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奥运会发展下的群众体育趋势

后奥运会发展下的群众体育趋势

 

一、后奥运会时期我国大众体育的发展趋势   1.以奥运为核心体育发展观向以人为本的体育发展观转变   2001年7月13日,北京申办奥运会成功,至今奥运会紧张筹办已整整7年。党和国家领导人十分重视2008年北京奥运会。北京奥运会的理念:“绿色奥运、人文奥运、科技奥运”。“人文奥运”充分体现了奥林匹克运动以人为本、关注人的完美进步、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主题。其核心是以人为本,奥运人民参与,奥运成果人民共享。中国是历史悠久的国家,拥有丰富的人文文化底蕴,奥运会在中国举行,对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以健康为理念、以人为本、注重人的可持续发展将是后奥运会时期我国群众体育的发展趋势。   2.从竟技体育强的目标指向转为体育大国的目标指向   我国竞技体育从“举国体制”的确立,举国上下一盘棋的发展战略,到《奥运争光计划》的实施,特别在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的过程中取得了巨大成绩,竞技运动全面走向世界。从1992年巴塞罗那夏季奥运会到2008年北京夏季奥运,中国体育军团取得了骄人成绩,进入了体育强国的行列(表1所示),显示了体育强国的风范。我国竞技体育取得的成绩唤起了人们对体育运动的关注和参与热情。从中国第一次群众体育现状调查报告(1997年)到第二次群众体育现状调查报告(2001年)中显示:1997年我国16岁以上体育人口为:巧.5%;2001年我国16岁以上体育人口为:18.3%增加了2.8%。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体育人口比例尚有一定的差距,但群众体育发展的势头良好,向着体育大国的目标指向转变。   3.体育工作重心将出现以群众体育为重点的战略大转移   2006年9月,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等部门的学生体质监测数据表明,青少年学生的部分体能素质指标二十年来持续下降。在2005年高校招生中,有85%的考生报考专业受限;在两年的征兵工作中,有63.7%的高中毕业生因体检不合格被淘汰。青少年的体质状况已引起中央领导人高度重视,并采取相应的措施和对策。在2008年北京奥运会理论研讨会上,华南师范大学卢元镇教授指出:2008年奥运会后会出现一个以竞技体育体制改革为核心的体育改革新局面,并以此促进我国体育的可持续发展;社会体育要扩大普通劳动者的体育参与程度,尊重弱势群体的体育权利,迎接大众体育热潮的到来。   4.体育消费观念的转变为群众体育的更好发展提供了空间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随着居民收入的增加,体育消费在人民的生活消费结构中占据的比重日趋提高。1978一1998这20年时间里,我国体育消费品年零售额由63.3亿元增长到1457.2亿元,增长了23倍,充分显示了中国体育经济发展的巨大潜力和全民健身运动开展过程中的市场优势[’}。随着2008北京奥运会的举办,体育消费、体育产业己成为我国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人们必将追求生活质量的提高,自身的健康意识进一步增强,花钱买健康的观念正在兴起。而居民对体育消费观念的转变将对促进全民健身活动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二、后奥运动会时期发展我国大众体育的对策   1.转变观念,解放思想,掀起全民健身的浪潮,提高国民的身体素质   我们清晰看到当前人们能自觉参与体育锻炼的意识不高;体育人口偏低,与发达国家相比仍有较大的差距;国民的体质健康状况不容乐观,我国大众体育的体制还不很完善,全民健身活动的推广尚需加强。北京奥运会为我国群众体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奥运会的精神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将植根于人民群众,并在人群中传播,掀起全民健身的浪潮。从历届各国举办奥运会后群众体育发展可以看出,居民参与体育活动人数将大幅增多,国民的身体素质得到提高。以邻国日本为例,1964年日本东京奥运会后,日本政府发表《关于增进国民健康体力对策》,加强了群众体育的开展,30年后的结果是,李刚等人在《中日两国大学生体格及身体素质发展状况的对比研究》中得出结论:“1995年中国学生体质健康调研数据与日本国1993年的数据比较发现,中国男大学生身体形态的平均发育水平低于日本国同年龄学生。比如,20岁中国男学生平均身高为169.90米,而日本国同龄学生为171.83米。’,[2]广州体育学院教授吕树庭认为:“1964年日本东京奥运会后,伴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和步入经济大国,日本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致使体育政策的重点再度转向大众体育,形成了在国家干预下推进大众体育和人们自发地参与大众体育的合流趋势”。   2.加强体育制度和法规制定,保证全民健身活动的顺利开展及提高   体育制度和法规是我国体育体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实现我国体育目的、任务的重要保证。   1995年6月,国务院批准下发了《全民健身计划纲要》;1995年10月1日起施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简称《体育法》;1990年3月12日国家体委关于《学校体育工作条例》令,并相继出台了“中国成年人体质测定标准实施办法”等配套文件,这些体育制度、法规的制定和实施全面推进了全民健身活动的蓬勃发展,增强了广大群众的健身意识和觉悟,但是全民健身的制度、立法还不完善,相对滞后,农村与城市相比,无论是硬件设施还是软件环境的建设都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体育事业发展缓慢,农村居民难以享有平等公共体育设施。随着我国新农村建设步伐的加快,国家领导人对“民生”的关注不断提升,体育制度和法规将得到进一步的完善。在2008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国家体育总局党组副书记、副局长胡家燕说:“政协体育组已经联名提案,呼吁《全民健身条例》尽快出台。”胡家燕强调,体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体育需求,北京奥运会为中国体育的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出台《全民健身条例》是切实履行政府公共职能、服务大众、改善民生的需要,将极大推动全民健身运动,增强全社会体育意识,弘扬奥运精神,继承奥运遗产,更好地连译“人文奥运”的内涵[3]。#p#分页标题#e#   3.与竞技体育协调发展,逐步建立具有中国特色大众体育管理体系   举国体制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竞技体育体系,从1994年《奥运争光计划》实施以来,我国竞技体育在以奥运会为最高层次的重大国际比赛当中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为祖国、为人民赢得了荣誉,在世界体育强国舞台上占有一席之地。竞技体育取得的成功经验为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起到积极推动作用。根据《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要求,到2010年全民健身计划第二期工程结束,要基本建成具有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群众体育与竞技体育的协调发展战略,是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所决定的。群众体育可以为竞技体育的发展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为竞技体育的发展提供为数众多的爱好者和支持者、设备、人才资源等等,而竞技体育则可为群众体育的发展提供示范、增强吸引力、探索科学方法和手段、给以技术性的指导和服务等等。因此,社会、国家和民众既需要发展群众体育,又需要发展竞技体育,而且二者必须协调发展[4J。   4.加大社会体育指导员的培养力度,满足群众的需要   从1994年颁布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以来,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迅速发展,对我国的群众体育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然而,由于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制度起步较晚,在管理上尚不够完善,体制的实施过程中有不少缺点。如农村与城市指导员发展不平衡;各省市间发展不平衡;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少数民族地区与汉族地区发展不平衡等。我国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和等级结构与我国社会需求差距较大:年龄老化,学历偏低;从事体育工作的年限不长;兼职和离退休人员多,有指导员称号的很少,指导力量相对薄弱[5J。   根据2001年对我国群众体育现状第二次全国范围的抽样调查结果显示:在调查的348个活动点中,151个活动点有社会体育指导员,占43.4%。   在有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活动点中,75.5%的活动点有1一2名指导员,24.5%的活动点有3名以上(包括3名)指导员,其中男性占48.6%,女性占51.4%。调查还表明,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和质量与日益增长的体育人口尚有较大差距。群众体育的社团正在逐渐发挥作用,但群众体育的计划行政色彩依然较浓,组织化程度不够高,缺乏宣传、引导、规范,在群体工作中的作用还有待加强。后奥运会时期必须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培养工作,提高他们的数量及指导质量,才能适应我国群众体育发展战略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