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药产业动态范例6篇

生物医药产业动态

生物医药产业动态范文1

【关键词】传统医药产业 国际化 发展

传统医药产业的发展是传统医药发展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也是当前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一个重要的“朝阳产业”。“传统医药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中确立的以传统医药理论为主导,现代多学科共同参与的,专门从事传统医药资源利用、开发、研究、产品经营及其相关经济活动的一种产业体系。”[1]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发展和疾病谱的改变,传统医药在世界范围内的影响和受关注度日益凸显。相应地,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化,即传统医药产业的研究与开发的国际合作与交流便成为历史发展的必然。与此同时,传统医药产业在激烈的国际医药产业市场竞争中谋求生存和发展也同样不可避免。我国传统医药作为世界上仅存的延绵发展的传统医药宝贵财富,具有完整的理论体系、可靠的疗效和丰富的医药资源,其产业发展在国际化的进程中拥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和优势,传统医药产业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产业。但历史等原因也使得我国传统医药产业的发展,尤其是国际化的发展存在多方面的不足,面临一系列的发展问题。正确认识并有针对性地解决上述问题,我国传统医药发展中不容回避的任务。

一、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化符合时展需要

医药产业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一个特殊的重要产业,具有广阔的市场发展空间。但由于历史等因素的影响,一直以来现代医药产业始终居于市场的主导地位,致使传统医药产业面临较大的生存和发展压力。然而,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现代医学模式转变的深入,以及人类社会疾病谱的改变,传统医药药食同源、无毒无副作用的特点备受关注,回归自然的健康理念日益兴起,“人们越来越多地关注以天然药物预防、治疗疾病的传统医药科学,国际医药界也开始把研究重点转移到了对天然药物的研究使用。”[2]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世界卫生组织(WHO)就成立了“传统医学规划署”,并在多个国家建立相应的医学合作与培训中心。进入新时期,WHO明确把对传统医药的发展研究列为其三大历史任务之一。近年来,欧美等国家兴起的“替代疗法”也充分说明了传统医药影响力在不断扩大,价值开始得到了应有认可。从传统药物来看,据统计,自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国际植物药市场的销售额平均每年增长近10%。相关专家预计,“天然药物在世界药品市场容纳量可达400亿美元。”[3]不难看出,传统医药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发展机遇和空间。相应地,传统医药产业的发展也迎来了发展的春天。换言之,传统医药产业的国际化发展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符合时展需要。

二、我国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的优势

我国是当今世界唯一保持传统医药持续绵延发展的国家,完整的理论体系、丰富的天然资源、安全可靠的疗效等得天独厚的传统医药资源使得我国传统医药产业的国际化发展体现出了固有的优势。

第一,完整系统的医药理论体系优势。在世界传统医药发展史上,传统医药的发展无处不在,几乎所有国家都有自己的不同程度的传统医药发展,其中在各文明古国(如:中国、印度、埃及、罗马、希腊、巴比伦)尤为显著,然而最终形成体系并有较大影响力的并不多,最终形成了公认的以我国传统医药为典型的世界四大传统医学体系(中国、印度、埃及、罗马),但其他传统医学已随着时代变迁而消亡,只有中国传统医学历经考验长盛不衰,成为当今世界上仅存的具有完整系统理论体系和安全可靠疗效的可持续发展的传统医学。这使我国传统医药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具备了强大的专业理论支持和保障。

第二,丰富优质的天然药物资源和疗效可靠的成方验方优势。一方面,得天独厚的自然地理环境孕育了我国独具优势的天然药物资源。其储藏量大、品种多、质地好。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现有中药资源种类12800余种,其中,药用植物11140余种,药用动物1580余种,药用矿物80余种”。[4]是当之无愧的天然药物资源“王国”,是世界天然药物资源之乡。另一方面,中华民族在几千年的历史生产生活实践中通过与疾病的不断“斗争”,创造了数以万计疗效可靠、成本低廉的秘方、成方、验方。这是我国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不可替代的固有优势。

第三,初具规模的药物生产体系和广阔的市场空间。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深入发展,我国传统医药产业发展也随之推进。从产值来看,“2009年我国中药及相关产业产值达到7000亿元。预计到2015年,包括中药工业、中药农业、中药商业、中药保健品、中药食品、中药化妆品、中药兽药以及中药加工装备制造业等在内的大中药产业产值将达到1万亿元。”[5]从规模看,“全国现有中药生产企业一千余家,中药经营企业一万多个,药材种植面积近600万余亩,正式批准的药材专业市场17个。中成药产品已达43种剂型、5000余个品种”。[6]从市场空间看,当前中医药的传播已覆盖16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很多国家已经把中医药纳入医疗保险范畴,确立了中医药的法律地位,并成立了专门的中医药管理机构。不难看出,我国传统医药产业已开始规模化发展,越来越广泛和深入地为人类健康事业和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作重要贡献。这使其在国际化发展中增添了一个有益的优势。

三、我国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的不足

尽管我国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具有先天和后天的优势因素,但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我国传统医药国际化发展依然存在和面临一些不利因素。

第一,生态破坏导致的天然药物资源危机。传统医药产业发展的一个必备的重要条件就是天然的药物资源支撑,因此,生态环境的好坏也直接影响到传统医药产业的发展前景。当前,我国生态环境由于过度开发等原因,总体上不容乐观。水土流失、水体污染、生物物种濒临灭绝等生态问题比较突出。相应地,以天然野生药用动植物为重要资源支撑的传统医药产业的发展就面临一定的药物资源危机。

第二,由于技术原因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技术问题一直以来是我国传统医药产业发展的瓶颈,尽管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的深入,我国传统医药产业发展在技术方面取得了历史性的进步,但横向比较,与现代医药资源开发利用的先进技术还有很大的差距。主要表现为资源利用率不高,高端产品缺乏,缺乏竞争力,因此导致市场占有率低下。如就中药市场来讲,据统计,“中国只占世界植物药市场的3%~5%,而日本占80%左右,韩国占15%左右,中药出口额不到国际中草药市场的10%。”[7]这没有体现出我国作为中药发源地应有的优势。其中一个主要原因就是缺乏先进技术。

第三,产业小而散乱。我国传统医药产业虽然在改革开放后经历了持续快速发展,产业规模由小到大,产业数量由少到多,但由于历史等原因,缺乏统一化和规模化经营,绝大多数产业规模较小,且较为散乱,各行其是,低水平重复生产现象严重,高端医药产品缺乏。因此,在国际化竞争中缺乏优势,尤其是在拥有先进技术的现代医药产业居于市场主体地位的环境下,明显处于被动不利地位,有的甚至面临生存危机。如就中药而言,相关数据显示,在国际市场上的占有率不到10%,发展压力巨大。

第四,因缺乏自身的“行业标准”而被认可度低。受发达国家现代医药文化的冲击,当前国际医药领域使用的行业标准中不但没有公认的中医药标准,而且还用现代医药的行业标准来衡量和要求中医药。现代医药属“对抗医学”,中医药属“平衡医学”,是完全从不同角度用不同方法来解决问题的两种医药科学和文化,在发展中应该有各自不同的行业标准。用现代医药标准衡量要求我国传统医药,使得我国传统医药产业的国际化发展总是面临诸多与“国际标准”不相符的地方,因此,习惯了现代医药标准的国际社会对我国传统医药产业发展的认可度较低。

四、我国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应解决好的问题

从当前的形势来看,我国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须有针对性的解决好以下问题:

第一,加强中医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解决发展问题的核心内容。加强中医药产业人才队伍建设,尤其是高级专门人才队伍的建设,是推动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核心动力,能够为中医药产业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包括技术研发、资源开发、开拓市场、产品升级等方面。

第二,进行“化零为整”的行业改革。“化整为零”的改革是指把当前我国传统医药小、散、乱的现状通过联合、并购等方式,使其统一、规范、系统、规模生产经营,从而进一步消除低水平的重复生产和无序生产等现象,有效利用资源,提升产品品质,增强产业竞争力。

第三,加快中医药产业的行业标准建设。行业标准是中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的一个重要前提,没有行业标准,就没有认可度,有了行业标准就有了产业发展的话语权。中医药产业的国际化发展必须立足于当前国际社会发展的实际,制定出一系列符合中医药自身特点的现代化产业行业标准。包括产品生产流通、质量标准监控、疗效与安全评估等环节。

第四,充分利用中医药独有的疗效增强其产业发展的说服力。中医药独有的疗效是指中医药在许多疾病治疗中具有的安全可靠的特殊疗效优势。尽管现代医学标准认为我国传统医药缺乏作用机理的有效性论证说明,但中医药独具特色的安全可靠疗效优势用其实效证明了自身的价值,这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因没有行业标准而导致的被认可度不高的缺憾,进而增强其产业发展的说服力。

第五,进一步加强生态立法保护。加强生态立法保护是我国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的又一个重要条件。一方面,可以有效解决我国传统医药产业发展中因生态破坏、环境污染等相关问题导致的资源危机,另一方面可以有效解决国际社会以生态保护为由针对我国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设置的贸易壁垒,以推动我国传统医药产业国际化发展的顺利进行。

参考文献

[1]龙鳞.云南民族传统医药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09,(13):159-162.

[2]吴道显,孙永林,王珍喜.国际化视野下我国民族医药发展探微[J].云南中医学院学报,2013,36(6):132-134.

[3]李景东.中国传统医药走向国际市场的战略思考[J].经济论坛,2013,(2):105-106、125.

[4]中医药产业研究课题组.发展我国中医药产业的战略选择[J].经济体制改革,2005,(6):106-109.

[5]王强,梅之南.发展低碳经济,促进传统医药产业发展[J].医药导报,2011,30(3):281-284.

[6]王虎.对中医药产业现状、面临机遇及未来发展的思考[J].世界中医药,2010,5(3):153-154.

生物医药产业动态范文2

近年来.在我国医药卫生领域中.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都很重视技术创新工作。中国医药工业产值保持快速增长的态势。2009年。我国医药工业总产值达到10048亿元,比2005年增长了5684亿元,年均增幅为23%。预计2010年中国医药产业7大子行业工业总产值约12580亿元,按照这样的发展速度.到2011年,中国可望成为全球第三大药品市场。仅次于美国和日本。IllS,‘叫旦是,由于业内片面强调经济利益.对环境问题以及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很少进行探索性实践,导致高速发展的医药产业出现了一些明显的负效应。低碳发展模式的提出对于我国医药产业突破创新瓶颈。取得历史性突破是一个新的契机。在低碳技术前沿的竞争中,中国医药产业有可能争取到属于自己的机会.因为我国医药产业在发展低碳技术方面有自己的优势。首先.在医药制造业的很多研发领域,我们和发达国家处于同一起跑线。医药技术创新主体包括企业研究机构和大学等部门。它们在先进技术的研发上有比较活跃的团队。目前,不少医药技术发展速度相当快,有的已经在向其他国家出口。其次,要看到我国的医药制造业有一个独特的优势,即拥有巨大的国内市场。而市场需求恰恰是驱动技术创新飞速发展的不竭动力,并且,市场规模庞大,其研发成本更容易分摊。这意味着改变依靠传统产业的老路,走低碳发展模式.是我国医药产业实现跨越式发展的新契机。我国医药产业要想抓住这个契机,关键不仅在于积极进行相关低碳技术的研发,还在于对技术创新的价值取向进行反思并重构。因为,价值取向是创新主体进行创新活动的精神驱动力,是创新行为的最终依据。

二、传统发展模式下我国医药技术创新的价值取向反思

在价值哲学的视野中。技术创新本身不是价值中立或者价值无涉的,这~过程蕴含着创新主体的价值取向。在具体的医药技术创新实践中,技术创新主体的价值取向往往是多元的,分为物质价值取向与精神价值取向两大类。进而可以继续分解为经济价值取向、生态价值取向、人文价值取向等。各种价值取向之间在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并不是等量齐观的,而是有所侧重,主次分明。在传统的发展模式下。我国医药技术创新被理解为单纯的经济学概念,认为医药技术创新追求的核心是经济价值。与此相对应.医药行业内对技术创新效果的评价,只看能否带来经济效益。这种单纯追求经济效益的价值取向客观上对推动我国医药工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有其必然性与合理性。但是由于医药工业中的技术创新主体长期对技术创新负荷的其他价值视而不见,使技术创新的负价值.特别是在生态领域、社会人文等方面的负价值全面爆发。

(一)重经济增长轻生态建设:人与自然关系严重对立.忽视生态价值取向。医药技术创新的发展本应该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因为医药技术创新的目的在于管理、保护并且以可持续的方式利用自然。但是在传统发展模式下.医药技术创新主张对人对自然改造的随意性,纵容对自然开采的掠夺性.扭曲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们更多关注新技术应用给经济增长带来的效益,对于这一技术会不会给生态环境带来不良后果没有给予足够的关注。例如.中国头孢氨苄的年产量超过两千吨,随着新医改的推进,未来还将持续增长.但是传统的化学法生产头孢氨苄会排出较多的废气废水,对环境的危害较大。另据统计,我国每年仅植物类药渣的排放量就高达65万余吨,目前这些药渣多以堆放处置为主.这种处理方法不仅耗去大量资金。更造成了资源浪费和严重的污染。阢。蜘传统医药技术创新所导致的负价值由此可见一斑。传统发展模式下。医药技术创新对于生态价值的忽视受近代以来的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的影响。近代人类中心主义的理论核心是“主客二分”。所谓“主客二分”。始于笛卡尔的“我思故我在”这种二元论思维方式。笛卡尔把“思”作为主体的本质规定突出强调.人的理性使人高于其他存在物,把人从万物当中区分开来.成为和自然相分离的主体,自然成为与人这个主体相对立的存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就被简化为主体和客体的关系。“主客二分”这种思维方式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发展出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这种价值观认为,人的利益是我们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唯一出发点和目的.人与自然是简单的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而不是部分和整体的关系。“人类中心主义”自然观给传统经济社会发展模式带来重要的影响。在医药技术创新领域。对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从而在创新过程中简单、粗暴地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此外.“主客二分”的思维方式过度强调医药技术创新主体的“主体性”.不知不觉地助长了医药技术创新主体在创新活动中对生态价值视而不见。

(二)重“物”轻“人”:医药技术创新的人文价值异化。医药技术创新的人文价值取向要求创新过程应该有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创新结果不能违背人的价值,人通过技术创新获得存在和发展,不应该出现人的异化,达到技术创新的发展和人的发展和谐统一。在传统发展模式下,医药技术创新对于人类的全面发展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随着技术的发展,人们对医药技术创新能否为人类带来真正的幸福产生了怀疑和动摇。医药技术创新成果的应用.在人的文化、心理、认识、伦理等方面产生了消极的影响。并最终引致了技术对人性的压抑和摧残,使人的主体地位削弱,在精神上感受到自身意义和自我价值的缺失,不利于社会和谐发展。比如,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用于基因治疗的药物研发成为医药技术创新的重要成就。这类药物的应用不仅可以给研发主体带来丰厚的经济利益,也可以帮助人类弥补个体缺陷,从表面上来看的确使人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但问题在于,人类基因的完善并不意味着人会更加幸福、人类社会更加完美,更不意味着人类获得更好的发展。因为我们已经看到.基因技术的创新也会对人的家庭观、人生观、价值观以及以往的社会规范和生存规则带来强烈冲击。哈贝马斯认为,基因干预技术与人种身份的自我鉴定、人性的自我认识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以优生为目的的基因干涉限制了其他个体对自己生命方式的选择,因为个体的自主选择是以完全自主地拥有自己的身体为前提的,身体是实现个人存在方式最基本的媒介。一旦前辈对他们实施基因干涉的话。一切都将无从谈起。因此哈贝马斯禁不住大声询问:“这是谁的力量.这是对谁的控制或对什么的控制?”陆1嘲正因为如此.早在上个世纪.胡塞尔就指出技术在根本上排斥了人的价值和意义问题,使人落人“不幸”的时代。他认为现代人让自己的整个世界观受实证科学(技术)的支配,并迷惑于实证科学(技术)所造就的“繁荣”。这种独特的现象意味着,现代人漫不经心地抹去了那些对于真正的人来说至关重要的问题。I•l㈣马克思也指出:“技术的胜利似乎是以道德的败坏为代价换来的。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随着人类愈控制自然.个人却似乎愈益成为别人的奴隶或自身的卑劣的行为的奴隶,……我们的一切发现和进步,似乎结果是物质具有理智生命.而人的生命则化为愚钝的物质力量。”lYJ州}

三、低碳模式下我国医药工业技术创新价值取向的重构

纵观人类的技术发展史,不难发现,要想使某项技术创新活动不产生任何负价值是不可能的。但调整好创新主体的价值取向。弱化技术创新的价值异化问题,使其负价值最小化、正价值最大化却是完全可能的。在低碳发展模式即将成为未来世界经济发展大趋势的背景下,“惟经济价值取向”的技术创新已经不符合时代的要求了。医药工业的技术创新应该是事实与价值的统一,经济价值、生态价值以及人文价值的统一,要实现这种协调统一,关键在于医药技术创新的主体要有积极的价值取向。弗洛姆指出,现有的技术之所以不人性、不人道,根源在于其技术活动背后的价值理念。旧唧嘞因此,在低碳发展模式下,创新主体的价值取向重构已经成为医药工业技术创新活动首先要解决的问题。重构并不否定在技术创新活动中对经济利益的追求。重构后的价值取向不仅要关注经济价值取向,更应该强调人文关怀、关注生态平衡.从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中获得社会和谐以及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只有这样才能缓和医药技术创新在生态价值危机和人文价值危机这两方面越演越烈的趋势。

(一)构建医药技术创新的生态价值取向:倡导技术创新的生态和谐。技术本身具有生态价值。所谓技术的生态价值,是指技术作为人类变革自然界的手段,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协调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维持生态系统平衡所起到的积极作用。171恤,作为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医药技术创新活动,不能推卸其对于自然生态问题的责任,其创新成果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该体现出技术应有的生态价值。因此,在低碳发展模式下。医药技术创新需要强调生态价值取向,提倡在获取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医药技术创新的生态化转向,使医药技术创新变成一种以生态和谐为价值取向的技术创新。所谓医药技术创新的生态化转向,是指医药技术创新在其创新的过程和结果中都要合理地考虑和利用自然资源以及环境容量。它是一个多目标的创新系统,其最本质特征是在传统技术创新获取经济利益目标上。增加了促迸自然生态平衡协调、社会生态和谐有序的双重目标。

第一,在自然生态协调层面,医药技术创新的生态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创新要有利于维护自然生态的稳定与和谐,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要考虑到技术对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主张通过合理的技术创新方式,消除人与自然的紧张关系。在这个层面。医药技术的生态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医药技术推动着科学的进步与发展,使人类对自然的认识不断深入;二是医药技术为人类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提供物质手段;三是医药技术进步为解决发展与环境的矛盾提供前提和保证。为了实现以上要求.医药技术创新的成果应该具有以下特点:(1)医药技术创新成果从生产到使用直到废弃处理,各个环节都对环境无害或者危害最小。(2)医药技术创新成果应该最大限度地提高材料、资源的利用率。(3)医药技术创新过程应该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在创新产品生命周期的各个环节尽量做到消耗的能源最少。(4)医药技术创新成果应尽量提高可回收再利用率。

第二,在社会生态和谐层面,医药技术创新的生态价值取向主要表现在技术创新要与社会的和谐发展相协调。医药技术创新的生态化可以从根本上推动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增强资源和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支撑能力,形成有利于节约资源、减少污染的产业结构、生产模式和消费方式。进一步实现从征服型、掠夺型和污染型的工业文明走向和谐型、恢复型和建设型的生态文明。这种生态化转向有助于社会生态的和谐有序发展.有助于促进社会利益公平、合理分配,从而化解社会矛盾。只有当医药技术创新与社会的政治、文化、教育、经济以及其他诸要素协调发展时,医药技术发展的现实基础才更扎实,其动力也更强劲。在此基础上.医药技术将得到持续快速的发展,其社会负价值将不断降低。这样,才能保持医药技术创新与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相适应。

(二)构建医药技术创新的人文价值取向:倡导人性化医药技术创新。从最终的意义上来说,低碳发展模式是一种更好地促进•92•人类社会发展的新模式。而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发展都渗透着人的发展问题.都是人的发展的不同形式和内容。所以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低碳发展模式是以人的发展为根本内容和中心目标的。低碳发展模式所追求自然生态平衡和社会和谐有序,最终是致力于人的全面发展。因此,与传统发展模式不同,低碳发展模式下的技术创新应该是一种人性化的技术创新。所谓人性化的医药技术创新,是对传统技术创新理论的一种新的诠释,要求在医药技术创新过程中考虑技术对人和社会的影响,既要保证技术的创新性和实用性,又要保证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在实现技术创新经济价值的同时。也要创造人文价值,从而实现人类发展和技术之间的协调。具体说来,人性化的医药技术创新应该追求以下几个层次的价值:

第一.人性化技术创新在工具层次上的价值:表现在医药技术创新能提高生产率的、减轻劳动强度、增加物质财富等方面的手段价值、工具价值。从这个意义上说,传统发展模式下的技术创新并非绝对没有体现人文价值取向。毕竟传统发展模式下的医药技术创新确实能提高生产率、减轻劳动强度、增加物质财富。毋庸置疑,这一点是人性化技术创新在工具层次上的价值取向。工具价值不能代替人的本质力量去实现其目的价值,但不可否认它对于目的价值的实现有重要的基础性作用。

第二。人性化技术创新在精神层次上的价值:医药技术创新的过程不仅仅是一个提高生产率、增加物质财富的物质过程,它同时也一个精神过程。医药技术创新活动本身就凝聚着人类的精神再造,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能给人的精神生活带来享受。一方面,劳动生产率的提高、物质财富的凝聚可以使医药技术创新主体有更多时间和机会去享受更为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另一方面.医药技术创新会导致医疗保健的改善,这种改善在本质上能够更好地满足人的生存需求,包括精神需求。因此,人性化技术创新应该关注人的精神需求。医药技术创新的人文价值取向还能够使人性更加完善,使人格更加丰满。

第三,人性化技术创新在本质层次上的价值:医药技术创新在实现人类物质需求和精神满足后,最为根本的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正如爱因斯坦在1931年对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学生讲话中曾说过:“如果你们想使你们一生的工作有益于人类.那么你们只懂得应用技术本身是不够的。关心人的本身.应当始终成为一切技术上奋斗的主要目标;关心怎样组织人的劳动和产品分配这样尚未解决的重大问题,用以保证我们科学思想的成果造福于人类,而不是成为祸害。你们在埋头于图标和方程时,千万不要忘记这一点。”帅医药技术创新的人文价值取向在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时.并不会陷入近代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因为,按照近代狭隘的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的思路,人与自然是对立的关系,而医药技术创新的人文价值取向并不意味着把自然当做征服和统治的对象,事实上。医药技术创新人文价值的实现有赖于良好的生态环境,因此医药技术创新的人文价值取向在追求人的全面发展时,必然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反对人类中心主义价值观。医药技术创新应该有利于创造公平的社会环境,消除人和人之间的对立和冲突。虽然在追求的过程中完全消除对立和冲突是不可能的,然而就人的不断发展而言,无论对于个人还是人类。每一步创新和发展都是人的全面自由发展的阶段与环节,这就要求在每一个技术创新活动中必须时时关注技术的目的与价值走向。

(三)实现医药技术创新价值取向的和谐统一。医药技术创新要摆脱传统发展模式下技术创新所导致的种种价值困境,构建与低碳发展模式相适应的正确价值取向,需要实现医药技术创新价值取向的和谐统一。一方面,要坚持医药技术创新价值取向的多样性,在医药技术创新活动中,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人文价值都要兼顾。另一方面,在坚持多样性的同时,还要注意各种不同价值取向之间的和谐互补,避免出现各种价值取向的相互替代甚至相互对立。做到这两个方面需要医药技术创新的经济价值取向、生态价值取向以及人文价值取向之间形成一种合理的结构。具体说来,这种合理的结构应包括两个方面:

生物医药产业动态范文3

关键词 医药产业 产业结构 传统偏离份额法 动态偏离份额法

中图分类号:F426.77; F425.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1533(2014)11-0045-05

Empirical analysis of Jiangsu’s pharmaceutical

industrial structure based on shift-share method

XU Yun, QIU Jiaxue

(School of International Business, China Pharmaceutical University, Nanjing 211198,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provide suggestions for the structure adjustment and upgrading of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by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and competitive advantages of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Methods: Pharmaceutical industrial output data of Jiangsu province were analyzed by the shift-share analysis and dynamic shift-share analysis and the dynamic changes of th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structure during 2005-2011were explored. Results: The growth of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in Jiangsu province was above the national average and in a dominant position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Various sub-industries were in a state of structural advantages and their competitive situation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Conclusion: Different development plans should be formulated based on the actual situation of each sub-industries so as to effectively promoter the development of various sub-industries.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should be made to maximize the use of resources.

KEY WORDS pharmaceutical industry; industrial structure; shift-share method; dynamic shift-share method

江苏省医药制造业经多年快速发展, 已成为其经济发展的主导产业之一, 在全省工业总产值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1]。“十二五”期间,医药产业的重心为“促发展”[2],而产业结构的进一步调整是医药产业发展的关键。本文在传统偏离份额法(shift-share method, SSM) 和动态偏离份额法(dynamic shift-share method, DSSM)的基础上分析了江苏省医药制造业各子产业的竞争力状况, 以期能对其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参考。

1 模型原理与建立

SSM由美国经济学家丹尼森・B・克雷默于1942年提出,现已成为研究区域经济增长有效的统计方法之一。SSM认为,产业发展和升级可以从产业结构因素和竞争力因素这两个方面进行解释。如果一个产业的结构与全区经济结构相同,那么产业的发展速度与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只能由产业竞争力来解释;如果产业的增长速度与全区经济增长速度相同,那么排除产业竞争力因素,产业发展速度只能由产业结构的差异来解释。DSSM引入动态思想,将考察时间段作进一步细分,跟踪每个时间分段各地区、各因素对总体变化的影响,同时保留了SSM的基本思想,从份额、结构和竞争力这3个方面,揭示了总量变化的主导因素。应用DSSM,通过建立产业与子产业之间的关系,可以得出产业结构的差异变动方向[3-5]。

1.1 SSM分析

SSM 法研究的基本思路,是将被研究区域的经济增长与标准区域(本文中指中国)的经济增长联系起来进行比较,认为区域经济增长的差异可从产业结构因素和竞争力因素这两个方面来进行解释。现假设,在经历了时间[ 0 , T ] 之后,全国医药制造业、江苏省医药制造业(i)和医药制造业内任意子产业部门(j)的总量与产业结构均发生了变化,则相对而言,其在该时间段的变化率为:

(j=1,2,…,n) ……………………(1)

R 为变化率;B0 为基期产值;B t为报告期产值。假设基期医药产业经济总规模为,报告期产业经济总规模为。设为T期医药子产业(i)的产值,为T期j省医药产业子产业(i)的产值,并将全国分成n个省m个子产业,则子产业(i)的全国产值为:

(j=1,2,…,n)……………………(2)

将各产业的产值相加,则全国医药产业的总产值为:

(i=1,2,…,m) ……………………(3)

为经过[0,T]时期产值增加量,则有:

= ……………………(4)

其中:

表示j省医药子产业(i)按全国医药产业发展速度应有的增长额, 是全国医药产业总产值增长率,即份额分量系数,是j省医药子产业(i)按照全国医药产业增长速度而应有的增长率;

表示医药子产业(i)由于产业结构差异引起的增长额的偏离量, 是医药子产业(i)的产值增长率与全国医药产业的总产值增长率的差额,即产业结构分量系数,是相对于全国医药产业结构差异引起的增长率差异,反映了产业结构的优劣程度;

表示j省医药子产业(i)由于竞争因素差异引起的增长额的偏离量,是j省医药子产业(i)的产值增长率与医药子产业(i)产值增长率的差额,即竞争分量系数,其归因于竞争因素差异引起的增长率的差异。

1.2 DSSM分析

将所观察周期分成若干个时期,对每个时期进行结构分量系数计算;以t表示第t年相对于前一年的增量,则可以表示为[5]:

=

2 江苏省医药制造业结构实证分析

2.1 数据来源与处理

以2005年-2011年江苏省及全国医药行业工业产值数据(数据来源:中国药学年鉴)为基础,以2005年为基期,将各年工业产值按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平减。利用SSM和DSSM对江苏省医药产业各子产业2005年-2011年数据进行分析。

2.2 SSM分析结果

产值变化率计算结果见表1,2010年江苏省医药产业偏离份额分析结果见表2。

通过分析表1,表2,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在2005年-2011年间,我国医药制造业发展迅速,而江苏省医药制造业的增长更是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处于优势地位,且每个子行业均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均属于增长性部门。8个子行业中总偏离为正的有5个:化学药品制剂、生物化学制品、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中成药和中药饮片。其中生物化学制品总产值增长最快,发展速度是全国医药制造业的36倍,发展速度异常迅猛;其次是中药饮片制造业,发展速度是全国医药制造业的2.2倍;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发展速度是全国医药制造业的约1.7倍。而化学药品原药、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中成药制造业与全国医药制造业相比其增长速度则处于劣势。由此可以看出,江苏省医药制造业常年位于全国首、次位,主要依赖于生物生化制品、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以及中药饮片制造业的飞速发展,其中生物生化制品制造业的推动作用不容小觑。

2)根据表2可进一步分析医药产业子产业发展状况,其医药产业增长份额的构成状况可按情形划分为两大类:一是产业结构以快速增长型为主,且竞争力占优势地位,如生物生化制品制造业;二是产业结构属于增长型,但竞争力却处于劣势地位,从静态数据来看,其余7类子行业均属于这一类型。

3)由于产业规模具有一定惯性作用,对产业整体也会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在考虑产业规模的影响后可以进一步将上述第二大类细分为两小类:一是产业规模较大的行业,如化学药品原药制造业、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由于其产业规模效应较大,其在竞争分量上的劣势将会给医药行业整体带来更大的影响;二是规模较小的行业,如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业、制药专用设备制造业、中成药、中药饮片,由于产业发展较新(如制药专用设备)、或是江苏省自身资源限制(如中成药、中药饮片)等原因,其原来的产业规模较小,那么其在竞争分量上的劣势给医药行业整体带来的影响将远远小于规模巨大的其他子行业。

2.3 DSSM分析结果

江苏省医药产业结构分量DSSM分析结果见表3,江苏省医药产业竞争分量动态偏离份额分析结果见表4。

通过分析表3,表4,可以得到以下结论:

1)化学药品原药制造业。从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分析,化学药品原药行业结构偏离分量由负转正, 2006年-2007年快速增加后逐年放缓,至2009年-2010年略有回落后在2010年-2011年间迅速回升,其产业结构略有波动、基本稳定;在产业竞争力方面,其竞争份额分量缓慢回升后于2009年-2010年起连年下降,且程度激烈。我国是原料药生产、出口大国,江苏省原料药产业规模也占各子行业第二,紧随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之后,其在竞争份额上的巨大劣势可能带来严重产业危机,势必给医药产业竞争力的提升带来重大影响。

2)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从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分析,化学药品制剂行业结构偏离分量由负转正,自2006年-2007年起快速增加,增速在各子行业中最快,至2009年-2010年略有回落后在2010年-2011年间迅速回升,整体呈良好的上升趋势,但并不十分稳定;在产业竞争力方面,其竞争份额分量始终为负值且逐年降低,于2009年-2010年骤升后由负转正,2010年-2011年间又迅速回落,表现出巨大的竞争劣势。且从产业规模上来看,化学药品制剂行业是医药产业子行业中的第一大产业,其产值往往占据全医药产业1/3或更高的比例,可以说是医药产业的支柱产业,对整个医药产业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产业结构上的波动以及竞争力劣势对于医药产业有着重大影响。

3)生物生化制剂制造业。从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分析,生物化学制剂制造业结构偏离分量逐年递增,且波动较小,至2010年-2011年间迅速上升,增势迅猛,且历年来其值始终为正,其结构分量优势明显;从竞争分量来看,其竞争偏离分量逐年增长,增速逐渐增大,且同样始终为正值。不难看出,生物生化制剂制造业正逐步完成新兴产业向核心产业转变的过程,其产业规模也在逐渐扩大,稳定的结构优势推动力和竞争优势推动力预示着该产业前景良好,在未来替代化学药品制剂制造业的老大地位可能性很大。

4)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从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分析,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业的结构偏离分量自2006年-2007年由负转正,增速较快,至2009年-2010年略有回落,2010年-2011年间继续增加,正向偏离较大,结构推动效应显著;其竞争力偏离分量始终为正,略有波动,在2010年-2011年间骤降为负值。且从产业规模上来看,该子行业产值占医药行业子行业中的第三位,产业规模较大。其正向的结构和竞争力两方面的推动作用势必给整个医药产业带来显著的积极作用,因此,如何保持该子行业的竞争优势,扭转其竞争劣势的局面是非常重要的课题。

5)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业。从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分析,卫生材料及医药用品制造业自2006年-2007年由负转正后趋于稳定,其竞争偏离分量波动较大。该子行业结构推动效应平稳,竞争力推动效应不稳定。

6)制药专用设备制造业。从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分析,制药专用设备制造业自2006年-2007年由负转正后趋于稳定,其竞争偏离分量略有波动。由于该子行业产值低于医药行业总产值的1%,所占份额较小,其产业推动效应对医药产业影响较小。

7)中成药制造业。从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分析,中成药制造业自2006年-2007年由负转正后趋于稳定,2010年-2011年间发展迅速,其竞争偏离分量逐年降低,自2006年-2007年起始终为负值。这可能与江苏省中药材资源较贫乏, 产业基础较薄弱有关。因此,与一些中药强省相比竞争力显得不足。

8)中药饮片制造业。从产业结构偏离分量分析,重要饮片制造业自2007年-2008年起由负转正后趋于稳定,其竞争偏离分量自2006年-2007年由负转正后略有波动,具有一定的结构和竞争优势推动力。

3 结语

目前江苏省医药制造业呈现出较好的发展态势,其各子产业的结构偏离分量自2006年-2007年起均为正向效应,其中化学药品制剂具有巨大的结构推动效应。各子行业竞争力情况差异较大。化学药品原药制造业作为医药产业中较为重要的产业之一,竞争力下降明显。生物化学制品和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发展形势良好,正逐步取代化学药品原药的地位。针对这一情况,应进一步调整医药产业结构,在保持化学药品原药原本产业优势的同时发展新兴产业。在制订产业发展政策时, 应根据各子产业的实际情况, 有所不同地制订发展规划, 有效地促进各子产业的发展,从而使江苏省医药制造业资源利用达到最大化[2, 6]。

参考文献

[1] 曹军伟, 顾海. 基于偏离-份额法评价江苏省医药制造业各子产业竞争力[J]. 中国药房, 2006, 17(8): 568-570.

[2] 刘亚明. 科技创新是加快医药产业升级的引擎[J]. 中国科技财富, 2011(15): 56-59.

[3] 邱家学, 缪丹, 孟奇, 等. 我国医药制造业结构分析[J]. 决策, 2013(12): I0018- I0019.

[4] 吴晓隽, 高汝熹, 陈志洪. 上海大都市圈制造业竞争力研究--基于偏离份额法的实证研究 [J].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 14(2): 52-59.

[5] 王兆红, 张晓平. 基于动态偏离-份额法的北京高新技术产业竞争力分析[J].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学报, 2011, 28(5): 604-610.

生物医药产业动态范文4

近年来随着医源性、药源性疾病日益增加、疾病有所改变、化学药品毒副作用不断出现(如在比较发达的美国,每年因抗菌素使用不当及其毒副作用致死超过20万人),世界医学模式由单纯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整体医学模式转变。民族药越来越符合现代崇尚天然药物的新健康理念。目前全球使用天然药物的人数将近世界人口的80%,西方草药市场的年增长速度已超过世界药品市场的年增长速度,专家预测2010年天然药物和保健品的国际市场交易额至少要达到2千亿美元,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利益空间驱使越来越多的企业和机构把目标投向对民族医药的研究开发。我国西部蕴藏的植物药资源占全国药材资源80%以上,近年来西部开发战略不断深入实施、中国入世和中东自由贸易区的建立等,为民族医药走向世界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加强民族医药基础理论的研究

民族医药的传统理论和独特诊疗方法没有得到继承,已开发出来的民族药大部分只能以其疗效为基础在剂型上作一些有限的改进,而发生治疗作用的机理等深层问题尚难澄清,理论研究严重不足。以苗药的发展为例,尽管在实践中逐步形成了“纲、经、症、疾”的理论模式和用药规律,但因苗族无文字,其基本理论、配伍剂型、用药规律多靠口传心授或部分散载于汉文抄本、古本书籍中,使其医理一直停留在原始朴素状态。现在黔东南州已成立了苗族医药研究所,但仍有人才、设备诸多局限,有可能仅仅作为一种植物药(或动物、矿物药)最终变成西药的生产原料。要让更多的民族药进入《中国药典》、《基本药物目录》和《医保目录》。

加强民族医药资源保护,搞好深度开发利用

民族医药带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资源优势,应成为当地支柱产业和走向国际市场的优势产业,但我国的民族药药材一直处于自采、自种、自制、自用的自然经济状态,没有销售渠道和《收购目录》,生产民族药的原料也绝大部分来自于野生。建议在全国成立若干民族医药资源保护区,按照“生态优先、保护优先、抢救优先”的方针对民族医药用植物有计划地种植、开发,对濒危药用生物要立即抢救和禁用、限用。要将民族药原料基地建设和原药材的生产纳入GAP轨道,按GAP的要求建立药材生产基地。在少数民族地区特别是农村和偏远山区、牧区,鼓励草医行医,鼓励有专长的民族医师带徒传授独特的诊疗技术和理论,支持民族医师的医疗活动。

加快民族医药的产业化建设

生物医药产业动态范文5

根据医药行业特性,可对医药产业链作四个环节划分:药物研究与开发(R&D)、药物生产(或制造)、药物流通与交换、医药服务。药物研究与开发(R&D)链节中的组织主要有药物研究所、高等医药院校、制药企业药物研究部门等。当前,国外参与此链节工作的还有风险投资机构、CRO(Contract Research Organization,合同委托研究机构)等。药物生产(或制造)链节中的组织主要是各类制药企业。药物流通与交换链节中的组织主要有医药商业企业、第三方物流企业、医院等。此外,随着现代医药市场营销实践,越来越多的制药企业主动参与药物流通与交换。 医药服务链节中的组织主要有医药商业企业、制药企业、医院等。通过对医药产业链的描述,我们可以比较清楚地认识到医药行业企业的组成。从目前国内医药产业链的现状来看:

第一、产业链生命周期分析方面。总体而言,国内的医药产业发展呈现出规模小、起步晚特点。从产业生命周期的角度而言,医药产业处于产业的成长阶段,未来具有较强的市场前景,也是各国产业竞争的必争之地。从全球范围来看,许多发达国家经过多年的发展和市场竞争,形成了比较完善的医药产业链和产业集群。这些医药产业集群已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产业结构中崭露头角,对扩大产业规模、增强产业竞争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第二、从产业链价值流动分析来看。随着产业内分工不断地向纵深发展,传统的产业内部“大而全”的价值创造活动逐步具体化为多个企业的活动,这些企业相互构成上下游关系,共同创造价值。

第三、规模化的集团的“结构”型经营趋势。医药产业链上各环节之间所产生的价值流动,都具有追求成本最小化与流程差异化的特点:成本最小化——当比竞争对手的成本更低时,将取得竞争优势;流程差异化——优化的流程具有内部复杂性,竞争对手无法模仿时,也将取得竞争优势。

所以,通过医药价值链上的各个环节的相互合作与协调发展,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与效益最大化输出,是国内生物医药产业在经营重点上的转型,即从过去个别的“点”式经营重点,进入到规模化的集团的“结构”型经营重点。

二、信息化医药产业链与整合创新的建议

与医药产业链相对应,在信息沟通和管理视野条件下,医药信息和信息管理可以分为:药物研究与开发(R&D)中的医药信息管理、药物生产(或制造)中的医药信息管理、药物流通与交换中的医药信息管理、医药服务中的医药信息管理等四个方面。为此,从产业整合创新与发展的角度提出如下方面建议:

1.药物研究与开发(R&D)中的医药信息管理方面:(1)建立样品库与高通量药物筛选。大规模的筛选样品库的建立,不仅能够有效地保护、节约化合物资源,而且可以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一药多筛,充分利用资源,还可以实现大样本量的筛选,发现高效药物。(2)发展CRO服务。随着业内竞争日趋激烈,药物的研发费用不断上涨,CRO公司的药物研发信息分析与处理的专业性以及低成本的优点,越来越受到制药公司的青睐。越来越多的中小型生物技术公司依靠CRO获得专业化的服务。

2.药物生产(或制造)中的医药信息管理方面:(1)促进企业流程重构(Business process reengineering,BPR)。BPR的基本思想是过程导向,即打破传统的思维方式,不再将精力集中在狭义的任务上,而是突破企业内部门间的界限,将分散在各功能部门的任务整合成一个过程流。(2)进行产品数据管理(Product data management,PDR)。在PDR中,用户对文件的操作和对数据库的操作达到了形式上的统一,应用系统与PDR系统中作的对象形成了更紧密的关系,工程知识和数据管理功能紧密结合。(3)实施基于看板管理发展起来的JIT(Just-in-time,准时生产制)。JIT的出发点就是不断消除浪费,即通过信息化管理,减少直至消除包括原料、机器和人力资源的浪费。

3.药物流通与交换中的医药信息管理方面:(1)药物物流。建立相应的物流决策支持体系及数据仓库是药物流通信息化的一个重要内容。药品物流信息应该包括药品费用管理信息、药品运输信息、药品库存信息、药品配送信息、药品购进信息等。现代物流利用先进信息技术和规模效应,为委托企业节约成本、减少库存、实现资源优化配置。(2)鼓励电子商务模式。这种新的商务模式改变了传统的企业管理模式、管理思想、组织结构乃至客户消费习惯、政府职能等,把传统商务活动中的人员流动、纸张流动和货币流动很大部分改为电子信息的流动。这不仅大大减少了人、财、物的流动,节省时间、降低成本、提高效率,而且避免了因为信息不灵、信息滞后所带来的产品积压滞销的情况。(3)建立和完善医院管理信息系统。医院在为患者提供医疗服务的过程中,为了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要求,必须建立一套完整的管理信息系统。它包括医院管理信息系统(Hospital Management Information System,HMIS)和临床信息系统(Clinical Information System,CIS)。HMIS的主要目标是支持医院的行政管理与事务处理业务,如财务系统、人事系统、住院病人管理系统、药品库存管理系统等就属于HMIS的范围。临床信息系统CIS的主要目标是支持医院医护人员的临床活动,收集和处理病人的临床医疗信息,丰富和积累临床医学知识,并提供临床咨询、辅助诊疗、辅助临床决策,提高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为病人提供更多、更快、更好的服务。如医嘱处理系统、病人床边系统、医生工作站系统、实验室系统、药物咨询系统等就属于CIS范围。

4.医药服务中的医药信息管理方面:随着医药信息化的发展,医药工作者可通过远程教育网络,坐在办公室或家里得到高水平专家的授课和专题讲座,可以通过Internet及时了解国内外医药行业发展的最新动态,进行学术交流,召开电视会议,还可通过电子广告,医药咨询,家庭娱乐,视频点播等为广大的患者提供药物的使用服务。

生物医药产业动态范文6

9年前,伴着国家实施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2005年的盛夏,通化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的前身吉林通化经济开发区应运而生;2011年1月,经省政府批准通化医药高新区晋升为省级开发区;同年8月至9月,通化经济开发区与医药高新区整合为通化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2013年12月,升级为部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

一粒高新的“种子”在山城沃野中生根发芽,一只高新的“大鹏”在长白山上空振翅翱翔。

承载着“再造一个创新通化”的光荣使命,通化国家医药高新区吹奏着“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改革开放大潮曲,以如椽大笔书写着恢弘壮阔的时代画卷!

站在“打造经济升级版”的高度,鼎力把医药高新区建设成为东北东部重要的科技创新资源汇集区、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现代中药产业集聚区和生物医药产业集聚区,实现通化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

“通化医药高新区的成功晋升,不仅为通化经济发展提供了重要机遇,也必将为企业带来新政策、新实惠,促进企业在更高的平台上腾飞发展。”开发区内的康元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姜俊清一席话,道出了高新区创业者圆了期盼多年“高新梦”的欣喜!

为了实现“高新梦”,通化市举全市之力做好部级高新区创建工作,最终使通化医药高新区成为吉林省第五个部级高新区,全国第二个以专业命名的医药高新区。

1995年,通化市实施的“医药城”战略,对医药产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引导作用。2009年,通化市成立了医药产业发展推进组,统筹谋划推进医药产业发展,并不断加大政策扶持力度,科技经费投入以40%以上的幅度递增。2011年,成立了通化医药高新区建设工作领导小组。

—强化组织推动和规划引领。专门成立了高新区开发建设领导小组及筹建办公室,聘请中科院专家制定了通化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发展规划。按照“特色化、集群化”的发展原则,制定了通化医药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以升促建”实施方案,协调推进高新区建设和发展。

—增强创新研发能力。设立了省内第一家旨在提升区域科技创新能力的开发区院士工作站,中国工程院张伯礼院士带领3个专家团队进站开展重大关键性和共性技术研究、重大新药研发及中药大品种二次开发、培育自主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建立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工作。目前,中科院院士张伯礼团队已与修正药业、玉圣药业、益盛药业等企业对接,就企业的颈腰康胶囊、二丁颗粒、大株红景天注射液等项目开发展开工作。还与中关村和省内四校两所签订了科技战略合作协议,依托修正、东宝、万通部级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开展科研攻关和新产品、新工艺研发。与吉林大学合作建设的部级生物医药转化中试联合实验室即将投入使用。初步建立起了以院士工作站、各级企业技术中心以及高校、科研院所为主体,集技术研发、检测、中试和孵化功能于一体的创新研发平台。

—加强创业孵化器建设。启动和实施了一批重点孵化器建设项目。投资8000万元建成了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孵化培育出康元生物、衡隆智能等一批高科技企业。总投资2亿元的万通医药科技孵化器,可以为全市医药企业提供中试服务。总投资6亿元的东宝生物科技园项目建成后,可进行基因工程产品、蛋白质药物、多肽合成等众多项目的研究、中试以及科研成果转化生产。总投资20亿元的金田企业孵化器、总投资15亿元的金桂园孵化基地建设也正在积极推进。

—积极发展科技中介服务。创新方式,整合资源,千方百计为中小企业提供科技创新服务,促进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国内首个部级石油机械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和省内唯一的果酒及果蔬饮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落户通化,医药技术转移服务平台、人参和中药评价中心、生产力促进中心、专利展示交易中心等建成使用,科技中介服务企业发展到20多家。医药产业物联网信息管理中心和专利信息公共平台正在加快建设,这些服务平台建成后,将在科技创新、信息咨询、技术指导等方面为企业提供更加高效、便捷的服务。

—提高科技金融保障水平。设立了5亿元的通化医药产业创业投资基金,重点为处于起步发展期的创新型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由市财政出资1000万元成立了通化双基证券咨询有限公司,推荐企业在上海股权交易中心挂牌融资。2013年,已有5户企业在上海股权交易中心和香港挂牌交易。吉林省信用担保公司通化分公司开业运营,为有市场、有信用、有发展前景的企业提供担保服务。医药高新区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到8家,进一步拓宽了中小企业融资渠道。

—打造多业并举、多业支撑的发展格局。按照高新区发展定位,立足资源和产业基础,积极构建以医药产业为龙头,以冶金、食品、能源、新型建材、装备制造为主体的现代产业体系,努力打造多业并举、多业支撑的发展格局。目前,华润雪花通化啤酒、华润通化燃气、凤形耐磨、石油工具等重点骨干企业发展势头良好。

打造特色产业优势,构筑创新型产业发展平台,全力推动医药工业、医药商贸、医药科研、医药教育、中药材基地、医药康复、医药文化“七位一体”协调发展,建设全国医药强市和国际化医药名城

“药·济天下 酒·香万家”的城市宣传语,诠释了通化市在老工业基地振兴发展过程中的产业定位与特色。“东宝”、“修正”、“万通”成了国人耳熟能详的中国驰名商标,李一奎、修涞贵、潘首德、王振国成了“中国医药城”的领军人物……

地处长白山绿色资源宝库的通化市,自然资源丰富,生态环境优良,是中国中药之乡、人参之乡……

实施“医药城”建设发展战略以来,通化医药产业依托资源优势实现了跨越发展,主要指标连续27年位居全省首位,先后被认定为国家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部级现代中药、生物医药产业基地、国家重大新药创制孵化基地、长白山中药材基地、生物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国家首批新型工业化医药产业示范基地和中国中医药展览交易基地。近五年全市医药产业一直以年均30%增幅高速增长。2013年,医药产业产值规模达到700亿元,比上年净增140亿元。

—打造医药产业集群优势。全市医药企业近百户,其中企业集团9户、上市公司5户,资产总额达到241.5亿元;产值超亿元的制药企业达到22户,修正、万通、东宝等8户企业进入中国医药工业企业利润500强,修正药业进入全国制药行业十强。美国辉瑞和四环、步长、神威、威高等世界500强企业及国内百强医药企业落户通化。

—打造医药产业科技优势。近年来,大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创新型通化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先后被确定为国家知识产权试点城市、吉林省首批创新型试点市,入选全国创新能力百强地级市,通化高技术产业基地纳入国家东北振兴战略布局。全市现有3家部级企业技术中心、2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是全国地级市中拥有部级医药企业技术中心最多的城市。38户医药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其中部级13户。

—打造医药产业产品优势。有药品批准文号4400个,占全省的32%。1087种产品进入国家医保目录,734种产品进入省医保目录。可生产21个剂型4206个品种,其中自主研发130种,中药保护品种103种,国家一、二类新药21种。自主研发的人胰岛素填补了国内空白,使我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可以生产人胰岛素的国家,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单品种销售收入超亿元的产品有13个,斯达舒、万通筋骨片、碟脉灵等产品都有很高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医药类中国驰名商标达到10件。

—打造医药产业人才优势。与吉林大学联合创办了通化医药学院,开设了中药、生物制药工程等专业,培养医药专业人才4000多人。全市共引进医药专业留学归国人员和研究员、教授、博士等高层次人才60多人,涌现出李一奎、修涞贵、潘首德、王振国、甘舒霖、冷春生等一批知名企业家和优秀人才。

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布局集中、产业集聚、用地集约、特色鲜明、规模适度、配套完善的方向,打造“一体两翼”、“一主多辅”格局,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强大引擎

“一只金凤凰衔着一株红人参果”,栩栩如生的雕塑,彰显出通化医药高新区大开放、大发展的情怀!

8年过去了,昔日浑江岸边的一片山地,已被高新“火炬”之光照耀得繁花似锦,熠熠生辉。

晋升“国家队”、披上国字号“战袍”, 通化医药高新区人在分享喜悦的同时,更要感受到肩上沉甸甸的责任。

是啊,8载沐风栉雨,8年艰苦创业。只有亲历,只有了解,只有感知,才能体会到梦想成真的激动和肩上承担的使命。

8年来,通化国家医药高新区本着“高水平规划、高标准建设、高质量运行、高效率发展”的原则,以载体建设、产业集群、创新发展三大举措为抓手,初步形成“一体两翼”、“一主多辅”的发展战略格局。

空间布局包括由研发、孵化、行政、科技服务功能组成的核心区,由现代中药产业园、生物制药产业园、医药器械电子产业园、医药包材产业园、医药物流园、健康产业园组成的主园区及为未来发展预留的拓展区。通过有效聚集外部要素,不断激发内生动力,加快释放创新活力,迅速跻身全省开发区“第一方阵”。先后摘取了“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国家创新型医药产业集群试点”、“企业技术中心”、“吉林省高新特色产业基地”等称号。

区域面积107.5平方公里、实际可利用面积57平方公里的通化医药高新区,犹如一只振翅翱翔的大鹏—“一体两翼”、“一主多辅”。

“一体两翼”,即以医药产业为主体,以高新技术开发应用领域和高端服务业为两翼协调发展。高新技术开发和应用主要是发展生物制药现代化领域。高端服务业主要是发展健康服务业,充分利用通化的地理环境和自然资源,结合长白山生态旅游资源,通过发展健康旅游业,打造高端康复疗养中心;引进个性化检测评估、咨询服务、调理康复、疗养、养生等企业和机构,形成完整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链条,打造健康服务的品牌载体。

“一主多辅”,即以医药产业为主,辅之配套发展医药物流商贸、医药教育培训、医药电子信息、医疗器械设备、中药材种植、保健食品产业,发展生物制药、生物农业等生物技术产业,以及康复疗养、中医养生、商务服务和科技服务等相关服务业,不断延伸医药产业的产业链,逐步形成上下游配套的医药产业集群。

园区就是生命,项目就是灵魂。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培育建设亿元产业集群,是通化医药高新区梦想变为现实的抓手。

几年来,先后引进华润集团、四环制药、步长集团等国内知名企业落户开发区。总投资30亿元的四长医药工业园的天实制药项目已经进入设备调试阶段;总投资20亿元的吉林通鑫玄武岩科技有限公司新型材料玄武岩纤维一期工程于2013年12月25日正式点火,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投产,2014年1月1日正式开始拉丝,产出了合格产品;先后投资3.48亿元的通化雪花啤酒两期项目已经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年生产能力达到20万千升……

一个个大项目的签约、一个个高新项目的落地投产,为通化国家医药高新区熊熊燃烧的“火炬”增添了无限的能源!

基础设施建设是园区提升承载力的重要措施。据不完全统计,近五年,高新区仅基础设施建设累计投资7亿多元,建设道路19.046公里,建设桥梁2座、556延长米;建设1000立方米高位水池1座、泵房1座,铺设供水管线14.1公里;建设输变电站1座,铺设供电线路15.74公里;安装路灯435盏;铺设通信管线7.5公里;建设换热站2座,锅炉房1座,2台35吨蒸汽锅炉、3台6吨热水锅炉,铺设供热管线15.6公里;栽植灌木44.8万株,乔木1.7万株,草坪13.84万平方米,花卉6.7万株,新建湾湾川右侧堤防4.67公里。目前,园区达到“七通一平”的水准,可以承接更多的高新项目落地。

“这里无论硬件还是软件,都是我们投资最欣慰的地方!”,通化天实制药有限公司总经理赵建东如此夸赞通化医药高新区的硬环境和软环境。

软环境是高新区开放的窗口。多年来,通化医药高新区全力打造“服务最优质、环境最优美、政策最优惠、投资最赚钱、时间最宝贵、团队最诚信”的“六最”高新区。实行招商引资、项目落地的“一条龙”服务,开设“绿色通道”。

通化医药高新区,作为通化这颗长白山明珠的开放前沿,正是在这样的城市中发展壮大,以8年正茂风华、神韵独具地吸引着众多来自世界的目光,已然成为创新创业的热土。

抚今追昔,通化医药高新区人犹记当年创业的艰辛,办公在租来的陋室,通化医药高新区人犹记这一方热土“金戈铁马、奋进前行”的一幕幕……而今,拂去历史的烟尘,今天的通化医药高新区发生了太多令人感动的故事,一批又一批的建设者们共同书写了传奇篇章。

通化医药高新区在基础设施、功能提升、项目集聚、体制创新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医药产业发展势头强劲,以研发服务、中药现代化、生物医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产业体系初具规模。2012年,高新区医药产业产值占全市的81%,实现销售收入418亿元,占全市的75.8%;实现利润30亿元,占全市的68.8%,成为拉动高新区乃至全市经济增长的新引擎。

穿上“国家队”战袍的通化医药高新区任重而道远,其战略定位是: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特色鲜明和国际知名的中国医药城,健康服务业和生态环境融合的长白山健康谷,成为引领东北东部未来发展的区域创新极

展望未来,通化国家医药高新区意气风发,雄心万丈。

—吸引整合创新资源。结合园区内产业发展需求,引导企业设立各类研发机构,与长春、沈阳等地的有关知名大学和科研机构开展战略合作,引进中科院等国内外有关科研机构和创新组织到医药高新区创建分支机构,促进园区内外企业和机构之间的创新合作。鼓励企业引进研发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促进产业化项目落地和引进创新创业人才,结合主导产业需求,政产学研联合培养高层次研发人才和经营人才。

—促进企业创新发展。以政府为主导建设部级科技企业孵化器,鼓励发展民营孵化器和专业孵化器,加大公共财政对创新创业的支持力度,建立创业导师制度和种子基金,健全和完善创业服务体系。鼓励龙头企业并购和境外投资,提高大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鼓励条件成熟的大企业展开全球运作;积极引导大企业承担国家863计划、攻关计划、火炬计划等国家科研项目;引导和支持建立以大型龙头企业为核心的产业技术联盟、国家或国际产业标准联盟,围绕龙头企业积极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基地。

—发展创新型产业集群。重点引导发展三大主导产业:一是中药现代化产业,大力发展当地药材的精深加工,积极发展现代中药,加快发展中药材流通和中药文化,延长并完善产业链条,全面提升中药产业整体水平,把通化建设成为国内高知名度的绿色中药城;二是生物制药产业,积极引进一批国内外知名生物制药企业落户,吸引国内专家、海外留学科技人员携带产品项目、技术投资创业,与国内外大学及科研机构合作,建设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三是健康服务业,引进高水平健康管理服务机构和营养学及康复等研究机构,引导企业进行投资和创业,发展医疗保健、疾病检测、健康专业体检、健康教育、健康咨询、亚健康调理、休闲疗养、医疗预防、预警服务、社会健康与个性健康管理服务,通过健康服务、医药产业、生态环境、观光旅游、药材基地等相结合打造健康旅游品牌。

—建设长白山“健康谷”。以长白山康复疗养基地为核心建设长白山健康谷。在中药产业基础上大力发展中医服务业,在制药产业基础上大力发展健康服务业,在健康产业基础上建设包括生活和消费在内的健康社区。突出“健康谷”兼具长白山地区的景观特色和现代城区活力的特点,形成融“医、护、养、学、研”为一体,涵盖医院、健康养生、医学研究院、健康管理服务、生态休闲、居住生活等设施的大型健康基地,提升国内国际知名度和“健康谷”的品牌影响力。

—创造医药产业发展的“通化模式”。在发展路径上,通过加强公共参与促进形成医药高新区整体创新合力。在股份制模式基础上通过切合实际的金融创新建立产业成长融资路线图,在模式创新基础上通过发展自主创新能力形成全方位创新态势;在园区形态上,以长白山为依托,以医药产业为基础,以“健康谷”为魂,打造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融为一体的健康社区,打造生物医药产业高地、打造自主创新战略平台、打造二次创业战略载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