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教育与研究范例6篇

医学教育与研究

医学教育与研究范文1

1中医学术流派与中医药人才

1.1中医药技术的由来一般认为,中医学的发展经历了从远占至春秋战国、秦汉、晋唐、宋金元、明清等各个时期。远占至东周的春秋时期为中医学的起源时期,医药知识的积累,为中医学的形成奠定了基础;战国两汉至三国时期是中医学基础理论与临床医学奠基阶段,这个时期,在积累人量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中医理论和临床诊治有了快速推进,在学术发展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你《黄帝内缈《五十一病方》《伤寒杂病1}}}《神农本草经》就是现存的重要文字记载和传川_著作,以《黄帝内经》为代表的经典著作,体现中国占代的整体论与时代相结合的思想,其中关乎人的生理、病理、疾病诊治等理论直接构建和影响中医药学,标志着中医学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有了指导理论“简、便、效、廉”这一相对比较成熟的传统中医药技术体系逐渐形成,并不断被传承、应用、推)’一、延续,人批医学家不断涌现[Czl。在传统中医理论的指导下,各种中医药技术丰富,包含内容十分)’一泛。诸如中医内服、外治、针灸、养生、保健、中药采制、炮制等,都具有明显的中医传统特点,技术相对原始初浅,知识和方法带有保密和神秘性。

1.2师承教育与学术流派曾儿何时,传播中医和培养中医的形式卞要依赖于师承教育,据称它起源于占代社会,但在中医药发展到了一定时期后才走上了真正意义上的传承教育,中医药技术、理论的不断传续,从单纯模仿、接替,到口口相传、手把手教,再到专门学习、乃至于量化教授,经历了一个漫民的时期。当时一些有经验和名望较人的中医师选择徒弟作为传人,即“师带徒”,是中医药界通行的一种教育方式。师徒授受的师承教育形式曾经是培养中医药人才的卞要模式,相传雷公师从黄帝,歧伯师从嫩贷季,扁鹊师从民桑君,张仲景师从张伯祖等,师承教育使先辈的经验得以传承,且通过一脉相承,并逐渐演变,发展沿袭,扩人至一定的范围,即形成中医各家“学说”和“流派”。流派的形成在一定程度上受时代、地理影响,流派外难以获得争鸣突破与信息交流限制有重要关连四。传统的师承教育保证了中医学术延续和学术流派的形成,使华厦人地历史上的中医学术流派学术纷呈。经过历史的沉淀,学术流派成员提出的有个性的卞张为历代医家所接受,这个学术流派才能够获得认可和传播。对于某学术“流派”的命名,形式多样,通常是后人给予和约定俗成的,因此导致中医学术流派的命名无法统一而呈现精彩复杂、灿若群星的现象。如有以学科命名的,如医经派、经方派、伤寒派;有以代表性人物命名的,如河间派、丹溪派;有以观点或学说命名的,如补阴派、火神派、汇通派;有以地域地区命名的,如澄江学派、易水学派、新安学派;还有新生代如海派等等。根据纪购在《四库全书总日提要》中提出的“儒之门户分于宋,医之门户分于金元”之说,有人认为,中医学派的真正形成是在金元时代,这个阶段以刘完素、张从正、李东垣与朱丹溪四人家为代表。近代学者谢利恒先生在《中国医学源流论》卞张“北宋以后,新说渐兴,至金元而人盛,张刘朱李之各创一说,竞排占方,犹儒家之有程朱陆王。”而《中医各家学说》6版教材则坚持伤寒、河间、易水、丹溪、攻邪、温补、温病7个医学流派。说明中医学术流派本身的学术卞张在事实上呈现多样性,提法均有依据,严格区分困难,无法统一[Cal。

1.3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的沿革以往中医学的传承与教育上,多为代代相传,由于中医学未能形成卓有成效的教育体系,师承教育也是随着有特定技艺传授性行业的发展需求逐渐形成的,有“非其人则不授”的行业规矩,只有子女或被师傅认定具备条件者才有机会承传医业,并依靠利益维系格守祖述的师徒关系(父子关系、卞仆关系、传奇关系、政治关系、择优关系等),形成了中医药学教学和人才培养的特定模式。在漫民的薪传过程中,师承教育是中医药人才培养和继续教育的卞要方式[Csl。中医师承教育形式的教育方式强调临证,随师侍诊是师徒传授重要内容,老师可以随时通过直观或抽象方式,培养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临床技能。并在教导医学知识的同时传授传统文化、相关学科知识和素质技能。这些均体现传统中医药教育教学的特色。中医的类似学校教育记载可追溯到南北朝时期,中医师承和具有“流派”雏形的教育,很民时期曾经成为中医药教育的卞要或全部教育模式,并依靠各个历史时期的局限}火_域性教育才得以传承、延续和发展,进而流派纷呈。学校教育(院校教育)真正成为中医药人才培养的卞渠道则是在20川_纪中叶,国家对中医药师承教育采取了领导、管理和指导,并推动中医药院校教育。各地先后开办了中医进修学校、进修班,始用现代教育方式培训中医药从业人员,接着在中专、人专和本科教育的同时,又扩展研究生教育和第2学位教育,继之,成人教育、网络教育逐步建立。至此,中医药教育和人才培养形成了多层次、多规格的教育结构,形式与体系上与现代教育制度接轨[Cpl。传统的师承教育从民间自发放任、争议、僵持的状态,到由国家统一管理,成为中医药教育(包括继续教育)中人才培养的重要形式和途径。但传统流派的比重和态势渐趋弱化。当前中医学术流派的深入研究与展开,力图通过学术流派引导加强中医药人才培养,为虚弱的中医药行业注入兴奋剂则是在此特殊背景下的产物。

2中医学术流派与近期的中医药继续教育

2.1

2.1.1医学继续教育的卞要形式各类继续教育与中医药人才培养开展各级多种类型中医药继续教育是继承和发展中医药特色优势的重要手段Ul,是造就中医专业技术队伍建设的重要方法,也是中医学术流派和学术卞张传播的载体。中医的实践性很强,巩固和提高技术水平,必须通过人量的临证实践和卓有成效的训练,以适应中医药事业和社会发展,而向现代化,而向川_界,而向未来。在形式上有学习班、培训班、研讨班、学术交流、进修等。借鉴现代的教育操作模式,利用中医学术流派的平台,培养中医基本功和素养,有计划地举办培训班等多种各个级别中医药继续教育项日,对从事中医院、中医药工作的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不断提高其综合能力,包括加强中青年医护人员的中医药知识以及传统文化的培训,中医学术流派及其学术思想一定可以得到扩展。

2.1.2师承教育与中医药技术人才开展师承教育常仍认为是流派与学术思想得到传承和应用研究的重要措施之一,只是形式方法上有所差异。卞要采用跟师临证学习,积累经验,或与院校教育相结合,提高综合技能和研究能力,据称,经过院校教育又有师承教育者业务水平最为突出。继承和发扬中医药流派的学术经验和技术专民,中医师承教育形式只是过程和手段,其的最终日标是将中医药流派的观点理论加以整理、总结,从中挖掘出规律性的内涵加以光人,不断充实理论体系,指导现代临床医疗实践,这是继承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学术流派和培养中医药人才的通用途径冈。

2.1.3高层次中药教育与培养高端中医药人才高端人才及其创新能力是未来现代化创造力的核心,现代社会是要求不断创新的社会,只有具备不竭动力的创新潜力,才能有更强的适应能力和竞争能力和生存能力,中医药事业也是如此。如研究生等高层次中药教育就是培养高端中医药人才的手段之一。培养高层次临床、教学、科研型的中医药人才和骨干,方可推动中医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这也是中医药学术流派与学术思想走进殿堂真正经得起检验的高地。

2.2中医药学术流派的学术传承

2.2.1传统意义上的中医学术传承与学术流派从传统分析,先有个体传承,之后才有群体或集团,师出有门,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同理说明中医药学术流派在传承上的重要性,学术派别有一定历史影响与公认度。历史上有许多临床疗效显著、学术底蕴深厚、群众推崇的中医学术流派,有力地推动了各个时期中医学理论的不断丰富以及临床诊疗体系的形成和完善。中医学术流派是中医学在民期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具有其独特学术思想或学术卞张,以及独到临床诊疗技艺,通常可追溯其清晰的学术传承脉络回。传承过程是有人的方向和日标的,传承对象和传承老师相对固定,并非全方位推)’一。学术流派的传承是在日久熏陶、耳濡日染的临证和教育、教化中进行的,常无规整和特定的模式可遵循,并随根据不同地区、不同条件进行,影响因素很多。

2.2.2学术流派的传承与法制规范学术流派有政府干预,从制度方而来规范则是晚近时期的事,从近来的国家层而来看,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基地建设模式是政策扶持的重人举措,日的是发挥中医药学术流派的传承在医疗、科研、人才和设备等方而的优势,高水平、高起点做好中医学术传承,形成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其工作使命是加快中医学术流派的传承与发展。如建设中医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试图通过对历代文献的挖掘整理,梳理流派的传承脉络,来完善流派的学术思想,提炼针对优势病利‘的流派特色诊疗技术。并对开设流派示范门诊、加强临床总结、探索开发流派新的特色诊疗技术,以及与科研、医药等相关机构开展合作研究,探索开发应用流派院内制剂、特色制剂、中药新药等提出要求回。法制规范是学术流派的传承的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行为规则。日标是构建一支理论功底深厚、诊疗技艺精湛的复合型流派传承人才队伍,探索流派人才培养、学术发展的创新模式,促进中医学术流派的可持续发展。

2.2.3学术流派与继续教育的数量与质量传统的学术流派,起于个体进而产生一个微集群,曾经民期类似于小群体在小社会游荡,流派知识属于小团体,所谓的“饮誉一方”,与新生事物及其他学说或流派之间常常分歧较人,难以交融。所形成的一个小群体与流派更无法进行扩量与共享。实现量的突破与质的提升,并由数量到质量的变化,使中医药流派突破重围、超越自我、揭开迷雾,奉献人类,就应有重人举措。2012年底,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了“燕京刘氏伤寒流派”等第一批64家“全国中医药学术流派传承工作室”的名单。是以学术流派的理论、观点和医疗实践中具体技术方法与方药运用为重点,充分体现中医药发展以继承为基础,探索建立中医流派学术传承、临床运用、推)’一转化的新模式[Uof。

2.3中医药学术流派与中医药文化

众所周知,中医学、中医药学术流派并非是完全的生物实验医学,中医药学与根植于传统中华文化,并且盘根错y,难以分解,灵魂与之同在。传承过程同样木y交错,中医药文化是优秀文化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科学和哲学思想,中医的思维方式、传统习俗、行为规范、生活方式、文学艺术。中医药学术流派是也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00,是中医药学发生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物质形态和思想基础,是认识生命、维护健康、防治疾病的思想和方法体系。在中医药文化继承、创新、展示和传播中,其场所、范围、涉及人群会受到流派群体的影响,同样流派群体也会受到中医药文化卞流的左右,这是建立在)’一人群众对中医药服务的需求上的。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是中医药文化的灵魂,决定着中医药文化和中医学术流派与学术思想的存在和发展,是中医药发展进程中积累形成的,民族哲学思想、道德情操及智慧在整个中医药服务过程中得到体现。

3讨论

3.1中医药学术流派和思想在继续教育中具有的地位中医药学术流派及其学术思想民期形成的历史现象,是中医药历史的积淀物。中医学及其学术流派同样以哲学、宇宙观、生命观为基础,在“阴阳五行、天人合一”的整体观指导下,强调人与自然关系的统一,强调辨证论治,且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无所不包,凝集其相应的哲学思想、情操和智慧,中医人的基本特征、基本方向、学术流派就在此发展进程中积累形成[oa。中医药事业的活力在于人才队伍建设,历来中医药人才注重“教化,“培荞,“教育”,作为中医人,中医药流派和思想的基本内涵中,人是第一要素,而人的素质是中医药事业未来素质高低的决定因素,高素质中医药人才来自于科学的教育培养,中医药学术流派及其学术思想的传承的重要途径,在当今的时代下,必须通过各种中医药继续教育获得,因此迫切需要卓有成效的中医药继续教育和管理,通过多种形式的培养,才可能使传统的中医药学术流派和学术思想得以延续,后继有人,文脉昌盛。学术流派的传承和研究是中医药研究与发展的组成部分,在一定的历史条件下有其导向与指导作用。同时中医药继续教育能够推进和促进中医药学术流派及其学术思想的研究、扬弃、应用和再造。

3.2中医药学术流派及其学术思想的传承模式中医药学术流派产生和流传的卞要模式可能源于师承教育,且通过一脉相承,逐渐演变、形成中医各家“学说”和“流派”,并不断发展沿袭,这是先前中医药界通行的传播中医和培养中医的形式,成学之后包括跟师、带徒在内的深造和学习可列于中医药继续教育范畴,不断的再学习,逐步完善达到一定的境界。当今的中医学教育可以通过3个层次来实施:①院校教育,这是普及的必不可少的基础教育,包括在校的各学历层次的教育;②采用“师承教育”,持此卞张的意见颇多,名中医经验、学术流派及其学术思想往往师授徒承,以求“流派”代代相传,并认为唯此正宗。师徒的选拔和结对也是做好师承教育的关键,影响着中医师承教育中中医药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的水平。流派与经验有直接相关性,且带有一定的封闭与神秘色彩,要真正领会其独特经验不是短时期内所能实现的回;③多种形式的继续教育项日,如专业进修、学术交流、专题培训等,同样可以切入到中医药学术流派及其学术思想的传承、研究和应用,具有开放性和一定规模,且能够突破传统的利益维系、格守祖述的关系,是非常有效、利于学术进步、有前途的,具有现代意义上的教育教学理念,需要关注。

3.3中医药学术流派及其学术思想与文化的关联中医药学术流派及其学术思想与文化的关联十分密切Cial,而中医药文化仍是一种肯定保守文化、有机自然卞义文化,存在实用理性文化、人本文化和关于道的文化属性,文化元素渗透到中医药学术流派及其学术思想中,使中医药文化增加了更多的人文特色,涉及到诊疗行为、言语仪表、同道相处、教学传承、礼仪等,在漫民的薪传过程中,以流派为代表的中医药人才培养方式格局鲜明,类比描述,经验至上,强调辨证和随机应变,临床技术理性高于科学理性,文化烙印很深,其诞生存在过多的人文因素,以至于难以经受科学的质问和撞击。

3.4学术流派传承与继续教育相结合需要研究和政策支持人为因素、政策导向均影响学术流派的研究、传承,影响中医药继续教育以及新时期中医药人才培养,学术流派的教学及其模式仍是研究中的课题,体制和环境影响无处不在,组织领导是重要条件,有政府与政策支撑,以及培养规范的管理机构来进行学术流派传承工作,才可保障师承教育等培养中医药人才的继续教育项日的探索和实施Cisl

医学教育与研究范文2

1.基本内涵

创新教育一般说的是一种先进的思想理念,要在哲学领域以及教育学观念领域内进行理解创新。首先要从保守教育以及墨守成规的教育怪圈内跳出来,转向创新型的思想教育,从文化功能角度来转向文化创新教育的角度。创新教育对全面性的教育的改革以及教育的发展有很大的价值。在实际生活中,要建立好广泛的群众基础。让人们在接受创新教育的时候,能够没有其他顾虑,体现人们对创新教育的个性发展。创新教育是一项教育改革,在改革的过程中,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抛弃传统教育的弊端方法,以及阻碍学生进一步发展的教育模式。在研究与实践成功的基础上给学生以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鼓励和培养。

2.基本要求

2.1创新教育要与科学方法相互统一有机结合。

一般来说,创新教育对每个学科的要求都差不多,都是为了培养高素质的人才,更好地为社会和国家服务。让学生通过对创新思维以及创新教育的熏陶下,提高其专业的技能。但是每个学科也有每个学科的特点,对于学科之间的不同点,需要认识清楚,结合科学的方法,提高专业的素质,在临床医学方面更要清楚的认识其特点。因为对于临床医学的学习是与人类的生命健康密不可分的,所以在创新教育的同时要切记在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思维环境的同时,引导学生坚持走科学的正确的可持续发展的实践能力之路,达到培养学生高素质的目的。

2.2创新教育体现了以人为本。

在传统的医学教育里,多注重的是学生的共性,往往忽略了学生的个性,让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得不到好的提高,影响了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给学生带来不好的教育影响,让学生只会纸上谈兵,真正在临床实践中起不到很大的作用。因此,创新教育的发展能够更加提高学生的兴趣,激发其学习的斗志,给学生的创新思维提供了不一样的环境,在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的时候,也增长了学生的自信心。

二、临床医学教育的理论研究与具体实践

切实可行地发展临床医学的创新教育,首先要有可依靠的理论依据,才能让临床医学的创新教育走的更稳、更远。我们可以从现阶段的知识背景的理论角度围绕临床医学的教学策略以及操作方法等进行创新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其具体的实践以我校的实践为案例进行简要谈论。

1.相应的指导思想

在当今社会的教育模式影响下,建立研究型的理论课程是最为适合发展临床医学创新教育的。当前社会下,对于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以及对社会和医学相结合的需求下,以人文本的理念和创新精神对于培养临床医学方面的人才至关重要。

2.相应的目标内容

相应的课程目标内容主要包括临床医学学生的创新理论知识的培养,发展其自身的特点以及创造力;在技能与临床专业的双重指导下,发展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思维能力;在社会实践与个性培养相结合的情况下,对于临床医学学生的个人能力以及个人品质方面有很大的提高。

3.相应的教学策略

首先,教会学生如何在认知度商不深的情况下去发现问题,这个阶段主要是以知识的讲授为主要方式;其次,在技能专业的操作下,对学生的主要讲课方式是结合课本的基础理论知识与实际的专业操作给学生带来实际的感受,为学生创造专业的技能课程;最后,让学生能够学会将理论知识与基础操作相结合的临床医学方法,在操作的过程中将遇到的难题记录下来,在课余时间分成小组进行讨论,将自己的想法与别人分享。从而解决遇到的难题。

4.对于我校的具体实践一般有以下几种操作方法。

首先,建立创新的教育基地,集中进行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校在院领导的统一规划下建立相关的创新基地以及制定相关的管理建设原则。活动的方式以学生为主,自主设计相关课题题目,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主性。其次,设立创新能力培养项目。给学生提供良好的机会,让学生能够更快的接触到相关的临床医学工作,更好更快地接受医学项目,增强其适应能力。

三、结束语

医学教育与研究范文3

关键词:医学人文教育;文化断层;市场经济;师资水平;实践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6)11-0060-02

伴随着科技的迅猛发展以及市场经济大行其道,工具理性日益成为国人的主要价值诉求。我国高等医学院校在对对医学研究生进行专业教育的同时渐渐疏离了所应同时对其施行的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和培养,致使其整体人文素质偏低,难以满足现时代的新要求。为此,探究新的时代背景下如何提升医学研究生的整体人文素质有着不容忽视的重要意义。

一、人文、人文教育与医学人文教育

何为人文?至今尚无定论。相比较而言,我们倾向于如是的理解。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人文”一词都包含着两方面的意思:一是“人”,一是“文”。一是关于理想的“人”、理想的“人性”的观念,一是为了培养这种理想的人(性)所设置的学科和课程。前一方面的意思往往与“人性”(Humanity)等同,后一方面的意思往往与“人文学科”(Humanities)等同。值得注意的是,这两方面的意思总是结合在一起的,有着内在的关联:学科意义上的人文总是服务于理想人性意义上的人文,或相辅相成。[1]我们可由此人文的定义,引伸出人文教育以至于医学人文教育的内涵。人文教育就是通过相关教育途径,使人成为具有完美理性和德行的人。医学人文教育是人文教育在医学领域的延伸。而且人文教育的重要性在医学这一特殊的领域表现得更为突出,但与普通的人文教育密切相关。“医学人文教育是一般人文教育在医学这一特殊领域中的特殊作用。因此,一方面它不可能游离于一般人文教育的本质内涵之外而独立存在,没有一般的人文教育也不可能有医学人文教育。另一方面,由于医学领域的特殊性,使得人文教育在医学中的作用比在其他领域更加重要。”[2]可见,医学人文教育与普通的人文教育的内在理念相同。一个具有良好的普通人文素质的人进入医学领域往往也能够表现出良好的医学人文素质,相反一个没有良好的普通人文素质的人一旦进入医学领域也往往难有良好的医学人文素质表现。

二、我国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素质整体偏下之原因探析

从整体上讲,我国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素质较低。比如求学过程中的尸体解剖课上不能表现出对遗体捐献者的应有敬意,在临床的实习过程中缺少对病人的最起码的尊重,与病人的沟通过程中用语粗疏,态度冷漠等。为什么会出现此种情形呢?我们认为这与我们国家的整体大环境以及我们的医学教育体制直接密切相关。具体讲来,可概括如下。

1.文化断层。我们知道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的初旨在于:在寻求自强之路上培养人才、开启民智。比如,新文化运动在中国历史上的确起到了推动社会向前发展的作用,然而它同时带来了很大的负面作用。毋庸置疑,新文化运动的主旨在于把人权从神权、皇权、族长权中解放出来,强调天赋人权、自由平等。中国现代意义上的大学恰恰就是在对中国传统文明的批判和声讨声中建立起来的,但最终的结果却很像是“在倒洗脚水的同时也将孩子倒掉了。”其实,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中蕴藏着宝贵遗产,其中包括很为丰富的人文内涵。比如儒家的“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等思想与我们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之“友善”、“和谐”非常吻合。但是,近百年来,不能不说我们对国学和传统文化重视不够,甚至有漠视之嫌。因此许多人甚至连做人的基本道理都已经忘却了。虽然现在从国家层面有所警醒和重视,然而事实上已经形成的文化断层却需要我们花大力气长时间逐渐弥补。

2.市场经济。这几近共识,市场经济可促使人们生活方式、生活观念的转变,医学高校也实难独领清高。现在的教育部门很难说是个事业部门,学校更像是或已经成了企业。整个教育系统内部弥漫着浓重的商业化气息。在这种环境下培养出来的医学研究生,在理念上往往会埋下为逐利而忘义的“阿赖耶识”。很显然,作为一个医学研究生,其人文素质很难会因读几本医学史、医学伦理学、职业道德操守以及被动宣读希波克拉底誓言就能做到对病人的基本尊重和抱以诚挚的关爱之情。就好像按照,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之前要庄严宣誓。可实践中我们不难发现,最初的誓言其实并没有产生多少约束效用。大家对此种现象或许并不陌生,我国许多高校都热衷于更名大学,而其中的主要动力显然来自经济维度的考量。更名成功了,在我国这个很注重“正名”传统的国家就相对容易有生源保障,而且相应的生均拨款也会有明显增加。名利二字在我国当下结合得非常紧密。在如此氛围烘托下培养出来的医学研究生,我们怎能去苛求他们能够“出淤泥而不染”呢?那样的定力实在难觅。

3.师资水平。大部分医学院校除了专业课之外,其他的课程往往与别的院校没有太大区别。一些医学院校往往将医学人文课与思想政治理论课混为一谈。而且即便有相应的医学人文课程,也基本上是由思想政治理论课的老师“双肩挑”,而并非配备专业的医学人文老师。一个人的精力有限的,而且一个人的思维往往也有惯性取向。“双肩挑”本身意味着授课人员的杂牌化、非专业化。可以预想,非专业的人员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很难讲清讲透相关的道理。最终的格局往往是学生满足于混到相应的学分,老师则采取“稳定压倒一切”的战略,仅仅把授课当作一种谋生的手段,对所传授的内容缺少专业、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加之又缺少某种本不可或缺的激情。在这种显然很具负面色彩的教与学的互动中,其效果可想而知。

三、提升医学研究生人文素质的对策

1.提升医药人文教育的师资水平。医学研究生的人文素质培养,直接与授课教师的整体素质相关。针对许多高校,特别是医学院校的实际情况,我们应该尽量弱化市场经济导向,大力培养和配备医学人文师资。其实医学人文师资的培养是一个需要“慢工出细活”的艰难过程。换句话来讲,要想成为一个合格的医学人文教师,在逻辑上,首先要具备较扎实的医学知识,同时还要具有很深的人文素养。自己具有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的背景,亲身体会到要想能够在这个领域有所建树、搞出些名堂,则需要首先对科学技术本身有一定的理解和把握,在这个基础上还要具备相应的哲学底蕴。其实,医学研究生能否对医学人文课程本身产生浓厚兴趣以至于引起本来就应该倾注的足够的重视,这与教师的授课效果直接相关。因此要想提升医学研究生的医学人文素质,首先应着力落实好相应的医学人文师资的配备。

2.设置好医学人文课程。有了相应的师资,我们还要因地制宜地设置好相应的医学人文课程。比如,我们以上提到文化断层对医学研究生人文素养的极大负面影响。因此我们在课程设置时不妨考虑设置这样的一些课程来引导学生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人文养分。比如儒家经典《大学》、《中庸》,王阳明的《传习录》、佛家的经典《金刚经》、《心经》、《坛经》等都可试着引导学生来诵读和品味。也许有人说这似乎与医学人文素质的培养有些“远水解不了近渴”,那么我们可开设与医学结合甚密的医学人文课程。比如医学史,医学伦理学,职业导论、社会医学导论、医学道德与职业精神等,但从长远来讲,经典往往更能入心,有后劲,有长效。哈佛医学院的做法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启示:其课程改革没有一项是完全出于进行人文教育的目的而开设的,但是审阅其所开设的众多课程,我们不难发现其往往都渗透着医学人文教育的目标和内容。[3]当然,我国医学院校有自身具体情况。比如开出高质量的课,需要高质量的师资,而高质量的师资,需要很强的经济实力的支撑,同时高质量的学生素质也是我们应该考虑的因素。虽如此,哈佛医学院的整体办学理念和思路的确值得我们思考和借鉴。

3.注重临床实践环节。学生在课堂中所学到的各种人文知识和相应的医学技能首先要在临床的实践过程中展示。也正是在临床实践过程中,医学研究生可以检验自己的知识(包括医学技术、人文知识等)是否能够在临床实践中奏效。比如,在理论上医学研究生们或已学到许多与患者沟通的技巧,在临床实践中他们就可印证自己的所学是否能够在现实中派上用场。面对鲜活的病人,他们大可扪心自问,自己是否有一颗纯善的心真正为患者考虑。其实,那种现实的场景最能够检验一个人的医学人文素养。这是一个并不复杂的道理:一个人可以欺骗他人,但是最终却欺骗不了自己。因为自己对自身的第一意识的感知是最直接最具体最明晰的。关于临床实践的重要性,有这样的看法,“医学教育的每个环节均存在人文精神,临床实习阶段更是人文知识转化的最集中场所,是学生专业知识强化和社会角色转变的关键阶段,重点在于诊疗实践中的人性化理念培养。”[4]可见要想切实提升医学研究生的医学人文素质,抓好临床实践环节很是关键。

参考文献:

[1]吴国盛.科学与人文[J].中国社会科学,2001,(4):4-5.

[2]蔡志刚,林丽.医学人文教育困境之根源研究[J].医学与哲学:人文社会医学版,2010,31(4):50.

医学教育与研究范文4

永州职业技术学院根据高职医学教育特点和高职临床医学专业培养目标,在2000年就开始探索、改革临床医学专业教学计划,制定培养承担初级卫生保健任务的社区医学专业人才的教学计划。

研究内容:严格选择覆盖面较广,具有代表性的城市基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作为社区医学教学实训基地,使之成为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在社区实训的场所;多途径培养能承担社区医学实训的带教教师队伍;制定相关的教学实训计划和方案,以及相关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使其能保证社区实训顺利进行;建立社区医学教学评价体系并对教学实训基地进行今面评估,为教学基地的建设和发展提供反馈信息。

项目准备:①调研:选择条件较好的两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签订协议书,建立合作关系,并加挂永州职业技术学院社区实训基地牌子。②培训教师:包括本院教师和社区实训基地的医务人员,初步确定带教的教师并制定了师资培养计划。③根据项目的目标和学生学习目标,通过查询文献和专家讨论,制定社区医学实训计划和实施方案,两个教学实训基地根据各自的特点也制定了相应的社区医学学生实训计划安排。④制定社区实训、实习管理制度。

项目实施:①师资培训:组织讲座、学习班,学习有关社区医学及教育学知识和技能;选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优秀医疗骨干作为基地兼职教师进行重点培养;由学院派教授专家到社区讲学。②学生实训、实习:分批派遣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到社区实训(临床教学过程中,参与社区社会调查和见习)、实习(毕业实习),参加社区卫生服务。我们在1.5年内分别安排两届临床医学专业学生到2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见习和实习,见习期为0.5个月,实习期为2个月。③项目实施过程中的评价:以座谈会、问卷调查、检查教学情况等形式初步评价项目在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教学基础建设情况,并且总结经验,不断改进和完善。

研究成果

社区医学教学基地的师资队伍建设成效明显:我们通过选派教师骨干(副教授以上职称)和项目管理人员到内地学习听课10人次;邀请知名医学院校从事全科医学教学的专家来校讲学、办学习班,参加人员达100余人次:聘请我校从事全科医学教学的专家多次到两个城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讲学,培训内容涉及全科医学的各个方面。选拔了一批具有中级以上职称并有两年以上社区工作经验的骨干医师15人,作为带教的教师并对他们进行重点培训,并以在职培训为主。经过2年的培训和实习带教,他们现已基本胜任实习带教工作,通过两届实习学生对带教教师的评议和同行评议,结果显示他们的教学能力和水平与带教前相比有很大提高,综合评分为优良者10人(67%),合格者5人(33%),实习学生对社区基地教学满意度达95%以上。以上结果说明社区医学教学基地的师资队伍现已能够承担起社区医学实习带教任务,其教学能力和水平得到了学生的肯定。

结果显示,所有参加社区实习的学生对社区卫生服务概念、工作任务、相关知识和技能以及医学模式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提高。此外,在社区实习的实习学生在预防保健的知识和能力、调查研究能力、团队合作能力、心理承受能力、人际沟通能力亦有了明显提高,不但与自身实习前后比较有明显差异,而且与同级未参加社区实习的学生比较也有明显差异。

调查结果表明,建立社区教学基地,进行社区实习,对临床医学专业学生的知识技能的学习以及实际工作能力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这种由学校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共同建立教学实习基地的模式具有优势互补、花费少、见效快、共同发展的特点,为今后经济发不发达地区的高职医学院校建立社区教学实习基地探索了一条成功的经验。

参考文献

医学教育与研究范文5

Abstract: Adult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component of China's national education series, and an important way of cultivating semi-senior and senior talent. However, as our concept of running school is conservative, and lack of strong policy support, status quo ofeducation is not good such as investment ineducation is short, its development is slow, and school-running structure is single. Aiming at status quo and problems of medicaleducation, this article put forward solutions and developing idea.

关键词: 成人教育;医学;现状

Key words:education; medical science; status quo

中图分类号:G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1)18-0165-01

0引言

21世纪已经进入到知识经济的时代,医学知识飞速增长,医学技术日新月异,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不可能享用终身,成人医学教育是对有一定工作经历的成人进行的医学再教育,能有效地提高医务人员的素质和医疗水平。如何提高教学质量、深化教学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成为当务之急。我院成人教育起步于1993年,截止目前,成人高等学历教育在校生14951人。但是由于我们缺少强有力的政策面支持,导致投入不足,办学结构单一,发展现状不容乐观。

1我院成人教育现状

1.1 成人教育缺少政策发展空间,投入不能适应发展需求,限制了成人教育事业的发展我院是由普教和成教构成的统一体,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成人教育处于从属地位。一直以来,在学院发展规划中,没有将成人教育放在应有位置,由于投入不足,教学设备设施陈旧,在教学资源紧张或发生冲突时,成人教育只能做出牺牲而让位于普通高教。这种观念和作法给成人教育的成长和发展人为地缩小了空间,形成了不利于成人教育健康发展的环境和氛围,成人教育工作的开展困难重重。

成人教育的发展离不开政策面的支持,有好的政策才能有大的发展,将成人教育发展纳入学院整体发展规划,资源和经费上给予必要的投入,拓宽办学渠道,创新办学形式。从政策上明确成人教育与普通教育的关系,落实成人教育的地位,充分认识到它是一种新型的具有独立性的教育制度,不从属于普通教育。只有转变观念,改变偏见,思想上重视,政策上支持,成人教育才能得到应有的发展。

1.2 成人教育结构单一,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远没有得到充分发展从学历教育层次方面看,主要是本、专科层次,缺少本科后继续教育;从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构成比重看,主要是多学历教育,缺少非学历教育的卫生资格考试培训及更新知识技能的短期培训。由于经济、社会发展的不平衡导致了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我院成人教育的发展相对滞后,结构单一;但是生源丰富,潜力巨大,发展前景广阔。随着人事制度的改革深化,从业人员出现转岗、待岗,使得他们为适应生存求学深造,提高学历层次的要求比任何时候都更为强烈。同时,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从业人员加深和拓宽知识面、获得新专业技能的愿望和要求日益迫切,各种技能证书,资格证书的培训日益兴起,成人非学历的短期培训面临长期向好的发展局面。

1.3 高等医学院校成人教育的课程设置目前高等医学院校成人教育的课程设置,往往沿用统招相应层次的课程设置,与当前医学类成教生源变化的实际情况很不适应,必须加以适当改革。在课程总学时上,应本着实用够用为度加以必要的精简;在结构层次上,应根据成人学生以在职为主的实际情况,减少部分公共课程的课程设置。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分配上,应坚持保留主干课程的实践环节,增加实践环节比例及相应学分数;实验课程应精中选优,基础医学形态课程实验坚持少讲、多看、多动手、多练;机能实验课多开设开放性、综合性、设计性实验、减少验正性实验数量,以提高学生自学、科研和创新能力,带动学生个性发展及素质的提高。

2对成人教育发展策略的思考

成人教育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产物,它必须适应社会经济结构的调整,必须为社会经济的发展服务。因此,成人教育应坚持“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紧密结合,在突出行业特色和职业性,应用性的原则指导下,向多形式、多规格的方向灵活发展”。就我院内部教育结构来说,应当提高成人高等教育的办学层次,在稳定成人学历教育的同时,大力开展高层次岗位培训和继续教育,积极试办研究生教育,使我院成人高等教育再上一个新台阶,为进一步完善和优化我院成人学历、知识结构作出新的贡献。

2.1 稳步发展专科教育,大力发展专升本、高起本教育,逐步开展本科后继续教育和更新知识技能的短期培训成人高等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经过二十年的快速发展,极大地推进了我国社会经济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发展,“极大地丰富了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内容、办法和途径”。发展成人教育深入人心,得到了人民群众广泛的欢迎和社会多方面的充分肯定与大力支持。学历教育是成人教育的立足点和出发点,充分利用教育资源和生源资源,把资源优势转化为办学优势,成人高等医学教育在培养层次上,应稳步发展专科教育,大力发展专升本、高起本教育,逐步开展本科后继续教育和更新知识技能的短期培训,加大投入,做大做强成人教育。

2.2 申报由我院担任主考的成人自学考试专业,使我院跨入自学考试主考院校行列1981年,为适应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加大人才培养力度,加快人才培养步伐,首次设立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从此建立了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自学考试使许多人实现了自己的大学梦,它是一所真正的没有围墙的大学。随着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制度的不断完善,坚持科学发展观,以积极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建立学习型社会为目标,利用自学考试的灵活开放,和普通高校的学科优势,共建高等教育立交桥,努力探索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培养具有较高文化素养的应用型,职业型人才,满足广大人才的需求。我院师资力量强大,实力雄厚,图书资源丰厚,实验仪器齐全,设备先进,能满足自学助学需要。

2.3 充分发挥培训基地功能,实施好继续教育培训工程,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和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做贡献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奋斗目标,党和国家更加重视和关怀成人教育事业,对成人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做好成人教育的中长期统筹规划,“树立大教育、大培训观念,坚持学历与非学历教育的结合,坚持学校教育形式和其它各种教育形式的结合,多层次、多形式、多渠道地发展成人教育”。

参考文献:

医学教育与研究范文6

摘 要: 以成都体育学院近三届体育类专业和医学类本科学生为研究对象,以成都体育 学院“以体为主、体医渗透,培养‘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理念为指导思想,创建 了以“‘体医渗透’开放式实验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 和探索,构建了适合于高等体育院校体育类和医学类专业本科学生的“体医渗透”实验教学 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校整体教学质量。

关键词:高等体育院校;体医渗透;实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007-3612(2009)03-0082-03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Experimental Teaching Model of Integrat ion of Sports and Iatrology in

Sports Colleges

YUAN Qiongjia, HOU Lerong, LI Xue

(Chengdu Sports University, Chengdu 610041, Suchuan China)

Abstract: This research takes the recent three years' undergraduates who major i n sports and medicine from Chengdu Sports University as the study objects. With the teaching concept of “Sports as the Primary, Integrating Sports and Iatrolog y , and Cultivation of Specialized multifunctional talents" as guideline, the expe rimental teaching model of integration sports and iatrology as core method has b een established on the basis of which the courageous innovation and exploration has been applied. As a result, the model of integration sports and iatrology tha t fits undergraduate students in the sports colleges has been constructed, and i s improved to enhance the overall teaching quality greatly.

Key words: sports college; integration of sports and iatrology; experime ntal teaching

实验教学是高等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重要教学环节,探索符合现代教学特色的实验教学模 式是深化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本研究即以现代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体育人才的要求为目标, 依托“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重点实验室、运动医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结合四川省及学 院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以成都体育学院《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和《郑氏伤科推拿 学》等5门精品课程的实验教学为主干课程、成都体育学院近三届体育类专业和医学类本科 学生为研究对象,创建了以“‘体医渗透’开放式实验教学”为核心的教学方法,并在此基 础上进行了大胆的创新和充实,构建了适合于高等体育院校体育类和医学类专业本科学生的 “体医渗透”实验教学模式,建立了具有开放功能和示范辐射作用的“运动医学实验教学示 范中心”,完善了学院“培养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的教育体系。

1 “体医渗透”实验教学模式的内容

“体医渗透”实验教学模式构成要素见图1。

1.1 理论依据

“体医渗透”实验教学模式以素质教育为核心,依托成都体育学院开设有中医学专业的独特 优势,以学校“以体为主、体文结合、体医渗透,培养‘一专多能’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特 色[1]为指导思想,对体育类专业的本科学生实施“体育与医学相结合”的教育方 式,培养具有医学知识的体育工作者;针对运动人体科学及中医学专业的本科学生实施“以 郑 氏学术 体系为核心的中西医与体育相结合”的教育方式,培养为体育服务并具有体育精神的医学生 。

1.2 教学目标

“体医渗透”实验教学模式的教学目标是,使学生在学习基本理论知识的同时,通过各项实 验教学,更加深入的掌握和理解相关的基础知识,充分地使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的 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体育与医学相结合,使体育类专业学生掌握更多的医学知识,并能应 用于运动实践;使医学类专业学生具备丰富的体育知识,并对体育运动有较深刻的感性认识 ,最终培养具有医学知识的体育工作者和为体育服务并具有体育精神的医学生。

1.3 教学条件 建立并实施“体医渗透”实验教学模式,要具

投稿日期:2008-10-15

基金项目:四川省教育厅教育发展研究中心资助项目(CJ F08057);同时由“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重点实验室”、“运动医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资助。

作者简介:袁琼嘉,教授,博士,研究方向运动人体科学。 备相应的教学条件,包括硬件和软件两方面。

1.3.1 硬件设施条件

成都体育学院已有“国家体育总局运动医学重点实验室”、“运动医学四川省重点实验室” 和“运动康复与健康研究所”。实验室总面积1300平方米,包括运动解剖学实验室、运动生 理学实验室、运动医学实验室、心肺功能实验室、骨材料力学实验室、PCR室等15个专业实 验室和1个“人体运动机能测评中心”。拥有大型仪器、设备60多台(件),固定资产总价 值达1 100万元人民币,实验条件完善,可充分保证学校各专业、各门课程实验教学的需要 。

1.3.2 软件建设

软件建设包括实验教学教师团队的建设、教师的实验教学方法、技术手段、技能水平以及课 程建设等。成都体育学院“运动医学实验教学中心”于2001年6月20日正式组建,经过多年 的建设发展与不断完善,于2008年被评为“四川省第三批省级高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中 心拥有一支学历层次较高、学术梯队合理、学缘结构科学、具有较强教学和科研能力的优良 团队。队伍目前有专职实验教师13名,兼职实验教师25名,以中青年骨干为主,平均年龄44 岁,包括教授11人,副教授7人,讲师10人,助教10人。其中,硕士研究生导师10人,四川 省名中医1名,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1名,四川省特聘教授(天府学者)1名,四川省学术 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3名。获硕士以上学位者26名,其士11名(含2名博士后),硕士 15名,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的教学梯队。自2004年开始以来,不断组织教师进行实验技 能的培训、实验教学方法的改革,实验教学思想的转变以及实验教学体系的淬炼。经过多年 的探索与实践,我院运动人体科学教学团队于2007年被评为“四川省优秀教学团队”。这些 优良的教学条件是本教学模式顺利实施的重要保障。

1.4 教学方法

1.4.1 采用“体医渗透”实验教学方法

1) 对体育类专业采用“体育与医学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方法。根据成都体育学院设有医学 专 业的特殊性,结合不同体育类专业的特点,采用体育与医学相结合的实验教学方式。我们不 但增设了人体科学和运动医学相关的实验项目,而且还在教学方法上进行了大胆的改革和创 新,突破了只在实验室进行实验的教学方式,将实验教学地点改在进行运动训练的场馆中, 例如体操房、田径场等,结合运动训练的实际情况进行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运动创伤 学以及运动生物力学等课程的实验。这样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实践能力,而 且还可以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相关的理论知识。学生们在掌握了相关运动医学理论知识的基础 上,进一步掌握常用的运动医务监督检测手段和运动损伤急救和防治基本技能,对提高他们 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极大地提高了教学效果。此外,还根据不同体育类 专业的特点,增加了创新性、设计性实验项目,如《运动解剖学》(四川省精品课程)增加 了“全身各部肌肉的训练方法实践”、“不同专业体育技术动作的解剖学分析”实验;《运 动生理学》(四川省精品课程)增设了“结合专业特点学生自选设计性实验”;《运动生物 力学》(四川省精品课程)增加了“自选运动技术的测定”实验;《郑氏伤科推拿学》(四 川省精品课程)开设了“根据自己的专业情况设计按摩处方”实验等。《体育保健学》(四 川省精品课程)增加了“体育保健技术创新”实验,这些研究创新性实验的教学目标是让学 生结合自己的专业特点,自行设计并完成实验,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2) 针对医学类专业的学生,采用以“郑氏学术体系”为核心的中西医与体育相结合的实验 教 学方式。成都体育学院的中医学专业和运动人体科学专业的毕业生将从事运动医学的临床、 科研以及指导全民健身的工作。他们除必须具备医学的专业知识以外,还必须具备相关的体 育运动与训练的相关知识,真正做到“体医渗透”。根据以上两个专业的培养目标,我们在 实验教学中将学生带到运动场观摩运动训练,课前要求学生查阅相关运动项目的专业书籍和 资料,设计相应的表格,记录他们的观察结果。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将所学的医学知识与运 动实践相结合,认真总结实验结果,提高学生学习本课程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还将学生带到 健身房,了解健身器械的功能,并要求学生设计相应的健身手段。学生们在训练场上观察运 动训练,使学生在运动场对所学的相关医学知识加深了理解,如在人体解剖学的教学过程中 ,使学生在运动场观察运动员训练,可以很直观地理解关节的运动与肌肉工作的形式,并设 计出改进相关动作的训练手段。学生到运动场观察运动训练,也使他们能切身地感受到运动 训练的艰辛,为他们以后走上工作岗位能够很好地与教练员和运动员相互沟通和理解打下基 础。

3) 不断丰富实验教学方法、更新实验教学内容。根据不同专业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实验 教 学方法,如情景式、问题式、讨论式、启发式等实验教学方法,改变过去教师将实验所有内 容直接灌输给学生的方法,针对学生在实验中提出的不同问题,给予必要的指点和提示,使 学生对问题的认识更加深入,充分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

在实验教学方法改革的同时,对各项实验内容也进行了选择性的更新。精简了传统的验证实 验,新增加了综合性、研究性和设计性实验,强化了实验教学的实践和创新功能。此外,还 对实验教学学时的分配、考核形式等进行了合理的调整和改进。

1.4.2 采用“开放式实验教学”方法

“开放式实验教学”方法是目前实验教学改革的趋势[2],各高等院校――尤其是 广大医学 院校已经开始进行了广泛的尝试和应用,而国内高等体育院校还未见相关的较为成体系的应 用和研究。我们在对各门课程进行“‘体医渗透’实验教学”的同时,也逐步将各实验室实 行了开放制度,更加有利于学生主动地、有选择性地的进行各项实验。

“开放式实验教学”,是指实验的时间、空间、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对学生实行全面开放,由 学生自主选择并进行实验[3]。实验室实行对学生全天候开放制,学生能够合理利 用时间, 自行安排实验计划,在课余时间可以随时到实验室进行实验。实验教学的内容以各门课程的 理论教学内容为基础,结合不同的专业,实行不同的开放内容、程度及侧重点等。该方法由 于其以人为本,打破传统“四固定”――即固定时间、固定班级、固定实验室和固定实验项 目的实验教学方式,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因此,近年来已经成为我国高等 院校实验教学改革的趋势[4]。在开放式实验教学中,学生居于主导地位,教师主 要进行启 发和引导,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教师从实验现象或异常现象等入手启发学生积极思 考,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理论知识,独立分析产生问题或异常现象的原因,进而得出正确结论 ,并能举一反三,灵活应用,充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1.5 操作程序

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特点或特长,结合各门实验教学课程的实验大纲,选择自己较为感兴趣 的实验项目,按照如下程序进行实验。整个过程中,学生处于主导地位,教师起辅助和指导 作用。

第一步:假设实验情景;第二步:设计实验方案;第三步:进行实验操作;第四步:实验结 果分析;第五步:考核与评价。

1.6 评价体系

“体医渗透”实验教学模式注重教学评价和反馈的应用,从评价目的、评价内容和评价方式 三个方面出发,构建动态的、多元的实验教学评价体系。

1) 评价目的:通过评价环节,不仅可以使学生的学习情况得到最真实的反映,更为重要 的是以评价为手段,使反馈回来的信息得以有效地促进下一个学习周期教学质量的提高,从 而有助于培养具有“丰富医学知识的体育工作者”和“为体育服务并具有体育精神的医学生 ”

2) 评价内容:评价以各门课程的实验过程为主要对象,包括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准备 及操作及实验结论,最终得出学生关于实验知识与技能掌握情况的整体评价情况。同时,还 根据《四川省高等学校实验教学学分制改革管理办法》和《成都体育学院实验课和实验项目 设置暂行规定》,对必修课、选修课、限选课等采取了相对评分标准,既能反映出学生的进 步幅度,又能提高学生对所选实验项目的学习兴趣,从而形成最佳的实验教学效果。

3) 评价方法。本实验教学模式坚持评价方法的多样化,采用定量评价和定性评价相结合 、学生自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阶段性评价和综合评价相接的方式,力求评价的过程客观、 标准、全面与准确。

2 通过实施“体医渗透”实验教学模式,促进了学校整体教学质量的提高

2.1 整合实验教学资源,建立实验教学体系

根据高等体育院校开设有医学专业的特殊性,本研究对学院现有实验教学资源进行了合理的 利用和整合,建立了两大平台、两大模块和三个层次的实验教学体系[5]。两大平 台即:一 个是为体育类专业本科学生建立的以运动机能和体质测评为主的实验教学平台;另一个是为 运动医学系和研究生建立的教学科研平台。两大模块即:基础实验模块和技能训练模块(由 8门主干课程支撑,包括运动解剖学、运动生理学、郑氏伤科推拿学、运动生物力学、体育 保健学等)。三个层次设置即: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研究性实验。通过建设这两大平 台、两大模块和三个层次,充分满足了成都体育学院各专业本科学生的实验教学需要,同时 ,也充分体现了成都体育学院“体医渗透”的办学理念和特色。

2.2 实验教学的研究水平不断提高

在进行实验教学研究的过程中,获得一批较高水平的实验教学研究成果。其中“《伤科推 拿学》课程推拿操作技能考核方法及评分标准的研究”,于2003年获“四川省成人教育协会 自学考试科研成果”二等奖;《伤科推拿学》(教材)于2005年,获“四川省教学成果”二 等奖。

2.3 建立了重点实验室向本科生全方位开放的机制

本研究依托“国家体育总局、四川省运动医学重点实验室”,建立了由实验室行政管理部门 负责,教务处和各系部协同实施的本科生实验教学与科研体系,为学院各专业本科学生提供 了一个优良的平台,使教学、实践和科研得到有机的结合。

2.4 提高了学校整体教学质量,培养了大批高水平人才

“体医渗透”实验教学模式经过多年的研究与实践,应用于近五届的本科教学过程中,取得 了较大收获,提高了学院整体教学水平,培养了大批具有较强创新精神和应用能力的高水平 体育人才。从2004-2006年,成都体育学院各专业本科毕业论文水平不断提高,已有40

篇论文获得了全国体育院校优秀学士论文;毕业生中,考取硕士研究生人数逐年上升,2005 年全校考取研究生人数占毕业生总人数的4%,到2008年达到了7%。他们当中还涌现出一些特 别优秀的人才,如在2008年11月举行的“2008年全国体育院校大学生科创论坛”中,我院运 动医学系学生钱晔同学的作品《中国女子水球运动员北京奥运会赛前训练机能水平的监控》 获得二等奖;2004届运动人体科学专业毕业生王璐,以优异的成绩考取成都体育学院运动人 体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其撰写的学术论文获2008年奥运会科学大会“最佳墙报奖”;在2 008年北京奥运会上,我院经管系学生殷剑,获得帆船比赛的金牌;运动系学生吕远洋作为 中国艺术体操队的主力队员,与队友一起获得艺术体操集体全能比赛的银牌;运动系学生张 益萌、陈朝霞作为中国女子曲棍球队队员,获得奥运会女子曲棍球比赛银牌;运动系学生孙 慧子、乔蕾颖、谭颖是中国女子水球队队员,获得奥运会女子水球比赛第五名的好成绩。

同时,我院有8名教师和24名学生根据国家运动队备战2008年奥运会的需求,分别出任中国 国家篮球队、水球队、田径队、曲棍球队、举重队、赛艇皮划艇队、击剑队、现代五项运动 队、艺术体操队以及棒垒球队等队医工作,负责或协助其所在运动队全体队员的伤病防治和 医务监督工作,为备战2008年北京奥运会做出重大贡献。此外,我院还有30名学生被选拔为 奥运专业自愿者,参加了奥运会的专业服务工作,受到各界好评。这些奥运健儿、队医以及 志愿者所取得的辉煌成绩,都与他们在校期间所获得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密不可分。

在2006年教育部对我院进行的本科教学评估工作中,专家组对我院进行了严格评审和考察, 我院运动医学系的实验室建设和实验教学情况给予了高度的赞赏和评价,评估等级为优秀。 尤其对我院学生的实践能力予以了充分的肯定,这是对我们实验教学改革成效显著的肯定。

参考文献:

[1] 陈伟,闵建.以体为主,体医渗透、体文结合,培养‘一专多能’应用型人 才[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6,32(5):3-5.

[2] 韩云海,李海岭,等.开放性实验教学模式的分析与实践[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 008,27(9):163-165.

[3] 王金发,何炎明,等.“开放式、研究性”实验教学模式的创立与实践[J].高等理 科教育,2006,(6):97-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