办公信息化建设范例6篇

办公信息化建设

办公信息化建设范文1

1.1时展的必然要求高校所应用的数据信息具有来源广泛、需求量大、专业性强等特点,大数据的开发运用为高校信息工作提供新的技术手段,同时,也对高校的信息发展理念、处理模式和运行机制提出更高的要求。高校办公室作为高校综合管理、组织协调工作的核心,在高校信息化建设工作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办公室信息化程度也成为衡量高校管理水平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因此,顺应信息化发展潮流,更新信息处理方式,加强高校办公室信息化建设,是提升高校教育整体水平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高等教育现代化目标的应有之意。

1.2高校自身发展的迫切需要在现代信息技术的推动下,高等教育领域面对更广泛的需求、更开放的教学模式、更高效的管理要求等新态势,高校在深化管理体制改革的过程中也面临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因此,在进行决策时,领导层必须依靠准确、及时、全面的信息材料,才能作出科学的决策。因为大数据时代带来的是信息资源的极度膨胀,不像以往在网络上简单搜索浏览,或从资料库里直接提取就能获得有用信息。高校办公室作为高校重要的行政管理部门和信息中心,承担着对信息进行采集、整理、分析的重任,必须加快信息化建设的步伐,才能满足高校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

1.3高校办公室强化职能的重要手段从高校办公室的现状来看,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科学管理,完善服务功能,是高校办公室不断追求的目标。信息化建设对于强化高校办公室的协调、服务和管理职能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不仅体现在效率的提高、成本的节约上,更重要的是通过信息化建设可以推动信息的科学化管理,促进信息处理流程的革新[1]。目前,大数据技术的应用无疑是办公室管理者的一把利剑,它带来的不仅是技术的革新,也带来了管理思想的变革,高校办公室必须开拓信息视野,更新信息观念,以此不断提升办公室的整体工作水平。

2高校办公室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2.1意识不到位,行政人员素质有待提高在新形势下,高等学校教育事业的发展要求高校领导层、管理部门、行政人员和广大师生进一步增强信息意识。然而在现实中,高校部分领导尚未认识到信息技术在科学管理、民主决策等方面的作用,认为信息技术只是处理日常业务的工具,不愿加大对网络设备、办公系统等建设的投入,使信息化建设难以得到应有的重视。同时,高校办公室人员也未能意识到世界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对办公自动化等带来的便利,只满足于用传统的办公模式完成工作,导致自身信息技术知识缺乏,知识更新速度慢,减缓了信息化建设的步伐。

2.2基础设施落后,信息管理系统有待完善办公室信息化建设需要一定的硬件设施,而大数据等新技术的产生,需要更先进、更快速的信息处理设备。但实际情况是,有的高校服务器系统网络带宽窄、容量小,有的网络管理虽然联通,但没有真正运转起来,利用率低。另外,校园整体的网络布局一般由信息技术中心负责,主要任务是网络的设计开发、基础设施的配置等,但关于办公室信息化的建设,会存在对整体规划和管理有认识偏差,无法宏观把握信息化建设要求的问题[2]。因此,难以形成一体化的信息处理流程和完善的信息服务系统,未能建立起完整的、高效率、高质量的信息自动化系统。

2.3共享程度低,信息工作制度有待健全高校办公室信息化的建设,应该是一项有机的系统工程,但由于各高校在信息化建设方面的投入无法长期持续,导致建设成果缺乏连贯性和兼容性,体现在缺乏必要的全局规划,没有建立起全校性的信息处理平台,信息资源在学校各部门各院系之间无法共享,信息孤岛现象严重。此外,制度建设上也存在相对滞后的情况。有的高校虽然建立起覆盖全校的信息网络,但是因为制度的不健全,加之行政人员信息化办公意识淡薄或人员出现变动,无法保障信息及时处理,影响了整个办公系统功能的发挥。

3大数据背景下高校办公室信息化应对策略

3.1重视办公室信息化建设,建立完善的信息工作机制一方面,学校领导层应提高对办公室信息化建设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大数据技术的出现,使信息的准确性和关键性的特点更加凸显,为高校领导层把握高等教育发展规律提供了良好条件。另一方面,必须强化办公室行政人员的信息化意识,特别是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计算机操作水平和互联网等新媒体的应用技能的意识。另外,高校还要建立起健全的规章制度和完善的工作机制,以规范的管理促进信息化建设。首先,需要制定信息收集、整理、传递、反馈等规章制度,明确相关部门工作内容、程序和职责;其次,要建立一个以办公室为中心的,覆盖全校、纵横结合的信息网络,能够迅速、全面地捕捉信息,并能够使信息在各单位顺畅传递;最后,建立信息反馈机制和档案管理机制,实现对信息工作全过程有效的管理和保存。

3.2加快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健全数据信息系统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推进信息工作的自动化、网络化、电子化,是实现高校办公室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趋势。一方面,应建设安全、可靠、开放、高效的信息网络,引入办公自动化系统,推行电子校务,实现方便快捷的办公信息和查询,使各部门日常业务工作的规范化、电子化、标准化[3];另一方面,应积极建立全校性的业务数据运行系统,收集学校各项业务基础数据,同时合理采集网络信息资源,充分借助大数据技术对校内外数据资源进行分析,实现信息处理的计算机化、信息分析的精细化、信息存储的有序化和信息检索的自动化,实现教育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

办公信息化建设范文2

前言

21网络及移动通讯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同样现代化企业信息平台的建设促使企业办公自动化在技术层面上有了长远的发展。在这样一个时代,纸张似乎是过时的代名词,自动化办公表面上可以减少了纸张的使用,最终形成无纸化办公的理想化模式。但就目前实际情况,无纸化办公在实践当中还存在诸多问题。

1.企业用纸的现状

制造一吨纸,不仅要砍伐20棵大树,还要排放几十吨污水,这就等于间接的破坏环境,增加污染,因此不论是从保护地球的生态环境出发,还是从提升企业办公自动化水平来说,我们都要大力的提倡无纸化办公。某煤化工企业人均每天纸张消耗量大约是9张A4纸。虽然这种状况可以得到一个大幅度的降低。然而在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和自动化办公的实施过程中,无纸化办公究竟能否真正实现。

2.某煤化工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办及存在的问题

2.1该企业信息化平台建设情况及现状

该企业建设于“十一五”期间,信息化程度相对较高,企业内部有完备的网络硬件和软件平台,办公自动化相当完备,并实现了以下功能。

2.1.1建立了内部信息交流平台

OA系统具备内部电子邮件发送以及支持即时远程对话功能,并有文件定向点对点、点对面传输和提示功能,内部文档资料信息的交换与交流十分便捷,大大减少了复印操作带来的纸张的使用。

2.1.2建立了企业信息的平台

企业的规章制度、公告事项、新闻事件、生产日报等能够通过信息化平台在企业内部有效传达,减少了文件、制度、公告、新闻等的用纸。

2.1.3实现企业内部工作流程的自动化

企业内外部的文件下发、呈批件、档案管理、资料整理、报表传递、会议通知等均可以用电子起草、审批、会签、传阅、签发、归档等网络化流转方式,大大提高了办公效率。减少工作中复杂环节,也减少了纸张的使用。

2.1.4极大提高了后勤系统的办公效率

会务、用餐、车辆、办公用品等管理与各种后勤系统办公通过电子信息的快速流转、记录保存,使得在这一过程中得申请、报表批示等相关用纸也得到了有效地控制。

2.2在节纸方面存在的问题

从上面内容可以看出该企业运用信息化平台提高了办公自动化程度,提高了办公效率。但是通过调查,该企业的办公用纸量还处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上,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2.1由于网络信息平台的和计算机普及程度的提高,在企业信息换平台建设和完善过程中各种信息资料在复制粘贴化过程中传递量会出现爆发状况,再加上打印设备的完备便捷,使得使用的办公打印用纸量呈现出一种井喷的状态。

2.2.2信息化平台建设初期由于人员传统的行为习惯使然,一些非必要打印的文件资料觉得打印出来才能更直观,导致无论资料有无必要都要打印成纸质版,增加了办公用纸量。

2.2.3该企业的信息是基于管理人员之间的传递和,对于某些紧急或十分重要的信息要完全通知到每一个职工,则由车间网络管理员借助纸张打印后张贴,从车间到工段再到班组进行有效传达,在此过程中企业大量信息传递在末端依然要借助纸张。

2.2.4目前由于系统的安全性只有管理层员工才拥有OA系统及ERP账号,这就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档管理的自动化,有些材料只能下载后打印才能阅读。

2.2.5企业内部由于缺少有效的规划和管理,一方面对打印纸张的用量没有严格限制,另一方面对打印习惯的养成没有制度性的指导和约束,这就导致许多无端的纸张的浪费。

2.2.6由于企业所处社会相关的企业及政府组织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具有一定的差距,像电子签章、电子公文的呈报还无法实现,这样在企业内部也加强了对纸质文件的依赖性。

3.针对信息化建设中无纸化办公的建议

该企业伴随着信息化平台的建设企业信息量出现了井喷的状态,办公用纸快速增长,为此针对信息化平台建设和自动化办公程度提高还要在以下技术和管理中上做出不断的更新和变革。

3.1加强企业内部资源整合

将企业信息化平台的建设和个人移动终端进行整合,通过资源整合,实现企业部分信息、宣传直接由企业传送到个人移动终端平台,在时间、空间、效率上都有很大的提升,而且减少了车间、班组之间的纸质版的资料信息的传递。

3.2通过制度建设规范信息化操作

建立一个紧密、简便易行、可靠的管理制度,通过制度规范和约束养成办公人员良好的办公习惯,并减少因为习惯问题而产生的办公用纸的浪费。事实证明良好的习惯可以有效的减少办公用纸的使用。

3.3加强与外部信息化平台的对接与沟通

在办公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由于与企业外部单位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可以在采购合同管理、报表等相关方面的交流之间进行沟通,加强与各单位的备忘,通过沟通建立信息化平台的对接,减少报表文献等的用纸。

3.4通过技术强化减少办公用纸

通过不断提升技术细节和管理中的细节来促进自动化办公中的用纸,传阅文件、公告进行一些打印设置,只传阅的文件资料不能进行打印等,另一方面增加电子显示屏等电子设备中,减少此方面的办公用纸。

办公信息化建设范文3

关键词:联合课程(群);办公信息化技术;Office高级办公应用;高职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 10.3969/j.issn.1003-6970.2012.04.044

Practice of the Course Group Building about “Offic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of Computer Major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SHI Zhao-hui

(Computer Information Technology Department, Dezhou Vocational and Technology College, Dezhou Shandong 253034)

【Abstract】In order to meet the talent needs of enterprises and institutions of the daily office information processing, surrounding the core curriculum of “the Office advanced office applications” and individual courses, such as “Basic Computer Application”, “Using and Maintenance of Office Equipment”, “Commonly Used Office Tools” as well as “the PhotoShop office image processing”. Through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urse Group, to coordinate the relationship of individual courses , let the course structure in one system, the teaching content in a scientific way , and the commencement time in order, then we can reached the personnel training objective, that is “Stronger professional foundation, more refined business skills, outstanding industrial applications, highlighting the professionalism”.

【Key words】Joint courses (groups); Office information technology; Office advanced office application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

0 引 言

高等职业教育具有三大特点:培养目标的应用性、专业设置的职业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其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是培养动手能力强的生产一线高技能应用型人才,这对高职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的教学,提出了挑战。高职计算机专业基础课是指为高职计算机专业开设的旨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养的相关课程。

课程群建设是近年来高等院校课程建设实践中出现的一项新的课程开发技术,其基本思想是把内容联系紧密、内在逻辑性强、属同一个培养能力范畴的一类课程作为一个课程群进行建设,打破课程内容的归属性,从培养目标层次把握课程内容的分配与实施。高职院校的计算机应用技术教学是将培养应用型人才作为目标,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计算机各类新技术层出不穷,技术之间的关联度不断提高,知识和技能之间的关系由原来的明显、浅层逐渐向隐含、继承等多维发展,很多原来没有关联或关联较少的知识与技能逐步趋向有关联、相互渗透。课程群建设是高等院校课程体系建设和课程改革的一个发展趋势,是推动专业课程的全面优化整合,深化课程改革、师资队伍建设以及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的重要途径。

为落实山东省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基础课程改革“面向社会,针对岗位,强化能力,促进发展”的指导思想,深入贯彻教育必须为社会发展和经济建设服务的方针,满足用人单位工作岗位的实际技能需要,适应新时期社会及经济发展对高校人才知识结构的要求,我们通过对高职计算机类专业毕业生进行就业跟踪和对人才市场需求进行调查分析发现,在大量的企事业单位办公岗位上,最普遍需要的是能够熟练使用办公软件和设备处理日常办公信息化事务的人才,但是由于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课程体系及内容设置的不完善,导致学生在应对上述任务时显得困难重重。

为了适应高职人才培养的需要,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我们提出了“更强专业基础、更精业务技能、突出行业应用、凸显职业素养”的教学理念,对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教学计划中具有相互影响、互动、有序、相互间可构成完整的教学内容体系的相关课程进行重新规划、设计、构建,在优化整合原有单项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于2008年提出了建设“联合课程(群)”的理念,并且选择了办公岗位最需要的“办公信息化”方向为试验点,对教学计划中可构成完整教学内容体系的《Office高级办公应用》等五门课程进行重新设计、集成,使其成为一个计算机类专业必修的联合课程(群)——《办公信息化技术》。通过引入校企合作的办公岗位真实任务,模拟办公环境,强化综合训练,提高了计算机类专业学生办公岗位信息化任务处理方面的技能。

1 以应用为核心的《办公信息化技术》联合课程(群)建设

1.1 指导思想

1.1.1 以就业为需求

办公信息化技术渗透到各行各业的各个领域,掌握计算机知识与技能已成为信息化人才素质的基本要素之一,社会的信息化对大学生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就业需求决定了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基础课教学必须思考如下几个问题:怎样使专业基础课教学服务于专业?怎样培养出适应社会就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为就业创造更多的机会?

1.1.2 以应用为核心

《办公信息化技术》联合课程(群)包含了培养通用能力、方法能力的技能型课程,在课程体系、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上充分与行业应用相结合,紧跟市场变化,从行业需求出发,以应用为主线,根据各行业职业岗位对员工办公信息化技术的要求进行改革。因此,我们将《办公信息化技术》联合课程(群)定位在培养能够熟练地使用计算机等相关办公设备进行日常办公岗位的文档处理、表格数据处理、幻灯片的制作与演示、邮件的收发与管理、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办公室局域网资源和硬件的共享、互联网资源的下载和处理、常见办公文档中图像照片的处理、常见办公设备使用和维护等知识和技能的高素质应用型高技能专门人才。

1.2 课程群建设的总体原则

在计算机应用技术专业的《办公信息化技术》联合课程(群)建设过程中,涵盖了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所必需的专业基础理论、专业基本技能精华。集中人力、物力来加强课程的研究和建设,从而加速专业素养和专业技能的培养,提高教学质量,取得重点突破的效果。课程群建设的目的就在于要有利于专业教学计划的组织和实施,有助于教学计划的合理优化,有助于构建新型的课程体系,对其它课程起到示范、辐射作用,推行以技能培养为目标的教学法和教学手段改革。

在创建《办公信息化技术》联合课程(群)的过程中,我们注重协调课程群内部各单项课程之间的联系,遵循了科学性、创新性、实践性和可控性的基本原则。

1.2.1 单项课程的内容更具有科学性

我们立足于《办公信息化技术》整个课程群体,对其中的五门单项课程精心设计教学内容,使得它们之间既保持密切的关系,又具有相对独立性和逻辑性,避免重复性;确定课程教学的安排顺序,明确具体课程教学章节内容和讲授深度,技能培养环节连贯、递进。例如,普及性的计算机基础知识,我们分解在《计算机应用基础》、《办公设备使用与维护》和《办公工具软件应用》等课程中进行讲解。对于办公信息化技术中最常见的工作任务——文案的制作,则通过核心课程《Office软件办公应用》详细介绍。而为了方便计算机图像等专业后续课程的开设,我们在《Photoshop办公图像处理》课程内容的安排上,除了满足课程群内办公图像处理的教学需要,保持Photoshop软件的基本功能和操作的完整性和系统性,实现与后续课程完美衔接。

1.2.2 创新性:注重各项单项课程之间的交叉

课程群建设本身决定了它注重各项课程间的交叉,尤其是在一些较为综合的、大型的设计中。例如,在办公文档综合实训项目中,就要将《计算机应用基础》中的Word文档制作和《Office软件办公应用》中的排版技术、《Photoshop办公图像处理》中的证书照片处理以及《办公设备使用和维护》中的复印机和局域网内共享打印机的使用等多个课程内容进行交叉、融合,共同实施实训任务,使得学生的综合素质和技能在具体的案例中得到综合性地提高。通过教学模式的改革,实施因材施教,倡导学生自主学习,做到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教育三结合,培养学生自学和创新的能力。

1.2.3 实践性

通过“企校合作”引入办公岗位真实工作任务作为案例,并将信息化技术最前沿的软件应用技术结合到项目任务实践中去,使学生能够自觉地运用先进的方法和技术从事学习和实践。

1.2.4 可控性

《办公信息化技术》联合课程(群)涉及课程较多,改革力度大,工作复杂,在操作中遵循了过程的可控性。在整合过程中逐渐提高教与学的透明度,以及教学环节与教学质量的可控性,减少随机性和非计划性,注重前后知识和技能的衔接性,环环相扣。担任各单项课程教学任务的教师在教学内容安排和备课过程中,加强彼此间交流,注重教学内容的前后衔接和融合,避免各自为政、各自为战的盲目性教学。

1.3 联合课程(群)的建设与实践

1.3.1 课程群体系结构

(1)以《Office高级办公应用》为专业核心课程

在办公岗位的实际工作任务中,利用Office办公软件完成各种办公文案制作是实现由任务下达、任务设计向任务实体转化的关键,是办公信息化技术的核心。《Office高级办公应用》课程重点培养学生应用Microsoft Office办公软件实现文字排版、数据管理、商务演示等办公任务的能力,而这些能力是实现真实办公岗位任务的具体体现。因此,《Office高级办公应用》课程对于办公信息化核心职业技能的培养和职业素质的养成起着主要支撑作用,是《办公信息化技术》课程群的专业核心课。

根据上述要求,确定《办公信息化技术》联合课程(群)是以《Office高级办公应用》为核心课程,以《计算机应用基础》和《办公设备的使用和维护》为基础课程,以《办公工具软件应用》和《Photoshop 办公图像处理》为辅助课程的体系结构关系,如图 1所示。

(3)课程群内课程体系的衔接

为了解决办公信息化技术新知识、新功能和新技术的不断出现与课程群教学时数减少这一矛盾,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我们注意协调课程群内各门课程的关系,将主要知识点进行归类、整理,合理安排知识点出现的时间顺序,并将这些内容组合到相应的课程中,实现教学内容无重复、无间隙,教学内容难易渐进出现,优化课程设置和课时安排。目前这5门课程依次分别在第一至第三学期开设,形成一个衔接合理的课程体系。如表1所示。

1.3.2 以应用为核心的学习情境——构建知识框架

为了将《办公信息化技术》课程群中各个单项课程的知识和技能点进行有机地整合,我们研究、设计了10个课程群综合实验——学习情境:

电脑文化艺术节

风雨兼程50年——德州职业技术学院校庆庆典

机房设备扩建项目招标

……

上述学习情境贯穿在课程群中,每个情境均设计了主要教学内容及能力要求(包括技能要求、能力目标、教学内容、学习方式和验收标准等)。在教学过程中利用综合性、设计性和创新性的办公任务案例,使得各单项课程在学习情境任务中实现有序衔接,培养学生完成办公文案制作、编辑排版、数据管理、商务演讲的能力。例如,在学习情境二中设计了如下知识技能教学环节:1.制作校史和校情介绍展板;2.编印《校史》;3.编印《毕业生名录》和《毕业生业绩录》;4.制定工作日程表;5.制

(2)符合办公信息化技术领域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的课程群体系

我们提炼出典型的工作任务与“办公信息化”技术领域必须具备的21项综合职业能力相适应——例如,使用Office办公软件处理日常办公文档和数据处理、使用各种工具软件实现办公任务需求、利用PhotoShop进行办公图像处理、熟练操作打印机、复印机、扫描仪等常用办公设备等。遵循能力依次培养、技能层层递进的要求序化课程体系,构建学习领域,如表1所示。作参会人员花名册;6.制作捐资证书;7.制作大会邀请函和感谢信;8.制作校庆专题幻灯片;9.拟订校庆活动专项收/支财务报表;10.会议纪要的审阅与开发;11.参会人员合影留念等。

每一个学习情境以突出一个或几个教学重点为主干,辅助以多个知识和技能点,整体情景设计以能够体现较为完整的某个办公信息化岗位任务为原则——即“一体化”。

2 结 语

《办公信息化技术》专业基础课程群建设的基本思路是坚持“强化基础,服务专业”原则,以Microsoft Office办公软件知识体系为核心课程基础体系,兼顾专业课程,构建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办公信息化技术基础课程群。从教学效果上看,取得了较好的结果,学生对该课程群的学习积极性得到提高,毕业生在企事业单位中的相应岗位中工作适应性增强。新的教学模式和教学体系被许多高职院校借鉴,按照该模式构建的《办公信息化技术》联合课程群也被评为2011年山东省高校联合课程精品课程。

《办公信息化技术》联合课程(群)的建设,应该根据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社会实际需求,不断地进行改革和调整,力求探索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为创造应用型人才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建设有特色的立体化教学资源,打造一只教学能力强、专业技能扎实、素质高的优秀教学团队,在选用优秀教材的基础上,着重进行适合于本专业教学的一系列教材和教学资料的编写,形成精品教材等,仍将是今后《办公信息化技术》联合课程(群)建设和改革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参考文献

[1] 毛国君,方娟,易小琳,鲁鹏程.计算机系统结构课程群的“1+2+3”模式及其应用[J].中国大学教学,2008,(9),

[2] 李慧仙.高校课程群三论[J].煤炭高等教育,2006,24(4).

[3] 范守信.试析高校课程群建设[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3,(3).

[4] 陈文山.组建课程群 打造学科优势[J].琼州大学学报,2003,(5):72.

[5] 张瑞民.系统科学理论与课程群整体改革的几点思考[J].衡水师专学报,2002,(4):63.

办公信息化建设范文4

为促进绿色发展,推进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行业持续健康发展,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起草了《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行业规范条件》(暂行)、《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行业规范条件公告管理暂行办法》,现予公告。

工业和信息化部

住房城乡建设部

2016年12月29日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加强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行业管理,规范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行业发展,提升行业发展水平,依据《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行业规范条件》(暂行)(以下简称《行业规范条件》),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

第三条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及地方工业和信息化、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对符合《行业规范条件》的企业实行动态管理,相关行业协会负责协助做好相关管理工作。

第二章申请和核实

第四条申请公告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行业发展规划的要求;(三)符合《行业规范条件》中有关规定的要求;(四)企业建设项目相关手续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规定和建设项目管理程序要求;(五)企业生产及产品销售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指导目录》中节能环保要求;(六)安全生产条件符合有关标准、规定,依法履行各项安全生产行政许可手续。

第五条符合本办法第四条所列条件的现有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企业,可自愿向所在地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和信息化、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提出公告申请,如实填报《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规范企业公告申请书》(以下简称《申请书》)及相关报表(附后)。《申请书》应对申请企业是否符合《行业规范条件》中企业布局、生产规模和管理、资源综合利用和能源消耗、工艺与装备、环境保护、产品质量与职业教育、安全生产等方面要求做出详细说明。

第六条同一个企业法人拥有多个位于不同地址的厂区或生产车间的,每个厂区或生产车间需要单独填写《申请书》,并在申请规范企业审查时同时提交。

第七条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会同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依照第四条有关要求,对申请公告企业的相关情况进行核实并提出具体审核意见,于每年4月30日前将符合《行业规范条件》要求的企业申请材料和审核意见报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

第三章秃擞牍告

第八条收到申请材料后,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住房城乡建设部组织相关行业协会和专家,依据第四条有关要求,对各地报送的企业材料及审核意见进行复审和现场核实,确定符合本办法第四条要求的企业名单。同一个企业法人拥有多个位于不同地址的厂区或生产车间,申请列入符合《行业规范条件》要求的企业名单的,应当都达到第四条有关要求。

第九条经复核符合本办法第四条要求的企业,在网站上进行公示。对公示期间有异议的企业,将组织进一步核实有关情况;对无异议的企业,以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告方式予以。

第四章监督管理

第十条进入公告名单的企业要严格按照《行业规范条件》的要求组织生产经营活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工业和信息化部主管部门会同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及相关行业协会,对公告企业进行监督检查,并将监督检查结果于每年4月30日前报送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

第十一条欢迎和鼓励社会监督,任何单位或个人发现申请公告企业或已公告企业有不符合本办法有关规定的,可向有关部门投诉或举报。

第十二条有下列情况之一的,各省、自治区、直辖市4有关部门会同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责令企业限期整改,对拒不整改或整改不合格的企业,报请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撤销其公告:

(一)不能保持《行业规范条件》要求的;(二)填报相关材料有弄虚作假行为的;(三)拒绝接受监督检查的;(四)发生较大生产安全和环境污染事故,或有重大环境违法行为的;(五)有其他严重违法行为的。因前款规定被撤销公告的企业,经整改合格2年后方可重新提出规范企业公告申请。工业和信息化部会同住房城乡建设部撤销企业公告的,应提前告知有关企业,听取其陈述和申辩。

第五章附则

办公信息化建设范文5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本县各行政事业单位的信息化有关工作。

第三条 我县政府信息化发展遵循统筹规划、资源共享、实用高效、安全保障的原则。

第四条县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为政府信息化建设的领导机构,负责确定政府信息化工作的方针、政策、目标和任务;县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为我县政府信息化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本县政府信息化建设工作的规划、指导、协调和监督管理。

一、项目管理

第五条我县政府信息化建设项目统一由县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管理。

1、各行政事业单位根据信息化需要提出项目申请,经主管部门审核后于每年11月底前上报县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2、县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负责对申报项目的需求效益、规划布局、技术标准、网络与信息安全、信息资源共享以及其他相关内容组织审查,年初提出年度政府信息化实施项目计划建议书,经县信息化领导小组审批后报县长办公会议审定。

3、县长办公会议审定后确定年度实施项目计划,县财政统一安排项目资金,县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发文下达年度政府信息化建设计划。

4、年度政府信息化建设计划一经确定,原则上不增加新的建设项目,确需增加的必须按上述规定程序报批。

5、信息化实施项目须遵循政府信息化发展规划。

第六条信息化建设项目一经批准,不得擅自变更项目的建设规模、标准、内容。确需变更的,须报请县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批,超出资金原则上由项目实施单位自筹解决。

第七条未经上述程序审批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县财政不再安排资金。信息化建设项目应严格按照节俭、实用的原则,加强项目质量和项目资金的管理。

第八条县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信息化项目的工作进度、资金使用情况、工作质量等进行监督检查。对项目建设中出现的问题,及时组织专家进行协调解决。

第九条 建设单位对信息化建设项目必须完整保留财务资料,如实反映财务活动。县财政局根据合同按实际进度拨付建设资金,并加强对建设项目资金使用的监管。

第十条 信息化项目建成后,由县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组织竣工验收。竣工验收合格后,方可投入使用。县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对信息化建设项目可以有选择地进行绩效评价。信息化建设项目的档案资料按照档案法律、法规以及其他有关规定办理,并上报县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备案。

第十一条 项目建设单位缺乏自行建设能力的信息化建设项目,可委托县信息中心作为信息化服务建设实施单位。

二、数据中心建设

第十二条县数据中心面向全县服务,以县政府信息中心为基础进行建设,全县各行政事业单位不再新批部门数据机房建设项目,统一由县信息中心提供服务器等设施和技术保障。数据中心的建设及日常运行经费按计划纳入县财政预算。

第十三条 县数据中心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建立和完善人口、法人单位、自然资源与地理空间、宏观经济等基础信息资源库。建立严密的数据操作权限管理,实行数据访问权限审批及备案制度。

第十四条 县数据中心建立政府信息资源目录和信息交换平台,完善信息交换机制和制度,通过电子政务网络实现信息资源共享和业务协同。

第十五条 县公安局、县民政局、县财政局、县人劳社保局、县人口计生局、县统计局、县工商局、县国税局、县质量技监局、县公积金管理中心、县房管处等单位按照国家政务信息资源目录体系和交换体系标准的要求,与县数据中心实行数据交换。逐步形成以数据中心为基础,面向部门的信息资源开发、集成、应用与共享,提高政府信息化的应用水平。

三、信息安全保障

第十六条 县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公安、保密、机要等部门,加强信息安全管理,建立健全相应的协调机制和应急处置机制,完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

第十七条 网络与信息系统的主管部门和使用单位,应当建立信息安全保障工作责任制和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落实信息安全保护措施,保证网络与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

第十八条 网络与信息系统的建设和使用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规定,确定本单位网络与信息系统的安全等级,按照规定进行定级评审、备案和相应的信息安全等级测评,并同步开展信息系统安全建设或者改建工作;其信息系统应当使用符合法律、法规和国家有关技术标准的信息系统安全专用产品。

第十九条 网路与重要信息系统的使用单位,应当按照国家技术规范和标准,进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或者委托具有相应资质的检测机构进行评估,并根据评估结果,采取相应的安全保护措施。

县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应当组织有关部门对基础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信息安全进行检查;必要时,可以组织有关部门进行信息安全风险检查评估。

第二十条基础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主管部门和使用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冗灾备份系统和灾难恢复机制,确保信息安全和作业的连续性。

第二十一条县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会同有关部门编制本行政区域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经县人民政府批准后实施。

基础网络和重要信息系统的主管部门和使用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省有关规定制定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定期演练。应急预案应当按照规定报县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及有关部门备案。

发生网络与信息安全突发事件时,事发单位应当迅速启动应急响应,及时采取措施,防止事件扩大,保存相关记录,按照规定向县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报告。

四、队伍建设

第二十二条各乡镇(街道)及政府各部门应高度重视信息化队伍建设。班子成员中应明确分管领导,建立能适应信息化工作需要的技术人员队伍,积极为这支队伍的更好发展提供各方面的支持。

第二十三条全县各机关事业单位的信息化技术人员,在业务上接受县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的指导。县信息化领导小组办公室结合年度实施项目计划,通过业务培训、专题研讨、竞赛等形式,不断提高全县信息化技术人员的业务水平,所需经费由县财政解决。

办公信息化建设范文6

关键词:国家汉办;信息化管理;系统集成;云计算

1加强顶层设计,规范设施建设

1.1宏观统筹与平台规划一体

在国家汉办信息化总体实施方案的框架下,按照管理结构进行顶层设计,深入分析各部门的管理、服务业务关系,梳理和优化业务流程,建立国家汉办信息化体系的业务模型、功能模型、用户模型、权限模型、数据模型和系统架构。以“建成数据集中、应用集成、基础设施整合、标准规范、安全高效的国家汉办信息化平台”为目标,在宏观统筹的规划下,更好的推进国家汉办管理模式创新。通过建设适合国家汉办可持续发展的综合应用集成平台,逐步解决国家汉办业务系统建设不统一、数据管理和共享不统一等重大问题;通过建设更为有效的组织支撑体系、创新可持续化的运营机制,进一步推动管理改革、管理模式、评价模式、服务模式的探索发展,为更好地支撑未来5-10年的发展战略做好基础准备。

1.2纵横互通与数据中心一体

打通独立运行的业务系统,在横向上,通过建立集成统一的对外信息公开与服务门户与对内的业务事务处理门户,实现机构内外的信息集成,将国家汉办部门的管理职能和服务职能衔接起来,实现贯通,促进整合,实现一站式服务。强化对信息资源的规划、设计、开发、使用、共享、组织与控制,加速信息流的畅通,加强信息资源的有效利用,优化国家汉办管理流程和制度体系,促进各部门之间工作的协调与高效。逐步建立国家汉办数据中心,国家汉办信息化体系以信息资源建设与共享为核心,以构建统一的数据中心为基础,以消除信息孤岛、有效整合现有及未来的国家汉办已有各应用系统的信息与数据资源,构建集成、共享的国家汉办公共数据库为主要任务。国家汉办信息化体系在顶层设计的指导下,通过建立相对一致的技术架构,分离业务与技术的相关性,确定系统的技术分层与各层的技术路线,制定系统开发的技术规范,指导各部分信息化应用的建设实施,促进信息化体系的可持续发展。

1.3系统集成与设施公用一体

根据国家汉办各业务信息系统的开发和运行情况,基于综合应用集成平台对各业务信息系统实施门户、统一用户、数据集成、应用集成、公用软件平台等任务的集成,使得集成后的业务信息系统能够在应用集成运行环境中安全、高效、稳定地运行。由于各业务信息系统的建设情况不同,应用集成的内容也应有所不同,做到按需适度集成。根据业务信息系统的建设情况和实际需求,应用集成内容大致可以分为三类:

1.3.1完全集成

对于新建的业务信息系统或有能力改造的已建业务信息系统,应按照应用集成规范进行开发和改造,实现统一门户、统一用户管理、统一用户认证、数据集中、公共中间件和公用软件平台等全部内容的集成。

1.3.2部分集成

对于已建业务信息系统,如果不适合全面改造或无法进行全面集成,可以进行部分集成。在门户中进行此类系统的部分功能链接,通过用户授权进行控制使用。此类业务信息系统本身完全独立运行。

1.3.3数据集中

对于不能或不适合集成改造的已建业务信息系统,将数据拷贝转入数据中心的数据库,在应用集成支撑平台中,使用数据报表工具定制查询和统计分析表,供在统一门户系统中使用。

2统一技术架构,集成软件平台

2.1统筹技术架构一体化建设

首先门户系统、动态数据展示与动态监测系统、公共服务平台一体化。建立统一的信息技术标准和数据标准,各部门按照总体规划与顶层设计,明确各自目标、任务和责任,自觉服从集中统一管理,服从总体规划指导,分若干个子项目协同建设。国家汉办可以根据内网、外网、互联等各部分的不同,分为不同的节点,然后进行公共信息设备的添加和升级。这样既能够保证设备的合理配备,有能够避免不必要的设备滞后带来的资源浪费。国家汉办也结合自身需要,强化管理与技术的融合,增加系统模块,调整信息类别,完善软件功能。信息化平台的运用,关键在数据。数据采集,涉及采集部门多,类别复杂,进一步强化数据管理,严把数据采集关,严格采集口径,确保数据真实、准确、完整。

2.2统筹软件支撑平台一体化建设推进

国家汉办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实现国家汉办信息化标准研制和应用建设工作的统筹规划、集中管理。以现有国家汉办信息化系列标准为基础,制定和完善国家汉办管理信息化的数据信息标准、编码标准、功能标准、技术规范和管理规范,为国家汉办管理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交换、信息系统的应用集成和协同工作提供基础标准和建设规范。编制国家汉办信息数据标准,建立配套的数据编码规范。开发标准化应用示范软件,建立有效的标准评价测试体系,提高采标率,为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软件资源的共用共享提供支持。

2.3建设“平台+服务”一体化架构

2.3.1建设国家汉办的公众服务平台

国家汉办管理与公共服务平台定位于推动面向国际社会公众利用教育管理公众服务平台开展服务,为全球机构、学校、教师、学生、家长和社会公众提供开放的服务窗口,为教育教学提供方便的信息化支撑,进一步提高国家汉办对外服务能力和水平。根据国家汉办现有的运行系统,应逐步国家汉办管理与公共服务平台是开放的、可扩展的、可持续发展的信息化平台,整合学校、教师、学生等教育管理信息资源,收集整理与教育相关的全球社会经济数据,逐步形成国家汉办的大数据,从而为国际社会提供行之有效的数据和应用服务。

2.3.2基于云计算技术逐步建立统一的硬件云支撑平台

通过统筹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构建集中的国家汉办信息化体系基础保障环境。改变原有的信息化体系基础设施分散建设、分散管理的局面,统一建设国家汉办信息化体系数据中心,提供统一的机房,构建统一的服务器计算资源池与存储资源池,建立统一的信息安全保障体系与容灾备份体系,采用统一的运行维护服务,构建安全、稳定、高效的信息化体系基础保障环境,确保信息化应用的可靠运行。

2.4建立“标准+安全”一体化应用

在国家汉办信息化的建设中,网络安全是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在信息化进程中,应逐步形成国家汉办的统一安全体系,根据国家关于信息安全等级保护的政策规范和技术标准,统一规划建设国家汉办信息系统的安全保障体系,包括电子证书服务与电子身份认证(CA)体系、信息安全监测与评测体系、安全技术防范与安全管理体系等,该体系覆盖物理网络、主机、应用、数据,管理等多层次的整体网络信息安全。

3创新体制机制,建设专业队伍

3.1制定标准规范,建设维护体系

国家汉办作为中华文化走出去的重要窗口,面对现在世界各种网络威胁,在建设信息化进程中一定要制定好标准规范,建设好维护体系。3.1.1制定国家汉办信息化标准规范为保证国家汉办信息化建设安全稳定的推进,应制定国家汉办信息化标准规范。推进国家汉办信息化标准规范体系建设,实现国家汉办信息化标准研制和应用建设工作的统筹规划、集中管理。以现有国家汉办信息化系列标准为基础,制定和完善国家汉办管理信息化的数据信息标准、编码标准、功能标准、技术规范和管理规范,为国家汉办管理信息资源的共享和交换、信息系统的应用集成和协同工作提供基础标准和建设规范。编制国家汉办信息数据标准,建立配套的数据编码规范。开发标准化应用示范软件,建立有效的标准评价测试体系,提高采标率,为资源共享和信息互通、软件资源的共用共享提供支持。

3.1.2建设运行维护体系

为国家汉办管理信息系统的可靠运行,必须构建安全、稳定、高效的国家汉办信息化体系与基础保障环境,建设科学规范的运行维护和技术服务体系,这是推进国家汉办信息化由规划、建设到运行的重要环节。建立完善的运行维护保障体系,实现集中的国家汉办信息化基础设施的运行维护;制定配套的数据维护、交换、管理制度,实现数据管理、使用的规范化;明确责权明晰的运行维护组织机构,建立国家汉办系统运行的技术服务队伍,实现运行维护和技术服务流程化、制度化、专业化。

3.2创新组织机制,打造精良队伍

在推进国家汉办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应创新组织机制,更好地开展国家汉办信息化建设。国家汉办应成立信息化推进办公室(挂靠综合处),全面系统推进信息化工作。办公室应立足于国家汉办当前信息化建设的要求,着眼于未来较长时间信息化的整体需求和未来业务发展规划,从技术、应用、安全等方面统筹规划,确定信息化发展路径与实施策略,为实施汉办信息系统建设提供基本技术准则、方法、标准等。成立国家汉办信息化建设专家组,从国内外各高校、网络科技公司聘请专家,为系统建设提供业务和技术指导。由专家组为主体,自顶向下梳理各业务内容,从而整体提高国家汉办IT规划、管理、建设和服务能力,保证信息化投资效益的最大化,为国家汉办相关管理与服务开展和改革发展大局提供更有效的支撑。请专家组成员对国家汉办的内部员工进行培训,让国家汉办内部员工加强信息化管理认识,并提升信息化专业知识水平和工作业务能力。

参考文献:

[1]胡小清.基于信息流的高校管理机制优化研究[D].中南大学,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