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基础教育范例6篇

人工智能基础教育

人工智能基础教育范文1

关键词:智能电网;信息技术;人才培养;特色专业建设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6)34-0019-02

DOI:10.16657/ki.issn1673-9132.2016.34.009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是紧密结合国家智能电网建设之急需而开设的一个新兴交叉学科专业。由于智能电网技术是电气工程、信息、通信和控制工程多个学科领域的交叉融合,技术水平要求高,传统电气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已不能满足智能电网发展的需求,迫切需要增设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培养在网络化、信息化、智能化电气系统领域有专长的高级复合型专业人才。

一、专业建设目标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建设以“重基础、重设计、重创造”为指导思想,以“夯实基础、拓宽口径、重视设计、突出综合、强化实践”为教学实践目标,构筑通识基础教育、专业工程教育、综合工程教育、创新创业教育四位一体的培养模式,强化通识教育、基础教育、工程设计、工程实践、工程应用、工程研究、创新创业的有机结合和匹配互动,加强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和工程创新能力。

通过本专业的建设,培养的学生将具备较宽广的专业知识和工程技术基础,使之成为能在智能电网信息技术、新能源发电技术、电力系统自动化、电力电子与电力传动等领域从事运行管理、系统分析、系统设计、技术开发及研究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同时,培养一支高素质教师队伍,其专业建设理念思路在省内领先,国内信息特色高校中处于一流水平,培养出一批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具有特色和显著优势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

二、建设措施

(一)师资队伍建设

完善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加强对教师队伍的培养,注意专业教师的业务培训。有计划地通过出国进修、参加国际国内会议等渠道更新成员的知识结构、开阔视野,特别是增强科技开发能力,促进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不断提高专业教师队伍的业务水平。通过创造各种出国留学机会,与国内其他高校和科研机构联合培养,让学术人员在重大项目中承担或参与重要任务等多种方式,锻炼和培养队伍。

(二)实验室建设

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是理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工科专业,学生不仅要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和较宽的专业知识面,而且要具备从事科学研究和动手实践的能力。实验室建设以本科专业课实验教学为主,结合专业方向,注重专业原理,加强设计性、综合性和开放性实验。发挥我校在行业中的传统优势,进一步强化与产业界及科研院所的合作,建立更多高水平联合实验室,共同承担国家重大研究项目,促进智能电网领域装备制造和信息通信等方向的技术创新。

三、人才培养方案

(一)明确专业培养方向

根据学校有长期为电气工程、自动化、信息行业培养人才的基础与优势,面向国民经济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需要,面向智能电网领域的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对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相协调,掌握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和必备的智能电网专业知识,具备智能电网信息工程相关的基本理论、专业技术和实践能力,能在智能电网信息工程及其相关领域从事设计、研发、运行维护与管理等工作的专门科技人才。

(二)合理设置课程体系

根据教育部有关专业课程的设置要求,构建了智能电网技术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的科学课程体系,包括: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实践教育和创新拓展。在通识教育类中,着眼于增加学生知识的广度与深度,拓展学生视野,使学生兼备人文素养与科学素养;在专业教育类中,构建了科学的专业基础和专业课程体系;在实验实践教学中,形成了多层次、立体化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在创新拓展类中,开展创新竞赛、学科竞赛以及实验室开放项目。

在专业基础课程设置上,既包含了本专业的主干课程,又选取具有专业特色方向的选修课程;注重更新教学内容,优化课程体系,打破学科课程间的壁垒,加强课程与课程体系间在逻辑和结构上的联系与综合,精选经典教学内容,不断充实反映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最新成果,注意将体现当代学科发展特征的、多学科间的知识交叉与渗透反映到教学内容中来。

(三)严格教学管理,保证教学质量

严格按照教育部、江苏省和南京邮电大学本科教学工作规范和有关规定,规范专业课程的教学过程,严明教学纪律,认真搞好教学工作,确保教学质量稳步提高。

在学院层面,本专业搭建了教学管理信息化平台,构筑了课程实施、教学支持、教学监控和反馈改进闭环质量保证体系,通过运行监测,形成学生教师间良好的互动反馈,进而提升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质量。

(四)创新实践教学体系,强化工程能力

本专业在实验实践教学中,建立了“学科基础训练―综合能力培养―创新能力提升”,多层次、立体化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

第一层次为学科基础训练。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我们根据培养目标,设计了系统完整的智能电网信息工程专业基础实验模块;第二层次为综合能力训练。它通过构建课程设计、综合设计、毕业设计和专题研讨等实验实践模块,实现不同知识点、不同课程和电气、控制与信息学科之间的知识整合、重构和融合;第三层次为创新能力培养。依托优质软硬件资源和师资力量,以各类创新项目(STITP、开放实验等)、学科竞赛和科学研究项目为载体,采用灵活的课外组织模式,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科研能力和工程意识。

四、人才培养成效

由于实施了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注重素质和能力的培养,本专业建设成为教学改革思路清晰,人才培养具有特色,人才培养方式新颖,服务智能电网产业和江苏省地方经济的特色专业。本专业学生得到了全面发展,达到了“理论基础扎实、实践能力强、知识面宽”的目标,取得了优异成绩,为将来的工作和继续深造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人工智能基础教育范文2

记者:刚刚过去的2015年是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的收官之年。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在此阶段取得了哪些成绩?还存在哪些挑战?

苏春海: “十二五”期间,我省教育信息化建设以“三通两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以及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抓手,在以下四个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到位

目前,全省中小学的生机比超过6:1,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校均计算机拥有量每年以11%的速度递增。全省所有高校、98.6%的普通高中、96.9%的初中、90.5%的小学建成了数字校园,义务教育学校全面实现“宽带网络校校通”, 77.1%以上的高校建成覆盖部分校园的无线网络。江苏教育和科研计算机网覆盖全省所有高校、13个省辖市、102个县(市、区)和所有乡镇以上中心校,并和全省所有市、县(市、区)教育城域网实现高速互联。

2.管理平台、资源平台和网络空间建设成效显著

目前,已实现全省所有教育机构、学生和教师数据的全面入库及与教育部相关数据库的有序对接,学前教育、基础教育、中职教育学生信息已全部入库,学生资助系统、高考巡考系统运行正常。教育卡项目试点地区不断扩大,将于2015年底完成义务教育阶段全部中小学生教育卡的注册工作。全省基础教育优质资源已覆盖所有阶段和全部主干学科, 截至目前,平台教育资源数量380万节课、资源访问量2.2亿人次、下载达4767万次,平台总访问量3.8亿人次。平台的特色应用书香江苏读书网站提供的电子图书达3184多万册,访问人次达1.59亿。网络空间建设有序开展,全省职业学校已依托江苏职教公共服务平台创建学校空间147个,领军人才空间139个,教师空间5091个,学生空间17184个。

3.教师和学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大幅提升

实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开展网络管理员培训,开展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网上培训,每年通过网络注册培训教师超过10万人次。网络备课、授课、教研、学生和学校管理已成为教育教学工作的新常态。我省教师在全国多媒体大赛、信息技术创新大赛等竞赛中表现优异,中职组在全国信息化教学大赛中实现五连冠。2015年5月,我省以“智慧教育 点亮未来”为主题参加了全国教育信息化应用展览,展示江苏省教育信息化成果,受到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联合国教科文总干事博科娃的好评,并获得展会四项大奖中的三项,两项排名第一。

4.教育信息化统筹推进力度持续加大

省政府办公厅印发《江苏省教育信息化三年行动计划(2013-2015)》和《关于推进智慧教育的实施意见》,统筹推进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省教育厅建立教育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例会制度,定期研究工作。成立江苏教育信息化产教联盟和江苏教育信息化专家指导委员会,指导全省教育信息化建设。各级财政努力加大教育信息化经费投入,省财政每年安排专项经费用于优质资源建设。

与此同时,我们还面临一些挑战。随着新一代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化必然对教育发展产生革命性的影响。但这种影响是对传统教育的重生而非颠覆。首先需要厘清教育领域哪些工作是互联网的专长,哪些工作是传统教育要承载的,明确工作认知,才能让传统教育插上互联网的翅膀迎来新的腾飞。其次顶层设计仍需完善,虽然我省已印发了《关于推进智慧教育的实施意见》,但具体实施路线图和时间表不明朗,省市县三级职责不明晰,工作任务不具体,经费保障、体制机制等相关政策有待进一步明确。

记者:为积极推进智慧教育建设,江苏省于2015年率先在全国以省政府名义颁布《关于推进智慧教育的实施意见》,请您就此解读下智慧教育内涵以及其重点建设内容。

苏春海: 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高级形态,是信息时代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战略抉择和必由路径。智慧教育以“三通两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数字资源班班通、学习空间人人通和教学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为抓手,充分利用信息技术手段改革教学模式、创新学习方式、提升管理水平,全面建成涵盖各级各类教育的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体系。完善智慧校园建设,整合优化教育管理应用系统,集成推送各种优质教育资源,实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和文化建设的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着力构建社会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广泛开展城乡社区远程教育,推动构建人人皆学、处处可学、时时能学的学习型社会。

我省智慧教育重点任务主要归纳为以下几个建设工程:

1.实施智慧教育环境提升工程

(1)建设智慧校园。推进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移动互联网、社交网络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智慧校园中的创新应用,建设覆盖学校日常运行各个环节的高速有线、无线网络及各种智能信息终端,建立电子身份及统一认证系统,构建课堂教学、教师教研、学生学习、管理评价、家校沟通、学校安全管理等一体化智能化的校园环境。全面使用或对接国家核心系统、省级通用系统,建成符合国家标准规范的各类特色系统,实现对学校师生、教育教学、科研、资产等的智能化管理。

(2)提升“宽带网络校校通”水平。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增强省教育与科研计算机网的服务性能,省、市、县、校四级教育网络实现高速互联。

(3)打造省级智慧教育云计算服务平台。为全省智慧教育提供性能良好、服务便捷的资源服务和信息服务基础平台及网络运行环境。省、市、县、校平台分级管理、互联互通,保证运行安全、服务及时、应用有效。

2.实施智慧教育资源共享工程

整合推送苏派优质教育资源。充分利用省智慧教育云计算服务平台,通过多种方式推送优质数字化教学资源。采取汇聚、自建、共建、引进、购买等形式,建设覆盖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社会教育、教师教育的课程资源和自主学习资源,建成一批能够体现江苏特色的精品数字化课程资源。制定完善数字化教学资源建设标准、规范和质量评价办法。

3.实施智慧教育应用融合工程

(1)探索智慧教学新模式。开展智能化信息生态环境下的新型教学模式试点,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在中小学“e学习”试点基础上建立智慧课堂示范点,开展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电子书包等新型教学模式和新型载体的试点示范应用。基于教育大数据,积极开展数据挖掘与学习分析,进一步优化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

(2)推进智慧管理和智慧决策。制定教育管理信息化建设和应用规划,鼓励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依托省级教育数据中心开展数据挖掘,实施标准化、精细化、智能化的教育管理和科学决策。加快建设学生管理类信息系统、教师管理类信息系统、学校资产及办学条件管理类信息系统、教育规划与决策支持类信息系统及其他业务管理类信息系统。

4.实施智慧教育人才培养工程

(1)提升教师信息技术能力。鼓励教师利用信息技术开展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教学,建立以学习者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推进基于网络的城乡、学校之间结对帮扶,引导教师利用网络进行学科教研、远程研修和学术交流合作等。

(2)培养智慧型学习人才。创建智能化学习生态,使新一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每一名学习者的学习生活,让每一名学习者都能够便捷获取最适切的个性化学习服务,努力培养适应“互联网+”和智能化信息生态环境、具有终身学习能力的创新型人才。

记者:为何将江苏省智慧教育云服务平台作为推进全省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重要抓手?其主要功能有哪些?目前取得哪些建设成果?

苏春海:智慧教育云服务平台是在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基础上优化、演进、迭代进一步建设的平台,通过中小学教育卡实现用户身份认证统一管理,注重资源整合、数据共享、应用融合及服务推送,打造“统一、开放、高效”的智慧教育云平台,实现教育条件网络化、教育内容数字化、教育管理智能化,能够实施自主学习、个性化学习、协作学习、泛在学习为主要特征的智慧教学和基于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的智慧管理。

江苏省智慧教育云服务平台的主要功能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以“建设省级云计算数据中心”为依托,构建全省智慧化高性能高可靠的教育基础设施环境;二是以“建立省级公共软件统一数据服务平台”为重点,提供智慧化聚合式共享型数据服务;三是以“建成云+端应用服务体系”为突破口,满足用户“随需而变”的各类应用服务,真正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管理、教学融合。

其中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已在如下方面取得了进展:

一是量化幼儿园评估与建设规划:通过学前教育管理信息系统,掌握全省各地各级别(省优、市优、普通)幼儿园的学生就读、办学力量、师资情况、收费情况,各类统计数据直接作为幼儿园评估的参考。同时根据系统中采集到的幼儿园地理位置信息,通过地图可视化方式直观展示幼儿园的分布,为新建或改扩建幼儿园提供决策依据。

二是促进中小学规范办学:通过中小学生学籍管理系统落实教育部关于中小学学生“一人一生一号”和省教育厅“一人一籍、籍随人走、终身不变”管理要求,从而控制学生的无序流动,促进义务教育均衡。

三是规范化中小学招生考试:义务教育阶段提供学生基本信息导出功能,各市可以导出和本地中招系统结合对中考报名进行有效性验证,高中学籍系统直接和高中学业水平测试报名以及高考报名系统进行实时对接,以学籍系统数据作为判断学生是否有学籍的依据,保证了招生考试报名数据的准确性。

四是优化师资队伍建设与规划:通过全省教师管理信息系统,掌握各级学校的教师的基本信息、学历信息、工资信息等各类信息,进行数据分析和挖掘,已为师范毕业生就业情况、音体美教师配备情况、乡村教师情况等重大师资决策或行动计划提供关键性的数据支撑。

五是精确化事业统计:在每年进行教育事业统计年报工作的时候,各业务处室参考各个信息管理系统中的数据对相关统计报表进行审校,并可通过数据库间联合交叉查询,生成特定需求的数据分析报表。

记者:江苏省教育信息化建设一直走在国内前沿,您认为推进教育信息化的关键要素有哪些?

苏春海: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我认为其关键要素主要是四个方面:一是加强基础设施环境建设。统筹建设教育专网和省级教育网群,继续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为建设智慧教育打下坚实基础。二是加强优质资源共建共享。统筹建设覆盖各级各类教育的优质资源省级云平台、大数据中心。三是加强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四是加强应用驱动、融合创新。创新“互联网+教育”环境下师生教学、教育管理的模式和方式,全面提升教育质量。

记者: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对此,江苏省教育信息化是如何进行整体布局的?有哪些重点建设任务?

人工智能基础教育范文3

相关热搜:教育 教育理念

苏霍姆林斯基是前苏联伟大的教育家,他的教育思想不仅对前苏联而且对世界诸多国家都产生过巨大的影响,其教育思想虽形成于上个世纪六十年代,今又观之,感慨甚多,看似“古老”的教育思想,纵观今日之中国教育,这些教育思想对改变中国教育现状存在的弊端具有极为重要的指导意义之所以有如此之说,究其根本原因,还是我国基础教育科学教育思想观念的严重缺失问题苏霍姆林斯基所倡导的德育与智力教育,恰恰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存在的重大漏洞,值得引起广大教育者和教育领导者的深思。

 

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内容即是强调实行对学生的个性全面发展教育,其主要教育思想是让学生实施“自我教育”的同时,要实施多方面的教育,诸如:智育、德育、劳动教育等,在其教育理论中,他尤其把道德教育视为基础教育的灵魂和核心,强调培养学生的信念和理想,健全高尚的道德品质,使学生具有崇高的道德理想其次。他的理论还特别强调智育这一重要环节,智育即“智力的教育”,其对智育的诠释是反对把填鸭式的课堂教育作为唯一的教学活动,“唯智也”苏霍姆林斯基对智育的诠释是不仅仅向学生传授书本知识,而是强调更重要的教育过程,他的这一理论比同时代西方的“形式教育论”和“实质教育论”都要站得高、看得远,也比‘传统教育论’研究得更透彻,理解得更全面。

 

他把智育具体拟定为四个方面;首先是通过传统教学使学生掌握、积累科学知识,这是智育的根本;其二是发展智力智力和能力的发展,是建立在对基础知识的掌握上的,没有牢固的基础知识会抑制智力的发展,二者协调配合才能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智力教育其三是培养智能。

 

即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发展智力、掌握知识和进行智力劳动所不可缺少的技能、技巧与本领,也就是培养从事脑力劳动所必要的手段和途径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要求培养的智能,既具有知识的成分,又具有智力的成分,还具有工具的性质培养智能这项任务,包含着全新的独创性的见解其四智育的核心思想是培养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这一理论的实现有两个必须的渠道,一是思想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另一个是科学知识与真理的掌握。

 

基于此理论,观今日之中国基础教育现状,令人堪忧。

 

首先是学校教育存在商业化的问题,个别学校教育存在道德教育的缺失,其结果是相当一部分学生存在唯利是图,寡情薄义的道德取向看似大学生人才云集,实质是缺失有用的真正人才,其后果是十多年的学校教育造成今曰就业艰难,缺少智力型,创造性的有用人才。

 

其次是国家经济建设发展的同时忽略了对教育的投人,而学生的学习卷人了高成本的漩涡,基础教育良莠不齐,滋生了教育的腐败,无形地对学生道德观念及教育形成了不良影响,乍看基础教育并没有被产业化,而实质上却出现了严重的商业化倾向。

 

再者我国教育资源分配严重失衡,城市与农村,学校与学校之间分三六九等,这些现象为教育腐败的生长提供了空间。

 

再者是基础义务教育面临的择校问题,看似平等,实则跟学生家长的权钱发生了不可逆转的关系,权钱决定了孩子能享受什么样的教育资源高校。虽不属于义务教育,但其招生意向在客观上影响和制约着基础教育的教学取向再次是应试教育成为了基础教育的主体,其道德、智力教育缺失,即使表面开设了这些课程,也只是停留在表象上,社会的各种不良现象、功利性的教育方式只会使学生正确的道德取向缺失、社会价值失落还有就是传统文化的缺失,媒体的引导从某些方面颠覆了学生的价值和道德取向,作为教育者我们应当承担起培养孩子正确的价值观和道德取向的责任,并使之走向科学发展的正途。

 

综上所述,中国教育严重的问题是:教育局部存在商业化倾向,道德教育相对淡化,应试教育体系急待整改完善这些问题的出现其关键是思想文化的缺失长此以往,中国教育将出现令人担忧的恶性循环局面!

 

回归到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理论,笔者认为我国当前教育极待拯救的问题是道德伦理的实质性教育,从孩子的教育初端开始,从小就让孩子树立科学的价值观和道德观,苏霍姆林斯基所倡导的公民道德基础,亦即从小滋养其良好的道德习惯,进而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感,从而树立坚定正确的道德信念,注重传统道德文化的学习,在德育教育中渗透美育教育,让学生认识美,在学生认识美的基础上培养美的情操、美的修养苏霍姆林斯基教育理论的核心就是道德教育,它决定了学生终身发展的方向,学性去影响学生的个性,意即以教生树立什么样的人生观取决于其育者自身的优秀去影响学生个性在青少年所受的教育,所以学生的发展与定型。

 

在教育中要形成公民必备的基本总之,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

 

道德修养和道德品质,具有正确理论在今日中国之教育现状下,的修养和品质的学生应该是热爱值得诸位教育者深思,他为教学习、热爱劳动、不自私而且考育事业。无私奉献的精神应该成虑别人的利益、富于同情心且具为我们广大教育者的崇拜图腾,有正义感。

 

其次是实施真正意义我们要呼唤摒弃利益至上的教上的智力教育,意即通过课堂教育回归学的方式使学生获得必须的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发展智力,培毛毳教授,硕士毕业于湖养智能,进而形成科学的的世界南师范大学音乐学院,师从湖南观,使学生个性得到全面发展,师范大学朱咏北教授,中国音乐成为真正有能力的智者,而不是学院访问学者,从教二十余年。

 

如工厂复制般的平乏无能之人现任湖南涉外经济学院音乐学院再次要在教育过程实行劳动教育,钢琴教授,钢琴专业学科带头人,所谓劳动教育其宗旨是劳动过程湖南省钢琴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进行创造性的活动,让学生根专家库成员,曾任湖南省钢琴专据其兴趣爱好运用其智能,锻炼业委员会郴州分会会长。

人工智能基础教育范文4

关键词:培养计划;智能科学与技术;面向应用

上海理工大学于2010年经教育部批准设立智能科学技术本科工程类专业,并于当年招收第一批学生。该专业主要依托上海理工大学光电信息与计算机工程学院的自动化系、电子工程系和计算机系的基础资源和师资,借助于学院自动化仪表、光学工程等的社会应用背景,培养智能测控、智能信息融合、智能信息管理等方面的工程技术人才。

为制定出适合社会需求的智能专业人才培养计划,我们拜访了具有相关专业培养经验的兄弟院校,学习他们的办学经验,深切感受到培养智能专业人才的困难。主要体现在专业的“智能”特点及培养方法上。如何结合工程实际的培养要求,制定出一套可操作、学生易接受,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动手能力的培养计划,是我们首先要做的工作。

我们学校采用学分制教学模式。共180个学分,专业学分只有77.5学分,约1 240学时。要在这么少的学时内完成如此广泛的教学内容,并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有一定难度。为此,我们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设想。

1) 探索新的人才培养方案,构建与社会需求直接相关的课程体系。

2) 改进课程教学方法,加强教学互动机制。

3)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引进与培养相结合,提高教师自身的业务水平和实际应用能力。

4) 加强实践环节,充分利用学院教学资源,使学生有更多机会参与实际操作,增强学习兴趣,提高创新能力[1-2]。

1培养计划

上海理工大学是一所以工科为主的综合性大学,培养的学生主要面向应用。要办好新专业,必须有自己的学科体系和课程特色。办工学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很容易受理学办学模式的影响,从而导致理论大而不精,实际应用能力缺少专门训练,无法适应社会需求的情况。我们的培养目标定位是以工程应用为主,加强技术能力的培养。多学兄弟院校的办学经验,但不进行形式攀比,扎扎实实地做好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本位工作。考虑到我院在光电技术、智能化仪表、智能检测与控制方面的优势,我们确立以“智能集成和智能仪表”作为专业特色。

我校培养计划的基本思路是:基础知识精、简、实用但要扎实。专业知识以掌握应有的技能为目的,加强创新和实践教育,同时加强对学生道德、人文素质方面的教育,以使学生具备坚实的数理基础,系统掌握智能科学与技术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整个培养计划分成三大块:通识教育、基础课程、专业课程。通识教育由学校统一规划,除政治、思想、道德、体育及人文等方面的教育外,还包括外语基础、电脑应用常识及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基础课程由光电信息和计算机工程学院统一制定,主要包括数学基础类、工程设计基础类、电类基础课程及计算机原理等。专业课程分为4个课程块。第一课程块为专业核心课程。主要包括自动控制理论、智能检测、智能信息处理和机器视觉技术等,要求本专业的学生对与智能科学与技术相关的专业基础理论和技术有一个全面的掌握。在确定核心课程时,我们考虑了作为工科学生的培养要求,更注重课程的实用性以及学生在选择专业方向时的知识覆盖面。第二课程块为技术基础课程。作为本专业的技术入门课程,“智能科学与技术导论”和“脑与认知科学初步”安排在技术基础课程模块。由于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涉及面很广,为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爱好和特点选择发展方向,这个模块允许学生选择不同的技术基础课程。第三课程块为专业技术课程。包含计算机技术、智能控制技术及数据融合技术等。计算机技术主要以嵌入式处理器、DSP处理器及计算机网络与通讯技术这些与实际应用联系比较紧密的技术为主要内容。学生可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其中几门,作为专业技术课程。第四课程块为专业选修课程。该课程组针对智能化的具体应用联系方面,课程有比较大的选择余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专业方向选择相应的课程,强化自己的专业知识[3-4]。

2培养方法

我们培养学生的基本目标是:每一个学生至少有一项基本技能,每一个学生都具备足够的自信心和基本的道德水准。由于我校生源的总体水平比重点大学要弱一点,我们计划从进校开始就对学生进行自我价值、创新意识、社会道德的教育,激发学生积极向上、发奋学习的主观能动性。智能科学与技术所涉及的理论比较广,制定培养计划时,既要考虑到学生对这些学科的了解、学科间的联系,又要使学生对有实用意义的理论知识有比较扎实的基础,并且在以后选择专业方向时有一定的理论基础覆盖面。我们把这些内容分成概述型和精讲型两类。选择三四门具有一定深度、知识覆盖面比较广、反映智能科学与技术主题的专业理论课程作为核心课程,在内容的选取上偏重有用性、实用性、易用性原则,尽可能做到学精、学好、学以致用。把一些认识层面的内容以概述型课程加以介绍,使学生对智能科学与技术所涉及的内容有一个比较完整的了解。

作为工科学生的培养,我们不要求学生全面完整地掌握基础知识,而是注重实用和掌握,要求学生能熟练灵活地应用所学的基础知识。从以往相关专业的教学要求和效果看,对大而全的教学要求,整体上不能达到满意的教学效果,学生忙于应付,结果导致掌握不实,不能很好地把握基本概念,并加以运用。我们的教学思想是:针对培养目标,精选课程内容,力求实用易学,引导学生兴趣,以达到教学互动的效果。

在专业课程中,我们主要考虑实用性、广泛性和可选择性,注重技术和技能。由于智能科学与技术涉及的知识领域广泛,因此我们开设的专业课程尽可能满足学生对不同技术、技能、知识的兴趣和选择,便于学生根据基础课程的掌握情况选择喜欢的专业课程。对于每一个专业课程,教师着重要求基本知识点的掌握,要求学生学会根据基本知识扩展专业技能。

在教学形式上,我们以开放、引导、自主学习为主,专业实验室向学生全面开放,学生可以自己设计问题,经任课教师安排,在专业实验室研究解决“问题”。教师以“任务”驱动带动实验教学,提出任务,设计问题,让学生通过实践、观测、分析、讨论和总结,达到对问题的理解和知识的掌握。归纳起来,我们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教学思考。

1) 课堂教育避免陈述式的教育模式。

通过提出问题,分析问题的因果关系,总结归纳问题的变化趋势,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讨论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使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老师要“走”到学生中去,和学生成为朋友,和学生共同讨论问题,启发主动思维和创造性思维。这样的教学模式可以逐步培养学生自我发现知识的能力,使学生具备独立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 充分认识课程建设在专业建设中的基础性地位。

完善基本管理规范和评价体系。以教师教学规范为依据,加强教学管理;以学校课程评估指标体系为参照,实施课程评估。优化课程组合,调整教学内容。以专业规范为参照,按照公共基础、专业基础、专业主干等不同层次,形成前后连贯、横向联合、相互支撑的课程组合,进而调整其中各门课程的教学内容。改革教学方法,发掘、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性作用,注重学生自主学习,提倡探讨式学习、研究型学习等。在教学中,根据内容需要精心准备、认真组织,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加强教材建设和网络多媒体课件建设,鼓励选用原版教材、规划教材,同时鼓励教师的教材编撰工作。推动教师利用专业优势开发网络多媒体课件,改善教学效果。推进考试改革,根据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的不同,结合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的综合因素,鼓励采用灵活多样的考试和成绩评定方式。

3) 注重课程教学的总结、反馈、交流和评估。

课程教学是教师学生共同参与的经常性教学活动,应逐步建立教师之间针对课程教学的总结、反馈、交流和评估活动,形成良好的教学研究、教学互帮互学的敬业氛围,争取在学时精简、内容压缩的情况下保证课程教学质量。

我们强化实践环节,改造实验、综合设计等课程,扩大实训。以课程实验为基础,注重方法、观测、分析的培养。减少课程实验中大量验证性实验,培养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在报告中直接反映,锻炼学生的基础实践能力。以综合设计作为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综合各种知识、技能的方法,改变课程设计依赖单一课程的训练模式,而以课程组的综合设计为背景,注重实际操作、实验报告数学规范以及设计思想的阐述、表达能力的培养。力求使综合设计真正能够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以实习实训为强化技能的手段,让学生广泛、深入地接触生产应用第一线,了解技术开发现状和工作模式,掌握流行的开发工具和开发环境,按照行业规范完成一个典型系统的开发,使实习实训能够锻炼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以毕业设计作为最后检验学生综合能力的手段,强调创新与实践的要求,鼓励学生参与科研实践、生产实践和理论前沿相结合的课题,全面锻炼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2]。

3师资队伍建设

根据专业培养要求,教师自身专业水平、实际经验和能力、创新意识等都需要不断加强和提高。我们的专业教师大都来自计算机工程、信息科学及自动化技术等专业。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中的很多课程与这些专业交叉,但有一些核心课程还是有其专业特点。对于这一部分师资,我们的思路是两条腿走路。一方面,通过引进专门人才来加强师资力量;另一方面,通过对内部师资的培训来满足相关课程需要。对于青年教师,加强传、帮、带,使年轻教师在教学方法、教学责任、教学理念等方面达到比较高的水平,在专业技术方面提高自身能力。经过教学基本功的磨练、科研基本功的锻炼和学术方向的凝练,使之迅速成长为适应专业建设需要的中坚力量,形成一支结构合理、富有活力、注重应用、富有创新精神和团队意识的教师队伍。我们坚持人才引进以才为先,以能否为专业建设所用来考量,结合专业建设的需要,以多种形式促进教师在职提高,同时把教师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作为教师考核的重要内容和职务聘任的重要条件[1-3]。

4实验室建设

我们以专业核心课程建设为主线,夯实专业办学条件基础。学院目前实验室资源充足,已经具备一套完整的光电、信息、计算机应用、电力、电子、电器、自动化仪表、自动控制等实验室。我们计划按核心课程要求建立智能检测与机器视觉实验室。按照人才培养需要、特别是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要求,我们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调整,充分利用现有实验室,使其发挥效益。在专业建设资金的安排方面,在保证足额、及时到位的前提下,确保用好、用足,使专业人才培养的基础设施完备、良好,达到与产业界衔接的水平。

实验室要与课程要求密切配合,一切服从于课程要求。在实践环节方面,紧密围绕学生面向应用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我们计划在原有实验室的基础上,建立智能科学与技术实验室,主要为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提供实验支持。先期以机器视觉和智能检测为主要实验建设内容,可开展尺寸测量、缺陷检测、模式识别、图像融合、目标跟踪、三维重构以及智能温度检测、智能压力检测、智能流量检测、智能物位检测和智能成分检测等多种综合性的实验项目。其中包括机器视觉技术及应用、智能检测技术与系统等专业课程的实验。实验室的建设以面向应用为前提,突破以认知为目的的实验计划,加强探索性、创新性的实验内容,形成包括课程实验、综合设计、实习实训、毕业设计等环节构成的培养体系,坚持在实践形式、培养模式方面的探索。同时,我们更进一步地调整实践环节的时间分配、场地保障,使学生更加灵活、方便地完成各种实践环节,进一步增加综合性、创新性实践的比重。

5结语

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设立既是机遇又是挑战,我们需要使用一种新的教学模式来适应一种科学与技术高度结合、把智能理论转化为工程应用的挑战。我们的专业应该是面向应用的,应该是社会需求的,我们培养的人才应该是能快速适应社会的,这才是工科智能与科学技术专业的培养意义。立足未来,立足社会需求,培养适用于市场的实用性人才,是该专业能长期生存的根本保障。

参考文献:

[1] 吴元欣.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人才培养质量[J].学习月刊,2006(3):79.

[2] 史忠植.智能科学与创新教育[J].中国大学教育,2006(1):28-30.

[3] 王作军,张磊,杨鹏,等.谈我校增设“智能科学与技术”专业的设想与措施[J]. 计算机教育,2009(11):53-56.

[4] 史忠植.智能科学技术[J].计算机教育,2004(1):34-38.

Reflection on Application-oriented for Undergraduates Training Program of

Intelligenc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JIANG Nianping, CHEN Wei, XU Weiming, SUN Hong, JU Zhiyong

(School of Optical-Electrical and Computer Engineering, University of Shanghai for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093, China)

人工智能基础教育范文5

关键词:机械基础;现代的理论和技术;教学效果

《机械基础》是机电一体化专业中一门实践性、综合性较强的课程,它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各种常用机构及通用零件的工作原理、特点和应用的基本知识,使学生初步掌握机械设计的有关标准、规范、选用机构及零件的类型,并能对机构的运动、零件工作能力进行简单的校核,从而具有简单的机械传动装置的能力。

随着教学改革的深化和课程体系的调整,一方面要保证原有的教学内容,另一方面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机械设计领域出现的许多新技术、新方法、新成果都应该在课堂上传授给学生,这不但给教学带来一定的难度,也给学生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困难。因此,积极研究该课程的教学规律和教学方法,探索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对培养学生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具在有重要的教学意义。

一多元智能理论的应用

(一)多元智能理论及其内涵

在全面倡导素质教育以来,许多教育工作者都认识到了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美国心理学家霍华德.加德纳于1983年提出了多元智能理论,是对传统智能理论的挑战。目前,我国高校正在实施素质教育的改革,如何将素质教育渗透到课程教学中是当前教育的重点。多元智能理论作为一个完整教育理论体系,从全新的角度阐述了人类智能的概念,为教育工作者树立正确的教育理念,转变教育方法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所谓智力“是在某种社会或文化环境的价值标准下,个体用以解决自己遇到的真正难题或生产及创造出有效产品所需要的能力”。并非以往我们认为的那样,是以语言能力和数理逻辑能力为核心、以整合的方式存在着的一种智力。多元智能理论(TheoryofMultipleIntelligence)是加德纳经过多年对心理学、生理学、教育学、艺术教育的研究,证明了人类思维和认识世界的方式是多元化的,至少存在8种彼此相互独立、以多元方式存在着的智力组成。

言语智能(LinguisticIntelligence):是指用言语思维、用语言表达和欣赏语言能力。

数学智能(Logical-mathematicalIntelligence):是指人能够计算、量化、思考命题和假设,并进行复杂数学运算的能力。

空间智能(SpatialIntelligence):是指人们利用三维空间的方式进行思维的能力。

运动智能(Bodily-kinestheticIntelligence)是指人运用整个身体来表达想法和感觉,以及运用双手灵巧地生产或改造事物。

音乐智能(MusicalIntelligence):是指人们能敏锐地感知音调、旋律、节奏和音色等的能力。

人际关系的智能(IntrapersonalIntelligence):是指能够有效地理解别人和与人交往的能力。

自我认知能力(InterpersonalIntelligence):是指关于建构正确自我知觉的能力,并善于用这种知识来引导自己人生。

自然观察智能(NaturalisticIntelligence):是指观察自然界中各种形态,对物体进行辨认和分类,能够洞察自然或人造系统的能力。它们互相联系却又各自独立。

加纳德的多元化智能理论比传统的智能理论具有更大的优越性,它给我们提供了一种多维地看待人的智力的视野和方法。对我们正确地、全面地认识学生具有很高的借鉴作用。

(二)多元化智能理论对机械设计课程教学的启示

传统的机械设计课程教学注重学生对理论的理解、掌握等逻辑数理智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其他智能方面的教育。机械基础的教学目标,不仅应该只让学生理解机械理论概念,而且还要在设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多种素质能力,注重学生的主动学习。合理选择教学内容,培养学生的多元智能,把一些具有时代性和实用性的设计内容引入到教学中,把比较容易理解的章节让学生自学。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

多元智能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是潜在的天才,关键在于如何开发。加纳德还指出对于一个孩子的发展,最重要最有用的教育方法是帮助他寻找一个他的才能尽可以尽情施展的地方,在那里他可以满意而能干。因此,课程的教学方法应该遵循学生的理念,按照每个学生的特点,采用不同的手段对之进行教育。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创新,鼓励探索。采用多元化的评估标准,对学生科学评价。教学不能只注重学生的成绩,而应根据学生自身的基础条件和学习的努力程度、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高低,结合学生平时的学习情况及个人的多元智能进行科学评价。二正确处理多媒体教学手段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关系

作为一个崭新的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以它独特性、先进性、高效性受到很多人的青睐,但并不是所有的教学内容都适用。传统的教学手段虽不具备多媒体的优点,但千百年的运用和改进,也有着它不可替代的精华部分。实践证明,只有将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模式有机结合,才能相得益彰。在教学中切不可一味地追求“高科技”。比如,在讲机构基本特性时,传统的教学是教师会利用教学模型结合板书进行分析。通过学生自己亲自动手摇一摇、转一转才能更直接和更深刻地理解,同时还能体会到死点的存在。这是电脑无法完成的。

三合理地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

《机械基础》课程实践性强,内容涉及到大量的机械传动过程、机械零件构造、机构工作原理等难以用语言不描述清楚的内容。因此,传统的教学方式很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科技的发展,教学手段的多样化为学生提供了直观、易于接受的知识途径。在教学中采用CAI,十分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应用课件时,要注意精选大量机械产品的应用实例,以便从实践中抽象出机构分析和零部件结构与设计问题。另外,在讲授难点时要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综合优势,如用CAI的动态图形画面再现渐开线的形成、齿轮的加工过程、机构的仿真演示。在黑板上也许半节课也很难在学生头脑中有一个很清晰的概念,而多媒体仿真只花两三分钟就能给学生呈现一个直观的、形象的感性认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学效果明显提高。

尽管在教学中多媒体的采用有很多优势,但并非使用了多媒体就能保证教学的成功。

(一)将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引入教学

在机械设计课堂中引入现代设计理论和方法,如创新设计、计算机辅助设计、优化设计等内容,以及与本课程有关的新结构、新材料和新技术从而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在课程教学中尤其是在课程设计中,注重对学生进行现代设计方法应用能力的培养与实践。

(二)在教学中引入创新思维

只有创新才能在市场激烈的竞争中占有一席之地。在课堂上向学生提供创造性思维方法和创造技法。鼓励学生大胆创新,不拘泥已成型的设计模式。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大力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结论

《机械基础》是一门非常重要的技术基础课,内容多,课时相对较少。如何在较少的学时内,使学生能够较为全面地掌握机械设计的设计、计算、零部件的选用等内容,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就要不断学习现代新技术、新理念、提高的综合能力。不断地改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发挥学生的创造性,为今后学生走向工作岗位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人工智能基础教育范文6

关键词:智能汽车竞赛;创新能力;人才培养模式

作者简介:徐鹏(1981-),男,黑龙江通河人,黑龙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讲师;刘训涛(1975-),男,山东鄄城人,黑龙江科技大学机械工程学院,副教授。(黑龙江 哈尔滨 150022)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3年黑龙江科技大学教学研究项目“构建跨专业竞赛平台提升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的研究与实践”、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学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HGJXHC110906)、黑龙江省高等教育学会高等教学科学研究“十二五”规划课题(课题编号:HGJXHB1110855)、黑龙江省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项目(项目编号:6621)、黑龙江科技大学教学研究项目“机械设计专业创新训练体系的构建与实践”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3)20-0027-02

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社会对于人才的创新实践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高等教育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普遍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和科学素质。”[1]所以,加大力度对高校大学生进行创新素质教育,将创新意识和工程实践能力培养融合,是高校针对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和探索的主要内容与手段。由国家和高校组织的多门类科技竞赛不仅能检验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实践能力,同时又能给学生提供较大的拓展空间,这也成为目前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一种主要方式。

科技竞赛的重要性不仅体现在帮助高校学生树立创新意识,培养工程实践能力,同时能够引领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实践、培养总结积累的观念,进而逐步达到独立处理科研问题的目的。[2]在多门类的科技竞赛中,融合了机械与汽车、控制理论、电气与电子、传感技术、计算机等多学科专业的创新性智能汽车竞赛在国内外迅速开展,目前已经发展成全国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380余所高校广泛参与的全国性大学生竞赛。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智能汽车竞赛,结合所掌握的知识并通过指导教师的指导制作和完善参赛作品。在这一过程中,学生能不断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案,达到自我完善的目的。黑龙江科技大学智能车代表队已成功参加了2010年、2011年和2012年的三届智能汽车竞赛,参赛范围逐年拓展,成绩得到提高。笔者作为黑龙江科技大学该素质教育项目的负责人,通过总结、研究团队建设与参赛实践,针对以智能汽车竞赛为基础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探索。

一、构建竞赛教学平台,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1.注重基础课程,打好基石

高校基础课程教育是培养大学生自主创新能力、竞赛实践能力的基石,是为日后适应所工作的部门、适应工作环境、能在所从事的岗位有所作为的时代需要。进行竞赛实践所需要的基础知识与专业的课程设置有着密切的关系,黑龙江科技大学就一直注重和加强基础课程教育,有针对性地根据专业特色和实践需要进行基础及专业课程的设置。以智能汽车竞赛为例,该竞赛融合了机械与汽车、控制理论、电气与电子、传感技术、计算机等多个学科专业的知识,所以,学生应该掌握多学科专业交叉的基础知识。而黑龙江科技大学参加智能汽车竞赛的队员以机械学院的学生为主、以电气和计算机学生为辅,这就对参加竞赛的机械专业学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黑龙江科技大学机械专业除了设置机械基础课程以外,还设置了电气电子、控制算法基础课程,而为了提高学生的创新思维又设置了技术创新方法类基础课,这样学生在进行竞赛准备的过程中底蕴十足。在进行汽车模型装配时,机械专业的学生对于模型结构的熟悉速度较快,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自己设计机械机构(如支架、托盘等),通过绘图软件绘制二维或三维图形,再进行制作;在进行硬件设计和软件编程时有传感器、控制算法等相关知识,并有电气和计算机专业学生协同合作,保证了竞赛车模制作的质量;在进行模型创新制作中,有了技术创新方法课程所培养的创新思维,学生可针对车模进行创新设计,提高新颖性。

2.举办讲座,增强认识

举办讲座可以提高学生对智能车比赛的认识,培养学生参加比赛的兴趣,拓展学生的知识体系,加强参赛学生的基础。讲座所涉及的学生群体包括全校所有理工科相关专业的学生,感兴趣的领导和老师也可以参与其中。讲座为对智能车感兴趣的学生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良好场所。智能车团队从2010年开始开设讲座,越来越多的学生和指导老师参与其中,学生们可以从讲座讲授的内容和课后交流中,了解智能汽车竞赛的基本情况以及竞赛所涉及到的机械、电气与电子、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开设讲座吸引了许多优秀的学生,团队可以通过深化培训拓展队员。

3.完善实验实践教学,培养能力

工科院校应该以提高学生工程应用能力为目的,以市场为导向,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系统的实验实践教学体系。而智能汽车竞赛正是在强有力的实验实践教学基础上才能不断发展和强大起来,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才能得以提高。[3]因此,注重实验实践教学环节对于智能汽车竞赛等素质教育工作是十分重要的。黑龙江科技大学对于实验实践教学相当重视,对于许多课程,在保证课程基础实验的基础上,增加了很多设计综合性实验。同时,加大“工程实训”在教学环节中的作用,调动学校的精英力量、金牌教师给学生开设很多工程实训项目,创建很多工程实训基地,如工业控制工程实践基地、单片机工程实践基地、传感器与检测工程实践基地、图形图像处理工程实践基地、控制理论与过程控制工程实践基地、电机拖动工程实践基地、电力电子工程实践基地、运动控制工程实践基地和光电工程实践基地。每个实践基地以综合性、设计性工程实践为主,比例高达95%。这些举措都为智能汽车竞赛等素质教育工作提供了良好的竞赛人才,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二、组建竞赛创新团队和创新研究室,培养竞赛人才梯队

1.组建竞赛创新团队的意义

团队模式具有成员多元化、工作效率高、环境适应广、反应迅速等特点。由高校学生组成的创新团队是高校创新的生力军,它是指为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实现学习及科研目标而相互协作进行创新活动并产生一定价值成果的群体组织。[4]

学生的创新意识、实践能力都可以通过在创新团队中的锻炼得到提高,这对于当代高校的人才培养战略来说是很关键的。团队合作能够组合交叉人才进行尖端研究,这也是当代科研的发展方向。很多成功的创新团队(如美国的贝尔实验室、英国的剑桥分子生物实验室)经验说明,优良的创新团队的发展能够促进学科间交流并碰撞出很多创新的火花。由跨专业、跨年级的学生和具有深厚底蕴的指导教师组成的创新团体有着规范的制度和研究特色,这能使学生可以将所掌握的基础知识与科研工程实践等进行有效融合。创新团队模式可以促进学科结构趋于合理化,改善科研氛围,益于培养多学科交叉人才。此外,团队合作会使学生之间相互促进,能够使整个团队产生较强的凝聚力,能够促使团队发挥出强大的力量,易于成员创新精神的培养,也易于成功。

2.竞赛创新研究室的建设

组建高质量创新团队的前提是建立一个高质量的竞赛创新研究室。这对于创新人才培养和团队成员沟通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而智能汽车竞赛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的竞赛,科技含量高,易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因此创建智能汽车创新研究室就显得更加重要。

在校领导和院系领导的支持及协助下,智能车创新研究室在我校工程实训中心建成。研究室分为学习区、制作调试区、活动区和储备区。学习区配备网络,以便让学生能够进行日常的查阅资料和整理文件工作;制作调试区提供全套的电路板设计及制作的仪器及设备,也是学生的动手实践区;活动区是智能汽车的专用跑道场地;储备区主要是存放智能车及其相关设备的区域。工程实训中心还有其他创新研究室和实训基地,学生和老师可以共享资源和设备。创新研究室可以使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将专业知识进一步拓展,进而发展多元智能,进而提高其创新、实践及对知识的自我建构能力,同时也为对科技有浓厚兴趣的学生参与指导教师的科研活动提供了稳定场所和良好的条件,加强了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与联系,有利于对竞赛型选手的培养及选拔。

3.竞赛创新团队的建设与管理

根据学校的发展方针和政策,对于智能汽车竞赛创新团队的建设和管理应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精神为前提,激发所有团队成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使他们能自觉地进入到科学研究的工作中,查找新问题、探索新思路,进而形成良好的科研创新氛围。

竞赛创新团队要将“木桶效应”引入到建设中来,从团队的基础成员抓起,通过基础成员能力的提升带动整个团队。竞赛团队以大三、大四的学生作为主力军,以大一、大二学生作为生力军的方式构成,通过指导教师的引领,实现学生的自我培养。自从创新团队成立以来,每年都会吸收新生力量加入。吸收原则是学生除了具备参与智能车大赛的浓厚兴趣外,还应具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和动手能力,在广泛吸纳优秀人才的同时,通过问答测评的方式筛选队员。之后,指导教师和成熟的竞赛团队学生将组成培训组,为新学员开设培训课程,并在竞赛准备的全程实施指导工作。团队还应注重对学生进行分层次管理,设立不同组别的学习小组,由同学自主选择组别并确定主攻的方向,再由指导教师开设学习计划,有针对性地提高学生的素质,并为竞赛项目的良好实施提供保障。此外,由于指导教师在整个竞赛团队的建设与管理中也起到很关键的作用,所以加强指导教师队伍的管理也尤为重要,合理统筹指导教师的指导时间,并定期进行交流研讨,以提高指导教师的综合素质。通过提高学生综合素质和指导教师的指导能力提升整个创新竞赛团队的整体实力。

三、构建竞赛实践拓展平台,提升学生创新实践能力

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仅仅依靠教学环节是远远不够的,尤其是在黑龙江科技大学全面实施“大德育、大工程、大实践”的人才培养模式下,机械学院就更加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5]我院通过素质教育给学生搭建了一套完整的实践拓展平台,其包含两个层次——校内实践拓展平台和校外实践拓展平台。校内实践拓展平台除了包括智能汽车竞赛校内选拔赛以外,还有大学生科研立项、电子设计竞赛校内选拔赛、无碳小车避障竞赛校内选拔赛以及其他专项素质教育项目,旨在激发学生的科研兴趣,培养学生的实践创新能力,同时为选拔出创新能力较强的同学参加省级以及全国的竞赛做准备。我院的校外实践拓展平台除了包括“飞思卡尔”智能汽车竞赛以外,同时还包括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航空航天模型锦标赛、无碳小车避障竞赛、TRIZ杯大学生创新设计大赛、大学生机械创新设计大赛等一系列在省和国家都有一定影响力的素质教育项目。这些素质教育活动不仅提高了学生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学生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还提升了学生的科技创新基本素质。所以,构建出的竞赛实践拓展平台能够较大地提升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四、基于竞赛的创新实践体系

以智能汽车竞赛为基础,注重培养学生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理论与实践教学、人才梯队建设、实践能力拓展过程中形成了一套以竞赛为载体的创新实践体系。如图1所示。

五、结语

通过智能汽车竞赛以及所拓展的实践平台营造了重视创新实践能力培养的良好氛围,促进了竞赛创新实践体系的进一步完善,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意识、工程实践能力、管理能力和创新能力。竞赛所体现的综合性对于今后的教学改革是一个很好的导向,能够促进教育与竞赛的有机融合,以教育为基础,以竞赛为导向,全面提升学生创新实践的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谢涛,李敏明.实施大学生竞赛“金牌战略”——探索创新人才培养新模式[J].价值工程,2010,(31).

[2]肖晓萍,张华,阎世梁.师生共建型科研创新团队的探索与实践[J].实验技术与管理,2009,7(2).

[3]胡治国.通过智能车大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能力[J].中国电力教育,201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