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培训教学范例6篇

医学培训教学

医学培训教学范文1

关键词:医学院校 教师培训 专业发展 探析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1-0154-02

教师是提高医学院校教育教学质量的核心。为了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质量,各医学院校都倾注了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规划了系统的教师培训体系,以此加强教师培训工作。医学院校从搭建培训平台到完善培训机制,从创新培训内容到强化保障机制,从完善管理制度到改进考评体系等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教师在职培训也越来越受到教师本人的关注和重视。但是,随着世界教师教育改革和我国高职高专医学教育的发展,“教师专业发展”的概念逐渐为教育工作者接受,“教师培训”正逐渐向“教师专业发展”演变。传统的“教师培训”往往把教师固化为一个静态完成的培养目标,看不到教师的个性发展和专业成长中的价值追求。而“教师专业发展”更多从职业生涯发展角度兼顾社会学维度的培养要求和教育学维度的个体专业素养提高的要求,提出教师在不同专业发展阶段有着不同的发展目标和相应的发展策略。

一、当前医学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分析

1.从个人层面来看,医学教师对培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存在功利性色彩

目前,医学教师对学校组织的师资培训认识不足,没有将培训与专业发展紧密联系起来考虑,而是被动应付,出现了培训时缺勤、心不在焉等情况。有的教师存在功利性思想,只选择自己感兴趣或与专业提高有帮助的内容,关于教育理论、人文素养等内容不够重视。有的重外出培训而轻校本培训,重实践技能培训如医院进修而轻理论培训。

2.从学校层面来看,校本培训在形式和内容上无法满足教师个性需求

医学院校校本培训存在着培训形式单一、内容缺乏创新、效率不高等问题。一直以来医学院校教师培训存在着形式趋同、结构单一的问题,忽视了教师终身学习、在职学习的需求特点。在培训内容方面,有的重视对专业知识的培训,而忽视教育理念和职业道德的培训;有的忽视对教师进行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有的未能体现不同学历、职称的教师的差异性,不能针对教师多样化、个性化发展的需要;有的不考虑工作岗位和培训对象的差异,以致于处于一线教学岗位的教师和教学管理人员的培训内容没有区别;有的培训因为内容陈旧、针对性和实效性较差,考虑到出勤率而采用行政命令等方式,引起了教师的反感等等。

3.从外出培训层面来看,未能达到专业发展的目的和专业能力提升的效果

医学院校根据学校的发展和师资队伍建设的情况,制订了详细的师资培训计划和方案,其中包括外派教师到其他高校或医院脱产培训,时间为半年到一年。但相关调查显示,培训效果并不理想。首先,有些医学教师对外出培训的认识不到位,纪律观念淡薄,由于各种原因私自离开培训单位,导致不能顺利完成学习任务。有的老师对外出培训、进修缺乏周密的规划,学习和科研工作缺乏主动性、积极性,以致效果不明显。其次,在外出培训或进修期间的管理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一般情况下,学校委托进修单位代为管理或让教师自我管理,学校间接管理。但有的教师没有按学校的要求,把工作重心放在教学和科研能力的提高上,而是做自己的私事,不能保证脱产学习的时间,只是在开学期间和学期末参加学校学习,科研时间和学习效果得不到保障。而进修单位管理部门也缺乏对参加进修的教师进行定期、及时地追踪,了解他们的学习、生活情况,导致教师置身于进修单位的管理之外。最后,对教师外出培训或进修的效果缺乏有效的考核办法。大部分学校都停留在写学习心得、学习笔记、填写培训记录,而对学习的流程监控和最终成果缺乏量化的标准,由此影响了考核的实效性。

二、教育生态学视野下的医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分析

针对医学教师培训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医学院校一方面要创新培训机制,提升培训效果。另一方面要促进“教师培训”向“教师专业发展”的理念转变。下大力气推进教师专业发展。当前国内研究教师专业发展的视角很多,本文主要从教育生态学视角研究医学教师专业发展现状。教育生态学是以教育为研究对象,依据生态学原理研究教育系统内部各种结构及其周边环境的相互关系,并分析教育的生态功能及教育生态规律的理论。教育生态学的一个重要概念就是生态环境,这种环境是对教育产生重要影响的多元系统,既有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等外部环境,又有教师等个体知识结构、教学方法等内在因素的内部环境。从生态学角度分析医学教师专业发展不能忽视教育生态环境的影响。

1.医学教师知识结构单薄,人文素养有待提高

教育生态学强调平衡、协调的理念。依据这一理念,医学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专业基础,还要有合理的知识结构、高尚的师德和一定的人文素养,这样才能适应医学教育的发展和高素质医学人才培养的需要。但目前医学院校教师队伍中,多数医学教师从医学院毕业直接走进学校,缺乏临床医学技能和经验,知识结构不完善,人文素养较为欠缺,由此也影响了教师的专业成长。

2.部分医学教师工作量繁重,教学技能和效果有待提高

教育生态学强调有序性、整体性和适应性。我校临床医学专业进行了教学模式改革,第二年学生在教学医院上课,教学医学的医生既肩负着繁重的临床工作,又要进行教学工作,大部分医学教师的工作量很重,如遇突发事件等可能会出现来不及备课、上课迟到等现象。有的教师备课不充分,授课内容随意性大,案例引用重临床而轻理论等情况也会出现。这些情况都影响着医学教育生态的有序性和整体性,也折射出医学教师适应性不足等问题,有的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因此医学教师的专业发展亟待加强。

3.医学教师缺乏教育专业知识,教育理念有待更新

从生态学角度而言,教育生态也是个系统工程,需要环环相扣,医学教育需要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齐头并进,缺一不可。而部分医学教师教育学相关知识较为欠缺,教育理论和教育理念有待更新,他们所获取的教育理论相关知识主要停留在上岗培训时期,在之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和教育教学实践中,无暇更新的教育理念的学习和更新。有的医学教师认为医学课程比较难,传统教学方式仍具有一定的优势,在实践中出现了“满堂灌式”授课、较少互动等问题。

4.医学教师职业发展的特点某种程度上制约了专业发展

医学教师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的其他教师,因为医学教师本身兼有医生和教师的双重身份,既需要专业上的不断学习,精益求精,树立高尚的医德医风,也需要教学上刻苦钻研教学方法,为人师表,并完成科研任务。这种集医疗、教学和科研于一体的职业生涯发展方式,往往使医学教师的精力与时间不足,职业生涯发展缺乏合理规划。加之社会环境压力较大,容易造成医学教师的焦虑和职业倦怠。从教育生态学角度而言,外部环境对整个生态系统的影响也是不可忽视的,因此医学教师需要适应外部社会环境的变化,注重角色转变,实现专业发展。

三、基于教育生态学视角,统筹教师培训与医学教师专业发展

虽然,目前的“教师培训”正逐渐向“教师专业发展”演变。但我们不能否认教师培训在教师职业生涯发展中的重要作用,相反,应该创新教师培训的模式和内容,加强教师培训质量管理和考核,应该以教育生态学视角重新审视教师培训,将培训看做教育生态系统中重要的构成,以培训促发展,以医学教师专业发展提升培训的层次。

1.发展多元化培训,满足医学教师专业发展的个性需求

多元化是教师培训的方向,多元化包括:培训途径多元化、培训内容多元化、培训形式多元化、考核形式多元化。针对部分医学教师学历高,自学能力强的情况,有些理论知识的培训可以采用自学与培训相结合,同时改革培训考核方式。要将终身学习的理念贯穿整个医学教师专业发展过程,以此激发教师参加培训的积极性。要将学历培训与非学历培训、专业技能培训、信息技术培训等相结合,要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促进教师培训多元化。要根据不同的学历、职称、专业等对教师培训内容、目标进行细分。有条件的院校要设立专门的教师培训机构,为医学教师培训提供有力支撑。要采取各种灵活方式对医学教师进行培训和培养提高。要采取定期与不定期、短期培训与长期进修、校内与校外等相结合的多种培训模式,加强实践,注重能力培养。

2.要重视发展医学教师的实践性知识,以满足教师专业发展的需要

以往的医学教师培训过于注重系统的专业学科知识、技能及策略的传授,导致医学教师被动地接受各种与专业有关的现成知识,教师专业发展被异化为简单为获得新知识、技能的过程,因而无法体现教师的主体作用和能动作用。以培训形式的教师专业发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师学术性知识和技能的提高,却未能有效调动教师自主发展的积极性。除了学术性知识之外,医学教师应通过自主学习和行动研究,不断发展实践性知识,包括教师的教育信念、人际知识、情境知识、策略性知识及批判反思的知识。

3.制定培训激励政策,提升医学教师专业发展的积极性

从教育生态学角度而言,外部生态环境与内部生态环境同样重要。教师专业发展在重视自身建设等的同时,还要加强培训激励,提升医学教师的专业发展积极性。要把形式多样的教师培训与医学教师的业绩考核、薪酬制度、晋升相联系。要加强保障机制建设,医学院校要承担大部分培训费用,以使医学教师的待遇不受影响。同时要从医学教师专业发展角度,提高教师对培训工作的认识,提升医学教师接受培训的自觉性和主动性,在培训中建立竞争模式,激发教师的积极性。逐步实现“要我培训”向“我要培训”的转变。

总之,医学教师的专业发展是医学院校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和科研成果的重要抓手,医学院校要合理统筹教师培训与教师专业发展,以培训促发展,提升教师专业发展的质量。

参考文献

[1]胡靖姗.我国高等教育生态研究现状综述[J].教育管理,2011(08)

[2]马瑞娟.教育生态学视阈下的教师专业发展[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3(3)

[3]周光润.医学教师专业化之现状及其可行性探讨[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 基础医学教育版,2008(6)

医学培训教学范文2

1美国急诊医学教育培训体系

1.1教育过程

美国对急诊医学教育主要有本科教育和毕业后教育2个阶段。医学生经过4年医学院本科教育毕业后,才能进入住院医师培养体系,这是由美国毕业后医学教育委员会(AccreditationCouncilofGraduateMedicalEducation,ACGME)认证的[3]。在此之前,需要通过美国医师执照测验(UnitedStatesMedicalLicensingExamination,USMLE)的第一步和第二步。急诊医学在美国是竞争非常激烈的学科,它是申请难度排名第三的专科,整个住院医师的培训时间大致为3~4年,如能完成住院医师培训后,就可获得专科执业医师协会认证,成为一名能独立执业的主治医师,可以选择教学医院或者社区医院进行执业。另外有一部分医师则可以继续选择专科医师的培训,专科医师的培训是住院医师培训后的亚专科教育,一般为1年或2年,在此期间还能通常同时获得额外的硕士学位(如公共卫生硕士)。

1.2培训项目

为了应付各种紧急情况,美国要求所有的医师都要上过急诊医疗服务体系课程[4],同时还规定了全职型的急诊医师不仅需要大量的急诊知识,还需掌握整个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知识。为此,美国急诊医学委员会(ABEM)、美国急诊内科医师学院(ACEP)、急诊医学住院医师导师理事会(CORD)、急诊医学住院医师联合会(EMRA)、急诊医学住院医师评议委员会(RRC-EM)、学院急诊医学协会(SAEM)联合制订了急诊医学临床实践模式。急诊住院医师培训计划包括内科、外科、创伤、心血管病、骨科学和产科学,以及对药物中毒和家庭暴力的识别和干预技能等,此外还应该加强其他非专业技术的培训,如计算机技术、客户服务、商业管理、咨询技巧等。美国每年有950名住院医师通过这项培训。美国急诊医学会还为住院医师提供各职业阶段的培训,以确保各地的美国民众都可以获得同样高水平的急诊医疗服务。而全美急诊专科医师获得批准的培训项目共有467个。主要包括:医院管理、临床法医学、临床药学、科研、重症医学、灾难医学、院前急救系统(EMS)、环境卫生、老年急诊医学、全球急诊医学等等。绝大多数急诊医学专科培训项目属于以下几类:院前急救系统(EMS)、超声、儿科急诊医学、全球急诊医学、科研、毒理学、重症医学、医学模拟、医院管理、医学教育、灾难医学和运动医学。

1.3资金保障

专科医师在急诊培训期间的工资大致与住院医师相似,约为每年6万美金,而这部分的培训项目基金一般不来源于联邦政府,而是由接受培训医师所在的急诊室工作盈利部分提供,另外,大多数受训医师都会参与科研工作,以获取一部分的劳务报酬。

2中国急诊医学教育培训体系

虽然我国的急诊医学起步较晚,但我们充分认识到急诊医学是一门涉及面广、实践性强的临床医学二级学科,是临床各学科的基础学科。近10多年来,我国的急诊医学迅速发展,已形成了院前急救、医院急诊、危重病监护三位一体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medicalservicesystem,EMSS)和一支由临床、科研、教学相结合的急诊专业人员队伍。但全国现有专职急诊医师仅约5万人,其中80%~90%为其他专科医师[5],且学历层次参差不齐。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急诊医学教育,尤其要做好毕业后教育工作。

2.1教育过程

与美国不同,我国是从2010年才开始在上海先行试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项目的。完成院校医学教育的医学生,将以社会人的身份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项目[6]。根据其学历和培训医院的不同,开展2~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急诊科的培训。培训结束将统一参加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试,结业综合考核采用客观结构式临床考核(OSCE)的方式。考核合格者将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合格证书,当然在此之前必须先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同时有部分优秀医师还能获得硕士学位。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师可以选择继续参加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2014年上海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新增了急诊专科培训基地。通过2~3年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急诊科医师将获得更专业的亚专科教育,同时优秀的医师还将通过自身努力获得额外的博士学位。

2.2培训项目

与美国众多的培训项目不同,我国专科规范化培训主要包括:院外急救(包含灾害紧急救援等)、院内急救(包含创伤、中毒等)和急危重病救治(ICU)三大类[7]。通过培训,希望达到掌握急诊病人的病情分级;掌握常见急症的症状鉴别诊断,对常见急症进行基本正确和独立的急救诊治;熟悉和初步掌握各种常用的急救技术和方法。另外在科研方面,能阅读有关急诊医学的外文书刊并了解临床科研方法,结合实践,写出病案报道和综述。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专科医师培训将有2个月的集中培训,这是培训的一大亮点与特色,主要包括:院前急救、基础生命支持、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高级创伤生命支持、急危重症抢救技术(血液净化,呼吸支持,有创血液动力学,急诊B超,营养支持,监测等)、灾害医学、急诊沟通技巧等等,为培养动手能力强、应变能力快的合格急诊科医师做努力。

2.3资金保障

与美国不同,上海是建立政府投入、基地自筹、社会支持的多元投入机制,加大对于全科以及儿科、精神科等急需紧缺专业住院医师培训的财政补助力度。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探索社保基金增加划拨基地医院经费的长效投入机制。另外,为保障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上海市多部委决定设立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专项经费,对于委派医院、培训医院和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经费支持,使急诊医师毕业后教育能顺利贯彻进行。

3急诊医学教育培训体系的建议

3.1加强政策导向

虽然我们的毕业后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但这4年实践下来,我们为各级医疗机构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能独立、规范地承担本专业常见多发疾病诊疗工作的急诊临床医师。目前,急诊医学还属于紧缺专业学科,据统计,上海市二、三级医院急诊和ICU医护人员共有6022人,医师占29.5%,其中医师硕博高学历的仅占25.9%。上海市100所二、三级医院急诊年工作量达到914.27万,实际抢救和留观均超编制。工作强度高,人员配备不足,医护高学历所占比例偏低是目前的主要问题。所以更需要我们加强政策导向,加快政策扶持、加大毕业后教育培训的力度与强度,培养出更多学历高、医术精、医德高的优秀急诊医师。虽然政策的推行与执行过程中有些许障碍,但我们会贯彻始终,为培养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的医师、为促进临床医师培训和管理法制化与规范化,为提升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和提高医院核心竞争而做出积极的作用。

3.2加强培训监督

虽然在不同的医院进行规范化培训,但我们希望结果是同质化的。所以对于基地的标准、培训的标准、考核的标准都做了统一的规范度量。如:急诊科相对独立的布局合理的急诊区域;科室设置与人员配置;医疗设备;医疗工作量;医疗质量以及师资条件都做了细致的规范。在培训标准里对于相关科室轮转计划,要求达到的培训目标都做了一一规范。在培训结束后将统一参加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试,结业综合考核采用客观结构式临床考核(OSCE)的方式。但好的培训计划还需要有力的监督机制,以求达到从“进”到“出”都规范同质的结果。对基地的督导、对师资的培训、对考试过程的全程录音……都是我们加强培训监督的保障。为使急诊医学教育培训体系越来越完善,我们一定会把监督机制落到实处,绝不走过场。

3.3加强急诊建设

上海作为国际性特大型城市,老龄化突出,以交通工伤事故、化学事故和中毒意外伤害,以及群体性突发事件、气象灾害等引起的急危重症已成为威胁生命的重要因素。积极应对人民群众对急诊医学发展需求、提高急诊急救的防治管理和综合救治能力是政府加强公共卫生事业建设的迫切任务。目前我们已经完善了全市院前急救系统网络规划和标准化建设,另外,经两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已建立5个创伤急救中心、2个烧伤急救中心、3个儿科急救中心、2个心脏急救中心、2个核化救治中心和1个脑外科急救中心。例如,上海市东方医院形成了创伤急救院前、院内“一体化”的优良模式。考虑到地域分布和伤病分类,结合5+3+1规划实施,我们已经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全市覆盖,医疗救护基本实现“就近急救”。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探索开展分类救护模式、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建立和应用,转运服务可实行预约或排队的服务制度以及加强救护车和急救装备配置,按每万服务人口不少于0.25辆的配置标准,确保救护车道路优先权,完善应急联动协作机制,确保急救专业队伍的建设和院前院内的序贯救治。

3.4加强人员保障

医学培训教学范文3

1.1培训项目为了应付各种紧急情况,美国要求所有的医师都要上过急诊医疗服务体系课程[4],同时还规定了全职型的急诊医师不仅需要大量的急诊知识,还需掌握整个急诊医疗服务体系的知识。为此,美国急诊医学委员会(ABEM)、美国急诊内科医师学院(ACEP)、急诊医学住院医师导师理事会(CORD)、急诊医学住院医师联合会(EMRA)、急诊医学住院医师评议委员会(RRC-EM)、学院急诊医学协会(SAEM)联合制订了急诊医学临床实践模式。急诊住院医师培训计划包括内科、外科、创伤、心血管病、骨科学和产科学,以及对药物中毒和家庭暴力的识别和干预技能等,此外还应该加强其他非专业技术的培训,如计算机技术、客户服务、商业管理、咨询技巧等。美国每年有950名住院医师通过这项培训。美国急诊医学会还为住院医师提供各职业阶段的培训,以确保各地的美国民众都可以获得同样高水平的急诊医疗服务。而全美急诊专科医师获得批准的培训项目共有467个。主要包括:医院管理、临床法医学、临床药学、科研、重症医学、灾难医学、院前急救系统(EMS)、环境卫生、老年急诊医学、全球急诊医学等等。绝大多数急诊医学专科培训项目属于以下几类:院前急救系统(EMS)、超声、儿科急诊医学、全球急诊医学、科研、毒理学、重症医学、医学模拟、医院管理、医学教育、灾难医学和运动医学。

1.2资金保障专科医师在急诊培训期间的工资大致与住院医师相似,约为每年6万美金,而这部分的培训项目基金一般不来源于联邦政府,而是由接受培训医师所在的急诊室工作盈利部分提供,另外,大多数受训医师都会参与科研工作,以获取一部分的劳务报酬。

2中国急诊医学教育培训体系

虽然我国的急诊医学起步较晚,但我们充分认识到急诊医学是一门涉及面广、实践性强的临床医学二级学科,是临床各学科的基础学科。近10多年来,我国的急诊医学迅速发展,已形成了院前急救、医院急诊、危重病监护三位一体的急诊医疗服务体系(emergencymedicalservicesystem,EMSS)和一支由临床、科研、教学相结合的急诊专业人员队伍。但全国现有专职急诊医师仅约5万人,其中80%~90%为其他专科医师[5],且学历层次参差不齐。因此,我们必须加强急诊医学教育,尤其要做好毕业后教育工作。

2.1教育过程与美国不同,我国是从2010年才开始在上海先行试点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项目的。完成院校医学教育的医学生,将以社会人的身份参加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项目[6]。根据其学历和培训医院的不同,开展2~3年的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急诊科的培训。培训结束将统一参加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试,结业综合考核采用客观结构式临床考核(OSCE)的方式。考核合格者将获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合格证书,当然在此之前必须先取得执业医师资格证书。同时有部分优秀医师还能获得硕士学位。完成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医师可以选择继续参加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2014年上海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新增了急诊专科培训基地。通过2~3年的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急诊科医师将获得更专业的亚专科教育,同时优秀的医师还将通过自身努力获得额外的博士学位。

2.2培训项目与美国众多的培训项目不同,我国专科规范化培训主要包括:院外急救(包含灾害紧急救援等)、院内急救(包含创伤、中毒等)和急危重病救治(ICU)三大类[7]。通过培训,希望达到掌握急诊病人的病情分级;掌握常见急症的症状鉴别诊断,对常见急症进行基本正确和独立的急救诊治;熟悉和初步掌握各种常用的急救技术和方法。另外在科研方面,能阅读有关急诊医学的外文书刊并了解临床科研方法,结合实践,写出病案报道和综述。值得一提的是,上海专科医师培训将有2个月的集中培训,这是培训的一大亮点与特色,主要包括:院前急救、基础生命支持、高级心血管生命支持、高级创伤生命支持、急危重症抢救技术(血液净化,呼吸支持,有创血液动力学,急诊B超,营养支持,监测等)、灾害医学、急诊沟通技巧等等,为培养动手能力强、应变能力快的合格急诊科医师做努力。

2.3资金保障与美国不同,上海是建立政府投入、基地自筹、社会支持的多元投入机制,加大对于全科以及儿科、精神科等急需紧缺专业住院医师培训的财政补助力度。将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探索社保基金增加划拨基地医院经费的长效投入机制。另外,为保障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工作的顺利开展,上海市多部委决定设立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的专项经费,对于委派医院、培训医院和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经费支持,使急诊医师毕业后教育能顺利贯彻进行。

3急诊医学教育培训体系的建议

3.1加强政策导向虽然我们的毕业后教育还处于起步阶段,但这4年实践下来,我们为各级医疗机构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扎实的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能独立、规范地承担本专业常见多发疾病诊疗工作的急诊临床医师。目前,急诊医学还属于紧缺专业学科,据统计,上海市二、三级医院急诊和ICU医护人员共有6022人,医师占29.5%,其中医师硕博高学历的仅占25.9%。上海市100所二、三级医院急诊年工作量达到914.27万,实际抢救和留观均超编制。工作强度高,人员配备不足,医护高学历所占比例偏低是目前的主要问题。所以更需要我们加强政策导向,加快政策扶持、加大毕业后教育培训的力度与强度,培养出更多学历高、医术精、医德高的优秀急诊医师。虽然政策的推行与执行过程中有些许障碍,但我们会贯彻始终,为培养适应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卫生服务需求的医师、为促进临床医师培训和管理法制化与规范化,为提升卫生事业改革发展和提高医院核心竞争而做出积极的作用。

3.2加强培训监督虽然在不同的医院进行规范化培训,但我们希望结果是同质化的。所以对于基地的标准、培训的标准、考核的标准都做了统一的规范度量。如:急诊科相对独立的布局合理的急诊区域;科室设置与人员配置;医疗设备;医疗工作量;医疗质量以及师资条件都做了细致的规范。在培训标准里对于相关科室轮转计划,要求达到的培训目标都做了一一规范。在培训结束后将统一参加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结业考试,结业综合考核采用客观结构式临床考核(OSCE)的方式。但好的培训计划还需要有力的监督机制,以求达到从“进”到“出”都规范同质的结果。对基地的督导、对师资的培训、对考试过程的全程录音……都是我们加强培训监督的保障。为使急诊医学教育培训体系越来越完善,我们一定会把监督机制落到实处,绝不走过场。

3.3加强急诊建设上海作为国际性特大型城市,老龄化突出,以交通工伤事故、化学事故和中毒意外伤害,以及群体性突发事件、气象灾害等引起的急危重症已成为威胁生命的重要因素。积极应对人民群众对急诊医学发展需求、提高急诊急救的防治管理和综合救治能力是政府加强公共卫生事业建设的迫切任务。目前我们已经完善了全市院前急救系统网络规划和标准化建设,另外,经两轮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已建立5个创伤急救中心、2个烧伤急救中心、3个儿科急救中心、2个心脏急救中心、2个核化救治中心和1个脑外科急救中心。例如,上海市东方医院形成了创伤急救院前、院内“一体化”的优良模式。考虑到地域分布和伤病分类,结合5+3+1规划实施,我们已经实现优质医疗资源全市覆盖,医疗救护基本实现“就近急救”。下一步我们将积极探索开展分类救护模式、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建立和应用,转运服务可实行预约或排队的服务制度以及加强救护车和急救装备配置,按每万服务人口不少于0.25辆的配置标准,确保救护车道路优先权,完善应急联动协作机制,确保急救专业队伍的建设和院前院内的序贯救治。

医学培训教学范文4

【关键词】规范化培训;临床教学;神经电生理;肌电图;康复;住院

医师肌电图是神经系统检查的延伸,是组织化学、生物化学及基因等检测仍无法取代的检查技术[1]。不仅神经内科医师需要掌握肌电图检查,康复科医师,特别是从事神经康复的医师,也应该将肌电图作为必备专业技能进行学习,从而更精准地评估神经肌肉疾病及肢体功能状态[2]。通过肌电图检查,康复医师能够判断神经损伤的性质、严重程度,还能了解损伤是处于急性期、进展期、慢性期还是恢复期,对于明确患者功能的状态、制定康复治疗计划、评估康复疗效及判断预后有着指导性的意义。作者从带教老师的角度,就康复医学住院医师培训肌电图中的带教体会与思考进行分析。

1康复医师肌电图培训现状

随着住院医师培训制度的建立与实施,肌电图在康复科住院医师培训计划中也逐步受到重视。我院于2004年开始进行康复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培训大纲要求康复住院医师在第1年时必须在肌电图检查室轮转1个月,要求掌握神经传导速度测定、肌电图、诱发电位,并至少完成10个案例的检查和报告。2007年中国医师协会康复医师分会制定的《中国专科医师(康复医学科)培训细则》要求康复住院医师在神经内外科轮转期间需要基本掌握肌电图,并在带教老师指导下完成4例患者的肌电图检查操作和做出报告[3]。2016年国际物理医学与康复医学学会中国康复组专科医师培训项目提出康复专科医师培训中的神经康复模块课程包含16个学时的电诊断课程与培训[4]。多数住院医师培训基地对康复住院医师的培训大纲均要求康复住院医师掌握神经传导速度、针肌电图、体感诱发电位的方法与诊断[5]以及肌电图的分析[6]。虽然在培训大纲中对住院医师的培训既有时间的要求,也有工作量的要求,对具体技术也有详细而明确的规定,但实际培训中很难在较短时间内达到上述的预期效果,最终仍无法单独负责肌电图检查,甚至不具备解释检查结果的能力。

2肌电图带教中的难点

肌电图检查作为临床查体的延伸和补充,检查者需要在检查前了解病史及查体后初步确定检查方案,并在检查过程中根据已获得的检查结果调整后续检查方案。与其它辅助检查相比,该项检查更加灵活,非常依赖检查者的技术,对检查者的分析能力要求更高,因此,在培训过程中有一些难点。

2.1接受培训的时间短

我院康复住院医师培训大纲中计划了1个月的时间到肌电图室进行轮转学习,这对于学会肌电图并可单独操作是远远不够的。中国台湾对康复专科医师培养方案中要求学员在培训的第二年和第三年都分别需要进行不低于4个月的时间用于康复医学相关特殊检查的学习,包括肌电图和肌骨超声,必须每周1次单独负责肌电图检查[7]。与我院培训大纲中1个月的学习时间相比,中国台湾学员能够在更长的时间内接受肌电图的专科培养。采用连续2年分时段接受肌电图培训,学员有两次机会进行学习和巩固,可更牢固地掌握该项技术。

2.2基础知识要求高

肌电图是一门实践操作技术很强的评估诊断技术,检查者需要掌握神经和肌肉的解剖学知识[8],并在进行神经传导检查时熟悉周围神经和肌肉的位置,以便正确放置刺激和记录电极,得到准确的结果。对于针肌电图检查,肌肉的神经支配及表面解剖对于将针电极准确插入要采样的肌肉至关重要,否则有可能使结果有偏差甚至得到错误的结果。此外,掌握了神经和肌肉的大体解剖,对于神经损伤的定位也非常重要。除了解剖知识,该项检查还需要检查者了解神经和肌肉基本的生理病理学知识[8],才能理解和分析正常人及患者的各种检查结果。比如,检查者需要在了解神经传导的方式后才能根据神经传导检查结果判断神经损伤是轴突损害还是脱髓鞘改变。

2.3诊断思路特殊

肌电图对神经疾病的诊断与常规的临床诊断思路不同。首先要求检查者具备神经疾病的临床诊断思路,即定位定性诊断。定位诊断指在病史和体格检查的基础上初步判断患者病变的部位是周围性(肌肉、神经肌肉接头或周围神经)还是中枢性(脊髓或脑),或两者均受累,明确病变位于单侧还是双侧、腹侧还是背侧、近端为主还是远端为主等。定性诊断指依据病史、症状发生的时间、快慢等推测病变的性质。其次,在神经疾病的临床诊断思路基础上,学员需要掌握肌电图特有的分析思路才能对患者进行诊断。如根据运动传导的潜伏期、传导速度、波幅的变化可以判断患者神经损伤是脱髓鞘改变还是轴突损害,通过失去神经支配的肌肉分布范围可以判断受累神经的范围是远端还是近端、是单根神经损伤还是神经丛或神经根的损伤等。这一过程是肌电图分析的重点与难点,需要检查者在检查过程中,一边操作一边分析,根据检查情况灵活选择需要检查的神经和肌肉,为明确诊断提供更可靠客观的依据。

3培养建议

基于以上带教过程中的难点,根据多年的带教经验,作者就康复住院医师肌电图带教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3.1增加轮转时间

目前国内大多数康复住院医师培训计划中肌电图轮转时间偏短,且要求住院医师能够在带教老师的指导下完成一定数量的患者的检查。肌电图技术操作性强,对检查者要求较高,在短时间内掌握具体的检查过程难度很大。而且,对于康复科医生而言,能够读懂肌电图的报告的意义大于学会具体的操作技术[9]。因此,建议增加轮转时间,便于培养学员熟悉该技术的诊断原理和思路[10]。可采取多次轮转的方式进行强化,如:第一次轮转掌握神经传导速度的原理与分析,第二次轮转掌握针肌电图的原理与分析,第三次轮转要求掌握整份肌电图报告的结果分析和解读。根据以往的带教经验,经过多次学习的学员较单次轮转的学员对肌电图的诊断原理理解更深刻,对检查结果的分析和解读更全面。

3.2强化基础知识

在肌电图带教过程中,带教老师需要加强培养学员掌握相关基础知识,包括神经肌肉的解剖、神经生理病理过程、肌电图检查的原理。只有掌握了这些知识,学员才能了解肌电图是如何对神经疾病做出定位定性诊断的。如果要掌握操作技术,学员还需要掌握神经和肌肉的体表解剖,才能在检查过程中准确找到神经和肌肉的体表定位进行刺激或记录。作为康复医生,还要注意结合肌电图检查结果对患者的功能进行评估,进而制定适合患者的康复治疗计划,并对神经疾病的预后进行判断。

3.3培养诊断思路

除了基础知识的强化,在肌电图的带教过程中要注意培养学员的临床诊断思维。肌电图的异常通常提示神经功能的潜在问题。根据肌电图检查结果中的异常结果,结合病史和体格检查做出定性定位的诊断,是肌电图的难点。由于案例教学法可提高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11],带教老师可结合病例对检查结果进行详细分析和讲解,让学员明白肌电图是如何诊断神经疾病的[12]。例如,在带教过程中讲解神经传导速度测定中判断神经损伤是脱髓鞘还是轴索损害的依据,分析针肌电图中失神经电位的意义,综合分析每一个异常的检查指标,得出最后的结论。这个分析讲解过程需要反复多次进行,逐步让学员明白诊断的思路,从而提升分析报告的能力。

3.4注重考核

在培养的过程中,定期的考核有利于带教老师了解学员对肌电图的掌握情况。考核方式可多样化,包括理论笔试、口试、实践操作等多种形式。在日常带教中,可选取典型的病种,给学员布置若干与该病种相关的问题,让学员在1~2天的时间对这些问题进行学习,再进行口头考核,这种方式可转变被动接受知识的方式为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发挥学员的主观能动性,有助于督促学员尽快掌握相关知识,并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13]。在轮转结束时,对学员进行理论考试和操作考试,检验学员的学习效果。

3.5其它注意事项

肌电图学习以2~3人组成的学习小组进行学习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带教,便于学员进行讨论、互相操作的训练。肌电图的带教过程也要注意对学员进行用电知识的安全教育。该项检查为有创检查,因此要加强院感知识的宣教,避免出现交叉感染和院内感染。此外,该检查需要暴露患者,需要强化患者隐私保护的意识。综上所述,肌电图是康复住院医师培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肌电图带教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难点。在带教过程中,带教老师要注意强化学员的基础知识,培养诊断思路,在有限的轮转时间内激发学员的主观能动性,严格考核,以期能够结合病例分析和解释肌电图报告。做好肌电图的临床带教,对于培养高层次的神经康复住院医师,提高康复质量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3]《医学信息手术学分册》编辑部.中国专科医师(康复医学科)培训细则[J].医学信息,2007,20(4):382-384.

[4]敖丽娟.ISPRM中国康复专科医生培训项目简介[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6,31(8):840-840.

[5]张凤仁,纪树荣,张皓.康复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康复理论与实践,2013,19(3):298-300.

[6]姜从玉,胡永善,吴毅,等.上海康复医学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实施中的思考[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2,27(6):557-559.

[7]万春晓,连倚南,毕胜.台湾康复医学专科医师培养考核及对大陆的启示[J].中国康复医学杂志,2018,28(4):73-74.

[8]张卫红,张晶瑜.将临床肌电图检查引入理论教学的研究[J].吉林医药学院学报,2015,36(3):233-234.

[9]靳娇婷,胡芳芳,党静霞.多模式教学在临床肌电图教学中的应用[J].转化医学电子杂志,2016,3(11):89-90.

[11]付晶,李春芳,李雪兰.案例教学法在妇产科学教学中的应用探索[J].医学教育研究与实践,2018,26(2):351-354.

医学培训教学范文5

 

关键词:医学图书馆文献检索:进修生:文献检索教学培训

1引言

    医学图书馆是信息资源的储藏地和集散地,是医务人员查找国内外信息的主要来源地。在图书馆内储藏着历年来的文献信息,即全面又连续,给各层次医学人员的查找带来了方便。从事文献资源管理工作者们在长期的信息管理中,对收藏规整具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素质,为临床一线医务工作者提供及时的医学科学信息。作为教学医院,每年都要接收大批进修医生进入各临床科室进修培训。对进修医生再教育是医疗卫生技术人员继续医学教育的一种主要形式。他们通过进修学习,能够更新知识,提高临床技能。这种短期学习可以满足不同层次医疗行业人员的需求。进修生在这一阶段里一方面要加强实际技能学习,另一方面要寻求理论知识的探索和更新,因此,他们在业余之时常常走进图书馆,查找相关资料,充实自己的理论知识。为此,笔者就医学图书文献检索纳入教学培训进行初步探索。

2文献检索教学培训的必要性

2.1素质差异

    医院进修生的理论水平、业务技能受到学历、职称、工作环境、工作年限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他们来自各省、市、自治区,既有大型综合性三甲医院,也有县、乡级医院、卫生所,年龄从20岁至50岁不等,学历由中专到研究生,职称从初级到高级均有。由此看来,进修人员水平层次参差不齐。

2.2有助于培养有一定素养的医学进修人才‘

    经过多年对进修生到馆查阅文献资料的整体素质的观察和认识,笔者认为,作为临床进修人员除在医疗上有临床导师的带教外,在图书馆文献的查找方面,馆内人员也有责任帮助他们学会有效地掌握和利用纸质和电子资源来寻找相关信息,使进修人员正确而快捷地获取所求,从而在理论上指导其临床应用。

    当今大型综合性医院的网络通讯设备和信息技术的建设已初具规模,信息的收集、处理、传输和利用为临床医、教、研工作提供了完善的支持和保障。因此结合临床进修生的信息需求,在进修生中开展文献检索教学培训,使他们掌握信息系统的软、硬件利用方法,是图书馆人对进修生信息素质教育应所考虑之处。

3开展文献教学培训的内容和方法

3.1教学培训内容

    医疗信息的教学培训目标是使进修生对查找的文献信息系统有全面的了解,掌握基本的信息检索技能,使其能够独立获取所需文献信息。以计算机检索方法为主,以手工检索为辅。教学内容应该包括:第一,讲解文献的类型,包括核心期刊、源期刊的概念;第二,讲解文献查阅的方法,包括手工检索和联机检索;第三,图书馆常用工具,包括国内外手工检索工具及计算机检索系统。目前尚未出版针对进修生教学检索的教材,因此教员只有根据进修生的不同层次,参考国内一些医科大学编写的文献检索教材,筛选有针对性的内容进行归纳、集中,自编自备教案。

3.2教学培训方法

    为使进修生能掌握检索方法,宜采用理论教学和实际操作相结合。理论教学以多媒体课件方式进行演示,系统介绍本图书馆文献信息的储藏特点、网络系统的功能、作用与界面的操作,以及MEDLINE光盘和网上Pub Med的联机使用。

    手工检索。印刷版资源在图书馆仍然占有重要地位,拥有一大批读者,是数字信息的基础。所以印刷版资源的利用一直是图书馆的重要任务。这一部分采取老师对馆藏、书库进行现场介绍,讲解图书的分类法、期刊的排架法及查找方法等。

    联机检索。印刷版资源的掌握有利于进修生对后续的计算机网络信息检索的理解和掌握。这部分采取老师对联机系统进行演示和示范,让学员上机跟着操作,教与学互动实现,达到掌握检索方法的目的。

4医学文献检索教学培训的可行性

4.1知识的拓展

    医学文献检索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无论是教学内容还是教学手段,都随着网络的普及和文献检索技术的发展而发展。过去以手工检索为主,随着计算机网络的建设,电子检索越来越带给人们方便,并且逐步过渡计算机检索为主,手工检索为辅。进入21世纪后,各高校数据库资源的共享,为联机带来了无限的便捷。因此,医学图书馆对进修生开展文献检索培训是适应现代化发展的需要,也可以说是知识的拓展,是很有必要的。

4.2师资条件

    医学图书馆管理人员都具有一定文献信息资源收集、处理、存储、传输等能力,他们不仅具备一定的图书情报知识,还应掌握计算机知识和外语知识,同时他们在图书馆这个环境中不断学习,不断自我提高,在带教中积累经验,完善自己。

医学培训教学范文6

关键词:全科医生;临床培训;教学基地

全科医生临床培训是培训合格全科医生的重要环节,临床培训教学基地是全科医生基本技能训练及培养全科医学诊疗思维的场所,在全科医生培训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1 加强全科医生临床培训教学基地建设的重要性

全科医生是综合程度较高的医学人才,主要在基层承担预防保健,常见病多发病的诊疗和转诊,患者康复和慢性病管理、健康管理等一体化服务,称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1]。全科医生培养应坚持突出实践、注重质量,以提高临床实践能力为重点,规范培养模式,统一培训标准,严格准入条件和资格考试,切实提高全科医生培训质量。全科医生教育实践性较强,全科医生学员通过在全科医生临床培训教学基地进行集中技能训练和临床轮转,进一步掌握临床各种常见病,多发病的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原则,转诊指征,并掌握预防保健和康复指导能力。建立规范化、标准化的临床培训教学基地是培训合格全科医生的关键环节。

2 不断完善全科医生临床培训教学基地基本建设

我院将全科医生临床培训工作作为本院基本教学任务之一,有一名院级领导分管此项工作,并有职能部门专人负责组织与协调;有健全的全科医生临床培训的管理制度,包括《全科医生培训教学管理人员职责》、《全科医生培训学员管理、考勤制度》、《全科医生培训教学查房制度》等;合理使用全科医学教学的经费,并专款专用;有完成全科医学教学任务的门诊、病房、教学设备、教室、图书室、住宿条件、学员食堂,以及必要的教学设施;医院科室设置齐全,包括内科、外科、妇科、产科、儿科、急诊科、皮肤与性病科、康复科、中医科、眼科、耳鼻喉科等科室,能按照《大纲》要求完成教学任务,达到具备开展全科医生培训的基本条件。

3 提高全科医生临床培训教学质量

3.1明确培训目标 全科医生培训是以全科医学理论为基础,以基层医疗卫生服务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全科医生的综合服务能力为目标,通过较为系统的全科医学相关理论和实践技能培训,培养学员热爱、忠诚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事业的精神,建立连续性医疗保健意识,掌握全科医疗的工作方式,全面提高城乡基层医生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能力, 达到全科医生岗位的基本要求。注重培养和提高全科医生解决多发病、常见病等医疗问题能力为核心,达到"熟临床、懂公卫、具人文、会管理"的培养目标[2]。

3.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由于我国全科医学教育起步较晚,全科医生临床培训,是对已取得执业资格的,正从事全科医疗服务的学员进行培训。我国全科临床培训基地的师资是以三甲医院的临床专科医生为主,在三级综合医院三级或二级学科从事临床工作,主要是诊治疑难重症,在服务对象、模式、手段和内容等方面,与全科医师相当有很大差异[3]。我院通过选派优秀的临床教师参加"全科医生师资培训班",学习全科医师培训内容,了解国家全科医生培训的相关政策,掌握全科医师培训细则、培训重点、带教方法以及规范化培训项目评估方法等,结合专业特点,树立全科医生培训带教理念,掌握全科医生的带教方法。成立全科医学教研室,实行教研室主任负责制,组织全科医生师资进行集体备课、集中讨论,定位全科医学培训目标,构建全科医学教育理念,探讨新的教学方法,运用新的现代化教学手段。

3.3强化全科医生基本技能训练 全科医生学员绝大多数来自县、市卫生服务中心(站)或乡镇卫生院等基层卫生单位,学员年龄跨度大、学历层次低、参与继续再教育机会少,普通存在全科医生基本技能应用欠缺的问题,全科医生学员对全科医生临床技能操作培训有非常强的需求[3]。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大纲》(试行)和《全科医生诊疗操作指南》,我院制定了《全科医生基本技能训练项目表》,确定了病史采集;体格检查;手术区消毒辅巾;开放性伤口的止血包扎;换药;清创术;切开、止血、缝合、打结、拆线;脓肿的切开、伤口引流技术;骨折、脱位的固定和搬运技术;徒手心肺复苏(人工呼吸、胸外按压);妇科双合诊检查;阴道窥器使用;儿童生长发育测量;吸氧术;吸痰术;插胃管;导尿术;雾化吸入;洗胃术,灌肠术;心电图机的使用;常用急救技术;家系图等基本技能训练项目。通过整合三级教学医院的医疗教学资源对学生进行基本技能强化训练,采用小组教学,带教老师"手把手"指导、规范学员的操作,全科医生学员通过反复的训练,临床技能操作的规范性、准确性、熟练程度得到提高。

3.4规范临床轮转培训,创新教学方法。临床技能实验中心基本技能强化训练考试合格后,学员进入临床轮转阶段,学员在各科临床带教老师指导下进入临床实训,在临床轮转阶段进一步掌握各项技能。根据培训大纲要求,结合学员情况,制定《全医医生临床培训教学计划》、《全医医生临床培训科室轮转表》、《全医医生临床培训实践考核手册》,培训的重点是掌握常见症状的诊断与鉴别诊断、主要疾病防治与转诊指标、常用操作技术。教学领导小组定期检查全科医生临床培训的教学工作,检查学员临床轮转进度、实纲完成情况。组织同学参加医院的各种学习班、学术讲座,运用情景模拟教学法、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远程网络教学、案例教学等,提高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创新意识、应变能力。加强全科医生的实践能力,增加临床实践机会,接触不常见的病种或临床操作,进一步拓宽知识面,同时也是培养实用型医学人才的必经之路[5]。

3.5优化资源配置,建立全科医学临床技能实验中心。投入500万元加强全科医学临床医学实验教学中心的基本设施建设及装修,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与课程教学重新整合、规划,形成了包括临床外科模拟手术室、诊断学模拟实验室、妇产科模拟实验室、模拟病房操作室、医学影像学实验室、口腔技能实验室、中医技能实验室、临床基础检验实验室、综合实验室等9大类实验室,形成了多学科综合性的教学平台。构建包括远程视频示教系统、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数字化图书馆的信息化教学平台广泛应用于全科医生的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是利用计算机仿真人体模型和计算机教学资源库开展全科医生教学活动;远程视频示教系统是将会诊的网络平台、手术室直播平台、临床技能实验中心教学示范平台通过网络连接,可让几十名学员在线清楚地观摩到临床教师的诊疗过程、教学影像资料,教师可根据需要,切换临床教学科室和内容,与学员进行双向对话和交流,进行互动式教学,提高了临床教师的教学质量和学员的学习效率[6]。

3.6建立全科医生临床培训教学评估体系 根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科医生转岗培训实践技能考核大纲》,制定了《全科医生基本技能训练项目考核表》,教学培训模式及形式单一的考核方法无法真正有效评估全科医生的实际临床能力,建立整合式全科医生临床培训教学评估体系[7],将学员医学理论知识学习、临床实践技能、临床能力考核成绩综合评价,考核主要内容包括常见症状鉴别能力,体格检查能力,辅助检查读能力、医疗文书书写能力、基本操作能力、常见疾病诊断处理能力、急诊急救能力、社区慢性病管理与健康宣教能力和人文精神及沟通交流能力等。对全科医生临床培训进行多面性的综合评价,明确培训效果。

参考文献:

[1]《关于建立全科医生制度的指导意见》国发[2011]23号.

[2]范珍贤,钟梦,李君,等.湖南省全科医生转岗培训效果的评估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12,15(10A):3275-3277.

[3]谢波,缪李丽,李一梅,等.全科医学临床基地师资培训的实践与探索[J]. 重庆医学,2011,40(12):1239-1240.

[4]缪希松,龙世寰,童毅,等.昆明市全科医生临床技能操作培训情况调查[J]. 中国全科医学,2012,15(9A):2924-2926.

[5]郑骄阳,刘志民,朱梁,等.全科医生基本技能训练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2010,(3):123-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