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历史教育教学范例6篇

初中历史教育教学

初中历史教育教学范文1

【关键词】美育 审美教育

Aesthetic education and junior history teaching

Tao Siyu

【Abstract】Beauty education is one kind of education for cultivating people’s ability to appreciate and create beauty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orrect aesthetic view, which is also called aesthetic education. It is one kind of special education means. In high-school history teaching, students’ ability to appreciate and create beauty can be cultivated through the formal beauty of history culture and the spiritual beauty which is refracted by history character and affair.

【Keywords】Beauty education Aesthetic education

美育是培养人们正确地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在中学历史教学中,通过历史文化的形式美和历史人物、历史事件折射出的精神美,以培养学生欣赏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更何况初中历史课的一大特点是每章节都蕴含着丰富的美学内容。因此,中学历史课教学在审美教学中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是美学在中学的重要阵地,提高历史教师的美学素质和美育素质,是在中学历史课中实施美育的保证。因此,作为历史教师都应当努力提高自身的美学修养,探寻美育的规律以及同历史学科相关的美学特点,从而达到历史学科审美教育的目的。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还要以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去认识、去揭示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性、必然性。批判各种违背历史发展的倒行逆施,善,是指在一定社会历史条件下,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行为关系的道德规范。它集中体现为人类的普遍利益、愿望和要求,是人类利益与社会普遍利益的统一,亦称合目的性。因此,在历史教学中就是要赞美、要讴歌那些以牺牲个人利益,甚至是生命来维护国家和人民利益的行为,抨击各种损害国家和人民利益的丑行。美,是人类社会在实践中利用和把握客观事物的规律,实现人类预期目的的过程,是规律性与目的性的统一。因此,历史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使学生具有以史明智、以史为鉴、以史育志的思想,从而培养学生正确认识历史发展规律,具有强烈的国家意识和民族意识,以复兴民族大业为己任、为骄傲的品质。这正是精神美的表现,也是历史审美教育的落脚点。因而历史教育和美育只有有机地融合在一起,才能真正达到历史教育的目的。同时,也才能使素质教育在历史课堂教学中得到落实。

美育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手段。

它在教育人们认识自然和社会的时候有自身的特点。具体表现为以下两个方面:

①美育是一种情感教育,通过激发人们的情感,在情感的共鸣中达到正确认识自然和社会的目的。

②美育要在寓教于美的愉快享受中实现认识自然和社会的目标。美育如果枯燥乏味、苍白无力,那就是教育者不懂得美育的规律、特点和作用。

因此,历史教师在教学中应恰到好处地创造和渲染美的情趣,可以说,没有教师情感的恰当投入,就没有历史审美教育,就达不到历史教学的目的。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实施审美教育呢?

根据历史学科的特点和美的形态,应从两个方面去进行:

首先,通过历史文化的形式美,增强学生对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化的自豪与热爱。形式美是客观世界的自然属性和物理属性所具有的美,给人以直观的感受,这种感受分为视觉和听觉两类。历史文化中的形式美主要表现为视觉感受。例如,古代浩大的工程秦始皇陵、长城、都江堰、故宫博物馆等,它们都凝聚了中华民族的智慧与结晶,成为世界所叹为观止的杰作。这样的美,能在教师对美育的认识程度中化为无形的力量,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得到美的欣赏、美的评价,并对中华民族光辉灿烂的文化产生无比的自豪感。历史文化中的听觉,主要是音乐的节奏、诗歌的韵律等。当人们静听一首优美的乐曲或诗歌时,不仅能获得情感上的愉悦,达到修身养性、陶冶情操的目的,而且能在了解音乐、诗歌的历史中,为民族的艺术瑰宝而赞叹、自豪。如我们在欣赏《春江花月夜》的时候,不仅被美妙飘逸的乐曲带入一种超凡脱尘、清新优美的境界,而且让我们留连于这种自然的声音,而得到灵魂的洗礼。

初中历史教育教学范文2

关键词 历史 教学 德育 教育

一、切实提高初中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中德育渗透能力

教师是课堂的设计者和组织者,是学生智慧的启迪者和挖掘者,更是学生心灵的塑造者和培育者。因此,发挥历史教学渗透德育的作用,没有高素质的教师是不行的。

(一)历史教师必须是合格的“人师”。一要“有心”,对教学中渗透德育有充分、深刻的认识;二要“有德”,会做人的教师才能培养出会做人的学生。

(二)历史教师必须是合格的“行师”。一要“有识”,要具有扎实、系统、广博的历史专业基础知识;二要“有能”,能熟练掌握教育科学知识和教学技能,还要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有心”、“有德”、“有识”、“有能”构成了历史教师的整体素质,缺一不可。而具备这一素质的教师才能在教学中用真挚的情感和高超的教学技能传授知识,使学生和教师产生强烈的思想共鸣,达到德育渗透的目的。

二、历史课堂上善于提高学生的道德意识

道德情境是道德行为发生的环境,对道德情境的自觉,是产生道德行为的前提条件。如果一个人坐在公共汽车上,面对身边站立的老人或妇孺没有对这种道德情境的自觉意识,那他就不会经历产生道德行为的一系列心理过程,就会无动于衷地继续坐在那里。对道德情境的敏感与自觉程度,是衡量一个人道德素质和水平的重要方面。在历史教学中培养学生对道德情境的自觉意识,主要是分析历史人物产生道德行为的环境。如史学家司马迁惨受腐刑而矢志史书撰述的场景,谭嗣同在变法失败面对捕杀以血酬国的抉择,邓世昌在军舰中弹沉没后舍弃逃生以死殉国的壮举等典型范例,都是极好的教育材料。

三、利用历史文物、图片的欣赏来进行爱国教育

在初中历史新教材中,各个历史阶段都有一个单元的内容来介绍科技、文化、艺术等方面的成就,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欣赏环节来对学生加强德育教育是十分有效的。例如在欣赏敦煌、云冈、龙门这三大石窟艺术时,老师要介绍雕塑的雄伟、壮观,是中国古代文化中集政治、人物、中外风俗,与艺术智慧于一身的结晶这些历史知识时候,应该多多宣传我国古代文明的先进性,让学生对祖国的过去有所了解和自豪感,促进爱国情绪。另外,如组织学生举行故事会、观看相关的爱国影片等,感受我国历史上著名的民族英雄,从抗击楼寇的戚继光、的郑成功、虎门销烟的林则徐、血洒疆场的关天培、与舰共存亡的邓世昌、以身殉国的丁汝昌,到甘愿为变法而捐躯的谭嗣同,他们豪壮的爱国义举,崇高的民族气节,都能深深地感染学生。

四、借助教科书中历史人物的道德形象培养学生的道德情

历史上的道德形象虽然远离现实,是间接的,但他们是作为社会道德标准的榜样而存在,并且生动、具体、鲜明;虽然是以文字和图画为主要表现形式,但仍具有一定的感染作用,可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但是,学生自发的独立形成的对历史人物的道德情感,往往因受其道德认识、判断能力及教科书表达形式的局限,其情感体验也可能是片面或肤浅的。因此,就要求历史教师高度重视和发挥情感教学的作用,从道德情感培养的角度,精心组织、加工教学内容 ,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道德情境,艺术地锤炼、组织教学语言,潜心酝酿情感,使教学产生强烈的感染力,以情育情,引发学生对道德形象形成强烈的情感体验,使教学产生导向和激励作用。

五、培养学生勇于创新的品质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同样创新也是我们每个学生所应有的。但作为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初中生,往往会觉得发明、创新这是离自己很遥远的事情,只属于科学家的责任,殊不知创新其实就在自己的身边,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善于挖掘自己的潜能。对此,在上课时,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历史上一些创新人物的经历,感悟我们每个人都有创新的潜能,都可以创新。比如在学习工业革命和第二次科技革命时,让学生了解珍妮机的发明者-哈格里夫斯、改良蒸汽机的瓦特 、发明大王爱迪生 、发明飞机的莱特兄弟。通过资料展示,发觉他们都只是普通的人,但是他们对我们常人熟视无睹的事物经常会产生疑问,勤于思考,会去探究,去实践,并坚持不懈,从而取得创新的成果,为人类的进步和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

六、通过历史伟人和事件教育,培养学生发扬艰苦奋斗精神

在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革命传统教育,发扬艰苦奋斗精神。在现今物质生活条件越来越好的形势下,该不该继续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在许多青少年思想深处还是一个相当模糊的概念。古代历史上著名的“文景之治”就是艰苦奋斗的典型事例,汉代文帝、景帝作为一国之君,能亲自下田耕作,能以身作则提倡节俭,穿布衣,食粗饭,使汉民风大变,以此扭转了汉初经济萧条、一片荒凉的局势,使汉朝迅速达到了民富国强的振兴;近代史上中国共产党经历了艰苦朴素的奋斗,终于让中国从此屹立在世界东方。在历史课教学中,要让学生懂得,我们和发达国家相比,还有相当大的差距,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艰苦奋斗,树立正确的消费观,不图虚荣、不浮躁,不见异思迁,忠贞不渝地追求真理,坚定不移地将理想付诸实践。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教育教学范文3

关键词:初中;历史教学;素质教育

初中历史教学对于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道德主义教育和人生价值观的教育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在基础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俗话说,读史使人睿智。学习历史可以让学生了解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知道历史的变迁更替,进而在历史中吸取教训,总结经验,实现自我的良性发展。因此,历史教学的目的不仅在于让学生学习历史知识,了解历史的发展过程,还在于让学生内化历史知识,发展自己的能力,这也是素质教育中的历史教学的目的。那么,如何有效践行初中历史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呢?

首先,初中历史教师要调整课堂教学内容,让历史课程的教学内容为素质教育服务。初中历史的教学内容在课本中表现为巨大的科学性、系统性和完整性,是符合素质教育需求的。但是,因为教学编写和出版需要一些时间,其知识也就具有陈旧性和老化性。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要科学调整课堂教学内容,充分融入党的最新精神和当前的社会实际,对教材中的较难问题进行删减,对一些重复内容进行取舍,对一些抽象空洞的内容加以形象化,以促进教学内容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促进好素质教育更好实施。

其次,初中历史教师要改革好教学的方式方法,丰富教学手段,优化教学结构,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素质教育的实施。一方面,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教学观念,在课堂中积极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彰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课堂中自主体验、探究、思考和参与,从而更好地掌握和理解历史知识。例如,教师可以在课堂中注重引导法、实例法、分层教育法、问题法等方式,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的同时,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另一方面,教师要丰富教学手段,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优化教学结构。让内容丰富多彩的画面信息和形象生动的视听素材融入课堂学习中来,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减少了教师的板书时间,还有利于学生学习到更多的知识,并深刻理解课堂知识,有效提高了教学质量。

初中历史教育教学范文4

关键词:初中历史 情感教育 途径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说:“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说明了教育教学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会学生做人,具有良好的思想品质。历史作为一门社会性的学科,在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这就需要初中历史教师挖掘教材中的素材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使他们逐渐明白做人的道理,具备良好的品质,成为社会需要的人才。下面,笔者根据自己的教学经验和实践,谈谈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开展情感教育的具体做法,希望能够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教师要确定初中历史教学中的情感教育目标

教育的目的是一个总的原则,目标是一个非常具体的标准。近年来,随着素质教育的普及,以及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初中历史教学逐渐向科学化发展。但是对于在情感教育的渗透尚未有具体的要求,新课程标准中只是对历史学科情感教育的目标进行了原则性的描述,比较笼统,既没有具体明确的标准,也缺乏相关的实例。如果教师把历史课堂教育目标与历史教育目的混为一谈,就不可能清醒地认识到如何在大原则下制定具体的策略去达到一个具体的目标。因此,初中历史教师在制定情感教育的目标时,应当考虑到它在教学中的有效性,以及在教学中怎样展示它。由历史学科的属性所决定的学生的情感和美育意识都可以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熏陶而受到培养。因此,历史学科情感教育目标应以心理学理论为指导,历史学科特点为基础,根据中学生心理发展水平制定。目标分类是按学科知识对激发学生不同情感所具有的作用进行的内容区分,它要求深教师入地研究历史教学内容,并按一定的方法归纳。明确了情感教育的目标,才能更好地实施情感教育。

二、通过历史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

爱国主义历来就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它是千百年来形成的人们对祖国的一种深厚感情,是国家和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长期积累形成的一种道德规范、文化传统。我国是人才辈出的国家,不同历史时代的杰出人物以不同的风姿展示了中华民族的风貌和优良传统,构成了中华民族的魂魄和脊梁。他们在创造人类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推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优秀品质和高尚情操,成为炎黄子孙继续努力的巨大动力。因此,初中历史教学在对青少年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方面有着独特的不可替代的作用。初中历史课本中提到很多历史人物,众多人物形象中不乏民族英雄、革命领导者,他们的生平事迹都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素材。比如,我国近代史是一段满目苍夷、催人泪下的悲惨历史,帝国主义的侵略和掠夺,封建主义的压迫和剥削,是中国贫穷落后的根源。在这一历史时期,涌现出了林则徐、谭嗣同、孙中山等无数为国为民的民族英雄,他们掀起了反帝反封建的浪潮,给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予以沉重的打击,他们的爱国精神,通过教师的启发诱导,会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

三、挖掘历史素材,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的精神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四大发明对世界科技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隋唐至宋元时期,我国的科技文化走在世界的前列。这一历史时期,我国也是世界最强大的国家之一。当历史发展到清朝的中后期,清朝统治者以为物产丰盈,不必与外国互通有无,而闭关自守,造成科技文化落后,国力逐渐衰落,最终导致帝国主义列强不断入侵,进行割地分赃,使祖国大地千疮百孔,人民流离失所。事实证明,落后就要挨打。由此可见,科技文化是强国之本。我们在教学中,首先要列举科技文化促进社会进步的事例,引导学生认识科技文化的重要性,激励学生的求知欲;其次,翻阅资科,挖掘素材,寻找古今中外科学家的艰辛之路,教育学生具有刻苦钻研的学习精神。我们可以祖冲之计算圆周率,冯如制造飞机,居里夫人发现镭元素等事例,使学生感受到他们坚持不懈、刻苦钻研科学的艰辛历程,从而认识到任何一件发明创造都不是伸手即得,而是需要长时间的艰苦的劳动才能成功。用这些科学家的探索精神,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努力学习,勇于创新的精神,使他们为建设社会主义强国而积极迈向科学的道路。

四、创设有效情境,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

历史事实是客观存在的,但又是可以解释的,正所谓历史包含历史人物、地理地貌、风俗习惯、国家政治、文化生活的历史等,学生也应该有自己的历史解释,这样他们的情感体验才会真实和深刻。在教学中,我们就要做到以学生为主体,鼓励学生不唯书、不唯上,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但它毕竟是学生自己的认识,来自学生内心的体验,所以应该多鼓励。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使学生体验各方面的思想感情。例如,为了增强学生对中国民族工业艰难发展的认识,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观看电视剧《大染坊》最后一集。通过主人公的悲剧性命运走向,揭示民族资本家的艰难生存过程,使学生通过电视剧情,深刻要地体会到中国民族工业在20世纪实发展的艰难状况,也深刻地体会到:一个人的成败与国家的兴亡是息息相关的,个人命运必须与国家民族的命运联系起来,正所谓“国不富则民不强”,从而激发学生为振兴祖国和振兴中华民族而奋发图强的精神。

总之,历史教育在培养学生文化素质、科学精神等方面,肩负着重大的社会历史责任,具有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教育功能。作为新课改的实践者,我们初中历史教师要清晰地认识到历史学科的人文价值,要充分挖掘历史学科的潜能,通过丰富的历史知识陶冶情操、锻炼意志、美化心灵、规范行为,把学生培养成道德高尚、品质美好、举止优雅、意志坚强等素质过硬、全面发展的现代公民。

参考文献:

初中历史教育教学范文5

关键词: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人文教育;渗透

在新课程背景下提升人文素养教育是当前教育发展的主题之一。中学历史学科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在历史教学中,应通过加强情感的投入与陶冶、充分挖掘历史教材中的人文素材、对历史现象及人物进行评价时应当加上道德维度、转变教育观念加强人文修养以及加强教师自身的人文素养,从而营造浓厚的人文氛围,发挥历史教学在学生人文素养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历史学科作为人文学科的核心内容,蕴含着丰富的人文资源,在陶冶人格,开阔视野,传承文化等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那么,如何在初一历史教学中实现人文精神的培养呢?本文就自己初一历史教学实践与体会谈一点看法。

一、 人文教育的科学内涵

何谓人文教育,目前较为普遍的理解是“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所谓“文化”绝不单纯就“知识”而言,更特指“人类在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与人文教育相联系的是人文科学和人文素质。一般认为人文科学包括“哲学、经济学、政治学、史学、法学、文艺学、伦理学、语言学”等。人文素质是“人文科学、人文教育在教育对象身上所体现出来的成果,也称文化素质,包括语言及文字修养,文学艺术修养、伦理道德修养、文明礼仪修养、政治理论修养、历史与哲学修养”等。人文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将人文科学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

二、 初一历史人文素养教育的基本内容

初一历史教育进行人文素养教育的基本内容应包括民族精神、公民意识、国际意识、人格意识等等。

(一)关于民族精神的内容。古代历史上屈原“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追求真理的爱国主义情怀;孟子“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浩然正气的民族气节;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把个人命运与祖国前途紧密联系起来的忧患意识。都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写照。近代以来,中国共产党结合时展要求,在不断继承丰富发展原有的中华民族精神的基础上,又培育了新的民族精神。民主革命斗争中培育、形成了井冈精神、长征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培养了大庆精神、雷锋精神、“两弹一星”精神;在改革开放的新时期,培育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精神,勇于改革、开拓进取的创新精神,这些宝贵精神财富,是民族精神的进一步发扬光大。

(二)关于公民意识的内容。历史学科的内容贯穿古今,涉及中外,包括政治,经济,文化,自然科学,社会生活,风俗民情等各方面内容,在实践公民教育中发挥着其他学科难以替代的作用,能给大家带来许多关于公共精神的思考,如自立,公心,宽容,理解,同情,正义,责任,参与,奉献等。

(三)关于人格意识的内容。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有许多宝贵的精神文明财富,形成了中华民族优秀的人格特质,如热爱真、善、美,讲求礼、智、信,勤劳节俭,自强不息,艰苦创业等,这些传统的优秀人格品质,需要通过普遍化的人格教育去挖掘和发现,使之在现代青少年身上发扬光大。世界史教学中也有很多进行人格教育的素材等。

三、历史教学中如何渗透人文教育

(一)在观念中形精神。初一历史教育强调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因素,情感不但指学习兴趣、学习热情、学习动机,更是指内心体验和心灵世界的丰富。态度不仅指学习态度、学习责任,更是指乐观的生活态度、求实的科学态度、宽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不仅强调个人的价值,更强调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科学的价值,更强调科学价值与人文价值的统一不仅强调人类的价值,更强调人类价值与自然价值的统一,从而在内心确立起对真、善、美、的价值追求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可持续发展的理念。

(二)在行动中提升人文素质。历史教学活动调动学生主体参与的积极性,教师要创造平等、民主、和谐、合作的课堂氛围,使学生有参与的热情;问题的广度和深度要切合学生的实际,唤醒学生的潜在力,促使学生从内部产生一种主动的力量;采用多种让学生参与的形式,如谈话、讨论、辩论、角色扮演、调查访问,以及案例教学的方式等,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

(三)在评价中促进学生成长。初一历史教育进行人文素养教育必须要改革传统的“一刀切”式的历史教育评价方式,构建个性化、多元化的历史教育评价体系。在评价方法上,除了常用的纸笔书面测验法之外,还应当综合采用观察法、活动法、个人成长档案袋法、自我评价法等。在考试形式上,亦可以采取开放式、分层式、自主选择式,等等。在评价效果上,不仅要关注学生学习结果的量化评价,更应当关注其学习过程的质性评价。

初中历史教育教学范文6

一、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爱国”这个词能够让儿童一听到它就激动得心跳,那就必须――形象地说――悉心地耕耘儿童意识的土壤,并且用美的种子来进行播种。要在初中学生的心灵里播下美的种子――爱国,必须充分利用历史教材

“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历史教材为这一论点提供了丰富的论据。一百七十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化石,让学生感受到我国远祖的发端;蓝田人、周口店人、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商周青铜器,让学生知晓我国农业与手工业的发达;诸子百家,让学生领略到我国古代先哲们博大精深的思想;从《诗经》发觞,到现代鲁迅的《呐喊》、郭沫若的《女神》,让学生品味到了文学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孙子兵法》,让学生看到我国杰出的军事家光辉的军事思想和卓越的指挥才能;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张衡制作候风地动仪,蔡伦发明造纸术,祖冲之推算圆周率到小数点后七位数,毕异发明活字印刷术等等,更让学生看到我国古代科学家对人类文明作出的杰出贡献。中国文化史,有如群星灿烂,世界人民无不倾心折服,祖国儿女更应该引以为自豪。

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创造了人类文明,同时也孕育了无数爱国民族英雄。这在教材中也有充分的反映。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涌现出无数爱国的仁人志士。“匈奴未灭,无以为家”的霍去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陆游;“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驱除荷兰殖民者,的郑成功;在《革命军》中发出“中华共和国万岁”第一声呐喊的民主斗士邹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浴血抗战八年,打败日本侵略军的中国抗日军民……这些英雄志士,爱国之心何等坚定。通过教学,我们要使学生逐步树立这种观念:中华民族富有爱国传统,历史数千年,英雄万万千。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丰富多彩。除了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勤劳的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壮丽的河山、辈出的英雄外,还要教育学生热爱丰富优美的祖国语言文字。我国的语言源远流长,而且汉语还直接影响着日本、朝鲜、越南以及东南亚国家的语言。祖国的语言文字对人类文明所作的贡献之大是无可置疑的。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体会祖国语言的优美、准确、形象、精炼。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对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到篆书、隶书演变,形成楷书、行书、草书等多种极具表意艺术的发展过程的认识,欣赏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等书法家的作品,品味唐诗宋词,解读《史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等文学巨著,帮助学生排除污秽,陶冶心灵,净化感情,从而激发他们弹奏出一曲热爱祖国的颂歌。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讲究方法

“以情动情”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在一定条件下,人的情感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从而产生相同的情绪体验。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有合乎教育工作需要的健康的情感,而且要善于流露自己的感情以感染学生。同样,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必须用蕴涵在教材中的高尚的思想感情,和自己健康的真情实感,去叩击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例如,教师在讲《盛唐文化》时,一上课就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感情说:“这一章节的内容是一首歌颂伟大祖国的赞歌。祖国,一提起这神圣的字眼,崇高、热爱、自豪的感情就会充盈胸际,奔腾欲出。我们伟大的祖国,有几千年的古老的文明,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有无数令人神往的名山大川,还有以勤劳勇敢著称的各族人民。每当提起这些,心中就会激荡起热爱祖国的感情。让我们怀着这种感情来学习《盛唐文化》吧!”教师把作者和自己的爱国主义真挚情感通过教学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油然而生,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对初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能离开具体的课文进行抽象说教,而应结合教材的思想内容,抓住关键性内容进行分析。例如《抗金名将――岳飞》。教师要求学生阅读这部分内容时思考:应该怎么理解岳母“精忠报国”刺字?岳飞冤死风波亭是“愚忠”吗?学生反复思考、讨论后,认识到岳母在岳飞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字的目的是激励儿子的爱国思想,一个伟大的“先国后家”的母亲形象跃然印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而岳飞处在封建社会中期,“忠君”与“爱国”在当时是二位一体的。学生被具有高尚品质的岳母和树立“直捣黄龙”的远大志向的岳飞所感动,也立志成材,决心为祖国而勤奋学习。通过教学,我们要使学生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富有爱国传统“历史数千年,英雄万万千”这一观念,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

对初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还要贯穿到课外活动中去。由于初中学生的理想特点是景仰具体的英雄模范的英武形象和勇敢行为,因此,在安排学生课外实践活动时,我们应该指导学生挖掘身边的历史素材,联系生活实际,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我国四川省绵竹市,是在西汉时建立的古县,历史遗迹众多,英雄人物辈出。誓死捍卫蜀汉政权的诸葛尚父子、抗金名将张浚及其儿子著名理学家张、“戊戌六君子”之一的杨锐、为人民解放而牺牲在黎明前的王干青烈士……尤其是2008年5月12日的特大地震,党中央倾全国之力支援灾区,我们绵竹市孝德中学便是由江苏省苏州市对口援建,在灾后新建起来的一所全日制完全初级中学校。“一方有难,八方支援”,学生更是亲身感受,历历在目。对初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还要紧扣时代脉搏,抓住社会热点,利用图书馆、网络开展课外学习。把爱国主义贯穿到课外活动中去,达到课内外相结合,我相信,这样将鼓舞和激励中学生高昂的爱国热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去培育和弘扬爱国主义精神,让爱国精神之树常青!

总之,我们伟大的祖国幅员辽阔,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我们中华民族是富有爱国主义光荣传统的伟大民族。爱国主义是动员和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一面旗帜,是推动我国社会历史前进的巨大力量,是中华民族的共同精神支柱。在当前的历史条件下,进行广泛的爱国主义教育,对于振奋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团结全国各民族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为中华民族的振兴而奋斗,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初中学生正处于思想意识形态逐渐趋于成熟的时期,因此,在学科教学中,采取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把握时代脉搏,抓住教育契机,弘扬民族精神,加强爱国主义教育,对造就一代新人具有极其深远的历史意义。

《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指出“在德育工作中,要把爱国主义教育放在突出的位置”,“各科教学都要有计划地结合学科特点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从来就是动员鼓舞中国人民团结奋斗的旗帜,是革命的传家宝.中华民族的民族魂,是各族人民的精神支柱。作为当代中学生正是处于立大志、学知识的黄金时段.接受爱国主义教育更是必不可少。我们勤劳的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壮丽的河山、辈出的英雄……都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极好的素材。

一、苏霍姆林斯基说:要使“爱国”这个词能够让儿童一听到它就激动得心跳,那就必须――形象地说――悉心地耕耘儿童意识的土壤,并且用美的种子来进行播种。要在初中学生的心灵里播下美的种子――爱国,必须充分利用历史教材

“在中华民族的开化史上,有素称发达的农业和手工业,有许多伟大的思想家、科学家、发明家、政治家、军事家、文学家和艺术家,有丰富的文化典籍。”历史教材为这一论点提供了丰富的论据。一百七十万年前的云南元谋人化石,让学生感受到我国远祖的发端;蓝田人、周口店人、仰韶文化、河姆渡文化、龙山文化、商周青铜器,让学生知晓我国农业与手工业的发达;诸子百家,让学生领略到我国古代先哲们博大精深的思想;从《诗经》发觞,到现代鲁迅的《呐喊》、郭沫若的《女神》,让学生品味到了文学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历史;《孙子兵法》,让学生看到我国杰出的军事家光辉的军事思想和卓越的指挥才能;李冰主持修建都江堰,张衡制作候风地动仪,蔡伦发明造纸术,祖冲之推算圆周率到小数点后七位数,毕异发明活字印刷术等等,更让学生看到我国古代科学家对人类文明作出的杰出贡献。中国文化史,有如群星灿烂,世界人民无不倾心折服,祖国儿女更应该引以为自豪。

中华民族数千年来创造了人类文明,同时也孕育了无数爱国民族英雄。这在教材中也有充分的反映。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华民族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涌现出无数爱国的仁人志士。“匈奴未灭,无以为家”的霍去病;“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范仲淹;“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的岳飞,“僵卧孤村不自哀,尚思为国戍轮台”的陆游;“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驱除荷兰殖民者,的郑成功;在《革命军》中发出“中华共和国万岁”第一声呐喊的民主斗士邹容;“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浴血抗战八年,打败日本侵略军的中国抗日军民……这些英雄志士,爱国之心何等坚定。通过教学,我们要使学生逐步树立这种观念:中华民族富有爱国传统,历史数千年,英雄万万千。

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丰富多彩。除了教育学生热爱祖国勤劳的民族、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壮丽的河山、辈出的英雄外,还要教育学生热爱丰富优美的祖国语言文字。我国的语言源远流长,而且汉语还直接影响着日本、朝鲜、越南以及东南亚国家的语言。祖国的语言文字对人类文明所作的贡献之大是无可置疑的。具体的教学中,我们要引导学生体会祖国语言的优美、准确、形象、精炼。在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对汉字从甲骨文、金文到篆书、隶书演变,形成楷书、行书、草书等多种极具表意艺术的发展过程的认识,欣赏王羲之、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赵孟等书法家的作品,品味唐诗宋词,解读《史记》《水浒传》《三国演义》《西游记》《红楼梦》等文学巨著,帮助学生排除污秽,陶冶心灵,净化感情,从而激发他们弹奏出一曲热爱祖国的颂歌。

二、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进行爱国主义教育,必须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讲究方法

“以情动情”是行之有效的一种方法。心理学家告诉我们,在一定条件下,人的情感可以相互感染、相互影响,从而产生相同的情绪体验。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不但要有合乎教育工作需要的健康的情感,而且要善于流露自己的感情以感染学生。同样,在历史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必须用蕴涵在教材中的高尚的思想感情,和自己健康的真情实感,去叩击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感情上的共鸣。例如,教师在讲《盛唐文化》时,一上课就洋溢着爱国主义的感情说:“这一章节的内容是一首歌颂伟大祖国的赞歌。祖国,一提起这神圣的字眼,崇高、热爱、自豪的感情就会充盈胸际,奔腾欲出。我们伟大的祖国,有几千年的古老的文明,有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有无数令人神往的名山大川,还有以勤劳勇敢著称的各族人民。每当提起这些,心中就会激荡起热爱祖国的感情。让我们怀着这种感情来学习《盛唐文化》吧!”教师把作者和自己的爱国主义真挚情感通过教学感染学生,教育学生,使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油然而生,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对初中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不能离开具体的课文进行抽象说教,而应结合教材的思想内容,抓住关键性内容进行分析。例如《抗金名将――岳飞》。教师要求学生阅读这部分内容时思考:应该怎么理解岳母“精忠报国”刺字?岳飞冤死风波亭是“愚忠”吗?学生反复思考、讨论后,认识到岳母在岳飞背上刺下“精忠报国”四字的目的是激励儿子的爱国思想,一个伟大的“先国后家”的母亲形象跃然印记在学生的脑海之中;而岳飞处在封建社会中期,“忠君”与“爱国”在当时是二位一体的。学生被具有高尚品质的岳母和树立“直捣黄龙”的远大志向的岳飞所感动,也立志成材,决心为祖国而勤奋学习。通过教学,我们要使学生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富有爱国传统“历史数千年,英雄万万千”这一观念,激发他们的爱国热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