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体育论文范例6篇

群众体育论文

群众体育论文范文1

关键词:需求;群众;体育文化;创新

中图分类号:G8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90(2011)06―0049―04

1 问题的提出

三十余年的改革开放以及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使得我国广大人民群众对新型体育文化项目已经不再陌生,对传统的体育文化也不再感到新鲜。新颖、时尚、潮流、高科技等现代一些文化元素已经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进入“平常百姓家”,“尝鲜”、“追新”成为众多市民共同的心理趋势,如果这时还要大家一起来跳“广播操”、进行整齐划一的表演或健身活动,无疑已经难以满足人民群众的兴趣与爱好。在这种社会背景下有必要对体育文化的内容与方法进行创新研究。“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推进文化创新,增强文化发展活力。在时代的高起点上推动文化内容形式、体制机制、传播手段创新,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才是繁荣文化的必由之路”。体育作为最贴近群众生活的文化内容与形式之一,更应该进行不断地创新与发展,才能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

2 研究方法

主要采用文献法、观察法、调查法、逻辑法、数理法等对群众体育文化及其创新进行研究。

2.1 文献法

通过中国期刊网、维普、方正数据库,Baidu、sohu等搜索引擎收集、查阅、整理了大量的关于此研究相关的书籍、论文、信息等资料。

2.2 观察法

采用实地观察法,选择上海市具有代表性的社区进行体育文化活动开展情况的现场观察,如:浦东陆家嘴街道的“海派秧歌”、长风街道的“健身手杖操”、沪东街道的“彩球健身操”、南码头的“扁鼓”、松江、徐汇地区的“排舞”等,进一步了解到群众性体育文化及其创新的内容与形式。

2.3 调查法

利用学术会议等机会,课题组访谈了国内社会体育学界知名的学者、专家10余人;选取上海市普陀区长风街道共26个社区,发放《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市民问卷600份,回收591份,剔除无效问卷64份,有效回收率为87.8%,并进行了效度与信度的检验。

3 结果与分析

3.1 群众体育文化需求

人类社会的飞速发展,居民生活质量的快速提高使得人民群众已经不再仅仅满足现有的体育文化内容与形式,为此,我们就此问题做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在“喜欢体育文化”的402名受调人群中对于问及“是否”有“比较固定的体育文化活动项目”时,286名受调者回答“没有”,占总数的71.1%。在对新型体育文化的态度调查中我们分为有固定体育项目和无固定项目两种类型。结果,对于“没有固定体育文化项目”的人群而言,有九成的市民“愿意参加或尝试新型体育文化形式”;对于“有固定体育文化项目”的人群,这个数字也接近二成。说明现在许多城市居民普遍有种“尝鲜”、“猎奇”的心理,只要一种新型的体育文化形式效果良好、有一定的健身价值和社会价值,就会有一定的适用人群或市场需求。

3.2 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的内容与形式

通过文献参考、专家问卷和现场调研,我们将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方法分为四种:原创、整合、重塑和引进。如表2所示,本文以创新方法为依据,并结合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案例对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进行分析。

3.2.1 原创

原创,即创造全新文化形态和文化内容的过程。相比较而言,它是程度最深、难度最大的一种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活动,具有开拓性的价值同时也是非常稀缺的。根据2005年的统计我国60岁以上人口是1.44亿,占全国人口的11%,无疑,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上海社会的老龄化程度更是国内列前。因此,关注老年人健康问题,提升老年人生活质量是构建和谐社会所面临的重要问题。针对老年体育不足的问题,上海复旦大学刘建教授创造出“手杖健身操”,在推广后深受老年男性朋友的喜爱,曾在东方明珠表演过场面宏大的“千人手杖操”,受到社会的一致好评。可以说,手杖健身操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老年男性健身操的一处空白,满足了他们喜欢健身操的需求,体现了原创型体育文化的价值。在2005年10月29日上海市长凤街道在长风公园大草坪上举行的“首届社区体育健身节闭幕式”上,来自各居委会的200名中老年男性朋友表演的手杖健身操成为了沪上一绝,得到上海市领导的高度肯定。同年在参加第六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群文系列活动的“我们的家园――群众综合艺术成果展演”的155个节目中被评为12个优秀作品之一,并在东方网“东方新品系列合作活动”栏目中被评为“最受观众喜爱的节目”;在上海市首届广场中老年健身舞蹈汇演中获“广场舞表演奖”,并在南京路步行街上举行的闭幕式上再次进行表演,获得好评。据统计,目前,在上海已有数万名老年男性朋友跳起了这套手杖健身操。

在所有的创新类型中,原创型体育文化创新的价值和难度无疑都是最大的。作为创作者,刘建教授为了手杖健身操的创作可谓费尽心血,从动作编排、绘制成册到音乐创编、剪辑,都是一个人独立完成。个人进行原创活动,不但要求创作者具有扎实的体育专业基础知识和广博的相关学科知识,而且需要创作者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强烈的创新意识与坚韧的意志品质,只有具备这些优良的素质,进行原创型体育文化活动方有成功的可能。单兵作战在创新过程中。不易受到外在因素的影响,具有将本人想法完全付诸现实的优点。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一个人的精力和能力毕竟是有限的,从2003年第一套手杖健身操问世以来,直到2007年,刘建教授才创作出第二套,时间跨度达到四年,从中也反映出“单兵作战”的创新主体在海派体育文化创新中的局限性。

3.2.2 整合

整合,即以某种文化为主将不同类型或性质的文化按一定秩序结合起来,在功能上实现优势互补,构建出新的体育文化内容、形式体系。整合是最常见最重要的一种创新方法,在今天的上海出现了一项深受居民喜爱的全民健身运动项目――海派秧歌,它的产生与发展,与整合的创新方法是分不开的。

海派秧歌在继承传统秧歌的基础上大量吸收了外来文化元素,为秧歌文化的发展注入新的生命力。海派秧歌的音乐是以“茉莉花”、“太湖美”、“紫竹调”等江南名曲为基调和主题,进行多方面的变奏和开展,并以交响手段来取得更为新颖、丰富、立体的音响效果;其中既有最具民族特色的抒情委婉的二胡独奏,又有优雅高贵和轻曼柔和的弦乐发挥。在动作的创编方面海派秧歌既汲取现有北派秧歌的特长精华又增加了江南的婉约秀丽。还兼收了海外的别样风情。如在传统动作“走、摆、扭”的基础上加入了拉丁、恰恰、斗牛等国外体育舞蹈元素,使其中西合壁、南北兼容、刚柔相济;在服装设计制作方面海派秧歌突破了传统服装不是大襟就是肚兜的样式,尝试采用民族与西洋结合的式样和色调,比如喇叭加中袖、掐腰斜襟短衫等更加深受城市居民的喜欢;另外在道具的实用上,尽管沿用了扇子和手绢,但是却根据舞蹈动作的需要进行适当放大和加长,特别值得提出的是,这种道具价廉物美、易做好买,比较容易让人接受,不必顾虑花钱太多,更利于项目的推广与普及。从2002年陆家嘴街道成立舞蹈队,到2003年第一套海派秧歌(梅园秧歌)面世,直至承办2007年11月13日第九届中国上海国际艺术节泛长三角地区“浦东陆家嘴一梅园杯”海派秧歌邀请赛,经过几年的普及与推广,推进与发展,深受群众喜爱,曾在2007年作为群众文化活动比赛项目登上了享有声誉的上海国际艺术节舞台。

与手杖健身操“单兵作战”相比,海派秧歌的创作则是由一个创作团队组成,包括音乐创作团队,动作编排团队,服装、道具团队等,所有的成员共同组成一个社会体育组织协会――海派秧歌专业委员会,由街道办事处群众文化科科长负责具体的工作。时至今日,由于分工明确,各负其责,海派秧歌创作团队已经完成五部音乐创作、三套动作创作,目前计划是一年出两套新品,十年出20套,可谓是年年有新品,年年跳新品。在创作团队的共同努力下,海派秧歌已经发展成为一项能够满足群众体育文化需求的体育文化项目。

3.2.3 重塑

重塑,是将原有体育文化的核心要义加以重新阐释赋予新的时代含义,使原有体育文化发生质的飞跃而发展到一个新阶段,达到一种新境界以便更能深刻反映事物的发展规律,更能强烈反映实践和时代的要求。重塑是通过修正、完善和改造原有文化中不符合客观实际的思想、观念、理论和价值体系,实现内容和形式的自我超越,使之能与时偕行,与世界潮流同步从而保持这种体育文化形态持久而旺盛的生命力。比如,古代中国是个典型的农根国家,在农业生产中最重要的莫过于风调雨顺,舞龙便是人们为达到这一目的而祈求神灵保佑的一种方法。于是,舞龙与祈求丰年联系起来成为民间舞龙的主要文化内涵,而时至今日社会的进步与科学技术的日益发达使得舞龙运动传统的信仰价值变得毫无意义,要使流传千年的舞龙运动重新散发生命力,必须对舞龙运动的核心内容重新加以诠释赋予新的时代含义,使舞龙运动在表演上、内容上、价值上发生质的变化以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以被国家体育总局定为“中国龙狮运动之乡”的上海浦东三林龙狮为例,在传统体育文化的重塑方面就做出了很好的诠释。上海三林龙狮在继承传统民间龙狮文化的基础上集舞蹈的优美肢体语言、戏曲的定格亮相、武术的精气神韵,技巧的腾挪翻腾等多项文化艺术于一体,并辅以现代科技手段加以丰富想象和精心的安排,为古老的龙狮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和魅力。如他们采用现代“光、电”技术使古老的龙狮运动散发出青春、时尚的光彩。作为一项古老的民间体育文化活动上海三林龙狮队敢于突破传统,打破自古“女子不舞龙”的习俗,成立了女子舞龙队,使专业、民俗味道很浓的龙狮运动真正变成了一项现代全民健身运动,而领命或受邀赴国外进行表演或传授技艺,将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播到国外。另外,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进行体育文化产业的运作则是上海三林龙狮与现代社会紧密结合的又一典范。上海三林镇大胆探索舞龙文化的产业化运作,逐步形成竞技、表演、游戏、龙具制作、知识授课和培训等产业链,同时还将申请舞龙知识产权、出版画册及音像制品、吸纳企业赞助冠名等。通过举办各种形式培训班并进行各种演出,上海三林龙狮运动走上了一条改事业型传统体育文化为半事业半产业性质的现代体育文化产业之路,并且产生了很好的经济效益。

目前上海三林有男龙、女龙、奶奶龙、娃娃龙、少儿龙、中学生龙等共20多支队伍,其中男子竞技龙20人,表演龙60人,学生龙8支,教师龙1支,幼儿园娃娃龙2条,每个中学各有男、女龙队,共青团干部有一条50米长女子龙、4条8米长的5人龙,舞蹈队有两条小手龙。参加舞龙队的人员年龄从4岁到60岁。全镇汇演时,一次可以出现十几条各色龙,接近200人参加,按照男、女性别、年龄的不同,各种龙都有自己的舞法。可以说,龙舞已经成为三林全体人的精神象征。在进行舞龙运动的同时三林人也不忘舞狮运动的发展,“三林舞狮运动在明清时就比较发达,最初的舞狮动作只有10多个现在已经发展到300多个动作,期间经历了多个演变阶段,极具本土特色”。近年来,三林舞龙舞狮培训了3000多人次,现在镇上几乎每所学校都有舞狮队,形成了一群娃娃龙,舞狮队的成员也有梯形结构,大多数都是年轻人,他们都喜欢这项特殊的运动,龙狮运动已经成为上海三林地区的全民健身运动。

3.2.4 引进

引进,即是吸收、采纳外来的相对比较成熟的体育文化先进形式与内容的主要部分,为我所用,被我消化,同时根据本国或地区的特点和民族特色进行少量的、必要的创作和改进,从而达到使之能够很好地适合本地居民进行运动的一种创新方法。对于一切外来的体育文化形式和内容在进行引进的时候都要抱着辩证的态度进行辨别和甄选,看其是否适应我国人民群众的需要,是否有利于符合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标准。当前流行于上海等地区的排舞运动(Line dance),就是一种典型的引进型体育文化项目。它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的美国,因其简单易学、通俗易懂、老少咸宜、不需要特定舞伴等优点很快就在全世界流行起来,2004年传人国内后很快就受到许多市民的喜爱成为一种健康向上的群众性体育文化项目,成为引进型群众性体育文化的典型代表。上海的排舞运动开始于2004年,在上海市体育局社会体育中心大力支持和协助下,并在短短几年的时间内,使其流行于申城并成为居民喜爱的一项体育文化项目。

3.3 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的评价

“创新”一词带有中性的含义,即不论是促进人类历史进步的体育创造性活动(在此姑且认为人类的创造性活动是中性的)还是阻碍人类历史进步的体育创造性活动,都应视为创新。因此,作为一种实践性很强的社会文化活动,从宏观上看,判断城市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的主要尺度应是能否满足人民群众体育文化需求,能否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与城市的发挥。从微观上看,评价的内容应该更加具体化。表3是我国体育界专家

的看法。

3.3.1 坚持科学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

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实际上是创新主体在主观与客观相统一原则指导下基于对群众体育文化发展规律科学认识和准确把握而进行的文化创造,具有高度的科学性,它以体育科学的理论为指导以促进体育科学的发展、创新和体育知识的普及等为使命,以科学的态度和方法进行研究和探索,反对迷信反对各种反科学、伪科学的活动,因而它是一种具有高度创新性的文化。以价值尺度判断城市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实践,就是看这种实践能否实现人的价值诉求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具体而言,就是看创新成果是否具有社会价值与经济价值。文明、健康、娱乐、和谐以及审美无疑就是城市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的社会价值;而形成体育文化产品追求市场利益最大化,则充分体现了城市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的经济价值。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应该是科学尺度与价值尺度的统一体,两者合力才能保障创新能够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与社会的进步。

3.3.2 坚持历史尺度与时代尺度的统一

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活动应承担的历史责任之一是继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因此,在创新过程中,“尊重原有体育文化本质”则是历史尺度的重要标准。但是,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毕竟只是适应当时社会历史条件下的一个产物,发展至今难免会有难以适应现代社会的飞速发展。因此,在继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同时融入现代社会时尚的文化元素,以群众喜闻乐见的内容与形式表现出来.则会为传统体育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当然,在进行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整合与重塑时,要注意不能“矫枉过正”,注入新的文化元素超过人民群众可接受的情感范围,不能丢缺传统体育文化的神韵,否则就会使创新过程迷失方向,因此,坚持历史尺度与时代尺度的统一,是城市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的又一尺度。

3.3.3 坚持群体尺度与整体尺度的统一

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要坚持群体尺度和整体尺度的有机统一,就是坚持体育文化创新的整体性与多样性的统一。坚持群体尺度,可以激发创新主体为某一类人群进行重点服务,使创新更具有针对性,容易突出重点,弥补空白;坚持整体尺度,则会使创新主体具有全局观,能够全面的看待城市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活动,从而为整个人类的体育文化发展作出贡献。因此,群体尺度与整体尺度都是城市群众性体育文化创新活动中应该坚持的尺度,两者具有高度的统一性,这样才能形成群众性体育文化的多样性与整体性,从而有利于整个人类的体育文化健康全面的发展。

群众体育论文范文2

坚持领导带头,抓好理论学习

中共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工作会议一结束,学校党委就在第一时间召开党委常委会、党务专题会等及时学习传达中央精神。党委书记带领班子成员研读《论群众路线――重要论述摘编》《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文件选编》《厉行节约,反对浪费――重要论述摘编》等学习材料,切实提高思想认识。截至2013年11月,共发放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教材近800套,供校领导、二级单位领导等学习、研读。为了让全校干部群众迅速领会中央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精神,学校按照实施方案,不断创新学习形式。开设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网站,及时宣传中央有关精神,展示院校活动开展情况,交流学习心得体会,促进党员干部深刻领会党的群众路线的深刻内涵。同时通过微博、微信、电子屏等新媒体渠道为教育实践活动营造良好舆论氛围。2013年6月26日,宣传工作组启动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学习参阅的编写工作,迄今已编写学习参阅70余期,汇编了中央精神、专家论述、兄弟高校做法等,有利于学校党员干部及时了解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相关情况。此外,紧紧围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这个“总开关”,以史为镜,教育引导党员干部重温党的光辉历史和优良传统,邀请国防大学战略研究所所长金一南少将作题为《中国梦:从民族救亡到民族复兴》专题报告,深入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切实提高党员干部自身的思想认识水平。

开展专题学习

学校将2013年暑期“院长书记专题研讨班”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紧密结合,围绕“改进作风促发展、凝心聚力创一流”这一主线,科学设置研讨内容和环节。邀请国家行政学院教务长陆林祥教授、上海市政协学习委员会常务副主任柴俊勇教授等专家作专题辅导报告,安排校领导就如何坚持群众路线做好院长书记谈思考体会,要求每一位党员领导干部利用假期进行深入思考、深入学习和深入交流,为下一步对照检查、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做好准备,专题学习的安排充分体现了中央的要求和学校发展内在需求的高度一致。从校领导班子成员到机关院系负责人和普通党员干部群众,都通过专题学习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有了更多的深入了解,切实增强了党员、干部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的自觉性和坚定性。

为确保教育实践活动抓紧抓好抓实,学校专门组织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督导联络专题学习培训会,编制《督导联络工作手册》,学习传达中央督导组培训会议精神,明确校督导联络组工作职责、步骤及要点,就学校整体工作安排进行研究部署。

结合实际,强化讨论学习

学校将教育实践活动作为加快创建一流高校的重要契机,与学校当前正在深入推进的干部队伍建设、质量工程建设、现代大学制度建设和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等重要任务紧密结合,科学设计讨论专题,组织多种形式的互动式学习。校领导班子既是教育实践活动的组织者、推进者、监督者,更是活动的参与者,党委明确要求校党委领导,都要深入分管部门和联系单位,与二级单位班子一起进行学习交流,要边学习、边查找、边改进。通过学习讨论,深化了认识,提升了自觉,有效破除了个别党员干部存在的轻视思想、观望心理、敷衍态度和担心情绪。截至目前,这种讨论式专题学习已组织了30余场,为后续工作的深入开展打下坚实思想基础。

依托学科优势提升理论成果

2013年7月22日,上海交通大学党委宣传部组织召开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理论专题研讨动员会,邀请陈锡喜、胡涵锦、刘士林等专家共同讨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理论研究的设想和主要观点等。随后,上海交通大学专门成立由相关院系学者和专家组成的理论组,充分发挥学科和理论研究优势,围绕群众路线深入开展研究,力争形成特色理论成果。同年8月8日,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胡涵锦教授《把学习教育摆在突出位置》在文汇报发表时评,指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要抓好学习教育这一重要环节,切实解决好“总开关”问题。同年9月16日,文汇报再次刊发了胡涵锦教授的理论文章《完整、准确把握“党的群众路线”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阐述了群众路线重要概念的科学内涵和基本要求。胡涵锦教授指出:“无论是正在开展、还是即将开展的第一批、第二批‘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都有必要从‘原典’上,完整、准确地把‘什么是党的群众路线’这个基本问题搞清楚。”同年9月23日,文汇报刊发了上海交通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胡伟教授理论文章《打造透明政府、回应政府和公信政府》,文章认为在全国上下正在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当下,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加强政府信息公开工作,传出的有关政府公开、透明、回应和公信等关键词,不仅是建设现代政府的核心概念,也是践行党的群众路线的要害所在。同时,上海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陈锡喜教授撰写的理论文章《群众路线教育的理论自觉、历史视野和实践探索》,于2013年9月《思想理论教育》杂志上刊载,文章明确提出,“作为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主体的领导干部,理论学习和‘照镜子’,应有更高要求:学习中要有理论自觉,思考中要有历史视野,实践要有探索。”此外,上海交通大学安泰经济与管理学院朱启贵教授的文章《党的群众路线:经济稳中求进的基石》、凯原法学院杨力教授的文章《削弱脱离群众的制度特权与中国民主法治建设》、马克思主义学院陈鹏副教授的文章《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是我党领导力优化机制的新发展》等,均是结合自身专业特色以及对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的思考,形成相关理论成果。

群众体育论文范文3

关键词:我国; 群众体育; 发展特点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特点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资料,为所研究的问题提供理论依据

1.2.2 逻辑分析法

通过逻辑分析法,解读群众体育发展的现状,了解分析群众体育发展特点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 群众体育的性质

在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下,群众体育是纯“福利性”事业。而随着经济体制的转轨,原有的群众体育管理体制和运营模式已不能适应体制转轨和群众体育发展的需要,群众体育应走产业化、社会化的道路。群众体育产业化就是将群众体育中可以划分为产业的部分实行企业化运营,体现了群众体育的营利性。另一方面,将群众体育中不能划分为产业的部分仍由政府统一管理,各种体育基础设施免费供人们使用。所以,群众体育兼有营利性和社会公益性的双重性质。

2.2我国群众体育发展特点分析

2.2.1 从纵向上看我国群众体育表现出不断进步的特点

2.2.1.1锻炼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

在改革开放,全球一体化背景下,有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和提高身体基本活动能力的锻炼、健身健美和端正体型体态的锻炼、娱乐性锻炼、康复性体育锻炼、利用自然的体育锻炼[6]。而群众性的体育锻炼方法,从以徒手项目为主的传统健身方式发展到与西方流行的有氧锻炼相结合,形成了锻炼内容丰富多彩,形式灵活多样的锻炼模式。

2.2.1.2参加消费性锻炼的人数明显增多,群众体育产业蓬勃发展

近年来,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和余闲时间结构的改变,人们在闲暇时间内,参加体育锻炼的意识愈加增强。运动健身已成为体育消费市场的热点。“花钱买健康”的观点已被大多数人所接受。近几年体育俱乐部的蓬勃发展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

2.2.1.3农村乡镇,特别是富裕地区的乡镇,群众体育发展迅速

在农村,各地的“农村文化中心”、“文化站”和“青年之家”,都把体育活动作为重要内容,自1986 年到1998年以来,已有30 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及70 %的地市、50 %的县、40 %的乡镇都成立了农民体育协会。特别是近几年,由于国家经济政策向落后农村倾斜,农村群众体育发展更加迅速。

2.2.2 从横向上看我国群众体育表现出一些不足

2.2.2.1体育锻炼的场馆设施供应不足,体育锻炼的组织率较低

2001年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调查结果显示:“没有体育设施在城乡居民中不参加体育锻炼的原因中已由1996年的第4位上升到2000年的第2位。”“场地拥挤,得不到保证”在群众体育活动所面临主要困难的所有7个选项中列第2位。我国群众体育锻炼多数在公园等非体育场所练习,少数是单独或结伴锻炼,即便是集体练习,也是松散管理,来去自由。

2.2.2.2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相互隔裂

群众体育、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三者相互融合,互为促进,是加快体育运动发展的必然要求。群众体育作为竞技体育的基础,对其也是一种稳定的支持。而目前我国群众进行体育锻炼时,缺少场地与设施,而且,竞技场馆与学校体育场馆很少对外开放。这种互相封闭、相互割裂的体制与现代社会体育的发展很不相称。各自发展的态势也趋于明显。

2.2.2.3群众体育锻炼的指导力量薄弱,健身的科学性不强

加强对群众体育的科学指导,是体育的根本任务之一。社会体育指导员是发展我国体育事业的一支重要力量,对推动社会体育发展有重大意义。目前,社会指导员约10万人,按人口平均每1. 2万多人才有1个指导员,锻炼的科学指导能力仍然较弱。

2.2.2.4经济欠发达地区农村群众体育活动落后

我国尚属社会主义的初级阶段,西部落后地区甚至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群众还无法意识到体育锻炼对自身健康的重大意义。致使其体育健身意识淡薄。因此,经济落后的农村,体育的发展速度更加较慢。

3 结论和建议

3.1 结论

3.1.1 群众体育意识不强,虽然体育人口比例在不断地增加,但青少年体育人口不断减少,老年体育人口不断增加。由此可见,体育人口老龄化现象严重。

3.1.2 体育产业蓬勃发展,体育旅游方兴未艾,农村乡镇相对富裕的地方,群众体育发展也很迅速,但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群众体育的发展仍然缓慢。

3.1.3 群众体育场地设施正在扩建中,但大多数地区场馆问题仍得不到解决。而且,体育锻炼的组织率较低,且缺少专业的指导人员。

3.1.4 社区体育和群众俱乐部发展很迅速,但相比于其他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

3.2 建议

3.2.1 增加政府对群众体育的财政投入

由于市场经济主体的趋利性和群众体育的公共性,必然导致发展群众体育的重担落在政府的肩膀上。同时,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需求多样化和层次性不断提高,这就需要政府加大对群众体育的经济投入以满足群众体育需求,推动群众体育的发展。

3.2.2 转变体育科研的视角和方向

群众体育研究不仅涉及体育社会科学,还与体育自然科学密切相关,从以往的文献中可以看出,群众体育的理论研究多偏重于对群众体育的现状分析研究。所以,在对群众体育现状进行社会科学研究的同时,还应加大群众体育的应用性研究。

3.2.3 科学指导,规范运作,在深化群众体育改革创新上出精品

面对群众对体育的需求愈加科学化的趋势,提高体育的科学化水平已急不可待。通过国民体质监测和开展科学研究等方式,加强健身指导,为群众提供科学的健身指导方案。使其能根据自己的身体情况,职业状况,选择适当的体育锻炼项目,开展增强群众体质的保健、康复及咨询服务。根据城乡差异,科学安排不同的健身指导方法。

参考文献:

[1]周西宽.体验基本理论教程[M].人民教育出版社,2008.

[2]蒋正华等.中国人口报告[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97.

群众体育论文范文4

关键词:群众体育;协同学;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

中图分类号:G8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7116(2009)08-0040-04

Mechanisms of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spontaneous community mass sports organization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synergetics

LIU Jian-zhong

(Department of Physical Education,Southwest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Mianyang 621010,China)

Abstract: Spontaneous community mass sports organizations are the major carrier of mass sports and fitness activities in China. By employing the synergetic theory, the author expatiated on the mechanisms of the formation, development and driving of spontaneous community mass sports organizations in such aspects as the formation conditions, internal system elements and sequential parameters of self organizations, thus providingtheoretical support and criteria for probing into the development patterns and running characteristics of spontaneous community mass sports organizations. Via his study the author drew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their formation is a process of discrete sports population going from a disorderly self organization to an orderly self organization; their development needs to be synergized with such system elements as sports legislations and policies, playgrounds and facilities, as well as sports guidance; traditional community sports and community sports localization are the driving mechanism for spontaneous mass sports organization.

Key words: mass sports;synergetics;spontaneous community mass sports organization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群众体育发展迅速。非正式的体育活动群体在我国群众体育发展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是大多数群众体育健身的组织保障,是老百姓身边的真正的体育健身组织[1]。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1998年的研究结果显示,各类群众体育活动点中由锻炼者自发形成的占总数的57.5%[2];徐坚[3]报导城市社区自发性体育组织占各类社区体育组织的76.5%;另外,国家体育总局于2001年再次进行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显示,我国的城乡居民体育活动点有一半以上为锻炼者自发组成,占总数的60.3%,其它依次为:居委会帮助组成的占总数13. 8%,各类体育协会帮助组成的占6.6%,体育行政部门帮助组成的占6.3%,学校和企事业单位帮助组成的占4.6%,民办公助的占4.6%,各级工会组织的占2.6%。活动点的管理主要由锻炼者自主管理,占总数的63.8%[4]。由此可见,现阶段,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是我国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的主要载体。本文试图从协同学的理论视野来研究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形成和发展机制,为研究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成长的规律和运作特点提供理论支撑,同时也可以为其它体育组织的发展提供参考。

1协同学理论与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

1.1协同学理论的主要内容

德国著名物理学家哈肯于1973年首次提出了协同的概念,经过几年的努力,在1977年写出《协同学导论》正式创立了协同学。协同学以突变论、信息论、控制论等一些现代科学理论的新成果为基础,同时采用了统计学和动力学考查相结合的方法,在汲取了耗散结构理论成功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各种开放性系统(物理、化学、生物、社会)内部各子系统通过相互间的协同和相干效应,从无规则混乱状态到宏观有序状态演进的共同规律[5]。协同学认为,在社会系统中自组织的产生和演化都是由竞争和协同共同决定的,一个系统从无序向有序转化的关键在于组成该系统的各子系统在一定条件下,通过非线性的相互作用能否产生相干效应和协同作用,并通过这种作用使系统远离平衡态,产生出结构和功能上的有序,这种协同运动意味着系统的新的有序态的出现,在宏观上表现出系统的自组织演化现象[6]。

协同学研究的对象同耗散结构一样,也是自组织现象。所以,协同学对自组织机制的揭示主要体现在:系统具有开放性是自组织形成的外部条件,系统的开放性可以保证系统与外界进行物质、能量和信息的交换,从而使得系统与外部环境之间保持协调;系统中各个子系统之间的协同是自组织形成的基础,从而使得整个系统形成具有一定功能的空间、时间或时空的自组织结构;系统内各个序参量之间的协同效应是自组织产生的直接根源,序参量是描述系统有序程度的量,序参量来源于子系统间的协调合作,同时又起着支配子系统行为的作用。所以,序参量间的协同效应决定了整个系统有序结构的形成[7]。

1.2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概念与特征

1)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界定。

社会学认为,组织是互动的个人或团体为实现一定的目标,集中一定的资源,依据一定的职权关系,通过一定的结构所形成的具有明确界线的实体[8]。根据组织有无正式结构,可将组织分为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组织成员之间的关系没有明确的规定和阐明,成员之间的交往比较自由,只按照一定的规范进行的,叫非正式组织[9]。非正式组织往往具有以下特性:形成的自发性、目的的隐蔽性、规范的非正式性、角色承担者的不稳定性等[10]。体育组织是为满足体育需求而聚合在一起的社会群体,按照体育组织的性质,可将其划分为正式体育组织和非正式体育组织两类,非正式体育组织的组织化水平较低,目标广泛而不明确,主要靠情感、道德等手段进行控制[11]。根据以上分析,可以认为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在整个社会组织体系中,其性质为非正式体育组织。在文献查阅中发现目前与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表述较为接近的概念有社区非正式体育群体、社区自发性体育群体、社区自发性体育社团、群众体育活动点、社区自发性体育组织、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等。在专家意见咨询的基础上,本文认为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是指在社区范围内,由具有共同体育兴趣、爱好的社区居民自发形成的,并自主管理的非正式的群众体育活动组织。

2)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基本特征。

当前我国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主要表现出如下特征:从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形成纽带上看,是以共同的体育爱好为基础自发建立起来;从社区组织成员的结构上看,中老年人群、退休下岗人群是其主要的成员,其中女性居多;从活动的组织上看,都有核心人物,依靠自身的号召力、奉献精神、责任感、社交能力在群体中树立威信,起着指挥、榜样、核心的作用;从群体控制方式上看,依赖于大家约定俗成的习惯及浓厚的感情来维系;从活动内容上看,民族传统体育、舞蹈是主要的健身手段;从活动场地的使用上看,公园、广场等社区公共场所是其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主要场地保障;从活动时间上看,主要利用非工作时间,如早晨、傍晚或晚上时间,周末或双休日进行锻炼,活动时间、地点相对固定。

2协同学理论视野下的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形成和发展机制

2.1离散状态的体育人口从无序向有序的自组织过程

根据自组织理论,可以认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形成必须具备如下条件:应当处在一个开放的环境中;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与外界环境之间必须进行持续的信息等的交流;在与外界的信息等的交流中,存在反馈机制、非线性作用和涨落等[12]。依据以上分析,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是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余暇时间的增多,体育的强身健体、充实生活、加强交往等的作用,越来越被人们所接受和认同,城镇社区公共设施建设的不断增强与改善的情况下,社区居民在不受任何外部力量强行驱使的情况下自愿、自发形成。但是,不受外部力量的强行驱使,并不包括不与外部环境进行必要的互动,如对国家、地方相关政策法规的了解、与场地设施主管部门的协调、个体的健身活动与其它活动间的协调、与其他组织和部门间的互动、体育知识技能信息的学习与交流等。同时,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形成也是系统与环境间非平衡态的结果,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形成初期,结构松散或无序,参与体育活动的过程中,在具有一定体育特长、号召力和奉献精神的核心成员的组织下,成员之间、成员与组织之间逐渐形成不成文的潜规则,大家都自觉遵守;一段时间的体育锻炼实践后,通过“大涨大落”变革形成新的规则,使得整个系统不断向有序状态发展,形成固定模式,成为稳定的新系统。可见,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形成是处于离散状态的潜在体育人口和体育人口,在核心成员组织下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自组织过程。

2.2法规政策、场地设施、体育指导等系统要素的协同效应

协同学的核心思想就是协同导致有序,有序是协同的产物。所谓有序无序,就是指有无整体的协同运动,而形成整体协同运动的重要条件就是系统内子系统间的有机联系和积极配合。子系统的复杂运动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子系统独立的杂乱运动,另一类是有序的彼此互相关联的运动,这两类运动构成了整个系统的宏观相变运动。当独立运动占主导地位时,系统处于整体的无序状态;当子系统之间形成协同时,系统的关联运动就占主导地位,系统就呈现出一定的有序结构。由此可知,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内部各要素的非线性相互作用,是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成长壮大的基础。

《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指出:我国城乡居民体育活动主要场所依然是公园、街头巷尾、江河湖畔等非正规体育场所,占总数的71.2%,能利用单位、学校、社区所拥有的体育设施的只占28.8%。我国城乡居民体育活动点中的社会体育指导员情况在调查的348个活动点中,有151个活动点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占43.4%。调查表明,我国城乡居民对今后群体工作的要求和愿望依次为:要求建立配套的体育场所,占26.8%;加大对体育知识的宣传力度,占16.9%;希望能有专人指导体育锻炼,占16.3%;希望建立健全群体的法规政策,占15.2%;希望进一步开放体育场馆,占13.8%[2]。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内部相关要素的相互作用既可以产生协同效应,形成良性循环,使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健康、持续发展;也可能产生消极效应,互相牵制,形成恶性循环,甚至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解体。因此,在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发展过程中,法规政策、场地设施、体育指导等系统要素产生协同效应,才会吸引更多的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这个自组织系统才会有良性发展。

2.3社区传统性体育和社区体育本土化

哈肯具体分析了系统中不同状态变量的变化过程情况,发现在系统走向临界状态或接近临界点时,系统的稳定性已经被破坏,这时,系统变量可分为两类:绝大多数参量仅在短时间起作用,它们的临界阻尼大、衰减快,对系统的演化过程、临界特征和发展前途不起明显作用,这类参量称为“快驰豫”参量。另一类参量随时间变化很慢,到新的驰豫时间很长,这类参量只有一个或者少数几个,它们出现临界无阻尼现象,在演化过程中从始至终都起作用,并且得到多数子系统的响应,起着支配子系统行为的主导作用,所以系统化的速度和过程都由它决定,这就是“慢驰豫”参量,也称为序参量[13]。

同一个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中,其成员虽然来源广泛,但是具有共同的体育兴趣、爱好,共同的体育价值取向。体育项目是将群众聚集到一起形成组织的纽带,在活动中,他们一起练习相同的体育项目,如太极拳、气功、木兰扇、、垂钓、腰鼓、秧歌等土生土长、简便易行,群众喜闻乐见的融健身、娱乐为一体,具有本地地缘特点的社区传统体育项目,或为了便于大家练习将一些项目的技术和规则进行改编简化,使其社区本土化,如一些球类、交谊舞、健身操、街舞、迪斯科等,组织成员在活动中锻炼了身体,愉悦了心情,不仅提高了自己某一方面的运动技能,而且扩大了交际范围,在组织中寻找到交流、沟通的环境,获得了一定的归属感和成功感。所以,社区传统性体育和社区体育本土化是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序参量,它们始终是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发展的动力,主宰着整个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成长的进程和方向。那些生长于本土、具有地缘关系与民俗文化传统相适应的体育活动方式构成为社区传统性体育。社区体育本土化指的就是成功的体育工作经验进入社区体育文化区域,与原有的体育方式、方法相配合,共同支持人们开展社区体育的过程。社区体育本土化对外来者来说是文化适应的过程,对“本土”来说则是文化的选择、融合与接受的过程[14]。社区体育本土化的关键在于外来的体育方式或方法进入某一文化区域后,因“本土化”对象的身心特点、地方特色、条件差异所发生的相应变化。如果在体育项目的选择、组织活动的运行方式与方法上进行全盘的照搬和照办,就会使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活动失去生机,阻碍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发展。

3结论与建议

3.1结论

1)当前,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是我国群众体育健身活动的主要载体。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形成、发展过程有其内在必然规律性。

2)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不隶属于某个单位或团体,不受外力驱使,是开放的系统,其成员具有相同的体育兴趣、爱好和需求,它的形成是处于离散状态的潜在体育人口和体育人口在核心成员组织下从无序走向有序的自组织过程。

3)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发展需要遵循相关的法规政策并有法规政策的支持,需要活动场地做物质保障,需要一定的体育指导,缺少其一都会导致组织的无序。法规政策、场地设施、体育指导等系统要素产生协同效应是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良性发展机制。

4)竞技性强、技术复杂、过于规范化的体育活动,都不宜在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中开展,社区传统性体育和社区体育本土化是发展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动力机制。

3.2建议

1)积极开展和加强以体育与健康为主旋律的群众休闲教育活动,营造良好的社区体育文化氛围,提高社区居民对体育的认识,增加居民中的体育人口率,让参与体育活动成为他们休闲娱乐的主要方式,促进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形成和壮大。

2)政府积极给予政策支持与引导,促进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发展。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是非赢利性的,具有自发性和志愿性,面向所有居民,为包括不同类别的贫困人口和弱势群体在内的普通民众服务,满足健身娱乐的需求,其活动与约定不是通过“权力”来保证。因此,政府在管理时不应对之面面俱到,要在宏观上引导,促使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发展的要素相互协同,给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自由发展的空间。

3)体育行政部门联合各类体育专业协会大力开发民间、传统、时尚、韵律性和娱乐性强,群众喜闻乐见的体育休闲项目,形成本土特色的社区体育,丰富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活动内容,满足居民的体育需求,增强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吸引力。

4)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中的核心成员,对于该组织的形成与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应当采取一定的措施对社区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的核心成员加以培养,包括体育指导、管理能力等。

参考文献:

[1] 孟凡强. 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研究现状与述评[J].陕西理工学院学报,2005,23(4):90-94.

[2] 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课题组. 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与研究[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1998.

[3] 徐坚. 我国城市社区自发性体育组织研究[D]. 上海:上海体育学院,2000.

[4] 国家体育总局群众体育司. 中国群众体育现状调查结果报告[EB/OL]. .

[5] 哈肯. 协同学[M]. 徐锡申,译. 北京:原子能出版社,1984.

[6] 宋毅,何国祥. 耗散结构论[M]. 北京:中国展望出版社,1986.

[7] 常绍舜. 系统科学与管理[M]. 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8.

[8] 童星. 现代社会学理论新编[M]. 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9] 杨心恒,关信平,候钧生. 社会学概论[M]. 北京:知识出版社,1997.

[10] 吴铎. 社会学[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11] 陈安槐,陈萌生. 体育大词典[M]. 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0.

[12] 孟凡强. 自发性群众体育组织成因的理论探讨[J].体育学刊,2006,13(3):58-61.

群众体育论文范文5

【关键词】政工工作;群众路线;宣传

马克思认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因此,我党自成立以来,一直十分重视群众工作,将群众路线作为我们革命斗争的三大法宝之一。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党面临的主要任务,已经由革命斗争转变为做好经济建设。尽管如此,人民群众仍然是我党始终要依靠的力量和服务的对象。在新的历史时期,党中央始终把党的群众路线教育作为党的先进性教育的一个重要部分。下面,本文就谈谈政工工作者在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中如何发挥宣传作用。

1 提高思想认识,深刻认识群众路线的重要性

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主体力量。群众工作是我们党的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是我党的三大法宝之一。我党自从成立以来,一直坚持走群众路线,坚决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团结群众,可以说,我党的发展史就是一部群众工作史。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和平建设年代,我党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这其中的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党始终相信群众,依靠群众。同志指出,共产党员应该紧紧地和民众在一起,保卫人民,犹如保卫自己的眼睛一样;依靠人民,犹如依靠自己的父母兄弟姊妹一样。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我们应当清醒地认识到,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根基在基层、活力在群众,必须坚持服务群众、依靠群众。基层工作做好了,才能实现上下贯通,使党的主张更好地为广大群众所掌握,从而形成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

2 做好思想教育引导工作

从思想教育引导看,应切实加强面向基层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深入开展“一面旗帜、一条道路、一个理论体系”教育活动,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着力回答广大群众关心的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进一步析事明理、释疑解惑,进一步增进共识、凝聚力量。针对影响干部群众思想的各种社会思潮,深入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为总要求,以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以"反对‘’、服务群众"为重点,着力回答深层次的思想理论问题,帮助干部群众自觉划清“四个重大界限”,使干部群众始终保持思想稳定。

积极探索推进基层群众思想政治工作的新途径。以企业单位为例来说,企业政工工作者可以在基层群众中组织一些与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或反对“”等有关的演讲比赛、歌唱比赛等,让广大群众在活动之中受到先进思想的熏陶。也可以组织企业员工看一些红,如革命战争年代的电影,或者反映我党优秀干部,如孔繁森、焦裕禄等人的先进事迹的电影。这些活动,需要的经费不多,但却能对群众起到很好的宣传教育作用。

3 创新宣传手段

要达到好的宣传效果,必须有好的宣传手段。在新时期,宣传工作既要利用好传统的宣传手段,如广播电视、农村电影放映、文化下乡活动等,更要不断探索新的宣传手段。特别是现在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网络已经逐渐取代传统媒体,成为人们获取信息的主要方式。要充分利用网络这一新兴媒体为宣传工作服务。对于企业而言,可以利用自己企业的网页进行宣传教育工作,把一些重要的指导思想、会议精神等放在网上,方便员工阅览。还可以建立职工论坛、职工QQ群,让员工之间、员工和政工干部之间可以很方便地进行沟通。此外,还可以利用微博、微信等工具实现干部与党员及群众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4 在宣传中做到三个“结合”

近年来,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在改进中加强、在探索中前进,取得了很大成绩,但同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要求和广大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需求相比还有一定差距。做好新形势下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要求我们在总结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深化规律性认识,努力做好“结合”文章。

4.1 把当好“学生”与做好“先生”结合起来

只有先做群众的“学生”,才能当好群众的“先生”。广大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应把基层作为最好的课堂,把群众作为最好的老师,从群众中汲取智慧和力量,积极探索做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有效途径。坚持与群众交心谈心、深入沟通,把政策制定的背景和依据讲透彻,把党和政府工作的目标任务、措施办法、进展成效讲清楚,把群众的利益安排、实惠好处讲明白,引导广大群众理性表达诉求、依法解决问题,自觉投身于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的实践。

4.2 把“大众化”与“个性化”结合起来

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广大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不断增长并日益多样化。这就要求我们着眼于广大群众的现实需要,从内容、形式、手段等各个方面入手,提供多样化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努力满足不同地域、不同层次、不同群体、不同年龄群众的文化需求,切实保障广大群众基本文化权益。同时,坚持差异性原则,为群众提供更多富有针对性的个性化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的不同需求。

4.3 把继承与创新结合起来

继承是创新的前提,创新是最好的继承。做好新形势下的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应把继承与创新结合起来。在充分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等传统传播方式和传播载体的基础上不断创新,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等手段和教育、协商、疏导等办法,注意运用现代科技手段,不断提高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吸引力和感染力。特别应高度重视互联网、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建设、运用和管理,主动占领网上思想舆论阵地,有效引导网上热点焦点,牢牢掌握网络舆论的话语权和主动权。

5 构建长效机制,强化基础保障

宣传工作是一项长期的工作,要保证宣传工作长期持续地进行下去,必须要建立一套长效机制,这套机制至少应包括民情汇集机制、活动参与机制和人才保障机制,具体如下:

5.1 民情汇集机制

引导广大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深入实际、深入基层,加强调查研究,及时了解和掌握群众的所思所想、所需所盼,把工作做到群众的心坎上。同时,注意加强网上舆情信息的收集和研判,及时了解和掌握网民关注的热点难点,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和预见性。

5.2 活动参与机制

围绕群众最关心的问题,精心策划实施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宣传文化活动,充分调动群众参与的积极性,做到寓教于乐、润物无声;吸引群众广泛参与基层道德评议、基层星级文明户评选、道德模范评选等活动,引导“群众评、评群众”、“群众学、学群众”,让群众在参与过程中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提高。

5.3 人才保障机制

探索建立有利于各类宣传思想文化人才向基层流动的体制机制,积极发展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志愿者,充实一线工作力量;建立和完善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干部培训和激励制度,定期举办研修班、开设专题辅导讲座,帮助广大基层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夯实理论基础、拓宽知识领域,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1]中国思想政治工作研究会.思想政治工作研究[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0.

群众体育论文范文6

Key words: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 system;popularization;basic approach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09-0289-02

1 坚持显性教育与隐性教育相结合

教育在文化的内化中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教育方式的角度来说,隐形教育是一个与显性教育相对应的概念,两者的根本区别在于“显”和“隐”。显性教育是指通过有目的、有计划、直接、外显的教育过程,使受教育者自觉受到影响的有形的教育活动。它具有目标明确、条件可靠、效果外显等特点和优势。如今,大多数教育者在教学的过程中,使用更多的是灌输式、说教式、填鸭式等教育方法,突出了理想、信念教育,却容易忽视受教育者的感受,往往使受教育者出现背离教育目标或与教育常态性质相反的心理。隐性教育是指“在宏观主导下通过隐目的、无计划、间接、内隐的社会活动使使受教育者不知不觉地受到影响的教育过程。”[1]具有教育者传递信息方式上的隐蔽性、受教育者接受信息的无意识性、教育过程的跨时空性和教育结果的难测评性特点。通常以“潜移默化”、“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方式对受教育者的思想、观念、价值、道德、态度、情感等产生影响。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贯通、逻辑严密、结构完整、辩证统一的科学理论体系。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过程,就是这一科学理论体系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掌握、认同并身体力行的过程。换言之,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要靠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和身体力行。这就意昧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第一要义是受教育者要“众”;如果只有极少数人掌握和认同,也就不能称之为“大众化”。应该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能被我国各族人民广泛了解和认同,显性教育在发挥其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的同时,也受其覆盖面窄、受教育者比例相对较低等不足的限制。在某种程度上,影响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有效推进。因此,在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进程中,仅仅依靠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显性教育是远远不够的,应在坚持以显性教育为主的前提下充分发挥隐性教育的独特作用,把两者有机的结合起来,使二者相得益彰、相互促进。

2 建立和完善推进社会主义核心大众化的检验标准

毛泽东在《实践论》中指出:“判断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2]同理,判断社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实现与否的标准,最重要的是看“社会实践的结果”。首先,是否符合群众路线。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否始终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应以群众路线为首要检验标准。坚持以人为本,自觉向广大人民群众学习,广泛汲取群众智慧,总结群众经验,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切实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样才能真正赢得群众的拥护和支持。各级领导干部要强化公仆意识,把一切为了群众作为自己的最高职责,真正把群众装在心上,切实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不断增强党的阶级基础,扩大党的群众基础。其次,是否真正实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不是为了普及而普及,而是为了最终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是推动和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其实质在于给最广大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利益。换言之,正如毛泽东所言,“我们是无产阶级的革命的功利主义者,我们是以占全人口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最广大群众的目前利益者和将来利益的统一为出发点的。”[3]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要以切实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为根本判断标准。实践证明,“任何一种东西,必须能使人民群众得到真实的利益,才是好的东西。”[4]离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这一根本标准,来谈论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大众化就是空谈,就没有任何实质意义。因此,毛泽东始终强调:“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基本原则,就是要让群众认识自己的利益,并且团结起来,为自己的利益而奋斗。”[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