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教育实践范例6篇

前言:中文期刊网精心挑选了德育教育实践范文供你参考和学习,希望我们的参考范文能激发你的文章创作灵感,欢迎阅读。

德育教育实践

德育教育实践范文1

关键词:小学数学;德育教育;数学教学

【分类号】G623.5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是师生交互的过程,有智慧火花的碰撞,亦有道德光芒的闪烁,在师生交互中促使学生德育养成。数学教师掌握小学数学教育与德育教育的关系,渗透德育教育,增强小学数学学科德育教育艺术性,增强小学数学教育实效性。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谈几点自己的教学做法。

1.激发数学学习动机,明确德育目标

小学数学新课标中明确指出德育教育地位,指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对学生实施德育教育,数学教学中帮助学生树立科学人生观、世界观是重要教学任务。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结合小学生身心特点,考虑小学生学习能力,阐明数学知识用途,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刺激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内在驱动学生学习,让数学成为学生的内在需要,让学生能够应用数学知识思考生活,发展德育智慧,实现数学教育目标。

如,在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教学中,笔者制定德育教育计划,在小学数学新课标指导下,结合数学学科特点实施德育教育,开展有目的性的德育教育,在数学教学中贯彻辩证启蒙教育,通过德育教育培养学生思想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德育教育计划中,笔者的具体做法包括结合数学教材,开展爱国教育;结合数学实际应用,开展学习目的教育。小学数学教育,帮助学生获得知识与能力,有效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奠定高素质发展基础,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实施德育教育,将知识学习和问题解决有机融合,理解数学知识的同时,刺激学生数学学习动机,明确德育教育目标。

2.挖掘德育教育内容,强化德育意识

小学数学教育内容具有统一性、辩证性与客观性,数学知识中蕴含着大量德育教育内容,实施德育教育首先要钻研教材,挖掘德育教育内容,把握德育教育因素,掌握数学科学体系,梳理数学知识内在联系,整体把握数学中德育教育脉络。总之,挖掘数学知识中德育内容,发掘数学德育教育思想,有针对性的开展德育教育,收获潜移默化的德育教育效果。

如,推导“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教学中,笔者先让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通过切割、拼接对比分析平行四边形和长方形面积,将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观察比较后,得出平行四边形底、高、面积之间的关系,归纳出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学生经过转化、联系、比较等推导,获得辩证唯物主义观的数学教育,在数学教学中强化德育意识。

3.指导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德育品德

小学数学教育中,教师指导学生学习活动,以学生学习态度、目的、方法等衡量德育教育,在数学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德育,是小学数学进行德育教育主途径。在学生学习活动中,教师有效指导,帮助学生实事求是的学习,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科学精神,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学习精神,提倡学生谦虚好学,有机结合数学知识和德育教育,有机结合学习活动和德育教育,取得良好教学效果。

如,《解简易方程》教学中,要求学生初步掌握简易方程ax±bx=c的解法,明白简易方程计算道理,能够正确解析方程,提高学生简易方程的计算能力,渗透方程中蕴含的不同要素之间相互联系、相互转化观点。教学中,笔者书写板书:4x+3x=(4+3)x,从式子中可以看出包括两个未知数,让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思考简易方程的计算过程。学生经过合作学习,得出以下情况:(1)4x表示4个x,3x表示3个x,4x+3x一共是(4+3)个x,也就是7x;(2)先求一共有多少部车:4+3,再求一共多少元,就是(4+3)x=7x。W生的思考既有联系,也有区别,计算结果均正确。然后,笔者让学生进行小结,简易方程中包含两个未知数的加减,可以结合乘法分配律,根据方程式意义,相加或相减未知数前的因数,再乘以未知数,计算结果。从学生的合作学习活动中,可以看到学生具有合作意识,培养学生联系与区别意识,是德育品德养成的过程。

4.注重数学社会应用,增强德育能力

数学学科在生活中有极强的应用性,和社会、生活息息相关,如资源问题、人口问题、管理问题、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等,均有很大的实际应用。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注重数学知识在社会领域的应用,利用数学知识解决社会问题,无形中培养学生社会道德意识,增强德育教育,充分利用数学教育培养学生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让学生思考生活,关心社会,用数学服务社会,增强德育能力。

如,《数学广角――植树问题》教学中,让学生应用已学数学知识,剖析数学在生活中的实际应用问题――植树问题。案例:在全长为100米的小路上,让学生植树,每隔5米植树一棵,两端均栽树,一共需要栽树多少棵?学生思考,因为两端都要栽树,因此栽树棵数与间隔数相差为1,那么得出:100/5=20棵。经过计算得出最后的结果,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增强德育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育中,实施德育教育,需要立足小学生身心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小学数学学科特点,挖掘数学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制定德育教育计划,激发小学生数学学习动机,明确德育目标;挖掘德育教育内容,强化德育意识;指导数学学习活动,培养德育品德;注重数学社会应用,增强德育能力,在小学数学教育中,耳濡目染,点点滴滴,顺其自然,潜移默化,有机渗透,实施德育教育。让德育教育走进小学数学课堂,带领小学生走出课堂,走向生活,迈入社会,塑造心灵,播种明天,托起希望,为成为全面发展的人奠基。

参考文献:

德育教育实践范文2

长期以来,在应试教育观念的支配下,学校教育束缚、扼杀了学生个体的创造性,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具备在社会生活中进行决策和参与改造及创新的基本能力;难以面对未来复杂社会中各种无法遇见的问题的挑战,这也是导致德育教育失效的因素之一。

(一)创设问题情境,拓展德育空间

现代教学论认为,在教学过程中,教师的任务是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恰当地组织和引导学生的学习活动,使学生能自然地获得知识和技能,并促进智能的发展。中学学校德育教育要走出从德育到德育的圈子,走进生活,拓展德育空间,从生活中找德育,学生活中的德育,使学生感受到德育是生活中处处存在的。我们知道,学习的目的是为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增加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因此在班主任进行德育教育时,必须创设丰富的问题情境,力求人生活实例出发,从他们熟悉的感兴趣的问题引入学习的主题,他们亲自体验,亲自感受,亲自思考,自然地形成认识,自觉地把客观要求和主观愿望与向往内化为自我的精神需要。

例如,在关于“自制”的主题班会上,我设置了这样一个问题:假如在一次期中考试中,实行无人监考,你会怎么做?有的学生说,实行无人监考,说明老师信任我们,我们更应遵守考试纪律;有的说为了合格或取得更高分数只有趁机抄了。我对他们的想法给予理解和宽容。但我进一步分析:抄一时能瞒天过海,会使你在这一次考试中获得成功,但并不是我们真正的成绩,“抄”对我们未来发展是十分有害的;让学生们明白善于自制的重要性,它是培养坚强意志品质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这个问题情景与学生的“考试”与学生联系比较密切,学生兴趣自然高涨,为学生创设了德育拓展空间。

(二)联系生活实际,拓展学生德育视野

着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指出“生活即教育”,“学校即社会”,“在生活里找教育,为生活而教育”,这些理论为我们阐明了生活和教育的关系。从生活实际中引入德育知识,有助于展现德育与理论及其他科学的联系,突出德育化的过程,有助于学生应用德育解决实际问题的总结能力、归纳能力,提高他们的德育感,不被一堆表面信息迷惑。中学学生中存在着说脏话,考试作弊,抄袭作业等不良行为;也有个别存在着自私自利、不思进取、不守纪律等不良的道德倾向。班主任要围绕学生生活中存在的问题组织形式多样的主题班会,让德育教育脱离枯燥的道德说教,提升教学的有效性。

例如:针对近年来有的学生利用假期时间打工这一现象,我让学生进行社会调查,了解“中学生暑假打工利大于弊还是弊大于利”这一问题。通过这些调查,一方面让学生能接触、感受社会风气,了解社会动态,亲身体验人际社交关系,从中受益。

又如在关于道德的主题班会上,我让学生联系近年来的“毒奶粉事件”、“地沟油”、“毒胶囊”等事件让学生讨论这么做是道德的吗?你身边还有哪些不道德的行为?你该怎么做?问题一提出,学生的思维便活跃起来,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激发,联系实际,各抒己见,然后,教师进行归纳总结,问题迎刃而解。

(三)注重知识的获得的过程,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

要注重知识的获得的过程,给予足够的时间和空间,为学生提供探索知识的机会,生活中我们有这样的经验,越是容易得到的东西一般不会珍惜,容易忘掉,而来之不易的东西往往倍加珍惜,记忆深、有的甚至终身难忘,对知识也这样,以前往往注重强调知识的讲解,知识的落实巩固,住忽视了知识的获得地过程,不只向学生提供的是一个被成人社会所以所认同的、客观的德育知识,传递一些以成定论的成熟的德育,学生从事德育学习,对学生而言是模仿,或把知识复印到学生的头脑里,而是要让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学习中探究,让学生摸着石头过河,只有这样才能加深学生记忆,激发学生兴趣和求知欲,让他们觉得这些知识不是你教他的,而是自己探索发现的,有一种科学家创造发明解决新问题,发现新知识的成功感,故在新知识传播时用这种方法更有效,教师只有大胆改革教学模式,充分调动学生自主参与意识,变教师讲为师生共同地双边活动,尤其要放手让学生自己解决问题,主动探究,使学生由原来受动者变成现在的主动参与者,学习兴趣越来越浓厚,只有使学生真正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才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德育,应用德育,增强学好德育的信心,真正做到做中学和学中做。

例如,结合自己和身边关心集体、关心他人的事例谈感想和体会。召开主题班会,为所有的学生创造发言的机会,以开阔孩子们的胸怀,使他们逐渐认识到,生活在温暖的社会主义大家庭里,人与人之间必须友爱相处,互相帮助,并由此萌发出社会哺育了我,我也要为社会承担义务的“为集体、为他人”的意识。

二、实施一体化教学,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早在上世纪初,陶行知先生就指出:“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极为深刻地阐明了教育的本质特征在于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旨在改变传统的课堂内的静态教学模式,通过教师的教,学生的学,以及任务或项目的实施一气呵成。其实质是将教室与工作间融为一体,将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让学生感受情景教学的氛围,在课题或案例教学中学习技能,获得能力,使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的学习有效地融为一体。

在德育教育实施“教学做一体化教学”,围绕实际项目来组织教学,打破现行枯燥德育说教模式的条条框框,在班会或实践活动中直接对具体的项目进行讲解,充分挖掘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技能方面的潜能,使学生能把理论知识和实践贯穿起来,使教师和学生之间形成沟通配合的有机整体,使教与学之间相互影响和作用。

“教、学、做”一体化教学该教学方法着眼点在于以学生发展为主旨,强调以科学理论为指导,关注教学的有效性,提供教学、教育方式的多样化,以尽可能少的时间、精力和物力投入,取得尽可能好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特定的教学目标,满足社会和个人的道德价值需求。“教学做一体化教学”与有效的德育教学一

德育教育实践范文3

一、实践活动中渗透德育教育的必要性

(一)艺术专业特点的要求

艺术类专业的学习有别于一般专业学习,如戏剧、舞蹈、音乐、美术等专业的学习具有很强操作性。实践教学是学校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获取知识、掌握操作技能的重要途径。针对这一专业特色和人才培养要求,教育部规定,高职高专类艺术类院校的实践教学比重不少于总教学课时的50%。因此,艺术类院校除在传统课堂上开展德育教育外,遵循因材施教原则,扩大德育教育覆盖范围,将其渗透到艺术实践活动中十分必要。

(二)传统德育教育低效性的影响

传统德育教育主要依托“两课”课堂教学,教学内容单一,注重说教式、灌输式的教学方法,形式较为固定。相对艺术类大学生个性活泼好动、形象思维能力强、易于接受新鲜事物、重专业轻文化等特点,这种教学方式容易使学生对传统德育教育失去兴趣。此外,由于艺术类院校学生文化底子弱、自我管理能力差等特点,传统德育教学认知很难取得理想教学效果。因此,转变德育教育方式,在实践活动中开展德育教育十分必要。

(三)教育政策的引导

近年来,中央及各部委制定的许多文件,都对实践育人提出了明确要求。2005年,、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四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社会实践的意见》,对大学生社会实践做出全面部署。2012年,教育部、宣传部、财政部、文化部等7部门联合下发《关于加强高校实践育人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对新形势下我国高校实践育人工作进行了全面系统的部署。文中指出:要加强实践育人的总体规划,把实践育人工作摆在人才培养的重要位置,纳入教学计划,系统设计实践育人教育教学体系。《意见》紧跟形势要求,提出实际举措,对高校进一步提高人才质量,培养学生实践育人工作的常态化、长效化建设具有重要而深远的指导意义。艺术院校作为培养艺术应用型人才的基地,深刻领会文件要求,统筹开展实践育人工作十分必要。

二、艺术实践活动德育教育的功能性

艺术实践活动是艺术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课。通过形式多样的艺术实践活动,如戏剧演出、舞蹈比赛、诗词朗诵、美术作品展、民间采风、校外写生等,不仅提高了学生的专业学习技能,而且增加了学生接触自然、社会、生活,了解风土民情和群众文化需求的机会。同时,艺术实践活动使大学生学有所用,在实践中不断摸索、不断提高、不断检验专业技能,悟出“学艺、做人”成长过程的重要途径。因此,艺术实践活动是集实践和德育于一身的重要课程,是德育教育的新型载体。

(一)培养团队协作精神,促进专业素养形成

当前,大学生多为“90后”,独生子女占绝大部分。艺术类院校学生大多家境较好,个人主义比较明显。专业学习很多都是小班教学,造成他们我行我素的个性特点,集体主义意识淡薄。艺术实践活动大都是上百人的合作,演出实践内容也跨越戏剧、音乐、舞蹈、书法等各个专业,还包括主持、摄像、舞台策划、灯光设计等各个环节。这要求学生必须处理好个人和集体之间、个人和其他成员之间的关系,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做好协调工作,增强团队精神。另外,艺术实践活动从彩排到正式演出,耗费时间长。有时为了几分钟的演出,需要候场一天。漫长的等待,简易的候场环境,是锻炼大学生形成职业素养的必要手段。

(二)了解社会生活现实,增强学习职责意识

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后备军。艺术实践帮助大学生摒弃不良的思想侵蚀,锻炼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树立积极向上的世界观、人生观。艺术实践活动形式多种多样:校外采风、“三下乡”等活动有助于学生走出学校,到工厂、军营、工地、福利院等场所,与各行各业劳动者亲密接触,了解他们的生存状况,了解民风、探求民情,深刻理解社会主义基本国情和各项基本国策,从而受到感染、得到启迪,增强学习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树立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服务”的理念;参加各种节日庆典、伟人纪念晚会能够使学生进一步了解历史,了解伟人的生平事迹,缅怀革命先烈,体会革命的艰辛,继承与发扬优良作风和传统美德等,如“建党90周年合唱赛”“组歌音乐会”;参加“名人名家”音乐会,如“肖邦音乐会”,从名人身上体会其高尚的道德品质、崇高的艺术追求境界,能培养学生敬畏艺术、热爱艺术的情感,增强学习兴趣。

(三)树立自信心理认知,培养健康心理素质

艺术实践活动为更多人提供展示自己的平台。因此,那些专业并不是特别拔尖的学生、或者有一技之长的学生可以借助这一平台,展示自我,树立信心,激发认同感,在参与活动中体现自身价值,树立积极乐观的态度。比赛过程,也是学生不断提升专业技能,战胜心理恐惧、获得自信满足的过程。对一些性格内向、情绪容易紧张的学生,通过多次登台表演等社会实践锻炼,可以逐渐战胜心中的羞涩紧张,不断提升表演能力。此外,社会实践也能不断扩大学生的交际范围,培养豁达、开阔的处事态度。

三、加强艺术实践活动德育教育的有效途径

(一)树立“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

德育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全员育人”不仅指思政教师,还包含专业教师、行政人员、后勤服务工作者。“全方位育人”工作不仅需要教学系统发挥作用,还需要管理系统、服务系统等的协助。艺术院校的育人工作不是简单的“灌输”思想、“说教”理论,需要教育工作者树立明确的目的和意识,通过与学生的交流、合作、分享等形式,用学识和人格魅力感染学生,用实际行动影响学生。“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贴近学生实际、贴合学生生活,形成高度的思想共识,是构建全面开展德育教育的基础。尤其要强调的是,思政教师、辅导员等要树立“全员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教育理念,加强对学生的个别引导,将德育教育与课堂教学结合,与艺术实践结合,通过与学生的接触,做学生品德养成道路上的引路人。

(二)健全艺术实践活动管理制度

确保实践育人制度化,是深入推进德育工作的根本措施。目前,各艺术高校对艺术实践课程都有相应的课程目标、课时、学分制量化管理,通过一系列规定与措施确保艺术实践的专业教学效果。首先,构建管理网络。做到校级领导分块负责艺术实践活动管理工作,各二级学院艺术总辅导员具体负责。其次,将实践课程、实践活动有计划地列入学期工作,德育教育成绩与学科成绩一起录入学生成绩系统,规范学生德育评分,增强活动德育效果。最后,明确艺术实践管理教师职责。在教学及活动实施过程中,艺术管理教师不仅应了解艺术专业相关专业理论、知识和技能,还应协调各部门工作,调动学生自我管理积极性,让学生有所学、有所思、有所悟,为他们走向社会打下良好基础。

(三)营造积极健康的校园文化环境

校园文化是学校的精神和灵魂,是提高学生艺术修养和道德修养的重要软环境。艺术院校不乏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但各院系要有意识地将这些活动打造成“文化品牌”,浓郁文化氛围,增加品牌内涵,增强影响力、感召力,形成特色,发挥凝聚、、整合的功能。例如,合理布置“文化墙”,突出艺术气息,让学校的每一面墙都会“说话”,铭记校史校规、缅怀艺术前辈、欣赏名作佳画、展示优秀事迹等,形成良好的教风学风。又如,要重视宣传的作用,无论是校园橱窗、广播、报纸,还是学报、网络,通过多渠道、多平台,净化灵魂、升华品格、陶冶情操,形成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高雅的校园文化精神,营造德育教育的软环境。

(四)加强艺术实践基地建设

艺术专业实践性强,实践基地建设是开展艺术实践活动的重要保障。学校应与实践基地在培养目标、培养机制上达成一致,投入时间与经费,取长补短,互惠互利,协调发展。通过实践基地教育在学生实践、实习(实训)期间,把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职业素养要求等传授给学生,把空洞的理论说教转变为引导、示范的渗透性教育,培养学生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热爱本职、勇于拼搏的精神,促进学生道德素质、专业素质的提高。

四、结语

德育教育实践范文4

关键词:德育教育 能力拓展 策略

中职学校德育教育教师是德育教育的组织者、实施者。当前,德育教育环境不断变化,这就对中职学校德育教师的教学能力、综合素质等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中,试图探讨分析中职学校德育教师的作用及对其能力拓展的需求,以期对提高当前德育教育水平有所参考。

一、中职德育教育概述

中职德育教育是中职学校教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完善的德育教育能够促进中职学生个人综合素质的显著提升,对培养专业对口人才起到积极地推动作用。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尤其是对德育学科教学来说更是如此,与传统学科教学不同,德育学科教学仅仅通过分数难以评定教学效果,更多的是需要学生在生活、学习过程中去实践。中职学生素质的高低直接会影响到他们未来的发展,只有从根本上提高中职学生的德育教育水平,才有可能培养出社会发展继续的高素质技能人才。因此,作为职业技术人员培养的重要基地,中职学校在注重全面提升学生的专业技能的同时,必须要进一步加强德育教育工作,以培养出更多的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综合性技能人才。

二、中职德育教师作用分析

中职德育教育教师是德育教育的组织者、设计者、实施者,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职德育教师是德育教育的核心

与其它学科的教学相同,中职学校德育教师是德育教育的核心,德育课程的教学、考评等都需要教师的引导。事实上,德育教师是德育知识的传授者,事关中职学校学生道德教育的成败。不可否认,受到外部环境的影响,中职生的德育教育现状不容乐观,比如,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奉献意识不高等等。中职学校德育教育教师通过讲课、示范以及对学生的专业指导,向学生澄清事物的真想、真理。在道德教育学科教学过程中,中职教师逐渐习惯于引导学生树立主体性道德教育理念,不再采取灌输、压迫式的教学模式,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激发。可以说,德育教师是德育教育的核心,必须要重视主体性人格教育,这才是中职学校德育教育的本质所在。

2.德育教师是德育教育活动的组织者

德育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一门科学,作为一名优秀的德育教师,要掌握心理学、教育学以及心理学知识,将德育课堂作为德育教育实施的主阵地。由此可见,德育教师是德育课程教学的组织者、设计者,教师如何设计德育课程教学过程、选择什么样的教学内容会直接关系到德育教育的效果。新形势下,中职学校德育教师的责任心得到了显著加强、工作态度更趋严谨、业务能力更强,这使得他们在设计、组织教学时更加游刃有余,从而促进中职学校德育教育教学目标的实现。

3.德育教师是德育教育活动的研究者

中职学校德育课属于一门综合性的学科,与数学、电子学科等专业性学科科目不同,德育课涉及到诸多的社会内容,而且还具有与时俱进的特点,时政性比较强,而且德育课程的概念与知识点比较抽象,教学内容也可谓是枯燥无味,这就要求广大的德育教育工作者要拥有广播的社会人文科学知识,而且能够洞悉社会热点与现象,这样才能够对这些社会现象、客观事物有自己的独到简介,在讲授德育教育课程知识时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教师必须是德育教育活动的研究者、学习者,通过自身的努力,不断的学习新知识,第一时间内了解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并将其运用到德育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去,融会贯通,才能够将原本枯燥无味的德育科目教学与社会道德导向紧密地结合在一起,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与兴趣。

综上所述,中职学校德育教育教师在德育教学活动中的作用毋庸置疑。德育教育教师必须通过涉猎尽可能多的社会学科知识,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技巧,才能够设计、组织、引导德育学科教学,才能够从宏观层面上对中职学生进行调控,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三、中职德育教师能力拓展的实践与研究分析

新课程教育标准的颁布、实施,对中职学校德育教师的教学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为综合素质高、教学能力强的中职德育教师创造了良好的发展机遇。对于广大的中职学校德育教师来说,要尽快适应新的教学大纲的要求,必须要注重自身的能力拓展。中职学校德育教师的能力拓展指的是教师改变德育教育现状、提高德育教育成效的能力、水平。本质上要求德育教师要进行大胆的创新实践。

1.德育课程决策能力拓展与实践

中职学校德育教育新课程标准设计体现了“三级管理”设计需要,关于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师拥有了更大的自主选择权,教师可以根据教学模块的内容要求、时展的点、社会舆论导向等灵活选择教学内容。但是,这就对德育教师的课程选择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德育教师必须要拓展课程决策能力,比如,在讲授奉献精神时,除了要讲授广为人知的经典“劳模人物”,还可以与当代的时代先锋人物融合在一起,使得教学内容更加具有时代感。具体来说,中职学校德育教育教师课程决策能力的拓展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1熟知当地的社会风土人情,尤其是具有代表性的时代先锋人物、人文自然环境、教育发展情况等,这样能够拉近所要讲授的课程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提高德育课堂教学效果;

1.2通晓课程教学内容,所谓通晓课程教学内容不仅仅是教师要能够将课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师要能够真正地吸收所要讲授的内容的精华,选择最佳的教学方法,与时代社会热点问题进行结合,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具有极高的学习、研究能力。

2.教育资源搜集能力拓展与实践

教育部鼓励各地中职学校教学教育大胆地进行创新,各地学校可以根据实际需要选择一些教材来丰富、补充现有课程教学体系,以能够更好地促进中职学校学生的全面发展。德育是一个系统工程,家庭、社会教育都是这一系统中极为重要的环节。首先,家庭是学生成长的最重要环境,因此要加强家校联系,多与家长交流沟通,指导家庭教育,使家长了解学生的情况,配合学校教育,改进家庭教育的方法。在这一教育理念的导向下,中职学校德育教育教师必须要具有较高的教育资源的搜集能力,才能够做到优中选优,将最适合的资源选到德育课程教学课堂上来,这就需要拓展广大的德育教师的课程资源的搜集、开发能力。可以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2.1学校内部课程资源的开发(下转66页)

(上接69页)教材选择的教学内容可谓是优中选优,都是经典的德育教学范本,结合课堂教学内容,教师要深入挖掘自身和同事潜在的课程教学资源,比如,德育教师所知晓的案例、科学的教学技能技巧等;另外,教师还要积极地与校内其它同事进行交流、沟通,这样可以做到互相取长补短,共享德育教育资源,这将大大促进中职德育教学课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比如,可以通过建立校内德育教育QQ群,及时交流自己在德育课堂教学中的体会、收获,有助于针对本校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开发具有针对性的教学资源。

2.2校外找资源

事实上,校外找资源是当前德育教学的重要的资源来源之一。首先,德育教师可以与学生家长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学生的生活、学习背景,这样有助于他们选择适合本班级绝大多数学生的教学内容,对这些教学资源进行进一步地开发、利用,可以大幅提高德育课堂教学实效。其次,开发利用网络资源。当前,互联网高度普及,这为中职学校广大的德育教师搜集有关的教学资源提供了十分便利的条件。网络资源具有智能化、开放性、虚拟化、交互性以及同步性的特点,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促使德育教育教师必须要进行角色转变,准确把握自己在德育课程教学中的定位,这样才能够在繁多的网络资源中筛选德育教育科目教学所需要的教学资源、设定教学主题,这对于提升中职生的信息搜集能力、综合素质也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3.教学设计、评估能力拓展与实践

当前,中职学校的德育教师80%以上是由传统的德育教育模式下所培养出来的,这些教师的知识结构、教学方法与当前德育教学的要求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这就要求广大的德育教育教师必须要注重教学设计能力拓展、教学评估能力拓展,通过采取教、评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努力提高中职学校德育教育教学的成效。教学设计能力的拓展。德育教师教学设计能力拓展需要分为分析阶段、设计阶段以及评价阶段等三个阶段,德育教师首先进行学生需求进行分析,了解学生现状与德育教学目标之间的差距,然后选在恰当的教学资源,设计教学内容,并根据教学进度采取学期评价与学年评价的教学评价模式,从而促进德育教育课程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4.教学监控能力拓展与实践

所谓教师监控能力强调的是为例保证德育学科教学成功,促进德育教学目标的实现,将教学本身作为教学管理的对象,进行计划、检查、评价、控制以及调控的能力。教师的教学监控能力主要包括对自己教学计划的安排、教学意识活动的监控以及教学活动的调节能力等三个方面的内容。德育教学属于一个多变量、多因素的动态的、复杂的系统。德育教师必须要注重对教学效果、教学进度的监控能力,学会对学生、自我以及教学情境的科学监督,将德育教学与学生学习紧密结合在一起,调动学生参与到德育课程教学中来,并借鉴别人或书本上好的教学经验, 不断完善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

四、结论

总之,中职学校德育教育教学中,德育教师扮演者重要的角色,与其它文化学科教学模式不同,德育学科教学更多的是需要教师的引导、诠释,而对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要求比较低。要成为一名合格的德育教育教师,首要地就是要明确自身的职责,拓展自己的能力,综合运用各种教学方法,将社会时事与德育教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才能够促进德育教育教学目标的顺利实现。

参考文献

[1]张翔.中职德育教育中的教师角色转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版),2008(09).

[2]鲍建峰.论高职院校项目教学中教师角色定位问题[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0(02).

[3]陈勤忠.德育教师在中职职业生涯教育中的角色定位[J].职业,2011(12).

德育教育实践范文5

关键词:社会实践活动;中职;德育教育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3)-04-0002-02

德育是中职学校教育教学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职学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还处于形成时期,德育工作更显得尤其重要,而当前中职生源的素质却越来越差,文化层次相对较低,但他们精力充沛,充满好奇心,好表现自己,思维活跃,动手能力强,所以,如果只是简单的说教教育,较难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学效果。笔者通过多年德育教育教学实践,探索出一条利用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来拓展和延伸德育教育的新模式,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一、中职生思想状况特点

1.学习目的不明确,缺乏主动性

中职学生绝大部分是中学应试教育的失败者,他们因初中阶级学习成绩不理想,出于无奈从而选择中职学校。由于缺乏有效的学习策略与学习方法,没有良好的学习习惯,或师生关系不够融洽,家长未能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等,从而导致这些中职生缺乏学习动机。而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他们也没有明确的职业兴趣和职业理想,不了解在中职阶段应掌握哪些专业知识和技能,这些因素导致了中职生学习目的不明确,学习积极性、主动性不高的现状。

2.自我观念强,缺乏团队合作精神

我国实行计划生育基本国策和人民群众自身生育观念的转变,使中职生队伍中独生子女的比例逐年上升,他们在父母的溺爱中形成了较强的自我中心性格,遇事先考虑自己,不会换位思考,缺少对别人的理解,很难理解体谅他人,导致其集体观念淡薄和只讲权利不提义务,只求索取不讲奉献的思想品质和行为习惯。而网络的普及,也容易导致中职生整天沉溺于虚拟的网络世界,以自我为中心,缺乏团队合作精神。

3.自我认识不足,缺乏自信心

中职生在家庭中的核心地位与因学习成绩不理想而成为中考失败者的角色形成非常大的心理落差,容易导致他们自信心不足,产生强烈的自卑感。这往往成为他们自暴自弃、恶意违纪以引起人们注意的原因所在。而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生理、心理急剧变化,身心逐渐成熟,自尊心也不断增强,他们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和认可,对别人的评价敏感,害怕别人谈起他们的不足,这也使他们缺乏自信心。

4.精力充沛,实践能力较强

与普高生相比较,中职学生在认知能力和智慧水平、已经掌握的知识层面上相对较低,但他们个性特征更为突出。他们思维活跃、精力充沛,对社会充满好奇心,好表现自己,动手能力强,喜欢参与性较高的学习模式,在实践操作和活动能力上较有优势。

二、中职德育面临的问题

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职业学校担负着向社会提供德才兼备的专业人才的任务,但目前大部分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面临如下问题:

一是理论性教育。大多数中职学校的德育教育主要依赖于德育课教学,而德育课教学又大多采用“以教为主”的传统德育教学模式,重理论轻实践,脱离学生生活实际。

二是灌输性教育。教学方法单一、落后,以课堂教学和教师讲授为主,这种灌输性教育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活动;强调学生对知识内容的掌握,忽视学生经验与体验的获得;缺乏有效的针对德育教育的设计活动,教学效能低下。

这些原因导致了中职学校的德育失去了吸引力,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提高中职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也不利于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专业人才。

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德育特色和效果

社会实践活动,既是一种科技创新的活动,又是一种能让学生深入社会实践的学习体验活动。它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过程,学生发现问题、提出疑问,并在实践中进行调查研究,提出建设性的解决方案。这种活动方式注重学生的参与性,重视学生的主体性活动,拓展和延伸了中职德育教育,培养了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科学精神、创新精神,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从而具备在未来社会生存、发展的决策能力、应变能力和创造能力。

1.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学生在开始选择、确定活动主题时,教师结合德育课的相关内容,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选择关乎国计民生的课题,明确其肩上的责任,重点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并引导、鼓励学生树立远大的理想抱负。如在开展“青少年社会责任感的调查”时,学生通过了解活动主题的背景以及对课题研究目的的讨论,进一步明确了肩上的责任和历史使命,提出要“增强学生责任意识,促进社会和谐发展”,强化了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报国之志,提高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

2.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时,学生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组织相关主题活动、网络交流活动、定点采访和随机采访等多种形式收集调查资料。这种深入一线的实地调查方式,可以近距离地接触社会、了解社会,很好地培养中职生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如在开展“中职生就业心理与就业观念的调查”时,学生通过实地调查,就深入地了解到中职生的就业心理和就业观念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之间存在差距,学生真实地感受到就业形势的严峻,从而实事求是地面对自己的就业能力,并通过改变就业观念来拓宽就业渠道。

3.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活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学生根据活动主题,发挥创意,设计并组织各种主题活动。通过参与活动,学生尝试去解决遇到的各种难题,在实践中形成了发现问题并独立解决问题的态度和能力。如在开展“中职学校社团活动开展情况的调查与研究”时,就举行知识竞赛、演讲竞赛、辩论比赛、专题采访活动、创建论坛和微博等主题活动,这些主题活动的策划和实施既活跃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4.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精神

社会实践活动是以个人兴趣为引导的团队活动,以小组的形式开展的。整个活动的每个环节,从制作调查问卷、进行实地调查、开展主题活动、整理调查数据到撰写调查报告,都离不开小组成员的集体协作,这就要求成员们必须具有团队协作精神,懂得互相关心、互相支持与合作。如开展“中学生参加社会公益活动情况调查”时,就举办“爱心送关怀”系列活动。而在号召本校学生捐物、与汕头福利院联系并探访孤儿等活动的策划与开展过程中,都遇到了不少的困难,小组内的成员面对困难互相鼓励、互相支持,最后终于使问题迎刃而解。学生们的沟通能力和协调能力在实践中慢慢得到提高,也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

5.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了实现自我价值的平台,让他们充满自信和希望。由于活动开展方式的多样性,使每个小组成员都能发挥自己的特长,成为主角,使学生的潜能得到开发,自信心得到提高。而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在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增强学生的自信心,促进学生健康人格的健全与完善。如通过自评,学生如实地评价自己,看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从而扬长避短,增强自信心。通过互评,学生可以学习其他组员的优点,扬长补短,学会彼此欣赏、支持与合作,。通过师评,指导老师可以看到学生的成长,激励学生,激发学生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的创新欲望和创新意识,不断增强自信心,从而达到德育教育的目的。

四、社会实践活动的实施方法及策略

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主要通过在德育课堂教学中贯穿创新教育,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热点问题,通过印发社会实践活动资料以及讲授实践方法,激发学生的创新欲望和创新意识,启发学生的创新思维,然后各班进行活动小组分组,并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申报项目。在各活动小组上报活动项目后,指导老师将依据活动主题需体现的创造性、科学性、可行性等要求对申报项目进行筛选,特别要求选择的主题必须可操作性强,立足现有的或经过努力可能具备的主观和客观条件。

接下来,在主题确定后,各组将定出活动计划表,开展为期约一学期的调查研究,将通过发放调查问卷、组织相关主题活动、网络交流活动、定点采访和随机采访等多种形式进行社会调查,活动开展过程基本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进行适时指导。在开展相关主题活动中,也主要由学生完成方案的设计、活动的组织、活动的总结整个过程,教师在此过程引导学生根据活动主题,发挥创意,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包括知识竞赛、演讲比赛、黑板报比赛、手抄报比赛、辩论赛、宣传手册、创建论坛和发起微博等。在完成调查研究后,各组将在整理调查数据的基础上撰写调查报告,整理调查数据就是将调查过程中所得到的原始数据制成表格或图表进行整理归纳并加以分析;撰写调查报告的内容主要包括活动的背景、目的、实践方法、实践过程、实践体会和实践结果等。

最后,在调查活动结束和报告撰写完毕后,就需要对整个活动过程进行评价,包括自评、互评和师评。学生评价自己通过此次社会实践活动在思想方面的启示、在知识方面的收获、在能力方面的提高,同时,指导教师也需根据学生在整个活动过程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学生思想政治素质、团结协作精神、创新能力等。

通过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将德育教育延伸至社会实践,学生通过亲身的体验和创作,不仅掌握了相关知识与技能,更培养了其勤业、乐业、敬业的良好职业品德,培养了吃苦耐劳、热爱劳动、团结协作的精神,大大提高了中职德育的教育效果。

参考文献

[1]宋卓辉.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加学校德育途径[J].中学课程辅导·教学研究,2010,(1).

德育教育实践范文6

关键词:高中生物;德育教育;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262-01

高中生物教材为德育渗透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素材。就高中生物教材中的德育而言,其内容并没有现成的文字材料,它的理科特性,往往很容易使我们较多地重视它严密的知识体系传授,而忽略其深邃的德育内容渗透。这就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挖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贯穿于平时的整个教学过程中。

一、创新课堂形式,有效渗透德育教育

由于生物新教材具有多种多样的教学实践活动,因此决定了这门学科有多种多样的德育教育途径。新教材生物教学是主要途径而外,还有实验、现场教学、野外实习、生态系统的调查、参观访问、作物栽培、动物饲养等不同形式的教学活动。

1、实验课。要教育学生爱护公物,遵守实验规则。学生分组实验,可进行团结协作的教育。做实验,要求学生要严格、谨慎、细心,培养严谨的作风,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现场教学。要进行听指挥,守纪律,理论联系实际的教育。野外实习和调查:要进行吃苦耐劳、团结友爱的教育和安全教育。教育学生爱护庄稼、花草树木,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情操。利用自然美景来美化学生心灵,进行审美观的教育。

3、参观访问。要教育学生树立群众观点,虚心学习当地群众的实践经验,学习他们的先进思想和优良品质。在参观良种站、畜牧场时,在了解新技术、新成果时,要抓住时机对学生进行科学价值观的教育,树立科技兴农思想,引导学生立志为家乡的经济发展献身。

二、挖掘教材内容,有效渗透德育教育

1、利用教材资源,提高学生法律意识。在生物实验教材中有很多关于法律方面的内容,作为实验教师,除了吃透教材,还应该对实验教材中涉及到法律方面的内容进行整合,每次上实验课之前,应认真查询资料,搜集一些与本实验有关的涉及到法律的一些案例、图片或视频等素材,然后把这些内容融合到实验教学中,比如在上“DNA的提取”实验之前,可以搜集一些关于“用DNA鉴定确认犯罪嫌疑人”的案例与图片,公安人员在查找凶手时,可通过在作案现场作案人员留下的物品上提取到的DNA与犯罪嫌疑人身上提取的DNA进行对比,最后确认犯罪凶手。这样使法律知识变抽象为具体,把枯燥的法律内容转变成有趣的法律知识,这样,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学习书本知识的同时也掌握了一些法律知识。

2、利用教材资源,形成正确的世界观。生物的新陈代谢的同化、异化作用之间的关系;生物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细胞癌变的内外因;细胞的生物膜系统具有运动发展的特点;细胞的生物膜系统中各细胞器结构与功能上的联系;细胞质与细胞核遗传的对立统一;生物膜系统,细胞器的分工与协作;细胞的全能性;植物细胞的质壁分离与复原的内外因;淋巴细胞的产生、抗体的形成是一个动态过程;微生物群体的生长规律;微生物代谢的调节中酶合成的调节与酶活性的调节之间的联系;水的平衡、与无机盐的平衡的联系;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的联系的观点;水盐平衡与内环境稳态之间局部与整体的关系;体温调节中产热、散热的对立统一;微生物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生物的进化理论。讲授这些内容时,我们要告诉学生,生物体本身以及生物体与环境之间存在着辩证唯物性,帮助学生建立发展与联系的观点,形成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

3、利用教材资源,渗透环境保护教育。在“色素的提取与分离”实验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讲解色素与光合作用的关系引入目前我国环境存在的一些问题,比如一些人置法律于不顾,乱砍滥伐、捕杀野生珍稀动物、破坏草原、生态资源的现象十分严重。因此,在生物实验教学中,教育学生保护环境,保护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自然环境和自然资源,而那些破坏生态资源的人终究会受到法律的制裁,使学生明白法制是为了让我们更好地保护和利用生物资源,防止环境受到破坏,作为一个中学生,应该学会合理利用资源,保护自然环境,防止环境受到污染和破坏。

三、凸显理科魅力,有效渗透德育教育

1、让数据说话。通过抽象的数据,展示具体的现象,并从分析原因中感悟出一些道理。例如:“人类遗传病和预防”这节课,为加强学生的环保教育,教师可以利用多媒体遗传病发病率和环境关系的曲线,让学生理解环境污染和遗产病发病率的关系,教师并没有说“我们一定要保护环境”的口号,而数据对学生的冲击力远胜于教师的语言。

2、巧用媒体,创设情境。理科教学中有很多知识是抽象的,需要媒体的支持,在讲课时可以利用媒体,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在严谨的知识学习中受到一定的思想教育。比如人教版选修三“胚胎工程”中受精过程的的教授中,教师可以通过形象的语言、仿真的动画对该过程的艰难进行呈现,同时也让学生们体会能完成受精的是在众多的帮助下才得以成功,这是多么的幸运和偶然,所以一定要珍爱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