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探寻(5篇)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探寻(5篇)

第一篇: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摘帽研究

摘要:

盈余管理是以企业管理当局为主体,以对外报告的盈余信息、为客体,以自身利益最大化为目的而在准则允许范围内综合运用会计或非会计手段来实现对会计收益的控制和调整。我国目前的市场经济正处于起步阶段,盈余管理现象十分普遍。另外,ST制度是我国独有的一项对上市公司进行管理的制度,其目的在于通过对业绩较差并到达一足条件的上市公司进行ST冠名的方法,来向投资者揭示该公司的财务情况。本文基于盈余管理角度,在分析*ST美利财务状况基础上,对其摘帽提出可行性建议。

关键词:

*ST美利;盈余管理

一、研究背景和意义

盈余管理行为是企业利用会计的选择性合理改善收益的行为。在我国随着证券市场的逐渐发展和市场经济的逐步完善,上市公司中普遍存在盈余管理行为已经得到研究证实。但由于目前我国财务会计准则还是不够完善,其中存在不少的局限性,这就为企业采用盈余管理留下了机会。从目前情况看,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已有十几年历史,但是与国外较成熟的资本市场相比较,还是存在着许多方面的需要改善的地方。在当前情形中,如果企业使用盈余管理方式不合理,就会有可能变为财务舞弊的不合法行为。上市公司在盈余管理选择有很多种方式,如利用现行会计政策和会计方法的可选择性、关联交易、债务重组、政府的扶持等。在国外对于盈余管理的研究涉及的领域非常广泛,与国外相对较成熟的资本市场相比较,我国资本市场中的上市公司的研究相对来说还不是很成熟,只是在逐步的发展中。因此,在该方向的相关领域进行深入研究,尤其是我国这类较特殊的ST公司的研究更加比较重要和迫切,具有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二、*ST美利背景简介

(一)公司概况

中冶美利纸业成立于1985年,经过二十多年跨越式的发展,企业总资产77亿元人民币,拥有28条现代化的造纸生产线,企业拥有速生林基地50万亩,员工8000多人。成为一家集制浆、造纸、造纸林基地开发、造纸机械加工、建筑工程、设备安装、印刷包装、房地产开发、商贸、自营进出口为一体的多元化企业集团。美利纸业经营范围机制纸、板纸、加工纸等中、高档文化及生活用纸的生产、经营、销售。经营本企业自产产品的出口业务和本企业所需的机械设备、零配件、原辅材料的进口业务,但国家限定公司经营或禁止进出口的商品及技术除外。

(二)财务状况

2013年和2014年两年报告期内,公司面临着债务负担沉重、流动资金短缺、低效资产较多等困难。在经济增速放缓、造纸行业仍不景气的大环境下,公司2013年报告期内营业收入实现553,185,490.34元,2014年报告期内营业收入实现622,013,445.02元,分别比上年同期增加-59.41%和12.44%。2013年报告期内营业利润实现-261,677,469.95元,净利润实现-241,384,599.82元;2014年报告期内营业利润实现-400,618,043.98元,净利润实现-649,097,283.18元。美利纸业2013年到2014年各项目同比发生严重下降,导致公司出现资不抵债状况。鉴于这种状况,避免公司遭受退市风险,公司必须上下一心,提高公司的治理结构和改善财务状况,实现*ST美利的摘星摘帽,保护股东和投资者的利益。

三、*ST美利可采用的摘帽手段

根据我国上市公司ST制度,若公司连续亏损三年,则面临退市摘牌的风险。*ST美利在处于亏损的最后一年时,如果想在来年保住上市资格,则必须通过盈余管理方法,如进行重大的资产重组活动、大额度的关联交易或者是利用政府补助等来改善公司的财务状况,最终实现扭亏为盈。

(一)冲回预计负债

从*ST美利2014年财务报表中,我们看到报告期内,净利润-649,097,283.18元,比上年同期减少168.91%,除了本期营业利润比上年同期减少53.10%外,还有一个重要因素是宁波银行北京分行诉中冶纸业、林业公司及本公司金融借款合同纠纷案件已二审判决,公司根据判决结果计提大量预计负债导致利润下降。美利纸业和中冶美利林业开发有限公司败诉,根据终审判决结果,本公司计提预计负债2.87亿元。针对本公司目前计提的高额预计负债,公司可以与宁波银行进行交涉,或者向法院起诉,要求免除公司就中冶纸业集团有限公司对其债务的连带清偿责任和抵押担保责任,从何减少预计负债的计提,改善公司财务状况,提升下期的净利润。

(二)资产置换

2014年美利纸业的四家子公司经营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亏损,宁夏美利纸业板纸有限公司净利润为-1,224,658.83,深圳市美利纸业有限公司净利润为-64,528.70,宁夏兴中矿业有限公司净利润为-408,801.15,宁夏美利纸业集团环保节能有限公司净利润为-2,811,837.75。鉴于子公司的亏损状况,公司可以考虑出售亏损最严重的宁夏美利纸业集团环保节能有限公司的股权,或者与集团内部其他经营状况较好的公司进行资产置换,进而实现对亏损子公司的剥离,合并盈利状况较好的公司,提升公司盈利能力。

(三)减少计提资产减值损失

通过分析合并利润表,公司2013年资产减值损失合计为92,147,329.93,而公司2014年资产减值损失高达180,743,536.49,基本翻了一倍。计提的资产减值损失主要由应收账款坏账准备、存货跌价准备和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组成。我们看到,公司可以减少赊销业务,通过货币资金进行交易,进一步减少应收账款计提坏账准备。公司可以根据最新的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状况,通过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变更,减少固定资产和在建工程计提的减值损失。

四、结束语

从文中的研究对象可以看到,*ST美利在处于亏损的最后一年时,为了保住上市资格,通过冲回预计负债、资产置换、减提资产减值损失等盈余管理方法来实现下一年摘星摘帽。对于上市公司而言,上市公司要依据企业具体情况,选择合适和合法的盈余管理方法实现公司实现摘帽,进而改善公司治理结构,实现公司价值最大化。

作者:马靖超 王智航 单位:宁夏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刘旭东.2012.ST上市公司利用盈余管理摘帽研究.西南财经大学硕士论文

[2]李安兰.2013.上市公司非经常性损益扭亏盈佘管理案例研究.财会通讯

[3]任永平,李昊.2013.资产减值会计准则变更与盈余管理行为研究.财务与会计

[4]褚祺生.2013.基于会计估计变更的盈余管理研究.财经界

第二篇:审计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分析

摘要:

上市公司管理层的盈余管理行为一直是近年来国内外学者研究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盈余管理分为合法的盈余管理和违法的盈余管理,无论是哪一种行为都极大地影响了投资者的决策和股东的利益。盈余管理行为在宏观上会影响到资本市场的优化配置问题,不能引导资金的正确流向;在微观上则会影响投资者和股东。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共同影响企业的信息披露方式,因此必须从法律法规、社会影响等方面强化审计对于上市公司的影响。

关键词:

上市公司;国内外学者

本文主要通过理论研究与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式研究审计主体、审计特征和审计技术与方法对真实盈余管理的影响,并提出一系列改善审计质量的有效方法和建议,以期为政府和社会改善企业盈余管理行为的现状提出有效的方法。

一、研究背景

在资本市场诞生之后,企业经理人向市场公布公司财务信息,以期向投资者筹资。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之后,全球范围内的财务舞弊案件频频发生,如国外的安然公司会计利润造假现象、世通公司的虚构收入行为以及国内的银广夏事件,使得投资者失去了信心。这些大型公司的舞弊行为和其直接导致的破产正是由于管理层在巨额利益的驱动下,编造企业利润,披露不真实的会计信息,对企业的财务信息进行盈余管理。在安然公司和其会计师事务所安达信爆出财务丑闻之后,美国政府和会计行业开始思考现行的会计准则和制度,在美国发生了震惊世界的安然事件之后,其召开紧急会议,公布了SOX法案,这个法案的公布是为了减少企业的盈余管理,尽量使得企业能够完全、完整、真实的公布信息,使得外部投资者能够了解企业的实际经营状况,进行正确的决策。美国希望通过这个法案,通过法律法规规范企业的信息公布,抑制盈余管理。在美国之后,我国也爆发了财务丑闻,如银广夏事件,因此,我国在此之后也开始完善会计行业的法规和准则,以期通过这些法律准则规范上市公司的行为。

二、国内外研究文献综述

国外对于审计特征对企业盈余管理影响的研究较少,主要是从审计主体进行分析,一般来说,审计师的职称越高、工作经验越丰富、资历越老,他所提供的审计报告的质量就越高,同时,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越大、口碑越好,它提供的审计报告质量越高。DeAnlo(1981)从理论上对审计人员和会计师事务所对企业公布信息的影响进行研究,他发现事务所的规模越大、越是具有品牌效应的事务所,其提供的审计报告的质量越高。Owhosoetal.(2002)也指出,审计师的工作经验越丰富,就越能够发现其被审计单位的错报与违规行为,其审计质量越高。我国学者的研究成果与国外学者的研究成果相类似。李树华(1999)指出,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审计师在选择审计证据时,很大部分会根据他的工作经验来进行选择,工作能力强的审计师会搜集与他有用的信息来检查企业的信息,所以他提供的审计报告质量会比较高。雷光勇、刘丹(2006)进行了调查研究,分析了审计师的工作能力、专业素养以及会计师事务所的工作量,会计师事务所的收费价格和审计报告质量之间的关系。其研究结果指明,审计师的能力越强,费用越高,工作量越小,他的审计报告的质量就会越高。顾明润等(2012)研究发现,外部的审计对于国家的民营企业的影响更大,他们更在乎外部审计,因此如果提高外部审计,他们的财务报告就会更可靠。曹国华等(2014)通过对上市公司的调查研究发现,上市公司的外部审计比内部审计的效果更好。通过对审计与盈余管理之间关系的研究成果的整理可以发现。国内外在这方面的研究比较集中,但是由于我国特殊的社会体质和发展并不完善的资本市场,可以知道尽管国内外研究的放心差不多,但是研究的结果却不一样。

三、审计与盈余管理研究的理论基础

(一)委托理论

JansenandMclean在1976年提出了委托理论,并且在最近20年得到了充分的研究和发展。随着资本市场的不断发展,很多小公司逐步变成了大公司甚至是跨国公司,其要求的资本不断的增多,对于技术、专业能力的要求更高。这个时候,一般的所有者已经不能够适应企业发展的需要了,他们需要聘请更有专业能力和管理技术的人管理公司,也就是所谓的职业经营人,同时给他们限定一定的业绩标准,并且付给他们相当丰厚的报酬。然而职业经理人作为理性人往往会追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例如虚构利润以达到所有者制定的考核目标,或者建造豪华的办公司,不为经营业绩努力等。正式由于管理者和所有者想要的不一样,他们之间就产生了矛盾,于是就出现了委托理论。所有者和经营者的矛盾在于所有者不了解公司的实际情况,而管理者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随意向所有者汇报,于是所有者开始要求有法律法规保障他们的利益,要求经营者真实的公布信息。披露真实、有效的信息能够使得投资者了解企业的实际经营情况,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企业资产的安全,同时保证,所有者能够监督管理层,因此企业必须要建立一套完整的内部控制制度,使得管理层能够在最大程度上保证企业信息披露的真实性。

(二)信息不对称理论

所谓信息不对称是指在资本市场上,并不会所有的信息都是完全流通的,也不是所有的信息都是可以免费取得的,因此市场上必然存在一方掌握的信息较多,可以做出正确的选择,而另一方必然只能掌握较少的信息。那么这时候拥有信息更多的一方就会选择对于自己来说利益最大的方案,那么信息获得较少的一方就可能会有损失。根据信息不对称产生的时间和所展示的内容不同,可以将信息不对称分为为道德风险(moralhazard)和逆向选择(adverseselection)两种情况。道德风险是指信息的优势方由于没有其对所进行的决策不需要负责,或者在有关第三方的担保下只需要负部分责任,信息优势方就会在信息劣势方不知情的情况下,选择风险较高的项目进行投资,如果投资获利,这优势方获利;反之,如果项目亏损,则信息劣势方遭受损失。逆向选择是指信息优势方由于其获取的信息很难被劣势方知晓,其在进行决策时,往往不会考虑信息劣势方,只做出对自身有利的选择,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使信息劣势方蒙受损失。在一般情况下,对企业进行投资的时候,企业内部的管理者知道的信息比外界要多很多,而外部投资者知道的信息都是从管理者得来的,也没有办法确认信息的准确性,投资者在对外公布信息时,可以随心所欲,只选择对自己来说最有利的信息。因此这个时候就需要政府的法律法规强制要求企业管理者公布真实、准确、完整的信息,对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和信息公布情况进行审计,减少企业管理层的盈余管理的可能,尽可能使企业真实的信息公布于众,这样才能使投资者和股东做出正确的选择和决策,来保护投资者的权益。

四、总结

1、政府部门应该要制定相应的准则和制度,强制公司公布其应该公布的内容,同时应该规范公司公布心的基本样式、内容等,使得不同的报告具有可比性,此外,准则应确定企业强制性披露的内容,保证会计信息披露的完整性。

2、加强法制建设,完善相应的法律制度,确保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有效执行,减少企业进行盈余管理的空间,尽量使得上市公司披露的信息真实、完整。

3、应由监管机构选择审计单位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工作。在源头上避免审计机构与被审计单位的经济利益往来。监管机构在选择审计单位时,应公平、公正,综合考虑会计师事务所的规模、专业能力、审计数量等,最后选择合适的审计机构对被审计单位进行审计。

4、应禁止审计单位向被审计单位提供除了审计以外的其他咨询工作,但是应该允许审计机构像其他单位提供咨询服务,这样机能保证审计机构的经济收入,又能避免审计机构与被审计单位存在利益关系。

作者:廖莎 单位:贵州财经大学会计学院

第三篇: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规范

[摘要]

概述了盈余管理的概念和影响因素,阐述了上市公司主要通过选择有利的会计政策、运用关联方交易、利用资产重组等实施盈余管理的做法,提出了健全公司治理结构、完善会计准则法规、加强外部监督管理等规范盈余管理的对策。

[关键词]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过度;做法;对策

1盈余管理的涵义

盈余管理是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管理层在遵守一般公认会计原则或会计准则的基础之上,调节和控制公司对外报告的会计利润,以此达到主体利益最大化的行为。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多种影响因素:一是契约因素。契约因素包括薪酬、待遇和债务等。公司管理人员的薪酬、级别待遇通常与公司业绩相关,所以他们就会借机调节利润以获得尽可能多的薪酬待遇。上市公司为了筹得资金或是降低筹资成本,就会通过盈余管理向银行提交一份能够体现公司拥有良好偿债能力的会计报表;或者当财务状况没有达到债务合同的标准时,就会采用盈余管理对账项做出调整,以使偿债能力指标达到债务合同的标准。二是政治成本因素。当上市公司经营成本等指标处于规定范围之外时,政府就会采取提高税率、加强监管等方法进行严格把控,此时便产生了政治成本。为了避免受到政府关注而产生政治成本,那些规模较大、有垄断性质或者前景好的公司就会通过盈余管理调节公司利润。同时,上市公司特别是国有上市公司业绩在一定程度影响地方政府的业绩,为了应对地方政府对公司业绩考核,管理人员就会运用盈余管理来提高业绩。三是税收筹划因素。我国现行税收体制不够完善,税收优惠政策很多,而且不同的客体所对应的起征点和税率是不同的,导致公司管理人员为了尽可能减少纳税而进行盈余管理,将高税率会计期间的净利润调整到低税率会计期间,或者将利润转移到不同地区的公司或同一地区的其他公司。四是资本市场因素。包括配股因素和退市因素。国家对上市公司配股资格设定了严格的盈利标准和额度限制;对退市条件的规定也非常明确。上市公司为了符合配股要求而使用盈余管理调节相应指标;或者为了使公司逃离退市的危机而采用盈余管理调节对外报告的财务数据。

2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主要做法

2.1选择有利的会计政策

由于会计准则存在一定的盈余管理空间,加上公司外部的非专业人员难以判断公司所选的会计政策是否合适,让上市公司人为地操控会计政策的盈余管理空间。常用的方法:一是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及变更。选择不同的折旧方法会影响到成本和损益。比如与直线折旧法相比,采用加速折旧法可以降低所得税的现值总和,这样上市公司就等同于得到了一笔没有利息的贷款。即使是确定了折旧方法,仍然可以以客观环境变化为理由而变更和重估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从而影响固定资产的折旧率,进而改变公司的成本和损益。如某公司有一台机械设备,原本按照15年的使用年限进行折旧,一段时间之后,由于多方面的原因这台设备的使用年限变更为了8年。这就意味着设备的折旧率提高了,相应的,公司的利润也就减少了。所以折旧方法的选取和使用年限的调整是上市公司管理层实行盈余管理的一种手段。二是存货的计价方法的选择及变更。会计准则中存货的计价方法有很多种,在满足所选方法适应当下经济环境的前提下,不同的公司可以根据自身实际情况作出选择。所以,上市公司的管理人员可以较为自由地选择存货的计价方式,实行盈余管理。三是研发支出费用化和资本化比例的调节。会计准则中,上市公司研发无形资产的支出按照阶段的不同,分为研究阶段的支出和开发阶段的支出。研究阶段的支出在实际发生的时候计入当期损益,开发阶段的支出在证明符合资本化的要求后可以确定为无形资产。在具体应用中,由于研发无形资产的过程很复杂,而且整个过程是连续不间断的,很难明确地划分为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所以,上市公司可以依据自身需求划分研究阶段和开发阶段,改变费用化和资本化程度,达到盈余管理目的。四是公允价值的主观计量。由于我国上市公司所处的市场尚不规范,所以在涉及到公允价值的项目进行公允价值计量时,其结果很有可能是不公允的。而且公允价值的计量本就会有一定的主观性。这就使上市公司可以按照自身意愿调整公允价值的计量,实现盈余管理。

2.2运用关联方交易

关联方就是彼此之间存在着控制与被控制或者影响与被影响关系的双方,关联方是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有利条件。为盈余管理提供机会的关联方交易主要有:控制资金往来时所产生的利息,以此调节财务费用;使用脱离市场的不公平的价格购置或出售货物;相互转移优良的经营项目以及利润等。尤其是在上市公司想要取得配股资格或避免退市时,为了满足规定的盈利标准,就会进行大量的关联方交易,在很短的时间里制造出提高自身经营业绩,增强盈利能力的表象。

2.3利用资产重组

资产重组本来是为了协调上市公司的各项产业,使其拥有更好的经营状态,从而更好地融入新的经济环境。但在我国很多时候资产重组被上市公司用来进行盈余管理。通过在母子公司之间转让与处置相应的资产,上市公司可以在不产生财务费用的前提下以低于市场的价格获得优质资产;同时能通过转移劣质资产减少亏损。此外,有些上市公司会在会计年度即将结束时进行大额的资产贸易使公司利润大幅度上升,或者与那些正在向上市公司过渡的关联公司进行一系列的不平等交易。通过上述做法,上市公司可以向公司内部注入利润而向公司外部输出亏损,实现利用资产重组达到盈余管理目的。

3规范盈余管理的对策

采用盈余管理后得到的会计数据可能不够公允,但是却是真实的。所以盈余管理不同于财务舞弊,不是违法行为。不仅不可持全盘否定的态度,而且采用适度的盈余管理后,可以帮助公司减轻负担,减少公司在经营过程中所要承担的风险。但是盈余管理要有限度,一旦超出了合理的度就会影响到会计信息的质量,从而损害利益关联者的权益,并且也不利于公司的长期发展。因此,比起完全禁止盈余管理,更明智的做法是注重会计准则及相关法规的完善,从内部和外部加强对上市公司的监督管理,促进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更加规范。

3.1健全公司治理结构

上市公司只有拥有健全的治理结构才能保证其对外报告的会计信息拥有较高的质量,才能从根本上规范盈余管理。为此,要推进股权结构的变革,防止股权过于集中。可以通过回购股票、发行债券、股权转债权等方法分散股权使之处于制衡状态;可以把小股东联合在一起组成协会,使小股东实质上行使权力,监督大股东的用权情况;还可以让员工持有本公司的股票并让中介机构参与到公司的治理中来,让多方投资者共同参与和监督上市公司的治理以有效抑止过度的盈余管理。要改善激励制度,防止管理人员因过于注重业绩和为了保护私人荣誉而进行盈余管理。对管理人员的考核,除了业绩要求和相关财务指标外,还可以适当加入其他内容的指标,如:沟通和领导才能、合作创新精神、人员的调控和分配能力等,以使评价更公正全面,消除管理人员为此进行的盈余管理。要完善独立董事制度,防止权力过度集中。独立董事既要有数量的要求,人选也应考虑周全,可以从多个相关领域挑选,例如债权人、投资者以及财务专家等;独立董事还应定期更换,严格把控在任时间和连任次数;独立董事应接受绩效考核,不称职的可以及时调整。从而使独立董事真正地脱离管理层和大股东,秉持认真负责和客观公正的态度履行监督责任,促进减少过度盈余管理。

3.2完善会计准则法规

会计准则是多数利益关联者的保障,应由独立性的组织来制定,制定过程应尽量公开和透明,让利益关联者都能够参与准则的讨论研究并对准则的制定进行监督。我国的会计准则已实施了一段时间,是时候进行修订完善了。应组织财会专家和投资者等组成的会计准则评估机构,对准则导致的盈余管理的变化和其他方面的影响进行长期的观察,并综合分析各方面的意见,参照国际评估标准总结出我国会计准则的不足之处,提出修改建议,提交负责制定准则的机构,推进会计准则的完善。同时,应尽可能地明确过度盈余管理的判断标准和处罚规定,加大对过度盈余管理的处罚力度,使上市公司过度盈余管理带来的成本大于可能获得的利益,从根本上抑制盈余管理的冲动。只要会计准则不断地完善,上市公司迈向成熟,那么盈余管理最终会被控制在一个恰当的区间内。

3.3加强外部监督管理

目前对上市公司的监管部门主要有证监会、财政、税务、银行等机构。虽然监管机构众多,但是各个监管机构都只负责本机构相关业务的监管,例如税务部门监管有无偷漏税、证监会关注股价波动、银行注重还债能力等。因此,所进行的监管是侧面的而不是全面的,监管的数据是部分的而不是完整的,从而不可避免地出现监管漏洞,无法察觉上市公司进行的盈余管理调控。为此,各个监管机构之间要加强信息交流,发挥监管合力。为了防止监管机构为了达成自己的目标而降低对上市公司的要求,应通过立法明确监管机构的责任,切断与上市公司的利益关系,公平公正地履行监管职责,达到规范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目的。

作者:杨家祥 黄月眉 杨绍义单位: 浙江海洋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 舟山市审计局

[参考文献]

[1]马畅.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研究综述[J].财会通讯,2010(6):48-50.

[2]杜迎春.论企业盈余管理[J].中国证券期货,2012(11):100-101.

[3]马尚.防范上市公司过度盈余管理的对策研究[J].现代企业教育,2013(24):511-512.

[4]贾小鹤.上市公司进行盈余管理的方法及管控策略[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9):15-16.

[5]王永海,章涛.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法及监管措施[J].财会月刊,2014(5):107-108.

第四篇: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研究

摘要:

盈余管理不仅仅是一个会计问题,它还涉及到经济和管理方面的问题,盈余管理已经成为一个备受世界关注的热点。因此,为了更好地解决盈余管理问题,深刻分析盈余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指出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并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规范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治理对策,以期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关键词: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治理对策

盈余管理就是指企业的管理者或者管理当局在会计制度、会计准则和相关法律规范的范围内,在合法的基础上适当地选择会计政策对企业的盈余进行调节,以此来更好地管理资金,提高竞争优势。

一、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因

(一)筹资动因

筹集资金,是我国上市公司实行盈余管理的主要动因。在《公司法》一些法规中就明确规定了,上市公司首次发行股票时,要求该公司在过去的三年时间里必须连续盈利才能成功上市。因此,企业便不得不加强盈余管理,从而取得合法资格。况且,财务报表经过盈余管理粉饰过后盈利能力会显示很强,能够吸引广大投资者,以此获得较高的股票定价,从而筹集到更多的资金。

(二)契约动因

我国的资本市场制度不断完善,金融机构对贷款单位的申请也加大了审查力度,不仅包括贷款单位资格,还包括贷款资金的后续使用情况,已经具备了相对完善的制度。考虑到能够更多地收回资金,债权人会制定出较多的限制条款,对债务人进行一定的约束。因而,对于急需筹集资金但是经营状况又不好的企业,就需要通过加强盈余管理,来提高企业的信用度和贷款额,以便更多地从银行募集到款项。为了避免债务契约的束缚,上市公司会加强对公司盈余的管理。若企业的资产状况难以支付债权人的报酬,有损与债权人之间的债务契约,企业就会利用盈余管理粉饰报告增加利润,进而降低了违约风险又提高了自身信贷级别,有利于企业持续发展。

(三)避税动因

我国上市公司之所以加强盈余管理,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为了避税。在我国现有的税收制度中,出台了诸多的税收优惠政策,在充分享受税收优惠的条件下,通过对公司盈余的管理尽可能地调低应纳税额,将纳税给公司造成的损失降到最低,从而达到避税的目的。

二、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滥用会计政策与估计变更

在我国,可以采用多种会计处理方法来处理同一项经济交易,因此,对会计方法进行变更相对容易。一些上市公司会根据企业状况,在不同时期选择或变更会计政策来调整利润,以便企业能够良好运行。但是,为了盈余管理而选择的会计政策和会计估计并没有反映企业的真实业务实质,违背了真实性原则。

(二)费用与收益的确认不规范

我国一些上市公司为了本期费用高就费用化,为了以后摊销就资本化或停止时间。在对收入进行盈余管理方面,管理者会将并不满足收入确认条件的业务提前确认收入,以便调高本期收入增加利润。收入和费用都应遵循收入和费用确认的条件,但是上市公司运用盈余管理手段,提前或延迟了费用或收益的确认时间,违背了其认定条件而随意变更。

(三)盈余管理使关联交易混乱

关联交易是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一种手段。企业为了实现预期销售额就将商品销售给其关联方,或者为了实现目标利润从关联方处低价购买原材料却将产成品高价卖回给关联方。企业和关联方利用盈余管理手段不按市场价格进行交易,使得关联交易市场混乱,加大了管理难度。

三、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产生的原因

(一)会计准则和会计制度不完善

由于会计准则一般都是根据对过去经济业务的研究所制定的,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经营方式多样化及经营范围扩大化,导致会计准则本身必然存在一定程度的缺陷或漏洞。这样,企业管理者和相关会计人员就抓住其滞后性来进行管理,做出最佳决策。

(二)监督管理机制不健全

上市公司对财务会计信息的监管,一方面来自企业内部的自我监管,另一方面来自企业外部的证券监管机构、政府机构以及以注册会计师为主的第三方的监督管理。但是,由于我国的证券市场发展较晚,对信息的披露水平还不高,并且披露效率也很低。其次,我国对注册会计师并没有任何的考核机制,为了追逐利益互相竞争,其审计的会计报表的可信度就会大大降低。

(三)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缺陷

我国上市公司治理结构形成较晚,其治理结构还不健全。目前,我国上市公司的治理结构主要存在的问题有:董事会成员的组成不合理,股权主要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内部人员利用职权进行操控,公司监督管理不到位。这些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公司信息的公开透明度,但是这些问题也给企业提供了进行盈余管理的机会。

四、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问题的治理对策

(一)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为了优化企业经营治理结构,避免亏损上市公司进行盈余操纵,构建企业盈余管理的约束机制。解决股权过于集中问题,允许国有股、国有法人股上市流通,以鼓励机构投资者。完善独立董事制度,在法律层面上明确独立董事的主体地位,独立董事可以全程参加董事会并参与一些经营事项的决策,使独立董事真正履行责任,并能充分起到监督的作用。同时,应适当提高独立董事人数比例,以提升对董事的制衡能力,发挥其监督效力,严格控制盈余管理,避免财务舞弊行为的发生,使提供的财务信息更加透明。此外,把董事会与总经理进行分离,建立短期激励和长期激励相结合的激励机制,注重企业盈余和市场价值的管理,保护投资者利益并且激励企业经营者,从而防止管理人员短期行为的发生,将经营者自身利益与企业价值紧密联系在一起。

(二)完善我国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环境的变化,我国有必要对会计准则和相关会计制度设置不同方法的运用条件,对一些事项规定更具体的适用条件。对会计准则进行修订使其更加完善,提高语言和相关概念的准确性,避免会计人员利用其模糊性发生财务舞弊行为。此外,我国的会计准则及相关会计制度要尽可能减少依据职业判断和进行主观性选择的空间。制定者应不断根据实务中的新进展、新动向,及时地修订并出台相关具有现实可操作性的高质量会计准则,确保会计准则的及时性和有效性。同时,还要对准则的实施做好宣传工作,加大执法力度,使其制定与实施之间密切配合保持一致,以增强会计准则执行的经济价值和它的硬约束力,减少上市公司的选择空间,限制盈余管理行为进一步扩大。另外,要扩大对外披露的会计信息范围,提高会计从业人员的专业知识和职业道德水平,进而提高会计财务报表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三)加强企业内外部监管机制建设

加强企业内外部监管机制,是提高企业对外披露更加相关可靠的会计信息的有效途径。一方面,通过企业内部财务会计人员、审计人员的监管来确保会计信息来源的及时性和准确性;另一方面,通过证券监管机构的监管来保证经济交易的真实性,通过注册会计师第三方的监管来保证会计业务处理的合法性。完善注册会计师的聘用和更换机制,强化其职业作用,在制度上真正保证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独立性。此外,要加强注册会计师审计的法制建设,完善《注册会计师法》,更有效地规范注册会计师的行为,增强注册会计师执业风险意识,来推动资本市场的健康发展。结合企业内外部的监督管理来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缩小盈余管理范围,维护规范资本市场有序进行交易。

作者:陆阳 单位:哈尔滨商业大学

参考文献:

[1]高红玫.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和防范措施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4,(9):45-47.

[2]孙艳娜.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机研究[J].中国外资,2014,(4):125-126.

[3]林永坚.真实盈余管理文献综述[J].时代金融.2015,(12):181-182.

[4]赵敏.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及识别研究[J].经营管理者,2016,(22):67.

[5]唐兴波.中小企业盈余管理研究[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6,(3):146-147.

第五篇: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会计准则研究

[摘要]

由于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的不完善,给盈余管理提供了机会,这直接导致了会计准则的发展。然而会计准则的发展在我国上市公司中占有重要地位,如果盈余管理导致会计信息理论产生一系列的漏洞,这直接会影响上市公司的经营与发展。如果解决不当,不仅会导致公司的亏损,更会导致我国经济的衰退。文章通过研究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概念论述,并且分析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探讨了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会计准则的关系。这为平衡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会计准则关系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会计准则;关系研究

1前言

1.1研究的背景

随着国内外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也变得越来越普遍。并且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管理的影响成为现代会计理论界的一大焦点,上市公司会计准则与盈余管理存在的问题也严重地影响到了现在资本的发展,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会计准则的关系也成为影响上市公司发展的重要因素。我国的上市公司虽然不断地发展进步,但是上市公司会计准则对盈余管理的影响却成为当今时展的一大难题。

1.2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研究本文的目的就是为了更好地处理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会计准则的关系,从而减少盈余管理的行为,以此来促进会计理论的完善与发展,也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我国上市公司的经营与发展。所以,从一定意义上来说,研究本文对于促进上市公司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这也是我国上市公司发展的需要。

2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概念论述

2.1盈余管理的定义

对于盈余管理的定义,不同的学者持不同意见。有的学者认为,盈余管理就是一种欺骗手段。认为盈余管理,就是为了公司的利益最大化而采取的一种操控手段。当然也有一种观点认为,盈余管理并不是一种欺骗手段,认为盈余管理是企业在会计准则允许的范围内,有规范地将盈余资金拉向另一种投资方式,从而实现所期望值的行为。

2.2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

企业为了会计政策的选择而产生盈余管理行为。就是因为在会计政策选择中,选择空间非常自由,这就会使得企业管理者为了公司的利益使用不同的会计政策,当然,企业管理者可以根据对自己有利的会计政策处理方法,来使报表中的盈余信息达到自己期望值。上市公司交易的灵活性和内部政策的灵活性也是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之一。盈余管理产生的原因还有,重大经济事项的决策权限。因为企业管理当局对企业所进行的一系列交易非常清楚,那么企业经营管理者就会为了企业的利益而采取盈余管理,以此来谋求公司利益的最大化。

3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

3.1资本市场动机

对上市公司来说,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动机又成为现在研究的重要对象。资本市场是融资的重要场所,公司为了进一步发展壮大,常常会选择融资。因此,企业为了迎合资本市场的政策,并且为了迎合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从而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往往会进行盈余管理,因此,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有资本市场动机。

3.2债务契约动机

在现在上市公司的发展中,债务融资仍然是上市公司获得发展的重要途径。公司为了确保债务人能够安全偿还债务,上市公司会制定一系列保护债务人的利益的相关条例,以此来避免债务人的利益受到损害。当然如果债务人的利益受到损害时,可以通过相关的条例寻求赔偿。如果债务人利益受损时,上市公司往往会选择盈余管理减少违约风险,以此来确保债务契约的正常运行。

3.3避税动机

盈余管理的目的就是获得利益的最大化,所以管理当局者常常会利用盈余管理行为来避税,避税不等同于偷税漏税。避税就是可以通过不触碰国家法律文献的方式不交纳赋税,很多上市公司就是通过关联交易的方式将资金转移到其他子公司,从而减少本该交纳的赋税,因此,盈余管理的又一动机就是避税。

4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会计准则的关系

4.1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采用会计手段

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手段的会计手段就是利用可选择的存货计价方法,这种会计手段可以为了达到自己的目的,可以利用信息不对称性来选择适合自己的盈余手段。通过利用已经选择的存货计价来实施盈余管理手段,从而达到自己利益最大化。会计手段中还可以利用减值准备。虽然我国相关法律已经规定了许多方面的减值准备不可转回,但是企业就应当学着利用这种减值准备实施盈余管理,从而获得利益。会计手段还包括变更折旧政策或折旧年限。这种手段取决于企业管理当局者的主观意念,如果他们有证据表明资产性质发生了变化,那么这个当局者就可以名正言顺地利用盈余管理对公司财务报表进行影响,从而达到他自己获得利益的目的。

4.2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采用非会计手段

(1)通过关联交易实施盈余管理。这个企业可以通过企业联合,或者是一个总公司有很多分公司,然而这些利益交易多是在这些公司内完成的,不关联到其他公司里。这就会使共同控制人,也就是企业的最大老板可以通过盈余管理来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这种非会计手段是通过各个公司的关联交易而建立起来的,这种利益关系也具有共同利益关系。(2)通过资产重组进行盈余管理。公司进行资产重组就是为了实现公司利益的最大化,避免公司破产的风险,实现公司的资源优化配置。通过进行资产重组,还可以使公司会计准则的更加完善,还可以让公司通过重组内部结构来协调发展。资产重组可以让公司避免不必要的亏损,可以让公司在经济经营不良的状况下,及时脱离现状,走向一个更加良好稳定的发展状态。通过资产重组进行盈余管理从而实现公司利益的最大化。所以,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会计准则的关系影响着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的手段,只有平衡双方的关系,才能更好地促进我国上市公司的发展与进步。如果我国上市公司的盈余管理行为过多,那么就意味着这个上市公司会计准则缺乏科学性与有效性,这样也就严重阻碍了我国上市公司的发展与进步。

5结论

随着我国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和完善,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会计准则的关系成为当今时代关注的焦点。近几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会计准则的关系问题变得更加严重,如何解决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会计准则的关系这个难题急需解决。国内外的学者也对这一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并且希望能够通过这些研究,来促进我国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会计准则的关系的协调发展。

作者:陈朝礼 胡佳佳 刘籽宏 陈腾 王雯娟 单位:南昌航空大学

参考文献:

[1]张维迎.企业理论与中国企业改革[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60-72.

[2]支晓强,童盼.盈余管理与会计准则的发展[J].管理世界,2005(11):145-152.

[3]许波.公司治理结构与盈余管理模式的互动分析[J].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5(1):52-55.

[4]董春诗,樊凤凤.上市公司盈余管理动因及防范措施研究[J].中国市场,2016(29).

[5]王晓蕾.企业盈余管理行为及治理对策分析[J].中国市场,2016(11).

[6]赵明凤,刘海城.上市公司盈余管理与会计政策选择的关系分析[J].中国市场,200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