley,1996:22-24.

[2] Laurence.E Lynn Jr.Teaching&Learning with Cases,A Guide book[M].Chatham House Pub,1999:98-161.

[3] 钟元生,高成珍.高校Android编程教材设计研究[J].计算机教育,2014(10):105-107.

[4] 蔡建平.软件开发综合能力培养的案例教学[J].计算机教育,2011(20):102.

[5] 李伟.基于工具软件和案例开发的软件工程教学方法[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4(01):152-153.

作者简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