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和学范例6篇

高中语文教和学

高中语文教和学范文1

一、口语训练的层次

基于以上考虑,根据《标准》对高中各年级“说话”的要求,我们认为,高中口语教学可以大致分为三个层次:能说、会道和善辩。现简述如下:

(一)能说

首先要落实初中各年级对“听说能力”中的“说话”部分的要求。初中三个年级“听说能力”要求共有九条,其中五条关于“说”的要求,两条关于“听说”的要求,这些都是“能说”方面的,其核心要求是“清楚”,高中在此基础上还要加上连贯和流畅。具体而言,要求发音正确,音量适中,没有方言音和方言词,没有口头语;不出现倒字、重字,不说半截话;要符合语法、逻辑的基本要求;能完整地叙述一件事情,清晰地说明一个事物,鲜明地议论一个问题,即能用记叙、说明、描写、议论等表达方法有条理地表述一段内容;从内容上讲,能即席作一些简短的发言,而且做到基本流畅。

(二)会道

在能说的基础上要求说得再好一些,给人以一定的美感。说话者要像好的节目主持人主持节目那样榫严缝合,流畅自然;像技艺纯熟的评书演员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大致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能根据感彩说一段抒情的话,曲尽其情,褒贬有度;能在谈话中突出语体色彩,或庄重典雅,或亲切自然;能根据具体语境确定谈话技巧,符合人物身份;能正确使用一些常用辞格和句式,如长短句、整散句、一般句式与特殊句式等;能够突出谈话时的风格,如简约与繁丰、绚斓与平实、典雅与通俗以及纤巧与雄浑等;能表现谈话者的情趣、机趣、理趣、谐趣的特点;能展现作者的知识面,并能很好地体现说话者的意图。

(三)善辩

善辩包括善于演讲和善辩两个方面,这是高中口语训练的重点和难点。要求说话者能利用各种演讲技巧,正确把握中心,善于抓住听众心理,把自己的意图传达给听众,并引起共鸣;能正确立论,论述时左右逢源,言之凿凿,词真意切;能在班级乃至更大的场合脱离演讲稿且神态自若;能捕捉对方观点或论据的漏洞,反驳时或一语中的,或淋漓尽致,能及时调整自己的论述或反驳。演讲虽不能像著名演说家那样语出惊人、感人肺腑,辩论虽不能像狮城舌战那样唇枪舌剑、咄咄逼人,但经过训练,有一部分学生也应该而且完全可以达到演讲时中心明确、言之有据,辩论时旗帜鲜明、伶牙俐齿的程度。

以上三个层次各有侧重且密切相关。能说,是解决语法求“通”的问题,使说话合“法”,这是会道和善辩的基础和前提;会道,是解决修辞求“好”的问题,使说话注意修“辞”,这是能说和善辩的桥梁;善辩,是能说和会道的综合运用和进一步升华,它是高中口语训练的最高境界。

二、口语训练的主要方法

(一)口语训练与阅读教学同步进行

从读跟讲二者的关系来看,读是输入,说是输出。阅读教学实质上是按照一定要求通过信息输入、信息反馈,从而达到信息调节的过程。它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思维过程,而这个过程思维外化的形式就是语言,从某种意义上讲,阅读教学实际上是以教材为载体,以课堂为阵地,在教师指导下对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训练的过程。从形式上看,朗读、答问、分析、概括、复述等都是语言训练的好形式、好机会,均对口语训练有重要作用。《标准》对现代文阅读的具体要求也完全适应于口语训练的要求。例如,“对内容作出阐释”一条中要求学生能将“具体的能加以概括,抽象的能加以阐发,含蓄的能加以解说”,完成这些要求就首先要对材料进行分析归纳、整理概括,然后形成有条理的语言,这可以看作是说的积累,说的前奏,平时可以让学生先说后写,以便顺利地完成这类题目。因此,我们在进行阅读训练时要注意让学生学习一些基本知识,让学生积累说话的素材,以便“说”之有物;使学生学会分析、概括、提要、勾弦,以便“说”之有序;使学生学会铺张渲染,烘托对比,以便“说”之动听。

(二)口语训练与作文教学同步进行

说与写有着密切的关系。说和写都是信息输出,但说有随意性、应变性等特点,写是推敲、选择的过程,能说清楚,用文字写出来也一定通顺。而有些口头作文,本身就是作文的一种形式。同时,写作又是说话的系统化的结果,它又反过来促进说话的条理化。因此,口语训练同作文教学相结合,从纵的方面看,可以说审题立意、谋篇布局、结构提纲乃至全篇梗概;评讲作文时也可以就作文的诸多方面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从横的方面说,可以说“说”记叙文的要素和人物,“说”说明文的特征和顺序,“说”议论文的观点材料和结构方式。

(三)口语训练与各种活动相结合

例如,上课前五分钟让学生说一段话:可以让学生介绍一首诗,要求学生课前做好准备,包括选择作品,查阅资料,摘抄要点,背诵作品,把作品抄在黑板一角,介绍词句大意、思想内容、艺术特点等。笔者曾进行介绍诗词活动,有的同学口齿清楚,表述准确流畅,声声入耳。再者,可以让同学介绍一些社会新闻,要求完整准确,介绍完以后,要有分析评论。另外还可以结合开演讲会、辩论会来练习说。叶圣陶在1980年致鲁宝元的信里就主张通过“举办演讲会、辩论会来练习‘说’”。教师要充分利用学校举办的各种活动来训练学生的“说”。

高中语文教和学范文2

如今,新课改正在全国范围内得到大力、深入推行,其中,《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对高中语文的重要性给予明确规定:“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现实教学实践中,高中语文教学中,存在“学困生”这一现象,如何有效激发学习兴趣并提高学习成绩,是高中语文教学工作者日常工作中关注的重点问题[1]。

传统文化对高中生而言,具有明显的吸引力,学生对其充满好奇,而当前高中教材中亦有大量传统文化内容。因此,教学实践应从这一情况入手,激发语文“学困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学习成绩,往往能取得显著效果,无疑为每个语文教育工作者提供了新思路。

一、语文“学困生”原因和印象

所谓“学困生”,简而言之,即智商正常的学生,由于各种原因的影响,语文学习成绩和对语文知识的掌握极差,对于这一部分学生,即被称为语文教学中的“学困生”。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极为复杂,对语文学习的重要性缺乏认识、语文学习能力欠缺、语文老师教育手段不科学等,都会导致“学困生”出现[2]。

事实上,在高中语文这一教学阶段,知识性的掌握已经不再是最主要的内容,根本目的在于发挥语文对人文素养的培养作用,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语文应用能力,最终促进其未来全面发展。正因如此,如果无法最大限度地解决实践中存在的“学困生”现象,就必然影响学生今后的人生道路和全面成长,值得教育工作者高度重视。

二、传统文化对语文“学困生”的促进作用

(一)激发学习兴趣。

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数千年历史中,中华各民族儿女发展出了多种多样的文化形式和绚烂多彩的文化内容,是宝贵的历史遗产和丰富的精神财富,因此,高中语文教材中大量选用有关传统文化的内容。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许多内容对当代高中生而言,是极为有趣的,对其有着明显的吸引力,和当今其所处的社会有着鲜明对比,科学讲解下,让这些学生产生“古代原来是这个样子的”等思维,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习兴趣,通过学习语文课程中的传统文化内容,了解古代社会[3]。

(二)培养人文素养。

语文是培养一个人人文素养最根本,也最直接、最基础的手段。当前社会不断发展,人们对人才的要求日益提高,单纯“唯成绩论”和“唯分数论”等评价体系已逐渐被社会抛弃,更为看重一个人除知识体系和工作能力以外的人文素养。语文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知识,还可以非常有效地为人文素养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最终促进学生人文素养的全面发展。

对于语文“学困生”而言,其语文知识欠缺,必定会影响人文素养培养,无疑不符合当今社会对人才的现实需求,有效进行语文教材中的传统文化内容教学,可以有效保证人文素养提高,具有极为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高中语文教学

(一)和课文内容的历史背景相结合,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学习兴趣直接关系其对某一特定课程的学习,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尤其对于语文“学困生”而言,有效激发其学习兴趣,是增强学习效果的首要条件,对此教育工作者应当有着高度重视,并且根据自身实际情况,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例如,教授白居易所做《长恨歌》的过程中,可以对杨贵妃、李林甫、安禄山的相关历史故事和典故进行相应讲解,使学生了解“安史之乱”的前因后果,并且对当时杨贵妃享受的“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等故事进行讲解,以多媒体技术展现影视片段,从而最大限度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4]。

这一措施亦可以在进行语文教学的同时,帮助学生建立综合知识体系。

(二)传统文化和当下社会热点相结合。

任何教育都不能脱离所处时代,语文教学亦是如此,虽然需要以传统文化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但这绝对不意味着可以完全摒弃现实社会的影响。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选取时下社会流行的热点,结合相应教材进行讲解。例如,教授教材中有关《论语》的课程时,单纯进行稍显呆板的“填鸭式”知识讲解无疑无法取得应有效果,相应的,如果结合当下热点,无疑就会取得较为显著的效果。例如,笔者在实践中讲解《论语》课程时,利用多媒体技术为学生播放《于丹品论语》的视频资料,从而实现传统文化内容和现实社会的有效结合,激发学生,尤其“学困生”的学习兴趣。

高中语文教和学范文3

【关键词】高中语文 修辞教学 内容

引言

“高中语文修辞教学”内容繁杂,不仅要求学生在提升口语表达能力及语文素养的基础上,还要完成高考目标要求,致使学生对修辞手法的掌控很模糊,只是单纯地“机械式”在理解,忽略了修辞手法本真的韵味。本文根据《祝福》这篇文章,分析了其修辞手法的运用及课文的中心思想,以表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目标”和“内容”,但这并不止于高考考试大纲里面所囊括的内容,只有从实际需求去扩大相关方面的“修辞手法”和“修辞原理”的知识点,才可以能和课文联系上,具体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一、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地位

众所周知,作为一名高中生,其对语文的知识掌握范围是很广泛的,学习方法自然要求“灵活”①。高中语文学习内容主要囊括三部分,分别为“基础知识”、“基础理论”、“语言表达运用”。然而,早在1993年,李延扬就发表了文章《语文教学应走修辞教学之路》,其在文章中很明确地指出了“修辞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占据着核心的地位。然而目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修辞教学”并没有占到很高的比例,平时在考试中只出现一些修辞手法的辨认,导致这种现象的因素在于高中语文老师并没有认知到“修辞手法”是在为学生的“语言表达及运用能力”奠定基础,从而使得学生也忽略了对语文修辞手法的学习。

二、《祝福》所涉及到的修辞手法

第一,比喻。对于《祝福》这篇文章而言,“刻画人物形象”和“表现情节发展”主要就是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也是最重要的一种。主要描写了祥林嫂的神态、言行举止以及旁人对她的态度。如文中有提到陈旧的、死尸等等;第二,对比。在文中,从三个面去进行“对照”和“比较”并始终在贯穿全文,分别是鲁镇人对所知道祥林嫂遭遇的变化而展现的不同态度;祥林嫂在不同阶段所表现出来的工作状态;祥林嫂在遭遇前后所表现出来的变化;第三,夸张。文中有鲁镇“乱成一团糟、还可以表示她一个活物”等等都很明显地运用了夸张的修辞手法来突出祥林嫂的不幸遭遇;第四,反复。在《祝福》一文中,有一句祥林嫂,你放着,我来摆。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了三次,极其地突出了祥林嫂的“紧张”和“担忧”,更是揭穿了祥林嫂这种层次人物命运的坎坷;第五,衬托。在文中开头,“阴沉的雪天”就足以来表示当时阴郁的气氛,烘托出了祥林嫂命运的不公;第六,排比。《祝福》中卫老婆子在叙述祥林嫂二嫁不愿意时,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通过第三人的口述,更能明显看出祥林嫂是有在反抗的,只是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里抗争依然改变不了什么。除了这六点以外,文中还运用了“借代、反语、飞白、移就”等等相关修辞手法,倘若,缺乏对这些修辞手法的认识,那么很难去读懂这篇文章所要表达的内涵,更难领会文章的高超艺术。

三、高中语文对修辞教学的目标及内容要求

首先,要加大力度地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使学生能够正“正确、合理、孰能生巧”地有效运用语文的能力;其次,在必修课上,“阅读”和“鉴赏”的部分要指出按照语境去分析句子的内涵,深入语言表达效果②。一定要学会去多欣赏成功的文学作品,领会作品的真正意图,感受语文的艺术魅力,能够有自己的思考和情感体验并受到启发;第三点,还有一点就是在必修课上,要在交流部分指出,善于去积累美丽的词藻,并将其仔细推敲,做到“鲜明、生动、有效”等。学会倾听,合理地进行表达。最佳地状态就是能够根据不同的场合、语境,去借助“语调、表情、”等相关语言去提升自己的口语表达能力;第四点,在选修课程的“语言文字”和“探究”处指出,要准确无误并生动的进行语言描述,值得注意的是“表达效果”③。在阅读语言文章的时候,可以多学习一些譬如“语法、修辞、思维逻辑能力”等相关知识。因为“语言”和“逻辑”有着相互联系的关系,因为在每个人表达的过程中,思维的条理性格外重要,它直接决定了表达能力的好与坏;最后一点就是,在选修课程的“新闻”与“传记”部分指出,无论是从“选择材料”、还是“构思谋篇、造句”等相关角度都要去详细分析,要针对不同的作品做出不同的评析④。

高中语文教和学范文4

【关键词】语文教学 课程资源 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2)10-0199-01

一 开发学生中的课程资源

学生是教育中最重要的载体,如果失去了这个载体,教育也就失去了根本。因此学生不仅是教育的对象,更是教育的重要资源。

1.注重学生的亲身体验

实践证明,在语文教学中,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式体验要比教师直观的讲解来得更深刻。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如果是学生可以亲身体验的探究活动,就不要用教材中的实例或教师的经验来代替。

2.创导生动活泼的自主学习方式

教师一定要改变把学生禁锢在课堂里,日复一日地重复口耳相授、单调枯燥的教学方式,应采取多种多样的能充分体现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实践的形式,让学生形成扎实的语文能力,并且体验到语文学习的乐趣。

3.善于利用学生个性化的思维方法

职业高中的学生语文基础差,思维还需要训练。教师应尊重每个学生充满个性的思维方法,并善于把这些思维方法作为一种课程资源加以利用,应强调以学生为主体的师生双向交流,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设计开放的、多元的、富于创意的教学形式,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手段,不断激起学生创造性思维的热情,有效地打开他们创造性思维的闸门,更加有力地推动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尽情释放创造性的潜能。

4.拓展语文学习的空间

课堂只是小天地,天地乃为大课堂。要充分利用当地的自然、人文景观,如风景名胜、博物馆、纪念馆,引导学生在自然、社会的大课堂中观察、调查、获取信息,学习语文。并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兴趣爱好,开展丰富多彩的语文实践活动,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方式,将自己所学到的知识、技能恰如其分地运用于实践,在实践中锻炼提高。

二 开发教师中的课程资源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不仅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的利用者,更是最重要的课程资源。教师不仅决定了课程资源的鉴别、开发、积累和利用,更是课程资源重要的载体,而且它本身就是课程实施的首要的基本资源。

1.更新传统教学观念,树立现代教育理念

在教学思想上,教师要将以知识的传授为重点转变为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在教学方法上,要改变过去的旧有模式,通过语文问题的提出引导学生的参与,引导学生探究;在知识的积累和运用上,教师除了要准备教材上的和个人储备的知识外,更多的是要准备课堂上师生互动所产生的新知识;在对课堂的控制方式上,教师应从强调学生对教材内容记忆的“结构化”“封闭式”和“权力型”转变为注重学生创新品质的“非结构化”“开放式”“非权力型”。

2.发挥自身特长,凝聚教师集体的教育合力

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中,首先,职业高中教师要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积极性和创造性,根据自己的特点,发挥自己的专长,挖掘自己的潜能,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其次,教师要注意学习其他教师好的教学经验,分享他人的教学成果,做到取长补短和精益求精。最后,教师还要注意发挥群体合力。因为只有全体教师团结合作、共同参与,才能有学校课程资源的合理、有效开发,才能有鲜明的学校特色。

3.重视对学生的调查研究

职高的学生自信心缺失是普遍的现象,通过对学生兴趣类型、学习方式和方法的调查分析,职高教师可以用多姿多彩的赏识教育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归纳出能够激发学生强烈求知欲的多样化的教学方式等;可以科学地布置作业,综合运用课堂内外的多种要素,使学生优质高效地完成课程目标。

4.重视对教学活动的总结和反思

语文教学是一门艺术,教学经验以及教学新技能、新方法、新策略和新理念等都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总结和学习,教学中的不当或有待改进之处要通过反思加以完善。总结和反思教学实践经验的方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三 充分利用校内资源

校内课程资源是实现课程目标,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最基本、最便利的资源,也最能引起教师的重视,其效果如何,关键在于教师能否以现代教育理念,根据学校自身特点,结合教学实际进行充分的挖掘和利用。

四 重视利用校外资源

校外资源丰富多彩,有社会提供的教育资源,此外,学生家长也是重要的校外课程资源。家长最了解自己的孩子,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家长及时了解每个学生学习和心理上的变化,以便在因人施教时作为参考。

综上所述,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是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学校教育基础学科之一的语文课程,其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必须得到全国语文学科专家和语文教师的重视。对于职高教师来说,因地制宜地开发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改革语文教学理念,提高语文教学效率,才能更好地符合新课标的实施要求。

参考文献

[1]徐继存、段兆兵、陈琼.论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J].教育学报,2002(2)

高中语文教和学范文5

一、真挚情感是达到和谐高效的基础

和谐的课堂依赖于和谐的情感。师生心境合一,是教育成功的真谛。课堂上,缺失了教师对学生的真情相待,就失去了教学的生命活力。我在教学过程中,用心关注学生需要爱关心的许多细节,即做良师,又做益友。天气寒冷,对学生嘘寒问暖,让学生多加衣服以防感冒;哪个学生不舒服,送上一杯温暖的白开水便可让他感受到无限爱意;班级换板报了,与学生交流一下意见;班级的卫生比以前好了予以表扬;有一次,一个平日表现不错的同学连续三天迟到,我没有急于批评他,在谈话中我了解到是由于他父母出了车祸住进医院,该同学每天要承担起家务,还要照顾父母,便在班里表扬他勇敢、坚强,发动全班学生帮助他,他得到大家的热情相助,学习更加努力,也主动帮助别人。让学生感受到你对他们的关心、理解和宽容就会拉近心与心的距离,学生会敞开的心扉接纳你为他们生活中的一员,学生从情感上对老师产生了认同感、亲切感,即形成了师生在情感上的和谐。这种和谐师生关系,使得学生在喜欢老师、欣赏老师人格的同时,更加喜欢老师的课堂,正如韩愈说的“亲其师,方能信其道”。

成功的教学不仅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还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因此,师生和谐互动,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是上好一节课,提高课堂效率的基础 。教师要善待学生的差异。因为每一个学生都是具体的,都有自己独特的优点和不足。学生身上并不缺少“美”,最主要的是老师要用自己的慧眼去发现不同学生的不同的美。所以在课堂教学中要实行目标分层,提问分层,评价分层,即对待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达到不同的目标,给出不同的评价。考虑到各个层面的学生,尽量让每个学生都有回答问题的机会,让不同的学生都拥有思考的兴趣,思维的空间,从而促进每个个体的发展。绝不用“你的问题很幼稚”、“你的猜想很荒唐”等语言讽刺挖苦学生,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在学生提出独特的问题或见解时,及时用这个问题“我也没想到”,“你的想法很独特,对我很有启发”等语言给学生鼓励及表扬。使每个学生都被肯定与赞许,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

构建一种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营造了一个自由发展的思维空间,使每一位学生都从教师的身上感到了爱意与期望,汲取了智慧和力量,从而更加积极的学习,获得大面积的丰收。

二、平等交流是通向和谐高效的桥梁

教育是教师和学生这两个情感实体交往的过程,只有双方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体谅、才能产生共鸣,实现心与心的沟通,才能很好实现教学目标。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想实施高效的课堂教学,就必须重视调动学习主体的积极性,创设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课堂气氛。只有放下教师的架子,坦诚真挚,宽容大度,平等友善地与学生接触,与学生平等交往、互动合作,学生才会产生“安全感”,成为学习的参与者、探索者、发现者,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能主动思考探究问题,积极参与合作讨论,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与教师互相沟通。教师才能进一步得到学生的理解、信任和尊重。只要这样,我们的教学才会更有人情味、更人性化,更能唤醒学生沉睡的潜能,激发他们的自主意识,参与意识,强化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课堂上,教师不轻易的一个眼神,一句话语,一个动作往往都能给学生以莫大的精神感染,珍惜每一个与学生情感交流的时机,我的课堂在情感的土壤中深扎生命之根,并健康地发芽、开花、结果。

三、锐意创新是强化和谐高效的调味剂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要激发起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就要紧紧围绕“新”字做文章,让课堂充满新意、新鲜、神奇之感。教学实践中我们也能看到,如果一个学生对某一学科感兴趣,他就会主动探求,刻苦钻研,从而表现出惊人的才干。因此,教师锐意创新教学方法,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真诚的爱心去关怀每一位学生,调动学生的潜能,创设乐学的课堂氛围。

合作表演。让学生参与表演活动,很符合他们好动、好表现、好新鲜的心理特点。在教课时,我利用情景再现法,让学生在轻松的气氛中将精华片段表演出来,在反复体验演练中准确的把握人物的性格特征。

师生换位。一些简单的独立阅读课文,就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后,上台尝试着当老师。表现欲能促使学生主动去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探讨学法,能力得到发挥,也会从中体会到高效的学习方法。

创设情景。利用图片、实物、多媒体、网络等手段营造特定的环境,既活跃课堂气氛,又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大大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

高中语文教和学范文6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人文性 文化性

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一性质的界定,应当说是语文教育界经过长期实践探索而达成的一种共识,肯定了语文的人文性符合语文课程的实际。

一、体现人文性,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语文本身是一种文化,语文学科是一门人文学科,但它又与一般人文学科不同,是一门带有工具性的基础人文学科,语文课文蕴涵着丰富的人类文化精髓,如长城、赵州桥等人文色彩较浓的事物,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资源,积极探究语言的人文内涵。语言不仅是工具,而且是人的一种生命活动,一种心灵的颤动,在语言积累中增强人文意识,对精彩的语言现象引导学生多读、多背,在积累语言中培养人文意识,在语言感悟中弘扬人文理念。良好的诵读,不仅可以帮助学生加深理解课文内容,领会文章的思想感情,而且可以再现作品形象,使学生与作者之间产生情感、理念上的共鸣。语文教学如果不具备人文内涵,只训练语言文字的形式,就会因失去生命而暗淡无光。

在教学中要完成三个转变:一是由教师强加体验转变为学生亲历体验。语文课堂是师生之间的一种心灵交流的场所,语文课堂是一个研究人、造就人、发展人的场所,这就充分说明情感在人们认识真理、追求真理中的作用,不可想象一个对祖国语文情感冷漠、态度消极的学生可以学好语文。传统语文教学以灌输为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常常是鹦鹉学舌,以教师的讲授为准绳,此种教学虽也强调学生揣摩、领会、体验,但其实质是一种假的体验,是教师强加的体验,实施人文性教学,必须转变这种局面,鼓励学生自主体验,认可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多元化反应。二是由讲授式教学转变为研究性教学。在讲授式教学中,教师被视为知识的源流,学生则是知识的容器,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基本是授与受的关系,学生的能动性和创新精神被扼杀。提倡人文性,就是要把学生看做语文学习的主体,把教师看做课程的组织者,变讲授式教学为商讨、合作、研究式教学,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三是由课堂权威、话语霸权转变为课堂民主、心灵沟通。语文课堂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都蕴涵着丰富多彩的文化内容,无不富有人文精神,包括人情的意蕴、人品的精华、人性的热情、人生的价值等,应在课程中充分体现师生互动、师生平等,营造和谐的师生对话氛围,说什么话?说自己读书的心得,说肺腑之言,不要说参考书上的陈言套话,更不要说辅导材料上的标准答案。只有教师说真话,才能换得学生的心里话,才能实现师生间心灵的沟通,充分体现课堂民主和人文关怀。

二、语文教师应最大限度地指导中学生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

中华民族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传统文化,体现了崇高的民族精神、民族气节。传统文化在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整个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每一个民族都因其有着独特的文化特征而有别于其他民族,它是民族精神的重要体现。这些传统文化对于人的思维方式、思想观念及行为模式等都有深层次的影响。

(一)关注校园文化,植入传统文化之根。中学生的流行时尚文化主要表现在娱乐、消费、语言等方面。流行文化对中学生产生了严重的消极影响。商业渗入使中学生对娱乐的关注超过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消费主义的盛行使中学生的关注点更多集中在生活、娱乐层面。

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之根,对于塑造人格、填充智慧、艺术人生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但是,它在校园文化中逐渐消逝。流行文化颠覆了传统,瓦解了师生的信仰,使他们精神空虚,责任意识淡薄,并也因其流行而出现了一系列问题。本应该作为校园文化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却要被迫让位于没有根的流行文化。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做事先做人”。中国传统文化的“修,齐,治,平”,从修身做人开始,可以说是深得其三味。我们的传统文化就是做人的文化,是我们立身行事之根本。如果连做人都不会,那么如何笑傲人生呢?

(二)利用学科教材的特点和优势,对学生进行人格精神的教育,可操作性强。廉颇、蔺相如二人谦虚坦诚、虚怀若谷的美德历代传诵;孟尝君宽容尊重、平等对待地位卑微的人的修养,让人感慨万千。而《烛之武退秦师》、《邹忌讽齐王纳谏》、《触龙说赵太后》等脍炙人口的历史散文,可能会因先秦时代语言文字的陌生晦涩而使学生有畏惧心理,但几个主人公的敢言、善言、忠诚进谏、雄辩巧辩的大智大勇,却充满个性魅力,对学生绝对富有吸引力。教师应巧设导语引入,巧设后记总结,让学生充分汲取文中的精神营养。当代独生子易患如下病症: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缺乏责任感和勇气;或因任性惯了,说话毫无顾忌,出言不逊,常常祸从口出。那么,烛之武临危受命、义无反顾赴敌营的忠肝义胆;邹忌自知之明、设喻类比的巧舌如簧;触龙极富人情味的设身处地的攻心艺术都能使学生受用终生,获得人生智慧,提高人文素养。有了兴趣,才能深入,最终目的是让学生吸取传统文化的精髓,为我所用。

教学不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强迫,而是一种施教者和受教者之间相互作用、相互交流的活动。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目标和内容,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帮助学生选择恰当的合作方式,使合作过程成为一个愉快和充满智能挑战的过程,营造民主宽松的氛围,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如果脱离生活,就语文而语文,语文教学仍将摆脱不了应试教育的樊篱,永远都不会有一个光明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