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模式范例6篇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模式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模式范文1

关键词 中小企业 信息化建设 信息化目标 信息化战略

中图分类号 F276.3

文献标识码 A

1 中小企业信息化前景展望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信息技术产业的逐步完善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的贯彻实施,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将出现以下发展趋势:①纵深化。随着条件的不断完善和具备,随着中小企业改革的逐步深入,企业信息化的应用深度将进一步拓展;②国际化。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和越来越多的国外企业和先进的理念进入到中国,企业信息化理念与应用也逐渐与国际接轨;③区域化。中国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和城乡二元结构所反应出来的经济发展的阶梯性,收入结构的层次性都十分明显;④专业化。随着信息技术产业的不断发展和中小企业不断增长,供应商的专业分工将越来越细,针对不同行业、不同规模、不同需求的中小企业信息化产品和服务将越来越丰富,专业化程度越来越高。

2 中小企业信息化战略制定

2.1 中小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模型

无论如何,中小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不能想到哪儿就干到哪儿,中小企业的决策者对企业的信息化战略有一个整体的规划。一个整体的战略规划能够引导企业进入信息化进程;帮助中小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围绕企业的战略目标不放松;使企业知道信息化建设的下一步的方向和目标;便于企业检验成果和发现问题;使实施措施与企业信息化战略紧密结合。图1为中小企业信息化战略规划模型示意图。

2.2 中小企业信息化战略制定步骤

一个完整的信息化战略制定和实施大致包含4个步骤。虽然各个企业的信息化战略都不同,但是完整的战略制定步骤基本是相同的。

(1)根据企业发展远景与内外部条件,确定合适的信息化目标。中小企业信息化的根本目的是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不仅指当前的经济效益,还包括潜在的经济效益。只有从这点出发,企业才会以自身的经济出发为基础做信息化的效益分析,为实现企业的经济效益而信息化,而不会出现盲目甚至为图虚名而搞信息化这样的怪事。根据企业发展的远景和企业的内外部条件确定企业的信息化战略目标和内容。对任何中小企业,正确确定其实施信息化要实现的目标和实施的内容,不仅有利于系统的成功,而且可以节省不必要的浪费。任何企业实施信息化都要避免盲目,既然不盲目实施,就需要确定正确的目标。

(2)以整体考虑,从需求切入,确定合适的信息化建设内容与方案。有了清晰的战略目标,就需要将这目标分解为实实在在的建设方案。根据目标才能合理的确定信息化的内容与方案。企业在确定具体的信息化内容时,不同的企业根据企业发展规划,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阶段选择不同的信息化建设内容。

中小企业由于信息化需求的独特性和信息技术人员的缺乏,应联合信息化系统供应商、信息管理咨询机构成立企业信息化方案设计小组,并由企业一把手担任小组负责人,共同进行企业信息化建设方案的设计。在设计方案时要坚持以上提到的原则,并且应注意:第一,企业信息化建设应有一个通盘的考虑,使信息化建设过程有条不紊,企业的信息化系统由大到小,平稳发展,并能形成一个统一的系统;第二,在设计方案时既要有利于信息技术发挥作用,也要考虑到员工的接受程度和可执行能力;第三,方案除了要最适合企业之外,还要保证灵活性,可扩展性和稳定性,要以未来的眼光和远见设计方案。

(3)制定实施计划。确定企业信息化建设内容与方案后,就要制定严格的实施计划。好的实施计划不仅能保证企业信息化建设目标的实现,还能帮助企业节约有限的资源,争取宝贵的时间。相反,一个草率的实施计划不仅将使企业浪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还将使辛辛苦苦制定的企业信息化建设目标无法实现,更影响企业的发展。

(4)严格项目实施与维护及实施后信息化持续建设与发展。企业应当在项目实施阶段严格要求并监督系统供应商按照实施方案进行实施。实施信息化项目时,企业也必须充分认识到自身在系统实施过程中的作用,决不能袖手旁观而是要积极参与。在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在各个阶段任务完成后要进行考核与评估。此外,要坚持“先培训,后实施”和“边培训,边实施”相结合的原则,切不可先不管不顾地对系统进行安装、调试,然后再去培训员工。企业在项目实施过程中要注意培养企业的技术人员和维护人员,逐步建立起一个良好的开发维护队伍,为信息化系统在企业的真正使用奠定基础。

除了这4个步骤外,还有一点非常重要,那就是中小企业必须根据环境和条件的变化不断调整信息化战略与方案。不变是相对的,只有变化才是绝对的。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工程,在这个阶段中,企业的外部环境、企业的内部条件都会发生变化。当环境发生变化后,企业必须实事求是的根据现实情况调整企业的信息化战略、方案和实施计划,以保证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成功和达到企业发展的远景。

3 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战略模式

3.1 中小企业信息化战略模式

(1)市场型模式。它主要以市场为导向,通过网上展示企业形象、展示优质和特色产品及服务等企业的有形无形资产,吸引客户,争取巩固已有的市场并努力争取扩大市场份额。同时通过网上客户服务系统,提高客户服务的质量。一些企业在已具有稳定的传统市场渠道和商品市场份额的基础上,为保住客户不流失,进一步扩大新产品市场,依靠网络这一新的渠道为客户提供网上服务。电子商务、电子数据交换(EDI)是这种模式的显著代表。

(2)效率型模式。它主要通过各种信息技术手段,提高企业生产与经营效率,加强行政和生产管理,降低成本。同时,通过 Internet网络带来的廉价通讯平台为空间广泛分布的企业提供信息传输渠道,提高企业内部和企业与外部环境的信息交流的效率。如生产自动化系统(包括CAD、CAM、CAPP、CIMS等)、企业内部结算系统、网上办公自动化系统(OA)等。

(3)服务型模式。它主要是通过各种信息技术手段,增加客户满意度,提高服务质量。很多企业可以通过Internet网络服务信息或直接通过网络为客户提供网上技术服务。最主要的是建立客户信息系统,可以帮助实现对客户群的细分,进一步了解客户的行为模式和对服务的期望,以提高客户满意度。客户信息的分析将直接帮助检讨营销策略和企业管理。客户信息系统也将直接的帮助实现服务任务的管理、服务作业的调度。客户关系管理系统(CRM)是这种模式的典型应用。

(4)关系型模式。它主要是通过各种信息技术手段,使企业与上下游企业相互连接依托,使企业成为或维持在某一链条的某一节点。企业通过信息化改造引进大型企业的先进管理理念,并通过建立Extranet加强与上下游企业的业务关系,提高效率,增加上下游企业的满意度,协助完成整个链条的信息化建设,如连锁店型企业网上供销存管理系统、供应链管理系统(SCM)等。

事实上,这几个模式之间没有完全清晰的界限,有些信息化系统即在这种模式中应用,又在那种模式中应用。这4种模式主要是方便中小企业根据企业的核心业务和需求进行战略规划与实施,而不是面对林林总总的信息技术手段无从下手。

3.2 我国中小企业信息化战略模式的选择

(1)制造业。制造业与商贸业、服务业的明显区别是设计开发部门、生产部门、质量控制部门极其重要。CAD、CAM、CIMS、仓库管理、合同跟踪等是最重要的信息系统。全球竞争和经济发展趋势将制造业产品生产、分销、成本、效益推向一个新的境界,也不断向制造业管理者提出新的挑战。制造业对信息化的需求主要是缩短生产周期,提高生产效率;按期交货提高产品质量;根据多变的市场需求不断设计开发新的产品;对库存进行合理控制。MRP(物料需求计划),供应链和价值链管理是制造业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

如果企业主要活动就是生产,高效、灵活的生产是企业的核心价值和竞争力,那么选择效率型模式最适合企业的发展。如果企业除了生产之外,开拓市场是目前的当务之急,那么也可以选择市场型模式。如果企业有比较雄厚的资金实力与技术人才,那么,这两种模式的结合也是可以的。

(2)商贸业。商贸业的突出特点是电子通信手段的极其重要、市场环境的信息需求比制造业、服务业更加重要。因此,需要建立自己的网上销售渠道,市场型模式非常适合。

同时,商贸类企业交易的规模较大,频度也较高,物流的流转比较密集,以物流为纽带的业务环节的管理是日常业务管理的核心,商品核算是企业经营管理的重要一环,是价值管理的核心。他们最重要的管理要素是商品流和资金流。从信息系统的角度来看,各类商贸企业可以简单的划分为零售业、批发业和专业贸易企业3大类。对于零售商业企业,信息化的主体是“商业自动化”系统,如POS(销售点实时管理)系统,市场型模式可以是将来这类企业发展的方向;而对于交易量不够大的大宗批发、专业贸易业和小型零售企业,信息化的目标应该是建立一个“进销存管理系统”,关系型模式可能更适合这些企业。对于商贸企业而言,商务软件对企业的价值最大。商务软件以商品为主要核算对象,对进货、销售、库存、应收、应付、结算、经营分析等环节进行记录和分析,可以比人工管理更快速、更准确、更系统化。

(3)服务业。服务业的行业特征就是产品的非实体性,与顾客之间有直接的关系和生产的过程同时就是服务的过程。服务业的特点使得服务业最直接的信息化需求是建立有效的客户信息系统。客户信息系统的建立可以帮助实现对客户群的细分,进一步了解客户的行为模式和对服务的期望,以提高客户满意度。客户信息的分析将直接帮助检讨营销策略和企业管理。客户信息系统也将直接的帮助实现服务任务的管理、服务作业的调度。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模式范文2

1 石油化工企业在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现状

早在20世纪,我国已经开始使用信息化技术对石油化公企业进行建设,但是在近几年石油的信息化建设才达到高速的发展,我国对石油信息化建设的模式和技术已经逐渐开始采用CIMS、MRP、EPR等信息化技术,但是我国时候化工企业在信息化的建设中遇到了一定的问题,影响我国企业信息化建设的进程。现在,我国石油企业的建设的发展在不断加快,但是对于石油信息化建设的内容更了解并不升入,有许多的石油化工企业的观念落后,认为没有必要对石油进行信息化建设。人的企业认为信息化建设知识一种信息技术,并没有起到作用,这些都是错误的观念。这些原因导致我国石油化工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速度较为缓慢。

石油信息化的建设直接影响石油行业的发展,石油行业的发展的好坏会影响石油相关行业的发展,比如轮胎行业的发展状况,有色金属的行业,汽车行业等。我国对于石油化工企业的信息化的各个方面的投入较少,所以建设的效果不佳。还有一些客观原因影响石油化工企业的的信息化建设。现在我工缺乏专业的中和素质人才,企业的管理机制不健全,不能充分的吸引足够多的高素质和专业型人才。我国的石油化工企业发展环节毕竟符在,涉及到的行业也比较多,针对相关企业的软件开发也比较少。

2 石油化工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模式

2.1 CIMS模式

CIMS模式是从国外借鉴和学习的模式,主要是对企业进行管理的一种技术。在我国的石油化工企业中推行CIMS模式,可以有效的推动我国企业的改革,加强对现代化的企业制度进行管理。实行这种模式可以实现物流、资金流以及信息流实现统一生产。对于整个系统实行的模式管理,已经不仅仅局限于在石油的开采方面,是有的冶炼以及石化产品的销售和流通等各个方面都实现信息化。在实施的低于方面已经发展到全球的网络中。CIMS模式的重要特征就是数字化以及模式化。我国的石油化工企业中云云这种模式主要是有五个模块组成,现在已经逐渐推广到流程工业方面。它可以大规模的处理原料,实现生产过程的连续性,使得产品保持相对的稳定,严格控制生产的的模式,采用集散控制的系统。

2.2 EPR模式与SCM模式

EPR模式是现在广泛应用在管理方面的技术,实际上就是连接所有的职能部门,它的核心是一盒可以存储数据的的应用系统。根据不同部门的要求来完成任务。但是EPR模式仅仅是处理管理方面遇到的问题,不能对企业的模式进行制定和优化管理。SCM模式不仅可以解决管理方面遇到的问题,同时还可以对数据进行分析,并且能提供相管的解决方案和管理服务。

3 石油化工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策略

3.1 进行合作化发展

因为我国在信息化建设的方面缺乏一定的经验,可才采取合作的模式。我国石油化工企业单纯的进行信息化建设,没有足够的经验吗,缺乏专业的人才,所以信息化建设的速度会比较慢,并且浪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要与实际情况相结合,选择相关的企业进行合作,这样有利于石油化工企业的发展和进步。

3.2 培养专业性综合性的人才

我国应该加强培养专业性的综合素质人才,石油化工企业在信息化的建设中需要大量的专业型人才来指导管理工作。所以石油化工企业在开始信息化建设之前应该对负责项目的员工进行专业的培训,让员工认识到信息化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性。

3.3 选择适应的信息化模式

石油化工企业在发展中一定要注意发展的模式,要结合企业发展的具体情况选择信息化的发展模式。不同的发展模式具有不同的特点,石油化工企业不能盲目追求发展的速度,选择不适合的发展模式。石油化工企业在发展建设信息化的同时不能完全放弃传统的管理模式,针对实际情况进行分析,适合用传统方式解决问题,就采用传统法的方式,运用传统方式解决不了的问题就选择信息化方式来解决。

3.4 规范企业的管理制度

加强石油化工企业的管理制度,完善对生产管理的模式。石油化工企业,设计涉及到的行业比较多,管理方面比较复杂,所以必须要是规范企业的管理制度。只有形成良好的管理制度才能更好的发展企业。要建立科学的生产管理集成的信息系统,这样可有效的对信息进行管理,提高管理的效率。对石油化工企业进行管理,可以有效的保障企业信息化的合理建设。在信息管理中要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加强综合型人才的培养。

3.5 统一规划,分块管理

因为石油化工企业涉及到平的行业比较多,管理的内容复杂,所以要对石油化工企业的信息化建设必须要统一规划,分块进行管理。综合所有石油相关的管理信息,建立子系统。对分模块进行管理,有利于提高管理任务的效率,为企业的发展奠定基础。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模式范文3

论文摘要:文章通过介绍施工企业项目管理模式及其信息化发展水平的关系,分析集约化管理模式与分散式管理模式的利弊,提出在住房与城乡建设部信息化标准的引导下,信息化发展水平提高后,企业应当选择集约化管理模式以应对全球化的市场竞争对建设施工企业的要求。

    目前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使国际建筑承包商、国有企业、国内民营企业同台竞争,企业之间的竞争程度愈来愈激烈。项目的规模越来越大,资金风险相应提高;中标价格越来越低,原材料、工人成本不断上涨,利润持续走低;工程的管理越来越复杂,稍有不慎,极易造成亏损。从最近几年的投标情况来看,低价位竞争情况越来越突出,多数中标项目均为保本价格,亏本竞标的现象也时有发生。建筑施工企业作为项目导向型企业,工程项目是建筑企业基本管理单元。在当今信息社会飞速发展的情况下,施工企业只有以项目管理为核心,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项目管理模式,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加强企业的管理,才能应对市场的挑战。

1施工企业项目管理模式

    目前的施工企业项目管理模式主要分为两种:一种是从项目的角度出发,项目部管理自己的项目,即分散式管理模式,或称为“项目经理管理项目”;一种是从公司的角度出发,公司管理多个项目,即集约化管理模式,或称为“公司法人管理项目”。我国的企业大部分采用分散式管理模式,美国的企业普遍采用的是集约化管理模式。

1.1分散式管理模式

    分散式管理模式是一种传统工程项目管理方式。在分散式管理模式中,项目实施的全部权利都交给项目经理,项目经理具有工程实施的人、财、物决定权。具体实施方式为企业或工程承包商拿到工程后,任命或确定项目经理并与项目经理签订项目责任书或承包合同,项目经理按合同向企业或承包商上缴一定比例的费用。

    这种管理模式管理层次少,对企业信息化要求不高,单机作业甚至手工记账也可以实现,在信息化方面无需投人。但是,由于工程建设项目承包合同是业主与符合资质的承包商即建筑企业签订的,企业法人对项目实施过程或完工后的项目负有法律规定的义务,即如果项目出了问题业主找的是企业法人而不是项目经理。

    这种传统的分散式管理模式存在的主要弊病有:项目经理具有项目实施的权利却不承担相应的义务和法律责任;企业法人失去对项目实施的控制权,却承担了项目的进度、质量、安全、信贷、成本等工程的风险和法律责任;企业无法通过项目实施过程的管理去控制项目的资金成本,表面上企业法人收取管理费是只赚不赔.实际上由于大多数传统管理方式管理的项目在账面成本上都不理想或者亏损,企业根本得不到完全可能得到的效益。另外,传统工程项目管理方式将物资材料采购权、工程分包权等权利交给了项目,若缺乏有效的监督,极易发生工程管理的漏洞和腐败。最终,项目成败与否取决于项目经理的能力与责任心。

1.2集约化管理模式

    在集约化管理模式中,企业的各职能环节按规范化的程序实施对项目的管理控制,项目经理只是代表企业去管理项目,是执行人而不是决策者,项目经理要严格体现企业管理项目的旨意,严格执行企业管理项目的规范与制度。

    集约化管理模式的优势就在于能通过集中控制特别是人、财、物的“三集中”,人力资源集中管理、财务资金集中控制、物资材料集中采购供应,解决分散式管理模式的弊病,主要体现在:企业能通过对多项目实施有效的过程管理控制,实现工程项目管理的成本透明化,有助于争取企业利润的最大化,实现企业权利和义务的统一;企业法人通过集中的项目资金财务控制,提高企业资金流动利用率,增强企业的银行诚信度;能有效地保障工程项目的实施进度和工程质量,为社会提供质量优良、使用放心的建筑产品;能有效地堵塞项目管理的漏洞,防止管理人员犯错误、保护人才资源、预防腐败。

    这种管理模式的实施只有依靠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撑才能有效实施,对企业对信息化系统在协同性、集成性、应用性上都有较高的要求,需要投人较多的资金。一般购买软硬件、搭建平台、项目实施一次性投人至少在百万元以上,每年还需投人一定的运行费用。

2信息化发展水平与项目管理模式的选择

2.1信息化发展水平低下时的项目管理模式

    在信息化发展不完备的情况下,总公司与分子公司和项目部,无法达到充分的协同工作和系统集成,公司与项目部之间信息传递失真,决策缓慢,组织效率低下,总公司与项目部之间不得不增加相应管理层级,因此大型的施工企业多为总公司、分子公司、项目部三级管理模式,无法实现组织机构扁平化。同时,由于项目部实施地点分散、产品多样、管理难以规范,以及“联营”、“挂靠”“违法分包”等项目的存在,只能采用分散式管理模式。

    因为分散式管理模式对信息化建设要求低,采用分散式管理模式的企业没有投资信息化建设的驱动力,导致企业信息化建设长期在低水平徘徊,无法取得重大进展。而信息化发展水平的低下,使得企业只能采用分散式管理模式。二者相互作用,互相影响。

2.2信息化发展水平较高时的项目管理模式

    在拥有现代通讯和信息技术的今天,总公司与分子公司和项目部、可以达到充分的协同工作和系统集成,总公司与项目部之间通过vpn技术可以低廉的实现连接、信息实现完全共享、指令在瞬间传达到执行者,技术使采用集约化管理模式管理项目部成为可能。集约化管理模式下,管理工作走向过程化、职能划分趋于综合化、组织机构趋于扁平化。

    同时,集约化管理模式需要信息化的支撑,必然会促进信息化的发展;信息化的发展,为集约化管理模式中人、财、物“三集中”的细化、成本动态控制提供良好的平台,企业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二者相辅相成,共同提高。

3特级资质达标企业项目管理模式的选择

    200年,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关于印发《建筑业企业资质等级标准》的通知”(建市[[2007]72号)和“关于印发《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实施意见》的通知”(建市[2007]241号)相继出台,首次对特级资质施工总承包企业的信息化提出明确要求,并且作为必须具备的条件,把施工总承包企业信息化提高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住房与城乡建设部特级资质中关于信息化的标准共分为基础设施建设、综合项目管理、工程设计管理、人力资源管理、档案资料管理、引导性指标等6个方面、共24个考核点。从信息化的要素方面来分类,主要可以分为:信息化基础设施及保障的方面、信息系统的广度方面及信息系统的深度方面3个方面。

    (1)信息化基础设施及保障方面考核点主要有:硬件设备、网络环境、安全保障、资金保障、制度保障、对外门户网站等,要求基础设施完备,保障有力。

    (2)信息系统广度的方面要求综合项目管理功能齐备,协同集成化程度高。考核点主要有:招投标、进度管理、成本管理、合同管理、物资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竣工管理、风险管理、设备管理等,基本涉及了施工企业及其项目管理的各个主要方面。同时要求,项目管理系统与财务系统、人力资源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以及档案管理系统实现数据集成,部门之间、公司与项目之间实现集中管控。体现了工程建设集团分级管理与多项目管理的能力,即集约化管理能力。

    (3)信息系统深度的方面要求应用由浅人深,常抓不懈。标准规定人力资源、知识管理、财务管理、办公自动化等要求使用一年以上。同时,信息化标准将在每三年的资质考核中继续担当重要考评标准,并根据信息技术的发展不断修订提高。企业必须由浅人深,不懈努力,建立长效机制,不断开展信息化建设,才能保证企业在未来的资质复审中不被淘汰。

    与特级资质信息化建设水平相配套的管理模式是集约化管理模式,这也是国际上通用的一种管理模式。跨国施工企业依靠信息技术进步和集约化管理模式推动成本降低,使企业在竞争中始终保持竞争优势。国内一些信息化发展较好的企业如中国建筑工程总公司在管理变革中也选择了这一管理模式,进行跨国、跨地区的工程项目集中管理,取得了非常好的成果。

4其他资质企业应对措施

    目前国内的特级资质获取建立了很高的技术门槛,同时,关于其他资质等级施土企业的信息化标准也将参照特级资质标准不断出台,这对推动我国的施工企业信息化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信息化将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施工企业必须以标准为指导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才能满足资质审核。适应市场竟争的全球化对建设施工企业的要求。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模式范文4

关键词:信息化建设 策略 系统工程 项目管理

商业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常见问题

信息化建设以点论面,割裂了各局部间的联系。规划主要是围绕着企业的主导业务阐述信息化建设的目标、要求、计划及实施方案,没有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对其它配套项目或未来扩展项目的建设做出有效的关联性说明,使得具体实施过程中各项目分割进行,各部门在开发或引进各种应用软件时,都是单一地追求各自的功能实现,没有按全局的观点做结构化分析与设计,不仅增加了重复性工作,数据的一致性、完整性也难以保证。

信息化建设主要以描述性内容为依据,弱化了项目的可操作性。规划侧重于框架式的描述,只是反映了信息化建设的一般规律,没有对其中具体过程和原因做出分析,因此不能完备和清楚地解释信息化建设的性质。在具体项目实施上,由于没有分别对不同项目的不同特点作具体分析,也没有对同一项目的不同情况进行差异性定位分类,造成实施中的一些无序和混乱,单个项目的成功往往依赖于项目管理人员和软件开发人员的超常努力。

信息化建设没有结合企业当前的战略变革,弱化了项目执行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信息化建设是配合企业战略变革的一种实现手段,然而战略的范畴不仅包含信息化建设,还包含资本扩张、机构改革、业务整合、人员合并和管理规则的制定实行等等。与企业战略变革的分离使得一些项目的前期调研仅基于现状,未能与企业的动态发展联系在一起,反馈信息的滞后和失真增加了各项目后期的沟通成本和实施难度。

信息化建设未考虑到各地分支机构的差异性,造成推进工作准备不充分。各地分支机构和企业总部的信息化建设一体化问题已成为一项重要的任务。各地分支机构的信息化建设基础和信息技术运用水平与企业总部相比有着较大的差距,未考虑各地分支机构的差异性,造成信息化成果的推广与当地分支机构的实际情况脱节,使得随机工作量大幅增加,打乱了原来的项目实施计划和人员部署。

信息化建设采用串行的进程执行方式,使得项目实施效率不高。一个项目由多个任务组成,完成每一个项目目标均需要多个活动,而这些活动应分别按照一定的顺序进行排列,整合后形成网络计划图来表明活动的顺序流程以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由于缺乏对活动和事件之间相关关系的表述,同时缺乏进程变更控制计划和手段,项目实施过程中一旦中间某个环节遇到突发问题而停滞,则后续任务都要以此顺延,延长了实施周期。

信息化建设的风险分析的广度和深度不够,增加了项目实施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原规划没有对项目实施过程中可能出现的内、外部风险进行全面、细致的结构化综合分析,没有对风险可能导致的后果作分类评估,也没有用量化指标估算不同风险对项目或产品的影响程度。由于缺乏有效的规避风险的预防策略,项目实施过程中一旦多个问题并发出现,管理人员往往只能依靠经验,通过主观判断来确定各问题性质的轻重缓急,难免会出现措手不及、顾此失彼的情况。

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项目实施人员角色职能定义含糊,抑制了项目组所有成员的比较优势发挥。任何一个项目在实施过程中都很少要求全部人员同时参加,并且一个成员往往可以分阶段跨越不同项目而身兼数职。没有按照一定的准则以角色划分的方式来设立组队模型,使得管理人员只能采用集中式的控制方法,增加了管理工作的难度和复杂性。同时,由于不能有效考察组成员的生产率与其报酬支付之间的关系,造成组工作效率较低。

信息化建设缺乏相关培训和宣传的方法和措施,项目的最终用户被动接受信息化建设的成果。广大的员工是项目的直接使用者和受益者,他们的积极参与是项目成功的前提条件之一。在每个项目的实施过程中,他们都要面临流程改变、业务技能更新、工作量和工作压力增加等挑战,如果不能理解他们所处的环境和需求,不能提高他们的信息素质和能力,对信息资源和信息技术的有限认知,会造成一些概念上的误解,甚至引致理念的冲突和协同的阻力。

针对以上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或偏差,企业应对信息化建设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协同方式进行适度的调整和修正,可采取以下几个基本策略:

信息化建设总体规划采用适当的理论与方法

IRP理论

IRP(信息资源规划,Information Resource Planning)理论是对信息的采集、传输、处理、使用和管理的全面规划,企业依据和借鉴IRP的有关理论知识,可将信息化建设规划分为3个层面:网络工程;数据库工程;应用软件工程。

EMA开发模式

EMA(企业模型自动化,Enterprise Model Automatic)开发模式基于业务和管理2个层面,以业务建模为基本手段,构架、开发和维护业务应用系统。依据EMA开发模式的有关理论和方法,可将企业的应用软件工程分为4个层次:操作系统平台、软件基础架构平台、业务流程管理平台、应用软件。

I2DEF方法

I2DEF(Integrated IDEF)方法的应用要点强调软件的结构与企业的组织结构相吻合、软件的运行过程是真实业务流程的仿真、软件的数据来自于真实的业务数据、软件中数据间的关系取决于业务数据间的关系。

由单一的描述性定性分析变为推断性定量定性分析

由于以试验、经验为基础的描述性定性分析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相对性,企业应逐渐增加推断性定量分析在信息化建设策略研究中的比重,即设立规范的研究程序,尽量用数字和量度描述对象,通过数据说明或论证结果。

企业信息化建设规划的研究程序大体分为以下5个步骤:

现状调查

设立了信息化基本状况调查与评估体系,通过数据采集和指标分析了解总部及各分支机构的信息化综合状况,并了解目前对企业而言性价比合适的信息技术能覆盖的业务和管理的广度、深度。

目标设定

通过与传统业态的纵向比较分析,以及与国内外同行的横向比较分析,确定研究对象,发现和诊断企业的现实瓶颈问题,从商务与技术2个层面设定目标。其中,商务目标是技术目标的间接反映。

路径选择

Nolan模型的6个阶段指出,企业信息化过程可分为初始阶段、普及阶段、规划阶段、集成阶段、数据管理阶段和成熟阶段。以Nolan模型为必要的参考依据,结合企业的现状和驱动因素,与竞争性市场的同类主流企业成长模式对接,从近期、中期、远期三个角度出发,设计信息化建设的发展路径。

建设实施

主要反映了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项目实施的方案或行动择优选择依据,主要包括需求诊断、风险分析和损益分析、产品或服务筛选、项目组队模型、咨询研发方式、培训推广模式、系统测试办法、系统运行方案等。

评估改进

通过对系统启用前、实施中和运行后的3类数据采集,根据设定的目标和预先建立的评估框架及其指标体系对信息系统的实施效果作综合评价。经过定期比较或逐期比较,形成阶段性或整体性定量定性分析的评估结论。

从系统工程的角度审视信息化建设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由一系列子系统所组成的系统工程,仅对各子系统单独进行优化后所组成的系统并不一定优化。

企业信息资源的分类

从企业信息资源的分类入手,界定企业的核心信息资源和一般信息资源,明确各类信息资源之间的差别和关系,并有序的对其进行分组。同时,信息资源的分类与企业总体数据仓库的设计联系起来,作为其需求分析的重要参考。

信息子系统的分类

依据企业的业态发展状况和特点,可将信息子系统分为4种类型:业务流程处理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决策支持系统、电子商务系统。每种信息子系统中均包含体现企业特征的多个功能模块,这些模块集在不同的信息子系统中既有差别也有衔接。同时,考察子系统的目标和整体系统的目标,使各子系统既能独立运行,也能进行公共数据的同步或异步共享。

按照市场规律和技术发展规律组织子系统的开发和实施

区分生产、经营和管理中的主要流程和辅助流程,再按发展阶段和发展趋势将这些流程按时间顺序分为计算机自动完成、人机交互完成和人工完成3类,从而规划和实现信息化建设的分步进行—成熟的子系统先上、不成熟的子系统后上、未来考虑的子系统暂时用手工替代,相应的具体项目实施方式也分为定制、改造、开发、购入、整合等。

确定分级管理和应用类型

根据在企业组织机构中不同角色的授权范围和职责,从信息处理要求的角度出发区分和确定信息交互过程中不同角色的分级管理类型或分级应用类型。其中,管理类型主要针对组织中角色对信息的识别、审核或加工,而应用类型主要针对组织中角色对信息的提供、录入、采集或传递。

进行全局设计

在设计前开始总体、主系统、子系统的可靠度、协调度和集成度调查,设计时在满足功能和性能的条件下进行可靠度、协调度和集成度设计,建立适当的结构可靠度模型和复合系统协调度模型,在系统安装调试时进行可靠度实验和集成度评估,在系统投入使用后防止可靠度退化并做协调度评估,根据实际情况将总体、主系统、子系统的后期优化和集成方式分为流水线式和工具箱式2种。

信息化建设与企业的战略变革相结合

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规模效益理论和信息资源管理的实质内容决定了企业信息化建设应和企业的战略变革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要符合企业的发展愿景

信息化建设遵循从战略到规划的原则,在信息技术应用支持企业价值定位的同时,制定针对现行经营过程中存在问题的解决方案,体现出信息系统能在资本结构、管理体制、市场格局、营销模式、外部关系等都发生变化的情况下促进组织的发展,使信息系统在纵向上能向上提供决策支持的手段与基础,向下将服务延伸到终端客户,在横向上近能实现与税务、银行等单位的数据交互,远则实现与政府监管部门的信息对接。

要符合企业的业务内容和管理架构

合理的界定企业不同分支机构的业务及其管理的范围、规模、结构、边界、性质,有利于从供应链体系的角度出发考察物流、信息流、资金流三者之间的关系,使信息技术的应用不仅可以贯穿企业内部的各种业态,还可以把生产、流通的上游到下游串连起来。信息系统的构建必须采用较先进的平台技术和设计架构,使系统的功能按企业的业务内容和管理结构变化而扩展,保证系统的前瞻性。

要结合企业的知识管理

企业应以计算机网络的各个功能单元为节点,在内部和外部建立多条通畅的信息通道,实现企业和员工知识增值的过程。信息技术应用配合显性知识、隐性知识的挖掘和推广,在企业内创造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和气氛,协助广大员工在结束旧模式、探索新模式、开始新模式的三个发展阶段中逐步将原来怀疑、消极的态度转变为认同、积极。

考虑各分支机构的地区差异性

总体来说,在企业的区域框架中,信息技术应用水平按地区分布有个依次递减的顺序,因此,信息化建设有一个技术扩散的过程。

设立标杆体系

以标杆库和标杆值为参照,设置基本计分方法,从各分支机构所处的环境、政策支持度、业态、规模、基础建设、软硬件设备、计算机运用水平、员工素质、财务效益状况、组织机构与商业模式和业务流程的配合程度等方面对其信息化实施能力和所具备的条件进行适宜度评估,形成具有针对性的信息化实效定量分析判定结论。

遵循新技术采纳吸收的规律

国外技术经济学有关专家对市场与新技术关系的研究表明,用户对新技术采纳速度的频率分布接近于一个钟型曲线,新技术采纳者在时间上的累积数量表现为S型曲线,见图1。

这表明,各分支机构对信息技术的吸收和应用在时间上和空间上均有差异性。因此,针对各分支机构的发展特点,应从实际出发,灵活地选择不同的信息技术推广策略——集中式策略、分段式策略、混合式策略或再造式策略,预防出现信息化不足、过度信息化和不当信息化,使信息化的投入与期望收益相符。

为了保证信息化建设过程中的统一规划、组织、管理、协调和实施,并在技术和管理上有效支援各分支机构的信息化建设,企业应逐步建立和完善相关的监管制度和基础信息技术标准。通过监管平台,在区域范围内统一指挥,上下互动,及时发现并控制风险,澄清概念并把基础信息技术标准和经验总结在企业内部传播,有序推进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之与各地分支机构的发展状况和速度相匹配。

加强项目管理体系建设

企业信息化建设是由一系列子系统所组成的系统工程,不仅要重视单个项目管理技术,也应注重针对项目组合的管理体系建设。

完善项目管理流程

项目管理流程主要是明确项目实施与组织机构之间的关系。企业信息化建设的项目管理流程应涉及企业战略与流程现状分析、信息化现状与实施能力评估、信息系统需求分析、信息系统架构设计和管理组织形式设计、产品或服务选型、具体项目规划、具体项目实施等7个环节,其中,具体项目实施又可分7个主要步骤:需求诊断、初装、测试、扩展、试运行、预验收、验收。

完善项目管理规范

项目管理规范是在项目管理流程的基础上,具体确定项目细分工作应完成的具体内容以及应达到的标准。企业的项目管理规范可从项目分级管理入手,依据系统覆盖范围先对项目级别进行认定,见图2。

各级别项目有其相应的管理流程,并以不同的项目管理成熟度模型作为规范参考:服务导向型项目的管理规范主要以CMM模型的5个梯级为参考,强调使企业的信息化建设管理者清楚系统现在所处的状态,并了解实现改进系统的路线图。硬件网络项目、服务独立型项目主要以Kerzner模型的5个梯级为参考,强调标准化。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模式范文5

关键词:企业;信息化;战略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7)003-0-01

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导致企业间的竞争加剧,促使中小企业纷纷通过信息化建设和战略的实施来提升自身的综合实力。然而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战略水平较低,多数处于信息化战略实施的初级和中级阶段。为了取得信息化建设预期的收益和效果,制定合理的信息化战略对中小企业来说十分必要。

一、企业信息化战略的内涵

企业信息化战略,是指基于企业发展目标与经营战略,制定企业信息技术应用与发展的整体思路与指导体系,确定信息化战略目标、原则、策略和步骤等内容。[1]

二、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战略对企业成长的意义

信息化战略水平的提高,可以扩大企业规模,企业的法制环境、产业环境以及融资环境也能得以改善和提升。研究发现:对于制造型中小企业,信息化战略主要通过产品和市场、业务流程这两个因素分别促进企业的盈利能力和运营能能力,其次通过资源的高效配置以及管理水平的提高对企业整体的运营能力产生影响。企业的运营能力是企业质的增长,而运营能力的提高可以促进企业持续的成长,其结果也促进了企业量的增长。[2]

三、中小企业企业做好信息化战略的条件

三大基本条件:管理层的高度关注和全力支持、机构或企业内外广泛的认同、必要的资源保障。[3]

根本条件:处理好企业信息战略与企业战略的关系。

四、中小企业信息化战略的规划

(一)企业信息化战略的选择方法

企业的信息化战略规划有四种模式:强调吸引和保留客户的市场型模式;强调生产、经营、管理效率的效率型模式;强调提高客户满意度的服务型模式;强调加强上下游企业关系的关系型模式。四者没有明显的区分,一些信息系统能在不同的模式中应用。根据关键价值链规划法,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企业实施不同的信息化战略。

1.制造业企业

随着全球化制造业协作的发展,MRP、供应链和价值链管理等成为了制造了管理系统的发展趋势。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高效的生产活动时,应当选择效率型模式;如果企业开拓市场是当前阶段的主要任务,那么也可以选择市场型模式。

2.商贸业企业

商贸业的发展关键是通讯,因此电子商务的手段和市场环境的信息非常重要。零售商业企业最佳目标是实现交易自动化,要以市场型模式为主;交易量不够大的批发、专业贸易业以及小型零售业,适合使用可以建设进销存管理系统方便库存的核算的关系型模式。

3.服务业企业

服务业的工作特点使其最直接的信息化需求是建立一个客户信息系统,因为服务业的最重要管理要素是客流,其次是人力资源,所以服务型模式是服务业最合适的战略规划模式。

4.依附性企业

依附性企业通过为大型企业提供服务,与大型企业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而获得稳定回报。他们的信息需求通常由大型企业来被动推进的,保持与大型企业的关系对他们的生存有着重要意义,他们的信息化建设主要采用关系型模式。[4]

(二)信息化战略规划的主要内容

1.信息系统战略规划

企业的信息系统战略规划是对信息系统的目标、约束、结构,对目前业务流程与信息系统的功能、应用环境与应用现状进行评估,对影响战略规划的信息技术发展的预测。

2.业务流程规划

动态多变的市场要求企业的业务流程有着较好的柔性,一个企业组织要能够根据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其业务流程,从而使信息系统在组织机构与管理机制变化时能够保持工作能力。与领导层一起理顺整个组织中需要进行信息化的部门的业务流程,是该步骤需要厘清的任务。

3.信息系统总体结构规划

这是信息战略策划的中心环节,它包括:分析一个组织的信息需求,进行科学、系统的数据规划,对整个信息系统的进行功能规划与子系统划分,进行信息资源配置规划。

4.项目实施与资源分配规划――IT基础设施建设规划

企业在进行信息化建设时,高层管理者要对预算与资产回报率格外重视。如果预算超出了一个企业的可承受能力,并且资产回报率显示情况并不乐观,那么该信息系统的规划就不能继续,需要规划另外一套信息系统的建设。

(三)大数据、云计算技术在信息战略中的应用

大数据和云计算技术能减轻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战略的风险,并使整个信息系统的利用效率提高,增强对管理层决策的支持能力。规模、实力足够的企业应该用大数据技术的思想进行战略设计,既可以减少项目实施失败率,又能减少系统建设的重复投资,提高系统利用效率。通过大数据技术,规划数据标准,整合原有系统并提高新建系统的运行效率,充分挖掘数据潜在价值,可以为管理决策提供支持。[5]

信息化战略依赖于企业的软件系统来支撑企业的业务管控,云计算是传统软件系统的扩展,云计算技术对于企业信息规划系统的最大优势是基础设施和服务从购买变成了租用,使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成本大大降低。

五、结语

中小企业规模、实力还不够强大,在进行信息化战略的建设过程中一定要通过合理的规划来降低风险。此外,企业在实现信息化的过程中应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同的企业应当使用不同的建设模式,在企业发展的不同阶段,企业的信息化战略也应当进行调整。如此一来,中小企业就会拥有更高的市场反应速度与运行效率,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拥有更强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隋静.浅谈中小企业信息化战略的制定[J].硅谷,2010,03:75.

[2]赵晶晶.中小企业信息化战略与企业成长研究[D].安徽理工大学,2015.

[3]赵守香,姜同强,王雯,编著.企业信息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孙红.中小企业信息化战略研究[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2007,06:17-18.

[5]叶琼伟,张谦,王鹏.大数据视角下基于项目管理的资源型企业信息化战略模型实证研究[J].项目管理技术,2015,10:13-17.

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模式范文6

关键词:信息化;CRM;云计算

中图分类号:F270.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9599 (2011) 03-0000-01

Enterprise Informatization Mode

Gao Lei

(Lanzhou Petrochemical,Communication Network Center,Lanzhou730060,China)

Abstract:This paper focuses on enterprise information mode discussed.First,the status of the enterprise information were introduced,and then outlined the content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and then summed up the goal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and finally,on the main mode of enterprise information are outlined.

Keywords:Informatization;CRM;Cloud computing

近年来,在多方面的共同努力下,我国企业对信息化的重视程度有了相当大的提高,根据目前的调查来看,大部分企业已经开始使用局域网,甚至在某些行业应用互联网的企业已经超过80%。但同时我们也要看到,企业在信息化的过程中残次不齐,先进企业和传统企业的差距不断拉大,企业信息化建设在发展阶段上还存在着各种不平衡,因特网的应用也主要集中在网上查询和网上信息等简单的网络操作,在供应链集成、分销渠道、客户管理等方面的应用还不普遍。

一、企业信息化及企业信息化模式的内涵

“企业信息化”是指通过信息技术的应用和对企业信息资源的整合,达到提高管理水平、销售能力、经营水平的目的过程。依据企业信息化适用的规模和联网程度,可以将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分为三个层次,第一层是单机应用――企业在生产经营管理中使用计算机进行简单的文字处理、信息搜索以及报表处理等基本的工作,这些应用发生在企业的操作层面;第二个层次是部门层面的局域网应用。企业局域网链接,实现协同办公、部门间交流和部门间的信息共享,从而在更高的层次上是运用计算机和网络为企业服务;第三个层次是企业级的个性化应用,主要包括企业通过实施ERP、CRM等管理软件,建立起基于网络的企业日常管理、网络营销、客户关系管理等。而信息化模式是指企业在信息系统建设过程中采用的路线、方式,其内涵包括企业信息化建设的目标、企业信息化所采用的主要技术路线、企业信息化范围以及企业信息化实施次序等内容。

二、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应用目标分析

根据信息化水平的高低和实施的成本与难度可以将企业信息化目标分为:办公自动化、CRM、SCM、ERP等具体信息化目标。

(一)办公自动化(OA)。办公自动化是企业信息化中最容易实现一种信息化方式,也是直接效果最明显的部分。所谓办公自动化,是指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不断采用各种机器设备来协助人们的办公业务,并在人员与设备之间搭建起一套服务于企业的高效信息处理系统。其目的是尽可能充分地利用企业信息资源,将人们从凡在的公司业务中解放出来,以便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处理其他问题,从而达到提高工作效率和质量的目的。

(二)客户关系管理(CRM)。CRM,是指改善企业与客户之间关系的一种新型管理机制。系统通过向企业销售部门、市场部门和服务部门提供全面、个性化的客户资料的方式,使企业能够建立和维护一个能够实现统一对外的企业客户关系,达到提高客户满意程度,吸引和保持更多的客户的目的。

(三)供应链管理(SCM)。SCM是对采购原材料、销售、生产、库存、定单以及分销发货等的管理,涵盖了从原材料入库到发货、从供应商到顾客每一个过程环节。企业在运用SCM的过程中,不仅能够增加库存和生产预测的准确性、而且可以降低库存积压和降低工作流程周期,从而提高生产效率、节省成本。

(四)企业资源计划(ERP)。ERP是建立在高度发达信息技术基础之上,并融入先进企业管理思想的一种全面信息化管理系统。ERP是一个基于供应链管理的管理信息集成系统。在管理思想方面,ERP系统包含了多种理论――JIT(准时生产)、SCM(供应链管理)以及库存管理等理论。

三、基于信息化产品提供来源的模式选择

提供信息化产品的主体有以下几类:企业、信息化产品生产厂商(如用友、金蝶等)、信息化产品租赁商。信息化的提供主体不仅决定了企业信息化的实施主体产,而且也决定了企业信息化的资金投入、运营成本和企业信息化的成功率。

(一)企业自我定制模式。该模式是指企业通过组织内部相关信息技术人员或者将企业的软件定制承包给公司等多种方式进行独立开发和实施。这种方式的优点在于量身定做,能充分满足企业自身的特色需要,但是这种方式往往花费的开发成本较高,尤其是一些中小企业往往难以承受。

(二)外购模式。外购模式是指企业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根据企业的需要向外部信息化产品提供商购买软件及服务。通常企业在选择产品的时候会选用公认程度较高的成熟产品或服务,这种产品或者服务往往不用做大的修改。其优点是可以节省了量的信息化建设时间。但也同样具有它本身的缺陷,在于企业信息化产品的选型较为困难,很难找到一种与企业实际情况完全匹配的产品或服务。

(三)租赁模式。租赁模式是指从专业的信息化服务商租赁信息化设备,设备产权属于信息化租赁商,企业只拥有付费使用权利。这种模式的优点是:减轻了企业过重的投资压力,使部分资金保持在良好的流动状态,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了信息技术的动态更新优势,保证信息系统较强的处理能力,保持对企业信息化的有力支撑。信息化产品的租赁方式随着信息技术尤其是网络技术的发展在不断发展和创新,从最初的实体设备租赁到当前的网络和数据处理租赁到未来的云计算方式,实现了租赁内容由实物到虚拟的转变,降低了租赁成本,提高了数据处理效率。当前及未来的信息化租赁模式主要有:

1.ASP(Alication Service Provider)模式,是指基于网络服务器向客户提供“租赁式”应用服务,客户的信息需求可通过网络服务器来获得。

2.SAAS(软件即服务)模式,这种模式是指通过浏览器把程序传给成千上万的用户。对于用户,可以省去在服务器和软件授权上的开支,对于供应商,也只需要维持一个程序就够了,同样能够减少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