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英语课程体系范例6篇

小学英语课程体系

小学英语课程体系范文1

课程所负载的价值是课程存在的根本原因。审视我国小学英语课程价值取向的历史演变及把握主导课程的价值取向对于揭示小学英语在社会不同发展阶段的课程价值与存在的问题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也是对建构适切的课程价值体系的积极有益的思考:未来的小学英语课程在承载工具价值之余还须加强对文化价值的自觉,在发挥课程对社会的正向价值之余仍须凸显其人本价值,在关照课程实践问题之余须关照小学英语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问题,在多元整合的课程价值取向下确立小学英语的多元课程目标,实现多元课程价值。

关键词

小学英语 课程价值取向 思考 构建

我国小学英语课程发展历程曲折,自开设以来,对小学英语课程的价值期待和价值质疑始终并行存在。关于小学英语是否开设、什么年龄开设的争论一度甚嚣尘上,关于其课程理念等方面的争论至今方兴未艾。从一定意义上可以说,全部课程问题就是内容问题[1],而内容问题更需要从课程价值的角度来加以研究和解决。为了开拓小学英语课程价值的研究视野,必须将小学英语投射到更大的平面上,在语言教学理论、语言学习理论之外寻求理论支撑。诚如国外学者Yalden(1984)所说,基础英语的课程设计是一种政治行为,仅用语言理论和第二语言习得理论的原则指导课程设计是不够的,还要依据一般课程理论、普遍认同的教育哲学等[2]。基于此,本研究将正视我国小学英语课程发展的纵向脉络,深入探究小学英语课程价值的应然取向。

一、小学英语课程价值取向的内涵

课程的价值是作为客体的课程与其学习主体之间的一种特定关系的反映[3],它首先是一个关系范畴,是价值客体对价值主体需要的满足,即课程对人和社会发展的意义[4]。课程价值取向是人们在课程活动中处理课程的各种关系、矛盾和冲突时,根据自身需求进行价值选择时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立场、基本价值态度等价值倾向性。

小学英语课程的价值源于英语作为世界通用语对我国社会发展和个人发展的价值。从课程的宏观背景来看,我国具有新的语言国情:一是推进汉语的国际传播,让汉语走出中国走向世界;二是继续增强我国的外语能力,以满足我国经济、政治发展和战略需求[5]。对个人而言,在这个新的时代,外语素质低,将制约一个人的发展水平和可持续发展的强度[6]。因此,作为课程内容的英语构成了小学英语课程的价值客体;社会需要及个人发展构成小学英语课程的价值主体。不论是在哲学理论还是在课程实践层面,课程价值取向都是价值观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某种价值观内化而成的观念性力量的外在表征[7];小学英语课程价值取向即是不同的课程价值主体将其英语语言价值观和课程价值观整合、内化并以此为尺度在课程活动中对可供选择的英语课程价值进行评价、选择与取舍时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立场、态度等倾向性。

课程价值取向问题是课程领域最核心的价值问题,“是一个比静观的价值描述和价值分析更为重要的维度”[8]。从课程价值取向的角度出发,深入全面地理解课程既有的实践活动,实事求是地考察课程实践的表现和逻辑,从而推动小学英语课程理论建设和课程实践改革成为重要议题。

二、小学英语课程价值取向的历史审思

我国小学英语课程因循社会发展的轨迹,受到社会政治、经济以及文化各方面因素的影响,在课程不同的发展阶段被赋予不同的价值期待,呈现出不同的课程价值取向。

1.对课程工具价值的期待――完全的社会本位课程价值取向

新中国成立之初至结束,实践层面上的小学英语课程几乎完全中断。1977年以后,随着国家对外语教育的重视,小学英语也被重新提上了议事日程,关于小学英语的教学计划、政策、教材等相继出炉。但政策的初衷与学校的教学现实差距极大,各方面客观因素制约外语教育的发展,尤其是师资成为一大障碍,许多初中都不具备合格的外语师资条件,小学英语课程的生存就更加艰难。80年代初许多地方小学英语课程纷纷下马[9],仅有广州、上海等沿海发达地区保留了小学英语课程[10]。改革开放的扩大与社会持续发展推动小学英语在90年代后期快速发展。

21世纪初,由于时代的进步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将英语引入到学校教育场域,英语课程深深打上了培养外语人才满足社会需要的烙印。在社会本位的课程价值取向下,小学英语课程的工具价值成为社会和国家主要的价值诉求,教学中其他因素如基本条件的缺乏、学生发展的需要等几乎完全被遮蔽,导致了小学英语课程发展整体散漫无序、地区差异显著的特点。各地开设小学英语的盲目性很大[10]。师资和教材问题的解决更是因地而异。教法方面,小学英语教法基本上是听说法、视听法、TPR等,目标和要求不具体[10]。显著的工具价值诉求违背了外语教学的原则和学生认知发展的规律,在催生一定成绩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负面影响,小学英语课程中学生的主体性亟待提升。

2.对课程人本价值的思考和关注――弱化的社会本位课程价值取向

作为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2001年教育部发文要求“从2001年秋季开始,全国城市和县城小学逐步开设英语课程”。当时发达地区的小学英语课程由于开设较早,已经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形成了一定的教学模式,能够满足课程标准的要求;但大多数学校的教学现实与2001版课标提出的目标和要求差距极大,很多学校甚至连基本的教学要素都无法满足,首当其冲的问题就是师资的缺乏。在全国范围内普及小学英语课程的教育政策,无疑是膨胀的教育功利主义和工具主义的体现,是社会本位的课程价值取向的体现。

体现外语学习对小学生发展的意义与价值也是小学英语课程开设的动因之一[11]。年龄关键期假说使得越早学外语越好这一观点深入人心。尽管大量研究对该假说提出了质疑,但世界各国愈来愈重视小学外语课的开设,英语学习的起始年龄越来越低成为不争的事实[12]。我国小学英语课程的开设也是充分开发小学生语言学习特有优势的尝试。结合新课程改革“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为了每个学生的发展”的宗旨,基础教育的任务定位于素质教育,而素质教育的核心是人的教育[13]。以素质教育理念和学生全人发展为依据,这一时期的小学英语课程从单纯关注教学方法开始转向关注教学主体,从只强调教学效果开始强调尊重学习者本性和真实发展的需求,对学生学习过程中的情感态度、学习策略给予了更多的关照。然而,社会本位的价值取向虽然弱化,仍然占据主导地位。2001版课标以工具性为小学英语课程的根本性质、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为课程目标、以英语的工具价值为根本诉求。小学英语课程的进一步发展亟需对课程性质的再思考和再规定。

3.对课程文化价值的呼吁和倡导――社会与个人整合的课程价值取向

语言与文化休戚相关的语言观促使人们思考,在工具价值和人本价值之外,小学英语课程也理应承担相应的文化价值。事实上,在课程实践中,关于如何赋予课程文化价值的思考和探索早已展开。2011年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英语课程兼具工具性和人文性,正式确认了小学英语课程的文化价值。在对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的目标要求上,2011版课标增加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三个目标[14],指出课程的文化价值对国家“文化交流”的作用及对学生“提高人文素养”的重要意义。小学英语的课程内容根据新课标随之作出了极大调整,以体现对英语文化价值及课程人文性和学生主体性的侧重。以外研社的新标准小学英语教材为例,2012年修订时遵循的第一理据就是“素质”,教材内容根据课标关于素质教育的指导原则设计选定,力图保证有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正确人生观的养成,即落实“人文性”这一教学目标[15]。

小学英语课程跳出了长期以来课程工具和人文价值间非此即彼的二元对立模式,“明确了课程理念、构建了新的课程目标体系、倡导了新的学习方式并带来了教学方法的变革”[16],为课程价值的进一步拓展和实现创造了条件。然而,社会与个人整合的课程价值取向并不意味着工具价值的退出及课程价值体系的良好构建。2011版新课标深受交际语言理论及其教学法的影响,突出“用语言做事”,强调培养学生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无疑是一种语言工具式思维的体现[17]。有学者发现,在小学阶段随着语言知识结构的输入增多,学生的英语学习兴趣逐渐减损,小学生中出现严重的两极分化[18]。这是长期主导的唯语言工具论潜在影响的延续。

4.小学英语课程价值取向的未来瞻望――多元整合的课程价值取向

小学英语课程价值取向的曲折演变显示,社会和个人对课程价值的不同选择是其演变的基础,而小学英语课程也一直在社会和个人两端之间寻求平衡点。21世纪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加剧了现代社会的变迁,多元文化和多元价值观念成为必然,受国家外语教育政策、外语语言理念的影响,小学英语多元整合的价值取向在课程实践中也已呈现出发展之势。但是,多元整合的价值取向如果不能够很好地融入到课程体系中,极有可能导致课程价值取向的迷失和课程主导价值的削弱,甚至对课程改革的质疑和批判,从而深刻影响课程的价值认同、价值选择以及价值实现。鉴于此,我们应对未来小学英语课程价值体系的合理建构做出系统地思考和设计。

三、构建适切的小学英语课程价值体系的思考

为了准确把握当前小学英语课程多元整合价值取向内的多个要素以及各要素之间的冲突点,建构能够协调社会需求与个人发展的有效课程价值体系,我们应当追问以下三个基本问题:课程应该具有什么价值、课程应该代表谁的价值、课程的价值应该怎样实现。具体来说,小学英语课程应该具有文化价值的自觉、凸显其人本价值,同时,为了推动课程多元价值的生成和实现,必须关照小学英语课程实施及课程与教学理论研究问题。

1.小学英语课程文化价值的自觉

小学英语课程体现文化价值的自觉要在工具价值和人文价值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唯语言工具论割裂了外语与其生活世界和社会文化的关联,使其成为不容置疑的、包含固定语法规则和逻辑章程的语言“成品”。这种取向主导下的课程无法实现预期价值,反而造成了实践中的高负荷、低效率以及学生两极分化等诸多问题。因此,单一的工具价值取向或者人文价值取向都是对语言本质的割裂、对语言价值的错判,同时也是对小学英语课程价值的限制和拘囿。统整英语的工具价值和人文价值,既是对语言本质的维护,也是对课程本质的维护。作为基础教育的一部分,外语教育应该使学生通过外语来学习文化,认识世界,培养心智,为终身发展打下基础。这是外语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13]。

体现文化价值的自觉还要在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之间保持必要的张力。英语承载的西方语言和文化之美以小学英语课程为媒介,融入学校现有的课程之中,以反映文化多元的观点,导向的正是我国全体青少年儿童思想方式的开阔和整个中华民族的自我教育。雅斯贝尔斯说:“如要建立持久的自我教育进程的民主制度,最重要的是青年教育,而且是整个民族的教育。民主、自由和理性皆靠这种教育而存在,只有通过这种教育才能保持我们存在的历史性内涵,而成为一股创新生命的力量,充实我们在新的世界境遇中的生活”[19]。小学生学习英语的过程是培养平等包容的精神、吸收和融合西方文化、实现人类精神财富共享的过程,他们从我们中华民族的角度来了解西方文化的优势与劣势,利于我们传统文化的自我意识不断提升,对我们传统文化的个性持续发扬,以此为基础培养的视野才是国际的,实现的教育才是世界的。

2.小学英语课程人本价值的凸显

小学英语课程体系范文2

论文摘要:文章从分析目前英语专业师范教育的课程设置不合理,师范性不强等现状出发,提出了一些可行性措施以建构符合时代要求的科学的师范课程体系,即调整和优化课程设置的内部结构,注重英语师范生综合文化素荞的提高和教师职业技能的强化,为新世纪复合型人才的培养做好基础教育师资方面的准备。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速对外语人才提出了更高的要求。"21世纪的外语人才应该具备扎实的基本功、宽广的知识面、一定的专业知识、较强的能力和较好的素质。”教育要发展,关键是师资,作为人才培养基地的师范院校,尤其是师范教育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必须进行改革,对人世带来的社会变化做出反应,因为,课程体系是教育教学的重要依据,它直接关系到未来教师的知识结构和整体素质,制约着外语人才的成长和发展。

一、我国英语师范教育课程的现状分析

师范院校是培养中小学教师的摇篮,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直接影响着中小学英语教师的知识结构,并影响着教师素质的提高。从建国后近50年的发展实践看,师范院系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各类英语师资人才,我国教育事业之所以取得如此重大的进展,在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师范教育的发展。但进人21世纪特别是中国加人WTO以后,现有的英语师范教育体系在发挥时代所需要的师范教育功能与作用上日益暴露出它的局限性:

1.课程设置定位模糊。现有的师范专业是按照中小学学科分类的标准对应设置的,如中文专业课程专为未来的中小学语文教师做准备,数学专业课程专为未来的数学教师做准备。因而在英语师范专业的课程设置上过分强调对英语专业知识的全面系统掌握,而忽视了作为未来教师必须接受的全面素质教育。由于分科过早、过细,使文科学生缺乏自然科学的基础,而理科学生得不到人文精神的熏陶。这种设置割裂了不同学科之间的联系,造成毕业生知识结构单一,综合素质较低,工作起来力不从心,不能完全胜任中小学教学工作;同时也削弱了师范院校和其他高等院校的区别,使师范院校赖以独立生存的办学特色不能突出。近年来,为了培养社会需要的复合型外语人才,拓宽毕业生的就业渠道,一些师范院校或师范专业有意模糊其课程设置的师范特色,这也是一些教师教学能力不高的原因之一。

2.教师职业性质体现不明显。我国目前英语师范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内部结构不合理,体现师范特点的课程被看作公共基础课,不仅课时少,学科门类短缺,甚至被视为可有可无的课程。主管“教什么”的英语专业知识课比重过大,而主管‘.怎么教”的教师职业技能课与教育实践课比例过小。师范教育职业性不强,未能很好地突出“师范”二字。师范课程一般可分为三类:(1)普通教育课程。又称公共基础课,是师范院校课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目的是培养未来教师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塑造他们健全的人格与教师气质特征,以及人文主义精神;但我国的公共基础课几乎清一色为政治理论课,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的比重极低,有的院校则根本不开设。(2)教育专业课程。它是指有关教育教学理论、方法、技巧等解决未来教师“如何施教,怎样育人”问题的课程,英语教师职业技能和中小学英语教学法是体现我国英语教师职业特色的课程,但开设时间短且只限于最后一学期;英语师范专业的学生在主观上有轻视教育理论知识的倾向,认为只要学好英语就能成为一名合格的英语教师。再加上不少教师照本宣科,条块分割的纲要式教学,造成学生死记硬背概念以应付考试,更不要说将教育教学理论和英语专业知识结合起来了。(3)教育实践课程。教育实习不仅可以检验师范生掌握和运用科学文化知识的程度,而且可以促使师范生在教学实践中提高自己的从教能力。我国学生的英语教学见习、实习时间很短(有的专科只有三周),且缺乏完整的实习计划和有效的指导,一部分学生为了准备专升本考试,甚至不参加教育实习。

二、建构新的英语专业师范教育课程体系

由于英语师范专业的办学方向是以培养合格的中小学英语教师为其主要目标的,既然培养目的不同于其它院校的英语专业,其培养手段、方法也应该有所不同。21世纪的师范教育英语专业要培养既满足中小学英语教学实践需要,又具有超前意识、具有创新精神与能力的味来教师,其课程体系就需要在这两方面进行优化。

1.夯实英语学科基础课。师范教育的培养目标主要是为中小学培养师资,而并非培养某一学科的高级专门人才。未来工作的性质决定了师范课程体系必须注重基础性,这和非师范教育存在着较大的区别。因此,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要在基础性上做文章,注重专业基础知识的积累,为未来的教学工作做好准备。英语师范教育的学科基础是指系统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包括正确的语音、语调,规范的句法、章法,得体而熟练的英语实际运用能力,以及听、说、读、写、译的基本技能。这是成为一名合格英语教师的必要条件,也是培养复合型外语人才的基础。要求学生在一、二年级有意识地侧重学科基础课的学习,掌握必备的语音、语法、词汇等方面的知识,为下一阶段的学习打好基础。所开设的课程应包括综合英语、英语阅读、语音、语法、口语、听力等。尤其要突出培养的是标准的语音语调、融会贯通的语法等,因为正确的发音和规范的教学语言是英语教师的基本功。

2.调整公共基础课的内部结构。对于英语师范专业的学生来说,宽阔的知识面,深厚的中外文化底蕴以及丰富的各学科知识正是学习英语专业知识的基础。首先要提高公共基础课的综合化程度,在保证政治理论课程质量的前提下,削减政治理论课程的门类和课时,增加人文科学和自然科学的比例,实行文理交叉培养,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除了社会发展概论、历史、地理、哲学、自然辩证法、科学史、艺术、传统文化、法律等课程外,对于构建英语师范生的知识结构来说,一些自然科学基础课也是十分必要的,可以通过宽泛的选修课程的设置,允许学生跨学科、跨专业选修,提高英语师范生的综合知识水平。另外,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英语教学不只是教会学生使用英语这一语言,更重要的是让学生了解该语言赖以生存的文化,不论是与英语相关的文化还是汉语言文化都是英语师范生必须吸收的。很多学生的听力、英语阅读能力难以提高并不是因为他们的英语不过关,而是因为学生的知识面太窄,缺乏必要的文化背景知识。英美文化背景知识的缺乏也常导致英语交际的失败。

3.提高教职课程的比例。师范性是师范教育的主旋律,新型的师范课程体系的构建首先需要突出师范教育的职业特色,对“专业课”的概念进行重新定位。英语师范教育的专业课除了英语语言学科知识以外,还应包括教育科学方面的知识,通过教师职能课程的强化,培养学生的教育理论素养与教学基本技能。众所周知,教师的业务活动由“教什么”和“怎么教”共同构成,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两者是融为一体的,只懂“教什么”而不懂“怎么教”是不能成为一个称职的教师的。而教师职能课程制约着一个教师教书育人的方式和方法。因此,英语师范专业的学生必须学习与英语教学相关的教育、心理等方面的实用学科,了解儿童和青少年身心发展的规律,学习如何与中小学生沟通、帮助学生调适心理等理论知识。教师素质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体现教师职业技能、技巧的课程有必要提前开设,并延长开设时间;增设包括教学大纲、教材、教法、教学测试及评价等理论的课程;英语师范生还应了解最新的教育理念,不断更新教学,了解第二语言习得的基本理论和方法,用科学的外语教学理论指导学生学会英语并学会学习。另外,现代教育技术也与英语师范专业密切相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多媒体课件制作等其他现代教育技术正在越来越多地被运用到英语教学领域,既丰富了语言教学手段,使英语教学走向自主、协作和互动的立体化教学时代,又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高教学效果。

小学英语课程体系范文3

关键词: 新课改 《中学英语教学法》 课程改革

2001年7月,教育部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2003年又颁布了《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两个“课标”的推出,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育教学的改革,与此同时,也对我国高等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等诸多方面分别提出了新的要求。中学英语教学法课程也因其肩负着培养、训练合格中小学英语师资的重任而备受关注。然而,从我国英语教育现状来看,高等师范院校的英语教育改革未能与英语基础教育改革有效的衔接。高师院校的封闭性使得师范生职前教育一直处于较低水平,如“职前师范英语专业学生存在理论贫乏问题,理论贫困是英语教育存在的普遍现象”[1],师范生的教师角色转换缓慢等。“英语教法课是培养合格中学英语教师的核心课程,是培养和训练英语教师职业技能的主阵地”。[2]面临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育改革的新形势,以教学思想和教学原则来指导英语教学法的教学,更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以何种教学方法提高英语师范生的理论素养和实际教学能力;如何优化英语教学法课程结构,使当代英语师范生的职前教育更快、更好地适应基础英语教学改革的需要,是当前高师院校英语教法课教师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问题的提出

中学英语教学法课程在高师院校英语专业的开设由来已久,是高师院校师范生必修的课程之一,也是英语教育专业的核心课程。与其他英语专业课相比,中学英语教学法课程则直接担负着培养未来合格英语教师的重任。教学法课的质量直接关系到我国英语教育人才的培养。2001年和2003年教育部陆续颁布了《全日制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和《普通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课标》),这不仅极大地促进了我国基础教育阶段英语教育改革的发展,而且对高师院校英语专业的课程设置与教学方式,特别是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然而,从2001年新《课标》问世以来所发表的有关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的文章和2001年以后流行的英语教学法教材来看,同时涉及基础教育改革与新《课标》的文章较少,而且存在着对英语教法课程改革分析尚不全面的问题。根据中国知网,笔者查阅了2001年以来发表的有关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的相关文章,具体情况分析参见下表:

从表1可以看出,部分高师院校的英语教学法教师对英语基础教育界课程改革的认识尚不到位,未能将新课改与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有效地衔接起来,因此,文章中结合基础教育新课改的论述甚少也就不难理解。从表2可以看出,关于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最未得到关注的是课程评价问题(72%)。其次为课程建设、教学观念和教学实践等问题。由此可见,关于当前高师院校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存在两大问题:一是改革存在封闭性,脱离基础英语教育改革;二是对教学法课程应改革的问题缺乏全面、系统的认识。[2-26]

二、高师院校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面临的问题

1.教学观念。

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教学模式影响,英语教学法课的教学观念存在如下问题:首先,学校教学主管部门甚至教学法教师忽视该课程在师资培养方面的核心地位。英语教学法课程所占学时较少,一般情况下,教法课程在大部分师范院校开设一学期,约为专业课程总学时的2%左右,教学法课程的学时严重不足;其次,有些专业课教师也常常把教学法课与其他专业课割裂开来,未看到教学法课程与相关专业课在培养英语师资上的一致性,因而造成了英语教学法课程成为训练师范生教学技能“孤军奋战”的局面,其结果是捉襟见肘,不堪重负,效果不佳。目前,值得注意的是,《英语教学法》课程教学课时少,开课时间短,讲、练等教学活动无法充分展开也就成为必然。[24]

2.教材内容。

英语教学法教材是连接未来中小学英语师资培训与新课改的桥梁。然而面对新的基础英语教育改革形势,笔者通过已出版的10种英语教学法教材的比较发现,这些教材在新《课标》颁布实施以后,大多都未再次作出修订,很多实例、对中学英语教材的分析、对中学英语教学大纲的分析等(张正东,1999;杭宝桐,2000),均不能更好地体现当前基础教育改革的新思想、新要求。其次,对目前出现的新的教育教学理论,如任务型教学理论、探究式、合作式教学理论等尚未被编入教材。另外,教材内容理论偏多,而案例较少,未从师范生角度充分考虑教材的实用性与可操作性等。由此可见,当前英语教学法教材的内容与英语基础教育改革存在着脱节现象。教学法教材已无法更好地体现时展的需求,教学法教材改革已势在必行。

笔者对目前已出版且部分高师院校采用的10种英语教学法教材(李庭芗,1983;胡春洞,1990;应云天,1997;陈学斌,1999;张正东,1999;杭宝桐,2000;王蔷,2000;何光铿,2001;张庆宗,2004;王宝印,2008)[28-37]进行了分析比较,发现存在以下问题:1)教材部分内容陈旧,部分实例过时;2)课程资源匮乏,缺少配套资料,无法向教师提供参考;3)新《课标》出台后,教材未得到及时更新与修订,导致教材缺乏时代性,与基础英语教育改革脱节;4)缺乏充分详细的课例分析,对学生的指导不够;5)绝大部分教材的编写未完全体现素质教育和以学生为本的新思想、新理念、新要求;6)对新课改以后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缺乏论述。因此,高师院校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的重点还应包括教材改革。

3.课程与师资建设。

对英语教学法核心地位的忽视直接影响了这门课程建设。首先,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制定可供参考的教学法教学大纲,教法教师大多是“摸着石头过河”,凭自身的感觉进行教学。其次,缺乏相应的教学参考资料,教学的随意性很大。再次,教学法课程的师资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很多教学法教师的理论水平十分有限,对教学法及其课程体系等不够熟悉。同时,部分院校的教学法教材缺乏应有的稳定性。再者,有些教学法教师长期置身于高校,与中小学英语教学实践接触较少,导致教学中实践不足,理论有余;另一方面,有些教法教师受聘于中学,虽有较丰富的中学英语教学经验,但教学法理论素养欠缺。最后,高师院校间缺乏专供教学法教师沟通交流的平台,造成教法教师自我封闭严重。

4.教学方法。

我国英语教育专家陈冠英教授指出:我国外语教师培养大多以“知识”为中心,教学方法和教学素质的培养相对滞后。[38]目前,高师院校英语教学法的教学大多局限于原有的单一教材和重于理论传授的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忽视学生主体地位和教学中的交流与互动,教师“一言堂”传授过多,教学活动形式单一,学生的主动思维受到限制,他们的学习兴趣、潜在能力没有得到充分关注与培养,因此,导致了该课程“费时多,收效低”。 “教法课在师范院校普遍不受学生欢迎已是不争的事实,致使很多学生眼高手低,动手能力差”。[24]

5.教学实践与技能训练。

实践是英语教学法课程的落脚点。实践环节组织不力,势必导致整个课程教学效果的降低。然而,目前虽然各高师院校均已确立了各自的见习、实习制度与基地,对师范生也进行了一定程度的校内试讲,但很多学生在上岗之后依然难以很快适应教学工作,综合技能不熟,教学基本功不扎实。究其原因,除了学生自身因素外,还存在着以下问题:首先,传统试讲与微格教学(microteaching)并未有效地结合,没有形成优势互补。其次,由于高校扩招,原有的实习基地已不能容纳更多的实习生,因此,有些院校采用学生自行联系见习、实习的办法,但又缺乏严密科学的监管体系和实习质量检测体系,故而难以保证其教育实习的质量。再次,对师范生自始至终的教师职业技能训练缺乏统筹安排,以及相对科学又可供操作的量化管理体系。因此,师范生的各项教学技能的训练及其实践是否落到实处,就难以保证。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

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正在我国全面、广泛、深入地展开。在此背景下,如何改革高师院校的英语教学法课程,实现与中小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有效衔接,使在校的英语师范生具备系统全面的英语教学理论知识和过硬的教师职业技能,并能顺利走上工作岗位,这已成为一个亟待研究的课题。尤其是英语教学法课程,因其特殊性更应走在改革的前列。

1.更新教育教学观念,重视教法教师素质的提高。

首先,应树立以知识、能力、素质为标准的人才质量观,树立以学习为中心,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现代教育思想和观念,深刻理解素质教育的内涵和“两个课标”的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并将其渗透于教学过程的始终。《新课程标准》把“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置于“学生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素质整体发展”的基础上,把学语言与用语言做事联系起来,既体现了语言的实践性,更体现了学生学习语言的主体性。因而,我们的英语教法课程更应为这一“教育理念的转型”做好前期铺垫工作,以便我们的师范生能以全新的理念武装自己去迎接新岗位的挑战。[39]高师院校应从培养合格人民教师的角度出发,充分认识教学法的核心地位和它在培养师资上的意义,在政策、经费等方面予以支持。同时,还应加强教师和学生的专业思想教育,使其认识到教法课的重要性和与其他专业课在培养教师职业技能上的统一性。此外,还需重视开发课程资源,多渠道、多途径地加大对学生信息的输入,打破单一、封闭的教学模式。

2.与时俱进,更新教材内容,紧跟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

教材内容的革新是课程改革的关键因素。面对基础英语教育与课程改革的新形势,必须加大对教学法教材内容改革的力度。为此,首先,教学法教师需要“走出去”,向中学优秀英语教师“取经”,加强交流与合作,基于中学英语教学的实际,共同改编或重新编写符合基础教育改革的、符合地方教育实际的英语教学法教材。其次,我们可以根据需要对材料内容进行适当的补充,以便使教材的内容更加符合学生的需要和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具有时代气息。“大量的研究证明,只有当学生所学语言内容与他们的知识。经验相关,与他们的需要和兴趣一致时,他们的语言学习才有意义,他们的学习动机才更强,他们的学习兴趣才更浓,他们的学习效果才最佳”。[40]作为教学法教师,我们要把两个《课标》作为重点内容给学生进行学习,还要紧跟形势,扩大该课程的信息量,及时向学生介绍和推荐有关中小学英语教学改革的发展趋势、最新动态和最新文献,并鼓励学生提高认识,自觉地通过各种渠道获取信息,可将中小学英语教学方面的重要期刊如《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等作为该课程的补充教材,拓展学生的间接经验,提高他们的英语教学法理论修养。另外,还可向学生介绍当前中小学英语教学中具有可操作性的内容,如现行英语教材的分析、说课、评课的技巧与方法,英语素质教育新教案的写法等。

3.完善课程体系建设,增强教学的系统性、计划性和完整性。

英语教学法是一门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综合性边缘学科,它与语言学、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紧密相连。同时,“英语教学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理论学科”(胡春洞,1990)。英语教学实践需靠英语教学理论的指导,但理论应随实践的发展变化而不断丰富和完善。当前,随着我国基础英语教育改革的不断展开,这必然对未来的中小学英语教师提出更高的要求。作为一个正在发展中的理论学科,为了加强对中小学校英语教学实践的指导作用,并使学习和研究本学科的人真正受到训练,英语教学法首先应当建立完善的课程体系,除以教学法课为主之外,还应辅以相关的技能训练课,以实现教学的完整性。以往的做法是仅靠教学法课外试讲、见习、实习来训练师范生,使得教学法课不堪重负,且训练效果不佳。新课改对未来英语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高师院校应高度重视英语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修订,除了开设英语教学法课程之外,还需根据实际情况考虑在不同阶段开设与中小学英语教师职业技能训练有关的实践课程,如英文板书与设计、教学简笔画、英文歌曲演唱、英语教师口语、英语课件制作、教具制作与电教设备使用、英语教师实用工作文体写作等,并且尽量将这些课程进行量化考核,成绩纳入毕业综合考评;另一方面,教法课应改变以往“单打独斗”的局面,加强与相关公共课程和专业课程的联系,从师范新生入学起就有计划、有步骤地对其进行训练,从而为他们搞好教育实习并顺利走上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4.突出学生主体地位,优化课堂教学形式。

英语教学法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理论学科。因此,教学法课程的教学应以实践为宗旨,以技能为核心,采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教学方法,打破传统“填鸭式”教学模式的单一课堂教学空间限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各抒己见,实现双边或多边教学,真正做到以人为本,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培养师范生实践教法的过程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上大胆创新。在模拟课堂操练的过程中,我们可精选“全国中学英语优质课”、“全国英语特级教师经典观摩课”、“专家点评优质课”等符合新课程改革思路的课堂教学录像、光盘等有实际参考价值的经典课,从理性到感性、从理论到实践,为培训师范生教学基本功、为其科学地驾驭教材、教法架起一座座坚实的桥梁。新《课标》强调:“英语教师的教学行为要从面向部分学生向面向全体学生转变;从重传授向重学生主动学习转变;从重教师单向的信息输出向师生互动,学生互动的多向信息交流转变。”“在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上强调整个教学过程都要以学生为中心(learner-centered)和学习为中心(learning-centered),重在促进学生的自我实现和主动发展。”[40]因此,教学法课应采用教师课内精讲理论、示范、演示、讨论、学生表演等形式,课外则通过课堂教学实录的观摩、第二课堂活动等形式来优化、丰富教学法的课堂教学。

5.有目的、有计划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教学技能训练,加强教学能力形成的量化管理,确保教学实践落到实处。

为了增强师范生教学技能训练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教学法课程的相关辅助课程如板书与板书设计、教学简笔画、英文歌曲等应当从新生入校后分学期逐步完成,同时制定相关标准,采用过关、达标的形式对学生的教学技能进行量化管理。其次,选派有经验、责任心强的教师担任试讲指导老师,将传统试讲与微格教学训练紧密结合,形成二者的优势互补,严格把关,使试讲不走过场,以真正提高试讲的质量。再次,加大投入,拓宽教育实习基地,完善实习、见习的监管体系和学生返校后的实习质量检测体系,确保教育实习的质量。最后,“走出去,请进来”,加强与基层学校的联系,师范生除了搞好校内外学习外,还需走出课堂,深入中小学听一线英语教师讲课、说课、评课,同时也可就近邀请有经验的优秀教师开展有关中小学英语教学特点、难点、技巧、方法等方面的讲座,为在校师范生指点迷津,加速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的结合与提升。

四、结语

我国英语基础教育改革的开展,为高等师范英语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要求,而纵观中外教育改革,无一不把课程改革摆在突出的位置。作为担负直接培养未来中小学外语师资重任的《中学英语教学法》课程,更应紧跟基础教育改革的步伐,率先做出改革,广大教学法教师应当进一步转变教育观念,改革教学方法,树立新的人才观、质量观、课程观,尽快适应基础教育新课程,在新课程背景下不断思考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中存在的问题,寻求和探索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参考文献:

[1]林新事.英语教师教育理论贫困的症结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02,(5):62-63.

[2]罗晓杰.高师英语教学法课程与教学改革探新[J].课程、教材、教法,2003,(2).

[3]王屯兵.论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2001,(12).

[4]杨捷.师专《英语教学法》课程教学探索与思考[J].昆明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1,(1).

[5]肖燕.师专“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探讨.池州师专学报,2001.04.

[6]张子光.英语教学法课改的思路及实践经验[J].青岛大学师范学院学报,2002,(2).

[7]王淑芳.谈英语教学法课程的改革[J].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2,(4).

[8]刘夏芬.加强英语教学法课程建设,提高师范毕业生素质[J].浙江海洋学院学报,2002,(1).

[9]符吉祥.试论构建“英语教学法”课程教材体系[J].钦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2,(1).

[10]冯展极.师专《英语教学法》教学现状分析及对策[J].黑龙江农垦师专学报,2003,(3).

[11]董岩.新课程标准下的高师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J].连云港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4).

[12]虞洁.新《标准》与中学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J].常熟师专学报,2004,(3).

[13]温满玉.求新务实 与时俱进――“专升本”中学英语教学法课改革专题研究报告[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4,(6).

[14]胡一宁.对师范院校“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5,(4).

[15]苏秋萍.基于建构主义的高师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J].广西师范大学学报,2005,(3).

[16]荆莉.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刍议[J].怀化学院学报,2007,(2).

[17]朱晓东.新课改背景下高师“英语教法课”改革的思考[J].赣南师范学院学报,2007,(5).

[18]周晓琳.任务型教学与高师中学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J].台州学院学报,2008,(1).

[19 ]陈欣.对“英语教学法”课程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建议[J].成都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8,(10).

[20 ]李红梅.高师《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四年不断线模式探讨[J].南昌高专学报,2008,(5).

[21]王红莉.关于英语教学法课程改革的思考[J].泸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

[22]陈红.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高师《英语教学法》课程的四年不断线模式探索[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9,(8).

[23]冯展极.关于“英语教学法”课程建设的思考[J].大庆师范学院学报,2009,(2).

[24]马云多.在理论与实践之间:关于《英语教学法》课程教学的另一种思路[J].高教论坛,2009,(12).

[25]袁燕华.基于建构主义理论的高师英语教学法改革[J].中国成人教育,2009,(5).

[26]董永民.英语教学法课程如何培养教师职业能力[J].运城学院学报,2009,(1).

[27]教育部师范司.教师专业化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280.

[28]李庭芗.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83.

[29]胡春洞.英语教学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30]应云天.外语教学法(新本)[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7.

[31]陈学斌.实用教学法[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32]张正东.英语教学法双语教程[M].北京:科技出版社,1999.

[33]王蔷.英语教学法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34]杭宝桐.中学英语教学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35]何光铿.英语教学法基础[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2001.

[36]张庆宗.英语教学法[M].长沙:湖南人民出版社,2004.

[37]王宝印.循环式素质英语教学法[M].青岛:中国海洋大学出版社,2008.

[38]陈冠英.第二语言教师教育[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

[39]新课程改革对英语师范生教学法学习引发的思索.德育教育网.http://60.190.77.234/2011/art_view.asp?cat_id=20.

[40]宋桂月,金莺.英语课程标准教师读本[M].武汉: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小学英语课程体系范文4

1.从课程内容看,体系内各课程应表现出模块化的特点。课程体系内的全部英语课程按内容可划分为综合英语类、语言技能类、语言文化类、语言应用类和专业英语类五个模块,这些课程模块构成从低级到高级的梯形课程系统。其中,综合英语类课程主要是低端的基础课程,它们的目的是为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语言技能类和语言文化类课程处于整个课程体系的中间位置,通过这两个模块的学习和训练,学生应培养起较为熟练的听、说、读、写、译的诸项技能,能够理解中西方文化的主要差异;语言应用类和专业英语类课程主要是面向高年级学生的高端课程,目的是在进一步巩固学生语言技能的基础上,结合他们的专业领域和发展方向着重培养他们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可见,大学英语课程的五大模块可以划分为三个等级,这三个等级正好对应于大学英语教学要求的三个层次(即,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每个等级的培养目标各有侧重,而且分别面向相应水平层次的学生,从而能够满足个性化教学的需要。而且,全部英语课程又由一根红线贯穿起来,这根红线就是英语知识的传授和英语技能的培养,这是因为英语语言的掌握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长期的、坚持不懈的重复再现、重复运用,知识才能为学生所掌握,才能内化为技能。

实现教学活动的模块化,并使它们分别面向相应水平层次的学生,才能既使学生打下扎实的语言基础,又能培养他们较强的实际应用能力;既能保证学生在整个大学期间的英语语言水平稳步提高,又能有利于学生个性化的学习。

2.从课程对学生的不同要求看,各类课程应表现出系列化的特点。将上述低、中、高课程模块合理设置为“必修课”、“任意选修课”和“指定选修课”,从而形成课程系列化、立体化,多层次授课,将统一性与灵活性有机地结合起来。必修课的设置目的是为了保证每一个学生都能达到《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规定的一般要求;指定选修课可与学生的专业方向相结合,不同专业的学生指定选修不同的课程,进一步培养他们的各项技能和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任意选修课的目的是结合学生的兴趣,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发展平台,可让学生系统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也可着重提高他们在某方面的实用英语应用能力,如:商务英语、旅游英语等。各学校可以按照实际情况规定必修课、指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的具体内容,但一般说来,必修课主要由综合英语类课程构成,指定选修课主要由语言技能类和专业英语类课程组成,而语言应用类课程和语言文化类课程通常属于任意选修课。

学校可根据学生原有基础和实际水平实行灵活的“必修课”、“指定选修课”和“任意选修课”的个性化组合;同时,在强调课程设置个性化的同时,也要加强课程管理,保证教学质量。比如,可以实行目标和过程相结合的课程管理模式,以全校统一标准的水平考试为目标管理龙头,以各级各门英语课程的具体要求为过程管理手段。学生通过全校统一标准的水平考试即可进入下一阶段的学习。这样一来,既为学生提供了个性发展的空间,又避免了缺乏管理、放任自流局面的出现。

3.从课程类型看,应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为了适应招生规模扩大、教师短缺的客观现实,有必要进一步改进或改革传统的精读课程(即综合课),优化教学资源,努力取得教学结果和社会需求的最佳契合。可根据听、说、读、写、译各项技能训练的不同要求,根据用人单位对语言产出技能的特别要求,将适合教师讲授和集体进行的读、写、译技能的培养安排在大班进行,而将强调学生个体操练的听、说课安排在小班进行,课型分为“大班读写译课”、“小班视听说课”等。同时,应充分利用校园网络,实行“师生一对一辅导课”和“网上自主学习课”等形式,充分体现“以人为本”的个性化教学要求。各类英语选修课也应根据课程特点,注意开发适宜的课型,从而发挥教与学的综合效益,体现不同语言技能的教学要求。

4.从课程教学形式和手段看,应表现出多样化的特点。除传统的课堂授课外,各校应充分利用多媒体、校园网、电子阅览室等现代化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各种各样的教学活动,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如在线辅导与监测、作业布置与反馈、在特定课件上进行人机对话等,从而拓展学生不受时间、地点限制的自主学习空间。此外,除了正常的课堂授课外,各校还应根据需要增加专题系列讲座、各种知识班、课外实践活动等(包括利用图书馆、资料室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组织部分英语应用能力强的学生在教师指导下开展社会服务等)。这些对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是大有好处的。

5.从课程发展趋势看,众多大学英语课程日益自主化、网络化。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和广泛应用为自主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提供了必要的技术支持和物质保障;而自主课程的开发和实施必将有力地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网络化的自主英语课程必将成为大学英语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组成部分,利用电脑网络和软件来促进学习者自主学习的研究近几年时有出现。通过校园网络,学生完全可以利用电脑课件或软件自主学习某些课程。同时,网络化自主课程的学习必定进一步向学生传输“自主学习”的先进理念,培养学生对学习的自我管理和评估,激发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进而使他们发展成为自主的终身学习者。

总之,大学英语课程体系改革全面影响着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提高和素质培养。大学英语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考虑到培养目标、学生层次、知识体系的系统性和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要等几个方面,必须把英语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应用、英语语言运用技能的培养、实用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英语国家社会文化知识的学习以及专业英语的学习包括在课程体系之内,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根据上述诸因素体现出阶段性、层次性的特点,同时必须注意加强英语学习和能力培养的连续性。为此,各高校应结合本校实际,以《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为指导,将传统课堂教学与网络、计算机教学有机结合,形成一个科学、系统、个性化的大学英语课程体系,努力实现教学内容模块化、课程系列化、课型多元化、课程教学形式多样化和自主课程网络化,从而满足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实际需要,切实提高他们的英语运用能力。

小学英语课程体系范文5

关键词:大学生英语;听说技能;策略

作者简介:孙雷(1976-),女, 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英语教育学。

中图分类号:G6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309(2009)10-0079-03

《大学英语课程教学要求》对大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提出了新的目标:培养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和社会交往中能够有效地进行口头和书面的信息交流。当前,大学生英语听说技能着实令人堪忧。切实扫除听说障碍,提高大学生英语听说能力成为新一轮教改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 听说技能训练中的突出障碍

(一) 学生听说基础薄弱

现行的初高中英语教学体系在某种程度上忽视了听说能力的系统培养。学生在英语听说训练方面尚没有一个科学合理的梯度训练过程,因此,学生不具备听说的基本素质。很多大学生英语交流能力较差,甚至还存在初学者交际中常见的羞怯心和恐惧心理。更为严重的是由于各地师资水平和教学条件的限制,学生的英语语音存在不准确甚至错误的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学生学习英语听说的热情。诸如此种英语根基薄弱的问题使大学生无法跟随教师完成大学基础阶段的英语学习;部分学生即使能够勉强跟随,其进步空间也很有限。

(二) 课程体系建构尚不完善

大学公共英语听说教学现在还没有形成一个相对完善的课程体系。目前,听说课程更像是英语精读课程的子课。没有按照听说技能培养的自身规律来设计其课程。该课程的教材选择、课时分配、教学设备、教学方法、测试方式、课后延伸等方面存在较大可改进的空间。

1、听说教材不够独立。现行的各版本听说教材几乎完全依附或从属于精读教材系统,成为精读课程相应单元教学活动的延伸。

2、听说课课时不足。现高校精读课程一般是70课时,而听说课仅为30课时,即每周仅90分钟的听说授课时间。如此少的训练时间与听说课程的本质属性――实践性是相违背的。

3、教学设备落后。很多听说课目前还采用录音机播放磁带的方式进行训练。录音机播放的效果、音量、选择播放方式等方面都很落后,严重地影响课堂教学效果。

4、测试方式不健全。目前,听说能力测试还没有自己的测试体系,基本上是合并在精读测试中,而且仅占其10%测试份额。

5、教学方法陈旧。听说课程基本上是大班授课,每班授课人数70人左右。该课程的实践性要求每位学生尽量能够参与到听与说活动中来。庞大的学生人数与人人参与的要求成为目前教师们比较困惑且难以解决的问题。同时,很多教师受到教学日历及教材的限制,只能采取听录音材料然后核对答案的授课程序。因此,听说课堂陷入沉闷与枯燥的境地。

6、课后延伸活动不足。目前,听说课内容基本上是围绕教材展开,而教材本身缺少课后延伸活动;部分教材即使涉及课后延伸活动也只有象征性的草草几句要求,并没有具体的讲清学生课后应该怎样去做,缺乏具体操作性。

二、提高英语听说技能的对策

(一)加强听说基础知识的学习

为了使学生能够有充足的信心和长足的发展进步空间,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比较系统的基础语音语调的辅导练习。

1、重新学习英语国际音标。教师需要准备相关语音学习资料,根据学生实际情况设计合理的语音学习计划。该计划应包括如教学目标、教学手段、教学时间分配、教学测试、教学反馈等内容。经过为时一个月左右的练习,学生基本可以做到发音比较标准。

2、建立良好的英语学习习惯。英语学习很大部分都是零打碎敲,因此,我们要求学生学会利用零散的时间养成固定的学习习惯,做到轻松学习英语。我们建议学生建立固定英语口语练习搭档,充分利用课间、课余、网上、闲聊、散步等时间进行英语口语实践。同时,要求学生每人准备语音随身记录本对语音进行随时跟踪式记录。

3、建立英语兴趣小组。由英语学习成绩较好、组织能力较强的学生组织建立英语兴趣小组,展开英语娱乐活动,吸引更多学生来体验英语学习带来的乐趣。我们目标是营造一个英语学习的浓厚氛围,使学生可以进行“浸入式”英语学习实践。通过以上的英语听说实践,基本上可以使学生们对英语产生兴趣,同时,使学生有能力、有途径去学好基础英语,如语音语调等。只有基础提高了,学生才能够积极配合教师教学进度,在课堂上才能流畅地听说,自由地表达,才能进行更高级的英语学习。

(二)逐渐完善听说课程体系

完善的课程体系是课程有效进行的根本保障。目前,英语听说课程体系还没有达到成熟水平。本文认为,听说课程应该在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加强。

1、创造性地使用听说教材。目前,出版的听说教材很多都是依附于精读教材,缺乏听说技能培养的系统性。在教学中,应创造性地有选择地使用现有教材。创造性地使用教材应该注意以下几个原则:一是联系的梯度恰当;二是听说结合紧密;三是说话主题有吸引力。例如《新视野大学英语听说教程》的第1单元《Time-Conscious America 》听说综合训练部分(P14)中的训练一直是围绕着精读课文展开,学生已经厌烦了不断重复同一个话题。因此,在教学实践中我们特别设计了另外一个题目:“如果你只剩3天的生命,你想做什么?”这样一个有吸引力的话题一经抛出,学生们利用已经掌握的本单元知识迫不及待地开始交流想法、积极表达,课堂效果明显提高。由此可见,教师是教材最好的裁剪者。我们应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对教材进行合理调整,从而使教材更加适合本班学生的实际水平。

2、适当增加听说课学时。足够的学时是学生训练听说技能的保证。目前,英语听说学时每学期保持在30小时左右,这样短的时间很难彻底完成规定的8个单元的训练。

3、现代教育技术与听说课程的整合。现代教育技术对英语课程的辅助作用是英语教学研究的热点话题。多媒体技术对英语听说课程的辅助作用体现在两个方面:(1)课堂多媒体的使用。课堂中多种感官刺激对学生来说有利于记忆理解、吸收消化。良好的视觉刺激能够增强听说训练的兴趣,也能开拓学生的视野。(2)学生多媒体教室的使用。听说课程的实践性要求学生保证一定的课余训练时间。依托于多媒体教室和教学资源库进行的自主学习是真正提高学生听说水平的良好途径。

4、健全听说课程测试体系。听说课程应该脱离大学英语精读测试体系而独立进行。听说课程的测试体系则更要侧重于形成性成绩评价。我们建议形成性成绩要占总成绩的50% 以上。课堂中的总结、汇报、 讨论、小组分享、搭档分享、小竞赛、小游戏等方式都应该成为形成性成绩的一部分。总之,形成性成绩给定的初衷是:发现每一位学生英语学习中的优点并给予适当鼓励;期望每一位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点滴进步都能够外化为教师及同学的肯定再内化为不断进取的动力,真正地爱好英语、学习英语。

5、尝试更新教学方法。如何使大多数学生参与到课堂活动中来是目前教师着重思考的问题。我们尝试了一些教学方法:(1)传统教学方法。听资料――做练习法。教师首先放录音资料,学生随后作大量练习并就资料、信息进行适当的交流。我们发现采取这种方法虽然课堂秩序井然,但学生兴趣不高。(2)任务型教学的小组讨论――汇报法。全班学生按临近原则分为4-5人的小组,小组成员根据教师给出的话题进行讨论并记录,最终以报告形式汇报给班级,教师结合其他小组的评价给出成绩。我们发现此种方法学生参与面扩大、学生的主动性有所提高。但活动时间紧迫、秩序混乱也是有待解决的突出问题。(3)自由英语表达形式。自由表达是训练听说的最好方式。鉴于学生英语基础的限制,我们只能在课堂上进行类似的训练。如与自己的搭档在限定时间内进行自由表述及在小组内进行自由表达而不进行汇报的方式。学生处在一个比较自由、没有压力环境下听说英语,增加了学生自由应用英语交流的愉悦感和成就感。(下转22页)(上接80页)但此种方式对教师的组织能力是一种挑战,有时还会造成学生训练成绩模糊等问题。目前,我们比较倾向采用综合交际教学法,但是学生的积极参与程度还有待提高。

5、课后延伸活动的可操作性。课后延伸活动是课堂训练的补充、反馈。我们在布置课后活动时要把握以下原则:(1)活动要求尽量详细具体,最好可以设置几个备选题目,以利于开阔学生视野。( 2 )活动要有评价监督机制。没有评价跟踪,学生可能产生倦怠懒惰情绪,无法按时完成任务。(3)布置充满争议性的话题。只有争议性的话题,才能留给学生足够讨论和思考的空间。(4)布置的话题要紧贴学生的学习生活。充足的背景知识使学生有意愿去说、有能力去说,听说的效果也会比较好。

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长期而复杂的过程,其中涉及到的不仅是学生自身,还有教育者、学校,甚至是教育部门的相关问题,有待于我们进一步研究探讨。

参考文献:

[1] 郑亚娟. 论教改中非英语专业学生英语听说能力的培养[J]. 武汉科技学院学报,2007,(08) .

[2] 桂师春.中国学生英语学习心理[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2.

[3] 倪锡英、李冰冰. 多媒体环境下英语听说教学策略探讨[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7,(11).

[4] 王笃勤.大学英语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J].外语界,2002,(05).

小学英语课程体系范文6

论文关键词:高职;英语;职业能力;培养体系

以就业为导向、以企业需求为培养目标的高职教育改革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高职英语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是高职英语教育改革的重点工作。职业能力培养是高职教育的目标与特色,为了培养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加强英语专业教育与社会企业的衔接,许多高职院校的英语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以模块为特色,将英语专业与行业英语相结合,设计了以职业能力为特色的培养模式,充分利用课堂教学、课程综合实践、毕业综合实践、校外实训等平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与行业接轨的教学模块有商务英语模块、旅游英语模块、涉外翻译模块及幼小英语教育模块等。这样的课程体系设置充分体现了“以就业为导向,以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办学理念,也体现了职业教育紧密结合实际、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实用型人才为目标的特点。

高职英语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的理念

市场需求是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的依据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应坚持以企业需求为主要依据。应根据市场调查、毕业生反馈的用人单位信息分析总结用人单位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对课程设置内容的需求度,以此提高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时代性、科学性、针对性,真正做到以企业需求促进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建设的完善。要对各企业需求的人才素质进行科学分析,了解市场紧缺的人才类型,认真分析本院专业建设的现状,借鉴同类院校职业能力培养的模式,制定可行的培养计划。

培养目标是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的方向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把需要工作的学生培养成工作需要的职业人”。高职英语专业各模块应以“培养合格的职业人”为核心,调研、分析本专业职业岗位需要具备的职业能力,在此基础上明确本专业职业能力培养内容,制定课程标准,根据培养目标与课程标准制定相应的教学目标与教学模式,充分体现职业能力培养特色。

课程体系是职业能力培养体系构建的核心高职英语专业学生的就业岗位能体现出模块特色。与商务英语相关的就业岗位有对外贸易公司的业务员、行政秘书、单证员等;与幼小英语教育相关的就业岗位有幼儿园、小学、幼教机构英语教师、培训师等;与旅游英语相关的就业岗位有导游、酒店服务人员、管理人员等。因此,在课程设置上,各模块应根据学生的就业方向及企业对人才需要的标准确定课程目标、课程标准、课程内容、课程实施方法等,并且要及时与用人单位或毕业生沟通,了解反馈意见,及时调整课程实施标准及内容。只有这样,学校的教学才能真正做到与企业需求相一致,真正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双师型”教师是职业能力培养有效实施的保障英语专业的“双师型”教师不仅要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和英语语言教学能力,同时应结合各模块的特色,具有与该模块相应的技能证书,要有真正的工作经验或体验,熟悉相应行业的要求及工作流程。因此,高职院校在人才引进上要避免只看高学历、高职称而忽视教师的高技能与实践经验。应鼓励在职的专业教师自学相应模块的行业知识并取得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应组织教师到相关企业顶岗培训,熟悉相关岗位技能,了解相关的工作流程及操作程序,并在实践中了解企业需求,构建具备实践性、科学性的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

高职英语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应包括的内容

高职英语职业能力培养体系应体现两大主题,即英语应用能力+职业技能。企业招聘高职英语专业学生首先看重的是英语语言应用能力,在此基础上具备良好的职业技能者会更有优势。因此,首先应明确英语应用能力在将来择业时的重要性,要打好语言基本功,将专业知识学扎实,全面提高学生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在此基础上,结合行业英语的特点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

职业素质能力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培养的人才要求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职业素质,行为规范符合本行业的准则,具有良好的个性品质,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语言应用能力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培养的人才要求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具有较好的英语表达能力,熟悉本行业适合的语言表达方式与沟通技巧,具有一定的应用英语写作能力,能合理规范地完成行业英语相关书面材料的撰写。

专业技术能力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培养的人才要求具有一定的行业英语理论知识,熟悉行业英语应用的流程与组织应用方式,能合理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具有一定的实践能力。

开拓创新能力高职应用英语专业培养的人才要求在熟悉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能发挥个性特长,创造性地将理论知识应用于实践。

高职英语职业能力培养体系的构建

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结合企业需求与英语教学的特点,确定本专业培养目标、课程设置内容、课堂教学模式及校外实践训练方式。要将英语能力的培养与职业能力培养相结合,根据培养目标确定本专业课程设置,各模块课程设置的内容应体现以下三大主题:

1.英语语言能力培养。要针对企业的需求确定不同行业英语语言能力培养的侧重点。比如,小学或幼儿园对幼儿英语教师的发音与语言表达能力要求较高,因此,对学生应加强语音和课堂教学用语的训练;商务英语则要侧重语言交流能力、写作翻译能力的训练;旅游英语不仅要侧重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还应扩大学生的知识面,补充相关文化背景知识。

2.职业能力培养。应以职业能力为核心,建立以能力为本的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明确各门课程的职业能力标准。商务英语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国际贸易、营销的基本理论并掌握一定的工作流程,具备一定的商务操作能力,课程包括外贸英语函电、报关业务、外贸单证实务、电子商务、涉外文秘等;幼小英语教育则要培养学生了解幼儿心理学与教育学相关知识,掌握幼儿英语教学的相关技巧与方法,灵活运用课堂管理策略。

3.专业素质拓展。应针对不同用人单位的具体岗位需求全面补充、拓展学生的专业素质。幼小英语教育培养出来的学生,就业单位包括幼儿园、小学及英语培训机构,因此,学生不仅要掌握针对少年儿童的教学方法与策略,还应尽量全方位地完善自我,在课程设置的内容上也应根据幼儿园和小学的教学要求,补充相关的辅助教学方法,如简笔画、手工制作、音乐、舞蹈等;旅游英语不仅要使学生了解导游的相关知识,还应使学生对酒店服务与管理等业务有所了解,这样可以丰富学生的知识面,扩展学生的就业渠道。

人才培养方案的实施(1)构建仿真教学环境。可将课堂教学环境营造成仿真工作环境,或建设校内实训室,教师采用情境教学法、案例教学法、小组讨论法等教学方法,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使学生主动积极地体验、演练,从而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教师应尽量利用校内的商务实训室、旅游实训室、幼小实训室创建仿真场景进行教学。比如幼小实训室可以根据幼儿园或幼教机构的教室布局风格,将椅子环状布置,让教室中心有充足的活动空间,使学生能够自如地进行教学活动的组织与演练;旅游实训室可以创建仿真的旅游车、旅行社,设置机场接待、酒店入住、景点介绍等场景,使学生能够在模拟场景中演练本专业知识,提高职业能力。(2)创建校外实践基地。要积极联系与本专业相关的就业单位,努力创建校外实践基地,给学生提供实践演习的平台,在提升学生职业能力的同时,为学生的就业做好储备工作。幼小英语教育可以根据学生就业方向联系幼儿园、小学、幼教培训机构等单位,使学生能够有机会在实际岗位见习、实习,将课堂上所学的理论知识与教学技能运用于实践,通过实践进一步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从而激发学习热情;商务英语教育可以充分采用“请进来”的模式,联系企业的优秀员工及管理人员给学生做讲座或进行专项技能培训,使学生对用人单位的方方面面有更深入、更全面的了解,也可以努力将一些中小企业发展为校外实践基地,建立长期良好的合作关系,使学生能在实际岗位上得到锻炼,进一步提高职业能力。(3)加强毕业综合实践与创新创业的指导。要充分利用学生的毕业综合实践,指导学生将就业实践与创新创业相结合,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并及时做好总结与反思工作,积极寻找适合自身发展的创业契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