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变革范例6篇

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变革

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变革范文1

关键词:多元智能理论;成人教育;课程教学;改革

传统的教育教学为工业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大量标准化的人才队伍满足了工业社会变革的需求。随着社会转型发展的到来,信息化社会逐渐取代工业化社会,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开始出现多元化。作为全日制教育教学的重要补充,成人教育为另一种培养高素质人才队伍的重要方式与途径。众多高校通过各种途径探索成人教育教学的高效培养模式。多元智能理论的出现为成人教育课程教学朝着多元化、个性化方向变革提供了前提与基础,对培养个性突出、能力过硬、专业扎实的多元人才具有重要意义。

一、多元智能理论与教育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加德纳经过多年的研究、论证,在其著作《智能的结构》《多元智能》中提出,人至少有九种智能,即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音乐智能、空间智能、运动智能、人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自然智能和存在智能。心理测量学家认为,人的智能与生俱来,不可改变、不可学习。加德纳指出,这种智商测试和传统教育忽视了人的差异性和实践,过分重视课堂学习,对每个人的强项与弱项视而不见。单纯的纸笔标准化考试已经不能体现教育效果,也不能预示人的未来与贡献。过分强调某一种智能而忽视其他智能的开发与提升,不利于人才质量的提升,也不利于解决问题与制造产品能力的增强。摆脱传统教育的束缚,从语言智能和逻辑智能中解放出来,增加其他的智能来整体评价个体发展才是未来教育改革的重点与方向。加德纳认为,学校教育是开放学生各种智能,并根据其智能发展发现与选择合适的职业与喜好。这种帮助可有效提升学生的就业竞争力,也有利于其更好地服务于社会。教师作为评估专家,善于发现不被传统教育承认的只能强项,开发新的课程,推进新的教育教学,使之对教育产生影响。

二、多元智能理论对成人教育课程教学改革的启示

1、推动成人学员的个性发展

工业社会需要标准化人才队伍,而信息化社会则需要更多的个性化人才队伍。成人在社会发展过程中发现自身存在的问题,并希望通过教育得以改变。在多元智能理论的影响下,众多高校开始纷纷重视成人教育改革,旨在培养具有个性的多元智能型人才。成人不同于一般的在校学生,成人在学习的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特点与特性。成人学习具有自觉性与系统性,即主动选择学习内容,并旨在通过系统的学习完成专业提升。许多高校将成人教育作为全日制教育的有效补充,其对成人教育的重视程度仍然不够。多元智能理论在推动与发展成人的个性上发挥了重要作用与意义。在多元智能理论的指导下,我们有必要在发展成人学员的语言智能与数学智能的前提下进一步开发其他智能,完善学员的个性智能。一是强化学员的自然智能与生存智能,还原学员适应自然,培养其生存能力,使之成为真正的人。二是完善其自我认知智能,正确认识自身存在的不足,及时规划职业发展。三是积极完备人际智能,学会与别人沟通、交流,从他人的经验处学习。四是强化音乐智能与运动智能,提升其生活质量与品质。

2、开创新的成人教育课程

从求职、做事、与人合作等角度出发,设置合理的成人教育目标,使之多种智能都得到协调发展。打破整齐划一的成人课程体系,关注个性差异,设置以人为本的多元智能课程,形成独具特色的课程设置模式。重视实际问题的解决和创造产品能力的提升,为成人学员提供灵活多样、多元综合、终点突出、必需够用的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积极推进情景化的课程实施。成人学员是积极主动的学习者,单纯的教已经不能满足其学习需求。在课程教育教学过程中,教师应以导师身份介入成人的学习,引导成人发现自身的强项与弱项,使之在解决实际问题与创造社会所需中强化学习,以学代做、以做促学。成人的经历、职业、年龄各有差别,学习基础与学习习惯不同,心理特征有别于全日制学生,课程教学的开展需要根据这些条件调整教学方法与教学模式。例如,采用指导读书法,顺应其理解记忆的特点,结合其抽象思维,引导其在生产、生活中进行自学、互学、研讨。

3、完善教学评估体系

成人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应以激发、提升多元智能为目标。在推进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的过程中,我们要以成人的实践能力与创造能力为改革的重点。首先,改变评价尺度,将纸笔考试、口头考试、平时测试与其他项目的测试综合起来,形成形成性评价、结果性评价与诊断性评价为主的评价体系。其次,积极围绕多元智能编制新的评价系统,以语言智能、逻辑智能、音乐智能、运动智能、交际智能、自我认识智能、空间智能、自然智能、生存智能九种智能为主的智能开发与培育模式,既关注人的个性发展,又重视人的综合性、专业性、职业化的推进。最后,结合课程的特点与特色,有层次、有重点地从传统教育评价评估体系过渡到多元智能评价体系,实现无缝对接。全日制教育已经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教育的需求,成人教育逐渐成为众多受教育者尤其是成人选择的教育方式。多元智能理论主张将人看成不同于任何一个的独特个体,是独一无二地存在社会中,这意味着每个人接受教育的方式方法都应有所差别。成人教育课程教学改革应充分考虑人的差异性、成人的独特性及教学内容的特征,在兼顾多元智能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强项与弱项进行差别教学。

参考文献

[1]袁红英.多元智力理论对我国成人教育课程开发的启示[J].当代继续教育,2015,02:67-70.

[2]车亚军.多元智能理论对成人高校创新教育的启示[J].北京宣武红旗业余大学学报,2015,04:4-6.

[3]武婷婷.以多元智能理论为依托的成人教育革新[J].教育教学论坛,2011,12:14-15.

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变革范文2

关键词:大数据网络智能化课程设计会计学专业

1大数据网络智能化背景下大学教育的时代特点

随着计算机、通信、多媒体及网络技术的发展,大学的教育内容、教学手段与教育方法遇到前所未有的挑战。“大数据(BigData)是海量数据及技术发展和创新的简称,通过智能终端、物联网、云计算等技术手段来获取、储存、搜索、共享、分析、可视化地呈现等,实现‘量化世界’的数据化”。面临互联网、云计算等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这一变革促使财务体系中的管理手段必须跟上节奏。时代在变,对财务人才的要求也在与时俱进。财务人员在大数据变革中要改变固定思维、尽快实现角色转型的趋势却是不可否认的。本文主要结合会计学专业在面临大数据信息技术变革的背景下,探索会计学专业的课程设计改革路径。

2信息技术变革背景下会计学专业课程设计的导向——以学生发展能力为主导

大学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保证人才培养的质量,而课程的设计则是在大学教育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信息技术变革背景下,会计学专业的课程改革势在必行,在具体实施“如何改革”之前,更为关键的是改革的导向问题。最新调查显示,在未来十年内,有50%以上的会计工作将实现自动化。这对会计职业固然是一个风险,但是这并不意味着会计行业将被人工智能取代。因为,有些工作是无法被人工智能所取代的,包括做专业判断、决策,以及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些正是会计师所擅长的。那么在会计学专业的教育过程中,仅仅将会计专业的基础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已经不足以使学生具备“职业”的能力,因为简单重复的会计账务处理工作将可以交付给计算机处理;而对学生的会计职业判断能力的提升、对财务大数据的整理和分析、对职业决策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显得格外重要。因而,通过引导学生“学会学习”的课程设计,是会计学专业教育发展的改革方向。

3网络智能化会计学专业课程设计的路径探索

3.1BLOOM认知理论模型的构建

根据美国著名教育心理学家布鲁姆(B.S.Bloom)的“教育目标分类”理论,教育目标应当包括认知能力领域、动作技能领域和情感领域。其中认知能力的目标按智力活动的复杂程度可以分为六个等级:记忆、理解、应用、分析、评价和创造。这些等级的认知能力划分是按智力活动从简单到复杂,从具体到抽象的程度逐步递增的。识记和理解属于较简单的低级认知能力,应用、分析、综合、评价属于较复杂的认知能力。本文在Bloom认知理论的基础上,将“记忆”和“理解”作为会计专业教育的课程设计的第一阶段;“应用”和“分析”为第二阶段;“评价”和“创造”为第三阶段,如图1所示。在第一阶段,充分利用网络学习的资源(如微课视频的教学资源),按会计学专业理论知识实行“项目式”课前学习,使得学生完成“记忆”和“理解”会计基础理论知识点。从Bloom认知理论的模型看,所谓“记忆”——记忆或重复以前呈现过的信息的能力,也就是知识保持能力;“理解”——用自己的语言来解释所获得的信息的能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端对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大数据信息的整理和分析,实时了解学习的行为数据(学习是否参与学习,学习的时间长短等);以及学生在前期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以便于教师清楚地“发现问题”,有利于第二个阶段的教学活动的开展。第二个阶段,主要是回归到传统的教学现场,教师在此阶段发挥重要的知识讲解和应用能力的提升;即实现Bloom认知模型中提升“应用”——将知识(概念、原理或定律)应用于新情况的能力,以及“分析”——把复杂的知识分解为若干个彼此相关的组成部分的能力。在通过前一阶段线上学习会计专业知识“是什么”的基础上,教师在第二阶段将针对会计理论的逻辑进行深入地讲解,会计职业的实务操作问题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为什么”的探讨,教会学生能够利用会计职业判断能力解决不同的会计职业问题。第三阶段,是Bloom认知模型中最后的能力应用阶段,即“评价”——根据已有知识或给定的标准对事物做出评价和鉴定的能力;“创造”——将有关的知识综合起来形成新知识块或新模式的能力。从课程的设计过程主要通过网络智能学习平台的实现,教师端将结合现实企业案例的会计处理问题交由学生来判断,从而考查学生经过前两个阶段的学习,是否真正掌握了会计职业判断的基本能力。在这一阶段中,网络智能化的信息技术将对于学生的学习行为情况进行数据的采集和分析,对学生学习的效果评估、督学等有积极的反馈效应.

3.2会计学专业课程设计——虚实融合

大数据网络智能化带来学习方式的变革,同时对教学的课程授课方式要“满足个性化”需求的难度也在加大。课堂内外、线上线下、随时随地、时间空间都被打破,大学课堂的教学呈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学生对课堂的教学方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育的大数据技术革新也迫使学校迎合“新一轮”的变革,努力构建“虚实融合”的教学新常态。结合前文分析在Bloom认知理论模型的基础上,会计学专业课程的设计需要体现出灵活、弹性、开放的特点。网络智能化学习平台的虚拟性,充分地实现了学生对个性化需求的满足。然而网络课程的灵活和弹性,须在教师端进行一定程度的“实时”督学,利用大数据信息处理的便利。许多大学在课程改革的探索中总结了较好的“虚实融合”的教学经验,比如某大学电子工程类课程在慕课翻转课堂教学的改革实践中成功地利用信息技术,调动了学生的课前学习积极性和堂的参与度,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会计学专业的课程设计亦可以尝试此类教学方式,如第一阶段课前的线上学习作为零散的个体学习,第二阶段课堂的集中教学针对同专业的学生实施“大班教学”(讲座型教学),而第三阶段根据会计专业的岗位性质实施小组学习的“小班教学”。

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变革范文3

一、什么是智慧型教师

“智慧型”教师是集维持型、科研型、学者型、专家型、研究型教师的某些特点于一身,又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的一类教师,其显著特征是拥有教育智慧。教师的教育智慧是教师理论智慧、实践智慧和情感智慧的有机统一,具有一定的教育智慧是教师开展教育教学实践的基石。理论智慧是关于什么和应是什么的智慧,教师必须要有广博的知识、丰富的经验和先进的观念等,为教师教育实践提供教材和工具并指明方向。教师的理论智慧体现了教师力求把握教育普遍规律的愿望和能力。教师的实践智慧是一种在教育规律的支配下,将教育理论的普遍规律与教师的特殊教育经验有机地整合在一定的教育情境之中,能恰当处理随机生成的具体问题的智慧。它是关于怎样做的智慧,是决定教师工作绩效的重要性因素。教师的实践智慧体现了教师应对经验过程中不确定因素即生成性因素的愿望与能力。教师的情感智慧是指教师对自己情绪的把握和控制,对他人情绪的揣摩和驾驭,以及承受挫折、自我激励和进行人际交往的能力,它是关于如何做得更好的智慧,是教师获取理论智慧、实施实践智慧、取得良好教育效果的动力和调节系统。“智慧型”体育教师是智慧型教师的下位概念,“智慧型”教师所应具备的素养,体育老师也都应该具备。“智慧型”体育教师也是集理论智慧、实践智慧和情.感智慧于一身的统一体,具体表现为在体育教育、教学过程中具有辨析判断、发明创造和主动适应的能力,以充分的理论知识及其创新能力作基础,在实践中既不墨守成规、传统呆板,又能灵活机动、巧抓时机地开展工作,在情感智慧的调配下,能恰到好处地把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起来。

二、做“智慧型”体育教师是课改的需要

教师是课程实施的主体,课程改革精神只有经过教师的理解和转化,才能在学生身上得以体现。体育课程改革中“实践力量的人”是广大的体育教师。从世界现代化的发展进程来看,一个国家可以从国外引进现代化的科学技术,移植先进国家卓有成效的管理方法,但如果国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和业务水平不能有效地利用这些技术和方法,.如果执行和运用这些现代制度的人自己还没有从心理、思想、态度和行为方式上都经历一个向现代化的转变,失败和畸形发展是不可避免的。再完美的现代制度和管理方法,再先进的工艺技术,也会在传统人的手中变成废纸一堆。此次新体育课程改革力求与国际接轨,与传统体育课程相比变化较大,教师如果因循守旧,不思进取,问题肯定也会接踵而至。新体育课程的实施呼唤广大教师要成为“智慧型”教师。智慧无极限,通过努力,“智慧型”体育教师可以在不同程度上达成。以新课程的推进为契机,与新课程共同成长,促进“智慧型”教师的积极达成,从而在课程改革中使教师和课程都得到发展而实现“双赢”。新体育课程与传统的体育课程相比,由于课程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体育教师的角色也要相应地发生变化。新课程要求体育教师成为体育课程的决策者、学习过程的指导者和促进者、学习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课程内容资源的开发者、体育教育的研究者。

三、怎样做智慧型体育教师

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变革范文4

【关键词】移动互联网 大数据 思想政治教育 研究范式 技术优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5)07-0058-02

一 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环境

1.移动互联网在大学生群体迅速普及

随着智能移动终端设备迅速普及,移动通信技术与互联网技术高度融合,现代社会已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而在云计算技术的支撑下,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正在大数据化,并不断地影响人们生活方式、学习方式。当前的大学中,绝大部分同学都拥有智能手机、移动互联网,智能手机终端在大学校园迅速普及,使思想政治教育面对智能化的新环境。

2.大数据为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管理提供了变革条件

基于云计算技术的大数据在现代生活中与每个移动互联网使用者息息相关,在移动互联网使用过程中每个人都成为大数据制造者、分享者和被分析的对象。在高校大学生日常生活、学习中,随时随地都会产生新的数据,大数据技术的特征可以用“4V”来概括:(1)Volume,即容量,指大数据信息保存数据的海量性与完整性;(2)Variety,即多样性,指海量数据的多样性及数据内在关联;(3)Velocity,即高速,指快速满足用户实时需求;(4)Value,即价值,指大数据对用户的价值性。

依靠移动互联网技术支撑与大数据提取,高校思想政治教学与管理出现了新的变革条件,例如通过无线信号实现掌上办公,技术人员对手机OA客户端进行二次开发,使思想政治工作者方便地通过智能移动终端实现掌上实时办公。基于大数据移动互联网的大学生思想教育管理,方便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通过手机实时了解学生群体的思想动向,极大提高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效率。

二 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变革的机遇

1.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量化奠定基础

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结合是网络思想政治教育乃至社会科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在这个方法中定量研究往往备受关注,因为定量研究具有很大的复杂性,其效果受诸多因素的制约,而且定量研究的效果将直接影响定性分析本身。大数据时代的到来将使这种局面彻底改变。借助大数据,一切事物都变得可量化,包括人们的思想、情感。我们的研究始于数据,数据使我们发现了以前不曾发现的联系。它必然催生量化研究方式的新崛起,而这种新的量化研究将极大地改变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现有的研究范式。

2.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为推进思想政治在线教育提供支撑

移动互联网时代实现大数据提取的技术称之为云计算。在云计算技术的支撑下,用户可以实现“泛在学习”,即只要通过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支持,达到5A学习:Anytime(任何时间)、Anyone(任何人)、Anywhere(任何地点)、Anydevice(任何设备)、Anything(任何内容),任何用户可在任何地点、时间、设备的条件下进行学习。用户所需求的学习数据都通过云计算技术提供,自身不需要维护设备与软件,学习资源空间极大丰富,学习成本降低,便利性极大增强。

以美国苹果公司手机APP为例,iTunes U是为苹果智能手机用户定制的免费学习程序(Free App),苹果手机用户可以接受移动互联网中所有的学习课程。在使用过程中,苹果公司设计了多元化学习方式,如学习内容的视频播放、音频播放、PPT文稿、参考书目,还可以实现学习进度浏览,将已完成的学习勾掉,当出现新的学习任务时用户会接收到实时信息推送。不仅如此,iTunes U APP还可以与其他应用软件搭配使用,例如,用户通过iTunes U连接移动互联网,云端获取iBooks里记录的笔记内容,iTunes U与iCloud结合可实现用户学习中的文稿、笔记和书签在多个设备上无线实时更新。

美国苹果公司APP对中国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有益的启示,一方面移动互联网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大数据支持,另一方面高度普及的智能终端设备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了接收端支持。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充分把握机遇,将传统的优秀革命文化理念与现代化技术结合,为学生提供更多思想政治内容的同时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方便学生时时学习。

三 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变革的方式

移动互联网与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变革,理论层面要变革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实践层面要充分利用智能技术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和效果,两者并重。

1.注重理论层面研究范式的量化转变

推进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范式的量化转变,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教育变革。(1)利用大数据时代的优势资源,确立网络环境下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范式相结合。加强基础数据信息分享与合作,与数据资源提供者建立良好互动关系,与社会各界合作,通过合法方式建立数据信息平台,挖掘高质量数据,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内容丰富、来源扎实的基础信息。(2)建设一支高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数据分析人才队伍。(3)建立各层次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大数据平台,用于数据的集中收集、存储、分析,深入把握教育对象的思想状况。

2.注重实践层面的技术优化,提升教育效果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与智能软件技术人员合作,开发符合移动互联网时代特点的思想政治教材软件,思想政治教育不仅在课堂上进行,在当前碎片化学习的流行中,拓展新的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空间,加强教师与学生网络互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与移动软件开发者进行跨专业合作,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互联网化再梳理,开发成为适合高校学生实时学习和师生互动的手机应用软件,满足思想政治教育在新时期下的教学变革,适应学生的学习特点,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效率和效果。

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变革范文5

关键词:大智移云;本科教育;会计教学;教学改革

大数据、人工智能、移动互联网和云计算(简称“大智移云”)时代使得社会对各类应用型人才更加重视,高等学校改革本科会计教学势在必行。通过会计信息化建设,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和教学水平,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高学生专业知识水平和信息化技能,是大学本科会计教学改革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文献综述

“大智移云”是当前重要的信息化技术,并对会计产生了重要影响。刘智慧和张泉灵从大数据技术的重点应用领域着手,梳理汇总了大数据处理的一般流程以及关键技术,总结出了大数据的概念特征[1]。南云芙认为,“大智移云”将促进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发展,是新一轮产业革命的先行官、大趋势[2]。王海洪从“大智移云”对会计数据的影响、会计准则的影响、会计工作方式的改变、对会计人员的影响等多方面进行归纳整理,认为传统会计将转化为“业务财务、共享财务、战略财务”三个层次,会计数据处理将更加实时、多维,区块链技术可保障会计信息安全、管理效率的提高,会计人员将转型为管理型人才[3]。田高良认为技术环境、商业模式、社会环境变化需要全才的培养[4]。杨舒认为传统会计理论已不能满足企业需求,“大智移云”带来的极大的信息流,使财务会计工作所需处理的信息数量和种类剧增,对会计人才的知识结构、网络技术和技术水平有很高要求[5]。“大智移云”背景下,会计教学必须进行改革。郭阳萍认为,“大智移云”应与课堂相结合,引导老师形成互联网思维,应用直播课、微课、移动学习等新教学方式[6]。宋荣兴、张雪雁认为,会计人才培养应以业务为导向,将业务流、资金流和信息流“三流合一”,应树立大会计理念,做到“产教融合”“科教融合”[7]。董红杰探索了财会类专业“一主线五模块”人才培养方案,提出了“三元共育、四环紧扣、五阶递进”的协同育人模式[8]。徐倩认为,“云会计”和“财务共享”中心的产生提高了财务工作效率,物联网和区块链技术改变了传统会计模式,应从创新课堂教育、建立和完善多层次导师聘用机制上予以改进[9]。葛超群认为,会计人员应由专业型转向综合型,重视跨界融合能力[10]。袁奋强、王志华从教师评价制度、课程设置和惯性思维三方面剖析了会计本科人才培养体系变革的困境,提出了以人才培养目标和规格为基石,以课程建设为依托、以教材修订为落脚点,以教学形式变革为保障,以师生惯性思维改变为突破口,以优化评价制度为导向的人才培养体系[11]。从以上研究可以看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会计信息的生成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对会计职业、会计理论、会计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本科教育作为重要的会计职业的准备阶段,对会计教学进行改革是必然选择。

二、“大智移云”对本科会计教学带来的影响

会计本科教育作为会计专业学生的职业能力准备阶段,应顺应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和发展的需要,直面信息技术冲击进行相应的改革。“大智移云”对本科会计教学带来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会计教学理念发生了变化。业财融合、财务共享、价值创造、战略管理、智能财务已成为新时代会计人才培养应具备的新的视野和能力,应融入会计教学的全过程。第二,会计教学的内容和模式发生改变。传统的会计职能在“大智移云”平台下得到了创新,会计行业的工作空间和模式也发生了较大的改变。会计教学内容应体现信息技术革命所带来的影响,会计教学的方式呈现出多样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式的开展、资源共享课程平台的应用、以学生为中心的翻转课堂形式均要求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第三,对传统会计理论形成冲击。企业商业模式和会计业务模式的变化,对传统的历史成本属性、收入费用观、静态价值观提出了挑战。在“互联网+”背景下,信息体量陡增和信息种类复杂化也对会计信息的及时性和真实性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会计核算职能也逐渐向会计信息系统转移,会计教育的重心由财务会计转向管理会计。第四,对会计人才的数据处理能力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账务系统的电子化、信息化、网络化改变了会计信息的生成方式,提高了财务管理的效率,同时也对会计从业人员的知识体系和管理素养提出了新的要求。

三、目前我国高校本科会计教学的问题分析

(一)信息资源的共享程度提升,传统教学模式须变革。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固有思维影响,教师在教学中往往追求在固定的时间、固定的空间进行线下授课,这种教学方式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体现出其教育教学效果,但是从长远发展的角度看成,会对学生的思维意识和个人能力产生极大的抑制。固定化、模板化的教学模式是不符合发展的,学生易产生依赖和疲倦心理,影响到学生对知识的自主探索,缺乏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导致学习效果欠佳。长此以往,不仅学生的学习成绩难以得到恒定的提升,教师的教学效率以及学科专业的教学质量也会显著下滑。再者,教师的传统教学理念使其在教学中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多是以教师的讲解为主,学生只能被动地接受知识,缺少思考和与教师的互动。虽然有不少高校提倡“翻转课堂”的创新教学模式,但模式的开展仍停留于形式;虽然在教学过程中强调以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但教师在课程中对学生的反馈效果不佳,使得课程对学生创新思维和团队协作能力的培养达不到“翻转课堂”的初衷。互联网拓宽了信息来源渠道,通过网络可及时检索信息,可以扩展知识面,丰富思维方式。互联网的便利也为会计教学方式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途径,移动终端的广泛性和便捷性突破了场地和环境的固有限制,使得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但在海量信息面前,学生缺乏甄别能力,受到大数据对信息推荐和筛选的影响,无法独立判断信息的真伪,思维受到定向投放的信息影响,在挑选过程中缺乏自主判断和思辨能力,这些导致注意力分散进而降低了学习效率。教师必须要根据社会的需求来更新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将互联网的优势与传统线下教学教学方式的优点加以结合,才能使教与学的效果得到双向提升,使培养的学生可以更加符合社会需求,为社会所用。(二)信息技术拓展了会计教学内容,课程及专业需重构和融合。目前高校本科专业课程设置主要以制造业为背景,以核算课程为主,教给学生的是概念、公式、分录和准则条文,课程结构不合理,课程之间分得太细,过分强调与会计相关;现有课程体系缺乏人文素质、课程思政方面的元素,应对“大智移云”背景下所需要培养的专业技能课程开设较少,课程教学内容简单化、片面化,不能满足信息化发展的需要。现阶段会计实务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而基于高校传统的课程体系,学生所形成的素养仍停留于理论层面,无法落地,实践能力培养存在缺陷,这就导致学生就业后无法满足企业对会计人员所既定的能力标准。此外,高校教材更新滞后、教材偏理论导致学生在就业中难以将学校学习的知识应该用到实处。高校对于实验课程虽然设立但课程创新度不够。教师授课模式多以先展示、再操练的形式为主,学生通常不用过多的思考就可以照本宣科地完成,这种方式所达到的实践效果并不高,导致学生在面对复杂多变的实际问题时,缺乏独立思考,没有做到将理论知识落地。由于会计业态的变化和社会对会计专业学生能力要求的变化,会计专业应跨界融合,在教学内容方面应融入现代信息技术、战略管理、商业模式、财务云与财务共享等课程,实验课程体系应融合现代信息技术方法、管理会计方法、现代决策应用等内容,体现系统性、综合性、实用性。在教学方式上应采取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式、以教学平台为信托的一体化教学方式、深化以学生为主体的翻转课堂教学方式。(三)信息社会对会计人员职业能力要求提升,培养模式要创新。在“大智移云”背景下,大部分企业都能对变化做出快速应对,结合信息技术和互联网环境,构建属于会计行业的新工作模式,营造良好的工作环境,提升工作效率。现代化企业需要的是管理技术人才,这意味着会计执业者不仅仅需要掌握扎实的专业知识,还需具备一定数据分析和管理预测能力。因此,学校对于会计专业学生的培养,不仅需要会计基本职业素养的培养、会计专业知识的传授,而且要结合“大智移云”时代背景要求,侧重学生数据分析、预测和决策能力的建立。但从会计专业教学现状角度分析,高校对会计人才培养虽有贴合信息时代要求,但仍然更加青睐于传统的培养方案,侧重于学生的专业知识和理论储备,对于实践应用和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较为薄弱,不重视会计的管理决策职能,重财务会计轻管理会计。会计专业人才培养体系本身具备着较强的特色性和目的性,这要求教学活动的开展需要迎合学生日后就业所需技能的需求,人才培养应当从企业人才需求以及学生就业的角度去考虑问题,拟定符合市场需求的培养方案,并针对性开展教学活动,以保障培养效果与就业的契合度。但现阶段,技术要求日新月异,其远超于高校人才培养体系的更新速度,会计人才需求与供给的买方市场已经形成,但学生培养的闭门造车现象仍然很普遍,这种现象进一步说明人才培育没有从供给侧出发,高校缺乏与企业的实时沟通,没有积极将现阶段企业所应用的会计信息技术及时反馈到人才培养方案中,也没有针对社会对会计职业能力要求的改变做出快速反应,学生往往对相关行业领域以及具体的企业工作模式不够了解,导致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都存在缺陷,以校企合作、科教融合为基础的协同育人培养模式创新势在必行。

四、“大智移云”下会计本科教学改革的措施

(一)直面“互联网+”,提升教师教学能力。“大智移云”对教师信息技术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是帮助学生形成互联网思维。在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以教材内容和大纲作为教学基准,还需结合学科特点和就业需求来开展针对性教学,将最新的信息技术代入课堂教学,将最新的会计环境变化纳入课堂教学,将最新的会计实务和会计案例嵌入课堂教学,顺应教育部“课堂革命”要求,促使专业知识更加形象、具体地展示到学生面前,切实帮助学生形成“大智移云”的互联网思维。二是理论教学与实务教学并重。学生理论知识的掌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被放在同等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应夯实学生的会计专业理论知识基础,另一方面应促进信息技术与会计专业实践的融合,为后续的实习、实践活动提供充足的原动力。三是注重传统教学方式与互联网技术的融合。在高校会计专业教学革新的探索过程中,教师应当积极吸收和学数据、云计算相关领域的知识,寻求将传统教学与其有机融合的途径,打造出崭新的教学模式。应及时转换固有理念,大胆尝试不同的信息技术手段来进行辅的教学,积极利用线上资源,熟练掌握线上课堂教学所必备的知识技能。这不仅仅要求在授课后重视学生掌握课程的情况,而且要求课后操练和展示的形式多样化,与学生互动可借助互联网平台移至线上,对学生考核、指导学生进行开放式训练也可线上进行。四是重视教师继续教育的实施与考核。高校可定期组织专家开展培训和讲座,通过继续教育考核和互联网教学沙龙,结合教学活动制定相应的考核机制,以提升教师对“大智移云”相应知识技能的接纳程度,以此来鼓励教师大胆创新。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使得学生的会计学习突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进行会计教育时应注重培养学生对会计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自主性和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管理会计意识。(二)优化课程体系,构建网络教学平台。会计学科、会计专业、会计课程是包含的关系,会计课程是基础,课程的开设是会计人才培养的关键环节。课程设置顺应会计环境的变化不断进行优化,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会计人才的需要,是会计专业、会计学科发展的生命力所在。一是要优化课程设计。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商业模式的变化,社会对会计人员职业能力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在知识体系上强调传统会计、财务、审计专业知识之外的计算机、信息、决策等知识,在能力结构上强调会计业务处理能力基础上的数据收集和分析的能力、基于战略管理高度的决策能力,在职业素养上不仅强调专业素养还应具备人文素养。因此,在会计专业的课程设计环节,应体现“大智移云”给会计职业带来的影响,考虑到业财融合、财务共享、财务云、决策型会计这些新的变化,可设置智能会计、智能财务等专业方向、可增加大数据、人工智能、商业模式等课程,也可在现有课程中将以上的新变化嵌入。二是要做好线上与线下的课程分布和课程内容分布。应当结合网络课程的便捷性与实体课程的高效性进行适当比例的搭配,同一门课程,有的内容可通过课堂教学进行,有的内容可通过教学平台线上进行。网络课程和线上教学是“大智移云”平台下会计教育创新的核心体现,也是互联网教育带来的关键资源。因此,对课程的设计会直接影响会计信息化教学的质量。高校应基于不同类型的课程内容在会计本科教育中的作用与地位,建立清晰的网络课程结构。三是要建设好网络教学平台。高校还应搭建属于自己的网络课程学习平台,为线上线下的混合式教学开展提供保障。应注重网络后台的建设,提高网络的畅通性和安全性,为线上课堂提供坚实后盾。应丰富网络平台的内容,将会计改革的内容、会计实务界面临的新问题、会计研究的最新动态、典型的会计案例纳入,让学生直面会计理论和实务的最新变化,去体验会计角色的代入感,去发掘感兴趣的研究课题,充分发挥教学平台的综合性作用。(三)加强校企合作,创新人才培养模式。2017年度12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深化产教融合的若干意见》指出,充分调动企业参与产教融合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强化政策引导,鼓励先行先试,促进供需对接和流程再造,构建校企合作长效机制。2019年9月,国家发改委、教育部等6部门印发的《国家产教融合建设试点实施方案》指出,大力支持应用型本科和行业特色类高校建设,紧密围绕产业需求,强化实践教学,完善以应用型人才为主的培养体系。企业作为就业终端,能够更快的对会计专业人才的需求做出及时的调整,通过向高校学生提供实习机会,学生可以通过这些真实的经济业务提高实践能力,构成良性循环。校企合作教学过程的开展能使学生借助实习平台将学校内教师传授内容落地至企业的实践中。高校应与企业建立长期战略合作关系,应当更加关注终端需求,从学生角度出发,积极收集学生就业后的反馈信息,做出及时的调整。为此,加强校企合作也是促进教学质量提升,实现教育改革的重要手段。校企合作的主要内容就是让学生将学校学习到的知识内容在企业中应用到实处,增强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并以就业为教学目标。校企合作的方式包括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共同开发实践教学课程、共建实习基地、实行学生培养的双导师制、产业教授的评聘、实务专家进课堂、共同进行课题研究、共同举办产业学院等。校企协同育人培养模式的创新是提高会计本科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选择。

“大智移云”时代,高校会计教育教学模式的变革是一项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需要学校、教师、学生的一致行动,需要信息技术的结合、教学理念更新、辅助教学平台的协同。这不仅对一线教师提出了挑战,还对计算机科学、网络信息技术和会计学科的交叉融合提出了新要求。党的提出了建设数字中国、智慧社会、网络强国的要求,发展数字经济、共享经济,培育新增长点、形成新动能,推动人工智能、互联网、大数据与实体经济的深度融合是大势所趋,会计本科教学应关注“大智移云”给会计教学带来的影响,培育互联网思维,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更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方式,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根本,积极推进本科会计教育的改革和发展。

参考文献:

[1]刘智慧,张泉灵.大数据技术研究综述[J].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2014,48(6):957-972.

[2]南云芙.河北廊坊:推动“大智移云”产业发展[J].中国财政,2017,(20):54-55.

[3]王海洪,肖洋洋.大智移云技术对会计影响的文献综述[J].会计之友,2018,(24):61-64.

[4]田高良.大智移云时代产教融合与管理人才培养探讨[J].世界教育信息,2018,31(21):78.

[5]杨舒.大智移云时代对企业财务会计的影响与对策研究[J].财会学习,2019,(11):115-116.

[6]郭阳萍.“大智移云”背景下会计教育改革的探讨[J],商情,2018,(39):58-59.

[7]宋荣兴,张雪雁.“大智移云”背景下会计如何应对发展困境[J].财会研究,2018,(12):27-31.

[8]董红杰.大智移云时代财会类专业人才培养实践与探索[J].财会通讯,2018,(31):40-42.

[9]徐倩.“大智移云”背景下高校会计教育教学创新模式探析[J].纳税,2019,13(8):59-60.

[10]葛超群.“大智移云”时代会计人员转型升级问题研究[J].江苏商论,2019,(2):134-136,141.

人工智能对教育的变革范文6

[关键词] 研究性教学法;智力开发型教学法;热点研究型教学法;平台创新型教学法

[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2)06?0056?03

“研究性教学法”起源于20世纪初的中小学课程[1]。有两位教育学家起了先导作用:一是杜威1916年创立的“问题教学法”;二是克伯屈20世纪初创建的“设计教学法”。后来,国外许多教育家、教育部门发展了“研究性教学法”。1959年美国教育家布鲁纳提出,应重视科学的知识结构,重视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率先倡导“发现法”。1961年美国教育家施瓦布在《作为探究的科学教学》的报告中提出了“探究式学习法”。1983年4月美国高等教育质量委员会在《国家处在危机之中》的调查报告中规定,四年制高中毕业生要必修3年社会研究课程,要求学生通过调查研究和问题探讨的方式进行学习,一方面使学生获得探究能力,另一方面增强学生的探究能力、科学精神以及社会责任感和综合的社会实践能力。1998年,美国博耶委员会在《重建本科教育——美国研究型大学的蓝图》的研究报告中明确指出,要把研究型教学作为本科教学的要求。

我国也十分重视研究型教学方法的改革。1999年,国务院批准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强调指出,“积极推进高校的教学改革”,“高等学校要跟踪国际学术发展前沿,成为知识创新和高层次创造性人才培养的基地”。2005年,教育部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提出,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引导大学生了解多种学术观点并开展讨论、追踪本学科领域最新进展,提高自主学习和独立研究的能力。要让大学生通过参与教师科学研究项目或自主确定选题开展研究等多种形式,进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工作”。笔者结合高校教学工作的实践,探讨了研究性教学法的一些做法,跟大家共同交流。

一、研究性教学法的含义及特征

美国生物化学家博耶(PaulD.Boyer)认为,研究“不仅反映了人类对未知的追求和寻求对未知的理解时的最急迫的、不可抑制的需求,它与提出新思想的自由,与以不断变化的眼光审视每一种观点的自由紧密相连。它为庆祝任何一个新思想带来喜悦”。博耶在这里揭示了“研究”的三大含义:一是追寻未知;二是提出新思想;三是审视新变化。

我国对研究性教学法的探讨也有很多成果。比较典型的定义是南京大学的两位教授:卢德馨认为,研究型教学应充分考虑科学人才培养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尽可能渗入科学研究的各个元素[2],即科学精神、知识水平、科学素养、科学思维、洞察能力、科学道德、评价能力、批评精神、合作精神、敬业精神、严谨作风等;汪霞认为,研究型教学最本质的转变在于使学习者成为意义的积极构建者、研究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它倡导学习者积极参与到教学中,并由此带来了更多非预期的学习结果。根据研究侧重点的不同可以分为:研究领先的教学、研究取向的教学、研究为本的教学、研究支持的教学[3]。

笔者经过研究认为,研究性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培养学生研究创新思想和精神为目的的探究式教学法,其主要特征是:创新性教学、探索性教学和塑造性教学的有机结合。笔者在教学过程中探索了三种研究性教学法:一是智力开发型教学法;二是热点研究型教学法;三是平台创新型教学法。

二、三种研究性教学法

(一)智力开发型教学法

所谓智力开发型教学法,是指在教学过程中以开发学生智力为核心的教学方法。这一教学方法在中小学教育中用得较广泛,而在大学阶段往往和专业教育结合。我是会计学专业的教师。会计的一个重要特征是“算账”。我在给会计学专业学生讲授《财务分析学》课程的过程中,不仅增加了“智力投资分析”教学内容(改变了长期以来仅进行物力投资分析的片面做法),而且还用“算账”的方式,即计算一个学生从上幼儿园到大学毕业的全部智力投资总额来教育学生,让大家明白:智力开发的目标是为了培养学生“成才”,基点是提高学生的“素质”,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开拓创新”能力,归宿是“报效祖国”,家庭、国家及社会开发学生的智力就是要让学生树立成才意识、提高综合素质、立足创新创造,最终能够感恩父母师长、感恩国家、感恩社会,以实际行动回报长辈、回报国家、回报社会[4]。

笔者从2005年起在中国矿业大学大学生中开展了智力投资教育活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①大学生的智力和技能大为提高。在“智力投资教育活动”中,由于每一位学生都要计算自己的智力投资额、智力投资回报期,智力投资回报率(报酬率)、单位课时代价,他们在计算过程中不仅受到教育,还开发了思维空间,学会了“现值折算”“成本计算”“投资模型”“数据收集”等技术方法,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工作提供了巨大的帮助。②大学生更珍惜在校期间的每一节课时。通过举行“智力投资分析报告会”,每一位学生都计算出大学期间的单位课时代价,少的每节课为43元,多的为60多元。有的同学感慨地说:“如果不好好珍惜每一节课的时间搞好学习,甚至逃课,这是自己最大的损失,不仅对不起老师、父母,更对不起国家和社会。”[5]③大学生感恩父母更感激国家社会。未开展“智力投资教育”活动之前,一些学生普遍都认为他完全是靠其父母供养上学的。通过智力投资构成分析,他们从自己切切实实的数据中得出的结论是:国家社会对他的教育投资是家庭对他在教育支出的1.1至1.5倍(如会计学专业学生张国珍计算的结果是:国家社会对她的智力投资是9.1万元,家庭智力投资6.3万元,两者之比为1.4),他们感谢的首要主体是国家和社会[6],并表示要努力学好文化知识回报国家、回报社会、回报人民、回报父母。④大学生奠定了人才市场就业的价格底线。当今大学生就业,薪酬水平成了他们关注的重点。通过“智力投资分析”,他们每人都确定了未来的“回报额”——工作—年的薪酬。虽然,在现代社会里,人才市场价值受人才市场供求关系影响而波动。但不管人才市场供求关系如何变化,人才智力投资总额总是构成了人才市场价值的基础[7]。因此,进行智力投资分析,有助于把握市场人才价格的底线,为大学生就业提供了合理决策的基础。

2006年1月15日,《中国教育报》在第三版以“大学生,你应该感谢谁”为题[8],整版报道了笔者发起的智力投资教育活动的情况。该文章很快在全国72个高校等单位网站上全文转载;笔者也被燕京华侨大学、河北科技大学、安徽理工大学等21所高校邀请作专题学术报告[9];江苏电视台教育频道、城市频道分别报道我校开展的智力投资分析报告活动[10]。2009年7月7日,教育部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简报第684期对此进行了专门报道。2009年11月27日,中国教育1台播放了“与时俱进的创新教育者——朱学义教育人生访谈”的视频。

(二)热点研究型教学法

研究性教学法的一个重要特征,按博耶的观点是要引导学生审视新变化。当今社会,各种情况变化多端,课本上的内容总是一定阶段特定科学知识的总结,往往不能反映当今社会的全部变化。因此,老师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要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时代变化的新内容。笔者在给会计学专业学生讲授《会计专题》课程时,就把会计改革的热点问题提出来让学生参与讨论。例如,我将会计改革梳理成九大热点供学生学习讨论:①会计等式改革热点研究;②产权会计改革热点研究;③成本会计改革热点研究;④财务分析改革热点研究;⑤价值变动会计热点研究;⑥财务管理改革热点研究;⑦资源会计改革热点;⑧税务会计改革热点研究;⑨环境会计改革热点研究。我在讲授《会计专题》课程时,采用“热点研究型教学法”。具体做法如下:

首先,提炼会计改革热点内容,公开出版《会计改革热点研究》专著,总结我国会计改革20多年来的热点问题[11],作为学生学习的基本教材;

其次,揭示当今社会会计改革特别关注的焦点,引导学生参与讨论,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再次,要求每一个学生选择一个热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6-7名学生组成该热点研究小组,并从不同的视角撰写论文,在小组“会计热点研讨会”上进行交流;

第四,组织“会计热点研究小组”形成科研报告,聘请专家教授评价研究成果,对优秀的科研报告给参加研究的每位学生记2个“科研学分”①;

第五,举行“会计改革热点研究报告会”,评选优秀科研成果,发给证书。同时笔者还用自己主持的“教育部财政部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资助项目资金向获奖学生颁发奖金。

(三)平台创新型教学法

在经济全球化日益加剧的今天,人们的创新能力变得越来越重要。面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大学生来说,有无创新能力对适应和推动经济的发展十分必要[12]。大学老师在完成课堂教学的同时,能否将学生组织起来,利用学生课余时间让其开展一系列创新实践活动,进一步丰富课堂知识的内容,我的回答是肯定的。2008年12月23日,我在中国矿业大学成立了“青蓝创新俱乐部”,至2012年3月吸收了410名大学生成为会员,让他们在俱乐部发挥作用,取得了良好的效果,笔者称这种课堂延伸的教学方式为“平台创新型教学法”[13]。

建立“创新俱乐部”平台的指导思想是[14]:为高校有志于创新创造及对创新创造有兴趣的同学提供知识共享、基本培训、交流思想、提升自我、共同进步的平台;通过宣传报道、讲座、培训、学术研讨、沙龙等形式为会员搭建互动平台、疏通交流渠道,在俱乐部范围内形成竞相创新的氛围。俱乐部的宗旨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创造能力,孵化创新创造成果。具体包括:开拓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含创新思想、创新观念、创新意识、创新个性等);培养大学生创新精神;培育大学生的创新成果[15]。俱乐部实行会员制,成立理事会,建立常务理事会;同时设立专家委员会,定期评选“创新创造成果奖”和“创新创造活动先进个人奖”。俱乐部还设立了“实践创新基金”项目,资助学生开展创新活动,至2012年3月已有200多名学生参加了共计35个项目的研究,其中,有17个项目获得徐州发明协会“创新成果奖”,有4个项目获得国家专利。俱乐部第四届理事长辛奉来申报的“基于俱乐部模式运作下的对培养大学生创新创造能力的探索”项目获得了2009年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的立项资助;俱乐部第五届理事长王鑫“徐州矿区资本运作研究”项目获得了2009年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践计划的立项资助;俱乐部会员李晨晨“徐州市大型企业碳排放调查和碳减排的会计核算设计”获得了2010年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的立项资助;俱乐部第六届理事长李丹“煤炭整合中资本运作模式调查与研究”项目获得了2011年江苏省高等学校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的立项资助。

注释:

① 中国矿业大学各专业培养计划规定,每个大学生在校期间要取得两个科研学分。其途径有三:一是申请获得校(院)级以上“大学生科研训练计划”项目;二是参加老(导)师科研课题;三是参加其他途径的研究。

参考文献:

[1] 赵洪.研究性教学与大学教学方法改革[J].高等教育研究,2006(2):71-75.

[2] 卢德馨.关于研究型教学的进一步探讨[J].高等教育研究,2004(21):24-25.

[3] 汪霞.大学研究型教学中的“研究”[J].教育发展研究,2007(11):43-46.

[4] 朱学义.论对大学生进行智力投资教育[DB/OL].中国科技论文在线,2008-03-31.

[5] 朱学义,侯德伟,胡琼,等.论高校“情感互动”的感恩教育——一种创新的智力投资教育[J].煤炭高等教育,2006(5):83-85.

[6] 朱学义,胡琼,董靖,等.论高校“三位一体”的感恩教育——一种创新的智力投资教育[J].煤炭高等教育,2006(3):93-95.

[7] 朱学义,朱亮峰.智力投资支撑理论及其效应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11.

[8] 叶莎莎.大学生你应该感谢谁[N].中国教育报,2006-01-15(3).

[9] 朱学义,董靖,黄国良,等.论高校“多科交融”的感恩教育——一种创新的智力投资教育[J].煤炭高等教育,2008(6):21-23.

[10] 中国矿业大学新闻中心.江苏电视台教育频道、城市频道分别报道我校智力投资分析活动[EB/OL]. http://xcb. /xw/news/manage/news/news_show.asp?id=14746,2008-04-14.

[11] 朱学义,于泽.用智力投资观解析教育“高”收费[J].大学教育科学,2007(6):97-100.

[12] 朱学义.教育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发展的效应研究[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教育,2011(11):15-18.

[13] 朱学义,董靖.基于人才聚集平台的高校拔尖创新人才培养[J].创新,2012(3):11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