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资产管理范例6篇

上市公司资产管理

上市公司资产管理范文1

一、本文讨论上市公司基于短期投资目的而在二级市场上购买其他上市公司的股份而形成的交叉持股现象。从资本市场发展的历程来看,交叉持股的引进最早可以追溯到1990年,国务院在《在治理整顿中深化企业改革强化企业管理的意见》中提出,要积极试行企业间相互参股、持股的股份制。2007年,随着新会计制度的颁布和执行,长期股权投资将分为成本法和权益法两种方式计量,而短期投资则采用公允价值法,这也就意味着这些交叉持股公司面临价值重估机遇。这样交叉持股就很可能更多的是为了短期投资行为,获取投资收益。观察近几年上市公司财务报告,可以清楚的看到,上市公司交易性金融资产、可供出售的金融资产数额随股市的起伏而增减变化。公司股票投资收益占公司收益的比重越来越大,对一些主营业务收益下滑的公司来说,投资收益对利润的贡献率甚至达到了70%以上。上市公司的二级市场股票投资行为越来越频繁,并且随着资本市场的收益波动投资范围和投资深度也在不断加深和变化。 从我国资本市场的发展历程来看,我国股票二级市场过于剧烈的短期波动的确给上市公司短期资金运作的平台。从制度规范上来看,我国现行立法对上市公司交叉持股的规范基本处于空白状态,继而导致实践中的监管活动也处于一种比较盲目和被动的局面,现行的唯一比较明确的法规是深圳证券交易所2007出台的关于上市公司证券投资资金来源的限制。如果在股票投资资金来源方面,上市公司除了运用自有资金炒股,更为严重的是还用募集资金与借贷资金投资股市博取超额回报,这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推高公司股票价格,加速价格泡沫的产生,同时还挤占了实物资产投资所需的资金,影响整体经济的基础。为了应对这些问题,2007年深证证券交易所了《深圳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信息披露工作指引第4号———证券投资》,明确在以下三个方面限制上市公司炒股:不得炒作自己的股票;不得使用募集资金炒股;不得使用银行贷款炒股。虽然政府有明确规范,由于我国股市仍不成熟、不完善,上市公司容易通过各种渠道绕开政府的监管,进行违规操作。上市公司参与二级市场股票买卖,是基于公司价值最大化的一种理性的资金管理行为,但是我国股票市场发展过程中的剧烈的二级市场波动导致了某些上市公司非理性的“炒股”热情,如果在制度和监管层面不引起足够的重视,对我国经济和资本市场的长久发展是非常不利的。因此本文从上市公司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变动出发,研究上市公司在二级市场的证券投资行为与其货币资金、经营现金流、信贷资金增加现金流等的关系,以期分析上市公司进行股票投资的资金来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给出有关的政策和建议,对于我们经济和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从企业内部资金来源看,很显然,一方面当企业积极进行二级市场的股票投资会造成其所持有的货币资金的数量变化;另一方面,企业从经营活动中获取的现金流是企业内部资金的重要来源,是企业进行股票投资的重要的资金约束。从现金持有的权衡理论出发,公司现金持有政策对现金持有成本和收益二者相权衡的结果,应当处在现金持有的边际收益和边际成本相等的水平上,存在最优的现金持有量。上市公司投资于证券的目的是为了获取高额投资利润,根据权衡理论,公司会在投资于证券获取的投资收益(即持有现金的机会成本)与现金持有收益(如满足流动性和未来的投资收益)之间进行权衡,从证券投资中获得的收益越大,公司越倾向于减少公司的现金持有量,将公司资金投资到股市当中。所以当上市公司进行更多的股票投资时,其货币资金数量应该明显减少。而另一方面,从内源资金约束的角度来看,企业经营活动中产生的现金流越充沛,那么企业去证券市场博取短期投资能动用的资金也就越多。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假设1a:公司自有货币资金减少的越多,短期股票投资增加越多假设1b: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越大,短期股票投资增加越多上市公司投资于股市的目的是获得高额投资收益,并且可能会通过外部融资渠道筹集资金炒股。公司进行证券投资的目的是追逐高额利润,当股市繁荣收益高的时候,股市收益与借款成本之间存在利差,上市公司利用资金杠杆能够大幅提高投资收益,因此,公司会大举借债进入市场,事实上,上市公司举债炒股会给市场运行与经济增长带来很多危害。 假如上市公司将银行贷款投入股市博取收益,可能在短期内将净资产收益率提高,刺激股价进一步上扬,但这种非实体盈利而依靠股市投资获得的收益,短期内将刺激股价,增加市场泡沫。 为了应对这些问题,2007年5月,深证证券交易所规定明确指出不得使用银行贷款炒股。 虽然监管部门出台相关政策,但似乎上市公司举债炒股的热情持续高涨,特别在2009年信贷政策宽松时期更是如此,为此监管部门不得不持续规章,规范银行信贷资金的流向。2009年6月,中国银监会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强信贷管理的通知》,要求“……确保信贷资金进入实体经济,真正用于满足客户的生产建设、服务运营或消费需求。 要深入细致地做好贷后检查,坚决防止信贷资金违规流入资本市场、房地产市场等领域……”。 可以说,监管部门已经意识到上市公司确实存在举债炒股的现象,并且有意识地加强规范与监管。 上述制度背景的分析表明,我国上市公司存在违规利用借款资金进行证券投资的行为,如果这一前提成立,我们应当能观察到企业获得借款现金越多,那么企业在二级市场股票投资越厉害。基于此,本文提出假设:假设1c:公司借款获得的现金流越大,短期股票投资增加越多如果本文上述假设演绎成立,上市公司确实通过举债进行炒股获取超额利润,那么公司融资渠道多样性和债务融资约束程度均会对公司的借钱炒股行为产生影响。本文决定选用所有权类型(国企与非国企)来刻画这些差异,理由如下:(1)中国市场化转型的改革主要是通过地方分权、非国有企业的兴起与发展、双轨制金融改革等途径来实施,因此,二元所有制结构仍然是中国转轨经济与资本市场的重要制度特征,我国上市公司中大约有60%是国有企业;(2)我国不同类型企业存在较为严重的融资歧视,其中无论融资渠道还是债务融资约束程度,国有企业比非国有企业有更大的优势,能够清楚地刻画公司融资约束的影响;(3)相对于国有企业,我国的民营企业在融资渠道和市场准入等方面都受到了更大限制。因此,本文提出如下假设:假设2a: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股票投资与其借款产生的现金流相关性更强。#p#分页标题#e# 假设2b:与国有企业相比,非国有企业更多的依靠自身经营活动现金流来进行股票投资。 (二)样本选择本文以新会计准则执行之后的2007年到2009年为数据窗口,选择沪、深两市A股上市公司年报中报告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公司为研究样本,分析上市公司在资本市场的股票投资行为。样本的筛选遵循以下原则:(1)剔除金融类上市公司;(2)剔除总资产或所有者权益小于0的公司;(3)剔除相关数据缺失的公司。我们最后得到713个年度观测值。论文采用winsorization的方法对异常值进行处理,对所有小于1%分位数(大于99%分位数)的变量,令其值分别等于1%分位数(99%分位数)。财务与市场数据均来源于CCER财务数据库。 (三)模型选择与变量定义从会计处理来看,由于我国从2007年1月1日起,实施新企业会计准则,如果将所持其他上市证券计为“可供出售金融资产”,这部分证券公允价值一旦变化,上市公司的资产负责表中的资本公积将相应变化。如果把所持其他上市证券计为“交易性金融资产”,这些证券市值的变动将直接影响交叉持股的上市公司的当期业绩。从投资的效果来看,可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市值变动才会直接影响到公司的当期收益。为了更好的观察到上市公司在二级市场的短期投资行为,所以我们选择上市公司可交易性金融资产作为解释变量。其他变量定义如(表1)所示。 DTRADE=α0+α1CASHCHANGE+α2CFO+α3CFFLOAN+α4SIZE+α5ROA+α6GROWTH+α7YEAR09+行业效应+ε(1)为了观察股市周期的影响,我们设置了虚拟变量YEAR09。为了进一步验证企业所有权性质的影响,我们将所有样本分为两组: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对模型1进行再次检验。 三、实证结果分析 (一)描述性统计 列出了样本观测值的描述性统计,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近3年来我国上市公司年度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变动比例的标准差为2.50%,可见不同年度上市公司持有的交易性金融资产的数额差异是很大的,资本市场的行情状态对上市公司二级市场的投资行为产生很大的影响。上市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比例标准差10.99%,说明不同公司的现金水平差异很大。国有企业组借款收到的现金比例均值为32.55%,远远高于非国有企业组的均值28.36%,说明我国非国有企业与国有企业相比,在外源融资方面还是有很大差距的。 (二)回归分析 在控制了其他重要影响因素后,CASHCHANGE的系数为-0.0610,在1%的水平上显著,结果说明,当公司货币资金减少越多的时候,上市公司可交易性金融资产会显著增加,假设1a得到支持。CFO的系数为0.0335,在1%的水平上显著,结果说明,当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越多的时候,上市公司可交易性金融资产会显著增加,假设1b得到支持。CFFLOAN的系数为0.00625,在10%的水平上显著,结果说明,当公司借款现金流越多的时候,上市公司可交易性金融资产会显著增加,假设1c得到支持。YEAR09的系数为0.00558,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2009的股票牛市行情很多公司都加大了股票投资的力度,因此交易性金融资产显著增加。我们的实证结果表明目前资本市场仍不成熟,上市公司存在利用自有资金,甚至是借贷资金来投资证券的现象,同时当上市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充沛的时候,会积极运用股票二级市场来博取投资收益。 (三)显著性检验为了观察所有权性质的影响,将样本分为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两组,对模型(1)进行分组检验,结果列在。非国有企业组的CFO系数为0.0508,在5%的水平上显著,而国有企业组的这个系数不显著。这说明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可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增加更多的依赖于经营活动现金流,假设2b得到验证。而第四列的回归结果显示,国有企业组的CFFLOAN的系数为0.00664,在5%的水平上显著,而非国有企业组的这个系数不显著,恰恰说明与非国有企业相比,国有企业的可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增加与其借款现金流显著成正比,支持假设2a。显然我们的研究证据表明,非国有企业炒股的资金更多来自经营现金流,而国有企业证券投资的资金与其借款现金流显著正相关。这种现象值得有关监管的部门的重视和注意。 四、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本文考察了近 3年来上市公司可交易性金融资产变动与其现金流和货币资金变动的关系,研究发现:我国上市公司存在利用自有资金,甚至是借贷资金来投资证券的现象,同时当上市公司经营活动现金流充沛的时候,会积极运用股票二级市场来博取投资收益。与国有企业相比,民营企业可交易性金融资产的增加更多的依赖于经营活动现金流,非国有企业炒股的资金更多来自经营现金流,而国有企业证券投资的资金与其借款现金流显著正相关,国有企业会更多的借钱炒股。这为相关政府部门规范上市公司证券投资行为,确立监管重点,制定监管政策提供了理论解释和经验证据的支持。 (二)政策建议本文提出下列政策建议,供政府相关监管部门参考:第一,监管部门应当加强对上市公司证券投资行为的监管,强调上市公司应致力发展主营业务,避免证券投资利润比重过高。一方面上市公司过度的二级市场股票投资行为会对股价的暴涨暴跌发生助推作用,形成股市泡沫和铸就资本市场的结构性风险。另一方面会影响公司盈利的稳定性与持久性,如果中国优质的公司都去投资证券,都只关注股价的变动而没有企业关注实业,那么,非但证券投资的基础不存在,整个国家的经济基础也会受到影响。第二,监管部门在制定监管政策和实施监管时,应加强对国有企业的监管。本文研究发现国有企业更容易借钱进行证券投资,因此,监管部门应确立监管重点,对不同类型企业区别对待,有助于提高政策实施效果。第三,应关注资本市场发展的周期对企业证券投资行为的影响,本文研究和制度背景分析都说了上市公司在牛市的时候会进行更多非理性的炒股行为,因此监管部门要根据市场周期来把握相关政策出台的时机。第四,进一步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保护中小投资者利益。上市过度的股票投资行为,既可能利用其来进行盈余管理,也是内部交易的温床,都会损害中小投资者利益。因此,监管部门应督促上市公司应该完善公司治理,针对证券投资行为建立健全相关的内控制度,董事会、股东大会应慎重作出证券投资决策,严格控制投资风险。#p#分页标题#e#

上市公司资产管理范文2

【关键词】固定资产管理 钢铁上市公司 管理对策

固定资产投资在中国的钢铁行业中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趋势,但钢铁行业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如自主知识产权薄弱,高附加值刚才方面几乎依靠进口;与此同时,区域资源整合能力弱,兼并重组方面有待加强;同时盲目扩张也给企业带来了资源的浪费。所以企业要增强固定资产的管理,提早防范固定资产不必要的流失。

一、上市公司与固定资产有关概念

(一)上市公司的界定

上市公司就是在其由国务院或者国务院授权的证券监管机构已已发行股份上市批准在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的股份有限公司。上市公司是有限责任公司。上市公司必须得到批准,必须满足一定的条件才能到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

(二)固定资产的概念和内容

固定资产是指的使用超过一年的企业提供服务,或为管理目的,价值达到一定标准的,非货币性资产,而且还提供了2000多元以上固定资产的单位价值生产的产品,与使用年限超过两年以上,包括建筑物,房产,机械,运输工具还有其他与生产管理活动有关的对象,器材,工具等的使用年限。虽然不是主要设备用品的生产和经营的一部分,也应作为固定资产。公司的主要生产资产管理和其劳动方法的根本就是固定资产。

固定资产的内容可以分为下面几点:第一,固定资产的有形资产具有如下特点:出产商品,供应劳动力,租出或管理经营而所有;超过一年的预期使用寿命;单位价值较高。如:房屋,道路,桥梁,场地,设备,仪器,设备,计算机设备,交通运输设备,传导设备,工具及用具等。第二,固定资产必须同时满足下面的条件,以便被识别:一是有经济效益的固定资产有机率进入公司。二是资产的成本可以被测量。

二、钢铁行业上市公司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健全的固定资产管理制度

为了提高系统,以确保管理系统的规范,使规范和报废处理固定资产的管理业务,首先有必要定制相应的管理规范。其次,公司有权力管理,资产管理的适当划分。资产的处置必须根据公正,公平和开放的原则,那么不难看出公司更合适固定资产和公开招标公开拍卖购买和处理的方法。

(二)缺少固定资产投资防止风险的意识

一些公司在固资投资决策时还尚未建立科学的风险应对机制时就进行盲目投资。在这样的状况下,可能会致使在固资出现错误的资金投入,并且往往因为资金投入所需的数量较大,而且会占据固资较长的资金投入的回收期,假使突然出现无法预料的情况,往往会造成公司较为不必要的严重的经济损失。

(三)存在较为严重的固定资产浪费现象

按照我国会计制度的相关规定,固定资产或存货应定期一年一次进行盘点。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固定资产的库存较少,因为员工人数少而工作任务又重使固定资产等方面的问题,在比较重要的库存管理,流于形式的工作,这是账实不符的长期现象和不一致不检测整顿的直接原因的存在。

(四)缺乏对固定资产管理的有效监督

第一要做定期或不定期检查的使用情况,如果有在使用期间的问题要及时纠正。另外,要使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分析它们的用法来评价使用的情况。通过纵向和横向以及前几年做的比较和类似的公司进行比较,找出来他们之间所存在的差别,分析其因果,能够让相关的部门在第一时间采取措施,进一步挖掘自身潜力,提高固资的使用效率。

三、完善上市公司固定资产管理的对策建议

(一)提高管理意识

在提高公司管理者的意识的同时,建立正确的财务管理制度。公司管理者应该明确财务管理的核心位置性,充足认识和理解财务管理的内涵和运作。有效地了解和预期风险,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建立以市场为导向的方法。对于存在于当前的金融诈骗,或财务工作中的舞弊现象,纪检监察部门要监督努力的工作,不能徇私枉法,官官相护。建立财务控制和返回控制系统,监管分离的实施建设。对金融财务人员,会计,进行管理和监督,人员的工资由金融总部任命支付委派的财务部门发放,以提高财务报告和监管严肃的准确性。与此同时,审计部门要加大监视和控制的力度,努力来正确,及时发现,然后解决问题,严肃查处违法违纪的人员也需要加强。

(二)改善金融市场,扩大融资来源

1.促进成熟和均衡的金融市场体系。从基本需求出发,以改善资本市场结构来满足上市公司的融资需求。

2.发展金融服务公司上市C构。对于上市公司的贷款,金融结构的建立目前是解决上市公司的融资难问题是最被认可的方式。

3.引导和规范民间融资,宣传民间融资健康发展。

(三)改变上市公司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加强信息化建设

随着计算机信息技术的发展,企业必须实行集中管理和资金监控,计算机技术的应用可以减少人为因素,实现信息化管理的高效率。公司要针对当前财务管理中资金管理的薄弱环节,广泛使用财务电算化软件,使财务和业务整合,才能够加速基金信息的传播速度,并加强对资金的使用管理,提高资本效率。有关财务软件的选型,选择的软件公司应该认识到是由国家建立统一的计算机平台,并逐渐使用先进的ERP系统。ERP系统简化采购,充分利用数据以及金融和其他服务之间的信息交换与处理,销售和财务的流程,提高管理效率,财务管理对公司的各个方面进行监控,更好地进行金融监管的机制,是通过整个公司业务流程的个个环节进行实施的。

(四)培养上市公司管理人员的财会素养

改进财务管理与人员素质的发展密不可分,努力提高会计人员优化工资知识结构的学习能力,提高创新会计的概念,这样才能保证系统顺利实施的过程,是一个实现财务管理的重要目标。员工和管理人员的企业制度,特别是在管理人员的个人责任,决策的管理模式,管理方式,文化素养,法律意识技能的实施等直接控制执行内部资金的结果影响。对于一个公司来说,要发展,如果公司有一个非常坚实的资金管理系统,但是领导人员却不重视,这就等于是不存在的,在本质上没有什么实质性的意义。因此,应该提高知识管理的管理水平,而且也要加强金融学习,并且提高法规,法律意识和公司管理部门经理的水平。

四、结束语

公司的固定资产是其与其他公司竞争力的后盾。尤其是钢铁企业是一个标准的资本和技术相互依赖的企业,还有很多的历史残留问题。我们应该用正确的态度来面对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投资理念,认真的学习,根据市场经济和现代企业制度的客观规律,树立全面的固定资产管理系统。而在技术手段,我们要充分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获得原始数据和信息的有效,及时,准确的处理和分析,以达到预期的效果,继续寻求实现企业的最终价值业务目标。

参考文献

[1]方平,钢铁企业固定资产管理优化[J].山东冶金.2010(5).

[2]李春娥,邹云飞.加强固定资产管理 提高资产利用率[J].山东煤炭科技,2008.01.

[3]尹月春,强化企业固定资产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4]刘春英.浅谈企业固定资产的特点、现状及管理手段[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1.17.

[5]李跃兵,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现状与对策[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1.12.

[6]邱玉红,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与解决办法[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1.08.

[7]季论,钢铁企业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及对策[J].商,2015,15.

[8]彭小华,固定资产减值的会计核算分析[J].财会研究,2008(5).

[9]漆海波,1997~2002年中国固定资产投资研究[J].江苏统计,2003(11).

[10]张苏宁,资产减值引起新会计问题的思考[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W报,2010,(1).

[11]张军玲,新会计制度对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影响[J].公共事业财会,2008,(3).

[12]孙洪林,浅析钢铁企业固定资产管理[J].城市建设研究理论,2015(4).

[13]中国钢铁工业协会,2015年一季度钢铁行业运行情况[J].中国钢铁业,2015(5).

上市公司资产管理范文3

关键词:上市公司 资产减值 盈余管理

盈余管理是理性的经济人在不违背会计准则的情况下,通过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的选择进而达到自身效益最大化的合法行为。但这种盈余管理行为必然会影响投资者等利益相关者的决策,从而违背了会计信息质量要求的相关性,即决策有用性。作为会计六大要素的资产的真实性自然也要大打折扣,有可能出现虚增资产的行为。所以会计准则要求企业计提相应的资产减值准备,不高估资产价值,体现谨慎性原则,挤出资产的“水分”,然而资产减值在确保资产的真实性时,也无疑成为了管理者盈余管理的手段。盈余管理和资产减值会计准则是一个相互作用,逐步推进的过程,盈余管理手段的改变也迫使我国的会计准则(资产减值)经历了从无到有,从简单到复杂的逐步完善过程。

资产减值准则在我国的发展历程

相对于国外的资产减值会计,我国对资产减值会计起步相对较晚,在1992年之前,我国各种会计文件中都没有提到过资产减值,因为在那以前,特别是在实行市场经济以前的计划经济年代,根本没有必要核算资产减值。但是与1992年1月1日实行的《股份制试点企业会计制度》标志着我国资产减值会计开始引起企业及社会各界的关注。资产减值政策在我国逐步发展的过程如图1所示。

对现行资产减值准则的再思考

财政部于2006年2月15日出台,要求上市公司于2007年1月1日起执行的现行《企业会计准则》,其中对于资产减值的规定有很大的变化。

(一)现行资产减值规定较旧规定的进步之处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每一项新的规章制度,都是在原有的规章制度的基础之上发展和完善起来的,都是对原有规章制度的超越,相对于原有的规定都存在着较大的改进之处,资产减值会计准则也是如此。这种改进之处主要体现在资产的概念更大、准则的使用范围更广、减值迹象的判断更加明确、可回收金额的计量更便于操作、不得转回的规定更坚定、信息的披露更彻底等方面。

(二)新资产减值规定尚存在的不足

1.仍然需要相关人员的主观判断。尽管现行减值准则规定了判断资产减值迹象的内外部信息,但是每个企业都有自己独特的宏观环境和行业环境,因此资产减值迹象的表现形式也是复杂多样的,这就需要公司的财务人员具有敏锐的职业洞察力和良好的判断能力,但这种洞察和判断可能因人而异,使得减值迹象的判断进而减值的确定就存在差异。

一是可回收金额方面。关于可回收金额,现行准则只是给出了定义,在具体的计算过程中还需要确定公允价值、未来现金流、资产的剩余使用寿命、处置费用、折现率等,而这些数据多数是要求有活跃的市场或者多数是未来的数据,没有精确的数据可得,需要人为判断。二是资产组和商誉的减值测试方面 资产组和商誉的减值测试也是缺乏相应的具体规定,资产组确认的依据是能单独的产生现金流量,而我国现在的会计从业人员对现金流量的预测多数是经验不足的。对于资产组的划分,也存在着因人而异的现象。对于资产组的不同划分,可能导致计提不同的资产减值准备,进而导致出现资产的账面价值和实物形态相背离的现象。而商誉的减值,是按照公允价值的比例进行分配的,而公允价值的计量存在不确定性,从而导致商誉的减值的测试进而计量是不客观的。

2.仍然存在禁止转回规定禁止不了的盈余管理行为。尽管现行的资产减值准则关于“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一经确认,不得转回”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资产减值行为。不管这种禁止转回的规定扼制通过盈余管理操纵的利润的数额如何,至少该规定减少了一种盈余管理的方法。但是这种禁止转回的规定,并没有对采用如下方式进行的盈余管理有所遏制:

管理人员变更的情况。在管理层人员即将退休或者调离时,通常调节资产减值,以此影响资产减值损失,而该损失最后将转入当期损益,影响当期盈余,达到自身效益的最大化。不能遏制这种现象是因为现行减值准则只对禁止转回做了规定,而对于计提没有相应的规定。

资产置换或者处置的情况。禁止转回减值的规定对另外一种情形也不能起到有效地遏制作用,那就是尽管规定了禁止转回,但是当企业把资产贴现时,以前期间计提的减值是可以转销的,企业可能通过资产置换或者是资产处置,把以前期间计提的减值准备转销,进而操纵盈余。

流动资产减值准备转回的情况。据不完全统计,企业通过资产减值进行盈余管理时,最常用的两种减值是存货的减值(存货跌价准备)和应收账款的减值(坏账准备),而现行准则中对于存货、应收账款等流动资产的减值准备的转回并没用做出禁止性的规定,因此企业仍然可以采用这两种惯用的减值准备的转回来进行盈余管理。

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的关系

盈余管理的主体一般即为公司的管理当局,他们是资产减值会计准则的执行者,他们利用资产减值会计的政策灵活性和漏洞来进行盈余管理。而资产减值政策的主体一般是财政部等准则的制定者。由于制定者和执行者的立场不同,他们所代表的利益各方也有差异。二者之间的动态博弈,促使盈余管理的手段越来越与时俱进,也促使资产减值政策越发完善。

(一) 资产减值为盈余管理创造了机会

由于《企业会计准则》的使用范围不是仅仅锁定为一个公司,所以其规定也只是一个总的原则性的,具体操作中需要企业做出判断和估计,资产减值就是需要运用主观判断的情形之一,这种准则的灵活性为盈余管理留下了理论上的可行性。又由于现在的公司所有权与经营权是分离的,以及报酬契约的诱惑等,使得管理者既有盈余管理的动机,而信息的不对称性也为盈余管理的操作可行性提供了基础。

(二)盈余管理促使了资产减值的日趋完善

任何一项政策,都是在摸索中逐步完善的,需要实践的检验,在实践中发现的问题就需要及时解决,出台新的补充规定等,资产减值的逐步完善也是经历的这样一个过程。资产减值政策刚出台的时候,肯定存在着或多或少的、这样那样的不足,当这些不足被盈余管理者用来操纵利润,给其他的利益相关者造成危害的时候、或者当这些盈余管理行为较为普遍的时候,就会引起社会各界,包括政策制定者的关注,然后指导新的政策。我国2006年新资产减值准则的制定也是在大家的呼吁声中出台的,该政策规定长期资产减值准备不得转回,扼制了一部分企业运用长期资产减值准备的转回进行盈余管理的行为,这也是我国资产减值取得的又一大进步,也是资产减值政策最近一次改进的成果。

公司盈余管理治理的对策建议

本文提出的“四位一体”的解决办法,由政府、企业、注册会计师、社会媒体等共同努力,解决过度盈余管理的问题,具体如图2所示。

(一)政府层面

作为资产减值准则等企业会计准则的制定者,在制定企业会计准则时,要有战略的眼光,使制定的准则能够有一定的前瞻性。在制定准则之前,要对社会公众对于企业的财务报告信息的需求点做一个问卷调查,使财务信息的供给与需求完美匹配。在准则制定后,政府部门要为准则的有效运行提供一个环境支撑,如为企业建立诚信档案,这种档案能够在互联网上随时可查等,对于实际执行中存在的问题,还可以再追踪追加补充规定等。

政府部门一旦查出存在过度盈余管理的公司,就要加大惩罚力度,让他们为过度盈余管理付出惨重的代价,这种惨重的代价既包括经济处罚,也应当包括对于企业声誉的损害。对于那些财务指标恰恰符合公司法、证券法等规定的公司,更要用怀疑的眼光来看待他们,作为重点检查对象。

(二)公司层面

我国的公司治理结构为股东大会领导下的董事会和监事会。在现代公司治理结构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所有者和经营者利益存在冲突的时候,如何运用有效的监督和激励来解决这种利益冲突。我国现在的公司治理结构中,内部人控制现象严重、没有形成经理人的竞争的市场等,因此应引入独立董事,以及消除国有股一股独大的现象,形成大股东之间互相制衡的局面等,只有如此,公司的大股东、管理当局才不会为了某一方的利益而进行过度的盈余管理。同时,有必要加强内部审计等内部控制制度的建设,根据内部控制的前提环节风险评估环节,建立适当的内部控制制度,通过内部审计的结果发现内部控制制度的不足,进而完善风险评估和内部控制,周而复始,逐步缩小盈余管理的空间。

(三)外部审计层面

由于会计信息的专业性,广大投资者可能由于专业性的限制,对于上市公司披露的财务报表可能不能充分的理解。这时,注册会计师的外部审计报告可能就成为广大投资者了解被审计单位的一个重要资料。但是会计师事务所可能为了实现自身的利益,对一些盈余管理的事项可能不予披露,也或者是会计师事务所因为长时间为某一个公司审计,相处时间长了,碍于人情,不方便出具否定的审计意见等。亦或者是,会计师事务所由于业务量大,工作人员少,时间紧等客观条件限制,没有精力进行深入的审计,致使审计报告的可信度大打折扣。我们应该加强对注册会计师的教育培训,使其能够明白广大投资者对于他们寄予很高的期望,使他们能够当好“经济警察”,同时加强CPA(注册会计师)的行业自律等,通过种种手段要求注册会计师出具中立的审计报告,通过注册会计师独立的外部审计迫使企业降低盈余管理。

(四)社会监督层面

媒体作为大众文化的传播者,要积极发挥好宣传作用,对于好的社会现象要广为宣传,对于不好的社会现象要靠舆论压力来扼制。靠舆论压力来披露过度盈余管理,肯定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扼制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同时,媒体要发挥好普及基础知识的作用。相关媒体可以定期组织一些简单的财经知识的讲座。以此来普及财会知识,使广大中小投资者在了解财会知识的基础上做出更明智的选择,以此来扼制盈余管理。

参考文献:

1.刘义文,宋享娱.资产减值会计发展的历史回顾[J].特区经济,2005(11)

2.高源鸿.资产减值与盈余管理关系的研究[J].商业经济,2009(5)

3.郑春美.公司治理中的会计治理对策研究[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1)

4.吴联生.会计信息失真的“三分法”:理论框架与证据[J].会计研究,2003(1)

上市公司资产管理范文4

关 键 词:资产出售;盈余管理;债务契约假设;盈余平滑假设

中图分类号:F275.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0892(2007)01-0113-07

一、引言

资产出售是指企业将其拥有的子公司、经营部门或其他固定资产的所有权有偿让渡给第三方,并以此获取现金或其他有价证券的行为。资产出售既是公司重组过程的重要一环,也是企业进行业务结构调整,提高经营集中度的有效方式,还是企业在特殊情况下的一种有效的融资途径,不仅在企业的财务活动之中占据着重要地位,而且在我国上市公司中也相当普遍。

国外的大量实证研究均发现了资产出售的财富效应,为此,不少学者提出了基于资产出售经济动因的解释;但也有一些实证研究否定了财富效应,认为资产出售包含了盈余管理因素,向市场传递了关于公司财务的消极信息,从而导致市场的负面反应。国内关于资产出售市场反应的研究,并未为财富效应的存在找到强有力的证据,甚至发现资产出售会给股东财富带来大幅度的损失,其很可能含有盈余管理动因。另一方面,由资产出售产生的非经常性损益虽然是公司利润总额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并不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对利润的影响是暂时的,其特殊性质为公司进行盈余管理提供了机会。上述分析均表明,上市公司利用资产出售进行盈余管理其潜在可能是存在的,尽管我国上市公司存在大量的盈余管理行为已经是不争的事实,但是,我国上市公司是否会通过资产出售进行盈余管理,其动因何在?由于资产出售既包含经济动因,也可能包含了盈余管理动因,因而上述问题并不能简单作答。从国内现有的研究来看,一方面对于资产出售的相关研究,还局限于对资产出售财富效应的检验,对其可能存在的盈余管理动机因素鲜有涉及;另一方面,大量的盈余管理的研究虽然对上市公司的资产出售行为有所涉及,均指出了资产出售与盈余管理的潜在关联性,但是并没有对资产出售可能包含的经济因素加以甄别,而且也无专门针对资产出售盈余管理的相关研究。

本文即是从这一视角出发,在对我国上市公司的资产出售行为中包含的经济因素加以甄别的基础上,对其中的盈余管理因素进行研究,并对盈余管理的收益平滑假设和债务契约假设进行了检验。文章的结构如下:第二部分是已有文献的回顾;第三部分是假设的提出和研究设计,第四部分是实证分析;第五部分是在考虑经济动因的基础上的稳健性测试;第六部分是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二、文献回顾

学术界对资产出售的研究,发端于对资产出售财富效应的检验,而围绕资产出售的财富效应,学者们提出了多种基于不同资产出售动因的解释,在这些解释之中,可以将影响公司资产出售的因素分为两类:经济因素和盈余管理因素。

在影响资产出售行为的经济因素方面,Hite, Owers 和Rogers首先提出“有效配置假说”,他们认为通过资产出售将资产配置到更佳的用途从而提高了效率,而出售方也因此获得了一定的收益,因此增加了股东财富;John和Ofek提出了“经营集中度假说”:企业之所以出售资产,是出于纠正多元化错误的考虑。[1]管理层有动机将净现金流为负的资产或部门出售,以提高企业的集中度,从而引起市场的积极反应;Lang, Paulsen和Stulz提出资产出售的“融资假说”。[2]他们指出,对杠杆率太高或经营绩效较差的企业而言,债务和权益融资都存在较高的成本,而资产出售则是一种相对便宜的融资来源,且可以降低管理者与股东之间的冲突,因此成功的资产出售会引起市场的积极反应。

但是,也有一些学者对资产出售的财富效应提出了质疑,Alexander, Benson and Kampmeyer (1984)的研究认为,公司正式宣布资产出售时,股票市场的反应平平,股东只能享受到微弱的非正常收益。而Denning and Shastri(1990)则发现资产出售会产生负的非正常收益。对此,Myers and Singh(1993)基于信号理论指出,资产出售所导致的市场反应与其向市场传递的信号有关,为上述实证结果的差异给出了有力的解释。由于上市公司可以通过调节资产出售的时间和规模,对本期所要确认的收益进行调节,因此,如果投资者意识到这一点,将上市公司资产出售视为盈余管理行为,那么,上市公司的资产出售将会向市场传递有关公司财务的信息,导致市场的消极反应。

在学术领域,盈余管理是一个产生仅仅20余年的相对年轻的话题,而基于资产出售的盈余管理研究相对则更晚,但是以资产出售、债务及可赎回优先股的提前赎回(early debt retirement)为代表的真实交易(Undertaking transactions)①方式的盈余管理越来越引起学者们的关注。Bartov最先对资产出售中可能包含的盈余管理动因进行了研究,他认为,公司经理可以通过选择资产出售的时间(推迟或提前资产出售收入的确认时间)和规模达到盈余管理的目的,“利润平滑假设”(earning smoothing hypothesis)和“债务契约假设”(debt covenants hypothesis) 也在其对美国上市公司的实证研究中得到了验证。[3]Black,Sellers and Manly在Bartov的研究框架下,对澳大利亚、新西兰和英国进行了类似的研究,[4]与美国对资产采用历史成本法的会计制度不同,上述三国的会计制度允许对资产价值进行重新评估,采用现值法,因此,Bartov的结论,尤其是“债务契约假设”并未得到支持。Poitras,Wilkins and Kwan则以新加坡的上市公司为研究样本,并根据盈余管理行为的非对称性,将样本分为盈利组与亏损组,结果发现,对亏损组上市公司而言,其通过资产出售平滑利润的动机更为强烈,[5]同时,由于新加坡与美国会计制度上的差异以及新加坡上市公司的低资产负债率,“债务契约假设”并未得到实证结果的支持。

在国内,陈信元、叶鹏飞、陈冬华在对我国上市公司资产重组与刚性管制的研究中认为,我国上市公司有通过资产出售提高公司利润,以达到配股或增发条件的行为。[6]罗良忠、朱荣林、范永进对沪市上市公司资产出售的描述性研究发现,沪市上市公司的资产出售存在高比例的关联交易与显著的年末效应,而这些都是这些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有力证据。[7]廖理、许艳在对以会计政策变更与利用线下项目的两种盈余管理行为对公司绩效影响的研究中认为,法人控股公司通过各种方式的资源转移进行盈余管理是十分容易的,通过供销价格差异、资产置换与资产剥离等方式粉饰财务报表也相当普遍。[8]上述研究均指出了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出售行为所包含的盈余管理动因,但是上述研究并不是特别针对资产出售的盈余管理行为的研究,仅仅指出了资产出售与盈余管理所存在的潜在关联性,不仅没有对资产出售包含的盈余管理因素进行深入分析,更未对资产出售中包含的经济动因加以甄别。

三、研究假设与模型设定

1. 研究假设

Jiambalvo(1996)认为公司控制人与投资者之间非完美合同是盈余管理行为产生的主要原因,并且提出了盈余管理产生的七大动机,包括避税动因、管理报酬契约动因、外部融资需求动因等。Poitras,Wilkins and Kwan(2002)认为在上述7个资产出售的动因之中,至少有两个是适合资产出售的,即:外部融资需求动因与成本动因,本文将在上述文献的研究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背景,提出相应的研究假设。

(1)债务契约假设(Debt Covenants Hypothesis)

虽然,较高的资产负债率可以充分发挥债务的杠杆作用,但是,在非完美资本市场条件下,高资产负债率会导致较高的债务违约风险,使得外部投资者对企业的风险评价提高,增加了企业的外部融资成本,尤其是债务融资成本,同时,债务契约中对相关的财务数据,如资产负债率也会有一定的要求。因此,将企业的资产负债率控制在一定的水平是相当重要的。资产出售区别于会计政策变更和会计估计等盈余管理方式的一个重要特征是资产出售会产生实际的现金流,因此,企业在通过资产出售提高会计盈余的同时,还可以通过资产出售收入缓解企业的流动性约束,降低财务风险,或是用资产出售收入抵偿到期债务,有效降低资产负债率。可以用简单的数学证明:即使企业不是溢价出售资产,只是按照账面价值出售,并用出售收入偿还到期债务也可以降低资产负债率。令企业现有债务价值为D,权益价值为E,被出售资产账面价值为a,按照账面价值出售,并用其抵偿债务,会有:

基于上述原因,我们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1:资产负债率与上市公司资产出售规模正相关。

(2)盈余平滑假设(Earning Smoothing Hypothesis)

盈余平滑假设意味着企业希望将其盈余水平控制在某一水平,并减少其波动性。企业之所以进行盈余平滑管理是因为稳定的收益水平可以向投资者发出关于公司未来盈利情况的信号,也有学者认为,盈余管理是因为企业控制人希望将盈余水平控制在投资者所期望的水平或是因为企业控制人相信投资者将为收益稳定的企业支付更高的价格,总之,稳定的盈余水平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外源融资成本。张俊民、牛建军的研究发现,我国规模较大的上市公司出于避免政府机构干涉,降低政治成本的目的,有以平滑利润为目标的盈余管理行为。因此,我们提出假设2:

假设2:资产出售规模与公司营业利润变化程度正相关。

Burgstahler and Dichev提出,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激励动因是不对称的:相对于绩效较好的公司而言,绩效较差的上市公司具有更强烈的盈余管理冲动,而且其动因也更复杂。Poitras,Wilkins and Kwan的研究也证实,绩效较差的上市公司通过资产出售平滑利润的动机更为强烈,而绩效较好,尤其是盈利能力增加的公司并不会选择通过资产出售进行盈余管理,达到调低利润的目的。因此,提出假设3:

假设3:资产出售规模与公司营业利润变化程度存在非对称关系,营业利润下降的上市公司资产出售规模与营业利润下降幅度正相关,而营业利润未下降的上市公司其相关性不显著。

另一方面,我国上市公司进行盈余平滑管理,还有制度上的原因:由于我国证券法规规定,连续两年亏损列入ST板块,连续三年亏损暂停上市,宽限期内不能扭亏将中止上市。上市公司一旦戴上ST的帽子,一方面会受到监管机构、媒体、投资者更多的关注;另一方面,其筹资困难度也将加大,资金成本上升,而连续的亏损则有可能导致上市公司壳资源价值的丧失。因此,对我国的亏损上市公司而言,其扭亏动机是相当强烈的。由于目前,我国将净资产收益率作为上市公司IPO,配股与特别处理的考核指标,这为上市公司利用非经常性损益进行盈余管理留下了相当的空间。基于上述原因,我们将净资产收益率是否大于零作为上市公司的亏损标准,提出如下假设:

假设4:资产出售收入与上市公司前一会计年度是否亏损有关,若前一会计年度亏损,则其利用资产出售进行盈余管理的动机会更为强烈,资产出售规模更大。

2. 研究设计

如果上市公司的资产出售行为不包含盈余管理动因,那么,一年之中,各月资产出售项数差异应该不大。罗良忠等在对沪市上市公司资产出售的描述性统计曾表明,[7]从1998-2002年,上市公司资产出售存在显著的年末效应,即上市公司普遍具有在年末大量进行资产出售的行为特征,他们认为,这是上市公司通过资产出售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迹象。鉴于此,我们将首先针对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出售行为的时间分布特征进行均匀分布的非参数检验,以图发现上市公司通过资产出售进行盈余管理的初步证据。

同时我们还将对进行资产出售的上市公司和未出售资产的上市公司的主要财务与公司治理特征变量进行非参数检验,以对上市公司资产出售中的盈余管理因素以及经济因素进行初步分析,为此,建立如下回归分析模型:

(1)

其中,ASSINi表示公司i的资产出售规模,它是资产出售收入与资产出售前一会计年度的净资产之比。absβoroei是样本公司营业利润率的改变量的绝对值,它等于资产出售发生当年的净资产收益率(营业利润)与前一会计年度净资产收益率(营业利润)之差的绝对值,即:absβoroei=|oeoei,t-oroei,t-1|。之所以不选用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改变量是因为净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受到盈余管理影响的程度较大,并不能反映公司在盈利能力上的变化,而主营业务收益率对企业盈利能力的反映相对要狭窄一些,相比之下,营业利润一般属于公司持续经营下的结果,其对业绩度量具有相当的稳定性,从信息观来看,更能准确预测公司未来的现金流,是对公司盈利能力的一个较好的测度变量。

Levi是公司i在资产出售前一会计年度的资产负债率。SIZEi表示公司i的规模,是其资产出售前一会计年度总资产的自然对数。SROEi是一个二元变量,如果公司在资产出售前一会计年度发生亏损,即净资产收益率小于零,则取值为1,反之为零。

为了验证假设3,我们将对模型(1)按照βoroe的正负性进行分组回归分析,其回归模型基于对模型(1)的修正,即删除回归变量absβoroei的绝对值符号。

对资产出售的研究是关于经济动因与盈余管理动因的混合假设,如果不对资产出售中可能包含的经济因素加以控制,其关于盈余管理的结论是令人怀疑的。在稳健性测试中,我们将在模型1的基础上,加入表征影响资产出售的经济因素及公司治理因素作为控制变量,模型如下:

其中,Hi是表示公司经营集中度的Herfindal指数,它等于公司i主营业务各经营单元收入与主营业务收入的比值的平方和,Hi∈(0,1],公司i经营多元化程度越高,Hi就越小。资产出售的“经营集中度假说”认为,纠正多元化错误,提高企业的经营集中度是企业进行资产出售的重要动因,因此,预期Hi与资产出售规模负相关。

yearIPOi表示公司上市年限。

esalei是一个二元变量,如果资产出售产生正的收益,取值为1,否则为0。

Relti是二元变量,如果公司的资产出售事项为关联交易,则取值为1,否则为零。

contri表示公司控制性股东的持股比例。

STji,j=2,3,4,5是表示公司第一大股东最终控制人性质,最终控制人为国有控股的为基础类,如果股东类别为民营控股,则ST2i为1,外资控股,则ST3i取1,集体控股,则ST4i取1,社会团体和职工会持股,则ST5i取1。

四、实证分析结果

1. 样本选择与数据来源

本文研究选取了2003-2004有资产出售行为的沪市、深市上市公司作为研究样本,由于金融类公司具有特殊的资产负债结构和经营现金流特征,其应计利润与其他上市公司存在明显差异,因此剔出了金融类上市公司;在出售资产的上市公司中,剔出了强制性资产出售,包括由诉讼引发的强制性资产出售,以及城市规划变更所导致的向国土主管部门有偿转让土地等,同时,还剔出了4家财务数据异常的上市公司。由此,样本共计282家上市公司,533项资产出售,其中,沪市197家上市公司,370项资产出售,深市85家上市公司,163项资产出售。

资产出售数据来源于香港大学中国金融研究中心与国泰安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开发的中国上市公司财务年报数据库(CSMAR)上市公司年报重大事项一栏,不足内容,如资产出售规模,是否关联交易等数据,我们通过金融界(省略)提供的上市公司资产出售公告或董事会公告进行了补充。公司的财务数据与治理数据来源于北京大学中国经济研究中心和北京色诺芬公司开发的色诺芬数据库。

2. 描述性统计

表1资产出售的时间分布

注: 由于一些上市公司并未公布资产出售详细时间,因此我们并未加以统计。

表1是对资产出售时间和规模的一个描述性统计。由表1可见,12月份的资产出售共计102项,显著高于前11个月各月的资产出售事项,其Kolmogorov-Smirnov均匀分布检验,Z值为1.797,相伴概率为0.003,在1%的水平上拒绝其分布为均匀分布的假设。可见,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出售的年末效应特征并未随时间的推移而有所改变,上市公司在年末大量进行资产出售,很可能是在其发现本年度营业利润有限的情况下,为增加本年度利润所做的最后一搏,其资产出售行为包含盈余管理动机的可能性很大。

表2是对上市公司出售资产类型的描述性统计,其中,固定资产出售与权益性资产出售所占比例最大,而债券和债权所占比例较小,均未超过5%。Poit所占比例最大,而债券和债权所占比例较小,均未超过5%。Poitras,Wilkins and Kwan(2002)认为,不同类型资产的出售参与盈余管理的适应程度是不同的,某些类型的资产,如流动性较高的投资性资产更适于盈余管理,因为在出售时机的选择上,具有较大的灵活性;而且,相对于固定资产,出售方与买方关于资产真实质量的信息非对称程度也较低。因此,企业资产中,固定资产与投资性资产的构成比例,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能力。

图1资产出售时间分布的柱状图

表2上市公司资产出售类型及比例

表3是对主要回归变量的描述性统计。从中可以看到,资产出售规模最大值大于1,表明有上市公司的资产出售规模超过了其净资产的账面价值。βoroe均值、中值均为负,表明出售资产的上市公司其盈利能力在资产出售年度相对于前一会计年度显著下降。

表3回归分析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注:*,**,***分别表示在10%,5%和1%的水平上显著异于零,后续各表一致。

表 4出售资产和未出售资产上市公司财务与治理主要变量的

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

表4是对出售资产的上市公司和未出售资产上市公司财务和公司治理主要变量的非参数Mann-Whitney U检验。从中可以发现,进行资产出售和未进行资产出售的企业规模并没有显著差别(其Z值为-0.197),但是它们在上市时间、资产负债率、净资产收益率(营业利润)的改变量、控制性股东持股比例以及反映多元化程度的Herfendal指数在统计上有显著差别:在上市年限上,出售组的上市年限要长于未出售资产的上市公司;而其资产负债率普遍高于未出售资产的上市公司。同时,进行资产出售的上市公司控制性股东的持股比例虽然平均达到了39.65%(表3),但仍然显著低于未进行资产出售的上市公司,其多元化Herfendal指数低于未进行资产出售的上市公司,即进行资产出售的上市公司其多元化程度在统计上要高于没有进行资产出售的上市公司。上述结果初步表明,上市公司进行资产出售确实包含着一定的经济动因,如纠正多元化错误,但也包含着由于其营业利润的变化和高杠杆率(Lev)而导致的盈余管理因素,这需要进一步的分析。

3. 回归分析结果

表 5基于模型1的全样本及按βoroe符号的分组的回归分析结果

表5是对模型1全样本和按βoroe符号分组回归的结果。纵观三组的回归结果,Lev的回归系数均显著为正,与预期相同,表明上市公司资产出售规模与其杠杆率正相关,债务契约假设(假设1)得到验证,这表明,我国上市公司确实有通过资产出售降低资产负债率与债务违约风险的动机。

在全样本的回归结果中的系数显著为正,表明资产出售规模与上市公司的净资产收益率(营业利润)改变量的绝对值正相关,这与假设2一致。但是,对比分组回归结果,βoroe>0一组,的回归系数并不显著地异于零,而在βoroe

在全样本的回归结果中,SROE的回归系数显著为正,说明上市公司资产出售规模与上一会计年度是否亏损有关,上一年度亏损的上市公司其资产出售规模显著大于上一年度未亏损的上市公司,即上市公司会通过资产出售,增加收益,达到扭亏为盈的目的,假设4得到了验证。但是,分组回归结果说明,对于上一会计年度亏损而本年度营业利润进一步下降,企业扭亏压力显著增加的上市公司而言,这一动机显然更为强烈。

五、稳健性测试

稳健性测试的结果显示:在加入标志资产出售经济动因和公司治理特征的控制性变量后,Lev,SIZE,SROE,absβoroe及βoroe的回归系数仍然和表5的回归结果具有一致性,即这些标志盈余管理因素的变量对资产出售规模仍然具有显著影响。而在新加入的变量中,esale的系数在全样本组和βoroe0一组,YearIPO的回归系数在5%的水平上显著大于零,结合表4的非参数检验结果,可以认为上市公司资产出售与上市年限具有正相关关系,我们认为这与上市公司上市后经营绩效下降有关。

在标志控制性股东所有权性质的变量中,ST2与ST5的回归系数均是显著的。其中,标志民营控股的变量ST2的回归系数在全样本组和βoroe

表6的结果同时也显示,标志上市公司资产出售经济动因的变量多元化指数并不显著,其对资产出售规模并无影响,说明我国上市公司通过资产出售以提高经营集中度,纠正多元化错误这一动机是微弱的。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对资产出售规模也没有显著影响。

表 6稳健性测试回归结果

六、结论

上市公司通过资产出售方式进行的盈余管理,不仅影响了会计报告质量和投资者的投资决策,而且还会对公司的利益相关者,如债权人和小股东的利益产生一定的负面影响。本文的研究表明:

1. 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出售具有显著的年末效应,大量上市公司选择在年末进行资产出售,这是其资产出售包含盈余管理动因的重要迹象。

2. 进行资产出售的上市公司与未出售资产的上市公司在资产负债率、经营的多元化程度、上市年限、控制性股东持股比例上具有显著区别,表明上市公司资产出售的确包含了一定的经济动因,但也包括了盈余管理因素。

3. 回归分析的结果表明,债务契约假设和盈余平滑假设均是成立的。前者意味着,上市公司通过资产出售降低资产负债率,即资产负债率与资产出售规模正相关。而后者意味着上市公司通过资产出售平滑利润,但是,与“盈余管理非对称性假说”一致,我们发现,上市公司通过资产出售调节利润的行为具有非对称性。对营业利润下降的上市公司而言,其利用资产出售增加收益,调高利润的动机强烈,反之,对营业利润上升的上市公司而言,并不会选择通过资产出售来平滑利润。

4. 在控制影响资产出售的经济因素与公司治理因素后,盈余管理因素对资产出售规模仍然具有显著影响,但是,上市公司经营多元化程度对资产出售规模并无显著影响,而控股股东性质对资产出售规模具有一定影响,说明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与控股股东性质具有一定的相关性。

――――――――

注释:

① Barbov(1993)将企业盈余管理的方式分为三类,一是会计方法(Accounting methods),二是估计方法(Estimates methods),其次是进行真实交易(Undertaking transactions),而资产出售正属于第三类。

――――――――

参考文献:

[1]John, K and E.Ofek.Asset Sales and Increase in Focus [J].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1995,37,105-126.

[2]Lang, L., A.Poulsen and R.Stulz. Asset Sales, Firm Performance, and the Agency Costs of Managerial Discretion [J]. Journal of Financial Economics, 1995,37,3-37.

[3]Bartov,E.The Timing of Asset Sales and Earnings Manipulation[J].Accounting Review,1993,68,840-855.

[4]Black,E.,K.Sellers and T.Manly. Earnings Management Using Asset Sales: An International Study of Countries Allowing Noncurrent Asset Revaluation [J]. 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 & Accounting,1998,25,1287-1231.

[5]Geoffrey Poitras, Trevor Wilkins and Yoke Shang Kwan.The Timing of Asset Sales: Evidence of Earnings Management?[J].Journal of Business Finance&Accounting, 2002,29(7)&(8),903-934.

[6]陈信元,叶鹏飞,陈冬华.机会主义资产重组与刚性管制[J].经济研究,2003,5,13-22.

[7]罗良忠、朱荣林、范永进. 我国上市公司资产剥离实证研究[J].证券市场导报,2003,(12).

[8]廖理,许艳.不同盈余管理手段对于上市公司业绩的影响[J].系统工程理论与实践,2005,8, 24-31.

[9]刘凤委,汪辉,孙铮.股权性质与公司业绩――基于盈余管理基础上的经验分析[J].财经研究,2005,6,96-106

上市公司资产管理范文5

关键词: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会计准则;资产减值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08-0125-02

1 旧资产减值会计政策的局限性

资产减值的会计处理需要会计人员对会计政策进行选择,并做出职业判断,这就有可能存在机会主义行为。可以选择对本公司或者本身有利的会计处理方法,也就是说资产减值可能成为一种盈余管理的方法。从前人的研究中。我们可以了解资产减值会计政策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已经成为调节会计盈余的一种工具。旧资产减值会计政策自身存在问题是主要原因。

一是可操作性的问题。旧资产减值会计政策对于如何判断一项资产是否存在减值的规定较为模糊,有的虽然在制度中规定了应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几种情况,比如固定资产、无形资产和长期资产,但是如何确定企业存在上述情况还没有具体的规定,因此在操作中有较大的随意性。为企业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留下了较大的空间。

二是在资产减值转回方面,旧准则允许资产减值转回。从理论上讲,如果某些项目的成本支出不能有助于企业的未来经济利益,或者他们的效能已经全部或部分消失,消失的部分就不能算作资产,而应当一次性转为费用或损失。但是,就是这样一项符合现象自身规律性的制度,却导致资产减值会计在实施的六年里,资产减值的转回成为了管理当局进行盈余管理的重要工具之一。

我们从南方证券破产后,其股东针对该事件计提的五花八门的减值准备,就可以看出我国旧资产减值会计政策存在的问题为机会主义者提供了很大的空间。

南方证券于1992年9月成立,注册资本34.58亿元。在其现有的56家股东中,9家为上市公司,2004年1月2日,南方证券由于违法违规经营,管理混乱被实施行政接管。在南方证券被行政接管后,9家上市公司纷纷计提资产减值准备来反映可能遭受的损失,但各家公司对这同一事件计提减值准备的实际情况却存在较大差异,如表1所示。

根据表1我们可以看到,同为南方证券第一大股东的上海汽车与首创股份,面对同一事件计提的减值比例却大相径庭。上述情况表明,由于旧资产减值会计规范不够具体,对资产减值确认与计量范围及基础尚未形成明确一致的共识,导致在会计实务中缺乏可操作性。这些规定的模糊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企业管理当局职业判断的滥用。

2 现行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对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行为的抑制作用

现行准则规定:“资产减值损失一经确认,在以后会计期间不得转回”。该规定在一定程度上堵住了长期资产减值转回这一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通道,为提高会计信息质量提供了保证。减值转回是某些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常用手段。利用减值转回进行盈余管理的方法一般有两种:一是当预计当年将会出现大幅亏损时,在当年大额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下一年度转回,从而做出下一年度扭亏为盈的财务报表,即所谓的bigbath;二是选择某一年份超大额计提减值准备,其后几年分次缓慢转回,制造出利润稳步攀升的假象,为管理当局的管

理业绩服务。在旧准则中,上述两种减值转回的方法合法但不合理,这种方法严重地影响了会计信息质量。

现行准则对资产减值计得的原因、程序、方法等的附注披露提出了明确要求,从而促使管理当局正确地运用资产减值准则,提高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质量的高低与会计报表附注的披露程度密切相关,会计报表附注对资产减值计提披露越充分,越有利于会计信息使用者对与资产减值的相关信息作出正确地判断,这无疑给提供会计信息的管理当局多施加了一层压力。

3 现行资产减值会计准则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留下的空间

现行资产减值准则虽然在很大程度上改进和完善了现行准则,在一定程度上能够抑制企业盈余管理行为,但其还存在一定问题。

首先,现行准则将存货、投资性房地产、消耗性生物资产、建造合同形成的资产及递延所得税资产等排除在其适用范围外,使企业在进行资产减值测试与计提时。缺乏统一协调,增加了会计职业判断的难度,也意味着仍然存在着通过减值准备转回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

其次,虽然现行准则规定了资产减值准备“一经确认,不能转回”,但这仅针对长期资产,企业仍然可以通过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调低当期利润,减少期末存货成本,这样以后期间销售成本就会偏低,从而使未来的利润反弹,或转回以前年度计提的存货跌价准备增加当期利润。

4 改进措施及建议

由以上分析我们可知,旧减值政策在其实施的六年里已经成为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工具,尤其是对于亏损上市公司,减值准备是其调节盈余的“蓄水池”。针对这个问题现行准则规定长期资产资产减值计提之后不能转回,这条盈余管理的通道将被堵死,但还尚余存货跌价准备、坏账准备等减值准备。上市公司仍然可以利用这些准备进行盈余管理。对此,笔者有以下建议:

第一,健全我国资本市场。比如针对上市公司的ST、PT的相关规定过于简单,仅仅考虑到了会计盈余,不能制止上市公司通过非经常性损益调节利润,通过盈余管理实现扭亏为盈。这一规定中的相关会计指标,可以改为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会计盈余指标。

第二,进一步完善会计准则。减值比例的确定没有统一的操作标准,计提比例随意性较大,这同样也为机会主义者制造了盈余管理的空间。建议准则制定机构将计提减值的比例按照不同的情况设定一个相对具体的规定,降低其随意性。虽然存货的价格波动比较频繁,允许存货跌价准备转回是符合实际的,但鉴于上市公司频繁利用其调节利润发生,对存货跌价准备的转回规定还需再斟酌。

上市公司资产管理范文6

关键词:房地产上市公司 营运资金管理 企业绩效

一、房地产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一)样本选取与数据来源

本文选择房地产行业共30家A股上市公司2009-2011三年的数据进行研究。为避免异常值的影响,剔除了2009-2011年度列为ST的公司。

本文所用数据均来源于样本上市公司公布的各个年度的季报,半年报和年报,数据取自新浪财经网。表格样本公司2009-2011年相关数据统计中数据均为样本公司当年的平均值。

(二)样本数据分析

房地产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状况如表1所示。

从样本数据表1可以初步看出,房地产公司现金周期先缩短后延长,总资产收益率先增长后降低;房地产上市公司应收账款周转期先延长后缩短;应付账款周转期,存货周转期一直增长,说明房地长上市公司资金运转有问题,存货偏长。

(三)房地产上市公司营运资金管理存在的问题

1、流动资金不足

目前,我国企业普遍存在流动资金短缺的情况,面临着营运资金风险。这种流动资金的紧缺状况已经超出了理性的极限,诸多不合理因素的存在严重干扰了企业个体营运资金运转,营运资金不足将直接影响企业交易活动的正常进行。

2、营运资金低效运营

流动资金周转缓慢,流动资产质量差,不良资产比重较大。应收账款数量普遍增高,且相互拖欠情况比较严重,平均拖欠时间增长,应收账款中有很大一部分发生坏账的可能性较大。

3、营运资金管理弱化

现金管理混乱。流动性最强、获利能力最低是现金资产的特点。现金过多或不足均不利于企业的发展。现金周期是影响企业绩效的一大关键问题。

二、实证分析内容

本文将选择总资产收益率作为企业绩效评价核心指标,该指标能较综合的反映企业运营方面的信息,具有极强的代表性。总资产收益率(ROA)是分析公司盈利能力时一个非常有用的比率,是一个衡量企业收益能力的指标。总资产收益率是一个考核企业利润目标十分有效的指标。 总资产收益率的高低直接反映了公司的竞争实力和发展能力,也是决定公司是否应举债经营的重要依据。总资产收益率的计算公式是:

总资产收益率=净利润÷平均资产总额(平均负债总额十平均所有者权益)×100%(1)

所有者权益是指企业资产扣除负债后由所有者享有的剩余权益。(2)

平均资产总额是指当期期初和期末资产总额的算术平均值,即:平均资产总额=(期初资产总额+期末资产总额)/2 (3)

总资产收益率分析的重要意义体现在:(1)总资产收益率指标集中体现了资产运用效率和资金利用效果之间的关系。(2)在企业资产总额一定的情况下,利用总资产收益率指标可以分析企业盈利的稳定性和持久性,确定企业所面临的风险。(3)总资产收益率指标还可反映企业综合经营管理水平的高低。

三、研究设计

(一)研究假设

假设1:现金周期与公司经营绩效负相关

营运资金的周转期应该适度,过长或过短都会影响企业的经营绩效。目前我国企业的现金周期明显超长,缩短现金周期带来的边际收益大于边际成本,最终导致企业经营绩效上升。

假设2:应收账款周转期与公司经营绩效负相关

应收账款周转期反映企业年度内应收账款转为现金和偿还短期债务的能力。我国企业的应收账款周转期过长,放宽应收账款信用期所带来的边际销售增量将会递减,而相应的边际成本费用则会上升,最终会导致企业经营绩效的下降。

假设3:存货周转期与公司经营绩效负相关

存货周转期反映企业库存管理的水平,随着信息技术、第三方物流、供应链管理技术的提高,在保证供货稳定性的同时也使加速存货流转成为可能。在技术和管理方式不断创新的现实环境下,加速存货流转带来的边际收益必然会增加。

四、实证分析

(一)模型1的回归分析

(二)模型2的回归分析

模型2分析结果如表4所示。对模型2进行回归分析发现:模型2调整后R2值为44.7%,且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通过了F检验。现金周期与托宾Q值不显著负相关,每股股利、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均与托宾Q值不显著正相关,公司规模变量(LNASSET)与托宾Q值的正相关关系在1%的水平上显著。说明营运资金管理效率没有显著提高公司价值。

(三)模型3的回归分析

以应收账款周转期为变量的回归表明,样本的应收账款周转期与公司经营绩效(ROA)不显著负相关,部分验证假设2。销售增长率在5%的水平上与公司经营绩效正相关。公司规模变量与公司经营绩效微弱负相关,模型通过10%水平的F检验,调整后的R2值为4.7%,D.W值在2附近,基本无序列相关可能。

模型3以存货周转期为变量的分析结果如表3-6所示。

以存货周转期为变量的回归表明,样本的存货周转期与公司经营绩效(ROA)在1%的水平上显著正相关,不支持假设3,但系数非常小。销售增长率在5%的水平上与公司经营绩效正相关。公司规模变量与公司经营绩效微弱负相关,模型通过1%水平的F检验,调整后的R2值为10%,D.W值在2附近,基本无序列相关可能。

分析结果如表7所示。以应付账款周转期为变量的回归表明,样本的应付账款周转期与公司经营绩效(ROA)不显著正相关,不支持假设4,但系数非常小。销售增长率与公司经营绩效微弱负相关。公司规模变量与公司经营绩效在5%的水平上显著相关,模型通过1%水平的F检验,调整后的R2值为8.9%,D.W值在2附近,基本无序列相关可能。

1、控制现金持有量

根据房地产上市公司营运资金与绩效统计关系,缩短现金周期能提高企业绩效。因此房地产上市公司应当控制好现金持有量,缩短应收账款周转期,应付账款周转期,以及存货周转期。

2、加快资金周转速度

加快企业资金周转速度,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加强在中小型住宅的设计和开发。2007年8月,国务院下发24号文《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明确了政府在保障性住房供应上所发挥的主导作用,标志着全面完善住房保障体系的开始。加强在中小型住宅的设计和开发一方面中小型住宅更加适应国家政策和市场需求,有利于销售和资金回笼,另一方面,中小型住宅开发周期较短,资金占用相对较少,因此可以加快企业周转速度,缩短存货周转期,提高企业绩效。

3、加强资金的监督和检查

企业应定期、不定期地对资金使用情况进行检查,可以通过日常的报表了解全面情况,通过专项检查发现资金预算执行过程中的深层次问题,特别是应收款、预付账款、其他应收款等往来账目应逐笔实行跟踪管理,将部门负责人、业务人员的绩效同应收款项的回笼速度和回笼金额挂钩,制定相应的奖罚办法,把坏账损失降到最低程度。企业还可以通过内部审计,对财务会计信息和经营业绩真实性与合法性进行审计与监督,强化事前预防和事中控制,确保资金的安全和完整。

参考文献:

[1]吴媛媛:刍议企业营运资金管理[J].管理实践,2007

[2]王晓琪.房地产行业营运资金管理.财会月刊(会计),2010

[3]逢咏梅,宋艳.营运资金管理效率与公司经营绩效分析.财会通讯(学术版)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