宏观经济情况范例6篇

宏观经济情况

宏观经济情况范文1

关键词:宏观;经济政策;执行;审计

宏观经济政策是国家为了增进社会经济福利而制定的解决经济问题的指导原则和措施,是为了达到一定的经济目的而对经济活动有意识的干预。当前,我国为了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制定了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这些政策能否有效执行,关系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最终效果。

自1982年我国恢复建立国家审计制度20多年来,各级国家审计机关认真履行《宪法》赋予的神圣使命,不断开拓进取,审计工作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初步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审计监督制度。审计监督在维护国家财政经济秩序、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保障国民经济健康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尤其是近年来,审计工作自觉地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有力地促进了中央决策部署的贯彻落实。各级审计机关把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作为重中之重的任务,在所有的审计项目中,进一步深化对重大政策贯彻执行情况的跟踪审计和调查,各项审计都重点关注了中央政策的执行情况和实施效果。根据审计署的部署,近年来审计工作的首要任务便是加强对中央重大方针政策和宏观调控措施贯彻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促进中央重大经济方针政策贯彻落实到位和目标实现。因此,无论是当前还是今后,都迫切需要加强对宏观经济政策执行的审计监督,实现经济发展方式加快转变的目标。

一、宏观经济政策执行中审计应关注的重点

(一)加强对宏观经济政策执行情况的审计,促进各项决策部署落实到位。

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涉及到市场、社会、资源、环境和民生等多个层次和方面,必然带来利益格局和社会结构的深刻调整。实现这一重大调整,除了借助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发挥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外,也需要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进行有力调控。从这些年的审计情况看,由于各地区的主体功能定位不明晰、经济发展的协调补偿机制缺失,区域间、行业间的重复建设与产能过剩问题,已成为长期困扰我国经济发展、制约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难题。解决这一问题的根本出路就是以主体功能区建设为切入点,根据各地的资源禀赋、环境承载能力、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做好区域功能分工,发挥各地的比较优势,推动宏观经济政策从过去以支持重点地区发展为主向支持主体功能区建设为主转变,大力发展特色经济。今后审计监督的重点要放在促进规划和配套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上,高度关注国家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和走向,及时揭露和查处在贯彻各项决策部署过程中失职渎职、弄虚作假、不作为和乱作为等问题,坚决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行为。同时,继续加大对宏观调控政策措施执行情况的跟踪审计力度,关注政策执行中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确保中央决策和部署落实到位。

(二)加大对体制机制性问题的揭示和反映力度,推进深化改革、完善法治和健全责任追究制度。

从近年来的审计情况看,财税、金融、投资等方面存在的体制和制度性缺陷,是影响我国经济发展的深层次原因。以财税体制为例,现行分税体制使得事权与财权不完全匹配,地区间财力不够均衡,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水平差距较大,由此导致相应的政策执行和落实不到位,影响了政策导向作用的发挥和政策的实施效果。为此,在审计中,要始终坚持从制度安排入手,从宏观和全局的角度,去认识和审视审计掌握的情况,去分析和反映审计发现的问题,去研究和揭示政策、制度和管理中的问题和漏洞,提出深化改革、规范管理和健全制度的建议,促进完善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同时,还要进一步深化领导干部任期经济责任审计,促进领导干部树立科学的政绩观,严格守法守纪守规守责,严格依法行政,严格按程序办事,推进健全适应科学发展要求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

(三)加强对重点民生工程和资金的审计监督,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民生问题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也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从这些年的审计情况看,一方面,我国的工资在国民收入初次分配中所占比重较低;另一方面,在关乎民生的社会福利、医疗卫生、住房和教育等领域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偏低,导致内需拉动乏力,看病难、上学难、安居难等一系列民生难题相互交织。同时,因政策制度不够配套,很多地方出现了涉及民生的补贴资金大量结余和民生问题比较严峻并存的状况。促进这些矛盾和问题的解决,是今后一个时期审计关注的重点。要进一步加强对“三农”、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重点民生项目和资金的审计监督,揭示和反映落实国家政策不到位、政策目标未实现以及严重影响和损害群众利益的问题,还要关注转移支付资金分配分散、使用效益不高等问题,规范资金管理和运行,促进各项惠民政策落实到位,推动社会福利、医疗卫生、住房和教育等民生领域的改革。

(四)加强对科技和自主创新投入的审计监督,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优化产业结构的中心环节,是推动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根本动力。从审计情况看,一些企业忽视对自有品牌、技术等国有权益的必要保护,缺少对核心技术和关键部件的消化掌握,内生技术能力没有得到实质性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和引进消化吸收能力不足;一些地方的科技经费投入在总量、结构、管理使用和效益等方面还存在着很多问题,不完全适应当前经济形势和科技发展的需要。今后一个时期的审计工作,要以企业审计为依托,加大对科技及自主创新等方面投入的监督力度,着重关注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推动企业加强技术改造、淘汰落后产能,推进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注重揭示制约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升的体制、机制性问题,推动企业根据发展战略和市场需要,做大做强主业,增强竞争力。同时,在财政、金融等审计中,积极关注财政政策、税收政策和金融政策对企业自主创新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扶持力度和政策措施落实情况,促进形成有利于企业自主创新的财税和金融环境。

(五)加强对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o的审计监督,促进生态文明建设。

近年来,我国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取得明显成效,但生态环境总体恶化的趋势没有根本扭转,资源消耗偏高,环境压力加大,对经济社会发展形成一定制约。从资源环保审计情况看,有的地方产业结构不合理、经济发展方式粗放,污染环境、非法征地、越权审批、违规出让土地和矿业权等问题有禁不止;一些地区的环保部门监测能力较弱,环保统计数据失真,给有效治污带来了一定困难。对这些问题进行及时有效监督,已经成为审计工作的又一重要领域。要加大对节能减排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审计力度,关注节能减排资金使用及重点行业执行节能减排政策情况,促进落实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推动完成节能减排任务。在财政、金融、企业和经济责任等审计中,都要加大对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相关内容的审计,促进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同时,通过揭示制度不健全和标准不合理等问题,促进完善有关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和相关制度。

(六)加大对经济运行中突出矛盾和潜在风险的揭示和反映力度,维护国家经济安全。

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过程中,必须加强风险监管。国际金融危机带给我们的最大、最直接的教训就是对风险监管的忽视。在审计工作中,要进一步增强忧患意识和责任意识,高度关注经济转型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和问题,保障经济社会健康安全运行;更加关注政府性债务问题,促进有效防范和化解潜在财政风险,深化财政体制改革;更加关注银行信贷结构和资产质量,促进防范受宏观经济波动和企业经营周期影响而可能出现的系统性金融风险,维护金融稳定;更加关注因决策不科学、不合规、管理不严格导致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维护国有资产安全和市场经济秩序;更加关注企业执行“走出去”战略的经营情况、财务状况、运行情况和内部管理模式,维护境外国有资产安全;更加关注在土地征用、拆迁安置、企业改制、环境保护以及工程建设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和薄弱环节,防范可能引发的社会不稳定因素。

二、审计工作必须努力做到与时代要求同步。与经济发展相适应。不断提高审计能力。

(一)更新审计理念,努力发挥建设性作用。

要紧紧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各项任务,科学选择审计项目,合理确定审计重点,使审计监督更加切合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要求。要坚持批判性与建设性相结合,在依法严肃揭露和查处重大违法违规问题的同时,更多地从维护国家经济安全、保障经济社会健康运行、推进民主法治建设的宏观层面发挥审计的建设性作用,更多地从制度、体制和机制方面着眼,揭示和反映体制、制度性缺陷和重大管理漏洞,促进建立和完善有利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体制机制。

(二)转变审计方式,将真实合法性审计与绩效审计融为一体。

要坚持从财政财务收支入手,以责任履行和责任追究为重点,从政策执行、资金使用、资源利用和行政效能等方面,全面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合法性和效益性,切实提高审计监督的实效。

(三)创新审计方法,提高审计工作的现代化水平。

要树立先进的思想观念,运用先进的组织管理方法和手段,积极探索信息化条件下的审计工作方式,大力推进以在线审计、实时审计为特征的联网跟踪审计,使审计工作逐步实现由传统审计方式向现代审计技术方法的转变。

宏观经济情况范文2

关键词:经济信息;宏观经济管理;应用分析

引言

从大众定义的角度来看,经济信息包括了所有与经济相关的信息。而从小范围来看,经济信息指的是经济活动中传递出来的相关信息[1]。随着现代化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类经济活动的变化,当前我国经济活动中包含的经济信息越来越丰富,加强对经济信息的应用能够更好的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宏观经济经济管理指的是国家对经济的管理,宏观信息的利用能够更好的帮助国家对市场经济进行调节,维护市场经济的秩序,同时还能够更好的维护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地位,促进国家的发展。当前我国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还存在着较多的问题,需要引起政府相关人员的注意。

一、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分析

首先,从经济信息本身而言。经济信息反映的即是市场上各种经济活动的动态和现象,加强对经济信息的分析与研究可以帮助经济主体及时了解市场动态,并根据科学的分析对未来的市场经济动态进行合理的预测,为企业的经营与决策提供给有效、必要的依据[2]。此外,市场经济受到多种不稳定因素的影响,为了稳定经济的发展,使经济计划和实际情况相符合,经济主体必须要加强对经济信息的收集。最后,企业的管理不仅需要依靠正确的经营与决策,更需要加强对企业的整体管理。经济信息的收集能够加强企业对市场变化的了解,并采用有效的手段加强对企业的管理,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水平。

其次,宏观经济管理需要国家政府对国家经济总量、产业结构等进行宏观的调控。在社会经济的发展中,仅仅依靠市场经济自我自我调节是不够的,还需要依靠国家的宏观调控能力,而要做好宏观经济管理工作则需要政府相关人员克服市场调节的不足,以调节、决策和政府监督等方式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

最后,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第一,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第二,经济信息能够提高人们对于世界的认识,能够更好的提高人们对于经济世界的调节和控制能力,促进人类的发展。

二、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现状

首先,对于宏观经济管理目标的制定。管理目标是宏观经济的发展方向,只有确立了明确的管理目标,宏观经济管理工作才能够有计划、有目的的开展。经济信息的收集和应用对宏观经济管理中的作用首先体现在经济管理目标的确立中[3]。通过收集宏观市场经济信息如近年来我国人口增长的数量和比率、消费者的消费情况、公民的投资情况等,政府人员能够较为准确的把握市场的工序情况,从而建立更加合乎实际情况的宏观经济管理目标。我国宏观经济的基本管理目标包括有:在遵循市场经济自我调节的基础上,对经济的发展行使必要的宏观政府予以调整。宏观经济管理的主要目的是结合市场调节、促进社会经济的快速、稳定发展。经济的稳定发展包括社会经济总量的平衡、物价和消费者收入、投资等的平衡等,实现经济增长也是宏观经济管理的重要内容,此外,保障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效益的提高等同样是宏观经济管理的目标[4]。要达到这些目标并不容易,在识记的操作中,制定有效的管理目标必须要坚持几点:第一,坚持以市场经济自我调控为基础。市场经济对经济发展具有自我调节的能力,且市场调节能力属于经济调节的基础能力。宏观经济调控只能在遵循市场经济变化规律的基础上加以调整;第二,分清主次,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第三,保持目标的弹。市场经济发展中,意外情况经常发生。为了防止意外的变化,宏观经济管理目标必须要具有一定的弹性。因此,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目标中的应用显得十分重要。相关人员必须要充分重视对经济信息的收集,切实发现和解决其中的问题,使经济发展能够朝着制定的管理目标进行;其次,在计划管理中,经济信息的应用具有导向性的作用。计划的编制和规划是固定的,为了防止计划实施过程中出现过大的变数,在制定过程中即需要详细的经济信息为依据;最后,在管理决策中,经济信息同样具有重要的作用。宏观经济决策指的是国家为了实现地方经济的发展而制定的经济政策,其对促进国家经济、政府部门经济以及地区经济的发展均有着重要的意义。一般来说,要进行有效的宏观经济决策需要两个步骤:制定方案和评价反馈方案。制定方案的过程中需要以全面、有效的经济信息为参考依据。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具有一定的不可控制性质,经济决策方案需要拟定多套备用,防止出现意外情况。制定方案之后,为了保证方案的全面效益,政府工作人员要对方案进行全面的评价和反馈。

三、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对策

(一)有效收集和整理经济经济信息

首先,宏观经济管理需要以全面的经济信息为基础。因此,加强宏观经济管理需要有效、全面的收集经济信息。那么,如何有效的收集信息呢?第一,经济信息的收集需要制定完整的计划,有针对性的进行信息收集;第二,要保证信息的有效性和时效性。市场经济的信息变化速度较快,宏观经济管理需要以最新的市场经济信息为依据,因此,经济信息的收集需要注重时效性;第三,信息的收集要具有针对性。市场经济信息的种类非常丰富,不同的经济管理需要不同的经济信息,因此,要有针对性的进行信息收集[5]。

其次,要对收集来的经济信息进行有效的整体。整理信息的后盾包括对信息进行分类、精确度筛选、适时更新等。经济信息的收集渠道众多且内容不一,在收集经济信息之后,相关人员还必须对信息进行整理才能够予以利用。

(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收集

科学技术的发展为我国经济信息的收集提供了更多的空间和效率。在局部或者全国范围内建立有效的经济信息平台,不仅能够方便接收世界各地的经济信息,还能够提高工作的时效性和效率性,提高宏观经济管理工作的质量和效益。

四、结语

综上所述,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时还能够提高人们对于经济世界的调节和控制能力,促进人类的发展。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对策可以从两方面着手:第一,有效收集和整理经济经济信息;第二,利用信息技术进行信息收集。

参考文献:

[1] 谢芳芳. 经济信息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 长春金融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5,01:86-89.

[2] 张,杨列勋,汪寿阳. 数学与系统科学方法在宏观经济管理和公共政策分析中的应用专辑序言[J]. 系统科学与数学,2011,02:3-4.

[3] 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课题组,张鹏,王志刚,程瑜,梁强. 宏观经济形势与财政调控:从短期到中长期的分析认识[J]. 经济研究参考,2012,61:3-50.

宏观经济情况范文3

宏观调控的预见性是确保宏观调控具有针对性和有效性的前提和基础。宏观调控预见性来源于我们对宏观调控必要性的及早发现。为此,需要了解宏观调控的依据。

经济运行是否需要宏观调控,最基本的依据是供求是否失衡。在开放型经济中,供求关系可用投资、消费和出口之间的关系来衡量。这是经济发展“三驾马车”论。国民经济持续发展需要三驾马车之间保持协调。投资、消费和出口之间的比例关系一旦失衡,国民经济持续发展将难以为继,宏观调控就成为必然。这是及早发现调控必要性的一个方法。

及早发现调控必要性的另一个方法是宏观经济运行目标跟踪法。紧密跟踪一些关于“物价、就业、经济增长和国际收支”等方面的宏观经济指标,发现宏观经济指标所发出的偏离信号,是增强宏观调控预见性的前提,是国家对经济实施宏观调控的起点。

及早发现了调控的必要性是确保宏观调控“方向、重点、力度和节奏的统一”的前提和基础。事实上,发现了调控必要性之后,便不难了解经济发展中的长短板。确定了长短板之后,调控方向和调控重点的确定也会变得比较容易,继而为准确判断调控时机以及调控力度和调控节奏提供支持。当然,市场发出失衡信号之后,并不意味着立即调控。因为,市场本身对经济运行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在市场可以调节的范围内,宏观调控无需出手。

二、正确确定调控重点,提高调控的针对性

宏观调控的针对性是建立在宏观调控的预见性基础之上的,同时,它又为宏观调控的有效性提供保障。提高调控的针对性,关键在于正确选择调控重点。在综合考察经济运行出现不良苗头原因的基础上,根据实际情况做出调控重点的选择,以提高调控的针对性。

用“国民经济三驾马车”的协调性来选择调控重点是比较有效的,我国建国以来的三次调控实践提供了很好的检验和证明。如果用国民经济“三驾马车”的促进作用来考察经济增长类型,建国以来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大致可分为三类:第一类,依靠“投资”单腿走路的经济增长方式(解放后至改革开放前);第二类,依靠“投资和出口”两条腿走路的经济增长方式(改革开放后至2006年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全球金融危机);第三类,依靠“投资、消费和出口”三条腿走路的增长方式。在如上三类经济增长方式中,由产能决定的供给与由内销和外销构成的需求之间的关系不完全相同。第一类经济增长方式中,供求关系是投资与国内消费之间的关系;第二类和第三类经济增长方式中,供求关系是(投资+进口)与(国内消费+出口)之间的关系。由于供求关系外延不同,调控重点应该有所不同。然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先后实行的三次宏观调控却选择了类似的调控重点即“为了保增长,使用财政手段和货币政策,努力加大‘投资’和‘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结果,调控效果一次不如一次。我国第一次宏观调控始于1988年,调控不到三年就达到了预期目标。调控见效快的原因是,改革开放才十年,投资和出口都有增长空间,“加大‘投资’和‘出口’”是一个有效的调控处方。第二次宏观调控始于1993年,调控了整整三年才基本达到预期目标。原因是改革开放15年,投资累积的产能虽然不小,但出口仍有增长空间,“加大‘投资’和‘出口’”尚可勉强促使供需平衡。第三次宏观调控始于2004年,然而,到2008年调控尚未完全达到预期目标。事实上,改革开放近30年,逐年投资所累积的产能已经过剩,2004年出口增长又处于高峰时期。继续“加大投资和扩大出口”无异于飙车,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经济已经行不通了。这时,只有启动内需,使“投资、出口和消费”三驾马车一起发挥作用才能解决问题……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部署下,我国2008年开始扩大内需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2010年初经济便大见起色。

三、把握好调控力度,保证调控的有效性

在及早发现调控需求的前提下,调控便有了预见性;在选择了正确的调控重点的情况下,调控便有了针对性;有针对性的调控,必然能够保证调控的有效性。宏观调控是一个经常。当然,“宏观调控是经常”的观点是有争议的。有人认为,宏观调控不应该是一个经常性的行为。然而,在大多数情况下,这种意见分歧,仅仅是由于人们对于宏观调控的内涵和外延的不同理解所造成的。既然宏观调控是一个经常,那么,在不同时期,根据经济中的比例关系失衡情况不同,调控时机应该有“先后之分”,调控力度也应该有“轻重缓急之分”。调控时机之先后以及调控力度之大小,应该由经济发展周期来决定。在同一个经济周期中,实施最早、力度最轻的调控应该是引导,其次是政府微调,最后才是国家重调。国家调控经济时,何时该用和风细雨式的手段,何时该用雷霆霹雳般的策略,需要准确甄别。

引导是宏观调控的重要手段之一,它主要包括国家计划和地方计划引导、产业政策引导、项目规划引导和舆论引导等。其中,舆论引导是最省力的调控措施。除了“引导”手段之外,国家依靠财政、金融政策的宏观调控,可分为微调与重调两种方式。可见,宏观调控措施有引导、微调和重调三种方式。其中,引导和微调是宏观调控的常态,重调是只有在特殊情况下、在国际、国内经济运行环境遭到重大破坏时才应出现的调控方式。

在一般情况下,在经济失衡初期,使用引导策略(特别是“舆论引导”)比较合适。它可以大大减轻随后的调控压力和负担。在引导之后,当经济比例关系失衡到一定程度时,才应该对经济采取“微调”。这样,可以充分发挥舆论引导的调控作用,减轻微调的难度,也可以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做到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相结合,使调控起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当然,宏观调控千万不要有一蹴而就或一刀切的想法。

宏观经济情况范文4

关键词:宏观经济学;教学授课效果;教学改革

一、国内宏观经济学的课程教学

如今,我国改革开放已经走过了40多个年头,在市场经济的建设中,我国取得了令世界瞩目的成绩。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重要的议题是科学可行的建设发展道路,经济建设也成为国家进步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过程中,关于经济方面的教育环节不容忽视,而做好经济教育也是为国家输送经济建设的新兴力量。在各大高校的经济教育环节中,宏观经济学是一门十分基础且重要的必修课程。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的大背景之下,也愈发要求做好宏观经济的教育教学。

然而,在各高校的宏观经济学教学课程中,一直处于教学效果不理想的困境。教材理论过于抽象、课堂教学案例过于陈旧、学生缺乏课堂学习兴趣等问题,也一直为学界广泛讨论。在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阶段,进一步提高宏观经济学授课效果是十分重要的,而以什么样的策略提高宏观经济学授课效果也值得进一步探讨。

二、提高宏观经济学授课效果的教学改革困境

1、教学模式单一与学生层次复杂化之间的矛盾

宏观经济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课程,既有数学统计方面的理工学科渗透,又受到社会政治方面的社科文科影响。在普通高校的升学过程中,需要学习宏观经济学课程的经管相关专业学生往往没有严格区分中学时段的学习方向,大多数高校还是施行文理兼收的录取办法。宏观经济学作为一门基础必修课,往往安排在学生学习经管知识的前期阶段。在学习初期,不同学习背景的学生在面对这门专业必修课时,学习经历的差别也往往会影响到课堂的教学效果与学习效果。讲解宏观经济相关理论公式时,具有理工学习背景的学生会更容易理解;而在讲解宏观经济相关政策知识时,具有文史学习背景的学生会更容易接受。然而,传统的宏观经济学教学模式还是以大班教学为主,对学生的教学方式存在一刀切的问题,并没有综合考虑到学生学习背景的不同。

2、教材内容抽象化与学生实践学习需求之间的矛盾

在国内各高校,传统的宏观经济学教学主要是依靠教材讲解,向学生传授宏观经济学的相关理论脉络,并要求学生掌握基础理论知识,最后通过笔试考核完成教学目标。而教学者通过教材中抽象的教学内容讲解,却无法满足学生实践学习的需求,教学目标与学生需求存在脱轨的问题。在传统的宏观经济学教学中,依靠教材对经典理论脉络的讲解是完成教学目标的主要方式,然而,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利用教材对理论的归纳总结进行讲解,往往存在理论内容空泛,学生难以对理论内容进行深刻理解的问题,同时学生也缺乏理论运用能力的锻炼,使宏观经济学教学效果不理想。

3、考核模式应试化与学生学习反馈机制之间的矛盾

在传统的宏观经济学教学过程中,教学考核主要以期中期末的笔试考核为主,教学目标也仅仅重视理论的讲解与最后的考试考核,造成了教学考核模式应试化的问题。在这样的考核机制之下,一方面学生缺乏系统的理论实践训练,另一方面匮乏的考核方式也难以让教学者了解学生真正的学习效果。在机械的教学流程中,学生对宏观经济学理论的学习与理解是否能够运用自如,是难以得到反映的。而教学者在这样的机制之下,也无法了解学生的具体学习成果合实际运用能力,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使宏观经济学的教学效果得不到提升。

三、提高宏观经济学授课效果的教学改革路径

1、以学生为主,开展分层式多样化教学

由于学生学习背景的复杂性与知识储备的差异化,在开展宏观经济学教学之前,教学者可以对学生之前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实施分层式的多样化小班教学,这样可以实适当缓解学生不同学习背景与宏观经济学教学模式单一之间的矛盾。在进行学生的学习综合评估时,可以结合学习经历与组织小测试两种方式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综合评估。在评估之后,总结学生的学习情况特点,并根据学生的不同的学习特点进行小班教学。将学习情况相似的学生分为一个教学单位,并根据学生的强项和弱项进行差异化教学。例如计算能力较弱的学生群体,需要在宏观经济学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加强计算能力的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与课堂教学效果。

2、以教材为本,拓展学生阅读与实践

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虽然对传统教材的理论讲解存在空泛化的问题,但专用教材仍然指导着教学内容的大方向,为教学内容组织着基础的理论大纲。在宏观经济学的实际教学过程中,需要正视教材的作用与地位,既不能将其作为单一泛化的教学内容,也不能架空教材的实际功能。在使用宏观经济学教材的过程中,教学者需要结合自己的理论研究与实践经历,在教材的基础上,丰富学生的阅读与实践训练,让学生在学习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经济学名著或前沿创新研究等阅读材料,对教材中的理论知识进行深化理解,并学习理论运用的实践方式,从而提高宏观经济学的授课效果。

3、以考核为辅,建立学生学习反馈机制

在宏观经济学的教学过程中,对学生的学习考核不可或缺,也是检验学生学习情况的重要环节,但同时也是教学者了解教学效果的主要方式。宏观经济学的授课过程并不是机械化地按照某一特定流程进行的,而是需要教学者根据不同的课堂授课效果对教学内容和策略进行调整的动态过程。为了使教学者清晰地了解授课效果,也应当丰富学生的考核方式和阶段,建立高效的学生学习反馈机制,帮助教学者及时完善授课内容和策略。

宏观经济情况范文5

为了使我国经济进入良性、高效的发展轨道,必须把市场经济和宏观调控进行有效的结合,才能不断地促进经济的发展,达到双赢的局面。1.国家宏观调控的主要职能是制定社会和国家发展的目标和完成目标时的方向和所需方法。宏观调控是为全局寻求一个发展目标,如果没有目标,则如同一盘散沙,不能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作用。有了目标,则可以有效统筹全局,保证市场机制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政府在经济发展过程中可以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保证经济活动的公平合理。2.因市场经济有一定的缺陷和局限性,所以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容易导致资源分配不合理。在这种情况下,宏观调控就充当调节者,对市场经济进行合理引导,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市场经济很主要的特点就是公平的竞争和发展的高效率,而收入的差距是产生竞争的主要动力。差距过小不会产生竞争,差距过小的情况下就不会有前进的动力,但如果收入差距过大则会加剧贫困的扩大,对市场经济会有负面影响。所以两者合理结合对经济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两者不可偏颇一方。3.宏观调控可以支持市场经济的发展。在现阶段,经济的不断发展需要合理的经济体系和公平的竞争秩序。因此政府可以通过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各种经济行为。国家的宏观调控是财政部门、审计部门等有关部门互相协作和监督实施的。我国的宏观形式存在的问题比较多,而市场经济还需要不断发展和完善,所以市场经济和宏观调控的合作还需要不断磨合和发展。政府要加强其在市场中的地位并与各部门协调来完善调控体制促进市场经济的高速、良性发展。

二、宏观调控对经济结构的作用

我国的经济发展虽然一直处于平稳的上升状态,但不可忽视其中出现的问题。比如最近比较严重的铺张浪费、公费私用、年终突击花钱等。政府在不断改善财政支出结构、使财政支出能更好地改善民生,充分发挥其积极作用。在财政政策方面要加快结构性减税的步伐,促进企业的发展并大力支持中小企业的发展。

(一)宏观调控对经济结构的内在作用

首先地方宏观调控一直在向民主化、法制化、程序化方向发展,这是地方稳定发展的基础和保障。由于不同地区的经济发展状况和发展要求不相同,所以国家宏观调控的政策和目标很有可能与当地政府的发展要求不符,这属于正常现象,另外不同的地区在对宏观调控的要求中也存在差异。根据不同区域的特点,国家也会提出相应的发展策略,比如:发展沿海,中原崛起,支援西部等战略方针。为了使区域经济有良好的发展,政府将区域发展政策上升到国家战略。另外宏观调控的高效性只有将区域发展建立在区域优势上时才可以充分体现出来。由于中国各个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所以政府在经济欠发达地区使用带动经济增长的体制,推动经济欠发达地区的快速稳定发展,减小各区域的贫富差距,促进中国经济整体的发展。其次,由于近年来,经济发展上出现了一系列的问题和通货膨胀日益加剧,凸显出了宏观经济失衡的趋势。在这种情况下,政府应重视供给管理,并促进宏观经济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政府应进一步加强对供给管理的力度。利用多种政策手段调整区域经济结构,转换宏观调控方式。在宏观调控的过程中,必须重视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供给效应及其对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作用。

(二)宏观调控对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控作用

首先,政府在调控供给管理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其原因是供给管理的直接对象是劳动者和生产者,而政府直接对生产者和劳动者进行管理。另外地方政府不能对需求管理发挥作用,导致区域政府与中央政府不能发挥良好的协调作用,当区域经济处于比较快的发展速度时,政府为了协调各个区域和谐发展,则会控制区域政府的投资与发展。而当经济发展较缓慢时,政府为了保证各个区域均衡发展,则会采取措施鼓励区域政府投资发展。中央政府与区域政府属于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关系,中央政府可使用强制手段对区域经济进行管理。所以在区域政府投资发展较快或较慢的情况下,政府都可以对其进行引导和管理。其次,市场需求和消费需求是内部需求的两大方面。市场需求与消费需求应合理结合起来,但就目前的经济发展来看,地方政府在调节内需时不注重消费需求,其原因是刺激消费者需求在弥补地方政府内部需求的同时会对市场需求和经济增长造成不确定的影响。消费者的收入状况是影响消费需求的关键因素,但当消费者在经济增长的情况下,也不一定对本地市场的经济有促进作用。因为消费者在消费的过程中不一定在本地消费,就算在本地消费,也不一定购买本地企业的产品,这种情况对内部需求没有调控作用,还会造成资金外流。

三、结语

宏观经济情况范文6

关键词:企业;市场经济;宏观经济管理

一、宏观经济管理的存在意义

现阶段我国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对经济的建设还不是很完善,要找到符合我国国情的经济发展模式,才能更好地发展我国的经济,宏观经济的管理正是这种模式,它能很好地带动我国目前这种滞后的经济发展模式,因此,宏观经济管理模式在现代是很受欢迎的。

1.市场经济缺陷需要宏观经济管理进行弥补

我国的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这就对市场造成各种的影响:供不应求、垄断现象不断发生、社会资源的分配问题等。这种情况都需要利用宏观经济管理进行改变,从而使我国市场经济得到更好地发展。

2.我国的国情需要政府采取宏观调控

我国现阶段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市场经济虽然在做不断的完善,但是顺应现在的国情是很困难的,然而宏观经济的管理模式对于这种国情的发展很有帮助,为了使我国市场经济有更好的发展,就必须使用宏观经济管理的模式,从而使我国的经济跟上时代的潮流,同时为了实现共同富裕做好铺垫。

二、中国宏观经济管理主要特征及所受影响

政府的介入和以工业为主采用投资的方式进行经济的发展使我国宏观经济管理所要表现出的一些特点。在我国正在以飞速向前跑的同时,其他国家不仅已经具备了这些技能,还能很好地使用,所以在设定经济管理模式的时候既要符合我国的国情,还要以其他国家优秀的管理模式作为参考,做到取长补短,从而制定真正属于我国的经济管理模式,宏观经济的管理模式就是很出色的一种模式,结合其他国家的案例和我国国情对宏观经济管理进行进一步的改进。对于投资模式的进行要根据不同的经济发展要求作出投资,面对不同的市场进行不同的实际操作,比如:在美国GDP的提高主要是因为人们的消费达到一定的水平,投资的提升只占一小部分,但是在中国却恰恰相反,投资占主要的地位。对于这种不同点,更加要重视企业市场经济发展中的宏观经济管理,利用宏观经济管理中的投资模式使我国的GDP有所提升,从而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三、宏观经济管理对于企业在市场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1.社会大生产背景下的的必然趋势

(1)我国现阶段的经济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人们的需求,每个经济管理部门之间都有很严密的联系和竞争关系,同时在商品经济的管理过程中对于每个单位之间更是要求严格,所以为了能够更好地发展进行必须采取按劳分配的处理方式,只是根据现在市场经济所发展的趋势,是不能满足我国的需求,要利用根据我国国情制定的宏观经济管理模式进行管理,要求各种经济都要根据宏观经济模式进行管理,从而使我国经济全面协调发展。比如:在煤炭产业,根据宏观经济管理模式进行改造,五大产业的经济发展都是以煤炭为基础进行发展的,所以如果煤炭市场出现问题,五大产业也就会受到影响,因此,宏观经济的管理对于公平的分配是很有帮助,真正做到了按劳分配。

(2)社会化大生产主要是根据政府的指挥进行发展的,但是在进行大生产的时候很容易出现政府懈怠的现象,从而使整个社会生产没有办法正常的进行下去,对于这种情况就要有一种相应的经济管理模式进行管理,使我国的经济有更好的发展,例如:在煤炭的生产过程中,很多企业为了谋取更大的利益,进行盲目的生产,出现生产过剩的情况,对我国煤炭资源造成了严重的浪费。在这种情况下,只有宏观经济的管理模式能对其起到很好的作用,使我国经济重新回到正确的轨道上。

2.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可以非常有效地保证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健康发展

在经济发展的过程中,经济体制的制定是很重要的,近几年我国不断改变经济管理体制,不断加强宏观经济管理在经济建设中的重要性,同时政府也在不断地参与我国经济的发展,目前私企的数量不断增加,国家正在加强国企的建设,使政府对各种企业进行相应的管理,从而使我国企业市场经济的发展更为突出。

3.宏观经济管理手段能够调节市场的缺陷

在市场经济体制的管理中,对于社会资源的管理最为困难,市场的资源之间都会有一种竞争的关系,根据宏观经济的管理能使这些因为竞争关系而出现的垄断现象不再成为社会的主流,同时还能使我国经济在良性状态下更好地发展。

四、结语

根据上述内容可知,宏观经济的管理在整个企业市场经济中占着主导的地位,是一种根据中国国情所设计的管理模式,这种经济管理方式在现代社会很受欢迎,它的出现使我国企业市场经济在国际上也占有一席之地,还解决了很多市场上经常难以解决的问题。同时宏观经济管理能更好的解决市场调节方面的问题,所以,为了我国企业市场经济更好的发展,对宏观经济管理的使用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