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被动句总结范例6篇

高中语文被动句总结

高中语文被动句总结范文1

一、英语、汉语被动句式之相似

英语和汉语的被动句式有一些相似之处。英语的被动句式常常表示为被动语态:“be + Verb (Past Participle)”, 而汉语的被动句式常用“被”字句来表达。英语的被动语态与汉语中的“被”字句都用来表示被动的含义,句子的主语都是动作的接受者,两者都可以省略动作的发出者,两者所使用的谓语动词都必须是及物动词,在构成上都可以出现明显的语法标记。英语中表现为“be/get + 动词的过去分词”,与之相似的是,汉语中的被动句式也可以表现为带有标记特征的“被”字句,或者“被”字句的文言格式“为……所……”具体用法视情况而定。除此之外有趣的是,英语和汉语的被动句式还都可以表现为没有任何明显的语法标记。比如:

英文:The flower needs watering. /The door locks easily.

中文:过江隧道修好了。/ 他得到了支持。/ 这本字典是2000年出版的。

二、英语、汉语被动句式之相异

英语和汉语毕竟分属不同的语系,它们之间的差异往往大于它们之间的相似。本文大致总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从语言形式的变化上来看,英语被动语态的基本构成是“be+动词的过去分词”,其中“be”要根据不同的人称、数量和时态转变为相应的形式,而汉语没有繁复的变位、变格以及形态变化,所以被动句式中的“被”字之后的动词不需要改变本身的形态。

第二,从语言的语义来看,两者有着明显的差异。英语在很多情况下都会使用被动语态,比如动作的发出者不为人知或是不想让人知道或者不那么重要,或者读者对动作的承受者更加感兴趣而因此忽视了动作的发出者,或者文章本身强调文字表达的客观性和非情绪化,亦或是出于修辞的考虑,比如表达委婉的语气,如:You are supposed to come here on time. 而对于汉语来说,情况有所不同。“被”字句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多用于描述不愉快、不如意的人和事,比如:

他受到了批评/这个地方遭了水灾。/她被开除了。

可见,英语中被动语态所表达的语义可能是愉悦的情绪,也可能是不如意的情绪,也有可能是中性的情绪,而汉语中“被”字句往往与不愉快相联系。但是,语言也是在不断发展的,正如王力先生[1]所说,“直到现在,被动式所叙述的是不如意或不企望的事,并非一切的叙述句都可变为被动句……现代欧化的文章里,就不依照这一种习惯了;因为西文里如意的事或企望的事也都可用被动式,于是凡西方能用的,中国人也跟着用(尤其是翻译),许多从前不说的话现在也说了”。

第三,从使用频率来看。英语的被动语态不与某种消极情绪相关,即可用于表示积极情绪的句子,又可表示积极情绪的或是中性情绪的,所以使用频率高。而汉语因为“被”字句所携带的消极情绪而使用频率不高。

第四,从语法结构来看,英语里双宾语句一般可以转化为被动语态,有时可以用主动结构中的直接宾语作主语,有时可以用间接宾语作主语,比如:

We made a phone call to Tom. / A phone call was made to Tom. / Tom was made a phone call.

而在汉语里双宾语却不能用“被”来表示被动,比如:

毕老师教孩子们音乐。 / (错误)孩子们被毕老师教音乐。/ (错误)音乐被毕老师教孩子们。

三、从二语习得的中介语偏误分析来看

基于汉英被动句式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我们需要通过对二语习得所产生的中介语进行偏误分析,来进一步研究英汉被动句式的差异对于学习者和使用者所产生的干扰和影响。

韩阳在其论文《欧美学生“被”字句习得情况考察》中分析研究了欧美学生在学习汉语被动句时出现的错误,他将初级阶段欧美学习者“被”字句习得的典型偏误总结为以下几类:“第一类:‘被’字句语义方面的偏误。‘被’字句的语义多表示遭受义,但是这一阶段的欧美学习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在翻译题、判断并改正题中出现大量‘被’字句泛化问题。例如:工作被做得很好……第二类:‘是……的’句与‘被’字句的纠结问题。在分析初级阶段欧美学习者“被”字句的习得情况时,我们发现很多如下句子:那是被我写的。/桌子是被木头做的。/手术是被张大夫做的……第三类:‘被’字句的补语问题。欧美学习者在‘被’字句补语方面的偏误率高达75%,仅次于语义方面的偏误率。这说明补语是欧美学习者“被”字句习得过程中的难点。欧美学习者通常意识不到汉语‘被’字句的补语是必有成分,是绝对不能省略的。如:房子被花园围了。/它被盖了。” 他发现在高级阶段的欧美学习者身上,偏误率较高的方面是补语、受事定指和“由”字句。”

刘瑶在进行英汉被动句偏误的对比分析时,对偏误较为集中地九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其结果用两张表格表示出来。现引用如下。

可以看到,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在作为二语进行学习时,九个进行对比的方面中有八个的偏误率相差不大,只有其中一个即第六项的差别很大。差别很大的这一项是补语偏误,中国学生学习英语被动句时出现的补语偏误率为12%,而欧美学生学习中文被动结构时补语偏误率高达74%。这说明,英汉语在这一点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从汉语到英语的翻译错误率会低于从英文译为中文时的错误率。

四、关于翻译被动句式的建议

英语和汉语的被动句式,有的有语法标记,有的没有语法标记,有的被动句式有被动含义,而有的被动句式没有被动含义。根据是否带有语法标记和是否带有被动含义这两点,可以将被动句式进行分类。

被动句可以分为这样四类:有语法标记又有被动含义的被动句式;有语法标记但无被动含义的被动句式;无语法标记但有被动含义的被动句式;无语法标记又无被动含义的被动句式。

根据上面这四种分类,再加上以修辞为目的的被动句式,本文大致将被动句式的翻译归纳为下面五类。

第一大类是源语中有语法标记带被动含义的被动句式在目的语中译为有语法标记带被动含义的被动句式。

在这一类翻译中,往往源语和目的语的被动句式都带有明显语法标记,英语的“be + Verb (Past Participle)”和汉语的“被”字句在语义和结构上刚好能够对等,比如:At the end of the month he was fired for incompetence.月底,他因自己无能而被解雇。“解雇”这个行为能够引起人不愉快的情绪,这就刚好符合汉语“被”字句所携带的语义特点,所以直接译为“被”字句较为恰当。在翻译中还可以使用作为“被”字句文言格式的“为……所”结构,如:As soon as all the facts have been found out, we can begin to formulate a theory[2].一旦所有的事实为人们所发现,理论即可形成。翻译时除使用“被 + 动词”结构,还可以使用“遭、受、挨 + 动词”,这些动词本身也具有被动的意思。

同理,含有“被、遭、受、挨 + 动词”和“为……所”的汉语句子在译为英语时,也要相应地译为英语的被动句式。如:这个地区洪水。The area was flooded.

需要注意的是,“被”字句一定要有补语,因为“被”字句以受事主语为表达中心,强调受事在事件过程中所受的影响,所以译为汉语“被”字句后要注意检查是否补充了补语,比如:As the hole is bEing drilled, a steel pipe is pushed down to prevent the sides from falling in[2].当孔钻成时,放入钢管防止孔壁坍塌。这句译文如果去掉“成”和“入“,汉语句子本身就会成为病句,从而降低译文的可读性。

这一类是被动句式直接对译为被动句式,简洁明了,易于操作,但是正如贾钰(1999)所发现的那样,英语被动句式与汉语被动结构直接对译的比例很低,只有9%,因此,大部分的英语被动句式在翻译为汉语时需要转换其结构。

第二大类是源语中有语法标记且带被动含义的被动句式在目的语中译为主动句式。

汉语的“被”字句常常含有不愉快的语义,而英语被动语态没有像汉语那样紧密地与情绪相关联,且使用频率很高。所以,在英译汉的时候常常需要作出考虑,以避免出现不当译文,或者在英译汉的过程中出现“被”字句泛化的现象。

首先,我们来看带有明显语法标记的被动句式。在翻译时,如果使用“被”,那么整个句子的语义色彩会人为地带有“不愉快”的情绪,翻译时可以使用“由+动词”、 “受+动词”和“是……的”的结构,既能保证传达原文的客观性又能避免“被”字句的“不如意”色彩。根据吕文华(1994)[3]的研究,“由”字句的谓语对主体进行描述和评议;“N(受)+V”句中的谓语不是表示主语的施动或者被动,而是表示受事主语所代表事物的情状;“是……的”句是判断句,着重肯定说明某个事实,不含有“不如意”的感彩。比如:

Every moment of every day, energy is being transformed from one form into another. 每时每刻,能量都在由一种形式变为另一种形式[4]。

The novel was written by Mark Twain. 这本小说是马克吐温写的。

其次,英语的双宾语句可以转化为被动语态,而汉语的双宾语句不可以。由英语双宾语句转化形成的被动句式在译为汉语时要转译为汉语的主动句。比如:A new approach to solve the problem was given to him by me.我送给他一个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再次,英语的被动语态还可以翻译为汉语无主句。如:Many books on this subject have been published in the past 3 years.在过去的三年里,出版了许多有关这个课题的书籍。

第三大类是源语中带被动含义的主动句式在目的语中译为被动句式。

这一类句子主要是指汉语中带被动含义的主动句式在英语中要译为被动句式。这样的句子在汉语中为数不少,它们在形式上一般都有主语,也有谓语动词,但是从语义上看,主语是谓语动作的承受者,而不是谓语动作的发出者,真正的动作发出者并没有出现,所以句子含有被动的含义。比如:

这座桥明年建成。The bridge will have been built next year.

决议一致通过。The solution has been unanimously adopted.

来宾要求出示入场券。Visitors are requested to show their tickets.

几天之内全国武装起来了。The whole country was armed in a few days.

还有一些汉语句子以“我们”、“人们”、“大家”等泛指性代词作主语,在翻译成英语时不翻译主语,同时把英语译文转化为被动句式。转化后的英文译句往往带有“be + known,seen,found,said,supposed,estimated,believed, reported,suggested,expected……”等被动结构。比如:如果这项实验成功了,我们就说这个方法是可行的。If the research is successful,the method is believed to be workable.如果直译为“we”或者“people”,势必会增加译文中的主观性。

第四大类是源语中带被动含义的主动句式在目的语中译为主动句式。

这一类句子是带有被动含义的主动句,在翻译时要考虑到谓语动词的特征,比如:

The flower needs watering. 花得要浇水了。

门很好锁。The door locks easily.

运动会什么时候开? When will the sports meeting?

第五大类出于修辞目的译为带语法标记但无被动含义的被动句式。

这一类句子在翻译过程中出于要强调句子的某一个成分或突出某种语气而使用被动语态,译文虽然使用被动句式,但是不携带被动的含义。比如:

我国各族人民每年都要热烈庆祝十一国庆节。National Day is enthusiastically celebrated on Oct. 1 by the Chinese people of all nationalities every year.

他一出现在舞台上观众就热烈鼓掌。He appeared on the stage and was warmly applauded by the audience.[4]

英语中还有一些常用的句型是用来表达委婉的语气的,它们有明显的语法标记,但不带被动含义。在汉译英的过程中,要将主动句式转译为被动句式,比如:

你们下午在这里碰一下头。You are supposed to meet here this afternoon.

你最好能按时完成。You are expected to finish it on time.

据说,地球是圆的。It is said that the earth is round.

高中语文被动句总结范文2

[关键词] 道桥专业英语 语法翻译 语法特点 翻译技巧

在道桥专业英语的翻译中,除了与公共英语的翻译有某些共同点外,更重要的是要与该专业的自身特点相结合,尤其是一些科技含量很高的技术资料,语法障碍将直接影响到阅读过程中对复杂长句子的理解水平,加大学习英语的难度。因此,了解专业英语的语法特点和翻译技巧,对于我们准确、专业、严谨、流畅地翻译出好的文章有很大的帮助。

一、长句较多,多由复合句构成

道桥英语属于科技文体,长句占有很大比例,长句翻译要依据原文的句子结构,分清层次及逻辑关系,再按照汉语特点译出原文。长句翻译法通常有顺译法、倒译法和分译法等

1.顺译法

如果英语中的从句很长,但表达顺序和汉语大体相同,这时可采取顺译法,即基本按照英语的语序,把长句拆分成汉语中的短句。

【例1】The rapid growth from 1945 onwards in the prestressing of concrete / shows that there was a real need for this high-quality structural material.

此句在主谓处断开,基本保留英语语序。

【译文】1945年以来,预应力混凝土的迅速发展,反映了对于这种高质量结构材料的实际需要。

2.倒译法

如果英语的表达不符合汉语的表达方式,比如,英语句子一般先讲主句,然后再使用从句或分句补充细节;或者先交代结果,再讲明原因,那么译成汉语时,可采用逆译法。

3.分译法

有些英语长句,含有较长的定语从句、同位语从句以及较长的短语修饰语,在排列次序及表达方式上与汉语差别很大,这时可以考虑打乱原文的结构,将修饰语句单独译为一句或几句,并通过恰当的概括性词语把它们同主语连接起来,也就是运用了翻译过程中的“得其意而忘其形”的手法,使句子的眉目更加清晰,更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例3】In recent decades,there has been a growing concern among many prominent engineers that not only is the term “factor of safety” improper and unrealistic,but worse still a structural design philosophy based on this concept leads in most cases to an unduly conservative and therefore uneconomical design,and in some cases to an unconservative design with too high a probability of failure.

句中that引导了一个由“not only…but( also)”连接的同位语从句作“a growing concern”的同位语,主干结构为“structural design leads to…”,to后引导两个介词短语作并列宾语。

【译文】近几十年来,很多著名的工程师已逐渐注意到,“安全系数”的定义不仅不适当,不符合实际情况,而且更糟糕的是,基于这种概念上的结构设计原理在很多情况下会导致过分保守、不经济的设计,而在有些情况下,又会出现破坏概率太高的冒险设计。

二、被动语态频繁使用,多译成主动形式

道桥英语的一大特点就是在文中大量使用被动语态。一般说来,被动语态句子的主语是陈述的出发点,而后面所叙述的才是句子陈述的重点,即动作的主体。因此,在翻译被动语态时,必须要摆脱原句的语态限制,凡能译成主动句的,应尽量译成主动句。只有在特别强调被动动作或突出被动者时,才处理成汉语的被动形式,这样的翻译才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1.译成汉语的主动句,原句中的主语仍做主语

当原文中的主语为无生命的名词,且句中没有由by引导的行为主体时,原文中的主语仍做主语。

【例4】Air-sampling devices are used to detect and measure smoke,particles and gases.

【译文】大气采样器用于监测空气中的烟尘、颗粒物和气溶胶。

2.译成汉语的被动句,强调被动的动作

强调被动动作的句子,应由汉语的完全被动语态去翻译,即由“被”和与“被”,意义相同的“用”、“让”、“由”、“把”等被动助词来表达。

【例5】Distances between elevations are measured in a horizontal plane.

【译文】高程之间的距离是用水平测量法来测量的。

三、定语从句逻辑关系较复杂,汉译时多调整语序

在专业英语中,常使用能表达完整意思的一个或多个定语从句来修饰同一个先行词。这就使得从句结构复杂,含义繁多。在翻译时,首先要弄清楚先行词和定语从句之间的修饰关系。从和主句关系的密切程度看,定语从句可分为限制性定语从句和非限制性定语从句。采用的翻译方法通常有前置法、分译法和融合法。

1.前置法

对于较短而具有描述性的定语从句,可将其译成“的”字结构放在被修饰词前。

【例6】The smallest stress that produces a permanent deformation is known as the elastic limit.

【译文】产生永久变形的最小应力称为弹性极限。

2.分译法

对于定语从句过长,语法关系比较复杂的句型,翻译时通常采用“分译法”,即把定语从句译成主句的并列句,放在主句之后。

【例7】The first big bridge in Australia was the Hawkesbury River railway bridge,which was built by an American company to link Sydney with Newcastle in 1889.

【译文】澳大利亚第一座大桥是连接悉尼和纽卡斯尔的霍克斯伯里河铁路桥,它于1889年由一家美国公司承建。

3.融合法

把原句中的主语和定语从句融合在一起,它需要改变句子结构,用原句的主语做主语部分,原句中的定语从句做谓语部分,译成一个独立的句子。

【例8】Soft-rock tunneling has as its main characteristic the tunneling process which needs no explosives.

【译文】软岩隧道施工的主要特点,是在施工过程中不需要使用炸药。

从以上的研究中不难看出,道桥专业英语翻译不只是简单地传达原文意思,而应在理解和忠实原文的基础上,按意思和逻辑关系,综合运用翻译技巧和方法进行翻译。同时,在翻译过程中善于发现、总结和掌握技巧和方法,才能在实践中创造出高质量的译文。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被动句总结范文3

关键词:词切分;学优生;学困生;眼动

中图分类号:B842.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5184(2012)06-0525-06

1引言

词空格在拼音文字的阅读中起重要作用:词空格提供自下而上的视觉信息帮助读者切分词,促进词汇识别,还能引导读者的眼睛运动,计划“何时”眼跳(when)和下一次眼跳的位置(where)(Perea & Acha,2009;Rayner,Fischer,& Pollatsek,1998)。在英文阅读中,删除或用字母、数字等替代词空格,读者的阅读速度会显著下降(Malt & Seamon,1978;Morris,Rayner,& Pollatsek,1990;Rayner et al.,1998;Rayner & Pollatsek,1996;Winskel,Radach,& Luksaneeyanawin,2009),眼跳幅度会变短(Rayner et al.,1998)。另外,西班牙语和德语的研究结果与英文研究一致(Inhoff,Radach,& Heller,2000;Inhoff & Radach,2002;Perea et al.,2009)。

有研究者采用空格研究范式考察在无空格文本语言中插入词空格是否会促进阅读(Kohsom & Gobet,1997;Sainio,Hyn,Bingushi,& Bertram,2007)。Sainio等(2007)考察空格在日文阅读中的作用,发现当读者阅读纯假名文本时,插入词间空格可以促进词汇识别;而阅读平假名和汉字混合的文本,插入词间空格没有促进阅读,这主要是因为日本汉字提供了词边界线索,所以空格的效应没有显现。Kohsom等(1997)发现在泰语词之间插入空格提高了读者的阅读速度。

第32卷第6期闫国利等词切分对语文学优生与学困生阅读影响的眼动研究心理学探新2012年汉语书写系统中,汉字是基本的书写单元,缺乏清晰的词边界标记(如空格)。汉语词的词长不同,对《人民日报》语料库中的词进行统计,双字词所占比例最多,为64%,使用次数占所有词语使用次数的比例为56%;单字词比例最少,只有5%,但使用频率较高,为40%(李江波,,陈祖舜,2006)。因此汉语读者无法根据字数找到词切分线索。汉语没有明显的物理线索标记词边界,读者如何进行词切分和识别呢?探讨词间插入空格能否促进阅读,可以理解读者阅读过程中的词切分和识别,有利于探讨阅读的基本信息单元问题。

有研究采用空格范式考察了词空格在成人汉语文本阅读中的作用。Liu,Yeh,Wang和Chang(1974)发现词间插入空格不仅没有促进阅读,反而使阅读速度变慢。而Hsu和Huang(2000)发现词空格能够减少读者的阅读时间,对难度较大文章的促进作用尤为明显,但不影响阅读理解正确率。分析认为由于使用的研究方法不同(仪器和测量指标),结果很难直接进行比较。有些研究者以眼动仪为记录工具,探讨词空格在句子阅读中的作用。Inhoff,刘伟民,王坚和符德江(1997)让被试阅读三种呈现方式的句子:正常无空格,词间空格和随机空格,发现三种方式下的眼动模式没有差别。针对Inhoff等(1997)研究中使用仪器采样率偏低(50 Hz)和空格过小(半角空格)的缺陷,Bai,Yan,Liversedge,Zang和Rayner(2008)作了改进,使用采样率较高的Eyelink Ⅱ(500 Hz)记录读者的眼动轨迹,让被试阅读四种呈现条件的句子:正常无空格、词间空格、字间空格、非词空格的文本(均为全角空格),发现词空格没有干扰也没有促进阅读,并认为这是因为文本呈现方式的不熟悉导致的干扰与词边界信息产生的促进作用之间发生权衡,还发现字间空格和非词空格干扰了阅读;另外,为了消除空格改变文本信息的空间密度对阅读产生的影响,改用阴影标记产生相同的四种条件,重复了空格范式研究中的结果,由此推论汉语阅读的基本信息单元是词。

也有研究者进一步探讨词空格在汉语初学者阅读中的作用。Bai等(2008)以阅读经验比较丰富的大学生为被试,发现词空格没有促进也没有干扰阅读,但对阅读经验较少的初学者来说,他们对空格文本和无空格文本的熟悉度差异不大,空格对阅读的促进作用是否明显呢?沈德立,白学军,臧传丽,闫国利,冯本才和范晓红(2010)使用与Bai等(2008)相同的文本呈现方式,考察空格对小学三年级学生阅读的影响。与成人实验结果的趋势一致,阅读词间空格文本和正常文本一样容易。还比较小学三年级学生中阅读技能高者和阅读技能低者阅读空格文本的差异,发现词空格没有促进阅读,但非词空格对阅读技能低者的干扰大。Blythe,Liang,Zang,Wang,Yan和Bai(2010)考察小学生在正常无空格和有词间空格阅读条件下学习新词的眼动特征,表明在词间空格文本下学习新词更有助于他们对新词的掌握。这些结果表明读者阅读词空格文本和正常文本一样容易,词空格对小学生学习新词有显著的促进作用。

沈德立等(2010)关注词空格对汉语初学者阅读的作用,“初学者”采用小学三年级学生,原因是他们阅读经验相对有限,以此来控制文本熟悉性对阅读的影响。但笔者认为,小学三年级学生的阅读经验相对丰富(语文阅读学习有两年),对文本相对熟悉,不能很好地控制文本熟悉性对阅读的影响。因此,以下研究采用小学二年级学生,以减少文本熟悉性对阅读的影响。另外,他们在语文学习中已表现出差异,这可能与他们阅读中能否正确切分词有关。因此,假设(1)在词间插入空格,有利于小学二年级学生阅读。因为插入空格能帮助他们划分词边界,提高词汇识别的速度,从而提高阅读速度。(2)非词空格呈现条件干扰阅读。(3)同时给语文学优生和学困生提供词边界线索,词边界线索对学困生的帮助更大。

2实验

2.1被试

对于语文学优生和学困生并没有明确的定义,因此,该研究采用如下方法筛选出的被试作为学优生和学困生:

(1)统计天津市某普通小学二年级学生(共四个班)的两次学期语文成绩,找出每个班语文成绩前五名和后五名的学生,共40人。请该小学二年级语文老师对这些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进行评估,最终选择了32名学生,其中语文学优生16人,语文学困生16人,这些学生年龄在8~9岁。母语均为汉语,视力或矫正视力正常,且均不知道该实验的目的。

(2)将每个学生的两次重要语文考试成绩进行平均,对两组被试的语文成绩进行t检验。表明学优生的语文成绩(M=97.9)显著高于学困生(M=86.5),t(30)=-8.1,p

(3)对这32名学生进行瑞文智力测验,结果表明所有学生智力水平正常。

2.2实验材料的编制

(1)根据二年级语文教材的水平编制103个句子。所有句子由两名小学语文老师认真阅读并根据小学二年级学生的阅读水平进行评定,标出二年级学生可能不认识的字、词或者理解有困难的句子。删除被标记的句子。

(2)根据现代汉语词典(第五版,2005)对词进行切分。如果句子中有些词的切分有分歧,则删除该句子。

(3)根据(1)和(2)筛选,选出48个实验句,句子长度为9个字。24名不参加后续眼动实验的小学二年级学生在3点量表上对句子的难度进行评定。删除两份无效量表,难度评定结果为1.078(1=我能明白这句话的意思;3=我不明白这句话的意思)。

2.3实验设计

实验为2(学生类型:语文学优生、语文学困生)×4(呈现方式:正常无空格、字间空格、词间空格、非词空格)的两因素混合设计。文本呈现方式:(1)正常无空格是指句子以正常文本形式呈现;(2)字间空格是指在每个汉字之间插入空格;(3)词间空格是指在每一个词间插入空格;(4)非词空格条件,在不同字之间随机插入空格,使相邻的字构成非词。空格占一个汉字的空间。研究发现,采用阴影和空格标记词边界的研究结论一致,所以研究只使用空格范式(Bai et al.,2008;沈德立等,2010)。实验材料举例见表1。

表1实验材料举例

正常无空格条件我每天帮妈妈取牛奶。字间空格条件我每天帮妈妈取牛奶。词间空格条件我每天帮妈妈取牛奶。非词空格条件我每天帮妈妈取牛奶。材料呈现:正式实验共48个句子,包含四种条件,每种条件下有12个句子。实验条件按照拉丁方顺序进行轮组。每一组内句子随机呈现,每个被试只会读到一个句子的某一空格条件。正式实验前,先让被试读8个练习句以熟悉实验程序。另外,根据实验句内容设置12个阅读理解问题,要求被试作出“是或否”的回答,“是”或“否”的比例各占50%。

2.4仪器

使用SR Research公司生产的EyeLink II眼动仪记录被试的眼动轨迹,采样率为500 Hz。实验刺激呈现在19英寸的CRT显示器上,分辨率为1024× 768,刷新频率为85 Hz。被试眼睛与屏幕之间的距离为75 cm。刺激以宋体形式呈现,每个汉字的大小为1.2 cm × 1.2 cm(在正常的无空格条件下字间距为0.1 cm),每个汉字成0.91°视角。

2.5程序

对每个被试单独施测。被试进入实验室熟悉环境后,给被试呈现指导语:“每次在屏幕上出现一个句子,要求被试认真阅读,理解后按键翻页。有些句子后有一个理解判断题,需要按键做出是否判断。” 整个实验大约持续20分钟。

2.6数据处理

使用SPSS13.0对32名被试的数据进行重复测量的方差分析。所有数据进行被试分析(F1)和项目分析(F2)。

2.7结果

以上数据结果表明:首先,反映句子整体加工的时间指标总阅读时间在正常条件、词空格条件、字空格条件均没有差别,表明读者阅读这三种文本一样容易,非词条件干扰阅读。其它指标如平均注视时间、平均眼跳幅度和总注视次数受文本单位空间信息密度的影响。其次,学生类型主效应在所有指标上显著,即语文学困生比学优生需要更长的平均注视时间和总阅读时间,平均眼跳幅度短,总注视次数多,这表明理解率相同时,学困生比学优生对句子的加工困难。再次,阅读时间的交互作用表明非词空格对学困生的干扰更大。

3讨论

3.1词切分对小学二年级学生句子阅读的影响

在沈德立等(2010)探讨的词切分对汉语初学者句子阅读影响的基础上,进一步探讨词切分对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影响,因为与小学三年级学生相比,二年级学生识字量更少,阅读经验更少,容易排除文本熟悉性对阅读的影响。另外,小学二年级学生已表现出学生类型的差异,猜测这可能与他们能否正确切分词和识别词汇有关,因此重点探讨词切分对语文学优生和学困生阅读不同呈现方式文本的影响。

该研究关注的重要问题之一是词空格能否促进小学二年级学生的阅读。结果发现小学二年级学生词间空格和正常无空格条件的总阅读时间相同,这表明词间插入空格没有促进阅读,与Bai等(2008)成人的研究结果相似。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字空格条件和词空格条件在总注视次数和总阅读时间上也没有差别,表明小学二年级学生阅读字空格文本和词空格文本效果相同,这与以往研究(Bai et al.,2008;沈德立等,2010)结果并不一致,他们发现成人和小学三年级学生阅读词空格文本比字空格文本容易。总之,研究结果与引言中的假设(1)并不一致,小学二年级学生阅读词空格文本、字空格文本和正常无空格文本的效果相同。

Bai等(2008)解释了为何词切分没有促进阅读,认为词切分产生的促进和对空格文本不熟悉产生的干扰之间发生权衡。该研究采用年级更低的被试,降低对正常文本的熟悉程度,减少文本熟悉性的干扰,按照Bai等(2008)的逻辑,似乎词空格应该产生更大的促进作用,但结果与该假设并不一致。那么,如何解释研究结果呢?笔者认为小学二年级学生和小学三年级学生,甚至是成人阅读策略可能不同,小学二年级学生掌握的词汇量非常有限,阅读水平比较低,更倾向于采用逐字阅读的策略,因此表现出正常、词空格和字空格文本没有差异,小学三年级学生的阅读模式与成人相似,他们倾向于采用以词为单元的阅读策略,因此词空格文本和正常文本阅读没差异。

该研究关注的另一个问题为非词是否干扰阅读。词间空格和非词空格条件的句子物理长度相同,结果发现词间空格条件的平均注视时间和阅读时间少于非词条件,平均眼跳幅度大于非词条件,表明与词间空格相比,非词干扰阅读。另外还发现字间空格的阅读时间少于非词空格,也表明非词干扰阅读,与以往研究(Bai et al.,2008;沈德立等,2010)的结果一致,也符合该研究预期。

3.2词切分对小学二年级语文学优生和学困生句子阅读的影响

所有眼动指标上发现学生类型的主效应,与语文学优生相比,学困生阅读任何条件的文本时,平均注视时间和阅读时间更长,平均眼跳幅度更短,注视次数更多。这说明学优生阅读策略好于学困生,帮助其迅速识别单词,提高阅读效率,而且这种阅读水平的差异,在初学阅读阶段就明显表现出来。这与以往研究(沈德立等,2010;Hiki,Bertram,Hyn,& Niemi,2009)的结果一致,阅读技能低的读者需要更多的注视时间和注视次数。

尽管语文学困生加工句子比学优生困难,但他们阅读过程的眼动模式是否相同?在平均注视时间和总注视次数上,空格条件和学生类型的交互作用不显著,表明语文学困生和学优生在这两个指标上眼动模式相似。而在平均眼跳幅度、总阅读时间上出现交互作用:学困生阅读词间空格文本与字间空格文本平均眼跳幅度的差异小于学优生,表明学困生阅读时区分这两种文本的能力差,词空格并不比字空格更容易阅读。总阅读时间上的交互作用发现,对学优生而言,词空格的主效应不显著,他们阅读这四种文本一样容易;对学困生而言,非词空格条件的阅读时间显著长于正常无空格条件、词间空格条件和非词空格条件,后三者没有显著差异。这表明非词对学困生阅读的干扰更大。

总之,研究结果表明语文学困生在阅读任何条件下的句子时,效果都不如学优生。非词空格的设置对语文学困生的干扰更大。

3.3研究结果对汉语阅读基本信息单元问题的启示

拼音文字书写系统中,词是基本的书写单元和意义单元,自下而上的物理线索——空格提供词边界标记帮助读者切分词和识别词。而汉语文本则不同,它是由等间距的汉字构成,缺乏可见的词边界线索,增加了读者描述词边界的难度。

该研究对阅读基本单元问题探讨的贡献。Bai等(2008)和沈德立等(2010)采用空格研究范式,发现成人和小学三年级学生阅读词空格文本和正常无空格文本一样容易,而字空格文本和非词空格文本则会干扰阅读,由此推论词是阅读的基本单元。该研究采用相同的范式考察词切分对小学二年级学生阅读的影响,发现他们阅读词空格文本、字空格文本和正常文本效果一样,非词空格干扰阅读。这说明对初学者而言,在阅读经验相对有限,文本熟悉程度低时,字或词都可能是他们的信息单元。这可能与小学二年级学生的阅读策略有关,与阅读熟练程度高的成人相比,由于他们阅读水平低,有可能采用逐字阅读的策略,词单元的优势很难表现。

由此可见,读者阅读基本单元的探讨是一个开放的问题,字或词哪个更基础受很多因素影响,以后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4结论

高中语文被动句总结范文4

关键词:科技文献;被动句式;翻译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2)32-0171-03

科技文献中经常需要描述实验对象及现象,叙述研究过程,介绍研究结果,为了提高其语言的可信度和有效度,所有的文字叙述都要做到尽可能客观、严谨。为了达到这一目的,科技文献中要尽量避免出现带有主观性和情绪化的语言,这一点在英语科技文献中的表现之一即为大量使用被动语态。因此,在进行科技文献的英译或汉译时,能否有效传递原文的信息和客观性,被动句式的翻译就成为重中之重。

一、英语、汉语被动句式之相似

英语和汉语的被动句式有一些相似之处。英语的被动句式常常表示为被动语态:“be + Verb (Past Participle)”, 而汉语的被动句式常用“被”字句来表达。英语的被动语态与汉语中的“被”字句都用来表示被动的含义,句子的主语都是动作的接受者,两者都可以省略动作的发出者,两者所使用的谓语动词都必须是及物动词,在构成上都可以出现明显的语法标记。英语中表现为“be/get + 动词的过去分词”,与之相似的是,汉语中的被动句式也可以表现为带有标记特征的“被”字句,或者“被”字句的文言格式“为……所……”具体用法视情况而定。除此之外有趣的是,英语和汉语的被动句式还都可以表现为没有任何明显的语法标记。比如:

英文:The flower needs watering. /The door locks easily.

中文:过江隧道修好了。/ 他得到了支持。/ 这本字典是2000年出版的。

二、英语、汉语被动句式之相异

英语和汉语毕竟分属不同的语系,它们之间的差异往往大于它们之间的相似。本文大致总结为以下几点。

首先,从语言形式的变化上来看,英语被动语态的基本构成是“be+动词的过去分词”,其中“be”要根据不同的人称、数量和时态转变为相应的形式,而汉语没有繁复的变位、变格以及形态变化,所以被动句式中的“被”字之后的动词不需要改变本身的形态。

第二,从语言的语义来看,两者有着明显的差异。英语在很多情况下都会使用被动语态,比如动作的发出者不为人知或是不想让人知道或者不那么重要,或者读者对动作的承受者更加感兴趣而因此忽视了动作的发出者,或者文章本身强调文字表达的客观性和非情绪化,亦或是出于修辞的考虑,比如表达委婉的语气,如:You are supposed to come here on time. 而对于汉语来说,情况有所不同。“被”字句在古代汉语和现代汉语中,多用于描述不愉快、不如意的人和事,比如:

他受到了批评/这个地方遭了水灾。/她被开除了。

可见,英语中被动语态所表达的语义可能是愉悦的情绪,也可能是不如意的情绪,也有可能是中性的情绪,而汉语中“被”字句往往与不愉快相联系。但是,语言也是在不断发展的,正如王力先生[1]所说,“直到现在,被动式所叙述的是不如意或不企望的事,并非一切的叙述句都可变为被动句……现代欧化的文章里,就不依照这一种习惯了;因为西文里如意的事或企望的事也都可用被动式,于是凡西方能用的,中国人也跟着用(尤其是翻译),许多从前不说的话现在也说了”。

第三,从使用频率来看。英语的被动语态不与某种消极情绪相关,即可用于表示积极情绪的句子,又可表示积极情绪的或是中性情绪的,所以使用频率高。而汉语因为“被”字句所携带的消极情绪而使用频率不高。

第四,从语法结构来看,英语里双宾语句一般可以转化为被动语态,有时可以用主动结构中的直接宾语作主语,有时可以用间接宾语作主语,比如:

We made a phone call to Tom. / A phone call was made to Tom. / Tom was made a phone call.

而在汉语里双宾语却不能用“被”来表示被动,比如:

毕老师教孩子们音乐。 / (错误)孩子们被毕老师教音乐。/ (错误)音乐被毕老师教孩子们。

三、从二语习得的中介语偏误分析来看

基于汉英被动句式之间存在较大差异,我们需要通过对二语习得所产生的中介语进行偏误分析,来进一步研究英汉被动句式的差异对于学习者和使用者所产生的干扰和影响。

韩阳在其论文《欧美学生“被”字句习得情况考察》中分析研究了欧美学生在学习汉语被动句时出现的错误,他将初级阶段欧美学习者“被”字句习得的典型偏误总结为以下几类:“第一类:‘被’字句语义方面的偏误。‘被’字句的语义多表示遭受义,但是这一阶段的欧美学习者并没有意识到这一问题,在翻译题、判断并改正题中出现大量‘被’字句泛化问题。例如:工作被做得很好……第二类:‘是……的’句与‘被’字句的纠结问题。在分析初级阶段欧美学习者“被”字句的习得情况时,我们发现很多如下句子:那是被我写的。/桌子是被木头做的。/手术是被张大夫做的……第三类:‘被’字句的补语问题。欧美学习者在‘被’字句补语方面的偏误率高达75%,仅次于语义方面的偏误率。这说明补语是欧美学习者“被”字句习得过程中的难点。欧美学习者通常意识不到汉语‘被’字句的补语是必有成分,是绝对不能省略的。如:房子被花园围了。/它被盖了。” 他发现在高级阶段的欧美学习者身上,偏误率较高的方面是补语、受事定指和“由”字句。”

刘瑶在进行英汉被动句偏误的对比分析时,对偏误较为集中地九个方面进行了比较,其结果用两张表格表示出来。现引用如下。

可以看到,无论是中文还是英文,在作为二语进行学习时,九个进行对比的方面中有八个的偏误率相差不大,只有其中一个即第六项的差别很大。差别很大的这一项是补语偏误,中国学生学习英语被动句时出现的补语偏误率为12%,而欧美学生学习中文被动结构时补语偏误率高达74%。这说明,英汉语在这一点上有着明显的差异,从汉语到英语的翻译错误率会低于从英文译为中文时的错误率。

四、关于翻译被动句式的建议

英语和汉语的被动句式,有的有语法标记,有的没有语法标记,有的被动句式有被动含义,而有的被动句式没有被动含义。根据是否带有语法标记和是否带有被动含义这两点,可以将被动句式进行分类。

被动句可以分为这样四类:有语法标记又有被动含义的被动句式;有语法标记但无被动含义的被动句式;无语法标记但有被动含义的被动句式;无语法标记又无被动含义的被动句式。

根据上面这四种分类,再加上以修辞为目的的被动句式,本文大致将被动句式的翻译归纳为下面五类。

第一大类是源语中有语法标记带被动含义的被动句式在目的语中译为有语法标记带被动含义的被动句式。

在这一类翻译中,往往源语和目的语的被动句式都带有明显语法标记,英语的“be + Verb (Past Participle)”和汉语的“被”字句在语义和结构上刚好能够对等,比如:At the end of the month he was fired for incompetence.月底,他因自己无能而被解雇。“解雇”这个行为能够引起人不愉快的情绪,这就刚好符合汉语“被”字句所携带的语义特点,所以直接译为“被”字句较为恰当。在翻译中还可以使用作为“被”字句文言格式的“为……所”结构,如:As soon as all the facts have been found out, we can begin to formulate a theory[2].一旦所有的事实为人们所发现,理论即可形成。翻译时除使用“被 + 动词”结构,还可以使用“遭、受、挨 + 动词”,这些动词本身也具有被动的意思。

同理,含有“被、遭、受、挨 + 动词”和“为……所”的汉语句子在译为英语时,也要相应地译为英语的被动句式。如:这个地区洪水。The area was flooded.

需要注意的是,“被”字句一定要有补语,因为“被”字句以受事主语为表达中心,强调受事在事件过程中所受的影响,所以译为汉语“被”字句后要注意检查是否补充了补语,比如:As the hole is being drilled, a steel pipe is pushed down to prevent the sides from falling in[2].当孔钻成时,放入钢管防止孔壁坍塌。这句译文如果去掉“成”和“入“,汉语句子本身就会成为病句,从而降低译文的可读性。

这一类是被动句式直接对译为被动句式,简洁明了,易于操作,但是正如贾钰(1999)所发现的那样,英语被动句式与汉语被动结构直接对译的比例很低,只有9%,因此,大部分的英语被动句式在翻译为汉语时需要转换其结构。

第二大类是源语中有语法标记且带被动含义的被动句式在目的语中译为主动句式。

汉语的“被”字句常常含有不愉快的语义,而英语被动语态没有像汉语那样紧密地与情绪相关联,且使用频率很高。所以,在英译汉的时候常常需要作出考虑,以避免出现不当译文,或者在英译汉的过程中出现“被”字句泛化的现象。

首先,我们来看带有明显语法标记的被动句式。在翻译时,如果使用“被”,那么整个句子的语义色彩会人为地带有“不愉快”的情绪,翻译时可以使用“由+动词”、 “受+动词”和“是……的”的结构,既能保证传达原文的客观性又能避免“被”字句的“不如意”色彩。根据吕文华(1994)[3]的研究,“由”字句的谓语对主体进行描述和评议;“N(受)+V”句中的谓语不是表示主语的施动或者被动,而是表示受事主语所代表事物的情状;“是……的”句是判断句,着重肯定说明某个事实,不含有“不如意”的感彩。比如:

Every moment of every day, energy is being transformed from one form into another. 每时每刻,能量都在由一种形式变为另一种形式[4]。

The novel was written by Mark Twain. 这本小说是马克吐温写的。

其次,英语的双宾语句可以转化为被动语态,而汉语的双宾语句不可以。由英语双宾语句转化形成的被动句式在译为汉语时要转译为汉语的主动句。比如:A new approach to solve the problem was given to him by me.我送给他一个解决问题的新方法。

再次,英语的被动语态还可以翻译为汉语无主句。如:Many books on this subject have been published in the past 3 years.在过去的三年里,出版了许多有关这个课题的书籍。

第三大类是源语中带被动含义的主动句式在目的语中译为被动句式。

这一类句子主要是指汉语中带被动含义的主动句式在英语中要译为被动句式。这样的句子在汉语中为数不少,它们在形式上一般都有主语,也有谓语动词,但是从语义上看,主语是谓语动作的承受者,而不是谓语动作的发出者,真正的动作发出者并没有出现,所以句子含有被动的含义。比如:

这座桥明年建成。The bridge will have been built next year.

决议一致通过。The solution has been unanimously adopted.

来宾要求出示入场券。Visitors are requested to show their tickets.

几天之内全国武装起来了。The whole country was armed in a few days.

还有一些汉语句子以“我们”、“人们”、“大家”等泛指性代词作主语,在翻译成英语时不翻译主语,同时把英语译文转化为被动句式。转化后的英文译句往往带有“be + known,seen,found,said,supposed,estimated,believed, reported,suggested,expected……”等被动结构。比如:如果这项实验成功了,我们就说这个方法是可行的。If the research is successful,the method is believed to be workable.如果直译为“we”或者“people”,势必会增加译文中的主观性。

第四大类是源语中带被动含义的主动句式在目的语中译为主动句式。

这一类句子是带有被动含义的主动句,在翻译时要考虑到谓语动词的特征,比如:

The flower needs watering. 花得要浇水了。

门很好锁。The door locks easily.

运动会什么时候开? When will the sports meeting?

第五大类出于修辞目的译为带语法标记但无被动含义的被动句式。

这一类句子在翻译过程中出于要强调句子的某一个成分或突出某种语气而使用被动语态,译文虽然使用被动句式,但是不携带被动的含义。比如:

我国各族人民每年都要热烈庆祝十一国庆节。National Day is enthusiastically celebrated on Oct. 1 by the Chinese people of all nationalities every year.

他一出现在舞台上观众就热烈鼓掌。He appeared on the stage and was warmly applauded by the audience.[4]

英语中还有一些常用的句型是用来表达委婉的语气的,它们有明显的语法标记,但不带被动含义。在汉译英的过程中,要将主动句式转译为被动句式,比如:

你们下午在这里碰一下头。You are supposed to meet here this afternoon.

你最好能按时完成。You are expected to finish it on time.

据说,地球是圆的。It is said that the earth is round.

五、结语

由于英语和汉语两种语言之间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就使得英汉被动句式的翻译中存在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如何通过对比研究英汉语被动句式,做到使译文最大限度地转达原文的内容,并且在目的语中具有较高的可读性,仍然是被动句式翻译研究的目标。

参考文献:

[1]王力.中国现代语法[M].北京:中华书局,1954.

高中语文被动句总结范文5

一、无使令义动词带“兼语”

一个动宾结构和一个主谓结构套在一起,动宾结构的宾语同时又是主谓结构的主语(即兼语),这种句式我们称为兼语句。兼语句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第一个结构中的动词要含有使令意义。常见的含有使令意义的动词有“使、请、派、催、逗、劝、选、让、留、求、托、命令,动员、阻止、发动、追认、组织、号召、鼓励、要求”等。

如果第一个动词不含使令意义,就不能带兼语,否则就会变成句式杂糅。如:

①找出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是介词还是动词。

②为了青春常在,她从不吝惜金钱用在打扮上,而不管丈夫手头是否宽裕。

③毕克细看了高仓健的表演处理却是极其平静的。

三例中的“找出”、“吝惜”、“细看”都不含使令意义,也不能带主谓短语做宾语,却分别带了“兼语”。如“词”、“金钱”、“高仓健的表演处理”等。因而,例①把“找出下列句中加点的词”和“下列句中加点的词是介词还是动词”两句硬糅成一句;例②把“她从不吝惜金钱”和“金钱用在打扮上”两句糅成了一句;例③把“毕克细看了高仓健的表演处理”和“高仓健的表演处理却是极其平静的”两句糅成了一句。改法:将例①的“找出”改为“指出”,例②可改成“她在打扮上从不吝惜金钱”,例③可先在“表演处理”后加个逗号,再在逗号后添上“高仓健的表演处理”。

二、主动被动纠缠在一起

一个句子,要么表示主动,要么表示被动,如果让主动、被动纠缠在一起,就会犯句式杂糅的毛病。常见的格式是:

甲+介+名+被(+甲)+动(“甲”为施事)

④公安部门依照有关规定。对在公路上打场的李春青、张胜富、刘振禄等各被罚20元。

⑤她将卖房之款,除购买了部分高档物品外,其余大部分已被她在上海等地挥霍一空。

例④主动句“对在公路上打场的李春青、张胜富、刘振禄等各罚20元”和被动句“在公路上打场的李春青、张胜富、刘振禄等各被罚20元”纠缠在一起造成了句式杂糅。删去“被”字即可。例⑤主动句“她将卖房之款。除购买了部分高档物品外,其余大部分在上海等地挥霍一,空”和被动句“卖房之款,除购买了部分高档物品外,其余部分已被她在上海等地挥霍一空”纠缠在一起,造成了句式杂糅。可删去“己被她”,成主动句式;也可删去“她将”,成被动句式。

三、画蛇添足

某些杂糅的病旬,就是由语言结构上的画蛇添足所造成的。说具体点就是,把甲句式和乙句式糅在一起,充当甲句式主语的语言单位,又被用来充当乙句式谓语结构中的宾语。这样的句子,就好象一个身子连着俩脑袋,一个是正长着,一个是倒长着的。其格式是:

甲是……就称为甲

⑥宏观经济论文,就是凡是描述国民经济中属于宏观经济学范畴的、带有普遍性整体性的经济问题研究成果的文章,我们就把它称为宏观经济论文。

例⑥把“宏观经济论文就是……的文章”和“凡是……的文章,我们就把它称之为宏观经济论文”两句硬糅成了一句。可在其中任选一种句式:或删去“凡是”和“(我们)……称为……论文”,或删去“……论文,就是”。

四、滥用词语

⑦国宝是否安在?

“是否在哪里”、“是否在不在”这样的格式都犯了杂糅的毛病。“是否在哪里”是把“是否在”和“在哪里”糅在了一起:“是否在不在”是把“是否在”和“在不在”糅在了一起。同样、“是否在哪里”的倒装旬式:“是否安在”,也是杂糅的。它把“是否在”和“安在”两句糅成了一句。

改法是:或说成“国宝是否在?”,或说成“国宝安在?”。

五、称代不明

⑧这倒使得朱长顺塞翁失马,因祸得福地成全了他。

作者的原意是:朱长顺塞翁失马,因祸得福。但由于“他”称代不明。使得“这倒使得朱长顺塞翁失马,因祸得福”和“这倒塞翁失马。因祸得福地成全了他”两句糅成了一句。

有三种改法:可删去“地成全了他”五个字;也可删去“使得朱长顺”,并将“他”改为“朱长顺”(也可不改);还可改“他”为“自己”,让“使得”带主谓结构“朱长顺……成全了自己”作宾语。

六、前谓兼后主

把甲乙两句糅在一起,前句的谓语同时又兼后句的主语。如:

⑨我们不能因为左宗裳镇压群众、在批判其反动罪行时。象倒脏水那样一概否定是不对的。

高中语文被动句总结范文6

关键词:高中语法 常规教学

英国著名语言家威尔金斯说过:“没有语法就不能很好地表达,而没有词汇什么也不能表达。”由此可见语法在英语学习中举足轻重。但在实际的英语教学中,语法教学主要还是以教师总结讲解为主,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一些语法规则,并不会真正地应用,教学也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鉴于此,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就语法教学浅谈几点体会。

一、教师、学生要转变观念

美国著名教育家帕克在他的主要教育著作《普通教学法》中提到“教师不宜把教材弄得现成后灌输给学生,要让学生自己努力去想、去说、去写、去画,开始时学生的努力往往是不合适的,但经过引导就会逐渐进步。有才能的教师知道学生的反应,并且有方法使他们改变不良反应,有才能的教师可以从学生的言语态度上觉察学生的内心反应并善于引导他们。”

因此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转变观念。教师要首先从观念上逐步走出那种“填鸭式”传统教学的思维模式,让学生充分参与、融入课堂教学活动中,从被动的听课者变为主动的学习者与思考者。

二、教学方法要转变

(1)教学设计要以学生为中心

有效教学设计应该是以学生为中心的,给学生更多的学习机会。以被动语态的讲解为例,教师先不要急于告诉学生抽象的语法规则,而应该用启发式教学,疑探式教学。教师可以先展示一下例句:

We are taught English by him every day.

We were taught English by him last term.

We are being taught English by him now.

We were being taught English by him this time yesterday,

We will be taught English by him next term.

He said we would be taught English by him soon.

We have been taught English by him since then.

We had been taught English by him before she came.

通过观察以上几个被动语态句子,让学生发现语法规律,并让学生把上面八个被动语态句子变成主动语态,然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去观察,探讨主动句与被动句的异同,最后教师可以和同学们共同讨论分析,进而让同学们自己总结出被动语态的构成。这样,远比单纯的被动接受更深刻,理解更透彻,同时同学们可以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的思考与讨论中。

(2)在经典的课文中学习语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