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众文化论文范例

前言:一篇好的文章需要精心雕琢,小编精选了8篇群众文化论文范例,供您参考,期待您的阅读。

群众文化论文

群众文化论文范文1

1.群众文化模特艺术的特点之一就是具有浓厚的民族民间特色。比如沈阳是满族文化的发祥地,清朝的一位开国帝王努尔哈赤的寝宫——故宫就设在这里。东陵有他和皇后的墓地,北陵有第二代皇帝和皇后的陵寝,这无疑为我们的创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2.大家知道,一个好的作品应当具备,这就是好的模特团队、好的编导、好的领模、好的音乐和好的领导。随着形势的发展和人民群众欣赏水平的提高,人们对模特表演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当我们欣赏《满族风韵》看得我们如痴如醉,当我们欣赏《在茉莉花盛开的地方》时美轮美奂,目不暇接。这些好的原创作品不仅张扬了个人的艺术才华,更展示了各个地区的人情风貌、独特神韵,这就是个性,这是一个好的模特作品除上述提出的五个优点之外还要加上一点。因此在编排作品时一定要以您熟悉的选题构思作品,只有这样才能出好的作品。

二、在模特编导过程中,怎样才能把握作品的独特性

模特艺术的最大特点,也就是为什么能兴起、发展的这么快,就在于具有浓郁的民族民间独特性。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所以各个地域的服装特色都不同程度地在模特服饰中有所表现。比如巴黎时装周的作品为什么能在全世界引起轰动,就是因为它的服饰是以本民族为基点,融合了其他民族生活、民族心理、民族情趣、民族性格等对模特服饰产生最直接的影响。中国的模特艺术在其发展过程中无外乎两个方向:第一,地域性民族性的继承、创新、发展。第二,还要不断接受世界上各国、顶尖国家的模特艺术的编排的影响。在整个群众文化模特的编排工作中,服饰和各种肢体语言非常重要。一部好的作品一定是整体展示和表演者的活力和服饰的完美,同时让整个画面更加美轮美奂,多姿多彩。如一场模特演出,其编排的技巧不但要注重外部的标志,更要注重内在的创作。模特作品具有生命写意性,动作写意性,服饰与意性等内在思想,还要注重内在感情的创作,这就要求我们在编排作品时,一定把握作品要表现的时代特征,编排者的独特精神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把作品编排的更加巧妙、更加新颖、更加前卫、更加时尚。

三、在模特编导过程中,怎样把握作品的灵活多样性

在模特作品的编排过程中,首先要有一套完整的构思、创作理念。1、出场的演员人数、年龄段、角色的分工。2、编排的动作,所要表达的主题,突出特长技巧、服饰的要求,肢体语言动作的编排。3、整个团队的基本步法。因为是群众文化队伍,所以动作都要以基本、基础的动作为主,大家必须在一定的时间内把作品完成,演员之间要有相互帮助、相互学习、共同进步的思想。4、不断丰富编排的方法,充实模特思维,积极讨论,请专家学者共同商量,对作品进行及时的修改。向其他不同艺术门类进行借鉴,一切成功的经验、表现形式、艺术风格、艺术流派等都应该是我们学习择取的对象。历史证明,凡是作品缺乏对本土文化的驾驭能力,缺乏对当今时尚、民族、历史、社会元素的掌握,必然形成作品没有思想,没有内容,不伦不类或落于俗套。与此相反,成功的作品往往在借鉴上恰到好处,为我所用,广采博纳,使自己的作品灵活多样,给人一种美妙无比和生命永恒的艺术享受。

四、在模特编导过程中,怎样巧妙选取音乐

作为一个编导,一部作品的成功与否,背景音乐是否选择的恰当是关键的关键。纵观模特发展史,每一部好的作品凝聚了作者的思想、情感和态度,寄托了编导的梦想、追求、希望。我们从不同的作品中可以看出不同音乐的编排,成为编导在作品中体现自我,追求生命轨迹,实现价值,突破自我的一部分,也是所为之奋斗的目标。因此,作为一个编导,要想整个作品完整、和谐、风格独特、时代气息浓郁,充分运用模特艺术形象思维展开艺术翅膀,表现出时尚、朴质、大气、深邃的艺术美感。音乐是我们的创作中一种既定的、可行的、予以变化运用的最基本的元素。

五、在模特编导过程中,怎样拓展编排思路

模特的美除了它本身所具备的肢体语言的流畅,步伐的韵律美,风格的多样化外,模特舞台表演编排的动、静结合,作品的主题思想,舞台造型、台步的设计以及肢体语言动作技巧等体现,多样的模特队形编排无疑是拓宽编导的思路,在演出的编排设计中,一场模特秀的表演应当以现场演出的舞台的场景为基本要素,音乐的选材、服饰的变化、灯光的变幻、舞台布景和舞台造型都以展示编导的编排思路,表演、服饰、舞蹈、音乐等综合元素的应用无疑不是为了表达编导的主题思想,给作品提供独特的创作理念。

六、结语

群众文化论文范文2

1.基于审美角度的群众基础

人们将照片作为回忆过去和寄托情感的一种工具,照片能定格过去的某个时刻和场景,以此表达拍摄者的情感。所有人都有权利摄影,摄影艺术这种贴近群众的特征促使广大群众愿意选择摄影技术记录过去,表达思想情感。由此可见,基于审美角度,摄影艺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2.基于审美对象的群众基础

摄影艺术的创作对象通常来源于群众的日常生活,所以,广大群众可以生活中的琐碎小事、生活场景以及随时可能出现的情感流露等为摄影对象,把最贴切、最朴素的日常生活呈现在照片上,这无疑消除了摄影艺术和广大群众间的障碍,使欣赏者能从心灵层面欣赏照片。借助照片记录生活,不仅形象生动,表达事实也更加直观和方便,便于欣赏者了解。由此可见,基于审美对象,摄影艺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3.基于摄影工具的群众基础

科技发展带来的便利为摄影艺术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群众基础,加之手机产品的不断更新,摄影像素从几十万到几百万再到现今的上千万,手机摄影的像素基本上能满足群众对摄影艺术的要求,而且手机携带方便,体型小巧,质量轻,只要人们有需要就可以随时进行拍摄。

二、摄影艺术对群众文化的推动作用

1.进一步展现民族文化

利用摄影艺术能将这些文化以图片和影像的形式记录下来,记录的不仅仅是这些事物的表象,更是这些事物蕴藏的民族文化。仅凭语言文字无法做到这一点,不仅是因为语言文字不够直观,还因为在记录过程中很容易出现漏洞。为此,必须借助摄影艺术对其作进一步诠释和完善,给人们以强烈的视觉和心灵冲击,充分激发人们的想象空间。也就是说,摄影艺术能将民族文化更深刻、更全面地呈现在人们面前。

2.强化群众生活艺术感

摄影艺术展现特定的情感,不仅具备非常真实的艺术性,还较为朴素,充分体现了“艺术来源于实际生活”这一理念,强化了群众实际生活的艺术感。也就是说,摄影艺术提升了群众文化的层次,也提升了群众的文化生活水平。

3.拓展群众审美角度

在摄影艺术中,照片属于载体,欣赏者有权利基于自身的理解和认知对照片展开评论。摄影艺术不要求人们用统一的审美标准和规定评价照片,无形之中就拓展了人们的审美角度,同时也让摄影艺术自身更加普及化、群众化和通俗化。一张照片不仅能为群众诉说故事,还能通过照片突显的境界对群众心灵进行有效净化。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口,那么照片就是个体面向世界的大门。也就是说,摄影艺术拓展了群众的审美角度,使摄影与群众的关系更加紧密。

4.还原客观与真实历史

作为拥有5000多年历史的文明古国,我国的文化财富是十分丰富的。鉴于过去没有摄影的条件,所以不能详尽、有效地记载民族历史的有关内容,这对我国文化遗产而言是较大的损失。但随着摄影技术诞生以及科技的不断发展,这种情况就得到了巨大改变。影像和图片能更全面、具体地记录民族历史和文化,作为历史存在的证据逐渐传承下去。相较于传统意义上的语言文字,这些影像与图片更能将真实和客观的历史还原在群众眼前,还能为群众提供丰富的想象空间。同时,借助摄影技术保存和备份历史资料是很便捷的,通常不会造成文化流失或资料丢失。也就是说,摄影艺术使得群众文化更加全面、具体和丰富。

5.传承民族民间文化

新闻摄影借助自身独特的摄影技术,全面、真实地记录了国内城市化发展以及现代化发展过程中涌现出的民间文化,并在其中融入思考元素。这样一来,广大读者通过新闻影像资料就能品味出其中蕴藏的民间文化精神与内涵,并将这种文化传承下去。这就十分有效地传承了民族民间文化。结合当前形势,民族民间文化热是热点问题,这无疑为摄影艺术人员提供了更多的创作素材,尤其是关于我国少数民族或偏远地区的民间文化。这样便将很多普通群众的日常生活提升到了民族民间文化传承的高度。也就是说,摄影技术使得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更加广泛和全面。

三、结语

群众文化论文范文3

1.农村群众文化建设不适应农村经济发展。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家在政策方面对农村的大力扶持,农民的经济收入不断增加,然而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相对落后,无法适应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目前,我国农村群众文化娱乐消费普遍较低,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相对单一,同时农民群众的文化品位也相对较低,一些农民群众的文化娱乐方式仍然为传统的串门闲聊、走亲访友等方式,一些农村甚至流行封建迷信活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农村群众文化建设的发展。

2.农村文化建设相对比较落后。

目前,相比于我国城市文化建设速度,我国农村文化建设速度较为缓慢,同时受到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使得农村群众文化在发展过程中通常被忽略,导致农村与城市在文化结构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尤其是我国西部一些偏远山区,农村群众文化相对匮乏。同时,我国东都一些农村地区,其农村群众文化与城乡文化之间也存在着较大差距,一些农村的计算机普及率明显较低,使得农民群众在文化领域的消费相对较低,远不及城市。一些农村地方政府虽然加大了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力度,然而在农村群众文化产品创造时未能结合农村群众对精神生活的需求特点,一味仿造城市文化建设,缺乏农民群众真正喜欢的文化产品,使得农村群众文化建设效果不明显。

3.政府对农村群众文化重视度不够。

近年来,政府较为注重农村经济的发展,进一步提升了各地的经济水平,为农村群众文化建设奠定了物质基础。目前,一些农村尽管加大了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同时也组织和开展了一系列农村文化活动,然而这也主要集中在经济较为发达的农村区域,使得一些经济落后农村的农民群众无法享受现代文明和精神文明。同时一些乡镇将精力放在当地的经济建设方面,缺乏在农村群众文化活动方面的经费投入,一定程度上阻碍了我国农村群众文化的发展。

二、实现群众文化与农民群众的紧密结合有效途径

(一)拓宽群众文化发展空间

目前,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为我国群众文化建设带来了新机遇和挑战,对持,在开展群众文化与农民群众的紧密结合时,应当拓宽群众文化发展空间。近年来,海州区注重文化发展空间的拓宽,加大在群众文化建设方面的资金投入力度,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海州区积极开展广场舞大赛、文化周以及文艺汇演等活动,促进群众文化在艺术形式和内容方面的丰富和完善,有效实现群众文化与农民群众的紧密结合,提升农民群众的道德素质。

(二)加强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为了有效实现群众文化与农民群众的紧密结合,加强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近年来,海州区加大了群众文化基础建设力度,使得我区各项群众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6月22日,海州区浦南镇历史民俗馆建成并开放,成为全区首家乡镇历史民俗馆。同时,农民艺术馆、农民健身馆、彦涵纪念馆以及连云港市图书馆海州分馆经过一段时间的试运行,相继对民众开放,为群众开展活动提供了基础保障。其中,农民艺术馆建筑面积约1800㎡,分为上下两层,设置了6个功能区,主体建筑整体风格为灰白色基调,内部装修简约,空间开阔。农民健身馆建筑面积约1500㎡,设置了台球馆、乒乓球馆、健身房、动感单车俱乐部、拳击馆、舞蹈房以及壁球馆7个功能区。民俗馆布展面积100㎡,由浦南之源、浦南之兴、浦南之子以及浦南之风四大板块组成,以图片、实物的形式展现浦南传统加工业、手工业以及民间文艺等内容,为实现群众文化与农民群众的紧密结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注重农民群众主体地位

为了进一步实现群众文化与农民群众的紧密结合,在开展农民群众文化建设过程中,应当注重农民群体的主体地位。浦南镇以举办农民文化艺术节为平台,注重农民群众主体地位,以先进文化占领农村阵地。走在浦南农村,随处可见文化的新风,文化墙面绘有各种清雅的水墨画、绚丽的农民画、流畅的书法以及引人深思的名言警句。同时,不少农民的书画作品也在这些文化墙上大显身手,构成了一道道亮丽的农村文化风景线,有效实现群众文化与农民群众的紧密结合。不久前,由海州区文化体育旅游局、浦南镇共同举办的“中国梦•浦南印象”农民摄影展在浦南农民艺术馆拉开帷幕,当地一批农民摄影家用镜头记录和见证了家乡改革开放以来经济迅速发展和文教事业全面进步。同时首届“舞到村头、舞动浦南”广场舞大赛在浦南火辣启幕,近千名农妇积极参与到大赛中,掀起了我区全民健身的热潮,实现群众文化与农民群众的紧密结合。

三、结语

群众文化论文范文4

一、群众文化活动为煤矿女职工提供利益诉求平台

无论对生命个体还是整个社会,心灵的安放都是极其重要的,因为它不仅指的是安抚生命个体在现实中遭遇的各种痛苦,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关系,更是关怀人们的终极命运。人不仅是物质存在,还有精神需要;不仅是理性存在,还有感情需要。无限丰富的心灵世界要求人们必须解决理想与现实的矛盾。群众文化活动,一个精神的家园,为煤矿女职工提供了利益诉求的平台,平衡了煤矿女职工职业发展上带来的问题,安放了女职工漂泊的心灵。

二、群众文化活动有助于提升煤矿女职工的素质

群众文化活动具有“对人的塑造”的功能,那些无法继续接受国民教育和已经结束国民教育的人,能在群众文化活动参与中继续获得教育。群众文化活动活动过程是人民群众参与活动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接受辅导、投身创作、参加表演,在这个过程中受到艺术熏陶,得到了艺术享受和乐趣,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了人们的素质。群众性文化活动表现出来的是艺术作品、艺术人才,其本质展示的是群众文艺爱好者努力进行艺术创作的辛勤劳动。群众文化活动活动的过程比其结果更具有意义,人民群众在这一过程中得到教育,得到锻炼,境界得到升华,素质得到提升。淮南矿业集团潘二矿通过艺术节开展的女职工劳动形体之美展示赛,把煤矿女职工劳动的过程展示出来,那一个个定型的瞬间,让你陶醉其中,充分展示了煤矿女职工投身矿井建设的美丽身影,激发煤矿女职工继续追求精湛的技术,以更大的热情投身所在岗位,振奋了煤矿女职工的精神,促进了煤矿女职工素质的提升。

三、群众文化活动有助于增强煤矿女职工队伍的凝聚力

群众文化活动具有一种极强的凝聚力量。群众文化活动是精神文明的一个载体,能为实现企业和职工的共同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力量。群众文化活动是一种粘合剂,把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人都团结在本企业文化的周围,在全企业范围产生一种凝聚力和向心力,使职工个人思想、个人发展与企业的安危紧密联系起来,使她们感到个人的工作、学习、生活等都离不开企业这个集体,与企业同甘苦、共命运。企业因势利导,充分发挥煤矿女职工的优势,积极组织女职工参加各种健康向上的文艺活动,特别是引导女职工自主开展自娱自乐、自我教育的各种活动,使企业群众文化活动真正成为健康向上的活动。淮南矿业集团潘二矿采用多种类型的、群众喜闻乐见的、高尚健康的精神文化产品,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奉献给女职工。诸如女职工才艺表演赛、女职工才艺创作赛、女职工广场舞赛、女职工团结互助赛、女子排球赛、女子篮球赛、女子背对背运球赛、女子跳绳赛、女子踢毽子赛等类型,广泛在女职工中开展,使女职工有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在活动中收获快乐,取得进步。煤矿女职工通过参与群众文化活动,提高了对自我价值的肯定,培养了集体协作的意识,增强了煤矿女职工队伍的凝聚力,更好地为企业做出贡献。

四、群众文化活动有助于充实煤矿女职工的精神家园

精神跟肠胃一样,不吃东西实在可怜。群众文化活动吸引着煤矿女职工走出家庭,进入社区,融入社会。在淮南矿业集团潘二矿,有着这样一群身着深蓝色工作服的煤矿女职工,她们白天在车间修理废旧物资、操作绞车、清洗矿工服,到了晚间,就摇身变成了女艺人,在社区文化广场带领职工家属跳起广场舞,跳的人神采飞扬,看的人啧啧称赞,转眼间看的人也成了演的人。在群众文化活动中,群众主动参与,群众才能在生活中实现自我娱乐、自我欣赏、自我教育,陶冶情操,获得审美享受,并在健康审美享受中升华更高的趣味,提高自身的文化才艺和境界,在参与中得到了艺术的享受、精神的愉悦和思想的净化。群众文化活动,以其特有的感染力和感召力,使人产生的精神力量,吸引着人民群众不断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这种精神能够在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转化为物质力量,会对社会发展产生深刻的影响。伴随着劳动的节拍,群众文化活动以其特有的张力,立足于服务群众、奉献群众,不断进行创新,追求高品位,正悄然改变着煤矿女职工的精神面貌和内心世界,“充实”一词开始融入到她们的“精神家园”。群众文化活动丰富了煤矿女职工的精神世界,提高了煤矿女职工对工作和生活的精气神。

五、群众文化活动有助于提高煤矿女职工的文明行为

群众文化活动的规范行为功能最初是不自觉的,因为人们参与活动的目的主要是开心、快乐,是调剂精神生活,而在不自觉的审美、欣赏、参与、实践的活动氛围中,特别是从蕴含着先进思想的文化活动内容中,人们渐渐地由无意识到有意识地获得教育,受到道德、法律、政策和文化等诸多方面的影响,进而也就不自觉地规范了自己的行为。近几年来,随着改革的深入,煤矿经济的发展,精神文化生活相对薄弱,一些煤矿女职工精神空虚,无所事事,沾染了诸如赌博、麻将、酗酒等不良风气,严重影响了煤矿精神文明建设。而群众文化活动是根治歪风邪气、社会疾病、营造文明风气的一剂良药。人们常说“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可见“环境”对“育人”的作用。一方面,群众文化活动获得心灵的美与善的同时,传播其自身的审美趣味和文化品位,这种传播过程实际就是对社会实施教化的过程。另一方面,群众文化活动参与者心情愉悦、精神充实,客观上降低了沾染不良习气的机率。因此,群众文化活动在改陋习、树新风,倡导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构建和谐的人文环境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有助于进一步提高煤矿女职工的文明行为。群众文化活动符合煤矿女职工的生活追求、精神需求和利益诉求,鼓起了煤矿女职工对工作的热情和生活的激情,对煤矿女职工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有效发挥群众文化活动的作用,不但能提升煤矿女职工的素质,增强煤矿女职工队伍的凝聚力,还对振奋煤矿女职工的精神、陶冶煤矿女职工的情操有积极作用。总之,群众文化活动有利于煤矿女职工身心健康,焕发昂扬的精神风貌,有利于煤矿女职工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的提高,助推煤矿企业的和谐稳定与发展。

作者;焦小梅 单位:淮南矿业集团潘二矿群众工作部

(二)

1、我国群众文艺创作的现状

业余文艺创作者来自于社会工作的各行各业,其社会阅历、文化素养、思想观念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这也导致了不同行业中文艺创作者的比例与数量都十分不均衡,体现着较大的差异性与分散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群众文艺创作的发展。

2、群众文艺创作组织工作的原则

首先,需要坚持弘扬主旋律的基本要求。以正确的导向与方针来开展繁荣群众文艺创作的工作。在弘扬民族精神与时代精神的过程,要兼顾文艺作品题材的多样化,力求让群众文艺创作者能够以多重表现手法创作出具有鲜明特色、在艺术性与思想性均有较高深度的作品。其次,应当把握好不同题材作品的总体比重,要突出宣传的重点,以“五个一工程”为建设核心,落实好重点题材文艺作品的创作组织工作;在其他题材选择上,对于内容与形式符合广大人民群众审美情趣的文艺作品,也要大力弘扬、鼓励相关的作品创作。对于群众文学艺术作品的效益问题,应当统一其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的关系。良好的经济效益能够在客观上激发群众对于文学艺术作品的创作热情。有鉴于此,相关管理机关应当改革内部体制,促进管理机制创新,发挥好组织工作对群众相关经济利益的促进作用。一个优秀的作品,还应当有鼓舞人、感化人的社会效益,在这一方面也需要相关的组织工作下足功夫,加大文学艺术作品的宣传力度,努力推进文化产业与文化事业之间的协调式发展。

3、群众文艺创作的组织工作措施

(1)融入核心价值观,弘扬主旋律。文学艺术的创作首先应当符合时代主旋律的要求,对我国的精神文明建设能够发挥积极的作用。关于这一标准,可以参照中共中央宣传部关于“五个一工程”建设指示的要求进行衡量。文学艺术作品应当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针对群众的文艺创作,也应按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贯彻落实文艺为人民服务的方针指示,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目标,积极鼓励文艺创作者创作出富有浓郁生活气息、为人民群众喜爱的文艺精品。具体内容上应当体现出题材与形式的多样性特征,表达出基层人民群众对国家、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与追求。在朴素的小事中发现社会的真善美,摒弃与鞭挞假恶丑的现象。让人民群众在观赏或阅读相关作品时,能够受到昂扬向上的精神力量的鼓舞,以积极的心态与面貌去面对生活、感悟和谐社会之美。

(2)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群众文艺创作的组织工作,应当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审美要求,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创作方针。文艺创作者应当以丰富的社会阅历为铺垫,在平凡的生活中发现不一样的色彩,积淀作品的感情基础。文艺作品的对象要具有鲜明的草根特色与深厚的民间底蕴,做到品种与题材的多样化,风格的质朴化。对于歌曲、曲艺作品,在表演者的选拔上要着重吸引基层群众与基层剧团的广泛参与,通过真实的表演效果,将家长里短的朴素小事演绎出生动感人的效果,拉近与观众之间的距离,让观众取得强烈的情感共鸣。生活是文学与艺术的源泉,而人民群众正是艺术之美的发现者与缔造者。群众文艺创造者的作品创作,自然要将人民群众作为其作品的服务主体与表现主体。深入挖掘人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具有的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需求,用鲜活的实践组织工作指引好文艺创作的前进方向,为发展人民群众喜闻乐见的艺术作品注入新的活力。

(3)巩固与发展群众创作队伍。群众文艺创作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需要一定的导向指引。因此,对于群众文艺创作的组织工作来说,应当建立健全完善的管理机制。尊重并发扬业余艺术创作者的创作需要与作品艺术价值,做好业余作者的联络与沟通工作。创设便利的条件让来自不同行业、不同阅历的创作者有较为频繁的交流机会,实践证明,信息的传递与经验的交流,能够凝聚创作者的创作力量,将分散的创作者团结起来,共同为文艺发展的方向建言献策。具体来看,首先应当着力建设一支骨干队伍。骨干队伍可以发挥好文艺创作的带头作用,在不断提升自身创作水平的同时,带动其他业余创作者积极地从事文学艺术的创新与创作。其次,应当加强对文学新人的培养,并与专业的作家协会和艺术家协会进行长期的联系与合作,不断巩固与提升群众文艺创作后备力量的整体素质。

(4)营造有利于创作的和谐氛围。文学艺术作品的主管机关在开展组织工作时,应当重点组织相关的大众传媒机构,对业余创作者的文艺创作过程进行一定的宣传,努力扩大群众性文艺创作的社会影响力,在社会舆论方面给予其有力的支持。群众文艺创作的组织工作,应当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工作方针,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工作方向。对于具体的指导工作,应当积极为业余创作者营造文明和谐的创作氛围,巩固与壮大社会创作力量,力求使文学艺术作品能够体现出体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鲜明特征,能够反映出人民群众日常生活中的心理需求,努力为人民群众创作喜闻乐见的艺术精品而不懈努力。

作者:许燕青 单位:绍兴市文化馆

(三)

一、发展群众文化的基层舞蹈辅导的方式创新

(一)聘请专业人士来进行指导

当前,我国的群众舞蹈已经在很多个城市、乡镇大力的展开。很多的地方本来就建立了舞蹈队伍,但是因为参加的人很少,所以不具有带动性,不能带动当地其他群众一起参与进去。为了带动群众,贯穿“全民健身”的理念,可以聘请一批专业的人士来对群众舞蹈进行辅导,帮助群众学习健身舞蹈,避免他们在学习舞蹈的过程中少走弯路,这样既符合健身的需求,又提高了群众的积极性。

(二)选择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

因为基层舞蹈是来自于群众,所以辅导的方式也必须是群众易于接受的方式。在辅导的过程中,可以采取群众喜欢的一些舞蹈词汇,而且也要结合文化元素,建立群众喜闻乐见的舞蹈形象。这样才会使舞蹈和群众融为一体,同时也能够提高群众的文化素质。对群众舞蹈进行辅导,既要深入基层,也要面向大众,这样创造出来的舞蹈作品才会满足群众的需要,同时也更容易进行组织。

(三)根据当地的发展程度来进行辅导

在我国,由于地理位置不同,导致了各地的发展存在很大的差异。因此,在对群众进行基层舞蹈辅导的时候,要注意不同的地方需采用不同的形式。比如,我国沿海地区的经济发展较快,而且精神文化方面也受到国外影响比较多,所以在进行辅导的时候要注意时代感,将一些比较流行的因素加入到舞蹈中。一些老年人会喜欢在早晨去公园练习太极拳,或者舞刀弄枪,而一些中年妇女则喜欢在傍晚的时候结伴去跳广场舞,年轻人则喜欢街舞、拉丁舞等流行的方式。而中部和西部地区的开放程度则比较低,所以,基层舞蹈作品需要和当地的文化相结合,融入更多的地方文化元素。比如在西北地区可以开展秧歌活动,鼓励群众跳“腰鼓”“高跷”等民间舞蹈,如果是云南少数民族,那么就可以开展锅庄舞、舞狮龙等活动。

(四)加强对舞蹈辅导者的培训

舞蹈辅导者同样需要培训,因为辅导者是舞蹈作品和群众之间的中介,必须具备良好的素质和高超的专业技能。在对舞蹈进行辅导的时候,他们必须了解群众的想法,熟悉当地的文化风俗,并且将这些因素充分的考虑进去,这样才能提高辅导的效果。当地的相关部门除了要对舞蹈辅导者进行专业技能方面的培训,而且还要对他们进行考核,使他们的能力达到要求,满足需要。

(五)选择合适的舞蹈音乐

舞蹈的发展离不开音乐的创作,在辅导群众舞蹈的时候,同样也要选择合适的音乐,只有让音乐和舞蹈进行了巧妙的结合,才能真正体现艺术美。辅导人员必须紧跟时代步伐,合理的选择音乐,既要符合大众的审美情趣,也要能够带动群众。随着群众音乐舞蹈类型的不断增多,群众舞蹈的音乐也不再仅限于传统音乐,网络歌曲、流行歌曲、戏曲等也可以融入到其中。目前最为流行的是“混搭”音乐,辅导者要根据舞蹈的实际情况来选择,不同的舞蹈搭配不同的音乐,可以追求新潮,但是不能脱离实际。

(六)动员和鼓励社区居民参与进来

因为基层舞蹈是面向广大群众的一种健身方式,所以必须动员和鼓励社区居民充分的参与进来。可以组建老年文艺演出队、志愿者服务队、舞蹈队等,以多种多样的方式来吸引群众。因为我国一些偏远地区的社区发展起步很晚,而且社区文化建设也非常滞后,很难发挥文化载体的功能和作用。针对这些问题,当地相关部门需要引起重视,加强对社区文化建设的投入,鼓励群众参与到其中来,并且改善相关的设施设备,为群众舞的开展提供必要的条件和基础,提高管理水平。

二、总结与体会

如今,因为生活物质条件有所改善,所以人们也逐渐开始重视自己的精神层面,而且也更加关注身心的健康。群众基层舞蹈作为一种群众艺术,可以丰富人们的生活,帮助人们更好的表达情感。在关注基层文化建设的同时,对基层舞蹈的辅导也是非常重要的。希望通过笔者的研究,能够使群众基层舞蹈步上新的发展台阶。

作者:夏敏 单位:浙江宁波市江北区文化馆

(四)

1、乡镇文化站为满足社区居民的精神需求提供了大力支持

乡镇文化站在推动群众文化发展中,一方面深入社区以文艺活动进行公益宣传;另一方面充分利用民间艺术在群众文化中的特殊作用,体现了公共文化服务的公益性本质。总之,乡镇文化站文化工作的主要目的是做好人的文章,以群众文化为载体,提高人的思想觉悟和综合素质,以及观念意识。做好这些工作,文化站的公益性主导地位和作用也就体现出来了。

2、乡镇文化站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弹奏和谐音符

乡镇文化站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能满足社区居民的多层次文化需求,组织和指导乡土人才自办文化节目深受百姓欢迎,既繁荣了基层文化产业和文化市场,又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做好了服务。

2.1个体文化户越来越多

近年来,在文化站的作用下,文化产业成为经济多元化、文化多层次的重要组成部分,催生出了大批的文化专业户,在群众文化建设中担负起了重要使命。那些文化专业户长期活跃于乡村和社区,在活跃居民文化生活的同时,走文化创收之路,实现了双赢。

2.2民间文艺团体成为群众文化的重要力量

乡镇文化站在长期的工作中,指导和组建了许多民间文艺团体,成为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要形式和主要力量。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民营文艺表演团体有6800余家,不同地区的民间文艺团体有着符合当地风格的特点和个性,他们不仅是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生力军也成为推动当地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

2.3民间文艺团体成为“文化下乡”的生力军

乡镇文化站是“文化下乡”活动的主要组织者和实施者,组建和指导的文艺团体在群众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近年来,上级文化部门不断搞“文化下乡”活动,但上级文化部门组织的“文化下乡”活动层次较高,老百姓并不乐于接受,而且这种送文化下乡只能满足于一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群众文化生活不丰富的现状。只有乡镇文化站才能长期根植于基层,依靠培植辅导的手段在群众中“种”文化,发展更多的民间文艺团体。

3、乡镇文化站为群众创造了文化净土

3.1加强了文化市场的管理

在群众文化发展中,乡镇文化站起着既繁荣文化市场,又维护和管理文化市场秩序的双重作用。文化站在做好监管和治理村文化市场的基础上,建立了辖区内不同形式的义务文化稽查队,做好日常性文化市场稽查工作。同时还积极配合上级文化市场监察执法大队,对辖区文化市场进行综合治理。文化站依靠自身优势,在对于重点项目、重点部位、重点环节和重点时段进行检查的同时,为上级文化执法部门提供依据,加大监管打击力度。

3.2突出了人性化管理理念

乡镇文化站在对文化市场进行严格管理的同时,加大服务力度,力求突出为经营者服务和人性化管理理念,将管理与服务结合起来,寓管理于服务之中,发挥自身的职能作用,促进社区文化市场的清洁,保证了群众文化活动健康发展。一方面,乡镇文化站会同司法、工商等部门举办为经营者提供优质便捷的服务,为残疾、年老体弱的经营者上门办证,为经营者举办行业培训等活动,使社区文化团体和文化事业始终在健康的轨道上前进。总之,在群众文化发展中,作为基层文化事业建设的排头兵——乡镇文化站,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努力提高满足群众文化生活需求的能力和实力。

作者:苗静 单位:广东省深圳市宝安区西乡街道文化体育中心

(五)

一、广场文化活动的功能

1.“窗口”功能。文化广场是展示当地经济发展和精神面貌的重要窗口,通过广场文化活动的举办,来展现当地经济的不断进步,蒸蒸日上的新局面。通过文化建设来促进当地经济建设,对外树立良好的形象,在招商引资方面起到了良好的促进作用。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文化广场举办各种活动,能够起到“窗口”功能。

2.引导功能。加强组织丰富多彩的广场文化活动,不断倡导积极健康的文明文化生活,有利于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健康发展。譬如在广场组织开展大合唱、知识竞赛等各种文化活动,这些活动不仅吸引了市民的广泛参与,而且有效地遏制了不良文化的存在,活跃和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有利于整顿社会不良风气,引导社会文明向良性循环发展。

3.交流功能。不断地举办广场文化活动,就需要邀请各著名文艺团队进行文艺演出,为当地人民群众提供丰富多彩、喜闻乐见的文艺节目,这不仅可以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而且促进了当地群众的文化交流能力。同时,在某一方面也促进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大家在业余时间来参加广场文化活动,加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和沟通,所以广场文化活动还具有一定的交流功能。

二、普及广场活动在群众文化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广场是人们集会、休闲娱乐的重要场地,在广场上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可以让群众自发地成为广场文化活动的主体,有效地组织广场舞蹈等活动。广场文化的日常活动内容丰富多样,主要包括健身功能,比如扭秧歌儿、交谊舞、太极扇等。广场文化活动受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它是社会文明程度的一种标志,对于丰富人民群众日常生活有着积极的作用。很多居民群众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很少去专门营业的文化娱乐场所消费,在工作之余便会无所事事,这时候赌博等不良习惯便会趁虚而入。而文化广场活动的兴起和发展,让群众业余时间的文化活动就有了目标和方向,因此普及文化广场活动丰富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业余生活。广场文化是群众文化的时代主旋律。不管是城市还是农村,个人或者是群体,都会把文化广场当作业余文化活动的首选之处。不仅是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也是因为精神文化以及审美需求的不断进步,这些变化决定着他们的广场文化活动具备较高的标准,不管是在内容上还是形式上,都需要思想性和艺术性相结合做到更加创新的节目。这是反映着群众文化的时代主旋律。广场活动在群众文化中的作用,不仅仅只是提供平台,还在于文化导向的作用。为此,国家有关部门应当进一步加强文化建设,促进广场文化活动的发展和进步。

三、结语

简而言之,广场活动在群众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基础地位和方向上的引导作用。普及广场活动不仅有利于群众文化的培育和建设,朝着正确的方向前进,还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我国群众的文化品位,促进我国社会文化的进步,对维护社会稳定,构建和谐社会都具有深远的影响。

作者:王茹 单位:菏泽市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

(六)

1、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意义。

1.1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丰富群众文化生活,培育四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文化素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弘扬真善美,使得人民群众在参与文化生活的同时能够接受优秀文化的熏陶,从而提高个人素质,最终有利于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做贡献。

1.2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有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是我们发展的要求,群众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能够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广大的人民群众参与到文化建设中来,从而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有效开展。

1.3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产业

人民群众具有强大的创造力,当前,大力发展文化产业需要的就是创新,通过丰富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鼓励人民群众参与文化活动,能够有效的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从而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用文化来带动经济事业的发展。

2、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措施探讨。

2.1加强对群众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

转变发展观念,充分认识到丰富群众生活所具有的重大意义,进而加强对群众文化建设的程度,这是我们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只有得到了相关文化部门的重视,丰富群众文化生活才有可能。

2.2丰富文化活动形式,创新文化宣传内容

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最有效的就是爱占群众性文化活动,通过创新文化活动形式,激发群众的兴趣,吸引他们积极的参与到文化活动中来,用积极向上的文化内容向人民群众进行宣传,最终收到良好的效果,发挥群众文化的巨大作用。

2.3鼓励群众参与到文化创作中来,增加文化创造活力

文化的发展需要创新,不能止步不前,而人民群众具有十分巨大的创造潜力,为了更好地发展文化事业,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我们应该以积极的奖励措施等来鼓励人民群众参与到文化创作,增加文化的创造活力,走群众路线,把从群众中来的文化成果展示到群众中去,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最终为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贡献力量。

3、结语

当今社会,物质文明已经极大地丰富,但是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社会的发展不能一边倒,应该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一把抓,在大力发展经济的同时也要大力的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丰富群众的生活。群众文化作为文化的一种,在群众的生活中还是充满活力的,对于丰富群众生活,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和产业,提高综合国力等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当前,我们应当充分认识到丰富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意义,并采取积极的措施来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

作者:刘丽玲 单位:黑龙江省讷河市长发镇政府

(七)

一、群众文化的内容

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包括这三个方面:一个是群众自己创造的文化作品的表演、书画、摄影、展览等;一个是群众参加的各种活动,如歌咏、跳舞、体育比赛、学习、科研、下棋、打扑克等;还有一种是由专业团供的供群众欣赏的,如舞台演出、美术展览。

二、与群众文化活动有关系又有区别的一些概念

群众文化和群众文艺的概念就不一样,这里就有大文化、小文化之分。群众文艺与民间文艺也不一样,群众文化当中有民间文艺的活动,但群众文化中还包括新创作的内容,不都是传统的民间东西,民间文艺是有特定内容的。因此,群众文艺不能和民间文艺的概念相混淆。真正的业余群众文艺骨干和民间艺人,都有其不同的含义;另外,还有群众与专家、业余和专业的区分等等。我们既要重专业,又要重业余。一方面非常重视专家,因为人类真正伟大的艺术精品,是在有了分工,有了专门的艺术人才之后才创造出来的。专业文化艺术人员是起骨干作用的。业余文化艺术活动的提高要依靠专家的辅导。一方面我们也十分重视群众的创造才能,有许多方面是专家都不能做到的。我们要把两者结合起来,两者都应重视。只重专业、只重专家,轻视业余、轻视群众,是不对的,简单地讲“不能重专业、轻业余”是不准确的。因为这句话可能引伸出一个相反的概念,即“重业余,轻专家”。假如有这样的提法当然也是不对的。

三、群众文化的活动和群众文化工作的区别

群众文化活动主要是指群众自己进行的自娱自乐的业余活动,而群众文化工作则指我们政府工作人员或专业工作面对群众所进行的文化方面的工作。如政府群众文化工作机构文化馆在群众中开展文化活动,可以说是文化馆所做的一种群众文化工作。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和范畴,过去有些人谈群众文化时,常把这两个概念混淆起来,有些问题就说不清楚了。群众文化是以群众为主体,以自娱自乐为目的,以群众参加的文艺活动为中心,包括其他文化、科技、体育等活动在内的一种十分广泛多样的、群众性的社会文化现象;一种与移风易俗密切关联,可以直接影响群众精神生活的社会文化活动。在一定条件下,形成一个特殊的文化活动。在一定条件下,形成一个特殊的文化系统和工作部门。群众文化活动的欣赏性、娱乐性很强,文艺活动本身就是多种多样的,它吸引的群众最多,实际上是以群众文化活动为中心,同时搞好其他文化活动的基础。

作者:刘影

(八)

1、群众文化的定位

1.1群众文化的含义

通常情况下,群众文化作为一种新型的文化,活动的主体通常情况下由人民群众自身来承担,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将娱乐方式视为活动的内容,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精神生活方面的需要;人们通过群众文化进一步以表达喜、怒、哀、乐等思想感情,人类在生产劳动生过程中,产生、发展并贯穿着群众文化,群众文化的存在一定程度上使群众参与成为现实。在活动过程中,群众通过主动参与,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我教育,同时陶冶情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获得美的享受。在进行审美的过程中,通常情况下,需要进一步升华审美情趣,不断提升个人的文化修养。

1.2群众文化的特点

在当前,群众文化活动的特点主要表现为: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具体来说,其形式主要表现为:①地点方面,一方面在社会各方和千家万户分散进行,另一方面在公共集聚场所(广场、公园、文体场馆等)集中展开;②项目方面,一方面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分散选择参加不同项目,另一方面在同一时间、同一场所,不同兴趣爱好的人集中选择同一项目;③人数方面,一方面以群体形式参与活动,另一方面以个体形式参与活动。

2、群众文化的要素

对于群众文化来说,活动通常情况下是其生命和载体。通过经常性的组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需要,在文化生活方面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进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人民群众的文化品位,进而对社会文化的社会性,群众文化的群众性等进行充分的展现。因此,在推进群众文化的过程中,组织开展大型的群众文化活动是关键。对于文化活动的主办方来说,无论是政府、机关、企业还是民间组织,通常情况下其组织活动的动机和目的都是明确,没有任何目的文化活动可以说根本不存在。通常情况下,主办方的意图、所需资源的数量和质量、群众的认同程度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活动的内容。对于活动的形式,通常情况下主要源于举办活动的动机和目的及内容,策划者通过长期的社会实践进而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新的活动形式。

3、推进群众文化

在对群众文化的基本定位和特点进行明确之后,对于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和开展,通常情况下,我们需要从三个方面着手:

3.1强化辅导,优化服务

当前,与以往相比,群众的文化需要有了很大的不同,过去以馆、站组织开展活动逐渐被现在的主个性化所取代,进而在一定程度上逐渐转变为群众依靠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活动。

3.2借助阵地活动,替身示范辐射

通常情况下,阵地活动对于群众文化生活管理部门来说就是其主阵地,从某种意义上更是群众文化活动的示范性窗口,对群众文化活动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示范性作用。当前的阵地活动对于大多数馆站来说,都是比较陈旧和单一的,并且枯燥乏味,示范带头作用在一定程度上难以体现。群众文化单位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要明确自身的职责,采取各种措施接纳更多的活动参与者,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巩固和强化馆、站办阵地活动的影响力。

3.3以集中活动为载体,提升活动水平

在普遍开展群众分散活动的同时,群众文化事业单位需要履行自己的职责,在一定程度上组织开展各种高质量的集中活动,同时为分散活动积极提供综合交流和集中展示的机会和平台。在尚未普及流行新内容和新形式的前提下,对于集中活动要率先举办并积极推广,同时加大宣传的力度,扩大其影响力。

作者:张少荣 单位:内蒙古乌兰察布市四子王旗文广局

(九)

1、城镇“边缘”群体的文化需求及现状

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不仅是物质文明充裕富足,还在于精神文化生活的基本保障得以满足。国家近年来大力扶持、推进新农村文化建设,特别是加大了对农村基层文化事业发展中老区、经济欠文化设施建设,这些举措有力地推动了农村地区的两个文明建设。然而,从这些地区到城镇来的广大农民工因长期离乡背井身在异地,无法享受体会到故乡的精神文化生活“福利”。造成这个庞大的社会群体文化生活的“真空”和“边缘”处境,是社会文化发展基本保障的新问题。我们的社会保障机制、特别是文化基础建设还来不及适应这个变化。农民工长期居留在城镇中,他们的精神文化需求同时被农村与城镇忽略,无法接受到农村和城镇文化建设的社会公益事业实惠。城镇农民工不仅仅需要干活挣钱,还需要基本精神文化生活。仅以在从事建筑业的农民工为例,一天干十几个小时可能都很平常,工作虽然很艰辛,生活条件也很艰苦,但绝大部分农民工认为也应当有自己的快乐,有基本的精神文化需求。城镇农民工是一个有贡献的占基本人口10%左右的社会群体,就应当得到基本文化生活享受权益。从农民工的文化生活现状来看,绝大部分在工余时间只是看电视听广播,他们也注意通过报纸关心国家大事。而由群艺馆、文化馆组织的社区文化活动也不能将他们有组织地吸收进来,更无从谈起他们可以接受各类文化或文艺方面的培训提高。作为城镇“边缘”社会群体,农民工同是城镇的纳税人,他们中间绝大部分是遵纪守法的社会公民,应完全和城镇人平等地享受生存发展、教育、文化等公益权益。

2、关注城镇“边缘”群体的群众文化开发和改善

文化建设需要经过长期积淀、创新、发展,并经过接受主体长期认可参与。它需要根据不同层次文化需求,不同地区文化特色,从形式和内容上进行不断创新发展,才能努力营造适合人们成长的良好人文环境,并且源源不断地施加社会主流文化对每个人的影响。健康向上、多彩多姿的文化形态,是以文化人、厚德载物的过程,这样的过程,能够引导人们树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和信念,凝聚和振奋民族精神,激发人们奋发图强、开拓进取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如何关注这个至今还是属于城镇“边缘”群体的精神文化生活,尽管它还没有被认定是社会文化基本建设的重要措施之一,但它已经实实在在地客观存在,应该引起全社会特别是城镇的重视。这种状况目前已经有所改善,社会和政府已开始关注并支持开发农民工的群众文化工作。在他们工作生活相对集中的大型企业中,不少企业集团重视员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并将之看作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之一,为改善农民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做了不少有益的尝试。城镇的基础文化建设,特别是社区文化建设,应当为这些特殊群体住宅区,包括松散租赁居住的外来人口划拨一定的文化发展基金,规划建设基本文化设施场所,投入必要的人力物力,包括配备群众文化工作者、文艺辅导老师等。政府文化部门理应把他们当作社区文化服务管理范围,并主动邀请他们参加各类社会群众文化活动,他们会积极的加入到城镇社区的文化活动中来,会很乐意把自己当作城镇一员,在这个过程中将会促进城镇社会安定团结,构建城镇和谐社会。

3、结语

综上所述,城镇“边缘”群体的群众文化开发,是当代基础文化建设的新问题,同时也是关系到全社会科学和谐发展的方针大计,它在深层次里体现新时期对这个社会群体的积极认同。随着我国在推进改革的过程中城乡差距逐步缩小,城镇“边缘”群体的群众文化建设,也会受到全社会的关注重视。在相当一个时期内,由国家倡导并扶持的非赢利性质,并保障广大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的各种城镇文化建设,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支柱性构件。因此,保障全体公民包括农民工在内的基本文化权益,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务,是群众基础文化建设的长远任务。

作者:刘杰 单位:石家庄市群众艺术馆

(十)

一、文化宫与职工群众文化之间的关系

群众文化是文化宫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然而文化宫的目标是将职工群众文化组织起来,促使整个文化活动变得更加有秩序。文化宫需要根据“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民生,促进作风转变、促进和谐稳定、促进科学发展,提升为民服务水平、提升社会管理水平、提升工作落实水平”的“三服务、三促进”原则,加强与群众的联系,为努力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而努力。

二、如何让文化宫在职工群众文化建设中发挥作用

(一)加强创新能力,创造出职工群众文化需求的新作品

举办的群众文化活动或创作的文艺作品如何更贴近职工生活,如何更反应出职工的心声,如何更满足职工文化的需求?这需要文化宫在发展群众文化建设中不断摸索和创新。在我国部分省市的文化宫,他们为搭建职工文化的平台,通过职工艺术团、合唱团、书法美术摄影协会、义务电影放映队等方式,让群众有机会参与近来并享受文化带来的愉悦,满足职工群众文化的需求,实现职工群众最基本文化权益。还可以通过组织职工道德讲堂、职工文化讲堂的形式、“身边人讲身边事”的做法,宣扬模范典型,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此外,还可以通过举办职工文化大赛和职工运动会、节日职工游园活动等形式,活跃职工文化生活,打造职工文化品牌。

(二)以“三服务”的宗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

在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时候,为更好做到“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民生”,文化宫更应将职工群众中的文艺骨干和职工队伍中优秀的人才吸收进来,增强人才队伍建设,如职工艺术团、职工协会,一方面要开展义务的文艺培训和知识讲座等培养文体人才,另一方面又把职工群众中的文艺人才,吸收到职工文化队伍当中。这些来自职工群众的优秀的文艺人才将更在群众文化活动中发挥着带头作用,更能够调动群众开展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以及主观能动性。除此之外,文化宫要从自身来不断加强自身的建设,通过不断提高文化宫群众的素质,从而可以更好的适应社会的快速发展。第一,在文化宫发展过程中,不断加强职工群众的思想道德建设起着基础性的作用,有助于群众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第二,文化宫要引进优秀的人才,从而为文化宫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第三,不断完善文化宫的管理,促使文化宫的活动向着多样化的方向发展,最终有助于文化宫长远发展。

(三)开展群众文化活动要向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

文化宫开展的活动不应该受到环境以及形式的限制,因此文化宫要以不同的形式来开展文化活动,主要包括了社区文化、农村文化、广场文化、青少年文化等,通过举办这些活动,可以活跃群众的思想。如近几年来,随着文化的多元化发展,文化宫开展的春节为农民义务写春联活动、关于十八大精神和社会文化建设的大型灯谜竞猜活动、与当地的旅游文化节或社区文化艺术节结果的职工文化走基层活动等,不仅扩大了文化宫的社会影响,也促进了当地职工群文建设的发展。

(四)发展群众文化要突出地方特色、改进通俗文化

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人们更加愿意接受通俗易懂的文化内容。通俗易懂的文艺作品,比较接近大众的心态,更能亲切、生动地反映群众的思维和情感,直视平凡的人生。因此,不仅在中国,就是在国际市场上,人民大众也比较喜欢现代的、通俗的、时尚的文化艺术,因此文化宫在发展群众文化时要注意文化的通俗性,并加以改进。但是通俗文化不能等同于庸俗,虽然在语言上需要质朴、更贴近群众的认知,不能曲高和寡,但是要在此基础中,融入社会主义世界观、价值观,要润物细无声,在发展通俗文化的过程中,要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彰显地方特色,通过这种形式可以吸引群众的注意力,并且也可以提高群众的认知能力。通过开展文化活动不仅可以使得人们的心情放松,而且提高群众的审美观念。

三、结束语

群众文化论文范文5

(1)文化建设经费不足。

乡镇文化建设中存在建设经费不足的问题,导致文化活动难以正常开展。虽然一些乡镇使用了拉赞助或者采用乡镇补助等方式来增加群众文化的活跃系数,但仍然缺少固定的经费用于群众文化事业的发展。没有足够的经费用于乡镇文化的发展,使得文化站一些设施得不到及时维修。甚至有一些乡镇的财政支出中文化建设支出的比例极小,从而使得文化设备出现萎缩现象。

(2)文化建设设备简陋。

文化设备是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基础条件,缺少基本的文化设备就不会使得文化活动正常开展。受到乡镇环境条件的制约和经济条件的影响使得一些地方的基础设施建设极不平衡。外加领导对基础设施建设重视程度不高,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群众文化的发展。一些文化建设没有被列入到财政预算的范围内,导致其工程建设难以正常开展。部分乡镇虽然具有基础文化设施,但是由于设备不够健全,过于简陋导致文化活动难以正常开展。

(3)文化工作队伍存在缺陷。

现阶段的乡镇群众文化工作队伍普遍存在的问题是文化程度低、专业素质欠缺、从事文化行业的时间相对较少。此外,乡镇的文化队伍中从事群众文化的专业人员年龄偏大,一些乡镇虽然在文化建设的过程中组建了一支文化队伍,但是队伍中缺少专业文化人员和专职文体人员,通常情况下都是专干身兼多职的现象。大多数乡镇群众文化人员对文化的研究不够深入,即使一些人员对某一类文化有深入的研究,在从事乡镇群众文化以来没有得到专业的培训和指导,使得他们的文化发展步伐滞缓。乡镇群众文化的工作是基层工作,工作条件受到环境和经济发展的影响,在设备和经费等各个方面存在严重的问题,一些文化工作人员面对杂乱的工作和艰苦的工作环境最终会选择转行,从而导致乡镇群众文化的人员流失现象严重。国家对乡镇群众文化的重视力度不够,没有给予他们技术职称评判的机会,使得一些坚守岗位多年的工作人员最后还是初级职称的位置,不利于他们长期的发展。

2加强乡镇群众文化建设的创新,促进文化发展

(1)打造特色乡镇群众文化。

乡镇群众文化的发展要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道路,提高人民群众的参与性才能促进文化的创新,才能赋予文化新的活力和生命力。所以,对乡镇文化的创新就需要从乡镇的具体发展情况出发,根据其历史文化和群众文化的价值取向促进文化的发展。还应该结合乡镇环境发展的实际情况建立文化发展的激励制度,积极鼓励乡镇人民群众参与到文化建设的过程中,增强他们对群众文化的认同感,提高群众文化的参与度就会为群众文化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乡镇文化组织人员应该大力开展文化交流活动,对乡镇的文化资源不断地进行挖掘,树立乡镇的品牌文化,从而促进乡镇文化的繁荣,使乡镇文化成为独具特色的群众文化,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2)加强乡镇文化内容的创新。

文化内容是文化的灵魂,对乡镇文化进行创新首先应该从内容上进行创新。进行文化创新的思想应该标新立异。针对一些民族文化氛围浓烈的地区,应该注重发展本民族文化,将民族风土人情融入文化的内容中,使文化更能贴近群众,贴近生活,为人民群众打造喜闻乐见的群众文化。例如,在一些少数民族较多的地区,可以利用大量优秀的民俗文化创设文化内容。发展本民族文化,将他们的民族风俗习惯长久的保留和传承下去,从而使得文化内容更加丰富。创新乡镇文化内容对于增进人民的团结和发展也具有重大的意义。

(3)加大群众文化模式的创新。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化的发展方向也开始发生较大的转变,对群众文化的发展要求也逐渐提高,传统的群众文化发展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文化发展的需求,为了适应现代文化发展的方向,需要不断地创新文化发展模式。群众文化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经济是必不可少的铺路石,所以应该建立健全适应市场经济发展机制,使群众文化的发展符合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群众文化的创新是没有具体的规定的,所以需要让人们对文化发展的道路不断进行探索,促进群众文化逐渐走向繁荣和昌盛。文化的产生来源于人们的互动,文化的发展和创新应该也脱离不了这个特殊的群体,群众文化作为社会文化发展的基础,人们应该在生活的过程中不断进行探索和研究,积累更多的文化发展经验,将其不断地进行汇总,使用在群众文化的建设中,促进群众文化更快更好的发展。

(4)加大对群众文化的资金投入力度。

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基础设施的建设,文化的创新同样如此,所以在乡镇群众文化的创新过程中应该增加资金的投入力度,建设文化活动中心,对文化演出的场所和设施进行更新,开展文化知识共享工程项目,形成新型的乡镇文化网络体系,为人们的文化活动提供一定的场所,满足人们实施文化活动的需求。此外,还应该聘请一些专业的群众文化研究人员对乡镇从事群众文化的人员进行专业知识讲解和培训,增加他们的专业能力和整体素质,鼓励群众自发组建文化演出团队,给予他们一定的演出经费,通过举办各种活动,让乡镇的文化队伍和专业的学者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从而使得他们的文化知识能够快速的提高。

(5)建设系统的文化网络。

随着文化的发展,群众文化的活动形式开始由过去的单一化形式变得多样化,出现了广场文化和民俗文化等多种形式的文化,所以需要建立系统的文化网络对乡镇文化进行引导。文化网络系统中可以将一些群众自发的文化活动通过网络的形式进行传播,促进群众文化有规则、有组织的发展,也能够提高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积极性,从而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的发展。做好群众文化的引导和控制工作,坚持正确的文化发展方向,促进群众文化的全面发展,使群众文化活动向着深度和广度的方向发展,形成文化发展的新局面。

3结束语

群众文化论文范文6

建立市场经济体制下的群众文化事业运转机制,需要我们从市场经济大环境的角度去看待和处理问题。在计划体制下群众文化工作长期以来一直是按照计划行事,处在一种被动执行上级指令的状态中,这种状态一直没有得到真正的改变。计划体制时代过去了,符合市场体制的群众文化运转机制却没有形成。我们的群众文化工作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仍处在一种所谓过渡时期,然而这个过渡时期似乎显得太漫长了。纵观各地区群众艺术馆的运作状况,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在市场经济大环境下无所适从的状况。解决这一问题需要从两方面来考虑。一方面,是领导部门的指导思想需要到位,在市场经济的新形势下,群众艺术馆究竟应当遵循怎样一种模式运转,怎样才能切合实际地发挥群众文化事业的社会功能,按科学发展观和群众文化工作的客观规律办事,以实现对群众文化工作的宏观调控和指导,这是需要不断进行观察思考和决策的事情。正确的政策和方针确定之后,就要让具体的业务部门放手去干。另一方面,群众艺术馆作为一支群众文化工作的骨干队伍,其整体的队伍素质是完成好各项工作任务的根本保障。其中最重要的一条还是一个观念转变的问题,要彻底转变过去上面指一指才动一动,让做什么才做什么的被动局面。群众艺术馆应当清醒地看到自己在本地区文化事业中的地位和作用,然后根据实际需要去规划设计安排自己的短期活动项目和长期发展措施,那种在过渡时期缺少适应大环境下主动性和创造性工作的思维方式必须有所改变了。

二、整顿队伍,有的放矢

过渡时期的被动状态造成了群众文化工作队伍中很多不适应时代要求的状况,如缺乏工作的主动性、创造性,干与不干、干好干不好都一样的计划体制弊病仍然严重存在。每一个地区都有一个群艺馆和若干个文化馆、文化站,其人员素质和所处的环境都是各不相同的。这个地方需要做什么?我们这支队伍能做什么?其中有多大距离,哪些地方还需要加强,说白了,就是我们应当有一支什么样的队伍,应当去实现和完成什么样的工作目标,这是我们过去经常被忽略但却是一个最需要解决的根本问题。群众文化工作队伍是为群众文化工作目标而设立的,因此,队伍建设也要以工作需要为准,即所谓有的放矢。当前,鄂尔多斯经济社会发展和城市化建设进入了一个关键的时期,与城市化建设密切相关的市场化、知识化、产业化、规模化发展是这个时期社会发展的显著特征和主流。因此,城镇社区及乡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就理所当然地成为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和重要攻坚方向。在政府主导和社会力量支持之下,充分利用现有设施,统筹规划,因地制宜,建立公共文化服务网络体系,提高公共文化产品供给能力,解决各族各界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基本文化需要,推动群众文化事业与整体经济建设、政治建设、社会建设协调发展,是我们群众文化工作者面临的当务之急。紧密联系实际需要来加强和打造群众艺术馆的工作队伍,使各工作门类,各种专业人才,各类工作项目对口配套,各得其所,充分发挥其专业职能和对于各旗区文化馆,站的导向示范指导带动等作用。

三、科学管理、赏罚严明

群众文化论文范文7

这个体系自上而下包含了国家政府,地方政府,文化部分以及最基层的地方文化馆。从政策的出台到具体的实施,这套阶梯状的体系自建立以来确保了群众文化工作落实到实处。在阶梯中,最基层的文化馆对于群众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不可替代的意义。文化馆的历史形成可以追溯到解放之前,那是的文化馆成为“民众教育馆”,解放后参照苏联的模式改为“文化馆”,主要负责当地的文化建设工作。我国在改革开放初期着力发展经济,提高生产力,对于文化事业的建设相对薄弱,各地虽然建立了文化馆,但是并没有充分发挥其实际意义。现阶段我国提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文化事业建设,尤其是群众文化建设如火如荼,文化馆的建设和职能显得尤为重要。

二、文化馆的主要职能

1.举办各种展览和讲座,聘请当地优秀艺术家和专家进行作品展览和民俗艺术讲座,普及文化知识,促进当地精神文明建设。

2.组织策划以娱乐群众身心为主要目标的娱乐活动和文艺活动,组织民间文化艺术团体进行巡回演出,丰富群众的艺术生活。

3.发现,发掘,辅导和培养群众文艺骨干人才。

4.建成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服务点,开展数字文化信息服务

5.指导下级社区中心和文化站的文化工作,并向下级文化站和社区文化中心提供资源和文化服务。

6.开展地区间的对外文化交流活动等。文化馆的基本职能早已经明确,充分履行这些职能并不断拓展创新是文化馆目前面临的主要工作,

三、对于群众文化建设具有重要的意义

1.以文化馆本身的特点上来看,文化馆是最贴近基层群众的一个文化机构,是阶梯的最底层。

贴近民众生活,了解民众需求。最重要的是深入基层,了解当地的民族文化发展历史,更容易组织和发展民族文化。在文化馆组织的各种文化项目中,文化二字在群众中不再是高不可攀,文化馆将原本遥远的舞台和艺术搬到了群众的日常生活中,多数地方文化馆都是从基层群众中成立起来,贴近群众的文化工作者深得民心。

2.文化馆目前更趋于发展成为公益性文化机构

以内蒙古呼和浩特地区为例,2013年为了响应政府的号召,呼市多地区文化馆实行免费开放政策,面对群众免费展览当地首府文化。这一举动最大范围的普及了群众文化的概念,也让群众文化实现了群众二字的根本意义。

3.文化馆是国家单位,自上而下起到了承上启下的纽带作用,连接了政府和人民。

将政府颁布的具体政策实施下去,同时可以向上反映当地群众文化发展的具体状况,确保群众文化的发展工作持续有效的发展。中国地大物博,不同的地区和不同的民族拥有不同的特色文化,文化馆可以跨地区的进行文化交流,真正的实现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地区之间互通有无,进行同种文化形式不同文化特色的比赛交流。

4.文化馆的主要职能还包括了发掘和培养当地优秀的文艺文化骨干人才。

培养人才不再是高校的专属工作。同时文化馆吸收的专业文化人才也可以为群众文化事业服务,简而言之文化馆是最贴近群众的人才资源的聚集地。文化馆从解放初期的雏形发展至今,经历了时代的洗礼。无论是从数量上还是从结构上都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然而文化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文化馆的发展也应该遵循时展的基本规律。想要更好的为群众文化建设工作服务,文化馆这一基层文化机构还需要更好的发展。从人才引进方面,文化馆应该根据时代的需要,从社会上和高校中大力引进文化专业人才,指导和组织当地文化工作的发展,并且采取有效的方法防止人才的流失,其中包括提高文化工作者的薪酬待遇,福利保障等。从人才培养方面,已有的人才应该着重培养和学习,不能止步不前。人才的止步带来的是文化的停滞。在活动组织方面,文化馆也应该不断创新拓展,形式不能仅仅局限于现有的歌舞,书画展览等,应该将重点放在当地特色的文化发展上。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许多当地的民族特色文化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因此设有非遗中心的地区,文化馆要与非遗中心配合起来工作,如果没有设置非遗中心,那么文化馆应该承担起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任,保护历史沉淀下来的文化精华。

四、结语

群众文化论文范文8

(一)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尚不健全。

地区基层群众文化只有依靠丰富的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够得以发展和繁荣,因而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地方群众文化的基础性、关键性任务。就目前而言,由于受到地区经济以及政府关注程度的影响,不少地区的群众文化基础设施都亟待进一步扩展和完善。此外,还有不少地区存在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利用率低的问题,地区政府及文化部门仅仅建设一些文化中心,却将其用作其他用途或作为仅供观赏的“空架子”,不能使其真正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也不利于地区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群众文化建设政策支持不到位。

由于不少地区的群众文化产业起步都较晚,其大都不具备较为健全的群众文化建设法律法规,使得地区群众文化建设活动缺乏相关政策的支持,也造成不少地区在群众文化的约束和监督方面存在较大的漏洞,没有办法对群众文化发展过程中产生的相关问题进行参考处理。另一方面,现行的群众文化法律政策大都侧重于对群众文化的管理,并没有对地区政府、社会组织等的职责进行规定,这就极易出现群众文化活动主体模糊的现象,还使得不少文化活动无法可依。

(三)群众文化工作市场监管缺失。

基层群众文化工作,只有在相关部门的有效引导、合理监督下才能够实现较快的发展,最大限度改善群众的社会文化生活。一般情况下,地区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一般是由乡镇或县级政府和文化产业部门负责管理的,当地的文化市场要承担群众文化工作的主要管理职责。然而,随着政府部门不断上移文化市场管理护法权,造成地区基层文化机构对群众文化工作的监管呈现出力度不足、职责不明的特点,不利于群众文化工作市场监管有效性的保障和提高,对地区群众文化工作的发展也会产生极为不利的影响。

(四)群众文化服务意识有待提高。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少地区都朝着工业县的方向发展过渡,县级政府及相关单位对工业园区建设、招商引资等工作给予很大重视,其大都将政府部门的管理重点置于保障经济的稳步快速增长方面,却不甚注重于地区文化产业建设发展,地区政府部门群众文化服务意识的欠缺导致不少地区难以正常进行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也使得不少群众文化设施被挤占、吞并,丧失了应有的功能。另外,群众由于受到传统观念的制约和影响,其大都认为文化建设的主体应该是政府部门及相关主管单位,与群众自身并无太大的关系,因而导致群众自身对文化活动的参与激情和热情有所降低,也不利于地区群众文化工作产业的顺利发展,对群众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也起到了一定的消极影响。

二、新时期县级群众文化工作创新发展思路

基于以上对现阶段县级地区群众文化工作现状的分析,笔者认为针对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现阶段存在的一系列问题,地区政府以及县级文化单位应采取相应的优化对策,同时结合地区特色及产业结构,发展适合本地区状况的特色社会主义群众文化产业。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背景下,县级文化单位为进一步深入开展群众文化工作,丰富城镇居民文化生活,其应采取以下几点创新发展思路:

(一)加大财政投入,健全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依据中央部门对群众文化产业发展的相关指示,地区文化主管单位应建立能够提供平衡发展、优质服务、健全网络和合理结构的群众文化服务体系。建立较为完善的地区文化服务体系,县政府及文化单位首先应加大财政投入,提高财政支出中文化产业投入所占比例,建立财政保障机制,还要获取多种路径的社会投入,在此基础上更应该建立健全群众文化基础设施,完善地区文化设施规划布局,形成功能丰富、蕴含较广、层次分明的健康文化设施规划,以满足群众的不同文化需求。其次,县级文化单位有必要建立完备的公众图书服务体系,在地区民风民俗、地理概况、地方特色的基础上构建具有特色的专题数据库,组建能够地区共享的数字信息服务体系,也能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地区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最后,县级政府及文化单位还要对文化室、站、馆的建设工作加以完善,形成覆盖当地县、乡镇、村的立体文化服务机制,同时加强对文化产业的日常维护,提高群众文化基础设施的使用效率,进一步丰富群众社会文化生活。

(二)健全保障机制,完善群众文化体系法律法规。

由于县级群众文化基础产业要涉及多方面、极为广泛的内容,其不仅需要得到地方群众及社会组织的大力支持和积极参与,还需要政府部门制定完备的法律规定,健全群众文化服务保障机制,以确保地区群众文化工作能够获得健康正确的发展。县级政府及相关部门应结合地区特色,制定一批适应当地实际状况的规定章程,主要就县级群众文化工作的运作情况以及资金投入比例、县级群众文化活动管理工作、群众文化活动承办主体的确定、地区群众文化服务部门资格审批、群众文化服务从事资格审核、社会组织及团体参与群众文化活动的优惠政策等方面的内容进行明确规定。通过这些具有针对性的地方群众文化工作法律法规,政府部门的群众文化工作投入就会得到保障,也能够对县级文化单位的相关责任义务和法律地位进行明确,对现阶段存在的不少县级文化单位在群众文化活动的组织和管理方面具有的漠视、任意和人为干预状况进行整改,对群众文化活动的正常开展能够提供极为有利的政策保障和法律支持。

(三)引入市场机制,提高群众工作市场监管有效性。

市场机制的引入、群众文化工作市场监管有效性的提高,对于群众文化产业中民间资本的引入以及非群众文化单位参与公共活动积极性的调动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市场机制在群众文化工作中的引入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增进群众文化产品供给能力,支持、鼓励和引导独立知识产权产品应用于群众文化体系。2.建立激励办法和机制,由县级政府或文化单位出面,对具有重要价值的民间艺术和原创艺术进行扶持和引入,同时重点抓好文艺出版物、歌曲、广播以及电视、戏曲、文学等的创作生产。3.大力开展工艺群众文化活动,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立足基层,结合地方特色,提升地方群众文化品味。此外,地区还要不断加强群众文化工作市场的监督和管理,确保群众文化生活能够朝着更为繁荣的方向发展,更好促进社会主义文化产业的发展。

(四)规范服务理念,加强高素质群众工作人才队伍建设。

对于地区文化部门来说,高素质的群众文化工作人才是推动地区文化产业繁荣的巨大力量源泉,因而县级文化部门首先应规范服务理念,提高对群众文化工作的重视程度,在此基础上还应对群众文化工作队伍的稳定性进行加强,不断优化群众文化工作队伍结构。地区文化管理部门要对每位工作人员的职责加以关注,将文化工作落实到细处,加强文化管理干部的再教育工作,做到专职专用,此外还要通过科学的激励手段促进各文化工作者不断获得提升、取得进步、完善自我。文化工作人员也应注重自身文化素质的不断提高,要学习更多的科学知识,正确把握群众文化工作的概念和技巧,构建素质较高的群众文化工作队伍,更好促进地区群众文化产业的发展。

三、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