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面设计课程建设范例6篇

平面设计课程建设

平面设计课程建设范文1

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对各个行业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互联网+”发展模式兴起,实现了互联网与行业的深度融合。“互联网+”的发展模式对平面设计专业也提出了新的要求,例如为了促进产品的宣传,电商企业对拥有平面设计基础的网页设计人才的需求量就越来越大。高等院校的平面设计专业开设网页设计课程,既有利于学生的专业基础与社会需求实现紧密结合,又有利于促进学生思维理念的提升,提升其就业能力。保定学院开设网页设计课程,更是具有积极的意义。保定市毗邻雄安新区,面临着京津冀协同发展和雄安新区规划建设的重大战略机遇。作为一名高校平面设计专业教师,必须要深刻领会雄安新区建设的重要意义,加大对平面设计专业进行创新改革,拓宽视野,提高标准,突出特色,为雄安新区的规划建设培养人才。

一、网页设计人才需求与人才培养现状分析

(一)网页设计人才需求

在互联网+发展模式下,市场对拥有网页设计人才的需求明显增加,据2017-2018年网络招聘信息的统计,市场对网页高级设计师、网页美工的人才需求最为迫切,而这些职位的网页人才都需要具备平面设计的基础,这也是平面设计专业学生的优势。

目前,市场上对相关职位人才有以下要求。高级网页设计师要具有丰富的设计理论知识,精通Photoshop、Illustrator、Dreamweaver等工具,具备良好的合作态度及团队精神,注重细节、品质和用户体验。网页美工要具有平面设计知识基础,熟练使用Photoshop、Illustrator、Dreamweaver等�件,能够完成店铺整体形象设计、整体版面布局和装饰工作,具备团队和跨团队合作精神、设计表达和展示能力。

(二)保定学院人才培养现状

保定学院于2015年被河北省教育厅批准为向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学校,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而课程建设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处于核心地位。目前,保定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课程包含招贴设计、标志设计、包装设计、广告设计、书籍设计、CI设计等传统平面设计课程,平面设计专业虽然在网页设计方面有所尝试,但尚未开设网页设计的专业课程。因此,在平面设计课程体系中增加网页设计课程建设研究非常迫切。

二、网页设计课程建设的基本思路和目的

(一)课程设计的基本思路

目前,保定学院的网页设计课程穿插于毕业设计课程中,尚处于尝试阶段,从目前教学效果和学生反馈来看,网页设计课程的开设对完善本专业的课程体系和外延发展均具有积极的意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普遍较高。为培养符合市场人才的需要,本研究通过对保定学院现行课程建设的系统思考,尝试将网页设计课程从毕业设计课程中独立出来,引入到平面教学课程体系中,使其成为一门独立的基础课程。

(二)课程设计的目的

本课程研究的目的主要有四个方面:保定学院是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试点学校,本研究能够提升平面设计专业在互联网+发展中的应用性,适应保定学院转型发展的需要;完善保定学院平面设计课程体系,通过设立网页设计课程,拓宽平面设计课程体系的范围;培养市场需要的应用型设计人才,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保定学院毕业生的综合素质。

三、课程建设路径

(一)课程定位

平面设计专业的网页设计课程应与计算机专业的网页设计课程有所不同,保定学院学生的计算机编程基础弱,但具备平面设计的综合能力和艺术审美能力。当前,市场对网页人才的需求主要包括网页设计师、网页美工、网站开发人员、网站策划编辑等,网站开发人员、网站策划编辑等职位更加侧重网站开发、编程等计算机技术,而网页设计师和网页美工的职位要求更符合平面设计专业学生的特点。因此,本课程定位于保定学院平面设计专业的必修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平面设计与网页制作相结合的能力,在学生掌握平面设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网页设计知识的学习,实现网页设计与平面设计的交叉融合,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使其具备从事网页设计师、网页美工等职业的能力。

(二)课程目标

平面设计专业的网页设计应根据平面设计专业学生的具体情况和市场需求,以培养应用型平面设计人才为目标。

1.知识目标

平面设计专业学生有扎实的平面设计专业知识,熟练掌握图像处理软件。在此基础上,本课程的知识目标包括了解有关网站网页的基本知识概念,树立网站的整体观念;能够熟练使用Photoshop、Illustrator等图形图像处理软件,独立完成网站及网页视觉部分的设计,包括网站整体风格的设计、网页界面及各元素的设计;熟悉网站的步骤和过程,掌握Dreamwever建立网站、制作网页的方法;掌握Photoshop、Illustrator等制图软件和Dreamwever网页制作软件的结合运用。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艺术感受力、视觉表现力和审美能力,尤其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职业目标

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职业道德素质,具有工作责任心,具有良好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具有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项目实施能力。

(三)课程体系

平面设计课程建设范文2

关键词: 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 问题 开展措施

1.引言

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是全面检验和巩固房屋建筑学课程学习效果的一个有效方式,是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关专业知识完成符合建设项目设计任务的能力的重要实践性环节。通过课程设计,培养学生树立正确的设计思想和方法,增强独立运用理论知识、技术标准、设计规范,参考资料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能用通顺的文字和准确的图表系统、完整地表达设计成果,可以使学生得到工程实践的实际训练,提高其应用能力及动手能力。

2.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的要求

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是紧接着在房屋建筑学课程结束时安排的为期一周的实训工作,模拟的建筑工程项目类型有单元住宅、教学楼、小别墅、办公楼,根据课程内容及建筑设计规范设计分两步完成:第一步完成方案草图设计;第二步完成初步设计:提交建筑设计中的各层平面图和屋顶平面图、立面图、剖面图及构造详图。

3.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开展中存在的问题

3.1学生认识不到位主动性不够。

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是学生初次接触设计,由于缺乏了解,有的学生认为本专业所培养的目标以建筑施工企业一线的项目施工员为主要就业岗位,主要应学习施工技术而不是设计,因而设计成果粗糙马虎。

3.2学生层次不一,设计进展不易统一。

因为目前生源种类不一致,学习基础不一样,知识水平与解决问题的能力不一致,所以在为期一周的时间内有的学生不能按时完成设计任务,或者完成效果不好。

3.3设计时不注意规范的应用及与课程的联系。

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中既有建筑设计又有构造设计,同时还要遵循建筑设计规范、制图标准,懂得材料的性能要求与选择方法,但有的学生在完成实训的过程中对存在的疑惑、遗忘的知识、错误的认识没有积极地解决,对应该遵守的要求也不认真执行。

4.解决思路

针对以上问题,教师要在思想上帮助学生对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目的的认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认识到通过房屋建筑学设计可以获得以下收获。

4.1能达到系统巩固并扩大所学的理论知识与专业知识,使理论联系实际。

4.2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能独立解决有关工程的建筑施工图设计问题,并能表现出有一定的科学性与创造性,从而提高设计、绘图、综合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

4.3具有正确、熟练运用设计规范、手册、各种标准图集及参考书的能力。

4.4提高对建筑设计的一般原理和方法的理解,增强建筑构造的运用能力,以及绘制施工图的能力。

4.5培养学生在建筑工程设计过程中的配合意识,包括工种和工种之间的协调及设计组人员之间的配合,加深对所学理论课程的理解和巩固。

4.6了解建筑设计的整个过程;通过实际工程训练,初步建立设计、施工、经济全面协调统一的思想。

4.7通过课程设计,进一步建立工作的责任意识。

此外,教师要将设计内容与课堂教学有机结合,按照规范、标准要求随着课程的开展逐步完成方案草图的内容,使选题多样化,让不同学习基础的学生有足够的时间构思方案、解决问题,并在正式完成课程设计的那一个星期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最后的修改与建筑图纸绘制。

5.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的开展

5.1房屋建筑学课程内容与方案草图设计的开展。

房屋建筑学课程第2章是民用建筑设计部分,在此阶段的教学中,学生应根据建筑设计内容结合规范要求,回顾制图标准,完成建筑平面图草图设计,通过典型图纸分析、设计原理讲解,在本人反复修改、老师指导的情况下进一步完成剖面图及立面图草图设计,此阶段的图纸内容并不能一次性确定,因为涉及到构造要求及做法的知识还将在后面构造设计教学中逐一补充完善。如学习第5章墙体部分的课程内容可以进一步完成立面图中墙面装修做法及墙体细部构造详图;学习第6章楼层和地层部分的课程内容可以完善剖面图中地面构造做法、楼板尺度、楼板的搁置;学习第7章楼梯部分的课程内容可以补充平面图、剖面图中楼梯的尺度、立面图中建筑入口形式及楼梯构造详图;学习第8章屋顶部分的课程内容可以完成屋顶平面图的绘制;学习第9章门窗部分的课程内容可以确定平面、立面、剖面图中门窗的位置。在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中“学、教、做‘三位一体’”的课堂模式可以使学生领会到设计的开展程序,督促他们踏踏实实地完成设计每一个环节的内容,知道运用所学的知识完成对应的设计,哪怕是多次修改都感觉到其乐无穷,对自己的成果了如指掌。

5.2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初步设计阶段的实训开展。

在课程结束后的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实训周,学生的方案草图设计其实已随教学过程的开展基本确定,在前面近15周的理论教学过程中学生边学边做边改,对设计的要求、标准均已明确,遇到的问题在教学过程中有充分的时间来解决,在初步设计阶段即使要修正内容也是局部而不影响实训进程。因此将方案草图转为正式的图纸时,效率大大提高,整体质量明显提升。

5.3方案实施的效果。

房屋建筑学课程是建筑工程技术专业中的重点专业课程,学生开始对此都有很高的热情,只学不做必然导致学生思维的惰性、学习的盲目、学习热情的衰退。教师把教学内容与课程设计的内容结合起来,随着课程的开展设计好每一堂教学过程,以及对应的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内容,让学生在学中练习、思考,即面对设计成果,不仅能激发学习热情,而且能体会到知识的运用、工作的过程,具有一定的成就感。

把教学内容与课程设计的内容结合起来使方案草图实训时间充足。方案阶段学生分组讨论,对每个方案进行修改,指导老师在满足规律要求的基础上尊重学生的设计思路,帮助确定其方案,让学生自方案构思到施工图设计独立完成,加强独立创新能力的培养。

边教学边设计边修改图纸质量明显高于只在最后一个星期匆匆忙忙地完成的情况,学生可增强独立运用理论知识、技术标准、设计规范,参考资料,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用通顺的文字和准确的图表系统、完整地表达设计成果。

我通过以上教学实践,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取得了良好教学效果,学生不但绘图能力得到提高,而且对建筑构造的认识、施工图的识读能力有很大的促进,为建筑结构、建筑施工技术、建筑施工组织、建筑工程预算等专业课程的学习、应用奠定坚实的基础。

注:文中所指房屋建筑学教材为陶桦铭,墙新著.中国教育文化出版社.

参考文献:

[1]姬慧主编.房屋建筑学.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规划教材.中国电力出版社.

[2]王福彤主编.房屋建筑学.中国计量出版社.

平面设计课程建设范文3

收稿日期:2012-11-12

基金项目:福州大学专业综合改革试点项目——给水排水工程(项目编号:036191)

作者简介:刘德明(1963-),男,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副教授,市政工程系系主任,主要从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研究,(E-mail)。

摘要:从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材建设、网络课程建设、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指导、科研训练与创新实验四个方面,探讨将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课堂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科研训练与创新实验有机结合,充分利用课内和课外时间,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促使学生在学习与应用过程中不断提高知识水平。

关键词: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综合教学体系;建设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0;TU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2909(2013)03-0058-04 一、教学背景

截至2012年,中国共有150余所高校设置本科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原给水排水工程专业)。2012年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就业率全国排名第六,该专业70~80%的毕业生从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方向工作。本科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主要有给水工程、排水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三大方向,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对应的部级考试为注册公用设备工程师(给水排水)执业资格考试(专业考试),其中给水工程方面的内容占30%、排水工程占30%、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占40%。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具有发展变化快、知识点多、应用性强、涉及面广、规范与标准图集多的特点。福州大学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4年本科教学中,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堂教学48学时(3学分)、2周课程设计(2学分)、12周毕业设计(12学分,选择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方向作为毕业设计的学生),在实际教学中主要存在教学与发展脱节、教学与需求脱节、教学时间与教学内容脱节、理论教学与工程实际脱节等问题。

二、需要解决的主要教学问题

如何将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堂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科研训练与创新实验4个方面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综合教学体系,充分利用课堂内和课堂外的时间,用现代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与应用过程中,不断提高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方面的知识水平。需要解决以下4个主要教学问题。 一是,如何使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课堂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科研训练与创新实验形成一个统一的教学整体,相互之间有机衔接、相互协调、相互促进。

二是,如何提高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解决教学单元时间短与内容多的矛盾,在有效的时间内,把更多知识和信息传授给学生,让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

三是,如何提高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教学效果和效率,让学生将所学知识点充分应用于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保证课程设计、毕业设计与实际工程设计过程一致,通过做设计巩固所学知识。

四是,如何把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工作延伸到学生科研训练与创新实验,充分利用科研训练与创新实验的有利条件,让学生多参与、多动手、多合作,通过科研训练与创新实验活动提高课程教学效果。

三、解决教学问题的主要方法

(一)加强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综合教学体系教材建设

目前,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材除了全国高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推荐教材《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第六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之外,没有与之配套的教学辅助用书。近年来,我们为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综合教学体系教材建设做了一定的努力:主编了高等学校学习辅导与习题精解丛书《建筑给水排水工程习题集》(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9月),包括课题教学、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习题以及答案,作为该课程唯一一本习题集,一直与推荐教材配套使用;主编《快速识读建筑给水排水施工图》(福建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年11月);参与大型工具书《建筑给水排水设计手册》(第二版,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8年10月)的编写,该书是从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方向必备的工具书;主编《建筑灭火器配置计算手册》(福建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年3月)和《消防给水排水工程常用强制性条文汇编》都作为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方向毕业设计必备参考书;主编《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设计和毕业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2年11月)作为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教材已正式出版,是该专业方向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唯一一本教材。这一系列教材与教学辅助用书的建设使学校在开设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院校中,成为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综合教学体系教材建设最为完善的学校之一,极大地促进了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质量的提高,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综合教学体系已成为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办学特色[3]。

(二)加强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网络课程建设

2010年9月在公共互联网平台开设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网站。2011年11月申请学校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网络课程建设项目立项(校教〔2011〕44号),在福州大学现代教育技术中心网络教学综合平台开设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网站,内容涵盖课堂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科研训练与创新实验各个环节。通过现代教育技术应用,及时把工程信息和学科前沿引入教学,使教学环境信息化,构成比较完整的教学资源库,并在学科资源共享和信息交流方面,具有广泛的辐射性和示范性。网络课程以图、文、声、像、动画等形式表现课程教学内容,发挥网络多媒体教学环境的优势,形成积极主动的新型教学模式[4],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促进创新思维,适应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在线教育和远程教育需要,并逐步发展为包括课程管理、课堂教学、课外自学、师生交互、工程实践认知、信息交流等综合性的教学系统[5]。

(三)加强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指导体系建设与实践

在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中,除了教材建设和网络课程建设外,制定了《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学院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方向)毕业设计工作实施细则》,强调与工程实际结合,注意加强毕业设计单位基地建设,已与国内几十家民用建筑设计院有过学生毕业设计交流活动。

课程设计与毕业设计保证一人一题,课题来源于生产实践,提倡开放型毕业设计方式[6],即“请进来”和“走出去”的方式,就是把设计单位有丰富经验的高级工程师请进来,带着课题进学校指导,让学生走出去,到设计单位做毕业设计。学生毕业设计力求真题真做。2006—2012年7届共60位学生选择做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方向毕业设计,其中真题真做56位,真题习作4位;取得优秀成绩的22位(其中9位学生获得校优秀毕业设计奖、2位学生获得全国高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优秀毕业设计奖)、良好的30位、中等的8位。学校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方向毕业设计教材、要求、指导方法已趋于成熟,毕业生就业良好,在建筑给水排水工程领域有很高声誉[7],得到了用人单位的肯定和称赞。

(四)强化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科研训练和创新实验与教学的有机联系

重视课外学习对学生的影响,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社会实践、科研训练和创新实验。2006—2012年7年间指导学生校科研训练和创新实验7项,参与学生共31人。由福州大学建筑给水排水课题组制定《给排水科学与工程专业科研平台构建策划书》,以学习专业知识和加强工程实践为主要目的,激发学生参加科研活动的兴趣,让学生在掌握有关学科知识和技能的同时,拓展知识面,充分发挥学生在科研中的自主性,获得必要的科研训练,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实际需要的人才。为此,专门构建了科研训练和创新实验科研平台,科研平台以福建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福州大学土木工程创新性实验研究计划(IRP)、福州大学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SRTP)等科研训练项目为依托,形成一个有准备的、高年级与低年级间的科研训练良性循环的机制,由高年级带动低年级,在形成一定基础之后相互探讨,相互促进。一方面为本科生科研训练和创新实验创造条件,提高本科生的科研能力;另外一方面研究生也可以依托此科研平台,针对自身的科研方向,在辅导本科生科研训练的同时,完成自身的研究生科研课题。通过此科研平台,把科研训练和创新实验作为常规性教学工作[8],形成良性循环,做到早动手、早做准备、早出成果。

四、结语

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综合教学体系的建设和实践,有助于各教学环节相互衔接、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掌握和巩固所学知识;有助于提高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效果。主要创新与特色如下。

第一,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堂教学、课程设计、毕业设计、科研训练与创新实验形成了一个有机统一整体,突出了学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办学特色。

第二,完善了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综合教学体系教材建设,主编出版了与教材配套的唯一一本习题集,唯一一本课程设计、毕业设计教材和必备参考书。

第三,建设了两个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网站,满足校内外学习和交流,促进了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综合教学体系建设的效果。

第四,规范了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教学过程,具体体现在制定了实施细则、有专门的教材、有必备的参考书,学校学生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成果居于全国高校给水排水工程专业先进水平。

第五,建筑给水排水工程方向科研训练和创新实验成为制度化,成为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综合教学体系必须的一部分,学生参与度高、积极性高,促进了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综合教学体系建设与实践的成效。

参考文献:

[1] 查建中.面向经济全球化的工程教育改革战略——产学合作与国际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108(1):21-27.

[2] 董发勤,彭煜,晏斌.合纵连横建设开放平台 持续提升工程实践效能[J].中国高等教育,2010,438(9):39-40.

[3] 许俊鸽,刘德明.大土木背景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教学模式探讨[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12,21(2):66-68.

[4] 矫桂琼,支希哲,苟文选.深化改革 注重创新 建设一流国家工科力学教学基地[J].中国高教研究,2004,134(10):68-70.

[5] 刘德明,庞胜华,李泽裕.《建筑给水排水工程》网络课程建设的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12,115(2):73-75.

[6 ]刘德明.开放型毕业设计的探索[J].高等教育研究,2004,83(2):34-37

[7] 庞胜华,刘德明.卓越工程师计划下给水排水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12,115(2):73-76.

[8] 翁曼亭,刘德明.《建筑给水排水工程》课程加强实践性教学的体会[J].高等教育研究,2004,83(2):46-49.

Construction and practice of comprehensive teaching system for building

water supply and sewerage engineering course

LIU Deming

(College of Civil Engineering, Fuzhou University, Fuzhou 350108, P. R. China)

平面设计课程建设范文4

关键词:微平台;包装设计;课程资源;共享平台

包装设计作为艺术设计的重要分支,随着包装材料、包装结构、包装功能的不断发展,对于包装设计课程教学资源的整合提出更高要求,艺术院校在传统教学方式上,多从图书、学术文献、网站资源平台等方面来拓宽教学资源,缺乏对学习者黏度的吸引。微信平台作为现代通信技术的免费沟通工具,在包装设计课程资源整合上提供了崭新的辅助平台,更有助于提升学科教学的实效性。“微平台”与包装设计课程教学的融合,将师生交互、生生交流与学习共享成果作为教学特色,增强了学生对包装设计的学习黏度,也营造了良好的自主学习环境,实现了对包装设计课程教学的有利补充和扩展。

1 “微信平台”在包装设计课程资源共享中的作用

微信平台在包装设计课程资源共享中的应用,主要从包装设计的软件学习、包装设计结构、平面构图、色彩搭配等方面,立足学科知识内容来搭建丰富的、多样化的学习资源共享平台。如在包装产品设计中,将不同类型的包装材料特性进行资源整合,形成专门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从中来选择和学习。同时,针对课堂教学需求,教师可以从包装设计教学内容优化上,对相关知识点进行拓宽与延伸,学生通过微信平台来对相关文献、资料进行下载、阅读和分享,从中发现疑难并进行互动沟通与交流,教师、学生的共同参与,从不同见解、观点的探讨中形成有效的互动环境,增进学生对相关知识的深层次理解。同时,微信平台的应用,贴近学生日常学习实际需求,随着移动手机通信技术的普及,网络化交互平台在课程资源共享中的应用,教师可以通过具体的案例、教学课件发送到微信平台上,学生可以在课下根据自我实际来学习。如对于包装设计软件的使用技巧进行汇集,让学生能够从中来学习和应用。对包装设计中的表现作品创意、理念的相关资源进行传送,引导学生从中来独立思考,深化主题交流与讨论,增进包装设计技能的学习和掌握。

2 微信平台在包装设计课程资源共享中的搭建

包装设计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建设,主要是利用“微信平台”公众号,将与之相关的包装设计教学资源与网络课程教学资源进行对接,拓宽了包装设计课程教学资源渠道,实现了与课堂教学的紧密关联。如通过构建“包装设计微课堂”、“包装设计软件”平台,利用不同包装设计资源、设计赛事、教学资料、视频再现等功能,增强学生对包装设计的学习兴趣;利用包装设计相关教学中的问题解决方案,搭建师生互动交流平台,便于学生及时从中发现问题,增强对相关问题的理解和解决能力。微信平台作为即时性通信工具,利用其资源传播特点,可以将包装设计教学资源进行快速传递,便于学生从中搜寻和整理,获取与课堂教学相关的资源信息。以“三维建模3DS MAX”软件微信交互平台为例,根据该软件教学特色,在整合软件资源共享中,结合当前包装市场常见的设计案例资料,并从调查分析、设计思路、资源学习、设计讨论、方案写作等方面来建立资源体系,突出包装设计创意。以包装设计概念设计分析为例,一要做好设计需求的分析,特别是根据包装产品特性,来研究和深化包装设计的价值体现。二要细化包装结构设计,从概念到创新技术参数确定上,来细化包装设计的流程,突出包装设计的竞争力。如对包装设计风格的确立、对包装设计色调的确定,对包装物品特性、包装材料、包装方式、包装层次的细化,体现包装设计的合理性。三要细化包装设计方案,从方案的提出、汇总意见、优化包装设计,特别是包装外观、细节、颜色、特征等方面要素。四要做好数字建模环境,通过虚拟模型来进行设计和修改,突出对包装设计不同需求的改进与协调优化,最终确定包装设计方案。

在创建包装设计教学资源共享微信平台过程中,要突出信息化及时交互优势,在借鉴传统教学设计课程资源整合网站的特色,来创建微信平台的共享性、免费性、及时性、交互性。如对于传统教学资源网站访问量不足问题,很多包装设计资源利用率不高,且需要投入较多的人力、时间、精力来进行优化,缺乏教学资源的空间快速适应性与传播性。利用微信平台,可以实现对包装设计教学资源共享的同时,还能促进持续性教学服务目标的达成。利用微信开放免费的端口,将包装设计教学资源进行充分共享,并帮助学生提供教学参考与借鉴、学习,增强微信平台的教学黏度。学生能够从自主学习上,自觉参与到微信平台教学资源的访问与交流中,还能从探讨中增进知识点的学习,特别是在服务课程教学、延伸课下教学实践中,利用微信平台能够最大化的实现教学资源的共享与在线服务。通过微信平台来推送包装设计教学资源,学生虽然是被动接受微信资源,但却可以从资源推送的持续性、持久性上,突出教学资源共享性,再者,利用微信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学生可以利用碎片化时间来自主学习,以多种方式的阅读来轻松地获取知识,增进对包装设计教学知识点的理解与掌握。另外,在微信平台朋友圈功能的应用中,可以通过转发、收藏等能够,还可以对自己关注的学习资源进行再转发、再学习,利用对不同教学资源的内容评论,来突出信息交互功能,满足不同学生、不同层次的学习需求。

3 微平台在包装设计课程资源共享中的三维空间向度

包装设计课程资源共享微信平台的设计,旨在从包装知识三维向度来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特别是在延伸知识阅读,优化学生关注趋向,拓宽包装设计知识维度等方面,来营造广博、开放的知识空间。对于微信平台自身的通信特色,结合学生手机移动终端,来自行建立对包装设计知识空间的关联,引导学生从中获得学科知识认知,特别是在综合性、立体化、全方位人际关系协同中,结合不同学生对不同设计知识的不同观点,来增加知识维度的交融,从而获得更深的知识渗透与能力养成效果。

3.1 实现包装设计知识性资源普适性推广向度

包装设计所涵盖的知识体系较广,而微信平台以其便捷化传播方式,受众面更广、及时性更强,加之微信服务公众号的独特展示方式,既能够突出包装设计知识点资源的整合,还能够从包装作品的设计细节,来对相关文字、图片、图例、视频等专业知识进行直观呈现,因此更具吸引力和受知度,拉近了学生对包装设计专业的情感认知和学科体验,增强了学生从知识资源的分享与交流中获得学习趣味。

3.2 拓宽包装设计行业资讯的综合性宣传向度

包装设计本身具有较强的行业性特征,既有包装设计理论研究、也有包装设计行业资讯,利用微信平台,可以从包装设计的学科定位、包装行业领域资讯等资源共享中,针对不同学习者的实际来进行推送相关信息,增强学生对微信账号的学习关注度和使用黏度。如利用微信平台“裂变式”资讯推送平台,可以结合包装设计行业内的发展资讯,技术研究前沿知识、设计课程教学创新等信息进行快速、有效的传播和更新,便于学生从中了解行业现状。同时,在宣传向度上,微信平台以其共享课程的方式,对学科教学内容进行拓宽,有效补充了课堂知识,突出了信息媒介传播优势,增进学生与行业的关联。

3.3 个性化操控平台实现了包装设计资源的传承向度

微信作为现代教育技术的创新载体,其及时性、快速回应性、个性化操控性提升了微信平台的应用深度,特别是在包装设计资源共享教学中,利用微信平台来挖掘个性化知识信息呈现方式,突出包装设计学科知识资源的共享特色,从独具创意、个性化服务方式来强化微信平台在知识构建与学习交互中的黏度。正是凭借微信平台的普遍性、快速交互性特色,才让包装设计知识得以深度挖掘与传播。当然,对于包装设计课程教学资源的共享,还需要从传承设计知识的教学模式与传播方式是行,利用学生用户群的订阅和参与,拓宽朋友圈等信息传播载体,提升微信平台在包装设计课程资源共享中的服务质量。

4 包装设计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微平台的建设理念

4.1 强调微平台教学服务与课程教学资源的互补与共享

包装设计学科课程教学资源的共享,需要从多个维度来拓宽优质课程资源渠道,尤其是在共享资源建设上,要能够实现微平台资源与学科教学的互为补充。如利用微信平台来融入行业名家、名师的学术讲座资源;利用微信平台来统合同类专业优质教学视频资源;利用微信平台来丰富本校学科教学资源情境,特别是通过对国内外包装设计专业教学设计资源的融入,使其能够从资源平台化、资源系统化中不断更新和完善。同时,借助于包装设计学科专业教学资源共享微信平台,实现对传统课堂教学及网站教学资源的并行发展,实现对包装设计领域行业知识、设计知识、教学资源的综合运用。

4.2 强调微信平台课程资源共享的交互性建设

知识的传播与传授是两个问题,课程教学与课程资源共享也是两个问题。课堂教学多依赖于教师的组织,来对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与交流,而微信平台作为独立的教学方式,其根本在于颠覆了传统课堂教学的单一模式,突出了教师、学生各自的主体性。教师利用微信平台来整合相关教学资源,并进一步延伸学科教学领域,丰富微信平台课程资源的共享方式;学生利用微信平台,通过关注和自主学习,变被动知识传递为主动知识获取,尤其是在教师、学生、知识三位一体化交互过程中,教师以“教”来呈现知识,学生以“学”来参与学习,并通过三方多层次、多元化的整合,从知识资源的共享与管理中重构了课程教学资源要素,提升了课程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

4.3 实现课程教学资源混合式学习模式的转变

以微信为载体的包装课程教学资源共享平台,可以满足不同学生不同学习模式的需求,尤其是在知识资源共享课程教学上,以其短小、灵活、集中、全面的知识传播模式,便于学生在线阅读、课下学习等自主选择。微信平台上,学生可以根据自我时间,自主参与到课程教学资源学习中,查找相关的课程教学背景资料,对关注的学习专题进行深入探讨与交流,并从实时互动交流中来获得知识的学习与分享。教师也可以通过微信平台来融入课前预习资料,便于教师从微信辅助教学中来构建动态化、综合性、普遍性教学。另外,利用微信平台这一独特的学习空间,便于学生参与专题学习,增强独立思考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 苏弘扬,赵义泉.教师微课学习研究[J].现代教育科学,2016(09).

[2] 程思岳.微信公众平台:网络教育平台的延伸服务[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04).

平面设计课程建设范文5

关键词:课程平台;设计;车辆流体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4-0141-02

一、引言

随着现代计算机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提高高等院校的教学质量和水平,让教学工作扩大使用范围,不受时空限制,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利用网络发展技术、数据库技术等计算机网络相关的信息技术和手段,已广泛地被高校师生掌握。网络课程教学特点:

1.内容体现科学、严谨,覆盖面广,跟踪学术技术发展的前沿,反映科学技术最新的动态。

2.课程设计平台多样化。网络课程设计内容以动态形式体现出来,文本、图片和PowerPoint的讲稿是多媒体化的综合体现。文本、图片、动画、声音、视频等呈现手段得到广泛综合运用。

3.注重网络教学的方法与特点。网络课程平台的建设一定要认真地进行教学设计,注意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学习时间的灵活性等特点,注意主目录和子目录的导航系统的设计,使学生能准确进入当前的位置,同时能快速、方便地进入下一个学习内容。[1-3]

《车辆流体传动与控制》课程是车辆工程专业核心课程,是一门系统性强、难度大、理论性强的课程,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性,我们研究开发了本课程的网络教学系统,以适应教育的现代化[1-4]。

二、网络课程设计

网络系统以教学平台为基础,每个系统之间实现相互连接,整个系统都实现了教与学的交互过程,教师可以利用这个平台提供的授课服务,同时可以进行修改教学资源、答疑和测试考核等工作,学生利用网络平台,在此平台上查阅本课程的学习资源,提出疑问、答题和测试等。课程设计内容的基本结构框架如图1:

整个系统包括六大模块,网络平台框架结构平台主要由教学管理平台、教学内容平台、考核平台、设计平台和多媒体展示平台等部分组成。设计平台展示了各个相关系统的设计过程,是对教学的更高要求,也是对教学内容的升华。每个平台通过三级目录的形式提供快速浏览功能,所谓三级目录就是:建立章、节、小节的三级目录树,这样就将整个教材系统有层次地展现给学生。

最终的设计平台,实际就是一个顶部和嵌套的左侧框架式网页,顶部为标题框架,左侧区域为导航框架,右侧是各部分内容的展示区。框架的基本结构图2:

三、教学管理平台

教学管理主要包括计划管理、教学目标管理、教学过程管理、质量管理、教师管理、教学档案管理等。其中设计平台主要包括:课程简介、课程设置、教学大纲、教学日历和教材等内容。其中的每一部分在网页左侧的导航区都对应有一个超级连接,点击超级连接各部分的详细内容会在右侧进行展示。

四、课程教学内容平台

本结构框架的主要内容主要是由课程的基础理论、应用及设计等三部分组成。超级连接方式和管理系统一样,网页左侧主要是导航区,每部分内容都有一个超级连接,在页面右侧进行展示详细内容。同样,课程考核平台、课程多媒体平台、课程设计平台以同样的页面显示器连接过程。

五、课程设计平台

设计平台建设主要内容包括两大部分,由发动机和底盘组成。其中发动机部分主要包含了发动机的两大机构和五大系统。底盘部分主要包括悬架系统、转向系统和制动系统等。发动机部分设计效果图和视频,本部分设计平台进行了例举分析内容。

设计平台是展示与课程相关系统的主要设计过程。包括设计所需的基本理论、方案、设计参数的确定及计算、设计步骤等内容。以空气悬架的设计为例对设计平台的应用进行详细介绍。单击设计平台下的“悬架系统”超级连接,进入空气悬架的设计。从展示图中可以看出空气悬架的设计主要包括空气悬架简介及设计方案的选择,设计参数的确定及计算和绘制CAD图三部分组成。

六、结论

本文简单介绍了《车辆流体传动与控制》网络课程设计与建设整个过程,并介绍了平台设计主要研究内容。本网络系统设计整体结构良好,界面清新,内容科学严谨,教学功能较齐全,表现手段体现了综合型、立体型,多媒体应用比较适宜。并结合《车辆流体传动与控制》这一课程完成了网络平台的建设。平台以网页为表现形式,在设计时结合课程的特点,采用框架式网页的整体布局,左侧索引右侧显示,达到了预期效果。

参考文献:

[1]陈庚.谈网络课程建设的进展和不足[J].实践探索,2004,(2):51-54.

[2]昌灏,林兴发.高校精品课程网络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D].武汉:湖北工业大学经济与政法学院,2007.

平面设计课程建设范文6

一、以教师选用制度为保障,形成合理的团队组织机制

笔者认为,建设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良、结构合理的教学团队,首先必须抓住教师选聘和使用两个环节,从程序设计和制度保障人手,形成合理的团队组织机制。湖南商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在团队师资配备上,以课程组为基本教学单位,实行本专业为主、相关专业为辅,专职为主、兼职为辅的师资队伍结构,积极吸收教学水平较高、学术造诣较深的校内外优秀教师加入教学团队。其次,笔者认为在团队建设中,关注新教师教学能力的培养不容忽视。湖南商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对新教师实行“导师制与首学期听备课制度”,即积极以课程组为载体,为新加人团队的青年教师配备一名教学经验较丰富的教师担任导师。课程组内教学经验较丰富的教师在充分发挥各自特长和优势的同时,还投人大量的精力去帮助和激励青年教师提高专业素质和业务水平,发现并协助解决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真正将老中青的“传、帮、带”落到实处。

二、以课程组制度为载体,形成高效的团队运行机制

近年来,湖南商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以专业基础课程组为基本教学单位组织教学,不断充实提高课程的基本要件建设,开展多种教学研究活动,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团队合作,分工负责,增强课程组的组织功能、教学功能和规范功能。如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中设计素描、色彩等课程均按照“一课多人,一人多课”的交叉型结构安排授课教师,邓姣华、李屿君、李晓东等老师近年来一直承担了学院艺术设计及相关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任务,不仅从师资力量上保证了每门课都有相对充足的授课教师,有利于课程组内部的沟通、交流与协助,而且还有利于不同课程之间的互动,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或遗漏,有效地促进了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授课教师知识结构的优化和对课程体系的把握,极大地提升了教师的专业素质与业务水平。具体而言,近年来,湖南商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以课程组为基本单位,在编写精品教材、丰富教学资源等方面做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

1、以课程组为单位编写精品教材

湖南商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非常重视教材建设,在课程建设中精心编写和不断修订教材。如由邓姣华老师主编、课程组全体成员参加编写的《创意素描———设计造型基础》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教材内容结构甚至每张图例,都是课程组全体成员在长期教学过程中总结经验的基础上由精心设计遴选的。该教材将理论知识与实际能力、方法训练相融合,对艺术设计专业的造型、形式及思维基础训练进行有机的安排,较好地体现了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的内涵与组织形式,已被不少高校选用并受到兄弟院校好评。

2、以课程组为载体建立健全各项教学活动制度

近年来,湖南商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针对教学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以课程组为载体,制定了“集体备课制度”、“教学研讨制度”、“集体听评课制度”以及“集体评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加强了基础课程教学活动的规范性,使得修订课程教学大纲、确定教学内容和重点难点、教材选用、课堂教学组织、课程考核评价等教学工作的开展有章可循。

3、以课程组为单位开发教学资源

为切实搞好基础课程教学,湖南商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积极开发教学资源,并取得了相应成效。如课程组的邓姣华老师先后编写的《风景写生.速写》、《创意素描———设计造型基础》等教材和邓姣华、李屿君、李晓东等老师为《设计素描》、《色彩》课程设计的多媒体课件皆受到师生好评,《色彩》课程多媒体课件还在省级评比中获奖。这些丰富的教学资源为课程组的全体成员的教学提供了良好的交流载体,也为完善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的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帮助。

三、以提高教学质量为核心,建立健全团队工作机制

1、重视教研教改,研究与实践并行

湖南商学院设计艺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团队积极投身教研和教改活动,在教学改革中坚持教研先行,高度重视对专业教育教学的研究,初步形成教学研究与教学实践并行的团队工作机制。近年来,本团队针对基础课程教学相关问题进行了较系统、深入的思考,并取得相应成效:一是明确了艺术设计基础教学改革的方向;二是廓清了基础课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途径。此外,团队成员如李伟教授主持、邓姣华等老师参与的省级教研教改课题《地方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模式研究》及《地方本科院校艺术设计类本科专业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研究》、《质量工程背景下地方院校艺术设计特色专业建设的研究与实践》等校级教改课题都成功结题。邓姣华、李屿君老师、李晓东等老师关于艺术设计专业基础课程教学研究与改革的多篇文章在省级以上刊物发表。团队成员通过积极撰写教学改革论文,编写教材等方式,与兄弟院校同行交流和分享教改经验和心得体会,团队成员的教学能力与水平得以不断提升。

2、创新教学模式,构建教学质量保证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