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记忆法范例6篇

初中历史记忆法

初中历史记忆法范文1

一、相似联想记忆法

许多历史事件和重大历史史实极为相似,历史学习要抓住相似的核心点,通过纵横联想加以快速归类与记忆,是一种历史记忆的好方法。如七年级下册第十课在讲明清君主集权的加强的措施时,抓住君权加强,比较明清两朝所采取的措施,就能从政治上改革行政机构、思想上八股取士和大兴文字狱掌握主要史实。还可抓住“思想控制”联想学习秦朝、西汉、明朝和清朝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的主要措施。再如,在学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时,三国革命爆发的根本原因都是资本主义的发展受到阻碍,还可联想到三国在革命中都颁布了资产阶级重要文献。还有许多历史事件都可用类似的方法记忆。

二、歌谣记忆法(编历史歌谣)

把历史事件编成口诀或顺口溜,是记忆和学习历史的一种好方法。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编成口诀或顺口溜,印象更深,记忆更牢。如为了让学生记住七雄名称及在地理上的位置,可编顺口溜:“东齐西秦,南楚北燕,赵魏韩在中间。”再如,在教学七年级下册郑和下西洋时,可以编成这样的歌诀来学习记忆:“郑和奉承朱棣令,1405出西洋,与外联系宣国威,刘家港出古里回;此后多年下六次,一共涉达30国,远航红海与非洲,扩大交流开南洋,郑哥相比早半世,书写远航史壮举。”这样学生就容易记住郑和下西洋的派遣者、目的、第一次远航时间、出发地、到达地、返回地;共航行的次数、最远到达地、影响等知识,避免了死记硬背,而且记忆时间会更长久。

三、分组联想记忆法

没有联想比较,就没有深刻的记忆。联想比较记忆法是对历史现象从各种角度各种联系上通过辨别、分析,找出它们的异同点进行记忆。联想比较可以纵比:通过日本明治维新和大化改新背景、内容、结果的比较,不仅能很快掌握它们的历史知识,而且可以发现日本社会性质发生变化的特点。联想比较还可以横比:通过中国封建社会和西欧封建社会形成和结束时间的对比,会很容易记住双方形成和结束的时间,还会发现中国封建社会的形成早于西欧1000多年,而结束时间却晚200年。通过中国的和日本明治维新的对比,不仅便于记住两个变革的历史知识,而且能发现日本明治维新成功、中国失败的原因。联想比较记忆法不仅能使我们巧妙地获取知识,而且也有利于培养我们的思维能力。

四、历史图示记忆法

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复习是巩固知识的重要手段之一。教学时教师应该:第一,在课堂中指导学生抓重点,攻难点,反复强调历史诸因素。创造各种条件,让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的内容、性质、意义、因果等要素牢牢地印在学生脑海中。第二,课后练。要求学生能用自己的语言简要叙述课堂所学的内容,完整地回答课文后面的问题及教师根据教材内容所提出的问题。第三,单元练。即对学生进行单元复习,对部分教材、内容进行重点练习,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教材的理解,巩固所学知识。第四,综合练。就是某一历史主题教学结束后对学生进行综合复习和训练。目的是使学生了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把所学知识分类归纳、比较、分析并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对重要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分析评价,进一步增强学生的记忆、表达、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

历史学习中往往会遇到许多枯燥乏味的知识,我们在学习中可以根据内容来设计图示,从而达到形象直观的学习和掌握知识。例如

初中历史记忆法范文2

关键词:历史结构;历史网络;记忆技巧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4-066-01

前 言:有一种较为公认的说法:历史分为两种,一种是客观存在的,已经发生过的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包括自然史和社会史;一种是人们对前种“历史”有意识地选择、复原和认识。这就让学生明白一个道理,我们不仅要学历史、挖掘历史,而且要记住历史。人类历史,从石器时代到青铜时代、再到铁器时代、从蒸汽时代到电气时代,再到信息时代,漫长的历史过程,内容包罗万象、知识浩翰无边,历史过程都很客观,没有过程就没有历史。对此,学生怎样避免死记硬背、学得灵巧一些,这就需要讲究科学的记忆方法和技巧。

一、帮助学生创建历史结构,疏通历史记忆

许多学生认为历史学习就是死记硬背,按教材逐句记忆结果在短时间内,记住了一部分历史知识,但时间一长就开始张冠李戴,纷乱如麻了。因为零散记忆历史知识是无头绪的,历史知识在他们眼里是各自独立、互不关联的。这样学生学完一本教材就已经腾云驾雾,摸不着东西南北了。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在对教材理解的基础上打破教材原有的体系,帮助学生创建历史结构,疏通历史,有利于学生的记忆。

下面以《中国近现代史》民主主义革命时期(1949年以前)为例来谈谈这个问题。众所周知,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是一部充满血泪和屈辱,由战争、不平等条约、变法以及中国人民抵抗外来侵略和反抗封建势力构成的历史。在教师指导下,同学们就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打破教材结构,多角度多层次的进行分析,重新创建知识结构如下:1、五次帝国主义侵略战争:第一次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2、三次大规模的反封建、反对帝国主义侵略的运动:太平天国运动(反帝反封建的农民运动)、义和团运动(反帝爱国的农民运动)、辛亥革命(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3、清政府实施的两次变法:洋务运动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则是一部由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全国人民帝国主义压迫,打倒军阀,统一中国,成为真正民主共和国的历史。教师可按时间顺序分为四个阶段,即大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在讲述四个阶段时,教师以中国共产党和两大党派为两条线索,讲述不同时期两党的关系及变化、不同的方针政策以及相应采取的具体行动和措施等,这样学生把零散的历史知识由点、线、面连接成密切相关的历史框架,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就像一本浑然一体的故事小说呈现在学生面前,这种适合自己的知识结构才是属于自己的知识,记忆历史也就顺理成章,轻松的多了。

二、帮助学生掌握记忆技巧,加深历史记忆。

许多学生不爱学历史,是因为历史对他们而言,仅仅意味着枯燥的、沉重的、大量的记忆。而这种记忆经不住时间的考验,往往很快就忘得一干二净。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帮助学生掌握一些记忆的技巧和方法。

1、时间计算法。如《中国近现代史》的中法战争起止时间是1884年至1885年,甲午中日战争起止时间是1894年至1895年,同学们不难发现这两个时间恰巧相隔十年,而1884年是清政府在新疆建立行省的时间;1885年是清政府在台湾建立行省的时间。中国无产阶级产生于19世纪40、50年代,中国资产阶级产生于19世纪60、70年代,它们的时间也具有这种记忆特点。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机构是五年召开一次会议,所以讲述《中国近现代史》下册第八章第三节《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时,学生只须记住十六大召开于2002年,就能推算出十五大、十四大、十三大和十二大的时间。

2、类比法、分类法。在近代史中清政府与西方列强签定的不平等条约数不胜数,学生最容易混淆不清。其实,绝大多数不平等条约的内容分为“共性”和“个性”两部分。“共性”是指条约共有的内容,即赔款、割地、开放通商口岸这几项条款;“个性”则是指每个条约独有的条款和内容。而条约的“个性”能让学生加深对条约的记忆,并很容易区分开每个条约。

3、谐音法。在世界历史学习和记忆中,谐音法用的比较多,因为世界历史的地名、人名比较长,学生记起来比较困难,教师可巧妙地、幽默地运用谐音帮助学生记忆历史知识。其实,记忆的巧门和方法很多,只要教师和学生在教学和学习过程中不断的挖掘和摸索,就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让学生历史对历史感兴趣,使历史记忆网络化、系统化

初中历史记忆法范文3

初中历史的特点决定了初中历史教师教学历史的方法跟其他科目有所不同,教师在教学历史的时候,要根据历史学习的特点来进行教学。

1.缺少逻辑思考

历史一直被归为文科,其教学方法也跟文科差不多,很少需要逻辑思考。这主要是因为历史测试以回忆课本知识为主有关,历史并不像物理那样需要分析条件,然后通过逻辑思考,再回忆相关知识得出答案。

2.侧重基础知识记忆

历史学习特别侧重对基础知识的记忆,不对基础知识进行明确记忆,学生就很难得出试题答案。在平时的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帮助学生进行有效记忆,以使学生在考试紧张的时候,也能够回忆起相关的知识。同时,学生也要学会利用零碎的时间来进行记忆,以达到熟能生巧。

3.知识内容多

初中历史知识点较多,学生经常在记住新的知识的同时又忘记旧的知识。所以,学生要合理分配好复习历史知识的时间,充分利用课余时间来记忆众多的历史知识点。初中历史的这个特点就要求我们要把历史知识串联成一个网络,要确保所有的内容都出现在这个网络上,并且网络的任何一点都能通到另一点。

二、初中历史学习中的困难

初中历史的教学,要注意学生在学习历史时遇到的困难,学生哪里觉得难,教师就要思考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这些困难。了解学生的学习困难是提高历史教学质量的一个前提,而初中生学习历史主要面临以下几种难题。

1.容易忘记

笔者经过多年的初中历史教学发现,学生在刚开始学习历史时还觉得轻松,到了初三进行全面复习历史知识时,学生就开始出现遗忘前面知识的问题。这是一种比较普遍的现象,本来过目不忘的人就极其稀有,大部分初中生对于较久的知识都会忘记。学生在增强记忆的同时,教师也要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复习,复习才是巩固记忆的王道。可言说,让学生轻松复习所学的知识是解决学生遗忘的有效方法。

2.不同知识难以串联

学生在学习当中,没能站在高的角度纵览整个系统的知识,因此看不到不同章节知识之间存在的直接或间接的关系,也就很难将不同的知识点串联起来这样就造成了各个知识点孤立存在的现象,学生在考试的时候思维也就比较局限,不能做到举一反三。这些困难困扰着不少渴望学好初中历史的学生,而知识网络的构建的教学方法恰好能解决这些难题,能给初中生学习历史带来事倍功半的效果,既方便了学生记忆,又方便了学生复习所学的知识。

三、知识网络的优点

1.包含初中历史所有知识

知识网络不是只包含一部分知识,而是能够把整个初中的历史知识都包含进去,做到不重不漏,既减轻了学生记忆的压力,又保证了知识的全面复习。整个初中历史的知识网络不需要一下子就构建成,这样会很辛苦,教师可以教学一节内容便构建一节内容,并且与前一节内容进行联系,相对来说,这会让教师觉得其工作量减少了很多。

2.不同知识之间的串联

知识网络构建的关键是把前后两部分知识串联在一起,就以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三单元《统一国家的家建立》为例,该单元包括从“秦王扫六合”“伐无道,诸暴君”到“大一统的汉朝”。其实要把这三课的内容串联起来非常简单,这三课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进行排列的,首先秦国统一了中国,接下来秦国君王暴政,引起百姓起义,然后秦国被,建立起汉朝。学生复习完秦国统一中国之后,便可以联想到秦国暴政,接下来可以联想到秦国被。这样,不同的知识通过一定的规律进行串联,便能构建起知识网络。同样的道理,针对不同的书本,我们也可以找到他们相关的联系,把知识串联起来。知识的串联是从一个知识回忆起全部知识的关键,如果知识网络某一个环节串联得不好,学生便难以回忆相关的知识。

3.有利于加深对知识的回忆

知识网络的构建是为了方便学生在空闲时间,并且手上没有任何历史资料的情况下进行复习。事实上,每一位学生都浪费了很多的空闲时间,例如,在饭堂排队时,在来回学校的路上等。如果历史教师能帮助学生构建知识网络,那么,学生则可以利用这些时间进行复习,并能反复多次地复习历史知识,从而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

四、总结

初中历史记忆法范文4

关键词:初中历史;学习方法

中国上下五千多年的历史让我们领略到了祖国深厚的文化底蕴。中国是个文化大国,教育也在不断发展,经济繁荣昌盛,生活在现代的我们如果细细去体会中国悠久的历史,那么我们不仅仅可以开阔视野,同时还能学习到古人的聪明才智。每个人都接触过历史,本文笔者就初中历史科目谈谈怎样提高效率,从而更好地学习历史。

初中历史的教学内容多而没有顺序性,都要靠学生自己去把历史事件按照时间顺序慢慢理顺,这样的学习方法会造成时间的过多浪费,还可能让学生对历史的学习失去耐心。所以,要有好的学习方法才能学好跨度大、涉及点多的历史知识。现在,我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谈谈学好初中历史的一些学习方法。

一、培养兴趣,提高效率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这句话人人都懂。只要学生对历史产生兴趣,就可以更好、更轻松地学习历史知识,也会把知识记得更清楚、更完整。但是兴趣的培养有一定的难度,只要方法正确就能促进学生学习历史的积极性。在历史课堂上,教师如果按传统的教学方式难免会使课堂显得沉寂,学生学不进去,教师教起来也没有生气。如果教师在课堂上可以适当的增加一点有趣的小故事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不仅仅可以让学生集中注意力,还能让学生充分利用好课堂有限的时间跟着教师的思维走从而学习到更多的知识。比如,教师在讲唐朝历史时可以给同学们念一首白居易的《长恨歌》:春寒赐浴华清池,温泉水滑洗凝脂。教师可以跟学生说说唐朝君王的凄美爱情,也让他们在教师的解说之中可以很好的记住唐朝的兴衰变化,这样一来学生可以联想到唐朝大致的社会发展程度和文化风俗。教师引进历史小故事。引起学生的好奇心,也激发出他们对历史事件的兴趣,最后达到期望的教学目的。

二、 学会比较,加深记忆

学习历史最好的方法就是进行对比记忆和学习,这样学生就不会将错综复杂的历史事件记混淆,张冠李戴。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最易弄错的知识点就是几个不平等的条约,所以教师在讲解这些知识点时可以指导学生对这些类似的条约进行对比,比如可以从时间、通商口岸、赔款数、割据地点、造成的影响等等方面进行比较记忆,这样可以让学生更清楚地理解记忆知识点,还可以建立起逻辑结构从而了解到清政府的腐败无能和当时社会的发展状态。教师的指导加上学生的比较分析扩宽了学生的视野,强化了学生的思维逻辑推理能力,让学生在头脑中建立起完整的知识结构,这样一来学生在考试时可以随时运用知识点回答问题获得高分,也使得学生把知识点记得更牢固更深刻。

三、 联想回忆提升能力

有些人认为学习历史很简单,不过就是背一背、记一记、看一看而已。可是,这样学习历史知识只是暂时性的,记忆会不牢固不深刻,会造成学生厌倦记忆繁多、复杂的知识,导致学生对历史学习兴趣降低。所以,我们在学习历史时可以采用联想的方式来进行学习记忆。意思就是,学生在记忆一个知识点时可以联想另一些与此有关联的知识点。比如,记忆某个时间的历史事件时可以联想下一个时间段发生的事件,或者是在记忆一个知识点时可以联想与此类似的知识点进行记忆。如斯大林进行社会改革的措施和中国初期社会发展采用的改革措施,这两种措施的关系是后者对前者的借鉴,但是两个国家的措施都不科学,从而学生可以更深入地理解其中的本质。学生通过联想后可以记忆更多的知识点,也理解到知识点的深层意义,让学生的理解能力上升一个高度。

四、 归纳总结记忆法

归纳记忆比较适合总复习。学生在学完知识点后要做好笔记的整理、疏通。一段时间后再将知识点归纳总结,归纳出几个知识点的相同之处与区别,并做好笔记以便记忆起来更加清晰。如在学习苏联改革这一知识点时,学生可以对几个不同的领导人采用的措施进行分析归纳,斯大林主要强调的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开展农业集体化运动,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但是最大程度上造成高度集权,破坏民主集中制,导致社会缺乏民主,造成个人的高度专权。其他它领导人赫鲁晓夫的改革、勃列日涅夫的改革,最后戈尔巴乔夫的改革让苏联解体等等,学生可以围绕着改革的手段,社会当时的状况,个人思想等等方面进行归纳总结,同时我们可以归纳出中国在探索阶段采用苏联的改革方式进行的改革。

五、 时间线索记忆法

初中历史事件多,时间也同样多而杂,学生在记忆时会感到很苦恼如果学生学会利用时间线索来记忆事件,弄清时间顺序,建立清晰的时间表来记忆就会在很大程度上节约学习时间,记忆起来也会更加简单。比如,学生在记忆某一时间时可以向前或向后推移几年记忆另一个年生的事情,或者通过时间记忆中国古代和西方古代的事件、发展状况、人文风俗、经济发展程度等等。

总之,学习历史知识的方法很多,我这里只是就自己的经验探讨一些学习方法。每个人的知识掌握程度都不同,最后希望学生能在平常的生活中发现更好的学习方法,同时根据自己的实际水平来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这样学习起来才不会增加疲劳感,反而会有很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记忆法范文5

关键词:新课程标准;初中历史教学;改革

《初中历史新课程标准(2011版)》包含四个部分,分别是:前言、课程目标、课程内容与实施建议,每个版块分为各小节,详细论述了新时代下初中历史教学所要依据的标准,对初中历史教学改革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与2001版《课标》相比,2011版在继承旧版优势的基础上又有显著的突破与创新,因此值得研究并付诸实践。

一、《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版)》的变革

(一)历史课程性质、地位与设计思路的变革

2011版新课程标准首先在前言部分明确说明了历史课程的地位与作用,旗帜鲜明地指出,开设历史课程的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学生通过历史课的学习与熏陶,最终树立健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与价值观。针对历史课程的性质,新课标突出强调了“思想性、基础性、人文性与综合性”,实现了历史课程基础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设计思路上,与旧版相比,更具有易操作性与具体性的特征。因此,2011版新课标较之旧版在历史课程性质与作用的定位上、设计思路的变革上更具时代精神与创新性,符合学生的全面发展。

(二)课程目标方面的变革

2001版《课标》提出了“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这三维目标,在指导初中历史教学上取得了显著成效。而2011版新课标在继承这三维目标的基础上,对目标的描述更加多样、清晰。例如在“过程与方法目标”这一板块,细分为五个部分进行论述,前三部分主要指学习过程方面的目标,后两部分主要是学习方法上的目标,更具有指导作用。

(三)课程内容方面的变革

2010修订版在内容上沿袭了旧版的六大板块内容,包含中国与世界古代史、现代史与近代史。但在具体内容上做了较大突破,将旧版中偏难的知识点予以删除,并根据时代的发展增添了新内容,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除此之外,改变了旧版“学习主题”式的教学形式,而以“点――线结合”的形式表现历史发展阶段,更具时序性。

二、初中历史教学改革的有效措施

(一)转变教学观念

传统的初中历史课堂奉行应试教育的主张,只重视学生掌握历史知识,普遍出现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现状,而极度缺乏人文关怀,不重视培养学生的人生观与价值观。2010版课标修订版在前言部分对历史课程的性质与地位做出了明确阐释,重视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使学生在历史的学习中得到感染与熏陶,从而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因此,教师应当认真学习新课程标准的新理念,转变旧的教学观念,从应试教育的桎梏中走出来,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侵略与反抗》时,除了教授学生一些历史常识之外,更要指导学生从重大的历史事件,如鸦片战争、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感受到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教训,产生热爱祖国、报效祖国的崇高情感。

(二)改变教学方法,创新教学模式

传统的应试教育中,教师奉行“填鸭式”、“一言堂”的教学方式,片面强调教师的“教”,将学生看做是接受知识的“容器”,这种教学方式打击了学生参与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阻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教师应当积极探索新型的教学方式,如创设情境法、小组讨论法、合作――探究式教学方法,真正发挥学生在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地位。例如教师在讲授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兴起》之《五四爱国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一节时,为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与热情,教师在课堂引入环节可以创设情境,利用多媒体设备播放《建党伟业》这部影片的片段,激情澎湃的共产党员形象,星星之火的燎原之势,这些场面与形象会迅速激发学生对中国共产党成立相关知识的兴趣,从而促进学生迅速走入历史课堂,提高历史教学的有效性。

(三)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

在新课改背景下,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此教师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摒除传统的死记硬背、机械记忆的学习方式,转变新的学习方式,以提高历史学习的有效性。为此,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采用小组讨论式等开展历史学习。除此之外,在学生记忆历史常识的过程中,教师可以向学生传授科学有效的记忆方法,如形象记忆法、谐音记忆法、顺口溜记忆法、联想记忆法等,改变死记硬背的机械记忆方式。如学生记忆中国古代朝代变迁时难度较大,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记忆历史变更的顺口溜,如“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宋元明清后,皇朝至此完。”这种记忆方式轻松有趣,使学生迅速记忆历史常识,并保持长时间的记忆效果。

(四)改革教学评价方式

传统的应试教育中,评价学生的唯一标准是学生的成绩,这种单一的评价方式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根据2010年修订版新课程标准,历史课程开设的目的在于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公民”,这就比单一的成绩标准有了更加丰富与科学的内容。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应当改变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丰富教学评价的内容,如在成绩之外,将学生搜集历史资料的能力、口头讲述历史故事的能力纳入历史教学评价体系之中,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与提升。

结语:《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11年版)》在2001旧版课标的基础上进行了卓有成效的创新与发展,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应当在新课程标准的指导下,对初中历史教学进行切实有效地改革,从转变教学观念、改变教学方式、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法以及改革教学评价体系四方面入手,真正实现初中历史教学的改革,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常梅.新课程背景下提高初中历史教学质量的方法探究[J].才智.2013(03)

初中历史记忆法范文6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记忆能力

初中历史教学中,学生对老师所讲的知识感兴趣,或者认为重要,他的注意力就能集中。集中对提高记忆水平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生记忆力方面我实践了以下几种措施:

一、在导入新课上下功夫

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导入新课一环至关重要。教师从一开始导入新课就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虽说没有“好的_始等于成功的一半”那么夸张,但一定能为整堂课奠定一个良好的基调。设计妙趣横生、形式多样的导入语,能缩短学生与教材之间的距离,使学生产生渴求知识的积极心理因素。常用的导入法有故事、谜语、诗歌、音乐、电影、典故导入等等。

二、从基础知识的实用方面入手

学生学习历史,从某种意义上讲是为了考试,我们不能回避这个问题。在历史教学中遇到一些重点课,我会强调其重要性,在历届中考中常见的一些题型,在上课时应重点注意的几个问题。使学生认为所学的知识重要,注意力就集中,讲述课文时,学生的兴趣就提高了,记忆力水平也能相继提高。

三、语言生动化,教具直观化

历史学科特点决定了人们很难直接从现实生活中获得活生生的感性材料。教学中教师只有通过生动形象、趣味性强的语言,配上直观的教具(如挂图、录音、电影片段等),去再现一幅幅波澜壮阔、英勇悲壮的历史画面,去复活一个个栩栩如生的历史人物,才能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表象,才能引起学生心灵上共鸣,激起学生的激情和学习兴趣,增强记忆,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指点方法,培养能力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师培养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生好学、乐学的基础上,还应教给学生科学的记忆方法,使学生会记、记熟,才能真正提高学习效率。在教学实践中,我总结出以下几种记忆方法:

(一)串线记忆法

通过串线,使同一类型的历史事件或同一人物在不同时期的活动,按历史发展的线索,呈现于学生面前,便于学生理解和巩固。如初中《中国历史》教材中有关的主要革命活动的内容,教学时,我按时间的先后把它整理为:1.领导新文化运动;2.领导“五四”运动;3.创办《每周评论》。宣传马克思主义;4.参与创建中国共产党;5.参与组建国共两党和各革命阶级的统一战线;6.1927年在北京英勇就义。

(二)浓缩记忆法

“浓缩”记忆法,即把一些繁杂的内容进行概括、浓缩,提炼成几个要点,使学生能提纲挈领地掌握其重点。如:在记忆隋朝大运河的相关知识点时,我就把知识点浓缩成几个数字“三点四段沟通五大水系”,三点就是指起点涿郡、中心洛阳、终点余杭,四段就是指大运河的四个河段: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五大水系是指大运河沟通的五条大河: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再如:在讲《马关条约》时,我将条约的内容浓缩为:一厂,两亿,三岛,四口。“一厂”即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设立工厂;“两亿”即赔偿日本军费两亿两;“三岛”即割台湾,辽东半岛,澎湖列岛给日本,“四口”即增开沙市,重庆,苏州,杭州四处为通商口岸。

(三)歌诀记忆法

如记战国七雄各国的方位可编为:东齐、南楚、西秦、北燕、中间赵、魏、韩;如:《原始的农耕生活》这一课,可编成记忆歌谣:长江流域河姆渡,磨制石器有进步;耒耜耕地种稻谷,干栏房子共居住。黄河流域有半坡,地穴房子同居住;粮食最早种植粟,还会纺线和织布。

(四)比较记忆法

有比较,才有鉴别。所谓比较,就是对性质相同或相似的历史事件进行对比,找出异同。比较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对《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内容作比较,认识到中国社会是如何一步步地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还有可把我们国家现在实行的改革开放政策,与清末的“门户开放”进行比较等等。

(五)联想记忆法

将已有的知识,加以改造或联想,赋予新的含义的记忆方法。例如,在教学中国古代史的科技文化时,有两个考点学生们反映比较难记:我国第一本农学著作《齐民要术》,作者:贾思勰;宋应星所著的《天工开物》,被誉为“中国17世纪的工艺百科全书”。我让学生从作者的名字上展开联想:贾思勰,三个力加两个田,力气大好种田,与农业有关,所以他写的是农学著作,这里的“民”,可联想到“农民”,还是与农业有关。宋应星,由“星星”可联想到天上,由此便记住了“天工开物”,由“工”,自然可联想到“工艺百科全书了”。

(六)特征记忆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