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的信用管理范例6篇

企业的信用管理

企业的信用管理范文1

企业构建信用管理体系保护自身信用交易行为,防范企业信用交易风险,这一系列行为都离不开政府方面的积极扶持与推动。在我国,政府主要通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来介入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过程,它相比于其它部门在面向企业的职能定位与功能提供方面更加具有优势。本文就以它的功能优势与功能定位开题,延伸分析工商管理运用在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中的相应功能对策。

关键词:

信用管理体系;工商管理;优势;功能定位;对策

企业在进行信用交易过程中一定会存在非现金流与赊销,这对他们构建信用管理体系是一定阻碍。为了消除这一阻碍,确保企业经营活动的常规化开展和宏观经济结构的正常运行,就必须建设一套信用管理体系,对所有授信企业的信用度实施考察,实现对企业信用行为的有效监管。为了确保监管过程的有效性与公正性,政府会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为主体对企业进行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管理行为进行干预,它具有强制执法功能,也是希望基于社会宏观经济角度来确保社会企业经济体系的正常运转。

一、工商行政管理在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中的功能优势体现

从目前来看,实际上除了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以外的金融机构、跨国征信机构、税务机构以及海关机构都在对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过程进行相关信息的收集与管理,所以客观讲企业信用管理体系的监督介入方很多。但对政府、社会及企业三方发展而言,与企业监管关系最密切的还莫过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所以政府希望以该部门作为主导来干预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体现该部门在企业方面职能定位的有效优势。从职能定位角度来看,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可以在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中发挥三大功能:第一,它能制定、起草和执行与企业相关的信用管理行政法规,为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提出硬性指标;第二,它能够实现对企业设立、营业执照办法与企业经济户口功能的有效审批,并为企业建立经济户口;第三,它能够查处企业的违约失信行为和不正当竞争行为,具有一定的法律约束性。所以说,工商行政管理部门能够直接面对企业实施有效监督,主导企业信息管理体系的构建过程,具有强大的法定职能优势。另外,它也可以起到规避政府职能大规模调整和现行组织法修改的作用。总结来说,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对企业的监管管理是全方位、多角度的,它不但能实现对企业的信息监控管理,发现并制裁企业所存在的失信行为,也能直接推动企业征信对象的保理业务发展进程,所以说政府借助工商行政管理主体来干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也是当前中国政府及企业相互扶持发展的必然趋势。

二、工商行政管理在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中的功能定位

1.对信息的收集与加工管理

企业构建自身信用监管体系的前提就是建设一套完整的征信体系,这样能确保企业的信用监管体系构建始终保持动态发展状态。客观讲,我国目前依然是非征信国家,企业征信制度并不发达,所以政府必须指挥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来帮助企业建立经济户口、企业年检等主导征信方式,辅助企业来实现信用信息收集过程,也间接促进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构建过程。在信息收集以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为了确保信息价值能够最大化发挥,还会进行后期加工,并将加工好的数据交给企业及政府部门作为信用管理与行政管理依据,为以后的信息供给服务提供做准备。具体来讲,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会以一定标准来加工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类评级,最后构建信息查询平台,制定信用评级标准,借助网络来面向社会及其它政府部门来提供有关企业的所有信用信息查询服务,通过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以点带面,实现辐射性监督管理机制,令全社会都参与到对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的监督过程当中。

2.市场引导

考虑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所提供的企业信用信息仅仅适合于当前尚不完善且征信规模较小的现实市场,而伴随市场中征信业的不断发展完善,政府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将来必然会从直接征信中退下来,所以就目前来看,工商行政管理之于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依然定位于市场引导功能。它为当前企业提供信用评级、分析与风险评估功能,鼓励保险公司对企业失信行为开发必要险种,以达到防范企业信用风险的目的。另外,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也有着引导和培育专业保理公司的职责,为授信企业追讨企业债务,并同时为授信企业提供理赔服务。

三、工商行政管理在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中的功能对策

工商行政管理在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中应该起到一定的技术完善作用,下文将针对企业的信用监管技术完善来提出两点功能对策,以体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之于企业发展的优势特性。

1.为企业构建完善的信用信息数据库及信用信息公示系统

工商行政管理为企业构建信用信息数据库与信用信息公示系统是为了打击企业可能存在的失信行为,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的直接维护。同时,它也能确保信息公示的准确性与有效性。在这一完善过程中,企业的信用信息数据库会被不断充实完善,例如失信举报制度、信息查询系统等等都能推进企业信用信息的公示过程。以信息查询系统为例,它就主要将企业信息划分为3类,其中包括企业登记信息事项、企业正面信用信息以及严重失信信息,这一类信息主要面向全社会公开,始终保持信息透明度;还有失信行为信息被处罚记录信息,该类信息限制只允许当事人进行个案查询使用;另外第三类信息则代表企业在年检后所获取的经营信息,比如企业盈亏状况信息与资产负债信息等等。上述三类信息都交由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与企业通过信息查询系统共同管理,目前诸如此类企业系统的构建也被视为是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中符合法律规范的正确思路。

2.为企业创新信用评级方法

我国政府目前也与时俱进,借鉴国际做法来干预企业的信用管理体系构建过程。例如以工商行政管理为主体的要素分析法,它就基于5C和5P标准评判方法来监督管理企业。所谓5C就是企业品德(Character)、能力(Capacity)、资本(Capital)、抵押(Collateral)和情况(Condition),5C主要从企业行为规范来约束他们的信用体系构建过程。而5P分别为个人(People)、偿付(Payment)、目的(Purpose)、保障(Protection)和前景(Prospects)。5P与5C相对应,它通过企业技术规范来约束他们的信用体系构建过程。两种方法对授信企业在信用评级过程中都会有所提示和帮助,并且所涉猎范围全面,能够进一步促进企业与工商行政管理部门之间的良好互助与监督关系。

四、总结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挥重要作用的现今时代背景下,企业必须基于信用管理体系构建出发,结合自身状况及能力来不断发展信用管理制度,并同时重视工商行政管理之于自身的干预与辅助过程,实现未来合理、健康、有序的发展态势。二者之间也必须把握好“度”的关系,做到适当干预,以有效解决问题为准则,在新形势下寻求更有效率的工行管理职能运用方法,帮助授信企业突破自身局限,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参考文献

[1]李敏.试析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过程的工商管理运用[J].现代商业,2013(6):160

[2]王睿.企业信用管理体系构建过程的工商管理运用研究[J].才智,2014(10):340-340

企业的信用管理范文2

1 企业信用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1 我国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制度体系不健全。在关于企业信用信息管理的法律体系建设中,只有几种较为片面的与信用有关的法律,如《会计法》、《合同法》、《票据法》、《刑法》、《税法》等。虽部分城市如上海和深圳也出台了关于信用方面的法律,但这些法律还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体系对企业进行管理。

1.2 企业信用信息的分散性及隐蔽性使信息收集难度增加。在当今社会,企业的信用信息主要分布在企业内部、工商管理、银行、质检等部门,企业信用信息的分布具有分散和隐蔽的特点,使得企业信用信息的收集比较困难。

1.3 企业信用信息管理没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信用信息管理要求信用信息收集要及时、连续和完整。传统的手工收集的方法已不能满足信用管理建设的需要,有一定的限制和滞后性。

2 企业信用信息档案化管理的对策

2.1 尽快建立企业信用信息档案化管理的相关法规体系。国家应加快相关法制进程,尽快将信用档案管理工作纳入法制轨道,以政府为主导来促进企业信用档案体系的规范运作。区、县政府负责制定总体规划与规章制度,培育和监管信用市场。按照特许经营、商业运作、专业服务的方向,发挥市场机制作用,促进信用服务市场发展,规范有序地建立全区、县企业信用档案体系。按照信息共享、公平竞争、有利于公共服务和监管、维护国家信息安全的要求,制定企业征信管理、信用信息查询披露管理、信用评级管理、信用服务机构管理等方面的规章和相关制度。

2.2 建立企业信用档案收集体系。要对企业信用档案进行档案化管理还要有正确和高效收集档案的措施,才能满足档案化管理的需求。从企业信用档案的收集制度上来看,金融、税务、工商、质监等部门要结合工作职责,建立健全企业信用档案,充实企业信用信息数据,为全区、县信用建设提供数据支撑和数据服务,积极推进联合征信系统建设。同时,建立企业信用综合评级系统,根据各行业的企业信用信息,按照不同的权重,建立区、县企业信用综合评级系统,向各部门和社会提供企业信用综合评级信息,促进企业社会信用水平的提高。不同的信用信息在信息采集时具有不同的情况,具体的信息采集方式应该按照以下的几个方式进行:可以采取定期采集、不定期采集和一次性采集三种方式相结合。如企业经营状况这类“一年总结一次”的信用信息,可以根据其的惯例,采用定期采集信息的方式。

2.3 建立企业信用档案管理机制。要健全管理机制,政府及部门要把企业信用档案体系建设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和本部门工作目标。要成立专门的领导小组和工作机构,充分发挥组织、协调和督促作用,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加强舆论宣传,共同推进企业信用信息档案化管理的建设。信用信息档案化管理的组织领导上应由政府主导,工商部门或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或政府授权的信用机构具体负责建档,其他能够提供企业信用信息的部门如工商、海关等全力配合,各级档案部门指导信用档案信息的采集、整理及保管利用工作,及时发现和解决建立信用档案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发挥职能优势,协助有关方面制定相应的政策和办法,规范和完善信用档案管理。

企业的信用管理范文3

关键词:企业 信用档案 管理 利用

企业信用档案是企业档案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企业诚信制度建设不可或缺的内容,是构建社会诚信体系的奠基石。建立健全信用档案管理对规范企业行为、维护企业利益、规避市场经营风险、促进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完善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一 、信用档案概述

1.1 信用档案的界定

信用档案是指与企业的生产、科研和经营管理等各项活动密切相关,是企业在这些活动中直接形成的与企业信用有关的各种原始记录材料。

1.2 信用档案的构成

企业信用档案的构成不仅包括反映企业基本信用的内容,也有反映企业发展过程的与企业信用有关的各种记录,还有来自政府管理机构以及社会企业信用的评估、认定和奖励或惩罚的各种材料。

具体来说企业信用档案包含三方面的内容:第一,反映企业基本情况的材料,主要包括:企业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企业类型、企业经营范围、注册资本等;第二,企业自身信用管理的原始记录,主要包括合同协议、产品质量信用材料、企业经营和财务管理方面的档案等;第三,社会公共管理部门对企业诚信的认定及企业服务对象对企业的认可程度。主要包括,企业获得的荣誉证书、信用等级证书、评选的先进人物、用户对企业的评价、企业的信用评审记录等方面。

二 、信用档案管理的基本要求

营业执照、资质证书、人员职称证,获奖证书等是企业的重要证件,同时也是企业最基本的信用档案。做好这些证件的管理尤为重要。

2.1 档案的保管

企业法人营业执照、资质证书、安全生产许可证、组织机构代码证、税务登记证以及质量、环境、职业健康安全体系认证证书以及公司所有人员的各种证书是公司合法经营的资格证明。因此做为档案管理人员首先要把公司所有的证照按一些类别分类,如总公司一类,分公司一类,其中还可以再细分一些,如按照常用的和不常用的来分。并把证照所有的信息都要详细的归入表格中,便于以后查询。各分公司如遇证、照丢失,要及时电告总公司并登报声明作废,补证的一切费用由当事人负责,并处罚款;对公司的各种证、照复印件要加强管理。各分支机构所属施工队需带证、照复印件时,必须在复印件上注明使用范围(即加盖“此证仅限于承接 工程,用于其它工程无效”的印章,并要在空白处填写好工程项目名称。)还要由借用人在档案管理人员那里登记备案,同时加盖所属分支机构的红色印章和再复印无效印章,否则均视为无效证件;如发现伪造总公司和分支机构证、照和印章时,应立即向总公司汇报,由总公司配合司法部门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并给予举报人一定的奖励。

2.2 档案的使用

证照必须由各分支机构负责人领取或快递邮寄,证、照领取时由公司办公室复印后存档,以备核查;对领取或快递邮寄的证、照要妥善保管,规范使用,不准涂改、不准转借不相关的人、单位使用,不准利用证照从事违法活动。发现有用证、照从事违法、违规活动者将给予当事人以经济处罚,并收缴全部非法所得。造成严重后果者,按照有关程序追究当事人的刑事责任;各分支机构的证、照不得跨区承揽工程使用。若确需跨区域使用必须与总公司联系,征得同意后,方可使用。否则,给所在区域的分支机构造成经济损失时,由持证、照的分支机构负责人负责全部赔偿,造成严重后果者可取消该分支机构的证照使用权;在外省地设立的分支机构,对分支机构所属地换发的所有证件复印后,由分支机构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分支机构印章及时报总公司,以备核查。

三 、加强企业信用档案管理的几点建议

一是编制信用档案检索工具,完善检索体系。将分散在各个不同档案门类和不同载体的企业信用档案编制总目录,编制专题索引。帮助需求者方便、快捷、准确查阅所需要的档案信息。二是做好企业信用档案的编研工作,对企业信用档案进行二次、三次加工,形成新的能集中反映企业信用度的编研资料,为企业的经营工作、管理工作服务。三是做好信用档案的开放工作,可以通过企业局域网、互联网、举办展览公布企业部分信用档案,如:企业的获奖证书、信用等级证书、资格证书、用户发来的喜报、感谢信、先进人物事迹等,提高企业的形象和品牌。四是处理好档案利用与保密的关系,信用档案中一部分是企业的核心机密,如:企业在经济活动中签订的合同、企业财务数据、银行账户的记录等,在其利用中应遵循保密管理规定,处理好保密和利用的关系。通过对信用档案的开发利用,既能为企业的经营决策、技术创新、参与国内外市场竞争以及企业修史编志服务,也能够促进信用档案的收集归档工作,发现馆藏档案的不足,及时完善馆藏结构。

四 、以加强园林工程档案的管理和利用为例

4.1 园林工程资料档案的价值

园林工程资料是对施工情况的记录,真实反映了工程施工的全过程,反映了工程的内在质量,特别是对于隐蔽工程和建成后不易检测的项目更具有唯一的、不可替代的重要价值。因此资料整理和存档工作就显得更加重要,强调有质量保证资料的重要性,将有利于促进工程质量的提高。因此,加强对工程资料的收集、归档与保存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

4.2 园林工程档案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工程建设档案资料的整理、立卷、归档是整个工程建设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必须认真做好。首先,要清理档案资料,把不归档的资料予以剔除;其次,按照工程项目程序整理档案资料;三是按档案资料的具体内容进行归类立卷,整理出目录和全部档案资料的总目录,最后把档案资料按要求分类编号、立卷。立卷所用的卷宗、卷宗目录、立卷说明等用品要使用统一规格的用品,做到档案资料的规范、统一、并具可操作性和可使用性。

4.3 园林工程档案资料的保管和使用

首先,要确保资料的安全,在保管工作中要采取防盗、防火、防腐、防虫、防污、防鼠等安全措施,防止档案资料的损坏,已经损坏的资料要及时组织修复或复制;其次,是做到借阅资料必须登记,外单位人员借阅的监理资料不得私自转借,不得私自复印,不得遗失、拆折、抽掉、污损,不得在档案资料上圈点、划线和涂改。

4.4 提高园林工程档案的利用率

首先,扩大宣传,提高园林资料档案工作的知名度。档案馆应通过办宣传栏、举办图片展览等宣传手段广泛宣传《档案法》,同时介绍馆藏的园林工程资料档案向社会开放的内容、数量,提高园林资料档案工作的知名度,让社会各界和公民都了解利用园林工程档案的意义和实际效果。其次,加强园林资料档案社会化服务的力度。随着数字技术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应用和普及,各类信息,随着网络进入千家万户,人们对知识和信息的需要越来越迫切,使信息的社会服务成为一种需要。要提高园林工程档案的利用率,信息服务社会化是关键,我们应针对不同的信息需求,提供不同的信息服务。同时要充分利用网络等先进技术手段,扩大服务范围,畅通交流渠道,提高档案信息服务的普及力和影响力。

五 、结束语

诚实守信是当今社会的热门话题,是立身之本、立国之基、发展之道,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传统美德,更是一个企业巨大的无形资产和社会现代文明的标志,因此加强企业信用档案的管理和利用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闫娜好. 浅析信用档案管理体系的构建[J]. 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5).

[2]郭银彩. 谈谈企业信用档案管理[J]. 东方企业文化,2010,(14).

企业的信用管理范文4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管理系统;集团管理

企业集团是大型的经济技术型组织,在生产经营过程中面临着全国甚至国外同行业的激烈竞争,必须对市场需求做出快速响应。但是由于企业集团受规模庞大,管理复杂等因素的影响,在响应的时效方面常常存在延迟的现象,而信息化管理则顺应企业集团发展的需要,为加快集团的响应速度,增加决策的精准程度,提高集团的管理效率提供了有益的帮助。

一、信息化及信息化管理理念

信息化简单的讲就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进行科学的改造,并由此而使得整个社会的组织结构与经济结构发生改变。信息化过程不只是一个技术的发展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社会发展的过程,是时展的趋势。因此,企业集团在经营发展过程中应该紧跟时代的步伐,通过信息化手段来实现企业管理流程、组织结构的变革。

企业管理的信息化就是在企业管理中充分利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来构建企业自身的信息网络系统,使得企业的信息、资金、物资、工序得以优化整合,实现企业管理效率和管理质量的整体提高,保证企业资源得到优化配置,实现企业生产效益与竞争能力的提高。从信息化技术发展及应用过程来看,企业信息化包括生产环节信息化以及管理过程信息化。这其中又以管理过程信息化为发展重点,并逐步向无边界管理的方向发展。因此,信息化管理理念及应用将对企业未来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二、信息化管理理念是企业集团管理工作的需要

企业集团管理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实现对企业集团运营的整体决策与全面监控。通过制定全面管理流程制度将企业集团的经营战略予以落实;利用企业集团的资金集中管理系统完成资金流分析与资金风险预防;采用集团集中财务管理与核算及时的发现企业集团运营过程中的财务问题,并及时予以优化;通过集中人力资源管理培训,将薪酬、绩效、综合素质以及人事等管理内容集成起来,实现人力资源管理效率的最大化;采用集团信息化物资采购、配置以及管理系统,实现物资的最佳配置等,所有这些工作归纳起来就是针对企业集团的实际管理需求,构建完善的企业集团信息化管理系统,保证管理渠道得到疏通、优化,使得企业集团的管理工作效率能够得到充分提高。

三、企业集团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构建与实施

(一)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规划。在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规划过程中,企业集团必须考虑到自身管理工作的需求,基于从简单到复杂的发展策略,将企业集团庞大的系统分解成为若干个阶段进行逐步展开。同时,在起始阶段要选择难度相对较低的基础性项目。另外,在系统的建设规划过程中要尽量避免项目实施的风险,以免因为信息化管理系统的建设而导致企业的管理体系失控。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主要可以采用如下信息技术实现系统管理和构建:(1)应用Internet技术实现地域限制的突破。集团企业管理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地域分布范围广,经常存在着项目管理控制工作在国内,而管理项目的实际经营活动在国外的现象。因此,所构建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必须使用Internet技术,基于B/S架构形成人性化的操作体系,使得项目的管理决策及其执行不会受到地域的限制。项目管理人员不论身在何处都可以通过各种互联网终端访问企业集团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在保证集团公司数据安全的基础上实现企业管理的无边界、零延时响应。(2)确保企业集团各级管理人员实时响应数据要求。企业集团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完成之后,能够实现企业集团所有数据在物理空间和逻辑空间上的高度集中,从而有利于实现管理指令的实时响应。(3)利用虚拟协同技术构建信息管理平台。在企业集团的业务管理范畴当中,各个子公司、项目组的所有资源需要进行综合利用,这就涉及到协同管理和分配的问题。从管理信息系统的层面来讲,主要是指数据的查询与分析、内部业务的核对以及人力资源的调配等,各个方面都要求将各个子公司和项目组作为一个整体管理对象,利用协同管理技术实现资源和信息的最优化配置。

(二)信息管理功能模块的集成。企业集团信息管理功能模块的集成主要包括人员的集成、信息的集成以及流程的集成三个方面。(1) 人员的集成。企业集团信息管理系统通过系统的门户,为集团内部的所有管理人员以及员工的协同工作提供辅助,提供了各个具体业务功能统一的应用入口、个性化界面、统一账户管理和登录,有利于管理人员、管理部门以及子公司之间的信息同步、操作同步和处理业务同步,便于管理工作的相互协调。同时,还能够通过这种方式构建其快捷的人际协同环境,有利于企业内部、企业外部中包括员工、客户在内的所有人员通过该平台获得对应的信息和服务,形成开放式的商务环境,实现企业经营管理运作的一体化。另外,企业用户在任意的业务流程处理以及项目管理过程中,可以通过信息模块、流程模量、配置模块以及业务模块实现企业集团的业务信息集成管理,保证在合适的时间和地点将合适的信息准确的发送给需要信息的人,提高项目处理的协同性,实现集团整体运作效率的提高。(2)信息的集成。企业信息系统需要提供包括集团公司在内的财务、管理、销售、生产、客户、人力资源等信息的协同管理,属于一个全面的立体化的应用系统。在整个企业集团的使用过程中,各个子系统中的所有基本业务数据都进行统一的集中管理,各个成员部门的信息化管理系统不但可以进行数据的集中管理,还能够通过分级分层的管理方式实现数据的管理控制,在保证企业集团数据的相对集中与统一的同时,还能够确保各个分支机构业务得到灵活扩充。(3)工作流程的集成。企业集团信息化管理系统流程的集成主要包括企业内部功能、应用流程的集成,同时还包括各个子公司之间操作流程的协同、集成。在具体的实现过程中,信息系统采用工作流作为基本驱动方式对业务进行处理,使得其成为一个集成的基于基本规则的工作管理流程体系,确保企业集团内部和外部的信息流、物资流和管理流得到集成。通过集成搭建统一的信息交换平台,为企业内部各部门以及外部客户群提供沟通的渠道,同时也为企业集团内部业务流程的变化与持续更新提供技术保障。

(三)信息化管理可以为企业集团决策提供支持。随着企业集团对信息技术应用的不断深入,会逐步积累起大量的业务数据需要处理,这些数据与时间一道呈几何级数增长,企业所拥有的信息量急剧增加。这时,企业集团的信息管理部门的工作重点不再是单一的数据收集和整理,而是让企业集团内部的有关管理人员能够及时快速的从海量信息中获得所需要的情报。企业的管理人员希望能够对当前既有的数据进行快速的综合分析处理,为企业决策提供信息上支持,为企业竞争提供情报上的帮助。

因此,企业集团有必要利用信息化管理系统来创建决策支持功能,通过这项功能可解决原有系统中存在的数据分析工具单一,对传统数据库依赖过多等技术问题,并且还要植入先进的防护措施,使得该项功能不但能更好地为管理者提供及时、准确的决策依据,使管理者在激烈复杂的市场竞争中能尽早做出科学正确的判断,还要起到有效防止自身信息失密的作用。

结语:总之,信息化管理理念在企业集团管理中运用时必须考虑集团的实际需要,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从系统规划、功能模块集成以及管理决策支持等几个方面进行科学的构建,这样才能满足集团管理的需要,为集团发展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参考。

参考文献:

企业的信用管理范文5

在当代市场经济中,企业信用管理是当代企业管理的核心,是企业生存和发展过程的必需条件。但是,通过对中国企业的调查研究,我们发现,很多企业的信用状况让人担心,如何建立完善的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已成为现阶段最重要的问题。本文首先从伴随企业发展的信贷风险的存在入手,对企业信用风险产生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然后从企业管理体系的建立和完善入手,采取有效措施防止信用风险,推行规避信贷风险控制方面的业务。

关键词:

信用风险;信用风险管理;管理体系

信用已成为不可或缺的业务发展组成部分,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却发现很多企业因缺乏诚信而不能长期发展下去,原因主要是企业不能随意投资,银行也不敢轻易放贷,从而导致市场经济的萎缩。对于这种情况,我们需要研究信用风险在企业的发展中的存在,针对实际情况提出有效的解决方案。

1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含义

1.1信用风险

信用风险是在信用交易活动中发生的逾期却不付款的客户风险。信用风险从企业信用办理的角度分为可控风险和不可控风险。严格地执行按账龄分析和标准的后台债务采集程序是控制可控风险的主要途径,企业可以借此提高其信用管理功能。不可控风险,以国家风险为代表,识别风险、规避为主是企业信用管理部门的任务。

1.2信用风险管理

信用风险管理,也被称为企业的信用管理,是企业信用管理科学的专业知识,避免信贷所产生的风险。当代企业经管的焦点是企业信用管理。提高抵御风险的能力,加强企业的信用管理,增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完善企业信用管理体系。同时,合理完善的企业信用管理可以使企业在与其他企业进行赊销、投标、合资合作等生产活动中更胸有成竹。客户信用风险管理是企业信用风险管理的主要任务,包含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分析,继而进行有效的风险管理,采取最经济的应对全面风险的方法。

2企业发展中存在的信用风险分析

2.1存在于应用管理的信用风险

在目前阶段,经营活动中许多企业普遍存在信用缺失的问题,如此,则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滋生大量风险因素。中国的经济体制是市场经济,凭着良好的信用条件,可以促进销售自身的产品,同时也提升了市场竞争力。但是,在大多数情况中,很多企业不这样做,没有办法兑现做出的承诺,也影响了信贷的比例,在这种情况下企业规模不能扩大。

2.2存在于融资中的信用风险

企业发展是和融资分不开的,再加上融资出现信用风险,因此企业需要承担更大的财务风险。银行信贷中中小企业比大企业的难度大得多。为什么出现这种情况?一个原因是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认定中小型企业不能保证按时还款,存在过高的信用风险;另一个原因是中小企业缺乏偿还融资贷款能力,银行将遭受巨大损失。

2.3存在于信用缺失产生坏账的信用风险

第一,缺乏信用管理人员,不能正确处理好销量和风险之间的关系。由于规模的限制,许多企业并未设有单独的信用管理部门,加上相关从业人员存在重大缺口,同时容易被企业管理者忽视,企业信用客户无法取得企业管理者手中的控制权。第二,缺少有效的客户资信管理体系,无法准确识别客户的信用,许多企业无法充分了解客户的资信情况,非常容易造成不必要的损失。同时,企业并未对信贷客户的资料实地调查,对客户的了解不完整。

3发生企业信用风险的主要因素

3.1企业内部因素

较差的风险意识和缺乏先进经营观念是很多企业都存在信用风险的内部原因。

3.1.1企业目前现有经营策略缺少合理性

企业的发展和企业经营战略有很紧密的关系,由于被传统的思维方式所影响,中国许多企业在发展过程当中只注重眼前利益,不能从长远角度看待问题,依然实行轻视控制、过于重视销售的经营观念,没有完善的发展战略。

3.1.2优良信用风险意识欠缺

虽然现代企业的风险意识正处于增强的好转趋势,但意识只存在于企业财务管理,只关注账面利润,而不是关心实际营业利润。坏账准备存在于企业的账面利润中,假如不能回收则将减少净利润的数额,可是许多企业都没有意识到,这将导致企业面临的风险提升,也使企业增加流动性风险。

3.1.3财务管理部门与销售部门缺少协调性

企业要发展,有必要使多个部门参与进来,销售部门和财务部门是最必要的,但是,该两个部门在实际工作中存在不同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销售部门不调查客户的信用就完成给定的任务,财务部门只了解客户的欠款数额,并不关注客户的实际情况,从而导致企业风险增加。

3.1.4缺乏信用管理机制

尽管许多企业都意识到信用风险对企业发展的显著的影响,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企业不注重信用经营,不建立信用管理机制、不设立信用管理部门,从而导致容易出现账款的拖欠和企业经营效率低下。

3.2企业外部因素

企业发展与经济环境存在一定的联系,企业与外部的关系也是企业不重视信用风险的原因之一。虽然中国已经不是计划经济,但其影响并未消除,许多人仍然缺乏信用意识,这样就阻碍建立社会信用的经济环境。而且,协作可用信息的不对称,是信用风险的发生的主要因素。

4企业信用风险的管理和控制方法

4.1设立企业信用风险管理制度

4.1.1客户资信管理制度

加强信贷管理,特别是在交易前对客户信用信息收集和风险评估调查,企业必须首先进行客户资信管理,其意义非常重要,企业的信贷活动需要在标准的风险管理制度下进行实施。企业应该加强客户的资信管理在以下三个方面:(1)收集客户的资信信息;(2)经常对客户群进行监管和查实;(3)创设和办理客户资信档案。

4.1.2应收账款监控制度

很多企业针对应收账款的管理都规定了相关管理的制度,尽管如此这些系统还无法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和市场环境方面的要求。缺乏科学和系统的管理体系是主要的问题,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销售台账管理制度;(2)债权管理系统;(3)应收账款总金额管控系统;(4)账龄的监管和货款收受接管管理制度。

4.1.3客户授信管理制度

在交易过程中企业信用风险产生的主要原因是销售或相关业务管理和缺乏对销售的规范化管理控制。客户的信用额度和期限的控制是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企业必须建立信用客户之间的直接关系,直接管理的实施,改变完全依赖于销售的“间接管理”的局面。

4.2建立专业的信用管理部门

提高企业目标的信用风险,从根本上,我们必须完成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构建,开展专业的信用分析和管理。第一,必须在对客户实行客观全面的信用调查之后才能与之签订合同,依据企业的信用情况来规定客户的信用条件和信用标准,构建客户档案,加强预控的交易活动。第二,我们必须严格执行账龄管理,客户账户支付进度实时跟踪,以保证客户能及时支付账款,尽量减少拖欠的可能性,并加强对交易活动的监控。第三,假如企业已经发生信用风险损失,企业则应该采用有效和合理的政策和遵循成本效益原则,加强交易事后的控制来减少企业的损失。

4.3增强信用风险的沟通和信息

削弱因为信息不对称使得企业的社会监管成本和管理成本的增加,信用风险的信息和通信管理是指不同形式的信息访问和传输,让员工明白自己在内部控制制度中的责任和作用,较好地履职,保持控制信息和经营信息的畅通,以形成良好的外部环境。我们经由下列途径来强化信用风险的信息与沟通。

4.3.1必须准备详细的余额和定期收款报告

通过应收账款详细的报告,企业管理和销售部门及时了解信息,如余额和应收款项的老化,并采取有效措施,降低企业遭受的损失。

4.3.2保证对账的实时性

财管部门要定期核对和营销部门的账目,核实应收账款,也要和客户核实账目,把应收账款的期限和金额进行对账。进而把信息回馈给企业领导者,让他们做出决定,以规避导致应收账款的错误和损失。

4.3.3必须创建应收款台账

企业应建立合理的应收账款台账来应对坏账现象,它是面临的主要信用风险现象,客户应收账款的变动将表现为应收账款的增加或减少,根据客户分类账反映作调查,以防止坏账出现。

4.4对企业信用风险监管的加强

因为资金信贷复苏的经济活动已大大推迟,所以回收应收账款常常很不确定,非常容易使企业出现信用风险。为降低信贷风险、提高应收账款的管理水平,企业应采用如下控制措施:

4.4.1监督信用账户

如通过对客户的信用状况、经营状况、账龄状况等的分析,来确定的坏账发生的概率,采取不同的信贷政策。

4.4.2客户跟踪管理

之所以公司财务部门和授信客户之间的信贷应保持连接,从信贷的开始到信贷的结束,是为了确保客户按时交款,同时也确保因为运输、包装、质量等方面出现的意见不一致情况的发生,应及时采取应对措施,维护良好的客户关系。

4.4.3监管信贷的发生

如接管处理客户定单,过期付款收受接管、客户信用审批。

4.5创立科学的信用风险评估机制

确认、管理、分析市场营销、财务管理、生产、销售等环节的方式是风险评估活动。在正常的情况下,信用风险评估机制的创立方法如下。

4.5.1风险要素要精确地确定

确定独一的方针设定,风险评估才是有道理的。如此一来,成本增加风险、资产流动性风险、汇率风险、坏账风险因素是应收账款风险评估的主要因素。

4.5.2深入分析风险因素

采取措施以控制基于所述分析的结果的信用风险,风险分析主要包括风险的严重性及其发生的频率。

5结语

由于买方市场的形成继续发展,企业间的信用已成为企业全部交易方式的很大方面,信用经济发展蓬勃。但伴随而来的是由信用销售引起的赊销付款拖欠问题越来越严重。伴随中国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而买方市场的形成更是短暂的情况,规避企业信用风险、创立企业信用风险管理体系已迫在眉睫。对此,企业需要认识到自己发展中存在的不足,针对实际情况找出合理有效的解决方案,只有通过对信用的管理,减少不良行为,才能推动企业各方面的发展。避免信贷风险的根本出路是构建以信用为核心的市场经济体系。但是,我们不能拔苗助长,要做好长期攻克的准备。本阶段,从企业内部入手,加强企业风险意识,建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最大限度地规避信贷风险是降低信用风险的主要途径。

参考文献:

[1]马瑞红.企业信用风险分析及控制[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6(02).

[2]陈宇锋.企业信用建设思考[J].经营管理者,2015(13).

[3]张美.企业信用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经营管理者,2015(23).

[4]潘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风险管理机制缺陷及矫正[J].上海金融学院学报,2014(01).

企业的信用管理范文6

关键词:信息化管理 水泥生产 ERP系统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和市场竞争环境的巨大变化,以及水泥行业外资企业产品与服务进入带来的严峻挑战,水泥行业面临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面对这种发展环境,如何转变经营观念,提高产品质量,改善服务质量,以保证企业的持续发展,是水泥企业值得深思的问题。

发展信息技术是产业升级的“助推器”,推动企业研发、设计、生产、管理、流通等环节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实现信息化、工业化“两化”深度融合,能够有效促进传统产业改造提升,提高企业经济效益,增强企业竞争力,促进企业降低生产成本、降低能耗、降低物耗。

1 企业简介

内蒙古蒙西水泥股份有限公司坐落在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高原西部的蒙西高新技术工业园区(国家新材料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示范基地、第一批国家循环经济试点产业园区),东邻矿产资源富集的千里山和京藏高速公路,西距包兰铁路、110国道1公里,南距乌海机场6公里,毗邻西部煤城――乌海市。

2 信息化发展历程

蒙西水泥公司从建厂伊始就非常重视企业信息化建设,在多年的发展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蒙西的信息化建设伴随着企业的成长而稳步发展,而不断升级的企业信息化建设也为企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蒙西建厂之初,定位在高自动化程度基础之上,一期水泥湿法生产线引进美国BAILEY公司的INFI-90集散控制系统,利用先进的控制技术,借助多种先进的技术如:微处理器技术、CRT图形显示技术、高速通信技术,形成一个功能强大、具有时代气息、具有决策管理能力的分布式控制系统,成为国内首家全面引进自动控制系统的湿法生产线。当时外人不理解,认为水泥厂引进这么先进的自动控制系统是不合适的,调侃为“给骡子车安电脑”,可是从公司的发展来看,这台“电脑”安的是很有必要的,坚定了我们的信心,为公司的信息化建设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1998年,公司开始企业信息化的基础建设,建成了较完整的内部计算机信息网络系统、内部员工交流网站、外部宣传网站、邮件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OA)等,同时引入了生产、销售、化验室报表管理子系统,为公司的管理决策提供信息。但公司不满足现有信息化的状况,进一步提出创新机制向管理要更多效益的工作要求。公司组织有关人员去海尔、联想、华为等知名企业考察学习,在学习基础上组织认真讨论,客观分析蒙西现状、优势和劣势,经充分酝酿,提出了“加强信息化建设 推进管理全面创新 提高核心竞争力”的创新管理思路。

2003年6月,蒙西水泥公司启动ERP系统来全面管理公司的各项业务。经过一年多的建设和正式运行,证明了这一思路符合蒙西实际,是一项较为成功的尝试,得到了专家的肯定,成为西部地区水泥行业完全构架在信息化上的首家企业,并且入围“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

ERP系统解决了公司与各部门的“信息孤岛”问题,实现了各种业务信息高度集成,企业内外信息资源得到了充分共享,业务人员和管理人员都能够快速得到所需的各种信息,提高了公司经营决策水平和企业整体应变能力和市场竞争能力。

3 系统概述

蒙西水泥公司ERP系统涵盖了原料采购计划、物料需求管理、原料进厂、水泥生产、质量控制、销售分销、五金仓库管理、工厂管理及设备管理等,是一套适合企业管理的综合性的管理信息系统。

特点:①分布式应用:通过应用服务器、数据服务器的分布以及前端客户机的简化,解决了分布式应用的问题。②跨平台应用:可跨操作系统平台、跨数据库平台。③容易部署和管理:整个系统的管理、资源分配、数据库操作、业务逻辑部件的管理及动态加载等工作集中于应用服务器。从而有效降低了应用系统部署、维护和管理的难度。

4 自动控制系统

实现工控系统与ERP系统的集成是水泥行业信息化的特点之一。将工控系统中的各种消耗数据、产出数据等通过DCS实时的读入到ERP系统中,为各级领导提供实时的动态数据分析,使领导对于现场状况和企业的经营业务数据的趋势有更加直观和准确及时的掌控。

我公司的水泥生产线采用ABB公司的AC800 和FREELANCE 2000集散控制系统,实现水泥生产线的自动控制。集成现场总线控制的过程站,具有以下功能:

①控制功能覆盖快速开关逻辑到复杂闭环控制;②4条高速现场总线;③支持控制器冗余功能;④全集成到系统Engineer IT编程组态;⑤从现场设备到操作员站,为全局数据库;⑥紧凑型的安装尺寸。

5 流程管理

使用先进的集团化的管控手段,规范业务流程,各成员企业实现业务流程管理的标准化。同时增强各个业务环节的管控,进一步的实现精细化管理。

蒙西水泥公司引进先进的流程管理平台,即IDS公司的ARIS流程管理平台。目前正在进行业务流程优化(BPR)和精细化管理项目,这两个项目的前提,都必须需要对现有业务流程进行描述和流程诊断,并在对现有流程充分分析的基础上进行未来业务流程的优化设计。

IDS Scheer的产品ARIS在当今流程建模与分析工具的市场中排名世界第一,IDS Scheer的ARIS 流程管理平台是搭建完整的企业流程管理体系的理想工具。企业在追求持续改进的过程中,应用ARIS流程管理平台作为实施工具,可确保从企业管理层到执行层能够协同管理流程。

6 总体目标

公司的快速发展对企业内部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迫切需要信息系统应用在水泥的生产、采购、销售、财务、人力资源等环节,强化不同环节的信息沟通,实现物流、资金流、信息流及人力资源的协调统一,以期达到对各部门业务的信息化管理,对企业内部的各项指标进行科学的管理和分析。

7 实施效益分析

实施ERP给企业从实现企业资源一致性、可视性、可控性,提高生产效率,降低生产成本,加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等方面带来明显变化:实现业务数据和资料的共享;理顺和规范业务流程,消除无效劳动;管理人员从事务性工作转变为分析决策等管理工作;加强对质量的事前、事中、事后控制,提高产品质量;加强对工艺和原料的控制;降低物料的成本;生产计划和作业有序有效;加强客户关系管理,提高销售利润;为企业决策者提供及时、准确的决策依据;提供电子商务的技术基础。

主要体现在:

①信息高度集成。借助网络技术和系统集成模块功能,解决总部与分公司、部门与部门之间的信息孤岛问题,实现各种业务信息高度集成,有利于企业领导和各级管理人员随时掌握市场销售、生产和财务等方面的运行状况,不断改善经营决策,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竞争地位。

②管理规范化和标准化。加强了各种业务工作的规范化和标准化,减少了人工系统操作的随意性,从而降低了人为因素对业务工作的不利影响。

③提高工作效率,致力于实质性的管理。大大提高了工作管理人员的工作效率,使管理人员从事务中解放出来,致力于实质性的分析管理工作。

④有利于培养复合型人才。通过实施ERP项目,在企业内培养出一批既懂管理,又掌握计算机应用的复合型专业人才,为科学管理和决策奠定基础。

⑤实现全集团水泥生产企业信息一体化。为蒙西集团其它水泥生产企业实现信息化管理提供了成熟的系统软件支持,培养和输出了人才,从而实现了蒙西公司水泥生产企业信息一体化。

⑥系统实施应用一年后改善了管理水平,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企业生产经营的方方面面,信息化不仅是技术变革,也是管理变革,公司信息化发展的最终目标就是运用企业战略指导信息化建设,最终实现企业的战略目标。

随着水泥工业的转型升级不断走向深化,ERP系统开始在水泥行业大范围推广,并取得了显著成效。ERP作为一种系统软件,技术研发与推进却是一个持续的过程。在水泥工业节能环保呼声日益高涨的背景下,ERP系统已经从原来单纯的企业资源管理上升到企业管理优化,资源科学利用,生产智能管控的地位。受此影响,对ERP系统功能进行不断优化升级是实现水泥工业节能降耗的需要,更是践行中央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宏志.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与变革[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