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范例6篇

更新时间:2023-08-15 15:11:57

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

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范文1

关键词:形象特征;形体结构;概念化;表现风格

中图分类号:J2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1-0022-02

达芬奇的名作《蒙娜丽莎》几百年来打动着无数人的心,一方面当然由于他精湛的写实能力,而更重要的是出于他对人物形象特征准确的表达和人物内心情感细腻的体会。人们早已不仅仅把它看做一张普通的人物肖像画,而当成画家精神的载体。蒙娜丽莎那令人既熟悉又陌生的微笑吸引着我们不断地探寻人物背后的故事,这也许就是人物画真正的魅力。而我们在人物画教学过程中往往忽视了人物形象特征的重要性,对其缺乏感受力和掌控力,以致创作出来的作品多数流于一般习作,难以给人留下更多的遐想。那我们如何才能更好地把握人物的形象特征呢?本人尝试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正确处理形象特征与形体结构之间的关系

从哲学角度分析,人物形体结构与形象特征之间的关系可以归纳为共性与个性。具体来说,人物形体结构是由骨架和肌肉组成,正常人不管高矮胖瘦身体的各部分形体结构的组成方式大致是相同的,这是共性。然而,生活中我们之所以能够很清晰地辨认出“你、我、他”是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长相,从体型、五官、发型等都有异于他人,这也就是个性。在人物画创作中如何把握形体结构与形象特征间这种共性与个性的关系是一个难题。笔者上课时经常发现一些这样的现象,面对着的是一个眉清目秀的少女模特,画出的却是一个轮廓清晰、肌肉发达的中年妇女形象。之所以会出现这种情况,就是由于学生们没有很好地处理共性与个性的关系,过分地强调人的形体结构,忽略了少女应有的气质。本人认为:人物画创作中,形体结构是基础,只有充分理解人体结构中各部分的形状、位置以及穿插关系才能准确地捕捉到模特的基本形和姿势动态,离开形体结构谈形象特征是很难站得住脚的,即使在创作中出现一些形体结构不到位,但形象特征很生动的情况,那也是偶然因素所促成,属于不可控的方式。相反地,注重形象特征地刻画可以增添画面的趣味感,为作品注入生命力,如果一味地强调形体结构的准确性忽视形象特征的趣味性,容易使画面显得呆板,缺乏灵气。

在处理这两者间的关系上,本人认为:《论语・雍也》中有一句“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其中的“文质彬彬”一词可以给我们提供借鉴。当然,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理解,“文质彬彬”中的“质”指人类朴素的本质,而“文”指文化积累。那么,“质胜文则野”是指人没有文化,就会像原始人一样粗野、落后。“文胜质则史”是指文化过于发达后人类失去了原来朴素的本质,显得虚浮而没有根基,所以这里的“文质彬彬”就是指:文化的发展要与人类的本质相适应,相协调。然而如果我们用“文”指代有着不同年龄、不同长相、不同身份等社会属性的“人”的精神气质,用“质”指代由骨骼和肌肉组成的无差异自然属性中 “人”的形体结构,那么“文质彬彬”就可以理解为:人物画中模特的形象特征与形体结构需要恰如其分的表现,使两者协调、到位。安格尔的作品《大宫女》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仔细研究这件作品,我们会发现画面中的女人体上半身的比例过长,但我们在欣赏时又不会觉得突兀。相反地,这种夸张的手法使女人体那种修长优雅的气质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因此,我们可以看出人物画中形象特征与形体结构两者间并不矛盾,只要处理得当,两者可以浑然一体、相得益彰。

二、避免人物形象特征“概念化”

“概念化”问题是艺术创作的致命伤,一般来说,艺术创作追求形象生动自然、情感真实合理、创意新颖独特等,而“概念化”的处理手法往往无视本应该鲜活的形象和生动的情节,生搬硬套,把艺术作品中最精华的部分完全抹杀。所以好的作品往往能够规避常人的思维模式,以独特的面貌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电影《辛德勒的名单》可以作为例证。相较于普通的歌颂英雄形象类型的电影,无论从人物形象塑造或剧情安排上,电影《辛德勒的名单》无疑是出类拔萃的。影片里,导演史蒂文・斯皮尔伯格没有俗套地设置一个正义凛然、时时刻刻准备为他人冲锋陷阵的英雄形象,也没有给英雄捏造一段苦大仇深的身世或除恶惩凶的事迹。相反地,影片中的主人公辛德勒是纳粹党人,为求发战争财他不惜贿赂党卫队官员,他也不是天生的慈善家,没有一技之长的避难者他是不太欢迎的,然而当目睹了党卫队惨无人道的屠杀行为,他没有泯灭良知,决定以自己的所有财产为代价去换取工人们生存的机会。

这种英雄形象更能打动人心,因为它告诉我们:作为一个普通人,即使平时行为没那么光明磊落,即使内心仍有许多的私欲,但在危难关头,只要我们心存善念,尽自己最大的能力去挽救他人,每个人都有机会成为英雄。因为真实自然所以耐人寻味,这也许正是艺术的真正魅力。

人物形象“概念化”也是人物画教学和创作过程中最为常见的问题之一。最突出的表现就是人物形象“千人一面”。在几年的人物画教学过程中本人时常发现一个奇怪的现象,有些学生画出的人物形象,不管男女老幼,除了发型和服饰不同以外,五官的特征和人物表情基本是一个摸样。究其原因也许是对局部形体特征的理解不到位,只能凭想象对形体做简单地概括,又或是对人物形象特征缺乏感受力,无法敏锐地扑抓最具有特点的部位加以刻画。而本人认为造成这种奇怪现象出现最直接的原因是入门时的学习方法不科学。由于高考竞争激烈,许多学生不太愿意花心思去系统的学习基础知识,而将考试的常规项目作为平时训练的重点。同时,为了提高升学率,老师们也乐见于此,并积极地引导学生掌握一些应试的技能。在人物画教学中就表现为:要求学生参照某些速成法的教学模式进行训练,死记硬背五官的形状和作画的套路,考试时不管模特是老是幼,将平时储存的“料”拼凑在一起就算大功告成。这种教学方式短期内确实有明显的效果,但从长远的角度看是不利于学生个人发展的。因为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不是经过自己仔细地分析思考,并在系统的学习过程中逐渐获得,而是简单地套用别人的经验,长此以往,学生将逐渐养成思维惰性,对人物形象特征毫无感知能力,对惯用的作画方式又恋恋不舍,这样“概念化”问题的出现也就不难预见了。所以本人认为要解决人物形象“概念化”问题关键要调整教学方法。具体有以下几点:

1、开拓眼界,感受人物形象的多样性

解决人物形象“概念化”问题首先要改变固有的思维模式,这一点很重要,因为科学的思维方式方能正确引导我们开展创作实践,而通过广泛地研习前人的优秀作品,感受大师们的精湛的技法和对人物形象细腻的体验和巧妙的表达。可以让我们拓宽思维,深入地体会人物形象特征的多样性。

2、整体观察,捕捉人物形象的独特性

作画时,不用急于用笔,先要观察模特,感受其形象特点。同时要遵循从整体到局部的观察方法。比方说面对一位老年男性模特,缺乏经验的学生通常会将注意力集中在老人脸部的皱纹和白头发上,以为只要抓住这两个特征就能将老年人的形象表现到位,其实这种理解方式很表面的,我们应该从普遍特征和个人特征进行整体观察。从普遍特征上观察,老年人由于肌肉松弛,各部位的形体结构清晰,外形轮廓起伏也比较明显,体型也不似年轻人那样挺拔有力,然而能观察到这些普遍特征仍然是不够的,我们还需注意模特个人的体型特征、五官特征、发型、神态等等。只有多方面、多角度的观察体验,我们才能更准确的捕捉到模特的形象特征。

3、科学训练,注重人物形象的整体性

通过采用短期作业与长期作业相结合的训练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我们对人物形象特征掌控力。一方面采用短期作业的形式,使我们忽略表面无关紧要的形体结构,快速地记录人物的动态特征和形象特征,提高整体的归纳能力。另一方面,采用长期作业形式,我们便可以深入观察和刻画局部的形体特征。另外,不管采用短期或长期方式,都要注重形象特征的整体性,避免出现五官特征与身形不相符,如老人脸孩子身或性别特征不明确,如男人脸女人身等问题。

三、使人物形象特征与表现风格相统一

在人物画创作中,能够将人物形象气质生动地表现出来,可以说是很不容易的,而能使作品中人物形象气质与个人的表现风格达到和谐统一的境界,那就不仅仅是有扎实的绘画功底就能实现的。它反映的是作品在精神层面上的追求,需要画家具有丰富的情感体验、敏锐的艺术感受力和扎实的绘画能力。我们在经典的人物画作品中就可以看出这一点,如挪威艺术家爱德华・蒙克的作品《呐喊》,画中采用了鲜明的色彩、游动的笔触和人物形象夸张的处理手法,使整个画面带有强烈的不安感和悲伤压抑的情调。而画家在叙述这幅画的由来时说到:“一天晚上我沿着小路漫步――路的一边是城市,另一边在我的下方是峡湾。我又累又病,停步朝峡湾那一边眺望――太阳正落山――云被染得红红的,象血一样。”由此,我们更能深入地体会到画家是如何将情感巧妙地融入到作品当中。

而在人物画教学过程中怎样处理人物形象气质与表现风格间的关系,使两者相统一?本人认为:

1、我们应该尽可能完善个人的知识结构,尤其需要扩充文学、心理学等方面的知识,通过这些知识可以加深我们对人性的理解,使我们对人物画创作中模特的形象气质有了更为细腻地体验。

2、个人的绘画风格不是偶然间灵感爆发所形成,也不是苦思冥想的产物。需要我们根据自身对艺术的理解以及个人偏好的表现方式,在长期的创作实践中逐渐形成。在此过程中,我们有意识地结合个人的绘画特点,深入地挖掘模特的形象气质,通过不断地调整和尝试,使作品更具韵味。另外,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尽可能根据个人风格选择相应的模特,因为对模特形象的选择也是个人风格的一部分,体现了画家的艺术取向。

3、人物画创作中使人物形象气质与表现风格相统一不能采用过于刻意或直接的方式,如为了凸显画面中人物形象的张力,就将人物造型进行漫画式的夸张处理或刻意地设置一些笔触,这种创作方式过于取巧,缺乏考究。因此,我们应当注重对模特形象的观察,感受其独特的气质,同时,在表现技法上做到张弛有度。这样才能丰富作品的内涵。

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范文2

(一)艺术分类的方法

1.以艺术作品的存在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时间艺术(音乐、文学等)、空间艺术(绘画、雕塑等)和时空艺术(戏剧、影视等)。

2.以对艺术作品的感知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听觉艺术(音乐等)、视觉艺术(绘画、雕塑等)和视听艺术(戏剧、影视等)。

3.以艺术作品对客体世界的反映方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再现艺术(绘画、雕塑、小说等)、表现艺术(音乐、舞蹈、建筑等)和再现表现艺术(戏剧、影视等)。

4.以艺术作品的物化形式为依据。可以将艺术分为动态艺术(音乐、舞蹈、戏剧、影视等)和静态艺术(绘画、雕塑、建筑、工艺等)。

5.从本质上讲,艺术作品就是以物态化的方式传达出艺术家的审美经验和审美意识。因此,按照艺术分类的美学原则,应当把艺术形态的物质存在方式与审美意识物态化的内容特征作为根本的依据,将艺术分为五大类别:即造型艺术、实用艺术、表情艺术、语言艺术(文学)综合艺术。

(二)造型艺术

1.绘画(l)绘画是一门使用一定的物质材料,运用线条、色彩和块面等语言,通过构图、造型和调色等手段,在二度空间(平面)里创造出静态的视觉形象或情境的艺术。绘画在造型艺术中处于基础地位。

绘画艺术的种类,根据使用材料的不同,可分为中国画、油画、版画、水彩画、水粉画等;根据表现对象的不同,可分为肖像画、风俗画、风景画、静物画、历史画等;根据作品形式的不同,可分为壁画、年画、连环画、宣传画、漫画等。

(2)绘画艺术的基本特征①形式的变幻;②瞬间的凝固;③丰富的意味。

2.雕塑(1)雕塑是一门直接利用物质材料,运用雕刻或塑造的方法,在立体的空间(三度空间)中创造出具有实体形象艺术品的艺术。

雕塑可分为圆雕和浮雕。

(2)雕塑艺术的基本特征①物质与技艺的统一;③造型性与表现性的融合。

3.摄影(1)摄影是指采用摄影手段塑造可视的画面来反映生活、表现主体审美情感的艺术。摄影特别注重纪实性,画面构图、光线和影调是它的独特的造型手段。

摄影艺术包括新闻摄影、人像摄影、建筑摄影、风光摄影、静物摄影、生活摄影、舞台摄影等。

(2)摄影艺术的基本特征①高度的纪实性;②主题的创造性;③光与影的结合。

4.书法(l)书法是以线条组合、变化来表现文字之美的艺术形式,它主要通过用笔、用墨、结构章法、线条组合等方式进行造型和表现主体的审美情操。书法主要有篆书、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书体。

(2)书法艺术的基本特征①线条与组合;②具象与抽象;③情感与象征。

(三)实用艺术

1.建筑(l)建筑是一种实用与审美相结合,以形体、线条、色彩、质感、装饰、空间组合等为艺术语言,建构成实体形象的造型与空间艺术。

(2)建筑根据社会需要可分为民用建筑、公共建筑;根据人们的审美需要可分为园林建筑、纪念性建筑等。

(3)建筑的基本特征①造型的形式美追求;②环境的人格化体现洞多重的象征性意味。

2.园林(1)园林是指利用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所创造的景观,它利用技术和艺术,凭借山水、花木、建筑等组合成为实体形象。园林在广义上是建筑艺术的一种类型。

园林艺术的类型,从世界范围看主要有三种,即欧洲园林、阿拉伯园林和东方园林。东方园林以中国园林为代表。

(2)园林的基本特征①浓缩的自然2②综合的形式;③意境的追求。

3.工艺与设计艺术(1)工艺是指既具有审美特性、又具有较强的物质特性,既表现出审美价值、又可以体现一定实用价值的造型与空间艺术。

(2)设计艺术:设计艺术是工业革命后在国际上兴起的一门交叉性应用学科,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①产品设计;②环境设计仍视觉设计。

(3)工艺与设计艺术的基本特征①实用与审美;②物质与精神;③技能与创造。

(四)表情艺术

1.音乐(l)音乐是以人声或乐器声音为材料,通过有组织的乐音在时间的流动中创造审美情境的表现性艺术。音乐以旋律、和声、配器、复调等为基本手段,以表达人的审美情感为目标,具有较强的情感表现力。其中旋律是表现力的因素。

音乐可分为声乐和器乐。声乐可分为男声、女声和童声,以及高青、中音和低音;从歌曲角度可分为颂歌、抒情歌曲、叙事歌曲、进行曲等。器乐可分为:弦乐、管乐、弹拨乐、打击乐等。器乐作品可分为序曲、协奏曲、交响曲等。在演奏(唱)方式上有独奏(唱)、合奏(唱)、重奏(唱)、齐奏(唱)等。

(2)音乐艺术的基本特征①情感性;②想像性;③多义性。

2.舞蹈(1)舞蹈是以人体动作为主要表现手段,运用节奏、表情、构图、造型等要素,创造形象和表现情感的艺术样式。

舞蹈的品种有民族舞、民间舞、古典舞、现代舞等;按出场人物的数量可分为独舞、双人舞、三人舞、群舞等。

(2)舞蹈艺术的基本特征①动作性;②抒情性;③节奏性。

(五)语言艺术(文学)

1.语言艺术,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剧和影视文学等文学是以语言或文字符号作为物化手段的一种特殊艺术形式。文学语言是指加工提炼了的人民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字语言。主体通过对语言的审美把握来塑造艺术形象,表现思想感情。

2.语言艺术的基本特征(1)间接性;(2)广阔性;(3)想像性。

(六)综合艺术

1.戏剧与戏曲(1)戏剧是指以舞台演出为存在形式,以演员的动作和声音为主要表现手段,为观众当场表演故事的艺术样式。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它既具有戏剧的一般特点,又具有独特的表现手段和审美特征。戏曲将表现审美意境作为的艺术追求,唱、念、做、打是其主要的表现手段。程式化、虚拟性是戏曲的主要审美特征,体现出高度的综合性。

戏剧的分类,按其矛盾冲突的性质的不同,可以分为悲剧、喜剧和正剧;按其容量大小,可以分为多幕剧、独幕剧;按其表现手段的不同,可以分为话剧、歌剧和舞剧。中国戏曲种类繁多,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剧种主要有京剧、昆曲、豫剧、越剧和黄梅戏等。

(2)戏剧艺术的基本特征①综合与多样是戏剧的表征;②演员行动是戏剧的基础;③矛盾冲突是戏剧的核心。

2.电影与电视(1)电影是将艺术与科学结合而成的一门综合艺术,它以画面为基本元素,并与声音和色彩共同构成电影基本语言和媒介,在银幕上创造直观感性的艺术形象和意境。画面、声音和蒙太奇是电影的主要艺术语言和表现方法。

电视属于大众媒介,既有传播新闻信息的功能,同时也有艺术的功能和娱乐的功能。电视艺术与电影在审美特征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既是综合艺术,又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同时又具有独特的审美特征。

电影的主要样式有故事片。纪录片、科教片、美术片等,其中作为电影艺术最主要样式的故事片又可作进一步划分。

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范文3

在语言学领域,隐喻是一种隐掉了比喻词的比喻,由本体和喻体构成。在认知领域,隐喻由修辞意义转化成了认知意义:隐喻中的本体和喻体分别对应不同的事物,通过熟悉的事物对陌生的事物进行解读,产生新认知并激发新奇感和认同感。隐喻是由本体和喻体的相似性来实现的,或者说相似性是隐喻运用的认知基础。在符号学领域,代表事物的符号分为形式和意义。产品作为一种符号通过其形式和意义影响人的行为和情感。这里把相似性分为形式相似和意义相似,因此事物间的相似关系就可以转化为形式相似或意义相似。图1a为丰子恺的作品《瞻瞻底车(二)脚踏车》,蒲扇的圆形和脚踏车的轮毂圆形具备形式相似性,产生了生动的隐喻关系和艺术关系。图1b为丰子恺的漫画《大树被砍伐》,大树被砍伐后的新树枝的蓬勃生长状态,与当时敌后如火如荼的抗日发展形势就具有意义相似性。这里意义是文化沟通后的意象特征,是意象性联想后达到的心理认同,意义是抽象的存在,因此,基于符号的相似性建立隐喻关系,生成设计创意,可以形成一种设计思维方式,见图2。图2中,隐喻包含的喻体和本体可以通过符号的形式相似性和意义相似性建立关联,形成事物之间的隐喻关系,构成新概念和新认知,产生新产品创意。生成新产品创意意味着2个过程:一是产品背后的“文化”沟通,二是产品意象的生成。前者是认知的前提,后者是认知的结果。新产品创意是基于文化理解的产品意象的相似,是产品文化特征的心理诉求和审美。

2基于隐喻和符号的产品创意操作流程

通过艺术的感性进行相似发掘,是对原本看来无关的事物进行关联的创造性过程。基于隐喻和符号的产品创意操作流程,见图3。任何产品都具有自身的属性特征,构成一个属性特征集。隐喻的本体实际上是源于产品属性特征的,基于产品属性特征的本体依据符号学理论可分为形式和意义。隐喻的喻体是通过形式描写和意义描写获得的,这里描写是一个创造性的解读过程,通过描写可以把不同领域的事物进行相似关联,使喻体具备创新特征。从基于形式描写获得的喻体中抽取出形式与基于本体的形式进行形式相似性匹配,得到形式特征;从基于意义描写的喻体中抽取出意义与基于本体的意义进行意义相似性匹配,得到意义特征。然后,通过验证的形式特征和意义特征组合就构成了新产品创意设计方案。基于隐喻和符号的创意流程可分为4个具体操作阶段:第一阶段:对产品属性特征进行形式描写和意义描写。基于确定的产品定位和设计目标,运用特征描写来描述产品的属性特征,重点进行形式描写和意义描写。描写是一个创造的过程,是整个创意的发动者。第二阶段:定义隐喻本体和隐喻喻体。依据产品属性确定本体,将本体分解成形式和意义;从依据形式描写确定的喻体中抽取形式;从依据意义描写确定的喻体中抽取意义。第三阶段:相似性匹配。将抽取出形式与基于本体的形式进行形式相似性匹配,得到形式特征;将抽取出意义与基于本体的意义进行意义相似性匹配,得到意义特征。第四阶段:验证。由于相似匹配是一种艺术感知,具备模糊性,因此需要对形式特征和意义特征进行产品属性特征验证,符合要求则组合形成新产品创意方案,不符合要求则重新选取喻体匹配,直到通过验证。

3基于应用的新产品创意案例验证

创意设计方法应用案例《晾or亮》见图4,是基于隐喻的形式相似和意义相似的新产品创意的典型过程。在第1阶段,对产品属性特征进行形式描写和意义描写。根据照明灯具的产品属性特征,确定灯具的清洁是一个重要的产品属性,“清洁干净”成为获取的形式描写;光明是灯具的象征意义,“光明”成为获取的意义描写。在第2阶段,定义隐喻本体和喻体。以灯具的基本结构和功能作为隐喻本体,其形式为灯具的基本结构:包括灯座(吊顶安装)、光源、灯罩,其意义为照明。定义隐喻喻体:基于形式描写确定衣物清洗后晾晒作为喻体,抽取出晾晒的状态作为形式;基于意义描写确定晾晒为喻体,抽取“晾”作为意义。在第3阶段,相似性匹配。将晾晒的状态与本体进行形式相似性匹配,灯座得到晒衣架的形式特征,灯罩得到可拆卸的飘逸形式特征;将“晾”与照明进行意义相似性匹配得到“亮”的意义特征。在第4阶段,验证。对形式特征和意义特征进行验证:衣物的晾晒状态符合产品本体的结构;“晾”与“亮”谐音暗合,符合产品本体的照明意义,验证通过,将其组合形成新产品的创意方案。基于形式相似的要素对应关系见图5,基于意义相似的要素对应关系见图6。案例设计表明,基于隐喻和符号的设计流程中,存在3个激活创新的点:第一是在产品属性特征的描写阶段,对产品进行深入地挖掘和描写,不同的描写激活不同的创新;第二是在喻体选择阶段,基于相似性选取适合且新鲜的特征激活主观能动性创新;第三是喻体与本体的相似性匹配,形式特征的塑造是喻体形式与本体形式的创新融合,意义特征的认同建立在文化理解和沟通的创新上。

4结语

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范文4

1.文化疆界的概述与划定。对文化疆界的概念界定可理解为关于民族身份的认同,其在英语文学中所表现的主要为民族身份特征问题。若仅从英语字面进行分析,将其作为官方语言与实际交流工具的国家将成为英语文学创作的主体,如英国、美国、澳大利亚等。其中能够将民族文化进行表述的便为民族语言以及具体的文学形象。若从文学文化史方面进行分析,作为民族文化传统的重要内容,民族文学形象史中不难发现文化历史渊源。如金斯伯格诗歌中所展现的自我意识与反叛精神,无论将其理解为对传统英国文学的继承或以美国民族文学作为基础,其所代表的主要为本土文化特征,是基于民族文化发展史所产生的英语文学作品。因此将其文学文化疆界划定在自身民族边界范围之内。但若从哈金的《等待》、拉什迪的《撒旦的诗篇》又很难将作品所展现的文学形象进行文化身份的确定,所以将英语作为语言载体进行不同文化形象的描述也使文化边界问题融于英语文学下的文化领域中[2]。

2.英语文学文化疆界的特点分析。语言自身具有继承与传播的特性,而基于语言基础上的英语文学文化疆界也呈现出文化混杂性特点。尤其近年来许多流传至今的英语历史文学形象已经打破其原有的自身文化与地理疆界,其逐渐成为世界各民族所认同的文化遗产。其中以莎士比亚戏剧下的文学形象为典型代表,在世界各国中都以不同的版本形式被群众所接受,使其他文化下的创作成为各民族舞台与荧幕中出现的重要内容,实现了与外来文化的融合[3]。

二、英语文学形象中的民族性特征分析

从许多英语文学作品中不难发现,在文学形象塑造完成后,作者很难将其进行再次改变。尤其当读者受作品中的形象影响产生一定的认同感后,作者将充分发挥语言载体功能以巩固文学形象自身的独立性。而这种具有独特特征的文学形象会与社会中人类的特征表现出许多共同点。仍以莎士比亚戏剧下的文学形象为例,其展现的文学形象在展现一定的价值观念与民族文化的同时,也使其更具超越民族的人性意义。另外,若将民族文化特征的表现以语言作为载体,那么能够将文化与语言间障碍进行打破的便为审美创造,以惠特曼《自我之歌》为例,所体现的情感宣泄带有明显的美国民族特征,而且通过美学氛围与艺术形象的塑造也使将作品进一步升华为跨民族的意义。在这种创作方式影响下,出现了中国郭沫若具有浪漫诗风的诗歌。因此仍可将英语文学作品作为文学遗产进行分析,特别对其中已经跨越文化疆界的艺术形象都可成为现代创作的基础,如中国女作家冰心所翻译作品深得读者的青睐[4]。

三、英语文学的形象研究

英语文学中的内容多以英美国家的相关作品为主,但在英语语言的不断传播以及英语文学对世界的影响下,其他许多非英语国家如印尼、中国等也开始将英语作为载体进行文学作品的创作,因此现阶段对英语文学的概念界定仍比较宽泛。而无论在英美国家文学作品或非英语国家作品中所展现的文学形象多以作者自身民族特征密切相关。例如,在奈•保尔作品《比斯瓦斯的房屋》中所展现的社会背景主要来源于作者所处的社会生活。而作品的主人公也是将其父亲作为原型进行塑造,展示了当时社会下生活所面临的痛苦。作品中的主人公比斯瓦斯出生于移民家庭且先天六根手指,因此受到社会的歧视。这种艰苦的成长环境下,比斯瓦斯仍保留自身的文化根基,但受现实社会文化影响,其面临极大的精神压力。特别在成家立业之后,妻子娘家的冷嘲热讽也给他带来很大的打击。即便如此,比斯瓦斯通过自身的不断奋斗成为一名记者。作品中在阐释比斯瓦斯成长经历的同时也将主人公的晚年生活以及整个家庭窘况做出介绍。因此这种通过区别于传统文学形象塑造方式将本土文化与移民文化下不同民族间的关系进行说明。而且从文学人物形象阐释角度分析,英语文学中的文学形象塑造也从英语国家本土文化中向其他殖民地区方向扩展。进一步分析,尽管英语语言向其他民族的传播过程中充当外来语言角色,但其中描述的内容也被赋予了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特征。

再以中国作家哈金《等待》作品为例,其在进行文学形象塑造过程中很难将美国文化价值观念与中国文化价值观念中存在的冲突进行规避,尤其关于作品中男女主人公所表现的扭曲的个性人格都与美国传统文化中张扬自我的意识相矛盾。而其中的主人公形象以及作品的情节在中国文化下很容易被接受。但作品中故事后来也得到大多美国读者的接受与认可,其原因除作品自身能够展现出文化认识价值与审美价值外,也说明具有“美国性”的英语文学作品中文学形象所代表的文化也逐渐被多远民族文化所取代。因此有学者对这种文化迁徙特征也做出许多解释,即英语文学作品作者自身民族文化身份的多样性使作品中文学形象的塑造也呈现出多元文化的特征。即使很多作家创作过程中会对不同文化下的形象矛盾与语言矛盾做出充分考虑,但事实上很多经典文学作品中已将作者自身民族化外的内容囊括其中,其可理解为超越了传统民族文化的疆界。

四、结论

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范文5

关键词:汉字;转喻;认知

一、转喻的认知功能和分类

在传统修辞学中,转喻被认为是一种词语替代现象,英文metonymy(转喻)

源于希腊语 metonymia(改名),指一事物被用来指称与之相关的另一事物。

Lakoff &Johnson在Metaphors We Live By 中提出,转喻不仅仅是一种语言现

象,而是我们日常思维方式的一部分。37随着认知语言学研究的深入,

Lakoff(1987) & Johnson(1987)认为抽象概念的产生有两条途径:(1)从具体域

到抽象域的隐喻投射;(2)从基本层次范畴到高层次范畴和低层次范畴的借代

(metonymy)投射。57-58有些语言学家认为,转喻可能比隐喻更为普遍和基本。

Radden & Kovecses提出,转喻是一个概念现象和认知过程,并且在 ICM

(Idealized Cognitive Model)内运作。Kovecses对转喻的定义如下:转喻是

同一个域中的一个概念实体(源始域)为另一个概念实体(目标域)提供心里通

道的认知过程。与隐喻不同的是,转喻涉及同一个域的整体和部分或部分和部分

的关系,源始域和目标域的关系是临近性,源始域的功能是为理解目标域提供心

理可及性。17近年来,转喻的认知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

在认知语言学框架内,Radden & Kovecses对转喻提出了较系统的分类。他

们根据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型中本体与喻体的关系,将转喻的概念构形分为两种:

1)整体与部分转指;2)整体内部分与部分之间转指。17-59

二、认知转喻与汉语研究

转喻是一种认知方式,是构建抽象概念的重要手段。"认知语言学更适合于

对汉语进行分析,因为汉语是象形和形声文字发展而来的,对其字形、本义以及

引申义的研究有利于发掘文字产生与发展的历史。"196本文拟将认知转喻理论

和汉字文字学相结合,对汉字的形义联系进行研究,发掘其中的转喻思维,并参

照Radden & Kovecses17-59对转喻的系统分类,对结果进行总结归类,从而验证

转喻的认知性和普遍性,并从新的视角审视汉字的文字结构。之所以取《说文解

字》(以下简称《说文》)中的部首汉字为研究对象,是因为部首汉字的成字时间

早,构字能力强,使用频率高,是基础性的汉字。同时还因为《说文》成书于东

汉时期,是古文字学的经典著作,其训释多参照古文经典文献的相关用法,理据

充分。

三、《说文》部首字构形体现的转喻

笔者通过对《说文》540个部首的研究,总结出了以下的转喻方式:

(一) 同一个ICM中,以整体代部分

①:以具体场景表其特征。相关字例有:品,半,正,中,是,冓,夭,多,

豐,齊,桀,先,黄,北,竝,至。分析如下:

品:《说文》:"品,众庶也。从三口。"众庶指众多意,甲文中"口"表物,

从三"口"表示器物众多。"众多"是"品"这个场景的抽象特征。

半:《说文》:"半,物中分也。从八从牛。牛为物大,可以分也。"则"半"

以分牛的场景来指代"中分"的动作。

正:《说文》:"正,是也。从止,一以止。凡正之属皆从正。"其中"止"是

脚的象形,"一"指目的地,以向目标直线前进构形,来表达不偏斜的抽象意义。

冓:本意为遘遇,甲文以上下相对的两条鱼构形,"遘遇"之意,蕴于其中。

齊:《说文》:"齊,禾麦吐穗上平也。""齊"字本意为整齐,以整齐的禾麦

形象为之,体现了汉字构形"近取诸身"的方式。"整齐"正是一片庄稼的鲜明

特征。

桀:《说文解字精读》:"形体示人登于木上,本意即高,杰出。"112

黄:《说文》:"地之色。从田,从炗。炗亦声。炗,古文光"。"黄"从田,

从古文光,以日光下的黄土地来表征黄色这一抽象概念。

北:《说文》:"北,乖也。从二人相背。""北"的本义为违背。《战国策* 齐

策六》:"士无反北之心。"

此外,"是"训为"直",以太阳直射当头会意;"夭"训为"屈",是一个曲

颈歪头的人形;脔肉相叠为"多";食器充盈为"豐";足立人前是"先";双人

并立为"竝";箭落地面是"至"。

②:以物象代其特征。相关字例有:大,小,幺,叀,玄,死,皀,高,員,

晶,明,赤,方,黑。分析如下:

大:"大"象正面站立的人形。《说文》:"大,天大,地大,人亦大。故大象

人形。"则以人形示"大"与中国传统思想有关,"大"是人的特性之一。

小:甲文象沙子之形。马叙伦认为,小即沙之初文。沙从水,少声。少,小

本为一字。沙子是微小之物,用来表示抽象的"小"意。

叀:《说文》:"专小谨也。"按"叀"为纺砖,用以纺线,执之可转,作圆周

运动;故有专一之意。

皀:《说文》:"皀,谷之馨香也。象嘉谷在裹中之形。..."此字以谷之形象

示其馨香之意。

高:"高"字甲文象一个楼阁的形象。《说文》:"高,崇也。象台观高之形。"

以高耸的台观形象来表达"高"。

晶:《说文》:"晶,精光也,从三日。"此字甲文象三个太阳,或有一说是星

星,以发光体来指称光明。

黑:《说文》:"火所熏之色也。""黑"以火上的烟囱构形,火所熏的烟囱,

其色黑。此即以烟囱代其特点。

此外,"幺"为丝形,训"小"义,"死"左为残骨象形(右像人形),指称

其无生命特征。"赤"是站在大火里的一个人,被烧"红"了。

可以看到,以上字例绝大部分都表达了抽象的概念。汉字起源于图象形文字,

寓意于象是其特点之一。但抽象的概念无象可形,先民们就借助与这些抽象概念

相关的具体形象对其进行表达,这就是以物象表其特征的转喻造字法。

(二):同一个ICM中,以部分代整体。

 ①:以构成部分代整体。相关字例有:牛,羊,臣,民。

"牛""羊"字甲文皆取其头部象形,"臣"甲文为一竖目之形(俯身臣服时

的特征),"民"取相于锥刺失瞳之目("民"本指"奴隶");此皆是所表征概念

的突出特征。

②:以显著特征转指该范畴。相关字例有:男,女,士,父,巫,史,君,

后。

士:《说文》:"士,事也。"吴承仕说:"事谓耕作也。...所谓物插地中也"

耕作插苗古为男子之事,故"士"有男 子意。

父:甲文像手拿工具之形。郭沫若认为手拿斧头从事野外劳动的男子为"父"。

史:《说文》:"史,记事者也。从右持中。中,正也。""史"字甲文上部的

"中"指捕捉禽兽的长柄网,下部是右手之形,本义为管理狩猎或记录猎获物的

人。其造字用到了以所为代指人的转喻思维。

君:"君"甲文上部是一个执杖的手,其下的口表示命令。《说文》:"君,

尊也。"

此外,用"力"(耕作之具)耕田为"男",交手跽坐为"女",长袖善舞是

"巫",施令四方为"后"。

③:以场景代相关时间。字例有:晨,夕,旦。

晨:《说文》:"晨,早昧爽也"。篆文"晨"上为"臼",指双手;下为"辰",

指农具。以天将亮时劳动的情景指代这个时段。

   "夕"为傍晚时分的月亮之形,代指晚上;"旦"是日出地平线,代指清晨。

④:以范畴成员转指范畴。"犬"部字中的"犭"可指代兽类,如"狼","狮";

"巾"部在构形时,可用来表示布帛,如"布","帷"。

正如所料,这一小节的字例都是表达范畴概念的名词。事物的概念通常是比

较复杂的,一字之力难以表现完全。但语言受到经济原则的支配,这就使能够以

简代繁的转喻思维大行其道。事物特征和范畴中心成员更具有认知凸显性,因此,

通过对事物特征或范畴中心成员的描摹来唤起整个概念就必然成为汉字的构字

法之一。

   (三):同一个ICM中,以部分代部分。

①:以事物代动作。相关字例有:卜,入,用,行,干,心,口,手,目,

耳,足,釆(读若"辨")。分析如下:

卜:《说文》:"卜,灼剥龟也。...一曰:象龟兆之纵横也。""卜"取形于占

卜时龟甲上的裂纹,字义为"占卜"。

入:甲文上尖下宽,象矛锋之形。《说文》:"入,内也。""内"即进入内里

之意。"入"字以矛锋之形指其用途。

釆:《说文》:"釆,辨别也。象兽指爪分别也。...读若辨。""釆"为兽迹,

表"分辨"意。古人狩猎时常据足印分辨猎物,"釆"为辨识的对象

此外,"用"字是木桶之形;"行"甲文象四达之道,义为"走路";"干"本

是一种武器,表"干犯"义;"心"部,"口" 部,"手" 部,"目" 部,"耳"

部,"足" 部在构字时,这些象形部首常用来表示相应的功能。如"思","怀";

"吃","唱";"抚","拍";"見","相";"闻","聽";"跳","踊"。

    ②:以相关物指称概念。相关字例有:十, ,力,弜(强的本字),勿(部

首字)。

十:甲文象侧视的手掌之形。郭沫若说:"中国以掌为十...(金文)一竖而

鼓其腹,亦掌之象形也。""十"字构形的经验基础即人有十个手指,故以掌为十。

:其字甲文就是一把刀的样子,是施黥刑的刑具。《说文》训释为"辠也。"

"辠"即"罪"。此部首以刑具代指"罪过"

力:甲文像耕田的农具,耕田要用力气,因而用以指代力气。

弜:"强"的本字,意为强大。弓为强者之物,与强大有关。

    勿:《说文》:"勿,州里所建旗,象其柄,有三游。杂帛,幅半异。所以趣

民,故遽称勿勿。""勿"本为召集民众的杂色旗,民众看到旗帜,则匆匆赶去,

故"勿"有急意。

③:以原因表结果。字例有:克,甘,凶,喜。

克:本义为"胜"。《尔雅*释言》:"克,能也。"甲,金文"克"象人戴甲

胄之形,一个武装好的人能够取得胜利;故"克"有"能够","战胜"意。此则

以原因表结果。

甘:甲文以含有食物的嘴巴构形;吃着美食,所以感到甜美的滋味。

凶:《说文》:"恶也,象地穿交陷其中也""凶"意为凶险,地面下陷,不便

行路,所以凶险。

喜:甲文上为鼓形,下为口,"鼓"指音乐,闻乐则喜。

④:以结果代动作。

"生"甲文下面一横表示地平面,上面是出土的一棵小草芽。《说文》:"生,

进也。象草木生出土上。""生"指草木萌芽,动词,则此字的构形体现了以结果

代动作的转喻思维。

"亡"金文以一个隐匿在角落里的人构形,《说文》:"亡,逃也。""亡"本

义为逃亡,奴隶逃亡后就要躲藏起来,好不被发现。

以上字例表达的概念相对字形来说也都比较抽象。在表达这些概念时,先民

们借助了与其有逻辑关系的具体相关物象,利用转喻思维化抽象为形象,创造了

相应的汉字。

三、 结语

汉字的基础是象形文字,具象性是汉字的特征之一。而事物的属性和动态概

念无法直接描绘,必须要借助相关的事物形象进行表达。因此,此类汉字的构造

就要用到基于临近性的转喻模式,在同一个理想认知模型(ICM)中,用可视性

强、凸显性高的部分来指代直观性弱,相对抽象的概念。这既符合认知的省力原

则,又符合语言的经济原则。这使转喻在汉字的创制中大显身手,比隐喻更为普

遍。基于以上研究,汉字转喻造字法可分为:(1)物象表其特征;(2)事物特征

转指事物;(3)范畴中心成员代指范畴;(4)逻辑关系转喻。

《说文》部首字所体现的转喻方式共分为三大类:1)同一个ICM中,以整

体代部分;2)同一个ICM中,以部分代整体;3)同一个ICM中,以部分代部分。

其中前两类属于整体与部分转指,则这三大类正与Radden & Kovecses的总体分

类相符。17-59在具体的转喻方式上,则有四种无法纳入Radden & Kovecse的详

细分类,这四种方式是:1:以具体场景表其特征;2:以物象代其特征;3:以

场景代相关时间;4:以相关物指称概念。这说明转喻思维既有普适性

(universal),也与特定的文化环境相关。

参考文献:

Lakoff, G. & M. Johnson. Metaphors We Live By .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80,37

蓝纯. 认知语言学与隐喻研究.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005,57-58.

Radden, G. & Z. Kovecses. Towards a theory of metonymy.In Klaus

-Uwe, Panther. & G. Radden. (eds.) Metonymy in Language and Thought.

Amsterdam/Philadelphia: John Benjamins Publishing Company. 1999,17 - 59.

赵艳芳. 认知语言学概论.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1,196.

殷寄明. 《说文解字》精读.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12.

陈枫. 汉字义符研究.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

束定芳. 认知语义学.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文学形象的基本特征范文6

关键词:美术教学 结构素描 浅谈

结构素描是美术教学的基础。从造型艺术的意义上讲,结构是指人们对所描绘的物象在解剖结构和形体结构上的认识与理解。也就是说结构素描是人们从观察和理解形态开始、从结构造型起步的一种艺术创作和训练的过程。通过结构素描的训练,提高学生对物象形态结构的辩析、理解和表现能力,从而获得能够深入形态表象和结构实体之中的洞察力。使学生在结构素描的实践中,准确地捕捉到物象的结构本质和基本要素,并创造性地运用结构造型语言揭示出来,使其成为物象特征和精神意象的完美体现。

一、结构观念的建立

在素描基础训练中,要想加深学生对所描绘的对象的观察和理解,就必须树立起造型上的结构观念,这对每一个学生的结构素描课的学习都是至关重要的。老师从备课到整个教授过程,都要突出这一点。力求通过教学,使学生真正掌握结构造型的原理,并在训练实践中获得正确的理性思维方式和深入体察形态内在结构的能力,使学生尽早走出摹仿客观表象的初级阶段,在结构理念的正确指导下,在结构素描上得到理论上的深化和造型艺术上的升华。〖1〗

在低年级的结构素描基础训练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学生面对所描绘的课题和物象,往往会习惯地将兴趣和精力集中到物象吸引人的某些细节上或明暗变化的光影上,并试图把这些客观因素整体地表现出来。他们往往从兴趣出发,没能抓住基础训练中应突出结构造型这一重点,白白花费了不小的精力,却并没有收到应有的效果。笔者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进行了认真的观察、总结和归纳,认为造成这些问题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一是学生们还没有真正树立起结构观念,消弱了结构观念对自己造型素描训练的指导意义;二是老师讲授中还存有问题,即使讲授了,也没能使学生明确结构观念的建立与素描之间的内在联系;三是不少学生对结构观念的树立重视不够,手头上的技巧又不熟练,结果是从兴趣出发,在素描训练中走上了歧途。这种缺乏科学性的学习态度、方法和盲目摹仿客观表象的习画方法,必然导致学生在学习上走上弯路,甚至使学习停滞不前,直接影响了美术课的教学质量。因此,必须建立造型的结构观念,并让其贯穿教学活动的始终。首先老师应当明确,学生素描基础训练的主要目的并不只是在技巧上懂得如何表现物象,更重要的是要学生在结构素描观念的指导之下,学会正确地观察和理解物象的造型特征,把握物象的本质结构和普遍的造型规律。〖2〗这实际上是一个积极的艺术的理性思维过程,它强调的是对物象本质特征的洞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强调了人的创造性思维的重要性。米开朗基罗曾说过:"艺术家用脑,而不是用手去画。"大师精辟而科学地概括了理性思维在造型艺术实践中的重要意义。

二、认识形状与结构

物体的结构特征和形态特征是互为依存的,物体的结构和形态实际是其在空间中存在形式的一种客观反映,它们的存在,构成了物象形态的基础。我们的教学工作就是要启发和引导学生对物像的千姿百态进行科学、认真、艺术的认识和观察,从中掌握其结构的基本原理。

从视觉角度来讲,人的眼睛都能看到某一物像的主要特征。但是在艺术的造型观察方面,事情就不是那么简单了。在造型的观察活动中,人们首先看到的并不是物像特征的全部和本质结构,而是物体的一些表像。对同一物像的认识和观察,一双平常人的眼睛和一双画家的眼睛会有很大的不同。前者看到的往往只是物体形状的表面的东西,而后者则从中看到了物体形状本质的结构和特征。

因此,在结构素描的基础训练中,老师要教授和引导学生注重科学的认识和观察方法,严格纠正以往认识物象形状时不科学的习惯方法和视觉经验,提高学生对物体的认识和观察能力,深入研究和分析物体的凸起,凹进、转折等形态特征,通过明确理论知识和反复的训练实践,提高和发展学生对所描绘物象本质特征的观察与综合能力,并从中提炼出物象可塑的结构型因素,使素描基础训练由盲目摹仿对象,转变为主动表现与创造对象的积极的实践过程。

三、结构的几何形成因素

世上所有的物象都有其自身的组合秩序和结构形式,因此构成了纷繁复杂和丰富多彩的形态结构样式,但无论它们的形态变化如何复杂,却都具有构成其基本特征的总体形式规律-几何式结构形式。

人们通过对万物形体结构的反复概括和提炼,才发明了几何这种最简约、最具有代表性和普遍规律的结构形式。任何个体的物象,不过是这种基本结构规律个别秩序的重新排列与组合,它们在构造上都存在着几何式的结构因素。虽然我们所描绘的物象在结构上可能是抽象的、内在的或隐伏的。但只要我们以造型的结构观念去观察它,研究它,就能够发现其复杂形态中的几何式结构特征,从而把握住它在造型上的结构要点,并通过个性鲜明的艺术语言把物象还原到关键的结构形态之中。

几何式结构形式在造型上的应用,是一个分析、理解、提炼和概括物象复杂结构的实验过程,这个过程在于把物象丰富的多样化的结构形式组织在一个简明、统一的结构形式之中,从而在素描基础训练中提高习画者对物象结构本质的观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在基础训练与创作实践中超越自然表象,转化为自己心灵的构造。〖3〗

总之,树立和强化结构观念在素描的教学上至关重要,用结构素描的观念去统领美术教学的全过程,是提高学生观察、分析和掌握造型艺术基本规律的有效途径。它对结构素描教学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同时,对优化和完善素描的基础训练,提高美术课的教学质量,培养出更多更好的有创造力的美术人才,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 参考文献

* 〖1〗王宪文.浅谈结构素描在美术教学中的作用[J]; 湖南中学物理·教育前沿CUTTING EDGE EDUCATION 2009年第19期